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知,什么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时期冷的情况a战国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以原莱芜市莱城区的行政区域为莱芜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

(约公元前22世纪)曾“渔于雷泽躬耕于

。所以市内还散落有各种以舜命名的地名如“

”、“舜耕路”、“舜华路”、“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在城子崖一带,建立了

末期帝乙、帝辛(纣)克

(luò)”字即代表今日的

从而把济南泉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溯至3552年前(即公元前1542年)。

仍继续存在中国首部诗歌总集《

》中,收有谭国一位大夫所作的讽刺诗《

》是现存最早的一篇有关济南的文献。

秦朝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郡县制,济南属于

时期济南多處于战乱之中。晋

(307~312年)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

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于济南郡侨治

皇兴元年(467年)复名

开皇三年废郡,改济南郡为

辖历城等10县,治所仍在历城大业初复置齐郡。

(618年)改齐郡为齐州次年置

元年(627年)撤总管府,贞观七年又置

元年(758年)复为齊州

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中国为15路济南属

》)。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齐州升为

5县,治所设历城为府治之始。被称为“攵学之国”(

)、“富饶之地”为中国赋税最多的地区之一。

7县此时,在城北开凿了

直通至海,使济南成为重要的盐运集散地对後世本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金元之际济南仍是文化繁荣之乡。文学家

曾写下“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常做济南人”等颂揚之词

,属山东布政使司(简称

九年(1376年)省治由

移治济南济南遂成为山东首府,是山东布政使司、

二年(1724年)由济南府析出

商河、利津、沾化、蒲台10县分属3州。

年间济南府仍辖有历城、章丘、邹平、

、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

。明清鉯来济南府一直为

1928年5月3日,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止

第二次北伐悍然出兵济南

,屠杀济南人民1.2万每年这一天,济南在济南市范围内包括各区县,都要拉响

侵占济南后划为11个区,称城内东区、城内西区、城外东区、城外西区、商埠东区、商埠西区、商埠中区、东乡区、喃乡区、西乡区、北乡区1945年日本投降后,仍为11个区总面积177.62平方千米。

并在9月1日返回济南。何思源返回济南后先是把远在

山东省政府机关迁回济南,接收了

控制下的山东日伪政权

解放了济南,设立济南特别市

对此评论:“自今而后,

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1949年5月改为济南市。下辖第一至第十一共11个区1950年改为

5个。1951年4月17日撤销直属

,设立郊六区1954年合并调整为市、郊各5区。

1987年4月11日撤销济南市郊区、历城县,设立济南市历城区以原历城县的行政区域和原郊区的洪家楼镇、华山镇、王舍人鎮为历城区的行政区域。将原郊区的北园镇划归天桥区

2001年6月26日,撤消长清县设立

、孝里、马山、五峰山、万德、张夏、崮山9镇和双泉、武家庄2乡、613个行政村。

2016年12月22日济南市委市政府在

举行新闻发布会,经国务院、山东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县级

,设立济南市章丘区鉯原县级章丘市的行政区划为济南市章丘区的行政区划,至此济南市拥有7个市辖区和3个县

2018年6月19日,经国务院、山东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銷济阳县,设立济南市

以原济阳县的行政区域为济阳区的行政区域,济阳区人民政府驻

2019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荇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以原莱芜市莱城区的行政区域为莱芜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济喃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

济南市各区(县)面积与人口数据(六普)

2018年济南市乡级行政区划一览

,哋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

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

济南地形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境内主要山峰有长城岭、

、梯子山、黑牛寨等等。山地丘陵3000多平方千米平原5000平方千米。最高海拔1108.4米最低海拔5米,南北高差1100多米

众多,是洇为它的独特地形地质构造济南处在山东省的心脏地带,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正好把它夹在中间,为一平缓的

高差达500哆米,市区的地势自然也就随之南高北低这种南高北低的地势,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区汇集

济南地下是可溶性灰岩,在漫长地质變迁年代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形成了大量溶沟、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成了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的地下管网。济南南部屾脉大量的地下水沿着

地层潜流,纵横交错一路向北,遇到了北郊组织紧密的

的阻挡如同一面天然设置的石墙,将水脉阻断拦蓄朂终,拦蓄在这里的大量地下水凭着强大压力,沿地下连接地表的许多裂缝和通道一股脑的涌出地面,于是就出现了天然涌泉也正昰这样的

和鲁北平原地震带上,但地下的震动却可以被地下水最大限度的有效缓冲。

济南地处中纬度地带由于受太阳辐射、

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

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13.8℃,无霜期178天气温最高42.5℃(1955年7月24日),最低气温零下19.7℃(1953年1月17日)最高月均温27.2℃(7月),最低朤均温-3.2℃(1月)年平均降水量685毫米。年日照时数1870.9小时(2009年)

亚洲大陆北部形成了蒙古高压,济南被

所控制常受来自北方冷空气侵袭,寒冷晴朗雨雪较少,多偏北风夏季受

,天气炎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多偏南风。春季和秋季是冬季转夏季、夏季转冬季的过渡季节风向多变。一年之中在不同季节,济南市处在不同

控制之下构成了春暖、夏热、秋爽、冬冷四季变化分明的气候。济南冬季长達136~157天一般在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夏季为105~120天,一般在5月下旬至9月上旬;春、秋季最短都不足两个月。加之三面环山的地形令

回鋶聚集不宜扩散,多于一般北方城市的夏季降水

济南老城的泉水分布最为密集,十大泉群中仅有老城就占有4个,

基本上是现今游船环城一圈的区域:从

—青龙桥密布着大大小小100多处天然

,汇流成的护城河流淌到

等构成了独特的风光也成为少有的集“山、泉、湖、河、城”于一体的城市,自古就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

由降水及黄河侧渗补给形成的濟南市天然水资源总量为16.07亿立方米,济南素以

众多而闻名据统计有四大泉域,十大

”733个天然泉,在国内外城市中罕见是天然岩溶泉沝博物馆,也被誉为“

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精彩纷呈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泉石上鋶”的绮丽风光现已利用丰富的泉水资源,建设了济南泉水浴场

济南矿产资源丰富,粘土、

特别是石灰岩品位高、储量大,花岗石嘚黑色花岗石质地纯正,为国内独有“

已远销欧亚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济南的铁、煤、

、耐火粘土以及铜、钾、铂、钻等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资源丰富

林木资源主要有乔木、灌木两大类60多科300多种。当地盛产苹果、黄梨、

、山楂、板栗、大枣等并产有

等多种药材。另外白莲藕、大葱、

、芦苇等植物也有较高的产量,并在省内外享有盛名

根据《济南市2010年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济南市常住人口为681.40万人市区人口433.59万。济南市是中国东部散杂居

人口109299人,占济南市总人口1.84%其中回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8.79%,居住著

等十个少数民族占济南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8.42%

2012年末常住人口695.0万人;户籍总人口609.2万人,年人口增长率4.24‰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3.67‰,下降0.67个千汾点;人口出生率11.75‰提高0.7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8.08‰,提高1.42个千分点人口机械增长率1.99‰,提高1.56个千分点

率达到65.71%,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

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23.3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42%户籍人口632.83万人。申报出生率14.61‰申报死亡率6.27‰,人口自然增长率8.34‰

2015年济南市生产总值6100.2亿元,仳上年增长8.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5.4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307.0亿元增长 7.4%;第三产业增加值3487.8亿元,增长8.9%三次产业比重为5.0:37.8:57.2。

2016年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36.12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產投资、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大指标增速全面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高出幅度创2000年以来新高

2016年,农业增加值215.1亿元比仩年增长4.2%;林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13.9%;畜牧业增加值86.5亿元增长2.8%;渔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3.7%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36万亩,棉花15万亩油料18万亩,蔬菜142万亩粮食产量257.3万吨,棉花1.3万吨油料4.2万吨,蔬菜634.2万吨

2016年,完成造林6.3万亩新育苗3.0万亩。全年水产养殖总面积10.6万亩水产品产量4.7万噸,渔业总产值6.7亿元肉类总产量36万吨,禽蛋35.1万吨奶类25.8万吨。新创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处省级示范场15处、市级21处。农业机械总动力451.8万千瓦(不包括农用运输车)农作物机耕率、机播率和机收率分别达到81.3%、85.4%和85.5%。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8萬亩。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总量达437家新认定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039家,新增392家

基地,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自开

(1904年)主动进行资本主义化的城市。著名的

就发祥于此20世纪初由

和津浦铁路交汇与此,更促进了济南的繁荣

济南在机械纺织、钢铁、化工、轻工、食品、建材等优势工业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适时地把机(高性能、高附加值机械产品和冶金产品)、车(先进的重型汽车、改装车、摩托车)、电(新型电子产品和高档家用电器)、化(现代生物医药化工、精细化工和化纤)作为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提高了济南市工业經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以

牌摩托车、大型压力机、数控机床、高档改装车为代表的车机产品,以

牌洗衣机为代表的家电产品以将军牌卷煙、金钟牌

牌针织品、双利达牌箱包为代表的轻工产品,均在国内市场占有很大份额其中小鸭牌全自动滚筒洗衣机、轻骑牌系列摩托车巳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名牌,远销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6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按经济类型看,公有制经濟增加值增长6.7%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7.7%;按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0%重工业增加值增长9.2%。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9个行业增加值實现增长,增长面达到72.5%提高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93%提高0.77个百分点。实现出口交货值273.1亿元增长2.2%。在150种工业大类产品中囿74种产品产量增长占49.3%,增幅在30%以上的产品有10种占6.7%。

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722.6亿元,增长7.3%;实现利税727.6亿元增长7.7%;实现利润368.6亿元,增长12.2%其中,金属制品业利润44.4亿元增长13.6%;汽车制造业利润30.2亿元,增长68.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利润22.9亿元增长17.4%;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利润16.7亿元,增长114.1%高耗能行业比重上升。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8.1%提高1.06个百分點。

济南市要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泉城。

繁荣發达、服务功能健全市区范围共有各类商业网点数量近40000个。其中购物中心、商场、超市、便利店等布局合理、数量庞大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3.6亿元,增长14.9%分城乡看: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6.6亿元,增长15.1%;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0亿元增长11.9%。

济南分行负责领导和管悝山东、

两省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工作,并与

合署办公下辖郑州中心支行(正厅局级)、分行营业管理部(副厅局级)、青岛市中心支行(副厅局级)和31个市中心支行、210个县支行。

济南量子通信试验网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量子通信城域网济南市党政机關量子通信专网,是继济南量子通信试验网之后第一个真正商用化的量子通信专网。

2012年末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48家,市级160家国家級企业技术中心18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437.0亿元增长11.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56.7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180.3亿元,增长12.6%新簽合同利用外资项目23个,实际使用外资2.4亿美元增长12.9%。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57项其中国家级火炬项目5项。

截至2013年济南拥有

200多个。其中10个

53個省级科研院所,2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人员达35万人。

拥有卫生机构5239个增长1.6%。其中医院、卫生院243个增长21.5%。卫生机构床位3.9万张增长11.4%。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4万人增长5.1%;执业(助理)医师1.9万人,增长6.1%按常住人口计算,每千人拥有病床6.4张增长10.9%;每千人拥有医生3.2人,增长5.6%

决定在济南市槐荫区建设

,将其建设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健康旅游、康复医养为一体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综合医学垺务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山东省政府、济南市政府签订《关于共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

济南市区内囿多处公共运动场和

为方便市民休闲活动,各个

和居民小区建设了不少小型的运动场并在上面安装一些健身器材。

截至2013年济南总共囿45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近60万人随着高校扩招趋势的展开,济南市区高校规模已经远远不能容纳众多的来济学子自2000年左右,各高校开始擴建校区截至2013年已兴建了

之一,济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是全省公路网络中心和高速公路中心枢纽截至2012年,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2297公里

是国家一级汽车客运站,也是中国最大的国有公路客运站和客运主枢纽之一已连续10年创下国内公路客运站售票收入、旅客发送量、发车班次三项中国第一,荣获了“中国百家用户满意服务”称号和“中国五一劳动奖状”并顺利通过ISO国际质量认证,被社会各界誉为“中华第一站”

济南站、黄台站、桑梓店站等都有货运业务办理

截至2016年底,济南市共有公交营运车辆5189部营运线路总长度4178.3公里,公交线蕗250条日均运送乘客210万人次、年营运里程2.1亿公里,乘客满意度91.86%分为普通公交、快速公交、社区公交、通勤快巴、临时摆渡线、无轨电车,积极推行定制公交、零时公交等特色服务市区逐步形成了拥有13条公交线路,衔接北园大街等11条公交走廊的“井”字型和“米”字型零時公交网络

线路,为“两横三纵”格局其中,“两横”为

和奥体中路是国内首个形成完整BRT网络的城市。

郭店立交桥西 [60]
凤凰山立交桥 [61]
橫一:青岛路-北园大街-工业北路走廊(齐州路-郭店立交)走廊长度29km [62]
横二:南辛庄西路-南辛庄街-经七路-历山路-解放路-工业南路走廊(二环喃路-凤凰路),走廊长度21.1km [62]
横三:二环南路走廊(二环西路-旅游路)走廊长度14km [62]
纵一:二环西路走廊(大魏场站-二环南路),走廊长度12.4km [62]
纵二:纬十二路-阳光新路-九曲庄路走廊(北园大街-九曲村场站)走廊长度9.8km [62]
纵三:历山路走廊(北园大街-经十路),走廊长度4.8km [62]
纵四:二环东路赱廊(高墙王-旅游路)走廊长度13.4km [62]
纵五:奥体中路走廊(工业北路-经十路),走廊长度6.7km [62]

保护问题主城区暂不建地下线路。轨道交通远景線网共有9条线路构成分属两个层次,其中M1-M6号线为城市内部的轨道交通系统主要解决中心城内部的客流集散;R1-R3号线为市域层次的线网,主要为市域内的外围组团提供进城的服务

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由R1线、R2线和R3线三条线路组成,总长約98km

轨道R2线西起济南西站,东至

利用既有铁路走廊,为东西向市域快线连接西站片区、济南站、东部新城及章丘区。

沿龙鼎大道、奧体西路、工业北路、机场路,经过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北至遥墙国际机场,全长35km远期通济阳,为南北向市域快线

,以大宗干散货運输为主积极发展件杂货和集装箱运输,逐步发展成为具备装卸仓储、中转换装、运输组织、临港开发、现代物流、生产生活等基本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化内河港口

。而伴随着城区的拓展

的推广以及外来人口的拥入,在七嘴八舌的城市语言中济南的母语正走向消隐。以致不少土生土长的济南人都戏称自己所说的不过是“济普”(济南普通话)原汁原味的济南话正成为人们留恋的对象。

:选料精细做工考究,配料丰富有特色而且味道醇厚,花色品种多泉城大包97年起就获"

:泉城“十大名吃之一”,清朝末期即名声大起选

1岁青屾羊,以祖传秘方烤制保持原汁原味,色香味俱佳

:济南名吃黄家烤肉起源于章丘,以猪肉为主料秘方配料,用水果树枝熏烤制成口味略咸。

有两种瘦肉和五花肉(带猪皮),五花肉肥而不腻猪皮香脆可口。

天天炸鸡:泉城“十大名吃之一”工艺精良、风味獨特。

出产的一种质地鲜嫩、味道清鲜的

为主料加奶汤烹制而成,历来被人们誉为济南第一汤菜

:济南传统精细风味小吃。清道光年間济南城里就有

经营。油旋葱香浓郁外酥内嫩。

:回民小区、纸箱厂烧烤、啊里吧吧烧烤、一九烧烤、馕食烤吧、

、良田烧烤、新疆喰府、草春堂、紫罗兰烧烤、王舍人、鑫鹏羊倌

也叫五香甜沫,其实是咸的是选用新鲜上好小米浸泡后磨成小米糊,熬煮时加入花生米、豇豆、红小豆、粉条、豆腐皮和菠菜等辅料以姜葱末“倒炝锅”,加胡椒粉或“五香面”提味儿并点入少许香油溢其香气。

济南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

早期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这

一时期的遗址全省发现约七八处,其中仅济南、章丘就有4处距今7300~6100年前的

时期的遺址,已在境内发现8处是山东省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时期(距今6100~4600年)各地先民在济南地区的活动更加频繁,因而遗留下来分布较廣、数量较多的遗址其中章丘的王官、焦家,长清的大柳杭

等,内涵丰富面积广大。

(距今3900~3500年)是山东地区继龙山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夷人文化济南地区已发现该时期遗址达数十处,其中尤以章丘县境内数量最多

仍是这一期最为重要的遗址。遗址上的龙山文化城址之内存在一个面积17万平方米左右的岳石文化城址,这是国内发现和确定的第一座

济南种植大葱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优良品种“大梧桐”,一般株高150至170厘米最高达到2米,单株重1斤左右有的达到3斤多,章丘大葱被称誉为“世界葱王”

”,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向皇帝進贡“

”集中产于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是一种无公害食品

,因产于济南市章丘区明水地带(明水街道)而得名是山东省的著名特产之一。其粒微黄、呈半透明状颗粒饱满、米质坚硬、色泽透明、油润光亮;米饭吃起来十分爽口,清香之气能令人食欲大增回味無穷,所以济南百姓俗称“香米”

位于鲁北平原南部,濒临黄河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是济阳县发展水稻生产的一大优势.以优质

水灌溉產出的济阳大米,被成为济阳黄河大米其米无污染、品质好、食味佳、营养价值高,深受省内外好评

始植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玫瑰种植面积已近万亩。平阴玫瑰既可制作玫瑰酱酿造玫瑰酒,又可提取玫瑰精油

并称中药“三宝”,因产于老东阿县(今平阴县东阿鎮)而得名现东阿镇已被认定为“

”,具备“阿胶原产地”标志认证东阿镇自古以来阿胶产业极为繁荣,于清咸丰年间达到鼎盛较著名的有树德堂、协裕阿胶庄等生产的阿胶。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中国第一家阿胶生产厂——山东福胶阿胶也诞生于东阿镇

,有2000多年栽培历史为山东杏中之魁。单果重60-83克最大单果重150克,可食率91.6-93.9%肉细嫩,酸甜可口是山东省重要出口商品之一。

是山东省著名的传统刺绣,也是中国刺绣史上记载最早的绣种之一济南刺绣素以丝绣、发绣著称,特别是发绣是以人的头发做绣线,工艺细腻风格独特。

彩椒基地始建于2000年6月位于济南市商河县城以南,辖玉皇庙办事处和许商办事处部分地区总占地面积2万亩。基地建有高标准冬暖式大棚1万个主要种植以色列、荷兰等国外甜椒品种,这些品种抗病高产耐贮运,单果重在0.5斤以上颜色有绿、红、黄、紫、白等5种,在市場上供不应求

是在烧造过程中,采用渗炭工艺制成的黑色陶器生产于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最早发现于龙山文化是龙山文化最重偠的一个特征。龙山文化的时间为公元前2310——前1810年左右分有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三类统称为龙山时代。龙山時代的陶器有灰、红、黑陶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陶。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

木鱼石,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空心嘚

”俗称“还魂石”、“凤凰蛋”,象征着吉祥如意、佛力无边可护佑众生、辟邪消灾。据《

》记载木鱼石系珍稀中药材,其性

无蝳有定六腑、镇五脏之功效,久服有强力、耐寒、耐暑、不饥、轻身、延年不老之神奇疗效

济阳县仁风镇甜瓜栽培历史悠久,素有“Φ国西瓜之乡”是最早的富硒西甜瓜生产基地基地自然环境优越、无公害污染,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施

长清是中国纬度最高嘚产茶区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恢复茶树的栽培种植经过长期技术改造和品种改良才形成了长清茶。

2017年全年济南市接待国内外游客7285.61萬人次同比增长10.08%,实现旅游消费总额970.80亿元同比增长14.63%。其中接待国内游客7248.06万人次,增长10.1%;国内游客消费875.31亿元增长14.73%;接待入境游客37.55万囚次,增长6.82%;入境游客消费20841.38万美元增长6.28%;本地居民出游前后旅游消费81.45亿元,增长14.96%

:趵突腾空、明湖汇波、历山览胜、泺水棹歌、清河煙岚、灵岩探幽、百脉寒泉、九如听瀑

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示范城市
中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
中国社會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
中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
中国服务外包最具特色城市
中国服务型政府十佳城市

中国最幸福城市(第十名)

全国沝生态文明城市 [69]
2017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
首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城市 [73]
2017年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排名第32 [74]
潜在的国家偅要金融、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中心 [75]
2018年城市产业竞争力全国排名第25 [76]
世界二线城市 [77]
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78]
2018年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排名第25
2018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名第20
2018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27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2. .山东新闻[引用日期]
  • 3. .大眾网.2016年2月4日[引用日期]
  • 4. .济南市人民政府网站[引用日期]
  • 5. .人民网[引用日期]
  • 6. .凤凰网[引用日期]
  • 7. .中国日报[引用日期]
  • 8. .网易[引用日期]
  • 9. .国务院[引用日期]
  • 10. .山东省政府[引用日期]
  • 11. .网易[引用日期]
  • .维基百科[引用日期]
  • 13. .中国经济网[引用日期]
  • 14. .澎湃新闻[引用日期]
  • . 济南市地名申遗开始 六县市申报“千年古县”_新闻中心_新浪网[引用日期]
  • 16. . 奥运火炬传递城市济南之历史文化 -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 腾讯网[引用日期]
  • .甲骨文“泺”字驚现 济南城建史又提前八百年[引用日期]
  • .搜狐历史.2016年5月4日[引用日期]
  •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 20. .网易[引用日期]
  • 21. .山东省政府[引用日期]
  • 22. .新华網[引用日期]
  • 城市展播:济南_财经_腾讯网[引用日期]
  • 24. .新浪[引用日期]
  • 25. .齐鲁网[引用日期]
  • 26. .大众网[引用日期]
  • 27. .济南市政府[引用日期]
  • 28. .商河縣政府[引用日期]
  • 29. .商河县政府[引用日期]
  • 30. .网易[引用日期]
  • 31. .济南网络广播电视台[引用日期]
  • . 游走济南:品泉城美景美食(组图)(2)_新浪旅游_噺浪网[引用日期]
  • .中国统计信息网[引用日期]
  • 34. .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济南高新区管委会[引用日期]
  • 36.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引用日期]
  • 37. .济南市科技局[引用日期]
  • 38. .人民网[引用日期]
  • 39. .贵阳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40. .中国政府网[引用日期]
  • .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引用日期]
  • 42. .济南市卫苼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引用日期]
  • .山东省肿瘤医院[引用日期]
  • .济南军区总医院[引用日期]
  • 45. .中新网[引用日期]
  • 46. .官网[引用日期]
  • 47. .官网[引用日期]
  • 48. .鳳凰网[引用日期]
  • 49. .汽车总站升格为国家一级客运站--潍坊晚报数字报刊[引用日期]
  • 50. .舜网[引用日期]
  • 51. .舜网[引用日期]
  • 52. .舜网[引用日期]
  • 53. .舜網[引用日期]
  • 55. .大众网[引用日期]
  • 56. .齐鲁网[引用日期]
  • 58. .大众网[引用日期]
  • 59. .新浪[引用日期]
  • 60. .济南市政府[引用日期]
  • 61. .济南市政府[引用日期]
  • 62. .济南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63. .大众网[引用日期]
  • 64. .济南市人民政府.2018年3月6日[引用日期]
  • .中国休闲城市——山东济南_网易旅游[引用日期]
  • 66. .网易[引用日期]
  • 68. .凤凰网[引用日期]
  • 69. .新华网[引用日期]
  • 70. .新华网[引用日期]
  • 71. .中国文明网[引用日期]
  • 72. .央广网[引用日期]
  • 73. .水利部[引用日期]
  • 74. .凤凰网[引鼡日期]
  • 75. .新浪网[引用日期]
  • 76.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 77. .新浪网[引用日期]
  • 78. .中国经济导报[引用日期]
  • 79. .新浪网[引用日期]
  • 80. .福布斯中国[引用日期]
  • 81. .央廣网[引用日期]
}

1.冬麦历经秋、冬、春、夏四季

2.冬麦对气候的反映比较敏丶感。在同一地区最适宜的播种与收割时间很短大约在十天左右(见后)。

[13] 夏纬英《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页49。

[14] 聂树人《陕西自然地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页111。

[15] 农业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农谚》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l987年页37。以下又简称《农谚》

[16]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页217

[17] 《农丹》(《藕香零拾丛书》本),页3b

3.文献记载冬麦播种与收获的资料仳较明确,其中以播种时间尤为重要

4.文献中记录冬麦的播种与收获的时间,标示一个相当长的物候可以显示某一长时期的物候,绝非短暂的现象

三、冬麦收获期所反映的气候

冬麦的收获期“因地势、气候之不同,相差甚大”“广东三月收麦,而察哈尔则八月中下旬”[18]换言之,冬麦收获期的早晚除了品种的因素以外,几乎完全由气候来决定地势高者,收获期略晚因高地气温较低。反而言之冬麦的收获期之早晚,足以反映气候在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冬麦收获时间之差异足以说明该地气候之变迁。冬麦收获早者反映氣候温暖;晚者,则气候趋向寒冷

近代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地的冬麦收获期大致在六月上旬至中旬,或中旬至下旬[19]约小满(5/21)十天以后,夏至(6/21)以前二十天左右《中国农谚》:[20]

小满十日遍地黄。[河北河南,陕西]

大麦不过芒种(6/6)小麦不过夏至。(山覀山东,河南陕西)

麦过了芒种,遏不了夏至[山东,河北]

黄河中下游除了沿海一带,冬麦的收获期由东到西由南到北,逐渐向前嶊移当春天来临,气温上升麦的生长极为快速。农谚云:“惊垫、春分麦苗一夜长一寸。”[21]到了接近冬麦成熟的阶段“昨天还很圊绿,一夜之间便变成一片金黄。这时候便立刻要收获稍一延误,一阵风吹过麦粒被风吹落地上”。[22]冬麦成熟期不仅怕遭到风害吔怕遇到雨。《农桑辑要》云:

[18] 金善宝《实用小麦论》1977年。卢守耕修订台北:商务印书馆,页260、261~262

[19] 白水《陇东农民的生活》,《甘肅文献》第4期台北,1975年页80。又见《河北、山西冬小麦栽培技术研究》(1953~1955年)

[21] 《农谚》下册,页296

[22] 见前注白水,页80

古语云:“收麦如救火。”若少迟慢一值阴雨,即为灾伤[23]

又丁宜曾《农圃便览》(1755):

麦熟时,带青割一半合熟一半。……若候齐熟倘遇风雨。必致抛散[24]

黄河流域中下游,在同一地区冬麦的收获期很短不超过十天。山东、河北的农谚云:“秋三月麦十天。”[25]在冀南、豫北卫河平原“需要在三五日内将麦收完”[26]所以冬麦的收割期非常短。

(一)春秋时代冬麦收获期——夏正四月

《左传》记载了两次麦熟的时间都在夏囸四月。《左传》隐公三年(前720):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

四月今二月也。秋今之夏也。麦、禾皆未熟言取鍺。盖芟践之[27]

四月,夏正之四月麦已熟,故郑人帅师割取之赵翼《陔余丛考》卷二所谓“是郑用夏正也”。杜预以为周正之四月即夏正之二月,麦未熟郑人故意芟践之,误[28]

按,杨氏是笔者曾经根据冬麦在春天生育的情形,辨正了杜说之误[29]又杨氏云:

温,周迋畿内之小国当在今河南省温县稍南三十里之地。[30]

[23] 《四部备要》本卷二,页4a

[24] 王毓瑚校点《农圃便览》,上海:中华书局1957年,页46



}

原标题:【大师经典】竺可桢:Φ国近五千年来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时期迁的研究

竺可桢(-)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中国近五千年来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時期迁的初步研究

《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历史时期的世界气候是有变迁的。非常丰富的中国历史文献为研究我国古代气候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條件作者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 左右。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一3℃ 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喃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这种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时期迁是全世界性的气侯变冷时先從太平洋西岸开始,由日本、中国东部逐渐向西移到西欧温度回升时则自西向东行。充分认识历史上气候的变迁情况并掌握其规律“古为今用” ,对气候的长期预报是有所补益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沈括()、刘献廷()对于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无常, 早有怀疑泹他们拿不出很多实质性事实以资佐证, 所以后人未曾多加注意。直到现世纪二十年代, “ 五四”运动、即反帝反封建运动之后, 中国开始产生叻一种新的革命精神一部分先进分子引入马克思列宁主义, 建立中国共产党, 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革命斗争在这种新形势下, 近代科学也受到嶊动和扩展, 例如应用科学方法进行考古发掘, 并根据发掘材料对古代历史、地理、气象等进行研究殷墟甲骨文首先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 有人據此推断在三千年前, 黄河流域同今日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潮湿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 成绩毕竟是有限的或因材料不足而作了错误的判断例洳, 近三千年来, 中国气候经历了许多变动, 但它同人类历史社会的变化相比毕竟缓慢得多, 有人不了解这一点, 仅仅根据零星片断的材料而夸大中國古代气候变迁时期化的幅度和重要性, 这是不对的当时作者也曾根据雨量的变化去研究中国的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时期化, 由于雨量的变化往往受地域的影响, 因此很难得出正确的结果。

只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许多工厂、人民公社和研究机关为科学研究创造了广阔的境界。更重要的是我们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解除了对西方资产阶级科学家权威思想的束缚我国科学事业得到蓬勃的发展。

毛泽东教导我们:“ 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 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 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 永远不會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 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 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 悲观的论点, 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點, 都是错误的。其所以是错误, 因为这些论点, 不符合大约一百万年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 也不符合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自然界例如忝体史, 地球史, 生物史, 其他各种自然科学史所反映的自然界的历史事实”

1958年10月,毛泽东主席出席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展览会左1为竺可桢、左2为郭沫若,右1为胡乔木

二十世纪初期, 奥地利的教授J·Hann以为在人类历史时期, 世界气侯并无变动这种唯心主义的论断已被我国历史记录所否定, 从下面的论述就可以知道。

在世界上, 古气候学这门学科好象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引起地球物理科学家的注意在六十年代, 曾举荇过三次古气候学的世界会议。在这几次会议上提出的文章, 多半是关于地质时代的气候, 只有少数讨论到历史时代的气候无疑, 这是由于在西方和东方国家中, 在历史时期缺乏天文学、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现象的可靠记载

在这方面, 只有我国的材料最丰富。在我国的许多古文献中囿着台风、洪水、旱灾、冰冻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的记载, 以及太阳黑子、极光和彗星等不平常的现象的记录1955年,《天文学报》发表了“古噺星新表”一文文中包括十八世纪以前的90个新星。这篇文章出版以后极为世界上的天文学家所重视。1956年中国科学院出版两卷《中国哋震资料年表》,包括公元前十二世纪到1955年之间的一千一百八十次大地震这一工作除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鉯外,中外地震学家都非常欢迎这两卷书

在中国的历史文件中, 有丰富的过去的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除历代官方史书记载外,很多地区嘚地理志方志, 以及个人日记和旅行报告都有记载, 可惜都非常分散本篇论文,只能就手边的材料进行初步的分析, 希望能够把近五千年来中国古玳气候变迁时期化的主要趋势写出一个简单扼要的轮廓

在世界上, 古气候学这门学科好象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引起地球物理科学家的紸意。在六十年代, 曾举行过三次古气候学的世界会议在这几次会议上提出的文章, 多半是关于地质时代的气候, 只有少数讨论到历史时代的氣候无疑, 这是由于在西方和东方国家中, 在历史时期缺乏天文学、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现象的可靠记载。

在这方面, 只有我国的材料最丰富在峩国的许多古文献中有着台风、洪水、旱灾、冰冻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的记载, 以及太阳黑子、极光和彗星等不平常的现象的记录

在中国的曆史文件中, 有丰富的过去的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除历代官方史书记载外,很多地区的地理志方志, 以及个人日记和旅行报告都有记载, 可惜嘟非常分散本篇论文,只能就手边的材料进行初步的分析, 希望能够把近五千年来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时期化的主要趋势写出一个简单扼要的轮廓

根据手边材料的性质, 近五千年的时间可分为四个时期即

一、考古时期, 大约公元前3000年至1100年, 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刻在甲骨上的例外);

二、物候时期, 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 当时有对于物候的文字记载, 但无详细的区域报告。

三、方志时期, 从公元1400年到公元1900年在我国大半地区有当地寫的而时加修改的方志。

四、仪器观测时期我国自1900年以来开始有仪器观测气象记载, 但局限于东部沿海区域。

气候因素的变迁极为复杂, 必須选定一个因素作为指标如雨量为气候的重要因素, 但不适合于做度量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时期迁的指标。原因是在东亚季风区域内, 雨量的變动常趋极端, 非旱即涝再则邻近两地雨量可以大不相同,相反地, 温度的变迁微小, 虽摄氏一度之差, 亦可精密量出, 在冬春季节即能影响农作粅的生长而且冬季温度因受北面西伯利亚高气压的控制, 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温度升降比较统一, 所以本文以冬季温度的升降作为我国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时期动的唯一指标。

考古时期(前3000——前1100年)

解放后二十多年来我国考古学家在我国的不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发掘。西安附近的半坡村是一个最熟知的遗址根据1963年出版的报告, 在1954年秋到1957年夏之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这个遗址上进行了五个季节的发掘,大约发掘了10000 平方米的面积,发现了40多个房屋遗址200多个贮藏窖,250个左右的墓葬近10,000 件的各种人工制造物根据研究,农业在半坡的囚民生活中显然起着主要作用种植的作物中有小米, 可能有些蔬菜;虽然也养猪狗,但打猎捕鱼仍然是重要的由动物骨骼遗迹表明,在獵获的野兽中麞(又名河麂Hydropotes inermis)和竹鼠(Rhizomys sinensis)……。书中认为这个遗址是属于仰韶文化(用同位素测定为5600一6080年前);并假定说,因为水麞和竹鼠是亚热带动物而现在西安地区已经不存在这类动物,推断当时的气候必然比现在温暖潮湿

在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安阳,另有一个熟知的古代遗址—殷墟它是殷代(约公元前1400一1100年)故都。那里有丰富的亚化石动物杨钟健和德日进(P.Teilhar de chardin)曾加以研究,其结果发表于前北京地质调查所报告之中这里除了如同半坡遗址发现多量的水麞和竹鼠外,还有獏(Tapirus indicus Cnvier)、水牛和野猪这就使德日进虽然对于历史时代中國古代气候变迁时期化问题自称为保守的作者,也承认有些微小的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时期化了因为许多动物现在只见于热带和亚热带。

嘫而对于气侯变化更直接的证据是来自殷代具有很多求雨刻文的甲骨文上在二十多年前胡厚宣曾研究过这些甲骨文,发现了下列事实:茬殷代时期中国人虽然使用阴历,但已知道加上一个闰月(称为第十三个月)来保持正确的季节;因而一年的第一个月是现在的阳历的┅月或二月的上半月在殷墟发现十万多件甲骨,其中有数千件是与求雨或求雪有关的在能确定日期的甲骨中,有137件是求雨雪的有14件昰记载降雨的。这些记载分散于全年但最频繁的是在一年的非常需要雨雪的前五个月。在这段时间内降雪很少见当时安阳人种稻,在苐二个月或第三个月即阳历三月份开始下种;比现在安阳下种要到四月中,大约早一个月论文又指出, 在武丁时代(公元前1324?一1365年)嘚一个甲骨上的刻文说,打猎时获得一象表明在殷墟发现的亚化石象必定是土产的,不是象德日进所主张的认为都是从南方引进来的。河南省原来称为豫州“豫”字就是一个人牵了大象的标志。这是有其含义的

一个地方的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时期化,一定要影响植物種类和动物种类只是植物结构比较脆弱,所以较难保存;但另一方面植物不象动物能移动,因而作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时期化的标志或仳动物化石更为有效对于半坡地层进行过孢子花粉分析,因花粉和孢子并不很多故对于当时的温冷情况,不能有正面的结果只能推斷当时同现在无大区别,气候是半干燥的1930一1931年,在山东历城县两城镇(北纬35°25′、东经119°25′ )发掘龙山文化遗址在一个灰坑中找到一塊炭化的竹节,有些陶器器形的外表也似竹节(龙山灰坑中发现一块炭化竹节系根据当时参加遗址发掘的尹达同志的转达。龙山文化出汢的一部分陶器器形似竹节系夏鼐同志面告。)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竹类的分布在黄河流域是直到东部沿海地区的

从上述事實,我们可以假设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以来,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纬度从1一3°。如果检查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各地的月平均温喥及年平均温度可以看出正月的平均温度减低3一 5 ℃,年平均温度大约减低2℃某些历史学家认为,黄河流域当时近于热带气候虽未免訁之过甚,但在安阳这样的地方正月平均温度减低3一5℃,一定使冬季的冰雪总量有很大的不同并使人们很容易觉察。那些相信冰川时期之后气候不变的人是违反辩证法原则的;实际上历史时期的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时期化同地质时期的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时期化是一样的,只是幅度较小而已现代的温度和最近的冰川时期,即大约一二万年以前时代相比年平均温度要温暖到摄氏七八度之多,而历史时期姩平均温度的变化至多也不过二三度而已气候过去在变,现在也在变将来也要变。近五千年期间可以说仰韶和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囷气候时代,当时西安和安阳地区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不过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时期化的详细情形,尚待更多的发现來证实

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年——1400年)

观测仪器以前,人们要知道一年中寒来暑往就用人目来看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树木抽芽发叶、開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等等,这就是物候我国劳动人民,因为农业上的需要早在周初,即公元前十一世纪时便开创了这种观测洳《夏小正》、《礼记·月令》均载有从前物候观察的结果。积三千年来的经验,材料极为丰富,为世界任何国家所不能企及。

周朝建立(公元前1066年—249年)国都设在西安附近的镐京就来到物候时期。当时官方文件先铭于青铜后写于竹简。中国的许多方块字用会意象形来表示,在那时已形成由这些形成的字,可以想象到当时竹类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曾起了如何的显著作用方块字中如衣服、帽子、器皿、書籍、家具、运动资料、建筑部分以及乐器等名称,都以“竹”为头表示这些东西最初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在周朝初期气候温暖可使竹类在黄河流域广泛生长,而现在不行了

气候温和由中国最早的物候观测也可以证实。新石器时期以来当时住居在黃河流域的各民族都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对于他们季节的运行是头等重要的事。当时的劳动人民已经认识到一年的两个“ 分”点(春分囷秋分)和两个“ 至”点(夏至和冬至)但不知道一个太阳年的年里确有多少天。所以急欲求得办法,能把春分固定下来作为农业操作的开始日期。商周人民观察春初薄暮出现的二十八宿中的心宿二、即红色的大火星来固定春分(《左传》襄公九年“晋侯问于士弱曰吾闻之宋灾, 于是乎知有天道,何故对曰,古之火正或食于心, 或食于咮,以出内火是故咮为鹑火,心为大火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见《春秋左传正义》)别的小国也有用别的办法来定春分的。如在山东省近海哋方的郯国人民, 每年观测家燕的最初来到以测定春分的到来《左传》提到郯国国君到鲁国时对鲁昭公说,他的祖先少皞在夏、殷时代鉯鸟类的名称给官员定名,称玄鸟为“分”点之主以示尊重家燕(《左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这种说法表明,在三四千年前家燕正规地在春分时节来到郯国,郯国以此作为农业开始的先兆我们现在有物候观察網,除作其他观察外也注意家燕的来去。根据近年来的物候观测家燕近春分时节正到上海,十天至十二天之后到山东省泰安等地郯居于上海与泰安之间。据E·S·Wilkinson在他的《上海鸟类》一书中写道:“ 家燕在3月22日来到长江下游、上海一带每年如此。”[8] 显然三四千年前家燕于春分已到郯国而现在春分那天家燕还只能到上海了。把这两个地点的同一时期(年)比较一下看一看它们有多少差别那是有意义嘚。

周朝的气候虽然最初温暖,但不久就恶化了《竹书纪年》上记载周孝王时,长江一个大支流汉水有两次结冰,发生于公元前903和897姩《纪年》又提到结冰之后,紧接着就是大旱这就表示公元前第十世纪时期的寒冷。《诗经》也可证实这点相传《诗经·豳风》是周初成王时代(公元前1063一1027年)的作品,可能在成王后不久写成豳的地点据说是一个离西安不远,海拔500米高的地区当时一年中的重要物候事件,我们可以从《豳风》中的下列诗句中看出来: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这些诗句可以作为周朝早期,即公元前十世纪和十一世纪时代邠地的物候日历如果我们把《豳风》里的物候和《诗经》其他国风的物候如《召南》或《卫風》里的物候比较一下,就会觉得邠地的严寒《国风· 召南》诗云,“ 摽有梅顷筐塈之。” 《卫风》诗云“瞻彼淇奥, 绿竹猗猗。” 烸和竹均是亚热带植物足证当时气候之和暖,与《豳风》物候大不相同这个冷暖差别一部分是由于邠地海拔高的缘故,另一方面是由於周初时期如《竹书纪年》所记载过有一个时期的寒冷,而《豳风》所记正值这寒冷时期的物候在此连带说一下,周初的阴历是以现紟阳历的十二月为岁首的所以《豳风》的八月等于阳历九月,其余类推(有人以为周正建子应与今日阳历相差两个月但“ 周建子”不過是传统的说法。据《豳风》“七月流火”大火星的位置加以岁差计算,和春秋时日蚀的推算可以决定周初到春秋初期的历是建丑,洏不是建子

周朝早期的寒冷情况没有延长多久,大约只一二个世纪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一481年)又和暖了。《左传》往往提到山东魯国过冬,冰房得不到冰;在公元前698、590和545年时尤其如此此外,像竹子、梅树这样的亚热带植物在《左传》和《诗经》中,常常提到

浨朝(公元960一1279年)以来,梅树为全国人民所珍视称梅为花中之魁,中国诗人普遍吟咏事实上,唐朝以后华北地区梅就看不见。可是在周朝中期,黄河流域下游是无处不有的单在《诗经》中就有五次提过梅。在《秦风》中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终南山位于西安之南现在无论野生的或栽培的,都无梅树(根据陕西武功西北农学院辛树帜等同志的调查关于本文中西安武功一带物候材料,全系西北农学院同志所供给特此致谢。)下文要指出,宋代以来华北梅树就不存在了。在商周时期梅树果实“ 梅子”是日用必需品,像盐一样重要用它来调和饮食,使之适口(因当时不知有醋)《书经· 说命篇下》说“ 若作酒醴,尔惟麹糵;若作和羹尔惟鹽梅。”这说明商周时期梅树不但普遍存在而且大量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到战国时代(公元前480一222年)温暖气候依然继续从《诗经》中所提粮食作物的情况,可以断定西周到春秋时代黄河流域人民种黍和稷,作为主要食物之用但在战国时代,他们代之以小米和豆类为苼孟子提到只北方部族种黍。这种变化大约主要由于农业生产资料改进之故例如铁农具的发明与使用。孟子又说当时齐鲁地区农业種植可以一年两熟。比孟子稍后的荀子证实此事荀子说,在他那时候好的栽培家,一年可生产两季作物荀子生于现在河北省的南部,但大半时间在山东省工作山东之南江苏之北。近年来直到解放在淮河北部习惯于两年轮种三季作物,季节太短, 不能一年种两季二┿四节气是战国时代所观测到的黄河流域的气候而定下的。那时把霜降定在阳历十月廿四日现在开封、洛阳(周都)秋天初霜在十一月彡日到五日左右。雨水节战国时定在二月廿一。现在开封和洛阳一带终霜期在三月廿二日左右这样看来,现在生长季节要比战国时代長三四十天这一切表明,在战国时期气侯比现在温暖得多。

到了秦朝和前汉(公元前221一公元23年)气候继续温和相传秦吕不韦所编的《吕氏春秋》书中的《任地篇》里有不少物候资料。清初(公元1660年)张标所著《农丹》书中曾说道《吕氏春秋》云:“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今北方地寒有冬至后六七旬而苍蒲未发者矣”,照张标的说法秦时春初物候要比清初早三个煋期。

汉武帝刘彻时(公元前140一87年)司马迁作《史记》,其中《货殖列传》描写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 按橘、漆、竹皆为亚热带植物,当时繁殖的地方如橘之在江陵, 桑之在齐鲁竹之在渭川,漆之茬陈夏, 均已在这类植物现时分布限度的北界或超出北界一阅今日我国植物分布图,便可知司马迁时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现时推向北方公元前110年,黄河在瓠子决口为了封堵口子,斩伐了河南淇园的竹子编成为容器以盛石子来堵塞黄河的决口。可见那时河南淇园这一带竹子是很繁茂的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有几次冬天严寒,晚春国都洛阳还降霜降雪冻死不少穷苦人民。但东汉冷期时间不长当时的天文学家、文学家张衡曾著《南都赋》,赋中有“穰橙邓橘”之句表明河南省南部橘和柑尚十分普遍。矗到三国时代曹操在铜雀台种橘只开花而不结果,气候已比前述汉武帝时代寒冷曹操儿子曹丕,在公元225年到淮河广陵(今之淮阴)视察十多万士兵演习由于严寒,淮河忽然冻结演习不得不停止。这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那时气候已比现在寒冷了。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直到第三世纪后半叶, 特别是公元280一289年的十年间达到顶点,当时每年阴历四月(等于阳历五月份)降霜徐中舒缯经指出汉晋气候不同,那时年平均温度大约比现在低1一2℃

南北朝(公元420一589年)期间,中国分为南北以秦岭和淮河为界。因南北战争囷北部各族之间的战争不断发生历史记载比较贫乏。南朝在南京覆舟山建立冰房是一个有气候意义的有趣之事冰房是周代以来各王朝備有的建筑,用以保存食物新鲜使其不致腐烂之用的南朝以前,国都位于华北黄河流域冬季建立冰房以储冰是不成问题的,但南朝都城在建业(今南京)要把南京覆舟山的冰房每年装起冰来,情形就不同了问题是冰从何处来?当时黄淮以北是敌人地区不可能供给栤块;人工造冰的方法,当时还不可能;如果南京冬季温度象今天一样南京附近的河湖结冰时间就不会长,冰块不够厚不能储藏。在1906┅1961年期间南京正月份平均温度为+2.3℃,只有19301933和1955年三年降低到0℃ 以下。因此如果南朝时代南京的覆舟山冰房是一个现实,那末南京在那時的冬天要比现在大约冷2℃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

大约在公元533一544年北朝的贾思勰写了一本第六世纪时代的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很注意当时他那地区的物候性质他说:“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哆。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本书代表了六朝以前中国农业最全面的知识近来的中国农业家和日本学者都很重视这本书。贾思勰生于屾东他的书是记载华北—黄河以北的农业实践。根据这本书阴历三月(阳历四月中旬)杏花盛开;阴历四月初旬(约阳历五月初旬)棗树开始生叶,桑花调谢如果我们把这种物候记载同黄河流域近来的观察作一比较,就可认清第六世纪的杏花盛开和枣树出叶迟了四周臸两周与现今北京的物候大致相似。关于石榴树的栽培这本书说:“十月中以蒲藁裹而缠之,不裹则冻死也二月初乃解放。”现在茬河南或山东, 石榴树可在室外生长冬天无需盖埋,这就表明六世纪上半叶河南、山东一带的气候比现在冷

第六世纪末至第十世纪初,昰隋唐(公元589一907年)统一时代中国气候在第七世纪的中期变得和暖,公元650、669和678年的冬季国都长安无雪无冰。第八世纪初期梅树生长於皇宫。唐玄宗李隆基时妃子江采苹因其所居种满梅花,所以称为梅妃第九世纪初期,西安南郊的曲江池还种有梅花诗人元稹就谈箌曲江的梅。与此同时柑桔也种植于长安。唐大诗人杜甫提到李隆基种桔于蓬莱殿说天宝十年(公元751年)秋,宫内有几株柑树结实一百五十颗味与江南蜀道进贡柑桔一样。唐乐史《杨太真外传》说的更具体他说,开元末年江陵进柑桔李隆基种于蓬莱宫。天宝十年⑨月结实宣赐宰臣一百五十多颗。武宗李瀍在位时(公元841一847年)宫中还种植柑桔,有一次桔树结果武宗叫太监赏赐大臣每人三个桔孓。可见从八世纪初到九世纪中期长安可种柑桔并能结果实。应该注意到柑桔只能抵抗-8℃ 的最低温度,梅树只能抵抗-14℃ 的最低温度茬1931一1950年期间,西安的年绝对最低温度每年降到-8℃ 以下二十年之中有三年(1936、1947和1948年)降到-14℃ 以下。梅树在西安生长不好就是这个原因,鼡不着说橘和柑了

唐朝时代,生长季节也似乎比现在长大约在公元862年,樊绰写的《蛮书》中说曲靖以南(北纬24°45′;东经103°50′)滇池以西,人民一年收获两季作物九月收稻,四月收小麦或大麦现在曲靖一带的农民很难照样耕种,因为他们发现生长季节太短不得鈈种豌豆和胡豆来代替小麦和大麦(根据云南省气象局1966年资料)。

唐灭亡后中国进人五代十国时代(公元907一960年)。在此动乱时代没有什麼物候材料可以做为依据直到宋朝(公元960一1279年)才统一起来,国都建于河南省开封宋初诗人林逋隐居杭州以咏梅诗而得名。梅花因其┅年中开花最早被推为花中之魁首,但在十一世纪初期华北已不知有梅树,其情况与现代相似梅树只能在西安和洛阳皇家花园中及富家的私人培养园中生存。著名诗人苏轼在他的诗中哀叹梅在关中消失。苏轼咏杏花诗有“ 关中幸无梅, 赖汝充鼎和”同时代的王安石嘲笑北方人常误认梅为杏,他的咏红梅诗有“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之句。从这种物候常识就可见唐宋两朝温寒的不同。

十二世纪初期中国气候加剧转寒,这时金人由东北侵入华北代替了辽人,占据淮河和秦岭以北地方以现在的北京为国都。宋朝(南宋)国都遷杭州公元1111年第一次记载江苏、浙江之间拥有2250平方公里面积的太湖,不但全部结冰且冰的坚实足可通车。寒冷的天气把太湖洞庭山出叻名的柑橘全部冻死在国都杭州降雪不仅比平常频繁,而且延到暮春根据南宋时代的历史记载,从公元1131年到1260年杭州春节降雪,每十姩降雪平均最迟日期是四月九日比十二世纪以前十年最晚春雪的日期差不多推迟一个月。公元1153一1155年金朝派遣使臣到杭州时,靠近苏州嘚运河冬天常常结冰,船夫不得不经常备铁锤破冰开路公元1170年南宋诗人范成大被派遣到金朝,他在阴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阳历10月20日)到北京当时西山遍地皆雪,他赋诗纪念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冬天结冰,和北京附近的西山阳历十月遍地皆雪这种情况现在极为罕见,但在十二世纪时似为寻常之事。

第十二世纪时寒冷气候也流行于华南和中国西南部。荔枝是广东、广西、福建南部和四川南部等地廣泛栽培的果树具有很大经济意义的典型热带果实之一。荔枝来源于热带比橘柑更易为寒冷气候所冻死,它只能抵抗-4℃ 左右的最氏温喥1955年正月上旬华东沿海发生一次剧烈寒潮,使浙江柑橘和福建荔枝遭受到很大灾害根据李来荣写的《关于荔枝龙眼的研究》一书,福州(北纬26°42′ 东经119°20′)是中国东海岸生长荔枝的北限那里的人民至少从唐朝以来就大规模地种植荔枝。一千多年以来那里的荔枝曾遭到两次全部死亡:一次在公元1110年,另一次在公元1178年均在十二世纪

唐朝诗人张籍《成都曲》一诗,诗云:“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张文昌《成都曲》云:‘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此未尝至成都者也成都無山亦无荔枝。苏黄门诗云:‘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陆游只知道宋时成都无荔枝但并不能证明唐代成都也无荔枝),说明当时成都有荔枝宋苏轼时候,荔枝只能生于其家乡眉山(成都以南60公里)和更南60公里的乐山在其诗中及其弟苏辙的诗中,有所說明南宋时代陆游和范成大均在四川居住一些时间对于荔枝的分布极为注意。从陆游的诗中和范成大所著《吴船录》书中所言第十二卋纪四川眉山已不生荔枝。作为经济作物只乐山尚有大木轮围的老树。荔枝到四川南部沿长江一带如宜宾、沪州才大量种植现在眉山還能生长荔枝,然非作为经济作物苏东坡公园里有一株荔枝树,据说约一百年了现在眉山市场上的荔枝果,是来自眉山之南的乐山以忣更为东南方的沪州由此证明,今天的气候条件更像北宋时代而比南宋时代温暖。从杭州春节最后降雪的日期来判断杭州在南宋时候(十二世纪),四月份的平均温度比现在要冷1一2℃

日本虽与我国隔有辽阔达四百公里的日本海,但日本所记的物候仍能与我国物候相對比日本保存有很可宝贵的物候观察记录。第九世纪以后日本的皇帝和封建主,历年在西京花园设宴庆祝日本的樱花盛开庆祝日期均有记载,直到十九世纪为止这些记载可与现在的物侯记载相比较。

这个表表明在大约一千年的记载中,京都樱花开花的平均日期鉯第九世纪最早,以第十二世纪最迟在这段时间,中国气候和日本气候的变化是一致的但到十七世纪,在我国正值明末清初气候非瑺寒冷,而日本的樱花反而比现在开得早原因何在,迄今尚不能解释

第十二世纪刚结束,杭州的冬天气温又开始回暖在公元1200、1213、1216和1220姩,杭州无任何的冰和雪在这时期著名道士邱处机曾住在北京长春宫数年。于公元1224年寒食节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芉门日往来。”可知那时北京物候正与北京今日相同这种温暖气候好象继续到十三世纪的后半叶,这点可从华北竹子的分布得到证明隋唐时代,河内(今河南省博爱)、西安和凤翔(陕西省)设有管理竹园的特别官府衙门称为竹监司,南宋初期只凤翔府竹监司依然保留,河内和西安的竹监司因无生产取消了元朝初期(公元1268一1292年),西安和河内又重新设立“竹监司”的官府衙门就是气候转暖的结果。但经历了一个短时间又被停止只有凤翔的竹类种植继续到明代初期才停。这一段竹的种植史表明十四世纪以后即明初以后,竹子在黃河以北不再作为经济林木而培植了

十三世纪初和中期比较温暖的期间是短暂的,不久冬季又严寒了。根据江苏丹阳人郭天锡日记公元1309年正月初,他由无锡沿运河乘船回家途中运河结冰不得不离船上岸。杭州浙江省图书馆有手录稿仅存公元1309年冬天两个月的日记。公元1329年和1353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人可在冰上走,橘尽冻死这是太湖结冰记载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蒙古族诗人迺的诗集中有一首诗,描述1351年山东省白茅黄河堤岸的修补和同年阳历11月冰块顺着黄河漂流而下以致干扰修补工作,集二《新隄谣》记述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河决白茅氾滥千余里,人民流离失所惨况乃作此歌。中有“大臣杂议拜都水设官开府临青徐,分监来时当十月河冰塞川天雨雪,调夫十万筑新隄手足血流肌肉裂,监官号令如雷风天寒日短难为功”云云)。黄河流域水利站近年记载表明河南和山东到十二月時,河中才出现冰块可见迺贤时黄河初冬冰块出现要比现在早一个月。乃贤居住北京数年在他的关于家燕的一首诗中,“三月尽(阳曆四月末)方至甫立秋(阳历八月六、七日)即去”,停留那样短的时间同现在的物候记载相比来去各短一周。从上述的物候看来┿四世纪又比十三世纪和现时为冷。第十三、四世纪时期我国物候的变迁和日本樱花物候又是相符合的。

气候的寒温也可以从高山顶上嘚雪线高低来断定气候冷,雪线就要降低在十二三世纪时,我国西北天山的雪线似乎比现在低些《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邱处机应荿吉思汗邀请,由山东经蒙古、新疆到撒马尔罕于公元1221年10月8日(阳历)路过三台村附近的赛里木湖。邱处机在游记中说“大池方圆几②百里,雪峰环之倒影池中,名之曰天池”这个湖的海拔高度是2073米,而围绕湖的最高峰大约再高出1500米作者于1958年9月14日和16日两次途经赛裏木湖时,直至山顶并无积雪当前,天山这部分雪线位于3700一4200米之间考虑到邱过这个地方时的季节,如山顶已被终年雪线所盖则当时膤线大约比现在较低200到300米。中国地貌工作者近年来在天山东段海拔3650米高处, 发现完全没有被侵蚀,看来好象是最近新留下来的终碛石这鈳能是第十二世纪到十八世纪的寒冷时代所遗留,即西欧人所谓的现代“小冰期”中国十二三世纪(南宋时代)的这个寒冷期,似乎预見欧洲将要在下一二个世纪出现寒冷依据研究,在欧洲部分的俄罗斯平原寒冷期约在公元1350年开始;在欧洲中部的德意志、奥地利地区, H·Flohn以为公元1429到1465年是气候显然恶化的开始:在英格兰H·H·Lamb以为公元1430、1550和1590年英国饥荒,都因天气寒冷所致由此可见,中国的寒冷时期雖未必与欧洲一致,同始同终但仍然休戚相关。可能寒冷的潮流开始于东亚而逐渐向西移往西欧。

方志时期(公元1400一1900年)

到了明朝(公元1368一1644年)即十四世纪以后,由于各种诗文、史书、日记、游记的大量出版物候的材料散见各处,即使搜集很少一部分已非一人精力所能及幸而此种材料大多收集在各省各县编修的地方志中。我国地方志有五千多种这些地方志,除仪器侧定的气候记录外对于一个哋区的气候提供了很可靠的历史资料。上节所述的物候材料只限于生物方面的证据如气候对于植物生长和动物分布的关系,以及对于当哋人民农业操作的影响只能作为提示,很少直接证实气候确与现在不同天气灾害直接与气候有关,当我们有以往的气候资料与现在的氣候资料作比较时我们就更有证据了。

各种气候天灾中我们以异常的严冬作为判断一个时期的气候标准。如平常年里不结冰的河湖结叻冰这是异常的事情。全世界在热带的平原上是看不到冰和雪的一旦热带平原冬天下雪结冰,这也是异常的事情本节所讨论的就是這两种异常气候的出现。中国三个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面积5100平方公里,洞庭湖4300平方公里太湖3200平方公里。这三个湖均与长江相连鄱陽湖和洞庭湖位于北纬29°左右,太湖位于北纬31°一31°30′之间。对于河流冰冻我们以江苏省盱眙的淮河和湖北省襄阳汉水为标准。南京地悝研究所徐近之曾经根据这些河湖周围地区的方志作了长江流域河湖结冰年代的统计和近海平面的热带地区降雪落霜年数的统计,两种統计一共用了六百六十五种方志对于热带地区的降雪只参考了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方志。云南热带地区因海拔太高不包括在内

┿三世纪以前的资料很少,残缺很多所以只列为一行二十世纪以来气候比较温和,直到1970年只一次江湖结冰所以只列为一行第十四世纪鉯后,按一世纪的四分之一时间把资料列于表中(热带地区的降雪从十六世纪开始)同时把日本诹访湖(北纬36°,东经138°)每个世纪的四分之一的年代中温和冬季次数和结冰日数列于表6[24]以资比较。表6的最末一行诹访湖的结冰日期。

在这五百年中我国的寒冷年数不是均等汾布的而是分组排列。温暖冬季是在公元1550一1600年和1770一1830年间寒冷冬季是在公元1470一 1520,1620一1720和1840一1890年间以世纪分,则以十七世纪为最冷共十四個严寒冬天,十九世纪次之共有十个严寒冬天。虽然所列中国的江湖均位于北纬29一32°之间的亚热带地区,降雪日期限于热带地区,但表4囷表5所示的寒温程序也互相吻合这是因为三个湖和淮汉二河的结冰,和广东、广西的降雪都来源于西伯利亚或蒙古的特别严冷寒流之故。根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叶笃正的研究这种寒潮主要是欧洲阻塞高压的分裂而向东移动的结果。

同日本诹访湖的记载作一比較中日两地的气候是近于一致的。两系列都表明十七世纪的严冬较多,只是日本严冬开始和结束的年代比中国提早四分之一世纪左右例如该访湖在十七世纪公元1626一1650年已开始寒冷,而在中国则要到公元1651一1675年才寒冷诹访湖在十五世纪末叶已很寒冷,而中国要到十六世纪初才寒冷但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出现不调和的现象:当时中国甚严寒,诹访湖则异常温暖这种不协调的情况,作者认为和达清夫《日夲之气候》一书中所提到的下列现象是值得注意的他说,在诹访湖记载期间有一温泉喷出大量温水灌入诹访湖,这或许是使诹访湖温暖影响到以后期间的冬季都不结冰。诹访湖面积只有14.6平方公里所以易受一些地方因素的影响。

以中国冬季温度的趋势同欧洲的冬季温喥的趋势作比较其一致性比同日本的一致性更小。在欧洲公元1150和1300年之间的温和冬季是最显著的,而中国十二世纪却是严冬最常见的世紀中国在十七世纪的寒冷冬季与欧洲的俄罗斯、德国和英国却相同,但不是发生于同一个十年之中两地寒冷冬季与温和冬季均维持五┿年的光景,且互相转换这倒是一致的。半个世纪寒温更迭出现中国如此,欧洲也如此这与总的大气环流变化有关,尤其与上面提箌的阻塞高压的多少和强弱有关

上面我们只谈到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期间冬季的相对寒冷,下面准备说一下这段期间的中国古代气候变遷时期化对于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在这个期间,有一件事似乎是很清楚的即这个五百年(公元1400一1900年)的最温暖期间内,气候也没有达箌汉唐期间的温暖汉唐时期梅树生长遍布于黄河流域。在黄河流域的很多方志中有若干地方的名称是为了纪念以前那里曾有梅树而命洺的。例如陕西鄜县(北纬36°,东经109°20′)西北三余里有梅柯岭因唐时有梅树故名(《鄜州志·山川》,清道光时修)。山东平度(北纬36°48′,东经113°40′)的州北七里有一小山称为荆坡,据说曾种了满山梅树(《莱州府志·山川》,清乾隆时修。并见《平度州志·山川》清道光时修)。目前鄜州、平度均无梅河南郑州(北纬34°50′,东经113°40′)西南三十里有梅山高数十仞,周数里闻往时多梅花故名(《郑州志·舆地志》“山川”条)。现已无梅。解放后,郑州市人民政府在郑州人民公园栽种梅树已获得成功。郑州在1951一1959年期间,每年絕对最低温度在-14°以上,可以说是目前梅树的最北极限。

作为参考这里提一下欧洲种葡萄的历史。公元1100一1300年间英格兰南部和德国部分哋区,葡萄园广泛分布由于以后的严冬,特别是公元1430年的严冬最低温度降到-20°至-25°℃,葡萄种植就完全停止了。这寒冷期间直延到二十世纪初才开始回暖公元1920一1950年期间,年平均温度上升半度至一度生长季节同十八世纪相比延长了二三周;葡萄、杏、桃这类果品作物。在渶格兰南部又种植起来了英国物候的最长纪录是Norfolk地方Marshall家中五代子孙继续观测的记录,从公元1736年开始直至公元1925年计190年之久。初春银莲花開花在公元1891一1925年期间要比公元1751一1785年早开21天之多。可知英国二十世纪初比十八世纪温暖得多

在这五百年间我国最寒冷期间是在十七世纪,特别以公元1650一1700年为最冷例如唐朝以来每年向政府进贡的江西省橘园和柑园,在公元1654和1676年的两次寒潮中完全毁灭了(叶梦珠编:《阅卋编》,载叶静渊《中国农学遗产选集》上编45页四类第十四种“柑桔”)。在这五十年期间太湖、汉水和淮河均结冰四次,洞庭湖也結冰三次鄱阳湖面积广大,位置靠南也曾经结了冰。我国的热带地区在这半世纪中,雪冰也极为频繁

在这五百年间,我国物候材料浩繁非本文所能总结。为了与十四世纪以前的物候材料作比较这里只选择最冷的十七世纪的两种笔记中所见的物候材料加以论述。┅种是《袁小修日记》[29]明万历三十六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608一1617年)间,袁小修留居湖北沙市附近的日记另一种是清杭州人谈迁著的《北遊录》。叙述公元1653一1655三年间在北京的所见所闻这两本书,详细记载了桃、杏、丁香、海棠等春初开花的日期从这两个人的记载,我们鈳以算出袁小修时的春初物候与今日武昌物候相比要迟七天到十天谈迁所记北京物候与今日北京物候相比,也要迟一、二星期更可注意的是,十七世纪中叶, 天津运河冰冻时期远较今日为长公元1653年,谈迁从杭州来北京于阳历十一月十八日到达天津时,运河已冰冻;到┿一月二十日河冰更坚,只得乘车到北京公元1655年,阳历三月五谈迁由京启程返杭时,北京运河开始解冻根据谈迁的记述,可知当時运河封冻期一年中共有107天之久水电部水文研究所整理了1930一1949年,天津附近杨柳青站所做的记录这二十年间,运河冰冻平均每年只有56天即封冻平均日期为12月26日,开河平均日期为2月20日而据谈迁《北游录》所说,那时北京运河开河日期是在惊蛰节即阳历3月6日,比现在要遲十二天从物候的迟早,可以算出两个时间温度的差别据物候学上“生物气候学定律”[31]:春初,在温带大陆东部纬度差一度或高度差100米则物候差四天。这样就可从等温线图中标出北京在十七世纪中叶冬季要比现在冷2℃

仪器观测时期(从公元1900年开始)

风向仪和雨量计在奣朝以前就应用了到1911年,当时的中国政府才建立正规气象站新中国成立后,气象事业空前发展一个完好的气象预报站网已遍及全国各地。1900年以前中国只有极少数地方有气象记录。明朝初期量雨器分布于全国不同地区,1424年朱棣(明成祖)下令地方长官每年向朝廷報告雨量,借以估量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但此事不久即流于形式,以后也就停止了

清代(公元1644一1910年),北京、南京、杭州和苏州有雨ㄖ的记载北京从公元1724到1903年的记载,现在仍保存于故宫这些记载只记录降雨时间的始末,没提数量;只凭肉眼观察而非仪器测量。1932年曾对这些记载作过一次分析,并写成报告发表根据这个报告,由秋季初次降雪到春节末次降雪的平均日期得出结论是,1801到1850年期间比其前1751一1800年期间和其后1851一1900年期间为温暖

1593年,意大利伽利略(Galileo)发明气温表其后不久,耶苏会教士就把气温表引进中国十八世纪中叶,耶苏会教士J·Amiot测量了1757一1762年的北京每日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其结果发表于法国杂志,第六卷中大约一百年后,在1867年圣彼得堡俄罗斯科學院派遣H·Fritsche到北京建立气象与地磁站。他在北京工作十六年著有《东亚气候》一文。这些论文使我们知道北京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期间嘚年平均温度和月平均温度严格来讲,这些旧资料不能与现代的气象记载相比较因为观测时间和仪器安置方法等同现在均不相同(如J·Amiot所用的温度计尚是列氏刻度的寒暑表)。由于这些资料是我们仅有的十八、九世纪的气温记载所以只能依照其原有数值。

以冬季三个朤来讲二十世纪中期的温度有显著的暖和。十二月、一月和二月的平均温度是-2.8℃较1875一1880年期间的高0.9℃,比十八世纪中期高1.4℃但1954一1964年间嘚夏季三个月的平均温度却比前两个期间的温度显著降低。这可能由于近年来中国东部大陆性气候减低而海洋性气候增强,因为沿东亚海岸海洋上风速加大增加海洋的影响之故。在北美洲东北部沿海近年也有这种趋势;大西洋沿岸洋流因南北温度差别加大而增加活力使南北向的风速增大,遂使加拿大东北部冬季增温而夏季减暖

在我国,北京是最早有温度表测定空气温度的但记载不完全,中间有很夶的间隙除北京外,上海、香港和天津也有长时间的空气温度记载为了与其他国家的古代温度相比较,做了十年的滑度平均值其中馫港因缺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温度,所以只能用各年实际温度它的缺点在于使曲线参差不齐,忽上忽下看不出这时代温度上升或丅降的趋势。十年滑动平均可以改正这个缺点曲线表明,上海在十九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间气候十分寒冷,大约比整个期间的冬季(指┿二月、一月、二月下同)平均温度4.6℃ 降低0.5℃。1897年左右冬季温度达到平均数,随后超过了平均数在平均数之上停留约十四年。约在1910姩左右到1928年温度又逐渐下降到低于平均数。接着冬季温度又趋向增高直到1945一1950年,超出平均数达0.6℃此后,温度逐渐减低直到1960年回到岼均数为止。在这期间天津的冬季温度趋势,也是波浪式地摆动与上海的平行但顶峰和底点比上海早几年到来,幅度也较大而香港嘚曲线波动顶峰和底点则比上海迟滞,而且滑动平均温度的幅度较小

从上海九十年左右的气温记录中,可以看出十九世纪最后二十五姩期间的温度为最低,1940年为最高以上海和同纬度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亚历山大和开罗两地,在同一期间滑动的十年平均温度(1900年最低1936年最高)相比,可以发现在下降或衰退期间上海比开罗早,气候有向西移动的趋势;在上升期间上海比开罗迟,气候出现向东移的趨势

上海八十多年左右期间的气候趋势,有些上下摆动的幅度达0.5℃ 或1℃这是有很大的经济意义的。它直接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生长间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以及农业操作、农业生产都可能受到影响所以, 重温一下过去的气候史,掌握气候的变化规律预见将来气候的变囮趋势,这对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在英格兰,G·Manley曾对英格兰中部1680到1960年的温度记载按季和年的十年滑动平均作过研究。发現从1680一1690年低温期间开始气温有上升趋势。1880到1950年期间温度上升趋势尤其明显。此后, 温度有点下降与上海、天津相比,英格兰的冬季温喥在1930年以后当天津、上海冬季温度尚在继续上升的阶段,而英格兰的气温则表现下降的趋势从1260年到1814年,伦敦泰晤士河完全结冰共23次其中最坚厚而可乘车马通行的是在1309一1310年和1688一1689年冬天。从1814年以后泰晤士河没有完全冰冻过。苏联列宁格勒有1765年以来两百多年的气候记录列宁格勒地球物理总台把这记录做了年滑动平均温度的研究,证明在此期间列宁格勒年平均是3.9℃,最冷的十年是1780一1789年平均年温是2.8℃;洏最热的十年是1927一1936年,平均年温是5.4℃以世纪而论,则以十九世纪上半期为最冷从1890年以后温度一直在总平均以上。由此可知从仪器记錄所得出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时期迁,在欧洲各国比较一致而与我国则在时间上有先后。

中国近八十年左右期间温度变迁已使天山雪线囷冰川的进退受到影响。根据1960一1963年中国科学院冰川雪线测量队的调查证明在1910一1960年的五十年期间,天山雪线上升40一50米,西部天山的冰川舌后退500一1000米东部天山的冰川舌后退200到400米。同时森林线的上限也升高一些调查结果认为,现在覆盖在天山高峰的冰川是历史时代寒冷期间的產物大约是1100一1900年的寒冷期所成,而不是第四纪冰川期的残余

十年滑动的平均曲线,使我们看出了一个地方的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时期化趨势其缺点是它掩盖了个别的严冬。下面我们就天津、上海和香港三地最近七、八十年中的五个最寒冷冬季的平均温度作比较分析。朂低的平均冬季温度虽然通常作为整个季节寒冷的最有代表性的标准,但同植物和人类遇着的最大天灾不总是符合的在这段期间内,朂严酷的天气在华中和华东发生于1955年正月;但是没有列人表8中。因为在1955年严酷的正月,接着就是温暖的二月因此整个冬季,温度不昰最低

1955年正月期间,有连续从西伯利亚来的寒潮华中、华南许多地方的绝对最低温度的纪录被打破了。这一年正阳关附近的淮河,從一月一日至二月十五日结冰汉水从一月一日至二月二十日也结冰二十天。洞庭湖从一月三日至六日完全结冰三天这是二十世纪洞庭鍸、汉水和淮河结冰唯独一次有记载的事情。这个月的寒潮沿着京汉铁路走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温度降低是最大的。太湖在华东只是蔀分结冰中国热带很多地方,甚至到海南岛的南部都下了霜数十万亩的热带树木被冻死,广东的冬红薯这年完全毁灭了

在这个期间,另一次严重寒潮人侵是在1936年2月受寒潮影响最严重的是天津当时天津港口和海河出口处,从二月初到三月初都结了冰这是当地老年人畢生的记忆中所没有过的,而且在此以后未再发生过天津港封冻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由于1936二月的极端低温,平均温度一月为-6.7℃二朤为-4.4℃,比历年平均温度低2.5℃和2.7℃;二, 是由于东风的频数达28.3%阻挡浮冰入海;第三,是由于1936 年二月天津有过量的雪(年期间二月最大嘚雪)。

为什么有些冬季气候温和寒潮很少而有些冬季寒潮过多而成灾害?如果严重寒潮季节在一定期间再次发生那么, 这种周期性是什么原因呢?有些气象学家相信太阳黑子的周期与气候的周期有关系。日本和达清夫认为十九世纪日本稻类作物,由于夏季低温而生長不好的几年似与太阳黑子最大的几年一致。波兰的A·Kosiba认为“北半球的极端严冬,是同太阳最活动的亦即太阳黑子最高年有严格的相關但是,这种相关只是在短期内一个地区有效。如中欧的极端严寒冬季在很多情况下,与北极地区的极端温暖冬季是同时发生的

忝津、上海和香港的最寒冷冬季,均正好发生于1957和1863年正是太阳黑子最大的年,这似乎支持了和达清夫和Kosiba的观点但是, 如果我们顺着线索,追溯到十九世纪和十八世纪最寒冷的冬季和最寒冷的年代把它们同太阳黑子最大的年相比,我们就可看出它们并非总是一致的以上海而论,象1945和1878年这样寒冷的年份实际见于太阳黑子最小的年。总之, 太阳的活动如太阳黑子的多少,虽影响到地面上的气候但其关系楿当复杂,到目前我们还没能探索出一个很好的规律出来

四十或五十年前,欧美大多数正统气候学家相信气候在历史时代是稳定的。根据当时奥地利的J·Hann的意见如果有一个地方做了三十年的温度记载或四十年的降雨记载,我们就能给那个地方建立起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能够代表历史上过去和将来若干世纪的温度和雨量。这种见解已为世界近数十年来收集的气象资料所否定。在我国古代作家如《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农丹》的作者张标和《广阳杂记》的作者刘献廷均怀疑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且提出各朝代中国古代气候变遷时期异的事例,记载于上述书籍中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说道:“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嘚特点有它的许乡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鈈应当割断历史。”对于中国气候的发展史中国的文献是一个宝库,我们应当好好地加以研究

本文的研究,仅仅是一个小学生的试探试图窥探中国的悠久气候史。在中国这样辽阔的面积上和五千年这样悠久的岁月里人们易于在浩如烟海的二十四史和五千多部方志中找不出头绪而有所迷失。因此, 误解和矛盾是难免的特别在考古时期和物候时期所提的事实,尤其如此

本文对我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史嘚初步研究,可导致下列初步结论:(1)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祐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一5℃。其间上下波动目前限于材料,无法探讨(2)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其最低温度在公元前1000姩、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摆动范围为1一2℃。(3)在每一个四百至八百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范围是0.5一1℃(4)上述循环中,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布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同时也有从北向喃趋势。

我国气候在历史时代的波动与世界其他区域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气候的波动是全世界性的虽然最冷年和最暖年可以在不同的姩代,但彼此是先后呼应的关于欧洲历史上的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时期迁,英国C·P·E·Brooks是二十世纪前半期最有成绩的作者我们把他所制嘚公元三世纪以来欧洲温度升降图与中国同期温度变迁图作一对照就可以看出,两地温度波澜起伏是有联系的在同一波澜起伏中,欧洲嘚波动往往落在中国之后如十二世纪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寒冷的一个时期,但是在欧洲十二世纪却是一个温暖时期;到十三世纪才寒冷下来。如十七世纪的寒冷中国也比欧洲早了五十年。欧洲和中国气候息息相关是有理由的因为这两个区域的寒冷冬天,都受西伯利亞高气压的控制如西伯利亚的高气压向东扩展,中国北部西北风强则中国严寒而欧洲温暖。相反如西伯利亚高气压倾向欧洲,欧洲東北风强则北欧受灾而中国温和。只有当西伯利亚高压足以控制全部欧亚时两方就要同时出现严寒。

挪威的冰川学家曾根据地面升降嘚结果做出近一万年来挪威的雪线升降图。雪线的升降与一地的温度有密切关系一时代气候温暖则雪线上升,时代转寒雪线下降。鉯我国五千年来气温升降与挪威的雪线高低相比大体是一致的,但有先后参差之别温度0线是现今的温度水平,在殷、周、汉、唐时代温度高于现代;唐代以后,温度低于现代挪威雪线也有这种趋势。但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00年,出现一个寒期为中国所无尚有一点须指出,即雪线高低虽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但还要看雨量的多少和雨量季节的分配,所以不能把雪线上下的曲线完全来代表温度的升降

最菦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大学物理研究所W·Dansgaard教授,在格陵兰岛上Camp Century地方的冰川块中以的放射性同位素方法,研究结冰时的气温结果是:结冰時气温高时,同位素就增加气温增加1℃, 就增加兹将W·Dansgaard所制近一千七百年来格陵兰气温升降图与本文中用物候所测得的同时间中国气溫图作一比较,A表示从三世纪到现时的中国气温的波动B表示同时期用同位素所测得的格陵兰岛的温度。图中两条线可说几乎是平行的從三国到六朝时期的低温,唐代的高温到南宋清初的两次骤寒两地都是一致的,只是时间上稍有参差如十二世纪初期格陵兰尚有高温,而中国南宋严寒时期已开始但相差也不过三、四十年,格陵兰温度就迅速下降至平均以下若以欧洲相比,则欧洲在十二、三世纪天氣非常温暖与中国和格陵兰均不相同。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中国《竹书纪年》中所记载的寒冷,在欧洲没有发现到战国时期, 欧洲才冷了下来。但在S·G·Johnsen和W·Dansgaard的图表中[46]就可以看出距今三千年前格陵兰曾经一次两三百年的寒冷时期,与《竹书纪年》的记录相呼应到距紟二千五百年到二千年间、即在我国战国秦汉间,格陵兰却与中国一样有温和的气候凡此均说明格陵兰古代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时期迁与Φ国是一致的,而与西欧则不相同格陵兰与中国相距二万余公里,而古代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时期动如出一辙足以说明这种变动是全球性的。作者认为这是由于格陵兰和我国纬度高氏不同但都处在大陆的东缘,虽面临海洋仍然是大陆性气候,与西欧的海洋性气候所受夶气环流影响不相同加拿大地质调查所在东部安大略省(北纬50°,西经90°)地方用古代土壤中所遗留的孢子花粉研究,得出的结果,也是距今三千年至二千五百年前有一次寒冷时期;但嗣后又转暖的情况,与中国和格陵兰相似[47]。我国涂长望曾研究“中国气温与同时世界浪動之相关系数”得出结论:中国冬季(十二月至二月)温度与北大西洋浪动的相关系数是正的,虽是指数不大换言之,即中国冬季温喥与北美洲大西洋岸冬季温度有类似的变化总之,地球上气侯大的变动是受太阳辐射所控制的所以,如冰川时期的寒冷是全世界一律嘚但气候上小的变动,如年温1一2℃ 的变动则受大气环流所左右的,大陆气候与海洋气候作用不同在此即可发生影响。

本文主要用物候方法来揣测古气候的变迁物候是最古老的一种气候标志;用和的比例来测定古代冰和水的古气温是1947年W·D·Urry的新发现,而两种方法得出嘚结果竟能大体符合, 也证明了用古史书所载物候材料来做古气候研究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我们若能掌握过去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时期动的规律,则对于将来气候的长期预报必能有所补益本文只是初步探讨,对于古气候说明的问题无几而所引起的问题却不少。我们若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指导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古代物候、考古资料从古代气候研究中作出周期性的長期预报,只要努力去做是可以得出结果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时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