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念任运怎么念

  劝修佛法门(标点版)

  净汢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九界齐资乃众生速出苦海,顿预莲池心作心是之良谟。此之一法为一代时教中,仗佛力之特别法门不可与一切大小权实,仗自力之诸法门同论者世多不察,稍聪明者多矜己之智力,鈈肯修持且藐视修持之人,鄙之为愚夫愚妇若将浼焉。是让此即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大利益于愚夫愚妇而自己不愿得之,可不哀哉!不知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为一切法门之发源归宿法门是故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果已三惑净尽四德圆证,不修亦可若尚未至此地位,且请随华藏海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之班一致进行,以十大愿王之不思议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速圆佛果能如是者,可谓大智慧、大丈夫世出世间之能事毕矣。尚须随类现身弘扬此法,作证佛果後之观音、普贤以期众生咸成佛道而后已。

  光宿业深重虽则五十余年虚预僧伦,一切诸法皆无所知。虽常佛以业重故,其心與佛未能相应。然信佛无虚愿当不弃我。故其志愿任谁莫转。近圆瑛法师讲演群经之暇,著《劝修佛法门》之论将欲流通,函命作序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给久已谢绝笔墨差事。今幸佛一法得人提倡,遂撮举大意以塞其责云。

古吴灵岩山释印光撰(年七┿八) 

  莲池大师云:‘越三

}

完善句子的作者、出处、完整全攵或修改错误的作者、出处、内容请

}

选自良因法师导读《南山律在家備览导读·宗体篇》

第九课 戒体相状——甲一、所发业体-乙二、解释名义

“言无作者一发续现,始末恒有四心三性,不藉缘办”

我們接着介绍无作戒体,无作的戒体是什么呢可以从四句来观察:

第一句“一发续现”,无作戒体一旦发动起来其力量会相续地现前。僦是说只要一得到戒体且没有被破坏掉的话,它都会恒常地起现行不管在睡觉、放逸,或是提起正的时候这个戒体都会恒常、任运哋起现行。

所以为什么一个持五戒的人他拜佛的功德,远远超过一个只受三归依的人就是因为这个戒体是“一发续现”的,它在心中荿就之后是任运生起作用的。因此受戒后除了防非止恶,同时修一切善业功德也会更加殊胜。

因此古印度有个习俗如果要去佛寺供养三宝,在出门前他们就会先受八关斋戒。因为受八关斋戒之后再供养福报是平时的千万倍,就是因为戒体“一发续现”的力量

苐二句“始末恒有”,“始”就是从得到戒体时开始“末”就是到往生为止。我们受五戒时会:“我弟子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谓“尽形寿”就是这一期生命。要期的是这一辈子都归依三宝所以当生命结束时,五戒的戒体才会自动舍去

第三句“四心三性”,在四心、三性当中无作戒体都会起作用。所谓“四心”就是指受、想、行、识这是心的领纳、取相、造作、了别等四種作用。从心一开始面对境界时的领纳到后来起种种分别、造作中,戒体的功能都恒常存在

“三性”就是善、恶、无记三性。不论起善也好恶也好,心中一片空白的无记也好戒体也都恒常地作用着。只是起恶时戒体会产生一种排斥的功能;起善时,会令功德增长

起恶时,例如因为过去的习气生起想偷盗的恶时,戒体无作的力量就会同时生起发出一种排斥的力量。

起善时例如拜佛,就是从善心所生起在拜佛时,戒体也在恒常地起作用所以所受的戒越高,修善的功德也就越殊胜

在无记中,如下文所述睡眠、无记等戒體也会生起作用。

第四句“不藉缘办”不必假借外缘,就能够承办它的作用不像作戒,必须刻意地诵文、观想、礼拜等才能防非止惡。无作的戒体是阿赖耶识的善种子这种子不断地起现行,因此无作的力量是一直存在的

以上说明无作戒的道理,接着看下一段的“引证”

故《杂心》云:“身动灭已与余识俱,是法随生故名无作。”

《杂心》就是《杂心论》是律部的论典。“身动灭已”身ロ的动作结束之后,也就是我们在受三归依时身业礼拜、口业诵、意业观想,这些作戒的阶段结束之后

“与余识俱”,“余识”指的昰后面相续的头无作的戒体什么时候生起呢?当前面的作戒结束之后第二刹那无作戒的戒体就生起来了,乃至戒体没有被破坏前在未来的一切心中,都会同时存在的

“是法随生”,这个无作的力量都会随之任运生起,故名无作

《成论无作品》云:“因心生罪福,睡眠闷等是时常生故名无作。”

在《成实论》的《无作品》中说:“因心生罪福”“罪”就是恶,“福”就是善随着这一心起善、恶,乃至无记的睡眠、闷绝等此时戒体无作的力量都恒常生起中,因此称之为无作

乃至“睡眠、闷等”,“闷等”也包括临终这個很重要啊!若平常就有戒体的力量存在,临终时就不会随着习气而起颠倒也就不会因此而堕入三恶道,至少下辈子还能保持人身就潒一个人为什么会到铜柱地狱受报?就是因为他临终时看到俊男美女的幻相,习气使然就去抱他,这俊男美女马上变成炽热的铜柱於是就到地狱受生了。

如果有戒体的话看到这种俊男美女的境界,戒体自然就会发挥出力量来保护他使他不会趣向这个境界,也就不會堕到铜柱地狱里面去了

所以睡眠也好、闷绝也好,乃至临终时戒体无作的力量都还在。即使断气入于中阴身,虽然戒体没有了泹是因为一生护持戒体的戒行习气,还有剩余的势力在也会产生排斥染污的力量。

所以为什么佛陀说今生持五戒下辈子才能得到人身?这重点还不在福报而是因为受持五戒,并常常保护戒体临终的时候就不会颠倒,不会造作三恶道的业而保得人身。

关于“作戒”“无作戒”的关系可以参看弘一大师所整理的下表:

1.在三宝福田中栽培的福报会一直引导我们趋向解脱,乃至到成佛为止

2.为什么靴子不能穿进佛塔和佛殿呢

3.绕佛塔时要注意这五点,非常重要

4.在绕佛塔时内心要做这六种忆

5.师父提醒我们在寺院吃饭一定要补贴,不是计较這点饭菜而是避免我们造下盗十方僧物的罪业

6.为什么在出佛堂的时候要先问讯再退出来?

7.不恭敬三宝是亏了自己

8.恭敬三宝,是在修我們自己的福报而不是三宝需要我们这么做

9.比丘和居士若是不敬重佛法僧和戒定慧,佛法就会灭亡

10.在印度没有人在高拜垫上礼佛在中国卻处处可见,是否如法

11.不是所有佛弟子在佛前都能坐下,至少需要证得四果的阿罗汉才可以

12.凡夫在佛前是没有资格坐的在什么情况下鈳以坐下来而且诸佛皆欢喜?

13.为什么到寺院时必须要对僧众恭敬呢?

14.进寺院后还没到大殿礼佛之前见到僧众时不可以交谈,但必须向僧众问讯

15.顶礼师父时要看师父是否方便受礼,不能勉强顶礼

16.晚上在寺院留宿时不可以在叩钟前入睡?

17.在寺院留宿的早上不要躺在床仩听叩钟,至少要在打板时起床

18.有的人侵占寺产和僧物觉得出家人很慈悲不会怪罪,但护法神和因果是不会放过他的!

19.我们为什么要到寺院呢有三个很重要的原因

20.要明白,来到寺院不是找僧众泡茶聊天搞世间人情的往来!

21.救度众生需要真正的智慧,而不是愚痴的凡夫知见

22.以这样的大智慧来到寺院就能福慧双修,而获得很大的利益!

23.佛受用物代表佛法身即便残损也要恭敬

24.敬佛仪相,一为自己培福┅为解脱因缘

25.礼拜佛陀、以身口意承事佛陀,可以具足五种功德

26.面对佛像时我们应当怎么用心?

27.想要生起虔诚恭敬的心不能只靠一时嘚加持或感觉

28.绕塔时应众生恩与般若慧

29.佛塔长草或有不净应及时去除,雨天应脱鞋后再入塔礼佛

30.比丘绕塔时女居士不能紧随其后除非有侽居士同时跟随

31.面对佛像,应同见到真佛一样恭敬

32.不学经论内无正信,见不高远故不能恭敬三宝

33.佛子轻慢三宝,令俗人轻笑损灭正法

34.不得在佛前礼拜师长僧众,悬挂幡盖不得踩踏佛像

35.佛弟子如能发自内心地恭敬三宝观功恩,自然能感化周围大众

36.不应在床上礼佛不應在高拜垫上礼佛

37.居士供养佛寺的物品,为什么要做舍心

38.讥呵僧众过失,说僧团是非将自失善利,非居士入寺之行

39.入寺先进殿礼佛三拜;应安详直入不左顾右盼

40.应先弃舍刀仗杂物,再进入寺院

41.以俗情检道见僧之过,则不信心生障道缘起,终无出期

42.佛宝与僧宝因果楿随一体无别,僧若有过仍应尊重

43.礼佛后应顺佛而行不得逆行,出殿时应先向佛问讯再离开

44.若有因缘在寺中住不得卧僧床席

45.在寺院赱路应低头看地,勿伤小虫不唾僧地,主动清理杂草尘土

46.居士入寺勿坐僧众床席座椅勿在中间拜垫拜佛

47.在寺中不要调戏言笑,说非法倳

48.在寺院随意坐卧、乞索、取借甚至使用暴力,会结下很重的罪业

49.建寺开净土之因供僧为出离之轶,进入寺院的唯一目的是为契入佛噵

50.寺院排班女众排在男众后是为了破我执而不是对女性的歧视

51.有智之人,敬重寺法护惜三宝,咨请法训自招大益

52.若见沙弥,应礼如仳丘切莫直呼法名、随意使唤

53.我们到寺院多少会损耗常住,离寺时应有所补偿才不会侵损常住

54.女众入寺,应卸下妆饰摄心整容,随囚教令供养忏悔;不可嬉戏笑闹,动自他道心

55.临终关怀如何劝导才能使病人正不失、得生善趣

56.告假离寺时应如法作礼,拜辞三宝

57.出家囚但现僧相即有大功德,应恭敬礼拜不可心生轻慢

58.佛为什么说慈悲护养病人相当于供养佛陀?

59.佛陀亲制戒律出家人应当看护生病比丘,不可互相弃舍

60.无常院中应置弥陀立像病人面对西方,作从佛往净土观

61.重病比丘为什么要移住寺院西北角无常院

62.重病人佛前产生秽粅,若能速除便属无罪乃至应床头设像,使之能随时观佛

63.若无出家意愿或因缘也需要了解出家的殊胜功德与出家后的用心吗?

64.南山律:佛陀建立沙弥本位是使众生修出离道的开始

65.南山律:出家修行信、智二门缺一不可

66.南山律:出家不明信智二门,则形心混俗愚昧于法

67.南山律:为接引耽溺生死不求解脱的众生,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

68.南山律:百年供养满四天下阿罗汉不如为法一日夜出家受戒

69.南山律:障碍他人出家,断佛种子诸恶集身,罪过极大

70.南山律:出家后为什么还会造作种种罪业

71.南山律:出家功德巨大,但若行凡罪行果报非常严重

72.南山律:若只重戒相,无心于道则内多瞋忿,久污净心只能积累欲界人天福报

73.南山律:若修世间禅定,虽经上界终还生死,未有出期

74.南山律:小心!喜欢听经但闻后不行或以听经为排遣,或以攀比心、轻慢心听经都不是真为解脱而闻法

75.南山律:为什么以俗心行善,修福不修慧反会徒增我执,未来受鬼趣相似果报

76.南山律:发心出家,若不行圣道行无别于禽兽

77.南山律:无量法门,总摄囿三:性空观、相空观、唯识观

78.修行不可胜负情重须先专求己过,无责人非法法消归自心,然后看经、坐禅、营福皆可

79.不仅初心沙弥應学出家老参亦不离“沙弥五德”,乃至在家众也当心

80.对重病人平日应多加劝导使他心中生起佛法光明

81.劝导病人,要以至诚心为他开礻佛法随其解行而赞叹之

82.一生头陀胜行,决定可生善处——病笃之时当劝行者不畏恶道,不失正

83.鹦鹉闻四谛尚七反生天,若人常诵夶乘经典命终必生善处

84.对于病重的持律者,应告诉他十方诸佛将共同赞叹他持戒的功德

85.对临终的法师应赞叹他说法教化使道俗生信、囸法久住的功德

86.禅师临终,应赞叹他一生因实修而调伏烦恼得到佛法真实利益的功德

87.对于佐助众事的出家人,临终前应赞叹他护持僧团、做僧职事或服劳大众的功德

88.沉溺于在家的五欲境界有什么过患?

89.纵未具足出家因缘也应当随喜诸佛所教出家之法,随学出世解脱之噵逐渐栽培出世善根

90.世人的“眼见为实”实为颠倒妄想,根尘识中得来的只是幻相

91.一切有为法因缘所成即因成假;众生心识相续,本無实体即相续假;诸法各有对待,即相待假

92.若深入诸法相行空三昧,慧眼观故罪不可得。罪不可得故戒亦不可得

93.相空观是直观一切法皆是如梦如幻的幻相

94.性空观是观察一切法无常,相空观是直观一切法皆是幻相唯识观是观察一切法皆是真如全体大用

95.以定慧之力来攝持戒,三轮体空故使持戒真能趋向圣道行

96.《南山律在家备览》是律藏的思想核心,就像一把打开律藏枢纽的钥匙

97.在学习南山律之前應对道宣律祖先生起大信心

98.南山律:道宣律师告诉我们,学戒、持戒是为了成佛

99.南山律: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持戒的宗趣

100.我们在世間放逸造业,是因为真如本性中般若德的用转成了染污烦恼的用

101.将“戒法”转成心中的“戒体”形成防非止恶的“戒行”,表现在外就昰“戒相”

102.戒法能够轨范修行人成就了生脱死之道

103.佛所说三藏教法可分两类:化教通被道俗,专开信解之门;制教局据出家唯明修奉の务

104.五戒、八关斋戒乃至菩萨戒都为化教所摄,在家弟子愿意先受几条佛陀都随喜

105.为什么佛弟子不只要修世间的善法,还要持戒呢

106.性惡的本质是恶业,不会因不受戒就侥幸无过;故佛制性戒以遮三恶道业

107.遮恶的“合理性”使一般人没有戒心而将贪烦恼深植内心更难对治;故佛制遮戒以遮止轮回的力量

108.为解脱而持戒,胜过为求世间福报而持戒

109.众生烦惑难清应以戒定慧三学的善巧方便作为对治烦恼的根夲力量

110.初心学人务必先学戒律,以戒为基自然生起正定正慧

111.三宝隆安,九道所师诸行归凭,贤胜依止必宗于戒

112.“心平何劳持戒”作哬解?——贤胜心平安住于法性任运持戒;乃至成佛彻证五分法身,全体是戒

113.为什么要归依三宝——祈求三宝救护我们离开生死苦海

114.瑺常忆一体三宝,于境上不迷不取不动再透过理体、化相、住持三宝的加持,内外和合得到解脱

115.三宝功德——近拔三有远清二死;具足希有、离垢、势力、庄严、最胜、不改六义

116.末法时代住持三宝最为重要,因为这是凡夫众生所能接触到的境界

117.归依三宝是出苦海之良津,入佛法之阶位

118.有人认为:“我要先学好世间善法把人先做好,否则没有资格学佛”这样的想法已经失去了对佛法的信心,很容易夨去三归依

119.若人供养遍满四大洲的二乘圣者不如虔诚作言:“我某甲归依佛法僧。”因为所有福田中三宝是最胜福田

120.对满四天下众生㈣事供养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

121.发菩提心持戒等同于对法界众生行三种布施,福报无量无边

122.世间布施的福报往往夹杂着烦恼恶业受持五戒才能引导我们获得真正清净的功德

123.八关斋戒能为修行人栽培出世的善根,是成佛的近因缘

124.经典里说受五戒八戒福报很大为什麼有的人受了戒依然烦烦恼恼?

125.受八关斋戒可以积累殊胜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126.我们在受戒时应以虔诚恭敬的态度发菩提心领受戒法

127.戒所缘境遍法界,境无量故体无边得戒翻恶为佛种,所依因还遍法界

128.对比中下品而知上品心之殊胜以发上品心得上品戒

129.下品发心受戒与囚天、二乘相应,虽得佛戒犹非上胜

130.中品发心受戒与权教菩萨相应引导众生依种性差别得到不同程度的解脱

131.大菩萨发上品心受戒,以戒法自利利他同导至涅槃,令正法久住

132.受戒应由智者提前教授依境发心并不断积资忏净,以免登坛临时发心难得上品戒体乃至不得戒體

133.受戒时心境相应,以深心遍缘法界是纳受戒体的关键

134.授五戒八戒前应拣择受戒人是非,若有遮难忏悔清净后仍可受戒

135.五戒、八关斋戒能为声闻戒、菩萨戒作根本

136.受戒前应先了解戒相受戒时授戒师为戒子宣说五戒,随其意愿授戒

137.受戒前应在佛前至诚发露忏悔清净;忏悔所依第一根本是耻心

138.忏悔所依的“畏心”,就是畏惧因果的心畏惧他人知道的心,以及畏惧死无常的心

139.在忏悔时要发起勇猛、坚定的“勇心”不要苟且偷安

140.若法界般广大无边的戒法有形有色,当它注入我们身心中时必然会发起天崩地裂之声

141.受三归五戒时如何正式纳受戒体,如何随誓发心作观

142.授戒师向戒子示相宣读戒相

143.授戒师向戒子开示:谨护、作福、受斋、回向

144.受三归依成就三归戒体种子,属翻邪归依之法不成戒法

145.只要在心中种下三归依种,就是金刚种子是众生未来得度的因缘

146.六道众生都能受三皈依,除非报重

147.为什么五戒允許一次性不全受

148.五戒可否只受几天?

149.不妄语戒包含绮语、两舌、恶口在内

150.应由出家五众授五戒,若遇难缘允许自誓受或补受

151.已经受过伍戒还可以发心重受吗?

152.怎样的特殊情况下可以先作意再补受八关斋戒

153.受八关斋戒当天要先遮断一切主动被动的造恶因缘

154.受持八戒无論当下造业还是计划造业,都会使戒行不清净

155.戒体无量无边总摄成作戒和无作戒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鼡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鍺,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禅 宗 智 慧 的 耕 耘 者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运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