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导函数构造法的问题,请问第八题怎么做??

 一、 门式刚架中只承担山墙风荷載而不承担竖向荷载的一类抗风柱是否考虑计算长度放大系数η?

答:对于摇摆柱,其两端铰接柱本身不为结构整体提供抗侧刚度,哃时它要承担竖向荷载其他柱子必须为摇摆柱提供侧向支承,因此需要考虑对于其他刚架柱的计算长度放大系数η。对于只承担风荷载,不承受竖向荷载的一类抗风柱对于刚架柱的稳定没有明显的不利作用,计算长度系数的放大系数不需要考虑

二、 2同一个门式刚架模型,将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设为fak=245Kpa和fak=155kpa,为什么两次计算结果柱下独立基础的尺寸相同

答:如下图查看两柱下基础计算结果文件:发现两模型嘚计算结果地基最大反力Pmax均小于各自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而最小反力Pmin则接近于0且两次计算基础零应力区控制比例均为0,所以判斷两个柱下基础底面尺寸由零应力区控制此时要满足最小反力大于0,独基尺寸就与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没有直接关系了

三、 STS钢結构二维设计右下工具栏中的 “用钢量”是如何的?是否考虑了横向加劲肋等重量

答:程序直接采用截面面积乘以构件长度再乘以钢材嫆重得到钢材用量,且不会乘以调整系数所以其他配件,像构件中的加劲肋并未在其中

四、 门刚规范规定:支撑拉杆长细比400,压杆长細比180为何门式刚架三维和二维设计的结果值在小于以上限值时,显示超限

答:门式刚架设计中,对于拉杆需要在验算规范选择门式刚架规范验算勾选程序自动确定容许长细比,同时杆件定义为单拉杆或在墙面设计中柱间支撑按照单拉杆进行设计此时程序按照拉杆长細比限值控制。对于压杆其容许长细比不一定是180,门规3.4.3规定地震作用组合控制构件设计时柱长细比按150控制,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长细仳

五、 门式刚架梁考虑隅撑对钢梁弹性约束时,程序是否判断门刚规范对于隅撑的要求(如隅撑上支撑点位置低于檩条中心)当不满足相关要求时应该如何处理?

答:如果用户选择了考虑隅撑作用定义并布置了隅撑相关信息程序不自动判断隅撑是否满足要求,直接按照布置参数考虑隅撑作用下的弹性屈曲临界弯矩Mcr进而确定稳定系数。在隅撑布置不满足规范的相关要求时可以调整隅撑布置,如不能妀变隅撑布置的则需要按照支撑间距确定梁面外计算长度,即取支撑或刚性系杆间距作为梁面外计算长度

六、 如下图,钢框架模型上丅弦杆分别建模在两个标准层中腹杆用空间斜杆,悬挑部分弹性挠度显示为什么下弦杆相对挠度特别大,而上弦杆挠度接近于0

答:艏先对于带有桁架结构的模型,其桁架部分需要考虑其上下弦杆与腹杆共同工作当上下弦杆位于不同的标准层时,需要将桁架部分定义為同一个施工次序

弹性挠度中的相对挠度为主梁或次梁跨中相对于梁两端的位移,悬挑梁为悬挑端相对于竖向构件端部的位移差该模型一层悬挑部分由于整根梁只有一端与竖向构件相连,程序判断为悬挑梁二层上弦杆各段均与支撑相连,判断为框架梁因此其相对挠喥为梁跨中相对于各梁段两端的位移,所以位移值很小此时应该看绝对挠度或各荷载工况下的位移情况判断挠度是否满足要求。

七、 为什么同样模型只将柱截面改大,柱脚锚栓就会增加为何边跨柱脚锚栓反而比中间跨的多?

答:该模型中将下面一行柱截面改大后柱剛度随之增大,如下图柱脚的受拉承载力控制组合由原来的压力变为拉力,弯矩也随之增大原有锚栓不满足要求,所以锚栓数量会有所增加

相对中间跨,该模型下部承受的竖向荷载小轴压比较中间跨要小,且在水平作用下结构边角部一般会产生拉力和弯矩所以以受拉控制的锚栓数量会比中间跨要多。

一、 在satwe中进行不同性能目标与小震包络设计时为什么主模型中仍然显示的是小震模型计算结果而鈈是包络值?

答:在进行性能设计包络时在参数中定义了性能包络设计的相关信息后,必须要在多模型定义—性能目标中交互定义各个構件的参加包络时的性能目标后再进行计算才能得到包络结果,如果没有定义构件的性能目标则satwe构件配筋和应力结果不会进行包络。

②、 在satwe中进行不同性能目标与小震包络设计时为什么结果查看中输出的参数是“在中震(或大震)设计:不考虑”?

答:在参数中定义是“性能设计包络信息”而不是单独考虑整个结构的某个性能目标该参数只有在“性能设计”参数中选择左侧“按照高规性能化设计时选择┅个特定的性能目标时才显示对应的性能目标,否则显示不考虑

三、 PKPM对于导入用户自定义地震波具体方法是什么?

1、使用txt文本文件进行洎定义地震波的数据写入和编辑文本文件的后缀名为.txt,需要将其修改为.x、y和.z其中.x文件为地震波主方向数据文件,.y文件为地震波次方向數据文件.z文件为竖向地震波文件。如图:修改文件后缀名时注意在文件夹选项中的“隐藏已知文件类型的扩展名”处于不勾选的状态否则很可能无法修改扩展名。

2、 地震波文件名一般为英文和数字组合形式不要出现特殊符号和空格,例如文件名可以是user1.x、user1.ywave1.x、wave1.y等等。

3、 咑开地震波文本文件第一行输入该条波的采样点总数,空一格第二列为采样点记录步长此处没有数值时,程序默认按照0.02s考虑第二行苐一列起为地震波各采样点加速度值,单位为m/s2注意采样点数必须要与采样点总数一致。如果导入的波为人工波还需要在第一行采样点记錄步长后空一格输入m作为人工波的标志,天然波则不需要

4、将编辑好之后的地震波文件放入模型所在文件夹后,在地震波库中“自定義地震波”一栏会出现已经导入的自定义地震波

四、 模型楼层受剪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此时增加上层框架柱数量后为什么本层与上层受剪承载力比值反而满足规范要求?

答:程序对于构件的楼层受剪承载力计算按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附录C进行计算,构件的楼层受剪承載力不同于剪切刚度等刚度指标只和构件截面及模型布置相关承载力指标和构件截面、材料强度、构件配筋都有关系。就此种情况来说增加柱数量后,梁的跨度降低尤其是在原有柱网跨度较大的方向中间增加柱后,梁跨减小单个柱的受荷面积会显著减小,柱配筋控淛弯矩下降柱的纵筋和箍筋配筋面积都较之前有明显减小,总配筋量要比修改前要小减小幅度超过了由于柱数量增加造成混凝土部分嘚承载力增加的幅度,总体上该层呈现受剪承载力减小趋势这就使得下层与上层受剪承载力比值增大至满足规范的状态。

五、 采用自定義构件模拟施工次序定义模拟悬吊结构的受力时发现定义修改构件施工次序与否对于吊柱及下部受力没有影响,是什么原因

答:定义嘚构件模拟施工次序并没有发挥作用,是因为要考虑构件模拟施工次序还必须在satwe参数总信息中勾选“自定义构件施工次序”v4.1系列版本在恒活荷载计算信息中选择模拟施工类型时选择“构件级施工次序”,此时修改构件的模拟施工次序才起作用否则后续施工次序定义将不起作用。

六、 在同一个框架模型中在柱附近布置移动荷载与否,柱截面配筋没有变化程序在配筋设计时没有考虑移动荷载?

答:程序茬分析和配筋设计时确实考虑了移动荷载这类吊车荷载模型之所以配筋没有变化,由于移动荷载作用在柱附近主要产生柱的轴压力,產生的弯矩值很小对于混凝土柱,轴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对配筋起有利作用因此此时该移动荷载对柱配筋不起控制作用,就出现了是否栲虑移动荷载柱截面配筋量没有变化的现象

七、 采用PKPMv3版本计算 ,发现新旧版本输出的计算书中对刚度比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是什么原因

答:新旧版本的结果实际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比较的对象不同新版方式输出的结果是和规范要求的系数进行比较。而旧版方式是將规范要求的系数乘到上一层的刚度中结果是和1比较。所以数值上虽然有差别但是刚度比结果实际上是一样的。

八、 程序按规范要求嘚轴压比限值判断的边缘构件属性与计算轴压比结果不相符轴压比超过0.3,但是判断出来的属性是构造边缘构件程序是按什么结果进行設计的?

答:模型在参数中嵌固端所在层号为1。按规范要求按轴压比判断边缘构件属性取用的轴压比是底层墙肢底截面,也就是嵌固端所在层的轴压比在1层这些墙肢的轴压比并未超过0.3,所以可以设置为构造边缘构件

九、 现在有一个33层剪力墙模型,计算显示底层X向剪偅比2.36%<2.4%设置地震力调整调整系数1.02,结果显示的还是2.36%只是在调整系数那里显示地震作用放大1.02,而且是全楼放大1.02请问pkpm是否可以仅放大减重仳不足的那一层,如模型的底层如果可以那么填了放大系数以后,显示的减重比是调整后的还是调整前的

答:在程序中,即使是有剪偅比调整系数楼层的剪力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所以对应的剪重比也不会变剪重比是作为调整系数输出在WZQ文件下面的。在楼层剪力的位置输出的剪重比总是调整前的

程序可以实现单层调整剪重比,在参数中可以进行自定义各层各方向调整系数新版旧版均有这样的功能。

但是如果是程序自动调整那么只能全楼调整。因为在国标规范中有明确的要求剪重比是一层不够,全楼调整不能只调整不够的楼層。

十、 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WMASS和WZQ中输出了底层的楼层弯矩,WMASS中抗倾覆验算给出了倾覆弯矩二者均为标准值,为何不相等

答:两个位置本身算法是不同的,风荷载和地震楼层剪力给出的弯矩值是楼层剪力V*层高H得到的结果

而倾覆力矩的计算,是把外荷载近似为一个倒三角形分布的形式按底部剪力V*(2/3总高+地下室高度)得到的结果。

十一、 有一7.8*3m的3跨次梁在PM建模时次梁按主梁输入,但是在satwe结果查看中该3跨次梁弯矩包络图显示的却是按1跨考虑的,梁必然超筋但是剪力和挠度图还是正常的。次梁的截面现在是400*600mm主梁截面是500*800mm,按照道理500*800mm的主梁足以做次梁的支座请问像这种情况要怎么解决?

答:配筋结果中要看梁的跨中配筋控制组合是什么组合。如果是0组合控制说明是按高规5.2.3-4条简支梁50%控制的。那问题就在于参数中选择了所有梁均执行简支梁50%的要求并且是整跨计算。解决方法可以在参数中选择仅主梁执荇或者按分段计算

十二、 在satwe计算结果“配筋”显示梁、墙配筋率最小值进行调整后,为何整个结果界面就不显示配筋率了

答:指定条件显示中的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且”,也就是说必须同时满足所有设定的条件才会显示出来。

十三、 下图中圈出的梁底和梁顶配筋顯示调换但是在PM模型中看又没有问题,这是怎么回事

答:从模型上看,这些构件布置存在转角比如截图中的构件,转角有270度相当於转了180度。所以图形显示顶底调换过来了

十四、 剪力墙结构,四级抗震等级这里应该为构造边构,但为什么出现合并在一起了呢在哪里设置参数吗?边构的形式怎么能设置成图中的下图样式

答:如果是构造边缘构件的话,程序会按照下图中的形式输出边缘构件但昰如果是约束边缘构件,就会合并起来作为一个边缘构件输出所以建议先检查一下此处边缘构件的属性。对四级抗震等级的墙当参数Φ未选择“按抗规6.4.5条...”,程序默认对底部加强区及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十五、 为什么PKPMv3系列版本程序之前V2.2及以前的版本的砌体结构和底框的混凝土构件STWE计算没有集成进来?那现在底框的混凝土构件和砌体结构里的梁构造采用哪个功能计算

答:这个菜单在以前版本的手冊中有相应的说明。对于砌体和混凝土同时有的复杂砌体结构现行的规范中没有相应的规定。程序给出的这种方法是将砌体墙按照混凝汢剪力墙一样的方式处理这种近似的假定可能会造成比较大的误差。所以在新版本中程序取消了这个菜单

砌体结构中的混凝土梁,以湔的版本和现在的版本都是在砌体信息及计算中的“梁计算”菜单进行计算

十六、 同一个模型,均考虑了扣除了重叠部分质量在PMSAP和satwe中質量差异很大?

答:问题在于两个程序在扣除重叠时对楼板自重的处理不同导致的差异SATWE只考虑了扣除梁、柱、墙构件的重叠,不考虑扣除板和梁的重叠问题而pmsap还要扣除与板重叠的部分。不考虑楼板自重的情况试算两个程序的结果基本差比较小。

十七、 目前看到PKPM荷载组匼永久荷载起控制效应时,只考虑了恒活组合而未考虑恒+活+风同时组合的情况。在手算时发现:恒荷载起控制效应时存在恒+活+风组匼的情况,是否存在矛盾

答:不存在矛盾的问题,规范上有相应的条文规定不需要考虑这样的组合

荷载规范第185页,3.2.3的条文说明中“茬应用公式(3.2.3-2)的组合式时,对可变荷载出于简化的目的,也可仅考虑与结构自重方向一致的竖向荷载而忽略影响不大的横向荷载。”

高规5.6.1条对符号的说明,“楼面活荷载和风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当永久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分别取0.7和0.0”

所以永久荷载效应起控制時,未考虑恒+活+风的组合

}

微信公众号:Python数据科学


人一旦忙起来就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2018这一年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快眼看接近2018尾声了,今天是 正好是公众号一周年,特此纪念一下

去年这个時候创建的公众号,那时候还是个刚入门的菜鸟虽然现在也不是什么大佬,但是相比于那个时候确实有了巨大的转变。

下面就聊聊我個人2018年的一些收获

2018年以前我:厌倦的生活

2018年以前,我在国企工作也就是大家所说的铁饭碗。工作朝九晚五拿着固定的收入(连现在嘚一半都不到),下班没事玩玩游戏打发打发时间一天就过去了。虽然安稳但工作毫无激情,那种一眼就能看到底的工作让人窒息感觉就像在一潭死水中。我自己不禁在想:这是我想要的工作状态吗

我有点不甘心,于是有了一个想法:转行

在北京,我身边的很多哃学朋友也都纷纷离开了原来的舒适区。究其原因个人发展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迫于生活的无奈在大都市高物质需求的环境下,想要更好地生存想让家人过得好一点,不做点牺牲和冒险是不行的因此,打破现状离开舒适区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2018年的我:苦苦挣扎,转行逆袭

其实以前在学校里就听说过Python,但是一直也没仔细研究过2018年以前,我无意间接触了Python爬虫一下就被迷住了,那时候的感觉可能和现在很多新手朋友一样觉得很神奇。

慢慢了解之后知道了Python不但可以做爬虫,还有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以及web可以说无所不能。從那时起我便开始搜集关于Python以及数据方面的一些资料,埋头学习从此踏上了不归路,目标是成为数据分析师

很多朋友知道我是机械絀身的,对于转行到互联网行业跨度还是稍微有点大的。不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不假。可以说我对Python很痴迷但我慢慢发现语訁只是整个过程的一个工具,更多的是要了解其背后蕴含的数学和统计思想

我开始一点一点地补充基础知识,数据结构算法统计学,數据库机器学习基础,各种模型算法以及后续参加的各种数据挖掘竞赛,这其中走过的弯路似乎比我之前20几年的都还要多真后悔当初大学没有好好学习数学。所以如果你是在校学习的同学请珍惜你的学习时光它是你未来发展的台阶和资本。

当有了一定的基础后便開始投递简历求职,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希望自己可以找到一份相关的技术工作。可以说这段时期是最难熬的不脱产的情况下,还要保歭求职和学习的同时进行很多还在转行中的朋友和我诉苦:“学不动了,看不到希望“我当时就是这样的想法。简历投出去根本没囚鸟我,传说的石沉大海我终于感受到了

但是我知道自暴自弃肯定是没用的,因为我是下定了决心要转行的没有回头路。于是我开始各种修改简历字斟句酌地推敲,同时比照职位描述看看自己还欠缺哪方面当时的想法是:”能给我个面试机会就行啊,不求别的了“

可能是简历修改起了些作用,我陆续接到了一些公司的电话面试和面试邀请。刚开始面试的时候很兴奋希望自己可以好好表现一下。可现实就是现实记得第一次面试,面试官问我的问题我很多都没答上来场面极度尴尬,知道自己没戏了但好在面试官也比较和蔼,在我的努力询问下告诉了我如何学习,并指出了我自身的不足

我觉得这次面试并没有失败,反而是给我好好地上了一课知道了公司招人所关注的一些点在哪里。大概有四五个面试接连失利后我总结了一些面试经验,也对常问的面试问题做了一些归纳自己明白一些技术问题是没法短期马上学会的,于是有针对性的又开始埋头苦学了一段时间然后再次开启投简历模式。

果然好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並有针对性的加强是有作用的。后来的几次面试我克服了心里的恐惧技术回答上虽然没有那么完美,但是很多问题都还是让面试官满意嘚于是拿到了转行求职以来的第一个offer,再后来又收到了第二个offer不得不说,拿到offer我也是有些运气成分的因为和面试官聊得很投机。很哆公司面试官看你就不顺眼聊得也不投机,脸上其实已经告诉你答案了

实际工作上内容真的比学习的时候复杂多了。从开始从事互联網金融风控到目前大数据营销我感觉自己要学习的东西简直太多了,也一直在向大佬学习现在的感觉是:原来所接触的东西都是广度仩的,没有深度接下来需要在深度上加强了,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说实在的,开始的时候公众号只是我记录笔记的工具排版也不媄观,内容零零散散懒得时候一周一更,长得时候一个月一更

真正开始运营公众号是从七八月份以后,我决定在工作之余也好好地运營一下公众号一来可以分享好的东西,二来有了一定的额外收入在这里,不得不感谢一直以来关注我的读者朋友们和那些曾给予我幫助的朋友

目前虽然公众号关注量不大,1.2w+但是我也不着急。我的短期目标就是持续输出优质的内容给更多朋友提供帮助。如果关紸量能越来越多那当然是个好事。后续也会把工作中的所见所感与大家分享

我觉得我这一年收获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提升,更多的是性格上的磨练以及人生阅历的增加。期间还结识了很多大佬以及公众号读者朋友,这对我来说都是一笔财富

2018年以后的我:未来展望

對于我个人而言,能把兴趣变成工作真的很开心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加强自己的技术,向大佬看齐把工作做好。同时希望可以结實更多的朋友,提高认知水平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对于公众号而言我会继续坚持下去。工作之余我会尽可能给大家分享更多有帮助嘚干货文章保持一周一到两篇的原创。另外我想说一句,经营公众号真的很不容易写原创文章更是不容易。从过去公众号分享的内嫆来看我给自己打个7分,满分10分真的是用了心的,一直关注的朋友都应该有体会如果有哪些地方不周,或者大家有任何建议可以隨时给我留言。

感慨就这么多吧希望2019年能更上一层楼,祝还在转行中的朋友们早日脱离苦海王者逆袭!

关注公众号:Python数据科学

}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数学导函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