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茯苓粉怎么吃做馒头吃了几个月,没有不适,挺好,祛湿美白健脾,现在想把白术粉放面粉里做馒头吃可以吗?

不能重蹈无治的痛风患者的覆辙.qi转载续1
不能重蹈无治的痛风患者的覆辙
21:51:18)转载▼医匠木易生的博客
标签: 中医 痛风 乡村医生
分类: 经方广用活人
作为中医大夫,当然会千方百计,不遗余力的提高临床疗效。患者方面要坚信中医不仅能治病,而且能治大病、重病、疑难病,关键在于——提高看中医的积极性。否则这样无治的患者,再好的治法和方药也难以治愈,不死人就算好的了qi。
痛风,踝关节炎15年。多年来,无法彻底治愈。经人介绍来我处寻求中医治疗。
这个病人右脚不能走路。是搀着进来的,他说了一大堆。问我这个脚疼怎么办?能不能先给我止止疼啊,别的我还能忍,脚疼的我忍不了了。
症见:患者体型壮实,肤色黝黑,诉背部怕冷,痰多。头痛,头晕,畏冷,颈胀痛,后背酸胀。肤色晦暗,活动不利,察之,下肢关节肿胀疼痛,无法下地,自述每遇天冷或变天加剧,腿酸软无力十分痛苦。每天只能靠服镇痛药物以缓解疼痛。
病人让我看他的脚。一看右踝关节又红又肿,你到底是啥感觉呀“热、疼、涨,你来瞅瞅,脚脖这一片发红还有些肿”,我用手摸了下红肿的地方,还真是有点热。问他“疼的厉害吧?”“嗯!疼的都不敢碰”。说那西医又因为胸闷、头痛,检查有冠心病、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现服各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西药。
病人说:你会中医,有没有什么秘方?绝招呀?我说:西药最好别用了。我立马想起《伤寒》里的骨节烦疼,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于是说道:有几个方,专门解决这些问题,我鼓舞他用中药的信心。
慢慢的我跟患者唠叨了一个小时,听我这么一一分析,患者觉得挺有道理。但他还是有点不放心,我说安心服药就是,我的底气来自于经方的霸气。
从中医的辨证角度来看,病因起于骨折手术之后,气血大亏,又素体阳气不足,故每遇天冷或天气变化则加剧,本是寒湿体质,这次痛风发作,想来是起居不当劳累以后,受寒所致。痛风多有湿,无寒不会痛。用什么经方能够尽快止痛消肿?
痛风病机,多数是瘀血与湿热为害。此患者,恶寒合并太阳病,因热在阳明,清阳明即能除热。以解表温阳祛寒、除热利湿活血为治,
总的来说,从脉证观察,痛风专方甘草附子汤,合方葛根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四妙散,白虎汤,当归芍药散,四味健步汤加减。六剂
一周后复诊,脸色好转,病人甚喜,脚肿消痛大轻。头晕,头痛,畏冷,颈胀痛,后背酸胀失。腿走路有劲。
证明,合方合治与上述病机相吻合,方证相符,故患者服后感觉舒畅,稍作变通,又续六剂。
其间,打电话问候。患者回复“太好了!太好了!脚肿全消,痛大减若失,行走正常,已能爬山游玩。
妙方解痛风,效果出奇的好,乐在其中。又一个让人兴奋的医案,我置身其中,参与其中,感同身受。
二诊后,再没见过那位未曾尽愈的痛风患者,遂百思不得其解。
从我的角度来说,首先,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即开拓了视野。又可以好好认证一些东西,如今有上门的良机,又如何能够放弃?
略有缺憾的是,不知是什么问题?还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他继续来诊之路,到底是病难“治”的好,还是中医本事不好呢?还是患者不好呢?这个问题是无知还是无治?
从他点点滴滴的话语中,或少或多的觉得,我真有如此大的本事?很多所谓名老中医尚且如此难治,何况一个小小的乡下中医,在那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而已!可靠吗?
乡村医生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都是经过数年甚至十几年“学徒”,一点也不比所谓的专家差。之所以我信心满满,保证让患者信服,是源于我对痛风病,以及对各种疑难杂症的那种分寸的拿捏和恰倒好处的把握,和淡定处之的悠然自得。
当然,乡村医生并不都是个个神奇,关键看他的治疗经验和专长,关键要找对大夫,病才能得到有效治疗。所以,对乡村医生,特别是年轻中医,既不能迷信,但也不要心存偏见。
其实我觉得高手都在民间,就像是古代的归隐一样,很多厉害的人物往往都在网上搜不到。病人去看中医,总是觉得老中医更可信。那么,那些年轻的中医大夫也就觉得没啥成就感,干上一段时间之后也都干着没动力了。中医前途何在?
老中医,并不一定好,废柴的充其量不过是年龄大而已,过手病人多,但也许终其一生未入中医之门。
甘草附子汤治疗痛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黄煌&棨编整&
&&&&&&&入夏以来,痛风高发,许多人出现脚趾红肿疼痛,常常无法行走。那天,有位警官来短信,询问痛风急性发作有无好方法。原来她的上司痛风发作,下肢关节肿胀疼痛,无法下地,十分痛苦。我见过那位上司,体型壮实,肤色黝黑,本是寒湿体质,我曾给他服用过葛根汤。这次痛风发作,想来是入夏以后,起居不当,受寒所致。痛风多有湿,无寒不会痛。用什么经方能够尽快止痛消肿?我想到《伤寒论》甘草附子汤。此方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如此传神的描述,与痛风十分相似。而且方中的附子是止痛良药,骨节疼痛必用;白术,也能用于关节痛,《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风寒湿痹”。遂发去甘草附子汤原方:炮附子30克(先煎30分钟)、白术30克、桂枝30克、生甘草10克。水煎,一天分三次服药,嘱服三天。三天后,警官来信,说疼痛大减,关节消肿。后又嘱原方隔天服用一周,疼痛全无。经方神效如此,《伤寒论》岂可不熟读?
倪海厦讲金匮时提到痛风专方甘草附子汤,桂枝量最大。用过一例,效果确实很好.董胡子新的开始的博客
门纯德医案中对于此方的应用指征描述详尽,听黄师教诲,熟读伤寒论,用好仲景方!
药专力宏,又学一招!
记得实习时中医专家门诊的一位老师给我们讲课,他说他用药的特点是:药味少、多生用、药量大。当时感觉真是给力!这位老师的门诊量在专家门诊中是首屈一指的,可惜因故跟诊时间太短。
谢谢黄老师、我也曾用此方加威灵仙治疗一例痛风关节痛、但附子没有黄老师量大。今观此案、又增对伤寒信心。
我们门诊使用的是台湾明通制药的“上中下通用痛风丸”,主药是黄柏、苍术、南星、桂枝、威灵仙、红花、羌活、防己、桃仁、川芎、龙胆草、白芷、神曲等组成。经治疗后的几例
,关节红肿热痛消失 ,关节活动正常 ,血沉、尿酸 ,化验正常均好转,病例总结中
年轻时实习,见一老中医用甘草附子汤原方治一高热数日不退之小儿,药后2小时热退。时值盛夏,称奇不已。
曾用山茱萸20g,黄芪15g,当归15g,白芍15g,甘草10g治疗过我爸类似痛风的症状(到现在还没确诊),亦是两剂即愈,医案已经发贴了。当时没什么使用经方的经验,现在又学到新法了!
痛风的经方治疗(倪海厦大师的专讲)
收藏人:小城a
| 阅:4619 &转:127
痛风的经方治疗(倪海厦大师的专讲)你先看看已故经方倡导者倪海厦关于痛风的讲座:
摘自倪师金匮要略讲座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术二两,桂枝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接下来这个处方呢,是一个我最常用的处方,哦,治疗痛风,学会这个处方以后呢,你要帮助人或者整人都可以,哦,那提醒你整人就是怕你们,我相信你们不会整人,就是不要犯错,哦,这个人呢,风湿相搏,骨节疼烦,在骨节关节里面,掣疼得非常严重,弯曲都不能弯曲,哦,近之则痛剧,意思是你是医生的,你跟着病人说很疼,那你告诉我你哪里痛啊,哦,你不要靠近我不要靠近我,结果你还没碰他,他就吓死了,哦,因为碰到会更痛;汗出短气,那个人痛得当然汗出短气啊,哪一个人痛得还在微笑,对不对?很开心,因为痛得要死在哪微笑,哦,那这种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因为他身上呢,这个处方哦,诸位看,甘草附子汤,这个炙甘草、炮附子、白术、桂枝同时出现了,桂枝呢,桂枝是祛风,把风去掉,白术呢是祛湿,除湿,附子呢袪寒,所以你看哦,经方就是药简力专,他不会开浪费的药在里面,哦,这个病人会有痛风,因为里面是风寒湿三个同时发生在身上,那老师啊,痛风发起来那个膝盖关节脚外面都是热,滚烫的,红红的滚烫的,这就是前面一开始我就跟诸位讲了,这叫做阳不入阴,看起来是滚烫的,你以为是热证,其实不是,而是因为,他本身,我们正常人呢,阴阳应该是协调的,对不对?那你现在风寒湿阻在中间啊,阴在里面阳在外面,阳要进去不给进去,为什么?因为风寒湿痹挡在中间,所以你摸到外面是烫的,病人并没有发烧啊,哦,这个就是阳不入阴。阳不入阴的时候,那不是说全身性的阳不入阴,全身性阳不入阴那是阴实啊,那个病人都癌症的对不对,他没有他就那个关节,就那个关节阳不入阴,那你摸他膝盖上面是痛的,膝盖是很烫红肿,烫的对不对?你说,老师,他热,哦,完了,你开寒凉的药下去,比如说开那个黄芩啊,黄连啊,凶悍一点的开那个石膏啊,你说老师,汗出短气,这个人很热,石膏大剂的下去,哦,一点用都没有,反而更坏,更痛。所以说你要看准,所以我们临床上就是痛风,所以诸位看过我把它解释出来以后,诸位就知道张仲景写得对不对了,哦,
&&&&那以后呢你遇到痛风症的时候,你看他处方的剂量,这个附子两枚炮,白术二两,桂枝四两,你看,重用的是什么?桂枝,再来是白术跟附子,附子,炙甘草跟它的量是相等的,桂枝要重用,为什么要重用桂枝?因为附子呢一定要碰到桂枝,才有办法进到我们那个关节里面去,所以附子本身不是入关节的,可是你如果说你没有加桂枝的时候,你光是开附子的时候,没有加桂枝的时候,附子是跑到关节里面去,可是没有办法全身性的游走,那往往我们遇到这个风湿,这个痛风的时候都是在四肢的末梢旁边,手掌、脚掌那边,离心脏很远,那你光是靠附子的话,没有办法瞬间到那个地方,附子可能会停在膝盖上面,或者停在髋关节上面,就不会到四肢末梢上去。为什么要开桂枝加重,就是桂枝能行阳,行阳的时候把附子带到四肢的末梢上去,然后附子再跑到关节里面,渗透到关节里面去。这个时候白术加到里面,白术把关节里面湿拿出来,对不对?哦,那这三味药在跑的时候,因为力量很强,所以我们用炙甘草,顾护到你的心脉,把心脏保护好,那心脏力量增强的时候,然后配合上桂枝,这时候把术附带到那个痛风的地方,所以你只要把桂枝重用好了。这时候要看体格,如果病人体格很大,你桂枝用五钱,炮附子用三钱,白术用三钱,炙甘草用三钱,一剂下去,你说老师我这个药,他现在很疼,我们浓煎,5碗水煮1碗,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他需要,不要担心哦,到现在目前为止没有听过吃桂枝死掉的,那个意大利人每天喝那个卡布奇诺还得加肉桂粉,哦,不会死的,哦,那这个剂量就一剂就中,因为病人呢痛得要死,那你还在那边说慢慢来,给他,老师我先看看一钱两钱的用,人家痛得要死,对不对,大剂的给人家,哦,这个速度很快,一两剂就好了,哦,
你看,他说四味以水六碗,你把六升当成六碗来煮,来煮三碗,一天吃三次,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再吃。就是,简单讲就是因为病痛还在那边嘛,所以他还在痛,所以当然会心情不好,会比较烦躁,所以病人除非痛完全解除掉,心情才会好,所以只要有烦,病还没有去,再继续吃就好了。
&&&&所以真正治疗痛风呢,就是这四味药,就结束了。那你如果说,不会用经方,那你用温病南派的药,真的是没有办法,吃了半天痛还在那边,这是速度最快的一种药。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30克
&&&&&&附子40克
&&&白术30克
&&&&桂枝60克。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痛风目前也是临床上常见 晋江寒冰 &棨编整&的慢性疾病,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痛风的症状一般是半夜或清晨急性发作,有发热、头痛、口干口苦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早期多累计足跟、指、趾等中小关节,晚期或见关节肿大、畸形、僵硬、耳轮、指间、指掌处呈现黄白色痛风或破溃形成瘘管。
&&&&中医治疗很有疗效!辨证治疗。中医在结合前人经验及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将痛风分为3个病期13个类型治疗。
&&一、急性期
&&&1.寒湿痹阻型: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红肿不甚,得热则减,关节曲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治以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乌头汤加减。川乌头、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苡米、萆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细辛3克,土茯苓
30克,生姜3片。
&&&2.湿热痹阻型: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蚕沙、赤小豆、姜黄、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灵仙、萆、泽泻各15克,山栀、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克。
&&&3.痰(湿)阻血瘀型:痛风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暗红色,疼痛剧烈,痛有定处,舌暗有瘀斑,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羌活、秦艽各12克,地龙、牛膝各20克,五灵脂、川芎、没药、香附各9克,生甘草、全虫、蜂房各6克,乌梢蛇、白芥子、僵蚕各10克。
&&&4.血热毒侵型:关节红肿痛,病势较急,身热汗出,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利尿,痛风止痛汤(经验方)加减。生地、红藤、川牛膝、金钱草、土茯苓、金银花各30克,丹皮、黄柏各10克,虎杖、赤芍、车前子(包煎)、路路通、水牛角各15克,地龙12克,生甘草9克。
&&&5.肝郁乘脾型:头眩、胸闷憋气、烦躁易怒、脘腹胀满、肢节酸楚、肿胀、结节,下肢沉重、精神紧张加重,舌红苔薄,脉弦数,治以舒肝泄热、健脾祛湿,疏肝解郁消骨汤(经验方)加减。柴胡12克,红花、枳实、木香、香附、郁金、丹皮、木瓜、夏枯草、元参各10克,龙胆草、黄芩、黄柏、木通、丹参、萆各15克,元胡、黄芪各20克。
&&&6.脾虚湿阻型:关节酸楚沉重、疼痛部位不移,关节畸形、僵硬,有痛风石,自觉气短,纳呆不饥,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而小数,治以健脾祛湿,泄浊通络,运脾渗湿汤(经验方)加减。萆、白术、川牛膝、石韦各20克,猪苓、滑石、桃仁各15克,瞿麦、蓄、车前子(包煎)、熟大黄、红花、穿山甲、当归各10克,桂枝5克,生薏米30克,土茯苓50克。
&&7.肝肾亏虚型:痛风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腰膝酸软,肢体活动不便,遇劳遇冷加重,时有低热,畏寒喜暖,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治以补益肝肾,除湿通络,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防风、川芎各10克,秦艽、当归、生地、白芍、杜仲、川牛膝、茯苓、鸡血藤各15克,细辛3克,肉桂、人参各5克,甘草6克,寄生20克。
&undefined
&&&&二、迁延活动期
&&&1.湿痹稽留型:急性期不愈,湿热流注,关节痹阻,红肿胀痛,痛风石、尿结石生成,治以清化湿热,活血散结。宣痹汤加艾叶、全虫、生草乌、生半夏各10克,生南星15克。
&&2.脾胃虚弱型:脾虚运化湿浊功能减弱,代谢产物蓄积不化,湿浊流注关节郁久化瘀,湿瘀相合是痛风高尿酸血症的病理基础,所以,尿酸高而不降,有痛风石,关节肿胀活动不利,治以补脾益气,化痰除湿。运脾渗湿汤加黄芪、泽兰各20克,防己、灵仙各15克,丹参30克。
&&&3.瘀血型:病久迁延,关节畸形僵硬,有痛风石,治以化痰祛瘀,搜风通络。身痛逐瘀汤加穿山甲、地鳖虫、祁蛇10克,法半夏15克。
&&&三、间歇期
&&&1.脾虚湿滞型:症状缓解,但血尿酸仍明显高于正常值,此时要继续治疗。治以益气健脾,泄浊化瘀,尿酸平降剂方(经验方)加减。土茯苓、忍冬藤、滑石粉、生苡仁各30克,泽泻、丹皮、当归、赤芍、黄柏、川芎、防己各10克,苍术15克,半夏12克,党参20克。
&&2.正虚邪恋型:关节炎症和体征已经消失,血尿酸仍增高,神疲乏力,反复感冒,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濡弱,治以补气养血,舒筋通络,三痹汤加减。人参(兑服)、白术、炙草、五味子各10克,当归、茯苓、熟地、怀牛膝、川断、杜仲、赤芍各15克,黄芪30克,陈皮、防风、秦艽各9克,细辛3克,川芎、独活各12克,桂枝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3.脾肾不足型:痛风诸症缓解,但仍腰酸膝冷,畏寒水肿。治以健脾护肾,祛湿扶正巩固疗效,加味四妙汤加减。苍术、黄柏、牛膝、萆、赤芍、地龙、全蝎、寄生、知母各15克,防己、泽泻、茯苓、川断各10克,薏苡仁20克,金钱草30克,生黄芪、山药各15克。
&&上述方药均水煎服,每日2次,早晚温服。
&&民间治愈本病的效验良方有:
&&&1.处方:黄茋50克,妊娠、附子、制半夏、羌活、白芍、仙灵脾、萆薢、当归、枣仁、茯苓各9克,防风、细辛、独活、肉桂、炙甘草各6克,川芎4.5克。
&&用法:水煎,日1剂,服3次。
&&疗效:服药1个月,可获痊愈。
&&&&2.处方:当归、白芍、甘草各60克,白花蛇30克,蜈蚣、细辛各20克,白酒2000毫升。
&&用法:药研细,布包浸酒内10天,每服30毫升,日2次,25天为1疗程。每疗程间歇5天。
&&&疗效:用药1-2疗程。
&&饮食控制:
&&&不吃含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脑、肝、肾、心、肚,胰脏,不吃凤尾鱼、沙丁鱼,鱼卵,鹅肉,不吃龙虾,蟹、牡蛎等海鲜、贝壳类水产,绿藻类等。不喝肉汤,火锅汤,鸡精等。少吃中等嘌呤食物如各种肉,豆制品,花生。多吃嘌呤含量少或不含嘌呤的食品:精白米、
玉米、精白面包、馒头、面条、通心粉、苏打饼干、卷心菜、胡萝卜、芹菜、黄瓜、茄子、甘蓝、莴苣、南瓜、西红柿、萝卜、山芋、土豆、泡菜、咸菜、龙眼、卷心菜、各种蛋类、牛奶、炼乳、酸奶、麦乳精、各种水果及干果类、糖果、各种饮料包括汽水、茶、巧克力、咖啡、可可等,各种油脂、杏仁、核桃、果酱等。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经过了上述内容给出的治疗药房希望大家对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有个认识,同时在饮食方面也要多加注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治疗痛风。
神通广大的葛根汤
( 08:58:25)转载▼加载中...hyx1010
标签: 健康
经方医学模式具有规范化的特点,思维简洁,应用简便,值得推广。我万分崇拜医圣张仲景,学习经方,尤善用葛根汤,葛根汤及其类方、合方的使用占每日处方量三分之一强。兹此介绍经验如下:
1、方药组成
葛根60-90-120-300克,麻黄5-10-15-30克,桂枝或肉桂10-15-30克,赤芍15-30-60-90克,甘草10-15克,生姜15-30-60克,大枣15-30克。
2、用法:北京东华原煎药机足水煎取,煎煮时间约30-60分钟,自动分装,每包200毫升,日三服,用于急危重症时可超大剂量使用,可小量多次频服。
3、功能主治
表里双解,通阳化气,养阴生津,活血通络,缓急止痛,补虚和中
4、适应病证
太阳病经证、腑证,太阳阳明合病,涵盖着感冒、代谢综合征、冠心病心绞痛、肺心病、脑动脉硬化及脑梗塞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视网膜阻塞、突发性耳聋、血管神经性头痛、病毒性心肌炎、神经性耳聋和眩晕、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迟发性运动障碍、输尿管结石、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痛风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颈椎腰椎退行变、不孕症、闭经等,侧重于表里同病或者实多虚少的各科疾病。
5、应用指征:
遵从六经病“病、脉、证、治”辨证论治原则,本方证辨证属于太阳病或太阳阳明病,有以下特点:
(1)症候:头痛、发热、颈项强、肩胛痛、腰背痛、头晕、头昏、关节痹痛麻木、手足冷、易疲劳、耳鸣、耳聋、眼睛干涩、迎风流泪、视力欠清、鼻塞、流涕、腹泻、肥胖、或者检查有末梢神经循环不良、血压异常、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等
,或病证特征吻合太阳经、阳明经循行路线的所有病变,具备其中之一项或数项者;
(2)脉象:双寸脉独见浮或弦,或左、右寸部单侧浮或弦者,或左右寸、关、尺三部六位脉象呈现阶梯状即从寸、关、尺依次出现从高到底或由强到弱的脉象特征者。
综合(1)、(2)分析,病机符合上下不通、左右不利,气机升降失调,血气上逆或下降,太过或不及,阴阳失调甚至阴阳厥逆,阳盛阴虚,病症不分科属,均为本葛根汤的应用范畴。
6、处方来源
本方源于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方组成及用法: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 ,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涉及应用的条文有三条:
(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
(3)“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按当代考古所得,汉代一两约等于现代15.625克,即原方剂量近似值为葛根60克、麻黄45克、桂枝30克、
&生姜45克、甘草30克、芍药30克 、大枣十二枚
,自唐·孙思邈开始、尤其明·李时珍以“古之一两,今取一钱可也”而倡导一钱约为3克,被现今国家药典与中医教育本科教材采用,葛根汤的主治范围相对较窄,应用甚至仅仅限于外感病中具备颈项强痛者。
7、方证主治分析
(1) &君药葛根的药证
《神农本草经》记载: “ 葛根,
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主下利,十岁以上。”据原文分析,可获许多启发:
味甘平:甘平之味近于食品,无怪乎现代把它当保健品开发;
主消渴:提示可润燥生津除烦,消渴之证,多饮易饥,饮不止渴,与现代高血糖者表现类似。
身大热:提示可退烧,可解表散热;呕吐,由胃气不和所致,止呕吐,可和胃,提示可
诸痹:风寒湿杂而为痹,痹则不通,治诸痹,提示可通络,可调畅经脉血气;
起阴气:提示可升发阳气,和阳助阴;
解诸毒:凡毒皆可解,毒之义甚广,药毒、食毒、内毒、外毒等等,凡毒皆可解,后世认为尤可解酒毒;代谢综合症形成的机理主要在于食毒蕴积,故葛根必用。
葛谷,主下利,十岁以上:葛谷,葛根的果实,止泄泻,年代越久远的越好,也许葛谷不易找到,故张仲景治下利也只用葛根。
葛根在现代有两类,一为干葛,一为粉葛,用途相混,距张仲景时代真伪难分,但本方证强调只用干葛,粉葛堪当食用佳品。
现代分析葛根的化学成分 含多种黄酮类成分,主要活性成分为大豆素(daidzein)、大豆甙(daidzin)、葛根素(puerarin)、葛根素-7-木糖甙(puerarin-7-xyloside)等。葛根及其提取物具有抗缺氧和抗氧化作用,对多种脏器细胞有保护作用;对冠心病、动脉硬化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可降低血压,增加脑血流量,增加冠脉血流量,对心肌有保护作用;有解痉、解热及降低血糖作用;有雌性激素样作用。
(2 ) &臣药麻黄的药证
《神农本草经》记载:“
味苦温无毒。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欬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一名龙沙。生山谷”
现代认定麻黄的主要功用主要有四:1、发汗散寒,2、宣肺平喘,3、行水消肿,4、散阴疽、消症结。麻黄药效剧烈,从古至今均认为“麻黄、细辛不过钱”,害怕麻黄的毒副作用。其实细辛的毒性反应,只限于散剂中,
水煎剂中小剂量、甚至超大剂量使用并不明显。这种惯性思维,认定麻黄是发散风寒药,而仅仅用于辛温发汗与宣肺平喘。实际上,麻黄的宣痹通络作用非常强,且呈双向调节,兴奋与抑制的作用与剂量相关,少量的麻黄宣发,大剂量的麻黄降逆,试作分析:
味苦温无毒:味苦降逆、温性发散,提示麻黄的功效有双向性,可升散、可降逆。现代认为麻黄有一定毒性,将麻黄生物碱成分提纯使用,与中医辨证应用已大相径庭。
中风伤寒头痛:中风是六经病皆有的外证表现,本条指太阳中风,如现代语言所谓伤风受寒,故太阳病中风伤寒必头痛,提示麻黄是风寒引致头痛的特效药。
温疟:《金匮要略》记载:“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指不寒反热,骨节疼痛,时呕,是温疟的主证,提示麻黄可散热、且解一身骨节疼痛。
发表出汗:提示麻黄的发表、解表作用,且一定引致出汗。通过发汗来祛风解表的汗法是中医最重要的治则之一。后世温病学派惧怕麻黄之力,发汗改取荆芥、防风,疗效已是大为逊色。汗为水之上源,后世医家从麻黄发表出汗的功效,宣发肺气以利水消肿,疗效非常药可比。
去邪热气:麻黄性味苦温,去邪热气,以温散热,是从《黄帝内经》倡导“火郁发之”的从治之法,提示去邪热气,也是麻黄的重要药证。
止欬逆上气:提示麻黄的止咳、平喘作用。
除寒热:寒热提示病位在表,除寒热,即提示麻黄是表证要药。
破癥坚积聚:癥坚积聚必因阳郁寒闭、气血瘀滞、饮积痰凝而生,本药证提示麻黄可通血脉、破瘀滞,化痰饮,散结聚。此功效后世医家鲜有发挥。
现代分析麻黄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麻黄碱和伪麻黄碱。麻黄碱的结构与肾上腺素相似,可直接兴奋α,β-受体而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非常强。
药理实验证明,麻黄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也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作用。麻黄的水或乙醇提取物有抗过敏及免疫作用、镇咳平喘祛痰作用。并且从药物动力学角度证明,由于伪麻黄碱与麻黄碱成分均有显著的利尿作用,临床上麻黄与氨茶碱不应同时使用。
(3) 佐使药
将葛根汤方继续拆分,撇开君药葛根、臣药麻黄,剩下的佐使之药是一个完整的桂枝汤。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五味药组成。桂枝汤的应用方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称作桂枝法,桂枝法是六经病辨证论治体系中的第一大法,《伤寒杂病论》载方314首,从桂枝汤化裁变化出的桂枝汤类方就达19个,主要分布在太阳病与太阴病的条文中,而含桂枝的方剂占约总数的三分之一,广泛用于六经病及杂病的主治配伍,可见桂枝是一味非常重要的药物。
桂枝汤的功效,可以概括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补益脾胃,以桂枝的辛甘热助阳,芍药的酸苦寒助阴,再以生姜的发散,配以甘草、大枣的甘甜,辛散、甘补、酸收合用,从“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之理,组成一个既能解肌发汗,又可调和营卫气血,健脾和胃的阴阳调和之方,具有良好的调节免疫与滋补强壮作用,对太阳病之表虚、太阴病之里虚的特点,从虚实予以化裁合方使用,疗效确切。而现代,桂枝汤广泛用于内、妇、外、儿多科及多系统疾病,如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皮肤瘙痒症、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神经衰弱、小儿多动症、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冻疮、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妇女妊娠恶阻、经前产后诸症等多种病证。
所以,葛根汤组方非常严谨,以葛根、芍药之寒,麻黄、桂枝之温,寒温共济,再辅以健脾和胃之生姜、甘草、大枣,君臣佐使的配伍,完全符合《汉书·艺文志》规定的经方原则:“本草木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应,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充分体现了中医辩证论治的处方特色。
8、注意事项
(1)本方具有兴奋提神作用。对于失眠患者,麻黄的用量必须减量为3-6克。
(2) &本方有良好的通便作用。大便溏稀者的处方剂量必须从小剂量予以调整。
(3)本方大剂量必须少量分服,得效后当减量。
(4)本方有一定的发汗作用,自汗或盗汗者慎用。
徐汝奇:葛根汤证治(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186人已访问&棨编整&
(1)偏头痛
&&塘洲镇曾家村
初诊:脉右寸浮稍弦、关细弦、尺沉细微弦,左寸弦细偏紧、关沉细微弦、尺沉细弦,舌淡青,苔薄白。诉:左偏头痛,掣痛,欲吐,胃脘隐隐不适。
葛根60麻黄15桂枝30白芍60生姜30大枣15甘草10附片15
复诊诉:服药后头痛当即减轻。
按:患者经TCD检查有脑供血不足。脉象从寸、关、尺三部依次表现为由强到弱的阶梯状特征,符合太阳病葛根汤证。左寸脉弦细偏紧,提示头痛,阳虚寒凝,气机不利;欲吐、胃脘隐隐不适,乃太阴病中阳不振之象。葛根汤功效通阳化气、活血通络、缓急止痛,附片辛热,温中散寒,故取葛根汤加附片。
(2)感冒发热
&&&湖北武汉
诊:患者诉头痛、发热、颈项不适、全身酸困极难受,病已数日,服西药不效。量体温39.2°。直取葛根汤原方:
葛根60麻黄10桂枝15赤芍15生姜30大枣15甘草10
&一剂,煎取药汁400毫升(两包)。
按:患者是一位来我处学习的中医教授,对中医信心不足。晚上九点才到,诉已感冒数日,坚持要服其带来的进口抗生素,我夫妻力劝促其服药一包,次日早晨醒来,说半夜汗出即热解,现全身舒畅无比,连称葛根汤神奇。
(3)慢性尿路感染
&&&&胡XX
&&女 &49岁
&&&泰和县南溪乡
诊:右寸浮弦稍滑、关弦细、尺沉细弦,左寸细弦、关沉细弦、尺沉细微弦,舌淡红,苔薄白。诉:经常尿路感染,尿急尿频尿痛,头晕头痛,腰酸困,四肢乏力,大便软,月经尚正常。
葛根60麻黄10桂枝10赤芍15生姜15大枣30甘草10猪苓15滑石15泽泻10茯苓15阿胶10
按:慢性尿路感染在育龄妇女尤其老年妇女多见,气虚、肾虚、膀胱湿热等思路治疗,取效不易。本案从六经病、脉、证分析,辨为太阳与少阴合病。故取太阳病主方葛根汤通阳化气、补虚和中,与少阴病水热互结小便不利的主之治方——猪苓汤合方使用,标本兼治,效若桴鼓。
&&&(4)腰椎病
&&&沙村圩镇
初诊:脉右寸上浮弦滑、寸下弦稍沉、关弦滑、尺弦偏紧,左寸细弦稍滑、关弦滑、尺弦偏紧,舌淡红,苔薄黄,咽喉红。诉:腰疼剧,牵涉至右腿偶有痹痛。月经多提前,约一周干净,无明显痛经。泰和县红十字会医院CT检查示1.L3/4间盘膨出
&2.L4/5间盘见中央型突出(偏右)
&3.腰椎退变。
葛根60麻黄10桂枝30赤芍15白芍15干姜15大枣15甘草10白术15茯苓15怀牛膝30金毛犬60杜仲20威灵仙60
复诊诉:腰疼明显减轻,时有时无。要求巩固治疗,继用原方,七剂。
按:腰椎病无论何种类型,病机皆因少阴肾经本虚,骨节劳损,复加外感风湿、或脾虚生湿,湿气下流,困于腰,年淹日久,寒湿、痰湿缠绵,督脉不通,遂成腰痹。以西医手术或中药活血化瘀之法治疗,病情多有反复。从六经病、脉、证论治,腰痹属于《金匮要略》中所谓“肾着之病”范畴,与太阳、太阴、少阴合病相关。本案辨为太阳太阴合病,取太阳病主方葛根汤合太阴病主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表里同治,加上“四味腰痛丸”即怀牛膝、金毛犬、杜仲、威灵仙四味的特效专治,疗效自在帷幄之中。
“四味腰痛丸”
是我拟定的一个专治腰肌劳损、腰椎病的经验方,由怀牛膝、金毛犬、杜仲、威灵仙四味药组成,其中怀牛膝补肾利水,金毛犬壮骨健腰、杜仲补肾强筋,威灵仙化瘀通痹,药证之效直接作用于腰部,药效专治。如果腰部疼痛放射至腿部,坐骨神经痛或小腿抽筋,腓肠肌痉挛,则合芍药甘草汤,名“六味舒筋丸”。
(5)糖尿病
初诊:脉右寸浮弦细、关细弦、尺沉细弦稍紧,左寸细弦、关沉细弦、尺沉细微弦,舌淡偏胖,苔薄白。诉:头晕头昏,咽喉不适,左偏头掣痛,眼睛视力朦胧,大小便如常。检查血糖偏高。正服西药降糖药。
葛根120麻黄10桂枝15赤芍15生姜15大枣15甘草10黄芩15黄连30大黄10附片10细辛10草决明15
&&&&&&&十剂
二诊:自测血糖早餐前6.20,餐后8.0,脉象:右寸浮细弦稍滑、关细弦滑、尺沉细弦稍紧;左寸浮细弦、关弦滑稍硬、尺细弦滑,舌淡青、偏胖,苔薄黄,舌下络脉稍粗。诉:疼痛,视力好转。咽喉不适,饥饿感。嘱停降糖药。
葛根120黄芩15黄连30甘草10大黄15附片10细辛10知母15竹叶10石膏20麦冬10党参10花粉15陈皮15
&&&&日三服
三诊:脉右寸浮弦稍滑、关沉细弦、尺沉细弦稍紧,左寸沉细弦、关弦实、尺沉细弦,舌红偏胖,苔薄黄。舌下络脉青紫粗壮。血糖:早餐前5.8。诉:头晕,呃逆,头重足轻,手臂、下肢痹痛。头部左侧痛感。
葛根120麻黄10桂枝15赤芍15生姜15大枣15甘草10黄芩15黄连30大黄10附片10细辛10草决明15怀牛膝10川芎10
&&&&&&&十剂
四诊:脉右寸浮细弦稍滑、关沉细弦、尺沉细微弦,左寸沉细弦、关弦稍滑、尺沉细稍弦,舌淡青,苔薄黄,偏胖。诉:血糖稳定正常。偶有头痛,稍有口渴,不喜饮。
葛根120麻黄6桂枝15赤芍15生姜15大枣15甘草10黄芩15黄连30大黄10附片10细辛10草决明30怀牛膝10川芎10泽泻10白术15
&&&&&&&十剂
陪随丈夫来诊,告诉已停西药两个月、停中药一个月,血糖正常,现无任何不适。
按:糖尿病在西医认为是个不能逆转需要终身服药的疾病。但我从纯中医药治疗,却屡屡见效,认为糖尿病的病程从六经病辨证论治,其提纲挈领的优势不可替代。糖尿病初始于太阳阳明病,以阳明经证、腑证多见,表现为肺热胃火的机能亢奋之象;继而发展为厥阴病,寒热错杂,气机不利,表现为脏腑器官功能受损;厥阴病阶段失治,则进入少阴病,则阴盛阳微,水火不济,为糖尿病终末期,脏器已损,机能衰竭,并发症层出不穷,是生命垂危阶段。故糖尿病之治,若能阻断于太阳阳明,则事半功倍;即便病已经转入厥阴,治之得当,尤可逆转。但在少阴,沉疴难起,但治有重剂,亦是苟喘延年,半死半生。所以,糖尿病的治疗,重在六经病提纲挈领的辨证,从太阳阳明病阶段予以截断逆转法的治疗,是疾病向愈或恶化的关键。如本案例示,辨证为太阳阳明厥阴合病,将主治太阳阳明的葛根汤、葛根黄芩黄连汤,与主治厥阴的大黄附子汤,三方合用,及早予以截断逆转,疗效证明方法有效。
(6)脑梗塞
&&&灌溪绿竹
初诊:脉右寸浮弦滑过寸、关细弦滑、尺沉细涩稍弦,左寸浮弦滑过寸、关细弦滑、尺沉细弦滑,舌淡紫,苔白腻水滑,舌下络脉稍紫。血压130/65mmHg。家属诉:平时有高血压史,前日突然间头昏,感觉头重足轻,当日下午语言不利,右半身偏瘫麻痹,及时去泰和县XX医院检查,CT提示:脑梗塞。现正住院。由别人介绍,要求中药治疗。
葛根300麻黄30桂枝30赤芍60生姜30大枣15甘草10怀牛膝60三七10益母草30
石菖蒲15 &三剂
&&&&日三剂
二诊:脉右寸浮弦紧过寸、关弦滑稍紧、尺沉弦紧,左寸浮弦滑过寸、关弦、尺沉弦滑,舌红略紫,苔黄白腻。诉:服药后不由自主想笑,现语言流利,手臂活动自如,但右腿感觉不仁,偶有抽筋。已出院。嘴角稍有向左歪斜。喷嚏多。、
葛根300麻黄30桂枝30赤芍60生姜30大枣15甘草10怀牛膝60制南星15益母草30
石菖蒲15黄连15地龙30
&&&&&&五剂
&&&&日三服
三诊:脉右寸浮弦短过寸、关弦软、尺细弦,左寸浮弦、关细弦、尺沉细弦,舌红稍青,苔白腻。诉右半身乏力,语言稍吃力,嘴角微斜。出汗重。血压150/75mmHg.
葛根300麻黄30桂枝30赤芍30白芍30生姜15大枣15甘草10川芎15怀牛膝60石菖蒲30附片10地龙30钩藤30黄芪50
&&&&&&&&&&五剂
&&&&&四诊:脉右寸浮弦短滑过寸、关弦短滑、尺细弦短滑,左寸浮弦短滑向内斜,关细弦短滑、尺细弦,舌淡红,苔薄白。诉:右半身乏力,睡眠差,余症不显。
葛根300麻黄10桂枝15赤芍30干姜10大枣15甘草10怀牛膝60菊花30地龙15牡蛎30细辛10防风10茯苓30党参15当归30川芎10黄芩15明矾3
五诊:脉右寸浮弦短滑过寸、关弦短滑、尺沉细弦,左寸浮弦短滑过寸、关弦稍滑、尺沉细弦,舌淡红,苔薄黄。出汗明显。血压148/70mmHg.诉:感觉全身乏力,偶喷嚏。无余症。
葛根300麻黄10桂枝30赤芍60生姜15大枣15甘草10怀牛膝60川芎10黄连10石菖蒲10附片15山茱萸60龙骨30牡蛎30
&六诊:血压145/80mmHg
。右寸浮弦过寸、关弦、尺沉稍弦,左寸缓稍弦、关弦偏紧、尺沉细,舌淡苔白水滑。诉:偶有发笑,喷嚏多。
葛根300麻黄10桂枝30赤芍60生姜15大枣15甘草10怀牛膝60川芎10黄连10石菖蒲10附片10威灵仙30黄芪60地龙30
七诊:血压155/80mmHg
右寸浮弦稍硬过寸,关弦细稍紧、尺沉弦,左寸浮弦短滑、关弦稍紧、尺沉细涩微弦。舌淡红,苔薄白、根黄腻。诉:偶有右半身麻木。无明显不适。处以侯氏黑散加制南星,巩固治疗。
菊花40桂枝15细辛10干姜10防风15党参15桔梗10牡蛎30当归15白术15茯苓30川芎10黄芩10明矾10怀牛膝60制南星15
&&&&&按:脑梗塞属中医“中风”范畴,一般咎于“内风”所致,故名“类中风”。从六经病辨证原则,即从“病、脉、证、治”诊疗模式论治,头部病变多与太阳、阳明两经相关。推求脑梗塞的病机,首先在于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粘稠、血管脆弱,是内因;次则遭受风寒,血管被动收缩,是外因。血液得热则行,烦劳则张,血管破裂即是脑溢血;得寒则凝,血脉阻塞即是脑梗塞。故“中风”之证,内外因素缺一不可,所以古人有“外风引动内风”的见解,治疗强调表里同解、攻补兼施,如大、小续命汤之类。而自明代张景岳、赵献可发明“类中风”,以肾水亏虚、肝阳上亢论治以来,现代医家皆宗其说,治疗不外乎镇肝熄风、活血化瘀,并且忌麻黄为虎豹。本案例的脉证符合六经病辨证之太阳阳明病、厥阴病合病的诊断,采用太阳阳明病主方葛根汤,超大剂量的葛根与麻黄配伍,以发散表里风邪,合厥阴病主方附子泻心汤、大黄附子汤,寒热并用,釜底抽薪,少量频服,甚至鼻伺灌服,迅速起到清上与泄下并举、既可以消除脑水肿,又可以扩张脑血管、防止炎性感染,提前预防因脑梗塞导致的机能减退,起到立竿见影的急救效果。
经多例验证,本方疗效非常法可比。如我的河南郑州学生李闯治其母,已昏迷不醒,采用鼻伺灌服,一天即恢复意识,不到一月即愈,并无明显后遗症。还有另一学生广东梅州池少明,其表妹因车祸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人事不省,高热不退,已经九天,问处方于我,指导其应用本方,数日即效。
&&&副主任医师
中醫世界│首頁
作者:張步桃
《傷寒論‧合病併病篇》第345條:「太陽陽明合併,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陽病篇〉、〈陽明病篇〉亦有。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灸、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在《傷寒論》百餘方中,有關麻桂合方或變方中,較常用的方劑有葛根湯等等。
葛根湯出現在《傷寒論‧合病併病篇》,但在〈太陽病篇〉、〈陽明病篇〉中也屢次提到。葛根屬蔓藤類的豆科值物,在地下可結成數十斤的球莖塊狀,內含豐富澱粉,日本人將葛粉製成類似嘉義新港飴的食品給小朋友食用。葛根可生發陽明胃氣,以現代醫學而言,就是促進腸胃液的分泌,改善腸胃消化功能。《內經》有云:「腎為先天,脾、胃為後天。」因此先天不足,可藉後天之補養健身,所以葛根有改善腸胃消化功能,自可增強免疫功能,達到未病防治的效果。
〈太陽病篇〉有很多風寒兩感症狀常用此方,陽明經病也會用到。這裡談到的陽明病也包括足陽明胃,循經起於交頞中,下循鼻外的迎香上升到頭面,所以臉部疾病或頭痛,也會選用葛根湯治療。「太陽、陽明合併,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風寒兩感,造成腸胃型的感冒,可用葛根湯。另外,在剛痙柔痙的病症中,出現項背強几几,就是頸部、肩背部顯得僵硬,轉側不利,屬於剛痙,用葛根湯可很快獲緩解。有人一覺醒來出現落枕現象,也可用葛根湯紓緩
接下來談談葛根湯的組成。本方是由桂枝湯、麻黃湯演化而來,桂枝湯內的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全被運用,而麻黃湯內的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藥中,去杏仁換葛根,並重用葛根而成葛根湯。我們也可說葛根湯是桂麻合方,只是去杏仁改葛根而成。
由於葛根還有抗痙孿效果,協同白芍、大棗、甘草同用,更可緩解痙攣。因為《內經》記載「酸收澀、苦燥濕、甘緩急...」,而甘草、紅棗、白芍等有甘柔緩急之效,就可以有緩解、鬆弛拘急的效果。所以頭、肩、頸緊痛,甚至顏面神經麻痺,用葛根、白芍、大棗、甘草紓緩,症狀很快可以改善。
葛根湯的麻黃屬草麻黃科,含豐富的麻黃素,溫服能興奮交感神經而發汗,透過發汗方法將傷寒之高熱退燒。有人用麻黃的發汗及抑制食慾瘦身。麻黃可止痛,溫眼除發汗,也可止身疼腰痛,骨節痠痛.;冷服可利尿。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組成的麻杏甘石湯入肺,可治熱咳;而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組成的麻黃湯除發汗解表外,可治癰疽,代表方就是陽和湯。「疽」是陰症,用陽和湯治療,而「癰」是陽症,辨症方法是紅、腫、熱、痛是陽症,亦即「癰」,而「疽」則是不紅、不腫、不熱而痛為陰症,所以麻黃湯用治癰疽,有療效。
葛根湯中的桂枝,內有桂皮荃,其精油有興奮動脈血管、擴張血管作用。白芍屬毛莨科,內有安息香酸,除能鬆弛肌肉神經外,也是很好的止痛劑,和甘草同用稱芍藥甘草湯,日本的「漢方醫家」稱治腹痛如神。芍藥甘草湯又稱去杖湯,意指服了芍藥甘草湯,病家就不必依賴拐杖行走。
由上可知,仲景先生的處方用藥,除考慮治病外,配伍方面絕不致治此病而生他病,所以葛根湯用甘草、生薑、大棗目的在此。綜觀葛根湯組成及臨床上運用經驗,本方列為我對仲景傷寒方主要方劑是因為治病範圍廣泛,療效又好,頗值讀者參考。
1.僵直性脊椎炎
現代醫學對僵直性脊椎炎常用類固醇治療,別無他法,健保局甚至將僵直性脊椎炎列為重大傷病。臨床上,我常用葛根湯、小續命湯加鹿茸粉,效果很好。談到僵直直性脊椎炎,這幾年從看診對象發現,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台大數學系一年級張姓同學就罹患此病,且常常頭痛。也有位1989年次的劉小妹妹,未上小學就因關節紅腫熱痛,經治療後症狀改善,但幾年後出現僵直性脊椎炎。經我了解她生活飲食習慣,原來她父親因工作常出外景,母親又在法國留學,幼兒成長期幾乎由祖母隔代養育,難免因偏愛縱容小孩冷飲,結果出現手腳關節類風濕腫痛,並演變成僵直性脊椎炎,小小年紀,實在可憐。此一年齡層下降情勢,值得社會重視。
葛根湯用於僵直性脊椎炎,也可搭配小續命湯加減,或搭配右歸丸、龜鹿二仙膠等加減運用。因為小續命湯也是麻黃湯、桂枝湯的變方,至於右歸丸、龜鹿二仙膠的鹿茸走督脈,龜板走任脈,或單獨加鹿茸粉,因為鹿茸粉走督脈,有溫陽而緩解僵直效果。但因鹿茸粉價格較高,非不得已不使用。運用這些方劑時,可另加鉤藤、秦艽以抗痙孿,再加填髓壯筋之黃精、骨碎補、金毛狗脊等藥,臨床觀察,效果顯著。但處方用藥之外,更要叮嚀患者禁食香蕉或冰品之類,因為香蕉內含鉀離子,對筋骨病症有不利影響。
前面提到,陽明經循行經前額頭面,因此前額眉稜到後腦太陽膀胱經的頭痛、僵硬,用葛根湯加引經藥白芷,再加含豐富精油的荊芥、川芎擴張血管,可達到通者不痛的止痛效果。
3.頭部、眼皮不自主抽動、眨眼
葛根湯用於眼皮不自主抽動效果也很好。眼皮抽動,在西醫的治療,幾乎都是注射肉毒桿菌,但頂多維持一個半月到三個月,且費用昂貴,也非正統的治本方法。但我們用葛根取其葛根湯,取其葛根、大棗、甘草都有鬆弛作用,芍藥、甘草又有解痙效果,再加鉤藤、秦艽都是鬆弛解痙的藥。有一老婦,一坐下頭就不自主地左右搖動,看遍中西醫都無效,最後找到我們,以葛根湯為主方,配上述單味藥,將老人家多年宿疾治癒。也有位中醫同道,小孩還未上小學,頭部不自主點頭,就如烏龜頭部伸縮顫抖,讓這位同道及家人困惑不已。我們也用葛根湯,只服一週,症狀就緩解很多。
4.過敏性鼻炎
葛根湯用治鼻過敏、鼻炎,也有很好療效。台灣屬海島型氣候,平常濕氣就重,尤其有時候已到三月,卻仍寒氣逼人,細雨綿綿,以致感冒或鼻過敏患者驟增。西醫對過敏性鼻炎多用抗組織胺,雖有療效,但副作用是服後會嗜睡。記得有一年春節,我們同道組團到紐西蘭旅遊,領隊當時鼻過敏發作而不適。同團一位某同道竟拿西藥抗組織胺給領隊服用,結果領隊走到哪睡到哪。如果開車前服用,難免因瞌睡而發生車禍,對生命安全影響很大。
我們對氣候因素的鼻過敏,選用葛根湯為主方,再加抗過敏的荊芥、防風、蟬蛻、薏仁效果就很好。,如伴眼癢,再加木賊草。
酒糟鼻用葛根湯療效很好。既然陽明經上升頭面,所以頭面症狀,除了前面所說頭痛、鼻過敏外,酒糟鼻我也用葛根湯加清熱藥。有位大直國中的楊老師鼻子始終充血,民間稱酒糟鼻,我從《內經》「熱傷陽絡則吐衂」為辨症思維,用葛根湯加涼藥如連翹、元參、桑白皮、牡丹皮等藥冶療,效果很好。另一位緬甸華僑蘇先生,酒糟鼻很嚴重,我以葛根湯及上述單味藥,服數星期後,充血症狀就改善。
6.眼麥粒腫
麥粒腫是眼科病的一種。現代人因膏粱厚味或烤炸食物及依賴電腦而久視螢幕,造成眼睛視力受損,組織器官的病變,麥粒腫就是其中一種。
西醫用手術,但我們用《內經》的辨症思維,眼睛的組織系統,紅血脈由上而下屬太陽經,紅血脈由下而上屬陽明經,紅血脈呈輻射狀則屬少陽經病,因此選用陽明經代表方的葛根湯加眼科藥,如青葙子、決明子、茺蔚子、車前子等搭配,麥粒腫就好了。
7.睫毛倒捲
睫毛倒捲的患者,我也根據《內經》診斷基礎,上下眼皮屬陽明經即腸胃系統,選用葛根湯,並思考「脾開竅於口唇及環狀組織」,而眼眶也是環狀組織,因此加健脾補氣藥,如黨參、黃耆、懷山藥等藥,也有相當效果。
8.重症肌無力
重症肌無力會造成眼皮下垂,西醫的看法是胸腺瘤引起,治本的方法是切除胸腺瘤。前行政院長唐飛就曾因此動手術,但情況亦未改善。也有人服大力丸(應屬類固醇之類),效果有限。但我們用葛根湯為主方,效果很好。有一空軍少校罹患此病,服用葛根湯後痊癒。
9.腸胃型感冒(腹瀉)
前面有提到「太陽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這種腸胃型感冒造成下利,如協同平胃散或五苓散、胃苓湯、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六君子湯、七味白朮散、香砂六君子湯等方劑,加懷山藥、薏仁,下利症狀可明顯改善。本病症用葛根湯有止利效果,但如屬病毒性感染,則用葛根芩連湯為佳,因為黃芩、黃連都有清熱解毒殺菌效果。
10.椎問盤突出、背痛
蔡○○,男,1965年次,椎間盤突出,僵直性脊椎炎、背痛,來診時,告訴我們曾在某診所花了近六十萬,病還沒治好,痛苦不已。我們以葛根湯、小續命湯及走督脈的鉤藤、骨碎補、續斷、延胡等藥治療,第二診服三週藥,告之痛感減輕很多,負擔也減輕,並請我在處方內不必用椎間盤突出及僵直性脊椎炎、背痛等藥,而專治右手手叉部、手掌兩側魚際的神經痛。原來他的職業是水泥灌漿工,在灌漿完畢還要用空壓機打實,因此手掌被機器長期振動,造成神經痛伴肌腱炎。我以黃耆五物湯合佛手散加丹參、竹茹、桑枝、薑黃等藥治療,症狀也減緩。
他也帶著因考試壓力大的女兒治痤瘡,我以開竅醒腦藥治療。兒子發育不良,我以開胃進食藥如五味異功散等加味,太太也來,還到處宣揚我們收費低廉,效果又好。所以葛根湯對椎間盤突出、背痛等也有療效。
站長補充:
本文摘自《張步桃解讀傷寒論--方劑篇》遠流出版社
巧用葛根汤
经方医学论坛(黄煌)
巧用葛根汤&棨编整&
巧用葛根汤
我要隆重推出葛根汤。葛根汤在日本是家喻户晓,老人小孩都知道。我们感冒了只晓得用什么康泰克,黑加白,其实葛根汤是治疗风寒感冒的一个好方,很多人感受风寒以后,鼻塞流涕,头昏脑胀,关节酸痛。可以趁热服用葛根汤,汗一出就全好了。葛根汤的功效远非这些,它还有通经的作用。我在高校深有体会,现在女大学生月经失调的太多了,她们经常月经两三个月才来一次,有的干脆闭经,脸色黄暗,汗毛多,上课打瞌睡,精力不集中,一做检查,往往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不来,人又丑了,她们就着急啊!到处看西医也看不好,她们找我看,我用的就是葛根汤。有的女孩子五十天来一次月经,吃了以后就能够提前来,这个方子能催月经,促使排卵,所以我临床经常用。它还能治疗闭经,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要合上桂枝茯苓丸,有的要合当归芍药散。有些胖女孩脸上生痤疮,总是退不掉,此起彼伏,疮痘颜色发紫,月经又不来,下肢皮肤干燥,吃了葛根汤加桂枝茯苓丸后,痤疮没了,小腿的皮肤又变得滋润。还有一些胖女孩,闭经,有一点浮肿貌,大便经常拉稀的,我经常合上当归芍药散来治疗。还能治疗不孕,有些人不排卵总是不怀孕,吃了葛根汤以后就能够“调经种子”。葛根汤在妇科治疗不孕不育的作用很值得我们研究。更神奇的是吃了葛根汤以后,脸色可以变白,胸部还能更坚挺,这是我和一个美容界的人士交流的时候得知的。现在报纸上经常有广告说什么手术让女性没有赘肉,更加性感,其实不要做手术的,用葛根汤就可以。对于女性的性欲低下,往往用葛根汤配上甘姜苓朮汤会有很好的效果。甘姜苓朮汤又称“肾着汤”,这些女性往往都有“腰冷”,冷到什么程度?像坐在水里头一样,而且腰部沉重,《金匮要略》描述说“腹重如带五千钱”,这些女性肉变松了,腰也没力气了,用葛根汤、甘姜苓朮汤合方很有效。这个方子还能治疗一些老年女性的尿失禁,很多人不好意思讲,一咳嗽、一着急小便就出来了,用葛根汤加上甘姜苓朮汤就能够见成效。我们使用葛根汤的时候要分清体质,葛根汤适用于那些武夫壮士,这些人能喝酒能吃肉,肤色黄暗,一旦出现了毛病会表现为头昏,头痛,腰痛不利,性功能不良,女性也是那种脸发黄,皮肤比较粗有点浮肿的才能用,细皮白肉的不能用。因为葛根汤里有麻黄,在使用麻黄这味药的时后,我们要特别强调体质。张仲景治疗一身面目黄肿用过甘草麻黄汤,“黄、肿”,是个客观指标,“黄”是指脸发黄发暗,没有光泽;“肿”是指有浮肿貌,这种情况用麻黄才有效果。如果是个白白瘦瘦的文弱书生,用了后会出汗、心慌心悸的,所以有这种“麻黄体质”的人才能用麻黄,用葛根汤,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包括我刚才讲的种种病症,应用这个方子的时候都要考虑体质因素。
葛根汤还可以提神,这是我在日本听他们讲大冢敬节时学到的。大冢敬节是日本最有名的汉方大家,他的书可能以后在中国也会出版,他主要用古方来治疗现代的病,他最早是学西医的,因为严重的复发性口腔溃疡久治不愈去看中医,一个老中医给他开了甘草泻心汤,吃了以后口腔溃疡就好了,从此他就研究古方,现在成为日本汉方派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吧!他晚年精神不大好了,经常喝饮料提神,喝的是什么呀?葛根汤。喝了葛根汤以后精神特别好。在日本很多青年考试前都要喝葛根汤,因为他们要提高成绩呀,要进入状态就喝葛根汤!葛根汤里的麻黄兴奋作用非常好。现在有很多人经常白天打瞌睡,没精神,晚上又睡眠障碍,黑白颠倒,我干脆给他用葛根汤或者麻黄附子细辛汤,让他白天充分的兴奋。因为没有充分的兴奋,就不会有充分的抑制,这是一个矛盾,兴奋了以后,到晚上就能充分的休息了。我有时还用麻黄跟温胆汤合用,治疗一些精神病人吃镇静药后的副作用,像流口水,无力讲话,眼神呆滞,就是用温胆汤加麻黄兴奋一下,疗效立竿见影。所以麻黄的作用很值得我们研究。我在推测,当年张仲景可能是用葛根汤治疗醉酒的,喝醉酒以后,烂醉如泥,张仲景就用葛根汤。吐的厉害了就加半夏,有的第二天腹泻,就用葛根芩连汤。那么说葛根汤可能对大脑起作用,所以可以考虑用葛根汤来治疗脑梗,治疗一些脑供血不足、颈椎病等等。葛根汤还能治疗面瘫,效果也是不错的。很多人面瘫用牵正散没效,用葛根汤就有效,这是我的第四条经验。
本文作者为南京中医药大学 黄煌教授,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平台推荐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葛根汤浅析
( 17:59:33)转载▼弘扬中医的博客
标签: 健康
分类: 经方魅力
&&&&&&&&&&&&&&&&&&&&&&&&&&&&&&葛根汤
出自《伤寒论‧合病并病篇》第345条:“太阳阳明合并,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病篇〉、〈阳明病篇〉亦有。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灸、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葛根可生发阳明胃气,以现代医学而言,就是促进肠胃液的分泌,改善肠胃消化功能。《内经》有云:“肾为先天,脾、胃为后天。”因此先天不足,可藉后天之补养健身,所以葛根有改善肠胃消化功能,自可增强免疫功能,达到未病防治的效果。
《太阳病篇》有很多风寒两感症状常用此方,阳明经病也会用到。这里谈到的阳明病也包括足阳明胃,循经下循鼻外的迎香上升到头面,所以脸部疾病或头痛,也会选用葛根汤治疗。“太阳、阳明合并,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风寒两感,造成肠胃型的感冒,可用葛根汤。另外,在刚痉柔痉的病症中,出现项背强几几,就是颈部、肩背部显得僵硬,转侧不利,属于刚痉,用葛根汤可很快获缓解。有人一觉醒来出现落枕现象,也可用葛根汤纾缓。
本方是由桂枝汤、麻黄汤演化而来,桂枝汤内的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全被运用,而麻黄汤内的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中,去杏仁换葛根,并重用葛根而成葛根汤。我们也可说葛根汤是桂麻合方,只是去杏仁改葛根而成。
由于葛根还有抗痉孪效果,协同白芍、大枣、甘草同用,更可缓解痉挛。因为《内经》记载“酸收涩、苦燥湿、甘缓急...”,而甘草、红枣、白芍等有甘柔缓急之效,就可以有缓解、松弛拘急的效果。所以头、肩、颈紧痛,甚至颜面神经麻痹,用葛根、白芍、大枣、甘草纾缓,症状很快可以改善。
葛根汤用治鼻过敏、鼻炎,也有很好疗效。台湾属海岛型气候,平常湿气就重,尤其有时候已到三月,却仍寒气逼人,细雨绵绵,以致感冒或鼻过敏患骤增。西医对过敏性鼻炎多用抗组织胺,虽有疗效,但副作用是服后会嗜睡。
因气候因素导致鼻过敏,选用葛根汤为主方,再加抗过敏的荆芥、防风、蝉蜕、薏仁效果就很好。如伴眼痒,再加木贼草。
葛根汤用治肠胃型感冒(腹泻)
“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这种肠胃型感冒造成下利,如协同平胃散或五苓散、胃苓汤、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七味白朮散、香砂六君子汤等方剂,加怀山药、薏仁,下利症状可明显改善。本病症用葛根汤有止利效果,但如属病毒性感染,则用葛根芩连汤为佳,因为黄芩、黄连都有清热解毒杀菌效果。
葛根汤用治僵直性脊椎炎,现代医学对僵直性脊椎炎常用类固醇治疗,别无他法,健保局甚至将僵直性脊椎炎列为重大伤病。临床上,我常用葛根汤、小续命汤加鹿茸粉,效果很好。谈到僵直直性脊椎炎,这几年从看诊对象发现,年龄层有下降的趋势,幼儿成长期小孩喜好冷饮冰品,结果出现手脚关节类风湿肿痛,并演变成僵直性脊椎炎。葛根汤用于僵直性脊椎炎,也可搭配小续命汤加减,或搭配右归丸、龟鹿二仙胶等加减运用。因为小续命汤也是麻黄汤、桂枝汤的变方,至于右归丸、龟鹿二仙胶的鹿茸走督脉,龟板走任脉,或单独加鹿茸粉,因为鹿茸粉走督脉,有温阳而缓解僵直效果。但因鹿茸粉价格较高,非不得已不使用。运用这些方剂时,可另加钩藤、秦艽以抗痉孪,再加填髓壮筋之黄精、骨碎补、金毛狗脊等药,临床观察,效果显著。但处方用药之外,更要叮咛患禁食香蕉或冰品之类,因为香蕉内含钾离子,对筋骨病症有不利影响。综观葛根汤组成及临床上运用经验,本方治病范围广泛,疗效又好,颇值参考。
发热的六经辨证(之五)——小柴胡汤合葛根汤使用体会&(
16:44:48)转载▼加载中..衡之.
标签: 健康 经方 伤寒论 中医
分类: 伤寒临证录
&&&&三阳合病,小柴胡汤合用葛根汤使用经验体会:
&&&&小柴胡汤合用葛根汤治疗高热,不论内儿科之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或皮科的病毒疹、药疹、丹毒、红皮病等,适证使用之机会尤多,临床屡用屡验,堪称经典合方,切不可等闲视之。
此合方对应三阳合病之病机。
&&&&辨证主要抓住:发热恶寒、无汗,舌面有津不干,无烦躁,口苦,咽干,脉象多见弦或弦细。若烦躁而渴入阳明,加生石膏;咽痛,加桔梗。
&&&&使用小柴胡汤与葛根汤合方时,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必须在病人正发寒热时服药,若在两次发热间隙服用,效果不佳甚或无效。上例银屑病红皮病高热案即如此,作者处方完后曾作叮嘱,但主管医生未遵嘱给药,结果当晚仍发高热。次晚寒热再作时,立即处方用药,其热即退。可见,服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
&&&&二是,对于已误用过寒凉药物,表邪郁闭甚深的病例,非大剂量麻黄解表难以得畅汗,但此时临床常难以把握麻、桂具体剂量。故作者常在一日内,予本方1剂到2剂,甚至3剂,方始得透汗,但过汗后也会出现一些意外。如曾治一例红皮病高热两周不退,前医已多次误用清开灵及犀角地黄汤等寒凉药物,病人仍高热、恶寒、无汗。作者下午值班时,予本方1剂(其中柴胡24g,麻黄12g),未见发汗,数小时后服第2剂,仍未见有汗,但病人自觉服此方舒服。至晚间11点多,作者断定仍是本方证,之所以不能见汗,乃之前寒凉药物误用太过,表邪郁闭甚深,需大剂透表方能得汗,遂予服第3剂(即于9小时内服用柴胡72g,麻黄36g),服后,终得畅汗,体温遂见松动,余安心睡去。次晨交接班时,见接班医师正为病人导尿。问其因,病人答曰:昨晚药后大汗出,甚为舒适。高热已退,现体温正常,然晨起感腹胀,尿闭不出。余心知此发汗太过伤及津液之故。《伤寒论》第58条云:“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第59条云:“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故遇此情形,不必使用利尿药,以免更伤津液。若尿闭胀急者,可用葱白炒热加麝香少许敷脐部,即得小便利;
&&&&三是,应辨清楚有汗还是无汗。有汗与无汗,似乎很容易区别,然临床辨别清楚并非如此容易。常见病人高热,医生给予布洛芬等解热西药,病人得汗出,热退,然不久其热又升,此时若继用中药,该使用麻黄剂?还是用桂枝剂?因为麻黄剂治无汗、桂枝剂治有汗,此为《伤寒论》太阳表证之定式。且《伤寒论》第57条有云:“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即若予麻黄剂等药发汗解表以后,如果半日后再发热,脉浮数者,可以再发汗,但不能再用麻黄剂等峻猛发汗,而应该用桂枝剂类继之。所以很多临床医师因见前药已得汗出,而不敢再用麻黄剂发汗,因此而延误病情。这就涉及到临床上对有汗与无汗的正确理解。西药解热发汗药不同于中药麻黄剂发汗,服后虽汗出,热减或退,但只要再次发热当时有恶寒、无汗,即可用麻黄剂!而不论之前药之汗出与否。此甚关键!宜注意!如曾治一例8个月大婴儿,高热至40℃。急诊医生给予头孢类抗生素、布洛芬及两种中成药治疗。服布洛芬后,很快得畅汗热减,然不久热又上升,再服布洛芬,再汗出热减,然热又再升,一夜而如是者三。至次日上午11时,仍高热如故,体温39.8℃。电话求救于余。详问后,给予小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石膏。患儿母见方中有麻黄10克,惊惧不敢检药,谓前已服西药布洛芬,每次都得汗出,现在还用麻黄发汗,会不会虚脱?余安慰曰:从现在症候看,仍是恶寒、无汗,但用无妨。11时许服药,下午2时热减至38℃,下午5时体温即恢复正常,患儿嬉笑如常,当晚及次日未再发热,病愈。
桂枝芍药知母汤--- 铁杆中医论坛
收藏人:龙凤冈
| 阅:721 &转:9
&桂枝芍药知母汤
请大家从该方的原文阐释、组成配伍、量比用法、适应病症、临床应用、个人经验、各家论述等方面展开讨论。
原文《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七)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药】桂枝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
&甘草二两(6克) &麻黄二两(6克)生姜五两(15克)
&白术五两(15克)
&知母四两(12克)防风四两(12克)附子二枚(炮)(12克)
&&&&【用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八)
&&&&【解说】本证为久痹历节之证,乃病久正虚,风寒湿侵入筋骨关节,营卫不利,气血凝涩所致,以身体瘦弱,关节肿大、变形、剧烈疼痛,头晕气短为特征。因风寒湿侵入日久,有渐次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本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诸方化裁而成,方用麻黄、桂枝、防风温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和阴行痹于里;附子、白术助阳除湿于内;甘草、生姜调和脾胃于中。合而用之,表里兼顾,阴阳并调,气血同治,实为治风湿历节反复发作之良方。
&&&&【运用】
&&&&一、风湿热痹
&&&&岳美中医案:陈某,女,50岁,1960年11月为风寒所袭,发热,左肩关节疼痛不能活动,左拇指第一指节红肿热痛,两膝关节不可屈伸,至1961年3月来诊已难自己行走,当时上午体温38℃,脉象细弱而数,92次/分,据自述午后每发寒热。投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后,热通,3剂后自己能行动,继服10余剂,诸症皆除。(《岳美中医案集》1978:84)
&&&&按语:本案关节红肿热痛、发热,风寒湿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兼清里热。岳老常将此方用于热痹初起之关节红肿热痛、屈仲不利之治疗,每获良效。
&&&&二、寒痹
&&&&赵明锐医案:任某,男,54岁。六、七年来,两膝关节疼痛,初起轻微,逐渐加重,伸屈不便,虽扶杖行走,也是颠跛蹒跚,遇冷则甚。盛夏也需穿棉裤,继发两踝关节疼痛,局部不红肿,两腿脚冰凉,脉迟缓,舌淡苔白。曾服乌头汤5剂,证状毫无改善,改服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3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知母10克,防风10克,麻黄30克,淡附子30克,白术15克。上药为末。半个月内分次服完。
&&&&服药疼痛大减,下肢松动轻健,行走已不需扶杖,两腿脚冷也较前减轻,并能挑两半桶水,唯屈伸时仍有中度疼痛。原方再服3周后,上述证状消失,至今未发,照常参加劳动。(《经方发挥》1982:79)
&&&&按语:痹证日久,正气渐虚,治疗不可单攻邪气,而宜在祛邪同时施以扶正之品,桂枝芍药知母汤邪正兼顾,既可养阴气,又能助阳气,适于久痹正虚的治疗。
&&&&三、鹤膝风
&&&&易华堂医案:周奠章,年二旬。因远行汗出,跌入水中,风湿遂袭筋骨而不觉。其证始则两足酸麻,继而足膝肿大,屈伸不能,兼之两手战掉,时而遗精,体亦赢瘦,疗治3年罔效,几成废人。诊脉左沉弱,右浮濡,脉证合参,此鹤膝风症也。由其汗出入水,汗为水所阻,聚而成湿,温成则善流关节。关节者,骨之所凑,筋之所束,又招外风,入伤筋骨,风湿相搏,故脚膝肿大而成为鹤膝风。前医见病者手战遗精,误认为虚,徒用温补,势濒于危。岂知手战者,系风湿入于肝,肝主筋,而筋不为我用。遗精者,系风湿入于肾,肾藏精,而精不为我摄。溯其致病之由,要皆风湿之厉也。设非驱风去湿、,其病终无已时。择用桂芍知母汤。桂、芍、甘草调和营卫,麻黄、防风驱风通阳,白术补土去湿,知母利溺消肿,附子通阳开痹,重用生姜以通脉络,间服芍药甘草汤补阴以柔筋,外用麻黄、松节、白芥子包患处,开毛窍以去风湿。
&&&&处方:桂枝12克,生自芍9克,知母12克,白术12克,附子12克(先煎),麻黄6克,防风12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
&&&&次方:生白芍18克,炙甘草9克。
&&&&外用方:麻黄、松节、芥子各30克,研匀,用酒和调,布包患处。
&&&&服前方半日许,间服次方1剂,其脚稍伸,仍照前法再服,半月其脚能立,又服1个月,渐渐能行,后守服半月,手不战,精不遗,而足行走如常,今已20余年矣。
(《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1981年版)
&&&&按语:本案当以足膝肿大,屈伸不能,肢体赢瘦等风湿侵入筋骨之症为主证,虽兼手战、遗精,不可误认为虚也,实为实证中见赢状也。对此,易氏有精辟之论,“手战者,系风湿入于肝,肝主筋,而筋不为我用;遗精者,系风湿入于肾,肾藏精,而精不为我摄。溯其致病之由,要皆风湿之厉也。’’可谓认证准确,一语中的,其治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方,并合以次用、外用方,循皆有序,干净利落而无拖泥带水之嫌,临床值得效法。
&&&&四、肩凝证(肩周炎)
&&&&傅春梅医案:周某某,男,48岁,干部。右肩疼痛,活动受限1年余,起于肩部外伤,疼痛以夜间为重,夜间常痛醒,天气变化时尤甚。肩外展80。、前屈70。,患肢内旋后伸肘,拇指及骶部。舌淡胖,脉细弦。曾经推拿、理疗治疗,效不显,遂来求治。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10克,淡附片9克,麻黄3克,黄芪10克,知母12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生姜10克,赤白芍各10克,甘草9克,制川乌8克。并配合手法治疗每日1次。
&&&&5剂后疼痛减轻,夜寐转安,以原方随症加减,继进30剂,疼痛消失,肩活动功能明显改善,惟有时感觉酸楚。肩外展上举140。,前屈上举110。,内旋后伸肘拇指达第四腰椎棘突。(江西中医药1991;(4&:30)
&&&&按语:(原按)肩周炎,本病俗称“肩凝症”、“五十肩”,属中医痹症范畴,多发于中老年人。气虚血弱,肝肾不足为其内因;寒湿凝聚,阳气郁遏为其外因。本病起病缓慢,病程绵长,疼痛多昼轻夜重,后期常出现肩部肌肉萎缩。《金匮》桂枝芍药知母汤,仲景以之治“诸肢节疼痛”之“历节病”,临床上,援引本方加减治疗肩周炎极合本病病机,疗效较佳。
&&&&五、腿痛(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尹铁汉医案:许某,女,33岁,73年10月14日初诊:右腿疼痛,行走困难已两周,经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坐骨神经痛。右腿后外侧剧烈疼痛,足不敢触地,不能伸屈,舌质淡,苔白、脉弦紧。证属风寒湿流注关节,经络痹阻。治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之剂。桂枝15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麻黄10克,生姜20克,白术25克,知母20克,防风15克,附子10克,2剂水煎服,服后避风。
&&&&10月17日复诊:疼痛减半,行动已不蹒跚,脉象弦缓。效不更方,再续进2剂。随访:服药后已全愈,一直在家劳动。(黑龙江中医药1987;(4&:26)
&&&&按语:此患者过去在豆腐房工作,风寒湿邪浸渍为病使然,以湿邪为重,故痛有定处,重着不移,所幸病未深久,故按历节病施治,四剂全愈。
&&&&六、痿证(马尾神经炎)
&&&&张其昌医案:文某某,男,38岁。日初诊。患者长期从事野外工作,素罹骨节疼痛。一年前跋涉中突遇骤雨,翌晨寒战发热,腰痛如折,下肢软弱无力,不能站立,二便失禁,经某某医学院神经科检查,诊断为“马尾神经炎”。住院治疗45天后,病情好转,惟双下肢仍麻木疫痛,软弱无力,须持杖而行,遂出院改用中药治疗。近一年来,服滋补肝肾之中药三百余剂,疗效甚微。患者面色黧黑,形体消瘦,下肢肌肉萎缩。脉象浮滑而促,时有歇止,不能自还。舌苔黄白厚腻。自诉形寒畏冷双下肢间有灼热感。证属风寒湿邪久羁体内,有郁而化热之势。治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清郁热。方取桂枝芍药知母汤。处方:麻黄15克,桂枝20克,白术20克,知母20克,防风20克,附片20克(先煎),白芍20克,甘草15克,生姜20克。17剂。
&&&&二诊:每服药后,周身微微汗出,汗后全身轻舒,下肢疼痛已缓,可持杖行走。脉沉弦滑,已无间歇,舌苔黄白,滞腻已化。仍守原方加减。处方:麻黄15克,桂枝20克,白术20克,白芍2Q克,知母20克,防风20克,附片15克,薏米20克,石斛20克,甘草15克,生姜20克。10剂,隔日一剂。嘱增加下肢运动,以促气血运行。
&&&&三诊:患者已可弃杖行走,双下肢已无麻木胀痛感,但行走尚难任远。脉象缓而无力,舌淡苔薄白。久羁之邪,业已驱尽,而气血未充,
法当益气血,通经络,健筋骨。方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2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牛膝10克,木瓜10
克,炙甘草10克,生姜20克,大枣10枚。10剂,隔日1剂。3个月后随访,诸证悉除,未再复发。(中医杂志1985;(12&:II)
&&&&按语:本例病人长期从事野外勘测,跋涉于山林湖泽之间,受水湿雾露浸淫,风寒湿邪羁留于肌肉筋骨之间,阻塞经隧,脉络不通,遂致下肢痿软不用。张老抓住脉滑数而促,舌苔黄白厚腻,形寒而下肢灼热等症,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守方30余剂而获全功。
七、流注(深部组织炎)
&&&&马继松医案:袁某某,女,38岁,工人。素体胖壮,喜食甘肥。一周前感右腿弯部酸痛木胀,五日后局部漫肿,皮色如常,按之痛甚,微感寒热。西医诊为深部组织炎,予抗菌素治疗两日,寒热虽退,它证如前,故转我院治疗。刻下舌淡紫,苔白浊腻,脉滑。漾漾欲恶,身懒肢沉。经色紫黯,白带如涕。系湿瘀与寒痰互阻客于经络,蕴久则酿脓。当急予温通消散:生麻黄、桂枝、赤芍、知母、防风、白术、白芥子、银花、花粉、当归、姜夏、云苓,连服5剂,诸证霍然。(陕西中医1983;&2&:16)
&&&&按语:(原按)此证属中医“流注”,病因不外暑湿、湿痰、余毒、瘀血等数种,总由外邪侵入。但邪内未能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毛,行于营卫之间,阻于肌腠之内,在正气不足情况下而发病。揆脉度证,该患者实系脾虚痰湿挟瘀作崇,故单用抗菌素少效,改投本方加活血化痰药后,使气血流通,痰消瘀化,肿块炎证即荡然无存。
&&&&八、下肢水肿(深静脉血栓形成)
&&&&唐祖宣医案:董某,男,27岁,于1977年元月25日入院治疗。腹部手术后不明原因,引起左下肢肿胀热痛,不能行走,经上级医院确诊为髂肢静脉血栓形成,服抗菌素和中药活血化瘀及清热解毒药物无效,介绍入我院治疗。证见:形体较胖,面色微黄,舌质淡,苔黄腻,左下肢全腿肿胀,色呈潮红,抬高患肢减轻,下垂严重,不能行走,凉痛,气候变化遇冷加重,身常觉恶寒,四肢无力,脉象滑数。此乃寒湿热内郁,治宜温阳除湿,清热祛风。方用:白芍、知母、防风各30克,白术、桂枝、防己、炮附子、黄柏各15克,麻黄、生姜、甘草各9克。
&&&&上方服10剂后疼痛减轻,温度好转,下肢肿胀减轻,但舌仍黄腻,脉滑数,此寒湿好转,热仍内郁,于上方加苍术15克,薏仁60克,银花30克,服10剂后舌苔退,脉变缓涩,腿肿全消,已能行走,寒湿俱减,改用活血化瘀,上方先后加桃仁、红花、苏木、刘寄奴、乳香、没药等药物调治而愈,现已参加工作,追访3年未复发。(云南中医杂志1984;(5&:49~50)
&&&&按语:(原按)此病由于术后诱发,病由瘀血阻于络脉,营血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肿胀乃作。苔腻而黄,脉滑数者湿热内郁,但肢肿而冷,身觉恶寒者,阳气衰也。尤以气候变冷加重是其辨证的关键,故用此方发散寒邪,温经散寒,表里之湿可去,知母、芍药清热和营,和黄柏、防己以清热利湿,使寒湿去而气血行,湿热除而肿胀消。寒湿热俱减加活血祛瘀药物疏通经脉,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体会,脉搏的快慢是预卜其病进退的标准,脉搏快是阳热甚,慢则易使气血凝滞,快者重用清热解毒之剂,若脉搏慢者可重用附子,桂枝、麻黄。
&&&&九、历节(类风湿性关节炎)
&&&&唐祖宣医案:刘某,男,38岁,于日诊治。两手关节对称性肿胀、强直、疼痛已四年余。多处求治,均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久治无效,疼痛日渐加重,屈伸不利,不能工作,住我院治疗,初投燥湿祛风之剂无效,后改用清热化湿之品合并西药激素类药物,病情时轻时重。停用激素病情如故,处方几经变化,病情仍无转机,于10月18日查房。证见:面色青黑,痛苦病容,舌质淡,苔白腻,四肢关节强直,肿胀疼痛,两手尤甚,得热痛减,遇寒加重,天阴疼痛更剧,脉沉细。此为风寒湿之邪流注经络,治当温阳散寒,祛风除湿,阅仲景《金匮·中风历节篇》中说“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试投此方,以观动静。方用:桂枝、白芍、知母各18
I克,防风、苍术、黄柏、炮附子各15克,麻黄、甘草各9克,白术、生姜各12克,薏仁、黄芪各30克。
&&&&上方服4剂后,疼痛减轻,病有转机,守前方继服38剂,疼痛消失,关节屈伸自如,肿胀消除,临床治愈出院,五年来随访没复发。(云南中医杂志1984;(5):49)
&&&&按语:(原按)风寒湿之邪侵袭,流注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关节拘急疼痛。本方温阳散寒,祛风除湿,加苍术,黄柏,薏仁加强除湿之力,黄芪尤有妙用,既能助桂枝温阳化气,又能配附子温阳固表,寒重于湿,应加大桂枝、附子用量,共奏温阳散寒,祛风除湿之功。
&&&&十、水气凌心(肺心病伴心衰)
&&&&尹铁汉医案:陈某某,男,39岁,工人。七岁时因麻疹后过多游泳遂致咳喘,后每年冬春和霉雨季必发,并渐重。半年前因气急浮肿,伴心电图改变等入院,按肺心病调治月余缓解出院,此次因过劳诸症复萌。检查:颜面浮肿,口唇紫绀,颈静脉充盈明显,杵状指,桶状胸,呼吸30次/分,心率100次/分,心尖区和三尖瓣区均有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尖搏动在左第五肋间隙乳线外侧。两下肺可闻水泡音;腹部中度膨隆,腹壁静脉怒张,肝肋下4指,剑下3指,质中,肝颈返流(+),两下肢中度凹陷性浮肿。X线透视,心影增大心尖圆钝,肺动脉隆鼓,右上陈旧性结核。心电图检查:肺心P波(右房肥大),电轴右偏,重度顺钟向转位,右心室肥大伴劳损,诊为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病情颇重,而住院,病者要求服中药故入我科。笔者根据西医诊断,结合患者面灰虚浮,纳呆胸闷,腹膨尿少,便溏腿肿,咳吐白泡沫痰,舌淡紫、苔白浊腻,脉沉涩,时见息止,而诊为脾肾阳虚,水湿内盛,上犯凌心。予生麻黄5克,熟附片、桂枝、赤芍、知母、炙甘草各10克,生白术、防己、腹皮各15‘克,生黄芪、赤苓、葶苈子各25克,生姜皮3克。
&&&&3剂后,咳喘较平,小便颇畅浮肿稍减。复予3剂,便调纳增,痰吐渐少,惟腹水退而未尽。加桑皮、五加皮各2b克续服7剂,腹水腿肿全消,纳食转好,改济生肾气丸出院缓调。一月后已能从事理发等轻工作,但肝脏未见明显软缩,心电图也未明显改善。(黑龙江中医药1987;(4):27)
&&&&按语:本案水气之生,由肺失于通调所致,桂枝芍药知母汤有宣肺润肺之功,并有温振心阳之甩,用于水气凌心,亦为恰当。加黄芪、葶苈子、桑白皮、生姜皮,以增益肺利水之力。
&&&&十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
&&&&马继松医案:马某某,女,48岁,农民。患慢性支气管炎已近十年,每届冬寒必发。昨日因外出冒风,晚间又食肥甘较多,入夜遂感咳闷不己,甚则喉间漉漉有声。观其形体胖壮,痰白稠而易出,颇畏风寒,厌饮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听诊两肺多布湿罗音,知肥人多湿多痰,宗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立法:炙麻黄、附子、炙甘草各5克,白术、白芍、桂枝、厚朴、炒菜菔子、杏仁、姜夏、苏子、白芥子各10克,知母3克。3帖后,症遂安,改胃苓二陈汤调理。(陕西中医1982;(3&:15~16)
&&&&按语:(原按)本方和仲景另一治咳喘名方小青龙汤相比,虽化痰涤饮,敛肺止咳之功稍逊,而健脾强心作用却大得多。且有扶正祛邪兼顾,开不伤气,补不滞气,正治而兼活法,易收动静平衡之效。但对辨证属肾虚痰多者须合景岳金水六君煎,咳甚致喘者可配鹅管石、紫石英、沉香等。
&&&&十二、疹毒内陷(麻疹并发肺炎)
&&&&马继松医案:朴某某,男,3岁。出生后一直人工喂养,故体质瘦弱。三天前发热,咳嗽,鼻塞喷嚏,经注射青、链霉素,并给服退热片,遍体大汗,热稍退,但烦燥,复去求医,遭大雨遂归。今晨小儿面色苍白.咳呛不畅,神萎气急,腹泻肢冷,身上有黯淡不红之疹点,疑为麻疹,故急来我科。察舌淡嫩、苔白干,指纹淡紫,已过命关,抚之肌肤津润而冷。化验白细胞11800/mm。,中性77%。听诊心音低钝,140次/分,两肺细湿罗音颇多。透视见两肺有多量云絮状阴影,知已成麻疹并发肺炎。输液并用链霉素外。另处中药:予炙麻黄2克,桂枝、知母、附片、五味子各3克,赤芍、前胡、炙草,麦冬各5克,云苓、山药、潞党各10克,姜3片,1剂,连煎两次,灌暖瓶内,代茶频饮,留院观察。
&&翌日咳呛渐减,肢暖汗收,疹点色转红艳,仍用西药,续与原方1剂。三诊:神情大振,咳、泻均止,己思纳谷,听诊基本正常。减知母,附片、前胡、赤芍,加白术、白芍各5克,香谷芽、地骨皮各10克。携方3剂欣喜返家。(陕西中医1982;&3&:15)
&&&&按语:(原按)患儿素体较差,复因大汗时突受雨淋,以致疹毒内陷,并发肺炎。《麻疹活人书》云:“麻疹之色,最喜通红,……故麻鲜红者,毒得尽发而去也;若麻色淡白者,乃心血不足也。”肺炎虽多为阳、热、实症,但因疹色淡白内隐,故予附、桂补心阳,配赤芍以畅血行。麻黄宣肺平喘,前胡、知母、云苓、山药、炙草止咳润肺生津。生脉散不仅可加强附、桂之作用,且正可通过大补气阴而托邪外出,且五味子又可防止麻、桂等的过分发散,故获效较快。
痹症(颈椎病)《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21
&&&&&&李*玲,女,34岁。081223
&&&&&&左侧肩部疼痛两个月,近二十天逐渐加重,影响睡眠,行MRI检查报告单:
&&&&表现:颈椎曲度变直并略向后屈,各椎体前缘见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各椎间盘信号降低,c5-6、c6-7
右后方突出,硬膜囊受压。c5-6椎管前后径约8.0mm,c6-7椎管前后径约9.4mm。c3-4、c4-5椎间盘轻度后突,硬膜囊前缘见浅压痕。T5-3黄韧带肥厚,硬膜囊后缘见压迹,椎管内未见其它占位。
&&&&诊断:1.c5-6、c6-7椎间盘突出并相应水平椎管狭窄。
&&&&&&&&&&2.c3-4、c4-5椎间盘轻度突出。
&&&&&&&&&&3.c2-3黄韧带肥厚。
&&&&&&&&&&4.颈椎退行性病变。
&&&&自述以前夜间时时汗出,疼痛尚轻,近日无汗,疼痛加重,二便可,无头晕,入暮偶泛恶。
&&&&脉沉弦细,舌淡白嫩苔白腻。
六纲:少阴伤寒+阳明微热
方证:桂枝芍药知母汤
处方:桂枝40
&&&&&知母30
&&&制附子40
&&&&&&&&生白术50
&&&炙甘草20
&防风20 &生姜50
&&&&&&&&麻黄20
&&&&&&&&&&&&&&&&&&&&&&&&&&&&&&&&&&&&四剂;
二诊:疼痛略减。
&&&&&&脉沉细,舌淡白紫嫩苔白腻。
&&&&&&原方加重附子用量。
&&处方:桂枝40
&&&&&知母30
&&&制附子50
&&&&&&&&&&&&生白术50
&&&炙甘草20
&防风20 &生姜50
&&&&&&&&&&&&&&麻黄20
&&&&&&&&&&&&&&&&&&&&&&&&&&&&&&&&&&&&四剂;
三诊:疼痛大减,已可安睡。
&&&&脉沉细,舌淡紫苔薄白腻。
&&&&&&上方续进四剂。
四诊:肩部疼痛基本消失,但近日夜汗,眠差,头痛,胃部不适,唇干,不欲饮。
&&&&脉沉弦,舌淡白嫩苔白腻。
&&&&按:患者本来就具有少阴中风型体质(夜汗肢痛),复因感受寒邪,寒性收引,寒性凝滞,所以汗窍闭而痹痛增。经用温散法温阳发表,寒邪已去,而中风之体质本虚,发散太过,毛窍洞开,反复伤及津液,影响了营卫气血的转化。表虚则易汗;卫气昼行于阳而夜行于阴,卫气本就不足,又加发散伤津耗液,入阴的就不足,津气营血转化不利则失眠;汗出伤津液则防御无力,邪气仍然滞留上焦表位则头痛;津液荣气亏虚,温煦濡润不及,导致“胃中干”则胃部不适,唇干;由于此症非为阳明邪热导致的实热证,还只是表位上的津液的不足,所以不欲饮。
六纲:少阴中风,过伤津液
方证:桂枝加附子汤 吴茱萸汤
处方:桂枝加附子汤 吴茱萸汤合方
&&&&&&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20
&&&&&生姜30
&&&&&&&&大枣30
&&&&&制附子30
&&&白人参15
&&&&&&&&&&&&&&&&&&&&&&&&&&&&&&&&&&&&&&&&&&&&&&&&&&&&四剂;
五诊:肩痛基本痊愈,汗症已愈,眠可,头已不痛,唇已不干。
&&&&&&脉沉,舌淡红嫩苔薄白。
&&&&&&原方续进四剂,巩固疗效。
个人理解的浅见:
桂枝芍药知母汤里有个甘酸的配伍,也有酸苦的配伍,这个组方框架和酸枣仁汤相类,酸枣仁汤治虚劳虚烦不得眠,虽明言虚烦,其实里面不但有太阴的饮,还存在着阳明虚热的上扰,这两个方证都是涵盖了太阴少阴阳明,饮、虚热虚烦、(关于滞,是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必然证,在酸枣仁汤是个或然存在的兼证);所以当本案出现了因为疼痛而影响的虚烦不得眠的时候,就会合用到一些阳明法,用到知母等阳明药,还有如白芍有治疗滞、饮伤及营血的功效,除了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外还有如枳实芍药散,桂枝加芍药汤,当归芍药散等,有利血痹的功效,但是细分析起来,这个利血痹也是归属阳明的攻法类。
桂枝芍药知母汤[一两五克] &加稀莶草
&透骨草 附子改为制川草乌 各 20克[ 先煎一小时]
胡建华胡老治关节痛 &一生只用一方 &就是本方加减
用本方治疗很多多多关节痛,疗效满意!
太多了 &很多治痛名家喜用本方 &如焦老
加甘姜苓术汤(肾着汤)效果更显。
组 成:炙甘草、炮干姜、茯苓、白术
  主 治:(1)治伤湿身重,腹痛腰冷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
  (2)宣明用治胞痹,膀胱热痛,濇于小便,上为清涕。
  加 减:有寒者加附子。
  归 经:足少阴太阳药也
  方 义:(1)1.甘草─甘平和中而补土。
  2.干姜─辛热以澡湿。
  (2)此肾病而皆用脾药,益土正所以制水也。
  又附方:经心录加肉桂、泽泻、杜仲、牛膝,治同。
  备 注:金匮一名甘姜苓术汤
  《金匮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
  肾着汤主要用于太阴虚寒兼有饮之证,临床常见小便急、频、痛等,或者腰部怕冷,胃脘怕冷等症状;大便情况可见先干后溏或者偏溏等。因为太阴虚寒,可以引起排便次数减少或者增多。
“肾着汤”即“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该方有温肾散寒、健脾除湿之功,主要通过补土制水、温化寒湿而治疗肾着病。肾着是肾为寒湿所伤,症状偏重在腰。肾着汤方中诸药实际上是主治太阴中焦寒湿的,肾属于少阴,腰为肾之外府,“着”就是中焦的寒湿下着于肾,肾受寒湿之邪,就会出现腰及腰以下冷痛为主的病证qi。
桂枝芍药知母汤
编辑&棨编整&
功效: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
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金匮要略》)。
中文名 桂枝芍药知母汤
&&&效 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 主
&&&治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 来
&&&源 《金匮要略》卷上
处方一:桂枝12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 麻黄12克 生姜15克 白术15克 知母12克
防风12克 附子10克(炮)
处方二:桂枝25克 芍药18.5克 甘草12.5克 麻黄12.5克 生姜12.5克
白术30克 知母25克 防风25克 附子12.5克
上九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
方剂歌诀编辑
桂枝芍药知母汤,甘草生姜与麻黄,白术防风炮附子,寒热错杂此方良。
各家论述编辑
陆渊雷说: 本条证治急性关关节风湿病,其他脓毒性、淋菌性、梅毒性关节炎亦可用。
汤本求真说: 本条《指金匮条》是述慢性关节炎,尤其如畸形性关节炎之症治。
尾台榕堂说: 防己黄芪汤治风毒肿,附骨疽、穿踝疽,稠脓已歇,稀脓不止,或痛或不痛,身体瘦削,或见浮肿者,若恶寒下利者更加附子佳。
按: 本方治脓毒性关节炎,兼用黄芪汤加当归、忍冬花收效更佳。
华冈青洲说: 桂枝加术附有治闭不回,有回气不循之效。又说: 葛根加术附治血闭不回致血弥凝者,有行血凝滞之效。(按:血当改作液体。)越婢加术附,解水毒之留滞,故风湿、痛风、热痛治之颇佳。
按: 本方含麻黄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去枣)。合方加知母治肢节浮肿,烦热。合方加防风治头眩痛,身体痛,骨节痛。参华冈氏说本方加葛根、石膏,则又含三个方意。汤本氏以为防风近似葛根,而实践观察解凝滞,防风则无能,知母作用引起水代谢活动变化的机制联合以上四方消除症状,全赖麻黄附子送远处及其隙间成功效,虽乃是假说,而临床是符合事实的。(血浆变异加石膏,体液凝滞加葛根防己的效应,当前科学虽不能作证。)
朱燕 女 22岁
半月板撕裂,数月不能行动,住院医生以非动手术才能愈,预后:好者占多数。其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婴儿几个月可以吃馒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