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身上要装哪些鞍具?作用分别是马鞍卡子有什么作用?

制马鞍具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马鞍具是牲口挽具的总称,古时称驾系。我国古代为胸系法,欧洲国家为颈系法。今言之,主要有鞍子、套包、夹板、鞧、鞭子、套、等,形成时期尚无记载。就畜力驾曳车辆而言,现代马鞍具设计更加合理,性能优良,装饰得当。在其作用下,给受力均衡,执持者(驭手)便以操作,最大限度地使人与畜力获得了和谐。
“长鞭呐,那个一甩耶,啪啪地响哎,哎哎嘿伊哟,我赶起了大车出了庄哎,哎嘿哟……”这首脍炙人口的电影《青松岭》插曲,可能会引发很多对人民公社时期生产、生活的回忆。[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铁瓦车下脚改胶轮后,人们便称其为大车,以骡马牵引,更是轻便快捷。生产队之间比实力是否雄厚,往往以能拴几套骡马大车为标志。然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普及,骡马大车渐行渐远,正逐渐淡出民众的生活视野。
制马鞍具历史溯源
以马挽车,载人载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故在先秦文献中,常常是车马连言。说到车就意味着马,说到马就包括着车。《·公冶长》中就有“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又《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乘肥马即为乘肥壮之马所拉的车。
由于马车在交通活动中的重要性,以致于在汉字中产生了驷、骈、骖等诸多与马相关联的文字。
古代驾车多以四马为常。《诗经》中就多次描写“四牡”(四匹公马)驾车的情况。《诗经·小雅·采微》中载:“戎车(兵车)既驾,四牡业业。”《诗经·大雅·丞民》有:“四牡彭彭,八鸾铿铿。”车驾四马为驷。但亦有驾两马的时候。《左传哀公17年》载:“太子请史良夫,良夫乘裹甸(车名)两牡,紫衣狐裘。”驾两马叫骈,意即二马并列。
古代的车只有一辕,驾辕之马称其为服马,两旁的马叫骖。“执辔如组,两骖如舞”(《诗经·郑风并·叔于田》)。骖马类似于现代驾车的“边套”,后渐次演变成“长套”。
马最早并非用于骑乘,而是用于拉车载人载物,且为战争中的主要交通工具。战争频繁,促使了车马套具的配备完整。战国时,马的驾系方法由肚带改为胸带和肩套,既减轻了马的负重,又提高了车辆的运载效率。车辆制造也有了较大改进。车由两马、三马、四马驾单辕车,渐次发展为双辕车。此后,灵活敏捷的骑兵逐渐替代了笨拙的战车,马用于骑乘开始在中原地区盛行。
马,速度快,聪明敏捷通人性。故古代人们多以马显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良马亦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帝王将相出行,商贾贩货,马是必不可少的坐骑或运载动力。秦始皇陵两侧陪葬坑出土的铜马车,即为四马驾系,除车制考究精致,显示出高超的制车技术外,马的系驾方式已完全具备了套绳、肩套、胸带、肚带、缰绳等。
汉代,车仍以马匹驾系为主,并在驾系畜力和驾系方式上有了新的发展。骡身材高大有耐力,既有马的力量和速度,又有驴的温顺。骡、驴驮运和驾车业已开始;车辆构件大量增加,车之装饰得到广泛重视,马鞍具更加完备。
魏晋南北朝以后,车行方式有了改变,驾车牲畜由马改为牛,因牛车平稳、舒缓而倍受青睐。民间百姓用车多以牛车为主。
宋元至明清,驾系单套之车广泛流行于民间,如需增加畜力,则以“边套”或“长套”形式出现。
驾车之用具,无论用于马、牛、骡、驴,统称马鞍具。主要由鞍、套、秋、笼头、鞭子等组成。古时所称的靷(yǐn套在马胸前的皮带)、鞗(tiáo马缰绳)、勒、靳等,都是马鞍具之类。但凡上述器物,都与皮革有关(详见熟皮一节)。
皮革、丝麻皆为柔物。我国先民不但工于制麻,更精于织丝。丝麻纺织,是我国古代独有的工艺之一。用丝麻制绳,而施于马具,在遗物或记载中颇难观察知其实际。但远在仰韶文化时期,遗存的陶器中,就已有绳纹的印痕,故以丝麻绳编制套具,当是顺理成章之事。
铜器的产生,亦为马具的装备提高了档次;铁器的广泛利用,使得马具更加坚固牢靠;橡胶的应用,以其柔韧坚固、防水防腐,给车马具带来极大的便利,于今所见,可知一斑。
马鞍具是牲口挽具的总称,古时称驾系。我国古代为胸系法,欧洲国家为颈系法。今言之,主要有鞍子、套包、夹板、鞧、鞭子、套、等,形成时期尚无记载。就畜力驾曳车辆而言,现代马鞍具设计更加合理,性能优良,装饰得当。在其作用下,给受力均衡,执持者(驭手)便以操作,最大限度地使人与畜力获得了和谐。
制马鞍具鞍子
鞍子(本文只言驾车之鞍)是放在牲口背上,用以支撑搭腰、负重的器具。它是由木制鞍架(俗称鞍板子)、鞍磨子、鞍垫、搭子叠加,以两根皮条串联固定而成。冀东地区常见鞍架有两种形制:(1)交叉式,以两组相互交叉的方木连接,燕尾槽装板,交叉方木之间,鞍架左右,各装2支~3支以铁棍为轴的圆木,使搭腰方便滑动。(2)拱桥式,是用两只踅成拱型的木架做骨梁,以燕尾槽连接两块木板,再以穿钉加固而成。鞍板子多用坚实耐磨的榆槐木制作。
鞍磨子早期以皮革裁制,后演变为橡胶线板为之;鞍垫以2层~3层粗布叠加缝制而成;搭子外套用布缝制,内填充棉絮或树棕,其两端较厚,向中间渐而薄之,使牲口脊背舒适。
搭腰由长条形厚皮革或橡胶线带与马蹄形铁环,用厚铁皮铆钉连接而成。铁环与车辕以数匝“滚韁皮”制成的搭腰爪子连接。搭腰爪子套在车辕上,视牲口之高矮调解每匝长短。
肚带的用料和作法与搭腰相同,只是肚带用料稍小。肚带爪亦用滚韁皮,一端绑结在外车辕车独子处,另一端套车时由牲口肚下掏过,用活扣系牢在内车辕车独子处,以防止“辕轻”车辕翘起。
套具由套夹板和套链组成。套夹板是夹在骡、马、驴膀前颈上,与套链相连、横截面为椭圆形的两根木棍。连接两支夹板上端的皮条称上脑儿,间距一般是骡马三指、驴二指;连接夹板下端的皮条称下脑,长短视牲口脖颈粗细而定。下脑穿系在外手夹板下端,呈环套形挂在里手夹板上,由“吊死鬼”(环套)吊着,以防脱落。下脑长度视骡马脖颈粗细而定。夹板与套链的连接方法是:夹板各凿两个方孔,再用铁棍串联V字形皮带,皮带尾端与蹄形铁环铆接。蹄形铁环再与套链相连,套链尾端以铁钩勾在车辕曲眼内。
套包是骡、马、驴挽车拉犁或碾场时垫在前膀和套夹板之间椭圆形环状套垫。内充棉花破子、麻、棕草,外包布料缝制而成,要求其结实耐磨,两侧与夹板磨合处,再加缝皮革。骡马套包两端重合处系牢固定,用时套在脖子上;驴套包一般是用时扎上,卸套时解开。
鞧包括鞧坐、鞧盖、鞧搭和鞧爪。鞧坐是驾车时环兜牲口屁股后的皮带,两端与带钩鞧爪连接,钩在车辕曲眼上。其功用是避免倒车、下坡“蹲车”时车档子与牲口后股直接接触,或产生冲撞损伤牲口。鞧盖用于吊挂鞧坐,其形制是环骡马股背后,前端系一带旋子的铁钩,钩在鞍子的曲眼上;后端以三条皮带或绳线编织的带,呈放射状各用一长条皮带以铜(铁)环连接;鞧搭近似于腰带,外手与鞧坐蹄形铁环相连接,穿过鞧盖前端铁环,再与里手拴系的皮带扦子系结。如此设计,牲口蹲车时车辕前倾,鞍子和搭腰不会前滑,且又形成一种拢合力,车行平稳,可谓独具匠心。
笼头系用滚缰皮或线带系结而成,套在整蹄牲口头上的套索,用以连接缰绳。脑门处连接左右线带的绳线,多带装饰并配以红缨,称“脑门”;下唇上边穿连线带的滚韁皮称“下颌”,穿连旋子,插系缰绳。
鞭子是用于驱赶、指挥牲口的用具,也属马鞍具范畴,由鞭杆、鞭条组成。古时,赶马鞭子的竹条(鞭杆)叫策,鞭条(皮条)称鞭。今语“鞭策”一词即由抽打马的意义引申而来。古代常以驭马比喻对人民的统治,如《韩诗外传》载:“昔者先王使民以礼,譬之如御也。刑者,鞭策也……御民有道矣,法得则马和而欢,道得则民安而集。”
鞭子由鞭杆和鞭条组成,分长鞭(俗称晃鞭)和短鞭两种。长鞭用于驱赶、指挥长套牲口;短鞭为普通常用之鞭。两者制作方法相同。
鞭条除主条外,还包括鞭缨、鞭爪和鞭梢。鞭缨系装饰品又是标记,原来多用羊毛染成红色,后以细尼龙线代替。甩鞭时一旦鞭条脱落,以红色鞭缨为记方便寻找。主鞭条有縢和拧两种编法。縢鞭条,一般由4根中间略薄两端渐厚的皮条,均由中间对折勾在铁钩上,分成两股,拧绳10厘米左右,再分成4股,每股2根,挑一压一,编4厘米~8厘米,再分成8根,按挑2压2的规律转圈编织。由拧改为编时,中间加1条~2条皮芯,皮条芯始细而逐渐变粗。縢编至预定长度,截断皮芯,将皮条分成4组,每组2根,每组压相邻的一组,然后再分成单根(即8根)围编收头。
拧鞭条,系分两段拧绳,上段约占五分之一,下段约占五分之四。拧绳先下后上,以4根中间略薄两端渐厚的皮条合成两股,均由中间对折勾在铁钩上,从与鞭爪连接处拧起,达到预定长度时,两股削薄回环,拧紧后将上端的皮条穿入两个回环继续往上拧绳,最后回环收头,穿皮条栓系在鞭尖上。
上粗下细,为鞭条、鞭梢的连接段,一般接两段。由于鞭子下段易磨损,需随时更换,故多采用鞭爪连接鞭梢。鞭爪的打法是:用一细皮条或鞭梢,中间略粗,向两端渐细。两端削薄,一端回环,勾在钩子上;另一端回环后与前者搭接在一起,用旋子(一种拧劲的专用工具)钩住拧成一段无破头的绳坯子。再将坯子穿入鞭条下端的活套,与六分之一处折起拧绳,另一端在三分之一处折起拧绳,两端环套会合后,将后者穿过前者,再将鞭爪下端穿过后者锁紧便成。第二节打法同上,只是皮条或鞭梢比上节稍细。第二节鞭爪下接鞭梢。
鞭杆一般分两段,上段用竹枝拧编,称鞭尖;下段为细竹竿或木杆,与鞭尖接在一起。短鞭亦有用五根毛竹直接拧成,不接杆者。拧鞭尖用材为细长毛竹枝,先将其小枝杈削掉,然后蒸煮使之蔫软。按长短粗细分类,3根为一组,错开竹节,将粗的一端捆扎,如拧绳一样将3根毛竹枝拧成绳状,晾干后则定型不散。木杆多用不易弯曲变形带皮的石泵木,也有的用细竹竿,后者不如前者。木杆一端缠布条,以羊肠线束之,长15厘米左右。另一端削成三棱锥体,鞭尖粗端逐渐削薄,插在木杆三棱锥部,选其一削出缺口用玻璃钉钉在木杆上,再用羊肠线缠绕锁紧。有的不用钉钉,而是在一根毛竹和棱锥的一面分别削出坎,扣合后用羊肠线缠紧。尼龙绳出现后,多以细绳代替羊肠线。尼龙绳有弹性,不如羊肠线好。
鞍马具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原始的胸系法,从仅靠靷、韅、轭(叉形木)等曳引单辕车,渐次演变成近现代大车的单、双套(亦有三套)驾系法,且又有与之配套、设计科学、性能优良的鞍马具,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制马鞍具打绳子
传统打绳多以麻为原料。麻分青麻、红麻等多种,冀东平原以种植青麻为主。青麻长成收割后,放入池塘中浸泡,俗称沤麻,使其表皮与茎秆自然脱离。通过人工剥离、摔打、洗涮而获取麻筋(俗称麻皮儿),即为打绳的材料。
打绳需使用一种称之为“机子”(如下页图)的工具,其形制为铁制曲柄式摇把,顶端弯成尖钩子,摇把曲柄前端,装一木制短柱形挡板,再用一长形木板作支撑架,上钻圆孔,摇把顶端弯钩处,穿过圆孔。一般“机子”安装曲柄摇把3个~6个。每个曲柄摇把所旋转接续的麻筋,亦是绳索之一股。另一端“机子”一般安装1个~2个曲柄摇把。
打绳时,按所需绳索之长度,设定两端“机子”的间距。“机子”多股端用1人~2人匀速转动与几只摇把相对应的长形木板,通过转动木板而同时带动几只曲柄摇把转动;每只摇把弯钩上,不断接续麻坯儿,使其均衡缠绕成筋。所需长度够时,环勾在另一端“机子”的弯钩上。此时两端“机子”同时正反方向匀速转动摇把,再用一个称作“瓜”的木制器具支撑麻筋,因“瓜”上凿有凹槽,每个凹槽一条麻筋,持“瓜”者在双方作用力下,稳撑“瓜”慢慢滑动,“瓜”尾后便成绳索。
.政协唐山文史网[引用日期]当前位置:
是不是觉得凡事都拿腿来走有些蛋疼且力不从心?小编告诉你一个方法,让你轻松拥有坐骑,前提是你要有一个鞍
编辑:PigSama发布时间: 14:26
  是不是觉得凡事都拿腿来走有些蛋疼且力不从心?小编告诉你一个方法,让你轻松拥有坐骑,前提是你要有一个鞍
  玩家可用鞍对着欲骑乘的生物(只限被驯服的马及猪)点击鼠标右键来骑乘。玩家可以控制驯服的马的前进后退甚至是跳跃。但是,猪的行动无法由玩家控制,玩家只能通过萝卜钓竿来控制猪。除以上两者之外,鞍无法被装置在任何其他生物身上。玩家可随时骑上或离开鞍,鞍将永久留在马或猪的身上。装置有鞍的猪死亡或被闪电劈中将会掉落鞍。鞍在马的新UI中可以自由拆卸。
  除了将马、猪作为代步工具之外,还可以骑乘装置鞍的猪从高处跳跃落地以获得&当猪飞时&成就(须先获得成就&斗牛士&)。
  鞍可以在地牢、下界要塞、沙漠神殿、丛林神庙以及NPC村庄中铁匠铺的箱子里被找到。鞍也可以与村民交易取得。目前鞍无法被合成,也许将来鞍可以利用皮革当原材料合成。
  运猪车
  将一只装备鞍的猪推入矿车就可以得到一台充满动力的运猪车。当玩家骑乘一只在矿车上的猪时,猪会带给矿车动力进而推动矿车。运猪车的速度比一般矿车还要更加快速,再加上一只胡萝卜钓竿就可以控制矿车方向。这个方法可以替玩家省掉不少黄金来打造充能铁轨。
  骑猪的同时,腿部盔甲是无形的。当你蹲下,你会看到两个装甲和你的腿。
  被骑的猪将忽略其他玩家所给予的小麦。
  你知道吗
  在标题界面中闪动的文字里有一条便是 &Ride the pig!&.
  当你处在骑乘状态时,如果向猪投掷鸡蛋或雪球,可能会在飞在空中。但是,这需要一定的技巧才可以实现,因为当你对准猪(使用右键)投掷时,你会解除骑乘状态。
  腾空的最简单的方法可能就是把这些东西向上扔,但是一般会需要扔偏许多。
  当猪坐着时,若希望前进,可以把指针直接指向它,并点击左键。但请注意,由于左键同时也是攻击,所以当攻击次数过多后,猪会死亡。此外,如果你骑着猪飞下悬崖,猪,还有你,也都死亡。
  当骑乘猪来到突出的地方时,操作猪跳跃可能会使玩家相移进上方的砖块里,而会进入窒息状态,造成伤害。
  当处在骑乘状态时,摧毁物品块时花费时间比非骑乘状态更长,基本上和在水中的所需时间相近。
  由于被动生物似乎不会再像1.8(Beta)中那样刷新消失,因此当玩家解除骑乘并离开后,把鞍留在猪身上并不会消失,当然,前提是猪没有去别的地方。
  原来马是有单独的可合成的鞍,但为了平衡游戏难度,Jeb去掉了马鞍。
经营许可证:皖ICP备号-1,QQ:1104747 、5633249游牧民族鞍与马从不分家 带你走进马鞍的前世今生_马术_新浪竞技风暴_新浪网
游牧民族鞍与马从不分家 带你走进马鞍的前世今生
  蒙古民族被誉为马背民族,成吉思汗和元朝时代横跨欧亚的广袤土地,都是马蹄耕耘的。马鞍的发明,才使蒙古人跃上马背,变成一种所向无敌的生产力和战斗力,成就了这一切煌煌业绩。游牧文明的历史和光荣,有一笔要重重记在马鞍的账上。
  历史与马背
  蒙古族是马背民族。从五、六岁开始骑马,到七、八十岁只要能爬上马背,照样能奔走驰骋。马背几乎是他的半个家和全部生活。蒙古人离开马背,如鸟之失翼,车之折轮,英雄失去用武之地。但是,英雄与骏马,是靠马鞍连接在一起的。只有当马鞍把他(它)们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生产力和所向无敌的战斗力。古老的岩画和历史研究已经证明,早在1万年前,人类刚刚进入新石器时代,就开始驯养野兽,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牲畜和骑乘。那时候还没有鞍辔,牧人或者猎人都是骣骑。但是到了公元前300年左右,匈奴的骑兵和马鞍已经相当精良,赵武灵王靠着学习匈奴,胡服骑射,富国强兵,成为一方霸主。后来成吉思汗的铁骑雄风,曾经席卷欧亚,耕耘过半个世界。马背就是蒙古人的摇篮,马背就是蒙古人的天下,马鞍和马鞍具功不可没,应当浓墨重彩,大书一笔。
  地位与概况
  骏马的地位崇高,自然也提高了马鞍的身价。蒙古牧人做好一副称心如意的马鞍,就像汉族农民买到一块土地一样,那是一种非常惬意和隆重的事情。“女人们有钱戴在头上,男人有钱用在马上”,一匹训练有素的快马,配上一副雕花镶银的马鞍,一下子就抬高了主人的身价。“雕鞍未解玉骢骄”,人靠马扶,马靠鞍妆,马鞍的优劣和好坏,是主人身份和地位的体现。不用看人,只要看看他的坐骑和马上的装扮,就可以知道主人个大概。这种浓厚的社会氛围和历史传统,导致创造了辉煌的鞍马文化。从现在流传在蒙古各地的马鞍来看,搜集起来完全可以搞一个马鞍博物馆。
  就笔者接触到的马鞍,就有金马鞍、银马鞍、铜马鞍、景泰兰马鞍、檀香木马鞍等等。由于地域和背景的不同,形制也多种多样。就从裸鞍来讲,有全木头的,有木头做鞍板,鞍座和前后鞍鞒用铁做的;有的鞍鞒高耸,又厚又大,有的只是两个小片,全部鞍木都用牛皮包裹起来,玲珑而光滑;同时又分实用型、豪华型二类,还有用于赛马、狩猎、战争的马鞍,样式又有不同,以及小巧华丽的坤鞍等等,不一而足。
  所谓金马鞍、银马鞍等等,都是就马鞍的装饰而言,并不是全用金子和银子制成。裸鞍及马鞍的骨架,不论怎样高贵,多数还是木头的。金属、骨头、景泰蓝和其他材料,装饰的都是有关部分。比如鞍棱,前鞍鞒的前面,后鞍鞒的后面,鞍板鞍座上面,大韂小韂,后鞦襻胸,嚼子笼头等等。鞍棱上的装饰,一般是两条对成,系很细的窄条,但是上面也有精美的图案。鞍鞒前后的图案根据马鞍的形状,十分讲究和突出,民族特点极为浓厚。鞍板鞍座上的装饰,主要是银鞍花。
  特点与构造
  蒙古马鞍的制作,是木工、皮毛、金属,甚至刺绣等多种工艺的综合。对于蒙古马鞍的长处,宋朝人彭大雅在其名著《黑鞑事略》中,就有精辟的论述:“其鞍辔轻简,以便驰骋,重不盈七八斤,鞍之雁翅,前竖而后平,故折旋而膊不伤;镫圆,故足中立而不偏;底阔,故靴易入。缀镫之革,手揉而不硝,灌以羊脂,故受雨而不断烂,阔才逾一寸,长不逮四总,故立马转身至顺。”经过千百年的锤炼,蒙古马鞍具的制造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有自己生生不息的传承人。兰州的景泰蓝马鞍、多伦马鞍、科左后旗的军鞍,都曾经是当时的名牌。科左后旗制作的马鞍,曾经支持过僧格林沁消灭八国联军。
  马鞍的原料一般多用桦木。桦木砍倒以后,一般要干燥三四个月才能使用。一副马鞍一般只用四大块材料,两块凸形的叫左鞍板和右鞍板,两块u型的叫前鞍鞒和后鞍鞒。用常人的眼光来看,把这四块木板对在一起就行了。但是,这里有个角度、宽窄、弧度的问题,而且在做的时候不断地变化,远不像人们想像的那般容易。民间没有模具和机器,全凭匠人的眼力和经验来完成,可以说是一种绝活。这也是民间手工艺的神秘性和个人风格所在。用各种各样的手锛子和木锉做出雏形以后,就可以固定在一个地方把缝隙胶合。等胶干透,在前后鞍鞒和鞍板、鞍座相接的地方,前面打8个眼,后面打10个眼。每两个眼里,贯进一道湿牛皮钉,等到湿皮钉一干,就把它们硬绷绷箍成一个整体。后面所以要多打两个眼(也就是多加一道钉),因为后鞍鞒下面承受着人们臀部的压力,比较吃紧。左右鞍板的前后,还要各打4个眼,用来穿缀捎绳。左右鞍板前面各打一个方形大眼,用来穿缀马镫。后面鞍板左右各打一个眼,里面穿出绳环,准备将来连接后鞦。染色和油漆是最后的一道工艺。
  这样做出来以后,还是一副裸鞍,远远达不到能够使用的程度。它上面要包起来,下面要衬上屉子,左右加大韂小韂,前后穿上捎绳,才能成为一副完整的马鞍。
  这些东西看上去简单,却十分科学,处处闪烁着游牧民族的大智慧。是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统一,科学与审美的结合。大韂是香牛皮做的,上面有轧出来的各种民族图案。呈现一个大u形,上端就用捎绳挽个疙瘩,固定在鞍板前后两个地方,不用另外打眼。挽疙瘩的地方嫌不雅观,上面罩上一个银鞍花,蒙古语叫着巴阿孛尔,没有大韂,骑士的腿就会直接接触马肚,让马汗把衣袍打湿。马镫由镫绳和镫盘组成,镫绳穿在前鞍鞒后面、鞍板前面的孔里,样子很像人们的裤带,一端有带卡子,一端有窟窿眼,可以根据骑士的腿长腿短,随时加以调整。为了防止镫绳磨着人腿,要用一小片香牛皮或者栽绒把它盖上,汉语把它称之为小韂或者夹垫。小韂要用两个银泡钉固定在底座上的栽绒下面,这种银泡钉,也叫达罗勒嘎。小韂上也有图案,或刺绣或压成。捎绳的一面,前后一般是8根和16根。人骑马的时候,还可能在褡裢里多少装一点东西,同时驮在马身上,为了防止褡裢在人上、下马的时候带下来,或者人不骑马的时候掉下去,就要用捎绳把它们捆上。
  一副马鞍上,必须配备两条捆肚,前捆肚在马的胸部下面、后捆肚在马肚子下面揪紧。带扣环的捆肚都在左面,右面的皮带上面有窟窿眼,或者用皮条辫成,以便像人的裤带那样随时可以捆紧。这样马鞍子才能稳稳地搭在马背上面。跑上二三十里以后,一般还要紧一次捆肚。在蒙古语里,左边和右边的捆肚叫法还有区别,左边有带卡子部分的叫奥楞,右边没有带卡子的部分叫哲里木。马鞍的下面,靠着马背,一定要备两层毡子,一软一硬,称之为鞍屉,鞍屉有保护马背的作用。下面的软屉,不装饰。上面的硬屉,也要纳出各种好看的花纹。鞍屉与马鞍不相连接。
  蒙古族散布的地方地域辽阔,各地的气候、地理、文化背景和周围民族的影响都不同,表现在马鞍上面,也显得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山区的马鞍,一般都带有后鞦,防止下山时马鞍向前滑脱。巴尔虎的马鞍,前后鞍鞒低,底座宽大,银饰用的特别多,图案细致。马镫比别处大一些,因为巴尔虎冬天寒冷,布靴或者皮靴外面要套毡靴,镫小了脚蹬不进去。有的地方,即使一个部族,马鞍方面也有微小的差异。就是一户人家,平时和喜庆那达慕上使用的马鞍,也有朴素和华丽、廉价和昂贵的不同。
  赛马用的马鞍,与平时大不相同,好多参赛马上备的屉子,只用单层毡子做成,用布挂面,样子有些像妇女们用的护耳。捆肚也只有一道,有的小孩骑参赛马,根本不备马鞍,只有一块屉子,千方百计减少马背上的负担,以便让它的速度发挥到最佳状态。
  礼俗和讲究
  在以骏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不论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都把马鞍看得非常重要。为了做一副称心如意的马鞍,他们甚至要准备好多年。一副普通牧民的马鞍,好一些的也能抵得上几头带犊乳牛、带驹骒马的价格。每当做成一副好马鞍的时候,就要选择良辰吉日,把左邻右舍和亲戚本家请来,大摆宴席,加以祝赞。祝赞人手捧哈达,让主人牵着那匹备好新鞍的骏马,把马鞍的所有部件,都要一一抹画,一一祝赞。而后让主人骑上这匹备有新鞍的骏马,朝他今年春节踩出的福路方向,耀武扬威奔驰一番。回来以后,要给他尝鲜奶,把哈达拴在捎绳上,然后入席跟大家一起欢宴。参加祝赞马鞍的本家邻居,也要手头带点礼品。各地的马鞍祝词千姿百态,宴会的风俗各不相同。有的地方一天就可以搞完,有的地方要持续两三天。
  牧人的马鞍,平常可以放在外面,晚上和下雨的时候放在家里。跑过长途的马鞍,不能马上卸下。等马落汗休息好以后,才把马鞍取下来,后鞍鞒朝下、前鞍鞒朝上竖起来放在地上,把大韂和鞍屉(鞍屉要另外拿出来)向两边展开,以便尽快晾干被马汗浸湿的鞍具。前鞍鞒如果朝下放置,好像让马头冲下一样,这是一种不吉利的表现。马鞍忌讳让孩子空骑上去玩耍。跨越马鞍,据说容易打梁(脊梁被马鞍擦伤)。正要备上马鞍出门,突然有一个什么事情走不成了,那么起码要踩一下镫盘,才能把马鞍去掉。否则,破神烂鬼就会骑到马背上面作祟。当然这种做法,可能含有一定的迷信观念,但是也可以看出牧人对骑马的慎重态度。
  (中国马会)
文章关键词:
收藏&&|&&&&|&&打印&&|&&关闭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鞍马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