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国庆南京西路泰兴路未来几年是否有什么规划发展??

泰兴县治考 - 史记泰州 - 泰州记忆_泰州历史_泰州文化
泰兴县治考
新闻来源:时间: 19:39:01浏览次数:
泰兴县治考
&&& 史载:五代南唐昇元元年(公元937年),因以广陵为东都,升海陵县为泰州,乃析海陵济川镇(一说海陵县南境五乡之地)置泰兴县,属泰州管辖。县名由来,是随泰州兴起之意。
&&& 泰兴建县后,县治历济川、柴墟、延令三处。
&&& 济川镇,是泰兴置县前的第一古镇。济川镇在哪里?这是人们关心的话题。
&&& 五代南唐泰兴建县距今已一千余年,当年建县时的情况,历来众说纷纭,史志上的说法也很不一致,使后人一头雾水,莫衷一是。使人困惑的说法有:
&&& 《康熙扬州府志》:南唐析济川镇置泰兴县,创治于柴墟,宋初徙治延令村,是为今县治。
&&& 《宋史&地理志》:淮南东路扬州广陵郡泰兴县中旧隶泰州,绍兴五年来属扬州,十年又属泰州,十二年又来隶,以柴墟镇延令村隶海陵。
&&&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几代泰兴史志工作者的努力,好多问题基本理清,并已达成共识:
&&& 1.泰兴创治于济川镇,不是柴墟;
&&& 2.泰兴县治,即县城所在地经过两次迁徙,即北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县治移至柴墟;南宋绍兴初年,县治迁至延令村。
&&& 《旧唐书》海陵县,汉属临淮郡,汉以元狩六年置临淮郡,统县二十九,其一海陵;元封中,置十三州,临淮隶徐州。泰兴,海陵县之济川镇。
&&& 《旧唐书》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张昭远、贾纬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等撰。
&&& 也就是说,泰兴建县后的第五年,《旧唐书》开始编撰,建县后的第九年,书成。属当时人写当时事,可信度应极高。
&&& 徐铉《骑省集》云:烈祖昇元元年升海陵制置院为泰州,仍析海陵南五乡为泰兴县以属之,治在济川镇。所以,《宣统泰兴县志》的编纂金鉽说:&铉,南唐人,其言要可徵信,今从之。&
&&& 曹学佺《舆地名胜志》:泰兴县治在济川镇。
&&& 曹学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以其才华名列&闽中十才子&之首。著名的对联:&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就出自曹学佺之手。
&&& 《南畿志》云:泰兴本海陵县济川镇,南唐升镇为泰兴县。
&&& 至此,泰兴创治于济川镇,应无异议。
&&& 目前意见不一致,未达成共识的主要是当年的县治济川镇在哪儿。
&&& 一种意见认为,南宋初的延令村为原市委市政府地块,而古济川镇是在&其西南&之&镇安街&,即今泰兴镇鼓楼街,我们暂称其为&镇安街&说派;
&&& 另一种意见,是以九二版泰兴县志的编纂者和高港区的史志工作者为代表的,他们认为古济川镇在&高港区口岸镇的龙窝口和杨湾港之间&,且在一千年前就坍于长江之中,我们暂称其为&坍江&说派。
&&& 下面是一篇&镇安街&说的代表性文字,为尊重作者,全文抄录,未进行删改。
&&& (济川镇)就是在&泰兴城内鼓楼街&了,可是我们也以史料来证明。
&&& 《县志》记有:&延令村今县治,其西南镇安街古济川镇也&。我们剖析一下,&今&是指修《县志》那一年,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县治&指县治所所在地,即后来的县政府,今之市政府所在地。因为,靖康之难(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把原来的镇治所也就是设县后的县治所,烧毁一空,到绍兴初年(公元1131年)县治由柴墟迁回,无&登身&之地,则就&复治延令&,直至现在县政府、市政府,一直没有动过,由此说明目前的市政府所在地即古时的延令村,她的西南镇安街就是&古济川镇&了。由这一条历史记载,给后人解开了不少的&疑团&。
&&& 首先说明:延令村或延令,和济川镇是两个地方。济川镇是延陵镇后改的镇治名,则延令与延陵也就是两个地点,决不能混同的。其次,也可看出延令村与济川镇的关系。&延令&是济川镇下属的一个村,在绍兴初年设县治所之前,是不见于史载的。
&&& 根据这条历史记载,我们只要把镇安街的具体位置确定下来,问题也就解决了。《县志》另有一条&镇安桥旧谯楼今废&,则就更加问题明朗化了。&谯楼&即鼓楼,鼓楼原建在鼓楼桥,则镇安桥就是鼓楼桥,镇安街也就是鼓楼街了。原来,唐初镇安将军尉迟恭驻军过济川镇,傍驻点(指挥司)桥上建了望台(故址在鼓楼商场斜对面中国信合门口略北、鼓楼东路上偏南侧),设更鼓于上以报晓。设县后,指挥所改为县治所在地,仍沿用鼓楼报晓,明中叶拆除。所以,《县志》称&今废&。后人为了纪念尉迟恭对泰兴人民的贡献,就把这一段街,东起迎祥口,西止三井头命名&镇安街&,建有谯楼的桥称&镇安桥&,附近的南北小巷即最后的团结巷称&镇安里&,而民间因&鼓楼&即喊出&鼓楼街&、&鼓楼桥&了。所以,《宣统县志》(又称《光绪县志(续)》)说:&济川镇在县城内,尚有济川桥(今民主桥)、济川街(今民主桥以东止于三井头)此可以为证&。再者,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小西门命名&通济门&,如济川镇在上述两个位置,由小西门去,那真应着泰兴民间俗语&小西门上黄桥大兜圈子吗?&即使抗日战争前北门一角设为&通济镇&也是指通向鼓楼街的&济川镇&呀。因此,济川镇的真实位置是泰兴城内鼓楼街。如问泰州市区也有&济川路&,她是因为明初为了沟通两泰漕运,由泰兴小西门中通长江,由龙窝口向北至泰州南门外名济川河,也就是《雍正泰州志》上所说的&州治南运河坝&的运河而得名的。这与误传济川镇在&泰州南门外&无因果关系的。严格地讲,济川河也正因为始地是济川镇的小西门而得名,这一可能性很大。
&&& 对于古济川镇在江边的说法,&镇安街&说派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在龙窝口略北,龙窝口是柴墟(今口岸)镇的范围内,说不定是柴墟镇下属一个村,如说这里是济川镇,那好,济川镇与柴墟仅隔一公里左右,就等于一个地方,那么史学家就不需要百十年来争论不休。还是创治于柴墟,还是创治于济川镇?说谁都行,因为同是一个地方。然则《县志》又记:&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迁治柴墟&,又何必大书特书,是多余的了。就如当前的泰兴镇人民政府,原设在前熊家巷,近来迁到国庆西路一样,本辖区迁移是正常的事,那又何必慎重其事呢,则就否定这一点也不存在。
&&& 我曾翻阅《嘉庆泰兴县志》,比光绪志早七十三年,上面有同样的记载:
&&& 济川镇,即今镇安街,未建县时此地名镇。
&&& 镇安街,相传为唐尉迟敬德甃。镇安楼,在镇安桥上,一名鼓楼桥,即旧谯楼。明嘉靖四十五年许令希孟改建三层,易名镇安。明末废,今议建。
&&& 而且,我还从《宣统泰兴县志》上看到这样一句话:然则济川镇之名盖肇自南唐以后,必非汉代之旧称矣。
&&& 至此,似乎我们应该认同&镇安街&之说了,但恰恰是《宣统泰兴志》上的这样一句话,使我发现了&镇安街&说的两个&硬伤&,两个绕不过去的大问题:
&&& 第一.济川沙洲,成陆于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良渚文化早期。而目前泰兴镇即延令村这一块地方成陆于南北朝时期的&齐&,时间为公元479--502年,在此之前,今泰兴镇古延令村这一块在长江中,如果济川镇在鼓楼街的话,那么,它最早成镇的年代不会超过唐初尉迟恭建谯楼的年代,而有关史料记载,济川镇早在西汉时就已相当繁荣,前后相差起码七百年。在这一点上,&镇安街&说一派是承认的。
&&& 古时,泰兴县城区(广泛也可说泰兴县)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由海陵(今泰州市)逐渐向南延伸而成陆的,故名&延陵&。(据《海安青墩遗址考证》)东浜海,南临江,据《崔侍郞桐城记》说:&泰兴古未有城惟襟江环海也&,故又名&襟江&,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海陵设县后,成镇名&济川镇&,因地处襟江环海自古就成为军事重镇。
&&& 前几年,我们曾搜集到一首描写古济川镇江边大潮的《济川赋》,全文如下:
临济川之层淮,览洪波之容裔,濞腾杨以相薄,激长风而亟逝,漫浩汗而难测,眇不睹其垠际,於是龟龙神嬉,鸿鸾群翔,鳞介霍驿,载止载行,俯唼菁藻,仰餐若芳,永号长吟,延首相望,美玉昭晰以曜煇,明珠灼灼而流光,於是游览既厌,日亦西倾,朱旗电曜,击鼓雷鸣,长驱风厉,悠尔北征,思魏都以偃息,讬华屋而遨游,酌玄清于金罍,腾羽觞以献酬。
&&& 写出如此气语雄壮,气势如虹诗篇的正是戎马一生,指挥过千军万马的魏文帝曹丕。曹丕可以说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帝王,是一位文韬武略雄心勃勃的人物。曹丕称帝后,继续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在他称帝的短短七年时间内,曾三次御驾亲征伐吴。他曾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并于马上作《至广陵於马上作》诗曰:&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而这首《济川赋》则是他驾临济川,&遇暴风雨,江水暴涨&时所赋。
&&& 据有关人员考证,&泰兴三国前便有人口居住&。传说汉朝灭亡前,从宫廷逃出来的汉宫后裔曾流落到泰兴故地,今刁铺、口岸一带原住民的方言中尚有当年汉宫遗音就是明证。
&&& 明代著名文人王稚登,万历年间曾来泰兴修《万历泰兴县志》。修志之余,老先生和泰兴文人饮酒赋诗,写下了留传千年的名著《延令纂》。中国明代著名的小品文作家、泰兴名士张京元为其作《延令纂序》。在序中,张京元对泰兴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与描述:&地故属吴,今於吴远,无三吴之藻绣,然亦无其淫浮;吴后属楚,今於楚远,无三楚之精悍,然亦无其深怨。&从张京元的文中不难看出,古泰兴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早已存在了,先属吴,后属楚。这个时候的泰兴只能是古济川镇了。
&&& 第二.古代人和现代人不一样,现代人视搬迁为易事,古代人一般情况下是不愿搬家的,除非有重大的变故。济川镇是南唐昇元元年(937年)变为泰兴县治所在地的,从公元937年至964年(宋乾德二年),仅仅过了28年,就&县治移至柴墟&了。为什么这么短时间之内就要迁徙,总得找到个理由。有人提出迁治的理由是&宋太祖为了要统一南壁山河,首先要攻南京,需得以柴墟为桥头堡陈兵渡江,即将泰兴县治迁往柴墟,原城界更不变。&此时距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登上皇帝宝座仅四年,虽然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宋王朝统一中国的战争中,但早在六年前,即公元958年,南唐就已经臣服后周(即两年后的北宋),原来南唐与后周的疆界在今江苏的赣榆、楚州(今淮安),安徽的蚌埠、淮南,河南的信阳一线,寿州之战后,南唐去年号,尽献江北之地,划江为界,每年纳贡,因此,这一年北宋没有进攻南唐的理由。再细读《宋史》,这一年宋王朝的主要用兵方向是四川的后蜀,两年后(966年),后蜀灭亡,970年,北宋倾全力猛攻南汉,直至泰兴县治移柴墟后十一年,北宋才进攻并灭掉南唐。所以,宋乾德二年泰兴地区应是比较太平的,没有战乱,战乱远在几千里外的巴蜀地区,因此,没有迁县治的外部的政治形势,只能是自然条件。在这里,九二版泰兴县志的编纂者和高港区的史志工作者为代表的&高港区口岸镇的龙窝口和杨湾港之间&的说法应得到肯定,&县治移至柴墟&的原因是&坍江&。
&&& 《泰兴县志》第49页:
&&& 建县前隶属
&&& 泰兴故地为《禹贡》所载扬州之域。周时为海阳属地,春秋时属吴。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灭吴,遂为越地。战国中期,楚威王灭越后,归于楚。秦时,为广陵地,属九江郡;楚汉之际属东楚,为东阳郡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复为广陵地,属荆州。十一年改属吴。十二年,为吴王刘濞封地,名海陵仓。
&&& 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时泰兴故地为海陵县之济川镇。
&&& 建县后隶属
&&& 五代南唐昇元元年(公元937年),因以广陵为东都,升海陵县为泰州,乃析海陵济川镇(一说海陵县南境五乡之地)置泰兴县,属泰州管辖。县名由来,是随泰州兴起之意。
&&& 《泰兴县志》第69页:
&&& 五代南唐泰兴建县时,县治设济川镇(据徐铉《骑省集》、乐史《太平寰宇记》所载)。当时曾否筑城,今无可考。
&&& 北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因济川镇圮于江,县治移至柴墟(今口岸以西),并于四周累土为城,&肖龟,周9里,号为龟城&。
&&& 靖康年间(年),金兵来犯,城被毁坏殆尽。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知县马尚就原址用土坯修筑县城。建炎四年,岳飞屯兵驻防于此,曾大败金兵于南坝桥(明以前,桥已圮于江),斩敌数千。
&&& 有关志书上也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如:
&&& 明万历《泰州志》:&济川河(古称庙港,1956年改名南官河)在州治南,自运河坝至济川镇通扬子江(长江下游段,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过去纠缠不休的&州治南运河坝&不是指济川镇,而是通往济川镇的济川河的起端,济川河的一端在&州治南运河坝&,出口在&贾舶商帆多由此入&的长江边上的济川镇。
&&& 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常熟人,后徒居无锡城东之宛溪,学者称其为宛溪先生)《读史方舆纪要》则载济川镇位置,&在县(指泰兴县城)西北四十里&。据此,济川镇位于济川河入江处,遗址当在今口岸镇的龙窝口至杨湾港之间。
&&& 明崇祯《泰州志》:&宋乾德二年(964年),县治移至柴墟镇,盖缘于旧治坍江。&&比年河伯为祟,江涉而内,殆十五里许。&河伯,古代神话中的河神。河伯姓冯,名夷,一名冰夷,一名冯迟。华阴,潼乡人。因渡溺水,天帝封为河神。此句文言文译为:&连年(公元964年左右)来,河神出来祸害人,江边陡坍危险,乡民向内地(柴墟)迁移,大概坍江有十五里多。&
&&& 清康熙五十年(1711)泰兴知县宋生所撰《龙慧庵记》记载:&泰(兴)之方兴、县西北一带尽逼长江,每天龙作祟,兴波鼓浪,割我膏腴,洪涛湔洗平原,沦桑屡变。&所载说明公元十世纪在泰兴刚刚兴起的时代,济川镇地段的江岸发生了大规模的坍江,黎民苦之,被迫内迁。
&&& 从上述史志可以清楚地看出,当年柴墟离江边较远,而济川镇在江边上,两地相距肯定大于15里。
&&& 从史志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宋乾德二年济川镇坍于江后,这种现象并没有停止下来,一百多年后的1130年,岳飞大战金兀术于南坝桥,歼敌七千,百姓为之立&雄风&、&得胜&二牌坊,后来,南坝桥和&雄风&、&得胜&二牌坊都坍于江,这肯定是南宋的事了。那么,这种向东坍江的趋势持续到何时呢?据我个人考证,明代中后期还有坍江现象发生。因为坍江,泰兴大量的良田坍于江中,田亩数大减,据史书记载,明代隆庆年间泰兴耕地面积为1335219亩,到了万历年间减为1220000亩,少了11.5万亩,但&田去粮存,征科如故&,田没有了,而国家征收的赋税却没有减少。因此,&民至老死坐累,且累子孙&。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泰兴的贫苦农民不堪忍受沉重的赋税,不得不离乡背井,远走他乡。劳动者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了泰兴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柴墟镇到明朝万历年间亦未能幸免坍江之灾,坍去了一半,成为临江要津而改称为口岸,江边码头就在现口岸镇大会堂附近。口岸有不少老人现在仍称此处为&古江边&,或&乌龟滩&、&黄鱼滩&(停靠黄鱼海船的地方)。史料记载:&县治西北四十里为柴墟镇,西枕江,北负广陵,为邑之重镇。云河伯为崇,江涉而内,殆十五里许,渐噬及镇,民庐荡析,昔之墟市半为巨浸,人鲜固志,往往他徙&&&从上文不难看出,泰兴西北坍江一直不止。明代诗人李寅曾经写过一首名为《柴墟镇》的古诗:&日色才过午,行装且暂停。人家隔岸少,鱼蟹满河腥。水涨难通骑,村虚易数星。回着昨来路,历历远山青。&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柴墟萧条冷落,人心思迁的景象。
&&& 所幸的是,从万历年后,坍江终于停止了,口岸沿江又出现了故土洲、复原洲等许多大小沙洲,从这些洲名分析,也可以看出口岸一带江岸坍而复涨的历史。直至清乾隆至道光年间,这片水域终于涨成陆地,形成了泰界洲、故土洲、复原洲等13个沙洲。
&&& 从诸多的泰兴民间家谱中也可看出,自明中后期开始,相当数量的移民迁居故土洲、复生洲,在此繁衍生息。如:
&&& 明张智三,其先祖张浚系南宋抗金名将,先居丹徒当沙,贸易于延令,见复生洲三圩风俗仁厚,与徐姓结陈朱之好,因而家焉(《张氏族谱》六卷,张兆礼主修,1937年木活字本)。
&&& 明韩瀛,字景公,生嘉靖十年(1531年),卒天启二年(1622年),先世韩情,字明德,居崇明西沙。韩瀛因民乱,贸易于泰邑,邑之城北有洲,曰故土,公偶至其地,见其风俗淳厚,人民朴实,遂家于此,因名其地曰韩六港(《韩氏族谱》五卷,1919年木活字本;《韩氏族谱》八卷,韩金有主修,1948年木活字本)。
&&& 明毛一利,字义来,号贡山,祖籍崇明西沙道安乡,率其子弟族人迁居延令柴墟镇北之故土洲,垦土而业,结庐而家(《毛氏族谱》四卷,1941年世忠堂木活字本)。
&&& 从以上家谱中不难看出,这些家族迁至柴墟镇的时间段是明中后叶,而且原籍都是沙上(江边的洲),经常在长江上来往,能够及时发现江边涨出的&新洲&,并及时迁居。这些人中做生意的多,自此,口岸再度繁荣。
&&& 我们再查阅有关地理资料,也可以看到地球地表江河主泓道摆动、江岸会有一个涨坍演变过程。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公元9&10世纪发生海浸以后,长江主泓道开始北移;15&16世纪,由于世界气候的变化,引起海面抬升,主泓道继续北移。也就是说,从宋初的济川镇坍入江中,坍江一直持续到明万历年间,是和整个长江主泓道的摆动完全相一致的。
&&& 济川镇盖缘于坍江,是有志、史可考的历史记载,江岸线历史上时涨时塌是一个客观事实。当代也有类似的例子:解放后,口岸镇杨湾江边于1956年春,退建二道备用江堤。杨湾江边于日,有十三圩、廿九圩、六九圩三个生产队和口岸镇养殖场380亩(含河塘)土地,坍人江中。60多户,245人迁移至东夹江围江(1967年冬)造田地区安置(口岸镇养殖场,提前于1968年搬迁至东夹江围垦地区搞养殖等副业)。这就是济川镇乡民迁移柴墟沙洲,对应当今杨湾西部坍江南迁的历史和现实的考证。
&&& 至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古济川镇,近海、濒江、倚河,属长江下游冲积地层,从海陵母体延伸而出,为海陵南部之人口聚居集镇,始建于汉朝元狩年间,形成集镇街市于公元前110年之前,坍江殁于公元964年间。济川镇从集镇兴起至坍江,历经1000余年。
&&& 南唐昇元元年(937年),置泰州,治海陵县,划海陵南境五乡置泰兴县前身,县治济川镇,直隶泰州。从公元937年至964年(宋乾德二年),自设镇至坍江,共28年。济川镇由于年代久远,具体情况失考。
&&& 《泰兴志》还说:&至于以后,泰州南门出现的济川桥、济川港、济川里、济川路、济川镇(民国初年设),似因济川河而得名;泰兴城内出现的济川街、济川桥(今日之济川中学、济川药厂、济川酒家、济川茶社)等,皆因纪念济川镇而得名。&
&&& 宋乾德二年,柴墟成为县治,成为古泰兴县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还一度成为州治,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的岳飞就驻在柴墟。
&&& 史书中关于宋代泰兴县记载很少,关于县治柴墟城的记载更少,尽管如此,但从现存的古志资料中,仍可以窥见宋代柴墟古城的变迁。
&&& 初设县治垒土为城
&&& 按常规,县治驻地需要围城,然而限于当时的财力,不可能正规有序地筑城。时任知县(姓名无考)就按其不规则的集镇轮廓外围&顺其地形垒土为城&,清光绪《泰兴县志》卷第六记载:&宋徙县故有城而隘。&即指宋代泰兴县治从济川镇迁徙到柴墟镇后筑了县城。垒土可作二种解释:一为开挖壕沟,取土堆于一侧形成高于地面的圩堤。壕沟蓄水可作城河,圩堤作城墙,能起到限止行走的一种屏障。二为宋代以前筑城通用的夯土城墙,就近取土形成城河。
&&& 不管当时使用的哪种筑城方法,建成后的城墙都属于简易屏障,并无多大的御敌作用,只作为一种治安设施和县城的尊严象征。初建城郭并非常规性的四方城,而是顺其地形垒土为城,其形像龟,号称龟城。九二版《泰兴县志》也记载:四周累土为城&肖龟,周长九里,号为龟城&。龟是长寿吉祥的两栖动物,唯神论时代,从崇拜角度上称谓龟城很容易为人们乐意接受。在中国以四方城为传统格式的古代,具有神话色彩的龟城是罕见的城池。
&&& 这座简易城郭使用了160余年,在这期间,由于县治的稳定,行政功能得到了发挥,泰兴县的经济有了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皇粮国税的征收得到了保障。根据九二版《泰兴县志》大事记记载,柴墟建城十二年后,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为加强柴墟税务征收的管理,朝廷派任税官张鑑监管柴墟税务。当时柴墟城贸易兴旺,商铺林立,街市繁荣,为求得生命财产安全的精神依托,商贾集资于999年在城里修建了城隍庙,后又增建了财神庙。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官衙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大片农田由于排灌顺畅,农业增产增收,百姓丰衣足食。九二版《泰兴县志》中有&熙宁三年(1070年),县主簿张次山领导县民开浚河道,因调度有方受到褒奖&的记载。
&&& 柴墟简易城郭使用了160余年,相对安全,但在靖康之乱时期却毁于金兵之手。清光绪《泰兴县志》卷第六记载:柴墟城&靖康之乱,金人毁焉&。所谓靖康之乱,即在北宋靖康二年(1126年),金兵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俘虏徽、钦二帝,并俘虏后妃和民间美女六千余人,以及大臣、宗室家属数千人,靖康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耻辱,亦称为&靖康之耻&。靖康之乱使北宋灭亡,金兵长驱直入继续南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缺乏防御功能的柴墟城遭到毁灭性的劫难。
&&& 柴墟城于靖康之乱被金兵毁后的次年,高宗&南渡&建立了南宋政权,建炎元年(1127年),知县马尚临危上任。清光绪《泰兴县志》记载:&南渡时知县马尚坯其旧&,&马尚廉能仁厚,视民如子。&马尚凭这种做官为民的道德水准,看眼下的柴墟已成一片废墟,自感责任重大。为不让城破民亡的悲剧重演,他决心&修城增陴&。限于当时的财力不可能以砖包墙,而流行的夯土墙施工又费时费工,战局紧张,为防金兵卷土重犯,马尚召集部下议事。他采纳了部属建议,果断以快捷手法构筑新城墙。沿江地带的粘土是制作土坯的最佳原料,土坯是当时百姓民房广泛使用砌墙的用材,具有坚韧的牢固性。只要加强墙体的宽度,土坯照样可以用来砌城墙。马尚动员柴墟沿江地区的百姓,就地取材,制作土坯运往工地,专人验收,点数付钱,以此取信于民。饱受金兵劫难之苦的百姓深知筑城御敌的重要,尤其是城外的百姓一旦战事发生可以进城避难。知县马尚的动员和取信于民的做法,使得百姓制作土坯成了一种自觉的积极行动。由于有百姓的广泛支持,筑城一事很快动工,马尚&坯其旧&,意为用土坯仍在城墙旧址上修筑。九二版《泰兴县志》也这样记载: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知县马尚就原址用土坯修筑县城。虽然城郭没有扩大,但为了适应当时的战争实际需要,城池的防御功能必须要加强,&修城增陴&中的陴,就是城墙上凹形的箭垛,用于射箭和防身。而用土坯砌成的墙成垂直状,有陡峭之势,同样增加了城防功能。城墙的高度和宽度,虽未见史书记载,但按当时常规的建城标准,一般高两丈、宽五尺,城墙之上经过土法防水处理,可供士兵在战时机动运行,其防御功能一切均合乎实战需要,这在柴墟建城史上是飞跃的一步。知县马尚仅任期一年,当年完成了筑城工程,就工程速度和质量而言,该为奇迹。筑城是一项浩大工程,在财力拮据的情况下,由于马尚&视民如子&,没有强征强夺,深得民众拥护。清嘉庆《泰兴县志》人物传中记载,筑城过程中他&不扰民&。这充分反映了他为官的道德和才干,事毕被&擢判泰州&。州判之职相当于现在的市法院院长或市分管司法的负责人。百姓知悉后,纷纷请求继续留任马尚,但这是朝廷吏部的事,岂能抗旨,柴墟民众只好焚香送别,事后为怀念他的功德,自发捐款在柴墟为马尚建了生祠。清嘉庆《泰兴县志》人物传中记载:&士民请留不可,立生祠祀之。&
&&&& 柴墟城从靖康二年至建炎四年,五年内金兵三犯柴墟。金兵虎视柴墟城,主要是因为它是泰州出江入海的咽喉之地。
&&& 凡是战略要地必然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朝应屯兵于此,但史志中宋代柴墟无常规屯兵的记载。北宋时国风是重文轻武,军力不强,设防重北轻南,内地空虚,由于崇尚文昌,君皇畏敌如虎,一旦战事发生,总要听信文官中主和派的意见,靖康之乱即出于这个原因。柴墟城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第一次遭金兵劫难,城池毁于金人之手。痛定思痛,马尚筑了御敌之城,虽有城池,但无军驻守。建炎二年由民团首领严起组织了地方守城武装,新任知县段傅积极支持,筹集粮草打造武器,做好御敌准备。
&&& 《繫年要录》记载:&宋严起,建炎三年,金兵犯城(柴墟),起率军民拒之,赖以免者甚众。&严起据《宣统泰兴志》介绍为宋荐辟,泰兴民团首领。建炎三年即1129年,金兵第二次犯柴墟,此次守城军民早已在严起领导下严阵以待,金兵攻城受挫,采用围困战术。严起是本地人,对周边情况熟悉,事前组织了城外的乡村民团相机策应,利用水网地形,袭击骚扰敌人,使金兵不知虚实,无暇顾及攻城。当时的刁铺、嘶马地区均成了抗金袭敌的战场,现嘶马竖立的抗金纪念碑,在碑文中记载的时间是1129年,实际就是严起领导的柴墟保卫战。这次城池的防御战和城外的游击战,打得敌人昏头转向,迫使金兵撤离,柴墟军民运用自己的力量,发挥了城池和城外水网地形的有利条件击溃了来犯之敌。由此严起受到朝廷褒奖,被诏授&保义郎閤门祗候&,后于淳祐七年诏严起为&柴墟边备&。
&&& 《金陀粹编》记载,建炎四年即1130年,金兵第三次犯柴墟,这年八月金兵围攻承楚二州,高宗帝&擢(提拔)岳飞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担当江北抗金重任。八月十九日从宜兴誓师北上,二十六日到达泰州城,为救楚保泰经三墩(三垛)开赴前线,承楚二州沦陷后,宋高宗&诏飞还守通泰&,岳飞以&泰州无险可守退保柴墟&,&从承州(高邮)北炭村旋师&在柴墟城外扎营。金兵随后也在泰州城外扎营,前锋营屯于南壩桥,隔天然屏障环溪两军对峙。岳飞奉旨&如不可守,且于沙州保护百姓,伺机掩击&,为防金兵追击,岳飞于十一月初三,对屯于鸭子河口南侧的南壩桥敌军前锋营进行突袭,歼敌数千,挫败了敌军锐气,这就是《宋史》所记载的南壩桥抗金大捷。十一月初五,在呜咽的号角声中,岳家军掩护柴墟及两淮难民撤离,安全抵达阴沙(靖江),初七过江屯兵于江阴军沙。
&&& 岳飞奉旨忍痛弃柴墟,金兵虚得一座空城,恼羞成怒,纵火毁城,柴墟变废墟。
&&& 柴墟城与周边地区连遭金兵三次劫难,损失惨重,元气大伤,知县段傅审时度势,决意离开这个战乱之地,故于绍兴元年即1131年将泰兴县治从柴墟迁往延令村,历经一百六十七年沧桑的古柴墟县城在战火中宣告结束。
&&& 史载:南宋绍兴初年,相度县境延令村(今泰兴镇)为龙开河(俗名老龙河)所环抱,利于防守,县治遂迁至延令村。初筑为土城,城外环以濠河,河上有桥4座,东为朝阳桥(今胜利桥),西为阜成桥(今民主桥,一说位于今鼓楼西路长征路口的原西小桥,今废),南为文明桥(今仍其名),北为通济桥(今北小桥)。
&&&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尤袤任泰兴县令。当时宋室山河破碎,偏安江南。泰兴处于南宋边区,金兵时常入侵,&县旧有外城,屡残于寇&。尤袤上任后,一面将泰兴经济穷困的实情上奏朝廷,免去了泰兴百姓向北方金国进贡的负担;一面率领军民整修城廓,&复增外城&。当金兵大举南侵时,扬州、真州(今仪征)等城都被攻陷,只有&泰兴以有城得全&。一次金国的大队骑兵进攻泰兴,泰兴守军将领统制王刚主张弃城撤退,尤袤坚决反对,抱定誓与泰兴城共存亡的决心,击退了金兵的进攻。因此,早在宋代,泰兴百姓就专门为他建了尤公祠。在泰兴文庙大成殿东侧的名宦祠中,尤袤名列第一,在岳飞之前。
&&& 宋元之交,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年),蔡济率领泰兴、江阴百姓迎接河南张宏纲军,蒙古大军渡江。至元十三年,忽必烈以左丞相阿术破扬州功,以县为阿术食邑,实封泰兴二千户。所以,宋元之交泰兴相对平静。
&&& 《光绪泰兴县志》云:&元明之交,伪吴窃据数年,明克之,垣堞残毁。&元至正十三年,张士诚部将占领泰兴,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军徐达部将冯国用攻克泰兴,造成泰兴&垣堞残毁&,连年的战乱也使泰兴百姓&家道荡析&(《延令张氏族谱》),原有的城墙和城内的民房,包括宋高宗绍兴年间建的孔庙都&燬于兵&。明弘治五年(1492年),知县原秉忠始用砖砌筑四城门,东名寅宾门,西名迎恩门,南名南薰门,北名拱极门。嘉靖十一年(1532年),知县朱篪于城西南隅增辟一门,题名延薰(俗名小西门)。但是他们都未能把城墙筑好。直到嘉靖年间,&海氛孔亟&,倭寇经常骚扰大江南北,针对这种情况,&朝议设二巡抚及提督操江画地而守&,派大司马郑晓担任负责泰兴一带防务的巡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泰兴也遭到倭寇的骚扰。针对泰兴无城墙,易遭倭寇荼毒一事,扬州府太守吴桂芳深感忧虑,认为泰兴&变生而无城,民将安守?&当时的泰兴县令杨敷虽说才上任不久,也立即上书倡议修筑城墙,退休在家的张羽惠还直接至书郑晓,除要求筑城外,并建议郑晓为保证工期,在朝廷下令修筑之前,就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于是,郑晓和御史李时逢、莫如士联名上奏嘉靖皇帝,建议修筑泰兴城墙。皇帝批准了这一建议,并下拨官银27850余两,责令回任的县令姚邦材具体负责筑城,并派御史大夫陈儒,监察御史吴伯鹏、崔栋,江防使张景贤督工,&惩奸劝勤&,因此,施工人员&莫敢怠遑&,加之施工期间姚邦材体察民情,调度周详,富家量力出钱,贫者计口给粮出力挑堑,民心趋一,畚锄鳞次,城墙&阅期月而功告成&。
&&& 建成后的泰兴城墙,&凡七里有奇,其围一千三百五十有三丈,高二丈,堞五尺,壕广八丈&,城内一周还有马道,以利运兵,城外绕以濠河。城墙上有五个城门,分别取名曰镇海(东)、阜成(西)、澄江(南)、拱极(北)、通济(西南),五个城门同时建有吊桥供军民进出。通济门 &门之右为水关&(俗名西水关)。
&&& 泰兴城墙落成后,张羽惠虽已77岁高龄,但仍提笔据实纪事,撰写了&泰兴县城堑落成记&碑,记述了这一段史实,这块碑即现在在仙鹤湾风光带奎文阁旁的&大明碑&。文末颂扬道:&广陵下邑控大江,睠兹民物阜而康。胡然海寇扇祸殃,繄谁屏翰如苞桑。金城望望百雉翔,清流环带何泱泱。&&君侯(指姚邦材)遗爱比甘棠,吾民世世铭肺肠。&碑文写成后不久,张羽惠就去世了。
&&& 碑文没有注明何人书写,但据分析,碑文的书写者很有可能是张羽惠的九弟张羽旬。张羽惠兄弟姐妹共九人,张羽是长兄,张羽惠是老八,张羽旬最小。据史书介绍,张羽旬的书法是很有名气的。按照张家当时不成文的规矩,刻石立碑之事,包括长辈及亲朋好友的墓志一般都是由张羽撰文,张羽旬书写,张羽去世后,因仲兄张翀也已去世,撰稿之事则由张羽惠担任,这些都有资料可查。此碑所立之处五四巷2号是原张家三风堂的祠堂,是张家的祖居之地,碑立在自家祠堂中,兄长撰文,自己又擅长书法,更是平时常为之事,因此,和兄长配合,张羽旬书此碑文当是理所当然之事。
&&& 嘉靖三十五年,城刚竣工,倭寇即来侵犯并迫近城下,城上卫士射杀两倭,余倭逃命而去,泰兴城遂得以保全。
&&& 嘉靖四十年(1561年),知县奚世亮增辟北水关。嘉靖四十五年,知县许希孟建楼其上,榜曰应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知县陈继畴于城垣上建敌台41座。
&&& 清康熙二十五年(1668年),知县吴朴修葺敌台,增建五门敌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知县陈沣就旧城加高加宽,减敌台为16座,改通济门为盈宁门。至光绪年间,城垣&周七里,延袤一千三百九十丈四尺,高二丈五尺六寸,面广一丈四尺五寸,基广二丈九尺&。解放初期,因市政建设需要,城墙渐次拆除。今环城东路、环城西路以及大庆路中段,就是城墙的遗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兴市大庆西路宝塔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