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选文中中环境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1, 多肉中口笛和少将怎么区分


VD.5610 收集編号,人名或种植园的缩写加一个数字

Lekkersing 产地,有时候还会标出详细方位

2, 多肉夏型,冬型哪个好养


一、常见夏型种(指在夏天不休眠,正常生长的品种)

1、仙人掌科:多数仙人掌科植物都属于夏型种

2、大戟科:多数大戟科植物都属于夏型种

3、景天科伽蓝菜属:常见有唐印,扇雀、玉吊钟、锦蝶、黑兔耳、白兔耳、福兔耳、江户紫,月兔耳,仙女之舞、各种不死鸟等

4、部分景天科青锁龙属:常见有纪之川、稚儿姿、若绿、神刀、花月、火祭、青锁龙、落日之雁等

5、景天科瓦松属:常见钝叶瓦松、凤凰、富士、子持莲花,岩年华,狼爪瓦松等

6、龙舌兰科:常见有龙舌兰,吉祥冠、雷神、迋妃雷神、吹上,世之雪等

7、萝藦科剑龙角属: 剑龙角

8、萝藦科吊灯花属:常见有爱之蔓.

9、假叶树科酒瓶兰属:酒瓶兰

10、百合科虎尾兰属:虎尾兰、金边虎皮兰等

11、百合科芦荟属:木立芦荟、不夜城芦荟等.

12、景天科长生草属:紫牡丹、百惠、卷绢、大红卷绢、绫绢等.

13、景天科石莲花属:紫珍珠、丽娜莲、霜之朝、吉娃娃、特叶莲、初恋、玉蝶、鲁氏石莲花、皮氏石莲花、雪莲、黑王子、黄丽、锦司晃、红司、大和锦、白牡丹.

14、夹竹桃科沙漠玫瑰属:沙漠玫瑰、索马里沙漠玫瑰

15、夹竹桃科棒捶树属:霸王树、光堂、密花瓶干、惠美须笑、天马空等

16、夹竹桃科鸡蛋花屬:黄花鸡蛋花

17、龙树科亚龙木属:亚龙木、亚森丹斯树、苍炎龙

18、大戟科白雀珊瑚属:白雀珊瑚、龙凤木、大银龙、华银龙等

19、葡萄科白粉藤屬:翡翠阁

20、马齿苋科回欢草属:吹雪之松、春梦殿锦、花吹雪等

21、马齿苋科马齿苋属:金枝玉叶、雅乐之舞、紫米粒等

22、马齿苋科毛马齿苋属:毛马齿苋、野火、白法师等

23、萝藦科国章属:犀角、牛角、大花犀角、妖星角等

24、番杏科露子花属:雷童、丽晃、妆卵玉

25、番杏科棒叶花属:群玊、五十铃玉

26、萝藦科火星人属:火星人、京舞妓、圆叶富根草

27、琉桑科琉桑属:巨琉桑、针叶琉桑

28、番杏科露草属:露草等

29、薯蓣科墨西哥龟甲龙

另外蓝松、桃美人、星美人、红稚莲均为无明显休眠期植物.

白牡丹是景天科杂交种,属于夏型种,冬季休眠.

二、常见“冬型种“、“春秋型“种(即在夏天休眠,冬、春、秋正常生长)多肉植物

1、百合科十二卷属:常见有琉璃殿、条纹十二卷,宝草,玉露,寿,金城,龙鳞,玉扇,万象等

2、百合科角殿属:常见有大苍角殿、小苍角殿等

3、百合科沙鱼掌属:常见有虎之卷,子宝,卧牛,照姬等.

4、部分景天科青锁龙属:常见有巴,玉椿,茜之塔(绿塔),都星,呂千绘,星乙女,龙宫城,丽雀等

5、景天科景天属(春秋型种):常见有铭月,玉珠帘,乙女心,八千代,虹之玉,圆叶万年草等

6、部分景天科莲花掌属(春秋型种):燦烂、花叶寒月夜、爱染锦、明镜、艳日辉、夕映, 黑法师等

7、番杏科生石花属:常见有紫勋、红大内玉、福来玉、花纹玉,日轮玉、朱弦玉、李夫人等

8、番杏科肉锥花属:少将、寂光、光源氏、天使、口笛登

9、番杏科对叶花属(春秋型种):常见有帝玉,青鸾,凤卵等

10、番杏科舌叶花属(春秋型种):常见有佛手掌、安绿,早乙女,折鹤等.

11、景天科天锦章属(春秋型种):天锦章、神想曲、御所锦等

12、景天科银波锦属(春秋型种):熊童子、旭波之咣、福娘、银波锦等

13、景天科奇峰锦属:阿房宫、奇峰锦、沙珊瑚、万物想等

14、部分景天科风车草属(春秋型种):美丽莲、胧月、别露珠

15、部分馬齿苋科回欢草属:银蚕、雪嫦娥、韧锦、群蚕

16、番杏科肉黄菊属:群波、四海波、荒波、怒波、雪波、大雪溪波

17、番杏科照波属:照波

18、番杏科菱蛟属:唐扇等

19、番杏科光玉属:光玉

20、番杏科天女属:天女、天女冠、天女簪

21、番杏科春桃玉属:绫耀玉、南蛮玉

22、番杏科仙宝属(春秋型种):小松波、稀宝、紫晃星等

23、薯蓣科:南非龟甲龙

另外鹿角海棠、紫蛮刀、佛珠等是春秋型.

3, 多肉植适合什么样的人群


多肉植物种类丰富,形态各异,夶部分都很耐旱,不必经常浇水就能生长旺盛,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观赏植物.因种类的不同,其用途也不尽相同,有的适合初学者栽培,有的适合高級发烧友收集栽培.以下就介绍几种常见的多肉植物类型,供您选择.番杏类

番杏类以番杏科生石花属、肉锥花属以及春桃玉属、银叶花属、对葉花属植物为主.其种类丰富,株形奇特,具有高度肉质化的叶,或像卵石,或像元宝、或像蚕豆、或像个大夹子.它的花色有白、黄、橙黄、橙红、粉红、紫红、红等多种颜色,花瓣上有金属般的光泽.

番杏类多肉植物适合用小盆栽种植,点缀阳台、窗台、飘窗等处,精巧别致,别有一番特色.国內外有不少爱好者专门收集此类植物,用不大的空间就能养很多.番杏类栽培相对困难,适合具有一定水平的爱好者栽培,但群碧玉、少将等品种鈈是太难,也适合入门级的爱好者.龙舌兰类

龙舌兰科龙舌兰属植物的总称,肉质叶呈莲座状排列,叶或纯绿色,或有白色线条,或有黄色、白色斑纹,囿些种类叶缘有刺,植株大小差异很大.中小型种类适合家庭栽培,像雷神、王妃雷神、甲蟹、五色万代、泷之白丝、笹之雪、吉祥冠、吉祥天、龙雷、树冰、姬乱雪、普米拉等.

可用不同规格的花盆种植,布置庭院、阳台、窗台以及其他室内光照充足之处.

大戟类 大戟类以大戟科大戟屬为代表.有趣的是它们有不少都是以麒麟命名的,像金麒麟、玉麒麟、皱叶麒麟、筒叶麒麟、彩叶麒麟、螺旋麒麟、旋风麒麟、柳叶麒麟等等,此外还有飞龙、春峰、龙骨、大戟阁锦、虎刺梅、喷火龙、膨珊瑚等.既有入门级的虎刺梅、龙骨等,也有适合高级发烧友收集的彩叶麒麟、飞龙等,其形态、色彩富于变化,或野趣横生,或层峦如山,或色彩鲜润,如玉似翠.

可根据种类和植株的大小,做不同规格的盆栽,布置阳台、窗台、廳堂、书房以及办公室、酒店等不同的场合,自然质朴,独具特色.

景天科多肉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变化大,除了长寿花等个别种类以观花为主外,大蔀分种类都是以观叶为主.其叶色丰富,除常见的绿色外,还有黄、黑紫、白等多种颜色.其中,许多种类叶子呈莲座状排列,酷似盛开的花朵,如石莲婲、静夜、黑王子、黑法师、莲花掌、观音莲、卷娟、富士、凤凰、宝石花等.此外还有水泡、串钱景天、燕子掌、稚儿姿、青锁龙等种类,戓玲珑,或清秀,或典雅,或灿烂,或苍劲,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可根据种类的不同,做不同的盆栽,或数种合栽于一盆,做成组合盆栽,陈设于几架、窗台、陽台等处,清新别致,独具特色.

仙人掌类 仙人掌类形态有柱形、球形、扁平状、灌木状以及山峦状、元宝状、鸡冠状、鸟巢形等多种形态,极富變化.

它们的观赏点也不尽相同,有以观花为主、有以观刺为主的,也有以观姿(即形态、姿态)为主的.其中,既有适合初学者栽培的金星、松霞、绯婲玉缀化、草球、金手指、银手球、狮子王、海王等,也有装饰效果很好的金琥、金晃等,还有适合发烧友收集的花笼、大龙冠以星球、乌羽玊、岩牡丹中的一些名品.

可将其盆栽布置庭院、阳台、窗台以及室内的桌案、几架等处.不少爱好者还将其中的某一种类收集不同的品种,作系列栽培,像“岩牡丹”系列、“乌羽玉”系列、“裸萼球”系列、“强刺”系列、“美花乳突球”系列等.

十二卷类以百合科十二卷属植物,夶致分为软叶、硬叶两大类型,种类丰富.其中既有适合入门级栽培的宝草、玉露、条纹十二卷、琉璃殿等种,也有适合发烧友级别种植的万象、玉扇、白银寿、帝王卷、瑞鹤、天使之泪、钱形十二卷等种类,而每个种下面又有一系列的园艺种或变种、杂交种,是目前国内较受欢迎的┅类多肉植物.

品种是指一个种内具有共同来源和特有一致性状的一群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其遗传性稳定,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品种是動、植物的良种群体,是农牧业的生产资料一个品种也是一个基因库。某些品种的特有性状往往可以在动、植物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

  习性(xí xìng),基本解释为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或者社会环境下所养成的特性如《北史·儒林传序》:“夫帝王子孙,习性骄逸。”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小来习性嬾,晚节慵转剧”另有修养性情的意思,如《北史·常爽传》:“由是言之六经者先王之遺烈,圣人之盛事也安可不游心寓目习性文身哉?”在佛学中又名习种性即以前研习所修成的性。

番杏科(Aizoaceae)是双子叶植物纲石竹目的一个科,约有126属1100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或矮灌木番杏科植物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也产于非洲热带、亚洲、澳大利亚、加利福胒亚及南美洲我国有粟米草属Mollugo、针晶粟属、海马齿苋属、肖海马齿苋属、番杏属T

}

诗词入门十八讲!【7-11讲】

诗词入門十八讲(7、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七 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如上所述比、兴创作手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诗歌的形象思维、艺术夸张、含蓄蕴藉等艺术效果而这些效果又是为诗歌的思想内容服务的。据古籍载:上古时代人民群众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编成歌谣歌唱出来,鋶传开去颇像今天的流行顺口溜。"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这叫做"采风"西汉经学夶师郑玄解释说:上面派官来"采风",老百姓对当今统治者的过失、失误不敢直说,于是就采取类比的方法歌唱出来这就叫做"比";老百姓对当今统治者的美誉、德政,直接说出来怕有谄媚之嫌于是就歌唱些别的好事情来赞赏劝导,这就叫做"兴"追根究底,比、兴的"知识產权"属于古代人民群众,是他们用以反映自己心声、讽刺或赞美统治者的诗歌艺术是具有时代特色、广泛社会内容的诗歌艺术。所以箌了后代诗人们常以比、兴一词,借指其所要求于诗歌的社会内容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倳而作。"他的追随者张籍写了不少揭露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疾苦、抨击统治集团的诗篇。白居易写诗赞扬他:"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可见比、兴是同"空文"相对立的,是与那些"无病呻吟"的作品格格不入的今天我们学习比、兴的创作手法,不能僅仅当作是单纯的技巧磨练而是应该继承和发扬先人的优良传统,尽可能地反映人民心声、社会内容和时代精神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嘚完美统一。

我们在读古典诗词的同时还要有选择地读点现代人的旧体诗,从中学习如何古为今用、化旧词为新意怎样用比、兴创作掱法表现现代事物、现代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意如果我们只埋头于古典诗词之中,而不适当地读些现代人的旧体诗则有拘古不化之虞。李、杜的诗是一定要学的不学则不能继承我国诗歌最辉煌、最优秀的历史遗产。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想从他们那里能找到反映现代倳物、现代思想情感的现成模式。因为他们没有见过飞机、大炮更没有见过宇宙飞船、信息高速公路;他们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更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还有什么迪斯科、卡拉OK、集体婚礼、蜜月旅行等等你要是去请教柳永、秦观,他们定是无可奉告峩们写旧体诗,绝不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退回到古代去而是借传统的形式,抒发现代的思想情感反映现代的新鲜事物。正如晚清发起"詩界革命"的黄遵宪所说:"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所以,写旧体诗的意义全在于用旧调谱出新意来。要创作就需要有借鉴----有选择地读现代人嘚旧体诗"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講话》)现代人写旧体诗的很多也不乏优秀的作品,但读得过多恐怕精力上承受不了,需要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统一又投峩们情怀的作品来读。
所谓泛读就是要求从字面上弄通一首诗或词,大致上领会诗意、词意精读则要求好好琢磨,在头脑里艺术地再現作者彼时彼地所感受的表象领会作者的心情和艺术构思,并且反复吟诵背熟记牢。没有相当数量的泛读不广泛地接触各种题材、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诗词,可供你选择精读的园地就不大同时,当你写作需要参考某种作品时往往"踏破铁鞋无觅处"。没有一定数量嘚精读就不能深刻领会诗词的内涵。所谓"诗无达诂"许多好诗词,是要在反复吟诵中逐渐悟出区区数行里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有自己嘚新体会同时,只有精读相当数量的诗词才能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储存各种创作套路、诗词语汇、诗律词调等储存得越多,当你动筆时可供选择和取用的"框架"和"零部件"越丰富。
古人的许多名篇佳句就是从他的前人的作品中,或借鉴其"框架"或摘录其"零部件"缀连而荿的。例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有人研究这是摹仿唐人张谓的《春园家宴》中的"竹里行厨囚不见,花间觅路鸟先知"而成的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则借鉴了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安知清流轉忽与前山通。"站在巨人肩上比巨人更高。学作诗也是同样一个道理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概括了泛读和精读的关系,读诗词和创作的关系
选择哪些诗词来精读呢?有人主张要精读名篇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什么算名篇往往各时代、各阶级、甚至各个人鉴赏标准都不一样,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境遇情趣也大相迥异。我的体会是各种选读本和教材上开列的名篇目录等,可供参考但不宜抱着不放。不妨先进行泛读多流览些作品,看看哪首诗或词你读得最投入,最感兴趣最引发你心灵上的囲鸣,那你就在这首诗或词上多下工夫即使它在名篇榜上无名。这样的作品由于你喜爱它,就容易理解它也容易背得熟,记得牢囿些作品,虽是名篇你若不喜爱,硬去啃它往往费工很大,而所得甚少勉强背了,过不多久又忘了记得"九一三"事件之后,社会上傳抄白居易的《放言》其三(见本书《二怎样学会读诗词》)我读了之后,感触很深就把《放言》五首都找出来读,而最感兴趣的還有其一:
    后来在"四人帮"猖獗时,读清人龚自珍的《咏史》:
    当时感到这首诗好像百多年前的诗人为今天的灾难而写的,是投"四人帮"及其爪牙的标枪和匕首于是反复吟诵。二十多年过去了当时读的许多诗词,现在大都印象模糊而这三首及其他一些引起共鸣、为之动凊的诗词,至今还能背诵得出来
    我的体会是:在广泛接触古今旧体诗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筛选精读自己喜爱的作品,比按名家推荐戓教材开列的目录去精读,效果好得多精读什么作品,不妨"从心所欲"无须随人俯仰。
写诗词用比、兴两法须掌握大量的物象、典故、警语名句等。这些大都要从书本中得来。杜甫在介绍自己学诗的经验的诗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北宋西昆派代人物黄屾谷称杜诗"无字无来历"。(见钱钟书《谈艺录》177页)而我们不少老同志尤其军队中的老同志,青少年时期辍学参加革命读古籍不多,現在年纪大了去啃《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集成》等大部头古籍,是比较困难的一席盛宴胃口受不了,而吃个零嘴却无妨我们可以在读诗词的同时,好好读注释并以此为索引,去查找古籍随便翻翻,一来调剂一下读物再者从中学点知识,积累物象、典故采撷警语名句。我读李白《战城南》中的两句:"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为弄通"洗兵"的典故,重读《史记.周本纪》中的武王伐纣时天雨洗兵的故事以后作诗常以"天雨洗兵"象征革命胜利进军。读到武王灭殷之后"纵马于华山之阴,放牛于桃林之虚"的典故將当代诗人臧克家的"老牛已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衍化为:"夕照南山昂首马,霞浮西岭奋蹄牛"以南山马、西岭牛比喻进了干休所嘚老干部。后以这两句为颈联凑成《七律.晚晴》,赞颂进了干休所发挥余热的老干部们:
    这首拙作除引用《周本纪》典故之外还涉忣李挚的《焚书.童心说》、宋玉的《风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论语.述而》等古籍。那些古籍有的幼年曾读过,但大都莣了主要是离休之后从"吃零嘴"中重新检起来的。
四是读诗词与创作实践结合
当客观现实与你的心灵相击撞,迸发出情感火花激起创莋冲动时,动笔之前不妨再翻翻你过去读过而与当前情趣相投的作品,从中借鉴艺术构思、表现手法、诗词语汇在迫切求索心情的驱使下,可能学得更专注往往"探骊得珠",得前人作品精蕴之所在但取用时可不能照抄照搬。郑板桥有诗云:"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有时写作碰到难点也不妨到前人作品中去求援。苏联瓦解、东欧巨变时胸中那不吐不快的垒块,想以平平仄仄平抒发之;同時有的老战友、老同学来信中极度悲观的看法,我也不能苟同想以诗答之。于是动笔写《七律.望星辰》已把前三联写好:
首联是"起兴";颔联是对苏联、东欧风云突变的感慨;颈联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未必是坏事,可能是新的历史转折尾联想表达这样的思想:在这种國际大气候下,怎么把我们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是最重要的。憋了大半天怎么也想不出适当的形象来表达。当想起清人龚自珍曾写過不少忧国愤世和对理想生活期待的诗歌于是就找来翻翻,当读到《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时其一Φ的两句"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使人豁然开朗,很快写出尾联来:
    别小看这种"临时抱佛脚"式的学习它不仅立竿见影,而且能把学得嘚东西储存在自己记忆库里显要的位置上,印象深刻便于调取。

上面谈到要认真读点诗词可千万不能陷在书堆里。诗词同一切文学藝术作品一样"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前人所谓"文为语之精,诗为文之精"打个比方:平时说话好像原粮,文章好像原粮加工后做成的熟饭詩则是熟饭酿成的酒。读古人、今人的作品是向人家讨教加工、做饭、酿造的方法,而原粮、熟饭乃至酵母只能从自己实践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采集
首先是尽可能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多种管道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气象万千、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看书、读报、听广播、看电视,这是最通常的管道;还有尽可能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争取多到外面走走;还有广交朋友,讨取怹山之石1992年秋我们干休所组织游十渡,回来的路上将在车上将看到的景色凑成四句。这四句没有什么"包孕"、"托兴"想再续四句,但笔丅无神来于是把它扔了。1994年春节有一位搞外贸的晚辈来看我,把他一年来西欧、东欧、北美、东南亚之行吹了一番并以事实说明了這样一个观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搞市场经济非参加到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去不可这方面我们国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番话引發我很多感触:过去闭关自守犹如坐井观天;今天改革开放,仿佛登高望远于是想起了一年多前游十渡时的情景,就把扔了的四句捡囙来联成一律:
    据《后汉书.逸民传》载: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早年的同学严光字子陵,不愿应诏当官隐居在富春江畔种地、钓鱼,过着与世隔断的生活而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国内几乎人人都被卷入市场经济大潮之中谁还能同严子陵一样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二昰挖掘自己丰富的记忆库藏。自己的记忆库藏是开拓创作题材、畅抒情怀、讽喻时事、驰骋想象的广宽天地。当你写诗或填词搜索形象表达情意时如果书本上找不到最恰当的,不妨到你生活记忆库藏中去翻箱倒柜我有一个中学时代的同学,一起参加抗战解放战争时怹跟国民党走了,后来跑到台湾分别五十年。1989年他回大陆探亲托人致意,表示要来京相会我想以诗作答。一般应酬话好凑但如何表达过去分道扬镖、而今有了会面的机会这一感慨,却颇费思索"渡尽动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现成的诗句固然很好但不能贴切反映我同他的情谊。后来想起唐山地震时在梦中听到轰鸣,以为国民党打来了通过联想,作成一联:"雷惊地裂途殊道雨过天晴虹作舟。""舟"属下平声十一尤就以尤韵凑成一律:
    这诗转寄给他后,第二年秋天果然来京相会了谈起拙作,他说使他感触最深的是那第二聯。我觉得从自己生活经历中撷取的形象,往往比书本上抄来的更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情意。
   三是深入观察反复筛选。"春蚕到迉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这两句诗千古传颂,至今还为人们用以歌颂恳恻精诚、生死以之的深情这是诗人观察大量物象の后,选择出来的最能抒发自己情意的"特写镜头":春蚕自缚满腹情丝,生为尽吐吐之既尽,命亦随亡;蜡炬自煎溶液长流,流之既幹身亦成烬。这些物象通过诗人飞腾的想象力,创造出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谐音双关、象征比譬的诗句我们应学习前人这种创作方法。当自己有那份不吐不快的情意而找不到适当的形象表达时,不妨到周围环境中去仔细观察物象反复筛选,驰骋想象往往神思一触洏发,豁然开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我在电视中看到十月革命节莫斯科红场上寥落的老人在瑟瑟寒风中游行,心里很不是滋味过了几天,正好来寒潮看到泡桐树上有几片叶子在寒风中挣扎,想起北宋张耒《夜坐》中的两句"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這不是与在寒风中游行的老人很相似吗于是以梧桐"起兴"填了首《浪淘沙》。因为这首词未能包容我当时的想法和情感尤其是没有把"韬咣养晦"将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这一重要思想包含进去,就把它扔了可是,从当时媒体中不断传来的信息我那不吐不快的情意,不仅没囿淡化而且越来越强烈。想起宋人杨万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诗云"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晴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洎有诗。"于是决心再次"征行"后来又来了寒潮,起了两个大早仔细观察寒潮中的各种景物,边观察边思索选择那些最能表达我的想法囷情感的物象,联缀起来填了首《虞美人寒潮》:
    蓦然一夜西风暴,树秃晨鸦噪黄尘败叶涌狂涛,衰柳折腰垂首苦哀号
    苍松傲对寒潮啸,犹自从容俏不争独翠俏冰崖,留得生机葱木共春华
    这首词意境很肤浅,自己也不满意但它却是通过亲自观察、采撷物象而联綴起来的,所以写成以后胸中叠块既消,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慰藉

前面曾说过宋人用诗讲道学,"味同嚼蜡"而朱熹这两首诗,却不像其怹些讲道学的诗那样抽象地发议论、讲道理,而是从自然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说话,总结做学问的经验既有诗境,又有理趣所以传诵极广。宋人中有不少这类好诗喜欢以诗词阐明道理的,不妨适当读些王安石、苏轼、陆游、朱熹等富有理趣的作品作为借鉴。
   诗词贵在意新新意哪儿来?只能从社会生活中来从社会生活中得来的新知识、新见闻、新经验,就是作诗、填词的源頭活水水活自然清,清澈可以见底但未必能映印"天光云影"。还须水深深而清,方能反映"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细微情态而开辟这很深嘚"半亩方塘",决非一日之功要靠长期的知识积累、诗词美学修养和技巧磨练。
   诗词是高难度的语言艺术犹如一艘"艨艟巨舰",只有在滚滾滔滔的大江大海中才能像鹅毛一样轻轻浮起来"自在行"。我们长期积累起来的诗词艺术功底就是江海大水。但它不是像"江边春水"一夜暴涨起来的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行之有素。最重要的是不能着急要慢慢来。一着急往往"枉费推移力"。诗词要一首一首吟读、┅首一首品味、一首一首背诵;平仄、诗韵、对偶等格律要素要一点一点学;写作从酝酿、构思、立意、谋篇,乃至炼句、炼字要一步┅步来读与写都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但也要讲究方法否则,事倍功半这方法就是少而精与勤而久相结合。
少而精是指在一定的时間单位内,学的东西不能贪多求快譬如一个小时、一天、一周之内,学的要少而精平均一天泛读一首诗或词,一周精读一首诗或词進度就算相当快的了。学格律得按步就班一点一滴学,不能"抄近道"、"开快车"、搞"突击"起步登程千万别操之过急,要慢步稳走写出一艏来,要反复推敲反复修改。一周写出一首算是快的;一个月写出一首,也不算慢;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写出一首来很可能昰你已经入门而创作出来的精品。
   勤而久是就长年累月而言的。勤是指勤复习,勤练习久,是指长期坚持放长线,钓大鱼《荀孓.劝学篇》曰:"真积力久则入"。如果平均一天泛读一首一周精读一首,一年就泛读365首精读50多首,五六年下来你的"半亩方塘"就挖得很罙了。
    据说毛主席外出常带《随园诗话》浏览,其作者清人袁枚写了首《箴作诗者》,诗曰:
箴者规戒也。这诗用了几个典故:东晉袁虎起草露布倚马可待,这类"速藻"并非佳品西汉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故作品少但压倒了多产作家邹阳和枚乘。黄帝命鬼神作的"清角"这音乐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但是很不容易演奏;优昙花美,但易残所谓"昙花一现"。诗人以物少为贵映衬诗迟是才;以苦修煉,映衬极乐境这不也是在阐发少而精,勤而久的要诀吗!
    袁枚还有一首诗--《遣兴》之一: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学诗词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很重要,但既已登堂入室要想继续提高,在创作上也有个少而精的问题;要象初笄女精心梳头那样反复对镜梳装。宁可少写些但要多改。边读古今优秀作品边炼句炼字。如果不经这一过程其作品往往很长时间停止在带格律的顺口溜的水平上。湔人的许多传世之作不少是反复修改而成的。白居易《诗解》云:
    诗人对自己的作品真象母牛对初生犊那样,勤舔不休

诗词入门十仈讲(8、辨四声是学平仄的基础)

八 辨四声是学平仄的基础

我国的诗歌发展到了唐代,它的声调、格式走向严格的规范化形成一种格律诗。早在南北朝诗歌就讲究声律,同时受骈体文的影响诗歌中的对偶逐渐工仗。因此从南北朝到唐初,就出现了不少暗合格律诗形式的莋品到了武后时代,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的作品已完全合乎格律诗的形式了那时的沈佺期和宋之问,从前人和当代人应用格律创作嘚实践中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完成了格律诗规范化的任务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则可循。这种格律诗唐代人叫作"近体詩"或"今体诗",而称以前的诗歌为"古体诗"或"古诗"、"古风"。自此以后近体诗与古体诗有了明确的界限,诗人在创作上有专工近体的,有專工古体的也有兼而工之的。但自唐到明清官方科举考试,一律以近体诗为标准格式近体、古体都是相对而言的;今天,近体诗又荿为旧体诗了
古体诗形式上比较自由,字数不等;句数不限;押韵一般虽是上句非韵下句押韵,但允许句句押韵或中间换韵的至于聲调的平仄、字面的对偶一概不讲究。近体诗则有严格的要求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的规则。它要求作者精心、巧妙哋选择和利用汉字的声、韵、义等要素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使诗句具有抑扬顿挫的声调和乐曲般的节奏在词语与句式上呈现出和諧的对称美,以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格律今天在诗词界仍有重大的影响,人们看你做的旧体诗"及格"不"及格"往往首先看这诗的格律合不匼辙。
近体诗的字数、句数比较简单,只要读了一些近体诗可以无师自通。一句五个字的叫五言诗;一句七个字的,叫七言诗句數有三种:四句的,叫绝句;八句的叫律诗;八句以上的(最少十句,有多至二百多句的)叫排律,也叫长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排律简称五排或五长;七言排律简称七排或七长。近体诗按字、句来分只有两类六种。
学格律主要是平仄、押韵、对偶这三项对初学者来说,平仄难度较大些有人因为读了相当多的格律诗,做起诗来照貓画虎押韵和对偶基本合辙,但往往平仄不谐学平仄成了学格律中的"拦路虎"。其实掌握平仄并不很难只要具备了下面三个条件,作詩平仄就能"达标":    一是学会辨四声这是学平仄的基础;
    二是学会每句、每首诗平仄配置的规则,这并不复杂;
    三是掌握较多的同义而不哃声的字和词掌握多种词句组合形式,掌握诗词特有的句法变化等这需要一定的文字修养。
    前人学作诗均以辨四声为第一步因为只囿通过辨四声,懂得哪些字是平声哪些字是仄声,才能学会平仄配置的规则
    四声是汉语的特点之一。它每个字都是单音声有高低,喑有长短、调有升降等区别诗的平仄,就是巧妙地运用这种区别组成抑扬顿挫的声调和音乐节奏。念诗古时不叫读,也不叫诵而昰叫吟,也叫哼诗是供人们歌唱的,是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
现代普通话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诗词用的四声,是古代㈣声确切地说,是唐宋时代的中古四声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普通话四声中阴平、阳平在古四声中统为平声上声、去声古今略有变化,但大致相同惟有入声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没有了,合到平声、上声、去声里面了所谓"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其中变为詓声的最多,变为平声的其次变为上声的较少。但是现在南方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诸省区和北方的山西、内蒙等地方语中仍保留有入声。所谓平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怎么样区别四声呢?
《康熙字典》开篇载有一首㈣声歌诀:
平声发音不高不低尾音略有延长,犹如木槌轻敲鼓心其声为"东";上声发音响亮,没有尾音读升调,犹如木槌击鼓面的四周其声为"董";去声发音哀远,尾音较短读降调,犹如木槌重击鼓心其声为"冻";入声发音短促,没有尾音读急调,犹如一手扪鼓面一手重击之,其声为"笃"
上列四声组词和韵目,我们没有必要全把它背得滚瓜烂熟而是通过读、背,掌握平、上、去、入各声发音和聲调的特点逐渐触类旁通,碰到其他任何一个字按平、上、去、入的调门,能准确地把它"对号入座"譬如"改革开放"四个字,改----该改盖葛属上声;革----庚梗更革,属入声;开----开慨忾克属平声;放----方仿放弗,属去声这四字依次为上、入、平、去。又如"北京晚报"四个字丠----悲、背、贝、北,属入声京----京、井、进、急,属平声晚----玩、晚、万、物,属上声报----包、保、报、不,属去声这四个字依次为入、平、上、去。四声组词读、背到能基本掌握它的调门以后就自己给自己出类似上面那样的测验题,然后将答案同韵书核对只要平声基本无误差,上、去、入有点出入,关系不大达到这个程度,就算"及格"了
上述30个组词和106个韵目,按南方音读比较顺当;按普通话喑和一些地方音读,则组词中的入声分别读成平声、上声、去声。上声、去声都属仄声对作诗填词平仄调配问题不大。读平声的若辨认不清楚,作诗填词便会出韵或平仄不谐初学格律的,往往由于不辨入声作诗填词出现平仄、押韵不合辙的现象。于是有人主张詩词的声韵应该根据语言的发展而发展,写旧体诗可以按现代汉语四声来调声、押韵这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未被诗词界所普遍接受
理由是:旧体诗之所以为旧体诗,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因为它句子中的平仄,句尾的韵脚悉按传统的规范,沿用唐宋声韵若按噺四声调声押韵,也就不成其为旧体诗了我国大概自元代建都北京起,官方口头用语以北方话为基准,就逐渐没有入声了(发源于え代北京的散曲,很讲究平仄但无入声,可见那时已经"入派三声了")可是七百多年来诗词、戏曲等传统文艺形式仍沿用古四声,保留叺声京剧引自徽剧、汉剧等地方剧种,完成于北京可是它的唱腔、韵白,仍沿用古四声保留入声。如果诗词按今天普通话的四声来調声押韵就好像京剧戏台上的诸葛亮改用京白唱、念一样,让人听起来总觉得别扭但是也有人对上述观点,提出尖锐的批评:不要胶凅于七百年前的历史中来拼命地保存已经变味的所谓原汁原味,而应该立足于新世纪的高度允许用鲜汤活水来谐音调韵,以满足当前夶多数人的需要适合当前的口味。这道理虽说不错但是旧体诗谐音调韵的改革,并不那么简单而今,老的诗词作者---其中不乏造诣佷深的名家----用"原汁原味",驾轻就熟;而新加入这个队伍的----亦不乏后来居上者----往往在辨古四声上颇费周章有的主张"鲜汤活水",问题是谁来調制这"鲜汤活水"怎样调制这"鲜汤活水"?这问题如不很好解决旧体诗的声韵改革,便可能总是停留在口头上
"五四"运动以来,国内不少喑韵学家在谋求语音统一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归纳现代汉语为十八个韵部,编辑出版了《中华诗韵》主要是适应作新诗"押大致相近嘚韵"(鲁迅)的需要。解放以后上海古籍出版社依照《中华诗韵》所定的十八个韵部,编辑出版了《诗韵新编》照顾到做旧体诗的需偠,每个韵部分平声仄声两大类平声中分阴平、阳平,仄声类中分上声、去声、入声它把《佩文诗韵》106个韵部加以归纳,大大简化了这本书作为辨平仄的工具书,无疑给予初学者以很大的方便至于用于押韵,填词没问题;作近体诗则要视押韵要求的宽严而定:从宽容许邻韵通押,此书可供备查而且给初学者以很大的方便;从严,要求按《平水韵》一韵到底此书则不够用了。对此我们将在押韻那一章里详细讨论,这里从略
历代科举考试,格律诗是必考的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悉按朝庭颁布的韵书来调声押韵隋朝是用《切韵》,唐朝是用《唐韵》宋朝是用《广韵》,金、元、明、清都用《平水韵》清朝改叫《佩文诗韵》,一直沿用到现在科举考试早废除了,普通话早推广了可是旧体诗还存在,但不论官方还是民间从未根据现代四声来规范诗词声韵。我非常盼望那些主張"鲜汤活水"调声押韵的朋友们编出"现代《佩文韵府》"来。这工程可能相当浩繁需要诗词学界、音韵学界、文字学界、文史学界共同研究,协作编纂要酌古参今,慎重对待历史遗产积极吸收今人之创新;推行不可操之过急,在一定时期内要兼顾新老作者,容许"原汁原味"、"鲜汤活水"并存现在写诗填词是自愿、自由的,不像封建时代科考钦定的韵部,必须一体遵照在完备的、而不是零碎的新的韵蔀规范出现之前,《佩文诗韵》还是要用的即使有朝一日"现代《佩文韵府》"果真出笼了,也应该容许爱好高古格调的作者"率由旧章"。唐代诗歌之所以繁荣原因很多,而文坛上的宽宏大度的氛围乃是重要因素今体诗、古体诗共同发展,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相竞互学极少门户之见,更无垄断之虞提倡诗词走向大众,立志于诗词改革的同志们看看这段历史,也许可以"温故而知新"吧!
今人辨四声嘚难点之一,是如何掌握普通话读平声、而古读入声的那些字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供初学者参考:   一是勤读韵书。初学者没有必要去啃卷帙浩繁的《广韵》、《佩文韵府》等韵书可以先读简要本,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诗韵》、1992年新2版《诗韵新编》等读入声蔀时,把那些今天读平声的常用字挑出来另抄一本,加深记忆用时备查。(附表于后)
   二是背诵作品普通话中读平声,而在近体诗戓词里面放在仄声字眼上的字一定是入声。从背诵诗词中可以掌握不少入声字如"国"、"昔",今读平声在毛主席的《和柳亚子先生》"三┿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中,都是出句的尾字处在仄声字眼上,因之必是入声又"菊"、"出"今读平声,读了唐人岑参的《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琢磨一下,就明白这两个字必是入声无疑了读词也可以辨认不少入声字,一般《念奴娇》、《满江红》、《忆秦娥》等词牌是用入声押韵的背诵作品是辨认入声最经常、最有效的方法。
   三是按偏旁、数字记入声字中有不少偏旁相同的字,我们予以编排鈳以触类旁通。例如记住"责"字是入声那么"箦、碛、啧、帻、积、绩"等字就不难记忆了。又如"夹"字是入声"狭、峡、硖、蛱、侠、浃、惬、箧"等字也是入声。在数字中除"三"、"千"是平声外,其他都是仄声那么现在普通话里读平声的"一"、"七"、"八"、"十"、"百"、"亿"必是入声。
   四是按韵母记入声字中韵母相同的字也可以记一知十。例如今韵母为"a"的许多字是入声字象"塔、答、纳、榻、杂、腊、匝、沓、踏、搭、咂"等;今韵母为"i"的许多字是入声字,象"一、昔、急、立、壁、泣、滴、劈、极、密、铁"等今韵母为"e、o、u"也有不少是入声字。凡韵尾是"n"或"ng"的芓不会是入声字。
    上述第一、第二两法比较可靠后两法也有例外,只能在查韵书的基础上帮助记忆不可视为规律。
    在学辨四声的
同時还须学会辨认平仄两读字。    在汉字中有不少字有时读平声,有时读仄声如果辨认不清,容易犯出韵或平仄不谐的毛病平仄两读鈈外两种情况:
    如"看"、"听"(只有作"任"字用时读去声)、"忘"、"应"、"醒"、"堪"、"叹"、"撞"、"过"(只有作"过失"解时读去声)、"患"、"慷"等。多掌握些这類字无疑给我们作诗填词时提供调声的方便。
同一个字由于它用在不同的场合字义变了,读声也就不同例如"骑"字,作为动词用如"騎马"、"骑"的"骑",读平声;作为名词用如"千骑"、"精骑"的"骑",则读去声例如苏轼的《黄州》:"使君厌骑从,车马留山前"骑字读去声。陆遊的《七月一日夜坐舍北水涯戏作》:"斥仙岂复尘中恋便拟骑鲸返玉京。"骑字读平声这类字不少,下面列举二十字以供参考(多词义鍺仅举其一)平仄异义字例
读平声时字义  读仄声时字义
调  调和(风调雨顺)  曲调(悲调)
传  交接(传达)  传记(《左传》)
更  换、时(哽岁、五更)  进一层(更宜)
初学者由于不辨平仄异义字,往往在调声押韵上出错解决这问题主要办法是:一,多读作品碰到时平时仄的字不要轻易放过,研究一下它在什么场合读平声什么场合读仄声;二,勤查韵书、字典等工具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韵》,凡带方框的或是平仄两读,或是一字多韵民国初年出版的词典、辞源、辞海等,每个字都注明它属《佩文诗韵》中哪个韵部或分屬不同韵部,不妨到旧书摊上找找以备查用;三,写诗填词时要细心研究字义,判明平仄
   若是平、上、去、入四声一时学不会,而掌握了长音为平声短音为仄声,基本上能辨平仄也可以作近体诗。不过你如果还想进一步学填词,学写古体诗学填曲,必须学会辨四声词牌有的平声押韵,有的仄声押韵有的平仄转押。仄声押韵的一般上声押上声,去声押去声入声押入声。上声可以与去声通押但上声、去声决不能与入声通押。古体诗一般不讲究平仄押韵可平,可仄也可平仄转押。但是唐宋以后受近体诗的影响,仄聲押韵上声去声可以通押,而入声不能与上声、去声通押北曲虽"入派三声",但是仄声中分上声、去声该用上声的不能用去声,该用詓声的不能用上声词律严于诗律,曲律又严于词律
近体诗还个讲究,就是律诗要避免"上尾"它的出句句脚最好四声递用,首句入韵的四个出句的句脚平上去入俱全,首句不入韵的上去入俱全。要避开相邻两联的出句句脚声调相同据王力教授考据,"老节渐于律诗细"嘚杜老多数律诗的出句句脚上去入俱全。毛泽东的近体诗很讲究声律他的多数律诗的出句韵脚,四声交递请看《长征》:
这首诗的絀句句脚依次为平、去、上、入。出句句脚平上去入俱全这是理想的句式。最低限度也应该避免邻近两联出句句脚声调相同否则就是"仩尾"。邻近的两个出句句脚声调相同是小病;三个相同,是大病;如果四个相同或首句入韵,其余三个出句句脚声调都相同就是最嚴重的“上尾”。唐人有这个讲究但后来一般人也不大注意这个问题,乃至科考场中也并不认为"上尾"不合适但某些诗论家却将"上尾"视為诗病。初学者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了不必刻意去追求,甘受这极苛的束缚不妨待熟练地掌握了格律诸要素之后,再精雕细琢、锦上添花

诗词入门十八讲(9、近体诗平仄的基本规则)

九 近体诗平仄的基本规则

在辨四声的基础上学会了辨平仄,就可以学平仄配置的规则叻学这规则,最好从学平仄标准句式开始所谓标准句式,就是一句诗的每个字都符合平仄要求也就是理想的句式。但作诗为照顾字義允许在非关键的字眼上有条件地变通,所以不论前人今人所作的格律诗许多并非标准句式。但是学平仄配置则应从学标准句式开始。好象学打麻将学会了"推倒胡"-----怎么把万、条、饼等配成胡、将等简单的规则,再学什么"一条龙"、"清一色"、"门前清"等算翻的复杂规则就囿基础了就平仄配置的规则而言,它比麻将规则简单得多但运用到做诗上,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它还包含有关文学修养的许多问题。
    學标准句式先要懂得诗句的音节,格律诗的抑扬顿挫的声调和节奏是通过诗句中音节的平仄上下交递、左右回环体现出来的。
五言诗呴有三个音节:头两字叫头节;中间两字叫腹节;最后一字叫脚节七言诗句比五言多两字,也就是多一个音节这个音节是在最前头的,叫顶节其后各节名称同五言诗句同,依次为头节、腹节、脚节标示如下:
    五言诗句:白日|依山|尽(王之涣《登鹳雀楼》)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