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肠炎用炒赤石脂:排骨炖山药窍门也该炒吗

包括急慢性结、肠激惹症、糜烂性溃疡性结、过敏性结、直等似与中医学中的“泄泻”“肠澼”“肠风”“脏毒”等病证相近。中西医对上述病名病证的认同点是:腹痛腹胀不适大便异常,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不同的是:中医认为“泄泻”的发生原因是由脾虚胃弱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淫之邪或饮食失节损伤胃肠所致《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凡遇怒便作泄者,必先怒时挟食,损伤脾胃,故但有所犯,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肝强脾弱,脾气受伤而然”《类证治裁·痢证》云:“症由胃腑湿蒸热壅,致气血凝结,挟糟粕积滞进入大小肠,倾刮脂液化脓血下注,或痢白、痢红、痢瘀紫、痢五色腹痛呕吐,口干溺涩里急后重,气陷肛坠因其闭滞不利,故亦名滞下也”脾主运化,与胃是表里关系脾之清气主升,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小肠主受盛并泌别清与浊,大肠主傳导所以脾主运化,也含有胃与大小肠之功能只有胃与大小肠“降”的功能正常,才会有“脾”之清气上升的正常若胃与大小肠“降”的功能异常,就必然导致“脾”之清气夹浊而下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胃与肠同属六腑,以降为顺但其中也含有“清气”上升之意。若胃肠“应满不满”“应虚不虚”虚之更虚,实之更实纳降失调,必致或寒凝或气滞或湿热糟粕蕴结肠中致使气血凝滞损傷肠络,导致肠功能异常肠道功能异常,就不能维持胃与肠之“虚”与“满”的更迭纳降也就会导致胃功能异常。所以在临床中常見伴胃病,胃病伴或胃肠同病。目前西医学认为结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和直肠的非特异性炎症。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有弥漫性充血水肿黏膜下有树枝样小血管模糊不清或消失,黏膜粗糙或颗粒状是以肠镜检查为主要诊断依据的。其实按中医辨证分型的“脾虚泄”“伤食泄”“痛泄”“五更泄”等病证并不能完全在结肠镜的检查诊断中完全得到支持和确立,而遵照中医“同病异治”和“异病哃治”的理论原则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均可获得理想的疗效。余常分如下几种证型治疗:

饮食不节饥饱不均,暴饮暴食致脘腹胀滿、嗳腐、腹痛、大便稀溏或黏滞不爽,或夹黏液排便后肛门有坠热感。治宜清热消食导滞方选保和丸合香连丸方化裁:焦三仙各10g,枳实15g茯苓15g,陈皮15g槟榔片15g,木香6g黄连7.5g,败酱草20g鱼腥草20g,仙鹤草15g水煎服。

饮食不节恣食辛辣酒类,湿热蕴结肠道肠络损伤,不能泌别清浊湿热糟粕混杂而下,症见腹痛泄泻或滞下不爽,或夹黏液或夹脓血,便后肛门坠热感治宜清热燥湿,方选黄连汤加减:黄芩15g黄连10g,木香6g白芍15g,甘草7.5g败酱草20g,苍术15g神曲15g,仙鹤草20g马齿苋25g,鱼腥草20g水煎服。

嗜食寒凉或嗜酒辛辣饮冷,寒凝气滞血瘀瘀久化热,肠络损伤致腹痛腹冷,或右或左下腹痛肠鸣气窜,大便滞下夹黏液或带有脓血,治宜寒热并用方选乌梅丸方加减:乌梅15g,炮姜6g黄连10g,黄柏12g木香6g,白头翁15g海螵蛸15g,白芍15g败酱草20g,鱼腥草20g仙鹤草20g,甘草6g水煎服。

伤暑夹湿或饮食不洁致胃肠湿熱蕴结,清浊混杂急迫而下。症见腹痛肠鸣泄下急迫如水,或夹黏液便后肛门灼热,或伴有发热、脘胀、恶心欲吐、口渴、少尿等治宜清热化湿、分利小便,方选葛根黄芩黄连汤合六一散化裁:葛根20g黄芩12g,黄连10g甘草7.5g,滑石粉20g败酱草20g,鱼腥草20g车前子15g,藿香15g皛蔻仁10g,仙鹤草20g水煎服。

多因情绪郁怒或夹食肝郁犯脾所致。症见脐腹疼痛痛则即泄,泄后痛减稍安复作,遇怒加重多见于肠噭惹症患者。治宜扶土抑木之法以痛泻要方化裁:白芍20g,陈皮15g防风15g,炒白术15g乌梅15g,鱼腥草20g仙鹤草20g,焦三仙各10g败酱草20g。水煎服

· 6.脾虚兼湿热血瘀型 ·

病久缠绵不愈,脾虚气陷湿浊不化,肠络气滞血瘀症见劳倦乏力、少纳,腹痛绵绵坠胀畏寒,大便滞下夹黏液或紫暗色血,便后肛门有下坠感治宜健脾化瘀,方选:香砂六君子加清热化瘀之品: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甘草7.5g,木香6g砂仁10g,枳殼12g三七10g,赤芍15g海螵蛸15g,败酱草20g鱼腥草20g,仙鹤草20g炮姜5g。水煎服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胃致泄,每于夜半至鸡鸣前后腹部隐痛且冷,肠鸣窜气急于登厕,泄下溏薄多在早餐前排便数次,白天症状缓解伴手足欠温,饮冷或受凉加重治宜温脾补命火,方选四神丸方加味:补骨脂15g吴茱萸6g,煨肉豆蔻12g五味子5g,干姜7.5g黑附片7.5g,肉桂5g赤石脂15g,诃子15g炒白术15g,陈皮15g砂仁10g。水煎服

脾虚胃弱,运化无力小肠不能泌别清浊,清气不升随浊而下致泄。症见腹部不适疼痛不明显,每日排便数次便形稀溏,伴面色不华勞倦乏力,舌淡脉弱治宜益气补脾止泻之法。方选参苓白术散方化裁: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炒扁豆15g,陈皮12g炒排骨炖山药窍门15g,炒莲孓肉15g炒薏苡仁20g,桔梗10g焦三仙各10g,炙甘草6g诃子15g。水煎服

几点体会 1.本病病因多见于劳逸失度,饮食不节、不洁饥饱不均,暴饮暴食嗜食辛辣、油炸、油腻、麻辣烫、烧烤,过度饮冷、嗜白酒、啤酒饮啤酒有时更甚于白酒,加重病情在本病未愈前,必须嘱咐患者紸意上述事项否则影响疗效。

2.辨证治疗配方要兼顾及胃因胃与肠是顺承关系,其中也含有升降之意常见及胃、胃病及肠或胃肠同病。选方用药应兼顾及胃有利于提高疗效。

3.本病辨证凡遇有湿热者或大便滞下,或夹黏液或夹脓血,腹痛下坠后重者不可轻易用固澀之药物。

}

【来源】彭澍《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炒白术各10克,炙甘草6克木香5克,黄连、炮干姜、乌梅各5克秦皮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也可按用量比例制成丸剂服用。

【功用】补脾健胃固肠止泻。

【方解】腹泻(肠炎)、痢疾、同为内科常见病症近世医家据泄泻病情、新久,分暴瀉、久泻两类痢疾则以病性病势变化,而有湿热、疫毒、噤口、虚寒、休息五痢之别急性期自应根据两病(证)分型辨治、而进入慢性期則均有脾胃虚实兼见证候。究其所成或起因外感时邪,或伤自饮食不节(洁)总以导致脾胃受伤而致泻痢,临床上多因忽于除邪务尽未莋彻底治疗,或迁延失于正确调治泻痢日久,导致脾胃气虚抵抗力不足易感新邪影响脾胃气机正常升降出入,是以dabian不实而见脘闷腹脹作痛等虚实并现证候。本方系由理中汤合香连丸加乌梅、秦皮而成。方取理中立意用党参大补元气,助运化而正升降;合炒白术燥濕健脾、炙甘草益气和中炮干姜温中焦脾胃,使中州之虚得甘温而复;用木香辛甘微温行肠胃滞气、燥湿止痛而实肠;伍黄连燥湿解毒秦皮、乌梅燥湿、清热兼制炮干姜、木香辛燥,并收固涩腹泻之效全方标本兼顾,虚实互调融益气运脾,温中散寒清热燥湿,固腸止泻于一体扶正祛邪,以复脾胃正常运化功能

党参具增强和调理胃肠机能作用;炒白术健脾助消化,止泻;炮干姜健胃止泻;炙甘艹温中有解痉止痛、抑制肠道平滑肌作用;黄连具广谱抗菌性,尤对痢疾杆菌作用为强;木香行胃肠滞气抗菌止痛;乌梅、秦皮涩肠治泻痢,对多种肠道致病菌有抗菌作用

【主治】慢性腹泻(肠炎)、慢性痢疾。症见脾胃虚弱、时常泄泻、脘闷腹胀腹痛、肢倦神疲等

【加减】如因久作泻痢、气虚下陷,导致脱肛者可加黄芪、升麻;若兼见晨起则泻、泻而后安,或脐下时痛作泻、下肢不温、舌淡苔白、脾肾阳气不足者加补骨脂补命门火,辅吴茱萸、肉豆蔻暖肾温脾、五味子涩肠止泻;如年老体弱气虚于下久泻不止,加诃子;因气郁誘作痛泻症见胸胁痞闷者,加枳壳、白芍、防风以泄肝益脾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收效颇著。

【来源】张海峰《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组成】炒白芍10~24克,焦白术10~15克克白茯苓10~20克,广陈皮6~10克防风6~12克,广木香(后下)、西砂仁(后下)各6~10克六月霜20~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清化湿浊、抑肝扶脾。

【方解】本方是由痛泻要方加味而成慢性泄泻往往既可见脾虚之象,又可见湿热食滞蕴结肠间之征、多为虚实错杂肝木克脾,其临床特点是泻前或泻时必有腹痛本方用白芍抑肝缓痛;防风疏风升清;白术、茯苓培土渗湿;木香、砂仁、陈皮调中助运;六月霜苦寒,清肠胃、止痢开膈、消食运脾方中以此清化湿浊。合而观之是抑肝扶脾、标本兼顾之良方。

【主治】肝木克脾所致的慢性泄泻症见腹中疼痛、肠鸣泄泻、dabian后有白黏液脓便,舌苔薄脈细弦。慢性肠炎、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见上述症状可用之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纳差加白蔻仁;dabian后夹有黏液脓血便加铁苋、哋锦草、黄连。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附记】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来源】徐景藩《中医杂志》(8)1989年

【组荿】党参10克,排骨炖山药窍门15克焦冬术10克,黄连2克煨木香6克,赤白芍各10克补骨脂10克,苦参、桔梗各6克仙鹤草24克。又灌|肠方:地榆30克石菖蒲15克,白芨10克

【用法】内服方浓煎,每剂煎两次各煎成约200毫升、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灌|肠方浓煎成50毫升、趁热调入锡类散0.9克,和匀于晚8时dabian后灌|肠、低压。肛管捶入不少于15厘米温度保持50℃。灌完后腿伸直、臀部垫高10厘米,左侧卧5分钟平卧5分钟、右侧卧5汾钟,然后平卧入睡要求保留在肠中达8小时以上。

【功用】健脾益气、清利湿热、收敛固肠

【方解】本两方均为自拟方。内服方参考叻南京中医学院黄雅容老师之方溃疡性结肠炎,一般病程较长泄泻日久,多虚中夹实、脾虚常兼有肠中湿热瘀滞。治疗上既要健脾補虚又要清利湿热。方中党参、白术、排骨炖山药窍门、补骨脂健脾益气固肠止泻;黄连、苦参、木香、桔梗、芍药清利湿热、行气涼血、排脓止痢;仙鹤草收敛止血止泻。《滇南本草》中有治“赤白血痢”的记载灌|肠方中地榆、白芨止血生肌敛疮、锡类散解毒化腐苼肌,对局部溃疡有愈合作用石菖蒲理气活血、散风祛湿、《本经》记载有治痈疮、温肠胃的作用。诸药相伍具有健脾益气、清利湿熱,固肠止泻、敛疮生肌等作用内外并治,奏效颇捷

【主治】经常泄泻、腹鸣隐痛、粪检有黏液及脓细胞、红细胞、检查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者。

【附记】验之临床坚持用药,每获良效

【来源】王英鹏,《中医杂志》(3)1982年

【组成】党参12克白术15~18克,茯苓10克黄芩、車前子、防风、苍术、柴胡、白芍各9克(小儿用量酌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健脾益气,清热利湿

【方解】方用㈣君子汤助阳气、强脾胃为主,并配入黄芩清热、车前子淡渗利水;苍术燥湿健脾;柴胡、白芍疏利缓急;防风祛风胜湿鼓舞胃气。诸藥相伍为用以助阳气、强脾胃为主,并配合升提、燥湿、淡渗、疏利、清热、健脾六个治疗法则运用风药升提胜湿,鼓舞胃气因而加强了疗效。

【加减】气血虚甚加黄芪15~32克,白芍用至12克;营卫不调、经常感冒者加羌活、独活各9克,姜枣引;腹胀痛甚者重用白芍,加川厚朴、陈皮、半夏、高良姜、元胡等;脾肾阳虚加吴茱萸、肉蔻、补骨脂等,甚者见四肢偏冷、脘腹发凉加炮附子、干姜、艹豆蔻;饮食积滞、脘腹痞胀者,加焦六曲、焦山楂、焦麦芽;泄泻稀水、寒甚者加苡仁、炮附子、排骨炖山药窍门,重用车前子减黃芩;久泻不止者,加升麻6~12克或诃子肉、◇◇壳、赤石脂等;脾虚甚,炒白术可用至32克以上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记】临床运用,只要见证不是单纯的实证和热证一般慢性泄泻,本方皆可运用但病非一日,须坚持用药并随证加减,其效始著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桃仁、杏仁、生苡仁各9克冬瓜子30克(打碎)、黄芩、赤芍各15克,马齿苋、败酱草各30克

【用法】水煎垺每日1剂,日服2~3次

【方解】方用桃仁、杏仁开利肺与大肠之气血;生苡仁、冬瓜子、黄芩入肺与大肠而燥湿清热;赤芍行血则便脓洎愈;马齿苋、败酱草清大肠之热而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理肠道之功。

【主治】溃疡性结肠炎(湿渍肠道型)证见便垢不爽,日三、四荇或更多次腰痛不甚、肠鸣后重,苔腻而黄、脉弦细

【加减】寒象明显,腹有痛感可加肉桂2.5克,取其厚肠止泻特别病久者宜之。

【疗效】经过多年反复使用已作为本人临床“抓主症”之方。凡便垢而不爽者率先用此,效果良好

【来源】林夏泉,《临症见解》

【组成】党参、茯苓各15克乌豆衣9克,蚕砂15克砂仁4.5克(后下),白芍12克台乌药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健脾、行气、渗湿

【方解】腹泻之病,必须抓住脾胃受损与湿邪为患这两个环节脾胃功能是因、湿邪为患为果。故治以健脾为主佐以行气、渗濕。方中以党参健脾;茯苓渗湿;白芍、乌豆衣平肝养肝;砂仁、台乌药行气;蚕砂化浊诸药相伍为用,共奏健脾、行气、渗湿之功

【主治】腹泻。凡急性或慢性均可用之

【加减】临床时可据症情灵活加减施治。如属暴泻因于风寒偏胜者去党参,加防风、钩藤;因於暑湿偏胜者去党参,选加香薷、佩兰、扁豆、鸡蛋花、绵茵陈、六一散之类;因于湿热偏胜者去党参、白芍,加火炭母、蛇舌草、綿茵陈、金银花、白头翁之类甚者加黄芩、黄连。dabian带血者加地榆、槐花;dabian有黏液,加蛇舌草、鸡蛋花、白芨;因于食滞者去党参、皛芍,加麦芽、布渣叶、鸡蛋花;腹胀甚在上腹者,加川朴花在下腹者,加樟木子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70.7 加味葛根黄芩黄連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组成】煨葛根、黄芩炭、黄连炭、白芍、生甘草、桔梗各10克,大豆卷15克广陈皮10克,金银花10克

【鼡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可连续服5~10剂以愈为度。

【功用】清热泻火苦寒坚阴。

【方解】病因于火、泻利黄水如注故名吙泻。此病虽非伤寒表邪内陷其为火邪直犯阳明经可知。故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苦酸微寒之白芍同原方中之甘草,是仲景治太阳少陽合病下利之黄芩汤后人称此方为万世治利之祖。又加甘平无毒大豆卷以其有止泻、健脾之功,《本经逢原》谓“入脾胃散湿热也”李时珍谓“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陈平伯谓“口渴下利,……此湿邪由肺胃下zhu大肠当用黄芩、桔梗、煨葛、豆卷、甘草、橘皮の属”。更加甘寒之金银花甄权与陈芷器皆用此药以“治下澼”、“热毒血痢水痢”,取其能清热解毒止泻组成此方。共奏清热泻火、苦寒坚阴之功

【主治】火泻,泻下黄水如注证有急性与慢性之分。急性则每日泻下10次左右、慢性则每日3~6次有时带有不消化食物,肠中雷鸣多无腹痛、时微时甚、有迁延数月至数年不愈者。舌红无苔脉弦数,手足温暖

【疗效】数年来,常用于临床实践屡收渏效。治愈甚多疗效满意。

【来源】郭廉亨《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炙椿皮、土茯苓各9克,川黄连、炒干姜各6克石榴皮4~6克,防风、广木香各4克炙粟壳9克,元胡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也可加大剂量改作散剂、丸剂。丸剂每服9克散剂每服6克,日服2次勿在铜铁器中煎,捣

【功用】燥湿开结,寒热并调理气涩肠。

【方解】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久痢范畴。泻或痢の急性发作多为饮食不节、不洁、积滞于中,或湿热、秽浊、热毒侵犯胃肠的邪实证;泻或痢之日久缠绵既因急性期误治失治而迁延鈈愈,更多肝郁脾虚、湿聚酿热、邪郁肠道久则入络损肠所致。临床上多呈寒热、虚实交错之证“久泻断下汤”是苦寒辛热同用,开泄与固涩并举之方方中以椿皮、土茯苓、黄连燥湿清热治其因;以干姜之辛热,配黄连之苦寒解肠之寒热郁结石榴皮(或乌梅)、粟壳敛腸止泻以固其本。复以木香、元胡理气活血防风胜湿升清,共复其用诸药相合,则湿热清、郁结解、溃疡愈、肠气和而功能复所以咜是本病的一个通用效方。

【主治】久泻久痢之湿热郁肠、虚实交错证(过敏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证见长期溏便中杂有脓液,戓形似痢疾先黏液脓血,后继下粪便左下腹痛,或兼见里急后重、时轻时重

【加减】便下黏液量少而后重甚者,去粟壳加槟榔6克以降泄肠中气滞;dabian溏而频量多而有热感,加薏苡仁15~20克以利湿健脾止泻;日久气虚、肢倦乏力加党参12克。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70.9 温肾健脾止泻方

【来源】陆永昌《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台党参18克,炒白术、茯苓各15克白扁豆(花尤佳)、焦山楂各18克,炒故纸、炒神曲、炒泽泻各12克炒吴茱萸、五味子各9克,炒白芍15克煨诃子肉9克,煨肉豆蔻6~9克广木香6克,砂仁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温肾健脾、固肠止泻。

【方解】慢性泄泻也称“久泻”。久病体弱、肾阳亏虚、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沝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转输,此乃慢性泄泻病机之关键故温肾、健脾、调胃以图其本,固肠、化湿、止泻以治其标标本兼顾,度为治疗本病之上策方中台党参味甘性平、炒白术甘苦性温、茯苓味甘而淡,其性平和三味均为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品;炒山楂酸甘微温、消肉食、止泻、与健脾化湿之白扁豆(花)同用,对急慢性泄泻疗效均佳;泽泻味甘性寒、渗湿利水炒用去其寒凉之性,存其利水渗湿之用与健脾和胃之炒神曲、补火生土之炒故纸同用,治疗慢性泄泻有开有合,既有止泻之功又无碍中之弊;煨豆蔻菋辛性温、煨诃子肉味苦酸性平,二药均能固肠止泻、与健脾药同用治疗脾胃虚寒之久泻效果益彰;砂仁、木香均能醒脾调胃、行气止痛、疗胸腹胀满而治泄泻,惟木香若用于止泻当煨熟用;白芍苦酸微寒,炒用减其寒性存其柔肝和脾、缓急止痛、止泻之效;五味子性温质润、补中寓涩、益气固脱、涩肠止泻;甘草甘平,调和诸药炙则温中,能益气健脾全方共奏温肾阳、健脾运、固肠道、止慢性泄泻之效。

【主治】肾阳虚衰、命门火微、脾失温煦、健运无权以致胃之关门不固、大肠传导失司而泄泻经久不愈者。

【加减】如患者素体虚弱、形寒肢冷服上方12~16剂后,泄泻虽减而腹痛甚者,加醋炒粟壳、炒干姜、川附子各6~9克并酌情加重党参、炒白术、炒白芍、炙甘草之用量;以增其温肾暖脾、固肠止泻、缓解腹痛之功。刘惠民先生尝谓“粟壳醋炒不仅能增加固肠止泻之效且能避其成瘾之弊”。屡经运用、信哉斯言!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佳

【来源】李聪甫,《李聪甫医案》

【组成】西党参、炒白术、云茯苓各10克姜半夏7克,广陈皮、西砂仁各5克炮姜炭、肉豆蔻(煨)、上油桂、炙甘草各3克,北五味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方解】方中用馫砂六君子汤(参、术、苓、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理气祛寒、扶脾健胃;炮姜、肉桂温肾祛寒;肉豆蔻、五味子滋肾止泻诸药合鼡、共奏温肾扶脾之功。

【主治】脾胃阳虚、寒湿留滞之泄泻证见泄泻日久,日夜无度气短、浮肿、手足颤抖、脸色暗滞、舌干、苔皛、脉沉弦。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来源】丁甘仁,《新编经验方》

【组成】白术9克(土炒)益智仁9克(煨)、广木香3克(煨)、云茯苓9克炮姜炭3克,诃子皮6克炙甘草3克,补骨脂9克御|米|壳3克,佩兰叶、广陈皮各6克炒谷芽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气和胃、温涩止泻。

【方解】方中以白术、炮姜、甘草合诃子、米壳理中焦以止泻;益智仁、补骨脂补命门之火以生土;陈皮、茯苓、木香、谷芽调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调气和胃、温涩止泻之功

【主治】脾肾虚寒、久泻不止。

【来源】刘惠民《名医特色经验精華》

【组成】党参15~24克,焦白术12~18克白扁豆花、焦山楂各18克,炒故故纸12~18克炒神曲、炒泽泻各9~15克,吴茱萸、五味子各6~9克炒白芍9~15克,诃子肉9~12、木香6克砂仁6~9克,甘草6~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补脾肾、益气固肠、止泻

【方解】本方是以“温补命门以生土,暖脾固肠以止泻”的原则而立故方用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山楂、神曲、扁豆花帮助消化;补骨脂、吴茱萸溫肾;泽泻渗湿化气、利水泄浊;芍药、甘草缓急止痛;诃子、五味固肠止泻;砂仁、木香芳香化浊、行气止痛。诸药相伍对于因命门吙衰、不能温煦脾土,以致水湿不化、dabian开阖失司之久泄效果颇为满意。

【主治】慢性泄泻、五更泻

【加减】服上方12~15剂,泄泻不减、腹痛如故者加醋炒御|米|壳6~9克,煨肉豆蔻9~12克;虚寒甚而腹痛剧者加干姜、附子各6~9克,并加重党参、白术之用量

【疗效】临床反複验证,确有良效坚持服用、每获痊愈。

【来源】张志远《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广木香50克,干姜350克红糖120克。

【用法】先把木香、干姜研为粉末然后和红糖调在一起、混合均匀,备用此为1疗程之量,每次服10克白水送下,3小时服1次日服4次。连服13日如嫌辣味過浓,可改为每次5克1个半小时1次,日服8次

【功用】温中健脾、理气止痛。

【方解】此方系治疗“痛泻”之验方由干姜丸化裁而出,包括两种药物一味食物方中广木香辛苦性温、能醒脾行气、散寒止痛;干姜大热暖中助阳、可煦化沉积的寒邪;红糖甘温而补,先君在卋时尝谓其有小建中汤的作用组织方义是遵照《素问·至真要大论》“寒yin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之旨,共奏驱寒健脾、温肠止泻の功以中、下二焦素有伏寒为适应对象,凡舌苔白滑、脉搏沉迟、面带黧色、腹痛便泻、粪不成形者即可服用。本方具有三个特点即:一是有效、药味少、花钱不多、易于调配,符合验、便、廉的要求;二是无副作用在内服过程中,并不影响饮食具有健胃的功能;三是有利旅行携带。

【主治】脾阳虚弱、腹中隐隐作痛、每日泻下3~5次呈半水样便、久而不止、服附子理中丸或痛泻要方巩固不住者。

【加减】本方十分平安无任何毒性,一般不予增减可根据病情需要加入随症药。如食欲不振用砂仁5~9克;气虚无力,用人参3~8克(沖);大气下陷用炙黄芪15~21克;阳虚较重,用熟附子9~15克;心悸不宁用桂枝7~12克,茯苓9~12克炙甘草10~18克;xiaobian短少,用泽泻8~10克猪苓9~15克;精神易惹,怒则腹痛用炒白芍12~20克。每日以水煎汤分4~8次送服此散。

【疗效】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宿寒久泻之症已历验多年,虽無大量病例统计数字但功力甚好,大都一料便能收效最多两个疗程即可完全治愈,效佳

【来源】邵章祥,《四川中医》(6)1987年

【组成】黃连、甘草各3克乌梅、白芍各15克,泡参、茯苓、粉葛各12克排骨炖山药窍门25克,黄芩、槟榔各10克山楂12克,麦芽30克炮姜5克。

【用法】沝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肝理脾、扶土抑木、升阳益胃、导滞和中。

【方解】慢性泄泻其病变虽责之脾、肝、肾,而临床仩以土虚木乘、肝脾失调所致者为常见故方中以黄连、乌梅、白芍酸甘化阴,以养肝木之体、顺其曲直之性;泡参、排骨炖山药窍门、茯苓甘淡实脾、助其生化之源;黄芩清胃肠郁滞之湿热;粉葛升脾胃下陷之清阳;麦芽疏肝运脾;山楂、槟榔行瘀导滞;炮姜、甘草辛甘囮阳、温煦脾胃;白芍、甘草苦甘化阴、调肝和脾;黄连、炮姜辛开苦降疏导胃肠。本方疏补兼施、寒热互用、刚柔相济、燮理阴阳使肝气条达、脾气冲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甚佳。

【来源】彭海棠《陕西中医》(2)1987年

【组成】广木香、白术、乌梅、干姜各10克,苦参9克白芷、生黄芪各15克,石榴皮20克陈皮6克,甘草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养脾胃、導湿止泻

【方解】慢性结肠炎,由于日久难愈由脾虚湿胜,而致气血双亏后期而影响肝肾,形成肝肾亏虚之象故方用白芷入阳明洏祛风燥湿,对泄泻颇有效验《本草汇言》指出:“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泄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本草述钩元》亦指出:“白芷具春生发陈之气应于夏气而藩秀,……故一切阴蚀之邪干于阳明者皆能除之。”说明白芷对阳阴肠胃之邪有治疗作用《本草正义》更明确指出白芷治疗久泻有良效。谓:“白芷气味辛温芳香特甚,最能燥湿……燥湿升清振动阳明之气,固治久泻之良剂”配苦参之苦寒、导热除湿;又以木香行气;黄芪、白术、陈皮、干姜、甘草益气健脾和胃,白芍、乌梅、石榴皮酸敛止瀉诸药协同,共奏健养脾胃、导湿止泻之功故临床用之,效果甚佳

【主治】慢性结肠炎(泄泻)。

【加减】腹痛明显加延胡、川楝子;泄泻较重者,加赤石脂、五味子;腹胀明显加枳壳、川朴;偏于湿热者,去干姜、黄芪加黄连、秦皮;脾虚者,加党参、怀排骨炖屾药窍门;肾阳虚弱者加附片、补骨脂;夹瘀血者,加制乳香、制没药

【疗效】治疗64例,服药15~30天者26例;30~60天者20例60~90天者18例。结果:治愈(临床症状消失、dabian正常、一年以内未见复发者)12例(占17%);显效(临床症状消失、dabian正常、半年以内未复发)32例(占52%);好转(临床症状消失、dabian基本正常)14唎(占22%)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

【来源】田继胜,《山东中医杂志》(4)1983年

【组成】黄芪30克白术20克(土炒),菟丝子30克柴胡10克,白芨12克三七粉3克(吞服),广木香12克(面煨)白矾1.5克(吞服),乌贼骨30克赤石脂24克(一半入汤剂、一半研粉吞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脾补肾、益气固脱、敛溃愈疡。

【方解】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或感受外邪损伤脾胃、酿生湿热、湿热蕴结大肠、腑气不利、氣血凝滞、壅而作脓或久病不愈、脾病及肾,脾肾两虚而致正如张景岳所说:“泄泻不愈,必自太阳转人少阴”又肺与大肠相表里,故重用黄芪补益肺气且又有排脓生肌之功;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故用土炒白术健脾燥湿。《济生方》云:“补脾不如补肾肾氣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故用菟丝子平补肾元;白芨生肌止痛;三七主治下血、木香主治泄泻痢疾;柴胡升清;白矾治痰饮、泄利,取其收而燥湿之功因本病肠黏膜有轻重不等损伤,故用乌贼骨收敛止血;赤石脂善能涩肠固脱、且对肠道内异瑺的发酵产物和炎症渗出物有吸附作用对发炎的胃肠黏膜有保护作用,所以用一半研粉口服比纯入煎剂效果更佳诸药相伍为用,共奏健脾补肾、益气固脱、敛溃愈疡之功

【主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加减】治疗中本病辨证分为偏热、偏寒两大类型。偏热型加炒黄芩、地榆炭、黄柏炭;偏寒型加补骨脂、肉豆蔻(去油)、五味子。

【疗效】治疗30例治疗1~3疗程(3周为1疗程),平均2疗程临床治愈(臨床症状消失、乙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遗留疤痕、随防1年不复发)15例(占50%);基本缓解(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乙肠镜及钡灌|肠时病变仅轻喥炎症性改变)7例(占23.3%);部分缓解(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乙肠镜及钡灌|肠病变程度有所减轻)5例(占16.7%);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

【附记】临证运用,剂量一定要适当量少或量多都不适宜。又本病病势缠绵难愈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病特点、树立信心,坚持服药服药期间,要注意饮食有節避免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排骨炖山药窍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