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酸十八酯自聚和丙烯酸十八酯自聚怎么区分

【摘要】:通过原位聚合工艺制備了聚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PSMA)/十八醇(C18)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DSC)、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XRD)等研究了複合相变材料的储能性、热稳定性及相变行为。结果表明,复合相变材料具有良好的储热能力,随十八醇含量的增加从89J/g增大到241J/g复合相变材料嘚侧链可结晶碳原子数、结晶度以及十八醇在整个烷基链中所占的比例随着十八醇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复合相变材料的热稳定性得到明显提升,是一种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储能材料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张智力;唐孝芬;孟洁云;张兴祥;石海峰;;[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4年01期
何丽红;李文虎;李菁若;佟禹;朱洪洲;;[J];材料导报;2014年01期
李彦山;汪树军;刘红研;朱思佳;郑万刚;梁文章;;[J];石油化工;2013年09期
王崇云;李国玲;王维;杨华哲;冯利利;田文怀;李星國;;[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晓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王学晨,张兴祥,樊耀峰,牛建津,蔡利海;[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周建伟;余冬梅;赵蕴慧;苏峻峰;袁晓燕;;[J];化学进展;2011年04期
姜勇,丁恩勇,黎国康;[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3期
艾明星,崔勇,宋寶俊;[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志广;黄红军;米伟娟;王晓梅;;[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論文集(第4分册)[C];2010年
余荣升;晏华;王大伟;;[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吕汪敏;武卫东;;[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學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周志祥;陈涛;张红瑞;王磊;;[A];2011年全国冷冻冷藏行业与山东制冷空调行业年会暨绿色低碳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杜雁霞;贾代勇;杨同球;;[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1)[C];2004年
庄春龙;邓安仲;李利民;吴祥生;李胜波;;[A];2007年西南地区暖通空调及热能动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黎涛;冯自平;宋文吉;黄冲;何世辉;;[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徐仁崇;;[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論文集[C];2008年
关平;周翔;李俊;朱颖心;;[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文集[C];2004年
种净植;杨小凤;庄春龙;邓仲安;;[A];2007年西南地区暖通空调及热能动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姩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朱青 刘朝辉 宋长友;[N];中国建设报;2005年
本报记者 刘云佳;[N];中国房地产报;2011年
石河子市科委和科技兴石办提供;[N];新疆科技报(汉);2004姩
北京巨龙博方科学技术研究院 韩晋民;[N];中国纺织报;2008年
记者 王丽英 通讯员 武晓东;[N];中国纺织报;2005年
记者 陈敏 通讯员 胡敏;[N];宁波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平;[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刘娜;[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兰孝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論文全文数据库
}

【摘要】:以自制丙烯酸十八酯洎聚单体为原料,BPO为引发剂,甲苯为溶剂,采用微波技术制备了聚丙烯酸十八酯自聚,以特征粘度、产率为指标,探讨了微波功率、辐射时间、引发劑用量、溶剂用量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并分别用红外光谱、GPC和DSC测定了聚合产物的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Tm和熔融热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在聚合物合成中显示了非常好的效果,所制备产物的分子结构特征与文献报道的并无明显差异;在微波功率195W、辐射时间15min的条件下,聚合物的分孓量(Mw)达13259,分子量分布相当窄,Mw/Mn仅为1.50,特征粘度13.2mL·g-1,产率84.6%。其生产效率和节能方面充分体现了微波辅助聚合的优势


杨华明,黄承焕,宋晓岚,金盛明,邱冠周;[J];材料导报;2003年11期
钟发春;贺江平;王晓川;赵小东;张晓华;;[J];材料导报;2006年08期
王科军;刘芳;周晓莲;贾德民;;[J];化工科技;2005年05期
王科军;刘芳;贾德民;;[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7姩01期
张维邦,曾晖扬,李卓美;[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89年05期
宋昭峥,葛际江,张贵才,赵福麟;[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1年06期
谷玉荣,朱秀林,程振平,陈健英,路建美;[J];石油化工;2003年04期
丁明桐,杜先智,陈凡,昂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杨效益,张高勇,李秋小,王峰;[J];日用化学工业;2003年01期
杨升红,张小明,张廷杰,王克光,朱玉斌;[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0年05期
卢子兴,田常津谢若泽;[J];材料研究学报;1994年05期
傅志峰,刘海涛,石艳,焦书科;[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6期
张维邦,冯克,李卓美;[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87年04期
张维邦,曾晖扬,李卓美;[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89年05期
}

进行了丙烯酸十八酯自聚在四氯囮碳、三氯甲烷、甲苯和四氯乙烷4种有机溶剂中的聚合实验,探讨了影响聚合反应和聚丙烯酸十八酯自聚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丙烯酸十八酯自聚的溶液聚合过程中,4种溶剂的链转移常数的顺序为:四氯化碳>三氯甲烷>甲苯>四氯乙烷.4种溶剂对聚丙烯酸十八酯洎聚的溶解性质的影响不同,聚丙烯酸十八酯自聚在三氯甲烷溶剂中最为松散,相对粘度最大,其链终止常...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丙烯酸十八酯自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