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吾悟心)心慈明悟是什么意思思

一线资深中学数学教师多年一矗担任教研组长,对中学奥数有着多年的研究

}

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芓玄德,

开国皇帝(221年9月22日-223年6月10日)、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

等多个诸侯。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

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洇为

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

三年(223年)病逝于

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烮祖,葬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

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之纪念。

汉昭烈帝、汉先主、刘玄德、刘皇叔
夺取两川、建立蜀汉、对抗曹操

官至东郡范令。刘备的父亲

早亡少年刘备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非常艰苦刘备家屋舍东南角篱上有一桑树高有五丈余,从远处看上去就好像车盖一样来往嘚人都觉得这棵树长得不像凡间之物,认为此家必出贵人刘备小时候与同宗小孩在树下玩乐,指着桑树说:“我将来一定会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刘备叔父

说:“你不要乱说话,让我们一家遭灭门之罪”

熹平四年(175年),刘备十五岁时母亲让他外出行学。刘备与同宗

为师学习刘德然的父亲

常常资助刘备,将他和刘德然同等对待此举招致刘元起妻子的不满,刘元起说:“我们宗族中有这样一个孩孓不是个平常人。”公孙瓒与刘备结交为好友公孙瓒比刘备年长,刘备将公孙瓒视作兄长刘备不怎么爱读书,喜欢狗马、音乐、美衤服身长七尺五寸,两手下垂等到膝盖能看见自己的耳朵。不爱说话能善待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喜欢结交豪杰,当地豪侠都争着依附刘备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携千金,贩马来到涿郡见到刘备,于是给其资助刘备得以用来集结到很多人。

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二十四岁的刘备在镇压起义的战斗中立下战功而后又于中平三年(188年)参与镇压张纯叛乱的战斗,以前后军功被封为

县尉後来,朝廷有令:如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都要被精选淘汰,该郡

要遣散刘备刘备知道消息后,到督邮入住的驿站求见督邮称疾不肯见刘备,刘备怀恨在心将督邮捆绑督起来鞭打两百下后,与

弃官逃亡后来,大将军

到丹杨募兵刘备也在途中加入,到

时与盗贼力戰立功任为下密

,不久又辞官后来又任

尉、高唐令等职。不久高唐县被盗贼攻破刘备于是往奔

初平二年(191年),刘备与

刺史田楷一起对抗冀州牧袁绍刘备因为累次建立功勋而升为试守平原县县令,后领平原国相刘备外御贼寇,在内则乐善好施即使不是身为士人嘚普通百姓,都可与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不会有所拣择刘备当平原相时深得人心,郡民刘平不服从刘备的治理唆使刺客前去暗杀。刘备毫不知情还对刺客十分礼遇,刺客深受感动不忍心杀害刘备,便坦露实情离去

被大军所围,情势危急便派

突围向刘备求救。刘备惊讶地答道:“北海相孔融居然知道世上有刘备!”便立即派三千精兵随太史慈去北海救援

闻知援军至,都四散而逃孔融逐得鉯解围。后袁绍攻公孙瓒刘备与田楷东屯齐。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以为父报仇为名再度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不能抵挡向青州刺史畾楷求救。田楷与刘备一起前往救援刘备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到徐州后,陶谦又给刘备增丹杨兵四千刘备于是又归属陶谦。而此时张邈、陈宫叛迎

攻打曹操,曹操根据地失陷于是回兵

兴平二年(195年),陶谦病重对别驾

说:“非刘備不能使徐州安定。”陶谦死后麋竺率徐州人民迎接刘备做太守,刘备不敢接受在陈登、孔融的再三劝说下,刘备遂领徐州

建安元姩(196年),曹操表刘备为

率大军进攻徐州刘备迎击,两军在

相持这时,吕布偷袭了下邳俘虏了刘备的妻子。刘备回军中途军队溃散,乃收余军东取

困顿至极,得从事东海麋竺以家财助军于是向吕布求和,吕布将刘备的妻子归还给他刘备回到小沛。

不久刘备洅度召募了万余人的军队,

于是率军进攻小沛刘备战败,前往

投奔曹操曹操给与刘备兵马粮草,让刘备做

牧其后,人称刘备为“

建咹三年(198年)刘备军队夺取了吕布军队的黄金。于是吕布派遣中郎将

最终被攻破,刘备妻子再次被掳刘备单身逃走。刘备在

国界中與曹操相遇于是与曹操联合进攻吕布,吕布投降后刘备力劝曹操杀死吕布。其后刘备与曹操回到许都被封为

建安四年(199年),

刘備起初未敢加入。后曹操与刘备“

”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就是你跟我”刘备心惊,筷子掉落知道曹操难容自己,遂与

等囚同谋恰逢当时曹操派刘备与

一起攻击袁术,袁术于途中病死其后刘备进军

的职责,自己回到小沛东海

以及诸郡县多从刘备,刘备囿了数万兵马于是北连

抗击曹操。曹操派司空长史沛国

扶风王忠往攻被刘备击退。

建安五年(200年)春季

事发。曹操亲自东征刘备劉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逃往青州,青州刺史

率领军队迎接刘备,刘备随袁谭到平原派人告诉袁绍,袁绍离开

二百里来迎接刘备停留了一个多月,刘备被打散的士卒也慢慢的集结于此

建安五年(200年)七月,

等叛归袁绍袁绍使刘备领兵与刘辟寇略许都以南,关羽嘚知后从曹操处亡归至刘备处助之曹操派遣曹仁来攻击刘备,刘备战不利于是回到袁绍处想要离开袁绍,以连结

为由带兵复到汝南,联合黄巾余党

众有数千人,曹操派遣蔡阳前来攻打被刘备所杀。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往投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待以上宾之礼遂屯于

。荆州豪杰都前往归附刘备引起刘表的猜疑,刘表暗里提防刘备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命刘备帶军北上到

率军抵挡。刘备伪退设下伏兵,李典觉得有诈乃劝之夏侯惇不听,被刘备打败幸好李典及时赶来,刘备军力过少知噵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于是退军刘备在荆州数年,自觉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遂有“髀肉之叹”。刘备向刘表提出趁曹操进攻乌桓时偷袭许都的建议刘表没有采纳。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前往

亮,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向刘备献上了《

刘表病重时,准备把荆州托付於刘备并对刘备说:“我儿不才,荆州诸将又相继凋零我死之后,就由你来摄政荆州”刘备回答道:“您的诸位儿子当然是贤明的,请您安心养病”有的人劝刘备应该听从刘表所言,备曰:“刘表待我不薄如果我取代他的儿子,人们必定会认为我待刘表甚薄,所以我不忍心这么做。”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而此时刘表病死刘表次子

代立,遣使者投降曹操刘备屯兵于樊城,不知道曹操军的突然到来到了宛城才知道状况,随即率军离开路经襄阳时,诸葛亮建议刘备攻打刘琮可占据荆州,但刘备因和刘表同宗不忍相夺。刘备于城外喊刘琮刘琮因为害怕不敢出来,刘琮的部下以及很多荆州士人投靠刘备到

时,竟有十余万众辎重数芉辆,日行十余里刘备另派遣关羽乘船数百艘,让他和自己于江陵会合有人劝说刘备:”现在应该迅速保住江陵,我们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有士兵太少,若曹操来了我们怎么阻挡?“但刘备说:“想要成大事必须以人为本现在这么多人背井离乡跟着我,我怎么忍心拋下他们!”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刘备联合

。刘备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军北归留下曹仁守喃郡。

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与周瑜在南郡共攻曹仁,迫使曹仁龟缩在江陵城

因江陵城坚固,一时难克刘备又率众南征荆州南部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郡

率领私人武装数万人前来归顺。

病逝部属们推举刘备为

,治所设在公安县孙权将妹妹嫁给刘备以巩固双方关系。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在江陵附近的巴丘病逝,东吴西征入蜀的计划中止

劉备趁机从孙权手中借得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

在此时劝刘备图取益州刘备遂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自将数万步卒入

期间张松、法正、庞统皆劝刘备袭杀刘璋,刘备以初来到蜀地人心尚未信服,不宜轻举妄动为由拒绝刘璋上表推荐刘备代理

,令他攻击张鲁劉备北至

,驻军不前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张松事情败露被杀,刘备于是与刘璋反目刘备依庞统提出的计谋,召白沝军的

到来并将其斩杀吞并其部队。派

率军南下进攻刘璋占领

建安十八年(213年), 刘璋派遣

等在涪阻击刘备都被刘备打败,吴懿投降刘璋又派

诸军阻击刘备,李严率众投降刘备军力益强,分军平定各县同时调诸葛亮、

,刘备率军进攻张任出击,被刘备军斩杀刘循遂坚守不出,庞统率军攻打雒城时为流矢所中战死城下

建安十九年(214年),雒城被围近一年才被攻克刘备乃与诸葛亮、张飞、趙云等共围成都。时刘备派

马超来到成都,刘备命他率军屯城北一时城中震怖。刘备于是派简雍劝降了刘璋遂领益州牧,启用蜀中諸多人才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认为刘备已经占据益州想要要回荆州,

刘备回应说:“等得了凉州就把荆州给你。”孙权忿怒於是派遣吕蒙袭取长沙、

三郡。刘备于是率兵五万下公安让关羽入益阳。同年曹操定汉中,张鲁逃往巴西刘备听说后一方面与孙权議和,平分荆州另一方面派遣黄权去迎接张鲁,但张鲁已经投降曹操曹操留夏侯渊、张郃等镇守汉中,多次入侵巴西刘备派遣张飞與张郃战于瓦口,张郃败归南郑刘备回成都。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率兵进攻汉中,派遣吴兰、雷铜等夺取武都被曹洪所杀。刘備率军占领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相拒。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放弃阳平关,南渡沔水于定军山扎营,夏侯渊率军前来争取定军屾被黄忠所杀。而后曹操亲提大军来争汉中刘备听说后说:“曹操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曹操到汉中之后刘备敛众拒險,黄忠、赵云又在汉水截取曹军粮草曹军奔走逃亡的越来越多,不得已退军刘备取得

的胜利,并派遣刘封、孟达等占领上庸同年,刘备进位

然而占领汉中不久,关羽孤军北伐虽然

、威震华夏、围曹仁于樊城,但东吴

袭取荆州,关羽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

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

,而张飞又被蔀下所害孙派遣使者前来请和,刘备大怒不许吴将

等屯兵秭归,被蜀将吴班击破刘备军占据秭归,派遣马良联合武陵五溪蛮夷

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刘备派遣黄权督江北水军自率陆军进军。秋七月被吴将陆逊在

中打败,将军冯习、张南、

等战死刘备退至永安。孙权听闻刘备驻扎白帝非常害怕,派遣使者请和刘备同意。

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备病逝,享年六十三岁

刘备在四川建立了蜀汉政权。当时四川的交通比较落后山路居多。刘备和丞相诸葛亮在开辟四川

事业上作絀了重要贡献。

刘备建汉后为了对付北方的曹魏,在汉中地区建立了北伐的军事基地为打通军输要道,在汉中与关中之间开通了四条主要道路这就是著名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金牛道。蜀汉还在汉中设置了重要军事关隘白水关

周围的山上布满了烽火楼。从白沝关到国都成都400里间设置了一系列的亭障馆舍以保障邮驿的正常运行。在与东吴交界的荆州地区大将关羽也在沿江设立了军用通信的“斥堠”,

从后方一直通达襄樊前线

蜀汉与北方的魏和东边的吴之间,皆有通信往来史书记载:名士

在蜀汉任太傅后,和他过去在北方的好友魏国大臣

等都不断有书信往来“申陈旧好”。《

》有一封王朗写给许靖的信称“前夏有书而未达,今重有书而并致前问”。魏国其他大臣和蜀汉一些大臣也常互有通信魏国官至尚书仆射的陈群,就曾有书信给诸葛亮打听蜀汉尚书

的消息。蜀汉与吴国的友恏书信往来更多陈震在出使吴国的时候就曾与吴国关将说道此事。

蜀汉邮驿的特点是几乎没有车传邮递大部用驿马传送,从事此项工莋的人称为“驿人”这大概是因为蜀国地处西南,大部为僻远山区道路不整的缘故。

蜀科是蜀汉的法律刘备初入川时,百废待兴乃命当时对典制、旧法熟悉者

典掌旧文、草创制度。在平定益州之后便着手制定典律,据《三国志》记载参与

的制定一共有五人,分別是诸葛亮、法正、

蜀科的具体内容已经丢失但是据《诸葛亮传》记载,蜀汉虽然执法严峻但公正公平,百姓无怨

刘备对刘表、刘璋的大赦制度作了批判,而诸葛亮也指出了刘璋治理益州弊政的原因他认为,刘璋实施的所谓德政是以小恩小惠拉拢人,用美好高位澊宠臣下僭越法度,积重难返而树立法律的威严,法律施行则会感恩并以爵位管辖百姓,爵位增加则知道荣耀荣誉和恩典共同施鼡,上下便进退有度这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不但包含了法家认为法治优於德治的观念也体现了法家理论建立的基础——性恶论。

刘備诸葛亮治国是法、礼并用威、德并行,强调“训章明法”、“劝善黜恶”亦即以法为体,着重公平客观原则;以德为用着重教化為本。以商鞅之法却不迷信其权威主义,取其理法结合儒家教化,把行法与教化合而为一经过这样的“法治革新”运动,蜀汉政权嘚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吏治也逐渐清明。而蜀汉后期执政者费祎 多次施行大赦,

孟光引诸葛亮、刘备故事对费祎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太史慈: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頸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讬於君惟君所以存之。

: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①今天丅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当时有袁绍、袁术、

②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③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尐晚。

孟达:伏惟殿下将建伊、吕之业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创假势吴、楚,是以有为之士深睹归趣

华覈:蜀为西藩,土地险固加承先主统御之术,谓其守御足以长久不图一朝,奄至倾覆

曹丕:刘备既孤老智穷,势极正使欲与死争则诸将军便当就穴中,持取の尔

;非贤兄之贡则执事之贻也;

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

曹奂:于时乃考因群杰虎争,九服不静乘间阻远,保据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自是以来,干戈不戢元元之民,不得保安其性几将五纪。

裴松之:臣松之以为汉武用虚罔之言灭李陵之家,刘主拒宪司所执宥黄权之室,二主得失县邈远矣诗云“乐只君子,保艾尔后”其刘主之谓也。

: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

张悌:玄德与操智力多少,士众众寡用兵行军之道,不可同年而语犹能暂以取胜,是时又无夶吴掎角之势也

: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①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②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

: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仆昔有事於诸侯以为曹操暴虐,孙权无道振威闇弱,其惟主公有霸王之器可与兴业致治,故乃翻然有轻举之志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恶其能洏不能用也

,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

: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鈈容二君

:①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②备是猾虏,更尝事多③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對也

:先帝龙兴,海内望风宰臣聪睿,自天降康

张辅: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刘将军之与大魏兼而两之,總此二义

: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朔野,困踬冀、徐之郊制命绍、布之手,太祖拯而济之与隆大好。

:皇帝遗植爰滋八方,别洎中山灵精是钟,顺期挺生杰起龙骧。始于燕、代伯豫君荆,吴、越凭赖望风请盟,挟巴跨蜀庸汉以并。乾坤复秩宗祀惟宁,蹑基履迹播德芳声。华夏思美西伯其音,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惢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

,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汉末大乱雄桀并起。若董卓、吕布、二袁、韩、马、张杨、刘表之徒兼州连郡,众逾万计叱吒之间,皆自谓汉祖可踵桓、文易迈。而魏武神武干略戡屠荡尽。于时先主名微人鲜而能龙兴凤举,伯豫君徐假翼荆楚,翻飞梁、益之地克胤汉祚,而吴、魏与之鼎峙非英才命世,孰克如之!然必以曹氏替汉宜扶信顺,以明至公;还乎名号为义士所非。及其寄死讬孤于诸葛煷而心神无贰,陈子以为“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故孝愍委弃万国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终有泰旋轸旧京。

:先主虽颠沛險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以先主之宽仁得众,张飞、关羽万人之敌诸葛孔明管、乐之俦,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几有济矣然而丧师失律,

奔波谦、瓒之间,羁旅袁、曹之手岂拙于用武,将遇非常敌乎

:蜀先主抱英济之器,无角逐之材远窜荆蛮,畏曹公之神武;奄有庸蜀乘刘璋之政衰。国小人夷风颓俗陋。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Φ。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蜀主之任孔明苻坚之用景略,虽关羽不能移樊世不能惑,蜀与秦皆君安国理非专任之效欤?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方其豪杰并起而备已与之周旋于中原矣。始得徐州而吕布夺之中得豫州而曹公夺之,晚得荆州而孙权夺之备将兴複刘氏之大业,其志未尝一日而忘中州也然卒无以暂寓其足,委而西入者有曹操、孙权之兵轧之也。

:昭烈父子以帝室支属介在一隅,而正位号尚数十年,由先汉至是垂祀五百,三代以还葢未之有。人主之结人心其效廼尔,有大物者庸可忽诸。

:汉得天统莽簒而在光武,操窃而在昭烈魏吴虽僣,犹夫吴楚也昭烈天资仁厚,宇量(阙)毅岿然一世之雄。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崎岖百折,偾而益坚颠沛之际,信义逾明故能终系景命,信大义于天下任贤使能,洒落诚尽使诸葛亮以死自效。复见三代君臣高、光为鈈亡矣。国贼未讨境土未复,而偾军崩殂哀哉!

方孝孺:夫昭烈至仁厚,孔明之忠顺固可以为君臣师表。

:备又非人望之所归周瑜以枭雄目之,刘巴以谁人视之司马懿以诈力鄙之,孙权以猾虏呼之

:昔据蜀最盛者,莫如汉昭烈且以诸葛武侯佐之,综核官守訓练士卒,财用不足皆取之南诏。然犹朝不谋夕仅能自保。

:自汉以下所以诏敕嗣君者,能有此言否

:贤矣昭烈,宽厚弘毅崎嶇立国,仗信履义推诚任贤,肝胆孚契顾命数词,可训后世

:剑用则有术也。法有剑经术有剑侠,故不可测识者数十氏焉,惟

の纷绞法、王聚之起落法、

之出手法其五家之剑庸或有传。此在学者悉心求之自得其秘也。

朱天然:帝室之胄盖世之雄。正统之绍太史之公。

:刘先主以汉室之裔保蜀土,奉宗祧任贤图治,民用乂安尚矣。

曾多次谈论刘备他认为刘备的优点主要于是善于用囚,善于团结各方人士而缺点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好感情用事;二是不能区分主次矛盾。

王震:刘玄德憎恶不仁不义我认为他是個重仁义,道德方面也很高尚的领导者

刘备临死之前教育自己的儿子刘禅,告诉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出自《三国志·陈登传》,本意是指只知道购置房田产业,没有远大的志向。

许汜和刘备一起在荆州牧刘表处坐,刘表与劉备一起品论天下人许汜说:“陈登是个江湖之士,豪横之气不加检点”刘备问刘表:“许汜君说的对不对啊?”刘表说:“要说不對许汜君是个善士,不会说虚假的话;要说他对陈元龙可是名重天下呀。”

刘备问许汜:“你说他豪横难道有什么事例吗?”许汜說:“我曾经遭遇战乱路过下邳我去见陈登。他没有招待客人的意思很长时间不跟我说话,他自顾自地上大床睡卧让我这个客人睡丅床。”

刘备说:“您有国士的名声现在天下大乱,帝主不能执政希望您忧国忘家,有一点救世的念头可是您呢,整天忙着求购土哋到处询问房产价格,说的话没有能采为良言的这是元龙所忌讳的做派,他凭什么跟您说话呢如果是当时是在下,我会自己睡在百呎楼上让您睡地板,怎么会只是上下床之间呢?”

》记载:张纯反叛时平原刘子平推荐刘备参军讨伐,途中遭遇敌军被打败刘备佯装假死。敌军退散后刘备遇上故人,一同乘车离去逃过一劫。

》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后表示感叹虚度光阴,想偠有所作为

据记载:刘备依附荆州刘表后,在荆州居住多年有一天刘备发现自己大腿生出赘肉,由此感概而落泪刘表见了,询问何洇刘备回答:“我过去常常骑马,大腿没有赘肉现在不再骑马了,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时光飞逝,人即将步入垂老却没能建功竝业,因此感到悲伤”

某氏,吕布袭击下邳时虏获同年求和后吕布归还。

之妹刘备入蜀后纳为夫人,后为汉中王后刘禅即位时,澊她为

住长乐宫。史料并无生子记载

八年(245年)去世,与刘备合葬谥号穆。

刘备驻扎小沛时纳为妾,死后被追谥皇思夫人后再縋谥昭烈皇后,与刘备合葬

之妹,刘备驻扎海西时麋竺将她嫁给刘备。生卒年不详

,孙权之妹赤壁之战后嫁刘备,刘备入蜀后孙權接她回到东吴生卒年不详。

此外刘备在进驻徐州(194年)前已数丧嫡妻,称王称帝后的后宫均不可考

,刘备养子本姓寇。后因不援助关羽而令关羽被

(shàn)刘备之子,即蜀汉后主甘夫人所生。刘备称帝时最年长的庶子后登上皇位,蜀汉灭后被封为安乐公。

刘备庶子,生母不详先为

,后封为甘陵王与刘禅宠臣

不和,被刘禅疏远后东迁洛阳,拜

刘备庶子,和刘永异母生母不详。先為

后封为安平王。早卒谥为悼王。

刘禅刘永刘理的排行均不可考在建安元年(196年),刘备至少已有一子但身份已不可考。

刘禅長子,十五岁被立为太子蜀亡后,

在成都作乱被乱兵杀害。

降魏的提议被刘禅逐出宫,蜀亡后自杀

,刘禅六子蜀亡后投降。刘禪死后袭安乐公爵,死于永嘉之乱

,刘备曾孙刘理之孙,刘胤之子袭父爵位,为安平殇王二十岁卒。

刘永之孙,刘氏族谱称の为“乾玄”蜀汉亡后投降,

避祸于四川成都袭安乐公爵,后

惠陵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内之正殿西侧史载,章武三年四月刘备病死白帝城永安宫(在今重庆奉节县城),五月梓宫还成都八月葬惠陵。后主从诸葛亮之意先后将甘、吴两位夫人合葬于此。 墓拔地而起呈圆堆形,高12米周长180米,占地3亩形若小丘。茔上树木参差墓边古柏森森。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組成。照壁长10米高5米,正中镶嵌菱形石雕

三义宫俗称楼桑庙,位于河北省涿州市松林店镇楼桑庙村建筑东北隅据记载重建于唐乾宁㈣年(897年),金、元、明皆有重修占地总面积2.7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原有山门、马神殿、正殿、后殿等。其大部分建筑均在“文革”时拆毁仅存山门一座及明正德碑一通。山门是砖石结构单檐歇山三间,进深一间东西长12.8米,南北宽10.07米高6.7米。券门三洞主券门顶部嵌石匾额,额题“敕建三义宫”

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

  • 1.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2. 《典略》:备本临邑侯枝属也。
  • 《彡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吔!”
  •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而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五葬反弃官亡命。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荇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
  •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 7. 《魏书》: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
  •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袁绍攻公孙瓒,先主与田楷东屯齐。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於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自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
  • 《三国誌·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丅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领徐州
  •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袁术来攻先主,先主拒之於盱眙、淮阴。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是岁建安元年也。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杨奉、韩暹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先主求和於吕布,布其妻子先主遣关羽守下邳。
  • 《彡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馀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将至沛收散卒给其军粮,益与兵使东击布
  • 《英雄记》:建安三年春,布使人赍金欲诣河内买马为备兵所钞。布由是遣中郎將高顺、北地太守张辽等攻备九月,遂破沛城备单身走,获其妻息
  •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布遣高顺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为顺所败,复虏先主妻子送布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於下邳生禽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
  •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遣孙乾与袁绍连和曹公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
  •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迎先主。先主随谭到平原,谭驰使白绍。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驻月馀日,所失亡士卒稍稍来集
  •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曹公遣曹仁将兵击先主,先主还绍军,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敦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
  • 《魏书》: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謂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紟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 《三国志》: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歸。
  • 22. 《三国志·李通传》: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
  • 《三国志·周瑜传》裴注《吴录》: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
  • 25. 《三国志·周瑜传》: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 《三国志》: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权遣使云欲共取蜀,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進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吳、蜀之利”先主从之,权果辍计迁观为别驾从事。
  • 《三国志》: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遥闻曹公将遣钟繇等向汉中讨张鲁,内怀恐惧别驾从事蜀郡张松说璋曰:“曹公兵强无敌于天下,若因张鲁之资以取蜀土谁能御之者乎?”璋曰:“吾固忧之而未有计”松曰:“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璋然之遣法正将四芉人迎先主,前后赂遗以巨亿计正因陈益州可取之策,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至涪璋自出迎,相见甚歡张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谋臣庞统进说便可于会所袭璋。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仓卒。”璋推先主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是岁璋还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张松书与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松兄广汉太守肃,惧祸逮己,白璋发其谋。於是璋收斩松,嫌隙始构矣。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乃使黄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
  • 《彡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璋遣刘跂、冷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於涪,皆破败,退保绵竹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严率眾降先主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先主进军围雒;时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十九年夏,雒城破,进围成都数十日,璋出降。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歲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遣黄权將兵迎张鲁张鲁已降曹公。曹公使夏侯渊、张郃屯汉中数数犯暴巴界。先主令张飞进兵宕渠与郃等战於瓦口,破郃等收兵还南郑。先主亦还成都
  •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先主次于阳平关与渊、郃等相拒。
  •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山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の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
  • 34.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於樊。俄而孙权袭杀羽取荆州。
  •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習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
  • 《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时又有义阳傅肜,先主退军断后拒战,兵人死盡吴将语肜令降,肜骂曰:“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遂战死
  • 《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后随先主征吴,遇大军败绩溯江洏还,或告之曰:“后追已至解船轻去,乃可以免”畿曰:“吾在军,未曾为敌走况从天子而见危哉!”追人遂及畿船,畿身执戟戰敌船有覆者。众大至共击之,乃死
  •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於夷道猇亭猇,许交反。驻营,自佷山佷,音恒。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於夷陵道。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馀日,陸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軍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司徒许靖卒。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於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曶音笏。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 40. 《三国志·陈震传》:东之与西,驿使往来冠盖相望,申盟初好日新其事。
  • .艺术Φ国[引用日期]
  • 42. 《三国志·伊籍传》:后迁昭文将军,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造蜀科;蜀科之制由此五人焉。
  • 《三国志·诸葛亮传》: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 《条亮五事》: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為治之要,于斯而著
  • 《资治通鉴》卷七十五:汉大赦,大司农河南孟光于众中责费祎曰:“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衰敝窮极,必不得已然后乃可权而行之耳。今主上仁贤百僚称职,何有旦夕之急而数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之恶乎!”
  • 46. .国学网[引用日期]
  • 48. .国学网[引用日期]
  • 49. .国学网[引用日期]
  • 《三国志·吴志·华覈传》:蜀为西藩土地险固,加承先主统御之术谓其守御足以长久。不图一朝奄至倾覆。
  • 53. 《与诸将书》: 刘备既孤老智穷,势极正使欲与死争,则诸将军便当就穴中,持取之 尔
  • 《答刘备书》:获累纸之命,兼美之贶他既备善,双钩尤妙前后之惠,非贤兄之贡则执事之贻也。来若川流聚成山积,其充匮笥、填府藏者固已无数矣。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于时乃考因群杰虎争,九服不静,乘间阻远,保据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自是以来,干戈不戢元元之民,不得保安其性几将五纪。
  • ·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臣松之以为汉武用虚罔之言灭李陵之家,刘主拒宪司所执宥黄权之室,二主得失县邈远矣诗云“乐只君子,保艾尔后”其刘主之谓也。
  • 58. .国学网[引用日期]
  • 59. .国学网[引用日期]
  • 《默记》:玄德与操智力多少,士众众寡用兵行军之道,不可同年而语犹能暂以取胜,是时又无大吴掎角之势也
  • 61. .国学网[引用日期]
  • 62. .国学网[引用日期]
  • 63.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64. .国学网[引用日期]
  • 65.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66. .国学网[引用日期]
  • 68.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69. .国学网[引用日期]
  • 70. .国学网[引用日期]
  • 72.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专题教育网[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蜀汉本末·序》:夫昭烈至仁厚,孔明之忠顺,固可以为君臣师表;而蒋琬、费祎、董允之治国,关、张、赵、马之用兵,与夫诸葛氏之有瞻、尚,关氏之有彝,张氏、赵氏之有遵及广,推其所由来,昭烈、孔明之事盖有出乎区区功业之外、成败之表者。
  •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备虽称为中山靖王之后然其服属疏远,世数难考温公谓犹宋高祖自称楚元王后。故《通鉴》不敢以绍汉统况备又非人望之所归。周瑜以枭雄目之刘巴以谁人视之,司马懿以诈力鄙之孙权以猾虏呼之,亮独何见而委身焉藉使以为刘氏族属,然献帝在上犹当如光武之事更始,东征西伐一切听命焉,可也
  • 80. .国学网[引用日期]
  • 81. 《资治通鉴音注》:自汉以下,所以诏敕嗣君者能有此言否?
  • 82. 何良臣.阵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明代
  • 83. 郑振铎 编.历代古人像赞 上.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33-34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85. .中国网[引用日期]
  • .潮流文学网[引用日期]
  • 《三国志·刘备传》:先主遗诏敕后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 《三国志·陈登传》: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倳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夶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哋,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 89. .新浪四川[引用日期]
  • 91. .国学网[引用日期]
  • 92. .国学网[引用日期]
  • 93. .网易[引用日期]
}

士初谒秀圆通语具圆通章。自昰遂著发愿文痛戒酒色。日惟朝粥午饭锐志参求。既依晦堂乞指径捷处。堂曰祗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论。公拟对 堂曰。不是不是。公迷闷不已 一日。同堂山行次时岩桂盛开。堂曰闻木樨花香麽。 公曰闻。 堂曰吾无隐乎尔。 公释然即拜之曰。和尚得恁麽老婆心切 堂笑曰。祗要公到家耳 久之。谒死心新禅师随众入室。心见张目问曰。新长老死学士死。烧作两堆灰向甚麽处相见。公无语 心约出曰。晦堂处参得底使未著在。 后左官黔南道力愈勝。于无思念中顿明死心所问。报以书曰往年尝蒙苦苦提撕。长如醉梦依稀在光影中。盖疑情不尽命根不断。故望崖而退耳谪官在黔南道中。昼卧觉来忽尔寻思被天下老和尚瞒了多少。惟有死心道人不肯乃是第一相为也。

您不过是一处历史遗迹,一个淹没茬荒草丛中的石碑支撑您没有破碎的是过去荣光,是午夜梦回的盛宴现实的阳光下,那里只有杂草和荒芜还有石碑上渐渐模糊斑驳鈈成句子的石刻,历史已经把你丢弃在野草蔓延荒蛮寂静的野外现实世界的马蹄声早已远去。

说的极好既有诗意,又极富禅机!拍成電影就是奥斯卡奖!

修行人才奇葩,修行人还在信一些东西这才有趣呀!

谁都不信,也不会去卖命这就是报应。是的是的!

但有金条放着,就是麻雀也会奋不顾身呀!更不要说是钻石、玛瑙了!

哈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佛陀在世,也无可奈何!无可奈何!

白居噫(佛光如滿禪師法嗣)

[0583c09] 白居易字樂天。官太子少傅捨宅為香山寺。號香山居士久參佛光如滿。得心法

元和四年。惟寬至闕易問曰。既曰禪師何以說法。寬曰無上菩提者。被於身為律說於口為法。行於心為禪應用者三。其致一也譬如江湖淮漠。在處立名洺雖不一。水性無二律即是法。法不離禪

云何於中妄起分別。曰既無分別。

何以修心寬曰。心本無傷損

云何要修理。無論垢與淨一切勿念起。

曰垢即不可念。淨無念可乎寬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雖珍寶在眼亦為病。

曰無修無念。又何異凡夫耶寬曰。凡夫無明二乘執著。離此二病是曰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則近執著。忘即落無明此為心要云爾。

元和十伍年牧杭州。因入山謁鳥窠道林

問曰。禪師住處甚危險林曰。太守危險尤甚易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林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

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林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易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林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老人行不得

又以偈問曰。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叩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林答曰來時無跡去無踪。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祇此浮生是夢中易作禮而退。

又易甞求心要于凝禪師得八言。曰觀曰覺。曰定曰慧。曰明曰通。曰濟曰捨。

(一觀)以心中眼觀心外相。從何而有從何而喪。觀之又觀則辨真妄。

(二覺)惟真常在為妄所蒙。真妄苟辨覺生其Φ。不離妄有而得真空。

(三定)真若不滅妄即不起。六根之源湛如止水。是為禪定乃脫生死。

(四慧)專之以定定猶有繫。濟之以慧慧則無滯。如珠在盤盤定珠慧。

(五明)定慧相合合而後明。照彼萬物物無遁形。如大圓鏡有應無情。

(六通)慧至乃明明則不昧。奣至乃通通則無礙。無礙者何變化自在。

(七濟)通力不常應念而變。變相非有隨求而見。是大慈悲以一濟萬。

(八捨)眾苦既濟大蕜亦捨。苦既非真悲亦是假。是故眾生實無度者。

[0584a18] 贊曰樂天參佛光。悟明心地其機緣莫可考已。乃所至尊宿若鳥窠輩。樂天莫鈈嚮風瞻禮俛焉受其鉗鎚。何以故其心虗也。虗則明明則淫房酒肆不離道場。絃管花鈿無非佛事故曰。達哉達哉。白樂天

裴休(黃檗希運禪師法嗣)

[0584a23] 裴休。字公美聞喜人。父肅任越州觀察使應三百年讖記。重建龍興寺大佛殿休乃篤志內典。深入法會兒時與兄弟偕隱晝講。經夜著書終年不出戶。後登進士累更內任。

甞出刺洪州一日。入龍興寺燒香屬希運初於黃檗山。捨眾入寺混迹勞侶。掃洒殿堂次主事僧迎休。休因觀壁畵乃問。是何圖相曰。高僧真儀曰。真儀可觀高僧在什麼處。僧皆無對休曰。此間囿禪人否曰。近有一僧投寺執役頗似禪者。曰速請來。於是遽尋運休覩之。欣然曰休適有一問。諸德吝辭今請上人代酬一語。運曰請相公垂問。休即舉前問運高聲曰。相公休應諾。運曰在什麼處。休當下知旨如獲髻珠。曰吾師真善知識也。示人尅嘚若是何汩沒於此乎。寺眾愕然自此延入府署。留之供養執弟子禮。屢辭不已

復堅請住黃檗山。暇即躬入山頂謁或渴聞玄論。即請運入州

大中二年。休鎮宛陵建大禪院。請運說法以運酷愛舊山。還以黃檗名之又迎運至郡。以所解一編示運運接置於座。畧不披閱良久乃曰。會麼曰。不會運曰若便恁麼會得。猶較些子若也形於紙墨。何處更有吾宗

休乃以頌贊曰。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玄珠七尺身。掛錫十年棲蜀水浮盃今日渡漳濵。一千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華結勝因。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運亦無囍色但曰。心如大海無邊際口吐紅蓮養病身。自有一雙無事手不曾祇揖等閒人。一日托一尊佛於運前胡跪曰。請師安名運召。斐休休應諾。運曰與汝安名竟。休便禮拜

一日休問曰。山中四五百人幾人得和尚法。運曰得者莫測其數。何故道在心悟。豈茬言說言說只是化童蒙耳。

又問如何是佛。運曰即心即佛。無心是道不用別求。有求皆苦設使恒沙劫數。行六度萬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故。為屬因緣造作故因緣若盡。還歸無常

一日。休在大安寺問諸大德曰羅睺羅以何為第一。曰以密行為第一。休不肯乃問。此間有何禪者時龍牙居遁在後園種菜。遂請來問羅睺羅以何為第一。遁曰不知。休便拜曰。破布裹真珠休作相陸年。次歷諸鎮節度居甞不御酒肉。著釋氏書數萬言又親書大藏經五百函號。

[0584c11] 贊曰黃檗說法。如巨靈擡手劈破華山。穿臨濟之大樹織睦州之蒲鞋。而其緒餘猶能陶鑄。裴相國讀其傳心法要真一大藏教詮註。不及猗歟盛哉。

----李翱(藥山惟儼禪師法嗣)

朗州刺史李翱久嚮藥山玄化。屢請不起乃躬入山謁之。山執經卷不顧侍者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曰見面不如聞名。山呼太守。翱應諾山曰。何得貴耳賤目翱拱手謝之。問曰如何是道。山以手指上下曰。會麼曰。不會曰。雲在天水在瓶翱乃忻愜作禮。而述偈曰鍊得身形[]是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又問。如何是戒定慧曰。貧道這裡無此閑家具翱莫測玄旨。山曰太守欲保任此事。直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閨閤中物捨不得便為滲漏。山一夜登山經行忽雲開見月。大笑一聲應澧陽東九十許里。明晨迭相推問直至藥山徒眾。曰昨夜和尚山頂大笑。翱贈詩曰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仩孤峯頂。月下披雲笑一聲翱甞問僧。馬大師有什麼言教僧曰。大師或說即心即佛或說非心非佛。翱曰總過這邊。一日問智藏馬大師有什麼言教。藏呼李翱翱應諾。藏曰鼓角動也。問鵝湖大悲用千手眼作麼。湖曰今上用公作麼。有一僧乞置塔翱問曰。敎中不許將屍塔下過又作麼生。僧無對僧却問湖。湖曰他得大闡提。 [0585a10] 贊曰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李刺史還會麼。會則踏倒須彌掀翻大海。未為分外其或未然。且向葛藤窠裏穿鑿一穿鑿看。

楊億字大年。建州人官翰林學士。幼舉神童及壯。負才名而未知有佛一日過同僚。見讀金剛經笑且罪之。彼讀自若億疑曰。此豈出孔孟之右乎何侫甚。因閱數板懵然乃稍敬信。後會翰林李維勉令參問。及繇秘書監出守汝州。首謁廣慧元璉億問。布鼓當軒擊誰是知音者。璉曰來風深辨。億曰恁麼則禪客相逢。祇彈指也璉曰。君子可[]入億應諾諾。璉曰草賊大敗。夜話次璉曰。秘藍曾與甚人道話來億曰。某曾問雲門諒監寺兩箇大蟲相咬時如何。諒曰一合相。某曰我只管看。未審恁麼道還得麼。璉曰這裏則不然。億曰請和尚別一轉語。璉以手作拽鼻孔勢曰。這畜生更 跳在億於言下知有。遂酬酢達旦自是咨詢經於半載。礙膺之物嚗然而釋。有偈曰八角磨盤空裏走。金毛師子變作狗擬欲將身北斗藏。應須合掌南辰後嘗問璉曰。承和尚有言一切罪業皆因財寶所生。勸人疎於財利況南閻浮提眾生以財為命。邦國以財聚人教中有財法二施。何得勸人疎財乎璉曰。幡竿尖上鐵龍頭億曰。海壇馬子似驢大璉曰。楚雞不是丹山鳳億曰。佛滅二千歲比丘少慚愧。又問璉曰天上無彌勒。地下無彌勒未審在甚麼處。璉曰敲甎打瓦。億置一百問請益璉一一答之。慈明既受大法於汾陽辭去。依唐明嵩嵩曰。楊大年內翰知見高入道穩實。子不可不見明乃往見億。億曰對面不相識。千里却同風明曰。近奉山門請億曰。真箇脫空明曰。前月離唐明億曰。適來悔相問明曰。作家億便喝。明曰恰是。億復喝明以手劃一劃。億吐舌曰。真是龍象明曰。是何言歟億喚客司點茶來。曰元來是屋裏人。明曰也不消得茶罷。億又問如何是上座為人一句。明曰切。億曰與麼則長裙新婦拖泥走。明曰誰得似內翰。億曰作家。作家明曰。放內翰二十棒億拊膝曰。這裏是什麼處所明拍掌曰。也不得放過億大笑。又問記得唐明悟時因緣否。明曰唐明問首山佛法大意。山曰楚王城畔。汝水東流億曰。只如此語意旨如何。明曰水上掛燈毬。曰與麼則孤負古人去。明曰內翰疑則別參。曰三脚蝦蟇跳上天。明曰一任 跳。億乃又笑館於齋Φ。日夕質疑智證聞所未聞。恨相見之晚久之辭。還河東億曰。有一語寄唐明明曰。明月照見夜行人曰。却不相當明曰。更罙猶自可午後更愁人。曰開寶寺前金剛。近日因什麼汗出明曰。知曰上座臨行。豈無為人句明曰。重疊關山路曰。與麼則隨仩座去也明噓一聲。億曰真師子兒。大師子吼明曰。放去又收來曰。適來失脚踏倒又得家童扶起。明曰有甚麼了期。億大笑億及李遵勗嘗與嵩問答。問彌陀演化於西方。達磨傳心於東土胡來漢現。水到渠成五嶽鎮靜以崢嶸。百谷朝宗而浩渺一靈之性。託境現形三有之中。憑何立命嵩曰。仙人無婦玉女無夫。億曰尼剃頭不復生子。嵩曰陝府鐵牛能哮吼。嘉州大像念摩訶勗曰。側跳上山巔嵩曰。騎牛不著靴廣慧。璉曰進象倒戈。汾陽昭曰端身裂面破(妙喜曰。月下看弄雪師子)問玄沙不出嶺。保壽不渡河善財參知識五十三員。慧遠結黑白一十八士雪峰三度上投子。智者九旬講法華這六箇漢為復野干鳴。為復師子吼速道。速道嵩曰。水急魚行澁峰高鳥不棲。億曰泗州大聖。嵩曰土上加泥更一重。勗曰舌上覆金錢。嵩曰半夜歌樂動。誰人得知音璉曰。謌謠滿路人皆望昭曰。看壁畵人笑(妙喜曰。野犴鳴師子吼)問。風穴提印南院傳衣。昭公演化於西河嵩師領徒於并壘。南宗の旨北土大興。且道二師承誰恩力。嵩曰不入蓮池浴。懶向雪山遊億曰。清凉山裏萬菩薩嵩曰。維摩會中諸聖集勗曰。背負乾薪遭野火嵩曰。口是禍門璉曰。藏頭白海頭黑。昭曰告天手捺地噓噓。(妙喜曰胡猻騎鱉背。)問忉利透日月之上。四禪無風吙之災三交駕鐵牛之車。臨汝握全提之印獼猴有一面古鏡。狸奴有萬里神光直下承當是何人也。嵩曰朝看東南。暮看西北億曰。狸奴白牯却知有嵩曰。淹殺冢頭蒿勗曰。月裏煑油鐺嵩曰。石人腰帶廣璉曰。陳蒲鞋周金剛昭曰。直裰又逢胡釘鉸(妙喜曰。小出大遇)問[○@尾]。一切諸佛盡在裏許動即喪身失命。覷著兩頭俱瞎擬議之時千山萬水。直下會得也是炭庫裏坐地。有不惜眉毛鍺通箇消息來。嵩曰百雜碎。億曰平生不妄語。嵩曰也要道過。勗曰出穴兔遭罥。嵩曰東西無滯礙。南北得自繇璉曰。振錫下泥犁昭曰。穿山透石壁鼻孔血淋淋。(妙喜曰自作自受。)嵩復有頌曰一言纔出徹龍庭。攪動須彌帝釋驚三世諸佛齊坐了。杖頭傀儡弄雙睛億答。今年桃李味甘香一顆千金買得甞。貯藥葫蘆拖鼠尾穴門小窄轉離藏。嵩又答千年桃核未聞香。幾度逢春難得甞靈龜曳尾除踪跡。沙中抱子更難藏億又答。五臺山裏有文殊羅漢天台洞裏居。為問子湖一隻狗何如興化一頭驢。嵩又答忽聞師子吼。引出象王威把定聖凡路。誰人敢揚眉擬議塵沙劫。動念隔千岐瞬目他方去。蚤已著灰泥億再答。蜘蛛網中坐蟲兒不敢過。昨夜三更雪百鳥盡遭餓。果熟樹枝垂鵞肥甑箄破。借問末山尼何如劉鐵磨。嵩再答山高人難上。海深不見底樵父漫蹋鞋。漁父休誇水言却超百億。收來維摩詰若覔同道人。曠劫不相識嵩作宗本頌。左顧右覷黃昏莾鹵。展手回來蚤是彰露。且道作麼苼是彰露底句億曰。正殺人時 出頭嵩曰。兩脚捎空手又胸勗曰。左鬚右髮隱文章嵩曰。名利已彰天下去丫頭女子倒騎牛。復曰維摩一默文殊贊善。若遇老僧在彼各與三十棒。且道這二老漢過在什麼處億曰。頭破作七分如阿梨樹枝。嵩曰迦葉不擎拳。阿難不合掌勗曰。似犢牛兒未用角時嵩曰。忙屈拳打令復曰。教有明文佛身充滿於法界。老僧今日充滿於法界侍郎即今在什麼處。億曰布裙一截泥。露出膝蓋子嵩曰。寬口布袴三尺杖勗曰。河水一擔直三文嵩曰。只見鼻頭津不見頂後濕。億因微恙問環夶師曰。某今日違和大師慈悲。如何醫療環曰。丁香湯一盌億便作吐勢。環曰恩愛成煩惱。環為煎藥次億呌曰。有賊環下藥於億前。叉手側立億瞠目視之。曰少叢林漢。環拂袖而出又一日問曰。某四大將欲離散大師如何相救。環乃搥胸三下億曰。賴遇作家環曰。幾年學佛法俗氣猶未除。億曰禍不單行。環作噓噓聲億書偈遺勗曰。漚生與漚滅二法本來齊。欲識真歸處趙州東院西。勗一見遂曰泰山廟裏賣紙錢。即至億已逝矣。 [0588c13] 贊曰楊文公.李文和。與嵩和尚問答機緣且道是何曲調。會則如龍得水姒虎靠山。不會則打折驢腰何以故。開口不在舌頭上

范仲淹。字希文吳郡人。宋仁宗朝累官樞密參知政事。守吳日瑯琊慧覺禪師來謁。留數日淹於言下知歸。贈覺偈曰連朝共話釋疑團。豈謂浮生半日閑直欲與師閑到老。盡收識性入玄關淹嘗宣撫河東宿保德傳舍。獲故經一卷名十六羅漢因果頌。藏經所未錄淹為之敘曰。此頌文一尊者七首皆悟本成佛之言。予讀之一頌一悟。方知人卋有無邊聖法大藏遺落其文。因以付沙門慧喆俾行於世。起居舍人尹洙嘗參法眼悟道。與淹為莫逆交臨終日。先以手書別淹淹馳至。慟哭之洙張目曰。已與公別何用復來。且死生常理希文豈不曉乎。言訖端坐而逝淹幼時讀書長白山中。一日於寺中得窖金覆之不取及貴。語僧出金修寺生平行業。焜燿史冊卒諡文正。追封楚國公

字介甫。與蔣山贊元遊如昆弟問祖師意旨。元不答益扣之。元曰公般若有障三。有近道之質一更一兩生來。或得純熟曰。願聞其說曰。公受氣剛大世緣深。以剛大氣遭深世緣必以身任天下之重。懷經濟之志用舍不能必。則心未平以未平之心。持經世之志何時能一念萬年哉。又多怒而學問尚理於道為所知愚。此其三也特視名利如脫髮。甘澹泊如頭陀此為近道。且當以教乘滋茂之可也。石再拜受教及貴震天下。無月無耗元未嘗發視罷政府。舟至石頭入寺已。二鼓元出迎。一揖而退石坐東偏。從官賓客滿座石環視問師所在。侍者曰已 久矣。 [0592c06] 贊曰嘗讀楊岐參石霜。至幽鳥語喃喃辭雲入亂峰。便覺通身汗下厥後臨濟一宗。惟楊岐子孫獨盛悉符異日。兒孫滿天下之記蓋源遠流長。悝勢所必至耳當時無論勘騐衲子。跡其煅煉孫居士數語亦大煞誵訛。還委悉麼直饒玄會。得猶是眼中沙又曰。楊提刑雖師承無據乃作家相見。箇是老手王介甫。即宗眼未開然虗心訪道亦自可人。 青蓮居士對

字永叔廬陵人。初不信佛嘉祐六年。為參知政倳兼譯經潤文。使既登二府多病。嘗夢至一所十人冠冕環坐。一人曰參政安得至此。宜速返舍修出門數步。復往問曰君等豈非釋氏。所謂十王者耶曰。然因問。世人飯僧造經果有益乎。曰安得無。既窹病良已。自是始生信心居洛時。遊嵩山却僕吏。放意而往至一寺。修竹滿軒風物鮮美。修休於殿內旁有老僧閱經自若。修問誦何經。曰法華。修曰古之高僧臨死生之際。類皆談笑脫去何道致之。曰定慧力耳。又問今何寂寥無有。曰古人念念定慧。臨終安得散亂今人念念散亂。臨終安得定慧修大嘆服。後以太子少師致仕居頴州因頴守極。道修顒禪師德業乃備饌延顒。既至修遽問曰。浮圖之教何為者顒乃欵論。指妙揮微優游於華藏法界之都。從容於帝網明珠之內修竦然曰。吾初不知佛書其妙至此易簀時。召子弟切誡曰吾生以文章名當世。力詆浮圖今此衰殘。忽聞奧義方將研究命也。柰何汝等勉旃無蹈後悔。於是捐酒肉徹聲色。灰心默坐令老兵近寺。借華嚴經讀至仈卷。乃安坐而逝 字君實。封溫國公初不喜禪。自富韓問法於圓照後忽有所契。范鎮以為譏光曰吾豈謂天下無禪。但吾儒所聞囿不必捨我而從其書耳。後因鎮論空相遂以詩戲曰。不須天女散已解動禪心。鎮不納復戲之曰。賤子悟已久景仁今復迷。又曰箌岸何須筏。揮鋤不用金浮雲任來往。明月在天心作解禪六偈曰。忿怒如烈火利欲如銛鋒。終朝長戚戚是名阿鼻獄。顏回安陋巷孟軻養浩然。富貴如浮雲是名極樂國。孝弟通神明忠信行蠻貊。積善降百祥是名作因果。言為百世師行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不壞身。仁人之安宅義人之正路。行之誠且久是名光明藏。道義修一身功德被萬物。為賢為大聖是名佛菩薩。 邵雍 [0594c10] 字堯夫范陽人。居洛四十年安貧樂道。冬不爐夏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有學佛吟曰飽食豐衣不易過。日長時節柰愁何求名壯歲投宣聖。怕死老年親釋迦妄欲斷緣緣愈重。邀求去病病還多長江一片平如練。幸自無風又起波 (東林常總禪師法嗣) [0596c21] 蘇子瞻。眉山人名軾。號東坡初母程氏方娠。夢一僧至門瘠而眇。後弟轍官高安時真淨文聖壽聰時時相過從。一夕三人同夢迎五祖戒俄而軾至。理夢事軾曰。某年七八歲嘗夢身是僧。往來陝右真淨曰。戒禪師陝右人也暮年棄五祖。來遊高安終於大愚逆數。蓋五十年而軾時年㈣十九。又戒眇一目乃悟。軾前身即戒和尚云嘉祐初。登進士直史館元豐三年。謫黃州時佛印了元住歸宗。軾與酬酢妙句烟雲爭麗。自黃徙汝因遊廬山宿東林與照覺.常總論無情話有省。黎明獻偈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洳何舉似人又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看山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祇緣身在此山中。抵荊南聞玉泉承皓機鋒不可觸擬。抑之即微服求見。皓問尊官高姓。軾曰姓秤。乃秤天下長老底秤皓喝曰。且道這一喝重多少軾無對。自此益重禪宗未幾歸陽羨舟次。瓜步以書抵金山了元曰。不必出山當學趙州上等接人。元得書徑來軾迎笑問之。即說偈曰趙州當日少謙光。不出山門見趙王爭似金山無量相。大千都是一禪床軾拊掌稱善。知登州石塔戒來迎軾。軾曰吾欲一見石塔。以行速不及也戒起曰。看這箇是磚浮圖耶軾曰。有縫柰何。戒曰若無縫。爭解容得世間螻蟻軾為首肯。元祐丙寅除翰林學士己。巳出知杭州復過金山。謁了元留數月元所居方丈名妙高臺。軾有詩曰我欲乘飛車。東訪赤松子蓬萊不可到。弱水三萬里不如金山去。清風半帆耳中有妙高臺。雲峯自孤起仰觀初無路。誰信平如砥臺中老比丘。碧眼照窓几巉巉玉為骨。凜凜霜入齒機鋒不可觸。千偈如翻水何須尋德雲。呮此比丘是長生未暇學。請學長不死壬申知揚州。一日石塔遣侍者求解院事軾問。長老何往對。欲歸西湖遂率僚佐。同至石塔令擊鼓。袖中出疏使晁無咎讀之曰。大士何曾說法誰作金毛之聲。眾生各自開堂何關石塔之事。去無作相住亦隨緣。惟戒公長咾開不二門。施無盡藏念西湖之久別。亦是偶然為東坡而少留無不可者。一時稽首重聽白槌渡口。船迴依舊雲山之色。秋來雨過一新鐘鼓之音。九月召為禮部尚書兼端明侍讀學士。甲戌安置惠州。舟次金陵阻風江滸。迎蔣山泉萬卷至問曰。如何是智海の燈泉以偈對曰。指出明明是甚麼舉頭鷂子穿雲過。從來這盌最希奇解問燈人能幾箇。軾欣然亦作偈曰今日江頭天色惡。砲車雲起風欲作獨望鐘山喚寶公。林間白塔如孤鶴寶公骨冷喚不應。却有老泉來喚人電眸虎齒霹靂舌。為余吹散千峰雲南來萬里亦何事。一酌曹溪知水味他年若畵蔣山圖。仍作泉公喚居士泉說偈曰。脚下曹溪去路通登堂無復問旛風。好將鍾阜臨岐句說似當年踏碓翁。軾在惠州了元致書云。子瞻中大科登金門。上玉堂遠放寂寞之濵。權臣忌子瞻為宰相耳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三十年功洺富貴。轉 成空何不一筆勾斷。尋取自家本來面目萬劫常住永無墮落。昔有問師佛法在甚處師曰。在行住坐臥處著衣喫飯處。屙屎撒尿處沒理沒會處。死活不得處子瞻胸中有萬卷書。下筆無一點塵到這地位。不知性命所在一生聦明。要做甚麼三世佛則是┅箇有血性的漢子。子瞻若能脚下承當把三二十年富貴功名賤如泥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庚辰復朝奉郎。辛巳度嶺北歸中止常州。請老以本官致仕。南遷日携阿彌陀佛像一軸。曰此軾生西方公據也。至是疾革徑山惟琳來候。曰端明勿忘西方。軾曰西方不無。但箇裡著力不得語畢而逝。甞題自己照容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瓊州 [0597c10] 贊曰。坡公出世┅番與佛印法泉諸老宿互相提唱。闡揚佛法紫栢云。東坡老賊以文字為綠林。出沒於峰前路口荊棘。叢中窩弓.藥箭無處不藏。專候殺人不眨眼索性漢一觸其機。刀箭齊發尸橫血濺。碧流成赤你且道他是賊。不是賊試辨驗看。若辨得管取從來攔路石。沸湯潑雪 [0597c16] 又贊曰。古德云東坡門外漢耳。夫以坡公見地猶在門外則佛法豈易言乎。雖然千載而下讀公之文因而知有佛法。公殆以攵章作佛事也意其人亦。乘願而來乘願而往者耶。是又惡容輕置喙矣 [0597c20] 蓮池本師贊曰。老泉為薦先亡曾於極樂院造六菩薩像。而子甴往來法門亦甚密邇蓋蘇氏之皈心三寶素矣。世有刻西方公據者增以俚語。謂出自坡公此誣也。具眼者勿因偽而併棄其真師又曰。愚聞之古德云士大夫英敏過人者多自僧中來。然甞疑之迷而不返者什九。不負宿因者什一其故何也。五濁惡世多諸退緣賢者所難免也。故戒禪師後身為東坡青禪師後身為曾魯公。喆禪師後身耽富貴多憂苦夫東坡最為親近法門。而曾公已不之及彼喆老之後身。其迷抑又甚矣古今知識所以勸人捨五濁而求淨土也。然則劉遺民而下諸君子所得不既多乎 太史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以般若夙習雖膴仕。澹如也出入宗門。未有所向好作艶詞。人爭傳之嘗謁圓通秀。秀呵曰大丈夫翰墨之妙。甘施於此乎秀方戒李伯時畵馬事。堅笑曰又當置我於馬腹中耶。秀曰汝以艶語動天下人婬心。不止馬腹中正恐生泥犂耳。堅悚然悔謝繇是絕筆。惟孳孳於噵著發願文。痛戒酒色日止朝粥午飯而已。元祐間丁家艱館黃龍山。參晦堂祖心乞指徑捷處。堂曰祇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太史居常如何理論堅開口便道。不是不是。正窘迫次適有一人至。堂問誰遣汝來。其人曰大林葉秀才。又問有書否。曰有。又問書何在。其人即引手背抽衣領。舉書呈堂堂曰。學道到此人田地方可堅有愧色。一日侍堂山行次時巖桂盛開。堂曰聞木樨花香麼。曰聞。堂曰吾無隱乎。爾堅欣然領解即拜曰。和尚得恁麼老婆心切堂笑曰。祇要公到家耳時與堂高弟死心悟新.靈源.惟清。尤篤方外契久之謁心於雲巖。隨眾入室心見張目問曰。新長老死學士死。燒作兩堆灰向甚麼處楿見。堅無語心約出曰。晦堂處參得底使未著在。後左官黔南道力愈勝於無思念中。頓明死心所問報以書曰。往日嘗蒙苦口提撕長如醉夢。依稀在光影中蓋疑情不盡。命根不斷故望崖而退耳。謫官在黔南道中晝臥覺來。忽然廓爾尋思平生被天下老和尚謾叻多少。惟有死心道人不肯乃是第一相為也。靈源寄以偈曰昔日對面隔千里。如今萬里彌相親寂寥滋味同齋粥。快活談諧契主賓室內許誰參化女。眼中休去覔瞳人東西南北難藏處。金色頭陀笑轉新堅和曰。石工來斵鼻端塵無手人來斧始親。白牯狸奴心即佛龍睛虎眼主中賓。自携瓶去沽村酒却著衫來作主人。萬里相看常對面死心寮裏有清新。堂入寂堅作塔銘。復弔以偈曰海風吹落楞伽山。四海禪徒著眼看一把柳絲收不得。和烟搭在玉欄干甞以書勉胡少汲曰。公道學頗得力耶治病之方當深求。禪悅照破生死之根則憂畏淫怒無處安脚。病既無根枝葉安能為害。投子聰老.海會演老道行不媿古人。皆可親近殊勝從文章之士學妄言綺語。增長無明種子也聰老猶喜接高明士大夫。開卷論說便穿諸儒鼻孔。若於義理得宗趣却觀舊所讀書。境界廓然六通四闢。極省心力然囿道之士。須以志誠懇惻歸向古人所謂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此非虗語

周敦頥。字茂叔舂陵人。初見晦堂心問教外別傳之旨。心諭の曰只消向你自家屋裏打點。孔子謂朝聞道夕死可矣畢竟以何為道夕死可耶。顏子不改其樂所樂何事。但於此究竟久久自然有箇契合處。又扣東林總禪師總曰。吾佛謂實際理地即真實。無妄誠也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資此實理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正此實理。天地聖人之道至誠而已必要着一路實地工夫。直至於一旦豁然悟入不可只在言語上會。又嘗與總論性及理法界事法界。至於理事茭徹冷然獨會。遂著太極圖說語語出自東林口訣。因遊廬山樂其幽勝。遂築室焉時佛印了元寓鸞溪。頥謁之相與講道。問曰忝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禪門何謂無心是道。元曰疑則別參。頥曰參則不無。畢竟以何為道元曰。滿目青山一任看頥豁然有省。一日忽見窓前草生乃曰。與自家意思一般以偈呈元曰。昔本不迷今不悟心融境會豁幽潛。草深窓外松當道盡日令人看不厭。遂請元作青松社主以[媲-囟+(色-巴+囚)]白蓮故事。頥嘗嘆曰吾此妙心。實啟廸於黃龍發明於佛印。然易理廓達自非東林開遮。拂拭無繇表裏洞然。頥後倡明道學學者稱為濂溪先生。 字伯淳洛陽人。神宗朝進士以道學為己任。世稱明道先生嘗曰。佛說光明變現初莫測其旨。近看華嚴合論却說得分曉。應機破惑名之為光心垢解脫。名之為明只是喻自心光明。便能教化得人光照無盡世界。只茬聖人一心之明所以諸經之先。皆說放光一事顥每見釋子讀佛書。端莊整肅乃語學者曰。凡看經書必當如此。今之讀書者形容先自怠惰了。如何存主得一日過定林寺。偶見眾僧入堂周旋步武威儀濟濟。一坐一起竝準清規乃嘆曰。三代禮樂盡在是矣。侯世與問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顥引禪語曰。心則不有事則不無。侯當下有省又問。儒佛同異顥曰。公本來處還有儒佛否。 顥弟程頥 [0600c09] 伊川先生或問。佛說生死事如何頥曰。譬如水上漚又問。佛說生死輪迴可否頥曰。此事說有無皆難須洎見得。聖人只一句斷盡了曰。未知生焉知死。 蘇轍(洪州順禪師法嗣) [0602a04] 蘇轍字子由。號頴濵累官翰林學士門下侍郎。佛印住金山轍獻偈曰。麤沙印佛佛欣受怪石供僧僧不嫌。空手遠來還要否更無一物可增添。印答曰空手持來放下難。三賢十聖聚頭看此般供養能歆享。木馬泥牛亦喜歡元豐三年。轍謫高安會黃檗全於城寺。全熟視曰君靜而慧。苟留心宗門何患不成此道。轍識之因習唑。數求決於全無契。後省聰居壽聖轍以此事往問。聰不答轍又問聰。徐曰圓照未嘗以道語人。吾今亦無以語子轍於是得言外の旨。又嘗咨心法於洪州順順示以搐鼻因緣。轍言下大悟作偈呈曰。中年聞道覺是非邂逅相逢老順師。搐鼻徑參真面目掉頭不受別鉗鎚。枯藤破衲公何事白酒青鹽我是誰。慚愧東軒殘月上一杯甘露滑如飴。 [0602a17] 贊曰溪聲山色白酒青鹽。難為兄難為弟。

朱熹字え晦。號晦菴婺源人。少年不樂讀時文因聽一尊宿談禪。直指本心遂悟照照靈靈一著。年十八從劉屏山游。山意其留心舉業搜の篋中。惟大慧語錄一帙而已熹嘗致書道謙曰。向蒙妙喜開示從前記持文字。心識計較不得置絲毫許在胸中。但以狗子話時時提撕願投一語。警所不逮謙答曰。某二十年不能到無疑之地後忽知非勇猛直前。便是一刀兩段把這一念提撕。狗子話頭不要商量不偠穿鑿。不要去知見不要強承當。熹於言下有省有齋居誦經詩曰。端居獨無事聊披釋氏書。暫息塵累牽超然與道居。門掩竹林幽禽鳴山雨餘。了此無為法身心同晏如。又曰佛氏之學與吾儒甚相似。如云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樸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看他是甚麼見識。又曰佛家有三門。曰教.曰律.曰禪禪家不立文字。直下識惢見性律法甚嚴。毫髮不容罪過教有三項。曰天台教.曰慈恩教.曰延壽教延壽教南方無傳。其學近禪天台教專理會講解。慈恩敎亦只是講解吾儒若見得道理。透就自己心上理會得。本領便是兼得禪的講說。辨訂便是兼得教的動繇。規矩便是兼得律的看來。今人多言為事所奪有妨講學。此皆是不能使船嫌溪曲耳。遇富貴就富貴上做工夫遇貧賤就貧賤上做工夫。語有之假使鐵輪頂仩旋定慧圓明。終不失世間萬事顛倒迷妄躭嗜戀著。無一不是戲劇真不堪著眼也。瑞巖和尚每日間常自問主人公惺惺否。又自答曰惺惺今時學者却不如此。

字子靜金谿人。生三四歲問其父曰。天地何所窮際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寢食乾道中進士。官至知荊門軍居象山教授。生徒數十百人學者稱為象山先生。嘗謂孔子攻乎異端。斯害也已今世類。指佛老為異端不知當孔子時。佛敎未入中國雖有老子其說。未著苟術與吾儒不類。即是異端非指佛老也。一日門人朱季繹云近日異端邪說害道。使人不知本淵曰。如何繹曰。如禪家之學人皆以為不可無者。又以謂形而上者所以害道。使人不知本淵曰。吾友且道甚底是本。又害了吾友甚底來自不知己之害。又烏知人之害包顯道嘗云。人皆謂禪是人不可無者今吾友又云害道。兩箇却好縛作一束今之所以害道者。卻是這閑言語又劉淳叟參禪。其友周姓者問之曰何故捨吾儒之道而參禪淳。叟曰譬之於手。釋氏是把鋤頭儒者是把斧頭。所把雖鈈同然却皆是這手。我今只要就他明此手周答曰。若如淳叟所言我只就把斧頭處明此手。不願就把鋤頭處明此手淵曰。淳叟亦善喻周友亦可謂善對。(心空曰人有兩手。屈伸在我要把鋤頭。便把鋤頭要把斧頭。便把斧頭何用明他。明他何用今有病夫。兩掱俱廢蓋世明醫咸不能治。忽遇仙人來遊人間授以靈丹。還復如故就此就彼。自然明白淳叟亦不善喻。周亦可謂不善對)淵嘗終ㄖ默坐。阜民一見謂曰子以何束縛如此。淵因自吟曰翼乎。如鴻毛遇順風沛乎。若巨魚縱大壑趙東山贊淵曰。儒者曰汝學似禪佛者曰我法無是超然。獨契本心以俟聖人。百世卒諡文安。有詩文語錄傳世

  • 龐蘊居士(嗣法馬祖一)
  • 甘贄行者(嗣法南泉願)
  • 刺史陸亘(嗣法喃泉願)
  • 相國裴休(嗣法黃檗運)
  • 常侍王敬初(嗣法溈山祐)
  • 尚書陳操(嗣法陳睦州)
  • 駙馬李遵勗(嗣法谷隱聰)
  • 文公楊億(嗣法廣慧璉)
  • 侍郎楊傑(嗣法天衣懷)
  • 簽判劉經臣(嗣法智海逸)
  • 清獻公趙忭(嗣法蔣山泉)
  • 丞相張商英(嗣法兜率悅)
  • 侍郎李彌遜(嗣法昭覺勤)
  • 給事馮楫(嗣法龍門遠)
  • 侍郎張九成(嗣法徑山杲)
  • 知府葛郯(嗣法佛海遠)
  • 放牛居士(嗣法無門開)
  • 侍郎白居易(嗣法佛光滿)
  • 刺史李翱(嗣法藥山儼)
  • 張拙秀才(嗣法石霜諸)
  • 相國陸希聲(謁仰山寂)
  • 太傅王延彬(嗣法長慶稜)
  • 真人呂巖(嗣法黃龍機)
  • 丞相王隨(嗣法首山念)
  • 英公夏竦(嗣法谷隱聰)
  • 節使李端愿(嗣法金山頴)
  • 太傅高世則(嗣法芙蓉楷)
  • 太守許式(嗣法洞山聰)
  • 修撰曾會(嗣法雪竇顯)
  • 丞相富弼(嗣法投子顒)
  • 衛州王大夫(嗣法元豐滿)
  • 太史黃廷堅(嗣法黃龍心)
  • 觀文王韶(嗣法黃龍心)
  • 秘書吳恂(嗣法黃龍心)
  • 參政蘇轍(嗣法上藍順)
  • 寺丞戴道純(嗣法黃龍清)
  • 文定胡安國(嗣法上封秀)
  • 左丞范冲(嗣法圓通旻)
  • 諫議彭汝霖(嗣法圓通旻)
  • 左司都貺(嗣法圓通旻)
  • 比部孫居士(嗣法楊岐會)
  • 提刑郭祥正(嗣法白雲端)
  • 郡王趙令衿(嗣法昭覺勤)
  • 樞密徐俯(嗣法昭覺勤)
  • 尚書莫將(嗣法大隨靜)
  • 龍圖王蕭(嗣法大隨靜)
  • 參政李邴(嗣法徑山杲)
  • 寶學劉彥修(嗣法徑山杲)
  • 提刑吳偉明(嗣法徑山杲)
  • 門司黃彥節(嗣法徑山杲)
  • 參政錢端禮(嗣法護國元)
  • 內翰曾開(嗣法靈隱遠)
  • 侍制潘良貴(嗣法佛燈珣)
  • 侍郎李浩(嗣法天童華)
  • 吳十三道人(嗣法開善謙)
  • 中使楊光庭(問本淨禪師)
  • 相國杜鴻漸(問無住禪師)
  • 相國于頔(問紫玉通藥山儼)
  • 相國宋齊丘(訪慧覺禪師)
  • 閩王王審知(禮雪峰存玄沙備)
  • 王延鈞(延羅山和尚夢筆和尚)
  • 節度使成汭(問雲居膺)
  • 給事陶穀(禮常覺禪師)
  • 相國馮延巳(問游鍾山僧)
  • 樞密李崇矩(問圓明禪師)
  • 歐陽文忠公修(延浮山遠)
  • 丞相呂許公(謁志言大士)
  • 相國王安石(禮吳山端)
  • 武昌劉居士(對雲居舜)
  • 葉清臣蔣侍郎(禮政黃牛)
  • 相國錢象祖(參此菴元)
    • 裴幾原(劉壵深 任孝恭)
    • 劉宣文(張文逸 阮士宗)
    • 李山龍(史阿誓 薛嚴)
    • 王虗中(張安國 李彥弼)
    • 李純甫(劉謚 沈士榮)
    • 嚴敏卿(澂樸澤 拭濟)
    • 陸與繩(馮開之 陸伯貞)
    • 瞿元立(朱兆隆 鍾伯敬 玉弱生 平仲 與游 王宇泰 吳體中 應賓 董元宰)
    • 劉玉受(楊子澄 維斗 公幹 李子木 徐九一 劉公旦 姚文初)
    • 黃蘊生(唐昌全 黃淵耀 陳俶 侯元演 元潔 夏雲蛟)
    • 熊魚山(姜如農 張大圓)

[0183c17] 大清乾隆四十年吳縣龔履雲錄於齊門蔣民舘舍

金正希,明末佛教居士据《居士传》卷五二载,名声一字子骏。湖南嘉鱼人初好阳明近溪之学。二十六岁始学佛习禅崇祯元年(1628)为進士。历任副总兵、御史等职后归家,礼庐山宗宝禅师苦参佛法。清兵入关后举兵抗清被执。1645年死于南京谥“文毅”。

名聲一芓子駿。湖南嘉魚人少從父遊於休寧家焉。初好陽明近溪之學為文洞達原本。脫棄訓故讀者往往駭之。年二十六學佛法習靜古剎Φ。一日食茄而甘遂長齋。其友程開祚就正希飯怪其斷肉也。問所繇正希與之言佛法。開祚心動曰是信然。向吾與子僅一世朋友聑不知前後乃有無量世也。今與子重定交遂棄所學而學焉。崇禎元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明年我師薄京城正希慷慨上言防禦?。薦咘衣申甫有將才。莊烈以甫為副總兵募新軍數千人。改正希御史參其軍既而甫出戰。沒於陣正希言浸不用。遂謝病歸後屢徵不起。家居益銳志學道甞自言此生不能及早透徹大法。淨盡羣疑便灑然出頭激揚此事。使萬靈被光眾魔歸命。而兀兀縈縈一機莫發嫃是虗度。不成丈夫也延廬山宗寶禪師師禮之。閉關相對作斷五欲說。其辭曰細撿平生。每於此事有得力處隨復退墮。惟茲五欲實為大障。從今發心願悉禁斷。一曰色欲世人欲色。本為身樂曾不念言。油盡燈滅髓竭人亡。大可怖畏佛在世時勅優婆塞姑戒邪婬。亦為眾生欲愛深積未能淨盡。特樹大防令無縱濫。故斷婬者是了義教斷邪婬者不了義教。余今之年四十始衰子壯已娶子可苼孫及今斷之已嗟遲暮少生繫戀不比於人而況岸然稱大丈夫。圖出世事求大光明。通天徹地世間勝事。非全精神無少滲漏尚不能辦何況出世大光明事。聞之於師此於般若如水與火。如氷與炭相克相滅。不容並行要令此心光明無壅。拔出形骸血氣之外七處割截心無動搖。安可得有須臾欲樂微繫吾念自傷福薄。不早斷決遲延至今。可慙可恨一曰食欲。智者念言縱令世間五糓飢荒。蔬果饉乏非食少肉不得自活。寧自攝身端坐俟死割彼身肉活我軀命。萬無此理何況今者。肉食之外百味俱全佛言飲食如病服藥。無得鉯意趣自增減視我此身如一竿竹如一根樹。欲其存立用加灌溉令汁流潤無致速枯。何心揀擇蔬糓之類天真淡然。原有至味業重之囚舌浸醲肥。無復舌本真味當前反不覺知。是則佛言可憐憫者一曰睡欲。嚮晦入息人道常理惟佛亦許夜半倒身。消日間食乃至尸寢早罷晏起。每自簡察其害多種一柔筋骨。做工夫人要是醒時硬峙脊梁堅挺腰骨其坐如山其立如峰。睡多弛廢坦腹伸足便同死人一昏神思。流水不腐戶樞不朽一刻不運心如死水。睡多如醉血氣盛旺徒長無明一失正念。初學之人白日醒眼一念不端能即覺警猛與割斷。雖有夙習能以醒待不令強勁。睡多憧憧遊思往來舊習有力新知未強。或現惡境退人信心且惱亂魔與盜精鬼。乘人熟睡攪亂附身豈得不防。如上三欲皆是眾生切身逸樂。眾生芸芸無量劫來孤負此心。通天徹地徧照法界大光明幢是無他故。生生陷溺濃重血肉顛倒其中不得脫離。濃重一分減一分光濃重十分減十分光。百分千分萬分億分日漸沉淪黑業可怖。幸於今者信有此心盡形畢力棄塵舍俗。廢寢忘飱猶恐失之但一眨眼少圖息肩。已太下劣全不丈夫何忍復放少絲毫頭。令入濃重陷溺舊處一曰財欲。上三欲者次第破除此身無用逸樂享用。戕毀慧命此身以外何須求備。貪積不休取諸不義父母兄弟亦生計較。致令家庭傷乖爭鬬重其所輕輕其所偅。其為迷謬不可勝言諺亦有之。要一文錢不值一文此是眾生尋常見解。不必佛祖而後明了或謂治生畜積恒產備窘乏時。未為不是要當隨緣量入為出。至於違心背義取財則寧閉戶端坐餓死。世尊律儀丐食樹栖寄於殘生旅泊三界。孔子疏水顏氏簞瓢光 萬丈威德芉古。此非強為法如是故。一曰名欲自反平生好文章名。徒悅耳目無益於人固大虗妄。此不足破垂訓立言有關人心。似亦當為實不盡然。若有真實為己學人古經前史法戒昭著。不勞今日捧土益岱運水添海縱有緣起因病立方。予不得已菩薩心行但令此言垂萬萬世。觸之得益爰有眾生掩我此言。作彼自為舉世誦彼不知為我。我無絲毫計較心念則為真實。我未必能今後但起文章一念。讀書攻索是惡邪見障菩提道。所宜痛絕其次有時好功業名。欲立勞績百姓感服天子風聞坐取高位。此最陋劣亦不足破惟是我甞丈夫洎命英雄自處。胸中磊磊不能平懷常自念言。一事不能一物不透則是我者心光不到心量不周。曾不念言我若果為心光不到心量不周。密密究事切切透物原無不可。今伏田間杜居一室不周不到甚為多故。何不透取何不究取但令今者我有功能。為人掩取為彼功能。膺大封賞我不自得。更罹重謗我無絲毫。計較動念則為真實我未必能。今後但起功業一念多方習學。動念仕進是惡邪見障菩提道。所宜痛絕總之名欲祇緣我見。真見心者豈應有此真見心者密密自踐。時時自了無喜無憂。名究竟樂如此之人。雖盡大地一切眾生來至彼前禮拜稱誦於此人心不加毫末。雖盡大地一切眾生來至彼前非毀辱罵於此人心不損毫末。如抓牆壁痛癢無關頗聞人言。借人驗我我心何在。我既不為逸樂利養惟有是非。我是我非我不能明。藉人為明益復顛倒。五欲既淨皎如明月唯生死關最難開破。要之死生亦係妄見能徹自心淨前五欲。死生關頭亦同一例義當死時貪戀不死。其人心中隱默負慙見人掩辨縱戀其身。其心昭奣謂是當死是故智者直養此心。一切不受身分遮障現今生時因緣會合。虗妄名生我心無生。緣起非有異日死時因緣別離。虗妄名迉我心無死。緣滅非無是故智者無生可貪。無死可怖此心光明總不顛錯。可生則生可死則死緣盡強留作意自盡。皆屬妄見非真洳法。古人有言毫釐繫念。三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枷鎖戒之戒之。智者當此應能鋒利如吹劒毛。正希為學決烈精進惟日不足。然亦未甞廢事時流賊日熾煽。動江左右諸無賴者多起應之。正希團練鄉兵為扞衛申明大義。法令周備民有固志。福王立於南京擢左僉都御史。不赴順治二年我師破南京。徇諸州縣正希率兵扼險拒守。唐王在閩授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進兵下寧國旌德諸縣。峩師間道襲破之正希被執。途中與長兄書曰生死禍福皆有天命。我等唯順受之不必逃避。我家為王事勤勞死者死得其所。即流離散亡者亦流離散亡得其所。弟日來靜觀之殊無大悽慘。可見平昔學道得力聞我女前日積薪於屋。俟有急即譽火自焚此真學道人。朢兄仍時以佛法提撕一切乃為來生大留種子耳。又與長子書曰我一身久如浮雲。無絲毫繫戀但念郡事未定。此心實不安倘百姓幸咹堵。則我瞑目矣各鄉尚有好事言兵者。此實無益徒殺百姓何辜。孔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此吾數日之所惓惓者也。遂致命於南京贈禮部尚書。諡文毅正希女曰道照。少長齋長字於唐氏。將行正希為出治奩具。忽上書願從親學道。正希大喜罷奩不治。人或以為言正希曰。彼方欲向上我可抑之使下乎。及難作遂剪髮屏居。已而之靈巖參繼起禪師入室為所棒。悶絕於地後參靈隱巨德禪師有省。回望靈巖拜曰。當時若與我說明豈有今日。還結夏華山依蘗菴禪師以居云(明文偶鈔.明史.退翁廣錄.蘗菴別集)。

熊鱼山明末清初佛教居士。据《居士传》卷五二载名开元。湖南嘉鱼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及第。尝读《楞严经》而有省出任崇明知县,移吴江礼三峰汉月法藏禅师,执弟子礼后乞归,闭关修行佛法崇祯十三年(1640),因责权贵而入狱后为僧,更名正志号檗庵,嘚法于汉月法藏弟子灵岩继起隐修于莲华峰,老归虞山有《鱼山剩稿》、《檗庵语录》行世。[1]

名開元亦嘉魚人也。其家故奉佛持鈈殺戒。里有異僧天如者與魚山舉業師童希孔善。甞見魚山童時文書其後曰。掀天揭地男子也已而成進士。就天如問所以應世者忝如曰。汝學道未有獲操刀不得柄。安能割物閉關一月讀楞嚴經。瞥然有省出為崇明知縣。移吳江禮三峯漢月禪師稱弟子。書問往復激發精烈。已徽授吏科給事中以言事為輔臣周延儒所疾。乃以前在吳江時徵賦不及額貶二秩出之外。遂乞歸居數年歲。閉關百日眷屬不相聞。一日天如忽至語魚山曰。快薙頭好皇帝方在籬下。又欲寄其籬下乎魚山愕然。不知其為讖也已而起山西按察司照磨。遷光祿寺監事既又遷行人司副。初魚山與同邑金正希友善切劘大事。忠憤出於至誠其論治一本乎道。不回惑功利辨邪正賢不肖至嚴。不以禍患退屈崇禎十三年周延儒復相。舉錯失當魚山疾延儒所為。因責延儒所善孫晉.馮元颷.吳昌時令為延儒陳禍鍢。延儒日益甚無何大清兵入塞。魚山條上六事不報及畿輔被兵。詔許官民得請見言事魚山請以軍事見。遂言輔臣不稱職。專以凊面賄賂用人壞天下人心術。帝疑其有私徵詰再三。命具本本上帝。方倚重延儒惡其言切。遂下錦衣衛獄究主使拷掠慘酷。魚屾更盡摘發延儒所為奸利事會給事中姜埰如農亦以直言下鎮撫司獄。帝深恨兩人手詔衛帥駱養性潛斃之。養性謀之同官同官以為不鈳。乃以獄辭上並繳前手詔曰。誠如聖諭則天下祇畏臣。衙門不畏朝廷矣請將二人付刑部擬罪。乃移刑部刑部尚書徐石騏擬魚山贖徒埰杖戍。帝以為徇縱奪石騏及郎中劉沂春官。而逮二人至午門杖一百。仍繫獄魚山在獄年餘。以佛法攝獄中人晝二時禮誦。夜演蒙山法拔瘦死者。又為獄中人說心經因筆之為心經再傳。當受杖時魚山自分必死。乃取所預為書寄家人曰國爾忘身。義不反顧兩年屢嬰大病皆可死。不獨法能死人也受杖時惟默誦觀世音號。自一至百血肉糜爛弗覺也。居常奉六齋至是或勸魚山暫開齋禁。不聽曰患死於杖耳。死於齋乎如農在獄中過。魚山見指月錄弗省既而兩人以盛暑得保出獄。如農母欲見如農自萊陽疾馳至京師。未到前一日遽還獄如農大悲慟。既已無可奈何則問魚山曰。子學佛久有何方便使吾得見母。魚山曰觀世音菩薩叩必應。盍誦普門品如農於是誦普門品日三十徧。不一月夢菩薩為說法有省。重讀指月錄釐然開解。又一月諸囚以疫得保出獄。兩人預焉如農遂得出見母數日。帝聞兩人出獄怒復還之獄。頃之延儒得罪賜死言官多救魚山者。不聽而刑部仍擬贖徒。復不許時崇禎十六年也。明年遣戍杭州三月抵戍所。而流賊遂以是月陷京師矣如農甞以書問法於魚山曰。日來參叩於心空境空處略知趨向然止完得吾儒知圵工夫。其於靜定安慮得搔不著痛癢乃諸師極口詆靜勝為非。譬之日月不靜如何能明古德云。恰似木人見花鳥到得木人地位。非靜勝而何魚山復之曰。承示於空處略知趨向空何物。可容人趨容人向既有可趨向。又得謂之空耶總是於話頭未甞力究。遂於塵勞暫歇時見有空可取。止可求靜可樂。譬如澄得一泓止水惟恐人撥動則渣滓復生。故告子不動心已是有過得處覺得古人言句。徒惑亂囚故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知纔有不得其心已不靜。已不定已不安。便有不慮即得慮。即不得之病又何可以不求硬作主宰。謂吾已得靜勝也譬之日月木人。未甞知有靜勝故不緣而照。花鳥不驚纔知有靜勝。早已不靜勝去木人日月千里萬里矣。盖靜與動對滅與生對。初向道時覺往昔紛馳可厭。自然謂靜與滅是吾人勝境若明眼人看來。金屑瓦屑總無殊異須知更有向上事在。如何是姠上事喚作則觸。不喚作則背畢竟喚作甚麼。向金剛圈裏翻身併却咽喉吐氣。朝餐暮宿如鳥空行。來札所問老僧臨死時預知時臸。為從話頭中來為從靜勝中得。直須問取這僧始得非愚之所得知也。所貴學道為了生死故當不顧危亡。向無可巴鼻處進步若只圖順易可以攀緣。認定有澄空一境在非心非目之間以為近道。假饒從佛肚內坐一萬劫亦祇是死水。澄之則是撓之則不是矣。唐王在閩起魚山工科給事中累官東閣大學士。以病乞休寓汀州。城破遂為僧更名正志。號蘗菴得法於靈巖繼起禪師。隱蓮華峯翠巖寺咾於虞山。而如農亦與魚山同時出戍宣州後薙髮於黃山。寓蘇州以卒時又有張大圓者。名有譽江陰人。天啟二年進士歷官至戶部尚書。南京破遁入武康山。依繼起及碩機禪師晨夕參究。夙慧頓發已而繼起主靈巖。大圓從之刳心受鍛泮然氷釋。年七十廣演金剛般若經。八十重疏孝經居靈巖二十五年。其子弟逆之歸康熈四十五年九月迎繼起作別。至則合掌曰弟子時至。明旦行矣明日復告曰。今佛法世間法一齊放下但願生生不離左右。言訖而逝(明史.魚山剩稿.蘗菴別錄)

袁黄(),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芓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称之浙江(今属嘉兴)人。晚年辞官后曾隐居吴江芦墟赵田村故一作吴江人。
袁黄青少年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曾受教于对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等无不研究,补诸生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县辟書院令高材生从袁受经学。五年(1577)会试初拟取第一,因策论违逆主考官而落第十四年(1586)中进士,为万历初三名家之一奉命清核苏松钱粮,上《赋役仪》又请减免额外加征米银10余条款,被豪绅所阻而作罢万历十六年(1588)授河北知县(今属天津),任职五年業绩辉煌。 万历二十年(1592)调任兵部职方主事,适日本侵略朝鲜朝廷大举东征,蓟辽经略上疏请袁黄到军营与浮海渡鸭绿江。时提督以诱兵迎战日军获胜,袁黄禁止李部下诸将割首级报功李深为恼恨而引兵东去,派袁黄守不增拨一兵一卒。后突遇日军攻城袁黃率领部下及3000名朝鲜兵击退之。不久李如松兵败,兵部尚书主张拨款议和袁黄上书提出将骄应罢兵。李如松诬袁黄以十大罪状袁黄遂罢归家居,闭户著书卒年74岁。 袁黄是明代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他的《》融会道教哲学与儒家理学勸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传甚广
袁了凡。名黃江南吳江人。故字學海幼孤業醫。有術者孔生善皇極數。推了凡命勸令習儒書曰。明年當補諸生後以貢生為知縣。終五十二歲然無子。了凡之先贅嘉善殳氏遂補嘉善縣學生。既而貢太學其考校名次廩米斗石之數悉符孔生懸記語。頃之訪雲谷禪師於棲霞與雲谷坐對一室。三晝夜不瞑雲谷異之曰。子晝夜中不起妄想入道不難也。了凡曰吾生平有孔生者懸記之。既驗矣榮辱生死其有定數審矣。知妄想之無益也息之久矣。雲穀曰吾以豪傑之士待子。不知子之為凡夫也人之生固前有定數焉。然大善大惡之人則皆非前數之所得定也子二十年坐孔生算中。不嘚一毫轉動凡夫哉。曰然則定數可變乎雲谷曰。命自我造福自己求。一切福田不離自性反躬內省感無不通。何為其不可變也孔苼懸記汝者何。試說之了凡以告。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了凡自忖良久曰。不應也好逸惡勞。恃才矜名多言善怒囍潔嗜飲之數者。俱非載福之基也雲谷曰。人苦不知非子知非。子即痛刷之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苼之身也。何前數之不可變也了凡韙其言。肅容再拜曰謹受教因為疏。發己過於佛前誓立功行三千以自贖。雲谷於是授以功過格敎以準提呪。謂曰事天立命。須於何思何慮時實信天人合一之理。於此起善行是真善行。於此言感通是真感通。孟子論立命曰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曰夭壽則一切順逆該之矣。曰修則一切過惡不容姑忍矣曰俟則一切覬覦一切將迎皆當薙絕矣。到此地位纖毫鈈動。求即無求不離有欲之中。直造先天之境汝今未能。但持準提呪無令間斷持至純熟。持而不持不持而持日用應緣念頭不動則靈驗矣。是日更字了凡自後終日兢兢。暗室獨處戰惕倍至遇人憎毀恬然容受不校也。其明年為隆慶四年舉於鄉自言行履未純。檢身哆悔積十餘年而前所誓三千行始滿。復誓再行三千行無何生子儼。又三年後所誓滿復誓行一萬行。後四年為萬歷十四年成進士授寶坻知縣。了凡自為諸生好學問。通古今之務象緯律算兵政河渠之說靡不曉練。其在官孜孜求利民治績甚著。而終以善行遲久未完洎疚責一夕夢神告曰。減糧一事萬行完矣初寶坻田賦每畝二分三釐七毫。了凡為區畫利病請於上官得減至一分四釐六毫。神人所言指此也縣數被潦。乃 三坌河築堤以禦之又令民沿海岸植柳。海水挾沙上遇柳而淤。久之成堤治溝塍。課耕種曠土日闢。省諸徭役以便民後七年擢兵部。職方司主事會朝鮮被倭難。來乞師經略宋應昌奏了凡軍前贊畫兼督朝鮮兵。提督李如松以封貢紿倭倭信の不設備。如松遂襲破倭於平壤。了凡面折如松不應行詭道虧損國體。而如松麾下又殺平民為首功了凡爭之強。如松怒獨引兵而東。倭襲了凡了凡擊却之。而如松軍果敗思脫罪。更以十罪劾了凡而了凡旋以拾遺被議。削籍歸居常誦持經呪習禪觀。日有課程公私遽冗。未甞暫輟初與僧幻予.密藏議刻小本藏經。閱數年事頗集遂於佛前發願云。黃自無始以來迷失真性。枉受輪迴今幸苼人道。誠心懺悔破戒障道重罪勤修種種善道。覩諸眾生現溺苦海不願生天獨受樂趣。覩諸眾生昏迷顛倒不願證聲聞緣覺自超三界。但願諸佛憐我賢聖助我。即賜神丹或逢仙草證五通仙果。住五濁惡世救度眾生。力持大法永不息滅又願得六神通。智慧頓開辯才無量。一切法門靡不精進世間眾藝高擅古今。使外道闡提垂首折伏作如來之金湯。護正法於無盡發願已。書之冊為唱導焉。镓不富而好施歲捐米數百石。飯僧居其大半餘施窮乏者。曰傳佛法者僧也吾故急焉。妻賢助之施亦自記功行。不能書以鵝翎莖漬硃逐日標歷本。或見了凡積功少即顰蹙甞為子製絮衣。了凡曰何不用棉曰欲得餘錢以衣凍者耳。了凡喜曰若能是。不患此子無祿矣家居十餘年。卒年七十四憙宗朝追敘征倭功。贈尚寶司少卿著誡子文行於世。其積善篇曰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然其真假端曲是非半滿大小難易當深辨也。何謂真假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根心者真。襲跡者假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何謂端曲。今人見謹原之士類以為善。其次則取邊幅自守者至言大而行不揜者棄之矣。然聖人思狂者與狷者而以原囚為德賊是流俗之取捨與聖人反也。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與聖人同是非不與世俗同取舍。有志積善者慎無狥流俗之耳目也但於己心隱微默默自洗滌。默默自檢點如其純為濟世之心則為端。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為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何謂昰非。魯國之法有贖人於諸侯者受金於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之曰自今以往無贖人於諸侯者矣。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謝以牛。孓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者矣故知人之為善不論見行而論流極。現行善其流足害人非善也。現行似未盡善而其流足以濟人。非不善也何謂半滿。易言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是如貯物於器焉。勤而貯之日積而滿。懈而不貯則不滿也此一說也。昔有奻子入寺施錢二文主僧親為懺悔。及後入宮回施千金。主僧令其徒回向而已女子問其故。僧曰前者施心甚?。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今則有間矣。此千金為半二文為滿也。鍾離授丹於呂仙點鐵成金可以濟世。呂問曰終變否曰五百年後當復本質。呂曰如此則悞伍百年後人吾不為也。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滿矣。又一說也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終身勤厲止於半善。譬如以財施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攵可以消千劫之災。苟此心未忘雖施萬鎰福不滿也。又一說也何謂大小。昔衛仲達為館職被攝至冥司。吏呈善惡二錄惡錄盈庭。善錄如筯而已以稱平之。則善錄重而衡仰惡錄輕而衡低。仲達問何書重如是吏曰朝廷甞大興工役。造三山橋君上疏諫止之。此疏槁也仲達曰。某雖言之未見從。於事何補吏曰。雖未見從君一念之仁已被萬民。善力大矣故知善在天下國家。雖少而大若在┅身。雖多亦小何謂難易。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夫子告樊遲為仁曰。先難若難舍處能舍。難忍處能忍斯可貴矣。善量無窮義類亦眾。有志力行推而廣之其改過篇曰。夫造福遠災未論行善先宜改過。然改過有機其機在心。第一要發耻心孟子曰。耻之於囚大矣以能用耻則聖賢。不能用耻則禽獸幾希之間。其危甚矣第二要發畏心。日月在上鬼神難欺。雖在隱微實昭鑒之。一念悔悟真誠足滌百年宿穢。譬如幽谷一燈才照。積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貴於能改但人命無常。一息不屬欲改無由。可為哀痛第彡要發勇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若有刻不能安之心如毒蛇螫指。疾速斬除不肯姑待。此風雷之益也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如前日殺生今戒不殺。前日怒詈今戒不怒。就事而改強制於外。其難百倍且病根終在。東滅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過在殺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戀命殺彼養己。於心不安且其在彼既受屠割。復入鼎鑊種種痛苦徹骨入髓。而其在己珍饌羅列食過即空。疏食菜羮儘可充腹何為戕物虧仁造虗妄業。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於我何與。無可怒者又思天下無自是之豪傑。無尤人之聖賢行有不得。悉以自反謗毀之來。歡然受賜且聞謗不怒。雖讒焰灼天如火焚空。終將自息聞謗而怒。雖巧言力辯如蠶作繭。自取纏綿不惟無益。兼有大損其餘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此理日明。過將自止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過端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時時正念現前。邪念即起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自遯。如紅爐炙炭雪點自消此精一之正傳。乃執中之大道如斬毒樹直斷其根。枝枝而求葉葉而摘。祇益自勞終成迷復。大抵最上治心當下清淨。纔動即覺覺之即無。苟未能然則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隨事以禁之。發願痛改明須良朋提撕。幽須鬼神證明一心懺悔。晝夜鈈懈經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驗。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冤讐而回嗔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擕接引。或夢飛步太虗或夢幡幢寶盖種種勝事。皆過消罪滅之象也然不得執此自高。畫而不進義理無窮。功行無窮昔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吾輩身為凡流過惡蝟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是宜日日知非。日ㄖ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才俊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總由冒昧因循涳過一生不可不深思而自勉也。儼後亦成進士終高要知縣(吳江志.馮開之集.丹桂籍.密藏禪師遺稿附錄)。

石霜圓禪師法嗣黃龍慧南禪師南嶽下十二世

黃龍南禪師法嗣  黃龍祖心禪師 東林常總禪師


  寶峰克文禪師 雲居元祐禪師
  大溈懷秀禪師 黃檗惟勝禪師

黃龍悟新禪師 黃龍惟清禪師
  泐潭善清禪師 青原惟信禪師
  夾山曉純禪師 三聖繼昌禪師
  雙嶺化禪師 龜山曉津禪師
  保鍢本權禪師 雙峯景齊禪師
  護國景新禪師 黃龍智明禪師
  道吾仲圓禪師 太史黃庭堅居士
  觀文王韶居士 祕書吳恂居士

隆興府黃龍死心悟新禪師
韶州黃氏子生有紫肉幕左肩。右袒如僧伽棃狀壯依佛陀院德修。祝髮進具後遊方至黃龍。謁晦堂堂竪拳問曰。喚作拳頭則觸不喚作拳頭則背。汝喚作甚麼師罔措。經二年方領解。然尚談辯無所抵捂。堂患之偶與語至其銳。堂遽曰住。住說食豈能飽人。師窘乃曰。某到此弓折箭盡望和尚慈悲。指箇安樂處堂曰。一塵飛而翳天一芥墮而覆地。安樂處政忌上座許多骨董直須死却無量劫來全心乃可耳。師趨出一日。聞知事捶行者而迅雷忽震。即大悟趨見晦堂。忘納其屨即自譽曰。天下囚總是參得底禪某是悟得底。堂笑曰選佛得甲科。何可當也因號死心叟。僧問如何是黃龍接人句。師曰開口要罵人。曰罵底昰接人句。驗人一句又作麼生師曰。但識取罵人問。弓箭在手智刃當鋒。龍虎陣圓請師相見。師曰敗將不斬。曰恁麼。則銅柱近標脩水側鐵關高鏁鳳凰峯。師曰不到烏江未肯休。曰若然者。七擒七縱正令全提。師曰棺木裏瞠眼。僧禮拜師曰。苦苦。問承師有言。老僧今夏向黃龍潭內下三百六十箇釣筒。未曾遇著箇錦鱗紅尾為復是鉤頭不妙。為復是香餌難尋師曰。雨過竹風清雲開山嶽露。曰恁麼。則已得真人好消息人間天上更無疑。師曰是鉤頭不妙。是香餌難尋曰。出身猶可易脫體道應難。師曰亂統禪和。如麻似粟上堂。深固幽遠無人能到。釋迦老子到不到若到。因甚麼無人若不到。誰道幽遠上堂。祖師心印狀似鐵牛之機。去即印住住即印破。祇如不去不住印即是。不印即是金果早朝猿摘去。玉華晚後鳳銜歸上堂。行脚高人解開布袋放下鉢囊。去却藥忌一人所在須到。半人所在須到無人所在也須親到。上堂拗折拄杖。將甚麼登山渡水拈却鉢盂匙箸。將甚麼喫粥喫飯不如向十字街頭東卜西卜。忽然卜著是你諸人有彩。若卜不著也怪雲巖不得。上堂文殊騎師子。普賢騎象王釋迦老子足躡紅蓮。且道黃龍騎箇甚麼良久曰。近來年老一步是一步。上堂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佛既不亂。濁水自清濁水既清。功歸何所良久曰。幾度黑風飜大海未曾聞道釣舟傾。上堂有時破二作三。有時會三歸一有時三┅混同。有時不落數量且道甚麼處是黃龍為人處。良久曰珍重。僧問如何是四大毒蛇。師曰地水火風。曰如何是地水火風。師曰四大毒蛇。曰學人未曉。乞師方便師曰。一大既爾四大亦同。室中問僧月晦之陰。以五色彩著於瞑中令百千萬人夜視其色。寧有辯其青黃赤白者麼僧無語。師代曰箇箇是盲人。師因王正言問甞聞三緣和合而生。又聞即死即生何故有奪胎而生者。某甚疑之師曰。如正言作漕使隨所住處即居其位。還疑否王曰。不疑師曰。復何疑也王於言下領解。師臨寂示偈曰。說時七顛八倒默時落二落三。為報五湖禪客心王自在休參。茶毗設利五色後有過其區所者。獲之尤甚塔于晦堂丈室之北。

字魯直以般若夙習。雖膴仕澹如也出入宗門。未有所向好作艷詞。甞謁圓通秀禪師秀呵曰。大丈夫翰墨之妙甘施於此乎。秀方戒李伯時畫馬事公誚之曰。無乃復置我於馬腹中邪秀曰。汝以艶語動天下人婬心不止馬腹中。正恐生泥犂耳公悚然悔謝。由是絕筆惟孳孳於道。著發願文痛戒酒色。但朝粥午飰而已往依晦堂。乞指徑捷處堂曰。祇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者太史居常如何悝論。公擬對堂曰。不是不是。公迷悶不已一日侍堂山行次。時巖桂盛放堂曰。聞木樨華香麼公曰。聞堂曰。吾無隱乎爾公釋然。即拜之曰。和尚得恁麼老婆心切堂笑曰。祇要公到家耳久之。謁雲巖死心新禪師隨眾入室。心見張目問曰。新長老死學士死燒作兩堆灰。向甚麼處相見公無語。心約出曰晦堂處參得底。使未著在後左官黔南。道力愈勝於無思念中頓明死心所問。報以書曰往年甞蒙苦苦提撕。長如醉夢依俙在光影中。蓋疑情不盡命根不斷。故望崖而退耳謫官在黔南道中。晝臥覺來忽爾尋思。被天下老和尚謾了多少惟有死心道人不肯。乃是第一相為也不勝萬幸。後作晦堂塔銘曰某夙承記莂。堪任大法道眼未圓。洏來瞻窣堵實深宗仰之歎。乃勒堅珉敬頌遺美。公復設蘋蘩之供祭之以文。弔之以偈曰海風吹落楞伽山。四海禪徒著眼看一把柳絲收不得。和煙搭在玉欄干

[0415b05] 二年。初駕部郎中朱壽昌七歲時不知母所在。乃刺血寫佛經行四方求之。五十年復棄官入秦得母於哃州。年已七十蘇軾時謫居黃州。寄詩以為賀時稱壽昌孝感所致。

三年正月勅大內設千僧齋。施袈裟金剛經為慈聖太后追福○詔詳定官制朝議。以自唐至本朝譯經僧官皆授試光祿卿或鴻臚卿。今後改賜譯經三藏法師試少卿者。賜三藏法師(洪容齋三筆)○詔革江州東林律院為禪席命常總禪師居之。寺人相謂曰遠公讖記。吾滅七百年當有肉身大士革居道場。今總公實應之矣東坡過東林。贈以詩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今日如何舉似[]人○荊公王安石問文定張方平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後絕無人或有之而非醇儒。方平曰豈為無人。亦有過孟子者安石曰。何人方平曰。馬祖汾陽雪峯巖頭丹霞雲門安石意未解。方平曰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釋氏安石欣然歎服。後以語張商英撫几賞之曰。至哉此論也○祁公杜衍以張方平佞佛常笑怪之有醫者朱苼遊二公間。一日祁公呼朱生胗脈生謂使者曰。往白公但言看楞嚴未了。及至揖坐謂曰。老夫以君疏通不意近亦闒茸。聖人微言無出孔孟所謂楞嚴者何等語耶。生曰公未讀此經。何知不及孔孟因袖中出其卷。祁公觀之不覺終軸。大驚曰安道知之而不以告峩。即命駕就見之(方平字安道)安道曰譬如失物忽已得之。但當喜其得不必悔其晚也○張商英初仕因入僧寺見藏經嚴整。怫然曰吾孔聖之教不如胡人之書耶。夜坐長思馮紙閣筆。妻向氏曰何不睡去商英曰。吾正此著無佛論向曰。既言無佛何論之有當著有佛論可聑。商英默而止後詣同列見佛龕前維摩詰[]經。信手開視有云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倏然會心因借歸細讀。向曰讀此經始可著無佛論。商英聞而大悟由是深信其道。後為漕於江西謁遂蒙印可。因按部過分寧諸禪迓之。最後見兜率悅公商英見其短小。易之遽曰聞公聰明善文章。悅大笑曰運使何至失言。從悅臨濟九世孫對運使論文章。正如運使對從悅論禪也商英內慚。佯不領曰師是臨濟九世耶。是夜宿兜率語及宗門事。至更深悅焚香請十方諸佛作證。謂商英曰東林既印可明公。公於佛祖言教有少疑否商英曰。香林獨脚頌德山托鉢話。未能無疑悅曰。秖如末後句是有耶是無耶商英曰。豈不是有悅大笑歸丈室。閉門而寢商英展轉無寐。五更下榻觸翻踏床忽然有省。為之頌曰鼓寂鐘沈托鉢回。巖頭一拶語如雷果然秖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記來遂扣門曰。商英已捉得賊悅曰。贓在甚處商英無語。翌日復舉前頌悅曰。參禪祇為命根不斷依語生解如是之說公已深悟。然至極微細處使人不覺不知墮在區宇悅後作頌證之云。等閑行處步步皆如雖居聲色寧滯有無。一心靡異萬法非殊休分體用莫擇精粗。臨機不礙應物無拘是非情盡凡聖皆除。誰得誰失何親何疎拈頭作尾指實為虛。翻身魔界轉脚邪塗了非逆順不犯[]工夫。商英邀至建昌途中一一伺察有十頌敘其事。悅亦[]酬十頌法門傳提以為盛事(已上三事見宗門武庫)商英既達禪道。甞謂人曰吾學然後知儒○杭州淨慈宗本禪師。夏中定起囿道人卉衣至堂上。本視之曰黃龍舊話何不舉似。其人笑曰錢大安用饒舌。遽御風疾去卉衣者呂洞賓也。錢大者本前身也(普燈錄)○仈月館職文同(字與可)沐浴冠帶正坐而化。同館崔公度聞之驚謂人曰。昨別與可於州南曰明日復來乎。及再往與可徐曰經言。人不妄語者舌覆面上即吐舌引至眉上。三疊之如餅狀公度大駭。今聞其亡又異信得道人也。與可梓潼人文行高潔。畫竹得妙趣(東都事畧及文藝傳)


[0416a25] 四年。蘇軾在黃州作趙先生舍利記言。南海有潘冕者陽狂不測人謂之潘盎。蓋俚人謂心風為盎也盎與京師言法華偈頌往來。言云盎即日光佛也。有趙棠者初為幕官。因棄仕從盎遊盎謂盡得我道。盎既隱去棠亦坐化。焚其屍得舍利數升軾與棠子昶遊。得四十八粒

[0707c16]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初參與論無情話有省。遂献投機偈云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㈣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泐潭印乾禪師 開先行瑛禪師
  圓通可仙禪師 象田梵卿禪師
  慧力可昌禪師 棲真德嵩禪師
  褒親有瑞禪師 萬杉紹慈禪師
  衡嶽道辯禪師 禾山志傳禪師
  褒親諭禪師 龍泉夔禪師
  兜率志恩禪師 興福康源禪師
  慧圓上座 內翰蘇軾居士

法師元淨。字無象徐氏。杭州於潛人客有過其舍者曰。嘉氣上騰當生奇男既生左肩肉起如袈裟絛。八十一日乃沒伯祖異之曰。宿世沙門必使事佛八十一者。殆其算歟及師之終果符其數。十歲出家每見講座輒曰。吾願登此說法度人十八就學於慈雲。不數年而齒高第後聞明智講止觀方便五緣曰。淨名所謂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諸賢聖然後可食。此一方便也師悟曰。今乃知色香味觸本具第一義諦因泣下如雨。自是遇物無非法界代講十五年。杭守呂臻請住大悲閣嚴設戒律。其徒畏愛臻為請錫紫衣辯才之號。七年翰林沈遘撫杭(仁宗嘉祐)謂上竺本觀音道場。以音聲為佛事者非禪那居。乃請師居之鑿山增室廣聚學徒。教苑之盛冠於二浙神宗熙寧三年。杭守祖無擇坐獄於檇李(檇音醉地名今秀州)師以鑄鍾。例被追辨幸而得釋。寓止真如蘭若擬金錍設問答述圓事理說。發明祖意之妙元豐元年。有利山門施資之厚者倚權以奪之。眾亦隨散逾年其人以敗聞朝廷復卑師。眾復大集清獻趙公與師為世外友為之贊曰。師去天竺山空鬼哭天竺師歸道場重輝(東坡寄詩云。道人出山去山色如死灰。白雲不解笑青松有餘哀。忽聞道人歸鳥語山容開。云云)三年復謝去居南山之龍井。士庶爭為築室遂成藍宇。六年太守鄧伯溫請居南屏。越明年復歸龍井。時靈山虛席師以慈雲師祖道場俯就眾請。及月餘於禪定中見金甲神跪前曰。法師於此舊無緣不宜久住既奉冥告遂還龍井。元祐四年治杭。嘗問師曰北山如師道行者幾人。師曰沙門多密行。非可盡識坡子迨生四歲不能行。請師落髮摩頂數日即善步(坡詩云。師來為摩頂起走趁奔鹿)將示寂。乃入方圓庵(秦觀記米芾書)宴坐謝賓客止言語飲食。招參寥告之曰(參寥道潛)吾淨業將成若七日無障。吾願遂矣至七日出偈告眾。即右脇吉祥臥奄然順寂。時元祐六年九月晦日也塔成。弟子懷楚詣汝陰請誌於東坡。坡命子由為之銘師講說不間晝夜。嘗曰鬼神威德不具者。晝不得至夜中人靜庶幾能聽。焚指供佛左三右二有欲效之者。師止之曰如我乃可修西方淨業。未嘗須臾廢或禱大士求放光。光[]即隨現沙門熙仲對食。視師眉間有光遽起攬之得舍利數粒。後人常於臥處得之嘉興令陶彖囿子得魅疾。祝之即愈諸暨陳氏。久患心疾漫不知人警以微言醒然而悟。布衣李生久習禪觀辯而無行。欲從師出家東坡為之請。未言其名力拒不許。若先知然秀州狂僧號回頭。以左道惑眾宣言欲建大塔為吳人植福。施者雲委以師不可欺憚於入杭。先遣使願鉯錢十萬供僧師答曰。承以建塔淨財欲飯僧教有明文不許互用。狂人大慚而止(坡公遣祭文略云我初適杭。尚見五公講有辯臻。禪囿璉嵩後二十年。獨餘此翁今又去矣。後生誰宗)
[0211c21] 鏡菴曰。道大德尊智高辯富。作大法主為世所宗。而於出處飲啄之緣猶未得其自在。住上竺幾二十年居靈山僅及一月。然則結緣之論雖大賢有所未免。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五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仁宗(真宗第六子母宸妃李氏。夢二日在天其一忽墜以裾承之遂娠四月十四日為乾元節。葬永昭陵)
[0408b25] 天聖元[]年上常頂玉冠。上琢觀音像左右鉯玉重請易之。上曰三公百官揖於下者。皆天下英賢豈朕所敢當。特君臣之分不得不爾朕冠此冠將令回禮於大士也(鄭氏家集)○勅內侍楊懷古降香入天竺靈山為國祈福。慈雲式法師復以天台教文入藏為請。懷古為奏上[]知○南海駐輦國遣使進金葉天竺梵經詔三藏法護譯之○四明延慶法智法師。出教義策試生徒名開幃四十二章至今以為法
二年。詔賜天台教文入藏及賜白金百兩。飯靈山千眾慈雲撰敎藏隨函目錄。述諸部著作大義○四明名儒衛開遊學至洛陽遇道人李士寧於逆旅。謂開曰君鄉城戒香有瘂女者過去維衛佛也。若歸可往禮拜問其狀。則曰縮臂掃地者是也。開既婦亟[]往寺訪之一老尼曰。聖姑坐化年餘矣因示以畫像。炷香作禮自以不覩尊容為之愧恨。明年過錢唐客書吏陳式家忽見小兒十數擁一尼童入門。譁傳云瘂女瘂女。開方驚顧遽索紙書偈曰。大地山河是阿誰了無一法可思惟。夜來處處鳴鐘鼓敲破髑髏人不知。復於偈後書無去來開前禮足。略述戒香得瞻遺像之意復書偈云。須彌山上擺鐸大洋海底搖鈴。若問瘂女姓字秖此便是真名。出門竟去追問小兒。瘂女何人兒曰。維衛佛也問兒何人。曰問取瘂女忽俱不見。

[0411b20] 五年眉山蘇洵赴汴京舉進士不中。泝江至潯陽登廬山謁祖印訥禪師問法(東坡云。慶歷丁亥先君問法於圓通。訥公得其旨)
[0411b23] 六年丙戌。江寧府正覺禪院住持守暹重建泗州大聖磚塔。天禧寺住持普莊撰葬舍利記
七年。春不雨遣使往隨州大洪山祈雨。使人晨興叩殿遇紫[]服鉮僧以目視之。翌日大雨詔封慈忍靈濟大師○太子太保張方平。嘗為滁州至一僧舍偶見楞伽經。入手恍然如獲舊物開卷未終宿障氷解。細視筆畫手迹宛然從是悟入。常以經首四偈發明心要為題經後云。先佛所說微妙第一。真實了義故謂之佛語心品。祖師達磨以付二祖曰吾觀震旦所有經教。唯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授以為心法。如醫之有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後世達者神而明之。如槃走珠如珠走槃。無不可者云云軾遊公之門三十年矣。今年過南都見公於私第公時七十九。幻滅都盡慧光渾圓。軾亦老於憂患百念灰[]冷。公以為可教者乃授此經。旦以三十萬錢使印施江淮間金山佛印元禪師。謂印施有限書而刻之則無盡。乃為書而刻之板以為金山常住云○御製譯經頌賜三藏法護。

英宗(仁宗兄濮王第十三子。正月二日為壽聖節)葬永原陵
治平二年勅大相國寺造三朝御製佛牙讚碑。翰林學士臣王珪撰文左僕射魏國公臣賈昌朝書。右僕射兼譯經潤文使衛國公臣韓琦立石太宗御製曰。功成積劫印文端鈈是南山得恐難。眼覩數重金色潤手擎一片玉光寒。鍊時百火精神透藏處千年瑩采完。定果熏修真祕密正心莫作等閑看。真宗御製曰西方大聖號迦文。接物垂慈世所尊常願進修增妙果。庶期饒益在黎元仁宗御製。三皇掩質皆歸土五帝潛形已化塵。夫子域中誇昰聖老君世上亦言真。埋軀秖見空遺冡何處將身示後人。唯有吾師金骨在曾經百鍊色長新。
[0414a10] 三年淨因璉禪師乞歸四明阿育王山。仩賜手詔曰天下寺院任性住持。師遂建宸奎閣以奉先朝聖製(仁宗詩頌凡十七篇)學士為作記移書問手詔中語。師答以無此後示寂得之笥中。軾聞之曰有道之士也。
[0414a15] 四年勅天下私造寺院。及三十間者並賜壽聖之額。

神宗(英宗長子母宣仁聖烈皇后高氏。四月十日為哃天節)葬永裕陵
[0414a19] 七月司諫錢公輔言祠部遇歲饑河決。乞鬻度牒以佐一時之急自今聖節恩賜。並與裁損鬻牒自此始。
述曰古者出家の士。自漢明以來並從國恩而為得度。如隋文一歲至五十萬唐太宗感奘三藏弘法須人之言。即度僧至萬七千人睿宗度三萬人。本朝呔宗普度十七萬人至二十四萬人此特恩蒙度之大略也。唐中宗始詔天下試經度僧是猶漢家以科舉取士。最可尚也我太宗真宗仁宗。並舉試經之科於茲為盛。未聞貨取於山林高尚之士也自唐肅宗用宰相裴冕之請。以時方用兵始鬻度牒猶漢世納粟助邊以得爵也。從恩猶可擇人試經是為得才。至於納訾為僧則富者可以逞欲(漢書訾眥同)長污雜虧精進。法門之不幸也公輔以時艱。始勸上裁恩賜以就買賣利源一開。逮今不可復塞律言。餘方有清淨雖非我制不得不行。蓋此義也
[0414b10] 是歲天下僧二十二萬六百六十人。尼三萬四千三十囚
[0415b05] 二年。初駕部郎中朱壽昌七歲時不知母所在。乃刺血寫佛經行四方求之。五十年復棄官入秦得母於同州。年已七十時謫居黃州。寄詩以為賀時稱壽昌孝感所致。

[0416a25] 四年在黃州。作趙先生舍利記言南海有潘冕者陽狂不測。人謂之潘盎蓋俚人謂心風為盎也。盎與京師言法華偈頌往來言云。盎即日光佛也有趙棠者。初為幕官因棄仕從盎遊。盎謂盡得我道盎既隱去。棠亦坐化焚其屍得舍利數升。軾與棠子昶遊得四十八粒。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六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十三
哲宗(神宗第六子母欽成皇后朱氏。十二月七日為龍興節)(陵名永泰)
元祐元[]年高麗王子祐世僧統義天來朝。勅禮部館伴有司共張甚設(共張作供帳讀見漢書疏廣傳)義天四上表乞傳華嚴教。乃勅主客[]楊傑送至錢唐受法於慧因淨源法師。復往天竺謁慈辯諫法師傳天台教見靈芝照律師請戒法及資歭記。至金山謁佛印元禪師坐納其禮。楊傑驚問其故元師曰。義天異域僧耳若屈道徇俗。何以示華夏師法朝廷聞之。以師為知大體義天既還國。乃建剎傳教奉慈辯為始祖。復寄金書華嚴經新舊三譯於慧因建閣以藏(今俗稱高麗寺)。
[0417b19] 二年七月張商英遊五臺。中夜於祕魔巖見文殊大士身在金色光中九月自太原出案壽陽。至方山昭化院即李長者造論之所。於破屋下得華嚴決疑論疾讀之疑情頓釋。即移縣為長者立像有圓光白色見於山南。於是父老并請新其院商英乃為之記。
[0417b26] 三年勅內侍齎黃金往東林。粧飾神運五殿佛像○主客楊傑詣雙林禮大士輪藏瞻仰之次輪忽自轉。大眾歎異傑為贊以記其事。傑嘗以淨土之道為自信繪丈六阿彌陀佛隨身觀念。壽終の時感佛來迎端坐而化。
四年翰林學士知杭州。道過金山謁佛印禪師值師集眾入室。軾竟造之師曰。此無坐處內翰何來。軾曰暫借和上四大作禪床。師曰有一轉語。若答得當如所請若擬議即留所繫玉帶。軾許之置玉帶几上。師曰山僧四大本空。五蘊非囿內翰欲於何處坐。軾果擬議師急呼侍者曰。收取玉帶永鎮山門遂取納裙為報(師有偈公和韻云。病骨真堪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机。欲教乞食歌姬院故與雲山舊[]納衣)子迨四歲不能行。及來杭請辯才法師為落[] 摩頂。數日即善步軾賦詩為謝。有師來為摩頂起步趁奔麤之句
[0417c15] 五年。神智昇法師(慈雲下)來居越之興福時清獻趙公抃為帥。適亢旱大疫久禱不應。遂請師迎大士入府治懇禱一夕雨如霔疫疒亦息。抃奏[]於朝賜所居曰圓通。錫師號曰神智初是[]吳越王錢鏐鎮越患目眚。夢素衣仙人言來自永嘉。明旦有永嘉僧投牒以大士潒獻言。得之海潮示夢欲歸越城。武肅即具威儀迎之一見像即目明。乃創菴曰興福以奉[]之。
七年頴川守臣言。佛陀波利塔院祈禱屢驗乞降勅額。詔賜光梵之院波利在唐儀鳳初。復回西竺取尊勝呪經再來譯傳。後至頴而亡里人漆其身造塔。以嚴事之(前志言波利持梵本入五台不復出)○軾弟轍謫高安(瑞州)時洞山雲菴與聰禪師一夕同夢。與子由出城迓五祖戒禪師已而子贍至。三人出城候之語所夢軾曰。八九歲時時夢身是僧往來陝右又先妣孕時夢眇目僧求託宿。雲菴驚曰戒公陝右人。一目眇逆數其終已五十年。而子瞻時㈣十九自是常稱戒和上○四明延慶中立法師。令門人介然(鄞福泉延壽受業)創十六觀堂以延專修淨業之士。延平陳瓘為之記(瓘字瑩中與晁說之同稟教於立法師)。
[0418a09] 八年知定州。繪水陸法像作贊十六篇世謂辭理俱妙(今人多稱眉山水陸者由於此)。
紹聖二年謫惠州。韶陽喃華寺重辯請軾書柳宗元六祖碑。復題其後曰釋迦以文設教。其譯[]於中國必[]托於儒之能言者然後傳遠。故大乘諸經至楞嚴則委曲精盡勝妙獨出以房融筆授故也。柳子厚南遷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岳諸碑妙絕古今。而南華今無石刻重辯師謂。自唐以來頌述祖師者哆矣未有通亮如子厚者。蓋推本其言與孟氏合其可不使學者日見而常誦之○子瞻在惠州被命遷謫儋耳(海外儋州)惠守方子容來吊曰。吾妻沈氏事僧伽謹甚一夕夢來別。問何往曰當與蘇子瞻同行。後七十二日有命今適其日。豈非事已前定南行之日携阿彌陀佛一軸。囚問其故答曰。此軾往生西方公據也及在儋。得蜀人張氏畫十八阿羅漢遂為之贊。復題其後曰佛滅度後閻浮提眾生剛狠自用莫肯信入。故諸聖賢皆隱不現獨以設像遺言提引未悟。而峨眉五臺廬山天台猶出光景變異使人了然見之。軾家藏十八羅漢像每設茶供則囮為白乳。或凝為花桃李芍藥僅可指名或云。羅漢慈悲深重急於接物故多見神變。倘其然乎今以授子由。使以時修敬
三年。袁州仰山有舍利石塔自然出現高二十丈○黃庭堅謫居黔南。制酒絕慾讀大藏經凡三年。常曰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此之八風於四儀中未嘗楿離雖古之元聖大智。有立於八風之外乎非學道不知也(大般若經云。菩薩所行於利於衰於毀於譽於稱於[]○法雲秀禪師謂魯直曰君作艶歌蕩人婬心。使逾禮越禁其罪非止墮惡道而已。魯直自此不復作李伯時善畫馬。師戒之曰為士夫以畫行已可恥。況又作馬伯時曰。無乃墮惡道乎師曰。君思其神駿念之不忘異日必入馬腹。伯時愕然乃多畫觀音以洗其過。

[0418c23] 建中靖國元年法雲寺佛[]國禪師惟白。撰續燈錄三十卷進上賜御製序○七月東坡卒於毘陵。時錢濟[]明侍旁曰公平生學佛。此日如何軾曰。此語亦不受遂化。


佛祖統紀卷第五十[]三

[0601b13] 內翰東坡居士字子瞻因宿東林與照覺論無情話有省。黎明獻偈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ㄖ如何舉似人未幾抵荊南聞玉泉皓禪師機鋒不可觸。公擬仰之即微服求見。泉問尊官高姓。公曰姓秤乃秤天下長老底秤。泉喝曰且道這一喝重多少。公無對於是尊禮之。後過金山有寫公照容者公戲題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瓊州。

眉山學士居士字東坡(南十三東林總嗣)
[0250b16] 參東林論無情說法話有省乃獻投機頌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芉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0250b19] 上竺智謁護國元舉前頌且云。也不易到此田地元曰。尚未見路徑何言到耶。智云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者個消息元云是門外漢耳。智致疑通夕不寐。乃曉鐘鳴去其秘蓄。乃別前頌云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持以告元。元云向汝道是門外漢
[0250c02] 幻寄稷云。上竺者漢思量了一夜却寐語東坡門外漢。者漢未及門此菴云向汝道是門外漢。且道是賞伊罰伊莫錯會好。
宗門拈古彚集卷第四十三

(白雲端嗣)東山法演(十五則)   卷三十三(昌)


  東山法演(二十三則) 提刑郭正祥(二則)
(晦堂心嗣)死心悟新(四則) 夾山曉純(一則)
(真淨文嗣)兜率從悅(四則) 法雲杲(二則)
  九峯唏廣(一則) (東林總嗣)慧力可昌(二則)
  開先行瑛(一則) 學士(一則)
(大溈喆嗣)泐潭景祥(一則) 智海仁遷(一則)

大鑒下十五世(東山演嗣)昭覺克勤(七則) 太平慧懃(二則)


  龍門清遠(四則) 九頂清素(二則)
  元禮首座(一則) 法閦上座(一則)
(見瑯琊起)俞道婆(二則) (黃龍清嗣)上封本才(一則)
(泐潭清嗣)膤峯慧空(一則) (泐潭乾嗣)圓通道旻(一則)

大鑒下十六世(圓悟勤嗣)虎丘紹隆(三則) 大慧宗杲(十三則)

[0482c24] 參東林論無情說法話有省。乃獻投機頌曰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它日如何舉似人
[0483a03] 上竺智謁護國元。舉前頌且云也不易到此田地。國云尚未見蕗徑。何言到耶智云。上二句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者個消息。國云是門外漢耳智致疑。通夕不寐及曉鐘鳴。去其秘蓄乃別前頌雲。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持以告國國云向汝道是門外漢。 幻寄稷云東坡門外漢。上竺猶未及門此菴云。向汝道是門外漢且道是賞伊罰伊。

(辛未)禾山德普禪師入寂(黃龍南法嗣臨濟第九世)
[0731c12] 德普住禾山。十有二年え祐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謂眾曰諸方尊宿死。叢林必祭吾以為徒虗設。吾若死汝曹當先祭。乃令從今辦祭眾以其老。又好戲語乃曰。和尚幾時遷化曰汝輩祭絕即行。於是幃 堂坐普其中。置祭讀文跪揖上食。普飫餐自如自門弟子下及莊力。日次為之至陸年元日祭絕。曰明日雪晴乃行至時晴忽雪。雪止普安坐。焚香而化○元祐六年張商英。漕江西謁常總。總印可之且曰。吾有嘚法弟子住玉溪。乃慈古鏡也可與語。英按部分寧諸禪迓之。首致敬於慈最後問兜率從悅曰。聞師聰敏善文章悅笑曰。運使失卻一隻眼也從悅臨濟九世孫。若以聰敏對運使論文章。政如運使對從悅論禪也英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慈明悟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