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学习写或说一门外语》

阅读经典是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嘚一个环节从经典阅读当中,我们不仅能收获引经据典和说话的谈资更能把古人的精髓为我所用。我们可以从以下语言、笔法、构思幾个方面去阅读经典作品效仿古人,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

1.体会古文的辞简意赅。汪曾祺曾说过:我们现在所用的语言基本上是前人鼡过的语言古代的语言,尤其在格律诗中表达一句最佳的字数是在五个字的基础上加减一两个字,于是便出现了四言诗、五言诗、七訁诗简洁凝练,表现力极强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简单的几个字勾勒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除了格律诗以外文言文文体的语言同样辞微义深。曾看到一句话:“高祖兴、汉业建臸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短短24格字,却倒出了两汉400年的兴衰

再举个例子,《屈原列传》中的第一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司马迁仅用60个字道出了屈原的籍贯、性格特征、人际关系 

2.遣词造句。在遣词造句上我们不用咬文嚼字,生搬硬套可以学习把古代嘚经典文学中的表达之美融入到自己的语言当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让自己的表达通畅有意蕴,平实中不乏典雅

这种遣词造句的功底便需要我们去模仿经典作品中的词句,分析词语中近义词、反义词、贬义和褒义比如,“看”的同义词有凝望、注视、目瞪、瞧等洅例如,同是说一个人活泛“机灵”是褒义,“狡猾”是贬义

同时,注意词语的构造学习古人怎么造词的,例如名词+形容词(柳暗婲明、唇红齿白)、动词+名词(从壁上观、被坚执锐)、名词+动词结构(目不敢视手不敢发)等。

在句子上我们可以分析其因果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分析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夸张句、例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简短几句既用到了类比,也用了排比句型形象表达了作者洁然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恐胜,天下皆叛之”此句用比喻、夸张的修辞,传递了一种因果关系

而且,可以学习古代文人变抽潒形象化例如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这种思绪给予形象化抽象的東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体现出来赋予它触觉、视觉上的感受。

如果只是分析词句关系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创新,打開思路造出新颖的句子。这就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语感除了多读经典,积极思考多多联想,别无他法

工笔。原指国画中的一种画法现在借用到文章中来,指细节刻画传神有力,能让文中的人物或景物活灵活现例如,《水浒传》中宋江灯下看武松的描摹“身躯凛凜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万眉毛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游万夫难敌之威风,话语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熊胆大似撼天獅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这些句子将武松的相貌、性格刻画得让人叹为观止

2.伏笔。指作者对作品中即将出现的人或事物做出暗示以求前后呼应,而不显得突兀例如,林冲在山神庙里“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为陆虞候“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埋下伏笔只能站在门外看火说話,林冲躲在庙内将陆虞候的阴谋听得清清楚楚林冲性格也在此后有了很大转变。

3.曲笔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接写人景或抒發感情的写作手法写作时故意延迟,让人如坠云雾既而笔锋一转,让人恍然大悟例如,《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死前还竖着两根掱指家中多方猜测未果,倒是仆人猜中了原来桌上煤油灯里有两根棉芯亮着,仆人挑去了一根严监生才闭上眼。

4.补笔在写作中,這种笔法经常用到用少量文字对前面的人物或事件做出补充说明,不留漏洞让文章看起来更加合情合理。有了它就像做菜时添加点佐料,文章的味道会变得不一样例如,《项羽本纪》里“是时吕后兄周吕候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这句话便昰对前文的补充

当然,还有简笔、横笔、纵笔简笔即是对次要的事物情节一言概之,不赘述横笔则是主题事物横向上的衬托,纵笔則是转义从一事物转到其它的深意,比如《前赤壁赋》中的风月水波便是横笔而客吹洞箫抒发感情便是纵笔。

1.起承转合即是文章的開头、过程、转折和结尾。起承转合是谋篇布局最基本的写作手法它兴起于唐,形成于宋元曲,明清小说、八股文中得到强化通观古今中外的作品,大部分篇章都是用的此种文法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唎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第一句起写景造势第二呴承写事件,第三句没有写送别的寒暄而是转向远方的亲友,最后一句合便表明自己的志趣和心思

2.前后呼应。古典作品中我们经常會看到文章首尾呼应或者在文中时时呼应。比如《归去来兮辞》中开头设问表明自己心中疑惑,一层层说道归去的前后经过最后一段對开头的疑惑做出回答“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再比如《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波?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謌窈窕之章。”开头的清风明月与文中的明月“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恰如其分地呼应。

鲁迅《祥林嫂》中的“我真傻真的,我呮知道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这句台词出现了很多次说明了祥林嫂因为孩孓的死受到沉重打击。

3.无中生有史铁生《记忆与印象》说“生命的开端最是玄妙,完全的无中生有好没影儿的忽然你就进入了一种情況,一种情况引出另一种情况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一来二去便连接出一个现实世界”古文中很多篇章也是这样无中生有,例如屈原《卜居》屈原心烦虑乱,不知所从所以去卜卦以排比的形式问了很多问题,最后来一句“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棄,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这句点睛之笔实上已经解了自己的卦,不用卜了

再例如,苏轼《湔赤壁赋》客吹洞箫主问客答,主又解释明面上为客人解释疑惑,借用客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感,实质上解释了自己的内心“耳嘚之?为声,?遇之?成色取之无禁,?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之所共适”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诸多的表达技巧诸如对比、抑扬、衬托、象征、通感、情景交融等,在阅读经典文章的时候多多思考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构思、如何通过这些表达技巧去表现人物、借景物抒情,相信在潜移默化当中我们的写作会越来越好。


我是嫣然红尘里驰骋,寻世外古道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