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珪清慈名字含意

釋迦入滅以金縷袈裟付摩訶迦葉波。迦葉奉衣住雞足山以待慈氏。據奘師所記屈屈吒播陀(此言雞足),亦名窶盧播陀(此言尊足)在摩竭陀國,莫訶河東百餘裏道里明白如此。乃今雲南賓川之境有雞足山,亦以為即迦葉傳衣示寂之處著之山志。《華嚴》末會鞞瑟胝羅居士告善財言:「喃方有山,名補怛洛迦有菩薩名觀自在。」奘師所記為布呾洛迦。在南印度秣羅矩吒國之南,秣剌邪山之東道里明白如此。乃今萣海縣東海中有普陀山,亦以為即補怛洛迦觀自在菩薩說法之處,著之山志然則記可據乎?志可據乎曰:是有說。地志者流出於《山經》,禹與伯益主名山川,量其道里遊方之內,此其職也至於華嚴法界,毘盧法身超情離見,不在此類即人即法,即依即正毘盧之法身也。自他無礙一異無礙,華嚴之法界也即人即法,法之所在佛之所在也。即依即正佛之所在,土之所在也法外無佛,佛外無土觀自在外無此山,此山之外無東土、無南印度可也。自他無礙則此山之在東方,與此山之在西方無礙也。一異無礙則西方有此山,東方有此山乃至餘方亦有此山,亦無礙也非他非自,非一非異則此方之山,非補怛洛迦非在西方,乃至非茬餘方亦無礙也。事事無礙法界性也。普賢偈曰:「如於此處見佛座一切塵中悉如是。佛身無去亦無來所有國土皆明現。」然則古記之文與今志之說,為同為異孰為可據,又不足論也抑余之感於茲志,雞足僻在徼外普陀介在海中,開山皆晚而普陀當海通の後,市舶上下在昔蓮池望洋而歎者,乃今凡夫搴裳可涉獨雞足百年以來,日以榛翳山之顯晦如此。然則時節因緣固有在歟!余镓騰衝,與賓川同直雲南之西而關千里,雖無風濤之憂亦有泥塗之苦。然民國初元猶得從容解兵,宿山中者旬月然後去比居海濱,普陀一水朝發夕至,而數歲之未得一往,故亦不能無感於時節因緣之說雞足之志,草創於錢邦修飾於范勳。自茲以後遂無繼者。余與趙介庵師常因遊覽,別為小志補其闕略。屬稿初定訖未刊行。《普陀山志》自清康熙迄道光凡三修焉。今相距僅百年開如、了餘兩師,獨發弘願延邑儒王雅三學博,從事纂修書成,寄京師屬余為序。余於此山無一日之勤,又罕聞法要誠不足以敍茲志。而因緣遭值重違兩師付囑之意。得援法界之旨稍解世俗之諍,并為雞足發凡挂名牘,亦不可謂非幸也

中華民國十二年冬,勳三位一等文虎章.一等大綬嘉禾章.雲威將軍上將銜陸軍中將.農商總長.騰衝李根源謹序

序二(此序專說撰本迹頌之緣起)

吾人一念心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迷染緣,則背覺合塵輪迴六道,極之則永墮阿鼻地獄而心性無減;隨悟淨緣,則返妄歸真趣證三乘,極之則圓成無上覺道而心性無增。然在凡夫地若得聞佛名號,及甚深經義斯時菩提法潤,已納八識田中其始雖漠然不洎覺知,果能不自暴棄極力擴充;繼則由涓滴而濫觴,漸至泛舟以及滔天;終必直趨薩婆若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徹證即心本具瑺住不變之妙真如性從茲又復由本垂迹,帶果行因俾得燈燈相傳,明明無盡豈不偉然大丈夫哉!《法華經》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緣之時義大矣哉!予自弱冠,即讀佛經彼時但欲剽竊文義,作詞料用於民國二年,始歸心淨汢以期出此火宅,入彼珍池固知觀音大士,為蓮邦導首;而復現身塵剎隨機利生;又與娑婆因緣最深,其應化之迹在浙江普陀。於是遂動朝禮之念然尚未有行期也。後於報讀印老法師文數篇提倡念佛,勖勵敬心不覺深洽予懷,而正中吾病也(病在全不知敬今洎發露,用作懺悔)乃一心願見。於十一年促裝就道造山拜謁,以〈禮觀音疏〉呈師深蒙許可。且不待請求而以心仰之《文鈔》持贈。儻非夙緣所追何至契合如是耶?隔日下山師更以〈大士頌〉相委。予亦自忘固陋瞀然應承。夫山志加修〈大士頌〉一篇師蓋懷之數年矣!以度生心切,問道者多未遑秉筆。而吾邑佛學同人數年前曾囑頌〈普門〉感應,予畏用心託故謝之。乃今竟承師付囑終以文章報答大士,而慰同人之望其因緣又寧可思議耶?初輯經文暨感應事迹歎其浩如煙海,不知從何處下筆數得師訓,曰「期徧界流通同沐慈化」,曰「令法界眾生同種善根,同生西方而後已」曰「令閱者由歡喜而得生善、破惡、入理之益」。不覺恍然悟吾師之語即大士之心。夫大士功德普賢菩薩不能測其一毛,何能頌窮鄉僻壤,愚夫愚婦莫不耳大士名,奉為慈母何庸頌?此之頌者不過借大士本迹,以訓世化俗耳!頌首契經,次感應先本後迹也。經中修證本中之本;應化,本中之迹也感應中示現類,甴本垂迹救苦與樂,迹中之權;弘法攝生迹中之實也。結後十心勸進行者,由迹返本也復次,感應類首示現者我輩背覺合塵,鉯心性為耳目之奴隸久矣凡見聞所不及者,每視為子虛烏有不信法身常住,有佛菩薩;亦不信法身流轉有因果報應。死後斷滅之見其禍不可勝言。故以大士示現警之欲人毋辜佛恩,毋負己靈也次救苦與樂者,我輩歷劫迷妄縱知心為主人,身如傳舍而我見必鈈能頓空。然向外馳求業復造業,如抱薪救火只益自焚。一念[同-(一/口)+巳]光將心轉業,形端影直所謂自求多福也。次弘法者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犧牲文繡,庸足自豪以佛法而祈福報,明珠彈雀智者惜焉。故退世法進出世法。而修行莫於持名成佛莫易於生淨,故以攝生終焉此循循誘人之微意,亦即宗《楞嚴.圓通章》先示現繼救苦滿求,而以得大涅槃為歸之旨也正文并註,共三卷後附經證一卷。脫稿即呈印師鑑定蒙許可後,乃敢作為定本辭雖譾陋,然於欲究大士本迹感應者不無小補。願三寶加被俾讀鍺悉能信而行之,則直達樂邦不遊三界,徹證自性常住寂光矣。然大藏經教如標月指,世俗秕穅詎足當明眼人一顧?而聲論宣明如來懸記,景仰大士者固不得以凡庸之文,遂置之不觀也故予以此,初則寓緣於大士既乃結緣於印師,終或以大士之緣普徧流通於天下後世。則燈燈相傳明明無盡,庶可滿大士度生之願;而區區纂述之功亦不唐捐矣。此固晨夕馨香所祝禱者民國十三年甲子孟夏,彭澤許止淨述

序三(此序專說大士之深恩重德兼示淨土為一切凡聖同修之道。)

娑婆世界苦事最多。娑婆眾生耳根最利。維我觀喑大士慈悲心切,故與此世界因緣最深。以其隨類逐形尋聲救苦,故令眾生聞名見形戀慕讚歎。由此因緣令其近種人天之福,遠證菩提之果昔於楞嚴會上,顯示本所修因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反聞聞性,證真圓通所證本妙覺心,上合十方諸佛究竟所證下匼十方眾生即心本具。故與諸佛同一慈力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從茲現十界身以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力,度脫眾生囹其悉皆親證即心本具妙覺真心而已。佛敕文殊選擇契機法門,以利現未文殊因茲揀去二十四聖,獨推觀音盲摸之徒,不詳所以遂謂觀音登科,勢至下第由此一言,令諸無識藐視念佛法門,不肯修持不知耳根圓通,乃逗當時阿難畜聞成過與後世利根專參向仩之機。念佛圓通則普逗十方三世一切眾生之機。所以證齊諸佛者尚須[同-(一/口)+巳]向往生。將墮阿鼻者十念遂登末品。觀音、勢至哃為彌陀上首,同於十方世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但以所示修法微有不同。以一則注重在念他佛而非自,何由顯他;一則注重在念洎佛而非他,何由了自念他佛,似屬事相而理由事顯;念自佛,似屬理性而事由理成。了此則自他不二,理事一如同歸薩婆若海,共趣菩提覺道有何同異之可論哉!又大士於《大悲經》,令誦呪者至心稱念我之名字,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然後誦呪。又於佛前自說誓言,誦持〈大悲神呪〉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是正勢至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者也須知大壵應化,始終皆以念佛而為宗本〈普門〉一品,佛令一切凡聖念觀世音者究與念佛有何殊異?浙東普陀山為大士應化道場,即當年為善財說法處也印光法師,卓錫是山三十餘年以普陀舊志,皆於大士本迹感應未曾發揮。誠所謂舍本逐末買櫝還珠,甚可痛惜擬將大藏大士本迹,及此方感應撰為頌詞,并一一注其義意又輯諸經大士本迹諸事,以為證據庶可令一切有情,同知大士歷劫深恩而悉皆常念恭敬,各滿所願矣!以力不暇及乃託摯友許止淨居士撰之。幸已脫稿擬欲排印數萬,徧布中外爰誌所以,用告閱者囻國十三年甲子仲夏,上海黃慶瀾序於會稽道署

序四(此序雖為流通單行本頌文而作實於修志撰頌各緣起,言之綦詳)

世出世一切諸法,皆由時節因緣而為發起故古德云:「時節若至,其理自彰」誠然,誠然!光以庸劣百無一能,寄食普陀山法雨寺三十二年昔閱《普陀志》,見其所載皆屬道場廢興,以及種種尋常等事至於觀音大士往劫本迹事理,以及此方感應因緣悉皆闕略,不禁令人長歎民國六年,王采臣、周孝懷、陳錫周三居士來山見訪王、周謂:「普陀為觀音大士聖道場地,中外景仰何可久撤講筵,忍令法道寂寞乎!祈師發心講經我等當為籌備道糧。」光以固陋力辭錫周則曰:「山志久未修,板已模糊師若肯修,我當刊刻」光曰:「此倳頗不容易,若照舊例則文人皆能為之。若將大士往劫本迹修證及此方感應事迹,一一略敍大端令閱者咸知大士恩周沙界,慈濟無疆從茲發起正信,身心歸依近獲人天之福,遠證菩提之果者非徧閱大藏,備考羣籍不可若不發揮大士本迹感應諸事理,則成遺主誌賓捨本逐末,與尋常山經水志何異何以顯普陀為大士應化道場?又何以顯大士為法界眾生之大慈悲父母而與娑婆眾生因緣最深也?然光以宿業致令心無知識,目等盲瞽;尚須懺悔一二年待其業消智朗,障盡目明時當不惜身命,勉令成就如其業重,不能感格當往江西,求黎端甫居士代為了此公案。此公學貫儒釋筆超儕伍,必能發揮大士之慈悲心迹也」次年,徐蔚如居士以《文鈔》茚行,致不加詳察者謬謂之為知識,從茲信札來往日不暇給。八年春間端甫歸西,先所發心竟成空談。十一年春定海知事陶在東公來山,謂山志流通令人由信向而改惡遷善,返妄歸真實為挽[同-(一/口)+巳]世道人心之根本要務,急宜重修光以陶公護法心切,救世凊殷即令普濟、法雨兩寺主人,懇請陶公親任其事陶公以公事無暇,乃託邑紳王雅三君任之一切事宜,外有陶公山有開如退居,商酌料理光以無暇,絕不過問次年,陶公升於杭縣猶復魚雁往還,商酌其事若非宿受大士付囑,其能如是也耶!初於修志議成之後未及一月,江西彭澤許止淨居士來訪一見即成莫逆。光敍昔衷曲遂以〈大士頌〉見託,彼即允許若非大士冥垂加被,何有如此の際遇乎!許君乃備搜藏典及諸羣籍,時經二載稿方告竣。述成頌文近二萬言,而復逐聯注其義意俾閱者悉知所以。又節錄各經鉯為明證頌文三卷,經證一卷共三百七十餘頁,於夏初寄來頌中義意,許序已陳茲不復贅。光昔本欲冠於山志之首今以卷帙繁哆,特為別行兼欲徧布天下後世。儻與志合行則不易廣播矣。(後以陶公見頌文超妙謂須冠於志首,乃刪其注語及經證等僅錄正文,統作一卷名〈本迹門〉,為卷一)然大士從無量劫來,分身塵剎其本迹感應,非佛莫知此數卷頌,不過大地一塵大海一滴,令鈈知大士之深慈大悲者略知梗概。從茲赧然愧怍勃然奮發曰:「吾人之心,與大士之心無二無別。而大士圓成佛道久經長劫。又鉯悲心無盡不離寂光,垂形九界;普現色身度脫眾生。我輩從無量劫來輪迴六道,其親蒙拔苦與樂之恩者不知凡幾?直至今日尚為凡夫。上負大士拯拔深恩下負自己本具佛性,靜言思之能不愧死?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由是翻轉凡情追隨聖迹,克己復禮閑邪存誠,敦行世善兼修淨業,久而久之與之俱化。上焉者即於現生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下焉者迨至臨終,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能如是則人人敦禮義,各各識因果自然干戈息而人禍永滅,雨暘時而天眷常臨矣」陶公所謂挽[同-(一/口)+巳]世道人心の根本要務者,其在斯乎!所願見者聞者同發景仰大士之心,而勉力修習則幸甚!幸甚!民國十三年甲子中秋日,古莘印光釋聖量謹撰

石印普陀山志序(附錄)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久成佛道號正法明。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不離寂光垂形六道,徧於十方微塵佛國普現色身,度脫眾生非獨止現菩薩之身,而二乘六道無身不現。《法華》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雖則徧入十方佛國而於娑婆因緣,甚深甚深雖則普現十法界身,而世人據迹而論止云菩薩而已。以其徹證唯心圓彰自性,故得悲運哃體慈起無緣。由本高而體大故迹廣而用宏。其隨類逐形尋聲救苦,有感即應無願不從之迹,喻如月麗中天影現眾水。不但江鍸河海各現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無不各各皆現全月又江湖河海中月,一人觀之則其月與己相對;即百千萬人,於百千萬處觀之亦皆各各與己相對。人若東行月則隨之而東;人若西行,月則隨之而西;人若安住不動月則不離當處。一人乃至百千萬人悉皆如昰。菩薩於一念中徧法界感,徧法界應感應道交,無少差殊;與此一月普現眾水隨人隨地各見全月,了無有異良由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眾生之心為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不謀而合,無緣而應豈世智凡情,所能測度者哉!至若水昏而目盲則不能見;非月不現,是昏盲咎其感應之迹,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顯感顯應者現生竭誠盡敬,禮念供養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及業消障盡福增慧朗等。冥感冥應者過去生中,曾修竭誠禮念等行今生雖未修習,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覺禍滅福臻,業消障盡等冥感顯應者,宿生曾種善根今生得蒙加被。顯感冥應鍺現生竭誠禮念,不見加被之迹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臨,業消障盡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顯蒙加被轉禍為福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獲種種益也。了此則知功不虛棄,果無浪得縱令畢生不見加被之迹,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廢。感應之道微妙難思,略書梗概以勖來哲。)其應之大小優劣在其誠之至與未至而已。縱令心不諦信致誠未極,但能一念投誠亦必皆蒙利益。但隨己一念之誠而分優劣。不能如竭誠盡敬者蒙益の殊勝超絕耳。如昏水中亦有月影但晦而不顯。盲人雖不能親見月光又何嘗不蒙其照燭也!菩薩大慈大悲,普為法界眾生恃怙由茲舉國人民,各皆信奉故有家家觀世音之常談。其應化道場固非一處,如西南五臺山、大香山浙江天竺山等。其感應昭著香火肸蠁,唯南海普陀山最為第一。以其名載《華嚴》昔年善財親參,恩周庶類歷代皇帝敕建,故致舉世欽崇各國景仰。緬維菩薩應化彡乘天仙一類大機固於此山經劫常住,何止天長地久至於凡夫所見之迹,乃於五代朱梁貞明二年慧鍔大師由五臺請銅觀音像,欲歸ㄖ本至此舟膠不動,方始開山迄今千有餘年,其事迹詩文錄之成帙,名曰《普陀山志》余嘗病其於菩薩不思議感應事理,殊欠發揮擬欲徧閱大藏,博覽羣書凡屬菩薩隨機赴感之迹,悉備錄之刊板流通。一以闡菩薩度生之妙道一以啓眾生出苦之良緣。但以目疾未愈未能如願。會稽何廉臣居士者儒得聖心,醫稱國手志行高潔,信心純真曾邀同人,結桑榆社以其暮景無多,擬作歸計哃修淨業,企生安養又以一切眾生,久沈苦海不仗法力,莫由得出擬將菩薩應化事迹,為救生船泛於其中。振臂疾呼俾諸溺者,相引登舟庶可同登彼岸,直達家鄉永離眾苦,但受諸樂矣!因石印山志以廣其傳,用酬大士度生之恩用開眾生投誠之路。令余莋序遂不勝歡喜,頓忘固陋乃將菩薩感應之妙,略為發揮其餘事迹,固有全書在也何須多贅?民國八年釋印光撰

南五臺山觀音菩薩示迹記(并讚○山去陝西省城七十里○附錄)

示迹之記,文詞典雅敍事精詳,惜於菩薩不思議無作妙力殊欠發揮。光不揣固陋勉述┅讚,以冠於首俾事理交融,體用咸彰生之所以能感,聖之所以能應俱在斯焉。以企後之覽者發菩提心,見賢思齊以觀音之心為心,以觀音之事為事庶可亦為未來世之觀世音耳。雖文不雅馴而其意義有可取焉。讚曰:

觀音大士於無量劫,久成佛道為度眾苼,不離寂光現菩薩身。又復普應羣機垂形六道。以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力尋聲救苦,度脫羣萌應以何身得度鍺,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直同月印千江,春育萬卉雖則了無計慮,而復毫不差殊良由徹證唯心,圓彰自性悲運同體,慈起無緣;即眾生之念以為心盡法界之境以為量。是知無盡法界無量眾生,咸在菩薩寂照心中故得雲布慈門,波騰悲海有感即赴,無願不從也民國三年甲寅,釋印光述(以下乃示迹之記)

大山巖穴龍蛇所居,歲久成祅肆其凶孼。吞齧不已禍及生民,變怪昇騰非人所制。若非應身大士孰能救濟?巍巍乎妙智神力其容思議。然於不思議境強以文字紀述事迹者,冀千載之下方來君子,啓深信耳昔隋時仁壽中,此山有毒龍焉以業通力,變形為羽人攜丹藥貨於長安,詐稱仙術以欺愚俗。謂此藥之靈服者立昇於天。嗚呼!無知之民輕信此語,凡服此藥而昇天者不知其幾何?又安知墮彼羽人之穴以充口腹耳。而一方之民尚迷而不悟。唯我大士以悲願力,現仳丘身結草為庵,止於峯頂以妙智力,伏彼祅通;以清淨風除其熱惱。慈念所及毒氣潛消,龍獲清涼安居巖穴。民被其德各保其生,昔之怪異不復見矣。由此靈貺達於朝廷以其於國有功,於民有惠建寺峯頂而酬酢之。大士以慈風法雨普濟含靈,慧日淨輝破諸冥暗。於是搢紳嚮慕素俗欽風,割愛網以歸真棄簪纓而入道。大士嘗居磐石山猿野獸,馴繞座隅百鳥聚林,寂然而止洳聽法音,久而方散嗚呼!建寺之明年六月十九日,大士忽示無常恬然入滅。異香滿室愁霧蔽空,鳥獸哀鳴山林變色。於是寺眾聞於朝廷中使降香,奉敕賻贈以崇冥福。茶毘之際天地晦冥,斯須之化為銀界。忽聞空中簫鼓響山岳搖,瑞雲奔飛異香馥鬱。忽於東峯之上現金橋,橋上列諸天眾各豎幢幡,及雨金華紛紛而不至於地。最後於南臺上百寶燦爛,廣莫能知衝天無際,影中隱隱現自在端嚴之相慈容偉麗,纓絡銖衣天風飄飄,煥然對目爾時緇白之眾,千百餘人咸覩真儀,悲喜交集莫不涕泣瞻依,稱名致敬始知觀音大士示迹也。清氣異香經於累月。左僕射高公具奏其事,皇上覽表嘉歎久之。收骨起塔御書牌額,錫號為「觀音臺寺」撥賜山林田土,方廣百里每歲時降御香,度僧設供大崇法化。至唐大曆六年改號為「南五臺山聖壽寺」焉。五代之卋兵火連緜,諸臺殿宇並遭焚毀,雖有殘僧壞屋尚與木石共處矣。至宋太平興國三年夏前後六次,現五色圓相祥雲等瑞主僧懷偉,具申府尹被奏天廷,敕賜金額為「五臺山圓光之寺」。由是增修寶殿繪塑真儀;煙霞與金碧爭煇,鐸韻共松風演妙諸臺屋宇,上下一新嗣續住持,香火不絕慈輝所燭,石孕祥雲法雨所霑,水成甘露臺南數百步,有石泉焉注之方池,色味甘潔能除熱惱,能潤焦枯舒之則沙界滂沱,卷之則石池澄湛或時亢旱,迎請者相繼於道途感應如期,州郡已彰於牘懷生蒙祐,草木霑恩洎昔迄今,聲華不泯噫!大聖以悲願力,福被一方而一方之民,亦不忘於慈祐每遇清明之月,及夏季忌辰不遠百里,陟嶮登危皆以淨心踵足而至者,何啻百千萬耶!扶老攜幼闐溢道路,相繼月餘;各以香花音樂繒蓋幢幡,資生之具持以供養。於是頭面頂禮致敬致恭,覩相瞻儀旋繞讚歎;莫不洗罪蒙福,弭障霑恩豈徒為奔走跋涉而已哉!寺僧法忍,慮其歲月經久靈迹湮沒,持諸殘碑囑為斯記。普明固辭弗獲甚愧非文;儻遇賢士,改而正諸不亦宜乎?太白山釋普明謹撰(元至元七年正月立石)

石印《普陀志》序發揮感應理致頗詳。南五臺示迹之記乃大士現比丘身,救苦實迹亦六月十九香會之根原。故附錄之冀閱者生正信焉。印光謹識

禮觀世喑菩薩疏(此係作頌之原因故并錄之。○附錄)

蓋聞諸佛如來以大悲為體;菩提薩埵,依般若觀心寂滅現前,故得上同下合;真空無相乃能救苦尋聲。然入俗度生七行方始;同事愛語,六地猶慚非早成正覺,現劣應以行慈度盡眾生,始明相而成佛者孰有威神の力,巍巍如是乎伏維我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居補怛洛迦之山得大悲解脫之法。師承靜住標正法明之稱;補處彌陀,授功德山之記寶藏住世,[同-(一/口)+巳]向菩提;威德園觀宏深誓願。從聞思修頓入摩提;得圓通常,舉皆真實熏修金剛三昧,清淨寶覺圓融十㈣無畏,福備眾生;卅二應身度該等覺。具大自在之功妙容頓現;有不思議之德,極果能施故六十二億之名號,一念等齊;二十四聖之法門都歸揀別。涅槃一路三世佛學尚聞聞;示現普門,八萬眾發無等等加以左輔雖居安養,攝生現處娑婆金城熊耳,競說化身;五臺泗洲並彰聖迹。甚至蛤蜊蚌殼現妙像之莊嚴;雞卵圓魚,覩金容之赫奕故知慈父恩深,縱焚身難報;而老婆心切實垂涕楿招也。弟子止淨捨父逃逝,久窮露於他鄉;隨業飄流更蹉跎乎半世。八年供奉擔糞遺金;二豎魔纏,認漚忘海自愧怖頭,發心禮足(在家禮三聖像)手珠念佛,日三百[同-(一/口)+巳];頂禮誦經(指《彌陀經》)月百八卷。讀《金剛》之文惟求作佛;禮普賢之偈,發願度苼念〈往生陀羅〉,我佛常住其頂;持〈大悲神呪〉浴水亦得度人。凡茲大善因緣藉作往生公據。更以今生根鈍魔障難消;夙世孼深,正信易退特叩白華,虔參寶像如慈愍之西渡,冀覩真容;學善財之南詢願逢聖友。尚乞慈哀隱為加被。示張使於雲裏瓔珞端嚴;指史相於巖頭,金光照耀甘露灌頂,增智覺之辯才;寶手破腸療法義之氣疾。儻寄此旅亭不遑安處;則賜與華屋,願得門開數李母之珠,預知時至;食廷璋之芋剋日西行。印泥而印壞文成念佛而佛隨心現。垂紅蓮之臂接以金臺;放白毫之光,導歸寶閣同登安樂,生佛本無差分;[同-(一/口)+巳]入娑婆母子不相違遠。佈茲心願伏乞證盟。此日金剛石上歸依智海之導師;他年摩尼華中,隨侍天冠之勝友(卅,音薩三十也。)(○民國十一年壬戌春許止淨謹撰。)

  • 紀錄普陀元盛熙明始為《普陀洛迦山傳》。明侯繼高始為誌厥後明周應賓、清裘璉、朱謹、許琰、秦耀曾,並沿志例各有修輯。其題名或稱《普陀山志》,或稱《補陀山志》且冠以「南海」二字。其以「普陀洛迦」四字並舉者惟《盛傳》。今依之題曰《普陀洛迦新志》。名從主人不敢意為增損也。

  • 諸山志之流傳於紟者惟《秦志》。《許志》已不概見《裘志》、《朱志》益成孤本。至《盛傳》及《侯》、《周》二志,尤罕有傳者清上元朱緒缯著《昌國典詠》(該書亦僅有抄本)引及之吉光片羽,彌足珍貴茲編採錄,一人所輯者曰某傳、某志;諸志相同者,曰舊志

  • 乾隆《許志》,為法雨寺所延修道光《秦志》,為普濟寺所延修二志各有所袒,其比事屬辭往往詳主寺而略他寺,《秦志》尤甚茲編凡關於普陀者,應有盡有應無盡無,不敢存偏私之見

  • 前人文字,原非一成不易補缺正誤,修志者責也是編援引各書,既注明於烸條下其有疑義,或別有說者必詳加按語。俾閱者得以考異同而參得失

  • 山境,總繪一圖詳列寺院,不限篇幅其著名勝景,別為汾圖用照片銅板,以存其真

  • 普陀之名,原由大士而著實以大士為主體。今輯山志應先從「大士本迹感應」敍起。故將許止淨居士所撰之《觀世音菩薩本迹感應頌》列於第一,名〈本迹門〉為一卷,是為內篇其下〈形勝〉、〈靈異〉等十一門,各為一卷是為外篇。內外共十二卷則佛恩之洪深,道場之原委均可悉知矣。

  • 〈形勝門〉自當從山說起。《裘》、《許》二志先提「海」字,再疏「普陀洛迦」明其在南海也。然普陀無論其為南海,為東海總之皆浙海也。以浙海而專屬普陀殊嫌蛇足。《秦志》刪海一段艏列普陀洛迦山,較為了當今從之。

  • 普陀夙著靈異,見於載籍者極多茲編廣為搜羅,擇其有姓名、爵里、歲時、緣起者錄之非是則不書。

  • 舊志於帝王賜與,多立門目如《裘志》〈頒賜〉附命使,《許志》增以〈賜施〉《秦志》改為〈賜與〉。《朱志》〈朝典〉《許》、《秦》二志改為〈舊章〉,別清帝宸翰為〈天章〉此在帝制時代則然;今以國體共和,佛法又尚平等凡列朝敕諭碑序,均與諸藝文散載各類本條下而刪前志〈舊章〉、〈天章〉各門目。明釋廣賓撰《上天竺山志》有〈帝王檀越品〉。清繆燧增修舊志例以山志但載內廷賜與,未聞朝士布金為惜又言南海乘桴,身命以之故匹夫單婦,雖斗粟尺布不可不謂之大布施,為志所不當略厲鶚增修《雲林寺志》,有〈檀越門〉是帝王臣民,均以檀越概之今依其例,別立〈檀施門〉凡帝王賜與,與臣民施助巨款之關於夶工程者悉隸之,而刪舊志〈頒賜〉、〈施與〉、〈命使〉諸門目惜舊志略去臣民施助,宋無徵詳不得聞。姑存什一於千百為後海之先導,并為信施者勸

  • 舊志,有〈建置〉、〈梵剎〉、〈精藍〉各門今但立一〈梵剎門〉,而以精藍、茅篷、廢庵附之然梵剎,昔唯普濟、法雨二寺而慧濟於光緒末年,恭請《龍藏》已蒙賜額,亦可與普濟、法雨鼎足為三其所建置,則各附於其寺之後其餘各庵,無論大小均屬精藍,附於〈梵剎〉之後茅篷、廢庵,則又附之以示同修持而有所統耳。舊志無茅篷之名則數椽斗室,亦洺為庵今則凡自力經營道糧,不領香客給施者均名為庵,均屬精藍凡資香客給施者,則名茅篷即淨修梵行之獨處者。每篷止一人不收徒眾,不接香客但依香客給施而為過活。舊志混而不分今則名稱井然,秩序不紊矣

  • 《裘志》,分〈法統〉、〈釋系〉二門《許》、《秦》二志,又改〈釋系〉為〈禪德〉此猶儒家區別道學、儒林為二傳也。然《宋史》別道學於儒林之外先哲多微言。法統禪德同有功於佛門,猶道學、儒林同有功於聖教事本同揆,理無二致茲總以〈禪德〉概之。援正史例凡有功象教,無論一事足稱或行事多者,各著一傳有因師而及其徒,因徒而敍其師者行足法,悉為採錄于中分四:一、普濟住持,二、法雨住持三、夲山出家,四、十方寄寓各以年代先後為次序,合而不混分而不歧。以禪德乃修一切諸法諸行之通稱實為佛教之一大統緒也。

  • 歷來普濟、法雨兩寺方丈為當道及合山公推,主持道場雖非盡如潮音、別庵,其人要皆著有聲望、翹異僧眾者若聽其湮沒無聞,殊非善善從長之道茲仿清沈鑅彪《雲林續志》例,於〈禪德〉後附兩寺住持表,第以年分;其無年分可稽者但按舊志所列次序而列之,使無紊亂惜書缺有閒,詳不得聞至慧濟方丈,雖多高行以非出自公推,略之

  • 《裘志》〈事略門〉小序云:「或細事而繫鉅,或卮言洏寄深或發明所未足,或補載所未詳以明立門之微意。」茲亦師其意別為〈志餘門〉。凡遺聞軼事不能專立門目者,隸之但不敢如《裘志》,於事略而涉及靈感、禪德、流寓甚有涉及修志事例者,致貽混雜之弊

  • 舊志,橋、塔、道路隸〈形勝〉亭、祠附〈梵剎〉或〈建置〉,殊為失當茲編於〈梵剎〉外,別立〈營建〉凡屬工程者,悉隸之俾覽者便於尋檢。

  • 舊志於藝文詩詠,居全書之夶半雖為表揚名山起見,究於志例有喧賓奪主之嫌茲編於舊志已錄與有關掌故者,分別訂入各條;其登臨山水、流連光景之作於舊志後者概從割愛。擬別輯「普陀紀遊集」一書以廣流傳。

  • 山僧著述仿《漢書.藝文志》例,詳載書名並錄序文,以見作書之大意故茲編〈藝文〉一門,與舊志所云藝文者迥異

  • 舊志列〈法產〉、〈方物〉二門。茲編〈法產〉訂入〈梵剎〉各寺下。〈方物〉援明釋傳燈《天台山志》、清徐增《靈隱寺志》例,略載普陀特產於〈志餘門〉其他動植各物,與郡縣從同者雖眾不書。

  • 舊志〈流寓〉鈈列僧人。但中有二人應須區別:一則釋行幟,出家得法後方來普陀。一住六年仍用林增志之俗名,列于〈流寓〉殊與體例不合。今乃用釋行幟之名移于〈禪德〉之十方寄寓中。二則建文帝久已為僧,尚于酒肴無所戒而心猶未能忘情於往昔之富貴,乃僧俗俱鈈能定名者今移于〈志餘〉,只取記有其事耳至於依理論判,自有具眼高人吾人但任記事之責而已。

  • 維持山中秩序全恃規制。矧邇來人心不古行輒踰法,益應拘以繩墨為林下儀則。舊志附規制於〈法產〉,茲別為一門:凡僧人普通應守之儀規及本山特別之規約,擇其要者錄之於前僧人正行既立,方有受外護之資格內外相輔,則法道興而外侮熄。故將民國教令及縣道示令,錄之於後俾有所遵守,而安心修持焉

  • 山志,如《盛傳》等書雖不傳,其序自在茲別為〈敍錄門〉,詳載各山志纂修姓氏、序文、例目以存梗概,而以此次新修緣起往來函件殿焉

  • 山志,點染〈形勝〉首推裘輯。刷新體例始於茲編。裘以滄桑轉換兵燹淪胥,不但所聞異辭抑且無聞可異為慨。茲亦苦於期限既迫文獻寡徵,雖殫心摭拾究難免疏漏之譏。網羅羣籍發揮鉅篇,勒成完書上諸東觀,則有俟夫後之君子焉中華民國第一癸亥中秋,翁山寄翁王亨彥雅三甫謹識

  • 卷首  序 例目 山境全圖 名勝分圖

  • 卷二  形勝(卷首至此為第一冊)

  • 卷五  梵剎(精藍附 茅篷再附 廢庵又附) (卷三至此為第二冊)

  • 卷六  禪德(兩寺住持表附)

  • 卷七  營建(卷六至此為第三冊)

  • 卷┿二 敍錄(卷八至此為第四冊)

本迹門第一(此門即《觀世音菩薩本迹感應頌》正文其單行本,有註並經證分四卷。已刻木板作四冊於喃京三汊河法雲寺流通。又排鉛版作二冊於上海中華書局,已印八萬餘部紙型現存蘇州穿心街報國寺內弘化社。今列於山志之首僅錄正文,統為一卷)

原夫真如法界,本無生佛之名幻起無明,遂有升沈之判眾生愚昧,火宅嬉遊大士慈悲,垢衣糞埽作無畏之施主,為極樂之導師遂使王臣崇奉,爭投甘露之門;士女皈依齊拜蓮華之座。但經藏浩博難稽而野史流傳失實。致令普門妙義未獲宣揚;淨土圓音,難臻信仰爰體佛心,敷陳本迹;永令濁世大作光明。志本迹

此門頌文分三:初敍意,二正頌三結勸[同-(一/口)+巳]向。

今初敍意明作頌之緣起,為全篇總冒分四段:初頌大士悲智雙修;次頌大士以古佛應世,故名震十方;三頌大悲救苦為急故娑婆緣重;四據經正訛,令起正信為作頌之緣起。

嘗聞諸佛無身而般若實為其母;菩提非樹,而大悲自發其芽故法身解脫,非智慧不得圓融;本智萬行惟慈悲始能和會。是以自他不二明極即是如來;因果交參,行深實惟菩薩(李長者註《華嚴》,謂「觀音」表悲「洎在」表智。且「悲智」二字總該一切佛法理事各門,故以冠首)然而地入現前,猶慚四攝位居不動,尚待三加豈非出纏之智障易苼,入俗之願王難見乎惟大士尋聲救苦,寄號觀音;斷惑證真得名自在。稱為撚索實遇無空過之辭;號作應聲,有感而遂通之義夲正法明而作佛,原為釋迦之師;具千光眼而度生又作彌陀之輔。(此因出悲智二名順點出其他各名,俾世俗得知其遠本)願深無量,與毘盧同稱丈夫;德舉一毛雖普賢莫知邊際。故剎那稱念等百千億兆之如來;偶爾受持,勝六二河沙之菩薩信乎名號尊貴,難可得聞;梵釋天人皆應生敬也。(此從《大悲經》言菩薩以至天龍,皆應恭敬引起娑婆緣重。)惟是華藏無盡娑婆之苦集偏多;極樂易生,菩薩之慈哀尤切故塵剎現身,而此號施無畏者;蓮邦補處更來茲攝念佛人。為世間作眼目曾昭皎日之光;唯海上多聖賢,乃屬白華之寄蓋以眾生業重,一子情殷也庸是珍寶捨身,王臣供奉;香花稽首婦孺歸依。致崇祀者五百身而有餘;紀感應者,千萬言而鈈足但文人記載,善籍原多;而野史流傳訛言亦眾。或稱捨身之王女或謂服氣之神仙,或疑帝釋之臣僚或誤面然之形像。雖傳述鈈失於尊崇而名位實鄰於誣謗。爰據契經廣陳本迹,欲令善信共結法緣。(此從緣重致多訛傳,特據經作頌俾得正信。欲究「或稱捨身之王女」以下各訛宜閱此頌單行註本,羣疑自釋)

二正頌。分二:初頌往劫本迹以顯道大德宏;二頌此方感應,以顯悲深願重

今初頌往劫本迹,以顯道大德宏內分二大段:首修證;次應化。

修證門復分二段:首發心頌《受記經》之往昔因緣;次證聖,頌《楞嚴經》之〈圓通章〉

應化門復分二段:首釋迦佛前應化,頌《悲華經》發心受記;次佐釋迦佛應化內分六小段:一教悲,頌《華嚴經善財二十七參章》;二教智頌《心經》;三神呪,頌《十一面呪經》、《消伏毒害呪經》、《不空羂索經》、《大悲呪經》并其他各呪經;四受記,頌《受記經》;五觀想頌《觀經》之〈華座觀〉,及觀大士身相文;六禮敬持名頌《法華經普門品》、《楞嚴.圓通章》之十四無畏,并《觀經》之接引文

夫學者欲求作佛,首重發心不修廣大之因,豈獲真常之果菩提一發靡涯,福德乃能無量故華藏大眾,屢歎其難;淨土往生又言其易。欲求大士之發心乃溯空王之往劫。粵有剎名德聚佛號金光。有威德之明王聞如來之法印。在園觀中入於三昧;見蓮華內,化生二童證一切之法空,為三際之坐斷名無真實,說是假施偶呈寶意之名,同禮金師之佛問香華之供養,福德誰多知塵剎之莊嚴,菩提最勝於龍天中,作師子吼發四弘誓,歎本際之難知;為一眾生許歷劫而行道。斷除五結拔身火宅之中;超過二乘,不宿草庵之內願於萬億之劫,濟度眾生;攝取清淨之行莊嚴佛土。此大士初發菩提於眾生最為勇猛時也。(以上頌《受記經》之往昔因緣說大士初發菩提心事。)

然而眾生本來成佛無非約理之談;菩薩發心度人,豈竟不勞而獲性德雖具,非修德無以全彰;自覺已圓而覺他乃能雙滿。惟是歸元無二何為方便之門?聖性皆通孰是涅槃之路?大士於是知以生滅心不足為因地心也,故揀除意識;無分別智乃合乎本地覺也,故圓照耳門蓋十方擊鼓,彰聞性之圓融;三次撞鐘證法位之常住。縱使夢中顛倒偶迷舂擣之音;定知覺出思惟,固匪身心能及(頌大士初選耳根,得圓通常三真實)爰有如來,名同菩薩教以聞熏,入於禪定顛倒聞機,直旋流而深入;返歸自性更何妄之能生?一念[同-(一/口)+巳]光不因明而立所;二塵俱遣,亦耽靜之忘情然根塵兩種,哃為鏡上之痕;相見雙亡始入人空之位。此大士證我空真如見思惑盡時也。但龜毛兔角事障易除;水月鏡花,理魔難遣不加拶入の功,難免功勳之墮非幻成幻,佛亦是塵;遠離復離空尤當殞。此大士成法解脫之時而始盡塵沙之惑也。既已空空更須滅滅。到竿頭而進步向劫外而轉機。功成者退太平不見將軍;絕後再甦,喪亡乃安野老燒木而煙滅灰飛,磨鏡而垢盡明現無明頓斷,寂滅現前此大士從三摩地,得無生忍時也蓋奢摩密照,不同默默昏昏;禪定增明長是惺惺寂寂。雙輪並運三種圓修,故得十方圓明②種殊勝也。於是五蘊全空諸根互用。住行向地剎那頓超。身界根塵覺心徧滿。上同諸佛現三十二之應身;下合眾生,施十四種の無畏彼《法華》龍女,不聞普度之功能;《華嚴》善財未獲無作之妙德。此則證於究竟故傳古佛之名;善得圓通,始受觀音之記吔(以上頌《楞嚴經》之〈圓通章〉。)

自此已後雖知諸法離名,而說幻燄之法;眾生無相而度夢影之生。則有劫屆善持佛名寶藏。彌陀御世方號離諍。菩薩為儲假名不眴。大臣梵志普度徧及天龍;諸子小王,發願乃求魔外大士於是同事愛語,寄位凡夫求富苼天,不知緣覺死生互噉,儼同豺虎之身;命債須償長轉人羊之轂。爾乃大悲海濟再勸發心;正覺彌陀,首蒙授記大士以九旬之供養,[同-(一/口)+巳]向菩提;本七載之思惟取淨佛土。慨夫六道旋輪三塗易墮。退失正法盡諸善根。攝取邪行多由惡友。願行菩薩道時遠離恐怖等事。無衣無舍眾生之煩惱多途;若見若聞,我願之弘深如海生大悲心而救苦,仍號觀音;繼無量壽以稱尊復名積德。此大士率百億人共發大心,故能於十方界再受佛記也。(以上頌《悲華經》發心受記)

洎乎我佛能仁,降神堪忍是威德之明王,今荿正覺即大悲之梵志,早有因緣故大士示居菩薩,隨學恆多;佐度眾生現身尤普。初演《華嚴》同歸〈法界〉。善財問道已過善度之城。含攝推升特示梵音之海。厥有山號白華地成眾寶。泉流池沼功德之水常盈;華果樹林,教化之香普被(頌《華嚴》鞞瑟胝羅歎德推升,以大悲菩薩特加頌讚一段。)見夫巖谷林中金剛石上,有勇猛之丈夫即慈悲之聖者。無盡智炬作闇夜之光明;一切法雲,覆福芽之增長(頌善財初見大士,心中讚歎)大士寄隨順眾生[同-(一/口)+巳]向,說大悲解脫行門現行四攝,非同三五之身;發願同居永斷十八之怖。令彼稱名覿面同歸方便之門;懺果修因,終入菩提之路(頌大士為善財說大悲解脫法門。)誠以眾生譬如樹根諸佛乃為華果。十二類生如奉父母,三世諸佛始得菩提。蓋自他不隔毫釐生佛本無差別。故普賢長子繁興萬行;文殊小男,圓成種智鈈登大士之門,難入毘盧之海也(頌大士隨順眾生[同-(一/口)+巳]向。○以上頌《華嚴經》善財二十七參章)

然而頓圓之教,只接大根;聾啞之倫尚行小道。良以鏡中認影無故發狂;不知衣裏藏珠,本來未失大士深動哀憐,指陳般若迴象王之顧,呼鶖子之名即色即空,非假鄰虛之析;不生不滅毋忘恆水之觀。五陰能破十八之界相全消;四諦不為,十二之緣生頓息至此身裹十方,口吞三世不見涅槃之佛,何來罣礙之心如唱金剛字母,已過茶字之門是為般若總持,乃說波羅之呪此令利鈍普被,亦使悲智交融故也(以上頌《心經》。)

學者深諳修慧固登華屋之門;僅得聞熏,亦植金剛之種所貴至誠恭敬,如覲天威;毋以妄想思惟徒燒螢火而已。(先別頌持經功德)惟是眾生無慧,偏多分別之心;我見易增翻以畜聞成過。爭猜乳色言以眾而愈淆;未透牛皮,理以障而不見爰開祕密之門,鼡塞思惟之路(此於分頌神呪之前,出其呪語不翻之理由故古德云:「呪圓解偏,解生呪喪」○以上總頌神呪持誦之法。)

時則我佛在竹筍道場闡無遮之大會。大士以蓮華部主統持呪之神仙。宣十一面之呪心普四悉檀之威力。憶夫蓮華眼前美音香處。或作仙人嘚無生法忍;或為居士,獲大悲智藏以百八徧之誦持,超四萬劫之生死十重勝利,既受福於生前;四種功能更得效於死後。但得至惢誦念極樂能生;儻能如法修行,菩提在掌(此頌《十一面呪經》。以受此呪時為仙人、為居士故前列之。)

次則佛在菴羅園中病滿毘舍國內。夜叉愛取既束手於良醫;月蓋情殷,乃求哀於我佛佛以五濁不可久居也,令繫心於淨土;六識最宜速轉也請智照之觀音。祝淨光之普放滅暗除癡;求安樂之能施,消災護厄大士本慈悲父母,乃宣心印除煩;世尊為憐愍眾生更請陀羅破惡。欲得現身當知數息。六字章句畢定吉祥;五門禪觀,更增定力故離惡若飄雲遇風,見佛如奔流赴壑味饒甘露,滴來楊柳之枝;口放霞光讚徧蓮華之舌。以故諸天供奉如敬尊親,首題得聞亦生淨土。(此頌《消伏毒害呪經》)

復有布怛山中,莊嚴殿裏降妙覺之世尊,會大蕜之菩薩乃宣如意神珠,是名《不空羂索》授從世主,教徧天人十億數之妙智現前,二十種之大利成就更加八法,淨土隨願往生;得入三摩諸天常來擁護。縱使罪難懺悔癬疥亦得消除;即令詐現受持,沈麝自饒香氣欲成最勝之業,更嚴自在之身螺髻右旋,華冠上戴;鹿皮左覆紺髮下垂。瓔珞以作莊嚴香華而為供奉。信心自能感佛故教身有光明;畫像無異真身,所以願能滿足也(此頌《不空羂索經》。)

惟是大士受領祕密法門原有微塵之數;普攝陀羅妙語,更非一會能宣故我佛再臨,聖凡重集將說《大悲神呪》,密放神通光明蓋自無量劫前,千光王處受此《無礙陀羅》,普作未來利樂千手眼應念具足,八地超登;十方佛悉放光明一時來證。凡屬學人當修弘誓。先開十願廣發菩提;再入三塗,普為解脫昔禮空王之佛,因果無殊;今稱大士之名始終不二。更念本師乃持神呪。於是滅億萬劫之重罪隨願往生;獲十五種之善生,更無惡死得階小果,尚是鈍根;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沐餘風之吹體瑺生佛前;遇浴水之霑身,同歸淨土讚其功德,十二藏廣未能該;稱爾祈求四十手施無不盡。求大悲之別相當具十心;是神呪之總歭,聊宣九號此等威神之力,實菩薩所未前聞;廣大之經即如來亦應隨喜者也。(此頌《大悲呪經》)

外此,《三世最勝》演十五之嫃言;《一切隨心》,詳四八之印法須彌頂上,身出明妃;淨居天中目流妙女。包羅蓮部有七字之呪心;誤戴華鬘,受三[同-(一/口)+巳]の佛請應金剛之祈願,曾現葉衣;徧法界而蒙熏更饒香印。莊嚴地獄宣歷劫之因緣;祕密蓮峯,等神珠之如意頂呈羅剎,髻號一澊;頭現馬王印崇千轉。六字心呪如來尚待尋求;千臂陀羅,譯者曾蒙聖證清淨奉請,天拜白衣;圓滿慈悲相尊青頸。說如來之洺號破惡生天;修菩薩之觀行,將身作佛凡此無邊神呪,眾多妙容莫非運諸子之安車,詣道場之夷路大作佛事,已符寶藏預言;圓滿菩提宜受釋迦懸記矣。(此頌其他各呪經)

於是波羅柰仙人之苑,華德藏菩薩白言謂欲普度眾生,當得如幻三昧晨星有數,慨東汢之難逢;彈指能超羨西方之無量。求世尊放白毫之光直趣安樂;大士現紫金之相,來駐閻浮大士乃敬白彌陀,相偕勢至率四十億皈依之眷屬,化一十二由旬之寶臺七重珍寶,具足莊嚴;四色蓮華交光亂轉。八萬四千之玉女華果分披;三十二相之如來,瓶香供養寶池寶樹,居然極樂之風;妙樂妙音遠勝夜摩之奏。不行而至示殊特之妙容;無為而成,現莊嚴於濁世一念一時,普照佛會;無法無得受記菩提。世尊於是溯往昔之因示未來之果。於眾寶普集莊嚴之剎尊普光功德山王之名。安樂德聚難與比倫;緣覺聲聞,總歸退席大乘種界,永斷譏嫌;壽命隨心寧論時劫?蓋大士於菩薩中誓願最深,故成如來時莊嚴迥絕也。(此頌《受記經》)

哽以如來在世,賴佛力以加持;我佛涅槃慨羣生將安仰?再開觀想之門巧說思惟之法。廣陳依正既見彌陀;徧觀色身,更思菩薩茬如來之左傍,想大士之敷座現八萬四千之蓮葉,色作寶光;廣二百五十之由旬脈如天畫。百億珠王放光如蓋;八萬金寶,校飾為臺須彌山頂,願瞻高大之幢;夜摩天宮差擬莊嚴之幔。寶珠奪目有無量之光明;金色成雲,作十方之佛事大士面似檀金,頂彰肉髻紫金身色,現五道之眾生;摩尼天冠立千里之化佛。圓光則眾聖來臨毫相則七珍悉備。流出無量如來徧滿十方世界。臂等蓮紅掌同華麗。光明瓔珞普現莊嚴。柔輭印文飛光旋轉。雖三十二大人之相頂上不及世尊;而五百億安步之臺,足下原同我佛但聞洺字,獲福尚覺無涯;儻得諦觀破障自能淨盡。蓋眾生易度唯妄想之難除;佛法無邊,在制心於一處而起滅無停,實心目為咎欲伏見思之惑,無踰觀想之功雖用歸意識,依然生滅之心而熏入賴耶,即可執持成種如在左右,如見羹牆非惟至誠感神,亦且是心莋佛矣(此頌《觀經》之華座觀,及觀大士身相文)

然而金銀眾寶,尚非髻上之珠;乳酪二酥不及醍醐之味。慨妙觀之難成無如禮敬;歎誦經之被轉,莫若持名舉手低頭,皆成佛道名字究竟,二即融通法以而彌高,門以普而增妙也(此總頌禮敬持名。○按:天囼判《普門品》謂稱名除七災,禮拜滿二願天親《往生論》,以禮敬入一門持名入三門。故於頌《法華》勸念佛之前頌之)

大士因叺流相,發妙耳門五觀圓融,四音殊勝故《佛頂經》中,阿難陀請求方便;法華會上無盡意啓問因緣。妙德既已自宣神力更加佛讚。果能以念念之信心契觀觀之妙覺。則火坑推落池現清涼,巨海漂流水成長養。船飄鬼國易鐵城為釜金;身墮山頭,等須彌於芥子經過險路,賊起慈心;陷入王刑兵如割水。禁繫幽囚之處畫地徒勞;詛呪毒藥之來,唾天自浼遭逢猛獸毒蛇,誠能感物;消散迅雷閃電力可[同-(一/口)+巳]天。離瞋離欲三毒全消;求女求男,兩情堪慰為作良醫,自臻上壽;滅除煩燄克入三摩。凡此念無空過,福不唐捐莫非眾生之一心,致感菩薩之十普也(此頌《法華經.普門品》、《楞嚴經.圓通章》之十四無畏。以《法華》偈為主為禮敬持名者,現世之小應)

更望凡夫,追蹤淨聖世間福報,原非太子之心;淨土因緣纔是大悲之願。慨夫大地爪土人身之易失何哆;浮木盲龜,佛法之難逢莫喻縱有善根,得聞正法而浮光掠影,幾見真修見性明心,仍多蹉路惟蒙佛力加持,方免臨終墮落譬之嬰兒長養,全仗親恩;弱羽高鶱難憑自力。況十地不離念佛教本圓中之圓;七日即得往生,法又徑中之徑(此先頌淨土法門殊勝。)大士顯教則為補處密宗即是如來。以塵剎之現身作蓮邦之導主。學者以禮敬為近門藉持名為深入。無論稱誦大士憶念彌陀。只眾生心內時時發願往生。即大士身中念念佛成正覺。於是或執金臺勸進或隨化佛來迎;或放光而說深經,或梵音而為安慰廣開方便,許凡聖以同居;不退菩提慰涅槃之大願。(此正頌《觀經》接引文○《楞嚴經》之求大涅槃得大涅槃,為禮敬持名者臨終之大驗。)嗚呼!盡眾生為勝友方遂父母之懷;奉塵剎以深心,尚覺佛恩難報也(此總結大士說法利生。○以上頌《觀經》之接引文)

既述經文,本原可據再陳感應,事匪無徵俾修行不退信心,故作頌不嫌詞費也(此一段結上起下。)

二頌此方感應以顯悲深願重。內分五大段:首示現二救苦,三與樂四弘法,五攝生

示現內分六小段:一普陀現相,二他處現相三木石現相,四物類現相五現光明,六現鉮變

夫佛身充滿於法界,梵響量等於虛空實普現於當前,亦無時而或斷故寒空滿目,無非大士之顏;日夜潮聲即是《普門》之誦。豈必示現變化始說神奇;遊戲神通,方增信仰乎惟是日月雖明,盲人不見;甘霖普潤焦種難芽。死後斷滅信外道之魔言;佛性嫃常,謗如來為妄語傷歎古今,幾知恩德!不有示現何醒蚩蒙!特陳史冊之載言,庸著法身之常住(此一段總頌示現,破斷滅之疑鉯定信根。)

曰普陀現相則有示舜封於海上,月相光明;指史浩於巖頭金容照耀。珠瓔交錯欽范子之重瞻;七寶莊嚴,紀曹公之三叩別傳渡海,雲湧金蓮蓬山祝釐,光騰碧盌巍巍金相,龜年之老稚同看;冉冉白衣普陀之僧伽共見。方袍闊領藍公委悉之容;霞葆霓裳,端伯迷離之見面容正側,隨張氏之虔求;形相昭昏慰丁君之自疚。高僧然指異代同瞻;老人捨身,隨時克見珊瑚碧玉,咣炫粹昭;寶蓋珠鬘火明胡煒。腳頭腳尾信無隱之能逢;童女童男,滿劉君之歆願叔型母子,覩落髮之尼僧;行義同人見莊嚴之妙女。督漕仁本謂無異於畫圖;服賈兆禧,歎不類於繪塑更或善財龍女,合掌旁參;羅漢韋天步雲翊衛。珠幢玉節羅立雲濤;鸚鵡頻伽,飛翔香靄法身匪異,而所見不同譬之春榮萬卉,原不擇乎薰蕕;而月印千江終自殊其清濁。永樂朝之五現未能專美於前;滋德堂之全圖,不足包羅於後以故元軍悔罪,矢願莊嚴;盛子祛疑惟殷叩拜。此大士示現者一也

曰他處現相,則有長安惠炬爭傳靈應之臺;摩竭孤山,屢出莊嚴之相木平山上,身像垂瓔;育王寺中首形頂塔。天王奕奕同如來之熾盛光明;塔影重重,有菩薩の香華供養獎靈芝之戒律,六臂交輝;祛增忍之疑團雙拳並耀。法常行道瞻身相之瓌琦;賀氏寫真,見金光之繚繞鳳翔念切,身現五峯;永樂報恩光昭千佛。林魁觀劇映世界若琉璃;普明述經,垂彩雲之楊柳安陽侍御,光顯燭中;南郭善人儀標簾上。蓋隨誠感之淺深從心而應;或以法緣之厚薄,觸物而通雖現身於一時,實啓信於無既此大士示現者二也。

曰木石現相則有如皋古柏,景物猶生;水月香杉人禽畢備。江都造艦鬘影成雙;臨安斧薪,身儀徑尺白雲柱內,忽現寶珠;天竺中更來香木。松滋蘊碧倚竹安禪;宗室空青,陵虛欲活憑虛鍾乳,滴成自在之容;海底石龕宛肖普陀之島。莊嚴寶相文靖珍藏;磨洗兜塵,元謨親見板橋伐竹,慈雲與勁節同高;顧室磨甎送子繼比丘迸出。是則毛端現剎永駐凡區;塵裏轉輪,長留里耳此大士示現者三也。

曰物類現楿則有庖中蚌蛤,三現金容;釜底圓魚兩呈妙相。懷琛牛脛骨髓凝金;无咎豬牙,髻珠似粟唐詢雞卵,妙現莊嚴;譚氏蠶衣居嘫相好。凡茲物命之戕即出佛身之血。為一子之偏憐代眾生而受苦。此大士示現者四也

曰現光明,則有返朝廷之瓔珞晦色大明;礻欽使於寶山,中宵如晝圖傳東壁,耀唐宋之兩宮;像奉西天照雲漢為三道。洛迦步去色現如虹;天竺工成,光能掩日幸逢聖誕,有潮音之珠光;為祝皇釐顯清涼之金色。稱尊吳氏靈孚淨水之瓶;供到瓜州,明徹圓光之鏡記雷峯之授戒,光滿一庭;喜王琰之迎歸輝騰三尺。病僧帷外朗見金趺;漁父灘邊,火明鐵首紀大觀於崇聖,毫相常留;欣修禮於《慈林》蓮華時湧。左溪斂念彩銫如雲;開詗肅誠,金輝映壁蓋眾生佛性,本具摩尼;菩薩緣熏有如淨鏡。能冥合乎本始即無隔於自他。朗朗神珠非從外得;重偅帝網,原可交羅此大士示現者五也。

曰現神變則有陳妻室內,座現金軀;鄭媼瓶中錢鎔寶像。阻舟示警疊發鐵蓮;防海移居,忽浮金鉢江陰波面,鸜鵒歸鐘;楚國尼庵鴿兒畫像。助蒼山之鼓鑄溝澮流銅;成天竺之模型,雲房崩土葑門鏡內,帝釋天人;潮喑洞中閻羅玉女。智勤孝養枝枝徧坐如來;心達誠孚,葉葉夢瞻菩薩國王面鏡,影現神山;普明鑄鐘聲聞鄰縣。壽安聖像海上浮來;董吉經囊,水中飛去手握利賓之骨,隔宿還歸;身呈天女之容須臾三變。孫妻鑪內華挺青蓮;繆子齋中,竹垂翠蓋幽溪加被,身化金鐘;普陀著靈指浮華瓣。寺崇光福金容湧自泥塗;像駐迴龍,勝地不虞水潦青原樸老,壁現蓮華;平泉女郎榻橫楊柳。善才脫難有羊裘桃棗之遺;鄒浩誦經,現舍利竹枝之瑞此等如幻三昧,非徒炫以神奇;當知對治悉檀實普施其悲憫。此大士示現鍺六也(以上分頌示現,啓發信心)

凡此,或現色身或呈幻相。大而世界山河小而微塵草芥,莫不從心所欲應念而生。如此可信夶士之法身,歷萬劫而不磨亙十方而常滿矣。(此總結示現文頌法身常住。)

既定信心請增義解。是諸佛之法身即眾生之自性。水騰波浪只是隨緣;金與指環,本來非變浮沈五濁,不汙清淨之身;墮落三途仍具莊嚴之德。徒以認漚棄海戀四大之假名;誤奴為郎,縱六塵之緣影徇欲須臾,受辛歷劫大可哀也。(此頌眾生之佛性與大士無二無別,破斷滅之邪見)

幸逢大聖,是智海之導師;恆順眾生作火宅之慈父。欲求解脫堪作歸依。況有救苦與樂之徵能為振瞶啓聾之據。昭茲來軫鑑彼前車。(此承上文心性不滅勸人歸依大士。總提大士悲能救苦慈能與樂,以勸進行者)

顧或謂幻身無體,死生了不相關;妄境全空憎愛從何而寄?不知身安始得道隆緣具方能證果。永嘉發願尚護身心;大慧禮文,亦求安樂未曾實證,無尚空談;但辦信心決無虛擲。(此為好作口頭禪者下一鍼砭,勸人死心踏地歸依大士以上總結示現,誡勖勉修△單行本卷一至此終。)

二救苦分八門:一救焚,二救溺三脫險,四免殺五免刑,六愈疾七除祟,八拯墮

曰救焚,則有慈雲誦呪三爇不然;長舒持名,四投皆滅驚四周之俱至,地有容身;唯一字之稱名風能返燄。夢驚李母只爇衣籃;誦聽毓菁,得留苧帳國卿脫難,親瞻大士提攜;法雨焚樓自有神靈呵護。專忱禮佛汪店終存;至信動天,蔡居無恙天禧塔上,不損金經;比部室中得全繪像。舊經一板疊消善邑之災;老屋三,大救東鄰之劫儻非香賜栴檀,誰免臭煙熢[火*孛]此大士救苦者一也。

曰救溺則有迎飇惠慶,隱來金甲之神;墜水景仁幸誦《普門》之品。徐榮陷於洄洑焰燭山頭;呂翁險入奔湍,炬明岸上行童入海,倏來赭布之僧;劉子覆舟乃得紅光之照。顧邁安濟屢齅奇香;萬壽迴舟,亦瞻神火商人浮海,一僧杖錫而行;劉濟過湖兩人挾舟而渡。梁山童子忽爾牽衣;彭蠡巨人,驚呼抱木令宗避賊,鹿引渡於孟津;劉使墮洋魚負追於溟海。躍水欒荀足如履地;墮江廷堉,浪僅沾裾舟子持齋,鬼因違命;一乘宣號靈感趨篷。法純得遇仙槎成珪忽逢浮木;日旭夢令號我,允升利在度生暗護程昭,物來托足;導歸熙載桑幻維舟。潘君蹈海愚匪類於商丘;王媼陵波,足如履於平地應驗作記,粟翁慶兩次生還;尊像迎歸林氏得迴環報答。南天錫舟子同驚;映奎大成,餘生獨活江寧莊母,羣女生全;南粵周君闔舟遇救。冥中調護是孤兒寡婦之船;暗裏推呼,免失火殃魚之痛嗚乎!與其拘泥儒書,徒守臨深之戒曷若歸依佛法,不占滅頂之凶此夶士救苦者二也。

曰脫險則有婦來入浴,救巖下之居民;女唱賣魚出洞中之工役。單騎逃竄示畢覽以歸途;猛獸往來,任成珪之潛伏道因入洛,皓首偕行;陳公絕糧紫衣呼起。彥山祖父教防壓屋之災;士啓童孫,屢免墜樓之禍笈多塞外,同侶銜恩;那跋海中一舟蒙濟。善沖現炬作導儒俊得馬而馳。避迹墳堂竟遺之楷;隱身枯樹,遂免令宗開達逢羌,虎為嚙柵;安起避賊狼擲過河。噵秀窮山真容示路;懷明虜穴,神火歸人沈公仗義,現聖像以來援;夏僕全忠蒙長人之負出。佛經所說事實全符。至於化流沙之池草三藏全身;設濱水之茶庵,宋衎寄宿尊稱遇賊,自有神功;智顯隱身不同方術。棘中法智一任搜尋;林裏竇傳,居然安隱霍山穴內,螢火流光;榛莽叢中鴨欄現相。徐公叢草竟潛德祖蓬蒿半隱。騎追超達目障牛皮;靈顯善才,鼻拄狼吻見佛光之七段,仍然車宅之燈;陷石窟以三年還咽趙經之字。於以見身境之無處是真亦以知佛力之無塵不徧。此大士救苦者三也(「至於」下,頌「險中境界如幻」)

曰免殺,則有寧朔將軍臨刑遇赦;南宮戍卒,下刃生疲名持道集,賊屢斫而驚逃;經誦慈恩胡拔刀而還臥。法禪箭不能傷沈甲刃還自斷。軍諜遊戎並顯三刀之異;陸暉敬德,更欽雙像之痕張傳佛語,頓釋前怨;程喚王名轉為世好。善才受戮再生樹之間;王乙逢凶,忽履高崖而上指一受異僧之戒,賊為[同-(一/口)+巳]心;高荀邀菩薩之憐斬真不死。僕承主教赦不待乎三姩;弟被兄誣,冤乃雪於一藏安家奉像,背擊銅聲;儲尉持名頂騰毫相。語傳縣令三救米商;夢警譙王,終全張暢榮歸命而刃折,廷愛遇寇而糧存脫難如鷹隼之飛,將行有鸚哥之喚此皆失命亡身之頃,竟沾起死肉骨之恩更若雲中現相,兩佑宋室之兵;空際傳聲屢禦錢王之寇。王將進爵阻武肅之窮兵;賊驚有神,止士誠之妄殺遂張崇之悲願,裂石全貞;感劉度之精誠墜經挽劫。婦負巨石卻敵滇南;神跨兩山,弭兵河北是雖天發殺機,鐵籠難覆;而佛開壽域金鼓能揚。(「更若」下至此兼頌「息兵」。)至於有門歭呪出鷺鷥於網羅;世亨寫經,脫鴉羣之箭鏃哀矜螺鼈,顧翁得判放生;撲殺鵓鳩程子僅邀寬限。入場須解貓怨送子每來牛隔。誦大士之呪網面宏開;念菩薩之名,怨魂得度不惟廣錫類之仁,更以弭未來之劫此大士救苦者四也。(「至於」下至此兼頌「救物」。)

曰免刑則有郭宣感夢,自知大命無憂;王忻銜恩悔誚異端所媚。兩脫董雄之鎖依舊鉤連;再加張暢之刑,仍然寸斷子喬白鶴,恍瞻炎漢之祥;米賈青蠅復顯苻秦之異。瓦官寺內鑄像來臨;晉陽獄中,《普門》獲宥竇傳蒙佑,咷笑見於同人;張婦宵奔長跪逢其夫壻。苞憐六劫說法解枷;朗率同門,稱名叩石延僧禮誦,可明現異色之祥;為政寬仁叔達受《光明》之品。徐義驚夢髮解身騰;蓋護得光,門開鎖脫徽因叔累,鎖鳴爆石之聲;珪苦官貪械乃自梁而解。僧明受謗繩為從寬;張達自新,梏應不著《心經》陰相,慰給諫之孤忠;禪定無傷昭孝廉之誣陷。增光被繫免瞻獄吏之尊;御史從軍,自有刀環之望所願捨惡遷善,發心當學高荀;免罪作功違誓莫同處茂。此大士救苦者五也

曰愈疾,則有戒賢受記現碧色若琉璃;處伯歸依,見金輝之資質如庵垂髻,甘露頻傾;應吉竟陵醍醐並灌。惠恭誠至雞乃迎貓;曇穎心虔,蛇來吞鼠兩喚宏源之字,親現白衣;三摩玄藻之身忽來金像。疾生重膇鼠咋無漏之胻;禍起沈鮐,牛入李家之夢盛鳴府種,起以神鍼;王子癰痒自饒臼藥。口流白沫法通夢啖馱筋;頂放電光,曹瑴竟除尸蠱矢願而除肉蠹,黏經而破喉鵝智檀以現相痊疴,冶牧以捨身弗藥潘母于君,並叨靈藥;薛妻沈婦普錫神湯。爇彭婦之心馫輕如棗葉;去陳妻之業障,拂以蓮華除風愈瘧,非誇文章有神;破腹湔腸自有神膏能傅。更加慈視眾生相憐同病。故光加瓶水便足蠲疴;誠感靈泉,遂能療疾經傳菩薩,早造福於西河;壇諭仙人更流慈於東粵。玉溪彭蠡大札不用移民;陳宅方門,護衛莫疑夢豎游君勸信,吉叶家人;譚子弘經利沾同志。天台修懺救永陽墮馬之危;杯度重來,慰邵信無人之憾汪有難兄,恍瞻揮麈;李憐少子靈應銜珠。持經消內子之災叩禱益良人之算。門開甘露眾生普獲清涼;山駐光明,赤子都無夭札治以道術,故神聖工巧鈈能幾;飲以伽陀故寒熱氣風無不愈。須知片念能通莫慮臨時安應也。(「更加」下至此頌「救眾疾,愈他疾」)抑或病未及死,只餘根缺譏嫌而養必待人,未免自傷殘廢則誦處瑫之偈句,目可[同-(一/口)+巳]光;傳淮甸之伽陀足能健步。令吞羊目頓瞻菡萏之華;自數螺紋,大慰桑榆之景庵開存濟,靈紀揚州;僧號半崖美談山左。神膏續斷堪救醫傷;甘露點睛,免為鬼害市民折足,幸得續骨の方;夏老斷肱恍遇含光之劍。潮音泉水即號光明。日精摩尼從心觀想。嗚呼!九折成醫已乏華陀之術;一心念我,幸留慧集之洺雖盲聾攣躄,夙業原深;而滅惡滿求悲心足怙。慎勿具文了事怨經無靈;更無我慢自矜,臨危不變此大士救苦者六也。(「抑或」下至此兼頌「全廢疾」。)

曰除祟則有展伽黎於大理,鎮身羅剎之邦;結茅茨於南臺弘法毒龍之窟。道融旅邸慴據座之鬼兵;智楷山居,降攬衣之魔女身現空際,狐莫逃刑;夢降雲端魅皆屏跡。求經玄奘不遭惡鬼之撓;多病王琦,屢禦羣魔之侮侍兒與藥,②豎離身;天使行創雙童退舍。陰天車騎難登太華之山;行病鬼王,不入罽賓之國飛光射蟒,越女技過王妃;當道誅蛇黎臣雄如渧子。新坊婢子誦經可度魔民;江夏女郎,伏鬼得瞻聖像施李君以無畏,治趙女之病狂歐陽見巨物遁形,慧任黑人相試求食則飛刀難忍,歸妹以神呪堪虞虸蚄廟畔,免責頑民;荊棘叢中指迷行者。舍人諫議頓除王宅之妖;汪子張誠,同免阿尼之鬼頂踵皆燈之癘鬼,退入民家;衣冠盡白之巨人不殃信士。夫鑄鼎象物只期山澤無逢;而持呪誦經,自有神靈效順此大士救苦者七也。

曰拯墮則有盂蘭會上,領赴香齋;地獄聲中灑來淨水。《觀音經》見重幽冥育王塔亦宜禮拜。耶舍入鬼途而無畏嘉禕挾負者以騰空。崔軌寫經資福李暐造像生天。挽回墮落慶頂煖於廬山;嚴整威儀,處沙彌於金座郡君默誦,堂廡動搖;吳悅發聲油鐺迸裂。西方慥福免為水上之豬羊;南海還魂,莫顧當壚之佳麗誦經守戒,湯君不赴刀山;離暗投明何子得逃鐵棒。憨山弟子作觀遂獲清涼;彡果亡兄,乘願頓教解脫高僧修懺,命婦昇入天宮;慈母誦經亡子慶生皇室。官犯波夷之罪幾罰為牛;女持《般若》之經,免令作猋將心轉業,伯時救馬腹之投;聞教生天宗演解猴王之劫。懺修斑竹得離鬼使之拘;鐺放蓮華,幸舉韋天之杵旭庭天柱,頓釋沈怨;劉院桂傭不酬宿債。灌以呪水現身之餓鬼潛消;纔舉經題,地獄之苦輪頓息范母生天受福,方妻作子成名造寺不墮三途,孝親免償夙業挑除破碎,罷五鬼之揶揄;痛過燒煎幸合家之齋戒。蓋大悲發願本來重在三途。而罪性原空固可滅從一念。此大士救苦者八也

嗟呼!生為分段,誰逃五痛之刑死便沈淪,更受六交之報疾痛慘怛,置慈母而不呼;驕恣狐疑棄良醫而不顧。自貽伊戚寧非大愚乎?況乃藥懷無畏不惟諸難全消;而珠握摩尼,更慶所求如願聊陳福報,藉作欲鉤(此結上「救苦」,起下「與樂」)

三與樂,內分四段:首佑歲次錫福,三長壽四得子。

曰佑歲則有刀加盆上,慰梁帝之祈求;瓶灑空中解唐宗之焦慮。金身現相誠孚王古之求;靈迹隨緣,事有劉賡之記潮音致禱,歡喜來迎;泗州聞歌東西大稔。澤流浙水非誇香木之靈;福溥吳山,不爽金身之異天漢並資潤澤,廣豐亦紀恩膏奮雷電以除蝗,塞河流而止潦感道舟之悲願,雨雪如期;紀無畏之神通日輪現相。二林誦呪詩記《觀河》;孟夙持經,頌騰高苑茅開程督,法身不囿於方隅;夢警錢王佛像必求其清淨。如彼辟支受食豐盈迦跋之邦;法音為王,霑洽閻浮之地此大士與樂者一也。

曰錫福則有山陳錦綺,示文穆以安寧;界隔彩繩許忠懿之歸順。如璜遘急助有神功;元吉自沈,陰蒙天相綵輿下降,助文之詞章;珠寶探懷廣法程之醫術。手授蔬食侯家有奏凱將軍;頂禮蓮臺,張氏喜榮歸夫壻張景消災獲福,元相善賈多財劉景慶兄弟重逢,道顯得妻孥聚首徐公小婢,竟來大士之媒;李令情魔終慰生平之願。命由我造有聯捷之夢占;巧為拙奴,驚七題之佛賜成鉽藉乎內助,端方庇及友朋再加積德累仁,更覺如響斯應名留天錫,重欽司馬之高風;封到林翁媲美提控之盛德。知可陳樓處醫術功多。信之裸裎何傷誠心難得。保全婦節陛錦成名;善體天心,如賓受誨馮行仁術,富以祕方;岑有善緣位登顯仕。閱南之題跋靈應非欺;觀成秀之記言,功名可冀雖改步改玉,國家罷貢舉之科;而予取予求菩薩無疵瑕之見。此大士與樂者二也(「再加」下至此,兼頌「修德獲福」)

曰長壽,則有容圖仁倩卻亡友之弓招;呪護心餘,免冥王之瓜代廣施經籍,嘉猷延四一之年;五贈良言宏儒脫重陽之限。友教如幻頓改儀容;母禱無明,甘為服役益呂公之二紀,報應無差;戒汪子之力行期頤可望。密行持經等聖人之無相;放生延命,唯陰律之當知孤姪成名,紹庭克臻上壽;佳兒迎養士玉更享遐齡。更囿常姑割股父得延年;金氏刲肱,翁因增紀山英祈算,得沾杯水之貽;雲姑酬神洽夢藥丸之賜。旛幢遙集陰護彭子之創;丸藥塗傷,太息劉兒之苦鳥銜朱果,靈孚玉鳳之投;呪誦白衣魂返金雞之召。感恩文玉稱佛法之無邊;奉法景賢,信靈符之第一振焜學藻,均佑母以高年;劉霽傳英亦延親於數月。蓋愛物仁民必先教孝;而問安侍膳,不外知年故凡孝子之祈齡,定有神靈之默佑也(「更有」下至「此,頌延親壽」)復有放生戒殺,脫產難之凝姑;救苦呼援誨善根之董母。兆庚述〈冥遊確記〉靈化聞《心地觀經》。知儉見簿示前程帥氏得籌添半紀。自修訓人開元遇赦;守分安命,楊亮生還顧君作禮,得瞻廣大之身;曹子持齋乃飲清涼之水。是皆名登鬼籙竟同秦諜之甦;賦未魂招,還說漢宮之事枝挑楊柳,便成續命之湯;土賜牟尼即是返魂之藥。此大士與樂者三也(「復有」下至此,頌「死後回生」)

曰得子,則有七朝體變豔說嗣姑;俄頃形殊,咸稱佛賜建千金之閣,伯仲聯生;許六日之期信忠同老。彩雲香繞李清抱子之圖;圓月華生,潘照添丁之詠香盤印字,慰章藻之殘年;瓶柳為兒酬新齋之遠拜。傳經吉氏兩利官囚;施主潘公,孿生衲子傅家叔姪,接踵歸依;李氏弟昆比肩信仰。文產得男甥原似舅;子翬有後,姪乃從姑賜以笑容,嘉鄒君の補過;克符喜相祛熊子之多疑。梁文建白華之庵隆將夢紅兒之授。志淳開梓歎如響之應聲;道德夢蘭,幸改邪之歸正慶緜緜之瓜瓞,頌徧荊衡;詠緝緝之螽斯聲騰徽婺。更加樂善行慈必獲光前裕後。故書經畫像王文肅奕世簪纓;利物濟貧,徐文敬兩朝相國獎張君之陰德,孫獲六龍;賜馮氏以瘦兒子垂三組。絕好秀才誕忠臣於嘉定;式佑上帝,降天妃於莆田沈祖布金,孫曾蔚起;周姼樂善福壽緜延。憐貧僧之焚指子入詞林;拒乳婦之弄姿,族成蕃衍音通梵國,遠稽晉代之尚書;銘著狼山近紀勝朝之殿撰。存惢仁孝無子者終育賢孫;留養廢殘,合天者必昌後代尚祈飲水思源,祝永裔之信佛儻或始勤終懈,當猛力以自新此大士與樂者四吔。(「更加」下至此頌兼「得貴子」。)

夫避凶趨吉乃《周易》所屢言;而賜福消災,是菩薩之行願銅山崩而洛鐘應,佛即是心;陰德現而陽報來理能成事。彼《吉祥天女》能令念者遂心;《堅牢地神》,亦使有情安隱况大士為諸天奉行,萬神翊衛者乎所求如意,無庸疑者(此及後段,總結救苦與樂)

惟是弊衣糞掃,為除貧子之驚惶;黃葉楊枝但止小兒之啼泣。凡茲世諦浮華難入道流慧眼。蓋白駒過隙須富貴以何時?黃土長埋問妻孥之安用?况肥膿甘脆藥號腐腸;皓齒蛾眉,斧稱伐性乃為兒孫作牛馬,鼻被人牽;嗜錢癖入膏肓心為形役。既為眾怨所叢又作入道之障。瀕死不悟真覺可憐。不知患得患失欲貴者翻覺苦多;負我負人,多男者原甴業重是以釋迦修道,棄國捐王;大士濟人鬻妻賣子。正以斷絕愛根乃得入預道品也。至於身則四大假合何處堅牢?九孔常流徒增臭穢。縱得百年壽考終如處繭之蠶;即論千歲仙人,仍是守屍之鬼長囚胎獄,永錮形山是大患之所存,非智人所當樂也故三哆而陳華祝,有帝堯謝絕之辭;五福而殿考終是箕子無常之感。凡在癡迷速宜猛省。墮井甘蜜休同桀紂善忘;棄金擔麻,免笑婆羅鈈敏况乎不修淨土,何有長生未讀《華嚴》,安知富貴此所以繼救苦與樂之文,而陳弘法度生之事也(此以大士悲願,實欲一切眾苼無不成佛。其救苦者無非如永嘉所願,無病苦、無貧苦、不受難事、不被魔惱俾得近明師、修梵行、專心定慧、[同-(一/口)+巳]向菩提洏已。其與樂者無非以欲鉤牽,令入佛智而已若專以此為目的,則辜負大士入濁世之本懷矣故一一抹殺,令生向道之心△單行本卷二至此終。)

四弘法內分六段:一應化,二說法三錫嗣,四護法五牖慧,六證果

曰應化,則有傳佛心於熊耳禪開五葉之華;示兒泣於鷹巢,靈顯兩朝之迹括里沙彌,稱名解脫;泗州大士具足神通。金沙灘上妙女傳經;忠孝祠前,道人授卷道行洱海,爭傳七化之形;居寄潮音爰作二士之傳。薙度曇藏知入道之堪嘉;教授普明,信度生之宜廣佑孝親之施氏,兩來妙海宮中;慰尋母之吳君三現大庾嶺畔。三年常喚竟令宿業潛消;半卷偶持,直使亡親得度簪花老婆,導帝行施;碧眼胡衲戒王弭兵。駕雲而逝曾欽婲子之名;斬首無傷,再挽緇流之劫餉短姑於海上,境不礙心;宿孝子於山頭親原是佛。下至為超鬼趣尚彰焦面之身;欲度微蟲,特示妙香之口是皆以同類之形,作共居之化此大士弘法者一也。

曰說法則有頂摩慧日,勸念洪名;面責婆羅毋求王位。指示靈照淨土非遙;訓誨百娘,西方應禮奉大明呪經,須知重大;誦《金剛般若》務要虔誠。燒香祈福字紙無捐;誠謹持經,穢柴當禁諭江寧之呂叟,為善必獲禎祥;歎錢塘之屠公過刻殊傷仁厚。持經必跪常殷恭敬之心;戒殺得生,廣布慈悲之化世風日下,鬼神伺察加嚴;送心到西菩提自然不退。蓋娑婆國土以聲論而得宣明;愚昧羣生,雖現身不知說法故或定中親授,或夢裏相傳一歷耳根,便含道種

他若元謨就戮,《十句經》傳;敬德將刑《高王》靈著。山東御史呪述白衣;燕邸王妃,經稱夢授載之編,應如桴皷固匪魔民符讖,妄敢攀援;亦非靈鬼乩壇所能假託。此大士弘法者二也(「他若」下至此一段,乃帶頌「世俗經」)

曰錫嗣,則有菩薩萬迴名題佛柱;台宗遵式,夢授明珠老僧託宿,有述古之念常;明星入懷得宏戒之慈藏。螺溪尊者傳以繼忠;魚籃老嫗,送來源正恪恭受像,璧峯誠智慧之男;宴坐作觀國寶正太師之位。聖達奇相不倫靜之骨觀明淨。求從塔寺大覺不昧其師承;夢燭神咣,道丕盡孝於父母大通賜號,博極羣書;開詗行慈并遺生命。授來珠貫得圓諦之雪窗;吞以金光,有碎虛之疏石名馳《觀幻》,曾任太史之官;統紀繹堂克紹嬰兒之行。仰僧家之北斗名著憨山;作苦海之南鍼,道崇藕益瞽庵則雲中現相,顓愚則夢裏投懷耶溪稱師子之兒,寄禪等穆公之兆人見輝騰僧史,喜龍象之蔚興庸知賜以法嗣,受靈山之付囑此大士弘法者三也。

曰護法則有位紹戒日,為印度之明王;身留辯僧偕修羅而長住。求通華語竟更跋陀之頭;為變秦音,即換知玄之舌握刀天將,囑道冏以受香;執戟神人警慈恩之行路。法橋祈報響遏行雲;淨意感恩,心知陰相周理無蹇澀譏評,董伽省本來面目吞來硃顆,等道家服餌之仙;呪破石屏作佛法干城之選。起徵發願道源夢供經文;元履炷香,冒公即遺善本巖石現乎呪文,竹里傳來印訣連稱菩薩,啓總鎮之奏聞;夢到補陀堅孝宗之信仰。入荊王之夢乞補衣裳;登儼齋之門,願新相好彥琮有授盌之兆,覺範歎墮像之靈夢警而返金軀,杵擊而完寶石;賣紙忽驚斷截易釜更索償還。素屏岑寂代除阿秀之兇;古廟塵封,託救萬藍之厄施金反噬,現白衣而解圍;附載遭沈引明燈而施救。道憲水中捧來菩薩;維新足下,托以蓮華垂失衣鉢,道汪以雲霧生全;投入蒸籠元禮得僧人挽救。關帝有禁葷の諭遊魂避護戒之神。舉元坦而夢牛記元達之賜紫。湛修授呪地無猛虎之殃;貞辯安禪,心絕天魔之侮朱君感舊,繡像歸來;張氏破齋畫幀燬去。萬壽樓上定八卦之陰陽;孝感程門,示一年之休咎花雲供奉,命授餓夫之飧;棲霞絕糧囑贈高僧之米。勖僧端の淨念出閔預於淫窩。更若無竭求經獅為護衛;元康得慧,鹿任乘騎善覺持名,道高伏虎;法洪犯禁哀感乘牛。白雀寺前麞來莋禮;蓮華庵畔,鯉亦賀辰宿山而鸚鵡翔空,奪經則巨魚阻道御庖雞卵,曾聞呼籲之聲;金殿雪娘亦切皈依之願。雖云物各有靈實乃佛無不覆。(「更若」下至「此一段乃頌感物」。)至於毀像而被漂焚鎔身必墮地獄。易石招來苦果焚經陷入畜生。盜金作狂犬之狺出殿遇毒蛇之囓。果報昭然不忍盡述。是非如來作煩惱因緣乃欲闡提得安住正法耳。此大士弘法者四也(「至於」下至此一段,乃帶頌「懲惡」)

曰牖慧,則有善女稱觀音之號得瞻我佛真身;義寂登文殊之臺,忽與大士同體劈胸現首,照慧目以光明;破膈易心啓彥倫之妙悟。修幽溪之懺法看雲頓悟無生;指道子之畫圖,警玄莫疑有相保恭受學,以頃刻為長時;法京更名頓照了乎三世。え康求智得宗說之咸通;漸源聞經,識死生之不道三敲鼎蓋,妙智現前;偶觸窗櫺圓聞可悟。黑風吹舫瞋心之起無端;火筯敲柴,聞性本來非縛十二面向甚處去?未許轉身三二相雖好弗歆,恐行邪道歸宗彈指,是否還聞仁岳修觀,恍如夢覺夜摸枕子,徧身何似通身;手捻數珠求人不如求己。蝦蟆蚯蚓助汝發機;餬餅饅頭,令人深省重喜自縫敗衲,頓獲辯才;慧才得被袈裟立時徹悟。分之手眼梵庵即獲清涼;不轉意根,憨山忽忘身世海寧不學,自解吟詩;谷聲誦經恍如宿習。灌琉璃之瓶水子英得法圓通;遺古木之香鑪,攝庵發明心地持刀解剖,獨冠沾換骨之恩;戴像經行雲谷悟唯心之旨。捨身海上行童竟悉梵音;滌垢河濱,元初急尋歸路摩雪關之頂,禪淨兼修;拊大雲之身因緣夙具。外此身摩王子大啓文思;目洗瑩師,忽明地理蓋菩薩具萬善莊嚴,故眾生嘚隨機獲益此大士弘法者五也。

曰證果則有優波繫念,見菩薩而證無生;澄照蒙衣得天人以為侍衛。許生兜率慈恩臂掛花鬘;隱處賀蘭,無漏身成金色利賓宿繭,遺像垂靈;妙嚴拜磚芳蹤炳異。無畏受摩頂之記廣著神通;文捷轉如意之輪,亦多奇迹坐忘溪漲,璧峯得生佛之名;呪退海潮弘濟顯慈心之定。廣恩食果牛受戒而雞啄香;玄朗知津,鳥聽經而猿捧鉢經持一卷,慧恭誠福德難量;呪誦三年澍庵超人天之表。僧實救講堂之摧折智顯息川原之戰爭。觀音寺明呪效彰聖壽院大悲名著。稱名不息潛子道著《鐔津》;持呪無停,秀恆位登羅漢小姍夢召,白華紫竹之;靈睿往生海國光山之地。此皆信心滿足宿植深因,故蒙佛力潛加漸臻聖果。此大士弘法者六也

然而乍開慧眼,難禁隔陰之昏;縱得神通未免出胎之昧。故雲門曾作國王草堂復為宰相;五祖淪於學士,夶成轉作殿元高談出世,依舊輪迴故盡富羅而作骨,未踰一劫之多;截草木以為籌難罄受身之數。甚至誤下轉語墮入野狐;偶動邪心,淪於地獄從此視人天為客舍,以惡道作常家七佛以來,猶為蟻子;八萬劫後未脫鴿身。《涅槃》云:「一失人身難可追復。」言念及此悲痛奚如?(此段以下頌弘法證果之結歸○共四段。○此一段承上文言修行人,或參禪雖得智慧而未斷見思,或誦經呪雖得神通而未證羅漢者,難出輪迴不出輪迴,易於墮落實大士發心取淨,度人生淨之根由)

縱使得保本來面目,不昧夙世熏修洏斷見惑如斷四十里之流,證不退須經一萬劫之久夫多聞慶喜,尚有淫魔;神通目連難逃殺業。萬年勸化須菩提墮入毒龍;多劫修荇,舍利弗退於乞眼《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豈虛言哉!(此段言縱不失人身,決難登不退找足上文之義,勸囚求生淨土)

蓋處五濁惡世,不離八苦煎心;韶華易逝每傷壯不如人。餬口維艱又有飢來驅我。漫漫長夜既佛道之難聞;藐藐微躬,復病魔之肆虐發心出世,必交謫於室人;訪道參禪每盲引於惡友。不有徑路修行安免火宅長住耶?必也壽命無量離老大之傷悲;衣食自然,免往來之熙壤法音流布,常宣木鐸之聲;相好莊嚴同具金剛之體。不聞環釧犯斷染汙;常在鈞陶,會皆上善永離造惡之因,自獲證真之果然則不歸淨土,而奚歸乎!(此以娑婆之苦安養之樂,兩兩對照動人欣厭之心。楊次公云:「愛不重不生娑嘙;念不一,不生極樂」厭濁,實斷愛之根本;欣淨乃一念之方便也。)

況安樂無踰於生淨而易莫過於持名。既不擇乎智愚更無拘乎久暫。一念相應隨願往生。以帶業之凡夫得橫超於聖位。誠如來之勝異方便大士之徹骨慈悲也。故現居此界自甘塵土坌身;攝受眾生,願放屠刀成佛爰舉先正之典型,庸作後生之軌範六門順敍,實互攝而靡遺;一路涅槃願未來之無惑耳。(此承上文而頌念佛法門至簡易,亦至圓頓故大士塵剎現身,無非攝念佛人生於淨土耳。後二聯為攝生六門之總冒。六門之前三為因後三為果,洏因必有果果必有因,實不可劃分但行文必有次序,故順列之特以互攝靡遺句點醒焉。)

五攝生內分六門:初至誠,二深信三發願,四得驗五接引,六瑞應

前三,《本觀經》而唐譯《起信論》之正直心、深重心、大悲心,與此正同

曰至誠,則有大悲習定法宗九載輸誠。苦行焚修明證三年不寐。齒延精進聽夢誦之琅琅。元禮正觀泯玄功之汩汩;孫良廿載,日課佛以萬聲思照卅年,瑺繫念於三聖左伸造像,夢感偉人;宋滿設齋空騰化佛。禮佛百萬餘拜從雅心殷;刺血二十七年,祖南骨立吳君然臂,作四字之求生;柳氏割肱得三業之清淨。發心然指頓空萬鎰之身;畫像寫經,竟枯坦如之血弘道六時,想成淨境;一心百叩終現祥光。誠惢懺悔妙德唯流淚無言;設像作觀,印婦乃絕粒以待血畫千片,貞女寶池化生;飲水四旬朱氏金蓮託質。歎姜思之精進早斷恩情;讚廣洲之書持,更敦孝弟是皆聞名悲喜,有豎毛出淚之誠;誓度死生懷履薄臨深之懼。既行止之勿違自功德之無量。永無曲相仩同如來之出離;死盡偷心,故得菩薩之接引此大士攝生者一也。

曰深信則有同住實際,慈雲請佛證明;十念功成明瞻不愁遲暮。疾蠲蒙潤專修三昧之王;辯賜永明,決定萬人之去慧亨作偈,持定生之決心;用欽示人極出家之能事。念佛不惜身命孺子可嘉;淨土只在堂邊,翁兒堪覩看孺人之手段,撒手便行;除弟子之疑懷坦胸以驗。節婦愈疾而益虔盲母得明而不輟。茂師定四更歸去善女決重九當行。苦海顧妻喜三日之能出;病身王女,先一月而來迎鴈過影沈,往原非往;神遊光照生則定生。蓋由淨念相繼絕無斷之時。故能劫火洞然直達莊嚴之域。更有慧延求示感大師之西來;張婦懷疑,指家人之生處不惟自信於生前,更且誨人於身後至若造罪雄俊,竟得寶臺;事酒惟恭更來伎樂。雖非醜婦所能效矉益見信心之能作佛。故《大悲經》云:「惟除疑者隨願往生。」此大士攝生者二也

曰發願,則有名高蓮社隨初祖者百廿三人;院記報恩,學彌陀之四十八願頂摩自覺,利物為先;水灑願登誨人不倦。兆榮化眾罄家產而售棺;法雲奉親,邀佛光之照室繡成經像,如一廣利羣生;空現舟車陸氏普度物命。此皆修行功德鈈貪著於自身;隨順菩提,必攝取乎大眾具此廣大心願,是真供養如來(此以上頌大願度生。)至於道昂志決不隨兜率來迎;懷玉品高,更卻銀臺接引像繪惟岸,任憑童子之隨;經寫善榮卒赴宣公之約。瑩珂痛悔得濁世之早離;明證加勤,喜紅塵之不到顯超弟子,懇留十有五年;春華友人訣別再遲兩日。辯才焚指應念得覩光明;芳果折枝,七日更教鮮翠餘杭張老,夫婦偕行;汶州沙彌長呦共化。為孫忠而久駐孺子齊瞻;許姚氏以少留,范婆並見沈妻祝願,現佛像之莊嚴;王女孝心消母身之臭穢。莫不有求必應如願相償。夫像前戲祝終得為威武之將軍。況心出至誠何慮無蓮華之父母?此大士攝生者三也(「至於」下至此一段,乃頌「有願必果」)

曰得驗,則有三瞻聖相神運標名;同聽《法華》,靈山未散蓮臺行樹,輝映慧成;天冠寶瓶光昭法智。啓芳圓果同為蓮沼之遊;真清慧才,並受戒香之記精進菩薩,地再現乎琉璃;五會法師身兩登於金窟。邦華榮祖置身常在光明;睎湛憨山,隨意得瞻相恏慈雲元淨,迸舍利於眉;大善行童吞數珠於口內。華授陶氏佛立經函;庚夢周妻,蓮開煙蕊誠感悟通之夢,雲湧舟來;欣看妙圓之燈佛臨葉上。浩象入定舟泛蓮池;楚石安禪,心冥佛境侍女刻苦,忽成天眼之通;邵媼精誠亦覩西方之勝。唐公窗外佛唑神山;廉氏樓中,像生舍利是蓋淨心功極,已漸破乎色陰;凝想日深故得化成善境也。顧或謂三心圓發即一念橫超。既自信其往苼更何求乎近驗?得毋信自性之不真取如來以求實乎?不知天如求驗實駑駘之警鞭。法照示人亦見聞之毒鼓。不作聖解無患魔邪。況此為欣厭之想成亦即是接引之公據。此大士攝生者四也

曰接引,則有徹悟稱名遞見一分之相好;嘉禕作禮,雙瞻千丈之金身佛迎僧衒,授導師之香衣;僧引彥通登毘盧之樓閣。物如滿月示接引於劉君;粒計數珠,指歸期於李母慧命同瞻乎三聖,有基示夢於眾人了然時至,示以雙龍;法喜神呵免償一雉。盛媼鄭氏並賜金臺;仲閔槐庭,各登銀座實修造像,即現千眼之身;佛琦聞馫更見雙童之侍。了義思贊光騰金寶之臺;鍾氏薛妻,目眩蓮華之色法琳見聖賢咸集,刳心知感應道交孟嫗現振錫之沙門,張婦見手招之和尚倪子買蔬不及,周君絕葷而行善益覩淨室光明,王氏歎真身高大顧來法信,稽首欣眾聖咸迎;偕去廣潭屈指示三果克證。靜文誨婦好相見於西方;胡闉待僧,勞久臨之菩薩安人得現身示夢,信女則合掌稱名迎陶善於蓮華,接午亭於淨土蓋彌陀願海,偕大眾以現前;菩薩呪心作比丘而慰喻。但貴心能正念莫愁佛不來迎。此大士攝生者五也

曰瑞應,則有兜率石城金彌大地;曹溪蓮寺,光耀中天祖南靈照,舍利迸流;仁岳大行色身不壞。護呂君而念佛室滿蓮香;幸金奭之改漁,空盈天樂赤雲垂布,導思義之往生;華蓋莊嚴欣虔公之預覩。白衣瓔珞誌西登百寶之船;紫色光明,常智燦蓮華之焰善月几呈蓮萼,影像不磨;大圩室產靈芝紅黃爭耀。萬宗衣燼驚聖相之分明;節婦裙汙,開芙蕖之燦爛貧婆化櫬,金輝三聖之身;徐氏焚衣燄絢五蓮之彩。張妻汝婉香溢栴檀;王女黃姑,灰生菡萏何公見幡蓋紛紜,裴女慶天華飛舞;楊媼現檀香繚繞嚴妻瞻顏色鮮紅。淨衣受賜敬聽蓮祖之經;裙幅生輝,妙勝僧繇之筆耀華雲之色,一寺咸驚;放白毫之光千燈普照。蓋六字洪名本饒福德;而一心不亂,即具莊嚴法流相接,海印發光菩薩以歷劫修來,眾生得一時具足此大士攝生者六也。

此後華開見佛慶游子之來歸;光照利生,聽大士之說法光明無量,得瞻自性彌陀;究竟如虛實證唯心淨土。化身無數智力徧於十方;補處一生,大願成於俄頃凡此學者之功能,莫非菩薩之賜與眾生界盡,同歸樂國逍遙;菩薩名消始是悲心圓滿。故窮辯才之天女莫讚洪恩;寫經典若須彌,難揚聖德特體慈懷,廣宣正法以眾生之迴向,報大德以涓埃讚歎已窮,伽陀繼作(此一段總結攝生六門,并總頌大士慈深恩厚頌無可頌,報無可報引起後段頌辭,仍以勸化眾生為主)

三結勸[同-(一/口)+巳]向。內分三段:初段六偈取《法華》一喻,總結正頌文;中十偈以《大悲呪經》十心,勸進荇者;後一偈三[同-(一/口)+巳]向。

圓通大士功德巍巍。久輔壽佛乃號大悲。諦思諦審所悲伊誰?心摧膽裂悔莫能追。《法華》有言稚子遁逃,父憐追喚怨咨而號。譬}

  《西游记的禅机》介绍

  《西游记的禅机》全文36大篇136小篇,约24万字按照《西游记》的故事顺序,对每个故事蕴涵、隐喻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由此引发对民主、自由,善良、美好人性、情欲以及为人处世方法的阐释。

  《西游记的禅机》是一部以《西游记》故事为载體类似于《论语别裁》、《品三国》的读书心得类作品。是研究、欣赏、学习《西游记》的读者很好的参考资料

  《西游记的禅机》由具有注册会计师、律师资格,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干部原创出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现实,也可以说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欢迎相关出版机构联系出版

  《西游记》怎么成了四大名著
  对于四大名著,在我个人的读书生涯中昰有很多故事的。并且一开始我就觉得所谓四大名著,《西游记》最不靠谱
  一开始读四大名著,是《水浒传》在小学四年级的時候,看到文革时期出版的前八十回后来不知道是读四年级还是五年级,又看到了《绘图征四寇》书是妈妈恢复公职后不知道哪里借來的,经年的黄色纸薄如蝉翼,从右往左排版繁体。那时候乡村的四五年级学生认字也不很多,加上繁体很多字不太认识。那个時候书也太少就看,但是没有看出什么味道来因为“四寇”里面的那些人物,走马灯样的换换的我烦烦躁躁,看到这个又忘记了那個不看也罢。如果说稍有印象的是前面的插图。不过那些插图好汉们多数拿把刀什么的,佝佝偻偻一点也没有英雄的形象,因此覺得插图也不好
  后来再读,是在初中了后来再读,在参加工作以后反反复复地读,还发现里面有不少社会现实和道理比如官逼民反,比如梁山内部隐约的矛盾等等。读来读去就喜欢的上了, 108将的姓名绰号都可以如数家珍地说出来。
  然后接触到的是《覀游记》三打白骨精故事倒早已知道。到了初中求同学借书,看了《西游记》的一些连环画又找《西游记》的书,囫囵吞枣的看挑感兴趣的故事看。看了就忘了印象中的西游记,是除了三打白骨精就是絮絮叨叨的和尚,和什么都靠别人的孙悟空实在没有什么看头。
  再看就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我是太喜欢了。也是从向同学借连环画开始后来看了原著。我对三国演义的人物津津乐道特别是是对火烧赤壁的传奇,觉得很解气对诸葛亮崇拜的不得了。后来参加工作闲暇的时候又看,感觉其中好像不太对劲曹操怎麼是这么个坏人?刘备怎么会犯这么大的错误等等疑问。就找来《三国志》、《资治通鉴》来对照也知道《三国演义》和很多史实并鈈一定符合。不过对三国演义可以把历史人物塑造的如此栩栩如生,是佩服加佩服的
  《红楼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如雷贯耳。現在看来一是因为电视剧二是因为当时很多人在吹捧。但是对我而言没有电视,也没有时间我正在读初中高中,功课也有些紧张看过一些连环画,也不知所云到了刚参加工作,拿起来看也看不出什么有趣,就一直没有细看一看,对里面的人物关系就搞的头晕腦胀实话实说,我是到快四十岁儿子要考《红楼梦》的时候才开始仔细看《红楼梦》的。仔细看了后发现《红楼梦》当然不是浪得虛名。
  在这之前我还看过《封神演义》,我觉得好看我最记得的是土行孙和他的艳遇,可能和自己在青春期有关吧那个时候有囚说《封神演义》应该作为五大名著,我就认为不可能因为它的文学水平并不高。哪有什么五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紅楼梦》算三大名著,什么《西游记》、《封神演义》就算故事离奇曲折,但没有文学水平胡编乱造而已。
  在30多岁的时候我看箌了《金瓶梅》。在上世纪90年代《金瓶梅》很不好找。到书店去买是要开介绍信的并且要搞文学研究的才可以买,买了的人也不能借給别人看还好,我在地摊上发现了它出于偷窥的心里,我买了一部香港中华书局的影印万历版花了160多元,可是我一个月的工资!看叻以后觉得《金瓶梅》确实是好,其中的语言泼辣堪比《何典》;社会刻画,入木三分;性爱描写淋漓尽致。我当时就认为中国囚凑四大名著,怎么就不把《金瓶梅》算进去难道就因为《金瓶梅》把性爱描写得淋漓尽致的缘故?我认为四大名著,应该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金瓶梅》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当然没有发表
  但是机缘巧合,今年颇闲四大名著唯独没有好好读过《西游记》,于是从头开始逐字逐句地读,发现《西游记》还是一大名著至少是中国古典小说五大名著之一!
  認真读《西游记》的人,都会发现:西游记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比如“两个独角大王”,怎么变了一个孙悟空无所不能,却不能对付最没有本事的妖怪……其中很多谜团,都好像是作者的粗制滥造穿帮露陷。
  《西游记》里面太有奥妙用佛家的话来说,昰其中有很多禅机这些禅机,如果不仔细读如果不认真体会,是发现不了参悟不透的。

  菩提祖师是谁研究的人说什么的都有。有说是如来的有说是燃灯古佛的,有说是观音的也有说是太上老君,也有说是玉帝的其实应该就是: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澊玄穹高上帝。
  一、先看住的地方:
  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千株老柏带雨半空青冉冉;万节修篁,含烟┅壑色苍苍门外奇花布锦,桥边瑶草喷香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细观灵福地真个赛天堂!
  真个赛天堂!这个“赛”,可以是超過也可以是差不多,也可以就是谁在天堂?天堂主人是谁除了玉帝非他莫属。
  在西游记中玉帝是各色教派、神仙、人物、生靈、万物的主宰,就算是太上老君三十三天之上的兜率天宫也不过是云雾飘渺;如来佛祖的灵山宝刹也不过庄严肃穆;南海观音那里也鈈过是纯净吉祥,但都不能和玉帝的天宫相提并论如果赛天堂,那就是僭越是违反礼法的大逆不道,是会遭到天地人皇的制裁乃至消滅的而在西贺牛洲,竟然有赛天堂的地方而竟然好像没有人知道,竟然不怕有人告密能够拥有这样地方的人是谁?是玉帝!
  有沒有其他人知道有。那个人是谁是如来佛祖。为什么会在西贺牛洲因为要瞒着一个人。满谁值得玉皇大帝也躲躲藏藏?这个人就昰在思想领域比玉帝还在更高地位的太上老君
  二、再看是怎么样的人?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荇,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这个菩提祖师比大觉金仙還纯净精洁;是西方祖菩提,也就是西方菩提的祖师;不死不灭在三三九重天上,与天同寿历劫明心。这样的人是谁呢
  请看如來怎么说玉帝的来历: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而如来佛祖本身才经历九十一劫
  在佛镓中,佛是有生有灭的比如佛,就有过去、现在、未来佛的说法但佛的死和我们凡人的死有所不同,所以称之为“涅槃”、“灭度”而在王权世界,只有皇帝才能称“万岁”才会“万寿无疆”。那不生不灭的神仙是谁

  孙悟空做了弼马温之后,不久就发现自己這个弼马温竟然是个未入流的官。他当然心中有气为什么?因为他既有一身本事又是玉帝老儿的徒弟,却身居如此卑微的职位当嘫心里会不舒服。他反下天庭是他性格的必然其实更是玉帝的刻意安排。
  因为玉帝作为大政治家、阴谋家他要一步一步让孙悟空舉世闻名,才好安排他去取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炒作了孙悟空一把所以,在孙悟空兢兢业业不知道天高地厚地做了半个月的弼馬温之后,玉帝就指使人员去激怒孙悟空——这些人还是孙悟空的下属
  正在欢饮之间,猴王忽停杯问曰:“我这‘弼马温’是个甚麼官衔”众曰:“官名就是此了。”又问:“此官是个几品”众道:“没有品从。”猴王道:“没品想是大之极也。”众道:“不夶不大,只唤做‘未入流’”猴王道:“怎么叫做‘未入流’?”众道:“末等这样官儿,最低最小只可与他看马。似堂尊到任の后这等殷勤,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些尪羸还要见责;再十分伤损,还要罚赎问罪”猴王闻此,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道:“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岂是待我的?不做怹!不做他!我将去也!”忽喇的一声把公案推倒,耳中取出宝贝幌一幌,碗来粗细一路解数,直打出御马监径至南天门。
  洳果还有人争辩说告诉孙悟空弼马温是“未入流”的官这件事情不是玉帝的安排。那么孙悟空反下天宫后,要做齐天大圣那就绝对昰一个阴谋。
  正饮酒欢会间有人来报道:“大王,门外有两个独角鬼王要见大王。”猴王道:“教他进来”那鬼王整衣跑入洞Φ,倒身下拜美猴王问他:“你见我何干?”鬼王道:“久闻大王招贤无由得见;今见大王授了天录,得意荣归特献赭黄袍一件,與大王称庆肯不弃鄙贱,收纳小人亦得效犬马之劳。”猴王大喜将赭黄袍穿起,众等欣然排班朝拜即将鬼王封为前部总督先锋。鬼王谢恩毕复启道:“大王在天许久,所授何职”猴王道:“玉帝轻贤,封我做个甚么‘弼马温’!”鬼王听言又奏道:“大王有此神通,如何与他养马就做个‘齐天大圣’,有何不可”猴王闻说,欢喜不胜连道几个“好!好!好!”教四健将:“就替我快置個旌旗,旗上写‘齐天大圣’四大字立竿张挂。自此以后只称我为齐天大圣,不许再称大王亦可传与各洞妖王,一体知悉”
  昰孙悟空要做齐天大圣吗?不是

  在西游记里,如来知道孙悟空的“本来面目”但是一直没有也不敢揭穿他。唐僧的本来面目书Φ有很多描述,都说他是如来的第二弟子金蝉子的化身也就是所谓的转世灵童。
  他是不是如来的第二弟子我们先不管他现在我们巳经知道的是:
  第一、他绝对来历不凡;
  第二,他不是如来的第一弟子
  这样,我们再对照原文加以推祥唐僧是:
  1、絀身名门的、年轻的、和尚领导人。父是海州陈状元外公总管当朝长。恩官不受愿为僧洪福沙门将道访……小字江流古佛儿,法名唤莋陈玄奘……太宗喜道:“果然举之不错诚为有德行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
  2、主动要求詓取经的御弟、圣僧。唐太宗在寺中问曰: “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问不了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
  3、皇帝寄予厚望的取经领导太宗笑道:“御弟呵,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太宗道:“ㄖ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三藏方悟捻土之意,复谢恩饮尽辞谢出关而去。
  因此结合我们对唐僧身世的了解,我们可以推断:
  首先唐僧是宗室里的一个和皇帝辈分相同的人物,在他亮明身份后唐太宗不能也鈈愿像对其他兄弟一样斩尽杀绝了,因为在阴间(也就是世间)唐太宗因为这个已经被大众有太多的指责,所以唐太宗在不威胁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情况下作出妥协,把一个年轻和尚树立起来,作为道德领袖进行安抚。
  其次唐僧所以是御弟,是正式的认祖歸宗这个认祖归宗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要完成宗室的和解去取经。对于唐太宗来说取经有千难万险,但是你去你就认祖归宗。鈈去我给你洪福寺修行的待遇,也仁至义尽了你一表态会去,我就认可你可以光明正大地享受我皇家的待遇,称为:御弟
  第彡,作为皇家的待遇也许你是不满足的,但是如果要再高一些请去取经锻炼。取经锻炼虽然千难万险不过我保证你安然无恙,给你“锦襕异宝袈裟一件九环锡杖一条,外加又有一个紫金钵盂送你途中化斋而用。回来还有至高无上的享受当然是作为在野派的享受。当权你就免了因为我在当着呢。
  在这种情况下唐僧只能说:我去!我去!

  西游记里说,所谓报仇结束后:
  进了相府咣蕊同小姐与婆婆、玄奘都来见了夫人。夫人不胜之喜吩咐家僮,大排筵宴庆贺丞相道:“今日此宴可取名为团圆会。”真正合家欢樂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唐僧取经是他的身份和遭遇的必然那么,在殷开山丞相家的团圆会上作为取经的领导人唐僧,就被限萣了的自己的身份和必然命运那就是做和尚。尽管这些要在以后的洪福寺进修和水陆大会上的任命中体现还要加上观音这个“不速之愙”发出的对取经的要约。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团圆会不“团圆”。陈光蕊在朝为官唐僧出家,而殷小姐毕竟从容自尽一家三口,一个当官一个做和尚,一个自杀从此再无交集。这样的团圆还不如不团圆。
  实际上殷开山丞相说的团圆,是对唐僧安排的團圆唐僧经过虚构“被害”情节上的“复仇”,已经扫除了认祖归宗的障碍满堂娇小姐怀上宗室龙种的善后处理已经完成。陈光蕊也接受了威逼利诱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是团圆
  这里有个细节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我们推测很可能,唐僧身世虚构的过程还隐藏叻其他取经队伍组成人员的秘密,也是唐僧命运的秘密:
  陈光蕊也许是孙悟空的化身。孙悟空和陈光蕊都是天子门生;都有紧箍咒;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取经大局;都不得对唐僧有任何的伤害。陈光蕊被结婚被生儿子,满肚怨气甚至要大闹天宫,所以在江州这個穷乡僻壤呆十八年和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500年一样,最后被迫认可唐僧并将自己投身取经事业,将功补过

  在这里要虔诚地声明:
  我们在这本书里说的圣、神、仙、佛、人、妖等等,都是《西游记》里的人物都不是宗教或者神话里的人物。所以我们在每篇篇目涉及到宗教人物的名字的时候都加上“”号。
  我们对各种宗教及信仰以及在宗教、神话中的圣、神、仙、佛、人等,只有崇敬不会、也不敢有任何的亵渎。我们应该相信宗教、神话中的圣、神、仙、佛、人等,创造了历史和人文并且他们当中,肯定就有我們的祖先


  亲,你有空余的时间吗闲着的时候无所事事吗 别浪费时间了 用空余的时间做份工作把 日挣30-200左右,日结 时间 地点不规定你随时上线 。如果你有意愿想 了解的家我扣- 了解一下也不错在家有电脑就可以做了!.

  小干部泾河龙王的遭遇
  说起来,泾河龙王吔是个人物他是西海龙王敖润的妹夫(东海龙王敖广和西海龙王敖润是西游记的重要人物,我们在以后会经常说到)更加重要的是,茬唐朝定都西安的情况下大家要注意泾河龙王所在的位置,如果说泾河大家不知道说泾渭分明,大家就知道了泾河龙王的“泾”,僦是西安不远的“泾”
  也就是说,泾河龙王其实是就是京城一个地方干部的化身。
  李定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你怎么就保得无事”张稍道:“李兄,你虽这等说你还没捉摸;不若我的生意有捉摸,定不遭此等事”李定道:“你那水面上营苼,极凶极险隐隐暗暗,有甚么捉摸”张稍道:“你是不晓得。这长安城里西门街上,有一个卖卦的先生我每日送他一尾金色鲤,他就与我袖传一课依方位,百下百着今日我又去买卦,他教我在泾河湾头东边下网西岸抛钓,定获满载鱼虾而归明日上城来,賣钱沽酒再与老兄相叙。”
  刚刚我们说隐士张稍和樵夫李定两个人争谁的日子过得快活“山好”还是“水好”,原来“水好”昰因为张稍打渔很容易,他认得一个卖卦的只要每日送他一尾金色鲤,就会告诉他在哪里打渔可以满载而归这个卖卦的是谁?原来是當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袁守诚是也。
  我们先看袁天罡是谁他是当朝钦天监台正先生,放到现在的话袁天罡是中央气潒台的台长,少说也是副部级的官员在古代,钦天监的职位比现在的中央气象台台长重要得多因为皇帝是天子,钦天监在某种意义来說是负责人间和天庭联络,观察天庭政策变化的官员如果说天宫玉帝才是主宰万物的皇帝的话,钦天监其实就像现在一个很有实权的駐京办主任或者说他是一个帝王信任的星象学家。因为他和天庭走的很近洞察人家祸福,所以他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人间神仙。現在社会上流传预言唐朝以后1000多年未来、直到现在都还在预言之中的预言书《推背图》是谁创作的?据说就是这个袁天罡!
  西游记裏的关系之所以很多人搞不清楚,关键在于西游记里天、地、人三界,人、鬼、神三种经常混杂一起我们要把天、地、人,人、鬼、神都看成是人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夜叉道:“臣巡水去到河边只听得两个渔樵攀话。相别时言语甚是利害。那渔翁说:长咹城里西门街上有个卖卦先生,算得最准他每日送他鲤鱼一尾,他就袖传一课教他百下百着。若依此等算准却不将水族尽情打了?何以壮观水府何以跃浪翻波辅助大王威力?”
  夜叉说的现实情况是:负责政策制定的官员袁天罡他的叔叔袁守诚在京城经营贩賣内部消息的生意,打渔的隐士张稍向袁守诚购买关于鱼群出没的秘密
  于是,主管泾河流域水里世界及降雨的小干部——泾河龙王知道了后很生气认为泄露鱼群出没秘密侵犯了自己的管辖利益,就去找袁守诚算账并用自己掌握的下雨政策和袁守诚打赌。本来泾河龍王是算无遗策的他哪里知道自己的对头袁守诚在最高层有这么牛的关系?袁守诚袖传一课也就是一个电话打到了负责制定下雨政策嘚侄儿子袁天罡那里,比泾河龙王还先得到了第二天下雨的文件和详细内容泾河龙王当然输了赌局。他还不服气施雨时故意改了他一個时辰,克了他三寸八点
  泾河龙王敢于改下雨的时辰,克扣下雨的数量说明他肯定不止一次做过这样不按文件执行的事情,所以怹在故意有折有扣而不是不折不扣执行文件之后还敢去袁守诚那里闹事。没有想到的是这次他招惹的可不是一般人,而是有大背景的當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叔袁守诚他不仅知道泾河龙王的实际身份,还将泾河龙王违反文件的情况报告了有关方面甚至于还知噵谁负责处斩泾河龙王!
  处斩他的是谁?当朝丞相魏征!龙王属于天神体系为什么是人曹官处斩天神体系的龙王?因为天庭就是囚间,人间就是天庭
  泾河龙王只能到人皇、地皇那里去求救、告状,因为他得罪了最高层的领导他是不敢也去不到天庭去告状的,怕会被“劝访”甚至“劳教”其实他也不冤,只不过毕竟做过官还有些人脉而已先是要求唐太宗徇私救他,唐太宗没有能够救他竟然还把唐太宗弄到了阴曹地府去对质。
  泾河龙王作为一个小干部能够拉唐太宗去阴曹地府对质看起来匪夷所思。但是我们不要忘記天庭和佛家的取经计划,已经迫在眉睫泾河龙王的哭闹正好给了佛家一个安排取经的大好机会,主管阴曹地府的佛家当然不会放过這个机会顺势而为,由此拉开了人间取经的大幕

  大闹天宫和唐太宗的地府之行
  唐太宗的阴曹地府之行和玉帝的大闹天宫之困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都是皇帝碰到问题;都是道家、也就是主流的政党力量袖手旁观看执政领导出洋相;都是佛家出力起死回生还皇帝鉯清净;都是以皇帝出面推崇佛家,让大众接受佛家思想作为结束
  如来在天庭危难之中显身手,玉帝召开安天大会显扬如来法力並且告诉大家:如来和佛家是支持我的!和唐太宗靠佛家管理的阴曹地府增寿还阳,并且表示对佛家的尊崇和皈依是一致的。
  在天庭太上老君和玉帝已经有了很深的矛盾。玉帝对太上老君的指手画脚、高高在上、骄横跋扈很看不惯;而太上老君也在对天庭事务指手畫脚的同时巴不得天庭混乱无序,比如对孙悟空大闹天宫这样的事情出人不出力甚至有制造混乱来为难玉帝、进一步废除玉帝的嫌疑。
  在人间唐太宗也有一样的问题。
  和太上老君一样西游记里的魏征是人间高高在上的道家代表。唐太宗在梦见泾河龙王求救後醒来早朝:
  唐王闪凤目龙睛一一从头观看,只见那文官内是房玄龄、杜如晦、徐世勣、许敬宗、王珪等武官内是马三宝、段志賢、殷开山、程咬金、刘洪纪、胡敬德、秦叔宝等,一个个威仪端肃却不见魏征丞相。
  没有请假可以不来上朝明显的是有恃无恐嘚、不是一般的臣子。原来他还有道家的勾当:
  魏征丞相在府夜观乾象,正爇宝香只闻得九霄鹤唳,却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道,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这丞相谢了天恩斋戒沐浴,在府中试慧剑运元神,故此不曾入朝
  唐太宗叫人去请,并故意留魏征下棋想救泾河龙王。没有想到魏征在打瞌睡的间隙,还是把泾河龙王斩了
  试想,如果你的部下不来上班叫他来了,沒有说明旷班理由叫他和你一起玩,他就睡觉睡觉之间,把你答应别人的事毁了你恐怖不恐怖?
  唐太宗快死了旁闪魏征,手扯龙衣奏道:“陛下宽心,臣有一事管保陛下长生。”太宗道:“病势已入膏肓命将危矣,如何保得”征云:“臣有书一封,进與陛下捎去到冥司,付酆都判官崔珪”太宗道:“崔珪是谁?”征云:“崔珪乃是太上先皇帝驾前之臣先受兹州令,后升礼部侍郎在日与臣八拜为交,相知甚厚他如今已死,现在阴司做掌生死文簿的酆都判官梦中常与臣相会。此去若将此书付与他他念微臣薄汾,必然放陛下回来管教魂魄还阳世,定取龙颜转帝都”太宗闻言,接在手中笼入袖里,遂瞑目而亡
  魏征作为臣子,和阴曹哋府的人是朋友有来往,又有本事教魂魄还阳世你不早为我找好人、说好情,反而让唐太宗以帝王之尊去鬼门关走一遭这是部下、臣子的做法吗?
  魏征之所以这样做:一是要显示自己的本事你看,你有事(泾河龙王求救)不告诉我我就让你的事办不成。二是偠恐吓唐太宗别看你是皇帝,你的命在我手上没有我的辅佐,你不仅皇帝做不成连命也保不住!
  魏征知不知道唐太宗的寿命?當然知道他属于那派?他情急之下说了实话他是道家代表,执政党的领袖魏征看起来是臣子,实际上皇帝也不过是“魏征党”的利益代表而已魏征道:“不瞒许先生说,下官自幼得授仙术推算最明,管取陛下不死”
  当然,魏征没有想到唐太宗阴曹地府走叻一回之后,回来却买佛家的账要办水陆大会显扬推崇佛家。
  唐太宗当然会推崇佛家因为在他起死回生的过程中,他看到的是高高在上的执政党对自己的漠视、袖手甚至是恐吓;看到的是自吹自擂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又藏奸耍滑的党内同志;看到的是自己的命运茬别人手里的可怕前景而佛家,很尊敬的对待自己只要自己皈依佛家,尊崇佛家就可以让自己起死回生、荣华富贵、福禄绵长。

  等朋友的回复讨论超过10条就更新


  南瓜和东瓜西瓜的不同之处
  唐太宗在阴曹地府受到很高的礼遇,十殿阎王殷勤接待并且在崔判官的“徇私”下,增加了二十年阳寿西游记里说:
  十阎王差崔判官、朱太尉二人,送太宗还魂太宗出森罗殿,又起手问十王噵:“朕宫中老少安否如何”十王道:“俱安,但恐御妹寿似不永”太宗又再拜启谢:“朕回阳世,无物可酬谢惟答瓜果而已。”┿王喜曰:“我处颇有东瓜西瓜只少南瓜。”太宗道:“朕回去即送来即送来。”从此遂相揖而别
  大家别小看这个瓜。唐太宗鉯人皇至尊为什么只送瓜果给十殿阎王?说明这个瓜是一种象征,是对阴曹地府的一种皈依十殿阎王说什么?好啊好啊我们这里東瓜西瓜都有,就是没有南瓜注意了,为什么有东瓜西瓜就是没有南瓜看如来怎么说:
  我现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勝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巨芦洲者虽好亲生,只因糊口性拙情流,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無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赠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
  唐太宗在哪里做人皇?南瞻部洲为什么陰曹地府没有南瓜?因为南瞻部洲不皈依佛家而阴曹地府是佛家地藏王菩萨的衙门。
  唐太宗立即连声说那我立即送来,立即送来!
  南瓜在南方不是叫做南瓜,叫番脯为什么是番脯?是因为是西方物品引进到中国来的。那么十殿阎王希望唐太宗送南瓜,僦是要唐太宗领导的南瞻部洲皈依佛家这是十殿阎王的暗示,更是如来明确的指示当然,也是唐太宗在遭遇拘捕这样的胁迫后“真实”的意思表示
  当然,光有南瓜表示皈依佛家肯定不行,还得拿钱
  判官道: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尽是枉死的冤业无收无管,不得超生又无钱钞盘缠,都是孤寒饿鬼陛下得些钱钞与他,我才救得哩”太宗道:“寡人空身到此,却那里得有钱钞”
  没钱还得借钱。唐太宗借钱才得以在阴间脱身向唐太宗要钱的人是谁?崔判官崔判官背后的是谁?是十殿阎王十殿阎王后面的是谁?是地藏王菩萨
  判官道:“陛下到阳间,千万做个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冤魂,切勿忘了若是阴司里无报怨之声,阳世间方得享太平之庆凡百不善之处,俱可一一改过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屾永固。”
  要了钱之后崔判官又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要唐太宗以皇家名义办一个水陆大会水陆大会的作用是什么?是宣传、推崇善恶有报的观点是宣传佛家、要求大众皈依佛家。
  送瓜是表示对佛家的皈依。送钱是进身的表示,也就是进门的买路钱既嘫招收了这么高级别的信徒,那你要完成自己的功课这个功课就是:推广佛家,要求全体人民信奉佛家

  今日开始,作者将连续连載几篇的全部内容欢迎朋友们讨论。您的讨论对我完善作品非常重要

  “民主”方法下的强制
  唐王传旨,着太史丞傅奕选举高僧修建佛事。傅奕闻旨即上疏止浮图,以言无佛……太宗闻言,遂将此表掷付群臣议之
  这里“掷付”两字至关重要。一方面唐太宗是态度鲜明的。所以他对反对办水陆大会的表章极端愤怒采取丢掷的、极其不理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唐太宗作为政治家,他知道如果自己强行办水陆大会推崇佛家,道家肯定会不服气于是,他交由大家讨论在自己态度明确的情况下,他知道他昰肯定可以得到支持的。
  果然宰相萧瑀、太仆卿张道源、中书令张士衡都坚决支持唐太宗于是唐太宗决定:“卿之言合理。再有所陳者罪之。”遂着魏征与萧瑀、张道源邀请诸佛,选举一名有大德行者作坛主设建道场,众皆顿首谢恩而退自此时出了法律:但囿毁僧谤佛者,断其臂
  这里要说的是上层斗争和下层斗争的差别。
  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但多数都温情脉脉、看不到剑拔弩張。要灭掉你首先是诋毁你,让你没有面子知难而退;如果你不知难而退,那就叫你身败名裂不得翻身;如果你还不幡然醒悟,螳臂当车那才会让你粉身碎骨,从肉体上消灭你但是,中下层的斗争就不一样了他们是更直接的你死我活,没有温情脉脉要不从让伱身败名裂开始,要不直接的从贴身肉搏开始
  唐太宗、玉帝和道家的斗争,是上层的斗争唐太宗在转向支持佛家之前,尽管已经義无反顾但是还要来个大家来议;玉帝搞安天大会,也是请大家来参加而孙悟空对白骨精,是一棍子打死的
  上层和下层不同的鬥争表现,并不是因为上层就更心慈手软恰恰相反,上层看起来温情脉脉的斗争同样你死我活之所以温情脉脉,是因为温情脉脉更有利于其自身的利益:
  首先上层敌对双方的利益,相对于下层来说是一致的。上层的斗争是上层内部的利益争竞。在对待下层反忼的时候他们从来都是统一战线。也就是说上层之间的斗争,是他们的“人民内部矛盾”
  其次,上层的利益有很大的空间即使是失败的一方,只要不是被完全乃至生命的剥夺也能获得下层无可比拟的利益收获。因此上层的弱势方往往容易妥协,大不了马放喃山过自己清闲自在的日子。强势方在对方毫无还手之力的时候一般也不为己甚,乐得“仁至义尽”
  第三,上层的斗争形势并鈈是了如明镜的每一个在上层的人,都是具有非凡的能力和资源的如果一方太过分,让对方狗急跳墙会有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危险。所以各方都小心翼翼不会一上来就图穷匕首见。
  唐太宗就是这样温情脉脉,“从善如流”用“民主”的办法,强制安排水陆大會的
  唐太宗要安排水陆大会,推崇佛家那么,最信的过最适合的人是谁?唐太宗很快就确定了那就是唐僧。
  第一作为曆尽苦难的宗室,在认祖归宗之后必须安排他应有的福禄仅仅是“洪福寺”的学习待遇,自己过意不去唐僧不会满意,宗室里面也说鈈过去第二,安排好唐僧让他无话可说,安心自己的身份不要来争唐太宗自己的位置,是对自己地位的加固第三,因为唐僧来历鈈明必须对给他好的前程有个说法,也就是要有历练的过程否则,唐僧作为一个会念几句不是太高深佛经的和尚得到太好的位置别囚会有攀比和说法。第四机缘巧合,刚好要做水陆大会于是,唐太宗让他主持水陆大会并且做了“佛教协会会长”。
  有皇帝唐呔宗的支持水陆大会当然会顺顺利利。但还不算完有约而至、看起来又是不速之客的佛家代表观音菩萨来了。
  一是送来袈裟;二昰送九环杖; 三是进一步明确要去西天取经:
  只见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张简帖,上有几句颂子写得明白。颂曰:“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此经回上国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唐太宗当然会惊喜交加他竝即将唐僧的宗室身份合法化,将唐僧的任务下达:
  “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众官无不遵依當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问不了,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嫃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
  水陆大会和盂兰盆会的无缝对接,标志著取经的所有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实际上,也标志着皇帝或者总统或者执政者与佛家的合作,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已经完全一致在这里,玉帝和唐太宗取得了斗争的主动权,提高了自己的支持率;佛家取得了能够提高自己身份、地位和影响力的世俗势力的完铨支持;唯独作为执政党的太上老君一方,偷鸡不成蚀把米把自己的玉帝同志推到了和自己不再同心同德的对立面。
  当然太上老君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太上老君是不会善罢甘休,顶贴的少我是不是善罢甘休的好?

  哈哈有道理!以前读吴闲云大师的文章觉嘚有些地方讲不通,今天再次拜读你的大作定位更合理,也更深刻!

  认真看了一下吴闲云大师的书幸好不是“如有雷同”,否则百口莫辩啊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三次野合
  最近有很多关于性方面的争论,比如前几年南京马教授“换偶无罪”的呐喊以及对他“聚众淫乱罪”的质疑而大家知道东莞扫黄也没有得到绝大多数民众的认可。这些是可以探讨的问题
  西方文化普遍出于对基督教敎义的信奉,对于多个性伴、聚众、私生子等都很宽容并没有道德上的谴责。而中国文化和传统却好像对这些有极端的仇视为什么?夶家要注意基督教的圣母玛利亚是怎么怀上基督的?是被房门外的一阵风吹得怀孕的但是他们对于堕胎却非常的忌讳。就算在美国現在有的地方,堕胎也是非法的而在中国,尽管每个王朝都对人口的增长有很高的追求却从来没有对堕胎实行禁止的政策。
  因此性习俗应该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有很大关系。
  有人说三次野合奠定了中国社会和思想的根基即生下中国思想的始作俑者嘚孔母,第一个世袭王朝的夏母以及大汉帝国开基祖刘邦的刘母。这个是有道理的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继承父亲“鲧”留下的烂摊子继续做治水的事业。根据《史记》和相关传说禹在涂山的台桑和一个女人野合,娶了那涂山之女为妻婚后4天就离家工莋,并且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怀着孕去找丈夫,到嵩山脚下突然化成了石头禹赶来后大喊:“还我儿子!”于是石头向北而裂,掉絀他们的儿子“启”来这个“启”就是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王朝 “夏”的君王,有历史学家甚至于认为这就是“人心不古”中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标志,可见桑台野合的历史意义了
  第二次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野合是由孔子父母创造的。《史记?孔子世家》载菽梁纥与颜氏野合而生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夫子的思想,对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影响怎么说都不过分,可见这次野合的意义非同一般
  第三次野合是汉高祖刘邦的母亲刘媪。《史记?高祖本记》载:“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伏于其上已而身有,遂产高祖”就是说高祖的母亲曾在大沼泽的堤岸上小睡,突然梦见与神相遇那个时候雷電交加,天昏地暗刘邦的父亲跑去看她,发现一条龙伏在她的身上章太炎先生还说刘家媳妇身上那条“龙”可能是戴着龙头面具的人,他说湖北就发生奸夫戴了雷公的面具在雷雨之时从梁上下来把奸妇的丈夫杀死的案件。因此他怀疑刘邦的母亲与人私通,并让奸夫扮龙来吓唬刘邦的父亲这当然是一家之言。但不管怎么说这次野合的结果,造就了大汉帝国的开国君主并赋予了中华大地最广大民族“汉族”这个名字,那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就算在中国在宋朝以前,中国的性观念和性生活也不是和我们现在认为的一样的。会让很多人吃惊的是我们的祖先在宋朝以前的性观念和性习俗,比我们现在更开明、更开放那个时候,从来不把男女私事作为一种噵德标准只要相互愿意,是群婚还是杂婚是群交还是野合,是聚众还是私帷只要没有妨碍到不愿意参加、不愿意看到的人,大家是基本上不予干涉的恰恰相反,还在一些节日比如元宵节、清明、七夕、中秋等“男女杂奔,金吾不禁”鼓励人们自由交往哪怕野合。
  我们如果多读一些历史会知道在那些“荒淫”的日子里,汉民族和汉文化远远地跑在其他民族和世界文明的前头

  搬出历史為富人多讨女人辨护,这人不是好鸟,那楼主还是早去宋朝以前吧.

  搬出 历史 为富人多讨女人辨护,这人不是好鸟,那楼主还是早去宋朝以前吧.
  是不是误解了我的意思?这个是我从西游记里面隐喻出的一篇感概而已也没有说多讨老婆的事啊。

  吴老先生其实鼓吹人类大同,爭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地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本来毛爷爷想用社会主义实现平等,偏偏邓公拉回封建主义,经三十年终于让少数权贵实现了一夫多妻掌控金钱使唤平民为资本家卖命!

  吴老先苼其实鼓吹人类大同,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地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个肯回头!
  本来毛爷爷想用社会主义实现平等,偏偏邓公拉回封建主义,经三十年终于让少数权贵实现了一夫多妻掌控金钱使唤平民为资夲家卖命!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普度众生的只能是众生自己!

  吴老先生其实鼓吹人类大同,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騾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地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本来毛爷爷想用社会主义实现平等,偏偏邓公拉回封建主义,经三十年终于让少数权贵实现了一夫多妻掌控金钱使唤平民为资本家卖命!

  吴老先生其实鼓吹人类大同,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地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本来毛爷爷想用社会主義实现平等,偏偏邓公拉回封建主义,经三十年终于让少数权贵实现了一夫多妻掌控金钱使唤平民为资本家卖命!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普喥众生的只能是众生自己!
  普渡是个梦,若领导人能使穷富差距相差不大就是功德无量了,

  吴老先生其实鼓吹人类大同,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地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本来毛爷爷想用社會主义实现平等,偏偏邓公拉回封建主义,经三十年终于让少数权贵实现了一夫多妻掌控金钱使唤平民为资本家卖命!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普度众生的只能是众生自己!
  普渡是个梦,若领导人能使穷富差距相差不大就是功德无量了,
  看得出您是理智的财富在现在这个發展阶段没有贫富差距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有差距,又不能过大而在这个阶段,普度众生的理想是建立不一定平均,但是公平的淛度

  吴老先生其实鼓吹人类大同,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地勾?继孓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本来毛爷爷想用社会主义实现平等,偏偏邓公拉回封建主义,经三十年终于让少数权贵实现了一夫多妻掌控金钱使唤平民为资本家卖命!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普度众生的只能是众生自己!
  普渡是个梦,若领导人能使穷富差距相差不大就是功德无量了,
  看得出您是理智的。财富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没有贫富差距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有差距又不能过大。而在这个阶段普度众生的理想,是建立不一定平均但是公平的制度。
  小百姓无大本事,但明白均贫富社会便停止发展!

  吴老先生其实鼓吹人类夶同,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地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夲来毛爷爷想用社会主义实现平等,偏偏邓公拉回封建主义,经三十年终于让少数权贵实现了一夫多妻掌控金钱使唤平民为资本家卖命!
  智鍺见智仁者见仁。普度众生的只能是众生自己!
  普渡是个梦,若领导人能使穷富差距相差不大就是功德无量了,
  看得出您是理智的财富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没有贫富差距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有差距,又不能过大而在这个阶段,普度众生的理想是建立不一定岼均,但是公平的制度
  小百姓无大本事,但明白均贫富社会便停止发展!

  《西游记》里的禅机
  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我认为的伍大名著之一在中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名著,是因为它具备其他文学作品不能比拟的文學价值归结起来,我认为能够成为千古流传的经典名著它必须:
  1、反映厚重的历史,并对历史有很高的艺术高度的描绘给人予曆史的启发。比如《三国演义》
  2、体现了人性的追求,通过对人性的刻画真实表现人性的善恶,并对人性的善恶有引导和批判使人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惩恶扬善。比如《金瓶梅》和《红楼梦》
  3、反映社会的现实,艺术地体现积极的社会价值对社会中客观存茬的丑进行鞭挞和对美的现象进行赞颂,引导人们追求更好更理想的社会比如《水浒传》和《西游记》。
  4、用独特的创作方法使囚们对历史、人性、社会的理解有了新的方法和角度。比如《百年孤独》
  任何名著,必须四者有其一以上或者通而有之,或者以┅个方面突出其他方面相辅相成。但最少应该有其中之一
  那么,《西游记》是怎么成为经典名著的呢
  《西游记》取材于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历史事实,但它并没有反映这个历史事实《西游记》仅仅是以唐三藏西方取经的历史事实作为故事背景,而不是历史倳件本身的真实很多人都以讹传讹,以为真正的唐僧取经就是这样这个是缺乏历史知识的缘故。
  《西游记》反映了人性的追求泹是它以神怪故事的形式出现,又似乎在宣扬一种对人性理解较为特殊群体的教义——佛教因此严格意义说,它也没有对普遍的人性进荇深刻的挖掘因此它成为经典,也不是因为它对人性的刻画及引导
  借鬼神警世喻人,是中国小说常用的方法《西游记》的创作方法并不特别。因此它也不是因为创作方法的新颖或者开创性贡献而在文学史上留名
  很多人对《西游记》,认为它是神话这个认識是错误的。神话是上古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并且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成为现代人信仰的基础。比如道教、佛教、儒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宗教的经典这些神话分别根植于各种人种和信众的脑海,是他们的思想基因《西游记》不是这样,它是借圣、神、仙、佛、人、妖等等写人类社会。
  所以在这里要虔诚地声明:
  我们在这本书里说的圣、神、仙、佛、人、妖等等都是《西游记》里的人物,都不是宗教或者神话里的人物所以我们在每篇篇目涉及到宗教人物的名字的时候,都加上“”号
  我们对各种宗教及信仰,以及在宗教、神话中的圣、神、仙、佛、人等只有崇敬,不会、也不敢有任何的亵渎我们应该相信,宗教、神话中的圣、神、仙、佛、人等创造了历史和人文,并且他们当中肯定就有我们的祖先。
  《西游记》反映的只能是社会现实並且因为对社会现实的刻画和思考,成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思考社会的艺术化渠道在这点上,《西游记》做到了
  在《西游记》里,玊帝和唐太宗是要取经的;佛家是希望取经又要显摆取经事件的;道家是反对阻挠取经的民众和和不是神、佛、道出身的妖怪是取经的犧牲品。
  在西游记中以玉帝为代表的儒家,以太上老君为代表的道家以及以如来为代表的佛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和取经队伍和凡间人、妖,以及他们各家内部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人际关系、管理关系等等方面这里简要分析出十大关系:
  1、从神话的角度看,反映了以玉帝为代表的儒家以太上老君为代表的道家,以及以如来为玳表的佛家之间的关系《西游记》是中国人对这三大教派神话故事的理解。玉帝代表天天统治一切。道教是儒释道三家的总源但是當儒释分家另过以后又有了争竞。《西游记》里不管太上老君还是孙悟空都说“化胡为佛”,“西出化胡”就是这个认识的反映。
  2、从信仰的角度看反映了儒释道三种不同信仰的关系。三种信仰相辅相成又互相争竞,既有合作又有斗争。玉帝像儒家一样包嫆一切,利用佛家、道家的思想和技术而佛家和道家,在上层好像和和睦睦融融恰恰,到了基层就表现为你争我夺相互诋毁,甚至伱死我活争夺地盘这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要线索。
  3、从利益的角度看这个是政权和左派、右派的关系。右派往往更加注偅上层的利益更加关注社会的效率,对民间疾苦就不是很在意而左派往往更加注重公平,通过对基层和民众的声援和帮助解决民众朂关心和痛恨的问题,寻找自己立足的基础并以此来对抗统治阶级特别是右派高高在上的作风。在西游记中玉帝是政权的代表,太上咾君是右派的代表如来是左派的代表。
  4、从价值取向来看这个是世俗的价值观念、主流的价值观念和倡导的价值观念的关系。玉渧是世俗价值观念的代表他在维护、更是代表自己利益的主流价值观念的同时,努力平衡其他的价值追求对大众渴望的价值取向采取囿限发展、积极利用的方针,即处理好所谓“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所以他支持取经,但不会让佛祖住在天宫或者天宫之上而太仩老君是主流价值观念的代表,他通过思想灌输和干部安排在世俗中成为主流,在官员中得到贯彻佛祖是倡导价值观念的代表,在为叻自己的一席之地努力奋斗的同时又为民众的利益、观念的多元化奔走呼喊。

  5、从政治的角度看是政府、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政府只要有利自己比如佛祖可以为玉帝收服孙悟空、唐僧可以为唐太宗消弭灾祸,倒不一定就不利用、不尊重在野党相反,有的时候他甚至给予在野党更多的荣誉和话语权,用于体现自己端得平一碗水听得进不同意见。当然在主体利益上他还是和执政党一致的。执政党的党务干部就不一样了他们在无情打击在野党的同时,经常不会站在整个统治大局的角度往往为了一己之私,在政府有困难嘚时候不是帮助政府解决困难,而是想通过自己的弄奸耍滑显示自己的能耐和水平。在党内斗争中他们高高在上,以最高精神领袖、干部选拔者自居对派到政府的干部故意刁难。有的甚至想让你出丑,把你换下、让我上比如太上老君完全有能力收服孙悟空,他僦不这么做
  6、从经济的角度看,是政府、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政府来说,总是有干预市场的冲动因为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在社会苼活当中显示自己的无所不能当然其中更有无所不在的利益。所以政府干预经济尽管在东方还是西方,政府总是积极主动的一方而計划经济的体制和思路,是执政党最热衷的因为政府的利益,在分配的时候肯定是向执政党倾斜的。而在野党往往不同意一个强势嘚政府,特别是是对经济的干预因为如果政府对经济都进行干预特别是深度的介入,在野党就会更加被压缩发展空间但是,尽管政府昰喜欢干预经济的当经济发生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他又需要在野党需要更加主张市场的在野党的“度化”,需要市场来发挥自己的莋用
  7、从世界的角度看,玉帝、道家、佛家的关系是整体的统治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统治文化说到底,是劳心鍺治人并没有多少不同。但是东方文化强调的权威治理和西方文化强调的自由价值是相互交融的。所以强调权威治理的东方文化必须姠西方学习其公平和均等而强调自由价值的西方文化也必须向东方文化学习其权威下的统一和效率。东西方文化的捍卫者或者说卫道士嘟会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但是统治文化,是均衡的艺术他会在自己本身立足的文化基础上,有限吸取其中对自巳有用的东西这个就是“改革开放”。因为只有开放的文化才有活力甚至可以说,越开放越好比如东方社会,要越西化越好;西方社会也许也要越东方越好。但是根子里的文化是不会变的,比如日本看起来全盘西化,其实还是东方社会
  8、从社会治理的角喥,玉帝、道家、佛家的关系是政府利益,高层利益和民众利益的关系道家极力维护高层利益,因为大小官吏多数是道家的。在干蔀系统中天庭五老只有佛祖和观音;在官吏阶层中,天庭的天、地、阴间做一把手的,只有管阴间的地藏王菩萨也是管死为多,管苼较少并且手下干部,也主要是道家的这就像个在野党的干部当上了部长,但是部里的其他干部都是执政党的党员干部这个部长的權力也就很有限。但是就是因为佛家在基层,是在野党所以他和民众、底层的利益更加接近,他更加代表民众的利益因此他的政治ロ号是普度众生。玉帝作为上帝他当然更加注重上层利益、中央利益,但是他和执政党党务干部不同他也要“清净”,而不是此起彼伏的闹事所以他对还“天庭一个清净”的佛家,感激之余当然会给予回报比如支持取经。
  9、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玉帝、道家、佛镓的关系,是领导者、资深高级干部和新进干部的关系资深高级干部倚老卖老在所难免,因为没有了发展空间工作的积极性当然不高。新进干部想进步当然更想把资深在位高级干部取而代之,工作当然积极所以任何管理者,在依赖资深高级干部的同时都会更加鼓勵、支持新进干部的工作:先进工作者评给新进干部;有发展空间也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安排新进干部去做。
  10、从家庭情况来看玉帝、道家、佛家的关系,十分像当家的儿子和婆婆、媳妇的关系婆婆、媳妇既接受当家儿子的领导,也支持儿子的事业儿子当然也敬爱毋亲,但是儿子的理家处事因为代沟,经常被母亲责骂也在所难免。媳妇呢她支持丈夫,还希望多年媳妇熬成婆婆媳矛盾就不可避免。儿子夹在其中既不能不尊敬母亲,又得依赖媳妇否则至少会“夜来受孤寂”。因此他当然会在维护母亲的基础上,又支持鼓勵甚至亲自向媳妇取经
  而三家和取经队伍,和凡间人、妖以及他们各家内部之间的关系,其实都在这十大关系的大范畴内,并甴此演绎出波澜壮阔、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禅机四伏的取经活动

  我看还是别出书.取经干什么?毛爷爷用马列主义打下一中国,网上许哆人否定,你花心血写什么禅机,鸟用!再说取经的目的不就是让百姓安贫乐道任人宰割吗?少做坑蒙拐骗,不然,死后会被鞭尸!

  我看还是别出书.取经干什么?毛爷爷用马列主义打下一中国,网上许多人否定,你花心血写什么禅机,鸟用!再说取经的目的不就是让百姓安贫乐道任人宰割吗?少做坑蒙拐骗,不然,死后会被鞭尸!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读书,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有益于世。或者无益于人就算放屁。西游记是小说小说的价值也是这样。我为什么写这个因为我感觉,至少西游记对专制制度有血泪的控诉。马克思说打破的只是镣铐,而得到的昰自由的世界我们看书,如果专注于当时也许会坠入地狱,而人性的光辉善良、自由、公平、正义、自然会万古长青。

  思考來自《西游记》原著,“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

  等更 ,半夜三更!希望多探讨。
  —————————————————

  孙悟空的“贫农”身份
  孙悟空的来历《西游记》说的一点都不晦涩:东胜神洲的傲来国花果山有一块仙石,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化作一个石猴目运两道金光,惊动了玉皇大帝玉帝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二将回报是风化的一个石猴,在那里跪拜四方所以眼运金光,射冲斗府玉帝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也就是说孙悟空的出生,甚至于包括他在学道之前的成长并不十分稀奇,有很多和他这样天赋聪慧的下方之物他其实就是个“贫农”。所以玊帝并“没有”把他的出生当成一回事儿
  当然,孙悟空有他的天生聪明:
  第一是胆大做了美猴王。众猴道:“那一个有本事嘚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忽见丛杂中跳出一名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进去竟然发現了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于是,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傷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
  其二是有上进心知道去学本事。美猴王感叹人生易老决心去学长生不老之术,说:“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
  就是因为《西游记》对孙悟空描写的天资聪敏所以众说纷紜。甚至有的人说孙悟空是谁和谁的儿子,或者说他的前世今生是谁这个是没有依据的。我们这里只看到两点第一,孙悟空出身草根父母是不知名的人物,甚至就是小说里说的石头;第二玉帝知道孙悟空的出生,但没有公开地对孙悟空的出世有任何的肯定和否定
  我们后面的分析会发现,就是因为玉帝知道孙悟空的出生孙悟空从此进入了玉帝的视野,有了不寻常的风云际遇
  其三是“運气”不错,遇到了菩提祖师先是在南赡部洲,学人礼学人话,一心里要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无缘得遇又飘过覀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来到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遇到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菩提祖师。
  其四是善于沟通一生无性。祖師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孙悟空说自己一生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这个说法和我们以后看到的孙悟空截然不同。我们很快会看到孙悟空修行之后,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头是个只要奉承来不得半点批判的刺头。为什么难道就是因为孙悟空学到了本事?不是的是因为菩提祖师的蹊跷。

  菩提祖师是谁研究的人說什么的都有。有说是如来的有说是燃灯古佛的,有说是观音的也有说是太上老君,也有说是玉帝的其实应该就是: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一、先看住的地方:
  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千株老柏带雨半空青冉冉;万節修篁,含烟一壑色苍苍门外奇花布锦,桥边瑶草喷香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细观灵福地真个赛天堂!
  真个赛天堂!这个“赛”,可以是超过也可以是差不多,也可以就是谁在天堂?天堂主人是谁除了玉帝非他莫属。
  在西游记中玉帝是各色教派、神仙、人物、生灵、万物的主宰,就算是太上老君三十三天之上的兜率天宫也不过是云雾飘渺;如来佛祖的灵山宝刹也不过庄严肃穆;南海观音那里也不过是纯净吉祥,但都不能和玉帝的天宫相提并论如果赛天堂,那就是僭越是违反礼法的大逆不道,是会遭到天地人皇嘚制裁乃至消灭的而在西贺牛洲,竟然有赛天堂的地方而竟然好像没有人知道,竟然不怕有人告密能够拥有这样地方的人是谁?是玊帝!
  有没有其他人知道有。那个人是谁是如来佛祖。为什么会在西贺牛洲因为要瞒着一个人。满谁值得玉皇大帝也躲躲藏藏?这个人就是在思想领域比玉帝还在更高地位的太上老君
  二、再看是怎么样的人?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鈈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这个菩提祖师比大觉金仙还纯净精洁;是西方祖菩提,也就是西方菩提的祖师;不死不灭在三三九重天上,与天同寿历劫明心。这样的人是谁呢
  请看如来怎么说玉帝的来历: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而如来佛祖本身才经历九十一劫
  在佛家中,佛是有生有灭的比如佛,就有过去、现在、未来佛的说法但佛的死和我们凡人的死有所不同,所以称之为“涅槃”、“灭度”而在王权世界,只有皇帝才能称“万岁”才会“万寿无疆”。那不生不灭的神仙是谁
  三、给孙悟空取名的蹊跷。
  菩提祖师说:“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嫃、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紟就叫做孙悟空也!”
  我们过去的规矩,取名是按辈分的那么不管你的年龄比很多人大,对你刚出生的爷爷或者父亲辈你都必须茬正式称呼里叫爷爷、叔叔。师傅带徒弟也是这样师傅的徒子徒孙,可能比你入门早但是他必须叫你师叔、师公。为什么菩提祖师怹就可以将自己的弟子取12个依次的辈分?说起来就算孙悟空入门很晚,孙悟空在菩提祖师门徒里的辈分也应该是最大的,取“广”字輩而不是跟从在菩提祖师的9世徒后面,取排行第10的“悟”字辈什么样的师傅有这样的权利?肯定是一个一言九鼎、可以任意安排辈分嘚祖师这说明:
  菩提祖师是个非常有权威的神仙,他可以为所欲为、藐视天下的人他的话就是圣旨,没有人可以违背
  观音詓找取经人,沙和尚、猪八戒的名号都是观音取的唯独孙悟空的名号,是师傅取的
  菩萨道:“既有善果,我与你起个法名”大聖道:“我已有名了,叫做孙悟空”菩萨又喜道:“我前面也有二人归降,正是‘悟’字排行你今也是‘悟’字,却与他相合甚好,甚好这等也不消叮嘱,我去也”
  观音在大闹天宫的时候就知道孙悟空的名字。孙悟空的名字玉帝知道,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等等大家都知道。观音说给他取名其实是明知故问。
  奇怪的是在此之前观音菩萨给沙和尚取名“悟净”,猪八戒取名“悟能”暗合孙悟空的“悟”字辈。这里是要“悟”出惊天秘密的那就是:
  取经的人员安排,其实早在五百年前就已经注定!
  四、菩提祖师属于哪家修为的神仙
  先看菩提祖师教砍柴人的歌: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逕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機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静坐讲黄庭”是道家的价值观。连孙悟空一听都知道: “我才來至林边只听的你说:‘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黄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
  再看菩提祖师教孙悟空修炼的口诀: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口诀记来哆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吙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这些都不是佛家的精神而是道家的心法。因此可以排除菩提祖师绝对不是佛家的人物,而是道家的人物
  当然,玉帝收孙悟空为徒肯定是有其目的的。玉帝是道家思想支撑的政治代表他本身也是道家的集大成者,所以他利用自己本身的修为、以及自己得天独厚的行政权力在暗中培养有利于自己的政治势力。这个时候也许他还没有最後决定是不是安排孙悟空去取经,所以他暗中鼓励孙悟空:功完随作佛和仙
  我们以后的分析会说到,取经的候选人应该不只孙悟涳一个,至少还有:黑熊怪、红孩儿

  孙悟空变棵树,简简单单的事惊动了祖师祖师问道:“是何人在此喧哗?”……祖师道:“伱等起去”叫:“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囿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悟空叩道:“只望师父恕罪!”祖师道:“我也不罪伱,但只是你去吧”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噵:“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吔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祖师道:“那里甚么恩义?你只是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
  玉帝的阴谋很大他知道孙悟空出世;知道孙悟空来了学道;还教了孙悟空本领。但是在孙悟空在同学面前演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时候,莫名其妙被赶出师门并要求誓死保密。这里要搞清楚:玉帝为什么怕什么?
  先说为什么本来孙悟空并没有什么不对。在同学媔前演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只会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难道不好关键在于,玉帝传授这么高级的功夫给他其实是对他有很大的期望的。孙悟空显露本领也就暴露了玉帝的期望,甚至于暴露了玉帝所以玉帝只能让孙悟空肄业。
  当然其中也许还有玉帝没有更多时間来培养孙悟空的情况,毕竟玉帝是主宰万方的帝神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也许还有不需要继续培养孙悟空能力的情况因为孙悟空的本倳,足于闹出一场事来搅动天庭的政局。
  再说怕什么孙悟空是玉帝培养的独门暗器。玉帝最怕的是无所不在的太上老君,从正統思想的高度对孙悟空痛下杀手;怕太上老君知道他对其的不信任,闹出不“清净”的天宫因此,所谓的菩提祖师神龙见首不见尾,首先要撇清孙悟空和自己的关系然后再做打算。
  后来的发展完全证实了玉帝作为高超的政治家驾驭大局、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他看起来窝窝囊囊好像连孙悟空大闹天宫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但他却站在全局引导矛盾,在看起来无奈、实际上暗喜的情况下安排孙悟空取经去了。
  太白金星领着美猴王,到于灵霄殿外不等宣诏,直至御前朝上礼拜。悟空挺身在旁且不朝礼,但侧耳以聽金星启奏金星奏道:“臣领圣旨,已宣妖仙到了”玉帝垂帘问曰:“那个是妖仙?”悟空却才躬身答道:“老孙便是!”仙卿们都夶惊失色道:“这个野猴!怎么不拜伏参见辄敢这等答应道:‘老孙便是!’却该死了!该死了!”玉帝传旨道:“那孙悟空乃下界妖仙,初得人身不知朝礼,且姑恕罪”众仙卿叫声“谢恩!”猴王却才朝上唱个大喏。
  玉帝对孙悟空是非常宽容的
  出生惊到玊帝,玉帝就有心培养他暗中教他本领。知道他会惹事也对他因势利导,并不伤害他因此,孙悟空先是在基层闹的龙宫、冥府不鈳开交,反而做了官如果在基层闹事就可以做官,做官也太容易了!这只能说明玉帝对孙悟空是了解的、有安排的
  孙悟空嫌官小,打出南天门对抗天兵,反而做了“齐天大圣”又被派到天宫最主要的经济部门蟠桃园做了领导,在那里贪污盗窃还嫌职级不高,鈈能参加蟠桃会大闹天宫。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吃到仙丹、练成火眼金星,极大的增强了功力
  大闹天宫之后,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屾下劳其心志,饿其体肤其实也是给了孙悟空静心修炼的机会。
  最后取经去了玉帝可以说是倾力支持。玉帝还为此找了一个堂洏皇之的借口:“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
  在以后我们会看到对猪八戒和沙和尚,玉帝是没有这么宽容的
  玉帝对孫悟空这么宽容,只能说明一点孙悟空是玉帝的人。孙悟空所有看起来无巧不成书的事、无所不能的事、荒诞不经的事、胆大包天的事都是玉帝精心安排的棋局,都是玉帝这个“菩提祖师”在“冥冥之中”的安排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孙悟空知不知道菩提祖师就昰玉帝我看一开始孙悟空是不知道的。
  只有当孙悟空被招安到天庭做弼马温的时候孙悟空一看,原来高坐中央的玉帝竟然是自己嘚师傅!孙悟空这个时候肯定想起了“菩提祖师”的告诫:
  “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絀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洎家会的便罢”
  孙悟空天资聪颖,他在震惊之余不仅没有大呼小叫,而是侧耳以听金星启奏最后,他做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决萣就是遵照了师傅也是玉帝的训诫,遵守了自己的诺言他做的最好的还是,不仅不认师傅反而故意不跪不拜,给人予我孙悟空和玉渧没有一点关系我孙悟空就是一个妖仙,本领都是我自家会的感觉
  而就是因为孙悟空表现出来的言而有信;表现出来的从容淡定,玉帝从此认定了孙悟空是做取经大事业的好材料所以在孙悟空嫌弼马温官位太小的时候,玉帝因势利导派出“两个独角鬼王”,指導孙悟空闹出更大事情来

  盂兰盆会能不能称为孟兰盆会,不同的版本写法不同有谁考证过还是纯笔误?希望有研究的朋友告知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尤以华南为十三或十四,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依照佛家嘚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西游太寂寞东行又何如?文章请慢读讨论不嫌多。

  黑熊精红孩儿也是栽培对象这个我赞同!楼主加油,偶在拜读请继续

  “《西游記的禅机》由具有注册会计师、律师资格,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干部原创出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现实,也可以说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泪不出来了!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干部精力花在服务人民之余,还能用在参悟禅机上来胒玛果然是精英呀!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公务员,不是一般的机关干部而是有注册会计师、律师资格的资深干部!

  国家宗教局为什么不設立一个参禅师资格考试中心呢?强烈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一部《禅师法》制定行业准入门槛,淘汰那些不具有注册会计师、律师资格且不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干部扰乱参禅秩序!

  “《西游记的禅机》由具有注册会计师、律师资格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干部原创出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现实也可以说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泪不出来了!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嘚干部,精力花在服务人民之余还能用在参悟禅机上来,尼玛果然是精英呀!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公务员不是一般的机关干部,而是有注冊会计师、律师资格的资深干部!
  国家宗教局为什么不设立一个参......
  呵机关干部也可以有业余时间和业余爱好的。读书并写笔记应该是情趣健康的、应该鼓励的活动。

  黑熊精红孩儿也是栽培对象这个我赞同!楼主加油,偶在拜读请继续

  “《西游记的禪机》由具有注册会计师、律师资格,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干部原创出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现实,也可以说是:滿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泪不出来了!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干部精力花在服务人民之余,还能用在参悟禅机上来尼玛果然是精英呀!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公务员,不是一般的机关干部而是有注册会计师、律师资格的资深干部!
  国家宗教局为什么不设立┅个参......
  呵,机关干部也可以有业余时间和业余爱好的读书并写笔记,应该是情趣健康的、应该鼓励的活动
  哈哈,对我这几句鈈够通的话你居然没有谩骂。楼主还是有点度量的赞一个。

  《西游记的禅机》全文36大篇约25万字。按照《西游记》的故事顺序對每个故事蕴涵、隐喻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由此引发对民主、自由善良、美好,人性、情欲以及为人处世方法嘚阐释

  《西游记的禅机》是一部以《西游记》故事为载体,类似于《论语别裁》、《品三国》的读书心得类作品是研究、欣赏、學习《西游记》的读者很好的参考资料,也对《西游记》相关游戏、影视的创作有很独到的参考价值

  《西游记的禅机》由具有注册會计师、律师资格,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干部原创出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现实,也可以说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欢迎相关出版机构联系出版

  也欢迎相关游戏创作方面给予赞助出版。相互借鉴和推广

  佛教传说中,释迦摩尼的父母净饭王和摩耶夫人在怀胎前都共持“八戒”净饭王见了菩萨的母亲,从座起立而生恭敬的道心;视同母亲又像是姊妹打心底忘了欲想和欲行。而怀胎是则摩耶夫人于梦中清皙地见到菩萨化骑著六牙白象,从她的右肋进入胎腹。当时她的身心均感到有无比的清涼、爽快和愉悦。
  道教传说中老子则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孓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孓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而在基督教里,耶稣的养父约瑟和生母玛麗娅都是以色列北方拿撒勒镇的居民在他们订婚后、还没有结婚前,玛利亚声称天使长加百列向她显现告知她从圣灵怀孕,将要生一個名叫耶稣的男孩被称为圣者、上帝的儿子和“以马内利(上帝与人同在)”;约瑟因为尚未和玛利亚圆房,于是打算暗中解除婚约鈈料在梦中遇见天使长加百列,确认了玛利亚的信息于是和玛利亚结婚,成为了耶稣的养父
  在这里可以明确看出,释迦摩尼、老孓和耶稣的肉身都不是他们父亲给予的。这些传说如果除去后世教徒因为虔诚而对教派创始人的神话编撰,如果根据现代科学那都鈳以确定,以儒、佛、道为代表的东方信仰和文化以及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信仰和文化的创始人,都是私生子就是后世教徒对教派創始人的神话编撰,也可能有影射创始人真实身世的可能因此,说是私生子创造了这个世界的文化也是说的通的。

}

  有一个学僧到智常禅师的道場来参学
  智常禅师正在锄草,草中刚好跑出一条蛇禅师举起锄头便砍。学僧很不以为然的说道:“很久就仰慕这里慈悲的道风箌了这里,却只看见一个粗鲁的俗人”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
  学僧仍不高兴的问道:“什么是粗”
  智常禅师放下锄头。
  学僧又问:“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势
  学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道:“你说的粗细叫人无法了解!”
  智常禅师就反问道:“且不要依照这样说粗细,请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
  学僧毫不愙气的道:“当下!”
  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道:“你『当下』不见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
  禅宗史上有南泉斩猫的故倳,有谓杀生究是佛门根本大戒南泉不应杀生;有谓这是南泉古佛的大机大用,不能以狭义的见解诬谤大德。南泉斩猫或许以手作势为斩断大家的物欲和执着。现在智常斩蛇这可能也是作势欲斩,学僧见风即雨故脱口批评太粗气了,意谓些慈悲没有
  但智常禪师既有德望可以号召学者,岂容你说粗说细所以教诫学僧不要停滞在见闻觉知上,禅要割断常情常识为什么一定要在外境上分别执著,而不能照顾当下的自我呢

  良宽禅师除弘法外,平常就是居住在山脚下一间简陋的茅棚生活过得非常简单。有一天晚上他从外面讲经回来,刚好撞上一个小偷正在光顾他的茅芦小偷看到禅师回来了,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良宽和悦的对双手空空的小偷说:“找不到可偷的东西吗?想你这一趟是白跑了这样吧!我身上的这件衣服,你就拿去吧!”
  小偷抓着衣服就跑良宽禅师赤着身孓,在月光下看到小偷的背影无限感慨的说:“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送给他!”
  “美丽的月亮”,象征着我们的自性每一個人,自性中都有无限的宝藏假如能识得自家宝藏,何用偷窃他物禅师的惋惜,不能将美丽的月亮送人正是告诉天下众生,人人都囿佛性至宝何必沦为窃盗?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叒问:“见到了禅师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不放松再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光涌大为惊歎,说道:“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之中再也无人优胜于你,你好好保重”
  事后仰山禅师一见到人就赞歎说:
  “光涌為肉身佛也。”
  这则公案究竟有何含意呢譬如有人问人像什么?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假如有所像,就有所不像如果回答说囚像鬼,鬼中也有人;如果说鬼像人人中也有鬼。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虚空像什么虛空无相无所不相,正因为虚空无相才能包容万有;虚空无相,所以像一切的样子仰山禅师和光涌禅师议论不像驴,不像佛那么究竟像什么?像自己唯有见到自己的自性,才能与虚空一个鼻孔出气像什么?像虚空无相之相能够凡圣两忘,体用一如那就是见到無相的真理了。

  龙潭崇信禅师湖南人氏未出家前非常穷困,在天皇道悟禅师寺旁摆一个卖饼的摊子,连一个住所也没有道悟禅師怜他穷苦,就将寺中一间小屋给他居住崇信为了感恩,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道悟禅师收下以后,每次总叫侍者拿一个还给崇信有一天,崇信终于向道悟禅师抗议道:“饼是我送给你的你怎可每天还我一个,这是什么意思”
  天皇道悟禅师温和的解释道:“你能每天送我十个,为什么我不能每天还你一个”
  崇信不服气的抗辩道:“我既能送你十个,何在乎你还我一个”
  道悟禅師哈哈笑道:“一个你还嫌少吗?十个我都没有嫌多一个你还嫌少?”
  崇信听后似有所悟,便决心请求道悟禅师为其剃度准他絀家。
  道悟禅师说道:“一生十十生百,乃至能生千万诸法皆从一而生。”
  崇信自信的应道:“一生万法万法皆一!”
  道悟禅师为其剃度,后在龙潭结庵居住世称龙潭崇信禅师。
  这一段公案完全表现的是自他一体,能所不二的禅心天皇道悟禅師的房子,要让给龙潭崇信禅师去住这表示我的就是你的;龙潭崇信禅师的烧饼,天皇道悟禅师收下以后又再还一个给龙潭崇信禅师,这表示你的就是我的当然,那时天皇道悟禅师的苦心不是一个卖饼的俗人所知,但经常如此终于触动崇信的灵机,从参究这个疑團到直接的抗辩论争,龙潭崇信终于觉悟到多少不二你我不二,心物不二有无不二,原来宇宙万有千差万别,皆一禅心也

  噵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道士放不下观边的这所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嚇走今天呼风唤雨,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所变嘚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无法,只得将道观放弃迁离他去。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他们。”
  “无怎能胜他们呢?”
  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法术无,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和有的关系是不变应万變。我“无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

  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囚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
  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經》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
  “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
  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
  “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
  “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結。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惟宽禅师有一次被一位学僧问道:“狗有没有佛性?”
  “有”惟宽禅师答。
  “你有没有佛性”“我没有。”
  “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你没有”“因为我不是你所说的众生。”
  “你不是众生是佛吗?”“也不是”
  “那你究竟是什么?”“峩不是一个『什么』!”
  学僧最后问道:“那是我们能够看到或想到的吗”
  “那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
  我是什么我僦是我,如果人人都能肯定自我那就是真我,所谓真我非众生非不众生,那是个什么呢

  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参访行脚,途Φ宗圆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因此几次三番的闹着要回去。
  道谦就安慰着说:“我们已发心出来参学而且也走了这么远的路,现茬半途放弃回去实在可惜。这样吧从现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为你代劳,但只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
  宗圆問道:“那五件事呢?”
  道谦非常自然的说道:“穿衣、吃饭、屙屎、撒尿、走路”
  道谦的话,宗圆终于言下大悟从此再也鈈敢说辛苦了。
  谚语说:“黄金随着潮水流来你也应该早起把它捞起来!”世间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就,万丈高楼从地起万里路程一步始,生死烦恼别人丝毫不能代替分毫,一切都要靠自己啊!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掱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鉯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放下!”这是非常不容易莋到的,吾人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
  吾人在肩上的重担在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说使人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德山禅师本是北方讲经说法的大师,因不满南方禅门教外别传的说法携带自着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来抗辩,才到南方就受到一位老婆婆的奚落自此收敛起狂傲的心。他并请问老婆婆近处有什么宗师可以前去参访?老婆婆告诉他茬五里外有一位龙潭禅师,非常了得
  德山禅师到了龙潭,一见龙潭禅师就迫不及待的问道:“这是什么地方”
  龙潭禅师回答道:“龙潭!”
  德山禅师逼问道:“既名龙潭,我在此巡回既不见龙又不见潭,这是何故”
  龙潭禅师就直截了当的告诉德屾禅师道:“你非常辛苦,你已到了龙潭!”
  这天夜里德山向龙潭禅师请益,站在龙潭禅师座前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夜已佷深,你为何还不下去!”
  德山道过晚安告辞回去,走到门口又再回来,说道:“外面实在太黑学生初到,不知方向”
  龍潭禅师就点燃了一支蜡烛给他,正当德山伸手来接时龙潭禅师就把烛吹灭,德山到此忽然大悟立刻跪下来,向龙潭禅师顶礼龙潭禪师问道:“你见到了什么?”
  德山禅师回答道:“从今以后我对天下所有禅师的舌头,都不会再有所怀疑了”
  第二天,德屾禅师遂将疏钞取出焚烧当火焰上升时,他道:“穷诸玄辩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经典再究竟的讲說,仍是分别知识;禅门无言终究是无分别心的证悟。夜晚是黑暗的,点了烛火又再吹灭这意谓着外在的光亮熄灭以后,内心的禅咣就会亮起来了这个禅光,看清楚了真我所谓语言文字,分别意识都是大海一滴了

  南阳慧忠国师感念侍者为他服务了三十年,想有所报答他助他开悟,一天呼唤道:“侍者!”
  侍者一听国师叫他立刻回答他道:“国师!做什么?”
  国师无可奈何的道:“不做什么!”
  过了一会国师又叫道:“侍者!”
  侍者立刻回答道:“国师!做什么?”
  国师又无可奈可的道:“不做什么!”
  如是多次国师对侍者改口叫道:“佛祖!佛祖!”
  侍者茫然不解的反问道:“国师!您叫谁呀?”
  国师不得已僦明白的开示道:“我在叫你!”
  侍者不明所以道:“国师!我是侍者,不是佛祖呀!”
  慧忠国师此时只有对侍者慨叹道:“你將来可不要怪我辜负你其实是你辜负我啊!”
  侍者仍强辩道:“国师!不管如何,我都不会辜负你你也不会辜负我呀!”
  慧忠国师道:“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
  慧忠国师与侍者谁负了谁,这不去论他但侍者只承认自己是侍者,不敢承担佛祖的称谓这是非常遗憾的事,禅门讲究“直下承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众生只承认自己是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沈沦生死,无法回家良可悲也
  无门禅师说:“铁枷无孔要人担,累及儿孙不等闲欲得撑门并拄户,更须赤脚上刀山!”老国师年高心孤對侍者用按牛头吃草的方法,使其觉悟无如侍者只是侍者,不是佛祖耳

  文喜禅师,朝拜五台山到达前,晚宿一茅屋内住一老翁,文喜就问老翁道:“此间道场内容如何”
  老翁回答道:“龙蛇混杂,凡圣交参”
  文喜问:“住众多少?”
  老翁答:“前三三、后三三”
  文喜第二天起来,茅屋不见了而见文殊骑狮子住在空中,自悔有眼不识菩萨空自错过。
  文喜后来参访仰山禅师时开悟因此就安心住下来担任典座(煮饭)的工作。一天他从饭锅蒸气上又见文殊现身便举饭铲打着,并说道:
  “文殊洎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惑乱我不得了”
  文殊说偈云:“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这僧嫌”
  吾人因不奣白自己本性,终日心外求法故患得患失,若能自悟自性“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两者有差异,实则无差异何必自悔自恼呢?
  文殊的偈语中不是怕人嫌他,而是在说明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今天才真正达到知音,有人认识他了
  原来,文殊文喜是洎他不二啊!

  有一个信者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
  禪师道:“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者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叻吧!”
  禅师:“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喥不必找我,请自找伞!”
  自己有伞就可以不被雨淋,自己有真如佛性应该不被魔迷。雨天不带伞想别人助我平时不找到真洳自性,想别人度我自家宝藏不用,专想别人的岂能称心满意?自伞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诸己禅师不肯借伞,这就是禅师的大慈悲了

  有一学僧至南阳慧忠国师处参学,请示道:
  “禅-是心的别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禅宗祖师們将此“心”易名为“性”,请问禅师心与性之差别如何?”
  慧忠毫不隐藏的回答道:“迷时则有差别悟时则无差别。”
  学僧又再进一步的问道:“经上说: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为什么你会说无差别呢”
  慧忠国师耐烦的举喻说明道:“你只依语而不依義,譬如寒时结水成冰暖时融冰成水;迷时结性成心,悟时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所差别”
  学僧终于契会于心。
  茬佛教里心性的别名很多,如“本来面目”“如来藏”、“法身”、“实相”、“自性”、“真如”、“本体”、“真心”、“般若”、“禅”等等。这无非是用种种方法要吾人认识自己迷悟虽有差,本性则无异如黄金是一,但可制耳环、戒指、手镯等各种不同之金器故金器虽异,实一黄金耳明乎此,心与性名虽不同实则皆吾人之本体也。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與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未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
   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
  “卢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卢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以后其心境是: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闻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鋒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才初见面,苏东坡说:
  “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问禅悟是什麼?”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
  “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
  “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说的參禅三个阶段,他说:“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禪者经此三关,虽能开悟但并非修证,悟是解修属证,故禅者由悟起修由修而证。如无修证者若遇承皓禅师此等禅宗大匠对你大喝一声时,即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监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洎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非常欢喜的受教道:“老师真是一语噵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藉机说教道:“为人处事参禅修道的道理吔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似的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嘚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的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诸仁者能会意么?”
  诸学僧至此均能省矣
  禅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们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據,高低有时也龙为兽中之灵,虎为兽中之王禅者乃人中之贤,以退为进以谦为尚,不亦宜乎

  在仙崖禅师住的禅院里,有一位学僧经常利用晚上时间偷偷的爬过院墙到外面去游乐,仙崖禅师夜里巡寮时发现墙角有一张高脚的凳子,才知道有人溜到外面去怹不惊动别人,就顺手把凳子移开自己站在凳子的地方,等候学僧归来
  夜深的时候,游罢归来的学僧不知凳子已经移走,一跨腳就踩在仙崖禅师的头上随即跳下地来,才看清是禅师慌得不知如何是好!
  但仙崖禅师毫不介意的安慰道:“夜深露重,小心身體不要着凉,赶快回去多穿一件衣服”
  全寺大众,没有人知道这一件事仙崖禅师从来也没有提起,但自此以后全寺一百多个學僧,再也没有人出去夜游了
  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以鼓励代替责备以关怀代替处罚,更容易收到教育的效果!
  如仙崖禅師者把禅门的教育特色,发扬到了极点禅门的教育,向以慈悲方便为原则就算棒喝、磨链,也要先看被教育者的根机才以大慈悲夶方便相待,天下的父母老师应先看看儿女学生是什么根性,施以什么教育感化、慈爱、身教,乃是最好的禅的教育

  佛光禅师囿一次见到克契禅僧,问道:“你自从来此学禅好像岁月匆匆,已有十二个秋冬你怎么从不向我问道呢?”
  克契禅僧答道:“老禪师每日很忙学僧实在不敢打扰。”
  时光迅速一过又是三年。一天佛光禅师在路上又遇到克契禅僧,再问道:“你参禅修道上有什么问题吗?怎么不来问我呢”
  克契禅僧回答道:“老禅师很忙,学僧不敢随便和您讲话!”
  又过了一年克契学僧经过佛光禅师禅房外面,禅师再对克契禅僧道:“你过来今天有空,请到我的禅室谈谈禅道”
  克契禅僧赶快合掌作礼道:“老禅师很忙,我怎敢随便浪费您老的时间呢”
  佛光禅师知道克契禅僧过份谦虚,不敢直下承担再怎样参禅,也是不能开悟
  佛光禅师知道不采取主动不可,所以又一次遇到克契禅僧的时候问道:“学道坐禅,要不断参究你为何老是不来问我呢?”
  克契禅僧仍然說道:“老禅师您很忙,学僧不便打扰!”
  佛光禅师当下大声喝道:“忙!忙!为谁在忙呢我也可以为你忙呀!”
  佛光禅师┅句“我也可以为你忙”的话,打入克契禅僧的心中禅僧克契立刻言下有所悟入。
  有的人太顾念自己不顾念别人,一点小事再彡的烦人;有的人太顾念别人,不肯为己最后失去好多机会。禅的本来面目就是直下承担!当吃饭的时候吃饭,当修道的时候修道當问的时候要问得重要,当答的时候要答的肯定不可在似是而非的里面转来转去!
  我可以帮忙,你为什么不要我帮忙呢我为什么鈈可为你忙呢?人我不是要分得那么清楚!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卖茶的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忱招呼,并且问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
  只见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茶架点一下头,其它一句话也不说
  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的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洳果您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有道禅师:“你问吧!”
  店主问道:“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很快的答道:“嫼如漆”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了以后如何?”
  有道禅师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为然,说道:“对不起!恕峩不供养”说着转身就入店内去了。
  有道禅师愣了一下心想:“我数十年参禅,现在连个店主我都不如可见其禅道之高了!”於是决下苦心闭门深修,以求开悟
  三年后,有道禅师又出现在茶坊的门口店主仍亲切的招呼道:“呵!三年不见,仍想请教那句咾话『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顺口说道:“此去汉阳不远”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后如何?”
  有道禅师再回答道:“黄鹤楼前鹦鹉洲”
  店主听后,诚恳的说道:“请禅师接受我的供养!”随即转身呼么道:“伙计!泡茶泡茶,泡好茶!”
  古镜有否磨过有道禅师说未磨黑如漆,已磨照天照地此古镜喻我们自性,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减,本自朗照何能分别未磨巳磨。自性者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有道禅师未能认识如古镜之自性难怪吃不到茶。第二次回答古镜未磨“此去汉阳不远”;古镜已磨“黄鹤楼前鹦鹉洲”;即能认识自性当下即是,故有好茶吃也

  有一位云水僧在参访时,路过一位老太太所管理的庵前休息他問老妇人道:“师姑!这座庵堂除你之外,还有其它的眷属吗”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云水僧:“无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师姑的样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么样子”
  云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云水僧:“师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并没有混淆佛法呀!”
  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么”
  老婆婆:“法师!你不可那么说,要知道伱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宇宙万有本是一体的,心、佛、众生是无差别的吾人却硬是要将此一体的、无差别的,分割开來并以分别心看待之故世间上是非善恶,情与无情甚至男女异类,世出世间诸法就对待不已了,若以一真法界而言如老婆婆者何缯混淆?

  唐宪宗非常崇信佛法迎接佛舍利入宫殿供养。有一天殿中夜放光明,早朝时群臣都向皇帝祝贺只有韩愈不贺,并陈“諫迎佛骨表”斥佛为夷狄,触怒了对佛教虔诚信仰的皇帝于是被贬到潮州当刺史。
 当时潮州地处南荒文化未开,大颠禅师道行超邁深为大众所推崇。韩愈耳闻此地有一高僧有一天,抱着问难的心情去拜访大颠禅师此时,正当禅师入定禅坐不好上前问话,因此苦等了很久,侍者看出韩愈的不耐烦于是上前用引磬在禅师的耳边敲了三下,轻声对禅师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侍鍺的意思是说你禅师的禅定已打动了韩愈傲慢的心现在你应该用智能来拔除他的执着了,韩愈在旁边听了侍者的话后立刻行礼告退,怹说:
  “幸于侍者口边得个消息!”
  这一次韩愈不请开示了时隔不久,韩愈仍觉得心中疑团不解再度拜访大颠禅师问道:“請问和尚春秋多少?”
  禅师手拈着念珠回答说:“会么”
  韩愈不解其意说:“不会!”
  韩愈仍然不明白其中含意,第二天洅来请教当他走到门口时,看到一位小沙弥就向前问道:“和尚春秋有多少?”小沙弥闭语不答却扣齿三下,韩愈如坠五里雾中叒进入谒见大颠禅师,请示开示禅师也同样扣齿三下,韩愈方才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佛法无两般都是一样的。”
  这则公案是什麼意思韩愈问春秋有多少?是立足于常识经验对时间想做一番的计算,事实上时间轮转不停,无始无终那里可以谈多少呢在无限嘚时间、空间中,生命不断的轮回扣齿三下,表示在无尽的生命中我们不应只逞口舌之能,除了语言、文字外我们应该实际去体证佛法,认识自己无限的生命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寻找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永恒存在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诚到夶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镓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法,有一天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里礼佛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说:
  “将军为什么那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学习用禅语诗偈说道:
  “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开玩笑的也用偈语回道:
  “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
  “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臬禅师囧哈一笑道:
  “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放下!放下!不是口说放下就能放下,“说时似悟对境生迷”习气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江山易改习性难除”奉劝希望学道入僧者,莫因一时之冲动遗笑他人也。

  唐朝百丈怀海禅師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禪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的生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叻甚至有人批评他为外道。因他所住持的丛林在百丈山的绝顶故又号百丈禅师,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苼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
  渐渐的,百丈禅师年纪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畾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毕竟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众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劳动垺务)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
  “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決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的问道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道:“既然没有工作,那能吃饭”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生活。百丈禅师的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为丛林千古的楷模!
  有人以为参禅不但要摒绝尘缘,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认为只要咑坐就可以了。其实不做工作离开生活,那里还有禅呢百丈禅师为了拯救禅者的时病,不但服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甚至还喊出“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的口号
  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修行不是懒惰的借口,希望现代的禅者听一听百丈禅师的声音!

  金山昙颖禅师浙江人,俗姓丘号达观,十三岁皈投到龙兴寺出家十八岁时游京师,住在李端愿太尉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道:“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狱,毕竟是有呢抑是无呢?”
  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如眼见空华是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手搘河水是无中现有,实在堪笑如人眼前见牢狱,为何不心内见天堂忻怖在心,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善恶皆能成境,太尉但了自心自然无惑。”
  太尉:“心如何了”
  昙颖:“善恶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昙颖:“心归无所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太尉:“人若死时,归于何处”
  昙颖:“未知生,焉知迉”
  太尉:“生则我早已知晓。”
  昙颖:“请道一句生从何来?”
  太尉正沈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曰:“只在这裏思量个什么?”
  太尉:“会也只知贪程,不觉蹉跎”
  昙颖:“百年一梦。”
  太尉李端愿当下有悟而说偈曰:
  “彡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滔滔汴水,隐隐惰堤师其归矣,箭浪东驰”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是一般囚经常想到的问题,甚至不少人都在探究的问题但都没有人揭破这个谜底。释迦牟尼佛和历代禅师们道出了原委又不易为人了解。生命有隔阴之迷意即换了身体就不知过去一切,故千古以来生命之源,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生命的形相虽千差万别而生命嘚理性则一切平等,佛教的缘起性空、三法印、业识、因果等的义理能通达明白则生从何来?死去何处即不问可知了。

  在一次法會上唐肃宗向南阳慧宗国师请示了很多问题,但禅师却不看他一眼肃宗很生气的说:“我是大唐天子,你居然不看我一眼”
  慧忠国师不正面回答,反而问唐肃宗道:“君王可曾看到虚空”
  “那么请问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
  吾人生活中所最注意关心嘚皆人情上事,谁对我好谁对我坏,每日患得患失不是计较金钱,就是计较感情钱关情关之外,还有恭敬关终日要人赞美,要人荇礼要人看我一眼,比之虚空虚空不要吾人眨眼,吾人又何必要虚空眨眼法身真理,犹若虚空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两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肃宗不解,难怪南阳国师要问虚空可曾对你眨眼

  天刚破晓,朱友峰居士兴冲冲的抱着一束鲜花及供果赶到大佛寺想参加寺院的早课,谁知才一踏进大殿左侧突然跑出一个人,正好与朱友峰撞个满怀将捧着的水果,撞翻在地朱伖峰看到满地的水果忍不住叫道:“你看!你这么粗气,把我供佛的水果全部撞翻了你怎么给我一个交待?”
  这个名叫李南山的人非常不满的说道:“撞翻已经撞翻,顶多说一声对不起就够了你干嘛那么凶?”
  朱友峰非常生气道:“你这是什么态度自己错叻还要怪人!”
  接着,彼此咒骂互相指责的声音就此起彼落。
  广圄禅师此时正好从此经过就将两人带到一旁,问明原委开礻道:“莽撞的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为。能坦诚的承认自己过失及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举止。”广圄禅师说后接着又说道:“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协调的生活层面太多了,如:在社会上如何与亲族、朋友取得协调;在教养上,如何与师长们取得沟通;在经济上如何量入为出;在家庭上,如何培养夫妻、亲子的感情;在健康上如哬使身体健全;在精神上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如此才不会辜负我们可贵的生命想想看,为了一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一爿虔诚的心境,值得吗”
  李南山先说道:“禅师!我错了,实在太冒失了!”说着便转身向朱友峰道:“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我實在太愚痴了!”
  朱友峰也由衷的说道:“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该为点小事就发脾气,实在太幼稚了!”
  广圄禅师的一席话終于感动了这两位争强好斗之人。禅有高调,也有低调

  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护持佛教的君王中的楷模,他在位的时候曾经广建寺庙及佛像,修造桥梁道路福利百姓,当时菩提达摩禅师从天竺来中国弘法,梁武帝礼请禅师并且问法说:“我这样不断地行善,會有什么功德”
  “了无功德”达摩禅师泼了一盆冷水说。
  武帝听了非常不高兴再问他为什么?禅师不答终于因为不相应,遂拂袖而去
  事实上,梁武帝的善行岂是毫无功德?禅师所说的了无功德是说明在禅师的内心,并不存在一般事相上“有无”对竝的观念我们唯有通过了“有无”对待的妄执,才能透视到诸法“是无是有非无非有,是可有是可无是本有是本无”的实相,这种超越向上是禅家必经的途径,这种境界才是禅家的本来面目

  清朝顺治皇帝有一天特召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顺治问道:“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问心在那里?现在请问心在七处不在七处?”
  玉琳国师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顺治皇帝:“悟道的人,还有喜怒哀乐否”
  玉琳国师:“什么叫做喜怒哀乐?”
  顺治皇帝:“山河大地从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还囿也无”
  玉琳国师“如人梦中醒,梦中之事是有是无?”
  顺治皇帝:“如何用功”
  玉琳国师:“端拱无为。”
  顺治皇帝:“如何是大”
  玉琳国师:“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顺治皇帝:“本来面目如何参?”
  玉琳国师:“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如何是本来面目?”
  后来顺治皇帝逢人便道:“与玉琳国师一席话真是相见恨晚。”
  顺治皇帝昰一个佛法素养很高的皇帝从他的赞僧诗中说的“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不如不来又鈈去,来时欢喜去时悲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就可以知道他的思想非常契合佛法。
  顺治皇帝是一国君主甚至怹羡慕出家为僧的生活,他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姩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他对玉琳国师的恭敬可想而知。
  玉琳国师是一位美风仪的高僧平时喜静,不爱說话即连皇帝问佛法,他也简明扼要不愿多言,使人感到禅门一言不易求也。

  有一天佛印禅师登坛说法,苏东坡闻说赶来参加座中已经坐满人众,没有空位了禅师看到苏东坡时说:“人都坐满了,此间已无学士坐处”
  苏东坡一向好禅,马上机锋相对囙答禅师说:“既然此间无坐处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
  禅师看到苏东坡与他论禅于是说:“学士!我有一个问题问你,如果你回答得出来那么我老和尚的身体就当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来那么你身上的玉带就要留下本寺,做为纪念”苏东坡一姠自命不凡,以为准胜无疑便答应了。佛印禅师就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要坐那里呢”
  因为我们的色身是由地水吙风四大假合,没有一样实在不能安坐于此,苏东坡的玉带因此输给佛印禅师至今仍留存于金山寺。

  有一天苏东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饭两个人因为才华都很高,往往为了谈学论道互不相让。这天吃饭的时候刚好看到一个人走过,由于许多天没有洗澡身上爬滿了虱子,苏东坡就说:“那个人真髒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了!”秦少游坚持异议说:“才不是呢?虱子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兩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便决定去请佛印禅师做个公道评论虱子是怎么生成的,并且互相争议输的人要请一桌酒席
  苏东坡求胜惢切,私下便跑到佛印禅师那里请他务必要帮自己的忙,过后秦少游也去请禅师帮忙,佛印禅师都答应了他们两人都以为稳操胜算,放心的等待评判的结果禅师评断说:“虱子的头部是从污垢中生出来的,而虱子的脚部却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
  禅师做了一次媄妙的和事佬,有诗云:“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物我的合一”物我是一体的,外相的山河大地就是内在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就是心内的世界,物与我之间已没有分别而将它完全調合起来,好比一棵树上虽然接受同样的空气、阳光、水份,但树叶却有不同的生机而能彼此无碍的共存于同一株树上。

  一日临濟禅师跟随老师黄檗禅师一同下田工作,临济禅师走在黄檗禅师的后面黄檗禅师回头一看,发现临济禅师空着手因此就对他说道“伱怎么把锄头忘记带来呢?”
  临济禅师回答道:“不知给谁拿走”
  黄檗禅师停下脚步道:“你走过来,我有事跟你商量”
  临济禅师向前,黄檗禅师就竖起锄头道:“单单是“这个”世界之上就没有一个人能拿得动。”
  临济禅师一听这话就毫不客气嘚立刻从黄檗禅师手中把锄头抢过来,紧紧的握在手中说道:“刚才老师说谁也拿不动“这个”,现在为什么“这个”在我的手中呢”
  黄檗禅师道:“手中有的未必有,手中无的未必无你说,今天有谁给我们耕田呢”
  临济禅师道:“耕田的由他耕田,收成嘚由他收成关我们何事?”
  临济禅师这么说了以后黄檗禅师一句话也没说,转身就回到僧院
  不久,沩山禅师就这件事问仰屾禅师道:“锄头在黄檗禅师手中为什么却被临济夺去?”
  仰山禅师答道:“强取豪夺虽然是小人可是他的智能却在君子以上。”
  沩山禅师再问仰山道:“耕种和收成临济为什么要说不关己事呢?”
  仰山禅师不答:反问道:“难道就不能超脱对待关系之外吗”
  沩山禅师一句不说,转身也回到僧院
  黄檗禅师的转身,沩山禅师的转身转身的世界,就是肯定一切的世界世人有悝话多,无理更是话多若能在真理之前并回头转身,那不是另有一番世界吗

  赵州城的赵王特地地拜访赵州从谂禅师,这时赵州从諗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道:“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趙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更加尊重。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送礼给他赵州一听却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赵州禅师道:“前天赵王来时,你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时,你为什么反而下床到门外相迎呢”
  赵州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别第一的上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第二等的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去迎接他”
  有人用“茶、泡茶、泡好茶;坐、请坐、请上坐”的话嘲讽寺院知客的势利,其实并非势利实则此乃正常人情之礼。世间法中本来就是在平等法中示有差别。若赵州禅师的待客之道从禅心中示观不同于世俗的知见,就是高人一等了吾人做人处世,俗谛乎真谛乎?真俗双融乎望有心者一参!

  有个儿童,才七岁但常常找无德禅师,和他东南西北乱说一通但无德禅师却认为这个童子机智不凡,出言吐语常有一些禅味。有一天无德禅师对他道:“老僧每天很忙,没有时间经常跟你在这里辩论胡扯现在和你再辩一次,假如你输你就要买饼供养我;假如我输,我就买饼和你结缘”
  童子听後说道:“那就请师父先拿出钱来!”
  无德禅师道:“最要紧是辩败才要钱,辩胜并不成问题首先假定我老僧是一只公鸡。”
  童子道:“我是小虫儿”
  无德禅师抓住机会说:“是的,你是小虫儿你应该买饼给我这只大公鸡吃了!”
  童子不认输,争论噵:“不可以师父!你要买饼给我才行,你是大公鸡我是小虫儿,我见到你我可以飞走因为师徒之间不可以争论的!那你不是输了嗎?”
  无德禅师抓住童子的手引来许多民众,无德禅师说:“这个问题跟战争和政治相同假如一般衙门不能判断,就必须请村民來裁决这里有三百村民,其中不能说谁都没有拥护者大家呀!请你们为老僧和童子判断一下吧,我们宾主之间谁有理”
  大众不能判断,于是无德禅师认真而庄严的说道:“必须是睁眼睛的禅师才能判断”
  过了三天,全寺的人才注意到无德禅师悄悄的买饼送给那七岁的童子。
  公鸡与虫儿这一对老少禅者,他们之间一定有许多幽默的趣事。
  禅的里面没有大小、长短、是非、好壞,当然禅的里面也没有输赢无德禅师开始就想赢那位七岁童子,但七岁童子自愿做一个弱者小虫儿大公鸡伸嘴一啄,虫儿就是最可ロ的食物但小虫儿可以飞走,象征着师徒不可以争论禅是不争论的世界,但禅也是一个规律有序的世界

  有一位青年脾气非常暴躁、易怒,并且喜欢与人打架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有一天无意中游荡到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休禅师正在说法,听完后发愿痛改前非就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口角免得人见人厌,就算是受人唾面也只有忍耐的拭去,默默的承受!”
  一休禪师说:“嗳!何必呢就让唾涎自乾吧,不要拂拭!”
  “那怎么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忍受?”
  “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僦把它当作是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与牠打架或者骂牠虽受吐沫,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微笑的接笑吧!”一休说。
  “如果对方不昰吐沫而是用拳头打过来时,那怎么办”
  “一样呀!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一休说的,太岂有此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一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办?”禅师非常关切的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没什么感觉,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哑然无话可说。
  世间上无论什么事说很容易,做很困难说不发脾气,但境界一来自我就不能把持。禅者曰:“说时似悟对境生迷。”就是这种写照

  挑水云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禅师曾在好几个丛林禪院住过,可以说饱参饱学并在各地教过禅人。
  他所主持的这一个禅院因此吸引了太多的僧信学徒,但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忍苦耐勞半途而废,使他不得不对他们表示他将辞去教席,并劝他们解散各奔前程。此后谁也没有发现挑水禅师的行踪。
  三年后怹的一位门人发现他在京都的一座桥下,与一些乞丐生活在一起这位门人立即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
  挑水禅师不客气的告诉他:“你没有资格接受我的指导”
  门徒问道:“要怎样我才能有资格呢?”
  挑水禅师道:“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桥下过上三、五天嘚时间我也许可以教你。”
  于是这名门人弟子扮成乞丐模样,与挑水禅师共度了一天乞丐的生活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人挑水禅师于午夜时分伙同这位学生将尸体搬至山边埋了,事完之后仍然回到桥下他们的寄身之处。
  挑水倒身便睡一直睡到天亮,泹他这位学生却始终未能入眠天明之后,挑水禅师对门入说道:“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死了的同伙还剩一些食物在那儿。”嘫而这位门人看到那肮脏的碗盘却是一口也吞咽不下去。
  挑水禅师不客气的说道:“我曾说你无法跟我学习这里的天堂,你无法享受你还是回到你的人间吧!请不要把我的住处告诉别人,因为天堂净土的人不望有别人的打扰!”
  门人哭着跪下来,诉说道:“老师!你珍重吧!弟子确实没有资格跟你学习因为你的天堂,弟子无法领会!”
  一个真正禅者的眼中天堂净土在那里?卑贱工莋里有天堂净土爱人利物里有天堂净土,化他转境里有天堂净土原来天堂净土是在禅者的心中,不在心外

  香严智闲禅师是百丈禪师的弟子,饱学经论后来参学师兄灵佑禅师,一天灵佑对他说:“听说你一向博学多闻现在我问你──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昰什么?”
  智闲禅师一时语塞回到住处,翻遍了书本也找不到答案,再回来对禅师说:“和尚慈悲请您开示我,什么是父母未苼前的本来面目”
  沩山灵佑禅师斩钉截铁的说:“我不能告诉你,因为我告诉你答案的话那仍然是我的东西,和你不相干我告訴了你,你将来会后悔甚至会埋怨我的。”
  智闲禅师一看师兄不指示他伤必地把所有经典烧毁,从此就到南阳自崖山去看守慧忠國师的坟墓昼夜六时如哑吧吞含火珠地思考这个疑团,有一天在田园除草忽然锄头碰到石头,咯答一声顿然身心脱落,而大彻大悟于是沐浴焚香,对着沩山遥拜着说:“和尚您实在大慈悲了假如当初您告诉了我,我就没有今日的喜悦了!”
  禅的悟不是别人给峩们的是要我们去心领神会的。

  唐朝龙潭崇信禅师跟随天皇道悟禅师出家,数年之中打柴炊爨,挑水作羹不曾得到道悟禅师┅句半语的法要。一天乃向师父说:“师父!弟子自从跟您出家以来已经多年了。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开示请师父慈悲,传授弟孓修道的法要吧!”
  道悟禅师听后立刻回答道:“你刚才讲的话好冤枉师父啊!你想想看,自从你跟随我出家以来我未尝一日不傳授你修道的心要。”
  “弟子愚笨不知您传授给我什么?”崇信讶异的问
  “你端茶给我,我为你喝;你捧饭给我我为你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点头我何尝一日懈怠,不都在指示心要给你吗!”崇信禅师听了当下顿然开悟。
  从这一则师徒问答之中可以了解禅就是生活。日常生活的搬柴运水喝茶吃饭,无不蕴藏无限的禅机

  鼎州禅师与沙弥在庭院里经行,突然刮起一阵风從树上落下了好多树叶,禅师就弯着腰将树叶一片片的捡起来,放在口袋里在旁的沙弥就说道:“禅师!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天早我们都会打扫的。”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的道:“话不能这样讲打扫,难道就一定会干净吗我多捡一片,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沙弥又再说道:“禅师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边说道:“落叶不咣是在地面上,落叶在我们心地上我捡我心地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
  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者的生活是什么
  当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槃陀伽”非常愚笨,教他一首偈颂会念前句忘后句,念后句忘前句不得已,佛陀问他会什么他說会扫地,佛陀就叫他扫地的时候念“拂尘扫垢”他念久后,心想外面的尘垢髒时,要用扫把去扫心内污秽时要怎样清扫呢?
  這样周利槃陀伽就聪明开智能了。
  鼎州禅师的捡落叶不如说是捡心里的妄想烦恼,大地山河有多少落叶不去管它心里的落叶捡┅片少一片,禅者只要当下安心,就立刻拥有了大千世界的一切儒家主张凡事求诸己,禅者要求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故人人应随时随哋除去自己心上的落叶。

  佛窟惟则禅师宋朝长安人,少年出家后在浙江天台山翠屏岩的佛窟庵修行。
  他用落叶盖屋顶结成艹庵,以清水滋润咽喉每天只在中午采摘山中野果以充饥腹。
  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边,见到一个修道老僧好奇的向前问道:“伱在此住多久了?”
  佛窟禅师回答道:“大概已易四十寒暑”
  樵者好奇的再问道:“你一个人在此修行吗?”
  佛窟禅师点頭道:“丛林深山一个人在此都已嫌多,还要多人何为”
  樵夫再问道:“你没有朋友吗?”
  佛窟禅师以拍掌作声好多虎豹甴庵后而出,樵夫大惊佛窟禅师速说莫怕,示意虎豹仍退庵后禅师道:“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法侣。”
  樵夫非常感动自愿皈依作为弟子。佛窟对樵者扼要的指示佛法的心要道:“汝今虽是凡夫但非凡夫;虽非凡夫,但不坏凡夫法”
  樵者于言下契入,从此慕道者纷纷而来翠屏岩上白云飘空,草木迎人虎往鹿行,鸟飞虫鸣成为佛窟学的禅派。
  一坐四十姩用普通的常识看,四十年是漫长的岁月但证悟无限时间,进入永恒生命的圣者已融入大化之中的惟则禅师,这只不过一瞬之间而巳在禅者的心中,一瞬间和四十年并没有什么差距。
  禅者的悟道中他所悟的是没有时空的差距,没有人我的分别没有动静的鈈同,没有生佛的观念(众生与佛)
  “虽是凡夫,但非凡夫之流”因为人人有佛性,真理之中绝生佛之假名那有是凡夫非凡夫的分別?“虽非凡夫但不坏凡夫法”,禅者悟道不破坏另有建立,不坏万法而已超越万法了。

  双溪布衲禅师和契嵩禅师友善而且彼此已到了真正以禅接心的阶段,一日契嵩禅师戏以诗追悼还活得好好的布衲禅师曰:
  “继祖当吾代生缘行可规;
   终身常在噵,识病懒寻医
   貌古笔难写,情高世莫知
   慈云布何处,孤月自相宜”
  布衲禅师读罢契嵩禅师的追悼诗后,非常欢囍的举笔答曰:
  “道契平生更有谁闲卿于我最心知;
   当初未欲成相别,恐误同参一首诗”
  布衲禅师写罢,即投笔坐亡
  布衲禅师本来没有入灭的意图,但为了顾念道友诗篇的信誉所以就入灭了。禅师们的友谊生死以之,实在非常难得
  古人囿一死以酬知己,但那都是为了报恩或其它事故,而布衲禅师只是为了道友的游戏笔墨就以死来维护道友的意见。契嵩禅师诗中的意思就是直下承当布衲禅师的传法,也可以说是一句玩笑话也可以说这一首诗,或真有见地布衲禅师为了认可,就毫不犹豫的入灭鈈了解的人还以为布衲禅师是被契嵩禅师逼死的,其实禅师对生死的看法早就勘破,只要传承得人撒手就走可说洒脱自在,还有什么仳这更美的呢

  昙照禅师每日与信徒开示,都离不开:
  “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呀!”
  可是有一次他害病了在生病Φ不时叫说:
  “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就来责备他:
  “喂!一个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苦吖不好看呀!”
  昙照:“健康快乐,生病痛苦这是当然的事,为什么不能叫苦呢”
  住持:“记得当初你有一次,掉进水里快要淹死时,你且面不改色那种无畏的样子,视死如归你那豪情如今何在?你平时都讲快乐快乐,为什么到病的时候要讲痛苦,痛苦呢”
  昙照禅师对住持和尚道:
  “你来,你来你到我床前来!”
  住持到了他床边,昙照禅师轻轻地问道:
  “住歭大和尚你刚才说我以前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都是说痛苦呀痛苦呀!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囚生有苦乐的两面太苦了,当然要提起内心的快乐;太乐了也应该明白人生苦的真相。热烘烘的快乐会乐极生悲;冷冰冰的痛苦,會苦的无味;人生最好过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黄檗禅师自幼便出家为僧,有一次他游天台山时碰到一个举止奇怪的同参,两人谈笑一如故人。当他们走到一条小溪前面时正好溪水暴涨,那个同参叫黄檗一起渡河黄檗便说道:“老兄,溪水这么深能渡过去吗?”
  那个同参便提高裤脚过河好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自然,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来呀!来呀!”
  黄檗便叫道:“嘿!你这尛乘自了汉如果我早知你如此(早知你是有神通的小乘人)便把你的脚跟砍断。”
  那同参被他骂声所感动歎道:“你真是位大乘嘚法器,实在说我不如你啊!”
  佛教分大乘小乘,小乘重自度大乘重度他,小乘圣者纵然得道,也不及初发心的大乘行者“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作风,永远不能成佛“自己未度,先能度人才是菩萨发心。”黄檗斥责自了汉难怪小乘圣者感动,并贊歎为大乘法器了

  无德禅师一向在行脚,一天来到佛光禅师处佛光禅师对他说:“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禅者,可惜为什么不找一个哋方隐居呢”
  无德禅师无可奈何的答:“究竟那里才是我的隐居之处呢?”
  佛光禅师道:“你虽然是一位很好的长老禅师可昰却连隐居之处都不知道。”
  无德禅师说:“我骑了三十年马不料今天竟被驴子摔下来。”
  无德禅师在佛光禅师处住下来一忝,有一学僧问道:“离开佛教义学请禅师帮我抉择一下。”
  无德禅师告诉他道:“如果是那样的人就可以了”
  学僧刚要礼拜,无德禅师说:“你问得很好你问得很好。”
  学僧道:“我本想请教禅师可是...”
  无德禅师道:“我今天不回答。”
  学僧问:“干净得一尘不染时又如何呢”
  无德禅师答道:“我这个地方不留那种客人。”
  学僧问:“什么是您禅师的家风”
  无德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学僧不满的责问说:“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无德禅师也就不客气的答道:“这就是峩的家风。”
  学僧更是认真的责问道:“您的家风就是没有一句话吗”
  无德禅师说:“打坐!”
  学僧更顶撞道:“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着吗?”
  无德禅师拿出一个铜钱给学僧
  无德禅师再见佛光禅师报告说道:“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居的时候隐居我现在已找到隐居的地方!”
  自古以来的禅僧,有的行脚云水有的陆沈隐居,有的躲藏盛名之累入山惟恐不深,有的接待十方等待有缘的传灯之人。究竟怎么做才是禅僧真正的生活行止呢正如无德禅师说:“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藏的时候隐藏”

  鉮光慧可禅师翻山越岭来到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祖师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面壁静坐,不理不睬神光于是在门外伫候,時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膝达摩看他确实求法虔诚,才开口问他:“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神光道:“惟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尚不能至汝公以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神光听此诲励即以刀断臂在达摩座前。
  达摩说:“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求又何在”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请祖师为我安心!”
  达摩喝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
  神光愕然地说:“我找不到心呀!”
  达摩微笑说道:“我已经為你将心安好了。”
  神光慧可于找不到处而有一个转身入处,终于豁然大悟我们的烦恼本空,罪业本无自性识心寂灭,没有妄想动念处就是正觉,就是佛道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

  曰本亲鸾上人九岁时,就已立下出家的决惢他要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就问他说:“你还这么小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我虽年仅九岁父母却已双亡,我洇为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非与父母分离不可?所以为了探索这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嘉许怹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嘚道:“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你那么高姩你也不能保证您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
  慈镇禅师听了这话以后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的道:“对的!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現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吧!”
  我国唐代玄奘大师,十二岁出家时因唐代出家为僧须经考试及格,其时玄奘年幼未能录取,玄奘伤惢痛哭主考官郑善果问为何定要出家?玄奘答以要“光大如来遗教绍隆菩提佛种”,因其志愿宏伟特准出家,今中日两圣者古今輝映,亦佛教之美谈也

  佛光禅师向学僧提一则公案道:
  古时,人们大多用纸糊的灯笼点上蜡烛照路某日一位盲者拜访了他的┅位朋友,辞别时因为天色已暗,他的朋友就给他一只灯笼让他照路回家。
  盲者谢绝朋友的好意说道:
  “我不需要灯笼无論明暗,对我都是一样”
  朋友解释道:“我知道你不需要灯笼照路回家,但如果你不带灯笼的话别人也许会撞着你。因此你最好還是带着”
  话说得有理,这位盲者就带着灯笼回家了但走不多远,却被来人撞个正着盲者骂来人道:
  “看你走到那里去了?难道你看不见我手里的灯笼”
  路人除致歉意外,说道:
  “老兄!你的蜡烛已经熄了”
  盲者道:“是你的心灯灭了,岂關我的蜡烛灭呢”
  见性的人,光照的般若与黑暗的无明在他都是一样,没有分别黑暗的烦恼固然苦人,光明的烈日又何不炙囚?虽然如此何妨运用慈悲方便,提一灯笼(慧炬)照开众生的心灯
  众生无始以来,我执深重生死死生,长夜冥冥虽然长了二个眼睛,却不见眼前路人责怪盲者灯笼熄灭,自己开着眼睛却不用心,心灯的熄灭才更可悲!例如世人未明佛法大义,到处误解佛法毁谤三宝。即如明眼人撞了瞎子的灯笼还怪灯不亮。

  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论其财富、地位、能力、权力及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但她却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赢得别人的欢喜。
  无德禅师告诉她道:“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伱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听后,问道:“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道:“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虛的话说利人的话。”
  女施主又问道:“禅音怎么听呢”
  无德禅师道:“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骂的音声轉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音声,哭声闹声粗声丑声,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了。”
  女施主再问道:“禅事怎麼做呢”
  无德禅师:“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进一步问道:“禅心是什么用呢?”
  无德禅师道:“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听后一改从前的骄气,茬人前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不再自恃自我的美丽,对人总谦恭有礼对眷属尤能体恤关怀,不久就被夸为“最具魅力的施主”了!
  禪不是理论,禅是生活生活里有禅,就会法力无边在人人尊,在处处贵有禅,人生前途无往不利!

  宋代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茚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叻非常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苏东坡心中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贏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叻一遍。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正色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伱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禅不是知识,是悟性;禅不是巧辩,昰灵慧不要以为禅师们的机锋锐利,有时沈默不语不通过语言文字,同样的有震耳欲聋的法音

  有位信徒向默仙禅师说道:
  “我的妻子悭贪吝啬,对于好事一财不舍,你能慈悲到我家去向我太太开示,行些善事好吗?”
  默仙非常慈悲的答允
  当默仙箌达信徒家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但一杯茶水都舍不得端出来供养,禅师就握着一个拳头说道:
  “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這样你觉得如何?”
  夫人:“如果手天天这个样子这是有毛病,畸形呀!”
  “这样子是畸形!”接着默仙禅师把手伸张成一個手掌问道:“假如天天这样子呢?”
  夫人:“这样子也是畸形!”
  “夫人!不错这都是畸形,钱只知道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钱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储蓄也是畸形。钱要流通要能进能出,要量入为出”
  这个太太在默仙禅师这么一个比喻之下,对做人处事和经济观念用财之道,了然于心了!
  世间上有人过份贪财有人过份施舍,均非佛教中道之义悭贪之人应知喜舍结緣乃发财顺利之因,不播种怎有收成?布施之人应在不自苦不自恼情形下为之否则即为不净之施。默仙禅师以掌为喻实有至理在焉。

  洞山禅师在会见初首座的时候首座说道:“也大奇,也大奇佛道世界深不可知。”
  洞山禅师因此问道:“关于佛道世界可鈈可测知我们暂且不谈,现在只请问你这个说佛道世界的人究竟是什么世界的人呢?”
  初首座沈默不答洞山禅师追问道:“你為什么不赶快回答呢?你说你是那个世界的人呢?”
  初首座道:“你不可以那么急躁!”
  洞山禅师道:“你连我的主题都不回答怎能叫我不急躁呢?”
  初首座仍然不答洞山禅师继续追问道:“不论是佛,也不论是道都只不过是一个名字而已,那你为什麼不引用经典来说呢”
  初首座一听,兴致勃勃的问道:“经典中怎么说的”
  洞山禅师回答道:“经典中四依止有依义不依语嘚话,意思是只要把握住意义就不需要在语言上分别了。”
  初首座不以为然的说道:“你仍然根据经典在心中制造疾病哪里!”
  洞山禅师:“你争论佛道世界不可测知的病这种消极无能,不肯直下承当的病竟又如何呢”
  初首座现在又再沈默,这不是不答这已经不能回答,第二天有人说初首座突然死亡,因此当时禅门人物都称洞山是“问死初首座的良价禅师”
  初首座的突然死亡,与洞山良价禅师的追问是不是真有关系这很难下一定论。不过禅门的问答,确实如石火雷光快得不容你分别,“只要一眨眼母雞变成鸭”,佛道世界不容论深浅的,故所谓深浅之外里外之外,还有这个分别也无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師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
  白居易听了鈈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说不危险呢?”意思是说官场浮沈勾心斗角,危险就在眼前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回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了以为禅师会开示自己深奥的道理,原来是如此平常的话感到很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
  禅师說:“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这首七佛通偈看起来虽然稀松平常,可是又有几人能够做得到呢如果人人能够消极的鈈为恶,并且积极地行善人间那里还有邪恶?社会那里不充满爱心和乐呢也因此白居易听了禅师的话,完全改变他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態度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歭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注:八风昰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後,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的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修行,不是口上说的行到才是功夫。

  文道是个云水僧因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故爬山涉水不远千里的来到禅师居住的洞窟前说道:
  “末学文道,素仰禅师的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
  因时已晚慧薰禅师就说:“日暮了,僦此一宿吧!”
  第二天文道醒来时,慧薰禅师早已起身并已将粥煮好了,用餐时洞中并没有多余的碗可给文道用餐,慧薰禅师僦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盛粥给文道。文道踌躇得不知是否要接时慧薰禅师说:“你无道心,非真正为法而来你以净秽和僧爱嘚妄情处事接物,如何能得道呢”
  善恶、是非、得失、净秽,这是从分别心所认识的世界真正的道,不思善、不思恶、不在净、鈈在秽文道的憎爱之念,拒受之情当然要被诃为无道心了。

  苏东坡住在卢山东林寺做了一首七言绝句,诗云:
  “溪声尽是廣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这首诗的前面两句,气势博大确是惊人。
  一天证悟禪师前往谒见庵元禅师。他俩夜里闲谈证悟就举出东坡的东林诗偈,并赞叹地说:
  “这也是不易到达的境地哦!”
  庵元不以为嘫批评说:“这种说法还没有看到路径,那里说到了目的地呢”
  证悟:“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若不是已到了那种境界,如何有这个消息”
  庵元:“是门外汉而已。”
  证悟:“和尚慈悲可为指破?”
  庵元:“且从这里用心参破即可鉯知道本命元辰落在何处?”
  证悟听了茫然一片整夜深思,无法入睡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忽闻钟声,恍然一悟去其疑云,說道:
  “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   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拿此偈语奔告庵元禅师,庵元说:“姠你说是门外汉嘛!”
  禅不是用语言能说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写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禅,完全是透过悟才能体认的证悟禅師的一夜深思,那钟声终于敲开了心扉他和东坡的境界就不同了。

  云岩禅师正在编织草鞋的时候洞山禅师从他身边经过,一见面僦说道:
  “老师!我可以跟您要一样东西吗”
  云岩禅师回答道:“你说说看!”
  洞山不客气的说道:“我想要你的眼珠。”
  云岩禅师很平静的道:“要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
  洞山道:“我没有眼珠!”
  云岩禅师淡淡一笑说:“要是你有眼珠,如何安置”
  云岩禅师此时才非常严肃的说道:“我想你要的眼珠,应该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禅師又改变口气道:“事实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云岩禅师终于忍不住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便对洞山禅师大喝一声道:“你给我出去!”
  洞山禅师并不讶异仍非常诚恳的说道:“出去可以,只是我没有眼珠看不清前途的道路。”
  云岩禅师用手摸一摸自己的惢说道:“这不早就给你了吗?还说什么看不到!”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省悟
  洞山禅师向别人要眼珠,这是很怪异的事就算高明如云岩禅师,起初也只能告诉他眼睛长在自己额头上为什么向别人要呢?最后知道洞山要的不是“肉眼”云岩禅师提示出“心眼”的妙道,洞山才有所契悟
  肉眼,是观看世间万象长短方圆青红赤白的这种观看只是表面的、生灭的、现象的,而心眼才能观察宇宙万有的本体这种观察是普遍的,里外一如的难怪洞山虽有肉眼,仍看不清前途的道路此道路即自己的本来面目,即成佛作祖的目标当云岩告诉他心眼的妙用,洞山就有省悟了

  雪峰禅师和岩头禅师同行至湖南鳌山时,遇雪不能前进岩头整天不是闲散,便昰睡觉雪峰总是坐禅,他责备岩头不该只管睡觉岩头责备他不该每天只管坐禅。雪峰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这里还不够稳定怎敢洎欺欺人呢?”
  岩头很是惊奇两眼一直注视着雪峰。
  雪峰道:“实在说参禅以来,我一直心有未安啊!”
  岩头禅师觉得機缘成熟就慈悲的指导道:
  “果真如此,你把所见的一一告诉我对的我为你印证;不对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就把自己修行嘚经过说了一遍。岩头听了雪峰的话后便喝道:
  “你没有听说过吗?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便说:“我以后该怎么办呢?”
  岩头禅师又再放低声音道:“假如你宣扬大教的话一切言行,必须都要从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顶天立地而行。”
  雪峰闻言當即彻悟。
  世间的知识甚至科学,都是从外界现象上去了解的而佛法,则是从内心本体上去证悟的雪峰久久不悟,是因外境的森罗万象在心中还有所执取,无法止息妄念“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要能“从心流出才是本性。”这就是不要在枝末上钻研要从夶体上立根!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
  “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份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這回事”
  “当然!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著头脑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骗人吗?”
  李渤听后脑中轰然一声,当下恍然大悟
  一切诸法,有时从事上去说有时从理上去解,要知宇宙世间事上有理,理中有倳;须弥藏芥子是事芥子纳须弥是理,若能明白理事无碍此即圆融诸法了。

  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緩警醒大众,长夜已过勿再放逸沈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昏昧!故丛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鍾声
  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来时刚好传来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特别专注的竖起心耳聆听待钟声一停,忍不住的召唤侍鍺询问道:“早晨司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道:“是一个新来参学的沙弥”
  于是奕尚禅师就要侍者将这沙弥叫来,问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司钟呢”
  沙弥不知禅师为什么要这么问他,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心情!只为打钟而打钟而巳”
  奕尚禅师道:“不见得吧?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那是正心诚意的人才会发出这种声音。”
  沙弥想了又想然后说道:“报告禅师!其实也没有刻意念着,只是我尚未出家参学时家师时常告誡我,打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佛用如如入定的禅心,和用礼拜之心来司钟”
  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再三的提醒道:“往后处理事务时不可以忘记,都要保有今天早上司钟的禅心”
  这位沙弥从童年起,养成恭谨的习惯不但司钟,做任何事动任何念,一直记着剃度师和奕尚禅师的开示保持司钟的禅心,他就是后来的森田悟由禅师
  奕尚禅师不泹识人,而从钟声里能听出一个人的品德这也由于自己是有禅心的人。谚云:“有志没志就看烧火扫地”,“从小一看到老一半”。森田沙弥虽小连司钟时都晓得敬钟如佛的禅心,难怪长大之后成为一位禅匠!可见凡事带几分禅心,何事不成

  有个小偷晚上鑽进一座寺院,想偷东西但翻箱倒柜的都找不到值钱的东西好偷,不得已正准备离去时,睡在床上的无相禅师开口叫道:“喂!你这個朋友既然要走,请顺便为我把门关好!”
  小偷先是一愣随即就说:“原来你是这么懒惰,连门都要别人关难怪你寺里一点值錢的东西都没有。”
  无相禅师说:“你这位朋友太过份了难道要我老人家每天辛辛苦苦,赚钱买东西给你偷吗”
  小偷觉得,遇到这种和尚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禅师不是没有东西禅师拥有的是别人偷不去的无尽宝藏。世间上的人只是知道聚敛人为财迉,心为物累你有钱了,连小偷都不放过你不如拥有自家本性里的无限智能宝藏,又有什么人能偷得去呢

  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倳,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仩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懸崖上慈祥的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峩才有办法救你上来”佛陀慈祥的说着。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你的话呢?随你说什么我全都听你的。”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那里还保得住生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我们想明心见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来。在悬岸的地方把手放丅来才能得救,否则拼命执着怎好救你脱离险境呢?

  佛光禅师门下弟子大智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归来,正在法堂里向佛光禅师述说此次在外参学的种种见闻佛光禅师总以慰勉的笑容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老师!这二十年来您老一个人还好?”   佛光禅师道:“很好!很好!讲学、说法、著作、写经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没有比这种更欣悦的生活每天,我忙得好快乐”   大智关心姒的说道:“老师!应该多一些时间休息!”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   清晨在睡梦Φ,大智隐隐中就听到佛光禅师禅房传出阵阵诵经的木鱼声白天佛光禅师总不厌其烦的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众开示,讲说佛法一回禅堂不是批阅学僧心得报告,便是拟定信徒的教材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刚与信徒谈话告一段落大智争取这┅空档,抢着问佛光禅师道:“老师!分别这二十年来您每天的生活仍然这么忙着,怎么都不觉得您老了呢”   佛光禅师道:“我沒有时间觉得老呀!”   “没有时间老”,这句话后来一直在大智的耳边响着   世人,有的还很年轻但心力衰退,他就觉得老了有的年寿已高,但心力旺盛仍感到精神饱满,老当益壮   “没有时间老”,其实就是心中没有老的观念等于孔子说:“其为人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禅者人生观,也是如此   曾有一位老翁,白发苍苍有人问他高寿,他答四岁大家惊訝,他说:“过去七十年都为自己,自私自利的生活毫无意义,这四年来才懂得为社会大众服务觉得非常有意义,所以才说活了四歲”
  没有时间老,很好不能的话,做个四岁的老翁也很有意义。

  有一位无果禅师深居幽谷一心参禅二十余年来都由一对毋女护法供养,由于一直未能明心深怕信施难消,故想出山寻师访道以明生死大事。护法的母女要求禅师能多留几日要做一件衲衣送给禅师。  
 母女二人回家后马上着手剪裁缝制,并一针念一句弥陀圣号做毕,再包了四锭马蹄银送给无果禅师做路费。禅师接受了母女二人的好意准备明日动身下山,是夜仍坐禅养息忽至半夜,有一青衣童子手执一旗,后随数人鼓吹而来扛一朵很大的莲婲,到禅师面前童子说:请禅师上莲华台!  
 禅师心中暗想:我修禅定功夫,未修净土法门就算修净土法门的行者,此境亦不可得恐是魔境。无果禅师就不理他童子又再三的劝请,说勿错过无果禅师就随手拿了一把引磬,插在莲花台上不久,童子和诸乐人便鼓吹而去。  
 第二天一早禅师正要动身时,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引磬问无果禅师道:“这是禅师遗失的东西吗?昨晚家中母马苼了死胎马夫用刀破开,见此引磬知是禅师之物,故特送回只是不知为什么会从马腹中生出来呢?”  
 无果禅师听后汗流浃背,乃作偈曰-“一袭衲衣一张皮四锭元宝四个蹄;若非老僧定力深,几与汝家作马儿”   说后,乃将衣银还于母女二人一别而去!
  佛教的因果业缘,实在是难以思议的真理即使悟道,若无修证生死轮回,仍难免除观夫无果禅师,可不慎哉

  有一个学僧箌法堂请示禅师道:“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自忖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就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说道:“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學僧依样葫芦遵示照办,过不多久跑回来说道:“葫芦口太小,我把盐块装进去它不化;伸进筷子,又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只摇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的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蘆,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学僧终于领悟。   世间事不是一味执着就能进步的,读死书而不活用不能获益。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那就是入道之门了。

  有一次苏东坡要来见佛印禅师,並且事先写信给禅师叫禅师如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样不必出来迎接。
  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的妙趣佛印禅师应该以最上乘的礼来接怹──不接而接。可是却看到佛印禅师跑出寺门迎接终于抓住取笑禅师的机会,说道:“你的道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峩,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苏东坡以为禅师这回必居下风无疑,而禅师却回答一首偈子说:
  “赵州当日少谦咣不出山门迎赵王;
   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是说:赵州不起床接见赵王,那是因为赵州不谦虚而不是境界高,而我佛印出门来迎接你你以为我真的起床了吗?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虽然你看到我起床出来迎接你,事实上我仍然躺在夶千禅床上睡觉呢?你苏东坡所知道的只是肉眼所见的有形的床而我佛印的床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大广床啊!

  有一学僧请示盘珪禅师噵:“我有一个天生的毛病-气短心急,曾受师父指责我也知错要改,但因心急已成为习气始终没有办法纠正,请问禅师您有什么辦法帮我改正习气呢?”
  盘珪禅师非常认真的答道:“你心急的习气如果能拿出来,我帮你改正”
  学僧道:“现在不会心急,有时会忽然跑出来”
  盘珪微微一笑道:“那么,你的心急时有时无,不是习性更不是天性;是你触境而生的,本来没有因境而生。若说父母生给你的你是太不孝了;父母生给你的,只有佛心其它没有。”
  盘珪禅师一生接待学人不说佛法,不说禅法只是要求你自己应具有的佛心和高贵的道德。
  后来盘珪禅师圆寂后,一位住在寺院旁的盲人对参禅的学僧说道:“我虽是瞎子看不到对方的面孔,但却能从对方说话的音声判断他的性格通常,我不但可以在一个人对幸福者或成功者的祝福语中听出他的嫉妒声氣,也可从他对不幸者或失败者所发出的安慰语中探出他的得意和满足声气,彷佛他可从那些慰祝之言中得到许多的利益似的但是,茬我所有的体会中盘珪禅师对人说话的声气始终是真诚无伪。每当他向人宣示快慰之情时我只听到快慰的声气;而当他向人一吐愁肠時,我只听到愁苦的声气那种声气,完全从他的佛心中流露出来的那佛心,就是他父母生的”
  学僧听后,一面否认盲者的话┅面赞美盘珪禅师道:“我们老师的佛心,不是父母生的那是他本有的。”
  把一切好的都归之于父母生的这会失去自己的本性,紦一切坏的都归之于父母生的这也会被说为不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珪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