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无认识将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地块中实的机械设备呢

模具磨损对楔横轧中心疏松的影响--《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09年硕士论文
模具磨损对楔横轧中心疏松的影响
【摘要】:
楔横轧工艺在应用中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中心材料容易出现疏松,现有的理论分析对中心材料的损伤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模具设计时,根据变形量的大小,选用合理的工艺参数,材料中心的损伤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轧件质量能够保证。但在实际生产中发现,模具磨损后,轧件中心出现疏松或孔洞的几率明显提高,从而影响产品质量,严重时无法进行正常生产。目前的理论和模拟及实验研究对此问题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认识,在生产实际中产品质量难以定量控制。
本论文结合上述问题,采用Archard模具磨损公式,首次建立了楔横轧模具磨损的计算模型,利用有限元模拟软件,模拟了不同工艺参数对模具磨损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形角、展宽角、断面缩减率的增大会增加模具的磨损,而轧制温度和模具硬度的提高会减小模具的磨损。磨损严重的区域在楔入段和展宽段开始的一段,此段成形角和展宽角略有变化,而展宽开始段楔顶磨损最为严重,楔顶高度降低明显。
通过将新模具尾端垫高一定高度得到和模具磨损较为一致的模具外形,通过有限元模拟,得到轧件内部在模具垫高后的应力应变场,损伤量的分布,从而得到模具磨损后轧件的应力应变状态。结果表明,在模具磨损后,轧件内部等效应力,轴向应力和切向应力都不同程度增加,压下方向应力变化小;等效应变,轴向应变和切向应变增加,压下方向应变变化小;轧件中心区域损伤量急剧增加。
根据模具磨损的模拟结果,进行了相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模具垫高高度增加,中心出现空洞的几率增加。
模拟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好,模具磨损后展宽角、成形角均有较小变化,对中心损伤量的影响较小。随着磨损量的增加,轧件中心损伤量急剧增加。因此,对于模具磨损后,在展宽开始段磨损后楔顶高度降低,造成轧件在整个轧制过程中,中心部位一直处于横轧状态是中心出现孔洞的主要原因。
本论文对模具磨损规律和磨损对轧件质量影响规律的研究,深化对楔横轧工艺理论的认识,揭示模具磨损后各参数的改变中影响中心材料疏松的主导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TG335.19【目录】:
Abstract6-13
第一章 文献综述13-22
1.1 楔横轧工艺简介13
1.2 楔横轧成形工艺原理13-14
1.3 楔横轧分类14-16
1.4 楔横轧工艺优势与缺点16-17
1.5 楔横轧的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17-20
1.5.1 楔横轧技术的应用和发展17-18
1.5.2 楔横轧内部疏松研究现状18-20
1.6 课题来源和选题的意义20-21
1.7 主要研究内容21
1.8 本章小结21-22
第二章 刚粘塑性有限元理论22-27
2.1 引言22-23
2.2 刚粘塑性模型23-24
2.2.1 刚粘塑性基本假设23
2.2.2 刚粘塑性基本方程23-24
2.3 体积成形数值模拟软件简介24-26
2.3.1 DEFORM简介24-25
2.3.2 DRFORM主要功能25
2.3.3 DRFORM系统组成25-26
2.4 本章小结26-27
第三章 模具磨损规律有限元模拟27-35
3.1 前言27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27-28
3.3 模具磨损的位置模拟及影响磨损的因素28-34
3.3.1 模具磨损模型的建立28-30
3.3.2 成形角的改变对模具磨损的影响30-31
3.3.3 展宽角的改变对模具磨损的影响31
3.3.4 变形量对模具磨损深度的影响31-32
3.3.5 轧制温度对模具磨损深度的影响32-33
3.3.6 模具硬度对模具磨损深度的影响33-34
3.4 本章小结34-35
第四章 模具磨损后轧件内部应力应变及损伤量分布35-50
4.1 引言35
4.2 模具磨损后的状态35-37
4.3 模具磨损后轧件内部应力应变场37-45
4.3.1 轧件内部应力场37-42
4.3.2 轧件内部应变场42-45
4.4 损伤变量45-46
4.5 模具磨损后轧件内部损伤46-49
4.5.1 变形量对中心损伤的影响46-48
4.5.2 磨损后中心区域的损伤量48-49
4.6 本章小结49-50
第五章 模具磨损对中心疏松影响实验50-65
5.1 引言50
5.2 实验方案50-51
5.2.1 实验设备50-51
5.2.2 实验材料51
5.3 模具正常状态下实验结果51-53
5.4 模具状态改变时的实验结果53-64
5.4.1 低倍实验55-58
5.4.2 模具的顶端逐渐增高实验58
5.4.3 实验设备58-60
5.4.4 零件工艺方案的改进60-61
5.4.5 半轴模具磨损后中心孔洞实验61-64
5.5 本章小结64-65
第六章 结论65-66
参考文献66-6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永强;任伟伟;徐春国;周鹤;丁俊;;[J];精密成形工程;201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永聪;[D];山东大学;2012年
贾占江;[D];燕山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海波,张立杰,马国华,胡正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曹芳,杨翠苹,张康生,胡正寰;[J];锻压技术;2005年04期
胡正寰,刘晋平;[J];航空制造技术;2004年03期
张承鉴,任广升,曲建国,于鸣;[J];农业机械学报;1987年02期
刘晋平,王宝雨,张康生,胡正寰;[J];塑性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陈军,王玉国,王跃先,董万鹏,阮雪榆;[J];塑性工程学报;2002年03期
童隆长;[J];塑性工程学报;2002年04期
任广升,张庆勇,白志斌,刘化民;[J];塑性工程学报;1994年04期
蒋平,王维,李潞生;[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宋玉泉;[J];中国机械工程;2000年Z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杜永峰;寇佳亮;寇巍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邵峰;[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唐飞飞,庞兆夫;[J];鞍钢技术;1997年10期
庄蕾,耿申初;[J];鞍钢技术;2001年02期
刘焕磊;李新;李堂飞;;[J];安徽建筑;2012年01期
都元学,王瑛玮,刘庆伟;[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邹宝松,许静,姜世艳;[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冯玉平,高丽霞,王家增,赵杰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顾新根;沈燕源;;[J];宝钢技术;2007年06期
张一中;[J];包钢科技;198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彦北;陆建;倪晓武;;[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王宝雨;胡正寰;张宁;;[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8分会场:钢材深加工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宋凤梅;张建泉;刘峰;;[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刘大全;孙利民;;[A];力学与工程应用(第十三卷)[C];2010年
李群;丁德元;;[A];第十一届北方钢管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马海峰;王全利;郭文忠;郑国安;;[A];2008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8年
平玉;;[A];2009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路大举;万敏;杨锐;葛成良;;[A];第十七届全国激光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林冰;金晓飞;孙鹏程;吴聚龙;冯国军;;[A];第四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詹合林;余万华;;[A];第六届华北(扩大)塑性加工学术年会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熹平;[D];山东大学;2010年
冷毅飞;[D];吉林大学;2011年
宋文庆;[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任永利;[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吴玉国;[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金晓飞;[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陈杰;[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杨帆;[D];清华大学;2010年
宋天诣;[D];清华大学;2010年
戴庆伟;[D];重庆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瑞霞;[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石欣;[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沈洋;[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张宁;[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武燕蕾;[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张庆恒;[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殷灿彬;[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赵飞;[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郑军;[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李赵宇;[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南;张庆恒;张乃伟;岳龙山;;[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张康生,刘晋平,王宝雨,胡正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束学道,邢希东,胡正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王宝顺;林奔;张麦仓;董建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杨学锋;王慧;昃向博;张辉;;[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年S2期
徐吉生;E.SJ.P.K;[J];锻压技术;1992年05期
,胡正寰;[J];锻压技术;2002年01期
曹芳,杨翠苹,张康生,胡正寰;[J];锻压技术;2005年04期
王广春;管婧;李玲;;[J];锻压技术;2007年01期
吴延昭;王华君;王华昌;孙育竹;;[J];锻压技术;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应富强;[D];上海大学;2007年
刘桂华;[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08年
管婧;[D];山东大学;2008年
李振红;[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李志刚;[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乃伟;[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陶新刚;[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1年
徐江江;[D];燕山大学;2011年
张更超;[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孙宪萍;[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汪飞雪;[D];燕山大学;2005年
周俊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田德旺;[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邹娇娟;[D];燕山大学;2006年
高俊杰;[D];吉林大学;2007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凝;王子孝;杨克己;杨向勇;;[J];精密成形工程;2014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宝雨,胡正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蒋平;[J];爆炸与冲击;1993年04期
陈军,阮雪榆;[J];锻压技术;1998年01期
任广升,李东平,孙智刚,于鸣,白志斌,梁继才;[J];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阮雪榆;[J];塑性工程学报;2002年01期
王纪武,胡忠,王本一,刘庄;[J];塑性工程学报;1998年01期
蒋浩民,刘润广,王忠金,王仲仁,齐广霞;[J];塑性工程学报;1998年03期
蒋平,王维,李潞生;[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宏青,王宝雨,黄敬义,胡正寰;[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4年05期
杨宏青,王宝雨,杨翠苹,胡正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薛锦春;[J];江西有色金属;2003年04期
,李东平,崔相吉,刘志平;[J];锻压技术;2003年02期
林永明;王宝雨;胡正寰;;[J];锻压技术;2006年02期
李洪武;[J];机械工人.热加工;2005年11期
马刚,王宝雨,胡正寰;[J];锻压技术;2005年04期
王忠雷;袁文生;李兆东;李锦;;[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张猛,张韶华;[J];机械工人.热加工;1998年08期
李连鹏;束学道;胡正寰;;[J];现代制造工程;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天合;关洪涛;宋小顺;张振平;蔡新治;;[A];第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朱世明;秦学枫;叶永旭;吉文裕;;[A];第三届华东六省一市塑性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刘祥;;[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刘祥;;[A];2010全国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广州)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兆嘉;[D];吉林大学;2012年
张静;[D];燕山大学;2013年
王胜强;[D];燕山大学;2012年
贾占江;[D];燕山大学;2013年
张乃伟;[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李文慧;[D];沈阳理工大学;2011年
柯林辉;[D];重庆理工大学;2011年
孙啸天;[D];重庆大学;2012年
王彬;[D];吉林大学;2012年
王传辉;[D];沈阳理工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骨质疏松治疗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