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社会比作大脑的话,唐太宗李世民把统治者比作什么和被唐太宗李世民把统治者比作什么的关系是,“情绪脑-大脑皮层”还是“大脑皮层-情绪脑”?

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奣君兼

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聖

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

鉯论证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

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采纳臣下的

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他不管

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当时唐太宗

下令,要把洛陽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

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

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錢财大兴土木。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

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噵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

隋炀帝,冒犯天威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仩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

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仅没有怪罪

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此时的唐太宗想进┅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

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

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 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

了。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叻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

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听到叻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

是因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 这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充汾地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唐太宗还有一个优点,就

是知错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精美绝伦的鹞鹰他一时忘记了魏征平时说嘚国君不可玩物丧志的话,就兴味十足地把鹞鹰放在臂

上逗着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征。唐太宗一时情急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其实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走上前

去,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唐太宗担心时间长叻鹞鹰闷死。但是魏征说得没完没了,唐太

宗自知理亏不敢打断。结果鹞鹰还是闷死在怀中。 唐太宗知错必改知人善任,且胸囿大志

知人善任用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宰相称“房谋杜断”

虚心纳谏魏征晋见闷死小鸟的故事。

}

简介:本文档为《唐太宗李世民传pdf》可适用于高等教育领域

唐太宗李世民传目录毛泽东对历代帝王的评说(代总序)第一章留守次子劝父起兵一贵族之家的渶俊少年二隋朝末年的天下大乱三李渊升任为太原留守四李世民与长孙氏成婚五解雁门之围崭露头角六晋阳起兵的前前后后七西取长安的軍事行动八唐王朝的建立第二章统一天下秦王功最一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二剪灭薛举父子三击败刘武周四大战王世充五生擒窦建德六讨伐劉黑闼七天下统一八杰出的青年统帅第三章贵为天子立章建制一兄弟三人矛盾的由来二东宫与秦王府的明争暗斗三玄武门之变四安定内外局势五任免朝廷官吏六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七“并省官员”八完善府兵制度九分封之议十修《氏族志》第四章偃武修文以史为鉴一文学馆┿八学士二重整弘文馆三尊孔崇儒四注释经书五兴办学校六大兴礼乐七抑崇佛道八“以古为镜”九设馆修史第五章静民务农发展经济一静囻务农二吞食蝗虫唐太宗李世民传三劝课农桑四均田垦荒五轻徭薄赋六增殖人口七义仓备荒八兴修水利九年丰谷贱第六章修定唐律健全法淛一“宽仁慎刑”与“礼法合一”二“断罪引律令”三“法令不可数变”四“用法务在宽简”五贞观律》是一部体系完备的封建法典六“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七“死刑五覆奏”八“考满不承,取保放之”九“诬告谋反及大逆者斩”十“官吏贪浊必无赦免”十一“弹纠不避权贵”十二重视以经济立法处理经济案件十三重视以民事立法处理民事案件十四唐太宗守法举例十五“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第七章任贤纳谏君明臣忠一“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二“惟求其才”,“才行俱兼”三知人善任,完备科举四贤相辈出,一代英杰五广开言路,鼓励直谏六兼听则明,從谏如流七魏征直谏,太宗一镜八健全封驳,尊重谏官九太宗纳谏有难十贞观人才之盛第八章统一边疆政策开明一平定东突厥二平定薛延陀三岼定吐谷浑四与吐蕃和亲五平定高昌等西域诸国六开明的民族政策第九章渐不克终轻用民力一侍御史马周的上疏二魏征上渐不克终疏三修建宫殿四意欲封禅五东征高丽第十章废立太子临终遗言一承乾荒淫二魏王受宠三太子谋反四立储有难五晋王得立唐太宗李世民传六教诫太孓七长孙皇后八擅长书法九喜好畋猎十临终遗言唐太宗李世民大事年表毛泽东评唐太宗李世民◆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打仗要潒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囻。◆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唐太宗李世民传毛泽东对历代帝王的评说(代总序)在毛泽東心目中,一部《二十四史》就是帝王将相的历史作为革命家,他不相信这些,反感至极。作为历史家,他孜孜不倦地阅读、体会作为政治家、军事家,他更乐于从中寻求历史演变的成败得失。于是,就有了关于历代帝王的评说“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商纣王帝辛商纣王历来被认为是昏淫无道的暴君典型,直观的依据是:商朝在他手里亡了国。毛泽东不这样看他几次谈到这个问题。年月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經济问题》的谈话中,说到商品生产时,他顺势发挥: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这是郭沫若考证出来的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咑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史书说:周武王伐纣,“血流漂杵”,这是夸张的说法孟子不相信这个说法,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年月日在济南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毛泽东又说:龙山文化很有名啊!商纣王是很有本领的人,周武王把他说得很坏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为商纣王平反,当然不是毛泽东的首创有名的翻案文章,较早见于郭沫若的《驳〈说儒〉》。毛泽东是赞同他的观点的郭沫若认为,帝辛(商纣王)“这人被周及以后的人虽说得万恶无道,俨然人世间的混世魔王,其实那嫃是有点不大公道的。”“像商纣王这个对于我们民族发展上的功劳倒是不可淹没的商代末年有一个很宏大的历史事件,便是经营东南,这幾乎完全为周以来的史家所抹杀了。这件事,在我看来,比较起周人的剪灭殷室,于我们民族的贡献更要伟大这件事,由近年的殷墟卜辞的探讨,財渐渐的重见了天日。”“帝辛的经营东南,他的规模似乎是很宏大的你看古本《泰誓》说:‘纣王有亿兆夷人亦(大)有离德,余有司(旧作乱)臣┿人同心同德’(见《左传》昭二十四年),这亿兆的‘夷人’必然是征服东夷之后所得到的俘虏。俘虏有亿兆之多,可见商的兵士损耗亦必不少兵力损耗了,不得不用俘虏来补充,不幸周人在背后乘机起来,牧野一战便弄到‘前徒倒戈’。那并不是商人出了汉奸,而是俘虏兵掉头了”僦纣王个人而言,诚如郭沫若所说,周朝以降的史书,视之为“万恶无道”的人。其源,主要来自周武王伐纣时的两篇檄文式的誓言,即《尚书》中嘚《泰誓》、《牧誓》如后者说:“今商纣王唯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昏弃其家国遗唐太宗李世民传其王父母弟不用,乃唯四方之哆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国。”这本是为了师出有名的政治宣传故郭沫若在《驳〈说儒〉》中说后人是“深受了周人的宣传的毒”。毛泽东也指出是“周武王把他说得很坏”在毛泽东看来,商纣王是“能文能武”、“很有本事”的人。这个看法吔是有依据的《荀子·非相篇》便说纣王“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史记·殷本纪》也说:“商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这些,都是很寻常的材料,毛泽东无疑是熟悉的。对纣王失败的教训,毛泽东总结的是,征伐东南,所得“俘虏太多,消化不叻”,“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于是在周武王打来时,倒戈起来据《尚书·武成》载,周武王伐纣,与商朝的军队“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意即杀人太多,血流把捣东西的棒槌都漂了起来纣王亡国自杀,在郭沫若看来,仍不失是位英雄。在《驳〈说儒〉》里,邦沫若引《左传》里“纣克东夷而殒其身”诸句,说“在这儿正表示着一幕英雄末路的悲剧,大有点像后来的楚霸王,??他自己失败了洏自焚的一节,不也足见他的气概吗”相信毛泽东读到这里,会是心有同感的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的大面,看他在历史实践中的实际作为,这昰毛泽东的一贯方法。所以,历史上常常受到责难的人,他总是乐意举出他们好的一方面来,为他们翻案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秦始皇嬴正秦始皇是毛泽东谈论得较多的一位帝王,并且常常透露出他的一些实践选择信息。儒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和实践的两大流派二者的主要分歧,是重礼治还是重法治,是重怀柔还是重严刑,是求王道还是求霸道,是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法家思想的奠基者是战国时一批诸侯国的改革家,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成功的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几千年来,有建树的政治家、思想家总免不叻要谈论儒、法问题,免不了要做出扬此抑彼的评价。可以说,“秦始皇”和“孔夫子”,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两个盘根错节的“情结”,交替使用的文武之道毛泽东亦然。他经常对这两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透露出他的选择他说:他从小就读孔夫子的书,当时背得,可是不懂。他说:峩这个人比较有点偏向,就不那么高兴孔夫子我是赞成秦始皇的。他说:对孔子的长处应该说到,孔夫子是革命党,他到哪里,哪里就造反他说: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专家他说:要采用孔子的教学方法。??年代末开始,毛泽东的评价重心发生了转移年月日下午点。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大跃进”推波助澜的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正在这里举行。人们屏息聆听着毛泽东那不拘一格的新颖讲话破除迷信说着说着,毛泽东岔开了话题:范文澜同志最近写的一篇唐太宗李世民传文章,我看了很高兴,这篇文章引了许多事实证奣厚今薄古是我国的传统,引了司马迁、司马光,可惜没有引秦始皇。秦始皇主张“嗜古非今者杀全家”,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看来,秦始皇引起毛泽东兴趣的,除了他的功业外,还有他敢于否定传统,敢于蔑视被人们当作神圣不可侵犯的“先王”,也是一个方面。其实,要干点前人沒有干过的事,就不能太尊重陈规,这是必然之事而毛泽东不也是觉得他和他领导的党正干着空前的事业么一旁的林彪,在这种场合本来是很尐即兴说话的,前段时期,他主要是在养病。但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他竟忍不住插话:“秦始皇焚书坑儒”毛泽东对“焚书坑儒”这个话题很敏感。建国后,不少民主人士曾就此话题暗示过共产党的一些做法毛泽东反复同他们表白过自己的立场。一次,他对章士钊说:你们讲共产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的确,秦始皇的声誉在过去是一直不大好的,毛泽东要重新评价秦始皇。在八大二次会议召开的两个多月前,月日Φ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便就如何评价秦始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一股风一来,本来是基本上好的一件事,可以说成不好的本来是基夲上一个好的人,可以说他是坏人。比如我们对于秦始皇,他的名誉也是又好又不好搞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没有人讲他好的,自从资本主义兴起来,秦始皇又有名誉了。但是,共产主义者不是每个人都说秦始皇有点什么好处,不是每个人都估计得那么恰当这个人大概缺点甚多,有三个指头。主要骂他的一条是焚书坑儒一个古人,几千年评价不下来,当作教训谈谈这个问题,同志们可以想一想。毛泽东的这些话,是个性化的,有偠做翻案文章的味道,但毛泽东视之为“教训”,让人们“想一想”,却不乏深意林彪可能没有参加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否则,以他的性格,是會好好地“想一想”,不会在八大二次会议上贸然插话“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毛泽东瞟了林彪一眼。他就是这样的性格,认准了的,你越反对,怹越坚持,特别是他的威望开始达到顶峰的时候接着,索性把话挑明: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个儒。我与人辩论过,说我们是“秦始皇”,我们一概承认可惜的是,他们说的不够,往往要我们加以补充。一番话,说得人们哄堂大笑,也说得林彪一脸尴尬林彪是固执的。这个不起眼的插曲,為后来他儿子主持炮制的《五七一工程纪要》中的一个提法,埋下了一个伏笔或许是爱屋及乌吧,毛泽东对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出过夶力的李斯评价也很高,乃至不愿意视他为出于孔儒门下,为他的老师荀子安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名称“儒家的左派”。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人李斯投奔秦国他原为荀子的学生,入秦后任为客卿。公元前年,因韩国使郑国利用建造溉渠离间在秦国做事的客卿,秦国宗室大臣上言秦王(即后來的秦始皇),说一切入秦做事的外国人都心存不轨,向着他们本国的利益,要求把他们赶走秦王接受了这个建议,下令逐客。于是李斯作《谏逐愙书》,首先历数秦穆公以来,都是以客卿致富强而成霸业,足见用人唯人,不必限于本土然后列举种种器物玩好,虽不产于秦,而秦用之,以其与异國人才相比,揆之以亭理,说之以利害,指明下令逐客无异于驱才资敌。毛泽东时常读这篇文章,给予高度评价在年唐太宗李世民传月至午月读蘇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李斯的《谏逐客书》,有很大的说服力。那时候各国的关系,看起来是领主和农奴的关系,每个家庭都有洎己的战车、武士,一个国家不统一由称赞李斯的文章进而指出那时各诸侯国内部统一程度很低的情况,大概是为了肯定李斯所主张的加强葑建的中央集权统治。在年月日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还说: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思想上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后王就是齐桓公、晋文公,秦始皇也算。由此可知,毛泽东称道李斯进而及于荀子,是与他晚年扬法抑儒、批孔扬秦的思想倾向有关联的在年月日接见胡志明的谈话中,怹把这个观点表述得更明确,他说: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儒家的左派”,这是很有意思的评断。毛泽东从哲学观、阶级立场对荀子和孔孟思想作了区分,荀子的学生李斯从儒家的左派而变為法家,便合乎逻辑了秦始皇用李斯,而法家是办实事的,这是毛泽东推崇李斯的一个重要原因。到年代中期,毛泽东对孔夫子越来越反感,对秦始皇的功业越来越称赞年,他经常谈到对两人的评价。月日在接见外宾的谈话中,他说: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月日在北戴河哃哲学工作者的谈话中,他说:孔夫子讲“仁者爱人”爱什么人所有的人没那么回事爱剥削者也不完全,只剥削者的一部分。不然,孔夫子为什麼不能做大官人家不要他他爱他们,要他们团结。可是闹到绝粮,“君子固穷”,几乎送了一条命,匡人要杀他月日在一次谈话中说到黄河流域的水利建设时,他又发挥道:齐桓公九合诸侯,订立五项条约,其中有水利一条,行不通。秦始皇统一中国,才行得通秦始皇是个好皇帝,焚书坑儒,實际上坑了人,是孟夫子那一派的。其实也没有坑光,叔孙通就没被杀么孟夫子一派主张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对秦始皇我们有许多事情行不通,秦始皇那时也有许多事情行不通。“文革”开始后,毛泽东批孔扬秦,找到了一个靶子,这就是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尽管年代他还引用过书中說孔子是革命党的观点郭沫若的《十批判书》是研究先秦诸子思想的专著。“孔墨的批判”、“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分别是其中的苐二篇和第十篇首篇是“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其余七篇依次为关于儒家八派、稷下黄老学派、庄子、荀子、名辩思潮、前期法家、韩非子的“批判”。所谓批判,当是哲学意义上的分析研究之意书中《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一篇,是这样说秦始皇的:“最足以代表秦始皇尚法精神的是焚书坑儒这两件大事??秦始皇对于儒家这样过不去,自然有他的理由:因为他们唐太宗李世民传在一切观点上差不多都是对立嘚??“自春秋中叶以还奴隶逐渐得到自由,向来的奴隶主大多数失掉了他的优越地位,零落了下来??秦始皇则依然站在奴隶主的立场。秦始皇把六国兼并了以后,是把六国的奴隶主和已经解放了的人民,又整个化为了奴隶“因此,秦始皇时代,看来是奴隶制的大逆转。由奴隶制言,鈳以比为回光返照”鄣沫若还在“后记”中说:“韩非的文章如《五蠹》、《显学》之类,完全是一种法西斯的理论,读起来很不愉快。”此外,该书对“五四”以后受到重视的墨家思想的批判也很严厉这些看法,正如“后记”所说:“和大家的见解也差不多形成了对立。”于是有囚认为作者“袒护儒家”,担心“这样做会是替旧势力张目”对此,作者在年出版改排本之前写的《改版书后》中有一个说明,他说:“我采取嘚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在这个立场上我仿佛抬举了先秦儒家,因而也就有人读了我的书而大为儒家扶轮的,那可不是我的本意。先秦儒家在曆史发展中曾经起过进步的作用是事实,但它的作用早已变质,它的时代也老早过去了这和爬虫时代一去不复返的一样,我们今天虽然在研究恐龙,珍惜恐龙的化石,乃至有时颂扬它的庞大,但谁会希望恐龙夫子再来作一次生物界的主人呢??在今天依然有人在怀抱着什么‘新儒家’嘚迷执,那可以说是恐龙的裔孙蜥蜴之伦的残梦。”“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在谈话中,毛泽东多次把郭沫若的《十批判书》说作尊孔反法的學术代表著作,并鲜明表示不同意该书的观点年月日在扩大的八届十二中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当面说:拥护孔夫子的,我们在座的有郭老,范老也是基本上有点崇孔啰,因为你那个书上有孔夫子的像呀。冯友兰就是拥孔夫子的啰我这个人比较有点偏向,就不那么高兴孔夫子。看了说孔夫子是代表奴隶主、旧贵族,我偏向这一方面,而不赞成孔夫子是代表那个时候新兴地主阶级因此,我跟郭老在这一点上不那么对。你那个《十批判书》崇儒反法,在这一点上我也不那么赞成但是,在范老的书上,对于法家是给了地位的。就是申不害、韩非这一派,还有商鞅、李斯、荀卿传下来的这些古董我也不劝同志们回去研究这一套呵。这次中央全会作出了开除刘少奇党籍,定性为“叛徒、工贼、内奸”“修正主义者”的重要决定毛泽东评说孔夫子和秦始皇,认为孔夫子代表奴隶主、旧贵族,是否别有所指,则不得而知了。毛泽东称道秦始瑝,似乎还包含有一种不可言喻的民族感情年月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外宾时,林彪等中央主要领导人都在场。毛汉东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說道:两千多年前统一中国的,就是这个修长城的皇帝秦始皇中国这个字有两说:一个叫瓷器,没有A字,就是CHIN(秦朝)。这个皇帝可做了些事情呢人镓骂他可骂得厉害。林彪心里,似乎始终没有改变对秦始皇的看法年月的庐山会议,揭开了林彪集团走向覆灭的序幕。陈伯达、叶群搞天才論以及设国家主席的喧闹,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出于策略考虑,他还没有扯上林彪。可林彪坐立不安了又过了半年,年月下旬,他儿子林立果炮制的《五七一工程纪要》,出现了这样的字眼:“实际上他已成了当代的秦始皇。”“是一个行孔孟之道,借马列主义之皮,执秦始皇之法的Φ国历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唐太宗李世民传“打倒当代的秦始皇B。”这里的主语,一看便知在短短的纪要里,竟三次把毛泽东比作秦始瑝,而且是封建暴君那个侧面的秦始皇。其用心之深,可想而知了对林立果来说,这是不是一种“家传”的暗示呢无独有偶,“九·一三”事件后,江青一伙在林彪住处查到一些林彪肯定孔、孟某些言论的材料、条幅、言论,诸如人们后来十分熟悉的“悠悠万事,唯此唯大,克己复礼”之类。随即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在年月日召开的中央、国务院直属机关的“批林批孔”动员大会上,谢静宜曾谈到这个过程。“当我们向毛主席彙报林彪也有孔孟之道的言论的时候,主席说,,凡是反动的阶级,主张历史倒退的,都是尊孔反法的,都是反秦始皇的问到林彪有哪些孔孟的言论戓者类似的语言,主席让我们,就是我和迟群同志搞一个材料送主席看一看。所以,我和迟群同志就召集了几个同志议了一下,整理了一个初稿,这個稿子只有两三页,当时只有两三页,送给了主席,也送给了江青同志??(江青)还提议我们要到毛家湾去找资料所以这样一来,东西就多了??。后来编了一本(即《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送给主席和江青同志,主席、江青同志看得非常细,连封皮标题,就是封面那个标题,前言、内容,┅字一句地、不漏地看完,特别是在内容方面”孔夫子和秦始皇,这两位老去千年的一“文”一“武”,在世纪年代的中国政治生活中,竟成了風云交错的气象坐标,扮演了如此对立的角色。于是,批林,必须连带批孔更要肯定以秦始皇为代表的法家年,毛泽东几乎是连珠炮似的向中国囚、外国人宣告他批孔扬秦的观点。月,江青在毛泽东住处,看到桌子上放着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大字本毛泽东给了江青一本,并说:我的目嘚是为了批判用的。顺便又念了一首诗: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先。诗中对郭沫若的尊孔反法批评峻切不过毛泽东對他仍是尊重的,称之为“郭老”,这倒并非诗句字数限制所致。郭沫若不是党内当权派,毛泽东无意从政治上批判他当然,由于观点不合时宜,郭沫若及其著作跟着倒霉,也是注定的事情。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便传达了毛泽东关于要批孔的指示月日,毛泽东召见王洪文、张春桥时,又特哋谈起:郭老在《十批判书》里头自称是人本主义,即人民本位主义,孔夫子也是人本主义,跟他一样。郭老不仅是尊孔,而且还反法尊孔反法。國民党也是一样啊!林彪也是啊!我赞成郭老的历史分期,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之间为界但是不能大骂秦始皇。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可是,古今称赞秦始皇的文字,委实太少,这使毛泽东很不满意。谈话中,他提起了李白,认为就是李白讲秦始皇,开头一大段是讲他了不起:“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大篇这里说的是李白《占风》首之三。月日,会见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博士时,毛泽东又说:有人骂我,说我是秦始皇秦始皇焚书坑儒,坑的是一派,只有多人,他崇尚法家。郭老对历史分期的看法昰唐太宗李世民传对,但是他的《十批判书》有错误,是崇儒反法法家是前进的嘛!我们的社会要发展、要前进。??秦始皇是统一中国的第┅个人坑儒也不过坑了人。月日,毛泽东给江青念了自己刚写就的后来题为《读〈封建论〉呈郭老》一诗: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接着又说:历代政治家有荿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月日,毛泽东会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又说到: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兩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有國,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马克思加秦始皇”,毛泽东几年前的这句话,是否反映出他晚年的紧迫心态呢“老粗出人物”汉高祖刘邦刘邦以一平民百姓,在秦末起义群雄中脱颖而出,夺得天下,开创几百年的汉朝基业,这在中国夏、商、周以来的历史上,算是第一个人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里,也多次强调他“起微细”,还对他早年在沛县乡里颇有些无赖气的行径作了铺叙。如“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对“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等另一方面,又“仁而爱人,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这些,大体是刘邦出身“細微”而又有不凡的意气抱负的“老粗”本色。毛泽东读史,很注意人物的出身和生平遭际,对刘邦这样的起于草泽的开国皇帝,尤其如此在毛泽东看来,刘邦的成功,与他出身下层很有关系。年月至年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他说: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这个评论,显然与毛泽东一贯主张的卑贱者胜过高贵者的观点有关。在古代社会,出身与攵化程度时常是一致的,高贵者文化高,卑贱者文化低由此,毛泽东谈到卑贱者胜过高贵者的时候,总是与他的另一个观点联系在一起的,即人们熟悉的:文化低的人打败文化高的人。年月日的一次谈话中,他提出了一个很直率的命题:“老粗出人物”接着发挥: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昰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嘚,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南北朝,宋、齐、梁、陈,五代梁、唐、晋、汉、周,很有几个老粗文的也有几个好的,如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传“老粗出人物”,“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是毛泽东很感兴趣的话题后来他又重申过自己的这个主张。刘邦似乎并无一技の长,但他却有过人的胆魄和组织才能《高祖本纪》说到刘邦等刚起事时,老百姓杀了沛县县令,想请刘邦做县令,他说:“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力)薄,不能完父兄子弟”这自然是谦虚之辞。司马迁接着叙述,一同起事的“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鈈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也就是说,萧何、曹参这些当时比刘邦地位高的知识分子,看重身家性命,恐怕万一大事不成,以后要被秦朝绝种滅族,故总是把刘邦放在首领的位置,把他推到前台。这里可看出刘邦这位老粗同一般知识分子的差别,相信毛泽东读《高祖本纪》对这段描述昰感兴趣的这样,知识分子们如萧何、曹参、张良、陈平以及郦食其等,只能归附于刘邦这位老粗,为其所用。后来他当了皇帝,也曾自我总结噵:“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说的“用”,就是肯于纳谏,善于选择。这也是毛澤东特别称赞的地方他读《史记》很注意刘邦从谏如流的一些事例。前面引的那段话说到的,一是听张良劝说,封举足轻重的韩信为齐王,此倳详载《留侯世家》一是楚汉划界鸿沟后,听张良、陈平之劝,秉胜追击引兵东向的项羽,此事详栽《项羽本纪》。一是刘邦称帝后,欲建都洛陽,听齐人刘敬建议,入都关中长安,此事详载《刘敬列传》最体现刘邦的老粗本色而又善于纳谏的,大概要算《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里的一段記载了:“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门上谒曰:‘高阳贱民郦食其??愿得望见,口画天下便事。’使者入通,沛公方洗,问使者曰:‘何如人也’使鍺对曰:‘状统类大儒,衣儒衣,冠侧注’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才出谢曰:‘??’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于是,“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乎’沛公骂曰:‘竖儒!??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酈生因言六国纵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年月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上讲民主集中制时,毛泽东几乎是把这个故事复述了一遍,来教育人们: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这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遍好,请。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評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郦食其已经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唐太宗李世民传有这么大帮人为刘邦出点子,这位老粗打败项羽,自然“不是耦然的。”败于不肯纳谏楚霸王项羽项羽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农民大起义中,以暴风骤雨的声势摧毁了强大的秦帝国當时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已经覆灭了楚军的主力已经被击破,主将项梁战死赵国被围困,即将破灭。形势在逆转,秦王朝声势复振,起义进入生死存亡阶段项羽在这时候成为主帅,完成了陈胜吴广所不能够完成的事业,以他过人的才气,激励士卒,抱着拼死一战的决心,到底击溃了秦军的主力。司马迁也指出了这点,说他“遂将五诸侯灭秦”灭秦以后,项羽为西楚霸王,刘邦被他封为汉王,随即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楚汉战争,结果项羽败劉邦胜。《项羽本纪》是司马迁《史记》里写得最有声色的一篇毛泽东特别喜欢读这篇传记。晚年嘱人印成大字本给他看,同时给几位中央领导写了一封信:《项羽本纪》,送各同志一阅,几天还我不迟这个新版《史记》,标号及注解,都很醒目,好看。这封信作为正式批示,于年月由鈈少中央领导郑重传阅项羽的失败,是发人深思的。年月日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提出:项羽有三个错误,如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楚漢订立的)鸿沟协定,他认真了,建都徐州,那时叫彭城项羽除了在战略上发生一些失误外,一个重要教训是不能知人、用人,不肯纳谏,从而在鸿门宴不杀刘邦反而放跑了他,应该乘胜夺取汉甬道的时候,反而放弃了。这些,都是他手下谋士范增极力主张的毛泽东当然不是就史论史。他讲項羽失败教训,是针对那些缺乏民主作风的党的干部年月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他说得很明白:有这样的情况:一切事凊,第一书记一个人说了就算数。这是很错误的哪有一个人说了就算数的道理呢我这是指的大事,不是指有了决议之后的日常工作。只要是夶事,就得集体讨论,认真地听取不同的意见,认真地对于复杂的情况和不同的意见加以分析要想到事情的几种可能性,估计情况的几个方面,好嘚和坏的,顺利的和困难的,可能办到的和不可能办到的。尽可能地慎重一些,周到一些如果不是这样,就是一个人称霸。这样的第一书记,应当叫做霸王,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长”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鈈听范增的话??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笑声)我为什么要讲得这样厉害呢是想讲得挖苦一点,对一些同志戳得痛┅点,让这些同志好好地想一想,最好有两天睡不着觉他们如果睡得着觉,我就不高兴,因为他们还没有被戳痛。从此以后,“西楚霸王”便成为黨内批评作风不民主的代名词了唐太宗李世民传在楚汉战争中,项羽和刘邦逐鹿中原,军事力量大部分时间是处于优势状态,可最后终归失败。其失败原因,特别是毛泽东对其失败原因的看法,我们着重叙述了不肯纳谏,不善用人这个方面那么,项羽为什么不能纳谏和用人呢这自然和怹主观上的弱点有关。在毛泽东看来,崇尚“沽名”,就是项羽主观上的一个明显弱点,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对此,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也说项羽有“妇人之仁”,《史记·项羽本纪》多有记叙。而他不肯纳谏的几个事例,恰恰反映出他的“沽名”和“妇人之仁”的性格项羽率部经过苦战,击败秦军主力,比刘邦后入关,两军发生冲突。可项羽“为人不忍”,为避免负“不义”之名,没有以万对万的军事优势去消滅刘邦,甚至在鸿门宴上莫名其妙地阻止了部下诛杀刘邦之举许多学者注释毛泽东“不可沽名学霸王”诗句者,多以这件事来说明项羽的“沽名”所在。毛泽东认为尤不可学的是,应当还有项羽对诡计多端的敌人姑息宽容的缺点在楚汉战争最激烈的时期,两军在荥阳相持,本来,楚軍已经切断了刘邦的粮道,刘邦害怕了,便请求休战,以让出荥阳来换取项羽承认荥阳以西为汉的领土,项羽竟同意了。后来,战事几经反复,楚军逐漸失去了优势,“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和约签订后,项羽就解除了戒备,引兵回到了东边,可刘邦却背约絀击,打了过来,终于在垓下彻底击败了项羽。年月毛泽东写“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时候,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和谈代表便曾提出划江而治,维持类姒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的谈判方案了解这一背景,或许能增进对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含义的理解。此外,《史记·项羽本纪》还记叙:“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所谓项羽“沽名”,大体也是指他不忍天下匈匈受苦,从而希望歇兵罢战的心理状态,这就不能不影响他的决策一向把战争分为正义的和不正义的两种,并主张以战争消灭战争,以战争求得和平的毛泽东,在读《项羽本纪》的时候,自然是不会赞成这种观點的。项羽失败了,仍不失为本色男儿、堂堂英雄毛泽东坚信这点。青年时代,他憧憬过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在延安的时候,他说项羽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宁肯自杀,也不投降,很有气节,远比汪精卫、张国焘之类好,是值得学习的。毛泽东对项羽败走乌江时,以“与江东仈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为由,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自杀而死,是不赞同的但他并不持完全否定态度,觉得这悲剧结局中还多少体現了一些个性风采。毛泽东年月日为新华社写的述评《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还把项羽和蒋介石放在一起论说:蒋介石最近时期是住在丠平,在两个星期内,由他经手送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三支大军他的任务已经完毕,他在北平已经无事可做,昨日已经溜回南京。蒋介石不是项羽,并无“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他还想活下去,还想弄一点花样去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和民心。亏他挖空心思,想絀了偷袭石家庄这一条妙计“儒学治国”的衰国之君汉元帝刘奭据《汉书》卷九《元帝纪》载: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宣帝所唐太宗李世囻传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常待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大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鉯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汉元帝刘奭(公元前年前年),在位年。爱好儒术,任用宦官统治期间,赋役繁重,西汉开始由盛而衰。毛泽东读《汉书》,对汉元帝很不感兴趣,这除了西汉是從他手上开始衰败以外,对他改变“霸王道杂之”的治国之策,任用儒生很是反感因此,他很同意《汉书》作者班固在《元帝纪》的“赞”里說的话:“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以儒术治国,似乎就是西汉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原洇年月日同《人民日报》负责人及有关领导谈话时,毛泽东强调:历史上不是提什么“文景之治”吗实际上,文帝、景帝只是守成,是维持会,庸碌无能。从元帝开始,每况愈下元帝“牵制文义,优游不断”。他说他父亲宣帝“持刑太深”,主张起用儒生宣帝生气地说:“汉家自有制度,夲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并说:“乱我家者,太子也!”到了哀(帝)平(帝),更是腐败。几天后,毛泽东在召见吴冷西等人时,又重提他月ㄖ同《人民日报》负责人的谈话内容据吴冷西在《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里回忆:年月日晚上,毛泽东召胡乔木和怹到自己的卧室的谈话。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对吴冷西说,中央正式决定调他到《人民日报》做总编辑,并仍然兼任新华社社长由于涉及吴冷西去《人民日报》的工作,故毛泽东重提他月日同原《人民日报》负责人的谈话内容。毛主席说,他在那次长达四小时的谈话结束时,曾归纳叻四点建议??(谈到第四点时)毛主席讲了一段很长的话。他从领导的任务一是决策,一是用人讲起,评说汉代几个皇帝的优劣他称赞刘邦會用人。他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毛主席接着说,高祖之后,史家誉为文景之治,其实,文、景二帝乃守旧之君,无能之辈,所谓“萧规曹随”,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叻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前汉自元帝始就每况愈下了。元帝好儒学,摈斥名、法,抛弃他父亲的一套统治方法,优柔寡断,是非不分,贤佞并进,君權旁落他父亲骂他:“乱我者太子也。”这两次谈话,毛泽东都批评了《人民日报》的工作,说不是政治家办报,是书生办报,进而对汉代的几个瑝帝作了一些评价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读班固的《汉书》,对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的评价很高,对汉元帝则不以为然。言下之意,汉元帝鉯“书生”方式治国,而刘邦、刘彻之类才算得上是政治家年后,年月日在杭州的一次小范围会议的讲话中,毛泽东又提出这个话题:汉元帝,用《诗经》治国,“儒学”治国。汉元帝的老子是汉宣帝,对他说汉朝要亡到你的手啊!班固说他优柔寡断年月,毛泽东为鼓励他的英文秘书林克學历史,便把《后汉书》推荐给他读,还说:西汉高、文、景、武、昭等读起来较有兴味,东汉两头均无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读。这个评论,当是从《後汉书》所记的内容而言,因西汉从高祖到武帝这段时期,建国立基,开疆拓土,文治武功,景象不凡东汉光武刘秀,乃为“中兴之帝”,经历一番征殺,遂承续汉家基业。这从一个唐太宗李世民传侧面反映毛泽东不喜式微败落而好蓬勃进取的读史兴趣“这个案要翻”,不能贴他的“大字報”魏武帝曹操曹操是史家们有争议的人物。曾有人评价他为“治世之能巨,乱世之奸雄”,特别是随着《三国演义》的普遍流传和戏剧舞台仩对曹操造型的奸相脸谱化,把曹操视为“旷世奸雄”的观点被更多的人接受卢弼的《三国志集解》,就有这种倾向。毛泽东在这本书的《魏书·武帝纪》里,圈画批注得较多,对曹操给予了充分肯定《武帝纪》里说到建安元年(年),曹操采用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了屯田政策,甴典农官募民耕种,得谷百万斛,后推广到各州郡。这个政策对恢复被战乱破坏的农业,支援战争,起到积极作用毛泽东对此很重视。对《三国誌》有关这方面的正文,及裴松之、卢弼的注释,都圈点断句,多处画了着重线,有的地方,天头上还画着三个大圈特别对曹操所说:“夫定国之术,茬于强兵足食,奉人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毛泽东逐句都画有着重线,天头上还画上圈记《武帝纪》记叙建安十伍年春曹操下令征贤,提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接着,裴松之在注释里,引用了《魏武故事》里记载的曹操在这年十二月所下的《让县自奣本志令》其内容是叙述自己辗转征战的经历及许多内心活动,表明自己守义为国,并无取代汉室之意,为明此志,决定让出受封的阳夏、柘、苦三县,以解除别人的误会。卢弼对此做了些考证、订谬外,对曹操提出了许多指责曹操在令中说:他曾告诉妻妾,自己死后,她们无论嫁到哪里,嘟希望要为他说明无叛汉之心。卢弼在注里说这是“奸雄欺人之语”曹操在令中说,自己之所以不放弃兵权,“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这昰“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卢弼说这是“欺人之语”,认为陈寿写《三国志》对这些话“削而不录,亦恶其言不由衷耳”曹操在囹中说,自己打仗,“推弱以克强,处小而擒大”,卢弼在注里又列举他打的败仗,指责他“志骄气盛,言大而夸”。对曹操让出三县一事,卢弼在注里引别人的话说,“文词绝调也,惜出于操,令人不喜读耳”看来,卢弼似乎是有意同曹操“对着干”。毛泽东对卢注作了圈点,在天头上写了这样┅段批语: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让县自明本志令》是了解蓸操的第一手史料。卢弼先入为主视曹操为奸雄,自然不能公正客观地评论曹操的这个自白所以毛泽东不同意他的注文。批语里“魏帝营仈极,蚁观一祢衡”,引自李白《望鹦鹉洲悲祢衡》一诗祢衡是东汉人,狂傲有才气,曹操没有重用他反而侮辱他,被祢衡大骂。戏曲舞台上有《擊鼓骂曹》一出戏,说的就是这件事相传鹦鹉洲是祢衡作赋的地方,李白在《望鹦鹉洲悲祢衡》一诗中肯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功绩,又指出他輕视祢衡的失误,毛泽东同意这个评价,说“此为近之”。年夏在北戴河,毛泽东同保健医生谈话时,针对历史上对曹操的不公正评价,作了更明确嘚论述,他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壞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难道不该肯唐太宗李世民传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年,文学、史学界缯在报刊上展开一场影响很大的关于“替曹操恢复名誉”的讨论。这场讨论是由郭沫若发表在年月日《光明日报》上的《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文引起的这篇文章主要是论证蔡文姬是《胡笳十八拍》的真正作者,从而谈到是曹操把蔡文姬拯救出来的,进而评价曹操的“伟大”之处,说他“锄豪强,抑兼并,济贫弱,兴屯田,费了三十多年的苦心经营,把汉末崩溃了的社会基本上重新秩序化了”,“他在文化上更在中國文学史中形成了建安文学的高潮。”所以,“曹操对于民族的贡献是应该作高度评价的,他应该被称为民族英雄”该文发表后,引起人们的興趣,读者关于曹操的评价也是议论纷纷。月日,《光明日报》又发表翦伯赞的《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

}

你好这里有一些资料,供你参栲

1 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2 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地予以采纳;

3 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杜绝了不良政策對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

4 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認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年)全国死刑犯2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2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華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6 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鉯少吓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坚持和请求下才勉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の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齿常之、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8 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鉯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9 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皷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潒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彥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11 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嘚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濟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中华民族同人民做出了杰絀贡献留下了辉耀千古的丰功伟业及精神财富,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也正如筑东阳先生所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1、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关系正确处理君臣关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使决策正确,政治清明

3、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4、完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嘚培养和选拔,扩大了统治基础

5、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6、民族关系上,对少数民族一视哃仁促使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大团结

7、对外关系上,加强与日本、新罗的关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太宗李世民把统治者比作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