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最好的你这本书最早甘十九妹 出版 最早那一年

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是什么时候_百度知道
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最近记忆力不行了,老记不住东西,呵呵怀疑点有老年痴呆。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说起爱,从你开始动那根弦开始,就和性脱不了干系!
  并非丑化爱情,性也不象有些人嘴里说的这么丑陋!
  所有人类心理和身体的动力都来自原始欲望,包括情感。???
  饿了想吃,困了想睡,孤独了当然想人抱,成熟了当然
  想性交。男人想做很正常,女人想做也很正常,这是人类
  繁衍下去的条件。可以人类毕竟有了文明,有了理智,所以
  不能单纯地为了繁衍而性交,那么就只能上升为所谓的爱情
  爱一个人,意味着选择她/他繁衍(不好听将就着先),个
  体间认为对方是优等的,是对下一代有利的,才会有‘爱’的
  动机。 那如何判断对方是优等的?不外乎用人的感观,眼、耳
  鼻,触觉。眼睛首先觉得你美,丰乳肥臀是利于生育的特征,因
  此吸引男人,耳听到娇滴滴发情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记忆力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北京文艺网:2014年度最佳好书20部
2014年度最佳好书20部
来源:北京文艺网
这份书单,包括文学、社会、评论、法律、科普、摄影等各个方面,皆为2014年出版,图书顺序按出版时间排列:
《博尔赫斯的面孔》
格非最新散文集与最经典文学评论集
  作者:格非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分类:评论
  上榜理由:
  《博尔赫斯的面孔》是格非最新的散文集和评论集。
以文体优美著称的作家格非同时也是严谨而睿智的学者,友善而幽默的老师。多重身份特质在这部文集里得到了充分表露。他的游记和忆旧文,叙事轻捷,妙趣横生;读书札记和文化短评往往切中肯綮;文学评论则优美耐读,见解深透,兼具学术文章和散文之长,是不可多得的经典。
对于一个喜爱并想更多了解他的读者,此书的前一半可谓一个窗口。对于更为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此书的后半部分相当于一门精彩不容错过的文学公开课。
《草草集》
陈丹青睽违五年首部散文集
  作者:陈丹青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分类:文学
  上榜理由:
  本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所写杂文和随笔的结集,按主题分为艺术、影像、社会以及木心四个部分,各篇主题与内容虽有不同,却不难读出作者一贯独特的见识与风格,全书或谈及艺术,或论及历史,都极具知识性,并引人深思,延续了其旧作的高水准。在杂文之外,特别收录陈丹青纪念木心文字三篇,其中《守护与送别》,记录了木心去世前后的点滴瞬间,与以往嬉笑怒骂的杂文相比,伤感、动人而更显温情。
《两个故宫的离合》
日本记者寻访海峡两岸故宫的百年起落
  作者:[日]野岛刚
  译者: 张惠君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分类:文化
  上榜理由:
  英国有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有巴黎卢浮宫,日本有东京国立博物馆,但在这个世界上,却有两个故宫博物院。
“两个故宫”是东亚近代史的产物。故宫的魅力根源,来自于数次奇迹似的历史转折。两岸故宫不只是珍奇、瑰丽的宝库,更呈现出政治权力与文化深层结构的样貌。“两个故宫”的存在,串联了什么历史情结?潜藏了多少政治人物的历史思维?
《朝日新闻》资深记者、“中华圈的专家”野岛刚,历时五年,奔波全球亲身采访,从政治、外交的独特角度梳理了两个故宫的世纪纠缠。
《1966年》
文革那年北方城乡间平凡百姓的人心冷暖
  作者:王小妮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分类:文学
  上榜理由:
  发生在1966年的故事。日常市井中普通的人们,在那特殊一年里,日复一日的懵懂和不宁。王小妮用她从容的文字、含蓄的方式,还原那一年中,北方城乡间各不相同的人心冷暖。触碰了突然事变的降临带给平凡人们的影响,故事简单而蕴藏的情感深远。
他们的故事绝非特殊,而是普通又普遍的。这些普通人,从事各种行当,背负各种历史,在这个人人自危之年的某个临界点,他们的生活发生了身不由己的改变--这改变不是轰轰烈烈的生死抉择,而是灰色地带的沉浮明灭,人性的斑斓底色由此彰显。
《枪与玫瑰的使用方法》
用科学的眼光解读如何健康云雨之欢
  作者:果壳网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分类:科普
  上榜理由:
  关于你的眼神,关于他的心思,关于生理卫生课上语焉不详的段落,关于古往今来世间男女解决饱暖之后惦记的头等大事。
本书为果壳网性情站文章精选,从暧昧到高潮,从处女膜到前列腺,从红颜知己到乱伦,果壳性情用科学带你一一解读。不管是你的钢枪还是我的玫瑰,从这里认识自己也认识对方,才能爱得
健康,爱得安全,爱得有味。
《谎言的年代:萨拉马戈杂文集》
诺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献给世人最后批判之声
  作者:若泽·萨拉马戈
  译者: 廖彥博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分类:政治
  上榜理由:
  当世界需要批判声音的时候,作家怎能保持沉默?
《谎言的年代:萨拉马戈杂文集》是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博客的文章结集,记录了作者生命当中整整一年的时光。身为一名无神论者、共产党员,萨拉马戈以其激烈的革命灵魂对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议题,提出敏锐的观察、立体的思考与尖锐而不肯妥协的批判。这些思索化为他笔下缤纷的细节,远看成岭侧成峰,同时又一起向读者证明,作者对于我们身处时代的洞察与理解,并向世人提出对这个世界的深刻哲学反思,也彰显了他认为人类生命最基本、最该坚持的普世价值。
《京都流年》
细品京都看日本的美意识与历史风景
  作者: [日]奈良本辰也
  译者: 陈言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分类:文化
  上榜理由:
  《京都流年--日本的美意识与历史风景》,是奈良本辰也研究日本文化的重要著作之一。京都是日本旧都,也是日本文化的象征及繁荣之地。本书从日本传统文化出发,以青、朱、白、玄四章,向读者详细介绍了京都及其周围的建筑风物、文化精神、历史变迁。作者从一庭一园、一水一木、一人一事,自建筑而文化,自文化而精神,娓娓道来,趣味横生,而“何为日本”这一思想学术主题,亦在此得到清晰呈现。
《被误解的台湾史》
揭开被隐藏的迷雾还原近代真实的台湾
  作者:骆芬美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分类:明清史
  上榜理由:
  台湾地理位置特殊,历经大航海时代,国际贸易发达,十七世纪曾被荷兰、西班牙统治;明郑败亡后,纳入清朝版图,政权变动频仍,文化发展多元。
《被误解的台湾史》以历史主题为纵轴,以近四百年时间为横轴,立体架构真实的台湾面貌;以生动故事叙述方式、配合精采图片说明,完整呈现三百多年来的台湾真相。
你以为:“唐山过台湾”是不得已的悲情选择。 事实是:汉人觉得台湾机会无限,纷纷渡海而来。 你以为:郑成功靠强势武力打败荷兰人。
事实是:透过经济封锁瘫痪荷兰人的贸易。
《耶路撒冷》
徐则臣里程碑之作70后的心灵成长史
  作者:徐则臣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分类:文学
  上榜理由:
  少年时代,初平阳和小伙伴们在运河边一座摇摇欲坠的斜教堂外,听见一个文盲老太太独自在里面一遍遍地念叨:耶路撒冷。初平阳一直以为是这个词的汉语发音足够动听和神秘,才让他多年来念念不忘。直到博士毕业前夕,在一个从以色列来的犹太教授的追问下,他才发现,自己对耶路撒冷的想往,不仅源于汉语发音的诱惑,更是内心里隐秘多年的忏悔和赎罪之结……
刘心武20年来首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作者:刘心武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
  分类:文学
  上榜理由:
  这是著名作家刘心武二十来年最新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书中描写了包括薛去疾在内的近三十个人物,展现出当代各层人等的生存困境、人性尊严以及斑驳的世间风景。书中浸润着人道主义思想、知识分子自省意识、风俗世相中人的生命状态,这些文学特质几乎在这部长篇中完成了一次崭新的集成,艺术上也更为收放自如。小说在对市井生活和命运的探询以及人性拷问方面,分量不亚于他早期的大作品《钟鼓楼》,也不输于他的另一部代表作《风过耳》,并增添更多当代元素。平民与知识者的闲情温暖与无聊尴尬的底座还在,但是《飘窗》已经让这些人物的声色,告别了传统的胡同院落,奔忙在街面、楼盘与会所,在看似更高级实则更困窘的场景中,体贴生存与勘验信仰。
《断臂上的花朵》
人生与法律的奇幻炼金术
  作者:奥比·萨克斯
  译者: 陈毓奇/陈礼工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8
  分类:法律
  上榜理由:南非宪法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宪法。作为宪法法院法官,萨克斯以其特殊的个人经历与对宪法深刻而又温情的解读,剖析各种跨族群、跨国界的司法争议,确保每一个人,不论善恶,都能享有新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并获得真正的自由。书中处处可见他对“人性尊严”的坚守。他期盼种族大和解、为弱势族群的权利据理力争、统合法律论辩与人文关怀、笃信“人就应当被当人对待”的理念。几乎对每一个涉及宪法层面的案件,他都给出了更符合宪法价值的论辩意见,他的每一段判词都是他释宪工作折射出来的思考记录。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见并未受限于法条规定的形式与逻辑推理,而是着重凸显了他身上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
蘑菇云笼罩的废墟上,残留着全人类的创伤记忆。
  作者:约翰·赫西
  译者: 董幼学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
  分类:社会
  上榜理由:
  日8点15分,一枚神秘的“新型炸弹”在广岛上空爆炸。三十余万普通市民对此毫不知情,随着一片无声的亮光闪过,他们的人生被彻底改变。
  美国先后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直接促成了二战的终结,也让世人见识到原子弹那魔鬼般的危害。普利策奖获得者约翰·赫西应邀调查广岛原子弹爆炸,用清晰、冷静而克制的文字,记录了六个普通人的平常经历和他们四十年的人生轨迹,折射出“被爆者”一代的创伤记忆。
用中国的方式来记录百年的中国史
  作者: 贾平凹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分类:文学
  上榜理由:
  《老生》是茅盾文学奖作家贾平凹的最新长篇小说,
作品以老生常谈的叙述方式记录了中国近代的百年历史。故事发生在陕西南部的山村里,从二十世纪初一直写到今天,是现代中国的成长缩影。《老生》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的中国故事,用中国的方式来记录百年的中国史。
《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
“立于那个时代西班牙散文的光荣顶峰。”
  作者: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译者: 赵德明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
  分类:文学
  上榜理由:
  《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Espa?oles De Tres
Mundos)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希梅内斯的一本文集。希梅内斯将它称为“抒情漫画”,书中勾绘了一百多位诗人、政治家、大学者,所写人物包括大散文家阿索林、大画家毕加索、拉美的大诗人鲁文·达里奥、聂鲁达等人。此书首次在中国翻译出版。2012年塞万提斯文学奖获得者何塞·曼努埃尔·卡瓦耶罗称此书“立于那个时代西班牙散文的光荣顶峰”。本书译者赵德明称“《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是一座瑰丽的宝库”。
《我从新疆来》
100位普通新疆人,用影像和自白呈现一个真实新疆。
  作者:库尔班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
  分类:社会
  上榜理由:
  看,是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
  这本书说的是新疆人的经历,讲的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事。它记录了摄影师本人库尔班江?赛买提和100个在内地工作和生活的新疆人。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东乡族、藏族;有着不同的年纪和性别;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于中国社会的各个区域和角落;工作在各行各业,有演员、主持人、企业主,有知名人士、企业高管、飞行员,还有创业青年、在校学生、地摊小贩……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和悲伤、梦想和困惑、亲人和朋友,他们的经历不仅生动体现了新疆人这个群体的生活和思想,更真实反映了新疆乃至整个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和变革。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
耐人寻味的生命细节,让人找回遗忘许久的自己。
  作者: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14-10
  分类:文学
  上榜理由: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收录村上春树的52篇风趣随笔,配以画家大桥步的52幅美丽插画,村上以幽默的语言写下蔬菜的心情、关于大萝卜的怪谈、挑选好吃鳄梨的超能力、和海豹接吻的感觉……囊括了形形色色的有趣话题,被誉为“日本最好喝的乌龙茶”。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中有最有趣、最真实的村上春树,平淡得恰到好处的笔触,描绘出耐人寻味的生命细节,让人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忽视的有趣的东西,找回遗忘许久的自己。
《副作用》
在轻松的语调和幽默的情节里,包含了很深的寓意。
  作者:伍迪·艾伦
  译者: 李伯宏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分类:文学
  上榜理由:
  《副作用》共收录伍迪·艾伦创作于年的十七篇短篇小说,其中十六篇原发表在《新共和》、《纽约时报》、《纽约客》、《肯庸评论》等杂志上,其中一篇《库格尔玛斯的神奇经历》曾获得1978年的欧·亨利奖。
  书中伍迪·艾伦围绕“副作用”这个主题,从独特的视角切入,以寓言和警示的方式将社会中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趣事写入小说中,作者以讽刺和戏谑的口吻讲述了带有奇幻色彩的故事,其中还出现了不少荒诞及前后矛盾的情节,作者正是以这种方式反映出他对世界、对人性、对政治的看法和态度,言语间处处体现着他的睿智和幽默感。
《全民选举》
甜的东西起初都是甜的,最后将变得异常酸。
  作者:奈保尔
  译者: 马群英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4-11
  分类:文学
  上榜理由: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最好读的小说
  《南德意志报》“世界文学史上20本最有趣小说”
  民主是个奇怪的东西。它会让有钱人变穷,让穷人变有钱。它让我成了一名乞丐——是的,我向你们讨票。
  政治是肮脏的游戏。但这本书让你看到政治也可以很有趣。这是奈保尔的作品中最易读的一部,充满戏剧性和原生态的幽默。
--Goodreads
20世纪的时代缩影
  作者:马克·吕布
  译者: 孟蕤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4-12
  分类:摄影
  上榜理由:
  《我见:马克吕布纪实经典》全面梳理了法国著名摄影师、玛格南图片社创始人之一马克·吕布的经典作品,精选其中165张。这些照片地域跨越大半个地球,时间贯穿马克50多年的摄影生涯,充分代表了马克的摄影美学——日常生活、见微知著、直觉而富于诗意。很多经典的瞬间已经成为了20世纪的时代缩影:舞者般的巴黎埃菲尔铁塔油漆工;手捧鲜花对抗刺刀的女孩;以及被窗口分隔的北京琉璃厂街道等等。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展现最好的你这本书最早出版那一年_百度知道
展现最好的你这本书最早出版那一年
15: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开本 :展现最好的你出版日期 :简体中文出版社 :236页作者 :日定价 :页数 :32语种 .00ISBN :何权峰品牌 书名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更多公众号:zxyy100有一个地方,叫做掌心英语;有一种学习,叫做英语;有一种梦,叫做圆梦;在这里我们一起说英语,学英语,坚持让自己改变。最新文章对这篇文章不满意?您可以继续搜索:百度:搜狗:感谢您阅读感谢现在遇见你,即使不是最好的年纪,本文由网友投稿产生,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QQ:钱锺书《外文笔记》首辑出版
今天 11:01
日&12:09&来源:南方都市报&日&作者:李昶伟&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内容摘要:钱锺书《外文笔记》整理者、德国汉学家莫芝宜佳说,笔记里内容很丰富,有诗歌,有笑话,“你感觉到像跟很有趣的人在沟通”。《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全二十册)、《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一辑(三卷本)。如果说《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
钱锺书《外文笔记》首辑出版日 12:09来源:南方都市报
日 作者:李昶伟 字号打印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内容摘要:钱锺书《外文笔记》整理者、德国汉学家莫芝宜佳说,笔记里内容很丰富,有诗歌,有笑话,“你感觉到像跟很有趣的人在沟通”。《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全二十册)、《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一辑(三卷本)。如果说《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围城》这些著述是大学者钱锺书为人们视野所见的冰山的话,钱锺书所留下的浩繁读书笔记,就是这片冰山水面下的冰架。2000年,杨绛先生与商务印书馆达成协议,将钱锺书的全部读书笔记影印出版,名为《钱锺书手稿集》。剩下约计35000页,共211个笔记本的《外文笔记》,预计全四十八册,篇幅相当于前两部分的总和,是现存钱锺书先生读书笔记中分量最重、内容最丰富、价值最可观、整理难度也最大的部分。《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一辑近日面世。
关键词:钱锺书;外文;手稿;笑话;芝宜佳;整理;汉学家;诗歌;涂鸦;全二十
作者简介:
  钱锺书《外文笔记》整理者、德国汉学家莫芝宜佳说,笔记里内容很丰富,有诗歌,有笑话,“你感觉到像跟很有趣的人在沟通”。笔记中甚至还能看到钱锺书的自画像涂鸦。
  钱锺书《外文笔记》整理者、德国汉学家莫芝宜佳说,笔记里内容很丰富,有诗歌,有笑话,“你感觉到像跟很有趣的人在沟通”。笔记中甚至还能看到钱锺书的自画像涂鸦。
  钱锺书《外文笔记》整理者、德国汉学家莫芝宜佳说,笔记里内容很丰富,有诗歌,有笑话,“你感觉到像跟很有趣的人在沟通”。笔记中甚至还能看到钱锺书的自画像涂鸦。
  钱锺书《外文笔记》整理者、德国汉学家莫芝宜佳说,笔记里内容很丰富,有诗歌,有笑话,“你感觉到像跟很有趣的人在沟通”。笔记中甚至还能看到钱锺书的自画像涂鸦。
  《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全二十册)、《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一辑(三卷本)。
  《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全二十册)、《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一辑(三卷本)。
  以嗜书和博学著称的钱锺书先生,在其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留下了数量惊人的读书笔记。
  如果说《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围城》这些著述是大学者钱锺书为人们视野所见的冰山的话,钱锺书所留下的浩繁读书笔记,就是这片冰山水面下的冰架。如今,这些冰架正在渐渐露出它们的庞大体量。2000年,杨绛先生与商务印书馆达成协议,将钱锺书的全部读书笔记影印出版,名为《钱锺书手稿集》。2003年,手稿集第一部分、全三册《容安馆札记》出版;2011年,第二部分、全二十册《中文笔记》出版。剩下约计35000页,共211个笔记本的《外文笔记》,预计全四十八册,篇幅相当于前两部分的总和,是现存钱锺书先生读书笔记中分量最重、内容最丰富、价值最可观、整理难度也最大的部分。
  《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一辑近日面世。三卷本的第一辑收入钱锺书1935年至1938年间在欧洲留学期间的10本笔记。这意味着,这片冰架面积最大的部分,由此拉开了序幕。
  “钱先生的学问都在笔记本里”
  日,《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一辑新书发布会在商务印书馆低调而隆重地举行。除了钱锺书西南联大时期的学生、93岁的翻译家许渊冲,负责整理《外文笔记》的德国汉学家莫芝宜佳女士(MonikaM
otsch)、以及钱锺书在中国社科院的后辈李文俊、黄宝生等诸学者出席外,104岁高龄的杨绛先生也发来录音讲话。
  “2011年中文笔记出版后,我不敢盼望能看到外文笔记出版。”杨绛的声音在录音里有些颤,但语调轻松愉悦,“锺书在国内外大学攻读外国文学,在大学教书也教外国文学,‘院系调整’后,他也是属于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的。但他多年被派去做别的工作,以后又借调中国古典文学组,始终未能回外文组工作。他原先打算用英文写一部论外国文学的著作,也始终未能如愿。那些外文笔记,对他来说是‘没用了’。但是对于学习外国文学的人,对于研究钱锺书著作的人,用处不小呢!”
  推崇笔记本价值的不止杨绛。“我们知道钱先生的学问都在笔记本里,”社科院外文所的黄宝生说,那时候社科院的年轻人给他们(钱杨)搬家,笔记本几麻袋,“钱先生是我们敬仰和崇拜的学术大师,但是他成功的奥秘在哪里?不是偶然的,他这些笔记本就是他的奥秘之一。”
  德国汉学家、《围城》的德文版译者莫芝宜佳是比较早看到这批外文笔记的人。1999年夏天,在钱锺书逝世半年后,莫芝宜佳第一次见到了装在大箱子里的外文笔记。此前,莫芝宜佳因翻译《围城》而与钱杨夫妇结识。
  第一次见到钱锺书是在1978年,莫芝宜佳参加了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汉学会议,在那儿听到钱锺书作报告。“他用英语演讲,却完全不需要看讲稿,脱口而就,很精彩。”莫芝宜佳描述,和钱先生的相遇,对她的学术生涯是一个转折点,“他给我打开了通向中国文化之门,使我突然发现,我以前想象中的中国不是整体的,只是一个小局部。于是我决定和我的中国朋友史仁仲翻译《围城》。这个工作,为我大大开阔了眼界。”
  翻译《围城》后,莫芝宜佳开始跟钱锺书书信往来。“钱先生的信都是用毛笔写的,非常好看,而且经常引用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德文等。”上世纪八十年代,莫芝宜佳在北京第一次拜访了钱锺书和杨绛。她记得那天自己特别紧张,因为听说过钱先生拒客的故事—钱锺书著名的那个段子就是对一位《围城》的粉丝说,如果有人觉得鸡蛋好吃,不一定要看下蛋的母鸡。但后来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钱锺书很热情,还为她起了现在的中文名字“莫芝宜佳”。
  之后杨绛给莫芝宜佳写信,请她帮忙整理《外文笔记》。莫芝宜佳记得杨绛当时风趣地用英文学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中胖孩子的语气写道:“我要让你垂涎欲滴;然后,我要抢走你脑力劳动的成果。”
  “那时,杨先生刚刚先后失去了女儿和丈夫。尽管处在身体和精神崩溃的边缘,她仍然觉得将钱先生的遗作留给后世是她的责任。如果没有她的工作,这些笔记也不可能成功出版。”莫芝宜佳看到杨绛为笔记贴上很多细小的页码,有些还加了评语。“那是成千上万页有关整个西方文学的摘要。笔记用七种文字写成,主要是英文,但也有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甚至还有拉丁文和希腊文。部分是装订好的本子,部分是装在信封里的散页,很多是手写的,另外一些是钱先生自己用打字机打的。一瞬间,叹为观止的西方文学全貌展现在我眼前,充满尚未解开的秘密。”
  1999年,杨绛已有计划出版钱锺书笔记全集,但尚未正式提上日程。莫芝宜佳的初步整理包括先给箱子里的211本笔记本编号,再打出每一本带有编号的目录。1999年、2000年两个夏天,《外文笔记》的第一份目录诞生。“然而,在这期间我发现我编的顺序非常杂乱无章:比如最早的、在‘饱蠹楼’完成的两本笔记,当时的编号并不是1和2,而是118和119。”莫芝宜佳那时没有想到,十几年以后还会有机会重新整理这部笔记。
  2001年起,商务印书馆为《钱锺书手稿集》的出版正式立项,和杨绛约定将笔记全部影印出版,并聘用了专人、购置专门设备对手稿进行仔细扫描。《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责任编辑陈洁告诉南都记者,手稿集是在当时的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先生手上开始做的,“社里决定斥资3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这在当时是不小的数目。”陈洁说,一开始的扫描很费劲,技术比较简陋,因为手稿很珍贵,技术部买了好几台高精的扫描仪,专门弄了间房间,聘请两个专人扫描手稿。光扫描就用了一两年,扫完还要一一调版,工程量很大。”循序渐进,之后几年陆续出了《容安馆札记》等各个部分。2011年《中文笔记》出版之后,《外文笔记》也提上日程。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12年,莫芝宜佳教授接受了这项她称之为“Im
poss-ibleMission”(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将丈夫莫律祺也动员了起来,钱锺书《外文笔记》囊括七种语言,莫芝宜佳夫妇两人加起来懂六门语言。
  在清华大学档案馆的大会议室里,钱锺书的笔记原稿摊开放在桌子上,莫芝宜佳和莫律祺给原来随意排列次序的笔记重新编排合理的顺序,他们按年代、根据钱先生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转折点分成四辑;将散页整理成第五辑,而以期刊为摘录对象的笔记本归入第六辑。
  莫芝宜佳总结,整理这些笔记不仅需要侦探式的嗅觉,也需要慧眼识珠的能力,如果这些都没有用,还需要勇气妥协或者留下空白。“像钱先生在牛津时期完成的最早两本笔记中那样准确记录时间和地点的并不多。”莫芝宜佳说偶尔会有好运气,如钱先生使用的是埃克塞特学院(ExeterCollege)的笔记本,他或者在本子前面记下他在巴黎的地址,或者写上他想去的图书馆的名字。“连笔记本的封皮也有用,还有偶尔印在笔记本上的出版社名字和年份。”
  目前出版的第一辑三册是1935年至1938年钱锺书和杨绛在欧洲求学期间的笔记。留学第一年,钱锺书先生涉猎了哪些图书呢?莫芝宜佳介绍,主要是用英文写的文学、哲学、艺术史和心理学著作。圣茨伯里、艾略特、理查德·阿尔丁顿、欧文·白璧德、乔治·桑塔亚纳、洛夫乔伊、简·奥斯丁、查尔斯·狄更斯、庞德等作家作品。除了《国家人物传记词典》、《大英博物馆文献》,同时,越来越多的法文原著也出现在笔记中:圣伯夫、古尔蒙、都德、法郎士、博马舍、福楼拜、维克多·雨果,甚至还有《法语俚语表》。除了英法著作,第二本笔记里收录了弗里德里希·罗高的德文著作,第四本笔记中出现了意大利文的《神曲》,以及英文翻译本的萨福的诗歌,钱锺书亲手标上了希腊字母。
  “对我们欧洲人来说,外文笔记的内容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文字,可是钱先生精心挑选的细节常常出乎我们意料,令我们刮目相看。”莫芝宜佳说,这些笔记是钱先生生命的一部分,反映出他对书籍的热情,惊人的语言知识、对生活的好奇和兴趣。“他的笔记里内容很丰富,有时候是优美的诗歌,有时候是通俗的笑话,你感觉到像跟很有趣的人在沟通,它们总是使你惊奇,让你有新的发现。”莫芝宜佳说,笔记中甚至还能看到他的涂鸦,画的是钱先生的自画像。
  1938年钱锺书携妻女回到战乱频仍的故国。在西南联大做了一年教授后,钱锺书前往父亲钱基博当时所在的湖南省蓝田师院工作了一年,随后在上海“孤岛”以靠给人补课和代课为生。从1938年至1949年的十一年有29本笔记,莫芝宜佳说,这个时期的笔记,内容比之前更加丰富,也有准确的目录信息。除了英文,还有用法文和德文摘录的文学原著。一部分系列笔记被钱锺书命名为“RoughN
oteBooks”、“N octes A tticaeN
otesinanAttic”(亭子间读书笔记)。“由此可见,钱先生对他的笔记赋予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到五七干校,钱锺书记下了82本笔记,其间,他从清华大学调到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选入英译毛选专家组,也随政治运动而起伏。杨绛描述,干校期间,女儿钱瑗每个月都给他寄各种外国报刊。其中凡有好的,他都看,看完做笔记,即使读马恩原著,也做笔记。1972年,钱锺书从干校回到社科院,到生命最后的1998年,钱锺书共留下了35本笔记,其中包括生病期间。
  前面四辑是按照时间轨迹和经历来划分,其余两辑则包括钱锺书用打字机打出的书摘,用32个夹子夹的32本散页,以及阅读和摘录专业期刊等内容的23个笔记本。“锺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锺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在杨绛的笔下,笔记本意味着过往钱锺书逝去的时光。
  “特别有启发性的是钱先生的字迹,随着岁月流逝,它们也随着他的生活状况发生着变化。”莫芝宜佳说,在早期的笔记中,钱锺书的笔记能看出年轻时候的洒脱,篇首字母写成花式的大写字母,小写字母上边出头部分和下边出头部分拖得长长的,非常遒劲有力。他偶尔插入的图画体现出细腻的观察和准确、流畅的线条。“当然,他的字迹也随着岁月变化着。疾病也在他的笔迹中留下了痕迹。”
  七十年代从干校回来之后,钱锺书有一段时间病得非常严重:路走不稳,话说不清,字写得歪歪斜斜看不清。经过医生诊断,确诊是哮喘使得大脑皮层因缺氧而硬化。对这个病没有药物,痊愈的唯一机会是静养。生病的这一段时间,钱锺书也还在记笔记。杨绛说,“那时他写的笔记字都飞出来了,都飞到格子外头来了。”
  “钱氏读书法”最好的见证
  其实,这些笔记首先解开的秘密是关于钱锺书读书过目不忘的“神话”。“钱锺书先生饱读中西诗书,精通多门外语,凡东西文化有交集或有相悖之处,引用经典,信手或信口拈来,精妙无比。确实,钱有摄影机般的天才记忆力,但是恐怕更多的是与钱嗜书如痴,读书全神贯注,对于书中内容巨细靡遗有关。凡有心得,眼既心动手至,不惮烦挐,随时取笔批注,摘引,记录。”
  在陆谷孙看来,钱锺书的《外文笔记》可算是大学问家读书的第一手“实时”(real-time)观感记录,其中有些或许已经写入《管锥编》等著作,更多的可能不及整理而散落至今,不为人知。
  杨绛也在《钱锺书手稿集》的序中娓娓道来实情:“许多人说,钱锺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杨绛说,追溯钱锺书做笔记习惯的源头是在牛津大学伯德雷恩图书馆(Bodleianlibrary,钱锺书将这座英国最早的图书馆称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来不外借,到那里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
  钱锺书的《饱蠹楼书记》第一册上写着:“(民国)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与绛约间日赴大学图书馆读书,各携笔札,露钞雪纂、聊补三箧之无,铁画银钩,虚说千毫之秃,是为引。”第二册也有毛笔题辞:“心如椰子纳群书,金匮青箱总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无鱼。(默存题,季康以狼鸡杂毫笔书于灯下)。”不过毛笔题辞不是在“饱蠹楼”边读边记,而是经过反刍写成的笔记。杨绛说,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钱锺书在清华读书时是喜在书中画线并批注的,但牛津学习期间,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不过杨绛也解释,这一习惯的养成,也因为两位学者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锺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时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社科院外文所的很多学者都对钱锺书读书不藏书的习惯印象深刻。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曾经负责替钱锺书先生借、还外文书的薛鸿时有机会常与钱锺书打交道。“有时他把书留下,有时他一边和我交谈,一边迅速地翻阅一大堆书,等我辞行时,统统让我带走,说是已经用完了。”薛鸿时当时很惊讶,后来才知道,这些书钱锺书早已读熟,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后,发表前需要认真检核。他“甚至记得某书藏在哪个图书馆,封面什么样,拿到书时,如旧友重逢般高兴”。
  薛鸿时感慨地说,“我刚认识钱先生那个时候已经40多岁了,有机会接触他,那个时候老是想请他指点一下治学有没有什么方法,有没有什么门径,后来我就觉得自己很幼稚。其实钱先生靠的就是热爱、就是勤奋,这个《手稿集》就是证明,说明要有这个成就,就是靠勤奋得来的。”
  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叶廷芳记得,1964年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一分为二,分为(中国)文学研究所和外国文学研究所,钱锺书留在文学所的古代组,杨绛先生分到外国文学所的西方文学组。“为什么文学所要留相当一批外国书,也就是为了钱先生的需要,因为这些书,是钱先生最早为文学所订的。”叶廷芳说,我们进书一般是外文书店开列书单给我们,单位把书单给了有关研究人员,让你去选哪类书对你有用,你就订。那个时候懂得英文的人有一些,懂得德文的人也就是他,于是好多书都是钱先生挑来的,我相信那些书钱先生的利用率比我们还要高。“在叶廷芳看来,钱锺书怎么读书?这些手稿集是最好的见证。”我们以前都知道他博学强记。事实上他还是要靠笔记的,而且记得很用心。他早年记的那些笔记还有用毛笔写的,毛笔写的比钢笔写的要费力,他记下这些东西,经常还有横批、眉批等等,都非常认真,而他这些东西在著述的时候都用上了。"
  外文所当年的青年学者如今也都两鬓斑斑,但回忆起当年钱锺书先生读书的情景仿佛恍如昨日。外文所研究员、德语翻译家张佩芬记得,文学所研究中国文学的老先生余冠英曾说过一句话,“如果社会科学院要评劳动模范的话首先应推钱锺书,因为他读书、治学最勤奋。”张佩芬说当时在图书馆借书,书后面都插一个卡片,哪些人借过这本书,什么时候借什么时候还的,都有登记,“我记得我翻到的德文书很多钱先生都借过,我多半只是翻翻,书都不一定看,后来我就知道他这些书借了,是看,而且是用了的。”
  张佩芬的老伴儿、著名翻译家李文俊说:“钱先生在图书馆借过的书我都尽量读,只要看借书卡上有钱先生名字,我就借来看。”李文俊说他后来写的不少文章都是看了钱先生看过的书写出来的,比如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这书是前些年国内才出版,但很早钱先生就借来读过,李文俊跟着钱先生读,知道了麦卡勒斯,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说我是钱先生的学生,杨季康(绛)对我说你不是钱先生的学生。所以我只是崇拜者。”李文俊说,1959年他去看钱锺书,那一年诺文学奖获得者是夸西莫多,李文俊问夸西莫多怎么样,“他对我说夸西莫多没什么,他先用意大利文念了几句夸西莫多的诗,后来又翻译成英语,最后一句,itisdark(它是黑暗的),钱先生不以为然。他让我那时候知道对诺贝尔奖也并不能迷信。”
  对“睁眼上网、提笔忘字”时代的启示
  对于人们所推崇的钱锺书的“眼力”,在近年来一直在研究钱锺书笔记的年轻学者张治看来,眼力源自钱锺书重视对源流的考察,“比如说大家觉得很精彩的一句话,这个语言是不是你创造的,还是说你偷偷学习前人的,亦或在前人基础上有多少发展,他对这方面一直很敏感。”张治说,这也是他一直特别喜欢钱锺书做学问的一个方法。“非常注意非常敏感之后他就会有这个眼力,哪怕是时新的小作家,见解很高明,或者有独到的优点,他可以很敏感地看出来。”
  在《容安馆札记》中,张治发现钱锺书还谈到《指环王》的作者托尔金的学术著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某位作家写了《五日谈》,五日谈中很多内容变成了童话的材料,钱锺书顺便讨论到童话文学,托尔金对中世纪文学有兴趣,《容安馆札记》就引用了托尔金的一段话,很有意思。”
  张治已经订购了《外文笔记》,但新书到手还要等些时日。“实际上你看《中文笔记》会发现他对很多作家都有过评论,他不是说有个什么题目找材料来读,他都是一部部原典原著细读,细读过程中记的笔记反映他对很多问题对专门著作都有细节上的评论,那些东西都没有写到专著里。里面能看到他阅读的速度,精细程度,关注的问题。这些话题都很有趣。”张治研究钱锺书读书笔记的手稿,包括他做笔记的方式,“有的人觉得他的读书笔记是传统的汉学家做笔记的方式,其实不是的,还是西方训练为主,他的读书笔记的方法可能还是和他早年在欧洲读书时做的西文笔记有一些联系。”不过张治强调这还需要看到《外文笔记》之后才能确认。
  在张治看来,《管锥编》里面那种旁征博引在钱锺书的笔记里面有更丰富的材料资源,“你看到这些材料资源你会发现他写这些著作的时候实际上是有剪裁的,他不是要追求很多,实际上他的那种罗列是很有讲究的,他有一些思路在里头,各种问题都要照顾到。不是像有的人理解的,他是要炫耀学问,炫耀他博览。”
  “看钱锺书的这些笔记,可能很多人觉得钱锺书当时读的研究著作现在有的可以淘汰了,而如果是原典,自己也要读,不可能根据他的摘引来。”在张治看来,这些笔记究竟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现在说都还只能是一个比较低的估量,要留待更远的时间才能判断。
  “睁眼上网、提笔忘字,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还能不能出现像钱锺书这样的学者?”座谈上会,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末了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张治看来,现在治西学的学者很多也有中西贯通的视野,但很难讲还能不能出现像钱锺书这样的学者,“他不是现代型的学者,要对什么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而且他的学术兴趣和搞外国文学的学者不太一样,他有的地方太强调趣味性,比如笑话、民间谚语,有的学者可能觉得不在自己的关注范围之内。但总的来讲现在这种学术体制某种程度上是压抑了这种‘通人’的人才。”
  《外文笔记》第一辑
  《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一辑三册是1935年至1938年钱锺书和杨绛在欧洲求学期间的笔记。
  留学第一年,钱锺书先生涉猎了哪些图书?莫芝宜佳介绍,主要是用英文写的文学、哲学、艺术史和心理学著作。《国家人物传记词典》、《大英博物馆文献》,法文原著也出现在笔记中:圣伯夫、古尔蒙、都德、法郎士、博马舍、福楼拜、维克多·雨果,还有《法语俚语表》。
  除了英法著作,第二本笔记里收录 了 弗 里
德里希·罗高的德文著作;第四本笔记中出现了意大利文的《神曲》,以及英文翻译本的萨福的诗歌,钱锺书亲手标上了希腊字母。
(原文标题:《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一辑近日面世 211个笔记本里的钱锺书治学之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那一年我们青春正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