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下次厄尔尼诺事件在那年

下次厄尔尼诺现象什么时候发生?_百度知道
下次厄尔尼诺现象什么时候发生?
我有更好的答案
5年后左右,一般在圣诞节的西太平洋
2到7年一次 一般是10-11月到第二年3-4月
、在西太平洋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厄尔尼诺现象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厄尔尼诺再次来袭2015年将成为史上最热一年?(图)
  3月22日,南京城天气晴好,虽然空气质量差了些,市民游玩的兴致还是很高 现代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南京已于3月13日入春,比常年早了10天
  下周南京气温可能直逼30℃,也会出现“倒春寒”
  南京不仅入春啦,而且已经入春10天了。现代快报记者从南京市气象台获悉,今年南京从3月13日入春,比以往早了10天左右。但是,冷空气不肯轻易撤退,本周后期开始天气转阴,而且这一波阴雨很可能持续到下周,气温也忽高忽低的。下周南京气温可能直逼30℃,而且之后还可能出现“倒春寒”。所以,别着急把冬装一股脑儿收起来,还是留下来两件以备不时之需吧。 现代快报记者 刘伟伟
  今天是3月23日世界气象日,越来越多出现的极端天气让人们更关注气候变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家表示,此前关于今年将成为史上最热一年的传言,很可能将成真。不仅如此,这次厄尔尼诺将会持续两年甚至更长时间。 通讯员 贾冰 方向 现代快报记者 刘伟伟
  双休日气温有多暖?今年以来最高
  春光大好的双休日,小伙伴们没有辜负吧?刚过去的双休日,晴好天气很应景地回归。而南京,也正是一年中春暖花开之佳季,小区里、马路边各种鲜花绽放,微信朋友圈里都成了晒花达人,无论走到哪儿,只要看见花儿,就会掏出手机一阵狂拍。
  昨天的气温,也是一路走高的节奏。早上还是9℃左右,到了中午前后,直逼20℃。实际上,双休两天的最高气温,一个是21.3℃,一个是21.2℃,都是今年以来数一数二的。
  2015年,或成为史上最热的一年
  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气候科学家早前正式宣布,因厄尔尼诺事件再次来临,2015年可能成为有气候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年。另外,科学家观察到的大气条件也表明厄尔尼诺正在发生。所以在经过几个月预测以后,NOAA正式宣布厄尔尼诺已经到来。
  事实真的将会是如此吗?对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极地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实验室主任王召民也表示,确实有这种可能,但如果综合来看,并没有那么可怕。
  王召民解释说,我们这一次的全球变暖,实际上是从1970年代以来又一轮的全球变暖。但有意思的是,这一轮的全球变暖在过去十几年是停滞的,甚至还有人说略微有所下降,尽管下降幅度比较小。
  而这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再加上全球变暖的背景,因此导致的增温,会让2015年变成最热的一年。但不能忽略的背景是,过去全球变暖增温的停滞,“如果全球变暖没有停滞,那么可能每一年都说是最热的一年。”王召民说,最热可能就是热得比以前稍微厉害一点,而并非是热到想象不到的极端的程度。
  1998年洪涝是否会再现?
  厄尔尼诺会把海洋中巨大的热量转移到大气中。所以,可以想象,今年的厄尔尼诺若与已在逐渐升温的全球海洋结合,将可能会让全球变暖的趋势加强。通常,厄尔尼诺事件只会持续6至8个月,但是今年的厄尔尼诺持续期可能会增加到两年或者更长。王召民说,此次厄尔尼诺还是一个强气候事件,它的持续时间被认为超出预期。
  很多人都在问,它会不会让今夏出现像1998年那样的长江流域的极端洪涝事件?对此,王召民解释说,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会有所增加,降水强度增加的概率会增加。但是,1998年洪涝发生的时候,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既有极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当年南半球环流异常也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各种气象条件叠加才造成了这一百年一遇洪涝灾害。”因此,王召民认为,今年厄尔尼诺虽强,但是并不一定有其他因素的叠加,所以说再出现那么大洪涝的可能性并不大。
  北极海冰“缩水”,我国寒潮可能增多
  科学家研究表明,北极海冰已经持续数年的减少趋势还在继续,以至于北冰洋海冰覆盖面积日益“捉襟见肘”。研究又发现,在北极海冰不断融化的同时,南极海冰量却居高不下—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2014年南极周围海域的海冰覆盖面积再创纪录。别看南北两极离我们遥远,但南北两极海冰的这种“跷跷板”现象,将对我们的天气产生巨大影响。王召民解释说,北极海冰的减退,北极大气环流异常,会让我国冬季出现极端冷事件的概率增加,“比如2008年春节期间我国南方出现的降雪和冻雨就与此有关。”由于气候系统的复杂性,不能简单认为北极海冰的减退和我国冬季寒潮之间是直接因果关系,但发生的概率会增大。
  天气才放晴
  空气质量就下滑
  快报讯 (记者 安莹)在空气质量连续2天良好后,南京昨天空气质量有所下滑。趁着晴天,霾又来了。
  昨天是周日,又是一个大晴天,很多市民都趁着春光到户外去走一走,在朋友圈中,各种“晒春图”在不断刷屏。不过在这样的天气下,南京的空气质量有所下滑。从昨天早上8点开始PM2.5越过了污染线,达轻度污染。此后,PM2.5的实时浓度一直维持在75微克/立方米以上。
  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专家解释,前一段时间雨水冲刷了南京的污染物,空气质量连续2天为良后,从前天开始,加上每天清晨南京雾气朦胧,这样,没有明显的冷空气影响和雨水洗刷,大气中污染物将逐渐积聚,雾霾天气就又出现了。
  不仅是南京,昨天全省的空气质量也都有所下滑。截至昨天下午4时,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为轻度污染,连云港更是达到中度污染。根据江苏省环保厅的空气质量预报,今天白天,本省空气质量在良-轻度污染之间,首要污染物为PM2.5。
  南京三日天气
  今天 多云,偏东风3到4级,
  7~17℃
  明天 多云,5~17℃
  后天 晴转多云,5~16℃
  雨后空气就会“小清新”?
  那可未必!
  专家:单纯降雨清除PM2.5的效果不明显
  如今,已经是人人谈雾霾“色变”。现代快报记者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家处了解到,因为气溶胶粒子的不断增多,雾的形成越来越“困难”,而是更“愿意”保持霾的状态。不仅如此,就算是降雨,对于污染颗粒物清除效果也并不明显。
  通讯员 贾冰 方向 现代快报记者 刘伟伟
  气溶胶多了,雾变少了
  空气质量一旦不好,人们习惯说出现了雾霾。然而,南信大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的主任朱彬教授介绍,雾霾说的是两种天气现象,分别是雾和霾,“雾和霾的产生都需要气溶胶,但只有气溶胶达到一定浓度才能形成霾。”
  大家都知道,雾的含水量更高,一般至少在90%以上。朱彬表示,雾和霾的区别其实很大,除了颜色和含水量的不同,二者的空间分布也有区别,“霾的空间分布更广泛,水平尺度比较大,现在长三角、苏北、华北一带的霾会连在一起。”而雾的存在通常是小块的孤立的,边界很清楚。因此,雾经常是被“冤枉”了。
  但是,现在一个很大的变化是,雾霾经常共存甚至互相转化,朱彬表示,有研究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最近30年随着空气质量越来越好,凝结核变少,雾也越来越少。而在我国,上世纪70-90年代雾是增加的,这跟空气污染有关。但2000年以后,雾出现的频次开始下降,这是因为空气中气溶胶更多了,都去“争食”水汽,不利于雾的形成,而在很长一个阶段保持霾的状态。
  降水难解空气污染难题
  盘踞在我们头顶的颗粒物,到底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办法阻挡它们?在南信大雾霾研究中心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一台自动在线监测仪器,它可以捕捉分析我们头顶污染物的成分和来源。但是,根据常年的分析,南京头顶的污染颗粒物都很小,从数量上来看PM1的颗粒物占了九成以上,它们都是粒径小于一微米的颗粒物,而对于这些顽固颗粒物来说,一般的口罩对它们根本没有办法。
  口罩难防污染物,那么依靠大自然的降雨总会有作用吗?朱彬教授告诉记者,目前的确也有专家在进行人工影响雾霾的天气实验,但是收效甚微。一般人会认为,夏天一场雷暴雨过后,空气质量应该迅速好转,但事实上,很多时候雨后天空仍然是灰蒙蒙的。朱彬教授解释说,一次的局地降水,没有风的参与,对清洗污染物的作用有限,对付雾霾必须从源头抓起。
  作者:安莹
本文来源:现代快报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今年会是1998年以来又一个厄尔尼诺年吗?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今年会是1998年以来又一个厄尔尼诺年吗?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本文作者:大脸撑在小胸上
日,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发布了一则新闻公告:今年2月以来,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已经达到厄尔尼诺先兆的程度,预测今年可能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并很有可能成为自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厄尔尼诺年。
厄尔尼诺这个词,以其古里古怪的发音、不明觉厉的内涵,莫名传唱于人民群众茶余饭后的交谈中,让其他生僻冷门的气象专业词汇羡慕嫉妒恨。不过厄尔尼诺到底是什么,今年的厄尔尼诺又会带来什么毁灭性的后果吗?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El Ni?o)来自于西班牙语,原本的含义是“圣婴”。要解释清楚厄尔尼诺现象,得先从秘鲁渔场说起。
沿着南美洲西岸(也就是太平洋东岸)有一条秘鲁寒流(Peru Current),也叫洪宝德寒流(Humboldt Current)。它从南纬45°附近一路向北,流到赤道的加拉帕格斯群岛一带,为太平洋东岸带来了大量冷水。这些北上的冷水使得下层海水携带着硝酸盐、磷酸盐等营养物质向上翻涌,浮游生物由此可以大量繁殖,这为冷水鱼类(如沙丁鱼、鳕鱼等)提供了丰富的饵料。由此,这里形成了秘鲁渔场,全球最著名的大渔场之一。
秘鲁寒流 (图片:Wiki Commons)
19世纪初,生活在秘鲁渔场沿岸(如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国家)的渔民们观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时候,在10月到下一年3月期间,沿着海岸会出现一条暖流,使海水温度明显升高,这会把秘鲁渔场中的冷水鱼类统统热死,渔民们就只好破产了!
这种现象每隔上几年就会重演一次,苦逼的渔民们无法从科学上解释,又因为它总是在圣诞节前后发生,就把它理解为上帝之子“圣婴”在发怒,降下天灾。
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气象学家们开始注意到这种赤道东太平海水变暖的异常现象,并沿用了“厄尔尼诺”这个称呼。他们普查了二战后30多年的气象资料,发现每当爆发全球性大规模的天气灾难时,都对应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于是,针对厄尔尼诺以及它与全球气候异常联系的研究,在气象科研界蓬勃展开,至今仍然是各国气象研究的热点,还存在很多争议和未解之谜。
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影响全球气候的?
大家也许会觉得奇怪,厄尔尼诺只不过是一个不大的区域里海水温度的变化而已,为什么竟然能对全球那么大范围、那么多遥远地区的天气状况产生影响呢?
气象界有句话,叫“海气不分家”,就是说,虽然天气看起来只是“天”的事儿,但它实际上受到海洋状况的极大影响,海-气相互作用是气象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更全面地说,那就是“海陆气生人不分家”——海洋、陆地、大气、生物圈、人类活动都在互相影响。
厄尔尼诺就是海-气间互相作用的一个典型例子。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的西太平洋海水温度较高,东太平洋海水温度较低。于是在西太平洋上,空气受热上升;而在东太平洋上,空气冷却下沉。这就在热带太平洋上空形成了一个环流圈,空气从西太平洋上升,在高空向东输送,到东太平洋以后下降,在低空向西输送形成赤道东风,回到西太平洋,周而复始。这个环流圈叫做沃克环流(Walker Circulation),大家可以从中看出,海水温度的变化对于大气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正常年份下的沃克环流 (图片:NOAA/PMEL/TAO)
而当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太平洋的海水变温暖,本来冷却下沉的空气被削弱了,太平洋东西两侧的温度差值变小,整个沃克环流的强度也会减弱。不仅如此,沃克环流原本上升和下沉的位置也会发生偏移,原本在西太平洋的上升中心移动到了中太平洋,赤道东风随之变弱,并向东撤退。
厄尔尼诺发生时的沃克环流 (图片:NOAA/PMEL/TAO)
这种大型环流的变化,会对全球的天气-气候都产生影响。在这里无法全面地列举出来,只举一个最直观的例子:
正常情况下,沃克环流在西太平洋上升,产生了对流,水汽被抬升,凝结成雨,所以西太平洋降水非常丰富;而东太平洋则是沃克环流下沉的地区,云雨不容易产生,盛行晴朗天气。
而当厄尔尼诺发生时,沃克环流被削弱了,西太平洋原本成云致雨的条件一定程度上来说遭到了破坏,降水减少,形成大范围干旱,引发大规模森林大火等;而东太平洋的降水反而增多了,可能发生洪涝、河水猛涨、河堤决口等灾难。
1982年4月-1983年7月的那次厄尔尼诺非常严重,东太平洋的海温比平时高出4℃-5℃,圣诞节前后,原本栖息在圣诞岛上的一千多只海鸟神秘失踪,接着秘鲁境内普降大雨、洪水泛滥,全世界约有人因此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年也有类似情况发生,东太平洋海温升高了3℃-4℃,美洲持续暴雨而东南亚持续干旱,在我国也发生了98特大洪涝灾害……
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厄尔尼诺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非常复杂,上面只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实际上当厄尔尼诺发生的季节不同、海域不同、持续时间不同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都有很大差异,这也正是对厄尔尼诺研究的困难所在。
如何预测厄尔尼诺现象?
既然厄尔尼诺如此恐怖,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提前进行预测呢?
现在,人类对于海洋和大气的气象监测已经逐渐完善,并研究出各种指数来描述厄尔尼诺,比如南方涛动指数指数(South Oscillation Index,常简写为SOI指数)、信风指数和向外长波辐射指数(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常简写为OLR指数)等。
依靠各种数值模式(尽管不同模式的结果会有所差异),可以对厄尔尼诺现象作出大致的预报。本文篇首所提到的WMO对厄尔尼诺的预测,就是基于今年2月以来赤道太平洋海域信风的减弱和海水温度的上升,以及数值模式的预报结果,而得出的结论。
如果这般强度的厄尔尼诺真的如期而至,那我国一定会受到很大影响,比如暖冬、北方干旱而南方洪涝、东北夏季低温、台风登陆减少等。但是具体哪些地区会受到直接影响,发生的气象灾害会有什么样的强度,目前还没有办法给出定论。
相关小组:
你可能感兴趣
果壳谣言粉碎机编辑
98年的时候,武汉真的是严防死守。除了一线当兵的死扛之外,还有二线的民兵巡视,加上三线的各个机关的人随时待命准备上堤。我爹当时是三线队员,他们大概一周还是多长时间得值班一晚上,那一队人必须在指定地点值夜(但不用上堤),除了事儿必须马上顶上,还好运气好没出事儿。他们这帮人为了提神,一般整夜打麻将来着。这段时间武汉人特别感激顶在一线的当兵的,他们的工作强度太大了,最后一个个皮肤全晒坏了。而且纪律真是好得不得了。
植物学博士,植物园工程师
说个轻松的:El Ni?o和La Ni?a中的?为腭化鼻音,发音近似"ni",所以,El Ni?o的更贴近原发音的翻译应该是“厄尔你尿”,而La Ni?a则是“拉尼你丫”……
诗词科普作家
大洋阔,多少疑谜魅惑。西东顾、沧海茫茫,水是炎寒两头卧。温差信风作,回斡、循环起落。织风雨,一路荡西,沃克环流越洋过。环流密云裹。似施雨龙王,钦命巡绰。迷途皆怪炎寒错。暖水东流去,寒流匿影,洄游鱼死问谁祸?是厄尔尼诺。温破,万民唾。见亚太悲摧,南美淹没,神州旱涝青苗弱。恨矫枉过正,拉尼娜堕。亢龙不悔,飓风紧,重冰硕。《兰陵王》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61)
果壳网副主编
大脸师太哦,哦哦。可以据此要求政策决策部分,加强南方洪涝预防工作,北方抗旱工作吗?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去年还北方洪涝 南方干旱呢 看来今年平衡了。。。
定义厄尔尼诺现象的难道不是NINO 3.4 Index吗!
的冬天就没有上一个冬天冷
原来师太并没有完全专注于烹饪事业...
El nino is coming -- House Stark
果壳谣言粉碎机编辑
98年的时候,武汉真的是严防死守。除了一线当兵的死扛之外,还有二线的民兵巡视,加上三线的各个机关的人随时待命准备上堤。我爹当时是三线队员,他们大概一周还是多长时间得值班一晚上,那一队人必须在指定地点值夜(但不用上堤),除了事儿必须马上顶上,还好运气好没出事儿。他们这帮人为了提神,一般整夜打麻将来着。这段时间武汉人特别感激顶在一线的当兵的,他们的工作强度太大了,最后一个个皮肤全晒坏了。而且纪律真是好得不得了。
我在这里郑重的提个醒,家里墙壁和楼顶漏水的赶紧补补吧
对大脸师太的文章予以无条件支持
师太么么哒~~哪那是不是又说明明年又是拉尼娜呢
又想起 拉尼娜 和 08年南方的那场雪。。。。
哈哈文科生懂 啊,沃克环流。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相反的想象,是极端天气和灾害性天气的重要指标之一,很多气象学者在研究台风时都会研究相关指数。在学校时,没事听老师说说,现在工作了,都渐渐淡忘了。又重新学习了一下,字眼都很熟悉来自
上期环球科学介绍过来自
嗯…… el nino 是男孩,la nina是女孩……
诗词科普作家
大洋阔,多少疑谜魅惑。西东顾、沧海茫茫,水是炎寒两头卧。温差信风作,回斡、循环起落。织风雨,一路荡西,沃克环流越洋过。环流密云裹。似施雨龙王,钦命巡绰。迷途皆怪炎寒错。暖水东流去,寒流匿影,洄游鱼死问谁祸?是厄尔尼诺。温破,万民唾。见亚太悲摧,南美淹没,神州旱涝青苗弱。恨矫枉过正,拉尼娜堕。亢龙不悔,飓风紧,重冰硕。《兰陵王》
天了噜,四川人民表示去年我大江安校区的宿舍直接就被淹了,去年我们在军训侥幸躲过一劫,今年要是真这样了得话我们岂不是要在江安度过洪涝着的最后一个月。。。
河北廊坊这边已经有两个月左右没怎么降水了 会不会和这个有关啊???
引用 的话:嗯…… el nino 是男孩,la nina是女孩……el 和 la 是阴阳性的冠词吗?
别说店长我迷信,这帖子年前就收藏了···/post-45-.shtml#1
既然在正常情况下,沃克环流在西太平洋上升,西太平洋降水非常丰富,;而厄尔尼诺就是和正常情况想反,也就是西太平洋降水变小,也就是亚洲东部降水变小,为什么和洪灾挂钩呢?
气象爱好者,大气物理专业
引用 的话:既然在正常情况下,沃克环流在西太平洋上升,西太平洋降水非常丰富,;而厄尔尼诺就是和正常情况想反,也就是西太平洋降水变小,也就是亚洲东部降水变小,为什么和洪灾挂钩呢?简单的说,西太上升气流减弱,副热带高压偏南,我国季风雨带也偏南,雨带一直维持在长江流域就容易涝了
植物学博士,植物园工程师
年的厄尔尼诺,起于1997年5月,终于1998年6月,对中国造成的气候影响如下,供参考:1. 两年台风均偏少;2. 1997年北方大旱,夏季酷热;3. 1997年南方夏季阴雨连绵,气温偏低;4. 1998年南方和东北均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纯类比的话,今年南方不一定涝,但北方很可能又旱又热。至于明年南方会不会发洪水,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年的厄尔尼诺什么时候结束。
引用 的话:既然在正常情况下,沃克环流在西太平洋上升,西太平洋降水非常丰富,;而厄尔尼诺就是和正常情况想反,也就是西太平洋降水变小,也就是亚洲东部降水变小,为什么和洪灾挂钩呢?沃克环流受影响的是赤道附近,而中国位于西北太平洋。赤道附近的西太平洋上升气流减弱,副高便会南移。要知道,副高控制下的天气是高温干旱的,故而正常年间的南方伏旱天气会被降水取代。
植物学博士,植物园工程师
说个轻松的:El Ni?o和La Ni?a中的?为腭化鼻音,发音近似"ni",所以,El Ni?o的更贴近原发音的翻译应该是“厄尔你尿”,而La Ni?a则是“拉尼你丫”……
我在的城市,决口了,长江唯一一个决口的城市。豆腐渣大堤。。。
引用 的话:8年的时候,武汉真的是严防死守。除了一线当兵的死扛之外,还有二线的民兵巡视,加上三线的各个机关的人随时待命准备上堤。我爹当时是三线队员,他们大概一周还是多长时间得值班一晚上,那一队人必须在指定地点...貌似此后几年一到汛期就开始防洪值班
引用文章内容:平洋的上升中心移动到了中太平洋,赤道东风随之变弱,并向东撤退。引用 的话:我在的城市,决口了,长江唯一一个决口的城市。豆腐渣大堤。。。九江?
引用 的话:的冬天就没有上一个冬天冷过去的这个冬天北美奇冷,春天也来得晚,不算很北的地方也玩四月飞雪,相当要命啊!
显示所有评论
(C)2016果壳网&&&&&京ICP备号-2&&&&&厄尔尼诺现象将使2016年陷入“气候混乱”
[摘要]目前,美国宇航局警告称,全球厄尔尼诺现象将更加严重,2016年全球将陷入“气候混乱”。
正在加载...
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最新美国宇航局图像显示,当前强厄尔尼诺现象在太平洋酝酿,并没有减弱的趋势。2015年厄尔尼诺现象已在全球范围形成“气候混乱”,在未来几个月,气象预报员认为美国可能遭受的影响会更加严重。最新Jason-2卫星图像表明,近期与1997年12月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十分相似,太平洋中部和东部赤道区域存在近似、不同寻常的海面高度,这是厄尔尼诺现象逐渐变强的证据。高于正常海平面高度的迹象暗示着存在着厚暖水层。2015年全球气候已刷新记录,气象学家预测称,2016年将更热。目前,美国宇航局研究报告称,2016年全球将陷入“气候混乱”状态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向西稳定信风变弱或者逆转方向产生的,引发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上层海洋显著变热。海水变热之后出现云层和风暴,抽吸热量和湿气至较高位置,与大气层叠加在一起。这些变化将改变喷射气流路径,并影响全球范围内的风暴轨迹,今年厄尔诺尼现象导致正常积累在澳大利亚和印尼的暖水层显著变薄,然而东部热带太平洋,正常冷水表面被暖水层覆盖。这种热量重新分配导致太平洋中部至美洲的海洋温度升高。该现象导致东南亚降雨量减少,印尼降雨量下降可能促使野火蔓延,使该地区笼罩在令人窒息的烟雾之中。同时,厄尔尼诺现象与延迟季风雨形成的印度热浪有关,以及太平洋岛屿海平面下降,破坏珊瑚礁的广泛珊瑚白化现象,南非干旱,南美洪流和东部热带太平洋创记录的飓风季节密切相关。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各地稻米、小麦、咖啡和其它农作物产量由于干旱和洪涝灾害大幅减产,并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在美国一些厄尔尼诺现象的深远影响可能出现在2016年初,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气象预报员认为,厄尔尼诺现象诱导的气候类型变化将在近期不久出现,持续几个月的相对低温和潮湿气候状况将出现在美国南部,相对温暖和干燥气候状况将出现在美国北部。(悠悠/编译)
[责任编辑:chirongui]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厄尔尼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