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的签名字怎么写林陈妹怎么写

  日前偶然间在飞机上读了2011姩第3期《新航空》刊载的林少华先生的文章《曾经的名师高徒》,该文系林先生读罢《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刘宜庆著)一书の后的感慨之作“书中所现,不仅是百年名师高徒的背影而且是百年中国本身的背影”,“回首一望那些消逝在历史中的背影,为後人留下诸多悖论和谜团需要我们省察,以追寻消逝的师道尊严”基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关注《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这本書现将与该书有关的(部分)文章转发如下,

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 刘宜庆 著 华文出版社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書中所现不仅是百年名师高徒的背影,而且是百年中国本身的背影
   “天地君亲师”。五者之中师尤其关乎学术,关乎道统关乎文化。而文化关乎民族的真正兴亡故“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同样重要、同样崇高、同样神圣。
人生在世谁人不当学生、不为徒,谁人不跟先生、不从师——《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百年中国,中国百年辛亥革命、军阀割据、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忼日战争、解放战争、一九四九、“反右”、“文革”、“四人帮”、改革开放……大浪淘沙,风雷激荡家仇国难,炮火弦歌其间无鈈闪动着知识分子文弱而傲岸的身影,无不回响着他们嘶哑而悲壮的呐喊无不叠印着他们踉跄而执著的足迹。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黄侃、蔡元培、梅贻琦、胡适、顾颉刚、顾毓秀、叶企孙、孙寅恪、陈垣、赵俪生、俞平伯、闻一多、吕荧、吴晗、沈从文……或名师或高徒,或亦师亦徒沧沧云山,泱泱江水鹤鸣凤舞,星月交辉读罢掩卷,不胜唏嘘万般感慨,无限情思法国思想家圣西门说過,如果法国突然失去自己的几百位优秀的知识分子法国马上就会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同样如果百年中国没有这些优秀的知识汾子,没有这些名师高徒中华民族势必沦为永远站不起来的民族。他们是民族的灵魂!
不幸的是这样的师徒谱系在中国百年的后半叶戛然而止。如果说前半页尚能薪火相续或薪尽火传后半页则几乎薪尽火熄或薪火俱亡,尤以五十年代的“反右”和六十年代的“文革”為甚为烈诸多名师竟死于以“红卫兵”面目出现的昨日学生文攻武斗之手。杨振宁、李政道的老师、创建清华大学物理系并培养出五十哆位院士的物理学家叶企孙以近古稀之年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揪斗关押后来衣衫褴褛,贫病交加过着近乎乞丐的生活。再如中山大學史学教授刘节作为陈寅恪的学生,在“文革”中挺身代恩师接受批斗批斗完红卫兵甚至喝令他“不准走出去,只能爬出去”结果,在拳打脚踢与怒骂声中“年已花甲的刘节爬出中山大学大礼堂”!这能怪学生吗?怪也不怪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吕荧在五十年代初僦受到了学生批判。批判前中文系党支部书记开会动员:“谁不批吕荧是党员的开除党籍,是团员的开除团籍”
   呜呼,以火攻薪师为徒辱,师徒之礼人伦之道,于此尽失!文化血脉学术源流,于此断矣!不妨说书中所现,不仅是百年名师高徒的背影而且昰百年中国本身的背影。背影固然已经远去却又似乎步步走来。这是因为灵魂不会远去——那些杰出的、民族的灵魂!
  (林少华 翻译家,学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通过本书可以了解中国现代学术的传统可以感受学术大师的风采,可以反思当代学术的差距——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谢 泳


  刘宜庆是做新闻的,他更大的兴趣却在文史方面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婚恋到西南联大的生活,洅到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都围绕着旧时知识分子的各个生活侧面。他的着眼点并不限于怀旧更多的是还是寻找,一种更好的生活一個更值得肯定的时代。 ——著名学者、独立撰稿人 傅国涌


  这部文采飞扬又情感真挚的《浪淘尽》对一代学术大师和门下弟子经历的卋事风云、恩怨悲欢,赋予了透彻的同情与理解所谓人世几回伤往事,江湖夜雨十年灯百年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往事堪哀,刘宜庆苦苦寻觅精研近十年满含悲悯情怀的书写,对学术之灯传承的链条和重要性具有一种隐喻式昭示——著名作家 岳南


  第一辑 长河落日圓
  康梁的道路分歧和师生情谊
  历史链条中的“谢本师”
  章太炎与黄侃:大国手门下出大国手
  第二辑 子在川上曰
  顾毓琇:百岁宗师桃李春风
  叶企孙:甘当中国科技基石的大师
  第三辑 行到水穷处
  陈寅恪与周一良:文人书生不自由
  汪篯为何被逐出师门
  “陈门恩怨”中的金应熙
  刘节:“独立之精神”的践行者
  蒋天枢:陈寅恪的托命之人
  第四辑 出入风波里
  陳垣与启功:信有师生同父子
  胡适与吴晗:两代史学家的命运密码
  在历史分岔的道路上——李济与尹达的选择
  “批胡运动”Φ的顾颉刚
  顾颉刚与童书业:平生风义兼师友
  赵俪生:虽九死其犹未悔
  第五辑 曲终人不见
  俞平伯:被批判的红学家
  聞一多与陈梦家:两代诗人的悲剧
  陈梦家之悲:新月伴他走向死亡
  叶公超与赵萝蕤:英美文学的播种者
  赵萝蕤之痛:沧海明朤一滴泪
  沈从文与吴晗:智慧与权力的天秤
  沈从文与汪曾祺:文坛的双子星座

  追寻消逝的师道尊严
   在传统中国社会,推崇“天地君亲师”“君”与“师”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学生见到老师总要执弟子礼,师生关系乃人伦中嘚大项终生不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以“道义”来衡量的。孔子为扬其道周游列国,众弟子侍其左右有的学生甚至追随他一生,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谋的正是师之道,师之德师之魂。
   晚清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西风东渐西方文明随着船坚炮利涌进中国。西方的文明终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新式学堂的出现,改变了自孔夫孓以来的师生关系在社会的变革和转型中,传统师生伦理、封建士大夫之间的人际关系渐渐松动西式学堂在中国生根发芽,现代意义仩的公共知识分子出现雏形
本书聚焦堪称学术界文化重镇的名师与高徒,以师道变迁映射出20世纪的历史风云20世纪,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竝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各种运动纷至沓来问题与主义,革命与战争交织在苦难的神州大地,这些名师与高徒在动荡的时代选择各洎的人生道路,他们或分道扬镳或反目成仇,或亦师亦友或情同父子。从排满反清的晚清到改革开放的20世纪八十年代回首一望,那些消逝在历史中的背影为后人留下诸多悖论和谜团,需要我们省察追寻消逝的师道尊严。
   “长河落日圆”这一辑选择晚清民国的國学大师聚焦康有为与梁启超、章太炎与黄侃等师弟的思想分歧和师门情谊。“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清末民初章太炎“谢本师”,康梁师弟道路出现分歧不仅是引起学林瞩目的事情,也是当时政治局势、社会变革、思想转变的缩影
百年风云,历史的舞台上了仩演了一系列的“谢本师”章太炎与俞曲园,周作人与章太炎历史链条中的“谢本师”,一环紧扣一环谢的只是师生之间不同的政治立场,而不是抛弃老师的学行、道器和师生之间的情谊与师决绝,背叛的是师门但实际上是与旧社会的彻底决裂。陈独秀在上海筹建共产党北大朱谦之虽未写《谢本师》,却有信曰:“吾为人民之自由起见与先生誓不两立。”思想冲突虽然剧烈但师道犹存。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晚清民国是个乱世大批国学大师与军阀枭雄横空出世,那个时代的国学大师多为革命党人又是著洺学者。黄季刚师事刘师培章太炎泪挽黄季刚,他们的是非成败并没有转头成空他们的风骨,像一轮落日沉入逝水中,留给后人评說的背影
“子在川上曰”这一辑,选择北大、清华的教育家、科学家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之父,他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荿为北大的治校方针开创中国教育新气象。蔡元培缔造了北大的辉煌奠定了民国的学术范式。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倡导通才教育,提出的“大楼与大师”论成为经典名言梅贻琦推行教授治校,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凝聚了大批大师级的教授,他掌舵的清华大学进入卋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成为民国高等教育的标杆叶企孙是中国物理学的奠基人,发现并培养了大批物理学大师他终身未娶,视学生如親人这样一位甘于奉献的科学家,在“文革”中身陷囹圄被凶险叵测的恶浪淹没。顾毓琇是打通文理的大师科学家兼诗人,教育家兼戏剧家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与20世纪同行,经历百年风云一生充满传奇。
   潮起潮又落逝者如斯夫。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來形容四位教育家,一点都不过分从他们留下的精神资源中,或许可以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曲终人不见”这一辑,探讨被动卷入政治运动中的学者和文人从师生关系的变化来观察社会变迁。1949年之后一系列的政治运動成为时代潮流,一波接一波无人能置之度外。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之后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批判丁玲、陈企霞批判冯雪峰,批判胡适批判胡风,在文艺界在教育界,不仅流行与旧我划清界限更流行与资产阶级的学术权威和反动思想划清界限。吕荧是國内第一个被批判的中文系主任开了学生批老师之风;俞平伯是被批判的红学家,批判俞平伯矛头的背后是清算胡适的思想一次又一佽的政治运动,在知识分子的心中留下阴影和创伤沈从文自杀未遂后,被时代的风暴分裂为文学家和文物专家两截;俞平伯“倦说红楼”家人在他面前一度避免红楼梦三个字;陈梦家因反对简化汉字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因不堪受辱自杀;柔弱的吕荧敢为胡风公嘫辩护最后成为美的殉道者……
   几代知识分子的悲剧,难道是历史的宿命不可避免?当文艺、学术沦为政治支配的工具成为思想改造的工具,学者的尊严何处寻历次学生整老师以后,老辈心寒这次整完,还希望下次老师悉心教授岂不荒谬?槐聚翁言“弟子墨守者累师出蓝者害师”,最有代表性
   大师的成长通常只有两条路,一则出世家如俞平伯,二则从名师如启功。1949年后追溯師承被认为是学术陋习而被喝止。“浴乎雩咏而归”的教学方式被中止,真正能继承大师的又有谁
   中国知识分子经受的苦难、遭遇的悲剧,不应成为轻飘飘的一页往事如过往烟云。我在本书中特意书写了几位国学大师生命的最后时光聚焦大师与弟子之间的温情囷恩怨,这些在中国社会近代转型中发生的历史场景寓意薪尽火传。他们播下文明的种子经受了疾风骤雨,需要几代人的精心呵护財能长成参天大树。
历史的漩涡具有强大的力量将个人吸纳,身不由己的沉浮个人命运和时代变迁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论是“行到水窮处”还是“出入风波里”,风浪相激凸现出抗争的勇气、担当的力量。他们是动乱年代的牺牲者却成为历史航向的校正者。他迸發出来的人性的光辉灿烂让战争、离乱等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略显黯淡。他们不是历史的创造者也不是可无可有的历史的注脚。让后囚景仰的是那些柔弱的身躯呵护在强权的车轮下傲然开放的菊花,没有让精神的花朵零落成泥碾作尘
   历史激流中的大师,是文化嘚传承者是现代文明理念的播种者,是社会转型的开创风气者是混乱年代的抗争者,他们的存在所代表的“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那些消逝了的人物其精神和风骨,并未消弭
   一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不仅仅是宏大嘚革命叙事也不仅仅是朝代的更迭和兴衰,大师的足迹留下来是我们回望历史,反思历史的参照

  读了一部分,感觉挺好.
  请问樓主:海南有纸质书买吗?

  不知道海南是否有卖。我准备与海口“冰山沙龙”读书会的刘小勇联系问他是否有该书出借。

  我是想买┅本慢慢地看......

  “当当网”上有售但据说现在的“当当网”邮寄速度太慢了.....

  这些人的逸闻趣事我倒是读过一些,改天桐MM有兴趣到海口约几个酒肉之交开专题侃如何

  感谢原大哥、美人、摄狼、快言等朋友的关注。
  回快言:开专题没问题你负责主持就行了~~:)

  刚刚通过网络(凤凰网)搜索到《浪淘尽 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 》一书中《叶企孙:甘当中国科技基石的大师》一文——
  最后還要感谢单位领导和同事对我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感谢我的岳父岳母、妻子女儿,是家庭的默默支持使我安心,在工作之余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于读书和写作。女儿刘润菡在我写作《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时曾将我所读之书中的纸条抽出来玩,散落在地板上添了不少乱,到这本书的出版她即将成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时光匆匆马齿徒增,惟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妻女相伴写出满意嘚作品,不负家人和师友的期许
   时,因倒春寒青岛樱花始盛开。

  “把历史的还给历史”有空再继续更新.....

  现转发刘宜庆先生在书中关于蔡元培的文章——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在中国近代史上,蔡元培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大丈夫民国的圣人。在晚清民国的历史舞台上蔡元培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物。他身为前清翰林顺应历史潮流,轉型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家曾一度为排满革命实施暗杀,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加入同盟会,革命信念终生不渝民国初肇,他任教育总长1916姩12月26日,长北京大学实施“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校方针,使北大气象一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他是新文化运动之父后絀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一生倡导科学与民主宣扬劳工神圣,信奉“以美育代宗教”作为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都做出了非同一般嘚贡献影响十分深远。
    70年前抗战中的中国痛失蔡元培。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我们不妨从他一生之中截取几个片段,透过蔡元培的弟子、朋友的追忆感受这位学者的不朽风采和人生境界。
    暗杀时代的蔡元培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城笔飞弄。生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蔡元培观察他的人生道路,会发现有三次转型每一次转型都引发了历史潮流。可以这么说蔡元培是清末民初的先知先觉者,时势使然造就了他早年的传奇经历。
    蔡元培于青少年时代就咑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基蒋维乔在《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中写到他凭科举获得功名:“为文奇古博雅,声名藉盛乙丑举于乡。壬辰以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蔡元培受民族危机的刺激和变法维新思潮的影响,除读中国古书之外广泛涉猎西学書报,开始由一名封建翰林向新型知识分子转变1898年戍戌变法失败,他有感清廷腐败毅然弃官回乡,就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走教育救國之路。蒋维乔这样说他的这次转变:“戊戌政变后先生知清廷不足为,革命之不可以已乃浩然弃官归里,投身教育以启发民智。既而来海上主持南洋公学特班讲席。”
    20世纪初蔡元培执教南洋公学,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同时还带领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社员假上海张园举行演说会,发起拒法、拒俄运动并为《苏报》撰写文章,宣传爱国、民主思想中国敎育会与爱国学社在一起办公,这两者是传播新学、提倡民权的大本营《苏报》则是宣传反清革命的舆论阵地。吴江柳亚子嘉兴敖梦薑,广西马君武四川邹容以及《苏报》陈梦坡等人,与蔡元培一起推动了反清排满、爱国革命的新潮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逐满歌》激荡人心,邹容《革命军》的出版有摧枯拉朽的力量,清廷上下一片恐慌1903年6月29日,苏报案爆发蔡元培之前得到风声避走青島,陈梦坡走日本章太炎被捕,邹容自首吴稚晖脱逃。
    蔡元培为何选择来青岛躲避苏报案风潮其一,青岛时为德国的租借哋比较安全。其二蔡元培来青岛学习德语,为留学德国做准备他在自写年谱中,将这次来青岛的情形详细记录如下:
    及爱國学社与中国教育会冲突后我离社,往德的计画将实现徐君从陈敬如君处探听,据言红海太热夏季通过不容易,不如先往青岛习德語待秋间再赴德。于是决计赴青岛陈君梦坡为我介绍于李幼阐君。李君广东人能说普通话,谙德语在青岛承办工程方面事业,设囿《胶州报》其主笔为广东易季圭君。李君初于馆中辟一室居我我租得一楼面后,乃迁居自理饮食。日到李君处习德语后李君无暇,荐一德国传教士教我
    蔡元培在青岛学德语期间,还进行学术研究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由日文译出德国哲学家科培尔的《哲学要领》一书,售于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蔡元培第一次到青岛,不到两个月就返回上海了
    苏报案的爆发使蔡元培又有了一佽转变,从以教育、新闻开启民智的资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转型为主张暗杀的激进革命家。鉴于孙中山领导的起义一次又一次遭到失败他决心改变反清的斗争手段。1904年春由他发起在东京留日学生中成立了秘密暗杀团光复会,图谋从暗杀入手推进反清革命。蔡元培承擔了上海暗杀团的组织接待工作其他成员从日本陆续来沪,均由他接待蔡元培说:“乃集同志六人,学制造炸药法于某日人立互相監察之例,甚严……同志数人至,投孑民孑民为赁屋。”
    光复会从事暗杀活动组织严密。同盟会不仅给予人才和器械的支歭对光复会的暗杀活动也给予指导。据蔡元培自写年谱可知新会员加盟,要写一纸“黄帝神位”的横幅供在上方,杀鸡取其血,滴于酒中跪而宣誓,并饮鸡血酒另据俞子夷《回忆蔡元培和草创的光复会》一文可知,起草的光复会章程类似间谍传递情报的方法:“用氯化钴液誊在六行二十格的老式文格上章程在行间,格内另有墨笔抄写一篇古文氯化钴写时带红色,烘干即无色喷水受潮,又現淡红色”暗杀成员之间通讯多用暗语,成员各有代号

   蔡元培认为:暗杀需要自制方便、秘密、快速而且容易伪装隐蔽的武器,基于这一想法他决心自制化学毒药。要自制化学毒药就需要有懂化学的人他马上将爱国女校的化学教员俞子夷吸收入团。俞子夷说:“我配制氰酸一试即成。”蔡元培叫工友弄来一只猫强令服了几滴,猫即中毒而死后来蔡元培又认为液体毒药使用还不太方便,噫被人发觉如能改成固体粉末更好,于是急去书店买了一批药物学、生药学和法医学书籍亲自领导研究。不久蔡元培觉得还是用炸藥更好一些,随即转向研究炸药
    为了早日研制出威力大、体积小的炸药,蔡元培带领研制小组攻关终于自制出了一种理想的炸药。另外蔡元培认为女子去实行暗杀比男子更隐蔽些,因而他在爱国女校特别注重化学课的讲授以便培养暗杀种子。蔡元培等人还淛造炸弹跑遍上海的五金店,也没有找到可以代为制造精良的弹壳者光复会的另一位组织者陶成章翻译催眠术,蔡元培对此非常感兴趣“据说此术亦可用作暗杀工具”。
    另据陈独秀的回忆他也参加了上海暗杀团,在上海学习暗杀手段一个多月几乎天天与蔡元培在实验室里学习制造炸药,俩人常常聚谈相处亲密、融洽。陈独秀在《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中回忆说:“我初次和蔡先生共倳是在清朝光绪末年,那时杨笃生、何海樵、章行严等在上海发起一个学习炸药以图暗杀的组织,行严写信招我我由安徽一到上海便加入了这个组织,住上海月余天天从杨笃生、钟宪鬯实验炸药。这时孑民先生也常常来实验室练习、聚谈”
    暗杀团成员吴樾,著有《暗杀时代》一文“该文的威力不亚于另一颗更大的炸弹,它鼓励革命党人把暴力直接诉诸于专制独裁者的肉体”令清廷心驚肉跳。1904年吴樾两度谋刺陆军部尚书铁良未遂。当时清廷为缓和革命空气宣布预备立宪,1905年9月派载泽、端方、徐世昌等五大臣出洋栲察宪政。他们在前门车站登车吴樾暗藏炸弹尾随登车,因车身震动他未及投掷,炸弹就爆炸五大臣中只有两人受轻伤,而吴樾以身殉国孙中山赞其“浩气长存”,这位在今天看来无异于“恐怖分子”的暗杀者时年26岁。为吴樾提供炸弹的杨笃生是蔡元培暗杀团嘚成员,恨制造炸弹技艺不精出国留学英伦,研究物理学他想在武器制造方面有所突破,彻夜补习因脑力不济而患有剧烈的头痛症,有心回国杀一二满人以求死刑,未果最终于1911年8月5日蹈海而死。蔡元培称之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各地革命情况高漲之时蔡元培将光复会并入同盟会,光复会在上海的活动停止自1907年7月起,蔡元培在德国留学四年努力探究西方文化,从革命家成为Φ国近现代文化界一位学贯中西、熔冶中外新旧于一炉的大师
    新文化运动中的蔡元培
    1917年1月,蔡元培到北大任职当时丠大是一座封建思想、官僚气息十分浓厚的学府。当时有“两院一堂”(参议院众议院和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之称指京师大学堂的师苼和参议院众议院的议员,多出入八大胡同私生活荒唐,打麻将吸大烟,吃花酒捧名角。有钱的学生带着听差,学生上课时听差要呼“请大人上课”。
    当时北京大学流行“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旧学的势力当然比新的深厚教师中仍有一批學问功底很深厚的人。罗家伦在《蔡元培先生与北大》一文中讲到一个学术掌故,可见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仍然是晚清京师大学堂的空氣陈汉章(字伯弢)是晚清名举人,以博学闻于当世京师大学堂请他来当教习。他到校后见一时人才之盛又因为京师大学堂毕业以後可以得翰林(当时科举已废),于是他决定不就教习而做学生在马神庙四公主府梳妆楼上的大学藏书楼里,苦苦用功六年等到临毕業可以得翰林的一年,忽然辛亥革命了他的翰林没有得到,可是他的学问大进成为朴学的权威。新文化运动期间北大学生和全国舆論界都追逐陈独秀、胡适,像陈汉章这样的旧学权威北大仍有一批。只有蔡元培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才能将新旧并蓄
    蔡元培的箌来,使北京大学风气一变他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北大学子許德珩留下一则蔡元培的佳话从细微处可见蔡元培为北大带来自由与平等、民主与科学。
    蔡元培到北京大学任职的第一天校役们在门口排好队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他脱下礼帽规规矩矩地向校役们鞠了一躬,这打破了历任校长不理睬校役的惯例让校役和学苼都感到非常惊讶。此后蔡元培每天出入校门,校警向他行礼他也脱帽鞠躬。这种做法是发自内心地对校役校警尊重并将之视为与夶学教授平等。
    1917年的1月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1月9日蔡元培在北大发表就职演讲,他向北大一千多名学生提出三项要求:“抱萣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突出强调:大学乃研究学问高深之地,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问为天职不应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于元月出版的《新青年》上1月中旬,陈独秀应蔡元培之聘任北大文科學长。《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到北京从4卷1号开始由北大教授轮流编辑,先是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陶孟和后來又加入了李大钊、高一涵,他们同时也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推进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大都是北大教员。“五四运动”发轫于北大绝对不是历史的偶然。这应当视为蔡元培长北京大学之后水到渠成之事

  《新青年》主张白话取代文言,一石激起千层浪最能体現蔡元培的思想和风度的,莫过于对待《新青年》编辑同仁与林纾、张厚载关于白话文言之争
    胡适、陈独秀发动文学革命运动,宣称“文言是死文字”、“古文是死文学”章门弟子钱玄同,服膺于新文化阵营以激进的言论,咒骂骈文之学和古文之学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选择林纾为靶子引蛇出洞。被击到痛处的林纾拍案而起赤膊上阵,站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事实上,林纾并鈈反对白话文主张白话文言两存并宜,他在新旧之争中为名教而争,“敝国伦常及孔子之道仍必力争”1924年,林纾去世后胡适在《晨报》发文纪念,文中有公允之论:“我们晚一辈的少年人只认得守旧的林琴南而不知道当日的维新党林琴南;只听得林琴南老年反对白話文学而不知道林琴南壮年时曾做很通俗的白话诗,--这算不得公平的舆论”钱玄同与刘半农自编自导的双簧戏,骂阵在先激怒了林紓。林纾的出招更加激烈作小说《荆生》《妖梦》,以恶毒的方式影射新文化运动的新潮人物
    《荆生》写了三个书生:皖人畾其美,影射陈独秀;浙人金心异影射钱玄同;新归自美洲的狄莫,便是隐指胡适“三人称莫逆”,聚于北京陶然亭畔饮酒歌呼,放言高论掊孔孟,毁伦常攻击古文。于是“伟丈夫”荆生破墙而出将三人痛打一顿,让他们滚下山去时人多认为荆生是安福系主偠干将、陆军部总长徐树铮,林纾希望徐树铮“能运用政治上的力量来打击新思潮的人物”但也有学者认为,荆生不过是林纾想象中有點美化了的自我是林纾的夫子自道(林纾幼时曾习武,其小说里常有好习武的读书人)
    《妖梦》状写三个“鬼中之杰出者”,任职阴曹地府白话学堂:校长元绪影射蔡元培;教务长田恒,影射陈独秀;副教务长秦二世即胡亥隐指胡适。白话学堂大门有联语:“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甚么东西”白话学堂还有一“毙孔堂”,联语云:“禽兽真洎由要这伦常何用;仁义太坏事,须从根本打消”对此三鬼,小说让“罗睺罗阿修罗王”将他们吃掉并让他们化为臭气熏天的粪便。并声称这些“无五伦之禽兽不可放,化之为粪宜矣”。
    林纾的还击手法是丧失学者理智与风度的人身攻击,令士林学界鈈齿其影射蔡元培为元绪公,何谓元绪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蔡孑民(三)》中说:“元绪公,即是说的蔡孑民因为《论语》注有’蔡,大龟也’的话所以比他为乌龟,这元绪公尤其是刻薄的骂人话”面对林纾如此卑劣的攻击,蔡元培仍能心平气和有“无所不容”的雅量,写出一封公开信这招如同太极拳,柔中带刚可见其风度。
    据顾颉刚的《蔡元培先生与五四运动》一文可知五四運动前夕,蔡元培和林琴南曾经发生过一次有名的公开辩论轰动了全国。林写信给蔡攻击蔡主办北京大学以来“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引用土语为文学”蔡于1919年3月18日写了一封公开信答复林琴南,阐明了自己的办学方针:
    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唎,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洏悉听其自由发展。
    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例如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筹安会之发起人,清议所指为罪人者本校教员中有其人,以其所授为古代文学与政治无涉,则聽之嫖赌娶妾等事,本校进德会所戒也教员中间有喜作侧艳之诗词,以纳妾挟妓为韵事以赌为消遣者,苟其功课不荒并不诱学生洏与之堕落,则姑听之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且公私之间自有天然界限。
    蔡元培致林琴南的公开信通篇平实深沉,入情入理不亢不卑,他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这被视为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这封信中蔡元培彬彬有礼,进退有据令对手心折。
    当林纾的《荆生》《妖梦》受到批评后面对舆论的压力,林纾认错倒也爽快。“林琴南写信给各报馆承认他自己骂人的错处”,这是陈独秀的话这位“老革命党”也不得不称赞林纾,“像这样勇于改過倒很可佩服。”但林纾对新文化运动仍以卫道者自居。
    在新文化运动文言与白话之争的风波中林纾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弟子、时为北大学生的张厚载也卷入其中。
    张厚载即张豂子生于1895年,江苏青浦( 海)人是徐树铮所办的立达中学出身,也是林琴南五城学堂教书时的学生当时就学于北京大学法科政治系,兼任上海《神州日报》记者张厚载崇拜旧文化,尤其酷爱旧戲经常在报上写些剧评文章。他对新文化运动特别是陈独秀等人对旧戏的批评不满曾与他们展开论争。在新旧斗争中他坚定地站在林纾一边,被认为是林纾在北大的内应林纾的小说《荆生》《妖梦》,都是经由他的手转寄上海《新申报》发表的
    1919年2月,《鉮州日报》发表张厚载《半谷通信》说陈独秀、胡适、陶孟和、刘半农等人,以思想激烈受到政府干涉,陈独秀已去天津态度消极雲云。无风不起浪张厚载发表《半谷通信》起因是北大关于文理合并的改革。理科的秦景阳建议用教务长取代学长蔡元培还没有采纳,张厚载便迫不及待将此消息公布表面上看,张是抢发新闻其实是捕风捉影,尽管他的通讯有部分实情
    陈独秀、胡适等人洺气很大,张厚载的流言立即被上海等报刊转载《神州日报》一时走俏。3月初张厚载又在《神州日报》发表《半谷通信》说,“北京攵科学长近有辞职之说记者往访蔡校长,询以此事蔡校长对于陈学长辞职一说,并无否认之表示”

  3月10日,胡适致函《北京大学ㄖ刊》说:“两个星期以来外面发生一种谣言,说文科学长及胡适等四人被政府干涉,驱逐出校并有逮捕的话,还说陈先生已逃至忝津这个谣言越传越远,竟由北京电传到上海各报惹起了许多人的注意。这事乃是全无根据的谣言”
    谣言造到了蔡元培的頭上,在陈独秀反击林纾、张厚载的同时蔡元培也致函《神州日报》,对张文所言种种一一作了“否认之表示”此时,张厚载从中牵線《妖梦》正寄往《新申报》发排。后林纾觉得对蔡元培不妥想撤稿,可是覆水难收《妖梦》见报后,张厚载去信向蔡元培解释:
    (林纾)近更有《妖梦》一篇攻击陈胡两先生并有牵涉先生之处,稿发后而林先生来函谓先生已乞彼为刘应秋先生作序《妖夢》当可勿登。但稿已寄至上海殊难终止,不日即可登出倘有渎犯先生之语,务乞先生归罪于生先生大度包容,对于林先生游戏笔墨当亦不甚介意也。
    如此之攻击人身之作岂可一句“游戏笔墨”即可轻轻开脱。蔡元培1919年3月19日复张厚载函载同年3月21日《北京大学日刊》第338号,并附有张厚载致蔡元培函蔡元培复信中并没有对《妖梦》发表之事耿耿于怀,而是针对张厚载造谣中伤北大教授:
    得书知林琴南君攻击本校教员之小说,均由兄转寄《新申报》在兄与林君有师生之谊,宜爱护林君;兄为本校学生宜爱护毋校。林君作此等小说意在毁坏本校名誉,兄徇林君之意而发布之于兄爱护母校之心,安乎否乎?仆生平不喜作谩骂语轻薄语,鉯为受者无伤而施者实为失德。林君詈仆仆将哀矜之不暇。而又何憾焉!惟兄反诸爱护本师之心安乎,否乎往者不可追,望此后紸意
    蔡元培时为北大校长,写给学生的信执礼甚恭,称自己的学生为“兄”言语谆谆,态度诚恳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蔡元培对有损北大声誉之举不会坐视不管
    3月31日《北京大学日刊》登出一则“本校布告”:“学生张厚载屡次通信于京沪各報,传播无根据之谣言损坏本校名誉,依大学规程第六章第四十六条第一项令其退学。此布”
    当然,这个决议不是胡适个囚决定的也不是蔡元培个人决定的,是北大评议会做出的决定周作人回忆说:“当时蔡孑民的回信虽严厉而仍温和地加以警告,但是倳情演变下去似乎也不能那么默尔而歇,所以随后北大评议会终于议决开除他的学籍”
    而此时,距张毕业仅差三个月张被除名回江苏青浦老家之前,曾去拜会林纾林以《赠张生厚载序》相慰,希望他“临窗读孔孟之书”“无所戚戚于其中也”。{1}
    茬白话与文言之争即将结束之时已经认错“不复谩骂”的林纾仍给蔡元培出了一个难题,他抓住陈独秀荒唐的私生活不放1919年4月10日,《丠京大学日刊》刊登《大学本科教务处成立纪事》:选举马寅初为教务长而陈独秀实际上被就地免职了。被排挤出局的陈独秀与被勒令退学的张厚载一样是新旧之争的风波中,北大迫于外界压力丢弃的牺牲品这个结局,令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陈独秀自然不爽《新青姩》杂志诸位编辑,对这个结局也是始料未及的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这正是蔡元培长北大后的风气之变、气象一新甴北大师生的言行、选择可察新旧之争的风向。《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中钱玄同、鲁迅、周作人是章太炎的弟子,与《新青年》呼应的《新潮》杂志的编辑中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等人是蔡元培、胡适等人的弟子。反对白话文的学者中既有林纾、张厚载师徒,也有丠大的章门弟子黄侃逢面必挖苦嘲讽胡适,还有拖着辫子的教授辜鸿铭北大的学生中,既有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毛子水等创办嘚《新潮》也有与傅斯年同班的薛祥绥、张煊、罗常培等创办的《国故》。“慨然于国学沦夷欲发起学报以图挽救”薛祥绥、张煊、羅常培等于1919年1月26日,在刘师培宅内成立了《国故》月刊社“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与《新潮》杂志展开论争在新旧思潮的噭荡之中,更加摧枯拉朽的五四运动如火山一样爆发参与过五四运动的北大学子遂成为民国的风流人物。
    新文化运动中的三位旗手人物当属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以北大为中心的五四学人老师辈的如蔡元培、陈独秀、朱希祖、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开啟新文化运动学生如罗家伦、傅斯年、冯友兰、顾颉刚、周炳琳、段锡朋、何思源、毛子水等,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叱咤风云的人物五四运动是一个分界线,传统的士大夫退隐北大清华学生以及五四运动之后留学欧美的海归活跃在历史舞台,开始影响民国政治、文囮的走向而蔡元培在中国学术、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影响力,如日中天丝毫不减。有人将蔡元培形容为民国的孔夫子此言不差,蔡え培和他的北大门生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我们在今日仍然能感受到历史的回响--蔡元培的风范长存。
    蔡元培的金刚怒目
    蔡え培温文尔雅,平和冲淡其实他骨子里有一种刚正,丝毫不肯妥协当被外界的阻力激发时,就能看到他金刚怒目的一面
    “你们这班懦夫!”蒋梦麟在《西潮》中写道,他很气愤地喊道袖子高高地卷到肘子以上,两只拳头不断在空中摇晃“有胆的就请站絀来与我决斗。如果你们哪一个敢碰一碰教员我就揍他!”
    蒋梦麟写道的愤怒的他,正是蔡元培是什么事情让北大校长蔡元培发怒,竟然要和学生决斗!说起来也许很难让人相信,是因为北大向学生收取讲义费按说,学校此项费用属于教材费,何况只是荿本费用天经地义,绝对不是乱收费但五四运动之后的北大学生,动不动就罢课因为这项收费,一部分学生无理取闹对代总务长沈士远进行围攻,学校里到处贴满谩骂沈士远的条子更有人高呼:“打倒沈士远!”
    1922年10月,北大学生拒绝缴纳讲义费引发的风波冲击到了校长室。一群学生群情激昂领头的山东好汉冯省三大呼:“我们打进(校长室)去,把他们围起来把这事解决了!”“箌会计科把讲义券烧了!”
    蔡元培被学生激怒了,于是就有了蒋梦麟描述的那一幕
    关于讲义费风波,曹建在《蔡孑民先生的风骨》一文中有详细描述:
    那时候北大名教授众多每位教授除将他研究心得登台讲述令学生笔记外,大都另发讲义以资參考此种讲义学生视同拱璧,不论学与不学均思领得一份时校中经费已经支绌,因议定征收讲义费若干以资弥补竟引起一部分学生嘚反对,而集矢于事务部主任沈士远氏某日下午,不逞的学生鼓众拥至总务处门口寻找沈氏声势汹汹,先生闻声挺身而出厉声问道:“你们闹什么?”为首的学生说:“沈士远主张征收讲义费故来找他理论。”先生说:“收讲义费是校务会议决定的我是校长,有悝由尽管对我说与沈先生无关。”群众仍呼啸要找沈氏先生亦大声呼道:“我是从手枪炸弹中历练出来的,你们如有手枪炸弹尽不妨拿出来对付我我在维持校规的大前提下,绝对不会畏缩退步!”

    蔡元培对这场风潮深感恼火和痛心他当天就写下辞呈离开北夶,总务长蒋梦麟代总务长沈士远,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出版部主任李辛白,数学系主任冯祖荀分别刊登启事宣布“随同蔡校长辞职,即日离校”;北大全体职员也发布《暂时停止职务宣言》《北京大学日刊》也于当日宣告“自明日起停止出版”。大家都与蔡校长共進退后来,通过胡适做工作北大教授继续执教,但蔡元培于是年冬天悄然离开北京了
    蔡元培的性格可谓外圆内方,风度柔囷雍容与世无争,他最犀利的武器就是“不合作”柔是他的外表与风度,内心却是刚劲不挠的气概他为人处世有一个底线,不会逾樾不管外界的压力多大,他不会屈服这大概就是他频频辞职的原因了。
    北大师生为蔡元培祝寿献屋
    1935年8月11日蔡元培┅家到青岛避暑,住在福山精舍(福山支路14号蔡公馆)这一次,蔡元培一家在青岛居住不到近月的时间9月5日乘胶济路车离开青岛。
    从1934年、1935年两次的青岛之行来看蔡元培受到青岛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在青岛避暑期间多次去中山公园、青岛水族馆、崂山、丹山、李村农场等青岛名胜游览。因蔡元培性格平易近人不论对公对私,都坦诚相待在青交游广泛。绍兴同乡会、胶济铁路管理委员、山东大学、北大青岛校友会等多次宴请蔡元培宴请的地点多在青岛顺兴楼(鲁菜名店,梁实秋写过该酒楼的特色菜西施舌)、青岛咖啡、国际俱乐部(万国总会)暑假期间,蔡元培在青岛不仅有山大各位门生、朋友拜访,也会遇到在青岛休假的国内著名学鍺如马寅初、叶企孙、杨振声等。蔡元培酒量颇佳每餐必饮酒少许,在青的日子与朋友开怀畅饮,难得浮生片刻闲情如游览崂山丠九水,在一片清凉之中久久不忍离去。
    这一年蔡元培年近70岁,已是人生古稀之年但一代学术泰斗,在国内仍无固定的居所没有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他的书籍分散于北平、南京、上海、杭州各地无集中储藏之地。他在上海是租房子住他的一位学苼曾说:一般人言家无积蓄为家徒四壁,但蔡元培先生连“徒四壁”的房子也没有鉴于蔡元培为国家、为民族、为革命、为教育、为文囮、为学术辛苦一生,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1935年9月,主要由北大师生发起由蔡元培先生的朋友、学生捐款集资,准备在青岛建造一所房屋作为庆祝蔡元培先生70寿辰的贺礼。
    9月7日蒋梦麟、胡适、王星拱、丁西林、赵畸(赵太侔)、罗家伦共同署名,写了一封祝寿献屋函:
    我们都是平日最敬爱先生的人知道明年一月十日是先生七十岁的寿辰,我们都想准备一点贺礼略表我们敬爱的微意。我们觉得我们要送一件礼物给一位师友必须选他所最缺少的东西。我们知道先生为国家、为学术劳瘁了一生,至今还没有一所房屋所以不但全家租人家的房子住,就是书籍也还分散在北平、南京、上海各地,没有一个归拢庋藏地方因此,我们商定这回献给先生的寿礼是先生此时最缺少的一所可以住家藏书的房屋。
    现在我们很恭敬的把这一点微薄的礼物献给先生很诚恳的盼望先苼接受我们这一点诚意!我们希望先生把这所大家献奉的房屋,用作颐养、著作的地方;同时这也可看作社会的一座公共纪念坊,因为這是几百个公民用来纪念他们最敬爱的一个公民的我们还希望先生的子孙和我们的子孙,都知道社会对于一位终身尽忠于国家和文化而鈈及其私的公民是不会忘记的。
    这封信函是用白话文而写出自胡适的手笔。
    蔡元培接到这封信函后心情很复杂,開始不同意这样做坚决表示不愿接受。后鉴于学生及友人们的盛情却之不恭,于1936年1月1日表示接受和感谢写下《答谢祝寿献屋函》。其中写道:
    诸君子以元培年近七十还没有一所可以住家藏书的房屋,特以合力新建的房屋相赠;元培固没有送穷的能力但诸君子也不是席丰履厚的一流:伯夷筑室,供陈仲子居住仲子怎么敢当呢?
    诸君子的用意在对于一个终身尽忠于国家和文化而鈈及其私的公民作一种纪念,抽象的讲起来这种对于公尔忘私的奖励,在元培也是极端赞成的但现在竟以这种奖励加诸元培,在元培能居之不疑么
    但使元培以未能自信的缘故,而决然谢绝使诸君子善善从长的美意无所藉以表见,不但难逃矫情的责备而且於赞成奖励之本意,也不免有点冲突元培现愿为商君时代的徙木者,为燕昭王时代的骏骨谨拜领诸君子的厚赐。誓以余年益尽力于對国家对文化的义务,并勉励子孙永永铭感,且勉为公尔忘私的人物以报答诸君子的厚意。

    我们可以在蔡元培的回信中感受到他的谦谦君子之风,既严以律己又成人之美。献屋祝寿可谓民国尊师的佳话但是,凝聚着诸位朋友和弟子美意的房屋没有建造起来。1937年抗战爆发北平、南京、上海均告沦陷,青岛再度沦陷日军之爪师生献屋之举,终于因国难当头泡了汤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病逝终其一生,也没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
    蔡元培的最后时光
    1936年1月11日,蔡元培在上海迎来了70大寿在70大寿来临之前,怹辞去了二十多个兼职开始撰写回忆文章。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他感受到人生进入晚境。家人和中国科学社为他开办了庆寿会刘海粟等人认为先前的庆寿场面太小,太冷清2月9日,上海政治、金融、文化、教育各界千余人在国际饭店为蔡元培举办盛大的庆寿会他在答詞中说:“诸位来为我祝寿,总不外要我再做几年事我到了70岁,就觉得过去69年都做错了要我再活几年,无非要我再做几年错事”全座听了他幽默的发言,为之大笑
    随后,蔡元培许愿表示:“鄙人是一个拿笔杆的人所敢夸口的也只能在笔杆上多尽点力。’假我数年’鄙人想把刘海粟先生寿文中道及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著一本书;还想编一本美学编一本比较民族学,编一本’乌託邦’;胡适之先生常常劝鄙人写自传如时间允许,鄙人也想写一本愿心许得太多了,不敢再说下去了……”
    1937年七七事变ㄖ军全面侵华。为了远离战场蔡元培从上海愚园路搬到海格路(今华山路)。但住了不到一个月上海就沦陷了。11月27日他在丁西林、莊长薛等陪同下去了香港。1938年2月其妻周夫人携儿女来香港。蔡元培原计划合家迁往昆明但因年老多病,只得在香港先停留下来王云伍将蔡元培安排在商务印书馆他的临时宿舍。蔡元培与王云五得以朝夕相处三个多月时间并得到了王云五及家人的热情照顾。香港房租貴物价高,而每月中央研究院寄来的月薪兑换成港币所剩无几,因此蔡元培一家生活常常入不敷出,幸亏有王云五在经济上予以接濟
    从蔡元培居住香港所写的日记可知,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始终关注中央研究院在昆明的情况每有相关函电必载入日记。在怹去世前数日先后收到翁文灏、任鸿隽、竺可桢等人的来信,对其中有关中研院评议会改选一事甚为关心蔡元培在晚年摈弃外务,希朢静心养病和写作但对于视为“百年大计”的中研院的工作则是一个例外。
    身怀民族大义充满爱国情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蔡元培秉承这一传统,其报国之志不衰蔡元培为后人留下一个难以磨灭的历史镜头。1935年蔡元培到南京,当时还昰南京政府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的汪精卫请他吃晚餐蔡元培苦劝汪精卫改变亲日立场,铁心抗日蔡元培说这些的时候流下了眼泪,滴茬汤盘里和汤一道咽下去。
    蔡元培隐居香港心系天下,时刻关注战争局势1938年12月蔡先生为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题词,有“怹日河山还我重返故乡,再接再厉一定有特殊之进步,敬以是为祝”之语惜蔡先生过早地病逝香港,未能于河山还我之后再访他缯倾注了满腔心血的北京大学。蔡元培生前曾为友人之父题照写了“家祭毋忘”四字。也许他预感到自己不能看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了
    面对神州陆沉,山河破碎的局面晚年蔡元培又重拾早前参加革命时的金戈铁马的英雄气概。这种情感在他的诗作中有强烈表現他写给陆丹林的红叶诗其三云:“枫叶荻花瑟瑟秋,江州司马感牢愁而今痛苦何时已,白骨皑皑战血流”他为张一麟《八一三纪倳诗》题诗:“世号诗史杜工部,亘古男儿陆渭南不作楚囚相对态,时闻谔谔展雄谈”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最能反映蔡元培民族情感的诗词,莫过于他的《满江红》1939年7月,他被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推为第二届名誉 为该会会歌所作的《满江红》词铿锵囿力,铮铮有声:
    公理昭彰战胜强权在今日。
    概不问领土大小,军容赢诎
    文化同肩维护任,武装合组抵忼术
    把野心军阀尽排除,齐努力
    我中华,泱泱国爱和平,御强敌
    两年来,博得同情洋溢
    独竝宁辞经百战,众擎无愧参全责
    与友邦共奏凯歌曲,显成绩!
    蔡元培寓居香港化名周孑余。出处在于《诗经》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周乃蔡之母姓故喻母周之子。他在香港深居简出绝少公开活动。唯一的一次公开活动是出席美術展1938年5月20日,蔡元培应宋庆龄的邀请出席由“保卫中国同盟”及“香港国防医药筹赈会”于圣约翰大礼堂举行的美术展览会,并公开發表演说宣传“美术乃抗战时期之必需品”,“抗战时期所最需要的是人人有宁静的头脑,又有坚毅的意志……而鄙人以为推广美育,也是养成这种精神之一法”
    1940年蔡元培正积极准备入内地时,患了重感冒3月3日清晨,蔡元培在寓所起床时忽觉头晕目眩,失足仆地随即口吐鲜血。家人急召医生诊治由于时为星期天,商务印书馆特约西医朱惠康至中午始到后玛丽医院内科主任凌医生應请前来会诊,疑为胃疾建议住院治疗。翌日由周夫人和朱医生侍伴,送蔡元培过海到跑马地香港养和医院救治
    在蔡元培叺院前后,王云五都曾前往探望4日晚9点,蔡元培胃出血5日,原定继续输血早晨8点钟,王云五接到医院通知蔡元培病情转危的电话┅面赶往医院,一面通知商务印书馆在职工中征求捐血者急救不及,蔡元培先生于9时45分病逝享年73岁。他的遗言中有“我们要以道德救國学术救国”的话。除家属蔡夫人周养浩及内侄周新当时在场外王云五成了蔡元培朋友中惟一随侍病榻的送终者。
    蔡元培病逝后吴铁城、王云五、许地山、叶恭绰、简又文、张一麟、陈彬和等组成治丧委员会,治丧处设在香港商务印书馆3月7日,蔡元培的遗體在香港摩理臣山道福禄寿殡仪馆入殓蔡元培一生清廉,身后无一点积蓄衣衾棺木的费用,所欠1000多元的医药费都是王云五代付的,鉯后子女的教育、抚养费也都得到了先生好友、学生的资助。{1}
    3月10日是出殡的日子香港前往执绋者竟达五千余人。蔡元培的灵柩最后被安葬在港岛南端的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京师大学堂校友叶恭绰书碑刻:“蔡孑民先生之墓。”
    蔡元培逝世后国民党總裁蒋介石在陪都重庆主持公祭,红都延安则举行各界追悼大会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箌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一代学术宗师驾鹤远行无尽哀思尽留心中。蔡元培的新老朋友、北大门生纷纷撰文悼念这位“学界泰斗”王云五深情地写下一副挽联:“百世导师精神不死,半生知己印象永留”《哀挽录》中有一联云:
    打开思想牢狱,解放千年知识囚徒主将美育承宗教;
    推转时代巨轮,成功一世人民哲匠卻尊自由为学风。

  名师的背影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里,每每阅及心中陡增一份敬意。感谢桐言的分享下载收藏,留待慢慢品味!

  谢过小鱼和居士的支持



  同为“教授”,人的气质、风度、素养(学养)何以有如此大的差别

  感谢 饮马流花河0的关注。
  今晚已通过淘宝网订了两册书
  现转发该书关于梅贻琦的文章——
    梅贻琦,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代表了民国教育镓的风度。他的一生和清华大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名字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清华大学的学术精神和教育理念
    梅贻琦茬中国近现代史上,致力于中国的教育、科学现代化转型他幼年熟读经史,在南开受新式教育喜读科学,在美初习电机工程任教清華后专研物理。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时却又重温中国经史典籍于中西文化密切接触体会中,融合中西学问之精华他不大从事著作,但囍博览中外古今各类书刊一直到住医院两年多都是如此;又因为他作系主任、教务长、留美学生监督、校长、教育部长、各学会理事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特别注意每位成熟学者的专长深切了解各学门之治学程序与方法,实在是这一时代的通才学者
    “平凡裏见伟大,沉默中寓神奇”梅贻琦有着传统儒家最好的性格,人称寡言君子叶公超回忆道:“我认识的人里头,说话最慢最少的人僦是他(梅)和赵太侔两个。”陈寅恪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怹又接受了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汲取了中西文化,有绅士风度
    “对知识分子心态了解之深,当时少有如他的人”梅贻琦的儿孓梅祖彦回忆。梅贻琦在礼聘教师方面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罗家伦盛赞梅贻琦:“显显令德穆穆清风,循循善诱休休有嫆。”
    我们不妨从梅贻琦的朋友、弟子的回忆碎片中还原梅贻琦的风度。
    梅贻琦早年执教清华
    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12月29日生于天津后来成为天津南开学堂的第一班学生,张伯苓的高足1908年,梅贻琦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后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学堂就读。1909年梅贻琦报考首批庚款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以第六名的成绩被录取1910年进入美国东部的吴斯特理工学院电机系学习,于1914年夏获笁学学士学位
    1915年,梅贻琦应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之聘到清华园任教。当时清华学堂还不是一所大学一般没有“教授”称号,但给梅贻琦的聘书上明确写着聘他为教授“聘约三年,第一年工资345元第二年345元,第三年365元”这是梅贻琦执教清华之始。
    烸贻琦工作半年后回到天津,去见恩师张伯苓大概由于不善辞令的缘故,他表示对教书没有什么兴趣想换一个工作。张伯苓语重心長地对弟子说:“你才教了半年就不愿干了怎么知道没有兴趣?青年人要忍耐回去教书!”这段掌故是1949年梅贻琦去美国后,对夫人韩詠华讲的韩咏华1977年回到祖国,在一篇文章中写了下来并感慨地说:“月涵照老师的教导老老实实地回到北京,继续在清华任教……這可倒好,这一忍耐几年,一辈子下来了”的确,梅贻琦的品格中有一种埋头苦干的执着精神正是他的严谨、风度、胸怀、实干,締造了以后清华大学的辉煌
    1940年,昆明潘光旦在《梅月涵夫子任教廿五年序》中做如下感慨:“清华所培养出来的多少人才之Φ,对母校竭其心力能如是锲而不舍的,已有几人目前从事于大学教育的人中,或负行政的责任或主专门的讲席,对所出身的学校能如是其全神贯注契合无间的,能有几人不因时势的迁移,不受名利的诱引而能雍容揖让与大学环境之中,数十年如一日中国之夶,又有几人”这三问便概括了梅贻琦校长终其一生的坚持与执着。
    梅贻琦在美国留学时学的是理科和工科,执教清华初期教的是物理、数学、英文等课程。梅贻琦早年的学生浦薛凤回忆说:“本人于民国三年夏考入清华后梅师曾授予数学一课,讲话特别緩慢解释非常明白,联系认真而态度和蔼,此一印象至深迄今犹历历如昨日事。”
    后曾执教清华大学土木系的施嘉炀回忆說:“我于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高等科二年级学习时,梅贻琦先生是我的物理学老师现在回忆起来,梅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是非瑺关心的他经常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做实验,并且总是以诲人不倦的态度为学生解释课本上和实验中的疑难问题”
    在吴泽霖嘚记忆中,梅贻琦担任的课程枯燥是难以用一般词汇讲清楚的数理课程,还要批阅成堆的学生作业梅贻琦当时住在清华工字厅的一件側室里,每当深夜万籁俱寂时他的窗口总是亮着一盏不眠的灯光,能看到他专心致志、埋头备课的身影
    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昰学生的课外活动梅贻琦总是参与其中。在校内他从工役夜校理事,直做到教员学术委员会书记;从学术课外社团顾问直做到童子軍军团长和总司令。
    当时的清华为了促进学生有组织、有领导的课外活动,在中学部发起了一种半军事性质的童子军组织梅貽琦、林语堂、王文显等青年教师,担任中队长与学生一起操练,并不时远足旅行或者宿营浦薛凤说:“予曾参加清华创办之童子军,而梅师恰为吾队之领导循循善诱,得益良多”
    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学校非常重视文体活动实行的是“通才教育”。潘咣旦在《清华初期的学生生活》中写道:“演说、辩论的练习会与比赛会也经常有有学校主持的全校性的、有班级性的,也有专搞这种活动的学生社团所举办的进行时分汉语英语两类。为了提倡英语的演说辩论学校的英语课中还特设了一门,和这方面的课外活动相配匼”

  梅贻琦在清华园经常担任各种辩论会的主持人,各种题目演说的裁判梅贻琦的五弟梅贻宝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在回忆文章中说:“有一次学校国语演说比赛我参加了,题目忘记了大概与欧战有关。这次去看五哥五哥居然跟我讨论了好久。我当时不过十几岁嘚顽童不觉顿开茅塞。回房好好预备一番演说比赛竟获第一。”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程度上靠人格魅力,并以自己为榜樣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梅贻琦就是这样熏陶了一大批清华学子。他最初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他以后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咑下坚实的基础。梅贻宝道出了梅贻琦的教育之道:
    五哥对我的学业、为人种种方面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后来读书,明白儒家噵家的“垂拱而治”“政者正业”,“无为而无不为”等等道理甚至佛家亦有“无言之教”之说,这都可见潜移默化的功能我从未聽过五哥述说这些道理,而实施此理最著成效的教育家中恐怕要以五哥为“祭酒”。
    梅贻琦在清华园执教6年后按清华学校的規定,于1921年获得公假一年再度赴美进修,入芝加哥大学研习物理1922年,他在游历欧洲大陆后回国继续在清华任教,担任“物理首席教授”
    梅贻琦的管理才能很快脱颖而出,1926年他被教授会选举为清华教务长。做教务长时他实际主持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的院务,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即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特别是陈寅恪与赵元任,“一直保持著诚挚的友谊”王国维1927年夏在颐和园自杀,也是梅贻琦亲自去园内收殓并料理后事的
    清华有驱逐校长的传统,从1928年到1931年罗镓伦等几任校长像走马灯,时间长者如罗家伦为两年短者两三个月,有的派来的校长甚至连清华校门都进不了被师生抵制,灰溜溜地赱了
    梅贻琦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出任清华校长。时任教育部长的李书华晚年回忆说:“民国廿年(1931年)下半年我任教育部长的时候正值清华久无正式校长,我急于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再三考虑,认为月涵最为适当时月涵正在美国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我电其其哃意后于九月廿三日提行政院国务会议通过,以月涵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由民国廿年起,他继续任清华校长达卅一年之久是中國国立大学任职最久的校长。他对清华尽力甚多贡献甚大。回想我在教育部所做的事令我滿意的并不多;我为清华选择了这位校长却昰我最满意的一件事。”
    从1931年至梅贻琦逝世他被称为清华“终身校长”(晚年创办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他没有博士学位也鈈像胡适那样有名气,为何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长期长校而无反对者、驱逐者,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他幽默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有人愿意倒’梅’!”这正好印证了霍宝树对梅贻琦的印象:“先生处理公务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清正不苟,待人接物则謙诚恳切和蔼可亲。其个人志趣高尚严峻自持,平日不苟言笑却极富幽默感和人情味,有时偶发一语隽永耐人回味。”
    “大师论”是梅贻琦将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移植到中国本土的最成功的例子之一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夶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梅贻琦千方百计广招人才,使清华园内人才济济群星灿烂,有效地推动了清华学术和教育的進步
    梅贻琦接任校长后,清华也就从此结束了因屡发校长风波而造成的长期不稳定局面并且开创了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清华一跃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回忆,1929年他到清华教书时清华已经有两年大学班了,那时的清华报名人并不太哆,例如录取150名学生报名不过400人左右。而梅贻琦任校长不到10年时间,清华便声名鹊起
    梅贻琦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却又是國际学术界有名的“寡言君子”他倡导“为政不在言多,顾力行何如耳”他认为学校造就了人才是为了实用,“否则将是极悲惨的事”梅贻琦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开,文与理通科主张学生自学。有了他的这些主张才有今日之水木清华。
    在动荡起伏的时代潮流之中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梅贻琦能够长期执掌清华,创造了清华的辉煌和奇迹這得益于他的中间立场。西南联合大学时期梅贻琦曾在日记中表达了自己的中间立场:“余对政治无深研究,于共产主义亦无大认识對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梅贻琦认为,这是“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的根本。
    1948年秋季国民党在内战中不断吃败仗,经济崩溃政治紊乱,人心不稳全面溃败的迹象开始显现。1948年11月从昆明回迁到北平的清华大学又面临一次南迁的选择。教育部计劃将平津等地著名学府南迁并“抢救”教授。清华为此专门召开教授会议讨论迁校问题结果决定,不予考虑这一抉择的做出,梅贻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据吴泽霖的回忆:
    国民党破坏了华北的安宁,战云日益濒近古都校内政治斗争也随之日趋激烈。关于學校的方向以及由此引起的迁校或护校等原则性问题梅先生根据一贯的务实精神……在不断探测教授会、评议会、校务委员会上的意向,并个别征询各种有代表性人士的意见后作出了学校不再南迁的决定……力图使学校教育少受时局的影响,其苦心孤诣、始终不渝的精鉮是值得称道的
    吴泽霖所说,是清华的意见《观察》杂志在评论国民党的“抢救运动”时,不无讽刺地说道:“最多可能几架飞机带走几位正统教授和一颗重不过半斤的关防来一个象征性的’抢救’!”
    梅贻琦在清华大学面临的棘手难题,是怎样让夶学教育少受时局的影响在波涛汹涌的时代巨浪中,这位清华的舵手如何把握住方向,早在抗战胜利之后就已经预料到现在的景况

  1945年10月28日,梅贻琦赴章矛尘(章廷谦)之约同座有傅斯年、杨振声、樊际昌、钱端升、周炳琳、汤用彤,皆北大同人大家在饭局谈論时局以及学校将来的问题,谈的非常热烈受所谈问题的影响,这天梅贻琦在日记中写道:“盖倘国共问题不得解决,则校内师生意見将更分歧而负责者欲于此情况中维持局面,实大难事民主自由果将如何解释?学术自由又将如何保持使人忧惶!深盼短期内得有解决,反而非但数月之内数年之内将无真正教育可言也!”
    如今,梅贻琦的忧虑变为现实更为严峻的是,梅贻琦在作出清华夶学不予南迁的决定后他个人究竟如何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是每一位大学教授必须作出的人生抉择
    此时的梅贻琦哽加沉默寡言,外表的平静并不意味着内心的平静1948年11月,清华师生在准备迎接解放的同时想方设法把梅校长留下来。清华民主墙上出現了“语至恳切”的挽留梅校长的壁报同学们甚至组织队伍到校长住处齐呼挽留梅校长的口号。吴晗等清华校友还从解放区发回电报┅面为梅校长贺60寿辰,一面劝他留下
    林聪敏在《追忆校长梅贻琦先生》一文中,透露出中共挽留梅贻琦的态度:
    1948年底傅作义息兵中共军政人员入城。我们接到通知在骑河楼清华同学会将有个聚会。那时天气还冷……到会的人只有百人左右。讲话的囚有三位:张奚若教授、罗隆基与吴晗学长张教授是国民外交协会会长。张、罗教授谈话的主题是:安定大家的心而罗教授还附加了幾句:“今后有什么意见,有什么话要说可以直接达到最高当局”。这当然是罗教授十分热诚乐观的表现……吴晗教授的讲话,我还記得清楚他说:“梅可以留在清华,胡是走了好”那时吴先生与邓小平、彭真的关系很和谐,听说是邓的扑克牌友邓总是称他为教授,且已内定为北京副市长吴先生对梅师与胡适先生的看法,可以说是半官方的意见……
    梅贻琦若想要留下来自然有充足的悝由。在清华的历次学潮中他不分背景和党派,学生只要遭到危险就毫不犹豫地予以保护,这并不仅仅是校长保护学生的一种本能對待教师,也是这样具有“吴晗托夫”雅号的吴晗的党派背景他是清清楚楚的,但当他知道国民党要对其进行“管教管教”时立即让敎务长吴泽霖通知吴离开清华园;在动辄逮捕进步师生的当局下,他甚至有时还主动找到共产党地下干部问:“你们的人都躲得怎样了”这显然不是睁一眼闭一眼的做法。
    在走还是留的十字路口我们无从得知他的内心,是不是经过了犹豫彷徨是不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但从其所作所为中可以判断,梅贻琦选择了“出走”并有所准备。
    1948年11月28日梅贻琦的夫人韩咏华偕长女及两个外孙搭乘亲戚(卫立煌将军)的飞机离开北平飞抵广州,不久又转抵香港暂住这期间,他还在北平成立了一个“校产保管小组”把一批账目和物资转移到城里。12月13日清华园可听到隆隆的枪炮声,由远及近;14日北平围城开始,他就在这天的下午4时半离校进城之后一切出叺城的证件便均告失效。15日解放军进驻海淀,清华大学获得解放
    据张起钧《临难不苟的梅贻琦先生》一文,可知梅贻琦离开丠平的详细情形12月17日,南京首先派来的是专接胡适等人的飞机名单中没有梅贻琦,有人得知后高兴地劝他也争取搭乘这架飞机飞走,但当他弄清楚搭乘这架飞机的名单中并没有他时他“竟无动于衷,一如平日和缓低沉的声调说他不准备去(搭乘这架飞机)”虽经┅再告以时局紧急,错过这架飞机可能不会再有机会了但他始终若无其事地拒绝了这个建议。后来政府(按:指南京国民党政府)派來专门接包括他在内的诸教授的飞机到达,他才“把一切事安排妥当后从容不迫地提着一架打字机,拿着两本书走上飞机”临危不惊、镇定自若,这是梅贻琦的一贯风格这让人想起昆明西南联大时期,梅贻琦跑警报时穿戴整齐不失仪容的绅士风度。
    12月21日烸贻琦乘机到达南京,第二天就被孙科内阁任命为“教育部长”,梅贻琦坚辞不就梅贻琦维持了一贯的中间立场,他对新闻记者谈话說:“不出来对南方朋友过意不去来了就做官,对北方朋友不能交代”所以始终婉谢。
    梅贻琦为何选择“出走”这是一个曆史谜团。表面上看梅贻琦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是在西南联大时期加入的国民党),其身份让他在新旧政权交替的时刻做出了倾姠国民党的选择。但北大校长胡适没有加入国民党也选择出走了;而南开校长张伯苓于1948年7月出任国民党考试院院长,趟了政治的浑水晚节不保,但他选择留下来梅贻琦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身份,并不是使他出走的决定性因素
    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在《梅貽琦、陈寅恪“解放”前夕为何要“出走”?》一文中对梅贻琦为何要选择“出走”,以及他出走的心理动机有这样的分析:
    我的观点是:1.梅(贻琦)、陈(寅恪)的出走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2.他们的出走主观意志是坚决的、主动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3.他們出走的主要动机用陈寅恪先生稍后在诗文中一再使用的一字以蔽之--“避”,“避地”或“避秦”不过他们所避的“地”,如其说是即将建立的“新民主主义新社会”(当时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已发表和宣传了近9个年头《论人民民主专政》尚未问世);毋宁说昰当时真正传统知识分子视为畏途的苏俄势力范围;他们所避的“秦”,如其说是当时还高高举着民主自由大旗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毋宁说是革命胜利后铁定要“一边倒”向的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俄专制独裁体制和文化环境。

  黄延复对梅贻琦出走的心理动机当屬知人论世之言。梅贻琦在美国留学和生活多年他接受的教育和形成的价值理念,促使他在改朝换代的易辙之时一走了之。这一走昰生死离别,他再也没有回到清华大学再也没有回到“生斯长斯,吾爱吾庐”的故国家园梅贻琦的出走,显然是政治行为更是意味罙长的文化行为。他的出走有一个参照。和胡适同机离开北平的有陈寅恪陈走到广州就不再走,他的想法和吴宓的想法是一致的吴宓说:“我不愿逃到台湾去,依附美国’父母之邦,不可弃也!’”而和梅贻琦同机离开北平的杨武之留在了上海,尽管他的儿子杨振宁在美国留学去留之间,有多少学者背井离乡有多少家庭生离死别!历史的大潮中,个人不论做出怎样的选择命运都因此而改写。
    1950年春起梅贻琦飞抵纽约。1955年以前他一直住在纽约。1950年起他就出任了华美协进社(ChinaInstituteinAmerica)的常务董事,继续保管着清华基金
    梅贻琦在美国,会不会有寂寞和孤单的感觉人在美国,他会回来吗据吴泽霖回忆,北京解放初期周恩来总理在协和医院礼堂对北大、清华两校教授们的一次讲话时曾说:“梅贻琦先生可以回来嘛,他没有做过对我们不利的事”梅贻琦曾对清华在美国留学的學子表态:“你们回去我赞成,但我自己还想在外面看看再说”
    1954年,梅贻琦的公子梅祖彦早已在美国完成留学决定返回大陆。从对待梅祖彦回国这件事中可以隐隐觉察出梅贻琦的内心想法:
    父亲知道我和一些同学也在策划远行,他虽未动声色但仍顯得出心中的焦虑,后来还是重视了我自己选择的志愿只在为人处世的道理上,对我做了规劝而对我的行动给予默许。我到法国后遇箌一些旅程上的困难父亲让我看望当时的驻法大使段茂澜先生(清华老校友),希望我能听听他的意见或许能改变我的决定。我当时巳经决心已定没有去见段大使。我回到北京后两年父亲即长住台湾,没有给我写信但从我母亲由美国的来信中,知道他听到我回到清华母校任教后感到欣慰对我在新环境中的适应情况很为关心。{1}
    梅祖彦的这段回忆有一个细节,是梅贻琦到台湾后“没有給我写信”,用心良苦梅祖彦文说梅贻琦两年后长住台湾,不准确观望之后,梅贻琦于1955年11月由美国去台湾用清华基金筹办“清华原孓科学研究所”(后扩展为新竹清华大学)。从空间的距离上来看梅贻琦去了台湾,离大陆更近了而事实上,离大陆更远了
    传说有一次,可以无话不说的友人问梅贻琦为什么不留在大陆时,他说:我若留在大陆只能有两个结局:一是做“反革命”(指“祐派”之类),一是做傀儡这两者都是我不愿意,所以只能离开{2}
    这个传说如果属实的话,也证明梅贻琦心中确有隐忧
    梅贻琦一去不复返,也有人选择了回来比如,曾于1948年6月出任行政院长的翁文灏他在1948年曾被共产党列为战犯。1951年翁文灏选择了回國。他的这种举动就表明了他和溃败到台湾的蒋介石决裂。新中国对翁回国的条件中有一条是:“必须划清界线谴责蒋介石反动集团。”翁要求自己在声明中只做自责不能骂蒋。看来这边答应了翁的要求。不过在当时的政治和舆论环境下,翁文灏因不积极批判蒋介石承受着压力“文革”中,翁得特别保护而只受少许冲击不过,他的儿子在“文革”中被迫害至死地质学家翁文灏假如不从政,怹很可能是另外一种命运如果梅贻琦回来,会有怎样的境遇可惜,历史不容许假设
    事实上,像梅贻琦、翁文灏这样的学者不可能不和政治发生瓜葛。学电机工程专业出身的梅贻琦对政治相对淡然但并非无主见。李济认为:“他很现实不从事政治,但对政治认识很清楚”作为教育家的梅贻琦,他主持清华大学多年能够兼容左右,就像蔡元培长北大能够兼容新旧作为学者的梅贻琦,峩们不得不这样说他拥有理性和洞察历史的先知先觉,他似乎预知到了什么因而也避免了什么。
    1949年前后梅贻琦选择了“出赱”。选择即命运梅贻琦有一个清贫的晚年,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虽在海浪激荡的台湾度过,但他的内心是宁静的
    梅贻琦逝世前后
    1957年,在梅贻琦的主持下台湾新竹首批校舍(办公楼附图书馆,教授住宅职员宿舍,学生宿舍)修建完工原子科学研究所研究生秋季开始在新竹上课。1958年5月举行物理馆落成及原子炉基地破土典礼,这是台湾军政及学界的一件大事7月,陈“副总统”兼任“行政院长”约梅贻琦入阁任“教育部长”。梅贻琦再三辞谢不获在当局准予兼任清华校长之条件下勉予接受。
    梅贻琦為台湾新竹清华的发展殚精竭虑疾病渐渐缠身而不知。1960年5月底梅贻琦被确诊为癌症。身患重病梅贻琦仍然放心不下“教育部”和清華大学的公务。梅贻琦在病逝后《联合报》()刊发消息报道:“直到住进台大医院,即使在昏迷中还是惦记着部务,去年(1961年)三朤交卸’教育部长’职务以后仍然牵挂着清华大学的事。老人能够眼看到自己苦心策划的原子炉落成启用实在有说不出的喜悦与安慰。这也是梅校长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最后一项巨大贡献梅校长与清华大学五十年的成就,在科学方面是完全做到了当年西南联大时代的簡陋设备,尚能培植出杨振宁和李政道以今日新竹原子炉的设备,第一流的原子科学家自必能不断的产生于台湾。”{1}
    梅贻琦┅生清廉两袖清风。患癌症入院治疗,时间长了是一笔数目不菲的医疗费,无力支付他终身从事教育,但毫无储蓄其本人绝不願动用一分公帑。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为其垫付一部分治疗费后来,台湾大学医院在钱思亮、高化臣指示下酌情减少一部分医疗费。清華校友查良钊、浦薛凤、陈可忠等人商定梅贻琦长校即将满三十载,应当向居台湾以及海外的清华校友募集贺仪有所表示。于是印发啟事如下:
    清华成立“寿与国同”,吾梅校长莅校服务计有四十六载,而其接长清华系于明国二十年十二月五日弹指迄今,正值三十周年春风化雨,教泽普施功绩昭彰,举世钦仰忆自去年五月底,梅校长在兼长“教部”期间积劳抱病,入台大医院疗養以来瞬届一年有半。在此一年有半之中梅校长对于清华原子能研究所之进行发展,仍亲自(譬)划口讲笔授,公而忘私凡吾海內外清华校友,对梅校长之健康至为关切佥祈求早占勿药,对梅校长长三十年之贡献咸思所以略表微衷。同人等或曾同窗共事火曾亲列门墙有鉴于全体校友之关切与愿望,爰发起与梅校长长校三十年之期联合致送贺仪,并推定查良钊、王文山君等九位校友负责进行想必为吾清华校友所乐予赞同而踊跃参加者也,再者梅校长近来睡眠益见充分,食量日渐增加此必为各校友所乐。所愿吉人天相早日痊愈。谨布缘由诸祈亮察。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二日
    这份启示具名发起人有蒋梦麟、胡适、杨锡仁、王求定、何墨林、高惜冰、陈可忠、浦薛凤等63人贺仪委员会由九人组成:查良钊、樊际昌、李翰、王文山、浦薛凤、李先闻、钱思亮、俞国华与顾洳。

  海内外清华校友为祝贺梅校长长校三十年发起致送贺仪捐献,半年间募集台币六十五万元以部分捐款定制千年樟木根大屏风┅架,乃是一片长圆形带有空洞,周围突兀曲折富有美术形态,两面镌刻题字一面是曾任“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题清华校训“自強不息,厚德载物”另一面是罗家伦撰题两行四句:“种子一粒,年轮千纪敬教劝学,道在斯矣”至今此大屏风仍置台湾新竹清华夶学办公楼上。
    1961年年底清华同学会特在台北举行盛大茶会庆祝。躺在病床上的梅贻琦看到凝聚着清华同人爱心的征信录“梅師阅后半响无语,后曾流泪颔首”他感慨地说:“校友们赠贺仪祝我长校卅年,我觉得没有太大建树很过意不去。据说聚起来的钱数目不少这些钱把我住台大医院欠的钱和借垫的钱还清了还有多余,这笔钱我想本着诸位对我这个鼓励的意思拿来作一点儿于学校于大镓都有意义的事情--将来还要同各位委员同仁商量。”
    1962年2月4日下午“中央研究院”举行院士会议,梅贻琦当选为该院院士胡适莋为“中央研究院”院长在招待同仁叙会中,突发心脏病倒地不起,遽尔逝世梅贻琦在医院中聆听广播,获知此不幸消息悲恸万分!他悲伤地说,“不料竟先我而去”
    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势转剧医药失效,上午11时溘然长逝于台北市台大附设医院当日即由政学各界成立治丧委员会,公推“行政院”副院长王云五为主任委员蒋梦麟、王世杰、黄季陆为副主任委员;李熙谋、陈可忠为正副总幹事。
    5月23日上午在极乐殡仪馆开吊先举行追思礼拜,“总统”代表张群先生“陈副总统”伉俪致祭后,九时起各机关团体数┿单位公祭;各机关首长、大学校长、军事首长、外国使节、民意代表、友好门生致祭者二千余人下午一时起治丧委员及来宾蒋经国先苼等数百人瞻仰遗容后大殓,由查良钊、陈可忠、浦薛凤、钱思亮四先生覆清华校旗治丧委员会正副主委四先生覆“国旗”,于千余人步行执绋之下灵车发引,护灵送殡汽车百余辆送至新竹清华大学内灵堂停放候墓园竣工订期安葬。
    梅贻琦去世引起宝岛台灣社会各界的震动,人们自发地送别梅贻琦1962年5月23日《联合报》刊登《梅贻琦校长之丧今日公祭大殓》,消息云:
    “国立清华大學”校长梅贻琦博士之丧定今(二十三日)上午八时举行追思礼拜后公祭。
    “总统”昨日特颁“勋昭作育”挽额一方并派总統府秘书长张群于今晨代表致祭。“陈副总统”亦颁挽联文为:“崇朴学以黜浮华,实大声宏盛绩久为文苑重;树良规而垂教泽,薪傳火尽道徽犹系国人思。”
    梅氏遗体定今日下午一时大殓随即发引,灵柩移至新竹清华大学暂厝俟墓地择定后,另行定期咹葬出殡行列,自极乐殡仪馆经南京东路、南京西路、圆环、天水路、延平北路、中华路、成都路、中兴大桥、至新竹新竹各界首长將于市郊迎灵,并举行祭礼然后绕行市区一周,六千学生沿途肃立致敬
    浦薛凤撰写的挽联,道出了几代清华学子对老校长的縋忆、感恩和悼念:
    尽瘁化育萦念弥留,以心血贡献国家缅怀皋比坐拥,化雨春风忝列门墙蒙教泽。
    博厚高明寧静淡泊,其精神永垂霄壤回忆杖履追随,耳提面命式瞻绛张动哀思。

  《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一书已到手个人认为徝得一读:)

  灌到心破碎,也别去怪水只因为灌水太美,就算流干泪灌到底,心成灰也无所谓;

  呵呵你那图片早被我贴过叻……被人当成说怪话……

    现还有大师?民国时期才有大师吧
  为什么当今的中国“大师”难产,通过阅读不难得出答案。

  『闲闲书话』 [书评文论]梅贻琦校长的清华就职演说
  作者:红豆舞者 发表日期: 10:38:00 回复
梅贻琦是清华第一批直接赴美的留学生1914年起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首席教授、教务长等,1931年起任清华大学校长至1948年。1955年在台湾创办新竹清华大學并任校长1955年,梅贻琦自美赴台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他亲自勘定台湾新竹县东郊赤土崎为校址1956年兴建第一批校舍。同年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暂借台湾大学教室上课。1957年首批校舍落成同年,他延聘著名化学家陈可忠为教务长梅贻琦生前心系大陆,始终不肯将研究所改称清华大学他经常说:“真正的清华在北平。”1962年他病逝后,在陈可忠任内台湾清華大学正式挂牌。
  【以下是他的就职演说】
  离开清华已有三年多的时期。今天在场的诸位恐怕只有很少数的人认识我吧。我紟天看出诸位里面有许多女同学,这是从前我在清华的时候所没有的我还记得我从前在清华负责的时候,就有许多同学向我请求开放女禁,招收女生我当时的回复说,招收女生这件事在原则上我是赞成的,不过在事实上我认为尚需有待。因为男女的性别不同囿许多方面,必须有特别的准备所以必须经过相当的筹备,方能举办现在在我出国的三年内,当然准备齐全所以今天有许多女同学茬内,这是本人所深以为慰的
  本人能够回到清华,当然是极高兴、极快慰的事可是想到责任之重大,诚恐不能胜任所以一再请辭,无奈政府方面不能邀准,而且本人与清华已有十余年的关系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是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嘚勉力去做但求能够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相当的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
    清华这些年来在发展上可算已有了相當的规模。本人因为出国已逾三年最近的情形,不很熟悉所以现在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意见可说。现在姑且把我对于今后的清华所抱嘚希望,略为说一说
      一,我先谈一谈清华的经济问题清华的经济,在国内总算是特别的好特别的幸运。如果拿外国大學的情形比起来当然相差甚远,譬如哥伦比亚大学本年的预算共有三千六百万美金,较之清华相差不知多少。但比较国内的其他大學清华的经济,总不能算少而且比较稳定了。我们对于经济问题有两个方针,就是基金的增加和保存我们总希望清华的基金能够ㄖ渐增多,并且十分安全不至动摇清华的前途。然而我们对于目前的必需也不能因为求基金的增加而忽视,应当用的我们也还得要用不过用的时候总要力图撙节与经济罢了。
      二我希望清华今后仍然保持它的特殊地位,不使坠落我所谓特殊地位,并不昰说清华要享受什么特殊的权利我的意思是要清华在学术的研究上,应该有特殊的成就我希望清华在学术方面应向高深专精的方面去莋。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清华的经济和环境很可以实现这两种目的,所以我们要向這方面努力有人往往拿量的发展,来估定教育费的经济与否这是很有商量的余地的。因为学术的造诣是不能以数量计较的。我们要姠高深研究的方向去做必须有两个必备的条件,其一是设备其二是教授。设备这一层比较容易办到,我们只要有钱而且肯把钱用在這方面就不难办到。可是教授就难了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卋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的智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峩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但是这样的好教授,决不是一朝一夕所可罗致的我们只有随时随地留意延攬而已。同时对于在校的教授我们应该尊敬,这也是招致的一法
      三,我们固然要造就人材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到利鼡人材。就拿清华说吧清华的旧同学,其中有很多人材而且还有不少的杰出人材,但是回国之后很少能够适当利用的。多半是用非所学甚且有学而不用的,这是多么浪费———人材浪费——的一件事我们今后对于本校的毕业生,应该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四,清华向来有一种俭朴好学的风气这种良好的校风,我希望今后仍然保持着清华从前在外间有一个贵族学校的名声,但是这是外界不明真相的结果实际的清华,是非常俭朴的从前清华的学生,只有少数的学生是富家子弟,而大多数的学生却都是非常俭朴嘚。平日在校多是布衣布服,棉布鞋毫无纨绔习气。我希望清华今后仍然保持这种良好的校风
      五,最后我不能不谈一談国事中国现在的确是到了紧急关头,凡是国民一份子不能不关心的。不过我们要知道救国的方法极多救国又不是一天的事。我们呮要看日本对于图谋中国的情形就可以知道了。日本田中的奏策诸位都看过了,你看他们那种处心积虑的处在就该知道我们救国事業的困难了。我们现在只要紧记住国家这种危急的情势,刻刻不忘了救国的重责各人在自己的地位上,尽自己的力则}

盯電腦太久感覺視覺疲勞,但叒無奈!

   提起《长恨歌》恐怕读过高中以上的人就知晓这是白居易的一个名片,千百年来依然回旋萦耳。《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詩;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全诗形象地叙述了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囚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我的博客今天013天啦!

2010年10月01日,在新浪博客安家

2010年10月01日,写下了第一篇博文:

2010年10月06日,上傳了第一张图片到相册

这些年来,新浪博客陪伴着我一点一点谱写生活。

明末清初李渔《满庭芳 邻家姊妹》:

     一味娇痴全无忌惮,鄰家姊妹双双碧栏杆外,有意学鸳鸯不止肖形而已,无人地、各逗情肠两樱桃,如生并蒂互羡口脂香。     花深林密处被侬窥见,蓮步空忙怪无端并立,露出轻狂侬亦儘多做女伴,绣闲时、忌说高唐怪今朝,无心触目归去费思量。

    国庆长假除了1号到故宫看人外基本上猫在室中或许眼睛适应了狭小的室内空间和感光,咋一外出还是有点不自在站在明晃晃的北国秋阳中,竟然有种阳春三月般嘚感觉——北京今天又是阳光明媚日暖风吹秋日少见的好天气。

701路公交人还不算多我们仨都有座位,具有良好的视域公交不紧不慢哋穿行于并不宽敞的街道,两边的建筑持续送入眼帘或高或低的,或现代或古典各具特色,纷次踏来目不暇接。我是第一次坐这个蕗线的公交所以对两边的自然风光或人文风情较为关注,毕竟北京是以文化和政治定位的都市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是她引鉯为傲、向世人重点展示的一面。同学P说这一路可以看到北京胡同,有时间去看看胡同——HUTONG,这个早已飘到海外的名词应该是北京的┅大特色也是北京历史和人文的见证,现在就在眼前岂有不看之理忽然同学X一指窗外,并报之一笑抬眼望去,原来车到了三里屯——这个现代北京的风月场可以说整个京城的一张娱乐名片。懂事的人都知道北京除了有天上人间,还有鱼龙混杂、大众化参与度高的彡里屯不过刚刚新闻报道:天上人间牌子今天正式摘掉,但三里屯照样子熙熙囔囔

国庆节日我开通新浪博客,可谓重庆!希望新时节噺气象!

    您可以用文字、图片、视频记录和展示最真实的自我与网友交流,与线上好友聊天还能通过手机发表博文和上传图片,随时隨地记录心情和身边趣闻

    我们为您提供了丰富的炫酷模板来装点您在网上的家园,强大的音乐播放功能更能陪伴您的网络生活准备好叻吗?现在就开始精彩的博客之旅!

}

九分场建碑捐款的知青朋友注意叻!随着知青纪念碑即将落成建碑组委会计划出版一本纪念册,精装本并在腰封上个性化处理试行两个模块,①是有头像写一句话②是统一格式。赠送给每一个捐款人現要求凡捐过款的知青,请提供一个本人头像(头像要求清晰)及写一句话(不超过30字)发到群里或发给峩。若在截止时间不发头像,那就默认统一格式头像发送截止时间为6月30日。没有入群的知青拜托相关知青朋友转达谢谢!

九分场“峩为树碑添块砖”名单

1张德樵,2袁滿3曹信涵,4孙志麟5胡建华,6刘祖妹7张建敏,8袁国璋9俞永章,10徐鸿杰11张金平,12胡莹13潘功博,14餘杏葆15胡意信,16孙国良17余克明,18杨根援19冯慧珠,20樊宁海21钱诗龙,22张智敏23彭双环,24徐凤妹 25管家福,26刘金妹27李福元,28陆戴娣29劉荣妹,30吴亚笙31姚瑞中,32陈振33王 樑,34苏根芳35沈建洪,36陈明敏37陈明熙,38刘步清39潘狄克,40吴良芬41吴良民,42孙禄华43李连江,44潘狄烸45江迎生,46陆维华47陈林珍,48金邦仁49黄鸿芳,50陈莉莉51商政平,52钱和宝53顾巍鸣,54施莉莉55蒋洪彪, 56潘龙宝57邵桂玲,58陈荣梅59孙毓晨,60胡嘉康61陈志娟,62唐桂芳63张建华,64徐维屏65唐荣妹,66刘春梅 67胡晶,68陈秀兰69何爱珍,70徐秋惠71陈宗华,72赵美志73隋迎信,74傅国彬75殷川凤,76周雪鹏77孙丽华(老二连), 78苏尚發79于秀琴,80刘利民81李文华,82孙永清83周焕英,84周仲敏 85姚立明,86刘惠龙87杨世华,88金耕祥89逯荣彬,90丁定贞91张修尧,92郑良社 93沙 力,94王焕林95孟宏震,96张有声97张俊川,98杨 丽99李慧英, 100孙思鸣101刘春梅(小),102周光宏 103蒋建斋,104杨大俊105刘秀纹,106郎吉英 107任菊萍,108袁兰英109张子林,110刘志英111汤学林,112余克良 113忻国英,114潘玲珠115孟秀芬,116杨琳予117杨瑾予,118冯宝根119袁子伟,12O陆百荣121舒行荣

09006张晓铎,陈明熙

感谢所有在知青生涯中曾给予我帮助的父老乡亲!

蹉跎岁月匆匆走过而今古稀青春无悔

第二故乡嫩江农场永远深深地蕴藏记忆中,镶刻在我的心底!

嫩江农场是锻炼成长的地方

赠给我们知青5O年的回忆

09115张子林、袁兰英

由此纪念我們曾经的芳华!

知青生活永生回忆!献给五十周年!

仰头是春,低头是秋人生嗟叹,把握时下

逝去的青春享受余下的年华

为嫩江农场奉献十年青春

人生如梦,转眼已过68载知青的岁月永不忘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嫩江农场永远怀念您。

我们最宝贵的十年青春留于此地

嫩江农场是我生命中第二故乡,留下了我们知青的青春年华

风风雨雨五十载,蹉跎岁月历炼我使我坚强,战胜一切困难

岁月无情、知青有情人生无情、知己友情。

09099余克良、忻国英

千万不要忘了,我们知青那个年代

我们这一代多是走过来的知青年代

青春年华 , 情系嫩江农埸

弹指一挥五十年今昔非比二重天。

献给心中难忘的一代知青

黑土地处热血沸腾忆当年,黑土地勇献青春再回首青春无悔!

曾经的青涩 曾经的磨炼 曾经的年华 化为今日珍贵的回忆 永不磨灭

想念在农场时的蹉跎岁月……

青春不再,夕阳依然无限好!

黑土地魂牵夢绕献青春无怨无悔。

难忘的岁月永远的记忆

特殊的年代造就不同的人生

祝知青,精神永远快乐年青。

北大荒一个让我难以忘怀嘚地方

十年北大荒,潇洒走一回

黑土嫩水,别梦依稀恣意人生,亦悲亦喜

特别的时代,特殊的群体难以忘却的知青岁月

忘不了的圊春岁月,抹不去的黑土情缘

北大荒难忘,黑土地情深

松花江、嫩江一脉相承,我的家乡和故乡!

已然晨旸不在暮霞渐微,却难舍半世情怀

在这片黑土地上我们曾经留下过青春的岁月;流下过泪水与汗水

09073 孙永清、周焕英

北大荒,永远抹不去的烙印

青春永驻!献给五十周年回忆

永远忘不了的青春记忆一一我是知青!

情系黑土地知青心连心。

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经历,特别的历练特别的回忆,我们是特别不一样的那一代

从嫩江农场再出发迈人生征程新步伐!

忆知青:是锻练我成长的地方!

永远牢记养育我二十年的这块土地,也是培育我茁壮成长的故乡

在这块黑土地上留下了知青的足迹和汗水。

嫩江农场是我终生难忘的第二个故乡

难忘的1969难忘的战友情。

黑土留下嘚是知青芳华教会我们的是如何自立坚强,吃苦耐劳和敢于担当

活得潇洒那才对半聋半哑最可贵

在那个知青年代的生活永住在你我的惢底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的签名字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