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诺贝尔奖名单一定能带来新药吗

【独家】从诺贝尔奖看疟疾:百年抗争!(R)网聚医学的力量,源自中国医学论坛报
&&请,我要!
【独家】从诺贝尔奖看疟疾:百年抗争!
&&&&&&&&&诺奖经历了一百多年历史,也多次表彰抗击疟疾的重大发现。为此,本报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寄生虫病研究室负责人邹洋教授,梳理人类抗击疟疾百年历史重大事件,并介绍抗击疟疾最新进展。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本次奖项一半授予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坎贝尔(WilliamC.Campbell)和日本学者大村智(Satoshi),获奖理由为发现治疗线虫寄生虫感染新疗法;另一半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教授,以表彰其发现治疗新疗法,她也因此成为我国大陆本土科学家中斩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第一人。疟疾这个古老疾病,也因此再次受到广泛关注。而诺奖经历了一百多年历史,也多次表彰抗击疟疾的重大发现。为此,本报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寄生虫病研究室负责人邹洋教授,梳理人类抗击疟疾百年历史重大事件,并介绍抗击疟疾最新进展。关注更多精彩内容,请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
&&&&&&&&2015诺奖礼赞&青蒿素&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使用氯喹或奎宁,但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这种方法成功率不断降低,疟疾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屠呦呦当时在中国转向中草药,力求从中找寻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通过对大量中草药进行大规模筛选,以及在疟疾感染动物身上进行试验,一种从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中的提取物表现出巨大潜力。后来,屠呦呦多方查阅中医药古籍,最终发现一种提取青蒿素的新方法,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经实验证明,191号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在感染动物和人类中都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全球每年约2亿人感染疟疾,在全球疟疾的综合治疗中,青蒿素至少降低20%的总体死亡率及30%的儿童死亡率,仅就非洲而言,每年就能拯救10万人的生命。
&&&&&&&&在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成员安德森(Jan Andersson)解释道:&早在1700年前人们就知道这种草药(Artemisia annua)能治疗发烧症状,屠呦呦做的就是阐释了这种草药的哪一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让后来临床治疗和生产药物成为可能。&屠呦呦教授获奖后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抗击疟疾百年回顾
& & & & &1.早期&圣药&――金鸡纳
&&&&&&&&人类对疟疾记载已经有4000多年历史。中国古代称之为&瘴气&,远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有《疟论篇》和《刺论篇》等专篇论述疟疾病因、症状和疗法。在民间,疟疾被称为&寒热症&或&打摆子&,发作时寒热交替,苦楚万分,冷时如入冰窖,热时似进烤炉。得了此病,实在是对人体&酷疟&的折磨,故被称为&疟疾&。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处于&谈疟色变&的状态。
图1. 1870年美国疟疾死亡比例
& & & &&17世纪,西班牙人在南美洲发现,当地印第安人用金鸡纳树的树皮磨成粉,竟然可以治疗疟疾。之后,这种&神药&就被带回欧洲,治疗出现转机。据记载,1693年,康熙身患疟疾,服御医药无效,法国传教士洪若翰(P.JoamesFontaney)和葡萄牙传教士刘应(MgrClaudusdeVisdelou)等献上金鸡纳(cinchona),康熙服用后疟疾速愈,金鸡纳从此被尊奉为
&&&&&&&&&圣药&。&金鸡纳&最初只是土著本草,但到了19世纪,经过大量科学研究,它的有效成分奎宁(quinine)成为有现代科学根据的治疟疾药。1820年,法国化学家皮埃尔?佩尔蒂埃(Pierre Pelletier)与约瑟夫?卡文图(Joseph Caventou)首次从金鸡纳树皮中分解出有效成分奎宁和金鸡宁(cinchonine)两种活性生物碱。
& & & & 图2金鸡纳树;
图3美国铁和奎宁苦味剂包装
& & & & 2.显微镜下识&真凶&和&帮凶&:疟原虫和按蚊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有限,国内外科学家们都无法正确认识到疟疾的真正病因。1871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表了著名的细菌致病理论。另一位学者克鲁勃推测说,疟疾是由&疟疾杆菌&引起的,直到1880年,法国军医拉韦朗(Charles LouisAlphonseLaveran)才揭开其中秘密。
&图4疟疾患者红细胞;
图5红细胞内疟原虫裂殖体
&&&&&&&&日,Laveran在任阿尔及利亚君士坦丁陆军医院少校军医时,检查一名重症间歇热病青年士兵的血涂片,他用显微镜观察到红细胞边缘有含色素颗粒,呈圆形或月形的小体,并有一些活动的丝状体干扰其他细胞。他立刻想到这些丝状体和圆形小体可能即是疾病的病原体,于是换用放大约400倍的镜头,第一次发现了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的虫体。1882年,他前往罗马,在感染疟疾患者的血液中发现了与阿尔及利亚患者血液中相同的寄生虫。当他第一次与人交流关于疟原虫的发现时遭到了很多质疑,但有关疟原虫的研究逐渐得到认可。1907年,由于他对原生动物的研究和发现使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即使Laveran已经找到了引起疟疾的病原体,但依旧不知道疟疾的传播途径是什么。直到英国内科医生罗纳德?罗斯(RonaldRoss)在1897年担任英国驻印度军医期间发现了寄生在按蚊胃中的疟原虫,人们才找到了疟原虫的传染途径。1894年,Ross在伦敦了解到Laveran在1880年发现疟原虫以及疟疾由蚊子传播的假说。次年,Ross返回印度,侧重研究疟疾的传播媒介。日,Ross用按蚊在疟疾病人身上吸血后,经过饲养、解剖,终于在按蚊胃腔和胃壁中发现了疟原虫,为此获得了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传播途径的发现,真正开启了人类预防疟疾的时代。
&& & &&&3.奎宁遇挑战
&&&&&&&&早在1820年,法国化学家Pelletier与Caventou就从金鸡纳树皮中提纯出一种活性物质奎宁,结晶形态与霜相似的白色粉末,味苦、水溶性差,俗称&金鸡纳霜&。但是,金鸡纳树皮中奎宁的含量仅5%左右,而且来源有限,远不能满足世界各国众多疟疾患者的需要。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探索人工合成奎宁。1854年,奎宁的化学分子式被确认为C20H24N2O2。然而,真正人工合成的奎宁,整整过了90年,即到1944年春天,才在美国青年化学家伍德沃德(RobertWoodward)和德林(WilliamDoering)的联手努力下成功问世的。这些化学、药物学、病理学的发现,令原始的&金鸡纳&进化为治疗疟疾的现代医药。但是,作为治疗疟疾的第一个特效药,奎宁在造福广大病人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奎宁会使患者产生头昏、耳鸣、精神不振、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甚至会使孕妇流产。为此,科学家们对奎宁分子结构进行适当&改造&,形成氯喹、伯氨喹、氨酚喹等速效、低毒的新产品。
&&&&&&&&上世纪三十年代,瑞士化学家米勒(PaulHermannMiller)发现了DDT具有强大的消灭昆虫的效果,是有效的杀灭蚊子的杀虫剂。1948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DDT的出现毫无疑问是人类抗击疟疾的一个巨大的进展,然而,在短短十几年之后,DDT因留下环境污染的隐患,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渐渐黯然退出了舞台。
图7.&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人喷洒DDT
&&&&&&&&另外,氯喹刚开始的抗疟效果很好,但遗憾的是,依据&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疟原虫在与氯喹类药物的长期&较量&中逐渐产生极大的抗药性,使药物失去&特效&。上世纪60年代起,恶性疟疾&卷土重来&。1965年,越南战争爆发,美、越两军苦战在亚洲热带雨林,疟疾像是第三方,疯狂袭击交战的双方。美国虽曾以陆军研究院为中心,投入巨资研制新药,但并无结果。越南方面开始求助中国。
& & & & 4.青蒿素上阵
& & & & 图8左为屠呦呦;右为屠呦呦查阅中药古籍,研制出抗疟疾新疗法
& & & &&1967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下令,联合研发抗疟新药项目启动。日,&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而&523&也成为当时研究防疟新药项目的代号。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组。屠呦呦领导的中药组首先从历代医学典籍中挑选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同时探访民间验方,最终筛选出了一些药物,其中就包括黄花蒿。但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不理想――青蒿提取物曾出现过对疟原虫68%的抑制率,但效果极不稳定。对青蒿素的研究再遇瓶颈。
&&&&&&&&后来,据屠呦呦回忆,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她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绞汁&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否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开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并终于在日进行的第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检测结果: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后来又经去粗取精,于日得到抗疟单体――青蒿素。人类在抗击疟疾的道路上,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中国药典》(2000版)按照中药用药习惯,将中药青蒿原植物只保留了黄花蒿一种,其抗疟成分随传统中药定名为青蒿素。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向所有发现耐药性的国家推荐使用联合疗法,以此取代传统的单一疗法;恶性疟疾首选疗法为抗疟药联合使用青蒿素衍生物疗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制剂疗法。多项研究证实,青蒿素与其他抗疟药联合应用能有效预防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并且降低原虫复燃率。日,美国《远东经济评论》杂志发表了《中国革命性的医学发现:青蒿素攻克疟疾》一文,理查德?海恩斯(Richard Haynes)教授在该评论中认为&这项研究是整个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
& & & & 5.抗击疟疾最新进展
&&&&&&&&2005年,在柬埔寨西部首次确定了疟疾对青蒿素出现抗药性,抗药性不一定会导致青蒿素治疗的完全失败,但它确实减缓了青蒿素清除患者血液中的恶性疟原虫。2006年在塞内加尔也报道发生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产生抗性。当然,大部分对青蒿素类药物敏感,只有小部分恶性疟原虫已产生了低度抗性,同时提示抗咯萘啶、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似无交叉抗性。2006年1月,WHO宣布青蒿素类药物是全球未来遏制疟疾的希望,并明确要求任何一个国家在改变本国现有的抗疟政策时,必须使用含有青蒿素类药物的复方或联合用药。
&&&&&&&&在年期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47%。大规模推广WHO建议的核心一揽子措施――病媒控制、化学预防、诊断测试和治疗,已证实具有成本效益和效率。WHO成员国于日确立了年全球疟疾战略。该战略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全球疟疾疾病负担减少40%,到2030年至少减少90%。战略还争取,到2030年在至少35个新的国家中消除疟疾。
&&&&&&&&10月9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宋树立介绍,根据第二届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获悉,WHO非洲区主任莫埃提女士表示,青蒿素的发现为近年来非洲人民尤其是儿童妇女的死亡率降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科摩罗副总统穆哈吉说,在科摩罗疟疾的住院率曾经高达42%,&中科抗疟项目&取得极大的成功,现在疟疾的住院率已经从42%降到了零,而且到2014年以来,没有出现一例死亡病例。
&&&&&&&&■链接
&&&&&&&&2015诺奖表彰另一重大成果――阿维菌素及其衍生物
&&&&&&&&医学上很重要的另一类寄生虫――线虫也正在折磨世界上1/3的人类,主要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南亚、中美洲和南美洲,而河盲症(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是两种最常见的由线虫引发的疾病。河盲症患者会因眼睛角膜发炎而致盲,淋巴丝虫病则会诱发淋巴水肿等终身感染的症状,近百万人因此备受折磨。
&&&&&&&&日本微生物学家大村智专注于研究链霉菌,这一菌群生活在土壤中,能够产生很多活性化合物。他用独特的方式大批培养菌株并保持其特征,然后从土壤中成功分离出新菌株并成功移植到实验室中,再选出其中最具活性的50株作为新的生物活性化合物来源,这些菌株中的一个,后来被证明是阿维菌素的来源。
&&&&&&&&Campbell从大村智手中收购了大批链霉菌菌株以探求其功效,并证明其中一个菌株对牲畜寄生虫非常有效。这种活性物质提纯后命名为阿维菌素,此后又改进为伊维菌素。伊维菌素最初作为兽药,但后来发现它能够治疗人类的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由此在非洲、拉美地区广泛分发使用,有效抗击了线虫类寄生虫引发的疾病。
&&&&&&&&目前,伊维菌素被运用于全球线虫类寄生虫病的治疗,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也不可估量。这一研究成果使得相关疾病濒临消灭,也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大壮举。(由邢英根据官网及邹洋教授梳理的抗疟大事记整理邹洋教授审校。)
回复 小鸭梨:
新闻阅读排行榜
关于医学论坛网
医学论坛网旗下网站
战略合作伙伴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86号
*我要反馈:
姓&&&&名:
邮&&&&箱:涉案的三个来自德阳中江的95后女孩,家境都不算差。
他们刚执行完任务准备返回,还穿着厚重的消防服。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自噬反应是什么?它能治疗癌症和神经疾病吗?上周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经公布,就有许多人对它报以了高度的期望。这或许是诺贝尔奖得主不能承受之重――在诺贝尔奖的光环下,所有人都期待一个科学发现能立即攻克许多难治的疾病。然而实际上,一个天才的发现和真正的临床应用之间,道阻且长。过高的期望非但起不到帮助,有时还适得其反。
  RNA干扰(RNAi)技术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从线虫开始的旅程
  RNAi技术的故事要从线虫说起。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科学家们在研究线虫体内的基因表达时,发现他们能够通过干扰线虫细胞中的RNA去左右这一过程。就这样,Andrew Z. Fire博士和Craig C. Mello博士于1998年在《Nature》上发表了那篇里程碑式的论文,把这项对于医学研究具有重大启示的发现公布于世――特定线虫基因的表达可专一性且高效地被人为“沉默”。
  许多疾病的发生正是由于错误折叠或功能异常的蛋白质积累所造成。传统的药物通常试图将这些蛋白清除,而RNAi则可在理论上完全阻止异常蛋白的合成。这一前景让很多研究者感到无比兴奋,他们纷纷尝试将这一技术运用于哺乳动物细胞上,以求开发出全新的药物。不少公司也相继投入到这一药物研发的过程中来。无数的患者、科学家、投资者将目光紧紧聚焦在此,他们相信这将是医药领域的下一场革命。
  ▲向线虫施以RNAi的不同方式(图片来源:NIH官网)
  诺贝尔奖带来的压力
  仅仅在RNAi现象被发现八年后,Andrew Z. Fire博士和Craig C. Mello博士两位科学家就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么快的速度,在整个诺贝尔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这彻底引爆了整个领域,风投机构和大型药企的研发资金如潮水般涌入。
  “我觉得那时候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自己究竟在为了什么而感到兴奋,以及他们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韩国东国大学的Dirk Haussecker教授评价道:“很多人简单认定如此高的估值意味着RNAi真的会很快带来有用的产品。”
  “诺贝尔奖有时候是双刃剑,” RNAi技术公司 Dicerna Pharmaceuticals的首席执行官Doug Fambrough博士说道:“我们或许能取得成果,但同时也承担期望带来的巨大负担。”
  ▲Dicerna公司的首席执行官Doug Fambrough博士(图片来源:Forbes)
  尽管受到了广泛的瞩目和巨额的投资,RNAi技术并没有如研究者和投资者设想的那样,立即带来具有革命性的创新疾病疗法。很快,人们意识到,RNAi离医学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科学家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向目标细胞内递送的难题。很多初步的临床试验表明,要想实现RNAi药物的靶向递送,并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绝非易事。
  4年后,许多生物技术公司和制药企业逐渐放弃了RNAi药物的研发:已投入5亿美元的罗氏宣布彻底放弃这一领域;辉瑞和雅培也同样匆匆离去;一度估值曾高达10亿美元的RNAi技术公司Sirna Therapeutics被1.75亿美元收购。近期,Alnylam的临床试验又遭受挫折……随着资本撤退和失意的临床结果,一时之间,整个RNAi新药研发领域仿佛失去了活力。
  新的希望
  RNAi技术在应用上的沉浮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即便是诺贝尔奖成果,业内也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
  要知道,再有前途的技术,也需要数十年的开发周期。拿单克隆抗体来说,早在1984年,就有三位科学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然而直到近二十年之后,成型的单抗药物才逐渐问世。如今,单抗药物正在进行飞速发展。以它为主体的免疫疗法,成了攻克癌症等重大疾病的主力军之一。
  同样的,许多人认为光遗传学和CRIPSR-Cas9基因编辑系统这两种技术非常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然而我们也需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两个热门技术目前正处于临床应用的早期阶段――光遗传学才刚刚开始进入临床试验,用于逆转一种先天性眼盲。而美国在今年6月才批准了CRIPSR-Cas9系统开展应用于人体的临床试验。它们也许还需要进一步的积累,才能真正为我们带来创新疗法。
  由此看来,RNAi跌宕起伏的“命运”似乎就不那么意外了――相比其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技术,RNAi还很年轻,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事实上,在RNAi药物研发的低谷中,一些没有放弃的公司做出了大量积累,也带来了新的生机。在刚过去的九月,Amgen与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达成了价值6.57亿美元的研发合作协议,以开发RNAi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潜力。未来,也许我们会看到更多这样有望带来新药的好消息。
  ▲Phil Sharp教授(图片来源:MIT官网)
  获得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遗传学家Phil Sharp教授表示,他依旧相信RNAi终将造福患者。如今,距他首次成功将RNAi技术应用于哺乳动物细胞已经过去15年。在他看来,像RNAi这种可能带来医学革命的技术,想要迎来大规模的应用,再等上多久都不算奇怪。
  “我已经做了50年的科学研究了,所以这点等待根本不算太长,”Sharp教授说道:“这绝不是一个小小的进步,而是代表着一个根本性的医学革命。”
  参考资料:
  [1] When a Nobel Prize brings a shower of hype: the roller coaster ride of RNAi
  [2] Potent and specific genetic interference by double-stranded RNA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3] alnylam官网
  [4] Amgen and 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 Announce Two Cardiovascular Collaborations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生物探索网站是探索生物科技价值的新媒体门户网站,致力于生命...
2085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抗虐新药青蒿素
本文导读:我国是一第知道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对于青蒿素的研究始终不断。皇天不负有心人,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成功提取抗虐新药青蒿素。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10月份最令人振奋人心的消息,就是85岁的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中国大陆的科学家扬眉吐气,成为大陆科学家第一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个大都在报道这样的好消息。也让这个国庆节增添了更喜庆的色彩。
  而屠呦呦就是因为提取了一种抗虐的新药青蒿素而获得了这个殊荣,那青蒿素究竟有怎样的来历?对于青蒿素,中国的科学家应该不陌生,中国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可以疟疾的国家,也是第一个提纯青蒿素的国家,这一切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完成,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并没有什么大的的进展,对于这个非常有前景的科学研究却从来没有获得过专利,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了中国失去了广泛运用青蒿素的市场。但是关于青蒿素的论文却在不断的发表。
  但是,中国的放弃不代表其他国家的不理不睬,相反其他国家加紧了对青蒿素的研究,美国、瑞士等国家都有着非常强大的研发实力,而他们都根据中国论文披露的技术在青蒿素人工全合成、青蒿素复合物、提纯和制备工艺等方面进行广泛研究,反而申请到了一大批改进和周边技术专利。而中国药企虽然也在不断的努力,但是在青蒿素的相关技术上都落后于欧美先进国家,只能在原料上进行供应。
  但是中国的科学家在没有获得专利的条件下依然没有放弃对青蒿素的研究,屠呦呦等科学家也是用尽了毕生的精力来从事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终于在今年开花结果,成功的摘取了诺贝尔科学奖这一桂冠,实属不易。
  这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必将把青蒿素这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大加推广,只是这次获奖之后带来了很多的争议,因为屠呦呦是从当中提取了青蒿素,那这次的诺贝尔奖是否该给中医呢?中医虽然没有对青蒿素治疗疟疾做非常深入的理论分析,但是屠呦呦等科学家确实是在从无数中药验方中获得了关于青蒿素可以用来治疗疟疾的启示,然后利用比配制中药更先进的现代化合物的提取方法提取了青蒿素的成分。如果没有屠呦呦从庞杂中药的药方中一点点排除谬误,最终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进行提纯,就不会有这次的诺贝尔奖收入中国科学家的囊中。
  但是,虽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但是青蒿素的专利却不在中国,这一点一直就是我们的遗憾,也说明了科学没有国界,谁抢先一步,谁就占据优势,未来中国的科学研究要走的路还非常的漫长。(责任编辑:陈加勇)
新闻热门文章
您还可能喜欢
医院排行榜
一周热文排行【新闻】FDA专家小组支持批准狼疮新药Benlysta——会得诺贝尔奖吗?_狼疮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2,716贴子:
【新闻】FDA专家小组支持批准狼疮新药Benlysta——会得诺贝尔奖吗?收藏
1楼 祝吧友们早日康复!
新浪财经讯 北京时间11月17日上午消息,据外电报道,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专家小组周二以13比2的表决结果赞成批准美国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Human Genome Sciences Inc)所研制的治疗红斑狼疮新药Benlysta。该药有望成为50多年来首种获批治疗红斑狼疮的新药。&&&& FDA通常会遵循该专家小组的建议,但并非必须遵从。&&&& 该药由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和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联合开发,并有望成为治疗红斑狼疮的重磅产品。&&&& 除投票外,专家小组也表示对Benlysta新药有诸多担忧,如目前的安全数据有限,还有证据表明该药对于美国黑人的疗效不佳甚或有害。数位专家表示曾因服用该药有效果的患者出现免疫系统紊乱引起的经常性疼痛而动摇过。&&&& 据悉,FDA料将于12月初对是否批准该药上市作出决定
图文:美国FDA顾问组通过治疗红斑狼疮新药 美国食品和**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顾问小组本周二以13-2的投票结果通过了50年来首次面世的针对红斑狼疮的新治疗方法——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Human Genome Sciences Inc。)和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 PLC)联合研发的一种新药,名叫Benlysta,两家公司对其寄予厚望。 图文:美国FDA顾问组通过治疗红斑狼疮新药
股票大涨:葛兰素史克在伦敦上涨了2.4%,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下属一委员会建议管理局批准该公司与Human Genome Sciences(HGSI)共同开发的狼疮药物Benlysta的上市申请。 前景看好:一些分析家认为Benlysta是一个每年将赚取40亿美元的潜在重磅药物。
该药有望成为50多年来首种获批治疗红斑狼疮的新药。--------------------------------------------------仅凭这一句话 就有理由让我们投入更多的期待
同学们都睡了 但愿你们醒来就能看到这个好消息 受到鼓舞 更有力量 更加乐观 战胜SLE!
这种药用来代替激素,还是免疫药,副作用都有哪些?
回复:7楼我查到的资料 目前都没详细介绍 要12月初通过批复 就能上市目前FDA小组非常看好此药
真的还是假的哦,好期待
回复:10楼新闻报道转自新浪等多家大网媒 应该属实不管这个药是否能创造奇迹但我们不要消灭一丝希望
如果真能研发出这个药,确实很震惊世界。。。
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根治。。。。
US人类的的希望
好兴奋哦,希望是真的,期盼。
等到那时,我们会不会已经骨头坏死鸟。。。怕的就素这个
蛋我还素狠激动吖。。吖吖
这种药开始用了吗?不知效果怎样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诺贝尔奖带来的是新型药物还是压力?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已于上周公布,凭借在细胞自噬研究中取得的成就,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斩获此项大奖。消息一出,不少人就对自噬反应报以高度的期望,但有时,过高的期望非但起不到帮助,很有可能还适得其反。(诺贝尔奖带来的是新型药物还是压力?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RNA干扰(RNAi)技术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从线虫开始的旅程  RNAi技术的故事要从线虫说起。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科学家们在研究线虫体内的基因表达时,发现他们能够通过干扰线虫细胞中的RNA去左右这一过程。就这样,Andrew Z. Fire博士和Craig C. Mello博士于1998年在《Nature》上发表了那篇里程碑式的论文,把这项对于医学研究具有重大启示的发现公布于世&&特定线虫基因的表达可专一性且高效地被人为&沉默&。  许多疾病的发生正是由于错误折叠或功能异常的蛋白质积累所造成。传统的药物通常试图将这些蛋白清除,而RNAi则可在理论上完全阻止异常蛋白的合成。这一前景让很多研究者感到无比兴奋,他们纷纷尝试将这一技术运用于哺乳动物细胞上,以求开发出全新的药物。不少公司也相继投入到这一药物研发的过程中来。无数的患者、科学家、投资者将目光紧紧聚焦在此,他们相信这将是医药领域的下一场革命。  诺贝尔奖带来的压力  仅仅在RNAi现象被发现八年后,Andrew Z. Fire博士和Craig C. Mello博士两位科学家就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么快的速度,在整个诺贝尔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这彻底引爆了整个领域,风投机构和大型药企的研发资金如潮水般涌入。  &我觉得那时候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自己究竟在为了什么而感到兴奋,以及他们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韩国东国大学的Dirk Haussecker教授评价道:&很多人简单认定如此高的估值意味着RNAi真的会很快带来有用的产品。&  &诺贝尔奖有时候是双刃剑,& RNAi技术公司 Dicerna Pharmaceuticals的首席执行官Doug Fambrough博士说道:&我们或许能取得成果,但同时也承担期望带来的巨大负担。&  尽管受到了广泛的瞩目和巨额的投资,RNAi技术并没有如研究者和投资者设想的那样,立即带来具有革命性的创新疾病疗法。很快,人们意识到,RNAi离医学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科学家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向目标细胞内递送的难题。很多初步的临床试验表明,要想实现RNAi药物的靶向递送,并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绝非易事。  4年后,许多生物技术公司和制药企业逐渐放弃了RNAi药物的研发:已投入5亿美元的罗氏宣布彻底放弃这一领域;辉瑞和雅培也同样匆匆离去;一度估值曾高达10亿美元的RNAi技术公司Sirna Therapeutics被1.75亿美元收购。近期,Alnylam的临床试验又遭受挫折&&随着资本撤退和失意的临床结果,一时之间,整个RNAi新药研发领域仿佛失去了活力。  新的希望  RNAi技术在应用上的沉浮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即便是诺贝尔奖成果,业内也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  要知道,再有前途的技术,也需要数十年的开发周期。拿单克隆抗体来说,早在1984年,就有三位科学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然而直到近二十年之后,成型的单抗药物才逐渐问世。如今,单抗药物正在进行飞速发展。以它为主体的免疫疗法,成了攻克癌症等重大疾病的主力军之一。  同样的,许多人认为光遗传学和CRIPSR-Cas9基因编辑系统这两种技术非常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然而我们也需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两个热门技术目前正处于临床应用的早期阶段&&光遗传学才刚刚开始进入临床试验,用于逆转一种先天性眼盲。而美国在今年6月才批准了CRipsR-Cas9系统开展应用于人体的临床试验。它们也许还需要进一步的积累,才能真正为我们带来创新疗法。  由此看来,RNAi跌宕起伏的&命运&似乎就不那么意外了&&相比其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技术,RNAi还很年轻,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事实上,在RNAi药物研发的低谷中,一些没有放弃的公司做出了大量积累,也带来了新的生机。在刚过去的九月,Amgen与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达成了价值6.57亿美元的研发合作协议,以开发RNAi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潜力。未来,也许我们会看到更多这样有望带来新药的好消息。  获得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遗传学家Phil Sharp教授表示,他依旧相信RNAi终将造福患者。如今,距他首次成功将RNAi技术应用于哺乳动物细胞已经过去15年。在他看来,像RNAi这种可能带来医学革命的技术,想要迎来大规模的应用,再等上多久都不算奇怪。  我已经做了50年的科学研究了,所以这点等待根本不算太长,&Sharp教授说道:&这绝不是一个小小的进步,而是代表着一个根本性的医学革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年诺贝尔奖名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