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羧酸酯酶试剂盒与β羧酸酯酶试剂盒是怎么分类的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取食不哃辣椒品种叶片的桃蚜品系之间的β-NA羧酸酯酶试剂盒活性明显不同,高抗和抗性桃蚜品系的β-NA羧酸酯酶试剂盒活性均明显高于高感和感蚜品系应用终点测定法,高抗品系的β—NA羧酸酯酶试剂盒活性均大于1.29 OD·mg pro-1·min-1;应用动力学测定法,高抗和抗性品系的β—NA羧酸酯酶试剂盒活性均大于24.36OD·min-1,是烟草对照的2.86~3.80倍,高感和感性品系均小于15.05 OD·min-1,仅为烟草对照的1.34~1.77倍;以烟草对照羧酸酯酶试剂盒活性小于20.00 OD·min-1的个体频率分布为100%为标准,高抗品系的β-NA羧酸酯酶试剂盒活性小于20.00 OD·min-1的个体频率均小于25%,抗性品系中椒六号和苗丰三号分别为48.08%和49.04%,而高感品系均大于92%,感性品系保椒二号和泰国正椒三号分别为77.88%和73.08%。无论是终点测定还是动力学测定,抗感桃蚜品系的β-NA羧酸酯酶试剂盒活性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抗感辣椒品种对桃蚜羧酸酯酶试剂盒活性具显著影响


杨俭美,李令媛;[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谢佳燕,何凤琴,李梅,张薇,冯国蕾,董建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潘文亮高占林,张克锦何仪,袁双安顾瑞华;[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宋春满;邓建华;吴兴富;雷朝亮;;[J];昆虫天敌;2006年02期
高希武,王政国,郑炳宗,曹本钧;[J];昆虫學报;1990年03期
冯国蕾,李梅,赵章武,何凤琴;[J];昆虫学报;2000年S1期
孙鲁娟,高希武,郑炳宗;[J];昆虫学报;2002年06期
潘文亮,党志红,高占林;[J];昆虫学报;2003年06期
刘长仲,裴星琳,杨振翠;[J];咁肃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赵荣乐,郑光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林华峰,陈树仁,刘成社;[J];昆虫知识;1991年01期
李秀珍,吴坤君,龚佩瑜,曹洪法,舒俭囻,熊严军;[J];生态学报;1992年02期
程洪坤,赵军华,谢明,魏淑贤,宋兴甫,王锦祯;[J];中国生物防治;1992年03期
马润生,高俊宝,王乐民,陆子梅;[J];安徽农业;1995年03期
}

内容提示:德国小蠊羧酸酯酶试劑盒、酸性磷酸酯酶和碱性磷酸酯酶的活力与抗药性的关系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02:08:07| 文档星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羧酸酯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