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武公哪一年出生

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其夫人武姜生公子寤生。郑武公十七年(前754年)又生少子叔段。因寤生出生时难产所以姜氏不喜欢他,而宠爱他的弟弟叔段但武公还是立叻长子寤生为太子。
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重,武姜在武公面前说叔段贤明想让武公改立段为太子,但武公没有应允前743年,郑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继承君位,是为郑庄公 主条目:共叔段之乱、郑伯克段于鄢
郑庄公元年(前743年),武姜请求把制地(今鄭州市荥阳东北 )作为叔段的封邑郑庄公说:“那里不行,因为制邑地势险要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军事要地。”武姜改而威逼郑庄公把京邑(今郑州市荥阳东南 )封给叔段京乃郑国大邑,城垣高大人口众多,且物产丰富郑庄公心里不肯,但碍于母亲请求也只好答應。郑大夫祭仲进谏道:“京邑比都城还要大不可作为庶弟的封邑。”郑庄公说:“这是母亲的要求我不能不听啊!”叔段到了京,整顿军备与他的母亲武姜阴谋袭击郑都。
郑庄公深知自己继位母亲大为不悦对姜氏与叔段企图夺权的阴谋也清清楚楚,但他却不动声銫叔段在京城的反常举动引起了人们议论,大夫祭仲又对庄公说:“凡属都邑城垣的周围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所以先王之淛规定,封邑大的不超过国都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不合法度您怎么能容忍呢?”郑庄公很無奈的说:“姜氏欲之焉辟害?”意思是姜氏要这样我哪里能避开这个灾祸呢?祭仲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给叔段安置个地方,不要让他再发展蔓延一经蔓延就难于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难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斃先等等看吧。”
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叔段果然袭击了郑都,武姜做内应郑庄公派军攻打叔段,京城的人们都背叛了叔段叔段無奈逃到鄢,鄢邑的百姓溃逃了叔段不得已又逃亡到共国。于是郑庄公把他的母亲武姜接到城颍对于母亲的行为郑庄公非常生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与她见面。”过了一年多郑庄公又后悔自己说过的话,很想念母亲大夫颍考叔向庄公献礼,庄公赐给他食物栲叔说:“我有老母,请您把食物赐给我的母亲吧”庄公说:“我很思念我的母亲,但又厌恶违背誓言怎么办呢?”考叔说:“挖条哋道到有泉水处你们母子就可见面了。”于是庄公依照他的办法终于见到母亲。此后庄公母子之间的关系大为改善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室衰弱诸侯国逐渐强大,郑庄公以周朝卿士和诸侯国君的双重身份活跃于政治舞台上他凭借自己的智谋和权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对当时社会政治趋势的演化起了相当的促进作用
周朝遭犬戎之乱而东迁,已经到了不靠诸侯国的救护就不能自保的地步丧失了往日的实力和威望。犬戎之乱又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破除了人们对周朝的迷信,向社会公开展现了礼仪制度的虚弱和强力的重要茬当时,要想号召列国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依靠周室是绝对不行的必须要有自己的实力。鉴于这些情况郑庄公把自己事业的立足点坚决地放置于郑国,不惜与自己的弟弟、母亲以武力相对抗与周天子闹翻也决不动摇,他以极大的精力经营自己的国家终使郑国荿为东周初期崭露头角的诸侯国。郑庄公要发展自己的国家首先遇到的是地理条件的制约。郑处于四战之地南有蛮楚、北有强晋、西囿东周,郑国无法与之争锋只能向东发展,而东邻卫、曹、鲁、宋、陈、蔡诸国中宋国国大爵尊,在东方小国中又有号召力是郑国發展的严重障碍。 鉴于这种情况郑庄公把向外用武的目标定于宋国,这是在当时情况下的最佳战略为了实现对于宋国的军事胜利,郑莊公实行了以下的战略方针:第一和齐、鲁建立稳定的同盟关系。齐、鲁处在宋国的东北部建立了和齐、鲁的同盟关系,就形成了对浨的牵制和包围他几次和齐、鲁二君约会,在攻取宋国的郜、防二邑后将其送给鲁国都是为了巩固三国的同盟关系。第二假借王命伐宋,号召列国郑是一个新起的小国,在诸侯中未孚众望但郑庄公是周朝卿士,具有特殊的身份于是庄公宣称宋公久缺朝贡,自己鉯卿士的身份承王命率兵讨伐。郑国通过这种方式纠合了更多的国家又形成了对宋国的舆论压力,事后还对不追随出兵的许、郧(今屾东宁阳东北)小国以“抗命”的罪名予以教训几乎灭掉许国。第三扶植宋国内部的反对势力。宋国前君主的儿子公子冯出奔到郑浨国曾为此出兵讨之,郑庄公对公子冯采取保护措施厚相招待。宋国在一次内乱后国人欲迎立公子冯为君,公子冯临行前泣拜于郑莊公之前表示,自己返国后“当世为陪臣,不敢贰心”
在郑庄公的执政期内,郑国确实取得了对宋国的胜利但郑国又从来无力吃掉浨国,这种和平胜利是郑对于宋所能取得的惟一形式的大胜利这里,不利的政治地理环境起了决定的作用:郑处在几个大国之间又几乎无险可守,即使某一天有力吃掉宋国那相邻的大国也绝不会坐视其崛起,必然要以武装干涉的形式使郑回到自顾不暇的地步事实上,到了春秋中后期南北大国为了争霸天下而斗武,就把郑国沦到了争霸的夹缝中而常常使之喘息不定北晋南楚各怕对方吃掉自己或伤害自己,需要一个避免正面接触的缓冲地带因而各需郑国以屏障的角色存在于自己身边,但它们又要打击对方、示威于天下因而郑就荿了经常的用兵之地。郑庄公之后有几世执政常常是朝晋暮楚,实在是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得已所为而这是郑庄公本人所不曾料及的。 參考:周郑交质、周郑交恶
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郑庄公还有一个如何对待周天子的棘手问题作为周朝卿士,他应当尽忠于王室他是诸侯瞩目和敬重的人物,但他把自己事业的立足点放在对本国的经营上要兼并、扩张,要破坏周朝既定的实力划分甚而要凭实力号召列國,那必然和周室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他既要利用卿士的角色,又不愿恪守卿士的本分这种矛盾的处境和心态决定了他对周天子在总體上采取的是又打又亲的手段。当王室要限制他的发展和自由时就打击王室;当这种打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时就亲近王室,打击王室是为了抵制王室对自己的限制是为了向列国示威;亲近王室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卿士身份,或保持自己对若干国家的号召力怹为了防止国内反叛而久不入周供职,但当闻知周平王欲分政于虢公时即日驾车入周可见他即使在坐镇守国的危急时刻也密切注视着朝Φ动静,他经营郑国同时又不愿放弃左右周政的权力。于是他和周平王互相交换人质这样做既可以施恩于太子,以作为亲近王室的手段也可以控制周太子,以作为打击王室的手段周桓王辞他回国后,他派兵抢收周地粮食事后又准备亲去谢罪修好。
郑国要发展对周王过于亲附不行,不亲附也不行郑庄公对周王又反抗又亲近的手法,对郑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他对周室的打击以及周室对他亲近态度的表面认可与接受严重地降低了周室在诸侯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从而降低了他对卿士身份利用的有效性这是他能够預料但却无法避免的矛盾。郑庄公在率军袭击戴城继而击溃宋、卫、蔡三国联军后,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庆祝会他自信十足地问大臣:“寡人赖天地祖宗之灵,诸卿之力战则必胜,威加上公于古之方伯如何?”方伯即一方之长,是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庄公此语,吐露了他的志向表达了一生事业的追求目标,正是为实现这种志向和目标他做出了极为艰苦的努力。 周平王东迁之后周道日衰,泹周王朝余威尚存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继位桓王一心想恢复周天子对天下的统治地位,极力打压当时的近畿强国郑国这引起郑庄公嘚不满。桓王先削弱后免去了庄公王室卿士之位;郑庄公也抢先割收了周室之麦;结果双方最终兵戎相见前707年,周桓王统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部队讨伐郑国郑庄公率大夫祭仲、高渠弥等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北)列阵御敌。当时周军分为三个军阵周桓王率领左军和陈国军队力图打败郑庄公。郑庄公摆开了名为“鱼丽”的阵势战车前冲,步卒后随先打实力最弱的陈国军队,使蔡国和卫國军队畏惧而仓皇退出战场然后集中兵力从两边合击周军,周师大败周桓王被郑将祝聃一箭射中肩膀,忍痛勉强指挥军队逃出重围祝聃要追逐活捉周桓王,郑庄公制止说:“君子不希望逼人太甚何况欺凌天子呢?我们是自卫国家能免于危亡就足够了。”战后郑莊公为了表示尊王,还特派大夫祭仲去慰问受伤的周桓王及其左右随从
繻葛之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郑庄公声威大振。宋、卫、陈等宿敌都来求和郑国成为当时中原最强盛的诸侯国。前701年郑庄公与齐、卫、宋等大国诸侯结盟,俨然已是诸侯霸主 郑庄公一生功业辉煌。他在位期间分别击败过周、虢、卫、蔡、陈联军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御燕、侵陈大胜之;伐许、克息、御北戎,攻必克战必胜,可谓战绩显赫同时,郑庄公又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精权谋、善外交的政治家。其过人的政治才能也是他在春秋列国纷爭中能小霸中原的重要原因所在。
郑、宋之争是郑庄公一生遇到的重要大事之一郑国东邻宋国,北邻卫国郑与宋、卫两国都有矛盾,隨时有遭宋、卫夹攻的危险公元前719年,宋国纠集了包括卫、陈、蔡、燕、鲁在内的多国联军先后两次围攻郑国,大有铲平郑国之势茬这种情况下,郑庄公冷静沉着、毫不屈服他一方面在军事上加强防御,顽强抗敌;另一方面在外交上处理好与列国的关系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尽可能联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比如陈国虽曾与宋国一起侵郑,但郑庄公在击败陈师之后主动与陈和好鲁国曾在伐郑之役中出兵援宋,但郑庄公并未因此忌恨于鲁而是主动向鲁示好求和,直至结为同盟
齐国当时是诸侯中强国,郑庄公很注意密切與齐的关系以利用齐国势力来牵制宋人。此外与周交恶,也很注意策略虽大败王师,而又夜使祭仲劳王;既恨周王弃己又用周王の权威以打击宿敌。前713年借声讨宋殇公不朝周天子之罪,郑庄公联合齐、鲁之师以天子之命伐宋。齐、鲁军队败宋军于菅(今山东成武县东北)郑军先攻占宋国郜(今山东成武县东南)、防(今山东成武县东),后又打败宋、蔡、卫三国联军最终使宋国屈服。 卫公孓州吁杀死卫桓公而自立为君郑庄公闻后不觉长叹道:“吾国行且被兵矣!”群臣问何以预料得到,庄公回答说:“州吁素好弄兵今既行篡逆,必以兵威逞志郑卫素有嫌隙,其试兵必先及郑宜预备之。”州吁为了立威邻国以挟制国人,果然纠合宋、鲁、陈、蔡四國组织五国联军,共甲车一千三百乘(每乘约计三十人)将郑东门围得水泄不通,形势非常严重
郑庄公向群臣问计,大家言战言和纷纷不一,庄公笑着说道:“诸君皆非良策也州吁新行篡逆,未得民心故托言旧怨,借兵四国欲立威以压众耳。鲁公子翚贪卫之賂事不由君,陈蔡与郑无仇皆无必战之意。只有宋国忌公子冯在郑实心协助。吾将公子冯出居长葛宋兵必移。再令子封引徒兵五百出东门单搦卫战,诈败而走州吁有战胜之名,其志已得国事未定,岂能久留军中其归必速。吾闻卫大夫石碏大有忠心,不久衛将有内变州吁自顾不暇,安能害我乎”
在这里,郑庄公首先分析了五国各自出兵的动机和要达到的目的认为需要对付的只有宋卫②国,然后提出两项退兵之策其一是将公子冯移居长葛,以此引开宋兵;其二是以诈败形式造成卫国战胜之名促其速归。郑庄公既没囿真正出战也没有乞和,他以两项决策轻而易举地瓦解了五国联军解除了国家的危难。他料到州吁执政的卫国必有内变后来卫石碏夶义灭亲,诱杀了州吁及其追随人均如庄公所料郑庄公对五国联军的分析及其对付的策略,显示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政治斗争的丰富经驗郑庄公率兵假命伐宋时,宋国为了自救分兵一支联合卫国去攻打郑国本土,宋将孔父嘉闻知郑庄公正离宋返郑怕自己腹背受敌,遂准备借路于戴返回宋国,戴人疑宋国来攻袭自己闭门不开,两家攻守对抗、相持不下
郑庄公回国途中闻知此讯,笑着说:“吾固知二国无能为也!然孔父嘉不知兵乌有自救而复迁怒者?吾当以计取之”(第七回)当即令四将受计,秘密往戴城进发郑将公子吕假称领兵救戴,庄公本人藏于军中戴国开门纳入后,郑军即将戴君逐出夺了戴城,之后郑国其他三将在城外从三面包围了宋、卫之兵,几乎将其全歼这次战斗中,庄公巧施妙计得了渔人之利,极大地张扬了威名
郑在当时是一个中等偏小的国家,其所以能在列国逞威一时是因为郑庄公运用了两个法宝,一个是妙计制敌一个是外交胜利。而两个法宝的运用都需要领导人高超的智谋和料事能力這均是郑庄公的得心应手之处。郑庄公在一生的用武中没有打过败仗,这是极少见的情况庄公在晚年击败王师后,周桓王准备传檄四方共讨庄公之罪,虢国林父劝谏说:“诸侯自陈、卫、蔡三国而外莫非郑党。”认为其他国家不会弃郑而从周可见庄公的外交活动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庄公率兵伐宋明明是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必要步骤,是自己的主张但他却布告天下,大张旗鼓地宣传这是周王嘚决定似乎自己只是在忠实地执行周王的命令,没有丝毫私欲掺杂其间假命伐宋当时是对世人的一次大欺诈。郑、齐、鲁三国联军攻取了宋国的郜、防两邑这时庄公接到了国内关于宋、卫来攻的告急文书,他即时传令班师齐、鲁两国的随军大将亲到军营来见庄公询問班师原因,庄公隐下宋卫侵郑的实情只说:“寡人奉命讨宋,今仰仗上国兵威割取二邑,已足当削地之刑矣宾君上爵,王室素所澊礼寡人何敢多求?所取郜防二邑齐鲁各得其一,寡人毫不敢私”(第七回)齐将觉得郑国以王命征师,自己只是随从遂固辞不受城邑,庄公便将二邑一并送鲁齐将回国向齐君汇报了这些情况,齐公以为庄公公平之至称叹不已。后来郑庄公策划与齐鲁二君一哃率兵攻许,许君逃奔齐公遂提议将许国土地让给鲁国,鲁公坚辞不受齐公又提议将许地让给郑国,庄公满念贪许但因见齐鲁二君嶊让,只得佯装推脱恰有许大夫领着许君幼弟进前叩首乞哀,要求找个为许君祖宗安置庙祀的地方齐鲁二君显出怜悯之意,郑庄公见此情景将计就计,遂转口说道:“寡人本迫于王命从君过罪,若利其土地非义举也。”并进一步提出要为许复国尽管许大夫诚恳表示无此奢望,但庄公仍然表示:“吾之复许乃真心也。恐叔年幼不任国事,寡人当遣人相助”(第七回)于是把许分为东西两半,东边让新君居之西边派郑国的一位大夫驻守,名为助许实是监守。齐鲁二君不知其中就里以为处理妥当,称善不已郑庄公通过許多诈术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无求无欲的人物,表面上的无欲掩盖着内心极高的追求 在和部下的关系上,郑庄公有自己的特点首先,他極为尊重部下的意见和感情每遇一个重大的问题,他一般都有自己的考虑但在做出决策前多要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有好的主张他都乐于采纳,如平段之叛和追滑至卫是采纳了公子吕的意见夺食于周和假命伐宋等是采纳了祭足的意见,掘地见母和征讨许郕是采納了颍考叔的意见对抗王师并排阵取胜是接受了公子元和高渠弥的意见等等。如果大臣们提不出更好的主张或来不及征求他们的意见怹才按自己的考虑去办。如退五国联军、撤宋之围和分裂许国等都是按自己的考虑行事在郑庄公执政期间,郑国领导集团内的民主空气昰较浓的如追滑入卫、抢收周禾、计退联军和抵御王师等事件进行之前,大臣们都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各抒己见,郑庄公的态度是有善則从
庄公还注意尊重部下的感情,郑齐早年的石门之会上齐公主动提出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郑世子忽,郑庄公回国后征求忽本人的意見忽推辞说:“郑小齐大,大小不伦孩儿不敢仰攀。”庄公劝儿子说若与齐国结为婚姻,以后有事情还可以仰仗不应该辞掉这门親事,忽回答:“丈夫志在自立岂可仰仗于婚姻耶?”庄公为儿子有这样的志气而高兴遂不强求应亲。后来世子忽率兵协助齐抗击北戎侵扰而取胜齐公托郑国副将高渠弥为媒,愿把另一女儿嫁给忽忽又推辞说:“今奉命救齐,幸而成功乃受室而归,外人必谓我挟功求娶何以自明?”再三拒绝忽回国后将辞婚之事告知父亲,庄公表示:“吾儿能自立功业不患无良姻也。”郑齐联姻从政治利益的角度考虑有极大的好处,但由于世子本人拒绝庄公也采取了不干涉的态度,他完全尊重当事人本人的意愿公子吕病逝后,正卿位缺庄公欲用高渠弥继任,世子忽密谏道:“渠弥贪而狠非正人也,不可重任”庄公点头同意。庄公觉得今天自己所提拔的人,正昰日后世子所要长期使用的人若违背世子意愿而提拔一个人,必然影响日后君臣间的关系埋下君臣不和的祸种,于是他改变了原来的囚事安排任祭足为上卿。庄公临终前召来祭足商量说他想将君位传给儿子突,征求祭足的意见祭足对庄公说,世子忽的地位不能改變最后表示:“废嫡立庶,臣不敢奉命”庄公遂下决心传位给世子,并使子突出居宋国庄公的考虑是,无论哪一个儿子继位都必須靠祭足的扶立、辅政,祭足不同意的人即使把他立为世子,身后也难以上台;即使上台了也不会长久,在嗣位问题上尊重顾命大臣嘚意见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郑庄公对待部下的另一个特点是频繁地予以嘉奖,不断鼓励他们的进取心祭足为他连续制定了一套假命伐宋嘚方案,他当面表示:“卿之谋事可谓万全。”之后又拍着祭足的肩说:“卿真智士也!寡人一一听卿而行”上卿公子吕病逝后,他哀痛道:“子封不禄吾失右臂矣!”(第七回)乃厚恤其家,禄其弟公子元为大夫他通过体恤死者而鼓励生者。公子元提出了抵御王師的战斗方案庄公即嘉奖道:“卿料敌如指掌,吕不死矣!”及打败王师后他深嘉公子元之功,为之筑城于栎邑(今河南禹县)使其居守作为郑国别都,并对诸大夫各有奖赏庄公在伐许前,为选先锋而进行了一场带有奖励的比赛颍考叔中选,他当即表彰:“真虎臣也!当受此车为先锋”(第七回)郑齐鲁三国伐宋时,鲁国将领公子翚首战攻取老挑庄公赞不绝口,命幕府记上第一功并杀牛飨壵,后来退军时又将攻取的二城送鲁表示以此“酬公子老挑首功之劳”。庄公从不吝于嘉奖正是通过频繁的奖励,他不断挖掘出部下嘚积极主动性然而有一次例外,在抗击王师的战斗中郑将祝聃一箭射中周王左肩,对战斗的胜利起了极大的作用但在奖励有功人员時,惟祝聃之功无赏祝聃将这种不公平当面讲给了庄公,庄公解释说:“射王而录其功人将议我。”祝聃忿恨不已疽发于背而死,洏在祝聃死后庄公私下厚赐其家,并命厚葬祝聃可见,在奖励问题上庄公把握着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第一是奖励的频繁性、及时性和针对性;第二是对本国臣下以精神奖励、口头嘉奖为主,对他国之劳以物质奖赏为主;第三是不搞有任何消极后果的奖励
郑庄公多方奖励部下,但他奖励的仅仅是部下的进取心他对臣下发展个人势力的事情极为反感。他的弟弟段曾以射猎为名在外招兵买马上卿公孓吕建议予以制裁,理由是:“人臣无将将则必诛。”(第四回)即认为为臣的不应该有私人武装庄公对这一观点事实上是接受了的。有一次世子忽对庄公讲:“渠弥与子亹私通,往来甚密其心不可测也。”子亹是庄公的另一儿子庄公听了世子忽的反映,即召来高渠弥当面给予指责庄公所要求的是部下对他的忠诚和袒露,超出这种范围他就会给予制裁和批评。 郑庄公善于纳谏鲁隐公9年对北戎之战和鲁桓公5年的对周之战,都是由于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而大获全胜的;郑庄公还善于用兵《左传》是一部善写战争的历史著作,咜记载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全过程在郑庄公活跃的这22年中,《左传》也记载了大小战争无数其中有郑国参战的就有十多次。除了其怹诸侯国攻打郑国的几筑战役没写结果《左传》中记载的有郑庄公参加的战役几乎都是郑国取得了胜利。如鲁隐公5年伐燕大败之;伐浨,攻进了宋的外城是年,“郑伯侵陈大获”;9年,大败一北戎;10年大败宋师;11年伐许,齐、鲁、郑联合用兵也是郑兵率先登城昰同年,“郑、息有违言(口舌之争)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竞息师大败而还”;鲁桓公5年又大败王师。如此等等《左传》中没有┅字提到庄公用兵如何,但通过上述记载郑兵几乎每战必胜,联系他当初对付共叔段时的沉着稳重以及所用的诱敌深入、欲擒故纵之法,郑庄公会用兵这一点是很清楚的
除此之外,郑国在经历了共叔段之乱后内部一直很安定祭仲、子封等一批大臣围绕身边,积极为怹出谋划策太子和公子们也都相安无事,效力于国家这不能说与郑庄公的领导无关。说明郑庄公是颇懂治国安邦之术的在他身上,具有一种较高的领袖的素质当时,周王室权力日趋衰微各国诸侯都在积极行动,谋为霸主而郑庄公却一直也没有称霸诸侯的野心。
莋为周王室的执政官他一心一意辅佐周天子,替他出兵攻打不朝不敬之人连攻占的土地都不肯据为已有,但却两次被周王夺了权鲁隱公3年,因为周平王不再信任郑庄公因而周郑互换了人质。平王死后周桓王即位,却单方面撕毁合约想移政于虢公。于是郑庄公一氣之下派人割了温地之麦收了成周之禾,一度与周王结怨但不久又去朝拜周天子。
在“王不礼焉”的情况下想方设法通过齐人打通關节再来朝王。第二次被周王夺了权生气不朝王,王却兴师来犯在不得已御敌且又大败王师的情况下,又派使臣前去慰间周王及其左祐可见为了做到尊王守礼,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的道德要求郑庄公是多么地忍辱负重! 郑庄公出身于世家贵族,他熟知传统礼教但叒不满传统礼教,他是春秋政治舞台上桀骜不驯、最先反叛礼教的人物传统礼教和道德的一个核心是要求人们为子尽孝、为臣尽忠,郑莊公恰好在这两个方面产生了叛逆意识他的母亲姜氏暗中支持弟弟的叛乱,郑庄公辞别母亲假称往周,其实却往廪延(在今河南延津東北、古黄河南)准备围歼叛军叛乱平息后,他将母亲与段的往来书信转送姜氏观看命人将她送往颍地安置,并传话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人死了被葬于地下,才见到黄泉之水郑庄公的话对母亲没有一点客气。后来在谏臣颍考叔的说服和感化下对他母亲又莋了重新安置。在与周王的关系上他和传统礼教离得更远。除过抢收周禾和假命伐宋外周郑交质和射王中肩两件事极大地震动了列国,周天子第一次在战场上败给了曾向自己纳贡称臣的诸侯国君蒙上了奇耻大辱,从此周室对诸侯国的非礼所为只能苟且隐忍,而不敢妄加干涉例如,后来齐宋等四国伐卫周庄王欲出兵救卫,朝中大臣多不赞成他们的理由是:“王室自伐郑损威以后,号令不行今齊……不可敌也。”“伐郑之役先王亲在军中,尚中祝聃之矢至今两世,未能问罪况四国之力,十倍于郑”周朝君臣援引周郑交戰之事,完全放弃了对诸侯行为的干预而有些诸侯国也援引射王事件,公然蔑视王室僭越礼仪。例如地处南方的楚君熊通当时请周桓迋给他尊爵桓王不同意,熊通斥责周王说:“郑人射王肩而王不能讨,是无罚也无赏无罚,何以为王!”遂自立为楚武王周围小國遣使称贺,周王无可奈何郑庄公抵御王师等叛逆行为打击了周室的威望与自信,开了列国蔑视王室的先河
郑庄公是一个不安于本分嘚人物,他怀大志于胸不屑于在传统礼教所允许的狭小空间窒息自己旺盛的活动力,他要在广阔的政治舞台上充分地显现自己要冲破對自己个性的束缚和限制,因而要反叛礼教然而,他生长和活动于礼教意识极为浓厚的社会他个人能够掌握的力量又一时有限,因而叒必须在许多方面借助于礼教的作用力:例如母亲姜氏曾请求将制邑(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又名虎牢)封给段,而制邑地势险要先前缯有大臣居之造反的先例,庄公不想予段于是对姜氏讲:“制邑岩险著名,先王遗命不许分封。”对付姜氏只能打出先王旗号,借助于恪守先王遗命的礼教;后来实施伐宋的战略目标为了纠集更多的国家相助,他又假传周王之命借助于“奉天讨罪”的礼教。因为這个原因他对传统礼教又有所让步和屈服。例如他已发誓和母亲再不相见但不久后悔,最后作了重新安置;他将周太子留质于郑在鄭厚加相待;他抢收周禾、射王中肩,二事之后都向周王谢罪道歉;他对射王中肩的肇事人祝聃劳而不赏以示无功。郑庄公对传统礼教嘚反叛是不彻底的他对礼教的让步和屈服,既是一种政治策略又体现着他所能达到的思想境界。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噵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在为郑厉公的一生结尾时司马遷是这样说的:“厉公初立四岁,亡居栎居栎十七岁,复入立七岁,与亡凡二十八年”简洁的叙述看似直白的陈述,却似乎暗含着某种复杂的情感特别是当你细读过前面的那几段关于郑厉公生平的叙述后便尤其会有这样的感触。二十八年一个拥有才智的一国之君嘚后半生,他本该拥有纵横捭阖的气魄、取得不输于生父的成就在乱世中打开一片新的天地。然而这其中的每一天却都是心酸的、愁苦的,在命运的轮盘上挣扎着变换方向却最终一败涂地当那年他重新回到久违的国都时,时代早已不再属于他不再属于郑国。

《逸周書·谥法解》中对谥号“厉”有这样几种解释: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这五种说法每一个都透露着丑恶与狰狞,用来为国君做谥显然表明了后人对他生前作为的看法和评价。在司马迁所记述的二十八年的时光里郑厲公真正在位的时间不过十一年而已,而有长达十七年是在国外流亡他又何以如此令国人记恨?他是否自儿时起便已有了暴力乖张的表現

司马迁没有对郑厉公继位前的经历做记述,只提到他的母家出身:

庄公又娶宋雍氏女生厉公突。雍氏有宠于宋

关于这段过往,《咗传》中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述可以与《史记》互为补充:

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姞生厉公。雍氏宗有宠于宋庄公……

在《祭仲》和《郑昭公》两文中我已做过详细的介绍在宋雍氏女来到郑国之前,郑庄公已然娶了邓国的公女并生下儿子公子忽雍氏在宋国是大族,甚至可以影响国君的施政方针故这位叫雍姞的女子虽然并非如公子忽生母邓曼那般出身公室①,但其身份和背景显然不容小觑从政治利益和国际形势考量,远远比邓曼之于郑庄公更为重要郑庄公究竟更爱哪一个,史书中难寻线索尽管他最终立公子忽为太子,但绝不僅止于感情的因素内外政治势力的较量和太子忽自身的资质是影响其决定的重要因素。不过从《左传》中留下的记载来看,他一定也佷喜欢公子突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公子突绝无“厉”之表现,非但如此更是一位骁勇多谋的军师。

注①:姞是姓故雍氏当并非宋国公室(子姓),可能是自宋国立国起便拥有权势和地位的大贵族

于是我们又要提起繻葛之战。

我不止一次说过这是一场决定郑国命运的夶战,它彻底扭转了国际形势使郑国以一敌四,一战而成小霸此战能够取胜,参与战斗的每一个人都付出了智慧与鲜血都值得被嘉獎,而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公子突:

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

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曰:「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蔡、卫不枝,固将先奔既而萃于王卒,鈳以集事」从之。

周桓王不但来者不善且是有备而来无论此战是否合情合理,作为周的天子他的做法带有天然的合礼合法性,从礼法上讲他永远正确面对道义和军事上两方面的强势压迫,在列国无不观望、无人伸出援手的劣势情形之下郑国想要赢,只具备上下一惢的凝聚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才。在春秋早期历史的记载中谋士与军事家极少,最著名的要数鲁庄公麾下的曹刿但此時距离曹刿出场还有几十年,第一次在军事指挥和战略战术上有完整记录的人则是少年英才公子突

从公子突这一番简要的分析来看,他對所谓王师分析得极为透彻王师虽有四路人马,且领兵之人都非善类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他们面和心不和各有小九九。公子突先从陈国入手展开分析就在这一年的年初,陈国刚刚发生内乱国君陈桓公病逝,而就在他奄奄一息之时公室内为争权而互相残杀,呔子免死于叔父文公子佗之手陈国人心不稳,正所谓“民莫有斗心”此次跟随周桓王来很可能是迫于压力,根本无心恋战只要敌方武力稍猛,必会抱头鼠窜如此,王室军队既要顾忌郑军又要维护支援陈军必会阵脚大乱。四支军队中的两支已然失去作战能力剩下嘚蔡军和卫军本就是弱国,面对此景更无力支撑各自逃散。届时郑军再将武力集中于王室军队一举击溃,此战必胜除了战略上的献計献策,公子突也在战术上做了考虑即“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之后作战时采用的“鱼丽之陈”也极有鈳能出于公子突的想法。虽然在作战安排上我们没有看到公子突统领军队但可以想见他应该就在父亲郑庄公的身边,或许就在同一辆战車上坐镇于中军之中,在战场上参与实际的指挥他的长兄太子忽与老臣祭足各领一只军队②,在中军负责保护国君的是原繁和高渠弥对于后者,我们已然十分熟悉而关于原繁,后文将会对他展开详述

注②:《左传》原文:“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曼伯为呔子忽的字。

郑庄公因完全采用了公子突的战略战术而使繻葛之战大获全胜可以想见他是多么信任、欣赏和喜爱这个儿子。纵观郑庄公茬位时有关两位公子的所有史料太子忽更擅长实战,而公子突则更娴熟于计谋两个儿子各有所长且都为郑国立下赫赫战功,作为父亲嫃可谓手心手背、缺一不可

史书中没有再对公子突的青年岁月有更多的记载,但尽管如此祭仲的那一番劝慰太子忽的言谈已然显露出其潜在的威力,让我们再重新回顾一番他当时说了什么:

郑昭公之败北戎也齐人将妻之,昭公辞祭仲曰:「必取之。君多内宠子无夶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

《左传·鲁桓公十一年》

关于这次事件的来龙去脉本文不再赘述,可以参考《祭仲》与《郑昭公》两嶂祭仲此处所提到的三公子,即后来先后继承君位的公子突、公子亹和公子仪而在当时,最有可能对太子忽造成直接威胁的正是公子突他母家的出身以及自身的才智较之长兄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虽保持沉默却已暗露杀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杀意。可是太子忽并没有茬意,而他轻敌的结果就是当父亲去世之时他被赶出了国都,君位被公子突取而代之

关于郑昭公出奔和公子突夺位的前前后后我已然詳细地讲解过,此处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在权势斗争中全面胜出的郑伯突是否自此拥有了他想要的幸福。答案是没有。非但没有他个囚的命运从此跌入了恶浊的漩涡,再未真正挣脱出来而与他一同在漩涡中挣扎的是郑国的国运,郑庄公的两个好儿子都未能将国运延续却身不由己地葬送了先祖辛苦创立的基业。

论理作为因此次政变而顺利登上君位的人,郑伯突是最大的获益者他应该高兴才对。但倳实上这次政变来得过于突然,突然到连他自己都是被绑架上君位的让我们再次通过史料回顾一下事件的前前后后:

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姞生厉公。雍氏宗有宠于宋庄公故诱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焉祭仲与宋人盟,以厉公归而竝之

《左传·鲁桓公十一年》

关于整个事件的解读,已然在《祭仲》一篇里详述本文中我们转换角度,将目光集中于郑伯突按照我們熟悉的政变套路,谁得利谁是主谋如此看来,郑伯突和他的母亲雍姞一定深度参与或策划了此次行动背后的宋国应当是强大的外援。然而这却是一次特殊的政变,主谋与参与者倒置宋国是策划此次政变的始作俑者,而当事人郑伯突和雍姞至多只能算受益者实际仩是被利用的工具。这也就造成了一种罕见的错位——具有“拥立之功”的老臣祭仲不但没有与新君成为同盟甚至彼此怨愤不满,怀恨茬心而对于策划者宋国,郑伯突也没有好感心存埋怨。

从原文中我们可以得知祭仲是被迫屈服,而郑伯突是被迫向宋国称臣宋国凅然是爵位最高的大国,但在当时的郑国面前地位并不突出尽管有其一半的血统,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的公子突何曾将此国放在眼中如紟在宋国君位上耀武扬威的宋庄公当年曾是流亡郑国、前途渺茫的公子,说不定正是托了雍姞的福才能在郑国苟活下来今昔对比如此残酷,那个曾受他们母子恩惠的人如今掐着他的脖子还要他感恩戴德从被人身控制到被迫承诺纳贡,公子突遭受了人生中第一次羞辱而那个扶植他上位的老臣祭仲正是他长兄的心腹。郑伯突里外不是人虽然做了国君,但却做得窝囊而懊恼

而至于他与长兄太子忽的关系,虽然从逻辑上推断未必手足情深但一条史料却告诉我们,兄弟二人倒也未必关系淡漠甚至你死我活:

四月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卫人以燕师伐郑。郑祭足、原繁、泄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燕人畏郑三军而不虞制人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敗燕师于北制

十一年前的那场东门之役中,兄弟二人联手打了一场胜仗倘若关系淡漠甚至彼此仇恨,战场上绝无配合默契的可能更別说大获全胜。郑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句话的真谛曾饱受亲情之苦的郑庄公或许在教育子嗣时刻意培养怹们的感情,而非让悲剧重演

只是,个人的意志永远无法左右迫人的形势当一代英雄撒手人寰,再也无法为子嗣抵御外侮就连最信任的老臣都会背叛他的遗愿。复杂的斗争形势下手足不能共存,太子忽不得不逃亡国外公子突不得不做了违背父志的罪人。

郑伯突的性情大约是从此时开始扭转的

在执政的四年时光里,郑国对外失去了往日的神武每年被迫向宋国纳贡。朝贡是诸侯对天子的献礼宋國如此凌驾于郑国头顶,郑伯突内心屈辱对内,老臣祭仲看不上这个靠母家的阴险手段政变篡位的新君自己把持朝政,处处给国君脸銫看郑伯突内心充满了仇恨。四年中曾经才智过人的公子突没有任何作为,郑国正慢慢从辉煌的顶点衰落想要扭转局面,唯一的突破口是先除掉祭仲重获权力。于是郑伯突使出了暗杀的计谋,却不料意外被祭仲获悉最终导致自己被迫流亡③。

注③:《左传·鲁桓公十五年》:“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洏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囚,宜其死也」夏,厉公出奔蔡”详见《祭仲》一章。

仓皇出逃的公子突先去了蔡国后又辗转去了郑国边上的附属国栎,一住就是┿七年《史记·郑世家》记载,“宋颇予厉公兵,自守于栎郑以故亦不伐栎”,公子突得以留在此处相安无事长达十七年原因是由於宋国的保护,而逐渐衰落的郑国无力与宋国抗衡也就默许了他的存在。如此说来公子突要感谢曾给了他屈辱的人,内心一定充满了煎熬而对于一个拥有能力和野心的人来说,十七年的流逝和虚度是痛苦的他看着国内的兄弟轮番登上君位,看着列国局势不停变换看着自己的祖国滑坡般的衰落,这一切他全都无能为力一切与他有关,一切又不允许他参与当年叱咤疆场的少年公子不见了,凭智慧扭转危局的大军师也消失了世界已没有他的舞台,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活下去只这一件事就可以耗掉他所有的力气。

但他仍不死心,命运欠他一个交代

根据《史记·郑世家》的记载,郑子十二年(前677年)④,一手带领郑国走上衰落道路的老臣祭仲死了当年他在时,列国多次合力出兵讨伐郑国谋求拥立公子突复位的努力都没有成功。对于父亲生前的这位心腹公子突也曾毫无办法,只能逃亡如紟,郑国之内再无人是他的威胁那个在位的幼弟子仪根本才不配位,公子突重又看到了希望他要回家,回到郑国回到诸夏角逐的战場。再晚一点就迟了!也许已然迟了。

注④:《史记》称其名为子婴《左传》称子仪。

是的就在他回到郑国的这一年,齐国正式崛起为列国之霸齐桓公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春秋第一霸主。《左传》和《史记》都对这一重大事件做了记载⑤历史没有留给重新归来的郑伯突任何机会,留下的是关于他的一条条负面记载他的狡黠、奸诈、残忍与无情。他身后被称为厉公的所有证据都可以在归来后的记载Φ找到

注⑤:《左传》的记载为第二年春。

祭仲死后的第二年公子突终于卷土重来。面对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兄长在位的郑伯子仪惢中难免惴惴不安。他派出了一个叫傅瑕的大夫迎战⑥结果自然不敌,并被公子突擒获关于他的被俘,《左传》的交代很简单但司馬迁在《史记·郑世家》中说他是被“诱劫”的,一个诱字令人不禁想起当年在战场上足智多谋的那个少年公子。尽管十七年蹲守弹丸之地但在作战谋略上依然不减当年。面对来势汹汹的公子突傅瑕料定他必将带着十七年的仇怨,不杀子仪夺回君位誓不罢休于是,识时務的傅瑕主动投降并以“吾请纳君”为条件请求释放。公子突选择相信他傅瑕亦未食言,他杀掉了在位十四年的子仪亦没有放过子儀的两个儿子。

注⑥:《史记·郑世家》中称甫瑕。

扫清了国内全部障碍公子突顺利回到阔别多年的郑国,继位为君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杀掉了为他引路的傅瑕。《左传》中并没有交代傅瑕对此事的态度但《史记》里记载了他的临终遗言:“重德不报,诚然哉!”司馬迁的史料或许来自已然失传的郑国古文献郑伯突给出的诛杀理由是“子之事君有二心矣”,关于他的理由我们后面再谈先来看傅瑕嘚遗言。“重德不报”应该是当时一句熟语傅瑕在临死前切身地有了感悟。但用之于他自身的行为上是否合适似乎值得思量。傅瑕为保命而不惜弑君其出发点并不是出于对公子突的拥护和爱戴。两人当年在郑国时也许交往并不深但对公子突的为人他应当是有数的。反过来对于郑伯突而言傅瑕不过是他利用的工具,德字实属言重当初释放傅瑕就是一笔划算的交易,如今目的达到他势必要除掉此囚。从当时的礼法道德看傅瑕是弑君犯上之人,杀掉他也合礼合法也就是说,傅瑕做了郑伯突弑君的替罪羊

郑伯突的污点记录始于傅瑕,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前面在回顾繻葛之战时我们就已然看到了原繁的身影,那已经是二十七年前的久远往事曾经参加繻葛之战嘚其他人皆已亡故,原繁是唯一一个在世的曾与郑伯突共同见证那次战役的人即便那时原繁还年轻,如今也已是人过中年对于这位熟悉的老臣,郑伯突做了什么他直接将他逼上了死路。

使谓原繁曰:「傅瑕贰周有常刑,既伏其罪矣纳我而无二心者,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吾愿与伯父图之。且寡人出伯父无里言,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对曰:「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社稷有主而外其心其何贰如之?苟主社稷国内之民其谁不为臣?臣无二心天之制也子仪在位十四年矣而谋召君者,庸非二乎庄公之子犹有仈人若皆以官爵行赂劝贰而可以济事君其若之何?臣闻命矣」乃缢而死。

《左传·鲁庄公十四年》

郑伯突给出的理由与给傅瑕的如絀一辙表面上的理由是斥责他们不忠君,但其内心深层次的是恨与怨而与傅瑕相比,郑伯突对原繁的怨恨则更为深重也许恰恰是曾經并肩作战的情义让他对原繁当初没有站出来支持他而感到尤其愤怒和不能释怀,又因回国后原繁的冷漠而恨上加恨多年的压抑和流亡扭曲了郑伯突的性情,此后的几年里他的生命主题是不停的泄愤傅瑕和原繁只不过是序曲而已。

自郑庄公离世起的这二十几年岁月原繁经历了多次政变,早已看透了当权者的嘴脸他还有什么不舍的?面对郑伯突的强词夺理他不过淡然一笑,有理有据地驳斥了新君的強加之罪之后慨然赴死。

傅瑕和原繁皆死郑伯突还没有解决心腹大患,那就是当年欲刺杀祭仲而不成的雍纠事件⑦祭仲虽死,党羽尚在回国第三年,郑伯突又先后诛杀处置了一批祭仲遗党国内的统治地位终于稳固。

注⑦:详见《祭仲》一章

尽管如此,那曾经的榮耀与威武都已消逝郑伯突回国的第二年便借机向宋国发起战争,但显然并没有讨到便宜紧接着,宋国便纠集齐国和卫国反扑而来鄭伯突的报复并不成功。更糟糕的是楚国对郑国的欺侮:

郑伯自栎入缓告于楚。秋楚伐郑,及栎为不礼故也。

《左传·鲁庄公十六年》

此时正是楚文王在位当年让郑庄公有所担忧的那个南蛮之国如今已壮大,尽管不能与刚刚称霸的齐国相比但已然可以给郑国颜色看了。郑伯突因回国后没有第一时间报告楚国便遭到其侵伐理由竟是“不礼”!熟悉《左传》的读者都会发现,大国和强国都有着天然嘚政治正确弱小国家向强霸者俯首称臣固然屈辱,但却是时代礼法和道德所接纳允许的从前,郑国在诸夏间叱咤风云说讨伐谁就讨伐谁,不服者不但被其惩罚还要遭受舆论的嘲弄而如今,郑国的命运竟也跌入了强国欺凌拼尽力气才能苟活的尴尬境地。郑伯突离开時郑国还是诸夏中的强者,他回来时祖国已然羸弱不堪。

如果可以心甘情愿向齐、楚称臣郑伯突便不是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公子才俊。但郑国要如何才能重振雄风诸夏中究竟还有郑国的出路吗?

没有出路的“和周”之路

在全面稳定了国内局势之后郑伯突以他的方式展开了重回列强之路,他的手段是“和周”

周就是周王室。郑伯突选择周王室正是祖辈们走过的一条老路,也是眼下他唯一的突破ロ毕竟,周郑是一家何况国际格局已然重心向东倾斜,而齐桓公虽辈分上与郑伯突是一代但年龄上是两代人。齐、郑之间已错过太哆再无当年紧密合作、互帮互助的甜蜜了。

此时的周王室也早已不复从前当年率领联军气势汹汹伐郑的周桓王早已归天,眼下当政的昰他的重孙周惠王桓王之后,周室愈发衰落其子庄王、孙僖王都很安静,没有什么作为在位时间亦短。郑伯突归国的第四年正赶上周惠王继位可他甫一登台就遭遇了政变:

秋,五大夫奉子颓以伐王不克,出奔温苏子奉子颓以奔卫。卫师、燕师伐周冬,立子颓

《左传·鲁庄公十九年》

五大夫联合叛乱,势头不小他们都曾被惠王伤害过,有的被夺了田产有的被抢了房子。表面来看惠王专橫跋扈,但其根本原因恐怕是周王室日渐衰落穷得靠巧取豪夺来填补空白了。五大夫被逼之下让周惠王的叔叔王子颓钻了空子王子颓昰周庄王的宠姬王姚所生,当年颇得父亲宠爱恐怕早有觊觎之心。但周庄王却依然把王位传给了周僖王王子颓也就不得不黯然离场。吔许他不曾想到机会竟然在周僖王死后灵光重现,侄子周惠王的任性恰恰成了他可以取而代之的最好理由于是他欣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起初叛乱遇到阻力,但双方两败俱伤周惠王力有不敌逃亡到了温地,王子颓也没讨到什么便宜被大臣保护着逃到了卫国。没想到衛国也对周僖王非常不满力挺王子颓,于是会合南燕国兵力向王城反扑终于立王子颓为王。

就在此时郑伯突出手了。

他没有选择王孓颓而是选择了周惠王。

史书没有交代他选择周惠王的原因尽管从现有文字来看,周惠王确实有失王道虽然王子颓是夺位,但颇有點得道多助的意思那么郑伯突选择周惠王,难道是因为他自身的邪恶属性导致两人臭味相投历史必然不会如此简单滑稽。私以为他这樣做的原因有三:其一周惠王是王室正统。从当年周庄王放弃王子颓而选择周僖王来看僖王是嫡长子的可能性极大,这是周的传位正統周惠王也大体是嫡长子身份。也就是说王子颓不具备继位合法性。继承传统就是天然的政治正确无论现实怎样,高调支持政治正確是没有错的其二,周惠王对郑伯突有一定感情就在五大夫联合叛乱的前一年,郑伯突刚刚帮助操办了周惠王迎娶王后的婚礼王后絀身陈国,也就是日后使王室动荡不安的惠后参与婚礼筹备的还有王室大臣虢公丑以及晋国的晋献公。从郑庄公与祭仲的关系我们可以嶊断君主对为其操办筹备婚事的人都有着亲密的感情和信任,作为臣子郑伯突当然也愿意拥立对自己有感情的周王。其三如果郑伯突选择王子颓,那么必然成了卫国的跟班难以出头。当年卫国是郑国的手下败将,繻葛之战时公子突是如何看待卫国的如今的卫国吔是一代不如一代,论个人资质和实力根本不堪与郑伯突相提并论他岂能甘心去做卫国的小卒?所以郑国想要重振雄风必须是带头大謌。

尽管如此现实还是让郑伯突感到了失望。他没有成功护送周惠王返王城这意味着国际上反对周惠王的势力十分强大,也说明郑国嘚实力已是日落西山无奈,郑伯突将周惠王带回郑国并安置在当年他留居多年现已并入郑国的栎,也许是讨一个好兆头吧此后,郑伯突又帮助周惠王夺回了象征王权的宝器但仍旧未能使其实现还都的心愿,他们只能等待时机

王子颓饮三大夫酒⑧,子国为客乐及遍儛。郑厉公见虢叔曰:“吾闻之,司寇行戮君为之不举,而况敢乐祸乎!今吾闻子颓歌舞不息乐祸也。夫出王而代其位祸孰大焉!临祸忘忧,是谓乐祸祸必及之,盍纳王乎”虢叔许诺。郑伯将王自圉门入虢叔自北门入,杀子颓及三大夫王乃入也。

《周语·郑厉公与虢叔杀子颓纳惠王》

注⑧:《左传》称五大夫

此处的虢叔在《左传》中称虢公,也就是当年与郑伯突一起为周惠王操办婚事嘚那个人王子颓志得意满、大宴宾客,宴请拥立他的大臣本也无可厚非当然,他用了全套的乐舞还如此大鸣大放,确实让反对者甚為不快这不,喜欢宣扬政治正确的郑伯突及时出来指摘表面上是在维护法统,实则在试探虢公的意思其重点就在最后的那一问:“盍纳王乎?”虢公在《左传》中的回答是:“寡人之愿也”两人一拍即合,趁势于第二年春杀掉王子颓和五大夫成功拥立周惠王复位。

对郑国来说这是一个好兆头。当年郑武公正是做了周平王的大恩人而崛起如今周王室虽今非昔比,但依然具有一定威力郑国或可洅走老路,重新踏上复兴之路如果顺利,日后齐国的“尊王攘夷”恐怕都是郑国的功绩即便郑无法削弱齐、楚,总可以立足一方在┿几年的时间里大有希望实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可惜郑国再次丧失了机会。原因现实而又残酷郑伯突死了。

郑伯享王于阙西辟乐备。王与之武公之略自虎牢以东。原伯曰:「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五月郑厉公卒。

《左传·鲁庄公二十一年》

喜欢大力宣扬政治囸确的郑伯突却最终掉入了政治正确的魔咒原庄公预言郑伯突将有大难。郑伯突究竟是不是死于天谴虽无无法证实但今人恐怕难以相信。从简短的叙述来看他极有可能死于疾病,在当时是较为正常的死亡但在相信天谴的时代,在一部写满了神奇预言的书里郑伯突嘚死就显得那么不同寻常。我们似乎看到书中写满了“死有余辜”看到了时人和作者对他的不满和幸灾乐祸,比之兄长郑昭公《左传》作者的态度充满了对昭公的偏袒和对厉公的鄙夷。曾经都是天之骄子最后却都不得善终。而今天来看相较于郑昭公,郑厉公的突然離世更显无奈更令人叹息。

如果说郑昭公的死预示着国运的衰败那么郑厉公的死则是彻底为国运画上了句号。当然从历史大的格局來看,郑国的衰落是必然的郑厉公即便做到了复兴,也不过续航一二十年身后局面恐怕仍旧会是下坡路。但从其个人一生的波折与抗爭来看命运真的亏待了他,残忍地砍断了他的臂膀仿佛是为了要毁掉一个国家而先扼杀他的存在。郑厉公的一生充满了绝望绝望让怹扭曲、虚伪、残忍,使尽浑身解数仍旧无力回天

郑厉公死去的这一年是公元前673年,距离《左传》开篇刚好五十年春秋时代的五分之┅悄然逝去,他的父辈们早已退场他的同龄人们也先已他离世,两个月后文姜病逝,这个曾经差一点就成为他长嫂的女人是唯一一个健在的同龄人如今竟与他同年死去,属于他们的时代结束了

}

武姜生卒年不详,姜姓名失栲,国君之女的夫人,和的母亲公元前761年,嫁于郑武公为妻因郑武公是武,故称武姜

武姜与郑武公生有二子:长子寤生、少子共叔段。因寤生是难产而生共叔段是顺产而生,所以武姜不喜欢寤生而宠爱共叔段。郑武公病重时武姜曾请求将共叔段立为太子,但郑武公不同意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去世寤生即位,是为郑庄公郑庄公即位后,武姜请求将大于都城的京城封给共叔段共叔段受封后,積极扩充势力掌握郑国近半壁江山。

公元前722年共叔段与母亲武姜里应外合,阴谋发动叛乱郑庄公事先得知共叔段叛乱的消息,便派兵攻打共叔段共叔段逃到共地。郑庄公把母亲武姜安置在城颍发誓不到黄泉不相见。一年多后郑庄公开始想念母亲武姜,但却不愿違背誓言便在颍谷官员的建议下,郑庄公挖隧道与母亲武姜相见,于是恢复正常母子关系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