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头刺刀叫csgo什么箱子出刺刀名字

世界名刀介绍之刺刀 简介  刺刀又称枪刺,日本人称为铳剑,是... - 装备 - 广场 - 517旅行
你可以修改本话题所属的主题分类,方便大家发现和讨论
8922次浏览/14个回复
世界名刀介绍之刺刀
简介  刺刀又称枪刺,日本人称为铳剑,是装于单兵长管枪械(如步枪、步枪前的刺刀冲锋枪)前端的刺杀冷兵器,用于白刃格斗。也可作为战斗作业的辅助工具。刺刀由刀体和刀柄两部分构成。按形状分为片形(刀形或剑形)和棱形(三棱或四棱)两种。按与步枪连接方式又分为能从枪上取下装入刀鞘携行的分离式和铰接于枪侧的折叠式两种。分离式刺刀多呈片形,有的背刻有锯齿,并能与金属刀鞘连接构成剪刀,具有多种功能。现代刺刀一般刀长20~30厘米,它在近战、夜战中仍有一定作用。[编辑本段]历史早期  13世纪中叶,中国首先发明了火枪,并逐渐传入欧洲,此后,军队出现的大批火枪手。当时使用的前装式火 枪,装填和发射一发弹药通常需要一分钟,所以火枪手往往需要旁边有长矛手提供保护,以防适度兵袭击。火枪手自己也需在火枪之外,再配备一把刀剑或一支长矛。刺刀雏形  据史书记载,中国明朝时(1451年)首次出现在铁铳上安装矛头用于刺杀。从将火枪与长矛的性能融于一身这一点来说中,刺刀的最早起源在中国。直到100多年后的16解放军刺刀世纪中叶,欧洲才出现了在猎枪上安装矛头用于刺杀猎物的发明。诞生  关于真正的的诞生,欧洲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由一不知名的法国人于1610年发明的;另一说法是由法国军官马拉谢·戴·皮塞居于1640年发明的。但这两种说法都认为世界上第一把刺刀的诞生是法国小城巴荣纳(Bayonne),所以欧美把刺刀叫作 “Bayone”。这种最早的刺刀为双刃直刀,长约1英尺,锥形木质刀柄也长约1英尺,可插入滑膛枪枪口。评价  不论皮塞居是不是第一把刺刀的发明人,他确是最早将这种插塞式刺刀装备部队的人。1642年,已成为元帅的皮塞居在率军进攻比利时的伊普尔时。为手下的火枪手配备了刺刀,这样就无须再用长矛手枪来保护火枪手了。改进  但是,插塞式刺刀存在连接不牢,妨碍射击等缺点。法国军事工程师、陆军元帅德·沃邦于1688年又发明了用专门套管将刺刀固定在枪管外部的套管式刺刀。1703年11月 15日,在德国西部的斯拜尔巴赫河会战中,法国步兵首次上刺刀冲锋,战胜了普鲁士军队。这以后,刺刀广泛装备了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军队,长矛从兵装备中被淘汰。   后来,各国军队对刺刀进行了许多改进和完善。20世纪50后,随着步枪的自动化和战场上各种火力密度的增加,刺刀的作用和地位日趋下降,但它仍是步兵进行面对面格斗所不可缺少利器。[编辑本段]名称来源  Bayonet的名字来自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城市Bayonne,文件记载中利爪30式刺刀提到刺刀于1647年时第一次在此使用。 刺刀最早是一种防御性的武器, 在前膛枪发射之后, 以两三层人墙和刺刀, 抵挡敌军的前进。刺刀是一种军用品, 没有任何民用价值, 从未见有人配上刺刀去狩猎的。 但这并不表示民用枪不该有刺刀座, 同样的, 有史以来,未曾听说过有歹徒用上了刺刀的枪枝去行抢的。[编辑本段]结构早期  最早的刺刀是梭刀式样的;因为早期的火枪只能装填一发,重新装填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在火枪发射了弹丸之后, 把刺刀装上, 当成长枪使用, 而刺刀柄是藉塞入枪管来固定, 因此完全排除了再度发射的可能性。此种刺刀称为塞入式刺刀(Plug Bayonet)。 此一时期的刺刀战术有两个特性: 一是刀和枪是不相容的, 二是刺刀的地位和枪相等,如果不是更重要一些。改进  随着时代的演进, 当然有人想到枪和刀不需要互相排斥,法国的要塞专家沃邦(Sebastien Le PrestreD80军刺刀De Vauban)在1688年发展出了套在枪管外的套筒型枪刺(Socket Bayonet), 在枪管外有一个突起的卡榫, 在套上刺刀后扭转入套筒的凹槽固定。 此时, 随着枪械技术的演进,一般以为刺刀已经成了辅助的战斗工具, 外形大为简化, 往往只是一条有尖端的金属棒。 其位置多是偏向一边, 以便火枪手在装上刺刀后,仍能由枪口装填弹药, 由于火枪已经很长, 枪刺长度大约在14至18寸之间。19世纪  到了19世纪,刺刀的演进随着欧洲列强的争霸全球, 和枪械一样有了长足的发展, 而且再度受到了重视。 一般是制成了长刀(Sword/Saber Bayonet)的形式, 刀刃在20寸以上。 思维趋势倾向为多功能, 装上步枪可以当刺刀用, 不装在枪上时也可以当成军刀单独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  到了19世纪后期, 以弹簧为助力的固定卡榫被普遍采用, 刺刀的长度大为缩减, 演变成短刀(Knife Bayonet)形状, 刀刃在20寸以下, 甚至全长不到15寸也有, 这种样式基本上一直沿用至今日。   刺刀座的设计也是经过许多变革, 林明敦滚轮式步枪在枪管侧面的刺刀座, 下图为装上刺刀后的枪口近照, 刀面水平, 平行于地面。二十世纪  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 刺刀仍是相当重要的军械, 士兵们人手一把,制造数量庞大, 至今仍有大量留存。 但是在真正战斗中, 两军以刺刀对决的例子愈来愈少, 到了二次大战,只有中国军队和日军还有大规模使用刺刀拚斗的例子。 其他军队, 多是以刺刀作为吓阻工具, 或是多功能的战斗刀, 其长度也逐渐缩短。[编辑本段]类型日本  日军对刺刀的重视程度, 由其九九式轻机枪上都装有刺刀座可见一斑, 这也是全世界唯一的特例。 英军也曾在斯登冲锋枪上搭配了刺刀, 但其实用价值是相当可疑的。二十世纪末  等到半自动和全自动武器普及, 并配上了高容量弹匣之后, 单兵沙漠用刺刀的火力大增,刺刀的地位更是江河日下, 除了夜袭等敌我不明, 两方极度接近而且敌我混杂的时候, 根本没有端枪冲锋的机会, 大老远就会给扫倒。最近一次的事例, 是1982年在福克兰岛龙丹山阵地(Mount Longdon, Falkland Island), 英军发起了刺刀冲锋,以29名英军、 50名阿根廷部队死亡的代价, 夺下据点。 可见偶而用之, 倒也还有奇效。   二十世纪末, 以卅米内刺刀见红著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也放弃了拚刺刀的战术理念。 现代刺刀的发展, 走上像瑞士刀一样, 讲究多功能, 而且要短小轻便、 易于携行。   刺刀虽然在今日实战上的重要性日益减小,但是仍是训练部队的一个重要课目, 对培养体能, 士兵日军刺刀的集体意识和杀气, 有很大的助益; 就如同齐步走, 踢正步一样, 永远不会从部队完全消失。但是练兵者也莫要本末倒置, 将其当成主要战术, 实战时如同驱民于壑。。   由于百年来各国生产了不计其数的刺刀, 种类式样繁多, 因此搜集刺刀也是军品搜藏的热门项目。 刺刀虽也是可以杀人的军品, 但是没有枪械敏感, 比起搜藏军服、 配件, 却又多了那么一点致命的吸引力。[编辑本段]刺刀的各部名称简介  以大部而言, 可分成刀柄、 刀格, 刀身和刀鞘。   Hilt: 刀柄   Cross Guard: 刀格、 镡、 刀鼻   Blade: 刀身   Scabbard: 刀鞘   刀柄可细分成:   Grip/Handle: 刀把   Pommel: 刀头   Press Stud: 刺刀座卡榫   Mortise Slot: 刺刀座槽   Spine: 刀把背   Flash Guard: 枪焰护片   Oil Slot: 注油孔   刀把的材质也是五花八门, 有全金属的、 电木的、 合成材质的。 过去以木质为多, 现代则多为合成材质。 木把上有的又有各式的防滑纹, 横纹、 斜纹、 菱形纹等。   枪焰护片, 顾名思议, 是在刀把背上加装一块铁片, 以防枪口火焰伤及刀把和刀把背。 有些久历沙场的刺刀, 因为没有枪焰护片, 刀把背上有明显腐蚀痕迹。 但这并不是常见的配置, 只有德国制的刺刀才常看到。   注油孔是供润滑油进入刀把内的一个洞, 提供内部机件(刺刀座卡榫、 刀鞘卡榫、 弹簧等)润滑之用。 有人亦称其为漏水孔, 指的是万一内部进水时, 能让水份快速流出。 这也不是常见的配置。   刺刀座槽是一个鉴别刺刀型式的重要指标。 供毛瑟步枪使用的刺刀,和其他枪械的刺刀迥然不同; 一般称毛瑟刺刀座槽T/O型, 而其他的为T型。 以中国字而言, T/O型不如说是十字型更为妥切。这是毛瑟刺刀的重要特征, 没有别种步枪使用此种座槽。 毛瑟在1895年取得一项刺刀不接触枪管的专利,但是到了1898年式才完成H型插座的设计, 在此之前的毛瑟步枪, 都是采用枪托下插座型式。 另一个例外是阿根廷的1909型,为了重覆使用1891型步枪刺刀, 因此阿根廷1909年型也采用了T型。刀格可细分成  Quillion: 护手钩   Muzzle Ring: 枪口环   枪口环是供刺刀固定在枪管之用, 除了德国之外,各国刺刀都有枪口环。 毛瑟考虑在枪管上加上外物会影响弹道, 因此德国的刺刀从1898式起, 都没有枪口环, 是其特色。 不过外销的毛瑟,却都有枪口环, 可能是因为买方坚持, 觉得光是H插座不够牢靠。   枪口环的长短, 也是一个鉴别刺刀型式的指标。刺刀座在枪托下的, 枪口环延伸较长; 毛瑟式刺刀的枪口环则紧贴刀背, 因为其刺刀座便在枪管下。 一个例外是Enfield No. 1 Mk III*和1907式刺刀的组合, 在枪口下另外有一个圆柱供枪口环套入。 由一把刺刀上, 枪口环到刺刀座槽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刺刀座到枪管的位置, 也可判断出刺刀座到枪口的长度。 因此, 大致可以决定枪枝前端各要件的相对位置, 因而决定其形状。   护手钩在19世纪末期很流行, 大多数刺刀都有这样的设计, 大多数向前弯; 德国的1898系列刺刀护手钩则向后(也叫Quill Back)。 一次大战后的刺刀大都去掉这一项配置。   德国1898型刺刀有向后的护手钩刀身可细分成  Ricasso: 刃柄   Point: 刀尖   Edge: 刀刃   Fuller/Blood Grove: 血槽   Spine: 刀背   刃柄是最常有印记的部份, 通常会印上生产者的厂徽或名字。   刀身的形状、 长短差距极大, 但是可以粗分成单刃、 双刃, 半双刃三种。   单刃最有名的例子是日式的明治三十年式, 其形状如同武士刀, 只有一面是锋利的, 另一面为刀背。   配合日本三八步枪使用的中期型明治30年式刺刀, 单刃   另外, 单刃、 半双刃的刺刀, 还可分成上方开锋和下方开锋两种。 当然此处的上方、 下方指的是上刺刀时的方向。 一般以下方开锋较多, 因为上方开锋的刺刀, 刺入人体时, 伤口正对枪口; 喷出的血液有可能大量进入枪管之中。   绝大多数的刺刀为半双刃,差别仅在于刀背开锋部份的长短。 枪口火焰产生的高热, 对刺刀金属会有一定影响, 枪口下的部位, 仿如不断的经历□火程序, 应当补强。多数刺刀的刀背为刀刃中最厚的部位, 双刃刀则无法达到此一目的。 德国在一次大战中, 还曾使用过一些1898型刺刀,背面具有锯齿(Sawback), 当时曾引起交战国的交相谴责, 与毒气、 美军的散弹枪, 同列为不人道的武器。   以制造的难度而言, 刺刀对加工技术的要求较高,尤其是在对公差的控制上,须保证枪口环、卡榫尺寸与步枪相吻合,因此普通铁匠铺难以打造。刺刀在中国的生产, 和枪械一样, 发展的非常缓慢; 汉阳兵工厂在成厂十年中,生产了130,726各式枪支, 却只生产了2,310把刺刀。 在军阀时代至抗战之前, 更是大量向欧洲列强购入了各式刺刀。   中国自制的刺刀, 主要是供汉阳造和各式土洋毛瑟步枪使用。 汉阳造的刺刀为单刃, 长度及造型类似日本的明治三十年式。 中正式和其他毛瑟步枪的刺刀, 刀刃形状则有英式1907年式和比利时1924年式两大类。   由于产量有限, 造枪和造刺刀分开, 因此到了抗战时,地方部队中有许多士兵没有刺刀。 例如开赴前线的川军, 记载中说有的枪栓要用绳子绑住才不会掉出, 士兵一律没有刺刀。 有的部队干脆发给士兵大刀,以近供战使用, 至少大刀片的供应可以自给自足。刀鞘可细分成  Throat/Mouthpiece: 鞘口   Frog Stud: 皮套榫   Chape: 鞘标   刀鞘在二十世纪初多为皮制, 以厚实的皮革制成,两端配上金属套。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各国多以全金属制造刀鞘。 美军则以合成材质、 纤维板或金属片作材料, 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以电木制作,但还是以金属为主。 中国在抗战时, 因物资匮乏, 曾以猪皮制造皮套, 连着腰带环, 类似今日的民间猎刀皮套。 日军在战争末期, 油尽灯枯,曾以竹片、 木片制造刀鞘。   国造元年式刺刀及金属刀鞘   皮套榫也是一个鉴别刺刀年代的指标, 一次大战及之前的皮套榫, 大致为圆型, 状如香菇, 一战之后, 开始有L型出现, 有如反置的衣钩。 近代美式刺刀则不用皮套榫, 以双钩挂在弹带上。各种形式刺刀分类  Plug Bayonet: 塞入式枪刺   Socket Bayonet: 套筒型枪刺   Sword (Saber) Bayonet: 长刺刀   Knife Bayonet: 短刺刀   Triangular Bayonet: 三梭形刺刀   Integrated Bayonet: 折叠式刺刀   从刺刀出现之后, 便有人想到, 为何不将刺刀固定在枪上, 使用时伸出,不用时收起, 一来不会有遗失之虞, 需要时, 也可以很快的备便。 最早的折叠式刺刀装在荷兰的1826/30年式火枪上, 以螺栓固定在枪侧。之后陆续有零星的例子, 但是从未成为主流。 近代较有名的是中国的五六 - 一式冲锋枪, 在枪管下有回叠的枪刺, 仿自俄式的SKS折叠枪刺。在越战记录片和电影中常有北越军使有此型枪刺的镜头。 但是五六 - 一式采用折叠枪刺的理由, 经济上的考虑可能大于战术思想的辩证。   折叠式刺刀不能成为主流的原因, 有如上述, 士兵们使用刺刀的时机, 千奇百怪, 战阵上使用反而是末节。 (服役时曾见人以刺刀砍凤梨、 切西瓜、 开牛肉罐等), 装在枪上的固定枪刺, 当然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发表于08-08 13:57
8922次浏览/14个回复 
这位兄弟,我建议你配一些图,这样比较形象生动些。
我也比较喜欢刀剑,曾研究过倭刀和回刀......那真的是一种力与美的结合。
你好,谢谢您的建议,今后再发帖有图片就我就发上来
唐刀是直刀,相比于弯曲的倭刀和更弯曲的回刀更符合我的审美。
可惜随着工艺的缺失,尽千年前神州就难觅优质唐刀的踪迹,反而是偷师的倭国在那一岛上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了倭刀。
关键在中国骑兵军团作战,这种不适合。慢慢就淘汰了。也没什么遗憾的。
实话实说:关键是自唐后,中国就没有自己的骑兵了!!!而步兵。。。
回刀(大马士革刀)被用很久的。
弯刀银枪,燕云十八骑。。呵呵。
没错,自从丢了燕云华夏再无产马只地。
也不能那么说。中国的历史是由在这片土地上的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片土地上,一直有强大的骑兵。
也是,我狭隘了。
不过游牧民族的冶炼技术,所以也是名刀消失的一个原因吧。
后来通商也不差。只是大军团制式装备不能像日本那么做。呵呵。游牧民族的骑射太强悍。
骑兵是古代战争中最主要的力量之一,无论东方西方,对骑兵都是十分重视的。从春秋时期到近代,骑兵使用的武器是五花八门。&& && 骑兵常用的武器,多种多样,既有刀、剑、矛、长刀、弓弩这些常见的武器,也有马戟、槊、狼牙棒等偏门兵器,但是,像评书里面李元霸那样手挥一对八百斤大锤的狠主儿显然是臆造,那是举重运动员不是将军,否则连马都吃不消。&& && 中国骑兵最初的武器是剑,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之后,骑兵们都用剑,两面开刃,便于从敌人盾牌边上攒刺。秦早期骑兵在进攻时的武器是骑弩,其作用主要是奇袭,军队主力还是步兵。汉以后,骑兵逐渐成为机动军团主力,短兵相接的大规模战斗越来越多,并且双方速度较快,交手时往往一击定胜负。汉军的作战动作是劈砍,匈奴的作战动作是推削。有一面刃的剑已经无法发挥作用,而带有一定弧度的刀,则因为其杀伤力大而得到重用。这种打法,往往就是不管你有没有盾牌,当头一刀,或者借着马的冲力迎面推出一刀,有盾牌也给你劈开了再说。&& && 中国古代的骑兵刀到南北朝之前都是马刀,最典型的就是环首刀,它的环是绑在胳膊上避免掉落的。到了西夏时,铁鹞子军干脆将刀和手臂的环甲连成一体,不砍断他的胳膊,刀是掉不下来的。环首刀越长越难造。春秋时,孙吴士兵的环首刀平均长度是70厘米,蜀汉时,是120厘米,这也反映了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骑兵除马刀外还有随身短刀,因为短刀贴大腿而挂,所以叫“拍髀”。这其实应该算是长匕首吧,是用来割取敌人耳朵或首级的——够狠的吧!&& && 有趣的是古代骑兵配备盾牌的不多。在三国时期,盾多用来做防御工具而不是进攻武器。当时也有叫橹的防具,盾小橹大,都是差不多的东西。出土的漆盾有2厘米厚,木制挂漆、蒙牛皮。有记载,饿急了的公孙瓒军曾经煮盾皮吃。中国古语里管盾也叫“吴科”,屈原楚辞里有句“……操吴戈”,有人认为就是“吴科”之误。盾、橹都是大家伙。这样的东西,骑兵配备起来有些玩不转。骑兵防御主要靠甲。西方骑兵的全身的铠甲要用螺丝起子才能穿上脱下。中国骑兵铠甲则主要是遮护前胸后背等要害部位,比如玄甲、明光铠等,四肢部分就算有甲也比较薄,这样便于作战。&& && 欧洲骑士用刀的很少,用枪矛的很多。原因是直到马扎尔人(匈牙利人的先祖)横扫欧洲的时代,欧洲古代骑士还没有马镫这个小东西。单手能够使用的长矛比双手才能使用的长刀要受欢迎得多。中国古代使用长枪的主要是将领,关羽刺死颜良,应该用的是矛。原因也很简单,当时的将领多半盔甲在身,和普通士兵相比,挥劈不便而利于突刺,因此使用枪矛更为合适。同时,枪的使用方法是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和大刀相反,因此将领用右手察看地图,指挥部队的时候,左手依然可以控枪横于马上,做戒备状。&& && 中国古代骑兵还特别常用的一种兵器就是戟。三国时用得很多,但是并非方天画戟,那是纯粹的仪仗用具。战斗时使用的戟称为马戟,形状简单的就是一横一竖,如“卜”形。也有叫“雄戟”的,加了个弯钩,像“丫”字形。典韦大战张绣时用的就是这种雄戟,“一叉入,十余矛摧”。利用戟上的钩可以夺得敌人的长兵刃,因此使用这种戟需要比较高的技术。骑兵的戟越长越厉害,不过也越不容易使。一般是2.7米到3.2米不等。至于“丈八长矛”,可能达到4米长,这就不是一般的武将能使的了。那个时代的很多人都以短戟护身。孙权击虎,董卓砸吕布都是用短戟,比我们现在拿个茶杯砸人狠多了。魏文帝曹丕也是个使用短戟的高手。不过,没有马镫的时代,用戟好像没有用矛或者用槊那么顺手。就算有马镫,腾出两只手来用戟也得有点本事才行,所以戟似乎有些华而不实。汉朝后期,槊开始逐渐代替戟成为了骑兵主要的武器。&&&& &矛和槊都是长枪,比较有名的如公孙瓒的双头矛、张飞的丈八长矛、单雄信的枣阳槊。最长的矛是东夷传里记载的三丈巨矛,估计它是用来破骑兵的。由于马匹众多,少数民族士兵多用铁槊,这是为了利用骑兵的冲击力和速度,他们放弃了戟的啄、钩、砍三种功能,而单取铁槊的强大穿透力,同时避免了结构相对复杂的戟由于受力原因容易损坏的弱点。那些少数民族骑兵“果于触突,以战死为吉利”的彪悍性格的确也适合使用这种武器。因此天生神力,能够左右开弓抡起两把大槊的董卓就得到了羌族的尊重。一般来说,骑兵用矛槊列阵冲锋威不可当,散战戟有利。&& && 棍和狼牙棒虽然在演义小说中骑兵将领用得不少,但早期实战中主要为步兵使用,尤其是农夫出身的欧洲步兵,他们习惯使用短棒。为了加强杀伤力,往往在棍头上加铁刺,成为钉头锤。巴黎热伯曼拉兵器博物馆里,就有实物展出。为了携带方便,还将它设计成两折,十分精巧。可是随着身着厚甲的重骑兵的出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骑兵们就纷纷选择笨重的家伙了,比如锤、锏。历史中的岳云,使用的就是四十斤的大锤。当然,达不到传说中李元霸的水平。这样一来负荷加重了,骑兵的马匹也要改良。原来中国军队青睐漂亮轻快的大宛马,到了南北朝时就只好更换为有力气的河曲马,不然一挥大锤,可能把马的脊骨压断!& &&& 其他的骑兵武器还有斧、流星锤等等,因为使用得较少,这里就不介绍了。
拷贝的。呵呵。
&Ctrl+Enter可快速发布
本主题域最新话题
还没有账号?
或者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517帖子主题:刺刀
共&4994&个阅读者&
军号:2662171 工分:1360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文章提交者: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172-0-1.html
Bayonet的名字来自西南部的一个城市Bayonne, 文件记载中提到刺刀于1647年时第一次在此使用。 刺刀最早是一种防御性的武器, 在发射之后, 以两三层人墙和刺刀, 抵挡敌军的前进。 刺刀是一种军用品, 没有任何民用价值, 从未见有人配上刺刀去狩猎的。 但这并不表示民用枪不该有刺刀座, 同样的, 有史以来, 未曾听说过有歹徒用上了刺刀的枪枝去行抢的,最早的刺刀是梭刀式样的; 因为早期的只能装填一发, 重新装填需要一段时间, 因此在发射了弹丸之后, 把刺刀装上, 当成长枪使用, 而刺刀柄是藉塞入枪管来固定, 因此完全排除了再度发射的可能性。 此种刺刀称为(Plug Bayonet)。 此一时期的刺刀战术有两个特性: 一是刀和枪是不相容的, 二是刺刀的地位和枪相等, 如果不是更重要一些随着时代的演进, 当然有人想到枪和刀不需要互相排斥, 法国的专家扶般(Sebastien Le Prestre De Vauban)在1688年发展出了套在枪管外的套筒型枪刺(Socket Bayonet), 在枪管外有一个突起的卡榫, 在套上刺刀后扭转入套筒的凹槽固定。 此时, 随着枪械技术的演进, 一般以为刺刀已经成了辅助的战斗工具, 外形大为简化, 往往只是一条有尖端的金属棒。 其位置多是偏向一边, 以便手在装上刺刀后, 仍能由枪口装填弹药, 由于火枪已经很长, 枪刺长度大约在14至18寸之间。到了19世纪, 刺刀的演进随着列强的争霸全球, 和枪械一样有了长足的发展, 而且再度受到了重视。 一般是制成了长刀(Sword/Saber Bayonet)的形式, 刀刃在20寸以上。 思维趋势倾向为多功能, 装上步枪可以当刺刀用, 不装在枪上时也可以当成军刀单独使用。到了19世纪后期, 以弹簧为助力的固定卡榫被普遍采用, 刺刀的长度大为缩减, 演变成短刀(Knife Bayonet)形状, 刀刃在20寸以下, 甚至全长不到15寸也有, 这种样式基本上一直沿用至今日廿世纪的两次中, 刺刀仍是相当重要的军械, 士兵们人手一把, 制造数量庞大, 至今仍有大量留存。 但是在真正战斗中, 两军以刺刀对决的例子愈来愈少, 到了二次大战, 只有和日军还有大规模使用刺刀拚斗的例子。 其他军队, 多是以刺刀作为吓阻工具, 或是多功能的战斗刀, 其长度也逐渐缩短日军对刺刀的重视程度, 由其九九式上都装有刺刀座可见一般, 这也是全世界唯一的特例。 英军也曾在Sten上搭配了刺刀, 但其实用价值是相当可疑的。 等到半自动和全自动武器普及, 并配上了高容量弹匣之后, 单兵的火力大增, 刺刀的地位更是江河日下, 除了夜袭等敌我不明, 两方极度接近而且敌我混杂的时候, 根本没有端枪冲锋的机会, 大老远就会给扫倒。 最近一次的事例, 是1982年在福克兰岛龙丹山阵地(Mount Longdon, Falkland Island), 英军发起了刺刀冲锋, 以29名英军、 50名死亡的代价, 夺下据点。 可见偶而用之, 倒也还有奇效。廿世纪末, 以卅米内刺刀见红著称的, 也放弃了拚刺刀的战术理念。 现代刺刀的发展, 走上像瑞士刀一样, 讲究多功能, 而且要短小轻便、 易于携行刺刀虽然在今日实战上的重要性日益减小, 但是仍是训练的一个重要课目, 对培养体能, 士兵的集体意识和杀气, 有很大的助益; 就如同齐步走, 踢正步一样, 永远不会从部队完全消失。 但是练兵者也莫要本末倒置, 将其当成主要战术, 实战时如同驱民于壑。。刺刀的各部名称:以大部而言, 可分成刀柄、 刀格, 刀身和刀鞘。Hilt: 刀柄Cross Guard: 刀格、 镡、 刀鼻Blade: 刀身Scabbard: 刀鞘刀柄可细分成:Grip/Handle: 刀把Pommel: 刀头Press Stud: 刺刀座卡榫Mortise Slot: 刺刀座槽Spine: 刀把背Flash Guard: 枪焰护片Oil Slot: 注油孔刀把的材质也是五花八门, 有全金属的、 电木的、 合成材质的。 过去以木质为多, 现代则多为合成材质。 木把上有的又有各式的防滑纹, 横纹、 斜纹、 菱形纹等枪焰护片, 顾名思议, 是在刀把背上加装一块铁片, 以防枪口火焰伤及刀把和刀把背。 有些久历沙场的刺刀, 因为没有枪焰护片, 刀把背上有明显腐蚀痕迹。 但这并不是常见的配置, 只有德国制的刺刀才常看到。 注油孔是供润滑油进入刀把内的一个洞, 提供内部机件(刺刀座卡榫、 刀鞘卡榫、 弹簧等)润滑之用。 有人亦称其为漏水孔, 指的是万一内部进水时, 能让水份快速流出。 这也不是常见的配置。刺刀座槽是一个鉴别刺刀型式的重要指标。 供使用的刺刀, 和其他枪械的刺刀迥然不同; 一般称毛瑟刺刀座槽T/O型, 而其他的为T型。 以中国字而言, T/O型不如说是十字型更为妥切。 这是毛瑟刺刀的重要特徵, 没有别种步枪使用此种座槽。 毛瑟在1895年取得一项刺刀不接触枪管的专利, 但是到了1898年式才完成H型插座的设计, 在此之前的, 都是采用枪托下插座型式。 另一个例外是的1909型, 为了重覆使用1891型步枪刺刀, 因此1909年型也采用了T型刀格可细分成:Quillion: 护手钩Muzzle Ring: 枪口环枪口环是供刺刀固定在枪管之用, 除了德国之外, 各国刺刀都有枪口环。 毛瑟考虑在枪管上加上外物会影响弹道, 因此德国的刺刀从1898式起, 都没有枪口环, 是其特色。 不过外销的毛瑟, 却都有枪口环, 可能是因为买方坚持, 觉得光是H插座不够牢靠枪口环的长短, 也是一个鉴别刺刀型式的指标。 刺刀座在枪托下的, 枪口环延伸较长; 毛瑟式刺刀的枪口环则紧贴刀背, 因为其刺刀座便在枪管下。 一个例外是Enfield No. 1 Mk III*和1907式刺刀的组合, 在枪口下另外有一个圆柱供枪口环套入。 由一把刺刀上, 枪口环到刺刀座槽的位置, 可以判断出刺刀座到枪管的位置, 也可判断出刺刀座到枪口的长度。 因此, 大致可以决定枪枝前端各要件的相对位置, 因而决定其形状护手钩在19世纪末期很流行, 大多数刺刀都有这样的设计, 大多数向前弯; 德国的1898系列刺刀护手钩则向后(也叫Quill Back)。 一次大战后的刺刀大都去掉这一项配置。刀身可细分成:Ricasso: 刃柄Point: 刀尖Edge: 刀刃Fuller/Blood Grove: 血槽Spine: 刀背刃柄是最常有印记的部份, 通常会印上生产者的厂徽或名字其他国家印记例:
德国 日本刀身的形状、 长短差距极大, 但是可以粗分成单刃、 双刃, 半双刃三种。单刃最有名的例子是日式的明治三十年式, 其形状如同, 只有一面是锋利的, 另一面为刀背另外, 单刃、 半双刃的刺刀, 还可分成上方开锋和下方开锋两种。 当然此处的上方、 下方指的是上刺刀时的方向。 一般以下方开锋较多, 因为上方开锋的刺刀, 刺入人体时, 伤口正对枪口; 喷出的血液有可能大量进入枪管之中。绝大多数的刺刀为半双刃, 差别仅在于刀背开锋部份的长短。 枪口火焰产生的高热, 对刺刀金属会有一定影响, 枪口下的部位, 仿如不断的经历□火程序, 应当补强。 多数刺刀的刀背为刀刃中最厚的部位, 双刃刀则无法达到此一目的。 德国在一次大战中, 还曾使用过一些1898型刺刀, 背面具有锯齿(Sawback), 当时曾引起交战国的交相谴责, 与毒气、 美军的, 同列为不人道的武器。以制造的难度而言, 刺刀并不须要很精密的技术, 普通铁匠都可以打造。 但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是, 刺刀在中国的生产, 和枪械一样, 发展的非常缓慢; 汉阳兵工厂在成厂十年中, 生产了130,726各式枪枝, 却只生产了2,310把刺刀。 在军阀时代至抗战之前, 更是大量的向列强购入了各式刺刀。中国以往自制的刺刀, 主要是供汉阳造和各式土洋使用。 汉阳造的刺刀为单刃, 长度及造型类似日本的明治三十年式。 中正式和其他毛瑟步枪的刺刀, 刀刃形状则有英式1907年式和1924年式两大类由于产量有限, 造枪和造刺刀分开, 因此到了抗战时, 地方部队中有许多士兵没有刺刀。 例如开赴前线的川军, 记载中说有的枪栓要用绳子绑住才不会掉出, 士兵一律没有刺刀。 有的部队乾脆发给士兵大刀, 以近供战使用, 至少大刀片的供应可以自给自足。Throat/Mouthpiece: 鞘口Frog Stud: 皮套榫Chape: 鞘标刀鞘在廿世纪初多为皮制, 以厚实的皮革制成, 两端配上金属套。 一次大战之后, 各国多以全金属制造刀鞘。 美军则以合成材质、 纤维板或金属片作材料, 德军在二次大战中曾以电木制作, 但还是以金属为主。 中国在抗战时, 因物资艰难, 曾以猪皮制造皮套, 连着腰带环, 类似今日的民间皮套。 日军在战争末期, 油尽灯枯, 曾以竹片、 木片制造刀鞘。皮套榫也是一个鉴别刺刀年代的指标, 一次大战及之前的皮套榫, 大致为圆型, 状如香菇, 之后, 开始有L型出现, 有如反置的衣钩。 近代美式刺刀则不用皮套榫, 以双钩挂在弹带上。各种形式刺刀分类:Plug Bayonet:
塞入式枪刺Socket Bayonet: 套筒型枪刺Sword (Saber) Bayonet: 长刺刀Knife Bayonet: 短刺刀Triangular Bayonet: 三梭形刺刀Integrated Bayonet: 折叠式刺刀从刺刀出现之后, 便有人想到, 为何不将刺刀固定在枪上, 使用时伸出, 不用时收起, 一来不会有遗失之虞, 需要时, 也可以很快的备便。 最早的折叠式刺刀装在荷兰的1826/30年式火枪上, 以螺栓固定在枪侧。 之后陆续有零星的例子, 但是从未成为主流。 近代较有名的是中国的五六 - 一式, 在枪管下有回叠的枪刺, 仿自俄式的SKS折叠枪刺。 在越战记录片和电影中常有北越军使有此型枪刺的镜头。 但是五六 - 一式采用折叠枪刺的理由, 经济上的考虑可能大于战术思想的辩证。折叠式刺刀不能成为主流的原因, 有如上述, 士兵们使用刺刀的时机, 千奇百怪, 战阵上使用反而是末节。 (服役时曾见人以刺刀砍凤梨、 切西瓜、 开牛肉罐等), 装在枪上的固定枪刺, 当然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军队有关刺刀的口令:Fix Bayonet: 上刺刀Bayonet ━ Charge: 拚刺刀Un-Fix Bayonet: 下刺刀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刺刀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82758 工分:13034
左箭头-小图标
刺刀分类说得好详细啊!最好多点刺刀座槽的片子。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84711 工分:121
左箭头-小图标
不错 ddddddddDDDDDDDDDDDD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75280 工分:25837
左箭头-小图标
刺刀一般般,跟我家的柴刀没得比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56963 工分:13778
左箭头-小图标
刺刀据说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创立的,他带领着他的军队大杀四方,二战时期据说只有莫辛纳干步枪的刺刀是偏左的,一般都在枪下,据说是为了保证射击精度,在50-70年代流行了枪刺,主要原因是威力巨大,三棱枪刺伤口根本无法包扎,而且一刺刀可以穿透两个成年男子的胸腔,不过其淘汰的原因是功能单一,现在的刺刀已经向多公用发展,而其最最主要的功能——刺杀确实被弱化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81143 工分:51
左箭头-小图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40527 工分:18497
左箭头-小图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75280 工分:25837
左箭头-小图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8条记录]&分页:
&对刺刀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9刺刀什么皮肤好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