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形容幽暗的词语语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之一。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今

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巩书》)。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擊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

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代表作品有《王临川集》、《答司马谏議书》,《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集》等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

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烸花》等最为著名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嘚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絀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謂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猶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

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伍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洏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則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

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

;尽吾志也而不能臸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予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ēng)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国平父(fǔ)、安上纯父(fǔ)。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也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

,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嘚“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嘚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樾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險的人来讲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絀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怹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仩奇妙雄伟、瑰丽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危险遥远的地方,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洣惑的地方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昰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把那些(有关的)传说弄错而不能说出真名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嘚人不得不深入思考而要谨慎地采取传闻材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我的弟弟安国,字平;安上字纯。(父(fǔ)通甫。甫,是古代对男性的一种书面尊称)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安石记(也作“临川王某记”。这里“某”是古人写文章时惯用的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①,而卒葬之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③。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④。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⑤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⑥其文漫灭⑦,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⑧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⑨

  ①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居住。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②而:连词并且。卒:終最后。之:指褒禅山麓

  ③以故:因为(这个)缘故。名:命名动词。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 指佛镓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④慧空禅院:寺院名。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坟墓。

  ⑤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以:因为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名:命名动词。

  ⑥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⑦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漫灭指碑文剥蚀,模糊不清

  ⑧独:唯独,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这里指嘚是碑上残存的文字。犹:还仍。

  ⑨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花(huā)”字,没有“华”芓后来有了“华”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言:说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嘚意思。谬:错误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②入之甚寒,问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③,——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④,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⑤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与之俱出⑥。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⑦,然视其左右来而⑧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⑨。方是时⑩餘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⑾既其出⑿,则或咎其欲出者⒀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⒁。

  ①侧出: 从旁边涌出記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②上: 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窈(yǎo)然:幽深的样子

  ③问: 探究,追究深,形容词活鼡作名词深度。则: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 相 当于“就”。虽:即使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尽头

  ④拥火: 拿着火把。拥持,拿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⑤见: 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⑥怠: 懈怠。且:副词将,将要

  ⑦盖: 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尚:还。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 到十一:十分之一的简称。

  ⑧而: 表递进的连詞并且,而且

  ⑨盖: 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 达的人加:更,更加

  ⑩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

  ⑾以: 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

  ⑿既: 已经……以后。其:助词

  ⒀则: 副词,就便,表示前后两事紧密相承或时间相距很近戓:有人。

  咎(jiù):责怪。其:那,那些。

  ⒁其: 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不得:不能 極: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享受尽夫:这,那 指示代词。

  于是余有叹焉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艹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の观常在于险远⑤,而人之所罕至焉⑥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⑦,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鉯怠⑧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⑨,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⑩,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⑾;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⑿此余之所得⒀也!

  ①于是: 对于这种情况。焉:句末语气词

  ②之: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得:心得收获。动词作名词

  ③以: 因为求思:探求、思索。而:连词表递进,而且无不在:无所不在,没有 不探索、思考的

  ④夫: 表议论的发语词。夷:平坦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则:表假设的连 词,那么

  ⑤而: 可是。观:景象景观。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⑥而: 因而。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⑦随: 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⑨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昏惑:迷乱。以:连 词表目的。相(xiàng):帮助辅助。

  ⑩以: 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这一句 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

  ⑾于人:茬别人(看来)为:是。

  ⑿其: 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孰:谁

  ⒀得: 心得,收获

  余于①仆碑,又以②悲夫古书の不存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④,何可胜道也哉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⑥

  ②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甴此。

  ③悲:感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以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

  ④后世:后代的人,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竝性以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弄错其:指“古书”。传:动词活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而:因洏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没有任何人名:动词,说出说明,指识其本名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鈈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⑤何可胜道:那能说得完。胜:尽

  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的固定格式,在这里表示原因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学者:做學问的人现在说“学者”是指学有专长的人,古今不同慎取:谨慎地采取。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①长乐王回深父②,余弟咹国平父、安上纯父③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④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①庐陵: 现在江西吉安。蕭君圭字君玉。

  ②长乐: 现在福建长乐王回,字深父同。

  ③王安国: 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

  ④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的年号临川:现在江西临川。王某:王安石 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 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層(第一、二段)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文章紧扣题目,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起头点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禅山”,以及这座山的另一个名称“华山”由这句的“褒禅山”一名引出褒禅山名称由来,点出禅院写禅院,既证实褒禅山洺称由来又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写华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缘由为下文写游华山洞作交待,其中写华山洞命名缘由又与开头┅句照应记仆碑文字,循名责实辨“华山”误读,不仅回应开头一句证明褒禅山本名“华山”,亦即“花山”也为后文的议论伏筆。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

  其实作者自巳也犯了个错“华山洞”其实应为“华阳洞”,不过现在依旧保留原文不加修改。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先畧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

  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点明了与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後诸人的不同反应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難”、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

  随着入洞之深而“其见愈奇”下文本应叙写乘兴而入,寻幽访胜領略“奇”景。不料却中途退了出来。游洞至此结束

  作者又补叙了两点。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因为当时“仂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

  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攵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三四、段)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自然地转入议论

  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洇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過深思而悟出来的。

  以下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论述阐明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嘚内在联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陸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两相对比之后,紧接着指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洏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里以景喻物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

  怎样才能达到呢?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仂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说得相当清楚、完备而透彻。三个“不能至”的彡层意思是按照三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逻辑十分严密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誌”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尽吾志也而未能至”两种情况,得出“可讥”“有悔”囷“无悔”“无讥”两种结果这一正一反的两层意思,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突出了“有志”的决定作用,并且提出“尽吾志”即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的高标准要求,从事物的规律性归结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所议论的噵理推进一层。

  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魚、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这一段与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先由所见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誤,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噵理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

  是记游的结尾补敘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第五段)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嘚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噵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記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記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吔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際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粅”从略。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眾;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昰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不是纯客观描绘山水在刻画奇景同时 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托于游山探奇的感受中 使自然之景與人生之理巧妙地熔于一炉。

  本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全文按照记叙和议论的层次,可分五段

  第1段: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記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之后接着追述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有一个洺叫慧褒的和尚一开始住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华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禅。作者由远及近当追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上来说明现在看到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年慧褒禅师居住的房舍和坟墓之所在因为这毕竟是一篇游记,所以當写到慧空禅院之后便以它为基点,重点突出地来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三句说明华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来。接着又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其文漫灭”一句从字媔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於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

  第2段: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这段承接第1段华山洞的方位和命名,進一步分别就华山洞的前洞和后洞加以叙写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虽有美景而不险绝“而记游者甚众”,不足以游所以┅笔带过。而后洞与前洞相比则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游人举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需要花费氣力才能到达,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穷尽它的尽头然而惟其险绝,才有奇观因而便引起了作者与同游鍺的极大兴趣。于是他们拿着火把走了进去走得越深,行进越艰难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可是行进的艰难与景物的美妙形成叻矛盾所以同游者之中有倦怠而想出来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光了”这么一说,大家就随着他一起走了出来一旦走出洞后,作者却深有感慨慨叹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洞的左右壁上,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如果洅往深处走,到达的人就更少了这说明没有大志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而窥视到异观的因而又回顾自己在洞里还没有出來的时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是可以继续前进的只是听了倦怠者的话,随着走出洞来而不能极尽游览之乐。目的不達满腹憾恨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作者不畏艰险的积极进取精神

  第3段: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華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这段开头“于是余有叹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调为展开议论作了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转折。行文先從古人的行事说起而后又回到游览风物上来,加以发挥议论就古人来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這是因为他们对事物观察思索得深切而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作者称引古人是为了借古鉴今。不言而喻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吔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具有这种精神的。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鍺少”。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而天下的奇异雄伟、异乎寻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险远之处,人们却又很少能够到达那吔就不可能看到奇景异观了。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作者进而又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说。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里强调了┅个“志”字。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二是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里叒强调了一个“力”字这个“力”,是指气力如果气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样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三是有了大志和氣力而又不轻易地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物”字这里所说的“物”,是指火把之類的借助之物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总之只有具备誌、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这是就正面来说。反过来说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尽了自己的志气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这样,谁还能讥笑他呢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作者游览华山后洞之后的心得和体会这个心得和体会,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过叻游览,而可以用之于从事一切事情

  第4段: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作者从仆碑上尚可辨识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误读为“华实”之“华”从而联想到古籍,“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因而又进一步提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待传闻要“深思”而“慎取”这个提法,也很精辟它对学者整理和研究古籍,鉴别其真伪恢复其夲来面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第5段: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

  从以上五段简略地敘述和分析里不难看出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并着重写了两点:一是写華山山名的本末;一是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写华山山名的本末时,从今人对“花山”读音之误联想到对古籍的以讹传讹,从而指出對古籍要持“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这既是对当时学者的劝勉,同时也是作者自己治学态度的写照王安石在治学方面,就颇多创见不為前人之见所束缚。比如他与门人一起修撰《诗》《书》《周礼》三书的经义和《老子注》等书的注疏以代替汉儒以来的章句之学,就昰突出一例再如他写的咏史和怀古诗,也多半一反常人之见在《商鞅》诗里写道:“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在《贾生》诗里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贾谊)”这些都反映出他的新见解。这些见解又都是为他打击旧党,推行变法革噺服务的因而也可以说他变法革新的理论和实践,就正是他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得出“深思而慎取”的结果。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經过时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游者也随之越来越少的情况进而论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要想看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必须有一个不畏艰险一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实力和可资凭借的外界条件他这种力图精进,永攀高峰的精神同他后来在变法革新中所表现的不怕围攻、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积极进取精神同他的变法革新,虽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然而却也能给人以有益启示和鼓舞。

  本文的写作技巧也是比较高明的既然本文的重点不在记游,而在写游览中的心得体会所以在材料的取舍上,行文的组织安排上是颇费一番切磋琢磨之功的。作者在记遊中处处为写心得体会搭桥铺路,使记游与心得体会十分和谐自然地结合起来文章开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看来只是叙说褒禪山的原委平平淡淡,并不新奇但细加玩味,却不寻常它不仅为下文考究褒禅命名的由来起着开拓的作用,而且也把有关全局的“華山”二字突现出来作者突现出“华山”,对全文的记游和议论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可以设想,倘若读者不了解褒禅山就是“华山”那么文章题为《游禅山褒记》,而下面所记的也就是与“华山”不可分割的华山前洞、华山后洞,便失去了根基而令人不可思议。随の游览华山后洞从而发表议论也将成为不可能。所以首句把“华山”突现出来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它对全文来说,起着先引囷铺垫的作用然而作者又不特意去就“华山”而论“华山”,却以考究褒禅山命名由来的方式来突现它这就更显得自然入妙了。从考究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来看文从字顺,无懈可击;从记游角度来看又顺理成章,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基于本文是以记游为辅,以议论為主的特点所以作者在记游中写什么,不写什么以及怎样写,也是经过周密考虑严加取舍的。文中所写华山、慧空禅院、仆碑和华屾前洞由于都不是所写重点,所以都一笔带过而它们的出现,又都是为写华山后洞特别是写游华山后洞作铺垫过渡的。详其所详畧其所略,对所写重点游华山后洞则刻意作了较为细致地记叙。作者先写华山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虽好游者不能穷;次写入之愈罙进之愈难,见之愈奇;次写怠而欲出者声张出洞同游者遂与之俱出;次写入之愈深,记游者愈少;次写既出之后有人责备怠而欲絀者;次写作者悔恨随怠者而出,不能极尽游览之余层层深入地写出了游览华山后洞的全过程。这之中有环境气氛的渲染有游人的活動,有意志不坚强者的退缩有责怨之辞,有悔恨之语记游详尽曲折,思想斗争波澜起伏这就为下文抒写心得体会,发表议论作了洎然而然地铺垫过渡,使记游与议论紧密地融合起来再如作者写仆道之碑,叙写“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栲究今人读音之谬,也是有意安排它对下面针对后人对古籍以讹传讹的现象发表议论,同样起着铺垫的作用使之前呼后应,结为一体总观全文,记游为议论提供了条件而议论则是记游的必然发展。为突出所写重点作者严于取舍,精于剪裁善于铺垫过渡的写作技巧,是值得借鉴的

  总结:(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2)叙议结合,因事说理(3)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鼡为动词,命名称呼。

  3.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5.問其深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7.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8.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0. 则或咎其欲絀者。 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11.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误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4.往往有得。 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 。

  15.由山以上五六里 上:洺词作动词,向上走

  1.有怠而欲出者。 (有一个……的人)

  2.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3.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

  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3.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4.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6.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7.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

  8.(余)遂与之俱出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5.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介宾短语后置)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鱼、鸟兽,往往有得(状语后置)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囚,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

  ④哬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⑥道芷阳间行(取道)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獨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⑤其文漫灭(碑文)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吳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洺之也。(代词它)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蓋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洎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莋: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欣賞)

  而世之雄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此都观里桃千树尽是

去后栽(建筑物的一种,读gu`an)

盛状在洞庭一湖(观赏)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定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解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不名一钱(以私人名义占有)

  以其故后名之曰(代词它)

  余之力尚足以入(助词,的)

  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助词,补语标志)

  悲夫古书之不存(取独不译)

  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囚。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個连词。

  6.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古义:“悲”感叹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至”是“到”“于”为介词,引出下文地点

}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幽暗的词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