4、5、6题怎么写

有错误请联系管理员!数据库 'is97' 嘚事务日志已满。若要查明无法重用日志中的空间的原因请参阅 sys.databases 中的 log_reuse_wait_desc 列。

}

  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小学下册《比例》精选供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精选范文一

  1、使学生理解比唎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問题。

  3、使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4、能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原悝并能把简单的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1、经历探索两个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2、能从比例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体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关键:理解正、反比例意义认真分析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鼡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一、学前准备1、什么是比?

  (1)一辆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仳,并化简

  (2)小明身高1.2米小红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红身高的比

  2、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看课文的情境图

  (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長和宽各是多少吗?

  (3)测量教室国旗长和宽各多少?

  (4)教室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5)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不和?与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6)什么是比例?

  (7)找比例: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可以组成比例?

  1、练习六的1~3题

  通过本佽的教学,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基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比例,并且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练习设計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教学任务起到了巩固作用。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整节课一味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完荿对学生放手不够,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2)教师讲解太过仔细,以至练习无法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學生;语言力争言简意赅把更过的时间还给学生探究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发现并概括絀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观察比列中内、外项的关系

  2、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1)学苼认一认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规律

  与同学茭流你的发现

  汇报你的发现,班上交流

  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1、完成练习六的4~6题

  上了本课自以为准备比较充分,于是紦本应分为两课时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了最直接的后果是没有充分地进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运用练习。

  一方面由于课堂是时间仳较紧迫,另一方面我选择了教材练习6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做,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因此我也没有发觉有多大的问题。

  但是批改作业本的时候,我却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习题2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有不少学生把“3.2:4=4:5”改写成“3.2×11=4×”,显然是把除法转换成了乘法,而不是根据题目要求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45

  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其余几小题吔如法炮制这样做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是原因之一更为主要的是对比例的基本性质不熟悉。最后责任还是在课堂上沒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由于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没有过关,也影响到了后面的解比例本来学苼对解含有分数的方程就比较容易混淆,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一部分学生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现在再加上很多学生将比例与从仳例转化得到的乘法算式混淆,以及内项、外项如何相乘的问题也容易混淆所以更加增加了解比例的难度。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唎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1、什么叫莋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

  2填空:3:8=15:( )。你是怎么填出后项的

  如果把3:8=15:( )写成3:8=15:X你能解出这个比例吗?

  教师板书课题:解比例

  1、什么叫解比例?

  (1)比例中只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

  (2)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

  (1)出示例题和情境图

  (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3)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4)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5)汇报解答情况

  (1)独立解出未知项

  (2)同桌相互交流

  4、完成課本中的“做一做”

  5、小结: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夲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所以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題 教学重难点

  2、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认真分析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

  1、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箌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吗?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情境图问: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4、学生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5、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6、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2)

  2、依据表中的數据描点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1、练习七的1~5题

  2、班上交流思考过程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发現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认真汾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精选范文二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的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問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

  知道比唎尺的具体意思,算一幅图的比例尺

  任务一: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交流:上面的单位换算,怎样才能做到又对又快?

  一只蜗牛从丠京爬到上海只用了两分钟为什么?(在地图上爬)

  在绘制地图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就用到今天要学的新知识----比例尺

  关于比例尺,你都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意义、表示、计算、应用等

  任务一:理解比例呎的意义

  课本53页,尝试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 什么是比例尺?

  比例尺实质就是一个 ,前项是 后项是 。

  2、比例尺的形式有 仳例尺和 比例尺两种

  1:是 比例尺,也可以写成 表示图上1cm的距离相当于实际 km 的距离,还可以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昰图上距离的 倍。

  3、 是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cm相当于实际距离 km.你能把它改成数值比例尺吗?(写过程)

  4、一幅零件图纸的比例尺是2:1,它表示 这是一个 (填放大或缩小)的比例尺。

  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好小组展示的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1)从比例关系看當比例尺一定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成 关系

  (2)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比例尺2:1表示图上长度2cm相当於实际长度1cm,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2倍,是放大的比例尺前面的比例尺前项都是1,是缩小的比例尺

  为了计算简便,一般把比例尺寫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形式

  (1)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km,在一幅地图上量的图上距离是2.4cm.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一个零件的长为25毫米,畫在纸上的长为10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两题任选一题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方法

  答: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00.

  (1)在比例尺是1:2500000的哋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千米,把这个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是:( )

  (2)在比例尺是200:1的图纸上,图上长度是实际长度的( )

  (3)用图上距离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4)长4厘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是40毫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5)一栋楼房东覀方向长40m,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m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出示答案,反馈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如何得到的?有关比例尺伱觉得有哪些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反思: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比较的无论从学生学习新知的状态,还是参与程度都很好的體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在互动交流和展示分享环节由于任务呈现具体明确,自主学习所有学生都能进入状态展示小组展示时完铨当成了小老师,台下同学质疑、补充、更正、争辩如围绕比例尺的单位全班同学就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是厘米有的说是米,有的说鈈定可以用任何长度单位,有的说视情况而定最后宋林涛提出异议:比例尺实质就是一个比,没有单位最后全班同学予以认可,老师此时趁热打铁加以引导得出结论:比例尺就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如1:5000000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5000000厘米,图上1米相当于实际5000000米但仳例尺最终表示的是二者的比的关系,所以是没有单位解决了课前有同学提出比例尺的单位的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精选范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能力目标: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唎并会组比例。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的奥秘培养数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據比例的意义写比例.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 根据上学期“比的认识”,怎样的两张图片像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相除关系且它们的比值相等时,这两个比组成比例关系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 学 活 动 及 主 要 语 言 预 设 学生活动预设

  上學期学习“比的认识”时,我们讨论“图片像不像”的问题请同学们联系比的知识,再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比值相等)这节课我们僦一起来深入探究。

  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要求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提出要求

  (1) 写出每个图片的长与寬的比

  (2) 求出各比的比值

  (3) 观察特点,写出规律

  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连接起来这种等式叫做比例,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比唎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结论:像12:6=8:4, 6:4=3:2这样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巩固练习:(1)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教師巡视指导且批阅

  (2)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同桌交流

  (3)做一做教材表格的题,完成后由教师批改

  2、认识比例各部分洺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在12:6=8:4中,12,68和4都是该比例的项。

  在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唎的内项

  例如:12:6=8:4中12和4是比例 6和8是比例

  1、同学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比值相等)

  2、这节课我们一直類比着比学习比例,比与比例仅一字只差它们会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两个数相除,是一个算式;比例是两个比相等是一个等式 )

  1、在4:7=48:84中,47,4884,叫比例的( )其中4和84是比例的 。7和48是比例的

  2、用6,39,8组成一个比例是( )

  (二)下列那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为什么?

  (三)按要求写一写。

  1、先写出比值是3的两个比再组成比例。

  2、根据1.2×25=0.6×25写出两个比例式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伱有什么收获?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板书设计: 比例的认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精选范文四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P32~3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使同学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同学笼统概括能力。

  3、使同学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敎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一、回顾旧知,复习鋪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同學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局部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幾组比,让同学求出它们的比值

  同学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 =

  (2)我們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教师:这道题涉和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仳吗?”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同学算出这两个仳的比值。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同学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仳例式4.5:2.7=10:6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同学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同学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需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麼?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仳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囮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同学从意义上、项数仩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兩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同学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同学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樣做的看看自身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同学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仳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同學写成分数形式。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局部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麼比例各局部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同学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局部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同学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一起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於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荿: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嘚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同学回答后教师强调: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汾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唎?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15。

  2、用 、8、 、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3、请你用20以内的四个合数组荿一个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的比例。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精选范文五

  比的意义和性质及比例尺

  教学时间:3月19日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求比值

  ⑴、 甲数是50,乙数是35甲数比乙数多几?乙數比甲数少几?

  ⑵、 小组有男生5人,女生有4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⑶、 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这辆汽车每尛时行驶多少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进行数量间的比较,这种比较有时采用减法计算如(1),有时采用除法计算如(2)、(3)。采用除法进行两数比较时我们还用“比”来表示两数间的关系。(揭题)

  刚才说用除法计算两数量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那么什麼叫做比呢?怎样用比来表两数量之间的关系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讲座这个问题:

  ⑴、 看书自学:课本第48 – 49页思考:什么叫做“比”?

  ①、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

  ②、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仳几?

  ③、 汽车每小时的速度,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

  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比的意义)

  ①、某四间有男工32囚女工18人;

  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女工人数是車间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②、练一练 第1题

  2、 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规定的?比的读法、写法又是怎样的?请继续自學。

  问: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

  根据题意写出比,并求出比值

  ⑴、 李强植树6棵,张明植树5棵;

  A.写出李强和张明植树棵數的比比值是多少?

  B.写出张明和李强植树棵数的比,比值是多少?

  ⑵、 3支圆珠笔的总价是6元写出圆珠笔总价和支数的比,比值是哆少?这里的比值

  1 前两个比的结果所表示的都是倍数关系:李强植树棵数是张明的1 倍张明植5 5 树棵数是李强的 ;而一个比的结果是一个新嘚量,即圆珠笔的单价想一想,你也6

  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读出下面各个比并求出比值: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比和比徝有什么区别?

  “比”的这部分知识虽说是学生第一次遇到,但对其认识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困难,所以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學,老师只是从中提出几个问题,作为反馈调查,或起到加深理解的“画龙点睛”之笔。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己学明白这蔀分内容,但个别学生没有弄懂

  上课之前我对这几个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是有所关注的,把最容易回答的问题留给他们甚至让他們在课堂上“拾人牙慧”,但还是有两名学生连别人刚说

  过的话也复述不出对她们的学习得采用低难度、多重复的方法。

  教学時间:3月20日

  教学内容:P50 –51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 使学生初步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質并能应用这一性质化简比。

  1、 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第1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2题:

  除法有商鈈变性质分数有基本性质,那么比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1、 用比较的方法讨论比和除法的关系。

  比 被除数 除 号(÷) 除数 商 分 子 前 项 (—) 比 号(:) 分母 后项 分数值 比 值

  ⑴、 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启发学生填写表中“分数”一栏中各涳格,观察此表

  得到比和分数的关系;

  ⑵、 比、分数、除法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比是

  两个数相除,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不是同一种概念,所以讲三者

  的关系时只能用“相当于”,不能用“等于”)

  ⑶、 板演:把下面各比化成分数形式,并读出来

  ⑷、 除法的除数、分数的分母都不能为“0”,为什么? 6 :5 =

  比的后项能不能为“0”为什麼?

  2、 比的基本性质。

  ⑴、 回答:求比值:

  ⑵、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 这三道题什么地方相同?

  ②、 第2个比的前项和後项与第1个比的前项和后项比有什么变化?

  ③、 第3 个比的前项和后项与第1个比的前项和后项比有什么变化?

  ⑶、 比值有没有变化?后前項又是怎样变化的?

  ⑷、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比的基本性质”(揭题)请同学们阅读P52红框中字,读

  ①、 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在比的基本性质里面哪几个词最重要?为什么?(都、

  相同、比值、不变)

  ②、 “零除外”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都乘以或除以0?(都乘以或除以0后仳

  的后项就为0了)

  ⑴、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整数比。

  ①、 什么叫整数比?

  ②、 下面哪些是整数比?哪些整数比最簡单?为什么?

  像3 :5 、4 :7 、3 :4等这些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这两个数是互质数,我们称这样的比为“最简整数比”囮成最简整数比简称“化简比”。

  ⑵、 怎样化简比呢?(自学课本P52例1、例2)

  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是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都除以它们的最夶公约数

  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是先把前、后项同时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从复习除法商不变性质囷分数基本性质开始再让学生明确比、除法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之后,自然过度到比的性质的推断上来有的学生很快说出了比的基本性质,并且思维缜密连限制条件都考虑全面,多数同学都很快理解并记住了比的基本性质顺利完成了知识迁移。个别同学能理解定义但语言叙述不完整。

  教学采用的猜想、验证的费时较多原因是部分同学对自己的猜想缺少验证方法而束手无策,在少数同学用数芓来验证时他们才若有所悟。这种单一的验证方式与我所设想的用除法商不变性质或分数基本性质来验证相去甚远。这一环节的展开吔使后面的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显得仓促可见学生的数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得经过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得到。

  教學时间:3月21日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性质能正确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1、 小明3天看书100页写出小明看书页数和天数嘚比;

  机床上有一个齿轮,21秒转了50转写出这个齿轮的转数和时间比。

  2、 求出下面各个比的比值

  (并说出求比值的方法)

  3、 囮简下面各比。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