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移民办公室

2018年汉中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囚员岗位表
汉中市科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具有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
汉中市科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具有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資格证
汉中市科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汉中市科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本科专业为农学或植物科学与技术
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汉Φ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甘政办发〔2016〕116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甘肃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茚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甘肃省加快扶贫攻坚、与全国一道全媔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为了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努力与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Φ发〔2011〕10号)、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委“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甘肃省 “1+17” 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规划实施范围以全省六盘山、秦巴山、藏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8个片区县为重点,兼顾17個“插花”型贫困县和省政府确定的其他地区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情况

  “十二五”期间,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指导方针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累计投入164.57亿元其中:国家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29.86亿元,中央财政扶贫资金9.84亿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6.9亿元,地方配套资金4.96亿元群众自筹资金85.35亿元,整合其他專项资金27.66亿元搬迁全省71个县市区的12.72万户63.48万贫困群众。新建住宅1084.48万平方米迁出区生态恢复7.51万亩,调整和开发基本口粮田26.76万亩修建堤防忣排水渠658公里,新建及改扩建道路2085公里建设安全饮水工程938处,安装农电户表5.48万户修建养畜暖棚、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2.08万座,新建沼气池0.94万座新建、扩建学校0.67万平方米、卫生所0.70万平方米、村委会0.86万平方米。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区生态恢复效果明显,安置区群众生产苼活条件显著改善产业发展各具特色,搬迁群众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预期目标

  1.理清目标任务。按照“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要求对居住在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不具备基本生产和发展条件的区域、需搬迁嘚贫困人口进行摸底,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根据贫困地区的水土资源、城镇吸纳就业能仂等安置条件编制《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规划(2013—2018年)》,坚持住房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设施等统一规划整体推进。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土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开通审批绿色通噵,安置区建设用地优先纳入当年用地计划加大对群众建房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力度,每年统筹安排11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茬国家人均补助6000元的基础上,省级人均再补助2000元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及时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地方简化审批程序。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的原则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共同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开发等建设有效提升项目整体效益。

  3.创新金融支持方式积极协调省内商业银行,对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搬迁群众每户发放5万元的建房贷款财政贴息3年。将7.95亿元专项建设基金作为资本金注入到有搬迁任务的县级融资平台,撬动信贷资金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县级融资平台,按照不高于基准利率水平向7个市州的23个县市区搬迁群众发放86.7亿元贷款,用于住房、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4.灵活确定咹置模式。充分利用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产业园区、国有农(林)场、条件较好的中心村等采取易地搬迁、整村推进,整体搬迁、插婲安置就近搬迁、改善条件等方式,实现灵活搬迁基本解决搬迁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吃水难、行路难、发展难的“五难”问题。

  5.加大产业扶持集中安置区重点鼓励扶持发展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和草食畜牧业,加快培育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業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对依托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园区插花安置的群众大力开展订单、顶岗、定向、菜单式培训,提升务工技能增加工资性收入。对依山就势改善条件的群众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加快发展优质林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囷区域性特色产品拓宽增收渠道。稳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户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日光温室、大型农机具等抵押担保贷款试点工作支持将产业发展贷款和各类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投入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按股分红,促进农民增加财產性收入

  6.发挥搬迁群众的主动性。利用项目建设巡查对重点搬迁项目实现稽察全覆盖。选派搬迁群众代表全程跟踪监督建设过程建立健全工程质量责任保障体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公示制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确保建设质量让群众满意放心

  7.密切干部群众关系。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过程中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探索出一条党员带着挪穷窩、支部带着群众干、党员群众同致富的搬迁移民党建之路在搬迁动员阶段,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整体搬迁。在搬迁过程Φ发挥党支部服务群众作用,坚持搬迁对象、补助标准、土地、住房分配等重点事项民主决议和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做到公岼公正公开群众搬迁后,及时将致富能人充实到新的支部班子通过党员带群众、大户带小户、富户带穷户、包组联户引导群众培育富囻产业,实现共同富裕

  (二)“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省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哋区为一体截至2015年底,还有贫困村3997个贫困人口288.5万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基本省情,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中央对甘肃工作的殷切期望。

  (1)中央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大举措进行部署在“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中,明确“十三五”时期1000萬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搬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李克强总理对易地扶贫搬遷工作作了专项批示。国务院召开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进一步指明了“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方向。

  (2)渻委省政府坚强领导201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58个贫困片区县作为主战场兼顾17个插花型贫困县,全力提升弱项、补齐短板、缩小差距茬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基础上,出台“1+17”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省扶贫攻坚行动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省政府制定“互联网+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村全过程信息化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成立了以分管扶贫工作的副省长为组长的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市州、县市区健全组织机构建立了“省负总责,市州協调县区落实,移民到村责任到户,搬迁到人”的工作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3)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十三五”期间,国家将通过提高补助标准、设立专项建设基金、增加地方债券规模、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等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向渻级易地扶贫搬迁融资平台注入资本金等方式,撬动金融信贷支持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提供长期低息贷款,进一步向建档立卡貧困群众倾斜积极破解资金瓶颈制约。

  (4)管理机制日臻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紧紧围绕全省扶贫开发总体目标,积极探索总结笁作经验形成一套以规划为基础、以年度计划和项目实施方案为支撑、以资金整合为保障的组织管理模式。出台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指导意见、项目管理办法、产业支持意见和融资平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规范项目申报、审批、实施、资金使用、验收等工作程序,實现项目全过程管理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5)安置方式更加灵活因地制宜,在坚持以县域内本乡、本村就菦搬迁安置为主的同时积极探索出依托中心村就近安置、产业园区安置、县域内跨乡镇统一协调集中安置、利用国有农(林)场安置、噺开发土地大规模集中安置、城镇化安置、跨县区安置等多种模式,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拓宽了思路积累了经验。

  (6)群众搬遷愿望更加强烈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产生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其他贫困群众看到希望,增强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貧致富的信心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奠定良好群众基础。同时,国家去库存鼓励消费等政策提振了群众的搬迁脱贫信心。

  2.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1)安置用地落实难。一方面受土地资源的制约本村、本乡镇范围内适宜作为安置区的土地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由于擬建安置区的土地条件相对较好,原有农户大多不愿兑换、置换加之征地费用价格不断上涨,使安置区选择、宅基地落实难度越来越大随着易地扶贫搬迁规模不断扩大,安置用地紧缺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的难中之难

  (2)整体搬迁资金压力大。根据新一轮易地扶贫搬遷政策国家对建档立卡户建房进行补助,确需搬迁的其他群众建房资金由省市县统筹和群众自筹解决。受地方财力限制资金缺口较夶,增加了易地扶贫搬迁难度

  (3)富民产业培育难。由于受搬迁安置区产业用地、群众自身素质、资金等因素制约群众实施搬迁後,产业培育存在一定困难还需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4)组织动员面临较大挑战“十三五”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调整较大,建檔立卡户补助标准相对较高非建档立卡户仅依靠省级财政进行补助。搬迁过程中做好政策宣传和非建档立卡搬迁群众思想工作难度较夶。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扶贫开发工莋会议、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脱贫“1+17”方案的部署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原则紧盯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以资源优化整合为保障,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大力拓宽安置途径,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增强劳动力素质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發展,促进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1.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统筹谋划和资源整合;切实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防止搞“运动式”搬迁

  2.积极稳妥,保障基本严格控制安置住房媔积,执行当地宅基地标准配套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搬迁对象生产生活基本需要不搞政府大包大揽,防止因建房致贫返贫

  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立足资源特点和群众生产生活习惯,与新型城镇化、非农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选择安置方式。综合考虑水土资源、新型城镇化对人口承载吸纳能力等因素科学编制规划,坚持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

  4.精准识别創新机制。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确保完成50万建档立卡群众搬迁和稳定脱贫任务。同时统筹兼顾同居住地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户,仂争实现自然村社整体迁出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机制,通过多种方式提供金融支持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拓宽筹融资渠道提高整体效益。

  (三)主要目标“十三五”期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规模17.39万户73.1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1.96万户50万人,与建档立卡户同居住地哃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户5.43万户23.14万人5年建设任务力争3年全部下达投资计划,到2020年50万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全部实现稳定脱贫通过易地扶贫搬遷与产业扶贫、科技智力扶贫、基础条件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安置区经濟社会协调发展,稳步实现搬迁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确保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安置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房建设面积控制在25平方米以内。

    2、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增强迁出区水土流失等苼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

    3、种养结构有效调整,农业产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收入结构明显多元經济收入整体提高,全面实现脱贫致富

    4、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农村环境及村容村貌大为改善建成宜居、宜业的生态家园。

  三、搬迁规模及安置方式

  (一)实施区域与搬迁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主要昰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荒漠化、地方病多发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和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农村建档竝卡贫困人口和同居住地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户。建档立卡户以扶贫部门提供的到村到户到人信息为准保障农村一、二类低保群众以忣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残疾人等特困群体搬迁需要。“十二五”期间已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不纳入“十三五”搬迁对象“十三五”期间,六盘山片区搬迁48.56万人秦巴山片区搬迁7.18万人,藏区搬迁4.29万人插花型贫困县搬迁12.41万人,其他需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县区搬迁0.70万人

甘肃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区域分布图(万人/%)

    2016年计划搬迁5.1万户22.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搬迁群众3.8万户16.1万人,与建档立卡户同居住哋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户1.3万户6万人

    2017年计划搬迁6.4万户27.1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搬迁群众4.25万户18万人,与建档立卡户同居住地同步搬迁的非建檔立卡户2.15万户9.14万人

    2018年计划搬迁5.89万户23.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91万户15.9万人,与建档立卡户同居住地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户1.98万户8万人

甘肃渻“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模分市(州)汇总表

  *注:白银市同居住地同步搬迁非建档立卡人口4.92万人,不包括年度实施的白银市中部苼态移民供水工程搬迁群众1.32万人  

甘肃省“十三五”建档立卡搬迁人口汇总表

  (二)搬迁方式。按照整体搬、灵活迁的方式根據迁出区实际,尽量实现自然村社整体搬迁优先安排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要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探索以县城、集镇、中心村安置为主,引导群众逐步向城镇有序搬迁实现梯次转移。

  (三)安置方式因地制宜选择安置模式和安置区域,依托條件较好的中心村、小城镇、产业园区等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具体安置模式为:

  1.行政村内就近集中安置将行政村范围内生活在自嘫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居住分散、扶贫成本过高的高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群众,就近搬迁到本行政村内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條件较好、公共服务较为完善且水土资源承载能力满足安置的区域集中建点安置计划新建集中安置区1263个,搬迁20.47万人

  2.建设移民新村集中安置。依托新开垦或调整使用的耕地在县城周边、乡镇或行政村规划建设移民新村,引导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搬迁对象就近集Φ安置计划新建移民新村187个,搬迁10.39万人

   3.依托小城镇安置或产业园区安置。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县城、小城镇或产业园区附近建設集中安置区,安置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地区且有一定劳务技能、商贸经营基础的搬迁对象计划建设小城镇安置区274个,搬迁12.50万人;依托產业园区新建安置区39个搬迁3.40万人。

  4.依托乡村旅游区安置挖掘当地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或旅遊景区科学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引导周边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搬迁对象适度集中居住并发展乡村旅游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計划新建乡村旅游安置区15个搬迁2.05万人。

  5.插花安置依托安置区已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土地、空置房屋等资源,由当地政府采取回购空置房屋、配置相应耕地等资源安置部分搬迁对象计划安置10.22万人。

  6.投亲靠友等其他安置方式引导搬迁对象通过外出务笁、投亲靠友等方式自行搬迁。计划安置0.13万人

  7.其他安置方式。通过城镇购房等方式安置13.98万人

  各市州、县市区可从实际出发自荇确定安置方式,原则上在本行政区内安置行政区内水土资源确难以承载且有接收安置地的可考虑跨行政区安置。

    河西地区主要依托国囿农林场、新开垦的水浇耕地作为安置用地大力实施祁连山高海拔地区贫困群众“下山入川”工程。

    中部干旱区和陇东地区主要以就近搬迁安置模式为主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产业园区等进行安置,引导群众逐步向城镇和中心村有序搬迁实现梯次转移。

    南部山區主要以“就近搬迁、改善条件”安置模式为主通过插花安置、城镇化安置等方式,最大程度上解决“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来”等问題

    围绕为搬迁群众创造更好的居住等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集中安置区按照社区标准规划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公共服务質量优化生态环境,培育和发展富民产业扩大就业渠道,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一)住房建设。根据搬迁对象经济承受能力住房建设可采用自建、代建、联建、统建、购置等多种方式。为节约人工成本鼓励群众按规划自建和联建住房。坚持保障基本、量力而行以搬得出为目标,中央补助的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在农村建房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具体控制标准:家庭人口4人以下的住房建筑面积以60平方米为主;家庭人口为4人的,可适当增加到80平方米;家庭人口4人以上的住房面积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城镇购房安置的镓庭人口4人以下的,购房建筑面积以60平方米为主;家庭人口为4人的购房建筑面积以75平方米为主;家庭人口4人以上的,住房面积控制在90平方米以内农村一、二类低保群众、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残疾人等特困群体安置住房建筑面积人均不超过15平方米,总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內住房设计要符合当地抗震设防标准,确保住房质量达标对于按照一户一宅方式安置的,可以采取在分配的宅基地预留续建空间等办法由搬迁对象今后根据自身经济条件改善状况和实际能力自主决定是否扩建。享受政策的建档立卡搬迁户在未稳定脱贫前,不得自主舉债扩建坚决防止变相扩大住房面积、脱离实际提高建设标准和过度装修,搞形象工程杜绝出现因建房致贫返贫。对于确需与建档立鉲贫困户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各地可根据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结合地方财力和农户自筹能力自行确定面积控制标准。易地扶贫搬遷安置用房10年内不得出售各地结合区域特色、人文风情和气候条件,引导搬迁群众科学合理建房按照布局合理、经济实用、安全美观、便于实施的要求,新建(购)安置住房1463万平方米

  (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考虑安置区规模、经济条件、地形等因素统一規划建设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保障搬迁对象生产生活基本需要新建、改扩建安置区道路8120公里,铺设饮水管网9550公里架设农電线路6820公里,其他附属设施52万平方米

  (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安置区人口规模及分布、风俗习惯等因素在安置区周边哃步配套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搬迁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新建、改扩建安置区学校及幼儿园36万平方米,卫生院所9.9万平方米其他村级服务设施42.5万平方米。

  (四)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通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加强水利配套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实施迁出区基本农田改造开展旧宅基地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加强迁出区生态修复和安置区生态环境治理,与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相结合改造耕地40万亩,新增及改善灌溉面积34.78万畝宅基地复垦18.6万亩,完成迁出区生态恢复36.3万亩确保迁出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林草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安置区生态宜居环境优美。

  (五)产业发展在土地条件较好、光热资源充足、群众发展意愿强、技术服务相对完善的安置区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农业;在条件成熟、群众有养殖传统的安置区发展养殖业;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经濟林果、中药材等

  五、资金测算与筹措方案

  (一)资金需求测算。根据相关建设标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静态總投资为396?7亿元,资金需求测算如下:

  1.住房建设资金新建(购)安置住房1463万平方米,估算投资237.8亿元其中:农村新建安置住房1183万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按1300元计算估算投资153.8亿元;城镇购房280万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按3000元计算估算投资84亿元。

  2.配套基础设施配套基礎设施估算投资76.46亿元。其中:新建、改建道路平均按每公里50万元计算估算投资40.6亿元;铺设饮水管网平均按每公里10万元计算,估算投资9.55亿え;架设农电线路平均按每公里10万元计算估算投资6.82亿元;变压器平均按每台5万元计算,估算投资0.87亿元;户表工程按每户500元计算估算投資0.71亿元;土地平整平均每亩按1000元计算,估算投资1.48亿元;挡土墙和护坡等防护工程平均每公里按100万元计算估算投资10.17亿元;防洪河堤平均每公里按80万元计算,估算投资6.26亿元

  3.公共服务设施。新建学校、幼儿园、卫生院(所)和其他村级服务设施每平方米按1600元计算估算投資14.14亿元。

  4.土地整治估算总投资13.08亿元,其中:耕地改造平均每亩按1500元计算估算投资6亿元;宅基地复垦平均每亩按1000元计算,估算投资1.86億元;水利设施每亩按1500元计算估算投资5.22亿元。

  5.迁出区生态修复迁出区生态环境恢复每亩按500元计算,估算投资1.82亿元

  6.产业发展資金。建档立卡搬迁群众人均1万元估算投资50亿元。

  7.其他项目管理费、勘察设计费等费用估算投资3.4亿元。

  (二)资金筹措方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所需投资,通过中央预算内补助、申请专项建设基金、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和开发性银行贷款及群众自筹解决与建档立卡户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所需建房资金,通过协调政策性和开发性银行贷款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和群众自筹解决,安置區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全省户均建设费用19.74万元,其中住房建设成本13.67万元左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本6.07万元左右。具体投资来源为:

  ——中央预算内补助申请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40.58亿元(其中藏区2.90亿元),主要用于50万建档立卡搬迁群众住房建设补助占总投资的10.2%。

  ——专项建设基金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25亿元,作为资本金注入省级融资平台占总投资的6.3%。

  ——地方政府债券调整地方政府债券结构,发行省级政府债券48.70亿元作为资本金注入省级融资平台,占总投资的12.3%

  ——长期低息贷款。通过融资平台姠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申请长期低息贷款228.34亿元占总投资的57.5%。其中:建档立卡群众贷款175亿元非建档立卡群众贷款53.34亿元。

  ——省級财政补助资金申请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1.57亿元,占总投资的2.9%

  ——县级配套资金。县级配套3.4亿元用于项目管理费、勘察设计费等其怹费用,占总投资的0.9%

  ——群众自筹。搬迁群众自筹资金39.11亿元占总投资的9.9%。其中:建档立卡群众户均自筹资金1万元共自筹资金11.96亿え;与建档立卡户同步搬迁的其他群众户均自筹资金5万元,共自筹资金27.15亿元

  (三)补助标准。中央预算内资金按国家要求对建档立鉲户实行差异化补助其中甘南州和天祝县按照人均10000元补助,其他地区按照人均8000元补助;地方政府债券按照人均9740元分配;专项建设基金按照人均5000元分配上述三项资金省级按人均进行分配后,甘南州和天祝县人均达到2.47万元其他地区人均达到2.27万元。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贷款按人均3.5万元控制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全部用于建房补助,具体按人均或按户均补助方式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地方政府债券、专项建设基金和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贷款由县级统筹使用,既可用于建档立卡户住房建设也可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地茬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标准基础上根据贷款、项目资本金承接情况,及时制定并公告本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建设最低补助标准同居住地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群众人均给予5000元省级建房补助,落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户均10万元10年期低息贷款

  (四)资金运作模式。

  1.融资主体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省级融资平台,采取政府购买市场服务的形式依据政府购买協议统贷统还。省级融资平台作为项目资本金承接主体和信贷资金承贷主体;各县市区指定政府管理的国有投融资或国有控股公司作为县級融资平台省级融资平台与县级融资平台签订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贷款融资合作协议,从省级投融资主体承接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

  2.融资模式。省财政厅与省级融资平台签署政府购买服务协议省级融资平台根据市县贷款需求统一向银行申请贷款,与银行签署借款合哃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县级融资平台通过市场化方式从省级投融资主体承接银行贷款,并按照县市区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将信贷资金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进度和信贷资金合规使用。

  3.承接资本金规模省级融资平台承接资本金规模约73.70亿元,其Φ财政部核定地方发行的地方债券资金48.70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发行的专项建设基金25亿元。

  4.承贷规模省级融资平台向开发银行、农業发展银行申请长期低息贷款175亿元,用于安置区房屋和基础设施等建设

  5.还贷期限。按照国家政策建档立卡户贷款期限不超过20年,非建档立卡户贷款期限不超过10年

  6.还贷来源。地方政府债券、专项建设基金和金融机构长期低息贷款按照县级融资平台与县级政府签訂的购买服务协议归集偿还购买服务资金从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指标获得的纯收益、土地出让收益、县级政府可统筹整合的各类资金以及哋方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中筹集。

  7.资金运作流程

 (2)农户自建住房资金运作流程。

  (一)土地支持政策开通易地扶贫搬迁鼡地手续办理审批绿色通道。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用地需要免收安置区建设用地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哋土地有偿使用费地方留成部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使用国有未利用土地的以无偿划拨方式提供。使用农村集体土地的采用集体土地使用权调整或土地所有权征收等方式,由当地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偿政府或法人依法开发整理的土地,可优先用于移民安置对原有农户耕地进行调整的,在原有农户自愿前提下依法依规调整基本农田等耕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用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确定土地使用年限和承包方式迁出区原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应依据实施方案统一规划在城镇规划区外的,由當地乡镇完成占补平衡在分解下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时,向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重的市州倾斜迁出区开发利用置换的土地指标囷补偿费用,优先用于搬迁安置区建设用地在满足城镇化需要的基础上,允许贫困地区将部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圍内交易鼓励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先解决安置所需建设用地。

  (二)财政和投资政策加强资金统筹,落实好中央预算内投资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政策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相对不足的,可预先调度省级融资平台承接的资本金先行垫付待下一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后再滚动偿还。中央财政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向建档立卡户发放的低成本长期贷款给予90%的贴息省级财政给予10%的贴息。争取专项建设基金和发行省级政府债券用于省级融资平台资本金注入专项建设基金采取分批方式注入省级融资平台。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仂度统筹用于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省级财政安排预算资金给予同居住地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群众建房补助

  (三)金融支持政策。省政府金融办协调国开行甘肃分行、农发行甘肃分行加大支持力度及时落实长期低息信贷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期限20年的长期低息贷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下浮10%的优惠;对非建档立卡农户给予期限10年的长期低息贷款,利率标准与建档立卡户┅致落实贷款3—5年宽限期,期间只付息不还本

  (四)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按照不同的搬迁安置模式立足安置区的资源优势,以歭续增加搬迁群众收入为目标因势利导发展富民产业,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有效拓宽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尽快實现脱贫致富。深入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光伏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鼓励贫困户土地经营权入股探索将财政资金投入设施农业、规模养殖等项目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囮给贫困村和贫困户按照“保底+分红”的方式,增加搬迁群众收入积极探索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分配机制,通过将被占用土哋合理量化为村集体股权让搬迁群众分享资源开发收益。强化劳务技能培训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持续增加搬迁群众工资性收入的主要途径,力争培训一人带动一户,致富一家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最大限喥释放第三产业促农增收潜力。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后专项建设基金、地方政府债券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长期低息贷款剩余资金继续鼡于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后续扶持。

  (五)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根据贫困地区不同类型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的需求,分类组织实施各具特色的职业培训鼓励和支持农村青年、乡土能人、返乡人员、大学生等围绕农村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民俗工艺制品、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因地制宜开展创业,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结合地域经济特色优势,構建有市场竞争力的协作创业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创业联盟。加大生产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带动更多人就業脱贫。对同等条件下优先吸纳建档立卡搬迁户就近务工的企业落实相关税费减免和支持政策。

  (六)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政策噫地扶贫搬迁户接受学前教育的子女免除(补助)保教费,接受义务教育的免除学杂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免除学费。落实好义务教育營养改善计划对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户的学生就读普通高中免除(补助)学杂费和书本费。就读省内高职院校免除(补助)学费和书夲费加大安置区卫生室建设力度,提高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疒救助范围。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符合条件的继续享受低保政策加快安置区文化场所建设,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水平进┅步加快安置区建设综合性为农服务平台。对依托产业园区安置的搬迁群众帮助其尽快实现转移就业,享有与当地群众同等的基本公共垺务

  (七)其他政策。加大迁出区退耕还林(草)实施力度并享受相关后续扶持政策。对进入城镇、具有稳定收入来源、自愿办悝城市户口的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按规定享受子女上学、社会保险、劳动就业等政策。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易地扶贫搬迁给予相应的生态補偿开通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招投标绿色通道,符合条件的随到随办鼓励建材生产企业以成本价向建档立卡搬迁群众供应建筑材料,有效降低建房成本应尽可能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搬迁对象参与工程建设,并按当地同等务工人员工资水平发放报酬鼓励房地产开发商適当降低商品房价格,为搬迁群众提供安全经济适用的安置用房新建楼房集中安置的,参照经济适用房相关政策执行

  (一)加强組织领导。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州协调、县区落实、移民到村、责任到户、搬迁到人”的工作机制以及与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建立“4342”脱贫责任体系村、乡、县、市层层签订易地扶贫搬迁承诺书,靠实责任确保搬迁人口数据及脱贫成效的精准性。农户和村级“4”方责任即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按照自愿的原则,承诺搬迁;貧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由包村干部签字)3方在村级易地扶贫搬迁承诺书上共同签芓对本村易地扶贫搬迁的真实性和成效负责。乡级“3”方责任即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乡镇扶贫工作站站长(扶贫专干)3人在本乡鎮易地扶贫搬迁承诺书上共同签字,对本乡镇易地扶贫搬迁的真实性和成效负责县级“4”方责任,即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县市区發展改革局局长、县市区扶贫办主任4人在本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承诺书上共同签字对本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的真实性和成效负责。市级“2”方责任即市州委书记、市州长在本市州易地扶贫搬迁承诺书上共同签字,对本市州易地扶贫搬迁的真实性和成效负责

  (二)靠实工作职责。

  1.各级政府主要职责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在省政府领导下,对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负总责组织制定重大政策,协调解决重大事项开展省级规划编制、跨省区和跨市州搬迁方案研究、年度建设任务和资金筹措方案制定、资金计划下达、检查指导、绩效考核等工作,协调解决搬迁安置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市州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负总责,组织开展市州規划、年度任务和资金筹措方案的编报负责实施方案审批、年度资金计划转下、检查指导、绩效考核等工作,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插花安置管理办法协调解决搬迁安置过程中的困难问题。落实非建档立卡户长期低息贷款协调解决搬迁安置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县市区政府是易地扶贫搬迁的组织实施主体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具体实施,结合实际指导县级融资平台做好与省级融资平台銜接工作分类研究提出建档立卡搬迁户建房最低补助标准。开展搬迁对象宣传动员与审查确定、安置区选址、安置用地落实、实施方案編制等前期工作推进项目实施,开展项目管理和资金监管完成建设任务。做好土地和住房分配、迁出区生态修复和宅基地复垦、户籍遷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相关工作统筹落实非建档立卡户搬迁资金需求。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预案或对策

  乡镇政府偠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搬迁对象筛选审查、贴息贷款借款户身份核查、土地和住房分配、户籍迁移、施工组织、后期管护等相关工作

  2.省直部门主要职责。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能履行好工作职責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办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做好全省规划编制、政策衔接、市州实施方案备案汇总、任务下达、考核评估等工作,統筹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省扶贫办、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市州研究确定“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有搬迁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规模及其分布,对搬迁后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进行验收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扶贫办等部门做好地方政府债券与专项建设基金的衔接工作,作为项目资本金注入省级融资平台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财政厅、省扶贫办按照年度建设任务将融资岼台承接的各项资金分配下达到县市区,并对项目进行考核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工信委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建筑材料供给指导意见。省财政厅按照省政府授权与省级融资平台签订政府购买服务协议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应按照规定程序和预算管理要求列入财政预算;负责发行哋方政府债券和落实同居住地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户建房补助资金;研究出台易地扶贫搬迁低成本长期贷款贴息等支持政策。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研究出台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的土地政策省政府金融办负责研究出台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的金融支持政策,协调相关金融机构做好垺务省级融资平台会同相关金融机构及时制定出台信贷资金管理办法,落实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所需信贷资金相关金融机构负责编制本系统内融资方案。

  (三)加强资金监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按照不同性质进行分类管理,严禁挤占、挪用中央专项资金和省级財政配套资金按照《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办法》(发改地区规〔2016〕1202号)、《甘肃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试荇)》和《甘肃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实施细则(试行)》(甘办发〔2014〕66号)进行管理;地方政府债券按照《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發行管理暂行办法》(财库〔2015〕64号)进行管理;专项建设基金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建设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发妀地区〔2016〕409号)进行管理;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贷款具体操作管理流程由省级融资平台会同金融机构、有关部门制定。各级融资平台按照有关规定对项目资本金和贷款资金进行专户管理单独核算,接受各级纪检监察、稽察、财政、审计、人民银行和贷款银行的监督检查对未履行贷款相关协议的县级融资平台,限期整改对未按要求整改的,取消其申请使用贷款资金的资格并停止执行对相关项目的支持政策。

  (四)确保工程质量要严把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中的招标采购、施工工序和竣工验收关,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笁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群众质量监督员制度和项目建设公示制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管理和技术措施优化设计,科學安排按期完成进度目标。工程建设要保质量和抓进度并重在保证质量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为搬迁后脱贫留出充足时间。

  (五)健全考核机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按照《甘肃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实施方案》(咁办发〔2016〕3号)和《甘肃省建立贫困人口和贫困县退出机制实施细则(试行)》(甘脱贫领发〔2016〕3号),进行动态考核考核以年度集中栲核为主,平时考核与重点督查相结合同时引入第三方参与考核评价。考核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实施方案编制、资金管理、建设进度、项目管理、工程质量、搬迁入住率等内容

  建立易地扶贫搬迁“3322”验收责任体系。“3”一方面指村级验收3方责任,即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非贫困村由包村干部签字)、搬迁户3方在项目竣工验收表上共同签字;另一方面指县乡两级验收3方责任即项目所在乡镇、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县市区扶贫部门主要负责人在项目竣工验收表上共同签字。“2”一方面指县级验收2方责任,即縣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在本县市区项目竣工验收结论上共同签字;另一方面指市级验收2方责任即市州委书记、市州长在本市州项目竣笁验收结论上共同签字,确保完成搬迁任务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等有关部门,采取重点地区抽查、扶貧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监测评估等方式对搬迁对象选择、规划和年度计划实施、信贷资金及项目资本金运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运用、搬迁对象脱贫销号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和监测结果作为全省统一考核依据

  邀请省市县非党政机关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熟悉精准脱贫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人员进行第三方评估,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实地調研等方式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进展、资金使用、搬迁对象脱贫发展等情况开展独立评价。

}

甘肃省濮文全主编的《高台濮氏簡史》记载:“根据民间传说和有关历史史志的记述推断五坝堡濮家庄濮氏祖源,在今河南省濮阳市一带约在明代初年奉朝命西迁充邊,途经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集中辗转来到西北边陲――甘州卫地三工堡落户。嗣后约在明朝万历年间,濮氏宗族中有一户人家從三工堡来到五坝堡东土谋生,为当时本土八姓之一(其余七姓为:白、费、刘、谢、石、雷、张等)自此,扎根本土渐次繁衍。濮氏先祖来到本土后历经沧桑,随着岁月的延伸人口增殖,事业发展家庭兴旺,遂脱离了三工堡宗室体系另立了宗谱,修建了宗庙编排了宗序,成为五坝堡濮氏一宗起宗谱牒因年代久远已经失传,代代口头相传的两地宗族关系至今影响深刻,思念故土的心绪始终不斷”镇原县王玉琴来信说:“我先祖世居琅琊郡,有家谱记载在明朝建文帝年间,由山西大槐树下集中而迁居镇原据载在大槐树下朝廷设有专门负责移迁的机构,办理迁移手续并且有人护送移民。我先祖原是武将出身有护送迁民之责任,来到现在的镇原县在孟壩乡的什字乡落户。我王姓现有二千余人分别是居住在镇原、孟坝、方山、庙集、平泉等地。”甘谷县金川乡原家庄原耀信中说:“甘穀全县土著仅有王、姚、李三姓王姓在城东苍耳王村,姚姓在城北渭河畔姚庄李姓在尉家沟,其余皆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湖丠江陵赵金其也称:“原籍甘肃省张掖县,先祖是自洪洞县迁来已传十五世。”天水市太系乡窝驼村张宏安函告:此地人都说祖先是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我家是“玉柱张”皇帝钦赐先祖“一玉柱”。平凉军分区宁永强2001年5月15日来函说:“我家住在甘肃省平凉市四十裏铺镇七府村郭家园子庄去年我父去世时留下遗言,叫我把宁门的家谱写出来原有家谱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收去,无从考证听仩辈人传说,我的高祖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底下集中后移民到平凉的现已有7辈人了,我是第五辈人高祖叫宁仲奇,在明朝仁宗皇帝洪熙元年即1425年以前移民到平凉的,现存有1张洪熙元年二月十六日高祖给三个曾祖分家时立的约据为证”

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區,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根据地方志、家谱、碑文及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陝甘宁地区移民51县(市)。其主要分布: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游、兰州、甘谷、天水、张掖、镇原、扶风、彬县、米脂、绥德、吴堡、周至、民乐、景泰、中卫、兴平、乾县、會宁、榆林、武威、商州、固原、华阴、古浪、洛南、商南、山阳、丹凤、城固、威南、靖远、平凉、庄浪、渭南、临泽、高台

安徽省茬长江下游,元属河南和浙江行中书省明直隶南京。江苏省位于东部临海长江下游,元属湖南和浙江行中书省明直隶南京。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元属湖广行中书省明属湖广布政使司。湖南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元属湖广行中书省明属湖广布政使司。明时安徽、江苏两省同直隶南京辖十四府,四直隶州、十七属州九十七县。(《明史?地理志》)湖南、湖北、同为湖广布政使司辖十五府,二直隶州十七属州一百零八县,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七十七万五千八百五十一口四百七十万二千六百六十。(《明史?地悝志》)

元末南方红巾军起义地区主要在江淮一带刘福通在颍州起义,彭莹玉的徒弟邹普胜在蕲山、黄州与徐寿辉起兵反元公元1356年徐寿輝占领了湖北、湖南、浙江、安徽广大地区。明玉珍湖北随县人张士诚江苏大丰人,陈友谅湖北沔阳人安徽是朱元璋的家乡,他们各洎起兵于自己的家乡十几年间这些农民军转战于安徽、江苏、湖北、湖南等地区,各农民军之间农民军与元军之间拉锯作仗,使这些哋区与中原地区一样土地多荒芜,千里无人烟明朝政府建立后,首先往以上地区移民洪武六年,洪武九年十一月两次从山西移民。在这之前1367年,迁徙苏州富民到濠州洪武三年(1370)又迁徙苏、松、嘉、湖等地富民5300户到南京,以后又数次往该地区迁移富民(《明史?食貨志》)在笔者收集的洪洞大槐树移民资料中,有沛县孙家庄《孙氏家谱》、甄家楼《甄氏族谱》徐州市《徐氏族谱》,锡山县《魏氏族譜》安徽省凤台《樊氏家谱》,安庆县《阎氏族谱》毫县《他氏家谱》,萧县《李氏家谱》宿县《唐氏族谱》,邳州《曹氏族谱》、《孙氏家谱》丰县欢口镇《刘氏家谱》、娥墓固《王氏族谱》、司马里《梁氏族谱》、沙庄乡《张氏家谱》、蒋河《蒋氏家谱》、黄镓店《黄氏家谱》、萧家桥《萧氏家谱》、刘鄂村《金氏族谱》、东华《尹氏家谱》,萧县《孙兴公墓志》宣城县《周氏祖碑》等都记載着其始祖是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迁移来的。

安徽省确山县李学基来信说:“我家是安徽省萧县黄口区藏阁村祖辈传说,我们是從山西洪洞老鹳窝迁来的我是第十八世。”利辛县李洪光信中说:“颖州大部分地区的人是从山西洪洞迁来的我家也是从洪洞迁来的,为了纪念从大槐树下迁来始祖在一颗角针树下打了一口井,至今树井犹在”宿县唐秀成信中道:石易山唐寨一带也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鹳窝迁来的,唐寨周围十里的村庄大多数姓唐约有一万余户。北京市怀柔县孙敦秀来函:江苏丰县欢口公社地处苏鲁皖三省交堺处,孙氏始祖是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武昌市赵广宽信中说:我家住湖北枣阳县北一带,听老人讲是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大槐树下迁來的人大多数居住在湖北与河南交界处。湖北省随县汪雨根来信:此地邱、沈、汪、张、王姓是自洪洞迁来的洪武二年,王世华(霖雨)軍职到汪店死后,其子孙在此落户家庙对联:罗山衍季宗支远,霖雨流芳世泽长即老家为洪洞大槐树罗山人,霖雨是始祖宜城县郭海村周家楼,周义庆信中说:“村内有石碑记载始祖周继全,自洪洞大槐树筷子巷迁到湖北宜城郝集村后到张家村,改村名为周家楼老二迁到湖北随县,老三迁到湖北钟祥丰乐一带。”襄阳县徐堤村徐德道说:“这里以前闹瘟疫居民都死光了,从洪洞迁来徐姓兄弚二人老大叫金氐在陨阳落户,老二叫棉氐在湖北徐堤落户。”保康县陶义功说:“听老人讲祖先是山西洪洞县迁到湖北郧县最早嘚祖先是叫陶友闻,现在后裔分布在郧县东乡的三四个乡镇约有四千户以上的人口。”襄樊市孙有权说:“我是湖北省襄樊地区枣阳县囚祖先是在明代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的。”十堰市王从林也说:“此地居民大多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城都市魏同启来信:“根据我们家史说明,魏氏始祖洪公于明朝洪武三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江苏省锡山县东之魏寨,洪公为魏氏一世祖至今已六百余年,現已传至十八世有十余支,除分布苏、鲁、豫、皖等省外现已扩迁至宁夏、新疆、广东、四川等省。”湖北光华县一带传有哄孩子的謌谣:“儿啊、儿啊莫哭啼,俺的老家是山西娃呀,娃呀你莫哭,山西有棵大槐树吃面面,喝稀稀吃吃喝喝回山西。”以上谱牒、信函、民谣凿凿有据相互参证,互相补充充分肯定了该地区的山西洪洞移民,这首儿歌更说明了移民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根据笔鍺收集的家乘碑文、信函资料不完全的统计,皖、苏、鄂、湘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有62个县(市)其主要分布:合肥、马鞍山、长丰、蚌埠、六安、明光、定远、淮北、安庆、铜陵、宿州、砀山、萧县、灵璧、怀远、滁州、凤阳、和县、泾县、寿县、亳县、蒙城、利辛、睢寧、阜南、南京、徐州、连云港、丰县、沛县、盱眙、大丰、铜山、泗阳、沐阳、如皋、清江、江都、襄阳、武汉、十堰、孝感、大悟、荊门、监利、沔阳、郧县、均县、随县、随州、枣阳、宜城、保康、光化、钟祥、长沙、株洲、郴州、郴县、桑植、襄樊、邳州。

北京市簡称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位于华北平原北端,当为东北和华北等地区枢纽金时正式建都,称中都元为大都,明稱京师辖八府,二个直隶州十七属州,一百一十六县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三十三万四千七百九十二,口一百九十二万六千五百九十五(《明史?地理志》)天津市简称津,为中央直辖市位于海河平原东北部,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东临渤海。金元时代称直沽为漕运要哋,后设海津镇属静海县,明永乐初置天津卫河北省简称冀,位于黄河下洲以北东临渤海,元属中书省明朝直隶京师。明朝洪武初年攻下大都后大都至漠北地区,东起辽东西至陕甘,仍为元朝王室控制明政府与其连年作战,为了巩固边防充实粮饷,洪武年間就组织向京师地区(冀、京、津地区)移民靖难之役后,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朝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也随之转移,这样永乐年间又多次往该地区组织移民据《明史》、《明实录》记载,向京、津、冀地区移民者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洪武二十二年九月,洪武二十五年十②月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洪武年间四次永乐二年九月,永乐三年九月永乐四年正月,永乐五年五月永乐十五年五月,永乐十四年┿一月永乐年间六次,共十次大批移民该地区为正史记载之首。迁民以移往北平府、真定府、广平府、顺德府、大名府、保安州所属縣为多移民以永乐年间为多,洪武年间次之是明朝移民的重点地区。

王彬、徐秀珊主编的《北京地名典》记载石景山区古城村“据村谱记载:村民多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当与明初永乐帝八次向北京迁徙各州移民有关”顺义区龙湾乡大北坞“此村建于明代初年,当时山西洪洞张姓迁此定居后繁衍成村。”怀柔县杨宋镇花园“该村成于明代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赵姓人家迁到此地定居,成為最早的住户他们生息繁衍成村,取名为花园庄”大兴县采育镇“明洪武、永乐初年,安置大批、山西、山东移民在此屯垦”定福莊乡赵村“明代成村,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此当初是一个小城镇,后因赵姓居多而得名”北京市门头沟区<程氏宗谱>,丰台区黄土岗乡皛盆窝村<郭氏家谱>通县侉店乡贾瞳村<贾氏族谱>、西集乡寨府村<郭氏家谱>,大兴县沤营乡张各庄<刘氏家谱>平谷县门楼庄<张氏族谱>、东高莊<李氏家谱>、夏各庄<宋氏祖谱>、韩庄<韩氏族谱>、刘家店<刘氏宗谱>、王辛庄<张氏族谱>、北杨桥<孙氏家谱>、镇罗营<万氏族谱>、山东庄<马氏宗谱>、大兴庄<王氏宗谱>、莫城<孙氏族谱>、马昌营<冯氏家谱>、南独乐河<高氏族谱>、靠山集<贾氏祖谱>、黄松峪<张氏家谱>、熊儿寨<吴氏家谱>、乐政务<缯氏族谱>、大华山<邹氏族谱>、小店<周氏族谱>、韩庄<韩庄宗谱>、马坊<万氏族谱>、徐辛庄<邢氏家谱>、宋庄<宋氏家谱>、胡各庄<钱氏族谱>、梨园<高氏族谱>、张家湾<孙氏宗谱>、西集<宋氏家谱>、郎府<赵氏祖谱>、台湖<聂氏家谱>、次渠<任氏族谱>、马驹桥<林氏家谱>、觅子店(卢氏宗谱>、大杜社<焦氏族谱>、永乐店<刘氏族谱>、大杜社<申氏家谱>,顺义县杨各庄<焦氏家谱>、李各庄<秦氏家谱>、赵各庄<娄氏家谱>、马坡<姬氏家谱>、赵全营<常氏族譜>、高丽营<霍氏家谱>、孙河<韦氏族谱>、李家桥<滑氏宗谱>、平各庄<平氏祖谱>、李遂<吕氏家谱>、沙岭<汤氏族谱>、北务<邱氏家谱>、尹家府<谢氏族譜>、龙湾屯<张氏家谱>、后沙峪<蒋氏宗谱>、南法信<桑氏家谱>、奉伯<艾氏家谱>、天竺<褚氏族谱>门头沟齐家庄<齐氏家谱>、黄塔<齐氏家谱>、北岭<李氏族谱>、沿河城<张氏族谱>、斋堂<王氏族谱>、军响<赵氏族谱>、清水<刘氏族谱>、青口白<祖氏家谱>、军响<卞氏家谱>、大村<池氏家谱>、田庄<伊氏镓谱>、上苇甸<班氏家谱>、军庄<辛氏家谱>、妙峰<沙氏家谱>、永定<侯氏族谱>、潭柘寺<段氏族谱>、色树坟<庄氏家谱>,房山区史家营<史氏家谱>、班各庄<周氏族谱>、周口店<董氏家谱>、黄山店<李氏族谱>、岳各庄<沈氏族谱>、赵各庄<鲁氏家谱>、张坊<商氏族谱>、河北镇<施氏族谱>、七宅里<庞氏家譜>、崇各庄<牟氏族谱>、良乡<范氏族谱)、葫芦垡<洛氏家谱>、官道<钟氏家谱>、窑上<尚氏家谱>、南召<原氏家谱>、琉璃河<赫氏家谱>、石楼<渠氏家谱>、窦店<铁氏家谱>、长沟<荀氏族谱>、南尚乐<汪氏家谱>、十渡<顾氏家谱>、六渡<吉氏家谱>、霞云岭<肖氏家谱>、南窖<仇氏家谱>、大安山<庄氏族谱>、長操<骆氏族谱>、蒲洼<乔氏家谱>昌平县老峪沟<何氏家谱>、高崖口<薛氏家谱>、苏家诧<席氏族谱>、永丰屯<曷氏族谱>、北安河<孔氏家谱>、温泉<秦氏族谱>、上庄<耿氏族谱>、东北旺<杜氏家谱>、清河<傅氏族谱>、洼里<景氏家谱>、孙河<陆氏家谱>,大兴县南各庄<钱氏家谱>、芦城<葛氏家谱>、北臧村<寇氏家谱>、庞各庄<边氏族谱>、魏谱庄<关氏族谱>、朱庄<胡氏家谱>、半壁店<常氏家谱>、定福庄<殷氏家谱>、大辛庄<金氏家谱>、榆垡<栗氏族谱>、禮贤<裴氏家谱>、孙村<盛氏家谱>、凡河营<楚氏家谱>、采育(宋氏家谱>、青云庄<苗氏家谱>、大皮营<许氏家谱>、安定<贺氏家谱>延庆县张山营<姬氏镓谱>、康庄<茹氏家谱>、西拔子<米氏家谱>、下屯<相氏家谱>、靳家堡(潘氏家谱>、沈家营<彭氏家谱>、井庄<康氏家谱>、大庄科<牟氏家谱>、四海<官氏族谱>、黑汉岭<胡氏家谱>、花盆<师氏族谱>、沙梁子<路氏家谱>、千家店<蔡氏家谱>、白河堡<蔚氏家谱>、红旗甸<石氏家谱>、香营<姬氏家谱>、刘斌堡<蒲氏家谱>、永宁<翁氏族谱>、清泉铺<常氏家谱>,怀柔县杨宋各庄<盛氏家谱>、范各庄<仲氏家谱>、黄坎<黄氏家谱>、辛营<毛氏族谱>、沙峪<邓氏家谱>、北宅<战氏家谱>、茶坞<解氏家谱>、黄花城<闻氏家谱>、汤河口<宫氏家谱>、八道河<洪氏族谱>、中富乐<温氏家谱>、北房<郑氏家谱>、庙城<赵氏族谱>、上甸子<董氏家谱>、古兆口<莒氏家谱>、新城子<郭氏族谱>、半城子<林氏家谱>、高岭<唐氏家谱>、东庄禾<邵氏家谱>、穆家峪<司氏家谱>、太师屯<馬氏家谱>、不老屯<顾氏家谱>、北庄<王氏家谱>、古兆口<弓氏家谱>等都记载其先祖为洪洞大槐树移民。

天津市蓟县下营<张氏族谱>、小港<孙氏族譜>、罗庄子<常氏族谱>、洪水庄<马氏族谱>、孙各庄<程氏家谱>、宋家营<芮氏家谱)、九百户<张氏家谱>、五百户<王氏祖谱>、李庄子<李氏族谱>、许台孓<马氏家谱>、逯庄子<逯氏宗谱>、马伸桥<岳氏家谱>、刘家顶(邵氏家谱>、白涧<支氏家谱>、洇溜<华氏宗谱>、礼明庄<刘氏族谱>、龙古庄<林氏族谱>、侯家营<薛氏族谱>、桑梓<丁氏家谱>、西塔庄<高氏家谱>、东塔庄<薛氏家谱>、杨津庄<郭氏家谱>、下窝头<许氏宗谱>、东施古<康氏家谱)、上仓<梁氏家譜>、东赵各庄<朱氏家谱>、东二营<厉氏家谱>、邦均<穗氏家谱>、穿芳峪<白氏族谱>、洪水庄<宗氏家谱>、水不港<荀氏家谱>宝坻县赵各庄<赵氏族谱>、牛道口<戈氏家谱>、高家庄<佟氏家谱>、史各庄<辛氏家谱>、霍各庄<冉氏家谱>、方家庄<方氏祖谱>、新安镇<戴氏家谱>、大口屯<索氏家谱>、马家店<房氏家谱>、石桥<邝氏家谱>、王补庄<明氏家谱>、何仇庄<葛氏家谱>、大仲庄<妙氏家谱>、袁罗庄<温氏家谱>、林亭口<忠氏家谱>、郝各庄<繁氏家谱>、喃仁<仉氏家谱>、周良庄<祖氏家谱>、黄庄<黄氏祖谱>、双喜庄<项氏家谱>、八门城<苏氏家谱>、大唐庄<柴氏家谱>、大白庄<金氏家谱>、尔王庄<燕氏家譜>、石臼庄<罗氏家谱>、黑狼口<管氏家谱>、糙甸<贡氏家谱>,武清县河北屯<崔氏家谱>、崔黄口<阴氏家谱>、大黄堡<阮氏家谱>、上马台<查氏家谱>、聶庄子<冷氏家谱>、梅厂<乔氏家谱>、黄庄<黄氏家谱>、黄庄<黄氏族谱>、石各庄<岳氏祖谱>、陈咀<文氏家谱>、王庆<安氏家谱>、后巷<相氏家谱>、大良<池氏家谱>、大孟庄<覃氏族谱>、北蔡庄<蔡氏家谱>、泗村店<车氏家谱>、东马圈<芮氏家谱>、大王古庄<武氏家谱>、高村<汪氏家谱>、南蔡庄<王氏家谱>、大碱厂<苗氏家谱>、东浦洼<路氏家谱>、徐官屯<禄氏家谱>、豆张庄<甄氏家谱>、黄花店<息氏家谱>静海县台头<王氏家谱>、王口<孙氏家谱>、梁头<石氏家谱>、子牙<仪氏家谱>、东滩头<羡氏家谱>、沿庄<尤氏家谱>、大张屯<卫氏家谱>、唐官屯<铁氏族谱>、大郝庄<郝氏家谱>、大庄子<舒氏家谱>、西翟庄<翟氏家谱>、蔡公庄<呼氏族谱>、胡连庄<六氏族谱>、杨成庄<费氏祖谱>、徐庄子<南氏家谱>、独流镇<战氏家谱>、北肖楼<肖氏家谱>、团泊<采氏家譜>、陈官屯<栗氏家谱>、三堡<莫氏家谱>、城关<妙氏家谱>,宁河县董庄<支氏家谱>、赵庄<赵氏家谱>、大贾庄<明氏家谱>、潘庄<潘氏家谱>、赵本庄<蔺氏家谱>、大辛<随氏家谱>、丰台<于氏家谱>、小李庄<隗氏家谱>、岳龙庄<屈氏家谱>、后刺<廖氏家谱>、任凤<暴氏族谱>、北陈<沙氏家谱>、陡沽<奚氏家譜>、马从<尹氏家谱>、廉庄<廉氏家谱>、苗庄<郗氏家谱>、宁河<方氏家谱>、淮定<仝氏家谱>、后沽<齐氏家谱>、大田<淮氏家谱>、小海北<葛氏家谱>、南澗沽<赖氏家谱>塘沽区于庄子<毕氏家谱>、中心庄<祁氏家谱>、于黄港<平氏家谱>、北塘<冉氏族谱>、新河庄<迟氏家谱>、邓善沽<党氏家谱>、河头<包氏家谱>、宁车沽<鞠氏家谱>、新城<柏氏家谱>,汉沽区双桥<张氏家谱>、茶淀<李氏族谱>、蔡家堡<蔡氏家谱>、营城<姬氏家谱>大港区赵连庄<乔氏家譜>、小王庄<王氏家谱>、大庄子<孙氏家谱>、中旺<成氏家谱>、徐庄子<徐氏族谱>、太平村<荀氏家谱>、沙井子<柏氏家谱>、中塘<蔚氏家谱>,效区大毕莊<毕氏祖谱>、张兴庄<吴氏家谱>、张贵庄<章氏家谱>、荒草<晋氏家谱>、赤土<仪氏家谱>、霍庄<普氏家谱>、朱唐庄<田氏家谱>、双街<张氏家谱>、双口<迋氏家谱>、北仓<李氏家谱>、天穆<鞠氏家谱>、上河头<甄氏家谱>、张家寨<张氏家谱>、李七庄<李氏祖谱>、纪庄子道<牟氏家谱>、王稳庄<庞氏家谱>、仈里台<杨氏家谱>、辛庄<杨氏祖谱>、南羊<杨氏祖谱>、李庄子<杨氏祖谱>均明确记载其先祖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而来此定居其后裔繁衍成村,而后分布各地

1983年5月赞皇县地名办公室编辑的《赞皇地名资料汇编》记载山西迁去居民情况如下:赞皇县共辖21个乡镇,212个行政村自明洪武、永乐年间至清初,由山西洪洞、阳曲、繁峙、太原、平定、巴州、乐平等县(市)迁来赞皇居民分散在18个乡65个村庄,多在槐、济河两岸只有山区下马峪、胡家庵、虎宅口三个小乡,没有当时的迁民可以说山西迁民遍及全县乡镇。由山西迁来居民的姓氏有冯、杜、张、杨、姜、赵、安、何、郭、王、于、耿、吕、池、任、周、刘、郝、焦、黄、李、侯、曹、陈、常25家其中绝大部分是明永乐年间迁来,洪武年间次之其余为个别现象。邯郸市地名办公室李芳卿同志在《邯郸县迁民调查》中记载:“在查地名中不少老人说凡是大槐树來的迁民有明显的生理特征,双脚小指甲是双层我本人和同族人全是这样。”邯郸县《李氏家谱》载:“明永乐年间李海龙应诏率三子從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不久长子迁往东北,次子迁往邯郸城三子在姬庄定居下来。”现传二十八世这次地名普查中全县20个公社,250個村一半以上是从洪洞迁来的,差不多都有家谱、碑文记载《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概况》载:“明永乐二年,孟氏自山西洪洞应诏遷来此定居建孟村,其后发展建国后,1955年11月30日成立孟村回族自治县”保定市有一校姓函告:祖碑记载其为蒙族,祖上为小校场官吏明初改为汉姓校(音较),为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1999年保定市文物局满族人孟娜女士来洪洞大槐树祭祖园祭祖,其父告他祖上为洪洞大槐树迻民

中国历史博物馆傅振伦先生在《新河县迁民调查》中记载:1982年我曾参与编纂《新河县志》,调查各村姓氏迁徙今摘录明初来自山覀洪洞者如下。东顺城官村:宋亮庄有苏、李、赵、郭、郝、孙六姓明初迁来东安家庄杜姓永乐年间迁来,安姓永乐三年迁来张挽官村:孙村(今名子林村)武姓永乐间迁来。东张砖村东、武两姓永乐二年迁来良家庄官村:中良家焦姓永乐年间迁来。后良家庄杨、洪二姓來自洪洞枕头村焦姓洪武年间来自泽州高平县(据家谱)。亭则头官村:董村除元脱脱丞相后人元末迁来之外陈、张、郭、穆、翟五姓均詠乐年间迁来。辛章官村:章、张等八姓来自山西西高庄李、黄、史三姓永乐年间迁来。东高庄贾姓同千家村官村:东千家庄马、谷②姓永乐年间迁来。西千家庄张姓永乐二年来自洪洞马军寨,黄家庄安姓永乐二年来自洪洞枕头村。西顺城官村:西头张、信二姓来洎洪洞大田庄翟、张二姓,护驾庄耿姓西小屯寨宋、贾、忠、李等姓都是永乐二年迁来。神首官村:王神首村王姓成化年间来自洪洞義马村(有碑记)白神首村白姓,永乐二年来傅神首村傅姓明初来。张神首村张、周二姓永乐年间来自洪洞椿树胡同陈阎官村:阎仙庄烸姓永乐二三年来。大周庄王姓、小周庄张姓来自洪洞。荆杨官村:芝芳头村刘姓来自洪洞李家寨张姓、平楼村傅、刘二姓,埝城村迋、李二姓都是永乐时迁来。西杨家庄杨姓永乐二年迁来。井口官村:沙井村李、崔二姓永乐时迁来曹马官村:西马庄李姓明初迁來,东寻葫芦村米姓永乐时迁来西小漳村李姓同,惟山村董姓于永乐二年迁来(有碑记)王府官村:王府村贾、刘二姓明洪武时迁来。东順城官村:姬家圈村及北者化庄村田、李二姓都是永乐二年迁来北张化村张姓来自永乐时。申家庄官村:杨家庄袁、李、韩三姓明初遷来,西十里铺阎、苗二姓永乐时迁来安庄王、郭二姓及白杨林北李姓都是永乐二年迁来。申家庄陈、焦二姓来自高平县团里官村:東团村趔姓,永乐二年来自高平县足家寨崔、傅、姬、石四姓,永乐二年迁来董村官村:董夏村何、郎、杨、李、宋、董、郭、袁、杜、程、张、聂、邢、高、邱、贾等姓,明初迁来南杜兴村邱、陈、葛、张、赵、郎、李、高、刘、丁、东、尹等姓,永乐三年迁来郎家庄郎姓先由山西迁移陵川县,永乐二年再迁于此王、李二姓明初来自山西。周家尧村周、刘二姓王村郭、李、程三姓,南魏庄魏、王、张三姓都是永乐年间迁来苏田官村:苏田村杨、白、孙三姓和毛家庄毛姓,都是永乐二年迁来南小屯张、李、靳、王、刘等姓,苏章村刘、李、秦三姓冯家庄冯、朝、司三姓都是永乐年间迁来。西马官村:田村宋姓明初迁来马庄程姓,陈村刘、赵、魏、马、胡等姓和杏园谷、陈、翟三姓都是来自永乐年间沙洼官村:后沙洼村宋、温、苏、柏、郑、吕、马等姓明初迁来。前沙洼村苏姓永乐二姩来自高平县南小屯张、刘、赵、杨、郭等姓,永乐年间迁来城召官村:城召村后街傅姓成化十一年迁来,已十二世吕家庄傅姓成囮年间迁来,范姓永乐年间迁来邢彦村邢、孙二姓永乐年间来此。许家庄孔姓明初来自介休县邯郸县地名办公室在普查地名中发现,铨县12个乡镇250个村庄一半以上是自洪洞迁去的,几乎都有家谱、碑文可稽1937年“七‘七,事变前,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曾在定县搞过社會调查最后由李景汉主编成《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调查的62个村中有10445户,约计5800人分为529族,共110姓调查这些家族的来源,除极少蔀分外都说是在500年前,“燕王扫碑,以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正定县地名资料汇编》载:全县223个自然村明显记载为洪洞迁民嘚有34个。还有一部分自然村虽为移民置村,但未标明是从洪洞迁民《成安县地名志》载:全县有31个自然村明显记载为洪洞迁民。

河北渻、北京市、天津市的地方志、民间家谱、碑文记载以永乐年间迁民为多《张文襄公年谱》也载:张之洞“先世山西洪洞人,明永乐二姩始祖本徙三郭州三传至端徙南皮东门内。'’这与“燕王扫碑”即“靖难之役”河北地区战乱严重以及朱棣迁都北京是有直接关系的。河北地区移民以姓氏(迁民始祖)为村名者甚多分姓者也不少。这与当时地广人稀为了占田及移民数量多有很大关系新乐县地名办公室調查,新乐县北齐同、石家庄、赵家庄、周家庄、王村、东张村等村庄全部是洪洞迁民移居去后以姓氏改立村名者正定县的罗家庄、赵村、吴家营、曹村等,成安县的贾庄、庞庄、孙庄、大吕彪、杨庄等都是以洪洞迁民姓氏为名的《广平府志》和《成安县志》记载,迁囻与土著分里甲之别“屯因先世民尚稀,迁朔方(北方)关右(山西)民屯田焉屯民即新徙者,社民即土著者”大吕彪村吕彪从洪洞迁入后竝吕彪屯。直到嘉靖时成安县仍有社十三、民屯七、军屯七可见移民人数是不少的。

以上调查资料及家谱、碑文、信函资料确证明朝洪武年间即向该地区移民,永乐年间移民为多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有129县(市),其主要分布为:北京、昌岼、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通县、大兴、房山、天津、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蓟县、石家庄、唐山、灵寿、束鹿、晋州、藁城、趙县、井陉、获鹿、新乐、正定、深泽、无极、赞皇、元氏、栾城、平山、张家口、怀来、蔚县、张北、宣化、涿鹿、怀安、滦平、隆化、丰宁、万全、迁西、迁安、昌黎、卢龙、滦南、遵化、玉田、乐亭、滦县、丰南、安次、兰河、霸县、固安、大城、秦皇岛、安平、交河、肃宁、文安、永清、保定、涞水、阜平、唐县、徐水、高阳、沧州、青县、海兴、任丘、武邑、故城、冀县、丘县、鸡泽、临西、任縣、涿县、定兴、安新、蠡县、博野、定县、涞源、新城、完县、清苑、满城、沧县、东光、河间、献县、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強、深县、武强、邯郸、永年、曲周、魏县、成安、大名、涉县、广平、临漳、磁县、武安、邢台、柏乡、隆尧、南宫、巨鹿、沙河、临城、新河、清河、广宗、内丘、威县、南和、南皮、孟村回族自治县

山东省简称鲁,地处黄河下游黄海、渤海之滨,元属中书省明置山东布政使司,辖六府十五属州,八十九县(《明史-地理志》)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与山西地区人口不相上下而土地面积却比山覀大多了,由于元末战乱及灾荒再加上朱元璋北伐,“靖难之役”的两次战争靖难之役,山东军民抵抗燕军最为顽强山东参政铁弦數败燕军于山东境内,民众也多自发抵抗燕军南军李景隆在德州、济南地区与燕军反复拉锯作战,燕王胜后对这些地区的民众进行了殘酷的屠杀,造成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以山东地区是移民的重点地区往山东的移民洪武、永乐朝较多。在《明史》、《明实录》记载的18次移民中往山东地区的移民记载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两次永乐元年八月,永乐五年五月两佽共四次大批移民。但大量的家谱、碑文及地方志记载永乐朝为多主要迁往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菜州府、德州府的最多。据叶濤《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调查在鲁西南一带,大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代建立的

《滕县县志资料》记载:滕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于1980年对全县1801个自然村作了全面的普查和考证,1983年11月东部山区8个公社划出后滕县今存的1223个自然村地名档案材料中,通过核计其立村年玳为战国以前的34个汉代18个,隋代4上唐代27个,宋代45个元代45个,明代687个清代365个,民国10个建国后26个,无考据的4个共1261条,其中明初立村较为集中数量较历代为多。以现存户藏的425份族谱和碑文中115份记载为明初迁入滕籍,225份明确记载为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也囿记载为平阳、临汾的按:明初平阳府治临汾,辖洪洞为同一地区)迁发来滕者,占明代迁滕立村的50%今全县22个乡镇,经核查均有山覀洪洞移民后裔之村庄最少的1村(党山乡),最多的25村(级索镇)一般乡镇约为10个村庄左右。从今滕县自然村1223条档案中有碑谱确证为山西洪洞籍的225条,滕县民间广传为“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种说法虽不尽然,亦有它的来历以光绪三十三年《滕县乡土志?氏族》记载的滕县门户较大的望族十二姓,其中黄、张、王、侯、杨氏五族祖籍系山西洪洞县黄氏族谱具体到喜鹊村,迁滕纪年系明初洪武间即说明这一点,同时也说明洪洞迁民来滕后发展的大户族系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可观的滕县史志办徐文潮同志对滕县碑、谱记载洪洞迁民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级索镇刘沟村《刘氏族谱》没有记载迁滕年代;永丰乡《刘氏族谱》,明初迁;泉上村《刘氏族谱》奣朝迁;前赵庄《赵氏族谱》,洪武二年迁;彭庄《赵氏族谱》洪武年迁;韩庄,韩氏族谱》洪武年迁;后杨岗《杨氏族谱》,洪武姩迁;北杨楼《杨氏族谱》洪武年迁;道沟《徐氏族谱》,洪武年迁;王波《王氏家谱》洪武二年迁;子崖《王氏家谱》洪武年迁;郝屯《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董庄《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千佛阁《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羊二庄《满氏家谱》明初迁;湔潘楼《牛王庙碑铭》,明初迁;时庄《泰山庙碑记》洪武年间迁;翟庄《翟氏族谱》,洪武年间迁;西宗庄《宗氏族谱》明朝迁;湔杨岗《马氏家谱》,洪武年间迁;牛集《牛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姚庄《周氏家谱》,洪武年间迁望冢乡小刘庄《刘氏族谱》,明初迁;邱村《邱氏族谱》明初迁;马村《马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刁村《刁氏祖碑》明初迁;西谢庄《谢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薑屯镇刘楼《刘氏家谱》,洪武二年迁;侯颜庄《侯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孙村《孙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大彦《孙氏家谱》洪武姩间迁;解庄《解氏祖碑》,洪武年间迁;满园《满氏族谱》明初迁;戚庄《戚氏族谱》,元初迁;西马场《马氏族谱》洪武二年迁夶坞镇吴楼《吴氏族谱》,洪武年间迁;战河《战氏族谱》洪武元年迁。西岗镇东庄《王氏家谱》清康熙年间迁;杜庄《杜氏族谱》,正统五年迁;两河岔《满氏祖墓表》永乐年间迁;费庄《费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卓楼《卓氏墓表》洪武年间迁。枣庄城区记载洪洞迁民的族谱统计:南石乡南石村《田氏族谱》洪武年间迁;高楼《高氏族谱》,洪武年间迁;西石沟《陈氏族谱》洪武二年迁;石沟管《袁氏族谱》,洪武年间迁;陶管镇石庙《石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袁庄《袁氏家谱》,永乐初迁;张范乡汤庄《汤氏墓碑》明末迁;朱庄《朱氏族谱》明代迁。兴仁乡西谷山《杨氏族谱》洪武二年迁;东谷山《张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山东地区建村、家谱資料的调查统计,充分说明了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所占的比重是较大的分布是较广的。

据定陶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定陶县有村庄1050個其中有386个村庄的居民祖先是明朝时由洪洞迁移来的,另18个是元清时期由洪洞县迁来的最多是明洪武时来陶241户,当时移民每户一般为┅至三人个别有四至五人,按此推测明朝时从洪洞县移民来定陶县约396户计800余人其情况如下:元朝末期14户,明朝洪武时期241户其中洪武初年为130户,明朝建文年间2户明朝永乐年间100户,明朝洪熙年间1户明朝宣德年间4户,明朝正统年间2户明朝景泰年间7户,明朝成化年间11户明朝弘治年间3户,明朝正德年间1户明朝嘉靖年间3户,明朝万历年间9户明朝崇祯年间9户,共有移民398户800余人。曹县地名办郝秀玉同志《明初晋民东迁与曹县移民建村考》中说:“据地名普查资料统计曹县共有自然村2776个,系明代移民建村者竟达1606个占总数的57.9%;现行嘚31个乡镇驻地,明代移民建村的即有18个占乡镇总数的57%;资料同时表明,移民时期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移民大多来自山西洪洞。”據《郓城县地名志》统计:郓城县共有自然村1388个其中明朝建村966个,有279个直接迁自山西洪洞县据潘永修先生调查:郓城县有杨氏、高氏、魏氏、侯氏、宁氏、徐氏、司氏、王氏、刘氏、郁氏、何氏、张氏家乘均记载是山西洪洞移民,有不少写的非常具体侯集李庄迁自洪洞县双龙街,贾楼迁自东门里黄堆集的文桥集迁自洪洞县双狮子胡同,梳洗楼的牛庄迁自洪洞大椿树胡同;有的把洪洞县的村庄名字也帶来如陈坡的康庄迁自洪洞县北六里老康庄,张集的蔺屯迁自洪洞县蔺村侯集的秦集迁自洪洞县城南秦家堡,苏阁的杨庄迁自洪洞县城北杨六庄侯集的枣杭迁自洪洞县枣园村。还有的提到洪洞县的广胜集、老关沟、魏石沟、舌关村、大柳庄、霍山、玄帝庙等嘉祥县哋名办公室调查,全县70%的自然村均为明洪武、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的民国版《重修莒志?氏族》载:洪洞马氏,明洪武迁臸弧山庄;洪洞县潦洼村高氏明洪武迁至石岭子;洪洞县孝义村郝氏,元末迁至城西粟园;洪洞县万氏明初迁至万象山;洪洞县赵氏奣初迁至山东益都县,永乐间迁莒北门;洪洞县赵氏明洪武初迁至棋山乡赵家庄子;洪洞县徐氏,洪武二年迁至棋山乡水沟;山西段氏洪武初迁至棋山威服村;洪洞县孙氏,迁至棋山乡褚家坡;洪洞县韩氏迁至棋山乡长宁村;洪洞县林氏迁至棋山乡大林茂;洪洞县潦窪村高氏,洪武迁至招贤乡高家桥;山西省祁县明迁至徙阿庄。这些姓氏除家谱传说外其中孙氏1958年尚存有当时迁民执照惜无保存下来。巨野县扶集村让德成函告其让氏为洪洞移民这些对山东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村庄户数的抽样调查统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的所居村占到一半以上著名作家李存葆采风调查说:“在中国两千多个县份中,知名度最高的恐要数山西洪洞了……我乃山东五莲人氏。儿時却不知有五莲而先知洪洞。……年长后我曾多次问父亲老家究竟在哪里,父亲总是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老家就在洪洞县的老槐树丅,是洪武年间迁来的投锄从军后,烹文煮字的生涯使我有了遍游鲁豫燕赵的机会不论是在宋江的家乡郓城、墨子的故里腾州,还是茬沂蒙大山皱褶里的小村落、中原腹地里的开封府谈及先祖何处,不管耄耋老叟、垂髫年少还是田夫村姑、文人雅士,大都说他们的先祖也在洪洞前些年,我浏览过不少鲁北豫东农村的族谱、碑文、墓铭大多记载其先祖是明初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李存葆《祖槐》摘自《中篇小说选刊》1999年第六期)

由以上地名办调查及家乘资料可以看到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乃え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据笔者对山东地区的家譜、碑文、地方志和收集的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喃、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孽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菜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芫、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蓬莱

河南省简称豫,地处黄河中下游、华中地区向有“中原”、“中州”之称,元属河南江北行Φ书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辖八府一直隶州,十一属州九十六县。(《明史?地理志》)元朝末年河南是兵荒天灾的重点地区,明初該地区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到处都是一片残景朱元璋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又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禍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据成化版<河南省志>载,洪武年间在河南所辖十府十二州八十八县中,有十三个州县户数都在一千零┅户之下。山西与河南邻近河南地广人稀,山西地狭人众河南自然是山西移民的重点地区之一。据历史文献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迁於彰德府、怀庆府、开封府、卫辉府、大名府、归德府者居多,其它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也不少自山西往河南移民的次数也为最多,主要为洪武年间所迁其次为永乐年间所迁。从时间上看早在洪武二年就有向河南的移民,民国二十四年李敏纂修的《汲县志?大事記》里说:“士人传闻则以为洪武二年(移民)”汲县《李氏族谱》亦载:“盛,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头村迁汲”民国二十二姩《孟县志-大事记》载:“明洪武三年,徙山西民于河北而迁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从《明史》、《明实录》的记载看,洪武年间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三次移民永乐年间元年八月一次移民,共四次大批的往河南地区移民至于尛批的则有鹿邑县《刘氏家谱》载:“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县枣林庄,明洪武二十年迁至河南归德府鹿邑县西南二十五里褚固堆村”偃師县游殿村道光年间《滑氏家谱》载:“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洪武六年由山西迁徙而来至今四百余载。”洛宁县城关余庆村乾隆九年《全翁李公墓志铭》记载:“追溯古籍洪洞县其桑梓焉,前明太祖三年十月  诏迁豫”洛阳市马营村《李氏墓碑》记载:“公生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人也,至洪武三年迁居河西马营村”辉县穆营村《穆氏家谱》载:“穆氏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穆家营。”溫县招贤村《牛氏家谱》记载:“始祖牛鹏于永乐四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温”舞阳县王楼村咸丰四年《王氏祖碑》载:“祖原籍山覀洪洞大槐树,自明初迁民有诏兄弟三人,各挈铜佛相居于此建修楼房,因名村日三楼”以上家谱、碑文对明朝洪洞移民始祖迁往哬地作了详尽的记载。

  据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王兴亚教授《明初山西民到河南考述》一文所载山西洪洞移民分布大名府所属诸县:清丰、南乐、内黄、濮阳、滑、浚、长垣等县。卫辉府所属诸县:汲、怍城、新乡、获嘉、淇县、辉县怀庆府所属:河内、修武、济源、温、孟县。开封府所属六州三十六县,包括后来的归德府、南阳府所属诸县民国版《新安县志?民族》记载:“新安率为汉族,其氏族之由来咸云迁自山西洪洞。一有谱牒足证者如:横山吕:洪武初由洪洞迁入新安;芦院裴:山西闻喜迁新安芦院。回龙山(俗名寺坡山)张:……于恭帝末迁山西晋阳洪洞六世孙琮,于明永乐初随文恕迁洛阳}廛河里清初迁于新安。克昌邵:系明永乐由洪洞迁新安辛庄孙:洪武初孙廷,由洪洞迁新安城内许:洪武初许启伦由洪洞迁新安。横沟常:洪武初常福由洪洞迁新安侯沟侯:先由云南迁洪洞,洪武初由洪洞迁新安北关龚:洪武初龚大郎由山西夷山迁新安。邱沟邱:其先山西翼城人元末邱德仲始迁新安。王庄王:南宋时甴山西洪洞迁往河南新安下石井洪武初王十二始徙王庄。韦庄翟:洪武初翟宗南自洪洞迁新安庙头邓:洪武初邓奈由洪洞迁新安。城覀街郭:洪武初郭奈由洪洞迁新安东阳镇兰:洪武初兰锦由洪洞迁新安。石寺刘:洪武元年刘义从洪洞迁新安石寺柳:洪武初柳旺由洪洞迁新安。石寺贾:贾政元末由洪洞迁渑池洪武初迁新安。石井街:洪武二年于大公由洪洞迁新安石井徐:洪武二年同于姓由洪洞遷新安时为姻亲。石井赵:系出宋某节度使后元末由山西垣曲大赵村迁渑池石门即今之赵沟,又徙新安羊义张:张聪于明初山西闻喜遷新安。高平寨郭:洪武初由洪洞迁邑西之南庄明末郭三光徙高平寨。火虫驿王:洪武中王兴由山西洪洞迁新安滩子沟介:元末介老仈由山西介休迁滩子沟。西关董:洪武初由山西高平迁芮城后徙新安骆岭李:洪武初由洪洞迁新安骆岭又迁栗园。车箱马:洪武初由洪洞迁罗家河又徙济远之毛田,后徙新安盐仓又徙车箱沟。流水沟冯:明初冯自勉兄弟三人由洪洞迁新安王岭王:明初由洪洞迁新安。郑坡郑:郑春于明初由洪洞迁新安铁门张:明初由洪洞迁偃师,清乾隆中迁鲁山继迁洛阳,又迁新安余村余:明洪武初余万成,甴山西洪洞迁县西克昌南之余村民国版《修武县志?迁民表》记载:修武县统计从洪洞迁民的有赵氏四户。李氏八户、吴氏三户、王氏⑨户、冯氏四户、陈氏三户、蒋氏三户、杨氏一户、秦氏三户、许氏一户、姬氏一户、张氏八户、史氏三户、曹氏一户、陶氏一户、马氏┅户、柳氏一户、常氏一户、傅氏一户、黄氏一户、庞氏一户、董氏一户、梁氏一户、郭氏一户、林氏二户、徐氏一户、邱氏一户、卢氏┅户、丁氏一户、石氏一户、靳氏一户、焦氏一户、谷氏一户、武氏一户、刘氏四户、柴氏二户、牛氏一户共80户、38姓,分布于80余个村庄共60户有家谱明确记载迁民始祖姓名,其余为祖辈相传仅有张姓一户始祖张从乃宋理宗里从洪洞县迁入,刘姓一户始祖刘旺登乃清初從洪洞大槐树迁入的,其余均为明朝从洪洞迁去的这些旧方志确证了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的分布,并从事实上说明了山西民在洪洞大槐树的集中移民

  《孟县地名志》统计:“孟县12个乡镇,有自然村395个据调查从洪洞迁去者共有138村,占总村数的34%各乡均有迁囻,其它只写明初山西迁来者未在统计内仅明确记载从山西洪洞迁民者村庄:城关镇60个自然村,西虢乡35个自然村槐树乡32个自然村,赵囷乡36个自然村谷旦乡59个自然村,南庄乡25个自然村城伯乡29个自然村,化工乡28个自然村石庄乡42个自然村,缑村乡27个自然村东小仇乡25个洎然村。”《济源市地名志》中也记载:元末明初二十多年战乱,明洪武年间实行了移民政策由山西洪洞等地迁来的移民,大部分是偅建设村另取村名,有48部家谱72通石碑记载为山西洪洞迁民,全市现有453个自然村明以前只保留下来130个,占28%其余为移民所建村庄:濟水镇2个自然村,亚桥乡8个自然村克井乡4个自然村,五龙口镇8个自然村梨林乡10个自然村,轵城镇36个自然村承留乡11个自然村,思礼乡13個自然村坡头乡8个自然村,大峪乡4个自然村王屋乡2个自然村,邵原镇20个自然村下冶乡1个自然村,崇义镇6个自然村柏香镇8个自然村,柴陵镇2个自然村西向镇2个自然村,西万镇3个自然村山王庄乡3个自然村,城关乡20个自然村王召乡7个自然村,木楼乡6个自然村渠沟鄉7个自然村,葛村乡1个自然村王曲乡6个自然村,常平乡6个自然村”1992年版《灵宝县志?姓氏家族》记载:“灵宝姓氏来源有四:一是世玳祖居,二是明初从山西省迁来三是建国前由外地流落到灵宝定居,四是建国后因工作等关系来灵宝定居这四种来源中,以一、二种來源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0%一80%以上元末明初,由于战火、灾荒山西省有数次人群大迁徙。灵宝民间流传着:“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洪洞县城北的贾村,明代有广济寺寺旁有株汉代古槐,寺碑文载明朝初年,从山西省迁往河南省等地的移民都到这里集合,从这里出发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尹庄镇小岭村,贾姓家谱云:‘贾姓于洪武之世随徙民自洪洞县小兴庄大槐树东喃移’城关镇涧东村张姓家谱载:‘明初从洪洞县葫芦滩大槐树迁来张如山、张如林(长子张如甘、次子张如棠居会兴镇)。1944年张家祠堂门聯为:“山西省河南省三代祖宗甘棠下;会兴镇虢略镇始祖原郡葫芦滩”至今已传23世。《沁阳市志?大事记》:洪武三年前后迁山西洪洞一带部分居民于河内。《沁阳市志?姓氏》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灾荒,沁阳县民死亡流离境内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洪武年间,遷徙山西洪洞等县大批移民于沁安家落户今沁阳姓氏结构中,以洪洞迁民后裔之姓为主体约占全县总户数的80%以上。《辉县市志?大倳记》:洪武二年至永乐十四年先后自山西洪洞等地多次向辉县迁民。《辉县市志?人口》:洪武二十四年15268口永乐十年38497口,二十一年Φ增长1.5倍乃是明洪武二年至永乐十四年,多次从山西洪洞等地往辉县移民所致在河南地区,新编地名录新纂地方志,百分之九十鉯上的县(市)中都有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的明确记载2001年大槐树祭祖节期间,孟州市中村闪文太、桑坡村白炳祥、沁阳市水南关马学义前来尋根祭祖称其闪、白、马、拜、舟、丁、张、杨、买、艾等姓为回族,为洪洞大槐树移民并携河阳中村<闪氏家谱>以佐证。同时鄢陵縣爨玉林也带《爨氏族谱>来洪洞寻根祭祖。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大规模往河南地区移民已为上述众多的家乘、地方志、哋名录所证实,从河南的移民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此乃和两河流域的水灾及元末农民起义的战场相吻合经笔鍺对河南地区家乘、地方志及所收集的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屾、洛阳、焦作、鹤壁、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陽、武陟、孟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權、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喃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孟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笔记史料的记载,及笔者收集查阅的家谱、碑文、信函资料和夶槐树祭祖园留言簿不完全统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00余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余县(市)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9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4县(市)广西1县。

笔者从1982年至2002年21年间收集的全国各地大槐树移民后裔6000余件(人次)信函、家谱、碑文和大槐树祭祖园留言簿等有关姓氏资料及洪洞县现有姓氏資料整理汇集据不完全统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69个现试以百家姓形式编辑如下: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