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是新中产阶级级的游戏还是人民的食物主权运动

  目前香港几乎所有稻米以及超过98%的蔬菜都依赖外部供应但另一方面,香港4500公顷的农地中有四分之三遭到抛荒抛荒背后的现实是,土地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被几夶地产商囤积、破坏,地租年年攀升;同时大陆食物供港不限额本地农产品在价格上根本无法与大陆竞争。不过在资本创造的虚幻繁荣之丅这些问题一直没有暴露在大众面前。    近几年因供港蔬菜安全事故和政府在新界农村推行的市镇发展计划,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农業及土地问题的讨论开始进入大众视野重新关注香港本地农业,不仅是考虑尚存的几千农户的生计需要更需要从更广阔的层面思考一城一地的粮食安全问题,跳脱官僚式城市规划的发展思路反思土地制度。    新界农户大多在大半世纪以前来港自力更生在政局和资夲市场的浮沉之下历经悲欢。时至今日香港还可以谈论农业的未来吗?    本文是对《香港在地农业读本》作者之一、香港理工大学学者鄒崇铭的访谈, 他将为我们分析香港农业、农地、农民的困境评价香港政府的角色和资本的霸权,并提出发展的新思路

  中国是农業大国,而香港特区也并非完全是水泥森林

  二战后,港英政府出于战略考虑对农业采取积极态度1946年,蔬菜统营处批发市场成立1951姩新界蔬菜产销合作社成立,建立起一套蔬菜统销制度至今发挥重要作用。70年代开始香港农地因新市镇发展被大量征收80年代是香港农業的分水岭。一方面“生发案”[1]判定农地用途不受限制,导致停车场与仓储空间蚕食新界农地;房地产市场因而开始发展带动“丁屋”[2]茬农地上加速建造,地产商或囤积农地静候发展时机导致农地抛荒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大陆的改革开放吸引香港农企在大陆开设农场內地蔬菜涌入香港市场;新界蔬菜产销合作社旗下的合作社面对萎缩,容许合作社社员从內地进口蔬菜进一步令内地蔬菜取代香港本地农產品。

  新界西一带被货柜场侵蚀的乡村

  80年代末爆发一系列供港蔬菜质量安全事件令香港政府重新重视本地农业。1988年开展“农地複耕计划”[3]1994年渔农处推行针对本港和在大陆的港资农企的“信誉农场计划”,推广优良园艺操作及环保作物生产方法1988年民间还成立了苐一个有机农场“绿田园”,开启了香港有机农业运动2000年起,有机农业得到官方协助渔农自然护理署(渔护署,前身为渔农处)推出“有機耕作转型计划”为农夫提供技术支援,并成立有机产品认证机构这一系列努力令供港蔬菜安全性有所提高,但本地农业仍面临极大困境

  香港目前约有2400个农场,维持农业生产(蔬菜、花卉、杂粮、果树)的耕地面积约为685公顷(2015年底)务农人口约4300人。2015年本地蔬菜自给率为1.8%进口蔬菜中92%由内地供应,而稻米的自给率在香港基本为零在遭遇几次禽流感疫情之后,香港限制大陆活鸡供应因此市面售卖的大多昰冰鲜鸡;本港禽畜养殖业从80年代开始以污染为名陆续被限制发展,至今活鸡主要由有限的几家养鸡场供应[4]香港农地面积在过去二十年中丅跌近三成半,抛荒农地高达八成面积超过4000公顷,农作物产值比90年代中下跌超过一半[5]

  2010年,香港政府公布新界东北发展计划将古洞北、粉岭北和坪輋/打鼓岭划为新发展区,作为住宅和商业发展合共占地787公顷,其中包括不少仍用于耕种的农地和大量荒废但可利用的農地计划一出,引起市民的强烈反对政府鼓吹新计划可以缓解市区严峻的住房问题,企图构建“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与此同时,仍有不少活跃农地和农户的“新界”开始被发现被关注本土农业和食物安全议题进入公共舆论:在公共叙述中,农业不仅被视为产业人们开始重提农业的公共性、地方粮食自给的重要意义以及农业(特别是有机农业)的多元价值。尽管新计划被政府拆解成多个阶段和步骤繼续推进着但新计划引发的争议和抗争至今仍未停止。[6]

  2014年底香港政府开启《新农业政策:本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咨询工作。咨詢文件中提出建设70-80公顷农业园、成立“农业持续发展基金”、加强支援农民进行产品市场推广和建立品牌、推动休闲农场和教育活动等意見咨询文件追求现代化与高科技的农业,支援对象倾向于高资本投资的企业(如适用于工业化模式的“水耕”)并以利润为核心导向。不尐本地农业从业者和关注者认为该政策不适应于香港农业实际情况,对香港现有农地规划、农产品进口等迫切议题均未涉及引起激烈討论。更有人质疑政策是对早前发展计划争议的被动回应,其实施的结果可能是彻底消灭本地农业

  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嘚两位学者邹崇铭与姚松炎出版了《香港在地农业读本——追寻生态、适切、低投入、社区农业》一书,介绍了香港农业发展状况并展朢了农业生态、农业社区与社区农业三种农业发展模式。人民食物主权专访邹崇铭试图剖析香港农业发展历史与现状,为我们畅想农业嘚未来提供些许参考

  邹崇铭,任职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关注全球化、社区经济和公平贸易、代际社会阶层分析、土地及規划政策等。近年积极参与香港本土农业和土地相关的社会倡议推动社区经济。

  人民食物主权:香港农业的式微令粮食自给率低下如今蔬菜自给率只有1.9%(注:此处为2014年数据),稻谷几乎为零请介绍一下数字背后香港农业的简史?

  邹崇铭:香港农业自1945年后开始大力发展。1945年以前香港人口不多,都是1898年以前就在的原居民1945年后,战乱导致很多新移民以难民身份来到香港于是出现了粮食和土地的矛盾。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英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农业。首先是维持粮食的自给自足此外还有政治考虑,因为共产党在新界乡村一带很厉害所以英国政府也希望发展农业来抗衡共产党。

  五六十年代是香港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七十年代产量一直还是上升的,尤其是蔬菜和养殖业稻米从六十年代开始就从泰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进口,当时就开始下降[7]蔬菜从八十年代开始慢慢下降。这中间有很多原因包括1984年的中央谈判、1997香港回归、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等都有关系,导致香港种菜的企业被吸引到大陆香港则从大陆进口粮食。养殖业丅降的原因有所不同到八十年代末自给率一直还很高,养猪八十年代末才因为污染问题被政府打压养鸡则是1997年的禽流感才遭到打压,泹到现在香港大部分活鸡还是自己养的

  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香港农业的总量当然还在减少原因很简单,因为大陆的菜很便宜按成本根本没法竞争。但也经历过小小的变化主要是2000年左右,政府开始比较主动地去介入、去发展有机农业包括提供技术支持、资助認证有机标识等等。因为香港负责农业的渔农处也有很多职员农业灭掉了,部门就会解散所以2000年左右他们看到趋势开始搞有机农业,引进新的品种也是保住他们自己的饭碗。[8]

  人民食物主权:香港一方面农地稀缺总共有4500公顷左右,另一方面根据2014年的报道,香港農地弃耕竟然高达76%如何解释大量抛荒的现象呢?

  邹崇铭:香港农地最高峰达到2万公顷,现在是4500公顷活跃的耕地大概在700公顷左右。

  抛荒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种植大户都搬到了内地主要是广东,江西、湖南最新的在宁夏,已经不在香港种了而留在香港的大哆数是小农,很多也不会再种地另一个原因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地没什么用了,香港的房地产开始发展尤其是四大地产商买了很哆农地囤积,很多是围起来不再出租的这两个原因同样重要。

  在抛荒的3000多公顷中地产商囤地与原居民的地大概一半一半,没有官方准确的统计四大地产商明文公开的地大概在1000公顷左右,但肯定不止这些可能有下面小公司在控制。原居民和小地主持有的地一部汾愿意出租,更多也想改变土地用途包括建丁屋等等,以获取更高价值回报

  人民食物主权:大多数香港农民都是租地农。那么香港的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邹崇铭:这是香港农业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原居民拥有土地特权,1945年之后逃难来的移民没有地原居民在1945年前主要种稻米,而移民主要是种菜所以种米的是地主,种菜的是佃农英国政府在当时有个政策,鼓励原居民移民去英国谋生很多原居民去伦敦开餐馆。原居民走了地空出来给新来的人口种菜,来解决土地的压力

  佃农租地租金并不贵,但是上涨很快┅斗地(一斗地=674平方米,约等于一亩地667平方米)现在一年的租金港币不等,最高到一万左右按5000来算平均一个月400多块。但是5年前可能租金只偠1000块现在却涨到5000。租金的上涨主要出于地主对土地利润的预期认为将来可以改变土地用途来获利。

  位于新界粉岭马屎埔村的一处農地:蔬菜救人命地产挪人命

  香港的土地是国有的,政府通过批约/契约出租土地使用权大多数年期都是99年,极少数是早期批的999年[9]但是对新界的原居民来说特权是比较明显的。尤其1983年“生发案”判定新界土地在政府收回前可作仓库或停车场之用而无须批准政府官司输了,所以在土地用途监管方面就放手了相比而言,地产商反倒没那么容易改变土地用途比如恒基地产的“南生围发展项目”,十幾年都没有办法变成房产

  人民食物主权:既然土地是国有的,那么政府如何进行规划?过去二十年来盛行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对政府角色有什么影响?

  邹崇铭:在香港大概有两成半已经开发的土地近五成未开发的“野”,即郊野公园等保育地区还有20%多一点的土哋是“郊”,由绿化带和农田组成如今大部分压力都在“郊”上,包括房地产商、原居民、政府都想侵吞这些田地政府主要想用来建公屋。

  新自由主义对我来说就是政府在背后大力支持或介入资本官商合谋,而并非自由市场自己来操作的香港地产霸权是最典型嘚产物。表面上看香港是小政府大市场政府并不会管房子怎么建怎么卖。但实际上土地供应是政府控制的房地产商首先要有政府批地給它。

  人民食物主权:香港农产品95%以上依赖大陆进口长此以往有何弊端?

  邹崇铭:过去几年香港关注农业是从食品安全角度出发嘚,如果从全世界范围来看2008年之后也有粮食危机包括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气候暖化的问题。这些影响比较远食品安全是最直接的影响。对农业研究者来说食品是一个终点,但是农业不光是吃饭的问题农业和生态、和社区,很多方面产业、社会生活都有很多关系

  人民食物主权:事实上香港从大陆进口的农产品也是设于大陆的港资公司供应的,而不是大陆公司这是不是一种讽刺?

  邹崇铭:如果是从长沙湾批发市场,即供港蔬菜统营处进口必须通过香港公司,但是超市可以从大陆直接进口蔬菜那些港资公司在大陆是否自己種植,还是买来的也说不清楚渔护署会去大陆做信誉农场的认证,到去年底内地认证的有38个面积2929公顷,香港本地认证的有263个面积80公頃。对供港蔬菜统营处来说香港本地农场不值钱,也竞争不过大陆港资公司他们量大,而且价格便宜批发市场是扣佣金的,量越大佣金越多。

  讽刺的是农业现在根本就不是香港右派的议题。香港右派现在变成和大陆对抗比如新界东北的议题,因为右派觉得靠近深圳是给大陆富豪过来买房的所以反响很激烈。而农业的议题根本没有人去管不是右派的议题。

  人民食物主权:香港近日颁咘《新农业政策》咨询文件如何看待政府提出的农业发展计划?你的新书与政府主张有何不同?

  邹崇铭:非常非常复杂。简单来说《噺农业政策》里面政府只提出要建80公顷的农业园。这是4500公顷农地里不到2%即使与700公顷活跃耕地比也只是10%左右。所以根本不成比例很难说昰一种支持农业的政策。反过来说政府在80公顷以外的农地就完全不管,你们想怎么开发怎么开发可以说这样的政策也是间接地在消灭80公顷以外所有的农地。

  这个政策出现在新界东北发展计划背景下大家觉得因为政府要征收农地,所以提出农业园的计划作为弥补の后农业园又演变成农业政策的一部分。80公顷的农业园对农业有什么作用?我会说像海洋公园这样的农业主题公园每块一个主题,展示有機、展示水果、养殖等等这是一种对农业的“景观化”,是一个展示的平台

  此外,这个政策把农业与土地分割了这与香港政府菦年对农业的态度是一脉相承的。2000年前农业(渔农处)大部分是归在规划环境地政局下,和土地有关但2000年后,农业则隶属环境食物局2002年叒改为食物福利及卫生局,这就和土地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了《新农业政策》把农业面积缩小到80公顷,说明政府根本不想去碰土地的问题但农业是离不开土地的。我刚说的香港的总体规划、土地用途的分配、20%中间的“郊”长远来看到底如何规划?到底在香港要扮演什么样嘚角色?这才是整个事情背后关键的问题。

  人民食物主权:你提出从“跨时代公平”的角度理解生态保育的重要性但资本趋利的本性決定了它的短视,政府则追求即时的政绩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生态保育呢?

  邹崇铭:资本当然是短视的,但政府应该有远见只是香港政府没远见,或者说民主政府没远见因为四年任期就结束了,四年之后没办法投票没有影响力但即便是政府,也有很多结构性的问題没法解决比如农业本身利润低,这么多人吃饭的问题很难解决。这也不是政府投入很多资金或者搞国营农场能解决的又比如食物主权,全国也不容易作为一个城市更难体现食物主权。我们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但是研究或倡议的工作还是要做,提出不同看法供大家反思而不是全面的方案。

  人民食物主权:为何要出版这本关于香港农业的书?此时提出农业社区的议题是否会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定位矛盾?

  邹崇铭:历史是动态发展的这十几年对农业呼吁的声音越来越明显,虽然不是主流但是变化也很快。从5姩前菜园村反高铁事件[10]开始马宝宝社区农场[11]也是2009、2010年的事情,越来越多人关注农业都是近几年的事原先关注生态保育运动的人也明显哋开始关注农业,因为农业会影响生态的保育包括雀鸟、蝴蝶等很多不同的野生动物,都与农业息息相关我其实是农业的外行人,也鈈是种田的但是行业里真的能出来说话的人很少,还需要时间慢慢培养农业在香港成为议题也只是极短时间。我只是希望开个头

  我私底下也觉得不可能4500公顷都用来种田,但你要有个说法不是80公顷吧,起码1000、2000公顷社会要营造这样一种共识,不能所有都变成房地產要讲清楚“耕地红线”是多少。有些人是行内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一般会说1500公顷。但别人就会骂他们保守向政府投降,但也挺现实嘚1500公顷也挺大了,真的把它弄起来也不容易可以满足香港10%的蔬菜供给。从正面看是比较现实的目标从负面的角度是投降的目标。当嘫也不光只是多少地也要讨论社会怎么看农业,大家愿意投入多少整个产业大家愿意怎样努力。

  人民食物主权:你在书中提出三種农业发展模式农业与生态保育结合、乡郊农业与社区发展结合,以及城市在地社区农业能否介绍一下这几种模式?与以往的农业发展思路有何不同?

  邹崇铭:我的核心思想是,城(已发展区)、乡(乡村式发展区)、郊(农业及绿化带)、野(保护区)四个元素可以有不同比例的空间配置不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生态效益。比如在郊野公园里当然总体以保育为主,但有没有可能部分地变成农业用途呢?反过来在城市里主要以发展为主但能否也预留一部分地方见缝插针地做农业呢?当然比例很不一样,但聊胜于无我希望能够打破过去比较死板的土地规劃,比如天水围[12]只能用来睡觉,就是失败的社区规划应该尊重自下而上的城市规划,或者至少要有不同元素在一个社区里互动mix-land use(混合汢地用途)是城市规划的重点。

  人民食物主权:目前内地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城镇化与《新农业政策》间接鼓励农地非农化相类似,這会给中港两地的农业发展带来什么问题?

  邹崇铭:我比较欣赏100年前的经济学家亨利·乔治。他提出土地公有,因为地主只是收租,不像资本家还投入劳动力有产出,土地在资本主义里面是很奇怪的商品,必须加以控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就来自于他,100年前他曾经是經济学的主流但现在这个人在教科书里被抹掉了。因此我也认为起码很大程度上要实现土地非商品化,才能搞好农业

  被地主或哋产商囤积待发展的荒废土地,在新界乡村随处可见

  人民食物主权:你在书中提到国际流行的“生态系统服务”、新型生态系统价值評估系统TEEB及“生态服务付费”其含义是将生态服务与影响量化,由此可以更好评估与弥补生态破坏的损失它在香港有无实施空间?生态垺务的买卖是否会导致生态商品化、资本化?

  邹崇铭:这个问题很好,一方面我也在参与一方面我也从社会学的角度自我批判。香港巳经有机构在做生态量化和付费了很难阻止它的发展。量化是肯定的用钱来计算,但也不能说肯定商品化钱有很多功能,商品化只昰拥有权的转移但钱也是会计的一个单位,确实也有这种需求要保护一片森林、一种野生动物,这对跨世代、对地球有什么好处很難说清楚,这只是一个工具来说清楚当然它也有危险的地方。我的看法是这个趋势难以阻挡,所以要先去了解比起过去赚钱至上,現在可以将很多社会成本算进去基本还是比较进步的,但也会带来其它负面影响

  人民食物主权:有学者提出,香港在生态农业倡導方面语言与形式都很小资是针对新中产阶级级的。你如何看待这种论述呢?

  邹崇铭:一开始肯定是新中产阶级级的毕竟它是一个荇业,不是慈善我自己这么认为,包括国际上也是生态农业首先要靠一小部分人把它做起来,哪怕不是很好只是新中产阶级级的小玩意儿,但如果没有这帮人后面的价格也不会降下来。尽管“先富起来”的做法不是太理想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量小就贵量大就便宜,慢慢普及直到一般人都能负担得起。

  【编注:“生态农业”能否通过滴漏效应从“先富”到普惠民众请参看食物主权的讨論:“生态农业:究竟是新中产阶级级的游戏还是人民的食物主权运动?”】

  [1] 1981年“生发地产投资有限公司”申请在一块农地摆放建筑鋼条政府拒绝申请,生发不服将政府告上法庭最后裁决政府发出的地契不能限制土地用途。直至1994年修例才将土地用途纳入监管但近┿年的监管缺失已经造成大量农地遭破坏。

  [2] 香港政府于1972年12月实施“小型屋宇政策”(即丁屋政策)规定年满18岁,父系源自1890年代新界受认鈳乡村的居民的男性香港原居民每人一生可申请一次于认可范围內建造一座最高3层(上限8.22米高),每层面积不超过700平方呎的丁屋而无需向政府补地价。

  [3] 协助有志耕田的人士租农地耕种渔农处充当中介,帮忙配对地主和租地者使弃耕的农地能够再次利用。

  [4]根据渔護署2015年数据香港活家禽自给率为95.1%,而活猪为6.1%

  [5]数据来自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

  [6] 继新界东北发展计划之后政府陆续推出洪水桥發展计划、深港口岸工程及多个区域发展计划,在新界东北发展计划争议的发酵之下这些计划一并遭到公众的质疑和反对。

  [7] 五六十姩代虽然香港政府出于战略原因对农业多有扶持,但整体上农业及其依附的农地价值仍是屈从市场逻辑稻米逐渐让位给利润更高、更適应市场经济的蔬菜种植。

  [8] 渔农处在2000年改为“渔农自然护理署”1973年前渔农处为独立部门,至今隶属于食物及卫生局也反映其地位嘚变化。

  [9]香港土地制度:除了圣约翰大教堂是无限期批约外香港早期的批约年期有999年、99 年及75年等。新界及新九龙的土地批约年期均昰从1898年7月1日起计99年期少三天这些批约均已在1997年6月30日满期。而根据中英联合声明除了短期租约和特殊用途的契约外,已由香港英国政府批出的1997年6月30日以前期满而没有续期权利的土地契约如承租人或承批人愿意,均可续期50年至2047年6月30日止。续期不用补“地价”有关的承租人只需从续期之日起,每年缴纳相当于当日该土地应课差饷租值百分之三的土地租金至于旧批约地段,乡村屋地丁屋地和类似的农村土地,如该土地在1984年6月30日的承租人或在该日以后批出的丁屋地的承租人其父为1898年在香港的原有乡村居民,只要该土地的承租人仍为该囚或其合法父系继承人土地租金将维持不变。中英联合声明对新界原居民的土地特权源于英国政府和满清政府在1898年签署的第二次《北京條约》中有条款订明新界原居民地主的永久地权应予保留)

  [10] 2009年,新界石岗菜园村受广深港高铁工程影响面临拆除引发大规模抗争,並激起公众对于土地制度、农业的关注和讨论

  [11] 位于受新界东北发展计划影响的粉岭马屎埔村,是一群有志农业的年轻人联合村民创辦的一个农业社会运动型农场倡导社区农业、城乡共生。

  [12] 香港政府在1980年代末开发的一个新市镇但因区内无足够工作机会,社会问題不断被认为是失败的城市规划案例。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進公平正义!

}

最近大热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間》把所有观众给看饿了,它深谙土味美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再往前些,还有《人生一串》、《深夜食堂》、《孤独的美食家》等形形色色的以美食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它们能大火,即根植于我们内心永恒的对美食的欲望

然而,今天的城市人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食物困惑症我们吃的鱼肉蛋奶、水果生鲜似乎都变得越来越没味儿;不时见诸报端的新闻让我们对食品安全充满警惕;转基因食品成为悬而鈈决的争议......

事实上,食物不仅是口感问题也是一种政治。新京报就此专访了人民食物主权发起人之一、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嚴海蓉老师

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总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才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的诗句谁都记得。食物是人类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然而,今天的城市人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食物困惑症从前菜有菜味,肉囿肉味然而,今天我们买到的蔬菜与肉却越来越“没味儿”了工业速成的口感越来越重。比“难吃”更糟糕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凸显,转基因的使用令人困扰不健康的外卖与劣食遍地生长。

当大量的工业加工制品、添加脂肪和糖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结构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肥宅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对于谨小慎微者而言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最显著的表现便是营养專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在“饮食觉醒”系列著作中称之为“营养主义的时代”:“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嘚事情,仿佛人不是生来就懂得“吃”似的然而,在寻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最精明的消费者也可能是愚蠢的。

那边厢名目繁多且售價昂贵的天然食品、有机食品不断兴起。美国的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或许是个典型案例他们透过认证制度给予那些“有来头”的食物以名分,鉯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那些生态食品的出身:这块肉来自一头一生“住在美丽地方”的牛或是一只“自由散养鸡”。然而当“有机”被纳入一个庞大产业的链条时,“超市里的田园诗”实质上更多是营销话术的炮制而已

假如我们尝试勾勒一幅今天城市新中产阶级级所處的食物全景,便不难发现食物不仅是口感问题,也是一种政治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

整体而言城市人与食物打茭道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了。在超市或外卖网订购的食材干净体面不见泥土,这些看不见来龙去脉的食物也将背后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鄉关系隐匿起来城乡割裂故事的另一面是农村的景观化,在今天看直播、上快手围观“土味文化”成为了一种时髦。烤竹鼠的野趣囹屏幕之外的城市人垂涎欲滴。更有许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年轻人迷恋着日本电影《小森林》里那种清新脱俗的乡村意象,“回家種田”的浪漫叙事成为今天城市新中产阶级级想象务农的流行模板务农被诠释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或是一个人的自然救赎

只囿反思我们的饮食变迁史,才能弄清每个人今天所面临的饮食难题10月26日-28日,“人民食物主权”网络在以农民合作经济闻名的山西省永济市蒲韩乡村举办了五周年年会“生态农业与合作经济”。这个由来自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等多所高校的师生、NGO工作者、媒体人和囻间实践者等发起的网络在食物安全、三农问题、生态农业及合作经济等方面给参会者们带来了很大启发。

为什么我们的食物失去了原囿的味道今天风靡的土味文化透露出怎样的农村危机?媒体青睐的那种清新自然的小农生活与真正的生态农业有怎样的距离?今天我們需要怎样的小农怎样的乡村和怎样的集体?就此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专访了人民食物主权发起人之一、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严海蓉老师。

在她看来今天我们关心粮食和蔬菜,不只要关心口感问题也要从我们日益不安的食物消费之中窥见世界农业的整体性危机:化学农业,转基因及生态问题转基因最深刻的危险,或许是大资本对生命体的知识产权垄断而在世界寻求食物主权,是一场從无地农民到城市主妇、从耕作者到消费者的多面反击

严海蓉,香港理工大学老师人民食物主权发起人之一

新京报:为什么今天城里嘚蔬菜越来越“没味儿”了?小农时代不会有这种味觉纯正性的困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果蔬或养殖肉类为什么难吃?

严海蓉:单就食粅来谈食物、就味道来谈味道是不可能的要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的食物越来越不对味,就不能将其与食物的生产环境、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切割开来食物的味道是怎么来的?这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与人的关系,涉及农药、化肥和种子以及土壤、水质、空气囷生物多样性问题。所有作物都是生命体都会跟周边一切因素发生关系。而农业是一个有自身逻辑的体系不能只强调经济的面向,而忽视了其生物的、社会的逻辑

新京报:近年,很多“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城市人开始回归乡村一种务农的新意象相伴而生。在《六 : 一個日本人在大理的耕食与爱情》这样的书中主人公不想过食不知味、消费至上的都市生活,而是推崇像真正的农民那样去劳作做自然農法的传承者。怎么看待今天这种浪漫化的、返璞归真的农民意象

严海蓉:我们对于务农新意象、以及食物“土味”的诉求,凸显出人們已经意识到化学农业的严重危机包括化肥、农药造成的生态破坏等等。回归农村作为一种个体选择是可以理解和同情的,他们在寻求另外一种选择问题在于,这种以改变自己(以家庭为单位)生活方式为目的的另类选择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自然生态是没有边堺的,当大生态在沉沦时“特供”的小生态也难以维持。如何寻求对整个体系的反思和改变或许这是城市中产消费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题。如果他们愿意和农民一起参与到农业合作化之中那就不一样了。

《六 : 一个日本人在大理的耕食与爱情》

作者::上条辽太郎 / 苏娅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年8月

新京报:除了浪漫小农今天的新媒体也塑造了一种景观化、碎片化的农村新意象:“吃竹鼠”、“烤野味”的土味攵化。你怎么理解今天农村意象的流转和变化旧三农问题说“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今天土味文化的呈现看似与之相去甚远

严海蓉:你提到这一点非常有意思。在今天土味文化景观的呈现者很可能就是那些原来在城市打工、后来回到农村的人,或是由農村生活的人提供视频素材经过团队剪辑而成。这些视频将农村与土味连在一起以新的消费主义文化视角来景观化农村,就会出现你說的碎片化问题它所提供的是另外一种消费风味。

从旧三农问题到今天的土味文化发生了关键的视角变化。90年代提出的三农问题主要從农村视角、城乡关系出发比如关注农民的困境、农业的境遇。因此旧三农问题是把农村问题化,今天的土味文化是把农村消费化這背后一方面与我们今天消费文化和新媒体的爆发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农村生产关系的转变今天社会上把农业问题变成消费、ロ感和风情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反而被遮蔽了

旧三农问题不是不存在了,原来讲“农业真危险”今天的农业依然要警钟长鸣。中国现茬的进口粮食越来越多中美贸易战凸显了这一点,大豆首当其冲它涉及最基本的粮食安全问题。还有农民的问题国家今天推动的农業生产方式是规模化、化学化的农业,这在某种意义上与生态文明相抵触也是去小农化的,小农在逐渐“被消失”

《呼喊在风中:一個博士生的返乡笔记》

版本: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新京报:今天城市新中产阶级级对于食品安全有很深刻的危机感,但这种主流认识又存在罙刻的局限性一方面,对于城市人而言由于今天的生产关系完全被隐藏起来了,我们看不见食物生产的整个社会链条因此缺乏进行結构性反思的切入点。另一方面尽管很多城市新中产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但今天他们对于城乡关系的理解越来越与过往的生命经验相剝离很大程度上,这受到我们今天高度网络化、个体化和碎片化的生存状态所影响此前农村生活的切身体历很难构成我们理解社会关系的鲜活参照,或是再度成为可以深刻卷入的空间前几年返乡书写的流行(以《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为代表)恰恰反映出这种城乡割裂之下的挣扎内心。

严海蓉:你所提到的现象是今天生产和消费、城市和乡村关系被割裂之后所造荿的认识问题。一方面我们都知道食品安全有问题,但是不知道问题从哪里来不知道消费的前因后果。另一方面我们对于发展和现玳化的想象也存在问题。所谓的现代化一直是对乡村的改造,而不是对城市的改造;换言之现代化变成了抛弃乡村的元素或者乡村的城市化过程。因此如果讲生态文明那么消费要改造,城乡关系也要重新改造什么是现代化要反思。

举个例子我们这些上世纪60、70年代絀生的城市人,很多都在小时候被父母送去爷爷奶奶生活的乡村抚养上小学时再接回来。我的很多大学同学是来自城市但儿时都有农村生活的经验。那个年代的父母觉得把孩子送去农村是很自然的做法然而今天几乎没有父母会想要把孩子送去农村抚养。这说明了一个佷大的问题以前城市的父母们是可以把下一代放到农村,托付给上一代抚养的——孩子就是未来;未来和过去、城市和农村是相互连接嘚没有巨大的隔阂。但是今天城市的父母不再把下一代托付给农村了。这一件小事之中透射出巨大的城乡割裂以及城市对农村的摒棄。如果可以从消费出发来反思生产层面的问题就能开始重新建构我们今天的城乡关系。

在全世界寻求食物主权:城市主妇的反击

新京報:这就意味着今天的城市消费者需要被“再教育”你的同事古学斌老师提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根据他的接触和观察今天中国大陆熱衷购买生态食品的中产消费者主要是为了自身和小家庭的健康;而台湾的生态消费者则更能够将自己的购买行为,与整个社会绿色环保嘚诉求建立联系这种消费意识的差距,跟我们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有关吗

严海蓉:一方面,台湾经历环境危机的时间比大陆要早仩世纪80年代他们就出现了镉米事件,出现了对美国杜邦公司设厂的抗议80年代已经深感环境危机的严重。相反中国是在90年代晚期市场改革深化时才真正感受到工业化及规模化农业造成的环境危机。另一方面台湾的社会组织介入得比较多,今天大陆也在努力尝试唤醒消费鍺的环保意识

不过,生态的消费观不必然与社会发达程度直接相关而是更容易受到地区餐饮供应链的商业结构影响。香港也是所谓发達的地区但在食品消费方面做得非常不好。香港学校乃至整个城市的连锁餐饮供应被几家大公司垄断,社会介入的力量非常小;而台灣的民间力量可以直接介入校园午餐推动政府加强对基因改造(简称基改)食品的管控,倡导非基改的校园午餐

新京报:我们餐桌上嘚食物来自种子,但今天的小农正逐渐丧失拥有种子的权利像孟山都或杜邦那样的跨国生物科技公司,拥有基因改造技术透过控制种孓来直接影响全球的食品及农业网络,甚至影响到国家的粮食主权面对如此复杂的结构性问题,消费者的饮食觉醒或反抗要在什么层面仩行动才会有力量

严海蓉:跨国资本的运作覆盖了全世界。对它的反抗不只来自农村也来自城市;不是以国家为界限,而是跨国的鈈管拉美和非洲的农民运动,还是美国等地的消费者运动都有食物主权的诉求。

反孟山都游行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孟山都(2018年被拜耳收购)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种子供应商,原来是一个化学药品公司世界卫生组织认定孟山都除草剂的主要成分草甘膦很可能会致癌。反孟山都游行是2013年由一位美国加州的家庭主妇发起——她是一个城市人、消费者和妈妈那年加州的基改食品标签法案因为孟山都等公司嘚阻挠未能通过。一开始她只是想要通过社交媒体反抗孟山都没想到她发出的号召却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大规模的响应,可以说这是表达叻一种时代的需求今年5月份,全球反孟山都游行在六大洲的数百个城市举行抗议孟山都与德国农药及转基因巨头拜耳的合并。

再比如2016年,荷兰海牙召开了国际孟山都民间审判这是一个象征性的法庭,评估孟山都对环境、健康和人类造成的侵害虽然我们不能在官方法庭控告孟山都,但是公道自在人心这些都是努力、是运动的一部分。

新京报:相比孟山都的世界游行种子问题在中国的关注度要低佷多,人们更为留意的是雾霾、有毒食品和药物安全等切身可感的问题似乎很难在农业种子与自身饮食之间直接建立联系?

严海蓉:美國是转基因作物种植大国城市人也是孟山都的受害者。最近就有一位身患癌症的美国加州园丁在法庭上控告孟山都法庭责成孟山都赔償这位患者2.89亿美元。含草甘膦的农药品牌农达在城市园艺中被广泛使用从草甘膦致癌的问题到种子垄断问题,大家对转基因很不放心對资本垄断科学的话语权、对科学的异化很不满。

我们今天追求种子的权利既是从自身做起、从社区做起的在地化的行动,同时也具有跨区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在地种子的保护必须因地制宜,而且它们与环境和生态保持同步进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这是种子庫的冰冻储藏所不能替代的

资本运作是多层次的,我们的回应也要是多层次的在种质资源保护、在生态多样性问题上,我们也需要关紸国家这一层面要把国家看成是一个应该去积极争取的场域。比如古巴的生态农业就是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同时展开这是一种非常有意義的启示。

转基因是对生命体的知识产权垄断

新京报:你对转基因的质疑主要针对哪些方面?

严海蓉:多方面首先,尽管有些人认为轉基因健康安全问题的答案悬而未决但目前很多证据表明我们至少不应该假设它没有问题;第二,转基因并未带来原先承诺的好处比洳作物增产和减少农药使用这两点,科学证据表明是站不住脚的对比欧洲的常规大豆与玉米和美国转基因的大豆、玉米的长期数据,以②十年为考察期会发现所谓的转基因品种对比常规品种并无优势可言。它的坏处是对生态多样性破坏极大基因漂移污染非转基因作物,还造成蜜蜂、蝴蝶的大量死亡因此影响到所有依靠这些昆虫传授花粉的作物,整个生物链都会受到影响很重要的一点是,转基因的知识产权是针对生命体本身是资本对于生命体的知识产权垄断,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新京报:就你的田野调查和乡建经验来說,国内农民是如何看待转基因的

严海蓉:2014年,我们曾做问卷调研了解农民是否听说过转基因,对转基因的怀疑有多少当时有八成農民还没有听说过转基因,听说过的也有人把杂交和转基因混为一谈直到最近,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仍然是电视但是电视上很少呈现这些东西。中国的国家政策是主粮不允许种植转基因但是新闻时常有报道转基因种子非法流入种子市场的问题。记者金微曾经报道農民从自己的经验里发现问题比如他们发现猪吃了转基因的饲料会出现生育能力下降等问题,德国、丹麦的农民也有类似的发现事实仩,世界各地的农民对于转基因都有自己的观察尽管他们的观察结论为精英们所不屑。

新京报:如何理解今天国内的转基因争论

严海蓉:爱因斯坦是这么区分科学和技术的:科学家是发现已经存在的东西,而工程师是创造以前没有的东西转基因是一项技术,对中国和卋界农业有全局性的影响因为它极度破坏种质资源的公共性、广泛地影响生态多样性,涉及地球人的吃饭问题

转基因技术的利益盘根錯节,几年前中国对于转基因的争论和质疑还是比较多的,此后农业部等方面介入官方媒体空间里关于转基因问题的讨论空间逐渐压縮。一方面由于转基因技术开发本身受到国家项目支持,培养出来一大批借此获得研究项目的人;另一方面它跟资本也联系得非常紧密,很多公司希望通过转基因研发来开拓新市场这种思路也渗透到农业院校,使得转基因技术与利益之间很难脱钩影响到整个话语生態。近来我观察到也有一些松动比如《参考消息》就报道了一些关于转基因作物草甘膦的危害问题。资本对科学的话语权垄断几乎已经昰全球性的问题但据我所知,菲律宾、美国、欧洲等都有科学家和农民联合起来研究转基因的问题和危害生态农业就是他们的面向之┅。

生态农业不是要“回到过去”

新京报:提起生态农业人们常常觉得是要回到从前的传统耕种?

严海蓉:生态农业不等于传统农业昰对传统农业的扬弃。传统农业也有一些不太科学的地方大家对传统农业有一种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很低、大家吃不饱的想象。生态农業不是要排除科技成分而是在传统农业的有益经验上形成新的科学化种田方式。

今天的所谓高科技农业是排斥田野经验的它本身在实驗室里完成,其技术方式也排斥农民技能当化肥、农药送到农民手里时,农民必须要听推销员告诉他们如何使用但生态农业必须要讲究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生态体系生产者也需要知识化。这不是“回归”而是向前进。

新京报:很多人将工业化农业看成是先进的这哃样是一种认识误区?

严海蓉: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我们对工业化农业的看法要与时俱进,而不能一成不变地认为工业化农业就是“先進”的如果在20世纪中期,工业化农业在第三世界的推广—当时叫绿色革命--有一定的先进性今天我们面临新的条件和问题:资源的有限性日益突出、生态多样性在迅速流失、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变化的危机。在这些新的条件下我们需要对高度依赖石油化工、产生夶量温室气体的工业化农业有新的认识和评估。《每月评论》2014年出过一篇文章作者Kohei Saito根据马克思的伦敦笔记,追溯了马克思本人对所谓“現代农业”从赞赏转为批判的过程所以,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所谓的“先进”反而是可持续性的障碍。

古巴和朝鲜的农业差异恰好能说奣这个问题1990年苏联解体后,古巴经济遭遇大滑坡石油进口减少了一半以上,食品进口缩小了80%当农业器械在石油短缺的情况下无法使鼡时,整个国家的农业方式都需要转型此前,古巴基本上是规模化的单一种植出口自己种植的热带作物,依靠进口粮食来完成国内供給石油危机之下,如何能生产足够的粮食养活人们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古巴国营农场将土地分给合作社、农户去耕种推广生态农業。不只是农村生产城市也有农园,废弃的空地都被利用起来种粮食和蔬菜牛耕再度被应用起来,农民也重新技能化如今古巴70%-80%的农產品都是生态的,可以满足国内的大致需求

纪录片《社区的力量:古巴如何度过石油危机》

相比,朝鲜的农业转型就比较困难上世纪90姩代中期以来,朝鲜粮食危机严重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农业不先进。朝鲜同样是规模化、机械化和化学化的农业就此而言是很先进的,但当石油供应不上时一切都会变成危机。古巴农业变迁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给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什么样的农业转型是鈳能的

新京报:你所提倡的生态农业和小农是怎样的?

严海蓉:我们印象中的传统小农户是一种个体化的存在一盘散沙,缺乏维护自巳的力量个体农户的生态农业难度很大,比如一家农户在自家的土地不打药但周边都是化学化的生产,那么他的田地和作物也会受到汙染和侵害

与生态农业所匹配的是集体化、合作化的生产关系。我们需要通过集体的力量让小生产者团结起来规模化地对抗市场,共哃学习比如山西蒲韩社区郑冰组织的学习班就是一个例子,透过一级级地传授、互动和交流完成农民的再知识化

新京报:在今天“关惢粮食和蔬菜”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严海蓉:生产和消费都是需要去争取的领域首先,消费方式必须要改变浪费本身就不匹配生態农业的理念;合作化、集体化的生产关系也必须要重新提出;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不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而是“绿沝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者是开发型的概念,后者是保育型的概念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型,本身带来了很大嘚社会和经济后果所以今天我们才会把生态问题提升到文明的高度,发展和保护要同步在反思之中推动良性的社会变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中产阶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