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办理医院行政人员职称晋升升,是否是行政不作为

>,>教师职称评定:为何20年教龄仍不能晋级教师职称评定:为何20年教龄仍不能晋级
& & & & 近日,中小学教师改革举措的消息一经发布,便引得各个中小学教师的关注,教师职称改革举措是广大教师多年的期盼和反馈。但是,在教师职称改革的大浪潮下,却有很多教师面临这样的问题:教师职称评定名额有限,有教师教龄已满20年,却不能晋级。&
  职称之“困”
  “每次评职称,说是要评出正气、风格、团结,但总是评一次,就伤一次,因为名额真的太少了。而且,评上了和评不上,一个月差了六七百块钱。”河南济源市克井一中校长李新乐说,职称评定制度,不单伤害某个老师,甚至对整个教师队伍都有冲击。
  在湖南怀化通道县一位校长眼里,门槛高、名额少、机制不科学的职称评定,严重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让一部分从业价值无法体现。“一来了指标,教师队伍就不团结了,为了得高分,有老师不惜走极端。职称评定,是我们共同的痛点。”
  过去,一些地方职称评定采取“退多补少”的政策,曾让老师们十分苦恼。“打个比方,假如我们学校100个老师中有15位是高级职称,按规定要求的比例却是10%,那么就不会再分指标了。”湖南怀化的一位小学校长说,曾有一段时间,连续五年学校都没有指标。
  晋级走入“死胡同”在中学同样存在。湖南某中学校长告诉记者,学校的中学高级职称平均年龄已达四十五六岁,截至今年,学校已有5年没有高级职称指标。“有的老师‘中一’(中学一级职称)了快20年,晋不了‘中高’(中学高级职称)。”
  就在去年,怀化市某县中学从另一个县引进了非常优秀的物理教师,可是校长却发愁了。“这个老师跟我说,别人问他什么职称,他都不好意思说。因为他工作了九年,带了三届毕业班,教学成绩非常好,但还是个初级职称。”不少校长、老师反映,因为晋高级职称名额太紧,很多老师评了一级职称之后,觉得“没了盼头”,干活变得消极怠惰,挫伤积极性。
  在湖南株洲中学老师小铭看来,职称评定有公平的外衣和失衡的“里子”。“对年轻老师来说,职称评定准备的资料一大堆,看起来好像更公平公正了,实际上还是学校和教育局的领导来决定,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
  一线老师的直观感受,在职称评审专家的“吐槽”中得到验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告诉记者,他曾多年担任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评委,并任评审组组长,“职称评定,行政力量的水太深了。”
  这位专家透露,在材料审核的评委会上,哪些人优先保证,甚至哪些人通过初审,都有行政因素,“职称评定成为一种拉关系、走后门的温床。表面上是报送材料集体研究,实际上,最后评上的人,都有人暗中‘保驾护航’。”
  “评委组组长经常都是行政领导,比如教育局的局长、副局长,这些领导不主抓业务,离开教学一线多年,当组长有什么必要?”湖南一位教师职称评定评委不解,过去这类“打招呼走后门”的事例使评委不堪其扰,所以现在全面推行职称评定改革,“是非常好的,顺应了老师们的期待。”
  此次职称评定改革提出要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态度。这一指导意见得到了评委专家们的认可。
  “论文的确不宜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标准,因为它的刊发现在越来越没含金量,各个部门、学会、杂志都搞论文评比,报上去,只要交评审费就有奖。”
  不少业内人士呼吁,中小学教师论文评审渠道需要规范,尤其要警惕把论文作为敛财收费手段的行为。“有些地方,评一篇论文50块钱,一个县交一千篇就是五万块钱。每个交了论文的都发个证书,过去一些教育协会,很多都有这问题,使论文没含金量。”
  事实上,在此背景下,此次改革的方向之一,是重视教学一线的实际业务、师德素养,淡化论文指标。
  职称之“变”
  近年来,不少地区都已先行先试,设立了职称评定的改革试点。小铭所在的湖南株洲,就是湖南职称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总的来说,老师们感觉变化不大。唯一的印象是去年学校开会,说职称评定要变成级数评定了,级与级之间的差别主要就是工资有点区别。”小铭坦言,“感觉就是多了一个数字,而且说实话,有时候自己都不记得自己是哪一级的。”
  业内专家指出,职称评定改革的落地实施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要走。首先要对政策进行大力普及。目前大量的一线教师对政策不甚了解,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将宣传发动工作做到位,并组织学习。此外,在同行评审等关键环节,从评审专家的门槛设置、组织选择等方面,都应该进一步淡化行政色彩,真正做到专业优先。
  来自湖南、河南的信息显示,在不少地区的职称评审工作中,有政策已经向乡村教师倾斜。河南省人民政府于今年5月向记者介绍的情况显示,在河南农村教师,男年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并在农村工作30年以上的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可进行直接认定。(新华社记者袁汝婷李亚楠)
  小编心语:教师职称评定是对教师职业生涯的肯定,是教师岗位奉献成绩的肯定。教师,这一职业,不应是清贫的职业,也不应是淡泊名利的老生常谈。教师的职称评定是教师地位和贡献的衡量标杆,“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事关教师的教育热忱,事关国家前途及命运,教师职称应解决教师之“困”,力求教职之“变”。
更多公众号:gh_f19ef199618a教育、教学管理、学校家长学生沟通的桥梁。最新文章对这篇文章不满意?您可以继续搜索:百度:搜狗:感谢您阅读教师职称评定:为何20年教龄仍不能晋级,本文由网友投稿产生,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以下试题来自:
多项选择题某大学副教授林某对校职称评定委员会作出的不予晋升教授的决定不服,他能否提起行政诉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不能B.可以C.应当先申请复议,然后才能提起行政诉讼D.可以申请复议,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但若申请复议就不能再提起行政诉讼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A.应当受理,因为公安机关的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B.应当受理,因为甲是中国公民,对公安机关的行政行为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C.不应当受理,因为公安机关在护照上做不承认标记属于国家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D.不应当受理,因为有关国籍的纠纷应当通过申诉的途径解决2A.因为该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法》明确列举的具体行政行为,因此不具可诉性B.因为结婚证书并不属于“许可证、执照”的范围,因此该行为不具有可诉性C.结婚证属于广义上的“许可证和执照”的范围,因此该行为具有可诉性,法院应当受理张某与李某的起诉D.该行为不是具体行政行为,因此法院不应受理此案3A.国家行为B.行政裁决行为C.行政复议行为D.抽象行政行为4A.实践中公安机关为达到干预经济纠纷且逃避司法审查目的而借刑事司法的名义所实施的强制措施是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B.凡是公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实施的强制措施均是不可诉的C.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在有刑事法律授权的情况下所实施的行为一般是不可诉的刑事司法行为D.刑事司法行为采取的强制措施必须要有明确的《刑事诉讼法》的授权,每一项强制措施必须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对象和条件,因之引发的争议才不在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5A.某个体摊贩对罚款、吊销营业执照不服B.某企业认为某行政机关侵犯其合法的经营自主权C.某国家机关一处长对撤销其职务不服D.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关于晋升卫技高级职称的难点、对策和思路
---关于晋升卫技高级职称的难点、对策和思路。
&有朋友问我晋升卫技高级职称有什么诀窍?我回答说:既有,又没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职称是衡量科技人员学问高低和工作技术水平优劣的标竿,博的是是真才实学,讲的科学精神,尤其是医疗卫生工作关乎人民生命安全,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之所以说这里面有诀窍,是指职称评聘为人事,凡人为之事,必讲究程序和方法,有人事必有“空子”可钻,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事是“死”的人是活的,凡事都可以循诀解窍,做到事倍功半。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现代社会,科技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知识的作用在国民经济中越来越重要。而职称则是体现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工作业绩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和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手段。所以,考察一个国家仍至一个社会是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职称评定体系,不仅对规范学术队伍,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具有重要现实的意义,而且也是对这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是否具有强劲动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关于职称制度的历史沿革
&1、职称的定义。
职称:广义---是职务的名称。狭义----是指区别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是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活动中的地位的标志,是专业技术的工作成绩、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或学识、智慧、才能的综合反映。
国际上通常的定义是:“区别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所以,它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的“衔”或“称号”。
&& 2、国外职称制度的考察。  
职称制度在国外是一种普遍现象。
  德国的职称制度主要适用于国家公职机构的工作人员,如公务员、教师、军人等。德国教授既是职务又是职称,分为C2、C3、C4三个等级。当一位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工作若干年后,不仅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若干篇论文,而且必须撰写一篇具有教授资格的论文,同时在两年内为研究生开设专题研究课程,这样,他才可以向相关学院申请教授资格答辩,如获通过,他就具有教授资格,但即便如此他也只能到另一个学校去应聘,最后由这个州的主管部长决定是否聘用。接到聘任通知书后,教师再和州里进行工资和驻留谈判。在职称评定的条件方面,德国有更多的定性内容。好处是德国的教授实行终身制。
美国的职称评聘机制是非常严格但又十分宽松。说其严格,是因为条件苛刻,比如任职年限、实际工作时间、学术成果质量、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量等,这些硬指标缺一不可,而且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说其宽松,是因为没有指标限制,有多少人够条件就评多少人,没有就不评。另一方面,职称评聘分离,评上职称说明你的学识达到了社会认可的程度,至于社会是否接受你使用你,则完全由用人单位即“人才市场”来决定。
  俄罗斯职称评定仍延续了前苏联的一些传统,但人们对评职称的积极性已不是很高,主要是来自职称差距的工资差距较小。但在教育系统,人们对职称的重视程度仍然很高,因为在传统的教育系统,职称的高低和工资的差距比较大。其次,教育系统的职称评定不但严格而且权威,很少有人能利用“走后门”的方式达到职称升级的目的。
  印度没有全国性的职称评定,中央和各邦政府都根据自己的情况规定了不同的评定办法、评定时间,但印度最基本的职称评定原则有两条,一是“论资排辈”,二是“一考定终身”,考试虽然能够决定职称高低,但不一定区分出个人的能力大小。印度的职称是通过岗位来定的,一旦评上某职称,就一定会享受相应的职称待遇,并且终身受用,不存在评聘分离的现象。印度人对职称评定十分关注,因为职称与社会地位和个人福利密切相关。
&3、具有中国特色的职称制度改革历程。
我国的职称制度改革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曲折的过程。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职称政策既缺乏切实可行的法规、条例,又缺乏各行业、各专业之间的统一标准。因而导致同在“职称”这一概念之下,先后实行过专业技术职务制和“学衔”、“称号”制,甚至在同一时期,有的专业实行职务制,有的专业实行“称号”制。这样就使“职称”这个概念的内涵比较广泛,甚至包括了职务、职位、学衔、称号、资格等多种含义。
直到1986年,我国统一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不再实行“职称”制。但由于人们习惯“职称”这个词,“职称”便沿袭下来,但其实质意义已发生变化,现在所说的职称是指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能力与成就的评价以及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统称,包括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专业技术资格和执业资格。
其中,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是通过职称评审取得的。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是职称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延伸。
&4、我国的职称评审制度是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在旧中国时期,我国引进西方文明,在科教文卫系统设置教授、副教授、工程师、建筑师、医师、会计师等职称。
(2)、建国初期至六十年代初,我国承认旧式职称制度,即实行专业技术职务任命制与职务等级工资制相结合的职称制度。对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获得的技术职务基本上予以承认,形成了一些学术、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职称系列,技术职务与工资分配紧密挂钩,有严格的数量限制,并由人事(干部)部门考核、行政领导或党委任命。进入六十年代初期至文化革命时期,由于工资晋升基本上处于冻结状态,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也就停顿了下来。
(3)、1979年至1983年,随着国家拨乱反正,作为落买知识分子政策的一部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职称制度得以恢复和建立,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首次职称评定”。技术职务评定共设置了22个职称系列,主要对学术技术进行评价,是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成就、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标志,不与待遇挂钩。由于评定范围扩大和质量不高的问题,1983年中央决定暂停职称评定工作。这个时期职称作为一种学术、技术称号或业务名称,只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和工作成就的标志,既没有岗位要求和任期限制,也不与工资待遇挂钩,一次获得可终身享有。
(4)、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总结过去职称评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1986年开始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专业技术职务是与行政职务相并行的一种职务系列,有明确的岗位、任职条件、岗位职责和相应的权利,并与工资待遇挂钩。1994年,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中明确的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要求,在我国又逐步建立实施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由于在工作过程中,政策不够配套,部分单位各自为政,矛盾突出,遂于89年至90年停止职称评定工作而进行整顿,即通常所说的“首次职称改革”工作。
(5)、1991年,作为人事工作的一部分,开始了一年一度职称评聘工作,职称工作进入到了“正常化阶段”。1993年7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科学技术工作者可以根据其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取得相应的职称。至此,职称作为一种制度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的建立和改革,一方面借鉴国外的先进有用的经验,一方面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工作实践,从而创建出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专业技术职称制度。
自1986年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以后,职称评定主要建立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审(考试、考核、考察)进行的。职称评审在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职称评审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技术水平和工作业绩,稳定和壮大了专业技术队伍。
职称制度的创建和改革,使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地位、待遇明显改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逐步形成,调动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欢迎和拥护。
职称评审和聘任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有效地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其学术技术水平和能力。同时,通过评审,有利于发现人才,促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改善专业技术队伍的结构,为一大批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
&&&(6)、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人才市场的完善,人才流动日趋频繁,高层次人才成为人才竞争的焦点,职称作为学历之外的又一重要评价体系,为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提供了标准依据,进而也促进了人才的流动、配置和合理使用。
新形势下,职称评审作为人才评价工作是今后职称工作发展的主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评价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人才评价的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有的专业实行了以考代评,有的实行了考评结合,有的采取评审与答辩相结合,有的采取以聘代评的办法。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并不等于对职称评审的否定。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因此,强调评价专业技术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积极探索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不断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化水平,将是我国职称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二、关于职称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
职称与个人社会地位、经济利益的关系和矛盾
&&&&1、建立职称制度的现实意义
(1)职称:是指区别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是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活动中的地位的标志,是专业技术的工作成绩、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或学识、智慧、才能的综合反映。
1994年,人事部《关于印发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试行办法的通知》(人职发(1994)14号)提出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其中提及专业技术资格即职称。
(2)专业技术资格:指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和条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表明专业技术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受聘该专业技术职务所需的学术、技术水平。分为初级(员级、助理级)、中级和高级(副高级、正高级)。资格作为用人单位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不与工作福利等待遇挂钩。
(3)专业技术职务:是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在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内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需要具有相应的抓业技术资格,并体现相应报酬的工作岗位。
(4)职业资格考试:职业资格分从业资格、执业资格。50种。分不同行业,有明确的规定,有的可以作为聘任依据,有的不可以作为聘任依据。
(5)专业资格考试:15类。就是职称考试,可作为聘任的依据。
2、职称与社会、个人利益攸关。
职称制度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产物,是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才评价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确切是从1986以来,职称制度逐步迈入科学化、规范化、正常化轨道,在人才评价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化和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及如何使用人才的竞争。
职称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到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能否调动和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1)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地位的象征。
职称考评是我国独有的现象,国际上通行的是专业技术职务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我国现有的职称考评,主要源于改革开放之后的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当时是作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出台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从这点来说,职称一开始就是与身份挂钩的,是专门针对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而言的。
(2)职称与经济利益挂钩。
由于职称逐渐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成就的标志,并且与待遇相挂钩,(如专家教授出门讲课、会诊均以个人职称大小高低为“筹码”与实际利益挂钩。)因此,在现实社会和实际工作中,不仅是知识分子,其他人员,包括技术工人也竞相评定职称,职称与身份的关系既清晰又模糊,清晰的是利益关系,模糊的是操纵职称评定的关系网。
一但进入职称这座“围城”,任何专业技术都摆脱不了干系和是非,尽管职称对专业技术人员有一定的要求(如,中专以上学历等),能力、学识、贡献…再加上职称评定还有指标的限制,这就造成了许多人的期望与实际结果的些许落差。
随着科学人才观的提出,职称制度将会不断改革,职称与身份的关系将不再限定,但职称对专业技术的要求永远不会取消,不能简单地把对资格条件的要求与身份歧视混为一谈。&
&& (3)职称综合征。
由于专业技术职称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挂钩,因此,晋升高级职称也顺理成章成为每个从事专业技术人员的努力方向。在评定获得中、高职称以前,人们为追逐“科考”努力拼搏,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在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后,有不少人却疏于学业和技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庸庸碌碌,得过且过,这就人们常常称之为“职称综合症”。
我国早期的职称评定制度,职称与待遇挂钩。只要评上职称,不管在你实际工作中表现如何,都享受相应待遇。为了解决职称与岗位不分的问题,国家从1983年9月开始暂停职称评定,并从1986年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此时的职称只是作为职务聘任的资格之一,评上职称不一定享受相应待遇。
(4)关于职称制度改革的情况。
新华网(北京5月7日电、记者王黎)据人事部介绍,人事部正在加快研究制定《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意见》,当前我国深化职称改革,就是要进一步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逐步制定符合各专业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的分类管理。同时积极推行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法,规范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办法,加强社会化评审的制度化建设。
此外,人事部强调要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重点做好涉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业资格准入;并加快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同时,还要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国际互认工作,以及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据人事部统计,截至2003年底,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约4100万人。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2834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占6.8%,中级占32.2%,初级占54.4%。
三、关于职称改革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中共中央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有关文件中提出:“应该恢复技术职称,建立考核制度,实行技术岗位责任制”。从1979年开始,我国陆续制定和颁布了一批评定技术职称的暂行规定,并在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务任命的同时,进行职称评定的工作。
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报告》,同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文件指出,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需在总结过去职称评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改革职称评定制度。
职称改革的中心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并相应地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文件下发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开始在全国实行。实行这一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既是一种关怀,也是一种鼓励。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我国的职称制度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职称制度产生的副作用也显现出来。其主要问题可归纳如下几点:
  1、职称评审欠公正问题。目前,有许多学者就我国职称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的作者通过深入分析高校职称评定的全过程,指出职称评定过程中的非正式组织,职称申报人与评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评审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内部人控制等是导致评审过程与结果出现不公正的主要原因,甚至对高校职称评定过程进行了重新设计(扈文秀、卢妮、樊宏社等人在《高校职称评定的群体决策行为分析及其规范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第5期)。
&&&&2、职称评定的综合评价方法问题。有人研究探讨了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定决策支持系统的原理,提出了职称评定的综合评价方法,其文有较大参考意义。(王丽燕、吕玲在《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定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1年第23卷第02期)。
&&&&3、有人对现行高校的一些职称评定制度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一些思路和想法(吴亚生《现行职称评定体系的弊病》《学习时报》)。
4、有许多同志就学术成果如何有效评价问题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
如:赵春昶、邵东南:《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在职称评定中的应用》(《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3期);
宁建萍、田秀劳:《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的模糊综合评判》(《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4 期);
赵炳起:《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问题与对策 》(《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6期);
&&& 杨志英:《
AHP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中的应用》(《中国科技论坛》1999年第4期);
胡金秀、周国强、张炳烛、赵建华、李晓华、张英杰:《高校教师科研工作量化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践》(《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10期)。
5、医学科研课题与创新面临两难。一方面医学科研课题强调创新:一方面医学的创新和发展(我国基本上处于学习、借鉴、模仿追踪欧美西方现代医学科学的阶段和水平,缺乏医学创新的科技条件和手段甚至思想和方法)。即使是西方现代医学的创新和进步也必须依赖于综合学科发展和进步,不可能一枝独秀。
而我国现实中的医学科研课题除少量国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主攻尖端项目外,绝大多数的部、省、市和地方的医学科研课题均为重复设计研究,基本上为周而复始,论文的写作也成为“新八股文”,可谓天下文章一大抄,抄而优则仕。
&&6、制定医技职称评定的标准误差较大,不能客观反映科研水平。在职称评定中规定要求同时满足若干项条件的作法就值得商榷。如,在主任医师级的任职条件中,明确规定要求任现职以来,至少满足突出业绩中的四项或重大业绩中的两项。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是:某一项特别突出的如何办?如个别同志国家级论文发表了几十篇,但若按条件算就只能是满足了一条。这显然有失公平和客观。
 &7、将有些先进荣誉称号作为职称条件也有些不妥。反映学术水平和学术成果的主要体现是论文、专著和课题。除此以外,其它的条件都应放在次要的位置。
 8、职称的名额限制也存在诸多弊端。按人数分配名额对水平高和优秀人才集中的地方就显失公正,而水平一般的单位和科室就有可能占便宜。
9、对论文级别的认定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对国外的ISSN和国内的中文核心期刋的评价和评价标准以及时间差问题。而片面单纯地强调国外数据库的优先权不仅不利于我国科技进步发展,甚至妨碍和损害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同时也容易导致学术不端和腐败。
 & 10、由职称评定引发的一些学术寻租问题也较为严重。
寻租(rent-seeking)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传入我国西方经济学中一种理论。理解寻租首先要理解租金的概念。“租金”原意是指为使用土地、劳动、设备、思想甚至货币所作的支付。现在一般将对劳动的支付称作“工资”,对使用土地和设备的支付称作“租金”,对使用一种思想而作的支付称作“专利使用费”,对使用货币所作的支付称为“利息”。布坎南认为租金首先是来源于不可替代的“资源”(广义资源,其中包括“权力”这样的要素),租金是这种资源的所有者向这种资源的使用者索要的超过这种资源实际价格的款项。租金=资源的价格,资源的唯一性的价格。资源的唯一性价格是人类社会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叠加而成的。为得到资源的唯一性,人类从事宣传、吹嘘、奉承、说服、哄骗等活动,这些活动消耗大量的可用于生产的物质资源,因而造成大量的浪费。简单地讲,经济学意义上的寻租指利用垄断地位获得超过竞争价格的高额回报。在80年代后尤其指政府官员利用权力垄断,谋求不正当利益。
学术和寻租本来是不相干的两个词,将它们摆在一起似乎是牛头不对马嘴。但是,从寻租产生的条件——存在限制市场进入或市场竞争的制度或政策来看,由于学术的资源化管理以及顶端抑制现象,使学术的寻租不仅十分常见,而且学术也越来越寻租化。概括学术寻租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学术论文寻租。发表科学研究论文是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论文发表数量、发表刊物的层次都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学术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科技工作者晋升职称一个硬指标,但是可供发表论文的刊物资源是有限的,需要发表论文的人必然通过种种方式进行活动,力争获得录用稿的权利。此外,在出版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各种学术期刊也总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组稿、选稿、用稿,力求达到最佳编辑出版效益。由此论文寻租不但导致论文质量下降,而且增加了论文的发表费用。
(2)、科研项目申报寻租。申报科研项目是科研活动的重要方面,没有项目就无法开展科学研究。不仅如此,各种学术统计表格往往将主持或承担过什么层次的科研项目作为科技工作人员水平的重要内容。目前有些进“211”工程的重点大学,规定如果没有申请到国家科研项目(主要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就不得申报正高职称的评审。
&&&&现在大学考核以“引进”多少数额的项目资金为准。活动项目所需的所有费用都是从科研项目中支出的,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浪费。更有甚者,科研项目申报只是为了圈钱。一般层次比较低一点的大学,由于种种原因很难拿到国家或省级的科研课题。不少学校往往对通过个人关系得到高层次课题的个人给予高额的奖励,于是不少课题中就增加了合作单位,项目申报又有了新的寻租可能。
&&&(3)、学术会议寻租学术会议是学术活动的重要方面,有些低层次的学校为了扩大知名度,主动接应各种学会主办的学术会议的寻租,主动出钱出力承办会议,使学术研讨议成了会议主办者的创收手段。
&&&(4)、科技人才寻租兼职教授遍地飞,没有不付工资的,也没有真的干活的,这种寻租增加了办学成本。
&&&(5)、人才培养寻租所谓的联合办学,一般都是没有资质的学校利用具有资质的学校名义进行办学,象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法律硕士等联合办学项目,有国内的联合办学,有国际的联合办学,办学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没有资质的学校往往主动接应有资质学校的寻租。
&11、职称制度本应有助于促进学术研究,但现在的职称评定反倒引起一些学术退化,如导致一些刊物质量的下降,学术造假的泛滥。
12、职称国际接轨的问题等等。
四、关于职称改革的几点建议
&&&&1、国家有关部门和省级有关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职称评定问题。职称评定是一个事关知识分子积极性调动和学术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各级部门应高度重视。领导重视是解决好问题的前提。要对职称制度多进行专题研究和探讨。
 2、将现有的职称办单独设置职称管理的行政局(科)级部门并归口在人事厅管辖,专门处理与职称有关的问题。由于知识分子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建立职称局有利于规范职称评定。目前,一些省份在职称评定方面,主要是由人事厅下面的一个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处去管理,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总体组织力量不足,所以产生问题也较多。所以,应当将这一部门独立出来,同时进行人员和力量补充。在职称局,应当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设立不同的处室或委员会来处理不同学科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问题。委员会成员主要可由相关专家兼职组成,为确保公正性,成员可轮换或不断进行调整。
  3、应根据不同学科设立不同的职称评定条件,而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特点,科研的结果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所以,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不同学科的研究水平,产生误差就大。同时,在职称评定时,要注重同行评定。
4、职称考试必须要和工作考核相结合才能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
当前的职称评聘工作是重考试轻考核,而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学历、工作年限、论文水平反映了其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和科研能力,但并不能说明个人在本职工作中的全部状况,如:做什么?怎样做?做多少?效果如何?等等。试问,假如有这样一位医生,有博士学位,有国内外从医经历,有不少著作和论文,但对本职工作却敷衍塞责,老想着“走穴”捞外快。如果光凭考试让他评聘高级职称,你服气?
但是专业技术人员平时的实际工作能力更能反映个人的综合水平。如果将考试和考核相结合,设计一套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工作实绩的量化考核指标,将使职称评聘工作显得更加合理和科学。
职称评聘工作的直接目的是衡量专业技术人员个人的学识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因而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促使专业技术人员在本专业领域作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成就感。
同时,做好职称评聘工作也可能进一步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的发明创新,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改进职称评聘工作,改变过去重考试轻考核的评聘制度,具有一定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研究探讨通过考核专业人员的日常工作,制订既通过考试了解专业技术人员的学识水平,又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日常工作掌握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常态,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综合考核指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状况进行量化、打分,以此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晋职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和评聘的科学依据。
5、职称评定既要体现科学性、公正性、公开性和竞争性,也要体现人本性,这里尤其要体现公开性和人本性。公开是实现公正的前提。另外,中国文化具有面子文化的特点,所以,公开也有利于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作用。这里笔者建议在职称表决时取消匿名投票制,代之以公开投票制,同时,应将每一个专家投票情况要在有关媒体公开。这里要求是所有环节都要公开,否则,一些环节公开,而另一些环节不公开,有些人就会在这些不公开的环节上做文章,这时问题就会出在这些不公开的环节上。所以,阳光是杜绝腐败的最好办法,而阴暗总是容易滋生腐败。另外,在设计职称评定条件时也要体现人本性。要对老同志和年龄大的同志予以关照和特殊考虑,同时,对年轻的同志也要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精神。不能只顾拉车,而忘了马的休养。目前,一些知识分子产生心理压抑与郁闷与职称评定中所体现的人本性不足也是有密切关系的。目前,我国正在着力建设和谐社会,在职称评定中体现人文关怀也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6、要进一步健全职称评定中的监督机制和纠错机制。目前,职称评定中基本没有什么监督和纠错机制。出了问题就出了问题,也没有人去追究和检查。例如:一块申报的有好几个人,结果条件差的被评上了,而条件好的反而没有评上,就没有人和相应的制度去追究,至多就是在舆论上反映一下,而舆论又是软约束,不起实际作用。所以,应建立对评定专家的约束机制。评审专家既要享受权利,也要承担义务。对不负责任的专家要建立相应的处罚制度。对此,笔者建议:在职称局之外,可设立一个由学术人自己组成的一个半民间性质的监督机构,专门用于监督职称的评定和纠错。
  7、要进一步规范论文和研究成果的认定标准。规定刊物级别,本身就是一种官本位观念在学术上的体现。论文水平的高低,主要的决定因素应是创新程度,而不是刊物所在单位的级别。所以,在鉴定论文质量方面,国家应研究出台一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以利于职称评定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在评定论文质量时,应当将同行评定和引用率指标等综合起来考虑。同行鉴定有同行鉴定的优势和弊端,引用率指标也有其不足和长处,应当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较好。
8、要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学术腐败问题,深层次与诚信缺乏也是密切相关的。社会局部问题总是与社会总体问题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杜绝学术腐败和学术造假,社会诚信建设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9、要将职称制度建设与其它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要减少行政对学术的干预,反对学术行政化,提倡学术自治和学术民主。学术本质是追求自由和民主的,因为自由和民主有利于创新。但过度的学术行政化会导致学术研究的异化,这时,学术研究的目的就有可能变成单纯的追逐名利,而不是科技创新,就会与学术研究的目的相悖而行。
  10、目前,在发表文章方面,是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一方面,是需要发表的文章很多;另一方面,又是刊物数量有限。结果是一些刊物越办页码越多,印刷字体也是越来越小。国家要尽可能允许多办一些刊物,在满足国家政策方向和有关规定要求的前提下,改革科技期刋准入制度,变期刋审批制为登记制,合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科技期刋进入良性循环优胜劣汰。
五、关于卫技人员晋升职称的应对策略
我国是人口大国,卫生人力资源占世界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不可小嘘,截止到2011年,我国卫技人员人数为861604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202858人,其中;城市3131412人,农村3061446人。但是,我国的卫技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比较,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人口在总量上不输他人,但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质量却远远落后他人。
另一方面,我国的医疗卫生科技发展水平和生产力仍然处于向西万国家学习和跟踪世界医学先进水平的阶段。因此,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支具有现代化科学知识和符合国际标准的医疗卫生科技人员队伍以成当务之急,并且任重道远。
综上所述,如果我国的卫技人员职称晋升工作仅仅满足于数量上的规模,而不重视卫技人员的质量,那么,我国的医学科技水平还将拉大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距离。
下面介绍卫技人员晋升职称的主要政策规定和必须注意的事项:
&(一)晋升必须具备的硬件&&&&&
1、临床医学专业技术报考条件(资格考试)&&&
(1)、基本条件
(a)、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和法律;
(b)、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c)、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敬业精神;
&&&&(d)、已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疗机构的医师须取得该培训合格证书。
&&&&&(2)、临床医学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执行。
(3)、临床医学专业中级资格考试,除具备上述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a)、取得医学中专学历,受聘担任医师职务满七年;
(b)、取得医学大专学历,从事医师工作满六年;
&&&&(c)、取得医学本科学历,从事医师工作满四年;
&&&&(d)、取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从事医师工作满二年;
&&&&(e)、取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2、预防医学、全科医学、药学、护理、技术专业报考条件(技术资格考试)&&&&
(1)、基本条件
a、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和法律;
&b、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敬业精神。
(2)、参加药学、护理、技术专业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除具备上述所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相应专业中专以上学历。
&&&&&(3)、参加预防医学、全科医学、药学、护理、技术专业中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除具上述所规定的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a、取得相应专业中专学历,受聘担任医(药、护、技)师职务满七年;
&&&b.取得相应专业大专学历,从事医(药、护、技)师工作满六年;
c.取得相应专业本科学历,从事医(药、护、技)师工作满四年;
d.取得相应专业硕士学历,从事医(药、护、技)师工作满二年;
&&&e.取得相应专业博士学位。
&3、其它有关规定&&
(1)、卫生专业正规全日制院校毕业生不再进行转正定级工作,凡符合人事部、卫生部规定的考试范围的人员,一律通过参加全国考试并通过全国合格分数线分可取得相应级别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
&&&(2)、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不再确定省内有效的省级合格分数线。
(3)、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护理专业考试的人员,必须具有护理(助产)专业中专或大专学历,考试合格方可取得护理岗位准入资格。
(4)、参加全国考试报考下列专业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级别的执业医师资格,专业不一致的不允许报考。
& & (二)关于专业考试(略)
(三)、关于医学科研课题设计
&&&&1、医学科研课题的定义:
医学科学研究&,探索生命和疾病的现象,阐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建立有效的防病治病的方法,这就是医学科学研究课题的基本内涵。
&&&&一项科研工作,经过选题和定题两个阶段之后,便会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全面设想。将这一设想加以条理化,系统的说明研究者对此问题的认识,拟进行何种实验或观察,具体做法如何,预期的目标是什么,用多长时间来完成,需要给予哪些帮助和支持等,按照一定的格式编写成的文字资料,即为科研设计。在科研课题的公开招标中,科研设计书实际上也就是投标的标书。
&2、科研设计的主要内容&&&
(1)、立题&&&&&&&
亦称命题,即为一研究课题拟定一最适当之题目,做为该项研究的课题名称。这个题目是科研设计的总纲或其指导中心,也可以说设计中的全部内容皆由此而发,假说、实验、措施等皆为此而设,因此它必须是整个科设想与过程的高度浓缩物。一个好的课题名称,能使人对该项研究工作一目了然、不仅可知其目的、内容和主要方法,甚至透过题目还能看出其假说的科学性。欲达此目的,立题必须力争做到鲜明、具体、确切,若能同时反映出“立意新颖”则属更佳。&&&&&&
目前,有些科研设计的立题尚不够理想,其中最常见的毛病,不是题目过大就是笼统模糊,有的甚至使人观后不解其意或者文题不尽符合。
例如,“中医疗法对结石病的疗效研究”标题,不符合鲜明、具体、确切的要求。“中医疗法”指什么疗法?用什么药物?“结石病”是哪个部位的结石病?是病人的还是实验动物的?“疗效”指的是什么?是止痛?排石?还是结石溶解……这些问题都没有说清楚。
结石病是一类疾病总称,可以发主在身体的许多地方,即使是“胆道结石、”或“尿路结石”也可能有好几个不同的部位,何况还有胃结石、胰结石、涎腺结石、结膜结石等等。再说不同器官或部位的结石可以引起不同的病理改变,不同成分的结石又各有其不同的物理化学性状。既然是科学研究,就需要对一些不同的情况适当加以明确和限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中医疗法”的范围更是十分广泛,在传统医学中它几乎可以包罗万象。若将“结石病的中医疗法”做为一部书名,似乎还可以考虑,不过即使它是一部巨著也未必能把这一方面问题全部包括进去,何况仅仅是一项研究课题的名称。因此,这个标题既过于庞大又模糊不清。&&&&&&&
若将前一立题改为“金钱草煎剂对肾结石病人排石效果的初步观察”或“金钱草浸膏对大鼠尿路结石溶解作用的初步研究”之类,比原来的题目可能会好一些。不致于让人产生疑问,使人得到一个比较清楚的概念。
在科研工作方面,对上述修改题目中的金钱草煎剂或浸膏称为“处理因素”、肾结石病人或实验动物大鼠称为“受试对象”;排石效果或溶石作用称为“预期效应”;初步观察或初步研究是对该项工作的一种定性。处理因素(受试对象、预期效应)是科研工作中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因此在立题中应给予重视,并明确表达。
&&&&(2)、前言&&&&&&&
有的科研设计书专门设有这一项,并明确规定应该填写的内容;有的则以“简要说明”代之,其性质与前者基本相同。许多科研设计书内虽无此项要求,设计者也常主动加上一段,称为前言、引言、序言或绪言。这一小段文字主要是引导文章开端,起“破题”作用,在一段文章中往往是不可少的,但在科研设计书中(特别是填写式的)若无此项目则完全可以不要,可直接入手一开头就写“立题依据”。
(3)、立题依据&&&&&&&
&&&&此项内容要求回答“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应该着重说明选定此一课题的出发点以及主观与客观的条件是什么,选题的独创性、完成的可能性及其实际意义(实用性)如何。必要时尚需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是根据什么临床经验、动物实验或其他间接经验提出来的。情报调研的情况和预试验的初步结果亦应在本项中反映出来,以增加确立这一选题的依据性。&&&&&&&
有些科研设计在填写本项时,不是内容过多而是文字太少,叙述往往过于简单或较为抽象。应该认识到,三言两语、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的办法,对于争取课题的批准是不利的,选题依据若不充分,课题的成立就很困难。在陈述客观对解决这一问题的需要情况时,应该实事求是,而不要用主观臆断来代替客观事实。几乎任何人都不会说自己研究的课题客观上不需要,但也不要动辄就把“迫切需要”或“急待解决”之类的词汇拿来作为“依据”。人们常常会对这些空洞的说法提出疑问,其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具体而不抽象,摆出事实,言之有据,令人信服。
&&&&(4)、国内外现状&
&&&&国外现状与国内现状应分别叙述,不要忽外忽内搅在一起。先以数语简要交代一下有关该问题的历史沿革并非不可,但没有必要作过多的久远追溯。文字不宜过长,亦无须把外国人的话都重复一遍,重点是介绍有关这一问题最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和目前状况。&&&&&&&
把握好本项内容的关键在于“全”和“新”两个字。即全面掌握情况,除日常所见到的一些资料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定题之前要进行一次系统的文献查阅并广泛收集信息;在拥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时间上的和认识深度上的比较,自然可以了解到哪些成果或结论是新的和最新的,这就是现状。&&&&&&
然而,有些设计者未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常常是随便找几篇近期文献,便以此为据作为“国内外”现状加以介绍。由于文献的查阅面和收集范围很窄,所了解到的情况必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较的余地也不会太多,自己选定的课题是在创新还是在重复他人早已做过的工作,实无把握。一旦有人指出:“该问题早已有了结论,请阅某刊某年某期某文”,这样一来不仅现状“失真”,整个课题设计就等于一张废纸。
(四)、关于医学论文的写作
1、为什么要撰写学术论文?
2、怎样撰写学术论文?
&&&&医学科学论文是医疗卫生工作者通过临床实践、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实证研究并通过文字撰述的书写体裁。医学论文包括:科研课题、论著、专题文献、调查报告、综述等等。
&&&(1)、撰写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有两点:
第一,实事求是。即必须真实地、准确地报告研究工作中的事实。不管实验结果如何?都必须如实报道,这是从事科研工作和为人做事的最高准则。国外有一本叫《阴性结果杂志》,专门刋载阴性结果的论文和报告,防止后人的重复劳动和浪费。现在一般都通过文献查新软件检索防止抄袭和重复。
第二,坚持科学的立场和态度。在医学科研和撰写论文中,要求认真、严谨、精细地对待每一个事实、每一个概念、每一个数据,对数值、曲线和符号,要反复斟酌、校对,不能错漏和误差。
(2)、医学论文的写作和格式。
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可读性是医学论文写作总体要求。就其写作格式而言,主要包括:
题目:简明扼要、确切醒目;
&&&&引言(绪言):A、研究的目的意义。B、研究的性质、范围、重要性。C&、前人研究的结果及评价。
材料和方法(对象和方法、资料来源和方法、临床资料、临床报告)等:写“材料和方法”目的是有助于复查、验证。
结果:是论文的核心是形成观点与主题的基础。“结果”的内容包括观察到的现象和试验数据。要注意按顺序排列组合,似用图表必须清楚准确不差分毫。同时注意“结果”要与“材料和方法”相呼应,相吻合。
讨论(分析):通过分析阐明作者的观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认识的过程。
结论(小结):是作者在科学实验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的结果作出概述并给予答案。结论是论文最终和总体的精华论述,力求严谨、精炼、准确,文字要简短,一般不要超过200字,如果有摘要,可以不写结论。
&&&&摘要(提要):根据国家科技部有关规定,期刋论文应附文章提要。摘要的写作一般应包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主要的结果,结论和应用,又称论文“四要素”。一般文字控制在500字左右。
参考文献:引文要依先后次序排列,引文要新(最好近1-3年的文献),引文应是正式期刋发表,并且按一定格式书写。
论文的关键词及标引:关键词(Key
Words),是指表示文章关键内容的词,即“钥匙”的意思。我国国家标准(GB7717-87)规定:学术论文每篇提取3-8个关键词,排在摘要的左下方,另起一行。
关键词不同于主题词,主题词是使用经过规范化的专业术语名词确切地概括论文的中心内容。关键词它不一定从题目中反映出来,但可以从题目中选取。
国内医学主题词表有:
中国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和北京图书馆编制的《汉语主题词表》;
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译出版的《汉语对照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等等。
关键词和主题词之间的区别在于,关键词作为自然语言有其局限性,如同义异名或近义词导致同一概念文献分散在不同的关键词中,加之标引人的专业水平、用词习惯、文字修养、文献理解参差不齐,均可降低文献的查全查准率。但在主题词标引尚不成熟条件下,关键词仍将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生物、医学及有关连续出版物目前超过3万种,相关论文达到500万篇之多。目前在医学领域,形式最佳、应用最广是主题词索引,而关键词则有助于先从中选择主题词,以利编制索引。
关键词由作者自行标引,文题是标引关键词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览全篇,从论文的标题、摘要、前言和结论中进行归纳提炼,力求做到既满足族性检索(概括性),又满足特性检索(专指性)。
至如论文中的英汉对照、数据和图表的表达格式等等余不赘述。
3、学术论文和学术期刊的关系。
&(1)、国家有关学术期刊的认定和出版政策。
&(2)、学术论文的水平和质量与学术期刊并无直接关系。
(3)、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是影响论文和作者晋升的始作蛹者。何为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我国目前有哪些数据库和期刊数据统计和评价常单位。
(4)、投稿的技巧,如何做到投稿与录用的最优化。
&4、后论文时期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 (1)、注意论文查新检索,防止因涉嫌重复、抄袭而退稿。
&&(2)、注意论文发表的时间节点,宁可提前不要推后。
(3)、注意医学科技期刋的级别、类型以及杂志的真伪识别,防止上当受骗。
& (4)、注意和刋社保持联系,掌握论文编辑状况和进度。
(5)、注意科研课题的审批文号,将审批文号与论文同步发表。
(6)、注意邮寄(电汇)论文版面费的周期,不要因为对方未收到款而耽误论文发表。
(五)、必须具备相应的软件。
&&&&1、必须熟悉了解晋升职称的相关政策,如:工作地域、医院层级、科室、专业……是否有优惠政策?名额指标?考试课目?工作年限等政策规定……
2、必须具有一定的公关协调能力,注意所处环境整合,协调上、下、左、右的关系,防止出现晋升职称的某些不利因素和各方面的阻力……
3、必须具备一定的危机掌控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如果真正出现了防碍职称晋升的某些不和谐因素和阻力,要有及时化解消除的应变能力……
&&&&4、必须掌握报送晋升材料的时间,提前做好准备,确保晋升材料的份量、质量。
5、报送晋职材料后应做的相关工作:
(1)、注意掌握评审专家的有关信息;
(2)、注意了解评聘行政部门的政策动态。
参考文献:
1、《职称评审论文职称论文评审论职称评聘工作中的弊端及其对策》
&2、《医学科研课题设计与论文撰写》
&3、《职称评定制度及完善探讨》
4、《如何撰写医学科研课题?》
5、《医学科研课题的种类》
6、崔力争《医学文章的写作》
7、《中国卫生年鉴》
8、《学术寻租》泰山之裔
9、《美国职称评聘机制的三大益处》
&&&10、国务院关于发布《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的通知(国发[1986]27号)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职称晋升攻略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