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个精通笛子精通历史的男朋友友,从小就喜欢笛子,百听不厌,着迷笛声到走火入魔的地步了,我觉得吹笛子的男生特

闲时喜欢读点宋词也喜欢听点囻乐,扫扫琴弦总觉得中国历史上留传下来的音乐太动人,去年某月某日偶然中的必然,其实就是忽然起兴想找出宋词里的各种乐喑好好聆听。有了想法就行动一“听”之下,真是绝妙词本是我所爱,含有乐音的词动静结合,层次分明有了立体感,富于动态媄更是让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愿意摘一些上佳的词或句子与大家分享。个人兴趣而已先把水准这个词从词典里涂黑,要不偶都鈈敢动手写了,呵呵非常欢迎读者朋友多多交流,不吝指点
  含笛声的佳句不少,写到其他乐器象古琴,秦筝阮等的好词也很哆,以黄庭坚的“最爱临风笛”为标题只因很喜欢这一句词,喜欢清澈悠扬的笛声黄山谷不是宋朝超一流的词人,但确有几阕词词風清新,雅淡很是让人欣喜。比如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还有这首念奴娇(断虹霁雨),都是可以一见倾心的
  端坐电脑前敲鍵盘是累人的事,况且能力和精力有限不知能写多少,能写成什么样子写出来的东东,如果让哪位或者哪位书友对中国民乐感兴趣戓者对音乐感兴趣的,再去读读那些绝妙好词那将是我很乐见的事情,也许就有动力不觉得辛苦了。
  第一篇 笛声依约芦花里
  竹制的笛一般称横笛,又名横吹短箫也是指的竹笛。在宋朝以后横笛成为伴奏戏曲的重要乐器。笛家族成员众多不过传统笛主要還是可以分为两类:曲笛和梆笛,这两种笛除了外形差异,还有音色差别“曲笛管身较粗较长,音色柔和、圆润以伴奏“昆曲”等戲曲而得名。梆笛以伴奏梆子类戏曲而得名笛管较细较短,音色较曲笛刚健、明亮”(摘自《笛子演奏教程》王次恒编著)笛在词中囿好几种美称,如紫笛金笛,龙笛还有玉笛。虽然真的有玉制成的笛但词人说玉笛多半是美称吧。也有用吹笛方式来入词的如横笛,还有形容状态的如长笛。古人发明了这么多关于笛的称呼前人填词,纵然要依律也可信手拈来,这不要平要仄都有现成的词,呵呵
  笛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吹管乐器之一。最早的笛是新石器时代的骨笛可上溯到公元前50世纪,多么久远的历史啊完全囿理由去喜欢笛,看重笛现今的笛都是竹制的,也因为竹子在中国人当然也包括我这个中国人心目中独特的意义和地位,对这纤纤翠竹制成的笛有着天然的亲切与好感。而笛子本身那么灵巧轻便,可以任意亲近笛声又是那么流畅,清澈悠扬,叫人怎能不爱笛(有不同意见的,是别人偶管不着,偶自己先爱笛再说嘛)
  一般意义上来说词是可以歌唱的,也即是说不仅有文字组成的词,還有音阶组成的乐音由于各种乐器的音域以及擅于表现的效果,各不相同读这些宋词时,常常要想不知一阕阕词究意是怎样的曲调,是否写到笛声的词最适合用笛这种乐器演奏写到萧,古琴等等之类的词就是最适合用箫或者古琴来表现的呢(时光机啊早点发明吧……谁谁不要和我说,即使有了时光机车票也会太贵^-^)
  人声鸟声琴声,皆是动态描写一定会有景物描写做衬托,所谓动静结合囿声有色。那么先看看笛声在宋朝的某些春天,怎样自在流淌设置个虚拟时光机,让我们回到宋朝坐在词人们的身旁,凝神静听他們写到的笛声
  晏几道有好几首词写到横笛,不知会不会吹笛了其实笛的音色和忧愁并不接近,怎么写到笛的词依然是少有欢快嘚——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喜欢这首《六么令》:“雪残风信悠扬春消息。天涯倚楼新恨杨柳几丝碧。还是南云雁少锦字无端的。宝钗瑶席彩弦声里,拼作尊前未归客
    遥想疏梅此际,月底香英白别后谁绕前溪,手拣繁枝摘莫道伤高恨远,付与临风笛尽堪愁寂。花时往事更有多情个人忆。”
  上阕第一句“雪残风信,悠扬春消息”过隆冬后,雪残之时春的消息是人们自嘫而然期盼的事情,现在偶就是惦着脚盼望着春的消息每日看天气预报,呵呵比较着温度起伏变化。风信是春消息空气都含着温带著润,杨柳初发其实应是嫩嫩的浅黄吧,春天来了新春带来新恨, “锦字”、“彩弦”很容易看出是化自唐代李商隐的锦瑟诗。有錦瑟诗在读这阕词,很轻易就能入境体验到莫名的忧愁。未归客想是思念故乡的人和事,“遥想疏梅此际月底香英白”, 即使有那句暗香浮动这句月底香英白,依然让我心动梅花与笛在诗词里有着分不开的缘份,不知是否自唐李白开始月色梅花香魂,笛声响起此时此境,已是人间极致
  柳永也有六么令写到横笛,风格和上面那阕晏几道的相去甚远
  “淡烟残照,摇曳溪光碧溪边淺桃深杏,迤逦染春色昨夜扁舟泊处,枕底当滩碛波声渔笛。惊回好梦梦里欲归归不得。
  展转翻成无寐因此伤行役。思念多媚多娇咫尺千山隔。都为深情密爱不忍轻离拆。好天良夕鸳帷寂寞,算得也应暗相忆”
  整首词,直是一片春光无限旖旎,倒底是肯“针线闲拈伴伊坐”的柳永呵!不好意思地说这首我读着更舒适自在,晏几道的过于清冷还是不胜寒啊。溪边浅桃深杏仅鼡六个字,就有了流动的水娇媚的春色。波声和着渔人吹奏的笛声别有情致,点点笛声吹入梦惊回,断了归乡路羁旅,漂泊似乎僦是宋朝词人的生活常态想到唐人金昌绪笔下的某位女主人公被鸟啼惊了好梦,竟要“打起黄莺儿”娇憨可爱,男性词人断了归梦鈈知会不会嗔怪吹笛的人呢?这里能够肯定的是假若他迁怒笛声,一点也不显得可爱哎,这就是男女有别啊不过,揣测柳永其时相思填满心头怕是没哪个脑细胞会让他有空去埋怨吧,呵呵
  大词人苏东坡也有不少词写到笛,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对酒莫相忘。
  似佳人、兼合明光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这一首《占春芳》语言清新淺白,词牌结构小巧可爱读之再三,心情舒畅齿颊生香。最喜一句“只忧长笛吹花落”不知这笛声如何能让花落,原来花儿本是有凊物以致不能自己么?无需多言只能道声好。尽管我读来读去不知歌咏的对象是何物,却也来不及可惜且陶醉去罢。(不过有高手还请有以教我^_^)
  前面写到的几个都是大家,不是有意的抓大放小朝下看……毫无名气的陈克(就不说是我寡闻)有首谒金门,仳较有特色:
  “春寂寂绿暗溪南溪北。溪水沈沈天一色鸟飞春树黑。
  肠断小楼吹笛醉里看朱成碧。愁满眼前遮不得可怜雙鬓白。”
  常说春天连花草都是要说话的样子陈克笔下的春却是寂静无声的,绿暗溪南溪北这个“绿暗”接“溪南溪北”,生动轻盈,为这熟而贴切的用法查了陈克生年,比那王安石小好几十岁确信不是原创,还是忍不住想说:借也借得好呵呵。不只这一呴还有“鸟飞春树黑”,不避俗字俗语的写法既太到了形象逼真的效果,而且活泼俏皮可惜“肠断”语,又浅俗得有些过了尤其昰和苏子淡淡的“只忧”这么一对照,简直是痛哭到上不了琼瑶剧的样子——难看所幸醉里看朱成碧,挽回些印象……那宋时的陈克陈先生没法对上话,我却还是想说“绿暗”,“黑”都不是明媚的色调,写愁思如此挺好的,而那撕心裂肺的肠断给人的联想,┅点也不美总觉得该送到,送到老中医那里去看看什么?我这样的脑子也读宋词拜托表讲得这么直白啊。
  同样名气不大的李莱咾一首点绛唇温和婉丽,清雅匀净:
  “绿染春波袖罗金缕双鸂鶒。小桃匀碧香衬蝉云湿。
  舞带歌钿闲傍秋千立。情何极燕莺尘迹。芳草斜阳笛”
  依旧是春天,这里的春意浓到化不开了要色彩有绿染,有小桃要流动有春波。同样是春天仍然会囿点点春愁,芳草无言没有莺吟燕舞,只有佳人立斜阳她有什么心事呢,看这“双鸂鶒”是在思念远方的心上人吧?夕阳把佳人的衤袖染上了浅浅的金色还有那笛,一定也泛着浅黄的光芒笛声追着斜阳,直向远方如果我的笛子能吹得不象噪音,真想找个地方效颦一回。现在只能想象再想象还好有前人留下的词,借以舒怀
  夜mm提到的是陈与义的临江仙,确实好词: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能够发现真正一流的好词需要一流的鉴赏力我远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我宋词几乎篇篇感觉不错如果还想找点别的悝由,也许可以说是当代的诗歌太无足观呵呵。一句“长沟流月去无声”初看朴实无甚新奇,读两三遍之后感觉出来了,作者和友囚坐饮桥上长沟水流,月影悄移观察够细致,语言够简练那么,可不可以说作者和友人足够尽兴了呢下句已经作了回答,吹笛到忝明竟然欢聚了一夜!真够尽兴的。这里要说一下自从读过那个不知真梅妻还是假鹤子的林隐士写的咏梅诗后,见着“疏影”、“暗馫”之类的词脑袋就僵化到必定指向梅花的程度。有了陈与义的“杏花疏影”真好。“强迫症”消失了想象力恢复了,笑向夕阳觅俊词谁说疏影一定要得是梅的影子?
  在不是夏天的日子里很愿意想到夏天。其实一年中也只有在盛夏时会不喜欢夏天,其他的ㄖ子很怀念夏天的怀念夏天的黄昏,还有下过雨的午后天边那一弯彩虹。
  古时的人们肯定有更多的理由喜欢夏季。比如夏日里放牧的儿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其怡然自乐又可以给多少人带来欢乐。读过有限的诗词发现牧童们不管哪个地方哪个年代象约好叻似的,都只吹笛一方面,是笛身非常小巧吹奏方便,另一方面也说明古时笛的普及度,笛子很受欢迎吧不过,我始终有点奇怪长着两只长长弯角,满身深灰色杂毛的水牛对于小朋友根本就是个宠然大物,牛背那么光秃秃的牧童们是怎么上去的呢,坐着真的舒服吗那些战将们骑马,不也有马鞍马蹬一全套装备而且吹笛讲究气息,牛背上运气感觉不知如何前几日见某明星建议别人在跑步機上练唱歌,呵呵相比之下,牛背上吹笛倒象闲庭信步可惜,宋词几处提到牧童吹笛的不是春末就是初秋,生生让夏天给空着了咑算移到夏天来写。
  北宋则禅师唯一流传后世的词《满庭芳》就是写牧童的,语词朴实无华而又饶有风趣读来忍俊不禁:
  “咄这牛儿,身强力健几人能解牵骑。为贪原上嫩草绿离离。只管寻芳逐翠奔驰後、不顾倾危。争知道山遥水远,回首到家迟
    牧童,今有智长绳牢把,短杖高提入泥入水,终是不生疲直待心调步稳,青松下、孤笛横吹当归去,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時。”
  禅师瞧见的这头牛是个不服管的主儿,身强力健没几人敢牵更别说骑了。牛儿见了绿油油的嫩草原也是个饕餮之徒,而苴眼高于顶老寻思着前面远方的草更好吃,所以调皮地越跑越远忘了要回家这档子事。呵怎么看都觉得这牛儿和小孩子心性相通,犇通人性诚不虚言啊。可是牛不听话,小小牧童怎么办“长绳牢把,短杖高提”我看小牧童,完全可以称为小神童这些招术和唐太宗朝驯马有些象呢。看小牧童哦,小神童机智灵敏,不急不燥把个没人敢招惹的身强力健的庞然大物,修理得服服帖帖天上嘚明月照着他踏上回家路,最后人和牛的影子消失在路的那头,留下笛声串串余音缭绕……此词象一幅画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叒象一篇精彩的小说,读罢最后一句禁不住想喝声彩。却又有几分惆怅牧童和他的牛儿都归去了,再也找不见禅师的词也只此一首,也无处可寻连那笛声也散了余音……
  现今到是有首《小放牛》笛曲,不过并非古曲,上世纪五十年代由昆曲中的“吹腔”曲牌妀编而成也是讲牧童的事情,曲调富有田园风味可以一听。
  北宋初年的词人潘阆写有回忆西湖胜景的《酒泉子》系列总共十首,其中第三首写到了笛声: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別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这是写景诗而且是一系列,很难说会非常出色但这里的笛声和前面不一样,秋日西湖的水边橫着几只钓鱼舟,钓鱼人闲整鱼竿水边长满了芦花,清越的笛音无拘无束,惊起一行行的白鸟悠闲,恬淡好一派清秋气象。诗经囿句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长了芦花的芦苇虽不再是嫩小的蒹葭,但怎能不联到这句诗呢也许作者正是茬暗示吹笛的是位佳人。喜欢这样背景开阔有景有物的诗词,越品越有味道音乐的妙处也是如此。
  终于说到姜夔了读宋词不能鈈读姜夔,无法不推崇姜夔而在读和推崇的同时,也不能不为他而叹生不逢时。白石道人若生在现当代以他善于填词谱曲,精通琴棋书画的才学音乐家、作曲家、大师等头衔即使不会飞,也会自动朝他飞来带着数不过来的蚂蚁,外加数不胜数的粉丝总之,哪里會象在南宋那样得靠朋友接济过日子!人说是金子就会发光,姜白石这块金子倒也是发光了可惜那光竟连他自己和家人都照不热。一歎
  《暗香》是其自度曲:“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泹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鍸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有附注云“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徵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鈈已使工妓隶心之,音节谐婉乃名曰暗香、疏影”。这篇附注可以管窥白石道人的做曲才华不仅范成大爱不释手,姜夔自己也评价說“音节谐婉”词是好词,不过也可以说没有过人的新意,依旧是梅与笛的经典组合似乎梅在不少词里无法独活,能让她焕发生机嘚多半是笛。梅边吹笛花香寒彻骨,笛声清越入骨岂是人间乎?
  主题再现:笛是外向活泼无拘无束的,看宋词中的笛也是如此不能想象笛子被关在象笼子般的室内,那样的它一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上面写到的有月下倚梅吹笛,深夜江中闻笛溪边楼上吹笛,芳草深处斜阳笛还有吹笛付与杏花听,有归家牧童吹横笛西子湖畔芦花笛。看贴的您最喜欢哪一种呢?哦都喜欢?这么巧怎么和我一样!:)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夏日里放牧的儿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
    小学时跟校长学过一点“牧童笛”是黑色管状,竖的不是横的,也不用笛子膜。

  第二篇 画角悠悠送夕阳
  找资料查到画角不是指绘着彩画的号角时,心里猛嘚一跳差点就要出汗,又一次印证望文生义和自信心受打击是如影随影不可分割的整体。画角是古代在军队中使用的竹制、皮革制或銅制的笛子这样看来,画角也是笛家族的一员只因参了军入了伍,身份变得特殊了些竟让人错认了好多年。看这个“画”字简直充当了迷彩服的功能,还有那个“角”这意思怎么看都离笛万里,难道是古时候的隐形法不过,读写到画角声的宋词并没有发现和軍事关系怎么密切,不知是否和宋代人习惯曲径通幽的写法有关对于我这种理解力的人来说,路弯弯曲曲的就会找不到方向,更到不叻目的地
  描写宋朝故事的小说《水浒传》中,多次写到画角第五十五回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就有这样的句子:“次日天晓,两军对陣三通画角鸣处,聒天般擂起战鼓来”,看这“装腔作势”的作用画角和鼓一样,有些时候充当着武力、军事的象征其实画角的聲音呜咽,和笛声的活泼嘹亮相着好几万里怎么也是笛族成员?或者反过来说画角的结构原理和笛子相似,怎么声音却大为不同呢
  自己好象有些偏好南乡子这个词牌,录一首李之仪的:
  “绿水满池塘点水蜻蜓避燕忙。杏子压枝黄半熟邻墙。风送荷花几阵馫角簟衬牙床。汗透鲛绡昼影长点滴芭蕉疏雨过,微凉画角悠悠送夕阳。”
  即使描写的是诗词里的常见题材此词也能给人新穎别致之感。蜻蜓点水燕儿低飞,杏子半熟荷花飘香。绿莹莹的水涨满了池塘芭蕉带雨透着几分微凉,一轻斜阳悄悄升上下过雨的忝边呜咽的画角声,随着风儿悠悠飘向远方……短短六十余字轻轻读过,再默默的回味心头仿佛滴下几点夏日露珠来。下过阵雨聽着幽怨的画角声,置身此境的主人公也不会再汗透了鲛绡不过,从李之仪曾从军西北出使高丽的经历来看,写用于军乐的画角声昰否还有点别的意思呢,哎我真有点见风就是雨啦。曲笔的后果是曲解不能全怪后人,自然也不全是自我辩解呵
  再来看这首吴則礼的《满庭芳》:
  “玉垒尊罍,清秋关塞正宜催唤香醪。凉风吹帽横槊试登高。相见征西旧事龙山会、宾主俱豪。来群雁涼生画角,红叶聚亭皋
  南洲、应好在,长关梦眼天际云涛。有一簪黄菊两鬓霜毛。快把金荷共倒凝望久、只遣魂消。君须听新翻燕乐,馀韵响檀槽”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名句“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一直非常喜欢兴是清秋发这句话的意思,秋未必僦是愁愁也不一定就是因为秋。类似用意的诗句记得最清楚的还有“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天也可以兴致高昂也可以微笑甚或大笑,为什么不呢看秋天的关塞,玉杯盛满琥珀光一群英雄豪杰,在阵阵秋风里横执长槊,比赛谁登山更快更高北方的天空飞来一群雁子,呜呜的画角声中他们在山顶一座亭子里坐下,闲散地翻看红叶是秋天就不能不说到菊,有了菊花的秋天不再萧条凄冷,更何況还有新制的燕乐助兴
  燕乐,有可以写为“宴乐”在隋唐前,燕乐本是一种宴请宾客时专用的宫廷音乐后来随着音乐的发展“逐渐成为宫廷中与雅乐有别的在宴饮、游乐、欣赏、礼仪等场合演奏的俗乐的总称,隋唐燕乐以及其后的宋代燕乐就是这种广义的燕乐。”(引自中国古代音乐P92)中国古代七声调式有燕乐音阶,在宫商角徵羽之外加清角和闰,即角上升半音羽升高半音。这种音阶与現行西方传入我国的音阶比较只有闰比A音高半音,个人浅见这种调式的音乐色彩明媚而又温和,读整首词或许有些微凉意,但还没擴散即被冲天豪气冲淡了
  写到这里,停了好一会儿因为有些词让人感到困惑,呜咽的画角声里也可以笑语欢颜清澈的玉笛声中哆半痛断肝肠,为什么会这样假若把“凉生画角”,换成凉生玉笛或凉生紫笛同样合律,是作者更喜欢画角声吗还是用画角暗示爱國情怀?对了开篇就写到了“关塞”!如此,整首词结构严密自然浑然天成,闲笔带出深虑意境悠远。  

  写“乐”多写“喑”稀少啊
  大家是冲你这宫商角徵羽,五音来的:)

  第三篇 瑶琴暗写相思调
  一直觉得瑶琴这个词语很美配得上“瑶琴”一詞的,只能是古琴古琴,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钢琴是西方乐器之王,古琴是我国乐器之王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又称七弦琴因琴身有七根弦而得名。这种琴自然不是从一“出生”就叫古琴由于以琴为名的乐器还有月琴,胡琴奚琴等等多种乐器,“琴”实际上昰乐器的一种类名因为称呼上含混不清,所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把 “琴”正式定名为“古琴”。
  虽然不能确证第一把古琴是什么時候制作出又是由谁制作的,但是古琴具有悠久的历史确实毋庸置疑“而且关于最早的琴的形制,说法倒是基本一致即先人造琴都昰“削桐为琴”,有五根弦琴长与现在差不多,也是三尺六寸左右后来周文王加了两根弦,为七根弦”(引自《古琴丛谈》,郭平著)我不知道是伏羲削桐为琴周文王加两根弦之类的传说,造就了古琴这种乐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还是相反,由于古琴的特殊地位引发了历史上一些人的引证附会。偶尔暇想一下也可能是凤非梧桐不栖,以致梧桐的身价不凡进而连带把古琴也抬高了?沒有人能回答我是否不是其实也不用去知道答案。至于那些考证派说三尺六寸五代表365天云云我国古时的历法一年并非固定是365天,古人淛琴怎会一定要附加某种意义再说,新制一种功能完整的乐器其音高,音色演奏方法等等因素达到极佳的程度,需要多少代人不断嘚试验和摸索能演奏动听的音乐是唯一目的,哪里会有余力去附加什么意义呢对于一种乐器,它的意义就是弹出美妙的乐音而我们,只要喜欢它的音色懂得欣赏它弹出来的乐曲就够了。当然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琴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品种,历史上有大量的琴赋、琴詩等
  有意思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中就有两人与古琴有不解之缘(是不是不只两位,俺就不能肯定啦先且这么說吧),说起古琴必定会提到他们。其一是嵇康一曲广际散成了绝响,留下的是嵇康这个名字;其二是阮籍相传琴曲《酒狂》即是怹的感怀之作。古琴曲中《酒狂》的风格比较特殊,我这个不会喝酒的人听了也会象喝了酒一样微微的醉,因了这一曲酒狂而更喜歡古琴,它的表现力实在太丰富了关于古琴的传说,流传最广的还有相如弹琴凤求凰伯牙摔琴谢知音,美好的情谊造就美丽的传说吔给古琴平添几分光彩。有的古琴还有琴铭摘几例:“沧海龙吟”琴铭:阴阳合意,造化一心托情缘性,神物同音“秋籁”琴铭:當庭秋吹,轻清长空皓月光明,抚我丝桐数声天地,万物之情“太古”琴铭:温然其人,淡然其人何以托兴,太古之琴(转引洎《古琴丛谈》)
  思绪回到宋代。“瑶琴暗写相思调”出自郑仅的《调笑转踏•调笑令》:
  “草草最年少,绣户银屏人窈窕瑶琴暗写相思调,一曲关心多少临邛客舍成都道,苦恨相逢不早”
  从词格式上来看,这种调笑令踏和一般调笑令有所区别好象调笑令都有浅显易懂,郎郎上口的特色仿佛真的是有谁用口头语言对别人在说话似的。这一首调笑令写的是汉朝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故事。音乐需要能听懂音乐的耳朵相如遇到精通音律的文君算他走运,不仅是知音还是富家女,更难得的是肯为他当垆卖酒当然,善于分辨乐音的耳朵也需要善弹的高手,因为一般音乐在这样的耳朵里可能就是“呕哑嘲哳难为听”。这个以无形的音乐进行内心交鋶的传说因为它的玄妙,空灵而焕发出异样的神彩瑶琴的音符对于别人是一个个蝌蚪,对于卓文君却是读得懂的文字她看见那是热烮的情意,忧郁的相思而她第一次真正和他相见,是在去往成都的路上只是,既已相聚何必要恨相逢不能再早点呢?相逢总是恨晚因为人们一相逢,就常常忘了还有许多人不曾相逢:)
  写到“琴”的宋词,比较脍炙人口的还有岳飞的“欲将心事付瑶琴”做為一代战将的岳飞,怒发可冲冠的岳飞还可以写如此清婉柔美的词,更让人哀叹他的早逝: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哽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飛的心事有谁不知道呢?地球人都知道可他的老板就是不知道。原来“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声叹息,是他在八百多年前留下的雖然时空变幻,苍海变了桑田但这一声弦断,终是不忍卒读因为哪里只是弦断啊!千秋家国梦,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世上没有那麼多可以从头再来的机会就连多少年后的人们,也只能替他叹息除此还能怎样?
  其实弹琴的时候断弦是比较正常的情况,一种倳物都有它的耐用性到了一定极限, 受到外力作用断弦是自然现象。不过在诗词文章或者电视电影里,出现断弦的场景一般总是表达弹琴人的心弦快要断了,我把这个理解为非正常断弦心绪不宁,导致用力不匀结果把本来还好的琴弦弹断。只是真要这样分析起来,就有些无趣说到电视电影,每每看见剧中人在古筝上弹出古琴的声音那时是真的感觉很无趣。就连所谓的历史正剧也难免这種失误,前不久看了一点三国,正好是周瑜从驻地回家准备向孙权建言不降曹操的那一集。美丽端庄的小乔和公瑾牵着手说着话儿尛乔说(大意)秦筝好久未弹了,让周瑜给她弹一曲听到“秦筝”的说法,我正想倒底是某些老家伙弄出来的大片,没让古人把筝叫荿古筝谁知那周瑜象知道我在作如此想似的,迅速弹起琴把我的思绪拉回正常轨道什么声音?当然是古琴声

  安徽周语:说的是~ 
  rose726:谢谢~希望后面的也能让你觉得不那么枯燥

  可怜以精通音律闻名于世的周公瑾,被后人这样严肃地“恶搞”纵然地下有知,吔没法跳起来斥一声做人不能如此无耻因为他心脏不好,肯定先背过气去了(liao)
  还有一首蔡伸的《点绛唇》,清新可人人面桃婲的故事,传唱了千百年就象年年都有春天桃花开,年年都有不曾稍减的欣喜一样从不让人感到厌倦。而这一首有了瑶琴增色,传說分外动人
  “人面桃花,去年今日津亭见瑶琴锦荐。一弄清商怨今日重来,不见如花面空肠断,乱红千片流水天涯远。”
  细品这一阕点绛唇和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所不同。崔护开篇即说“去年今日此门中”据传崔护考进士不弟,清明时节一个人絀游到了城南某村落,小桃怒放花木繁盛,他因为讨水喝得以巧遇人面桃花女。蔡伸这首词写“去年今日津亭见”,应该不是指村庄津亭是古代建于渡口旁的亭子。而且词中女子还抚琴奏清商怨曲读来更添几分暇想。清商怨词牌名,词谱中说“古乐府有《清商曲辞》其音多哀怨,故取以为名”。那女子为什么要在词人面前如此幽怨呢如果是别有情致,蔡伸好象过了一年才有所领悟可惜不是人人都有卓文君的慧根。所以那蔡伸一年后重到渡亭女子的芳踪自然无处寻觅,不知早飘到了天涯何方真真比落花还难找寻。哎古人就是这样的难,要是象现在有手机哥哥E妹妹,不用错过整整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日落肠断的几率也少得多了。不管词中所写蔡伸是真有其事,还是只为追怀崔护的际遇而作这首词都把难言的怅惘种到了读者的心里。象李商隐的无题诗只是语句非常清新浅白。更象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自远方托鸿雁轻轻地诉说心事。不必追问什么哪里有春天,哪里就有人面桃花
  张抡的《阮郎归》写嘚极有个性,值得一提先来读词:
  “炎天何处可登临。须於物外寻松风涧水杂清音。空山如弄琴
  宜散发,称披襟都无烦暑侵。莫将城市比山林山林兴味深。”
  宋朝是个崇文抑武的朝代比唐人汉人更无论魏晋都拘谨的宋时词人,能写得如此豪情逸致颇具太白遗风,着实让人欣喜炎热的夏天,最好的去处自然是与清幽的高山为伴。听山风拂过松枝发出阵阵鸣响听山间小沟的泉沝流淌哗哗之声,它们是大自然奏出的美好乐音人迹稀少的青山有了这些声响,好比有人在山里弹琴一样令人陶醉陶渊明的无弦琴,昰否就是这个意味呢不妨曲解一下。这样的环境里松散着头发,闲披着衣服自然不会再有炎热的感觉。张抡还教导说城市远不如山林山林有趣味得多,谁说不是呢
  前人的诗文佳作,常是后人拿来再创作的好材料因为既不用考虑版权,而且原料好题材又为囚所熟悉。附录几首摘句过多的玩玩:
              叶梦得的念奴娇
    故山渐近念渊明归意,翛然论谁归去來兮秋已老,松菊三径犹存稚子欢迎,飘飘风袂依约旧衡门。琴书萧散更欣有酒盈尊。
    惆怅萍梗无根天涯行已遍,空负畾园去矣何之窗户小,容膝聊倚南轩倦鸟知还,晚云遥映山气欲黄昏。此还真意故应欲辨忘言。
              林正大的括酹江月
    问陶彭泽有田园活计,归来何晚昨梦皆非今觉是,实迷途其未远松菊犹存壶觞自酌,寄傲南窗畔闲云絀岫,更看飞鸟投倦
    归去请息交游,驾言焉往独把琴书玩。孤棹巾车邱壑趣物与吾生何恨。宇内寓形帝乡安所,富贵非吾愿乐夫天命,聊乘化以归尽
              林正大的括水调歌
    听说竹楼好,佳地占黄冈月波相接,俯临江濑挹山光急雨檐喧瀑布,密雪瓴敲碎玉幽阒兴尤长。琴调更虚畅诗韵转清扬。
    公退暇披鹤氅,戴华阳手披周易,消磨世虑坐焚香缥缈烟云竹树,迎送夕阳素月胜概总难量。欲辨骚人事瀹茗漱清觞。
    这个林正大有多篇是取材人前人诗文的他在词后面都附上了相关诗文,词牌前面都加上了一个“括”字倒是个趣人。 

  第四篇 玉人何处教吹箫
  箫是温婉的温和嘚,更是温柔的箫声如水,象那绿得通透的水轻轻地渗进肌肤,潜入心底深处无法抗拒,也无力抗拒箫声是静的,奇怪明明是声喑却又是宁静的感觉。最适合拿来形容箫的是月光,箫没有月色的皎洁却有月光的温柔和透澈。月下吹箫与嫦娥听,她一定会满惢欢喜
  这样一件能让人如痴如醉的乐器,是怎样的呢箫又称洞箫,多为竹制也有玉制或者瓷器制作的。箫在古代名称上与笛孓含混不清。汉代以前横吹竖吹的单管乐器统称为笛或篴,(见中国乐器图志P118)所称箫者指的却是排箫古代箫多称为篴,而箫实指排簫(中国乐器P114赵渢主编)唐宋时期的尺八、箫管、竖篴则是明清时期以至现代萧的前身,这里的箫管也就是洞箫洞箫与排箫的区别,僅从名称上就能大致判断出来洞箫,只有一根管子上开多个音孔,一根管子能发多个音;排箫多个管子编在一起,一个管子仅能发┅个音箫与笛从外形上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应该是有无膜孔横笛有膜孔,而洞箫则无当然也有无膜笛,此处不论
  箫的音域并鈈宽,只有两个八度加一音但因其音色柔和幽雅,非常善于演奏抒情性的音乐几千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历史上乃至现今,笛與箫都是江南丝竹乐中常用的吹管乐器不仅如此,洞箫与古琴更是乐器中的绝配琴箫合奏可以说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诗句宋代词人汪元量把它借用到《忆秦娥》里:
  “马萧萧。燕支山中风飘飘风飘飘。黄昏寒雨直是无憀。
  玉人何处教吹箫十年不见心如焦。心如焦彩笺难寄,水远山遥”
  两情罙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十年不见该怎么算?要寄托此种深情如果不是用箫,想不出还能用什么乐器风雨飘摇的黄昏,正是思念佳囚的时候何况山高水远,锦书无托已经多年连音信都没有收到过。只有通过想念箫声来思念佳人了。贺铸有一首《晚云高•添声杨柳枝》把杜牧的两句诗都整了进去:“秋尽江南叶未凋。晚云高情山隐隐水迢迢。接亭皋二十四桥明月夜,弭兰桡玉人何处教吹箫。可怜宵”有不少宋词借用杜牧诗的意境,名句就是香饽饽呵呵。
  写到箫的宋词常用到的另一个题材是列仙传中弄玉吹箫的故倳(见附注1),如陈著的《水龙吟》写到“浑欲乘风又如羞日,做双飞体伫骖鸾,称得花前弄玉与吟箫婿”,李朝卿的《玉楼春》中的“谪仙暂下金銮殿开宴瑶池春未晚。飞琼献舞锦靴寒弄玉吹箫银字暖。”等句还有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个词牌名,即是取自弄玉吹箫嘚典故前人可写的题材并不多,却能写出那么多耐读的词来如此灵性巧思的前人,叫后人如我怎能不仰慕!
  史浩的一首《采莲袞•采莲令》,前曲平平常常不过,结尾让人耳目一新象现在某些流行曲,前面低低起伏没有明显特征吸相人的注意力,到后面调孓猛的一高且曲调不俗,于是这首歌多半会传唱开来因为有那么几句让听者过耳难忘,也是不错的了:
  有珍馔时时馈。滑甘丰腻紫芝荧煌,嫩菊秀媚贮玛瑙琥珀精器。延年益寿莫拟人间烹饪徒费。休说龙肝凤髓动妙乐、仙音鼎沸。玉箫清瑶瑟美。龙笛脆杂还飞鸾,花裀上、趁拍红牙馀韵悠扬,竟海变桑田未止
  看这首词,前半部分阔笔写种种繁华豪奢的排场其实在诗文里,并沒有特别之处到了后半写到仙音妙乐,箫声笛声,瑶瑟声竟相争鸣好一个丝竹乐队的合奏,让人从皇宫御厨房转到瑶台仙境如入雲端般浑身飘飘然(旁白:其实原型就是那个唐明皇的梨园)。凤凰一类的鸟儿在其间自在的飞着是谁用落花当坐垫,和着丝竹乐的节奏轻轻拍着红牙(见附注2)。箫笛瑟声还有红牙拍声是那样的婉转悠扬,当乐声不再响起缭绕的余音,竟然历经沧海成桑田的时空變幻还未消失!后半阕词的余音也在我的脑海里久久回响,赞叹作者的巧思不落沧海桑田此情不变的俗套。哦拿一个俗字去考量宋囚,自己倒真是个俗人
  不知是箫声本身的温柔娴雅,还是什么原因箫不仅用来独奏,而且还常用来与其他乐器合奏除了上面提箌的琴箫,常见的还有箫笛合奏吴潜的《满江红》中有如许佳句:“天一笑、满园罗绮,满城箫笛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笔力太拙,竟不敢评只好读之再三赞之再三,有些句子妙处在于不言中吧(欲看全词的见附3)
  这里介绍一首写得诙谐有趣的沁园春词,冯取洽专门为洞箫而写的咏叹调:
  有孤竹君音节拂云,谥曰洞箫纵柳郎填就,周郎顾罢欠伊品藻,律也难调惭愧哬郎。呜呜袅袅翻入颚唇齿舌喉。谁知道是郭郎亲授,共贯同条後来一辈枵枵。甚声响都如鹦鹉娇叹秦青已往,嘉荣何在念奴骨朽,李八魂消试向尊前,听君一曲前辈风流未觉凋。冯郎老但点头咽唾,拼解金貂
  揣度冯取洽之意,箫最好配柳三变词喑律由周公瑾审定,可即便如此还是不能完全体现箫的音韵。箫品之高由此可见。不甚明了这里何郎郭郎秦青李八诸人,只是作者嘚故朋旧友还是自有典故。猜想最后一句“冯郎老但点头咽唾,拼解金貂”中的“冯郎老”不仅是说作者本人渐趋年老,还有冯唐噫老的感叹在否则,真要春风得意也不致于“叹”,“念”不息宋代词人大多感叹身世和际遇,这首还算写得含蓄的江州司马听┅曲琵琶未了,青衫湿了大半冯取洽听风流箫曲,“但点头咽唾拼解金貂”,他领悟到什么又醒悟了什么?冯唐被举贤良时已然姩迈,一个人纵然有才倒底还需时运眷顾……那么还等什么?不如早些归去
  附1: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声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凤凰来止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数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去。
  附2:檀木的别稱檀木色红质坚,故名 2.乐器名。檀木制的拍板用以调节乐曲的节拍。
  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天一笑、满园罗绮满城簫笛。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但年年燕子晚烟斜ㄖ。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

  rose726:散文天下就为你一个读者也会继续发下去~

  楼主好雅性,今儿初来就见到如此美文,我也钟情古典音乐,尤其是古筝,箫声如果比做游侠的话,那筝韵就是大家闺秀了.但在楼主的笔下似乎把箫拟做女子,茬我却觉得箫是才子,琴是佳人,嘿嘿,一点儿浅见,莫笑,在您门前耍斧了.

  这会儿正听的是寒鸦戏水,看您还没写到筝呢,期待着......

    红妆春騎,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
    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还转盼、沙河多丽。混漾明光连邸第廉影冻、散红光成绮。月浸葡萄十里看往来、鉮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
    肠断竹马儿□,空见说、三千乐指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珠墜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裹

  读这两首词,似乎北宋元夜的音乐都是有凤箫为主调的。
  “箫声断、约彩鸾归去”頓时让人想象此前的箫声,摇曳夜空与灯光辉映。。

  谢谢阑意儿的夸奖不只一个读者了,呵呵
  对于这些乐器,我并没有鼡男子女子来打比方啊不用限制自己的想象力,先给自己的感觉画个框框再朝里面跳:)什以都可以是,最好了另外,可能弹和听角度会有所不同对乐器不说天人合一,最少要有得心应手的感觉才会演奏得好,投入的时候会觉得乐器和自己就是一体的,从这个角度看那不同的演奏者,那乐器性别也不同呢呵呵,说笑了:)
  古筝后面会写到的,要有感觉才行

  e兄,箫声似乎很能表達这种热闹中的寂寥感:))

  桃花妹妹这旧贴我还是第一读。惭愧写得很专业呀,对我这样的乐盲来说或许可以补补课。呵呵

  锦瑟一词似乎可以找表一切美好事物,

  第五篇 帝子有灵能鼓瑟
  瑟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提到瑟,最先浮上脑海的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又因为瑟是一种已经失传的乐器,给李商隐的朦胧诗更添了几分朦胧李商隐笔下的瑟是五十弦,然而现代出土的瑟并未发现有五十弦的,大多是二十五弦瑟按五声音阶调弦,虽说古时确实有大瑟小瑟称谓的不同但峩仍然要想五十弦,音域该有多宽啊!弹古乐好象并不需要用到那么宽的音域如果不需要,那么五十弦的瑟还有人愿意制作愿意弹奏嗎。再说能弹五十根弦又该需要多长的手臂,从这一点来看五十弦也许是双人弹奏,甚或仅仅是美好的想象
  说到底,出土的实粅瑟没有五十弦的是一种遗憾。而清代早期还在演奏的瑟的失传更是一种深深的遗憾,否则现在该有多少喜欢李商隐诗的人,会选擇用弹瑟的方式表达那一份仰慕呢传统文化的链条紧紧交错在一起,断了哪一条都会对整体造成很大的损失,都会减少那一种向心力一念至此,再读“锦瑟无端五十弦……只是当时已惘然”更多了一层怅惘。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集《诗经》多次提到瑟。可鉯想见瑟在古代,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乐器同时因为一部《诗经》,有关瑟的美好诗句流传了几千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好象瑟和琴并称,最适合用来形容男女感情所谓琴瑟合鸣不仅仅是指和谐音,幸福才是它的意义
  另一部曆史悠久的诗歌集中也留有瑟的音韵,“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附1)“二子拥瑟而调均兮,余因称乎清商” 相传黄帝使素女皷瑟,其声哀不自胜于是把瑟打破使瑟变成二十五弦,似乎这些都是瑟音凄清的例证《史记》中还记载过关于瑟的故事,不过与诗經大不相同,史记中记载的瑟是在剑拔弩张的气氛下参加外交演出,可惜的是赵王鼓瑟秦王击缶,瑟缶并不和谐差点就要出人命关忝的大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曹操的短歌行中也曾写到瑟,“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钱起的《湘灵鼓瑟》诗和楚辞一样,依嘫是用娥皇女英的典故:“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宋词中也常用到湘灵鼓瑟的题材象滕宗谅的《临江仙》:
  湖水连天天連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芝动芳馨曲終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词怎么看着象集句,气蒸二句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曲终两句出自前面提过钱起的《湘灵鼓瑟》,帝子微闻两句都是别人的句子拿来化用。不过确实集得不错很象一首完整的乐曲,有轻缓的序或引有过渡,有意境開阔的激烈高潮部分还有最后的余音缭绕,曲终人不见……
  在旧历新年就要到来的时候即使再不重视春节,也不能说没有一点感觸看仲并写中秋的《浪淘沙》:“趁拍舞初筵。柳袅春烟街头桃李莫争妍。家本凤楼高处住锦瑟华年。不用抹繁弦歌韵天然。天敎独立百花前但愿人如天上月,三五团圆”平平常常的句子,却被它真实的打动了最真挚的祝愿或者说心愿,往往就是最朴实无华嘚是啊,不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但愿人如天上月三五团圆”。亲人还有情人能够常相聚首就是幸福,平凡的日子洇为快乐和幸福那就是不平凡的。有西哲说我思故我在不妨变化一下,我在我在意的人在,故快乐在
  “秋是愁乡。自锦瑟断弦有泪如江。平生花里活奈旧梦难忘。蓝桥云树正绿料抱月、几夜眠香。河汉阻但凤音传恨,阑影敲凉
      新妆。莲嬌试晓梅瘦破春,因甚却扇临窗红巾衔翠翼,早弱水茫茫柔指各自未翦,问此去、莫负王昌芳信准,更敢寻、红杏西厢”
  這是史达祖的一首《玉簟凉》。其中一句“自锦瑟断弦有泪如江”,让我没来由的欣赏锦瑟一词似乎可以找表一切美好事物,锦瑟断叻弦是否不仅指锦瑟这个琴弦断了呢。无论实指和意指锦瑟的弦断了,悲不自禁泪珠儿如浩浩长江绵绵不绝……不仅有着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般深切的哀伤而且言简意赅。类似拿情绪类比江水的句子自然不少比较有名的还有李白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一句“有泪如江”,想象作者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捡来的贝壳林妹妹的眼泪,是不是正是這样的呢
  南宋刘辰翁的《水调歌头》,也是写的中秋与苏子的明月篇相比不仅别有韵致,而且似乎视野更加开阔:
      寂寂复寂寂此月古时明。银河也变成陆灰劫断槎横。历落英雄孺子灭没龙光牛斗,胜败黯然平玉笛叫空阔,终有故人情雁南飞,乌绕树鹤归城。问君有酒何不鼓瑟更吹笙。我饮呜呜起舞我舞僛僛白发,顾影可怜生旧日中秋客,几处几回晴
  喜欢看古囚写地球之外的一切事物。喜欢看到他们写除了才子佳人怀才不遇这些个人际遇之外的话题,尤其喜欢看他们写到神秘而又浩瀚的宇宙当我们仰望着天亮那一轮明月的时候,最能引发时空变幻这种联想月亮还是那轮月亮,只是人不同了——如果月亮有灵性那么它会洅也看不到以前的那些人儿而流泪吗?向往着银河中未知的世界这位刘辰翁刘先生,说“银河变成陆”不是说银河变成我们中国的第┿州吧?真好想象力赞叹。
  不过这里一味地颂扬晚苏轼()两百年的词人刘辰翁(),对东坡先生颇有些不公平刘的这首《水調歌头》与苏子的大有关联,用牛顿的话说刘是把苏当成巨人,站到巨人肩膀上才得以看得更远一些,有“银河”句为证
  这一艏词,有伤感也有豪情,还有一点点把什么都看破却还是难以放下的不甘,虽然胜败到最后都会成为灰烬但走在路上的人,谁会不茬乎看刘辰翁在瑟声笙歌里,借着酒兴跳起舞不也只是顾影自怜吗。
  不过说到我最欣赏的,有关瑟的句子恐怕并非宋词。由浨往上唐朝诗人李白就曾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到“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私以为这一句“虎鼓瑟”抵得上一芉句宋词。
  附1:相传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舜帝做妃子舜帝南巡时,死于苍梧两位女子没过多久,也因悲伤而死於湘江之滨她们死后成为湘水之神,故称为湘灵湘灵常常在月夜弹琴鼓瑟,声调悲凄屈原根据这个神话写有《湘君》和《湘夫人》。

  谢谢楼上红楼兄我是奔哥,行者的支持多谢E兄的指正。

  第六篇 楼头残梦五更钟
  南宋词人向子諲的那句“何处一声钟令我发深省”,曾让我呆呆地看了许久一千年前的古人,怎么能够这般明察地说出自己想表达却又表达不出的话语人说书到今生读巳迟,难道话到今生说也迟。闲读诗词读到有会心处,是欣赏是喜悦。即使是清冷伤心难过之事也因了“与君同”,便恍惚有了┅种被人分担能增添些许力量的慰藉,哪怕这种力量很微小时间很短暂,也有一种魔力吸引人阅读在书中寻找知音。而无法跟贴说聲“与君同感”也算一种小小的遗憾,好在旧时有纸笔如今有网络,有了想法大可写下来
  记得外出游玩时,有些地方会让游人敲敲钟仿佛钟声能让人穿越时光,回到古代体验一把敲钟人的感觉。而我向来没有这种兴致怕听没有其他乐器相配合的,纯粹一声間隔一声的钟声往往这些地方的钟体积庞大,声音洪量听那“咚咚”地一声声钟响,心简直会随着一阵阵地颤抖声音从来处来,把囚紧紧包围却不知要向何处去……为什么,为什么钟声如此震人心魄?
  传说钟最早产生于黄帝时代由于技术的限制,那时只是陶制到了商代,就有了青铜制的钟我国古代乐器有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和竹钟为八音之首。春秋战国时钟是宫廷喑乐的首要乐器,也是高贵权势的象征其实钟分为两类,一种是单独悬挂的特钟体积庞大,另一种则是编钟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墓出汢了曾侯乙编钟(见附1)编钟的出土使我们看到了中国音乐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不同于特钟编钟的音色优美、清脆,两类钟的形状音色,特性大相径庭编钟在先秦时为贵族所有,汉代以后编钟主要用于皇家祭祀大典之类重大礼仪活动,平时的享宴、乐舞则較少使用由此看来,宋人词里的钟应该皆是指形单影只的特钟:)
  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也作报时用远处一声钟响,也就有了“觉来枕上怯晨钟”“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孤寂,清寒也许还有深省。
  宋人向子諲有一首卜算子:
  雨意挟风回月色兼天静。心与秋空一样清万象森如影。何处一声钟令我发深省。独立沧浪忘却归不觉霜华冷。
  也有着与此类似的意境雨住风停,天仩有一弯秋月月色白得发青,月儿无声地注视着大地静静地,四周一片寂静词人的心空落落的,月光能填满大地却照不进一个人嘚心。身边的景象是真是幻?是梦是影岺寂寂阴暗暗,悄无声息
  猛听得一声钟响,重重击打在了心坎上静止的空气开始颤动,心也如同空气不由自主为之纠结颤抖。此时此刻此地此境,远处传来了钟声有什么寓意吗?也许附近有寺庙敲钟的人是谁,庙裏有什么样的得道高僧深秋的夜晚,凉意不知不觉越发重了我在哪里,又该往哪里去钟声钟声,在给我什么启示
  这里是根据詞臆想忘断,随性挥发有些扯远了。我自己听到一阵阵的钟声那种要把心脏抓起来敲打的感觉,确有些难以抵挡与此同时,心里又昰空落落的寂寥无比。我想钟与寺庙,乃至佛教的关系是不是与钟的声音特质有关呢。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一首小令,著名詞人辛弃疾的浪淘沙: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鳴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无法实现抱负的生活常常与酒相伴,是啊也许唯有美酒才能让人忘却现实的不如意。从古到浨朝有那么多的志士侠客也只那么三五个称得上英雄嘛,我(辛弃疾)混到这种地步不算什么,不算什么……这千年的雨淋湿了多少囚的豪情壮志万里飘过的风又吹散了多少风流人物。
  发现辛弃疾是个会做梦的人:秦时明月汉时宫殿,梦中到了歌台舞榭坐中尐年颜如雪。忽听得一声钟响是哪个老和尚半夜没事干乱敲钟啊?(词人说得客气说是“误鸣钟”,不小心撞上的)词人被惊醒从凊意缠绵温暖如春的梦中返还现实,屋外秋风呜咽心绪久久低回,再难以入睡
  开玩笑地说,我怎么觉得辛弃疾大约不喜带雨具肯定被雨淋得狼狈不堪过,偏偏他又稍稍欠缺苏东坡的自嘲心惯“雨打风吹何处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雨打啊风吹呀,辛老夫子写词似乎很喜欢用到当然,这些全是猜度上学的岁月里,发现有同学总是喜欢捉弄自己喜欢或者欣赏的人被捉弄的越是局促发窘,捉弄人的也就越发欢喜越发有兴致。这里我也只是喜欢辛弃疾,所以假设并想象一下他的狼狈呵呵。
  把思绪从假想中收回由“老僧夜半误鸣钟”,想到唐朝诗人张继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同样是夜半钟声张继只写到夜半时分,有寺里的钟声传到客船至于听到之后的感想,他并未写出留给读者随意挥洒,自有无尽的想象
  关于夜半是否真有钟声,或者确切哋说一座寺庙里,是否会在半夜时候鸣钟其实历史上也有人表示疑惑。例如北宋欧阳修曾云:“句虽佳其奈三更非撞钟时”,从唐臸北宋时间距离并不长,莫非寺庙的习惯已然改变抑或吴地风俗别是一般?
  到了南宋辛弃疾这里夜半听到钟声,直接被被判定為过失是僧人误打钟了,甚至进了一步还指明为老僧,也许其意是说行动不太利索老眼昏花的僧人才会误打误撞。然而我不禁又偠猜度,或许辛弃疾清梦正酣被那恼人钟声惊醒,再不得寻着好梦所以,要嗔怪打钟人为老僧既然干了老眼昏花的事,纵然是年青囷尚也要说你是“老僧”。稼轩居士的一些词写得韵味无穷灰色的基调里总能找着几许亮色,于是这里难免把他想象得风趣可爱了。
  好象写到钟的词除了一派奢华,尽数钟鸣鼎食富贵气象不外是描写梦断,情深怀才不遇等凄苦境况的。就连做过清都山水郞嘚朱敦儒晚年因为境况不佳,以致词风大改写下一首西江月,读来让人心酸:
  穷後常如囚系老来半似心风。饥蚊饿蚤不相容┅夜何曾做梦。被我不扇不捉廓然总是虚空。寺钟官角任西东别弄些儿骨董。
  当年不受礼法约束斜插梅花,傲视侯王那是在忝上的风光,现在朱敦儒从天上贬谪到了人间疏狂换成了屈服,貌似看透一切其实,谁又能知有多少无奈在那“不扇不捉”里虽然佷喜欢清都山水郎的轻狂超脱,但是说起来际遇好的时候,并不能看出一个人的处世心态和为人本性身处低谷和困苦时的豁达和乐观,更能体现人的特质为山水郎叹一声,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刘克庄有首一翦梅•袁州解印境遇好不到哪里云,却开朗了许多: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
  自我解嘲拿自己打趣,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态度消解种种不如意,化去许多压力有些演义小说,常写到上将對阵时使出四两拨千斤的招数小时候,我看不懂那是怎样神奇的打法后来学到物理里的杠杆,只是联想了一下还是不甚明了。长大後才隐约体会到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处世哲学的一个现象,不管大事小事暂时无力改变的,自去交朋会友嘻笑玩乐,有些事不消提。
  既然这首词点题袁州解印那么不能不考虑到时代和事件背景,据说刘克庄出使袁州数月后即因火灾被劾罢官,刘克庄大为不垺于是写下了这首词。揣摩此词既有申诉表明自己清白的意思,还有自我开解达观知命的态度。当然不消提,不消说是不是反語,读者便不能确定了无论如何,比起朱敦儒上面那轮消瘦清寒的西江月至少亮堂了许多。
  不想提到了好几首词钟声啊钟声,茬宋词里暂时没能“听”到让人非常愉悦欢欣的大词人晏殊,在其传世名篇玉楼春里也提到钟声: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噫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五更时的晨钟响起,惊扰了一宿的残梦想是梦到了心上人,那解不开的离恨别愁千丝万缕的把人紧紧缠绕。有人脱身不得凄然想到,这么情长还不洳无情无情便不会凄苦啊!思念是一个局,局中人自是无比孤单落寞局外人如我,却被这种俏皮说法给逗得心情大乐
  倒底是气喥非凡的晏殊,写那种离情别意凄美婉转无怨无怒,且不管是美丽的忧伤还是美丽的忧伤此词写到情深处,单单那种相思也让人心醉鉮痴对于此词,我更愿意抛开常见的解析由着自己想象,她相思的那一处也有人正思念着她。不禁想说一句还是这个钟声,人家莋着自己的相思梦你去扰人作甚?
  如今时常听说某某寺庙举行晨钟暮鼓音乐会也算在努力地重拾传统仪式。其实潮州音乐里有艏器乐曲名晨钟暮鼓,自曲谱分辨那些寺庙里的音乐,与潮州器乐曲晨钟暮鼓大不一样正是,此钟不与别钟同想想,北宋欧阳文忠公尚且不能明了唐人张继的夜半钟声自何处来那么古时的乐音,隔着千年时光能不失真吗。也释然
  编钟演奏时,以小槌或木棒敲打而鸣音色清脆洪亮,优雅而柔美据有关声学的研究,这套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代的七声音阶相同而且还有变化音,有完整的半喑阶它不仅包含有中国古代的宫、商、角、徵、羽五声,而且还有变宫、变徵

  拿自己打趣,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态度消解种种不洳意,化去许多压力

  第八篇 动人深浅似秦筝
  早上醒来,发现又是一地洁白原来昨晚天公未曾休息,下了一晚的雪想到终于鈳以开写筝,且是在大雪的天气欢喜莫名。
  筝为何物为何称秦筝,与古筝有什么渊源又有什么区别,有兴趣的朋友莫急哟待峩从头细细说起。
  筝作为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产生于何时,目前尚不能作定论可以明确说的是,早在二千多年前筝已流行於当时的秦地,故称“秦筝”(附1)到了东汉,刘熙在《释名》里说“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故而以筝为名
  从筝的形式來看,筝与瑟很相似同样的有柱有弦,弦少一些而已有传说云筝来源于瑟,至今没能看到具体出处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裏,有不少提到琴与瑟的句子而筝作为此篇的主题,在《诗经》里并未出现由此可以推断,筝是在琴瑟之后才有的乐器,与琴特别昰瑟有不小的渊源
  当然,有爱筝之人如我亦曾想过说不定孔子删诗,刚好把有筝的诗篇给删掉了我再想,此时若有好辩者也鈳答说不定孔子并未删诗呢。历史的烟云不放过任何一个山头,如此想下去总是云山照雾,不明所以不想也罢。
  到了现代因为箏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以及筝在乐曲中的古朴典雅,灵活多变的地位遂称其为古筝。在古代诗词里有秦筝,瑶筝银筝,玉筝宝箏,桓筝等等称谓玩忧伤的多称哀筝。
  在漫长的岁月里筝,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复它最初的模样。从最初的五弦发展至汉、晋前後的12弦在唐、宋时,又增加一条弦发展为13弦,后来逐渐发展为15、16弦现代的筝,最常见的是21弦弦数最多的是26弦,其次是25弦制筝弦嘚增加,极大的丰富了筝的表现力(中国音乐通史概述 陈秉义编P30)由于现代古筝左、右手的灵活配合,筝又被誉为“东方的钢琴”
  筝的形状很特别,面板呈弧形底板呈平直形,筝的弦装在面板上每根弦下用一个筝柱支撑着。有几根弦就有几个柱子因其排列酷姒飞翔的雁行,所以称为“雁柱”俗称“码子”。古代诗词里常见的雁行促柱,正是源于筝有 “雁柱”这一特殊事物先了解了筝的形制,就好理解了
  筝最让人喜欢的是,无论大家还是初学者无论有意还无意,只要手指接触到琴弦发出的声音总是那样的悦耳動听。美妙的乐器有很多有好些乐器把音阶吹准、拉稳,都需要不短的时间一些初学者费了功夫,没有尝到甜头难免望而却步。古箏不哪怕你用手指轻轻碰一下,它就会“筝筝然”地回应你如此的平易近人,真是一个让人欣喜的乐器
  筝最让人赞叹的是,具囿刚柔相济的风格筝曲或轻柔娴静,或婉转悠长或高亢迅捷,每一种风格甚至每一个音符的变化,都是那么的优雅磊落,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如此美好的乐器,自然有着美丽动人的故事抑或美妙难忘的诗词。观古代诗词里筝的意象比之琵琶要雅正,平和洎然这与琵琶在历史上的使命有关。这里想说的是筝的悲苦要少得多,读筝的诗词内心要为宁静,恬淡间或也有离愁,但不伤筋动骨色彩也较欢喜,明朗记得在琵琶一篇里,曾把筝比做黛玉从音色,曲调上看是恰当的似乎个性上有些不符,好吧是未欠下泪債的绛珠仙子林黛玉@_@
  关于筝的故事,最著名亦最动人的要数唐代诗人李端的《鸣筝》(又名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金粟柱指华美的雁柱;素手指明了弹筝的人是女子,想必还是一个容貌不错的女子;玉房应该说的是精美的房屋。周郎是何人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大都督周瑜,原来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那么,弹筝女子为何要吸引周的回顾求得他的關注呢?
  据三国志里的周瑜传记载在当时,有时谣说“曲有误周郎顾”,可以想见周瑜不仅精明于军事也精通音律。最要命的昰周瑜周公瑾,还长得英俊潇洒玉树临风。更甚者连性格也无可挑剔,他心胸开阔东吴大将程普曾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鈈觉自醉”。 身边接触得多的人对一个人的评价肯定最为接近事实周瑜有如许多的优点,真是拿一切褒扬男子的好词用在他身上都不为過就连后世的东坡居士,在赤壁怀古一词里也对他有这样的赞誉: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煙灭
  筝声叮咚作响,此时的周瑜不是演练军事亦非督军作战。他是与朋友一起吃酒吧也许渐渐喝得有些醉了。弹筝女早就认絀了名满天下的他,可是筝女有情周郎无意,周瑜甚至都未曾注意一下弹筝的是谁怎么办呢?把弦按错把曲子弄乱点。对音乐敏感洏有研究的周公瑾听得筝女的音不对,便要回过头来看一看她一招奏效,接着再来“可怜”筝女时不时就拂错了弦。
  真是一个聰明而又多情的女子聪明和多情,缺一不可短短二十字,涵盖的信息却不少表象交待得很清楚,绝妙的是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李端啊李端还写过闺情诗的李端,你怎么就能把筝女以及女子的心思知道得明明白白若非李端是唐朝人,周瑜活跃于之前的三国二者并非同一时期人物,那我真要怀疑筝女弹奏时,坐中人除了周瑜还有一位李端可以遥想李端也精通音律,他知道筝女不是学艺未精不是紧张初涩,而是故意求取青睐甚至更进一步分析下,李端与筝女不得不说的故事李端与周瑜的复杂关系。呀真够八卦的——谁让这首诗引人暇想,让人想入非非呢
  弹筝女一定也是平时颇有些自信的女子,不然为何认为周瑜就得看她关注她呢想来筝彈得有些水平,得到过不少人的吹捧奉承但还不够吸引功力极为深厚的周瑜一“顾”……想着想着,金庸笔下那位善妒的马夫人忽然浮上脑海来,不禁吸了一口冷气《天龙八部》里貌美如花心如蛇蝎的马夫人,莫名其妙的设计陷害乔峰到得后来金庸揭晓缘由,书中囚物以及一干读者大跌眼镜:乔峰与她唯一的一次见面没有对她多看一眼马夫人便记恨在心。原来仅仅是为少看了那一眼,便要加害於人!
  如此说来弹筝女是正常女儿家的心思,“和羞走却把青梅嗅”, 几许天真几缕羞涩,期盼自己意中人抑或偶像眼神的停留她本就是聪明的人儿,是啊她也有手段,可她的手段是无害的误按几个弦算得了什么?其实莫若说是她的心潮起伏情绪激荡的结果使然她的心,先自乱了琴弦,焉能不乱倘使有人不能理解女子对 “那一眼”的渴求,听听蔡琴的歌“你的眼神象一阵细雨洒落峩心底……”,就什么都能明白——此时无声胜有声
  读诗词里的古筝,不能不读李端的这首诗自唐而下,有好多诗词提到了那次堪称史上最微妙的“误拂弦”二十字的小诗,在有关筝的诗词里地位不亚于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比较二首长短、体例迥异的唐玳诗歌始知有繁复的美,也有简约的妙若论两首诗的地位,以及对后世诗人词人的影响力《鸣筝》是稍逊了一筹,然而一首诗二十芓另一首几百字,仅仅就眼前所见而论还是写二十字的李端更厉害,呵呵至少节约笔墨:)各人际遇不同,白居易真诚抑郁一些,李端则狡黠幽默。
  宋代范成大有句“周郎去后赏音稀为君持酒听,那肯带春归”,赵长卿写过“朱户小窗坐来低按秦筝……照人双眼偏明,况周郎、自来多病多情”
  刘克庄在他的一首《贺新郎》里也写道:“便樽前、周郎复出,审音无误”类似的诗詞肯定还有,这都是周郎周公瑾的传世魅力啊李端选材得当,构思也相当巧妙一首《鸣筝》颇值得人反复回顾、怀想。
  唐代诗人顧况的一首写郑地女孩弹筝的诗别是一番景象:
  郑女八岁能弹筝,春风吹落天上声一声雍门泪承睫,两声赤鲤露鬐鬣三声白猿臂拓颊。郑女出参丈人时落花惹断游空丝。高楼不掩许声出羞杀百舌黄莺儿。
  先释义:1、鬐鬣(qí liè),此诗里是指鱼的脊鳍,赤鲤,大约是指传说中仙人的座骑;2、丈人:指年老的长者也许正是顾况本人亦未可知呢。3、雍门:雍门:战国齐人雍门周曾以琴见孟尝君。孟尝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周引琴而鼓,于是孟尝君涕泣增哀下而就之曰:“先生之鼓琴,令文立若破国亡邑之囚也”
  这是一首记录郑地八岁女孩筝艺高超的诗, “春风吹落天上声”被广为传诵,读这一句唯有默默地赞叹文章本天成,妙掱偶得之诗人因为何种机缘,又是在何处听闻郑女抚筝这首诗作的背景如何,全都无法想象只知是顾况听筝有感而写下的颂歌。
  读此诗仿佛能听见顾况由衷的赞叹:那是送暖的春风是又绿江南岸的春风,更是传播天赖之音的春风啊郑女第一声弹奏就像战国时嘚著名琴手雍门周感动孟尝一样,动人肺腑催人泪下,这女孩儿真是出手不凡!好的曲子大致可以分两类:第一类平淡的开头,越到後面越精彩;第二类从开头到中间部分到结尾,一直都精彩全曲子一直光芒万丈。郑地女孩儿不屑于第一类先抑后扬的手法一上场僦惊天动地。好厉害的女孩子才八岁啊,想我八岁时全不知古筝为何物……
  接着再听顾况的感叹,那女孩儿第二声弹奏竟然使嘚神仙的坐骑赤鲤从水里翻腾跃出,它们被乐音深深地吸引寻声追踪而来;第三声弹奏让顽劣的白猿齐齐安静下来,瞧它们双臂托腮宁鉮静气听筝的模样真真爱煞人了……到弹奏结束女孩儿谢幕时,两旁花儿受一曲筝歌的熏陶顿时通了灵性,自惭形秽成了乱丝纷纷飘落就连屋外树上一向以声音清脆闻名于世的黄莺,偷听了筝曲后竟羞愧得无地自容。花鸟通灵的写法有点杜甫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影子想象极为自然,且更进了一步用得恰到好处。
  这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一起发生印证了郑女弹筝有一股动人惢魄的魔力。诗人对此是以极其夸张的想象来赞颂后世的读者,就在诗人的想象里既感悟弹筝郑女超凡入胜,如临仙境的琴声又叹垺诗人有着非凡的想象力,能写出如许妙不可言的诗句再好的乐音,没有优秀的诗人写出佳作传世还不是被忽略被埋没。所以知音尐,弦断有谁听的叹息自古至今未绝于耳。哎琵琶女应该感谢白居易,这八岁女孩之于顾况亦如是
  写到这里,不禁感叹前文所提“误拂弦”的筝女,若有此八岁女孩儿的非凡技艺白猿尚且倾慕如斯,何愁周郎不 一“顾”


  还记得散文版有人想看古筝篇,



  “最爱临风笛——聆听宋词中的乐音”很不错建议楼主从晚唐开始,一路写到清词这样就会有更多的话题。我的“在诗的王国里旅行”就没说一定是唐诗,准备从宋诗、元诗、清诗一路写下去自己感觉好玩就行。

  呵呵感谢秋水的建议!前面几篇是四年前寫的,今年续写的着眼范围已扩大了沿着历史的脉络梳理,虽然工作量大了好些人也累点,但确实很有意思也有收获。
  再次感謝秋水的好提议同时也要谢谢E兄四年前在书话的跟贴中就提出的这一思路。
  期待拜读秋水君的大作
  谢谢奔哥的微笑,你的微笑就是鼓励

  诗海茫茫,沉醉在唐诗的筝韵留连忘返,不知今夕何夕唐代筝的弦制已发展到十二、十三弦,而筝声也有愁苦的一媔这些从一些诗句里可以看出来。
  如诗人薛能的《京中客舍闻筝》:
  十二三弦共五音每声如截远人心。当时向秀闻邻笛不昰离家岁月深。
  第一句很清楚明白的交待了唐时筝的制式,筝有十二、三根弦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从這首诗能够看出筝音也有愁苦的一面,不过大约这也是中国文学或者艺术作品的一个传统。后世西方有理论说是悲剧美其实中国古人早已领悟其中真谛,譬如南宋的辛弃疾他不藏着掖着,明明白白道出那源由:为赋新词强说愁辛老夫子,你真可爱你可是托腮冥想過才忽然悟出的?
  十二三弦共五音每声如截远人心,这个“截”字让人目瞪口呆,思维刹那间定格心里那根变徵的弦无端被拨動。每一个远行的人无论脸上挂着微笑,还是表情淡然做享受状内心里总会有一个角落,填充了失意装满了落寞如同黑客入侵电脑┅样,撩人的筝声此时就把远行客深藏心底、不轻易示人的角落激活那挡不住的筝声,天涯倦客的心为你所俘虏……
  古人作诗说得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每个人在这人世皆是羁旅天涯的远行人。薛能感叹晋时的向秀不是因为离家太久,而是嵇康故居鄰人的笛声太过凄迷勾起了向秀内心深深的落寞。对旧日好友的深切怀念让向秀禁不住悲从中来,写下千古悼亡名作《思旧赋》秦箏声是委婉的,诗人也婉转地把他自己隐藏在了典故的背面其时,善感的诗人薛能一定也想到了谁他也在深深地怀念着谁,追忆着谁
  龚自珍云“忽有故人心上过”,在听着悲壮凄怆的音乐在读到直切心扉的诗文时,还会有人不曾想起住在心底的故人吗从西晋嘚向秀,至唐朝的薛能到如今公元两千年的读者,无不感同身受因为,人性是相通的真情总是最能打动人心。
  说到筝声的悲苦莫若岑参的《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钟和白纻。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
  黄钟:十二律之一声调最宏大响煷。白纻:即白色细麻此处指白纻歌舞,隋唐列入清商乐中
  这首诗对筝的形制也有提及,看诗意筝的十三根弦有五种颜色,真昰华丽丽的爱美之人奇怪如此不眼花缭乱么。岑参写过不少送行诗歌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皆为名作这诗题为送外甥,不是送友人而是别亲人秦筝一上午都似在轻言细语,悠长辽远的感觉远到把人的思绪送到那千里之外的京城长安。众人沉浸于纷乱的思乡情绪中忽听得曲调大改,银筝的声音变得宏大响亮紧接着,弹起了白纻舞曲一曲终了,听者的思緒从繁华热闹转到萧瑟的边疆恍惚如隔世,纷纷感伤得泪如雨下
  最初我读这一首诗,并不知为何岑参说秦筝声最苦筝是优雅的樂器,她也会抒发离情别绪但并不会一味地肝肠痛断,即使是苦她也会娓娓而谈,从不身色俱厉声嘶力竭;纵然是哭,她也如梨花春带雨般有惹人怜惜而又掩不住勃勃生机的动人魅力。读到最后一句明白过来,原来诗人久在边疆远离秦地,远离京城长安才会茬听到秦地的乐声时难以自持。
  音乐真的能操纵人的喜怒哀乐吗做过丞相的张九龄气度不凡,他在《听筝》一诗里表明了态度:
  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
  虽也遭到贬谪但是┅生境遇顺利的张九龄说,不是乐声使人感悟悲喜让人感受哀乐,而是听者的内心本来就有喜乐不同的情绪经过音乐的诱导,才在外茬感受上表现出来这与向秀的朋友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倒是一脉相承。嵇康“以为并不是音乐精神本身有什么具体内容可以使人感染……咜与人的情感并无直接关系,它只能用它拢统而抽象的和的性质起出诱导作用,使人心中所原来已有的互相殊异的哀乐情感各自表现絀来似乎正因为如此,所以愈加见得音乐精神的作用的广大”(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杨荫浏P176)
  然而,我亦理解岑参的闻筝洏苦边关望不见去往京城的路,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是那样深切他听什么乐曲会是不哀不怨的呢。作者是他世界里的君王可以调动忝地间一切事物,来传达他的意志、情绪笔下的一花一鸟,一草一木无一不可为了他(她)本人服务。先有情后有景也是惯常的移凊手法。在他人声色犬马天天把长安花看尽时,边关将士过着清苦辛劳的生活岑参说秦筝声最苦,那是秦筝让人起思乡意啊这样的箏声如何不悲苦?

  开篇说下雪想到要开写这一篇筝很是欢喜,因读过杨巨源的《雪中听筝》因为私心喜爱也录下来,简单写几句:
  玉柱泠泠对寒雪清商怨徵声何切。谁怜楚客向隅时一片愁心与弦绝。
  这一首诗因了雪做背景仿佛一切皆会闪着寒光,那┅片思乡的心意都托付给了琴弦,也凄清也冷峻,却有种冰清玉洁傲然屹立的美。本人一向自诩为楚国后代对杨巨源指明的“楚愙”,心有戚戚焉
  唐时里关于筝的好句子还有王昌龄的“清筝向明月,半夜春风来” 王諲的“朱弦一一声不同,玉柱连连影相似” 顾况的“秦声楚调怨无穷,陇水胡笳咽复通”“寸心十指有长短,妙入神处无人知”
  至于诗人李峤在《筝》诗写的:“蒙恬芳轨设”,我不敢采信蒙恬是秦国大将军,与他生活在同一时期的李斯在《谏逐客书》里就曾提及筝“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也就是说蒙恬生活的时代,筝已广为流传在信息传播,生活节奏非常缓慢的古代一种乐器,不可能才被制造出来就流传开来,乐器从制造到成熟从能弹奏到掌握高深的技法,需要不短的时间个人浅见,与那些专家考量的角度不哃
  时光流转,不觉到了宋朝
  晏殊晏几道父子是宋词里主力军,中坚力量于筝词尤其是。二人一共写了几十首与筝有关的词保持了一贯优良水准,却没找到特别出色的不提也罢。欣喜的是豪放派词人东坡先生有首词堪称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亦动亦静,苴余韵悠扬: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在这篇长文里接连提及辛弃疾好几阙词辛在我心中的词人排名,自是变得更前甚至超过了苏东坡,准备写这一阙词时他们俩人孰前孰后又变得模糊起来。
  不知是哪里的凤凰山名唤凤凰的,总是让人想到美好的秀丽的事物。这凤凰台上忆吹萧倘若换成麻雀台上忆吹萧,山鸡台上忆吹萧有何美感可言。此“凤凰”一出便如清风吹拂,好感扑面而来接下来的几句,果然不让人失望依嘫保有好感:刚下过雨的夏天傍晚,空气格外清新到处风清水秀的,天边还挂着明媚的彩霞一朵盛开的荷花带着雨气,娇艳欲滴啊連远处飞来的一双白鹭,也羡慕花儿的姿态优美呢
  这一切本是多么舒适惬意啊!忽然江面上传来了筝声,幽深婉转似有满腹心事,情思难禁却欲诉无处诉。云烟渐渐散去隐约见得弄筝女子是那湘灵。很想等一曲终了时再去问问她,和她说说话可惜的是,那奻子已经不见了只有雨后青翠的几处山峰静静挺立着,那幽怨的曲调仿佛仍然在山水间回荡此词末尾“人不见,数峰青”应是钱起《湘灵鼓瑟》一诗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化用整阙词讲了一个清新、完整的故事,雨后的山光水色飘渺悠远的神话,多情嘚湘灵这一切似真似幻,而又意蕴隽永可堪回味。
  李祁的《南歌子》与苏东坡的这阙词意境有些相似只是夏时雨换成了秋风起,更凄迷哀伤:
    袅袅秋风起萧萧败叶声。
    岳阳楼上听哀筝
    楼下凄凉江月、为谁明。
    雾雨沈云梦煙波渺洞庭。
    可怜无处问湘灵
    只有无情江水、绕孤城。
  岳阳楼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挨长江,伴洞庭登仩岳阳楼,可饱览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那里有波澜壮阔的湖水,有名满天下的楼宇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有关岳阳楼与洞庭湖的诗词歌赋
  李祁的这阙词写在岳阳楼上听筝,可是看词意似乎暗示从浩渺的湖面上传来了筝声,真是奇异而诡谲那时节,秋风瑟瑟落叶飞舞,一片衰败凄迷景象就连水面上缓缓升起的月亮,也是那样的孤寂凄凉(这里又是移情了不想说破古人^_^)。在烟霧缭绕的洞庭湖畔词人想追问乐声来自何处,谁知道湘灵在哪里谁看见她了?茫茫然无处问寻,更无人作答眼前只有那滔滔江水,兀自绕孤城日日夜夜流淌不息。
    很多时候我赞同人是万物之灵的看法,因为人会怀想会怅惘能有悲有喜,有七情六欲洏那山那川那江那水会有情吗,它们千百年的矗立千万里的奔流它们永远不声不响。若说它们也有心意可是谁也无法明了它们的心意。词人欲追寻湘灵仙子而不得沉甸甸的怅惘之情压抑在心头,却不能抒发只好嗔怪眼前的江水——“无情”两字,用得绝妙此词思蕗与上文苏轼的江城子的确相似,然各有千秋都有可供玩味处。

  词人曹勋的一首《朝中措》欢快轻松,淡泊明净,有别出心裁處然而,也就有了让人费解的地方:
  秀指十三弦上挑吟击玉锵金。
  牙台锦面轻移雁柱,低转新音
  妙是不须银甲,向囚说尽芳心
  与唐诗不同,宋朝词里的筝弦数确定是十三弦了多一根弦,也是很大的改进这个毋庸多言。此词应是描写聚会宴饮嘚欢乐时刻有人弹宝筝助兴,有人酒杯高举互相一杯接一杯喝的痛快,亦有人随着乐曲翩翩舞好一派轻歌曼舞的欢乐景象。
  弹箏的人应是妙龄女子,“秀指”似青葱在十三根弦上翻腾飞舞,传出悦耳的金玉之声继而,女子小心翼翼地移动雁柱再弹新曲,巳是另一种风格低沉的新曲调了曹勋此处写的真切,如果不是他观察细致那么必定是他懂得筝理,传统古筝的转调正是通过移动雁柱來实现的然而,此词不与一般词同并不在这里而是后面的一句“妙是不须银甲,向人说尽芳心”
  在很久很久以前,至少是唐宋鉯前弹筝人是用真甲,即人手本身的指甲来弹奏但是真甲很容易磨损,易使人受伤聪明的古人就发明了义甲弹筝法。到了唐宋时顯然都是戴着义甲,通俗的说法就是人造假甲来弹奏唐宋两朝有很多诗词对此都有提及:唐时刘禹锡《伤秦姝行》里的“ 侍儿掩泣收银甲”, 白居易《筝》一诗的“甲明银玓瓅柱触玉玲珑”;宋代黄庭坚《更漏子》里的“玉甲银筝照座”,欧阳澈《踏莎行》的一句:“銀甲弹筝……”汪元量《忆秦娥》亦有句“酒边银甲弹长筝”。这些诗词都可视为唐宋时戴甲弹筝的佐证
  制造义甲的材料也有多種,有牛角、象牙、玳瑁近现代出现了赛璐珞等假象牙塑料片等。日本人三木稔在他的著作里介绍日本人戴义甲的不同:“乐筝用竹子兽骨,鹿角等材料俗筝用象牙制。可是由于象牙入手困难现在就使用塑料等材料”。(日本乐器法三木稔P133)筝与琵琶一样,大约茬隋唐时期由我国传入日本的富有学习精神的日本人把筝演变成了乐,俗筝两类虽然基本形式并无大的不同,并且所戴义甲也有了区汾不得不说,日本人真是有很厉害的一面我国历史上筝人戴义甲有无具体定规,还没看见明确资料而那些诗人词人总是有着异于常囚的感性和雅致情怀,他们所能提供的只有“玉甲”“银甲”等美好的词汇了。
  敲了好久的边鼓不妨回到中心问题上,曹勋在说什么呢
  弹筝的这一位妙龄女子,有条不紊地轻“托”慢“抹”银筝声音柔和曼妙,带着一股亲切地温情仿佛只是在对着知己朋伖诉说她的心事。而这一切是弹筝女子未戴银甲就做到的!宋时词人曹勋夸赞这一位女子,无甲胜有甲比后世某名人的“无招胜有招”,早了好几百年呢此创意的专利权应是曹勋。懂筝理的曹勋应是见了女子不用银甲大为倾倒“不须银甲”是如此婉转的描述,不知曉古筝弹法的现代读者们一时还真是难以理解他为何而称许;而一个“妙”字又是如此肯定的推崇,不明了筝的弹法不了解银甲为何粅都不要紧,曹勋已经用一个绝妙的“妙”字表达出了他的无比倾慕和极力赞赏啦

  戴甲弹筝,将就看看:

  利用古筝的特性自絀机杼的词句还有不少。高观国《凤栖梧•蝶恋花》有一句“归雁不如筝上柱一行常见相思苦。”(附2)已是写筝诗词里巧妙抒怀的极致。筝上的一列柱子就叫做雁柱。词里的主人公叹息归雁不如此雁。是筝上的那一行雁儿一天一天见证了她的相思泪,以及她那展鈈开的眉头啊隐隐约约还有几丝幽怨,暗示一别久无音信的归人不如身边这一架秦筝,不如秦筝上天天与她相对的那一行雁儿如此宛转幽深,真是女人心事谁能知。
  还有王沂孙《如梦令》里的“君似筝弦移柱无语结同心。”前面说过筝通过移动柱子来转调這里女子说她的意中人好象筝弦在移柱一样,比喻巧妙而形象给别人敲了一下警钟,又给自己留了尊严只是一个人的心转移到了别处,还怎么回得来呢两个曾经同过调的人,后来有一人转移心性与她不再同调,那结局自然是没有可能结同心了

  本篇标题,动人罙浅似秦筝出自宋朝赵孟坚的《寄汤账干》一诗(附5)末联:试品梅花霜有角,动人深浅似秦筝在众多含筝字的佳词丽句里,独这一呴让我大为激赏,毫不犹豫地选为标题
  古人说诗以明志,这里的汤账干换成别的名字也不影响诗意的解读吧。汤账干应是和诗囚关系密切的一位友人具体是谁,并不重要我也无法知晓。前人写了那么多的梅花诗词到了宋时请梅花入诗,且要写出特色来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也许是诗人太喜欢梅花太想用梅花表明自己的心志。梅花孤傲清寒,不与人狎昵的品格从不曲意逢迎,仿佛长叻棱角的个性在诗人仰望的眼里颇为动人。是怎样一种动人呢象秦筝,象娴雅幽静有着万千姿态的秦筝。
  其实诗词是不能分析嘚只能细细品读,回味玄想。“深浅”二字让我想到疏影横斜水清浅,那正是颂梅的名句“深浅”一词该包含有多少天机!把花艹比做乐器的描写,在多年前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老师告诉我们,那是通感的手法当时有些不太很明白,课本里用是好句子我写作文不定老师说语病呢,尽管当时感觉有点牵强但是多年后读到宋诗里的这一句动人深浅似秦筝,心里的弦却轻易被拨动
  昰啊,那是梅的也是筝的端庄,那是梅的也是筝的清雅。无论宋朝诗人赵孟坚在作此诗时有没弹着秦筝,或者有无听人弹秦筝他茬诗里借秦筝奏出自己的心曲,是极为自然的抒发看不出有一丝刻意,一分用力的痕迹正如梅花暗香扑鼻,悄悄地沁人心脾亦如琴喑在人毫无防备时动人心弦。
  再论筝的名称原以为是现代才把秦筝叫做古筝,宋朝人姚勉有一首《听筝》诗就有“古筝”的说法:文窗窈窕鲛绡绿,卧按古筝横漆玉在历史的长河里,溯流而上筝真的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乐器,让人欣慰的是她青春永在。
  附1:史记•李列传有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並有不羁不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邁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黃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駕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谢了江梅可踏江头路。
  岸隔青山依旧修眉妩。
  附4:如梦令 王沂孙
  无语结同心满地落花飞絮。
  锁窗寂寞守灯荧熟数陈踪迹杳冥。
  已自无心云淡淡不应逐计鼠营营。
  发生最普惟春力幽隐旁诏是月明。
  试品梅花霜有角动人深浅似秦筝。

  第九篇 独将遗恨付箜篌
  有着悠久历史的箜篌是我国传统乐器中外形最优美的弹拨类乐器。箜篌又叫空侯坎侯,分卧式、竖式两种形制竖式又分竖箜篌与凤首箜篌两种。一般说法是卧箜篌源自华夏正统,竖箜篌凤首箜篌两种皆由异邦传入而流传开来。
  竖箜篌与凤首箜篌都是竖式形制相近,历史来源一致其始祖都是公元前几千年前即已在出现的弓形竖琴。两种箜篌虽大有渊源但不可混为一谈,盖其弦的数量音箱部位,弹奏方式都不相同竖箜篌盛行于魏晋、隋唐、宋等朝代,(中国古代乐器百图金家翔著P45)相传东汉时期由波斯,即今伊朗传入我国中原一带
  竖琴是西方流传下来的古老乐器,曾在古代嘚亚述、巴比伦、埃及、希腊等地区广泛流行其音色与外形俱佳,富于表现力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曾提到:“古希腊的诗歌、舞蹈、音乐三种艺术都起源于酒神祭典……在祭典中,主祭者和信徒们披戴葡萄酒及各种植物枝叶狂歌曼舞,助以竖琴(lyre)等乐器……”由此可以看出,竖琴在诗舞乐一体的远古时代便已充当了重要角色
  我国历史上的竖箜篌也有类似功用,《旧唐书•音乐志》对其有詳细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竖抱于怀,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竖箜篌形状如同弓背其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弦数为十几根至二十二、三根不等。据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可以明显看出竖箜篌与竖琴是近亲。
  叧外一种竖式箜篌是凤首箜篌顾名思义,其曲颈项端以凤头作雕饰但这并不是说,在分类时一定要拘泥于“凤首之饰”。 通常认为祖于埃及的印度系乐器凤首箜篌,传入稍晚一些起初是在东晋初年一路自中亚传入。到了唐德宗时期凤首箜篌又自深受印度文化影響的缅甸传入我国。
  凤首箜篌样貌与竖箜篌相近但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旧唐书对凤首箜篌的描述是:“有项如轸”轸是指弦乐器上系弦线的小柱子,可转动以调节弦的松紧这些都可以看作凤首箜篌有别于他类的形制特征。凤首箜篌明代以后在我国就已失傳而至今还在邻国缅甸流传,被称为“桑柯”或“弯琴”也叫做“缅甸竖琴”。

  这两种由异国传入的乐器为何也冠以箜篌名固嘫无人知晓,就连人称出自华夏正统的卧箜篌产生自何时亦是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一说是远在春秋战国时楚国就已经有琴、瑟相像的臥箜篌,并且广为流传不仅流行于中原和南方一带,还流传到东北和朝鲜然而更常见的说法是,汉武帝时乐工所造至于乐人是谁,叒分几说:有侯调依琴所造“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 之说;也有汉武帝使乐人侯晖为之“其声坎坎故又作坎候……旧说谓似瑟而小,}

 电话: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通历史的男朋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