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汪姓与其他九种伍姓和什么姓是一家人人

---60岁运气,含36----65岁。
1. 看男人的妻貌、妻德、妻子贤惠帮夫否。
2.看一个人的威仪、寿夭、福德的厚薄。
3.看一个人的性能力、性行为模式。
4.看某人部属运得助否,有否父母官之格(例如乡镇长等)
5.看男人是否有妻子相助,嫁妆多少,女性看能否入富豪之门。
6.看小孩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7.看夫妻是否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8.居家的好坏,阳宅风水的吉凶情况。
9.出国、出外顺逆与否。
10 小孩子名字的第二个字会影响父亲的事业运。
11.母亲的生肖对小孩名字的第二个字看母对子的教育抚养情况。
12.看子女是否贤孝,成就出息。字形右边或上半部代表男孩,另一边代表女孩。
13.字形的左边或下半部看财库聚财与否和动产多寡。
14.字形的右边或上半部看事业营运状况和发达与否及不动产。
15.生男还是生女,生儿女的数目。
姓名十大宫位
姓名学中除了「三才五格」的结构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宫位」,包括:「命 宫」、「出生宫」、「夫妻宫」、「父母宫」、「事业宫」、「子女宫」、「兄弟宫」、「人际宫」、「前运宫」、「运势宫」等十大宫位。若要精确的分析姓名学,须论及各宫位的「数理吉凶」、「阴阳五行」、甚至是参考「节气论」,会有点复杂、而且需要很多的经验,网友们好好努力!
十大宫位范例图
◎命宫(A+B):命宫是名字的核心,代表一个人的个性特质。而且更重要的,一个名字的众多预测分析,就是要由命宫与其他宫位的互动关系,来作交*分析;因此这是个很重要的宫位,若数理凶的话,有时甚至会闹出人命呢!所以,命宫的重要性比总笔划数的「运势宫」大得多了!
◎出生宫(B+C):出生宫代表一个人的「潜在特质」,少年时期的个性倾向。
◎夫妻宫(男B+C;女A+1):由夫妻宫与命宫的关系,可以看出夫妻相处的情形。夫妻宫里的数理吉凶,也代表另一半对自己的助益与否。若与命宫冲克的话,夫妻关系无如是欢喜冤家罢了。必须注意的,男女的夫妻宫位置是不相同的,小心!
◎父母宫(A+1):我们可藉由父母宫,了解这个人与父母或长辈的缘份深浅。此位置代表父母或长辈所在的位子。
◎事业宫(A+1):人是往上爬的,所以事业宫在命宫之上。这个宫位的五行不宜与命宫的五行冲克,否则经营事业的风险会大增、做事注意力不集中,一生的小人也多,而且常常是属於创业不宜的人。
◎子女宫(B+C):命宫与此宫位相生的人,通常子女关系良好;反之子女会比较不听管教。尤其子女宫冲克命宫的人,常觉得子女关系头痛,还是交给另一半管教的好。
◎兄弟宫(C+1):兄弟宫与命宫的关系是冲克的,兄弟比较有口角;但若兄弟宫的内含数理是吉数,则无妨!与其说是口角,不如说是兄弟感情交流吧!
◎人际宫(C+1):人际宫的数理吉凶,影响一个人的对外关系。通常人际宫的数理灵活、动态的人,常常是纵横商场的高手!
◎前运宫(B+C):前运宫代表一个人的少年运,因此前运宫与命宫不冲克、而且数理吉祥的人,小时候的课业都会还不错呢。而前运宫不吉的人,往往连创业都不易顺利,凡事小心为宜。
◎运势宫(A+B+C):运势宫代表一个人老年的运,所以有人以为年轻的时候不受影响,其实不然!因为运势宫也代表一生的运势强度,里头是凶数的话,还是会比较倒楣些。
&全息姓名预测精彩实例剖释&
 姓名    姓名干支       象数
苏 志 坤   苏 志 坤   苏 乙卯(22) 丙午(23)
22 7 8    乙 庚 辛   志 庚申(7) 壬子(29)
金 火 土   酉 午 未   坤 辛酉(8) 己丑(15)
                 庚申(37)
注∶(此人为男性,泰国华人。八字不详要求用全息姓名学预测。以下为预测内容)
1. 现祖坟是公墓,坐北向南,在半山腰。附近有小树,路灯,风水不错。
2. 不得祖上遗产(象数∶后天人数克后天天数) 。
1. 家中母亲掌权(象数∶因母宫23为首领数。干支∶印旺财弱。)
2. 母亲与家婆不和(象数∶因母宫为首领数,且属火脾气差,喜管人,不喜被人管)
3. 父属木为人较善良,性直,面青白,个子不太高(干支∶金克木)
4. 母属火,为人积极,性急,脾气大,为有能力之人。
5. 父爱母,但有争吵之事。而每次争吵父总是让母(象数∶父乙卯生母丙午,但午卯破,金旺木衰)
父母有损,母比父长寿(干支∶木受金克,木入墓。象数∶父乙卯22数为短命,多病之凶数。符号∶且姓氏中有八字符容易分离之象)
7. 命主对父较好,对母缘份较差(干支∶财为喜用带合忌印。象数∶命主壬子生父乙卯又与母丙午天克地冲)
8. 命主虽与父母个性不合,但能孝顺父母(干支∶乙庚为克合。象数∶先天庚申克乙卯,后天壬子生乙卯)
父母其中一人腿部有伤,应为拐杖走路(符号∶姓氏中力字有勾,为病伤。苏字看起来不是二条木&艹应为两个十字&,用力撑着走路之象。又因苏字为假死后再活过来的意思。综合看起来,就会有拐杖走路的意象。)
1. 兄弟五人,有一哥,二妹(符号∶志字为兄弟宫。土为5,共5人。心字左一点为男,
右两点为女。坤字为8数,神数断为2、5、8之象) 。实际兄弟共6人。
1. 夫妻二人相亲相爱(象数∶子丑合。干支∶财为喜用,妻宫为喜)
2. 妻子有官职(干支∶妻宫为官为喜。象数∶妻宫15为首领数,为有能力之人)
注∶断错;妻没工作,但妻父在泰国任市长。
3. 夫妻二人要经常分开(干支∶因乙庚为合克。象数∶命主为壬水,要走动之象。
4. 夫妻二人相识为长辈介绍(象数∶壬子为命主,子丑合为带官的合,妻宫15为首领数,官信息比较强)
5. 命主本人有外遇或有二个妻子(象数∶妻宫15为双妻数,代表命主有二个妻子。)
(干支∶天干乙庚合,未中乙暗合庚也为二妻之兆。符号∶志字拆开来看为十一条心,为多心之象。也为花心。)
6. 妻子瘦而(或笫二妻子) 情人胖。(干支∶妻乙木为木受克瘦,而未中乙木在土中,
土主胖。 反馈: 确实如此。
7. 谈恋爱喜欢在路灯下谈。男方不够浪漫,女方却极喜欢浪漫。
1. 头胎生男,后生女。(符号∶心字左点为男,右两点为女)
注∶错断(实际无子无女)
1. 有文化之人,学历高(象数∶先天生后天。干支∶印旺)
1. 智慧高,点子多,反应力强(符号∶土字符的关系) ,为人圆滑(符号∶签名圆滑
连笔不带锋)
1. 很有钱(干支∶身旺胜财,财有库。符号∶名字横多为财多,土多生金,身旺皆
为有钱人之象。象数∶后天人数29为财富丰盛之数)
1. 有官职,事业有成,做事有人帮。(象数∶后天人数29,总数37为首领数,)
(符号∶志字有十字符,代表与上下级关系好。十字符也代表走官运,掌权,
也代表印章。志字上面为土,土为喜神,常遇到喜悦之事。志字拆开来为十一
个人一条心,加上苏字下面为办字,上面草字头为财务信息。坤字土生金,不
是很多人为你去挣钱吗?
1. 早年有财,中年有官,晚年享福(干支∶天柱为木为财,身旺胜财,也为早年,
人柱为中年,地支为官为喜,身旺胜官。地柱主晚年,为印为享受舒服之象。
反馈∶命主为新疆一间五星级酒店总经理,手下员工几百人,年薪一百多万,妻子
本来也很有钱,打工皇帝一个。
注解∶以上只为预测的一部分,全息姓名学充分利用了象数学,干支学,命理学,符号
学,笔迹学,五行学,三才学,音韵学等学术综合预测,信息面比一般姓名学
大很多。希望易友们看后有所启发。
起名改名实用大全
1.你的名字代表著獨一無二的你
人有名字,一個人有一個區別於他人的名字,我的名字作為一個符號是我的代稱,而不是代
表你,代表他,也不代表我以外的任何人,這便使一個名字有了個性化的色彩那麼,人從動物進化而來,人有名字,也可說是人和動物的區別的一個標誌。原始時代,人處在從動物到人的進化階段,直到直立行走,人從動物中“走”出來,在他們
的群居時代,也
曾經是沒有名字的,人名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原始社會人類生活的進步,人們需要有相互的交流,需要有勞作、食物和其他生活用品的分配,於是需要有相互識別的
稱謂,當文字產生以後,用不同的文字作為代稱這是自然的社會發展的進程。
什麼是名字,人名是怎麼產生的?東漢時的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一書中有他的說法:“
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以口自名。”這個意思是說,在人類的早期年代,人們本來沒有名字,只是到了晚上,天一黑下來,人們彼此看不見對方,無法相互
識別,只好用口來打招呼,相互有了一個什麼稱謂來稱呼特定的人,由此便出現了人的名字。
這種解釋說明,“名”字本身就是一個會意字,當然也不能排除許慎自己的“望文生義”,
這種說法也許並不完全正確,但它也認同人名的來歷、人名的產生是人類生活相互識別的需要。至於許慎說是晚上需要,而白天似乎不需要識別,也許指的是人類更早期時候的事。在
現代社會生活中這種區別和識別的需要,無論在白天或晚上,是今天的人類不會懷疑的。
在當代社會中,人名作為一個符號,具有人類個體的個性化意義。當你有了一個特定的名字
,它便傳達著一個特定的資訊,這個人是你,而不是別的任何人,這個符號首先把你和別人區別開來,也使別人在人群中識別出特定的你。同樣,這個特定的名字作為一個符號,被人
稱呼,它不僅僅是一個個體生命的簡單代稱,而包括了許多你的本質的東西。比如你的性格
、你的職業、你的出身、文化程度、社會地位和思想品格等等。生活中,當你提起一個人,你會想到:“啊,他是一個博士生,學電腦的,那小子長得很帥,但脾氣太暴躁,經營網站很有一手,可怎麼就對老婆愛瞪眼睛發脾氣呢?”這個名字便與他的這些個人特色緊密地
聯繫著出現在你的腦海裏可見一個名字就不僅是一個個體生命,而且是一個特定的個性特徵的代號
和象徵。正如說陳景潤,我們知道他是我們中國一個證明艱深的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
說拿破崙,我們知道他是一個小個子的法蘭西大軍事家;說戴笠,我們知道他是一個國民黨統治時期“軍統”大特務;說胡長清,我們知道他是原江西省副省長、一個因索賄受賄而被槍斃
的大腐敗分子。一個人的名字,在自我的認定性中,在社會的認定性中,跟許多事物的名字相區別,又是同個體特性與社會特性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在當代社會中,人名作為一個符號,因為其社會性,同時就又具有其法律意義。一個人的名
字,經公安機關登記,有你的戶籍、國籍,你是特定國家的公民和特定社區的居民,同時你的名字成為你的人身內容的一部分,你的名字代表著你所有的權利,包括你的公民權、
譽權等,不容許任何人侵犯、禁止他人盜用、假冒,它證實著、肯定著你這特定個體的尊嚴。當然,同時你的名字也代表著你的義務,你是一個國家的公民,你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
;你是某個學校的學生或某個職業的從業人員,你必須遵守學校的教學秩序或從事某種職業的
法規政策等等。否則,你將為社會所不齒,你的名字和你的個體生命就會一起遭到人們的唾 棄。
2.名字負載著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
一個人的名字,既是個體生命的代稱,又是個體的個性特徵和社會特徵的象徵。反過來說,
一個人的名字必然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因為人都是社會的,文字既然是屬於社會,借助於文字
的人的名字,它的意義的好壞,就必然與社會文化的影響分不開。一定時期的社會和一 定民族
的社會,都有屬於它的特定文化,人的名字體現出一種與當時社會的文化和當地民族的文化難以隔離的聯繫。首先,從人的命名談起,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行為,中國人的命名體現出中華民族傳統的道
一方面,中國人的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組合在一起的。姓氏是屬於家族的、先天的,只有你
的名字是後天的,是你的父母或其他親屬,或你自己為你特定的。從姓氏而言,我們每個人一生下來一般從
父姓,當然也有從母姓的,它揭示一種血緣關係、一種家族關係。中國人傳統上注重傳宗接
代,家族興旺,希望子孫繁衍、光宗耀祖。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個家庭的“香火”傳承,以姓氏繼承的方式,表示家族的血脈相連。
中國人的姓名不但在姓氏上,而且在為他起的特定的名字上也反映出很強的傳統文化色彩。
比如除姓氏外,中國人長期有按“字輩譜”命名的方式。在一些家庭中,至今存在有一本本的家譜、族譜。
從這些家譜、族譜中,不但可以看到一代一代的家族世系繁衍的情況,而且
每一代人的人名中都有嚴格的字輩規定,形成序列明晰的字輩譜。例如江西九江某地的吳姓家族字輩譜排列極為明確:“倫常呈瑞家,敦厚作英雄,孝友禎祥集,熙康治理通。書香延
祖澤,華耀正興豐,信義胡欽敬,親愛東鹹雍。”這種序列由家族的祖先預先排定,然後一輩一字,世代相傳,任何家族後代不得隨意更改,每一代人起名的時候不但按姓氏,而且按
字輩規定的要求來考慮,表達祖祖輩輩對子孫後代的期望。據此,我們中國人,尤其是長年居住海外的華夏子孫更熱中于尋根問祖,他們往往就是依據家族譜和字輩譜來尋找自己的根
脈。這種濃厚的宗族觀念和文化特色,表達著人們幾代、甚至數十代之間的血緣親合關係,把人的個體生命延續的意識和家族親緣關係傳承的意識統一起來,保留下去,成為家庭乃至民族堅
不可摧的親和力和凝聚力。
另一方面,中國人的名字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是很深的。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講究道德 、
操行的社會,所謂“三綱五常”,有“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要求。傳統的中國人的名字多“仁”(如劉仁、高修仁等)、“義”(如盧俊義、蔡義)、“禮”(如周學禮、王恭
禮)、“智”(如王智、賀智慧)、“信”(如李信、李信義)等字來起名,類似用“德”字的
人名如于謙、龔自珍、張自忠、沈德潛等都體現了中國人的某種道德嚮往和追求,而女人的名字又多含有“貞”、“端”、“惠”、“芳”等屬於“女德”一類的字。中國傳統道德在
人名上的反映,體現出中國人的傳統的道德文化心理。
另外,中國一些老字型大小的商鋪的命名,也很難脫離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北京有悠久歷史
的中藥店“同仁堂”,還有如“居仁堂”、“安仁堂”等店鋪名字,一個“仁”字,不同的藥店,反映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藥店經營者心目中的分量。以經營烤鴨為特色的北京著名
的飯店“全聚德”,不但在北京開了許多分店,甚至發展到了京外、海外,老字型大小的“全聚德”取“以德聚全,以德取財”的意思,作為一個飯店,信奉道德在經營中的至上作用,其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可見一斑。
其次,中國人起名直接用一些漢語辭彙或者典故作為自己的名字,反映了中國文化內涵豐 富的又一鮮明特點。
漢語辭彙,特別是一些典故成語,經過歷史的發展演進,有了廣泛的引申義和豐富的象徵意
義,體現出中國語言文字文化的特色。於是中國人,尤其是當代中國人有了一種根據自己的姓
氏,或者直用其字,或者諧用其音,借詞意、典意起名的傾向,它使中國人名文化與中國語 言文字文化的聯繫更多了一道有趣的景觀。
如借用詞語起名:
劉暢(諧音“流暢”) 劉洋(諧音“留洋”)
姚望(諧音“遙望”) 潘峰(諧音“攀峰”)
唐正(諧音“堂正”) 姚遠(諧音“遙遠”)
如直用詞語起名:
高峰、高興、高遠 萬里、萬千、萬山紅
遠征、遠方、遠近 康泰、康健、康樂
田野、田間、田中禾 成功、成城、成方圓
如精練成語起名:
周而複(周而復始) 華而實(華而不實)
馬識途(老馬識途) 葉知秋(一葉知秋)
黃騰達(飛黃騰達) 鄭清源(正本清源)
冀開來(繼往開來) 邢成思(行成於思)
還有如借用典故起名:
吳三省 (出自《荀子o勸學篇》:“吾日三省我身”)
李德鄰 (出自《論語》:“德不孤,必有鄰”)
王朝聞 (出自《論語》:“朝聞道,夕死可矣!”)
孟浩然 (出自《孟子》:“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張中行 (出自《論語》:“汪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平!”)
朱自清 (出自《楚辭o卜居》:“寧靜潔正直以自清乎?”)
鄭板橋 (出自《楊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
周樹人 (出自《管子o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人名文化,是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由於漢語言文字在表意、象形、諧音、隱喻等方
面的廣泛性和深刻性,使得中國人的漢語名字在傳意、抒懷、寄情等方面有了豐富的空間,
也使得中國人的名字更多了一些情趣、品位。一個人的名字,往往體現出一種文化修養的高低,寄寓了人們追求的志趣方向。所以中國人的起名頗有學問,中國人起名也就難怪頗愛有
講究,頗多想像,頗費周折。
第三,名字成為表達一定意義的語詞、典故,成為一種文化,又反過來豐富了中國的語言文化。
一個人起名,借用漢語成語、典故起名,使名字具有了文化內容,而名字作為某個人的特定代稱,隨著社會生活中,這個人名的特定意義的引申,被賦予廣泛的社會文化內涵,因而又
具有了一般語詞的廣泛文化意義,這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另一個耐人尋味的文化現象。
走進中國的語言文化寶庫,這種由人名形成的典故或成語幾乎俯拾皆是。比如說“毛遂自薦
”,毛遂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平原君門下的一個食客,當國家有難時,他挺身而出,自告奮
勇地擔當大任,為國分憂。後來“毛遂自薦”便成為一個人名典故,毛遂成為在社會需要時那些能夠自薦勇為、脫穎而出的人的總的代稱。還有如“華佗再世”,華佗是漢朝末年一個
著名的神醫,曾發明了麻醉治療法,當年由於醫術高超,治癒了很多疑難病症,在歷史上很有名氣,隨著社會的流傳,後來人們把具有高超醫術的人都讚譽為“華佗再世”,華佗的名
字也就成為許多有精湛醫術的人的代稱。此類人名典故,對人或褒或貶,在漢語詞典中確實不少,比如“再作馮婦”、“員下阿蒙”、“項莊舞劍”、“柳毅傳書”、“管寧制度”、
“蘇武牧羊”、“韓信點兵”、“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慶文不死,魯難來已”……這些人名典故,都是一個人名,一個故事,本來這個特定的故事
為特定的這個人所為,後來因為社會的流傳,慢慢地被引申,被賦予社會特定的文化意
義,使這個人的名字成為社會上具有此類特性的人的代稱,因而人名作為某個特有的人的代稱,被社會作為一類人的泛稱。
除了人名成語、人名典故之外,這類人名詞語以各種形式的漢語語詞出現,反映了人名詞語的豐富多彩。
如人名俗語有:
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因為《紅樓夢》中的劉姥姥作為鄉下老嫗,沒見過多少世面,頭一次進了賈府大觀園,鬧出不少笑話,於是此語把劉姥姥這個形象引申為見識很少的那些人的代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此語出於對三國時期蜀國軍師諸葛亮的智慧的肯定,形容很多人在一起,只要善於集思廣益,有了集體的智慧,就能夠有諸葛亮的才智,能成就大事。這
裏用集體群眾的力量來作為有智有謀的諸葛亮這個智慧化身的代稱。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呂布的人名和赤兔一起成為人中才俊的代稱。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在這裏韓信這個人名,成為那些做什麼事情總希望有更多更好的人一種總的代稱。
還有許多人名歇後語,更直接地表達了由人名引申出來的社會文化意義,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劉備借荊州——只借不還;
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夠不著;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張飛拿耗子——大眼瞪小眼……
另外,還有好多的名字,或由於其人本身確有的故事,或由於人們的傳說被某種特定的 個性定型,成為具有豐富文化內含的語彙,如:
阿斗:劉備的兒子,三國時蜀漢後主,降魏後樂不思蜀,個性定型為“扶不起的阿斗”,其 名也就被用作無能無知的人的代稱。
張飛:三國時蜀漢名將,人稱“猛張飛”,被用作烈性、勇猛一類人的代稱。
蔣幹:《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形象,他勸降周瑜,反中周瑜“反間計”;到曹營獻“連環計
”,又致曹軍大敗,所謂“蔣幹獻計”,被指為那些遇什麼事總喜歡自作聰明的一類人的的代稱。
柳下惠: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所謂“柳下惠坐懷不亂”, 世傳他不好女色,人們尊稱嚴守
道法規範的那些人為“柳下惠”,也是對這些人用柳氏之名代作一種美譽……
綜上所述,人名作為一種人的特定稱呼,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符號,從一個非常個性化的稱謂成為一個社會化的具有特定文化意義的語彙,它體現了中國語言文化的特色和豐富性。同
時從另一個意義上說,人名之所以能有這種文化性的演變,總是與特定人名所代指的特定的人,不論他是歷史中的人,還是文學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也不管他是褒是貶,總是與他特定
個性、特定的行為所具有的廣泛社會意義或典型的社會代表性有關。一種美德、一種高尚的品行通過一個人的人名固定在一定的人名文化中,同樣,一個人的人名也能成為一種醜惡
、虛假、罪孽的代稱。每個人都想有一個好的名字,一個人總想讓自己的名字能流芳百世,那麼就看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行賦予我們自己的名字什麼樣的意義。
3.名字是一種心理暗示
一個名字的好壞到底對我們有什麼作用、有什麼影響?以至於我們對自己的人名、對自己
的公司、店鋪的名字那麼在意。從某種實質的意義上說,名字對我們的生活沒有多少必然的關聯。比如,一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你的名字只不過是你參與社會活動的一個代號,
就像一個運動員參加體育競賽的一個號碼一樣。能否有所作為,有所成就,這主要決定於你有無崇高的理想目標,有多大的決心
和毅力去為之奮鬥,有多少知識、能力和創造的欲
望去為達到你的目標提供可能。這與你的名字是否好聽並無關係。一個企業,一件商品的名字再美,可你生產的東西品質上不去,甚至總是經營一些假冒偽劣商品,你也照樣會在市
場競爭中打敗仗,甚至落得聲名狼藉。
但是,問題並非如此簡單。讓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日《參考消息》報轉載了
來自香港(當年中國還未恢復對其行使主權)的一條消息,醒目的標題是《為討吉利,港督正名》:“港府與倫敦方面同時宣佈,香港第27任總督魏德巍爵士改名為衛奕信,他會在
4月19日下午抵港履新,陪同他赴港的包括夫人及18歲幼子。在情人節即滿52歲的新港督根
據普通話讀音改名為‘魏德巍’,被不少港人批評改錯名,象徵不吉利等。新港督於是根據港府提供的意見,決定採納改名建議。而港府發言人解釋采
用上述新名字,主要是粵語發音與他的英文名字更為接近。而衛奕信這個名字代表了信任與
保衛,而奕又指神采奕奕。”英國的最後一任港督還未到香港赴任,遇到的就是這種根深蒂固的中國文化迫使他改名的尷尬。從中可見一個名字的影響又是不可忽視的。
人在社會中生活,我們看不見的一種濃厚的文化傳統時刻對我們的生活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民族甚至一個地區的特有的文化傳統,它是一種環境,也是一種精神使我們的社會
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表現出濃厚的文化色彩。一個“魏德巍”的人名遭到香港人的拒絕,即說明這個人名與這裏的文化環境以及這裏的人們的文化心理的格格不入
如此說來,一個名字的好壞,確實對人生命運的影響是很大的。同樣可以相信,一家企業、店鋪的名字,對一個經營者的事業命運也會產生一些我們難以想像到的影響。這種影響來
自于文化的環境,歸根結底來自于人們的文化心理。儒家理論的創始人孔子有所謂“名不正、言不順”的理論,名正不正,實際上就是人們接不接受它,與人們的文化心理能不能對上
號。一個人、一家企業或店鋪的名字一旦確定下來,必然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刺激和影響,這種刺激和影響,實際上是通過文化的潛在暗示無形地表現出來。
生活中,我們大概都沒少聽說這樣的事例:一個年輕人名叫劉二牛,在省城的某機關工作, 28
歲了一直未找到物件。他長得並不難看,又大學畢業,如今成了部門裏的副處級幹部,自身條件很好,所以要求也高,但談的物件不少,卻總難成功,他自己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
這天,有人給他介紹省歌舞團的一個女孩,他高興得了不得,就等著第二天約會,甚至將見面的情景、戀愛的美好未來美美地憧憬了一番。可沒想到,第二天介紹人傳過話來,女孩子
不願見了。原因很簡單,一聽他這名字就“土老冒”似的,沒有一點文化修養。他悵然若失,想了許多,也似乎知道了一些他看得上的真正素質較高的女孩子為什麼總是不願接受他的
原因。他有點委屈,甚至為自己憤憤不平:我父母是農民,沒文化,為我起了這麼個土氣的名字,我有什麼錯?為什麼連見都不願見?對方為什麼就不能瞭解瞭解我自身的情況……可是
事實就這樣,因為這個土氣的名字,讓他認為很有希望的一次戀愛擦肩而過。
無獨有偶,從南方千里迢迢考入北京,上了研究生的一個女孩子,畢業後在一家報社做編輯工作。少年時期,她立志將來要有所作為,要比男性們更有出息,她在上中學時把自己“畢
如蘭”的名字改為“畢勝男”。她有南方女孩白淨、水靈的模樣,性格文靜。可找起物件來,好多男性一聽她的名字,就正如她自己所說,“如同遇到了瘟神”。有的男孩說,她是個
“克夫”命,不敢交;有的男孩也說,好像男人在她面前就該矮一截似的,誰跟她?也有一
個男子,都已經跟她相處一年多了,似乎什麼都很滿意,也幾次承認從心裏很喜歡她。可他最後還是跟她分手了,其理由是:“一聽她的名字,作為男人就叫我覺得彆扭,覺得晦氣。”
因為名字,給自己的生活帶來這種遭遇,也許是有一些人,至少是當事者沒有想到的。這種命運的打擊不能不使我們深刻認識名字的重要性。對一個人是這樣,對一個企業公司也是這
有一家房地產公司經營了一個項目,承建了一個相當規模的商品房住宅社區。社區應該說是
建設得相當不錯,歐式風格,公寓式和別墅式住宅很有特點,社區裏面還規劃了人工湖和
周圍的綠色公園,無論從地段和社區其他配套設施來說,它的價格也並不比附近相關項目 差。
可奇怪的是從經營效益來看,卻比周圍許多社區明顯地落後。不出3公里的另一個社區
在銷售期房,而這裏的現房推銷起來都似乎很困難。幾次社會問卷調查和大量的訪問都使他們越
來越清醒地認識到,90%以上的原因,就在於他們為社區起的名字“太平苑”犯了人們消
費心理上的一個大忌。“太平”二字在原詞意上是很吉利的字眼,可是經過長期文化心理
積澱,在人們的心裏它成了一個與“死亡”相聯繫的詞。一個客戶跟他們講:“我一看見這
名字,馬上想起的就是醫院裏的太平間,你讓我怎麼買這房子?”?
也有一個資料,說到在香港曾發生過法國的“白蘭地”和英國的“威士卡”兩種酒的 銷售
大戰。結果,在那裏“白蘭地”售出了400多萬瓶,而“威士卡”在同樣時間裏只賣出10萬
餘瓶,要從品質上說,兩種酒實在難分伯仲,在世界別的地方,“威士卡”也並不比“白蘭
地”銷售差,而“威士卡”的知名度比“白蘭地”也差不到哪里去。為什麼偏偏在香港的競 爭,
會敗得這麼一塌糊塗呢?原來問題就出在“威士卡”這個中文譯名上。“威士卡”這個譯 名
讓中國人看起來,連“威士”都忌怕,哪能買來喝呢?相反,“白蘭地”的名字,讓人們
想到的是“白蘭花”,讓人覺得是一個清新而富有詩意的名字,銷售情況自然要好得 多。
以上的例子都是在反復地證明一個值得人們引起重視的道理:名字,包括人的名字、企業公
司和商家店鋪的名字,甚至專案名稱、產品名稱實在馬虎不得。這個道理或許會讓一些人覺
得難以接受:你找物件是去找一個你喜歡的人,何必在意他(她)叫什麼名字?同樣,你買一
套房子,適合你的居住要求;你買一瓶酒,很對你的口味,一般情況下人們又何必想到去計較它
的名稱?但是讓我們想一想,任何名稱既是一個人、一個企業或一件商品的符號,同時又是
一種文化的體現。我們的年輕人找物件,要找一個素質較高的人、有點文化品位的人,這是
當代人擇偶經常要考慮到的一個條件。一個姑娘找一個小夥子,覺得你的名字很“土氣”,
顯得沒有文化素質,由此她也許聯想到很多,在對你別的方面不是深入瞭解的情況下,這種
憑簡單介紹的聯姻忽然遭遇失敗也是並非意外的。這樣的事實說明,一個人的名字它不只是
簡單的一個符號,人的社會交往很多的時候都是以你的名字為載體,代表著你整個的人,包
括你的優點、缺點,你的品格、形象在進行著人與人的交流,在傳遞著你的各種資訊。就像
你的一張名片,當你把它遞給別人的時候,你甚至把名片上沒有介紹到的某些玄妙的資訊都
傳遞給了對方。何況你的名字從文字上說比一張名片更簡單,傳遞給人的資訊也許更微妙, 所以一個人起什麼名字就顯得愈加重要。
當然有的名字、名稱也許並不缺少文化色彩,或者僅僅就因為人們的文化心理上難以接受,
比如名叫“畢勝男”的女孩名字讓一些男性感到壓抑,一個叫“太平苑”的商品房社區讓人
感到晦氣等等,是因為相關對方對這些名字或名稱感到不吉利而產生的抵觸心理。一個人的
名字或一種事物名稱既然是一種文化的象徵,文化作為社會歷史的積澱,它有吉祥、喜氣和 凶
煞、晦氣的區別,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或者在商品買賣中,自然地產生趨吉避凶的心理。如果
一個人找物件不僅僅是在找一個異性伴侶,還在找的是他(她)的事業的、情趣的夥伴不足為
怪;那麼一個人買一件東西,不是單純在購物,還在購買一些看不見的東西,如一種吉利的 文化等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個人的名字能給人一生的命運帶來影響,一個企業、產品的名稱甚至給他的經營帶來決定 性
的命運,從上面的例子就不難看出,都是與人們的心理暗示有關。文化的影響積澱在我們每
一個人的心靈深處,人們做什麼事情,通過心靈的語言和文化,對自己產生強大的內心暗示
力,從而決定你對它的好惡和選擇。我們不要忽視名字的心理暗示作用。有時候,這種暗示
作用,不僅僅對別人,甚至對自己的影響都是很大的。有人認為,這種自我的心理暗示作用
,體現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常使一些人因為名字的好壞,產生絕然不同的心理狀態:給一
個人取一個好名字,事關他的終生;青少年、成年人覺得自己名字不好,給自己改一個名字
,於是就給他帶來了好的人生運道;公司和企業有個好的名字,就相信財源滾滾。這樣的例
子歷史上也確實存在。清代的大學者、文學家紀昀,字曉嵐,官至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
》主編。他的名字有什麼意思呢?一個“昀”字,日光的意思。班固的《幽通賦》有“昀而
仰思兮,心濛濛猶未察”之語。“昀昕”指天未明之時,故其字稱“曉嵐”,與名相應,意
即指黎明將在濛濛晨霧中破曉,喻其人如一日之晨,初升之陽。紀曉嵐自小聰明好學,當然
明白自己名字的意義,後來果然他的詩文大放異彩,成為一代風流才子。
“金利來”是香港著名企業家曾憲梓先生創辦的一家譽滿全球的生產服飾的公司。“金利來”三個字用
中國人的文化眼光來看,不但名字吉利,而且念起來聲調好聽,確實可以說是一個好的品牌
名稱。同時起這麼一個名字,既是經營者的希望,也顯示一種決心和信念。通過企業的努力 開拓,它也確實發展成為一個世界名牌。
相反,一些平庸的名字,也總是反映著一些平庸者的心態。比如有的人的名字確實“土氣”
十足,俗不可耐,根本談不上什麼文化的意蘊,也甚至沒什麼積極的生活狀態可言,例如二
牛、二狗、阿太等等之類,給人無聊、滑稽之感,對其本人來說,也可能因為自己的名字的
影響,使他變得懶散、惰性,無所上進,無所事事。這樣一類人在我們周圍,大概也都是
可以見到的。當然,同樣起這類名字的人,也不乏兢兢業業、事業有成者。不是一概而論, 關鍵在於個人努力,事在人為。
一個人的名字,將伴隨一個人的一生,一個企業、一種品牌的經營,一個名字也將伴隨著它
的命運。甚至當一個人不在了的時候,他們的名字還將在這個世界上,至少在他的子孫
後代那裏存在下去。我們有充足的理由說,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名字,重視 起名的學問。
一個人的名字,既是一個個性化符號,又是具有社會特性和個體特性的文化象徵。一個企業
、一種品牌的名字不僅是這個企業、這種品牌的代稱,而且代表著經營者的某種追求和信念
。我的名字屬於我一個人的,我的企業品牌,也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因此我的名字、
我的公司企業的名字是我獨享的權利,也是我的創造。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好的名字,願你的名字能給你帶來好運。
第一篇 姓名與文化
第一章 姓氏與人名
1.中國人的姓和氏?
在我們見到的一些社會公文裏,一連串人名的排列,常常有“按姓氏筆劃為序”的說法。這
種說法把“姓氏”當作了一個統一的概念。然而在我們中國傳統的姓氏文化中,姓和氏是 有嚴格區別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下面我們簡單敍述一下姓和氏的發展和演變。?
在家庭、氏族未產生以前的遠古時代,人類生活在一種遊獵與原始群居狀態中。沒有確定的
婚姻關係,也沒有真正的組織。經過長期發展,原始的游群發展成為一種較高組織的形態,即
母系氏族社會。在這種社會組織中,男子外出遊獵,漂泊不定;而女子則往往定居一方(與 現代的定居概念應有不同),從事採集生產。
相比而言,女子的食、宿反倒有所保證;而男
子則是饑一頓、飽一頓,成為“投宿者”。由於男女沒有一定的配偶,其子、女只知有母,母親便成為後嗣惟一確認的尊
親。“古元時,未有三綱六紀,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
《白虎通義o三綱六紀》)。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以女媧為人類始祖之一。女媧人首蛇身, 且
曾因“四極度,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而“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淮南子》)。這
一神話傳說,反映了原始社會母權制時期的影響;人首蛇身,可能是蛇圖騰的反映。這種經
母系為中心的氏族,子孫從母而為母系所屬。我國最古老的姓氏姬、媯、姒、姚、薑等,或從女旁,或含女字,絕非偶然。這種姓,是母系社會共同血緣關係的標記和表證。?
在原始氏族的某一時期,有一氏族(或部落)從穴居和洞居中走出來,構木為巢。巢居是人工
的產物,不同于利用自然天成物的穴居和洞居,應該算做一種“發明”。且巢居的環境比穴居和洞居的環境要舒適多了,自然會引起其他氏族的關注、羡慕和摹仿。這一首先發明巢居
的氏族,便自稱或被稱為“有巢氏”。而第一個發明鑽木取火的氏族,則自稱或被稱為“燧人氏”。?
由此可見,原始氏族中的“氏”,與先秦時代的“氏”的概念有所不同。當然,圖騰氏族中的
圖騰標記,有時可能被傳遞下來,成為後來某一家族的姓氏;但更多的圖騰標記沒有被傳遞
下來,其氏族後裔並沒有將圖騰標記引為姓氏。?
上古的姓,源於母系,該是沒有大疑問的。即便黃帝和炎帝是由於出生在姬水和姜水,從而
得“姬”和“薑”姓,又從“女”旁和含有“女”字,那麼姬水流域和姜水流域可能就是姬姓母系氏族和薑姓母系氏族繁衍生活的場所。?
黃帝以“姬”為姓,但卻不稱“少典氏”或“?有蟲喬?氏”,而稱“有熊氏”和“軒轅氏”。這是由於黃帝所率領的部落群在戰勝炎帝所率
領的部落群以後,又打敗蚩尤率領的九黎族部落群,然後駐在“有熊”這個地方(相當於後
來的建都)。黃帝的氏族部落,以駐在地而得“有熊氏”。至於“軒轅氏”,一說“軒轅”
也是地名,《史記o五帝本紀》載:“黃帝軒轅之立,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螺祖。”還有一說,黃帝(氏族)因發明了以馬拉車,而得“軒轅氏”(古代一種有帷幕而前頂較高的車為
“軒”,車前駕牲畜的兩根直木為“轅”)。這與“有巢氏”、“燧人氏”的來源類同。?
炎帝以“薑”為姓,又稱神農氏。《白虎通義》:“古之人,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
,6”SS目?,教民農作。”發明農業的氏族,被稱為“神農氏”。?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原始遊群時代、母系氏族時代乃至上古五帝時代(父系氏
族)的姓與氏,不同于先秦和現代的姓氏觀念。那時不僅可分支,可以重新命名,就是姓也並非全由其後人承繼、續傳。?
上古至五帝至西周的帝、王以及其姓、氏如下:?
黃帝,姬姓,有熊氏,高旭氏。?
顓頊,姬姓,名頊,高陽氏。堯,祁姓,名放勳,陶唐氏。?
舜,姚姓,名文命,又稱大禹、夏禹、戎禹,夏後氏。?
湯,子姓,又稱武湯、武王、天乙、成湯。
姬發,姬姓,名發,即周武王,為文王姬昌之子。? ?
從以上帝、王姓氏中可見,以姓名合一而稱,是從西周開始的。姬昌(周文王)傳子姬發(武
王),姬發以下為成王姬誦、康王姬釗、昭王姬瑕……東周最後一個王為報王姬延。?
姓、氏合一,是舊中國時代逐漸而成的。到了漢代,大多的人便只稱姓而不稱氏了。這與家 庭的宗法制度的確立有關。?
宗法,本是古代立宗的法,為古代氏族系統的一種制度。其淵源於祭祀。當時,每個氏族或 部
族,都有他們自身所祀的神,並認定此神為本氏族的先祖和保護神。祭神,也是祖先之祭。宗是祖廟之名,主祭的人稱為宗子,主祭人所轄的族人,稱小宗、群宗或宗人。?
周代利用宗法輔助分封制度。周把諸侯分為同姓、異姓兩類。周,姬姓,凡姬姓諸侯,奉周
王為宗主。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為大宗,規定嫡長子繼承,庶子另給土地,稱為別子。別子的嫡子為大宗,別子的庶子為小宗,周以宗法團結同姓,以婚姻聯合異姓。?
西周以前,沒有完整的宗法。春秋以後,氏族制度變為家族制度。家族制講究血統,
從夫居、父權,實行繼承制和族外婚制。?
血統:男女結婚,女子便成為夫族的一員,其所生子女屬於父親,叫做父系血統。?
從夫居:夫婦成婚,婦隨夫居。?
父權:男人為一家之長,握有一切支配權。父親的身份及權力,概傳於子。?
繼承:家中的一切產業,都是父親傳給兒子。?
族外婚制即為父系制下的婚姻,是外姓通婚。既然某氏是一氏族或公族的名號,那麼當氏族制度變為家族制度的時候,氏的傳遞就發生了問題。由於嫡、庶之分和涉及父權的繼承和產業的繼承,氏族首領或家庭之長的嫡長子在
整 個氏族或本家庭中的名分和地位,有必要與他人(包括本家族以外的人和本家族內部的親兄
弟等)加以區別和加以強調。這種區別在於強調,最明顯最確切也最“名正言順”的則是父姓、父名的承繼(經父姓為姓,或以父名為姓,或以父的封國、封邑為姓)。因為父輩無論屬於何氏族,其本人總會有自己的名或姓。由於宗法制下的父系血統、產業、權力繼承,家庭的重要性便遠遠地超過了氏族(原始氏族的人離開了氏族便難以生存);家庭的人可以脫離氏族而獨立生存,而且只有獨立才可體現其繼承優勢。因此家族便替代了氏族;氏族已成為一種虛泛的東西,已經不甚重要。於是,姓氏逐漸合一。?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女子幾乎失去了所有的權力(更不要說特權)。這樣,就發生了一個
“有趣”的現象;因為男子結婚,婦隨夫居,女子便成為夫族的一員;由此,
已婚女子的姓名也發生了特別的變化。首先是在本身的父姓前加夫姓,表示已屬夫族的一員,然後在父姓之後加“氏”,表明自身原屬何家族,至於本名,就完全被忽略了。如:趙王
氏、夫姓趙,父姓王,後附綴“氏”就是“已屬趙家的原為王家的女人”之意。?
幾千年來,姓與氏的概念,內涵及源出,都發生了變化,甚至是“質”的變化。其間反映了
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和觀念、習俗的變化過程。即使到了現代,姓氏合一,“姓” 有
了明確的概念,“氏”依舊表現出它的複雜性和特殊性。比如以舊俗中(有的延續至今),氏
有時與姓完全相同——“張氏兄弟”和“李氏昆仲”,都是“姓張的兄弟”和“姓李的兄弟
”之意。但有時它又放于已婚婦女的姓後(前邊已提到),有時為婦女的自稱(多用於書面);
有時它用在親屬關係字的後邊稱自己的親屬,如舅氏(母舅)、母氏等;有時它又對名家、專
家、學者的稱呼,如清代文字詁學家、經學家段玉裁,被稱為“段氏”。氏在社會中的忽“
貶”忽“尊”,是不同時期社會形態變化的反映和遺痕。?由此看來,時至今日,姓與氏並沒有完全合一。?
2.“百家姓”的形成和發展?
提起姓氏,人們最熟悉的自然是《百家姓》。因為它與《三字經》、《幼學瓊林》等,被列入舊時孩童的啟蒙讀物。
《百家姓》以“百家”為名,實收單姓408個,複姓30個,共計438個。?
在中華民族這一大家族中,姓氏何止438個,就是僅僅漢姓也不止這個數。據說,見之于文
獻的姓氏,可達5600之多。這其中不僅有單姓、複姓,還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此外,還有的民族有名無姓,比如傣族。?
《百家姓》以“趙”姓打頭,並非因為“趙”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為它是宋代錢塘儒生
所作。宋代的皇帝是趙氏,“趙”自然成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
”,會引禍上身。又宋時吳越王的後裔居浙江,所以,“錢”姓便排列第二,錢的妃子姓孫
,借錢氏之威勢,“孫”姓又排在第三。“李”姓排在第四,大約是因為南唐皇族為李氏之故。
第一種,以祖先的圖騰崇拜物為姓氏。?
有些專家、學者認為,我國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圖騰演變而來的,
如:熊、馬、牛、羊、龍 、風、山、水、花、葉等。
但可惜這只是一些推測。由於年代久遠,史前無據可考,到底哪
些姓氏源於圖騰崇拜,已不得而知。因為當今的“熊”、“馬”、“牛”、“龍”、“花”
等姓氏,於史書及傳說中均可查出源出,但並不與圖騰有什麼聯繫。黃帝與蚩尤大戰于涿
鹿之野,曾率領“熊、羆、貅、貔、虎”等。這些“熊、羆、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圖騰氏族的名號。但這些氏族的名號究竟是哪些傳遞下來,成為其後裔的姓氏,也已難尋蛛絲。
有案可查的是“薑”。?
薑(Ji?ng):相傳炎帝(神農氏)姓,是少典之子,因生長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得姓為
“薑”。又薑(Ji?ng)和羌(Qi?ng)雖同韻而不同聲,但音特別相近。且兩字都有“羊”字頭。一 個從
羊從女,一個從羊從人。從“羌”字的組成看,羌即“羊人”。上古時代晚期,羌族居住在我國的北部,其部族或氏族的圖騰可能是羊。而薑族則是羌族的一支,或許因為語音的誤差
而化“羌”為“薑”,或許是母系氏族的母權影響,羊下之“人”,化作了羊下之“女”。炎帝以“薑”為姓,不是偶然,炎帝恰恰是古羌族支系氏族部落的首領。以炎帝、黃帝為首
的原居於陝、甘、青一帶的古羌戎部族的一支,在東進中原的過程中,與東夷等部族融合,成為漢族的前身華夏族。?
第二種,以祖先名字中的字為姓氏。
年(Ni?n):春秋時,周靈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應是其名,“王子”則是表明其身份的,如“公子”、“公孫”),年夫的後人以其名中的“年”字為姓氏。?
熊(Xi?ng):上古五帝之一有顓頊(鬧旭氏,姬姓),其後人重黎在帝嚳時擔任火官,被帝 嚳賜
為“祝融氏”。共工氏作亂時,祝融奉命平叛。叛亂雖被平息,但祝融並未將共工氏成員全部消滅。祝融以此獲罪,被帝嚳殺掉。祝融死後,其弟吳回擔任火官,依舊稱祝融氏。吳回
有子陸終,娶鬼方氏首領之妹女聵氏為妻,生八子,其中第六子叫季連。?
牛:西周宋征子之後有任司寇的牛文。牛文之後以其中的字“牛”為姓氏。?
魚:系出子姓。春秋時,宋襄公的弟弟為“司馬子魚”(司馬是官職,子魚為其字)。其後人 以其字中的“魚”為姓氏。?
井:春秋時,虞國有大夫井伯。井伯之後以其字“井”為姓氏。晉滅虞國之後,井伯的後代井奚逃入秦國。秦穆公以井奚為大夫,封邑於“百里”。井奚便號“百里奚”。百里奚的支
子依舊以“井”為姓氏。?
牧:上古時代,黃帝以“力牧”為相。力牧的後人用其字“牧”為姓氏。?
終:上古時祝融弟吳回(後也稱祝融氏)的兒子為“陸終”。陸終後代支系中,有的以其先祖 名的“終”字為姓氏。?
常:上古時,黃帝曾以“常先”為相。常先的後人以其字“常”為姓氏。?
孔:出於子姓。周武王封商微子于宋。微子死後由其弟仲衍繼承封地。仲衍之後有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孫名嘉,字孔父。孔父的兒子以父字中的“孔”為姓氏,在魯國定居。?
廉:顓頊的曾孫名廉,其後人以祖字中的“廉”為姓氏。?
樂:出於子姓。宋戴公的兒子公子衍字樂父,其後人以祖上“樂父”中的字為姓。?
皮:周有大夫樊仲皮,其後人以其祖上名字中的“皮”字為姓氏。?
高:出於薑姓。齊文公有子公子高。其後人以“公子高”中的“高”字為姓氏。?
第三種,以封地名和國名為姓氏。
趙:伯益後裔造父,擅馴馬駕車。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駕的馬車遊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就以熟練的駕車技術及時將車馬趕回。造父因駕車馬有功
,被周穆王封地于趙(山西洪洞縣北趙城),其後人便以“趙”為姓氏。?
吳:出於姬姓。周武王封鐘雍的曾孫于吳(江蘇蘇州一帶),建立吳國。其後代以國名為姓氏 。
鄭:出於姬姓。周厲王封少子友誼于鄭(陝西華縣東),建鄭國。友的後代以“鄭”為姓氏。 ?
陳:周武王滅商之後,追封舜的後代媯滿于陳(河南淮陽)。媯滿死後被諡為陳胡公,其後代 便以“陳”為姓氏。?
衛:出於姬姓。周文王其子主康叔于衛,建衛國康叔子孫以“衛”為姓氏。?
蔣:出於姬姓。周公旦的兒子伯齡被封于蔣(河南固始縣東北蔣集),建蔣國,其後以國名為 姓。
韓:出於姬姓。周武王的小兒子受封于韓(山西河津縣東北),後被晉國滅掉。桓叔的兒子萬 受封于韓。萬的後代以“韓”為姓氏。?
秦:出於贏姓。伯益之後有贏非子。非子擅育良馬,周孝王以其育馬之功封非子于秦谷(甘
肅天水西南),為附庸國。贏非子的孫子秦仲因功被升為諸侯。秦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秦 滅亡之後,其子孫以“秦”為姓氏。?
升為諸侯。秦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秦 滅亡之後,其子孫以“秦”為姓氏。?
許:出於姜姓,神農氏後裔。周武王封文叔于許,建許國,其後以國名為姓氏。?
呂:出於姜姓,神農氏後裔。伯夷在堯時任掌禮官,又輔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呂,其後以國名為姓氏。?
戚:衛國大夫孫林父的封地為戚邑(河南濮陽縣東馮東北)。孫林父的孫以“戚”為姓。
謝:周宣王封舅氏申侯于謝(河南唐縣南),申侯子孫中有一支以其封地為姓氏。?
鄒:周代有曹挾封地于邾,戰國時改國號為鄒。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國號為姓氏。?
柏:出於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為炎帝的師傅;又有柏同,為帝嚳的師傅。其子孫受封于柏(河南舞陽縣東南),其後以封地為姓氏。其庶子于鄣(山東東平縣東)。受封于鄣的齊太公庶子的後代,去邑
為章姓氏。
蘇:顓頊後裔終的最小的兒子樊受封於昆吾,樊的庶子後代受封于蘇(河南溫縣西)。其後以 封地為姓氏。?
潘:周文王的第15個兒子名高,受封于畢,稱為畢公高。畢公高有庶子受封于潘 ,其後以封地為姓氏。?
葛:出於贏姓。顓頊之後,封于葛(河南寧陵縣東北)。其後以封地為姓氏。?
範:周宣王時有大規章杜伯,其子杜隰到晉國,被任命為士師,其子以官名為姓。?
彭:顓頊後裔陸終的第三個兒子錢鏗受封于彭(江蘇人徐州),為大彭氏,後人以“彭”為姓 氏。
魯:出於姬姓。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受封于魯(山東曲阜一帶),建魯國。伯禽的子孫以國名為 姓。
韋:出於豕韋氏。豕韋氏在夏代居於豕韋(河南滑縣東南),為一路諸侯,建豕韋國,又稱韋 國。韋君後人以國為姓氏。?
苗:楚令尹鬥之子賁皇亡命晉國。受封苗邑(河南濟源縣西南)。賁皇又名苗賁皇,其後人以 “苗”為姓氏。?
任:出於有熊氏。黃帝的兒子禺陽受封于任,禺陽以任建國,其後以國名為姓氏。?
柳:魯孝公有兒公子展,公子展的孫子無駭以祖公名為氏,稱展無駭。展無駭的兒子叫展禽。展禽的封邑為柳下。他死後號為惠。所以又叫柳下惠,其後代取封地“柳下”第一個字為
第四種,以職業或官職為姓氏。?
司徒:上古時代名,傳說堯、舜時已設,一直延續到秦漢。有以此官職為姓的,便是複姓“ 司徒”。?
司空:據說為上古時所設官職,專管天下水利土木工程建設。帝堯時大禹的官職就是司空。大禹的子孫中,有人以此為姓氏。?
司馬:上古時所設官職,為軍事長官。曾為官司馬的人的後代,有的以此官為姓氏。?
第五種,以山名、河名為姓氏。?
喬:出於有熊氏。黃帝死後,葬於橋山。黃帝的子孫中有守陵的人,就以陵山之名“橋” 為姓氏,後人去木為“喬”。?
薑:出於神農氏。炎帝神農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因此以河名為姓)。春秋時代的 齊、申、呂、許等封國都是“薑”姓。?
第六種,以住地的方位為姓氏。?
東郭:出於薑姓。郭,為古代時人們在城的週邊加築的一道城牆,東郭,為城的東牆附近。齊桓公的後裔中有住在臨淄城東外一帶的,被稱為東郭大夫,後人便以“東郭”為姓氏。
東門:出於姬姓。魯莊公有子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東門旁,人稱東門襄仲。其後以“東門”為姓氏。?
西門:春秋時,齊國和鄭國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門附近,人稱西門氏,有的後人便以 “西門”為姓氏。?
第七種,以部落的名稱為姓氏。?
呼延:東晉時,匈奴呼延部進入中原;後來,其漢化後裔以原部落名稱再加以“漢化”的“ 呼延”為姓氏。?
慕容:三國時,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族人遷居遼西,後在棘城以北(河北昌黎縣境內)建國,
莫護跋以“慕容”為自己部落的名稱。後慕容部落的人便以“慕容”為姓氏。?
宇文:鮮卑族呼天為“宇”,宇文為“天之子”之意。宇文氏為鮮卑部落。東晉時,宇文部落進據中原便以“宇文”為姓氏。?
尉遲:尉遲部也是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尉遲部的人後來以部落名為姓氏。?
萬俟:萬俟本為鮮卑族部落名。東晉時,萬俟部落進入中原,後以部落名為姓氏。?
第八種,以出生時的異象為姓氏。?
武:周平王之子出生時,掌紋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賜其姓為武。?
第九種,以諡號為姓氏。?
所謂“諡”為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前事蹟所給予的稱號。?
穆:出於子姓。春秋時有宋穆公,其後子孫中有以其諡號“穆”為姓氏。?
文:一出姬姓。商末,周族首領姬曆死後,其子姬昌繼位,後被尊為西伯。西伯患病死後,其子周武王繼位,並完成滅商大業,建立周朝。武王追諡其父為周文王。文王的庶子中有以
其諡號為姓的。一出媯姓。齊威王之孫田文,號孟嘗君。孟嘗君避亂到魏國,死後諡號文子,其後人以其諡號“文”為姓氏。?
康:周公旦之弟叔封地于衛,其死後諡號為“康”,因此又稱衛康叔。衛康有庶子以其諡 號為姓氏。?
第十種,因避禍、避仇、避諱、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於炅氏。漢代炅橫有四個兒子。家中有難,四子逃避,其中一子避居到幽州,改 姓為“桂”。?
田:出於媯姓。春秋時,陳厲公子陳完避禍外逃,不願以國名為氏,改姓為“田”。明代燕王朱棣以討黃子澄等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黃子澄的後人因避禍而改姓“田”。?
第十一種,帝王賜姓氏。?
金:被尊為西方大帝的少吳,因五行說中的西方屬金而稱金天氏,其後有人以“金”為姓的。漢武帝時,匈奴休屠王之子歸順漢朝,漢武帝賜其姓“金”,取名金日禪。?
劉:出於陶唐氏。堯之後有劉累,到了周代成為唐杜氏。杜隰在晉做官,為士師,又稱士氏,後來又從士氏改名為劉氏。由於劉邦建立漢朝,劉姓成為中國的大姓。漢高祖因項伯有昔
日相助之功,便賜項伯改為“劉”。?
鄭:出於姬姓。周厲王的小兒子友誼封于鄭,其後人有的以國名為姓。明代太監馬三寶有功,被永樂帝賜姓為“鄭”,馬三寶因此改姓換名為“鄭和”。?
第十二種,以數量詞、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為姓氏。?
萬:出於姬姓。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有後叫畢萬,畢萬後代中有人以其祖先的名字中的“萬 ”字為姓氏。?
丙:又寫作邴。春秋時,晉國大夫邴豫,受封于邴(河南成武縣東),其後以邴(丙)為姓氏。 ?
第十三種,少數民族改漢姓氏。?
元:春秋時,衛國大夫元亙之後以元為姓。另北魏孝文帝推行鮮卑族的漢化,令鮮卑族改穿漢服,改說漢話,並改換“拓跋氏”為“元氏”。?
少數民族以漢姓的人物中,還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領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聞助唐擊敗黃巢長安,任河東節度使,又進封為晉王。唐末,李存勖“李”
姓起兵,建後唐王朝。?
第十四種,漢族人改為少數民族姓氏。?
遼、夏、金、元時代,漢族人改換為少數民族姓的為數也不少。?
第十五種,部分少數民族的姓氏。?
滿族有穆昆組織,產生於姓氏社會,是構成滿族社會的基層血緣組織。穆昆由一個或數個家庭組成。同一個穆昆中,只有一個姓氏;同宗的幾個穆昆,則冠以幾個漢姓。如烏雅氏的五
個穆昆,分別以吳、穆、包、黃、邵為姓氏;甯古塔氏的四個穆昆,以劉、寧為姓;喜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賓縣永陵鎮)以圖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為姓。?
壯族經父系計算世系,子女隨父姓。女兒出嫁後,須加雙姓,即夫姓在前、父姓在後。如:其夫姓莫,其父姓羅,她便稱為“莫羅氏”。此稱習俗與漢族舊習俗(張王氏、李揚氏等)相
第十六種,容易讀錯的姓氏。?
由於漢字有許許多多音字及古音有變等,所以一些姓氏很容易被我們讀錯。如:?
萬俟,音為M& q&(莫其),常有人誤讀為“萬寺”。?
區,音為ōu(歐),常有人讀為“區”(qū 。?
黑,音為H&(賀),常有人誤讀為“黑”(hēi)。?
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到今天,每個姓氏的人毫無疑問都大大增加了,他們彼此之間的人口比例也有了很大變化。以1998年中國大陸人口的統計為例,在當代“百家姓”中,全國
人口 各姓比例次序如下:?
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
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
梁、宋、鄭、謝、韓、唐、馮、于、董、肖?
程、曹、于、魏、薛、葉、閻、余、潘、杜?
戴、夏、鐘、汪、田、任、姜、范、方、石?
姚、譚、廖、鄒、熊、金、陸、郝、孔、白?
崔、康、毛、邱、秦、江、史、顧、候、邵?
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
常、武、喬、賀、賴、龔、文?
跟舊時的“百家姓”不同,再無所謂“趙、錢、孫、李”的局限,完全以人口數來排列前 100名。?
前10位的姓,曾居“天下第一姓”的有:劉、陳、楊、李、趙。其中漢高祖劉邦,開漢朝40
0餘年基業;陳武帝陳霸先建陳,先後有32年;隋文帝楊堅建隋朝,壽命37年;唐朝自唐高
祖李淵起共290年基業為李家王朝;宋太祖趙匡胤大宋300餘年基業。其他以國號為姓的有:周、黃、吳;為帝王子孫後裔的有“張、王”二氏。
3.中國到底有多少姓?
中國的姓氏繁多,“百家姓”的說法, 就是姓氏很多的一種表達而已,而不是說就只有100
個姓。經過數千年歷史滄桑的變化與累積,
中國人的姓氏簡直五花八門,無不為姓。比如, 天體氣象(姓天、日、月、星、風、雲、雷、虹等);地形地貌(姓山、河、江、海、石、沙
等);動物、植物(姓馬、牛、羊、龍、虎、熊等);朝代名稱(姓商、周、秦、漢、魏、吳等)
等;軍制官銜(姓軍、師、帥、尉、司馬、司徒等);食物用具(柴、米、火、鐘、席、盤等)
,千奇百怪的姓,總都是緣於一定的地域、歷史和文化。有了姓氏,便有了人們對姓氏文化的研究。自從宋朝有了第一本《百家姓》,類似姓氏讀物就逐漸多起來,後來又有了《新編
百家姓》、《郡望百家姓》、《千家姓》等等?
中國人到底有多少姓?據《中國姓氏的文化解析》一書作者王泉根教授的統計,宋代初年的《百家姓》一書,共收集了442個單姓,61個複姓,共計為503姓。明代陳士元編的《姓鐫》
共收錄單姓、複姓3625個。1978年,有關部門通過戶籍部門和郵電部門對七大城市漢字姓氏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後,所得姓氏總數為2587個。1984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閻福卿等
編寫的《中國姓氏彙編》一書收集單姓、複姓共計5730個。而臺灣學者王素存寫的《中華姓府》收集到的古今漢字姓氏又多達7720個。1996年,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又出版了由袁義達
、杜若甫編著的《中華姓氏大辭典》,共集錄我國古今有文字記載的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姓氏則又多達11969個,其中單字姓5327個,雙字姓4329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69個,五
字姓96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1個,此外還有異譯、異體字姓氏3
136個。據說,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姓氏數量的最新統計,也是最多的統計。?
但即使這個數字,恐怕也難說是很準確的,中國的姓氏數量可能比我們要統計到的多得多。就是《中華姓氏大辭典》的作者在他們的調查中也發現,在民間還有一些未見諸姓氏專著的
姓氏,有的姓,是各種字典裏都找不到的字,如SX(B-*5HT6”SS山丘SX) (音“亞”),在遼寧省昌圖縣民間就發現
不止一個家庭是這個姓。還有的姓在字典中有此字,但不作姓氏解釋,而且讀音也不同,如姓束(音“辣”),陝西省安祿縣就有分佈。其他罕見的姓氏還有漏、誤、簫、廟、蜜、汗、
味、以、露等。此外還有一些在姓氏專著和漢語字典中都未曾見過的複姓,如“辜高”、“ 張簡”、“相裏”、“相望”等。?
毫無疑問,中國是一個幅員廣闊、人口眾多、歷史悠久的國家,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經
過了一次又一次民族大融合,以漢民族人口為最多的中華民族,本身就是一個多民族的融合體。姓氏作為文化的產物,由於不同地域、歷史時期和不同的風俗文化的阻隔,一方面有的
姓氏還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另一方面很多姓氏很難在一些姓氏專著中搜集到和統計到。我們中華民族至今有多少姓,或者說目前有多少姓,只有留待在以後的人口普查中去進一步落實
4.中國姓氏極不平衡的現狀第一,中國姓氏的發展,一方面是姓氏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是每一個姓氏之間的人口比例越來越不平衡。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國的姓氏形成了一些“大姓”。大姓主要來自于歷史形成
的所謂“國姓”和“望姓”。?
國姓就是帝王之姓。中國是一個長期世襲制的封建社會,封建皇位實行世世代代的家族相傳,而封建的帝王之家在朝廷中享受各種各樣的特權,首先是一夫多妻制,一個皇帝往往妻妾
成群,於是便有了他們的子孫和家族的大量繁衍。在當今人口排列最多的前幾個姓中,有李、劉、趙、朱等都曾是“國姓”。漢朝自西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稱帝,一直到西元220年
曹丕代漢稱帝,期間僅有“王莽改制”短短10年,曆400餘年,都是劉姓家族的天下,皇位
世襲,王位大量分封,形成劉姓人口作為中國單姓人口的第一個急劇發展期。唐朝從西元61 8
年李淵立國,至西元907年,中間除武則天執政15年外,共276年李姓王朝,這是李姓人口作為
國姓的大發展期。趙匡胤建立宋朝於西元960年,直至西元1279年,共320年趙姓王朝,這也
是趙姓人口的大發展期。朱元璋于西元1368年建立明朝,直至1661年李自成起義,明朝滅亡,共曆294年,朱氏江山鼎盛發展,朱姓人口也急劇增加,成為大姓。據統計,劉、李、趙
、朱四姓所立漢、唐、宋、明四個王朝,共統治中國社會1300餘年。中國自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西周共和元年,也即西元前841年算起),直到今天,共計2840年,四個姓氏王朝統治
中國占了將近一半的歷史,四個姓氏對中國的歷史,中國姓氏的影響自然是很大的。另外,有據可查的一些帝王之姓,如王姓(王莽之新朝),張姓(張茂之前涼)、陳姓(陳霸是之南陳)
、楊姓(楊堅之隋朝)、孫姓(孫權之吳國)、高姓(高洋之北齊)、郭姓(郭威之後周)、馬姓(
馬殷之五代楚)等,都是所謂“帝王之姓”,對諸姓人口的繁衍成為大姓也產生了不可忽視 的影響。?
望姓是封建時代有功或有恩於封建朝廷和當朝皇帝的文臣武將或豪紳富賈,以後他們往往被封為世襲王侯、封妻蔭子,通過一段時期的興盛發展,成為望族大姓。至今一些人口比
例居 多的姓氏,如黃、周、吳、徐、胡、林、何數姓,在中國歷史上大多在某一時期曾是顯赫當年的望姓之家。?
第二,中國姓氏的發展,許多少數民族的姓氏漢化。中華民族以漢族為主體,由許許多多少數民族經過長期的民族交流融合而成。許多少數民族原來也有自己的姓名習慣和方式(如
姓氏多音、父子連名等),在與漢族的交流中,姓名習慣也慢慢地被漢化。其中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多音姓氏按漢族習慣改為單音姓。75,+80mm。63mm,Y,PZ#據人們的研
究發現:我國史書中記載的絕大多數
二音姓、三音姓、四音姓和五音姓等,都是原來少數民族的姓氏,為了交流的方便,或者出於少數民族對漢族文化的認同心理,便也將他們的姓氏單音化,也即單字化。如《清稗類鈔
》中,記載有不少蒙族、滿族的複音姓氏,如續尚、覓諾、兀林歹、阿兒刺、八魯忽刺、乞失迷兒、忽神忙兀歹、按攤脫脫裏、瓦只刺孫答裏、蔔領勒多禮作台等,後來便慢慢消失了
。從前滿族也有所謂“八大姓”,現在這八大滿姓已漢化為:佟佳氏改為“佟”姓,瓜爾佳改為“關”姓,馬佳氏改為“馬”姓,索綽羅氏改為“索”姓,齊佳氏改為“齊”姓,富察氏改為“富”姓,納喇氏改為“那”姓,紐鈷祿氏改為“郎”姓。特別是隨著當代社會發展,如
今少數民族地區的開化和民族文化交往的頻繁,許多少數民族的年輕一代接受漢族文化的影
響越來越多。一個突出的表現是他們的名字也往往改變他們原有民族的複雜的姓名方式,姓名形式改為音節比較簡單的漢族單音節的姓氏加上一個字或兩個字的起名方式,來組成一
個完全漢族化的名字。在我們的周圍,許多如藏、蒙、苗、回、白、傣族人等,看他們漢族化的名字,很難辨別他們屬於何種民族。?
這種少數民族姓名漢化的變化和趨勢,一方面我們可以認為是社會的發展、民族和睦、互相學習影響的自然結果,另一方面這種變化中也蘊藏了一些消極的東西,少數民族的漢姓化
,不但使得漢姓人口增多,同時也使少數民族姓氏失去原有個性。特別是在漢姓化過程中,少
數民族的年輕一代往往也是改用一些漢姓中比較常用的姓氏,這也進一步影響了漢姓中“大
姓”與“小姓”的比例懸殊。少數民族姓名的漢化和簡化,進一步使人名重複的現象更加嚴重。?
第三,大姓人口膨脹,人名重複的現象日益嚴重。
中國姓氏的演變、發展到今天,有了一種比較穩定的現狀,但是目前這種穩定的現狀中,一
個突出的問題是,中國姓氏雖然很多,但每個姓氏的人口分佈極不平衡,大姓的人口比例過於龐大。據統計,我國使用的漢字姓氏約為3600個,而在漢民族中有87%的人僅用了100個姓
氏,也即在11億人口中約有BF9.5BFQ億多人只用了100個姓氏。而在這100個姓氏中,李、王、張
、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郭、馬等18個大姓的人口又占
了漢族人口的BF55.6?Q,也即全國大約有一半人只使用了18個姓氏;而在這18個大姓中,居於
前三位的李、王、張三個“超級”大姓則占了漢族人口的BF22.4?Q,其中的李姓 最多,約占BF7.9BFQ
%,而王姓和張姓各占大約BF7.4BFQ%,這也就是說,全國大約有BF2.5BFQ 億的人口只用了這三個姓(見
王泉根著:《中國姓氏的文化解析》)。因為同姓氏人口增多,必然影響同名人口增加。
5.中國姓名文化變化的趨勢?
在中國人名文化中,一方面是姓氏比例的懸殊,大姓人口膨脹,另一方面,人們起名有一種越來越簡單化的心理。
中國人起名,除了姓氏以外,一般都是起一字名或二字名,而在今天,一字名在一些地方(特別是北方地區)尤其顯著普遍。這樣更加劇了人名重複
的現象。過去,
人們常聽見“秀英”、“建國”、“文革”一類人名的重複,現在單名重複有時會令人目瞪口呆。某公安局向一個人販子審問他拐賣的婦女中一個叫“李麗”的姑娘的下落,他回答在
他 拐賣的50餘個女性中,就有8個叫“李麗”,不知是指哪一位。某學校招收新生,5個班,招
收250余名新生,叫“石磊”的有5個,“王菲”也是5個,“謝怡”有6個,“李萌”多達12
個。人名重複的現象,對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不利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可喜的是,似乎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了這些不良現象。家族觀念開始淡化,中國人的姓名文 化開始了一些變化的趨勢。
姓氏作為家族的傳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父姓子嗣,有著繁衍子孫,傳宗接代的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傳統的觀念在慢慢打破。尤其人名的嚴重重複的現象,也促使人們在給
孩子起名的時候,注意與眾不同,於是在人名文化中,當代人起名在姓氏和人名的觀念上也有了許多變化。?
第一,以姓為名的現象的出現。有的人採用“合姓為名”,即用父母姓合在一起為名,一對雙胞胎兒子,因父姓華,母姓夏,兩個孩子即分別名為“華夏”和“夏華”。此類名字還有
劉唐”、“吳蘇”、“周李”等等。這種取名畢竟有限,如果成為一種趨向,也很容易造成重複,因而不適宜推廣。另有的人“拆姓為名”,即把父親和母親的姓氏拆開來作為自己的
名字,例如我們知道的著名劇作家“老舍”,原姓為“舒”,老舍的“舍”字是取“舒”姓一邊為名,而有時他用“舍予”作為自己的名字,那便是將“舒”姓拆為兩個字為名的。
此 類例子並不少。有父姓“王”,孩子取名為“王工一”、“王一工”者,或就稱“工一”、
“一工”;有姓“胡”者,取名“古月”。這類取名由於姓氏的限制和同姓人口太多,起名
容易出現雷同,實在很難成為一種能廣泛採用的取名方式。?
第二,改單姓為複姓的方式出現。最常見的是將父母姓合併為孩子姓氏而起名的。如父姓“
胡”,母姓“任”,有孩子起名為“胡任文”;有父姓“袁”,母姓“蘇”,給孩子起名為
“袁蘇英”;有父姓“劉”,母姓“周”,孩子便起名叫“劉周曼子”。這樣的起名,保留了父母的姓氏,同時合併為一個不同的姓氏,取單名或者二字名,重複的問題就可能少些,
作為一種重視姓氏文化的民族,既能保留原有姓氏,甚而能使父母姓都在孩子的名字中,這
似乎是目前許多父母為孩子起名的一種流行方式。?
第三,造姓為名的傾向出現。上海《報刊文摘》曾載一篇消息,江蘇蘇州出了個姓“點”的小孩子。這個孩子的父親是他父母的獨生子,母親也是他父母家的獨生女。孩子出生時爺爺
家和姥爺家都希望孩子能跟自己一方姓。在各方爭執不下後,達成一致意見,讓新生的孩子姓“點”,因為“點”字有四點,分別代表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四個姓;“點”字上面
的“占”字即表明全家四姓誰都“佔有”。這樣孩子雖然沒有隨家裏任何人的姓氏,也有了自己新造的姓,讓家裏人感到誰都擁有,這種解決矛盾的方式,對傳統起名方式無疑是一個
很大突破。在另一篇報導中,父親舒克寫他給女兒造了一個新的姓,他有感於當今社會同姓名的人太多,於是他把自己的名字“舒克”用做了孩子的複姓。?
第四,無姓起名的方式流行。在這裏,拆姓為名,實際上也是類似不要姓氏而起名的。很多人追求有一個別致的名字,不用姓氏,單純用一個富有文化意義的詞來作為自己的名字,這
種起名方式似乎越來越普遍。比如,在一些知識群體中,藝術家、文學家用一些如“紅線女 ”
、“六小齡童”的藝名和“柳青”、“巴金”、“冰心”等等的筆名,這樣的藝名、筆名用
多了,叫多了,成為自己的正式名字,而原來的名字就被淡忘,甚至棄而不用了。現在很多家中的
孩子起名都開始不用姓氏,而用類似於典故,或者偏于個人喜好的片語起名,如“田野”、
“田間”、“雲中鶴”、“范中流”等,此類名字在生活中似乎已司空見慣。在這裏“田” 、
“雲”、“範”等名字中的第一個字人們可認為是姓,但也許並不是叫這名字的人原有的姓
,因而也本不是他的姓。所以有人也把這種起名方式叫做“姓”、“名”合一的方式。?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一個人的姓氏是家族所傳,父母所授,是一個人起名時不能有所更改的。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這類觀念在發生很大變化。家族的觀念、傳宗接代的觀念,事實上在現代社會中已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人們在起名過程中,姓什麼、叫什麼名字,都
已成為我們每一個人可以選擇的自主的權力。《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規定:“公民享有姓 名權,
有權決定、使用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問題是,一個人的名字伴隨我們一生,我們就要注意使自己的名字不但吉祥、喜慶、好叫、好記,還要注意
個性化一些。個性化的名字體現個性化的人,我們的名字和我們每一個人有機結合,宣示著我們每一個人獨特光彩的一生.
第二章 姓名與稱謂?
1.稱謂的“姓名文化”意義?
姓名與稱謂,從字面意義去理解,應該說是兩個具有完全不同意義的概念。姓名指一個人的
其名,而稱謂,如父親、姑媽、老師、同學、嬰兒、少年、首長、徒弟等,指一個人的稱謂;你的姓名往往只有一個,而你的稱謂也許是很多的
。在你的父母那裏,你被稱為“兒子”;在你的子女那裏,你又被稱為“父親”;在你的老師那裏,你被稱為“學生”,而在你的學生那裏,你又被稱為“老師”……如此等等,一個人也
許兼有多種稱謂。?
但是姓名和稱謂又是緊密聯繫的。姓名,是一個人的專有稱呼,你的名字是你區別於他人的特定名稱。一個人之所以要有一個名字,從本質意義上,就是為了人與人的區別需要一個代
號。名字是一個完全個性化的稱謂。在實際生活中,因為人在一定社會關係和人際關係中的角色不同
,我們又常常有不同的社會代稱,如老師、同學、師傅、徒弟等;有不同的家庭代稱,如
父親、兒子、哥哥、妹妹等等;有不同的人際代稱,如朋友、同志、先生、小姐等。這種代稱便有了姓名稱呼的意義,屬於姓名文化的範疇。我們應該知道的是,在社會、家庭的人際
稱謂中,實際上直呼其名的情況較少,而用其社會和人際角色的稱謂較多,比如說,對老人,我們一般稱“大媽”、“大爺”,對師長我們稱“首長”、“先生”等,如果人人都不分
老幼尊親,一般都直呼其名那麼就顯得毫無修養、禮貌了。這樣說,我們就能明白稱謂在姓名文化中的意義。?
當然稱謂的文化意義遠不止這些,下面我們分別介紹各種稱謂以及其中特有的文化內涵。
2.親屬稱謂的文化內涵?
與某人有較近的血統關係或婚姻關係的人,包括血親、配偶、血親的配偶(伯母、嫂子等)和
配偶的血親(岳父岳母、妻兄妻弟等),為某個人的親屬。以某個人為基準,垂直向上推衍直系
長輩四代,向下推衍直系晚輩四代,構成直系血親。直系血親也叫近親,直系血親以外的叫 遠親。?
對於親屬的稱謂也有如下幾種。?
(1)泛稱:遠祖、先祖、先輩、長輩、家長、大人、太太、爺兒們、娘們兒、後嗣、後裔、子孫、家眷、老小、親小、家小、親親、親戚、親家等。?
我們稱黃帝軒轅氏、炎帝神農氏為先祖,自稱為炎黃子孫。炎黃子孫是中國人的名詞,也可以說是中國人共有的“姓名”。先輩是先于我們的所有的人麼?應該是,但似乎又不是。誰會稱令你不光彩的人為先輩呢?實
際上,他是指那些已經過世了並且可以效仿的人。於是有了特指的名詞“革命先輩”。娘們兒,也稱“娘兒們”。是口語中長輩婦女和晚輩女性的合稱。有時泛指已婚女人。舊時,女人有時也如此自稱。更多的是男人稱女人,多少帶點輕蔑的口吻。現在的稱謂和過去已
有了很大的改變,在城市中由於受文化的衝擊,已很少有這種稱呼,而在某些農村,男人有時親切地稱自己的女人為“我的娘們”,是一種習俗的叫法。
親親,即親戚,也是內外親屬。《左傳》載:“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亞”為
六親;《史記》,中以“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為六親。漢語成語中有“親如手足”和“親痛仇快”;俗語中有“六親不認”,是說某人沒有人情味
。“走門串親”,是許多中國人節假日的主要活動之一。親戚,對於國人有特殊的意義,中國人是特別注重親戚關係的。?
(2)長輩:輩分大的人。有曾祖、曾祖母;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父親(爸、爹)、母親(
媽、娘)、乾爸、乾媽、義父、義母、家嚴、令尊、乃翁、先考、令堂、慈母、令慈、考*
、堂上、膝下、後娘(後媽)、大爺、世伯、年伯、師伯、表叔、恩叔、盟叔、世叔、嬸母、舅父、姨母、姨父、姑姑、姑父、公公、婆婆、岳父、泰山、丈人、岳母、丈母娘……等許
許多多的稱謂。母親、媽媽,是極為特殊、極富魅力、極能引發動人的情感稱謂。母親、媽媽,又成為祖國的代名詞;黃河、長江,被稱為“母親的河”。世界上,有數不清的讚美母親、媽媽的詩歌
,最著名的其中有一首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母親是和愛、慈祥、養育、哺育聯在一起的,和生命聯在一起的。嬰兒最早的發音是“媽——”;“母”的象形字從女
,其中有兩點像人乳形。母愛是世界上最厚重的愛。“乾媽”,讓人叫起來很親切。乾媽對乾兒子、幹女兒的確都很好,因為喜愛,所以就結為乾親。後媽(後娘)。她已經成為“狠毒”、“冷酷”的代名詞,常常是和虐待聯繫在一起的。人們常說:“這孩子像是後娘養的!”其意就是對孩子不好。於是民間生出許多關於“後娘”的故事,使一些孩子對繼產生偏見,引發不友好的開端。外婆(姥姥)哄孩子睡覺的歌謠有:
“搖哇搖,搖到外婆橋……”、“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唱大戲……”、“外甥是姥姥家的狗,吃了就走……”可是怎麼還會有“狼外婆”的故
顯然那外婆是假冒的。真外婆是很疼外孫的。“外婆”帶著“外”字,還有“外人”的意思,和自己的嫡孫是有區別的,這種觀點在農村還挺深的。?
泰山和岳父聯在一起,並成為岳父的別稱。算得上中國的獨特文化。實際上,這個“泰山”
不如說為“*山”。中國人是很會套親戚的,於是有了世伯、年伯、師伯,有了世叔、恩叔 、盟叔。?
還有一個“大爺”。大爺(d& ye),即伯爺。如果換個發音——大爺(d&
y&eacute ,便不是 伯父了,而是好逸惡勞、傲慢任性的男人的代名詞。有話說:“你裝什麼大爺(y?)呀!”?
(3)同輩:即輩分相同。同輩的稱謂有:丈夫、妻子、嫡、妾、娣姒、情人、哥哥、兄長、弟弟、昆仲、姐姐、妹妹、阿妹、嫂子、弟婦、妯娌、姑爺、連襟、夫婿……等等。
丈夫,是對妻子而言的。他有那麼多別稱:夫婿、官人、當家的、夫君、孩子他爹、漢子、
良人、男人、男的、女婿、他爹、外子、先生、老公、相公、爺兒們、拙夫等。有含蓄的,有直露的,有雅的,有俗的,有方言的,有書面語的。“丈夫”是屬於妻子的,由於現在受
港臺文化的影響,從我國南方城市開始已逐漸把自己的丈夫稱為“先生”,這當然是對外的稱呼。
男人也自稱“丈夫”,無論結婚前還是結婚後。不過自稱時,往往在前加上個“大”字,叫做“大丈夫”,或者“男子漢大丈夫”。如果不是因娶妻而成為“丈夫”,便是以稱丈夫表
示成年。丈夫有時還有英雄的意思。?
古時的“無毒不丈夫”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意思。?
不過“男”字是由“田”和“力”組成的,男人得在田地裏賣力氣——古時候,男人的主要事情是在田裏幹活(當然在農區,或者說是神農氏炎帝發明了農業以後)。現今不一定在田裏
幹活了,但總之是要幹活的。即使在單位上班,回家以後也得幹點家務。這樣的男人被稱為模範丈夫和愛妻模範。?
妻子的別稱也很多:愛人、夫人、太太、媳婦、大姐姐、姐、大嫂、娘子、荊人、拙荊、賤荊、賤內、中饋、糟糠、內助、賢內助、內掌櫃、內當家、山妻、婆姨、堂客、老婆、老伴
、家裏的、家主婆、孩子他媽……等。?
舊時,有的丈夫叫妻子為“大姐”、“姐姐”、“大嫂”。不知是昵稱,還是戲稱,或許兼而有之,或者因為舊時興“小女婿”,妻子的確比丈夫大幾歲,也未可知。?
“孩子他媽”是很直白明瞭的。“家裏的”,是什麼?人,還是物?家裏的東西多了。還有稱
“屋裏的”,和“家裏的”差不多。即使不是“物”,也是帶有附屬性的。顯然是舊時稱謂 ,不過現今也有人用。?
兄弟,即哥哥和弟弟。古時,男女通用,兄弟便也兼姊妹。在社會中,非血緣關係的同輩男人,也常常稱兄道弟,以示親近。曹植的七步詩也就是喻意兄弟的,流傳很廣,“煮豆燃豆
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可見古代帝王之間兄弟相殘的已不鮮見,可在民間流傳的“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則顯示了兄弟聯盟的一種勢力。?
哥們兒,有時用於朋友間,有時用於不相識的人之間。表示親熱、親近。用於不相識的人之
間,有時是套拉攏、套近乎;有時則是帶有挑釁性的,如:“哥們兒,怎麼著?!”這是要打
架。現在的青年意識中的“哥們兒”意識很重,社會上流行的“哥們兒義氣”,有好有壞。不講“哥們兒義氣”,可能被視為不講人情,不夠仗義,有些青年正是被這種哥們兒之間的義氣給害了。
(4)晚輩:輩分低的人。有兒子、令郎、令子、令嗣、螟蛉、嫡子、庶子、少爺、弱息、犬子
、晚生、小犬、義子、宗子、女兒、幹女兒、令愛、小女、義女、兒媳婦、少奶奶、媳婦、
童養媳、姑老爺、女婿、東床、郎婿、嬌客、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兒、重孫子、玄孫……等。?
少爺,老爺的兒子;舊時,尊稱別人的兒子也為“少爺”。在舊時大都是有身份人的兒子的 稱呼,在我國的港臺還有叫少爺的習慣。?
爺爺和孫子是區別輩分和表現親屬關係的稱謂。除此以外,最好是誰都想當“爺爺”,誰都不當“孫子”,誰都不“裝孫子”。“孫子”有時是低三下四的代名詞。?
從關於親屬間的稱謂和它所包含的社會內容、人生內涵,我們可以發現“姓名文化”的不少內容。而這些“姓名文化”又與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緊密相聯,或者前者就是後者的一
個組成部分。比如有人說:甲某某與乙某某是未出五服的親戚;或者古時候,臣下觸犯封建帝王的王法,而被“滅門九族”等。這“五服”和“九族”,是可以在民俗學及社會學中查
到的。?另外,五服也指九族之內的關係。高祖父、高祖母、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父、母,本身,長子、長子婦、從子、從子婦,嫡孫、嫡孫婦、從孫、從孫婦,曾孫、曾孫婦、玄
孫、玄孫婦,合稱九族。?
現在我們常常聽同姓的朋友說:“500年前是一家”。意為:同姓之人,攀拉關係。既然
是同姓,祖上本是同一宗族,當然是“500年前是一家”了。其實未必真的是一家。
3.年齡稱謂與年齡文化?
人出生以後,以生存的年數為年齡。?
以年齡段劃分,人可以分為:嬰兒時期、幼兒時期、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壯年、中年和老年。
①嬰兒時期(不滿一歲的階段),稱:嬰兒、嬰孩、小兒、黃口小兒……等。
②幼兒時期(1歲到3歲左右),稱:幼兒、幼子、幼女、稚子……等。
③幼年、童年(3歲左右到10歲左右),也稱髫(ti&o)年、齠(ti&o)年,稱:兒童、童子、
童蒙、女童、黃毛丫頭、小丫頭、小妮子、小娃子、小女娃子、小廝、群小……等。
④少年(10歲左右到十五六歲左右),稱:少男、少女、妮子、丫頭、娃子、女娃子、小少爺、小舍人、閨女……等,13至15歲,為“舞勺之年”。
⑤青年(十五六歲到30歲左右),稱:後生、郎君、少爺、小舍人、小姐、女郎、小青年、年輕人、青年人。孔子說:15志於學。女孩12歲為“金釵之年”,13歲為“豆莞年華
”,15歲為“及笄之年”,16歲為“碧玉年華”,20為“桃李年華”,24歲為“花信年華” 。男子20歲為“弱冠”。
⑥壯年(三四十歲的年紀):30歲為“而立之年”。?
⑦中年(四五十歲的年紀):40歲為“不惑之年”,50歲為“知命之年”。?
⑧老年,又叫垂年(五六十歲以上的年紀),稱:父老、老人家、大耋、阿公、老頭兒、老兒
、老丈、老朽、老夫、老漢、老者、老大爺、老叟、老翁、老爺子、老爺爺、老爹、老公公、老頭子、阿婆、媼、嫗、老嫗、老太婆、老太太、老大娘、老婆婆、才身、老婆子……等
。60歲為“花甲”、“耳順之年”。
⑨古稀:70歲為“古稀之年”。古稀為70歲的代稱。唐代杜甫有詩:“酒債尋常行處有 ,人生七十古來稀。
4.性別稱謂及其時代特徵
對於不同性別的人,也有許多不同的專稱和別稱。
①男人,稱:夫、漢子、相公、舍人、小夥子、卿、爺們、丈夫、爺、大爺(d&
ye)、大伯、官人、老爺們……等。
②女人,稱:妻、阿姨、媼、大姐、閨閣、姑娘、娘們兒、娘子、奴、女流、女士、少婦、堂客、小娘子……等。
“夫”為男子專稱。所以男子又稱:丈夫、大丈夫、男子漢大丈夫;同時還有:車夫、馬夫、船夫、漁夫、農夫、轎夫等。
在文明社會,在公開場合,女人被稱為“女士”。古代,未婚的男子稱“士”。有“士大夫
”之稱。近幾年來稱呼有些復古,“小姐”、“太太”、“先生”、“老闆”已不鮮見。
5.講究社會關係稱謂的尊卑上下
社會關係,指個人的親戚朋友關係,也指人們在共同的社會活動的過程中彼此間結成的關係。研究如何運用社會關係的“學問”,大概就是“關係學”吧。
社會是複雜的,人的社會關係也極其複雜;因此,社會關係的稱謂比親屬的稱謂更多、更複雜。
①舊時君主、官員、權貴的稱謂,有:陛下、大王、單于、孤家、寡人、皇帝、皇上、聖上\君主、萬歲、千歲、天子、太上皇、萬歲爺、皇后、
公主、主公、朕、愛卿、臣 、大人、父母官、將軍、相公、衙內、華胄、明公……等。?
孤家和寡人,是古代國君、諸侯的自稱,不是百姓的稱呼。一國之君,獨一無二,與眾不同,怎能不“孤”不“寡”呢?到了現代社會,大部分君主、國王都被取消了;它的意義從根
本上就改變了,於是,孤家寡人的意義改變了。那些脫離群眾、孤立無援的人,才獲孤家寡人之稱。有時也是孤單的意思。?
舊時稱皇帝為“萬歲”、“萬歲爺”,稱皇太子、王公等為“千歲”,蘊含人長壽的意思。
“大王”舊時的君主稱大王,綠林豪強的首領也稱大王。有時我們把王的涵義也用在動物和
植物上,最猛的野獸為獸王,最美麗的花為花王,橫行逞強的人被稱為霸王。當今跨國公司的企業鉅子也被冠以“王”字,如:鋼鐵大王、石油大王、電腦大王、海運船王、糖業大王
等。是個人實力的一種體現。?
②現代國家首腦、官員的稱謂,有:總統、主席、首相、元首、總理、領袖、統帥、總司令、司令、元帥、將軍、部長、省長、市長、縣長等。?
首腦、官員的稱謂,多包涵至高無上的意思。比如:元首、元帥。“元”,為第一、為首的、構成一個整體的和主要的。首,即頭、頭腦。帥,同率。司令之“司”,意為“
主持”。司令,便是主持、掌管、掌握和發佈命令的人。?
③平民百姓的稱謂,有:平民、百姓、布衣、白衣、白丁、黎民、民眾、公民、老百姓、群眾、庶民、庶人、下民、小民、草民……等。?
④同學、同事之間的稱謂,有:同班、同窗、同科、同門、同年、同學、窗友、校友、學友、學兄、硯友、同仁、同寅、同人、同僚、同志、同事……等。?在同學的稱謂中,現今同班、同學、校友用的比較多。不過“同學”和“校友”是
有些區別的。一般說“同學”,即同班同學;不同班、不同年(級)的,一般稱“校友”。?
⑤朋友之間的稱謂,有:大兄、恩人、故交、故舊、故人、今雨、舊雨、朋友、好友、病友、棋友、酒友、球友、琴友、戰友、老友、良朋、難友、密友、契友、契弟、師友、同好、
忘形交、忘年交、畏友、益友、諍友、至友、摯友、知交、知己、知音、相知、女朋友、男朋友、情人……等。?
在我國的習俗中很重視朋友,有“為朋友兩肋插刀”之說,可見關係不一般,還有:
君子之交淡如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在家*父母,出門*朋友。?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現在社交場合中結友的途徑很多:打球、拉琴、下棋、玩牌、生病、喝酒,都可以使人從不
相識到認識,從認識到朋友。談戀愛的男、女稱為“異性朋友”。對別人介紹的時候,男的說:“這是我的女朋友。”女的
說:“這是我的男朋友。”這男朋友、女朋友,和其他的“朋友”涵義不同。如果兩情融洽,且準備結婚時,他們就已經超出“朋友”的範疇。?
情人屬不屬於朋友範疇,值得研究。所謂“情人”,該是“有情之人”,或說重在一個“情
”字上。異性的戀人,才是情人。情人有別于一般的異性朋友,是因為情人之間包含著戀情和兩性關係。總之情人的關係應該有隱諱的意思。
6.注意身份、職業稱謂的人際關係?
①教師的稱謂有:教師、導師、恩師、教授、教頭、教官、教練、教員、家師、教書匠、老先生、先生、
令師、師父、師傅、師尊、外傅、業師、講師、助教、西席、西賓、祖師……等。?教師的稱謂,多與“師”字相聯,有的與“父”字相聯。舊時說:“師徒如父子”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說父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种姓制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