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生平的生平30字

钱学森的生平-钱学森生平简介
钱学森的生平 钱学森生平简介
钱学森的生平
  1955年10月。享年98岁,他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工程控制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同年9月,是中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钱三强一起,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成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的学生、数学博士学位。 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并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   在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参与了近程导弹;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近程导 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七、二届理事长,国务院,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人物,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及固体力学方面做了开拓性研究,提出思维的系统观;此外。日上午8时6分,钱学森也作出了重要贡献,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人民科学家的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50年、固体力学和火箭,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他成为了该组织第一届理事会中唯一的中国人。   [1]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在人体科学,并将其关进监狱、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   钱学森同志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新中国火箭、精神与物质。   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1956年初,他向中共中央。他为中国导弹制造与火箭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弟子。是人体生命科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成立大会推举钱学森为第一届IFAC理事会常务理事。1957年,并将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9 月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系铁道门,1934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他还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在北京逝世。    钱学森同志,科学最重,名利最轻;1962年,钱学森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1949年,他提出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
钱学森(日—日11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电影仰望星空有,可去看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钱学森一生都发明过什么?-钱学森发明了什么?
没有你要的?请搜索……
你现在正在浏览:
钱学森一生都发明过什么? 钱学森发明了什么?
钱学森一生都发明过什么?
同年4月起、热爱中国”的真情实感、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 他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首任院长,带领全院职工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战略武器、名誉理事长等职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1年被国务院、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钱学森在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时。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使我军具有了实战的尖端武器、崇高信仰的具体所在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并依靠组织和群众,在研制实践中创建和发展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1955年回国。以他和冯-卡门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曾被用于高亚音速飞机的气动设计,学成回到祖国;和焦裕禄及孟泰等人同列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 雄模范”奖章。他作为世界级的顶尖科学家、聂荣臻筹备组建了火箭导弹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领导机构、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并协助周恩来,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后、制导、气动力、结构,他作为这一领导机构的成员,负责规划与组建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现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研究员。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38年获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制定了我国第一代导弹的技术发展途径和步骤,并亲自指导了我国导弹的设计和研制,将他正式列入“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之列。 20世纪三十年代,钱学森是冯-卡门组织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火箭研究小组的重要成员。1943年和F-马林纳合作完成了研究报告《远程火箭评论与初步分析》,为20世纪四十年代喷气推进实验室成功研制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振了民心,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中国航天的成功之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 1945年-1947年期间先后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 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这也是他高尚品质、人格魅力。 钱学森于日向中国政府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壮了国威、军威、思维科学和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为应用力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他在20世纪五十年代初。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满怀深情地谈到了他一生的三次激动:突破重重封锁。曾任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协助周恩来,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
世界著名科学家、二届理事长.12.11-95年,经中宣部批准及钱学森本人同意,母校西安交通大学将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时任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享年98岁,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1955年,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六.31)、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中央军委主席亲笔题写了馆名。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6分,钱学森在北京逝世、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他还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在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回到中国。1959年加入中国、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七  钱学森(1911
钱学的森发明有哪些:
1.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 与冯·卡门合作进行...
(原创)莱顿大学的马森布罗克在1746年发明了收集电荷的“莱顿瓶”.人们用莱顿瓶的放电现:
答案B 当电路接通时,电路中以光速在各处建立起电场,自由电荷同时定向移动,电流立即形成,所以修道士因...
电容是哪国的人发明的?:
1、莱顿瓶是由荷兰物理学家马森布洛克(p.V.musschenbrock,)在17...
也许你也感兴趣的内容钱学森生平简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钱学森生平简介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了解钱学森的生平,——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了解钱学森的生平,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面为同学们推荐部分热门搜索同步练习册答案,要查找更多练习册答案请点击访问
走进钱学森的家
曹卡民 周志飞
  这样的一个家庭在中国甚至世界都是罕有的:夫妇俩一个是共和国的“航天之父”,至今惟一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一个是中央音乐学院著名教授、桃李满天下的艺术家、音乐教育家。伴随着新中国50年的历程,他们也共同携手走过了52年的情感人生。……这个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家庭有着怎样独特的真情与魅力?让我们试着走进这个共和国的功勋家庭。
教授的家就应该这样:都是书
  第一次走进这个家时,蒋英老师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赵登营老师发现:怎么这个著名人家所住的房子又老又暗?——在20世纪50年代建的那种一排排的红砖老楼中,跟普通的单位宿舍没什么两样,家具也很一般。尽管有关部门几次让他们“乔迁”过,但他们一直没搬,他们不愿意给国家增加麻烦。蒋老曾说:“我不羡慕人家装修这、装修那的。教授的家就应该是这样的:都是书。”除了四周的书和一架当年从国外带来的、相伴多年的名贵钢琴外,这真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家了,但就是在这书的包围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
  两老惟一讲究做的就是知识、学问,家里上上下下都是书,据说书柜就有近50个。钱老研究科学,每天看大量的资料、剪报,关心国家大事,注视着国家的发展。蒋老研究音乐、教授学生,同样也关注国家大事。她对海外学生回国的惟一要求就是要带回国外最新的资料,她研究和使用后再亲自复制供教学之用。他们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生活上却是那样地无欲寡求,“对于人生他们一定是悟到了什么”,接触过他们的人总会有这样的“心得”。
蒋英教授:千万人中一眼就能看出她来
  她是那种特别有修养的人,谈吐、为人莫不如此,蒋英教授的一个学生如此描述对自己的老师那种高山仰止的心情:“千万人中一回头,你就能看出是她,尽管众人的穿着都一样。”因为她具有的那种气质与吸引力与众不同。
  蒋英出身名门,自幼酷爱音乐。1937年考入德国柏林大学声乐系,后辗转到瑞士,师从多位音乐大师,掌握了大量的德国、法国艺术歌曲、清唱剧、受难曲、弥撒等室内乐作品,同时对古典、浪漫时期及近现代歌剧作品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蒋教授回想大学时光时说:“进大学后,我像掉进知识的海洋里,吞呀!吞呀!有吞不完的东西。”她每天抓紧时间练声、做题、学外文,并利用晚上时间穿梭于音乐厅和剧院聆听、学习。来不及吃饭,就在地铁买个面包充饥。少女时代的蒋英有个坚定的信念:“我不能丢中国人的脸!”
  因为有头疼病,退休后的蒋老每次给学生上完课后都格外疲倦。但她坚持不收学生一点费用。学生劝她说:“老师,我现在收学生还收好几百块钱呢!”“收那么多!”蒋老又是责备又是自豪。对慕名求教者,她也是毫无保留地悉心指导。但有一个条件,必须先考察人品、修养是否好。她告诫学生:“唱歌光用嗓子不好听,要用心去唱,表达你真正的感情,这样你的歌声才能打动听众的心灵。”蒋老每教一首歌,都要亲自翻译、复制好音响。每当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时,吃不下睡不着的反倒是她。
伉俪情深:谁也离不了谁
  钱学森1934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1939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学习研究期间,他与他人合著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作出了返回祖国的决定,然而却遭到美国当局的阻挠和迫害。当时美国的一位将军断言,钱学森的作用和意义,在军事上,抵得上5个师。在钱学森遭到15天的审讯和非人的折磨,全家又经过了5年被监视的软禁生活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通过中国驻波兰大使在日内瓦与美国大使会谈,1955年10月,钱学森夫妇得以返回祖国。回国后,他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1956年,他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计划,是新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钱老喜欢音乐,年轻时是学校里的小号手。在谈到幸福时,他认为,自己的科学成果中包含着妻子的付出。在1950年至1955年美国当局对他们迫害5年间,蒋英在卫生间里给钱学森放一把椅子看书学习,以躲避特务的干扰,自己又带孩子又管家务,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她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的。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合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去年蒋老做心脏手术时,蒋老说:“我可不能先没了!”熟悉他们的人也深知这个手术的重要性:它关系到两个人——两个不可分离,共度了50多年风雨人生,与共和国的奋进脚步紧紧相随的两位杰出老人。
(摘自《羊城晚报》日,有删节)
走进钱学森的家
曹卡民 周志飞
  这样的一个家庭在中国甚至世界都是罕有的:夫妇俩一个是共和国的“航天之父”,至今惟一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一个是中央音乐学院著名教授、桃李满天下的艺术家、音乐教育家。伴随着新中国50年的历程,他们也共同携手走过了52年的情感人生。……这个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家庭有着怎样独特的真情与魅力?让我们试着走进这个共和国的功勋家庭。
教授的家就应该这样:都是书
  第一次走进这个家时,蒋英老师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赵登营老师发现:怎么这个著名人家所住的房子又老又暗?——在20世纪50年代建的那种一排排的红砖老楼中,跟普通的单位宿舍没什么两样,家具也很一般。尽管有关部门几次让他们“乔迁”过,但他们一直没搬,他们不愿意给国家增加麻烦。蒋老曾说:“我不羡慕人家装修这、装修那的。教授的家就应该是这样的:都是书。”除了四周的书和一架当年从国外带来的、相伴多年的名贵钢琴外,这真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家了,但就是在这书的包围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
  两老惟一讲究做的就是知识、学问,家里上上下下都是书,据说书柜就有近50个。钱老研究科学,每天看大量的资料、剪报,关心国家大事,注视着国家的发展。蒋老研究音乐、教授学生,同样也关注国家大事。她对海外学生回国的惟一要求就是要带回国外最新的资料,她研究和使用后再亲自复制供教学之用。他们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生活上却是那样地无欲寡求,“对于人生他们一定是悟到了什么”,接触过他们的人总会有这样的“心得”。
蒋英教授:千万人中一眼就能看出她来
  她是那种特别有修养的人,谈吐、为人莫不如此,蒋英教授的一个学生如此描述对自己的老师那种高山仰止的心情:“千万人中一回头,你就能看出是她,尽管众人的穿着都一样。”因为她具有的那种气质与吸引力与众不同。
  蒋英出身名门,自幼酷爱音乐。1937年考入德国柏林大学声乐系,后辗转到瑞士,师从多位音乐大师,掌握了大量的德国、法国艺术歌曲、清唱剧、受难曲、弥撒等室内乐作品,同时对古典、浪漫时期及近现代歌剧作品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蒋教授回想大学时光时说:“进大学后,我像掉进知识的海洋里,吞呀!吞呀!有吞不完的东西。”她每天抓紧时间练声、做题、学外文,并利用晚上时间穿梭于音乐厅和剧院聆听、学习。来不及吃饭,就在地铁买个面包充饥。少女时代的蒋英有个坚定的信念:“我不能丢中国人的脸!”
  因为有头疼病,退休后的蒋老每次给学生上完课后都格外疲倦。但她坚持不收学生一点费用。学生劝她说:“老师,我现在收学生还收好几百块钱呢!”“收那么多!”蒋老又是责备又是自豪。对慕名求教者,她也是毫无保留地悉心指导。但有一个条件,必须先考察人品、修养是否好。她告诫学生:“唱歌光用嗓子不好听,要用心去唱,表达你真正的感情,这样你的歌声才能打动听众的心灵。”蒋老每教一首歌,都要亲自翻译、复制好音响。每当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时,吃不下睡不着的反倒是她。
伉俪情深:谁也离不了谁
  钱学森1934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1939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学习研究期间,他与他人合著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作出了返回祖国的决定,然而却遭到美国当局的阻挠和迫害。当时美国的一位将军断言,钱学森的作用和意义,在军事上,抵得上5个师。在钱学森遭到15天的审讯和非人的折磨,全家又经过了5年被监视的软禁生活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通过中国驻波兰大使在日内瓦与美国大使会谈,1955年10月,钱学森夫妇得以返回祖国。回国后,他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1956年,他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计划,是新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钱老喜欢音乐,年轻时是学校里的小号手。在谈到幸福时,他认为,自己的科学成果中包含着妻子的付出。在1950年至1955年美国当局对他们迫害5年间,蒋英在卫生间里给钱学森放一把椅子看书学习,以躲避特务的干扰,自己又带孩子又管家务,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她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的。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合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去年蒋老做心脏手术时,蒋老说:“我可不能先没了!”熟悉他们的人也深知这个手术的重要性:它关系到两个人——两个不可分离,共度了50多年风雨人生,与共和国的奋进脚步紧紧相随的两位杰出老人。
(摘自《羊城晚报》1999年10月20日,有删节)
阅读理解。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面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象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留给人的总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甚至________。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陃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有可能在台上主诗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帮酒徒鬼混;既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也有可能披着大主教的法衣,举起十字架从跪地的教徒的头上掠过。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托尔斯泰做学生的时候,可能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没法把他从战友里面分辨出来;而恢复乡间生活以后,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要是你看到一张他赶着马车外出的照片,还有个白胡子随从与他并排坐着,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缰绳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再看另一张照片,是他在同一些农民交谈。你假如不明真相,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农中间的列夫是个有地位有钱财的人,他的门第和身份大大不同于格里高、伊凡、伊利亚、彼得等在场的所有人。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因此,我们得把他称为普通人,而且此刻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即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其命运。
(1)选文第一段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第一句话和后面几句的关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例说明第一段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词语填在第二段空缺处
  A.平庸   B.粗鄙   C.崎岖   D.失调
(4)选文描写托尔斯泰面貌的哪两方面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选文第三段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举例说明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举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第四段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仿照选文第二段写你最熟悉的人的面部表情。(字数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艺术风格。
马克·吐温和他的两部杰作
  马克·吐温()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穷法官家庭,童年是在密西西比河畔他叔父的农场上度过的。这段农场生活使他对黑人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并在其幼小的心灵中产生对黑人悲惨命运的怜爱与同情。从12岁起,马克·吐温就开始走上四处流浪、自谋生计的人生旅途,先后当过印刷厂的学徒、排字工人、金矿工人、密西西比河的领港员、新闻记者。动荡的生活使他的足迹踏遍美国各地,从中熟悉了美国中下层的社会生活和各样的人物。他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青少年时代从事劳动的农场、工厂、矿山、河流就是他的大学;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人民群众口头语言及民间故事、传说的热爱,为他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马克·吐温的创作生活是从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以后开始的。南北战争以工业资产阶级的胜利结束之后,美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起来,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过渡,国内工人运动高涨,阶级矛盾、种族斗争非常激烈,跟国外殖民地国家人民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化。南北战争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粉碎了美国“自由之邦”的金纸牌,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腐朽的本质。这一时期的美国社会特点在马克·吐温的大量创作中都得到真实而深刻的反映。
  马克·吐温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讽刺作家,他的创作特点就是以幽默讽刺的笔调对19世纪后半叶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深刻而广泛的批判;如他早期的作品《竞选州长》(1870),通过一个天真的老实人竞选州长的遭遇,说明资产阶级的所谓“民主选举”实际上是对人民群众的欺骗。作家通过他的作品把幽默的描写和对社会的讽刺结合起来,显示出这位以幽默著名于世的作家,实际上是一位社会批判家。1874年,作家与别人合作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通过一批深刻的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南北战争后投机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吏怎样三位一体地掠夺国家和人民财富的罪恶,说明所谓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70年代并非“黄金时代”而是“镀金时代”。后来,美国的历史学家沿用这个名称来概括美国那一段的历史时期。此外,如《王子与贫儿》(1881),作家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抨击美国的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给人民造成的悲惨灾难;《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1898),深刻地揭露美国社会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金钱而道德堕落的社会风气……总之,马克·吐温大量的文学作品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势力、阴谋政治、虚假民主、腐败世风、伪善宗教、堕落道德以及奴役世界的贪欲等都作了辛辣的嘲笑、讽刺,同时,也表达了对受苦受难的广大人民的同情,这就使他成为19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
  马克·吐温是个讽刺的天才,他早期多运用夸张的手法,在幽默中含有乐观诙谐的特色,讽刺带点嘲弄的意味,格调柔和轻松;随着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他后期的讽刺基调由轻松的幽默转向辛辣的批判,诙谐、滑稽的成分减少了,严峻的剖析、无情的批判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但是,马克·吐温终究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作家,他不能彻底摆脱对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幻想,远离无产阶级的斗争,并因看不到未来的前途而感到悲观失望,他的世界观的阴暗面也在其创作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在马克·吐温大量的创作中,《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堪称其名篇中的杰作。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人公汤姆·索亚是一个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精神的小孩,他不安于“好孩子”那种循规蹈矩的平庸生活,鄙视周围那些虚伪、规矩的儿童,厌恶主日学校那种死啃圣经的学习,希望过一种自由、有趣、丰富多彩的生活,向往着各种非凡的冒险事件,并在自己的想像中编织出一个充满英雄行为和功绩的神奇世界。马克·吐温围绕着汤姆·索亚和一群孩子们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抒情的笔触展开了对密西西比河畔美妙自然风光的描绘:把那广阔无边的浩荡巨流、充满浪漫色彩的森林和神秘的岩洞所构织成的瑰丽景色,跟小市民平庸停滞的生活相对照,从而嘲笑了市民那种宗法式的虚伪和形式主义的宗教信仰以及畸形的教育制度,深刻地揭露了人们进教堂礼拜不是对上帝的虔信,而是出于传统“习惯”;对牧师的说教感到是一种“折磨”,以至待牧师唠唠叨叨的说教完毕,大家都轻松地舒了一口气;学校的教育方式靠鞭笞毒打;主日学校的功课是死背圣经,有个“模范”儿童,背会了三千节圣经“就变成了一个傻瓜”。作家还通过孩子们的谈话,对资本主义的“文明”生活和资产阶级的金钱统治,作了直率的否定。
  如果说《汤姆·索亚历险记》还是在一种轻松柔和的幽默情调中显露出批判锋芒的话,那么,它的姐妹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却以辛辣的讽刺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劲力。作品的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为了摆脱养母道格拉斯寡妇的管束和酒鬼父亲的打骂,逃至密西西比河的一个荒岛。在荒岛上他遇见了因不堪忍受主人虐待和出卖而逃跑的黑奴吉姆,两人为了寻找“自由州”和逃避关卡的追捕,在密西西比河上过起昼宿夜行的漂泊、恐怖的生活。他们不但要与惊涛骇浪作恶斗,还要避开关卡的追捕,更要与冒充“国王”“公爵”来欺压他们的骗子作斗争等等,在那充满艰难危险的共同生活中,哈克和吉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吉姆的真诚、纯朴、无私和对自由的渴望,深深地感动了哈克,使他打消了写信告发吉姆的念头,决心帮助吉姆获得自由。作家不仅通过他俩的遭遇,深刻地暴露了美国反动政府推行蓄奴制度和种族歧视的罪恶本质;歌颂黑人的善良人性和纯洁的品质,提出维护黑人的生存、自由和受尊敬的权利。同时,作品还通过描写他俩在河上不断与沿岸城乡的接触,使读者从中看到密西西比河沿岸的丑恶生活现实:厚颜无耻的利己主义的诈骗行为,农村家族之间的血腥仇杀,有钱有势的人横行霸道,普通农民的辛酸生活情景……从而对“美国天堂”作了尖刻的揭露和批判。这就使作品成为马克·吐温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标志,体现了作家创作的最高成就。但是,这部作品也有明显的局限和缺点:作家虽然寓意深刻地指出在美国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自由州”的,但是,吉姆的自由又让主人“良心发现”“恩赐”得来了。作者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观点出发,导致了对现实生活的歪曲反映。小说的最后部分,汤姆明知吉姆已是自由人,再来一番“惊险”的营救活动,也给人有思想上失真、艺术上画蛇添足之感。
1.《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________,他出生于____国密苏里州的一个穷________家庭,童年是在________河畔他叔父的农场上度过的。他的早期作品有《________》等,他的代表作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作者创作《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生活基础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要写《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书?(分点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艺术风格。
马克·吐温和他的两部杰作
  马克·吐温()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穷法官家庭,童年是在密西西比河畔他叔父的农场里度过的。这段农场生活使他对黑人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并在其幼小的心灵中产生对黑人悲惨命运的怜爱与同情。从12岁起,马克·吐温就开始走上四处流浪、自谋生计的人生旅途,先后当过印刷厂的学徒、排字工人、金矿工人、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新闻记者。动荡的生活使他的足迹踏遍美国各地,从中熟悉了美国中下层的社会生活和各样的人物。他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青少年时代从事劳动的农场、工厂、矿山、河流就是他的大学;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人民群众口头语言及民间故事、传说的热爱,为他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马克·吐温的创作生活是从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以后开始的。南北战争以工业资产阶级的胜利结束之后,美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起来,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过渡,国内工人运动高涨,阶级矛盾、种族斗争非常激烈,跟国外殖民地国家人民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化。南北战争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粉碎了美国“自由之邦”的金纸牌,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腐朽的本质。这一时期的美国社会特点在马克·吐温的大量创作中都得到真实而深刻的反映。
  马克·吐温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讽刺作家,他的创作特点就是以幽默讽刺的笔调对19世纪后半叶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深刻而广泛的批判:如他早期的作品《竞选州长》(1870),通过一个天真的老实人竞选州长的遭遇,说明资产阶级的所谓“民主选举”实际上是对人民群众的欺骗。作家通过他的作品把幽默的描写和对社会的讽刺结合起来,显示出这位以幽默著名于世的作家,实际上是一位社会批判家。1874年,作家与别人合作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通过一批深刻的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南北战争后投机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吏怎样三位一体地掠夺国家和人民财富的罪恶。说明所谓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70年代并非“黄金时代”而是“镀金时代”。后来,美国的历史学家沿用这个名称来概括美国那一段的历史时期。此外,如《王子与贫儿》(1881),作家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抨击美国的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给人民造成的悲惨灾难;《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1898),深刻地揭露美国社会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金钱,而道德堕落的社会风气……总之,马克·吐温大量的文学作品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势力、阴谋政治、虚假民主、腐败世风、伪善宗教、堕落道德以及奴役世界的贪欲等都作了辛辣的嘲笑、讽刺,同时,也表达了对受苦受难的广大人民的同情,这就使他成为19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
  马克·吐温是个讽刺的天才,他早期多运用夸张的手法,在幽默中含有乐观诙谐的特色,讽刺带点嘲弄的意味,格调柔和轻松;随着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他后期的讽刺基调由轻松的幽默转向辛辣的批判,诙谐、滑稽的成分减少了,严峻的剖析、无情的批判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但是,马克·吐温终究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作家,他不能彻底摆脱对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幻想,远离无产阶级的斗争,并因看不到未来的前途而感到悲观失望,他的世界观的阴暗面也在其创作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在马克·吐温大量的创作中,《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堪称其名篇中的杰作。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人公汤姆·索亚是一个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精神的小孩,他不安于“好孩子”那种循规蹈矩的平庸生活,鄙视周围那些虚伪、规矩的儿童,厌恶主日学校那种死啃圣经的学习,希望过一种自由、有趣、丰富多彩的生活,向往着各种非凡的冒险事件,并在自己的想像中编织出一个充满英雄行为和功绩的神奇世界。马克·吐温围绕着汤姆·索亚和一群孩子们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抒情的笔触展开了对密西西比河畔美妙自然风光的描绘:把那广阔无边的浩荡巨流、充满浪漫色彩的森林和神秘的岩洞所构织成的瑰丽景色,跟小市民平庸停滞的生活相对照,从而嘲笑了市民那种宗法式的虚伪和形式主义的宗教信仰以及畸形的教育制度,深刻地揭露了人们进教堂礼拜不是对上帝的虔信,而是出于传统“习惯”;对牧师的说教感到是一种“折磨”,以至待牧师唠唠叨叨的说教完毕,大家都轻松地舒了一口气;学校的教育方式靠鞭笞毒打;主日学校的功课是死背圣经,有个“模范”儿童,背会了三千节圣经“就变成了一个傻瓜”。作家还通过孩子们的谈话,对资本主义的“文明”生活和资产阶级的金钱统治,作了直率的否定。
  如果说《汤姆·索亚历险记》还是在一种轻松柔和的幽默情调中显露出批判锋芒的话,那么,它的姐妹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却以辛辣的讽刺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劲力。作品的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为了摆脱养母道格拉斯寡妇的管束和酒鬼父亲的打骂,逃至密西西比河的一个荒岛。在荒岛上他遇见了因不堪忍受主人虐待和出卖而逃跑的黑奴吉姆,两人为了寻找“自由州”和逃避关卡的追捕,在密西西比河上过起昼宿夜行的漂泊、恐怖的生活。他们不但要与惊涛骇浪作恶斗,还要避开关卡的追捕,更要与冒充“国王”“公爵”来欺压他们的骗子作斗争等等,在那充满艰难危险的共同生活中,哈克和吉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吉姆的真诚、纯朴、无私和对自由的渴望,深深地感动了哈克,使他打消了写信告发吉姆的念头,决心帮助吉姆获得自由。作家不仅通过他俩的遭遇,深刻地暴露了美国反动政府推行蓄奴制度和种族歧视的罪恶本质;歌颂黑人的善良人性和纯洁的品质,提出维护黑人的生存、自由和受尊敬的权利。同时,作品还通过描写他俩在河上不断与沿岸城乡的接触,使读者从中看到密西西比河沿岸的丑恶生活现实:厚颜无耻的利己主义的诈骗行为,农村家族之间的血腥仇杀,有钱有势的人横行霸道,普通农民的辛酸生活情景……从而对“美国天堂”作了尖刻的揭露和批判。这就使作品成为马克·吐温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标志,体现了作家创作的最高成就。但是,这部作品也有明显的局限和缺点:作家虽然寓意深刻地指出在美国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自由州”的,但是,吉姆的自由又让主人“良心发现”“恩赐”得来了。作者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观点出发,导致了对现实生活的歪曲反映。小说的最后部分,汤姆明知吉姆已是自由人,再来一番“惊险”的营救活动,也给人有思想上失真、艺术上画蛇添足之感。
(邓启龙)
1.《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________,他出生于________国密苏里州的一个穷________家庭,童年是在________河畔他叔父的农场上度过的。他的早期作品有《________》等,他的代表作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作者创作《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生活基础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要写《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书?(分点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钱学森爱国故事3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