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浮山风景区小路怎么走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4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2积分
相关分类推荐
0人评价37页
0人评价8页
0人评价47页
0人评价29页
0人评价6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下载:2积分头图加载中...
昨晚在同程网预订了风景区的门票,90元,原价是120。闹钟定在6点,结果我5点就醒了,5点半起床,然后打的去车站,公交车没那么早。到售票窗我问售票员有没有去的直达车,她说要9点10分才有。我便决定先去,十分钟一班车。到了后,在一个路口下车,司机让我在拐角处等去的车。坐上车后,到了镇,又转到一辆小面包车,司机要加30元,我砍到25元,让他直接送我到景区大门口。8点一刻,面的在一个牌坊前停了下来,上面写着“”,令我纳闷的是,路面很窄,也没有一眼就看到售票窗。司机让我先给钱,下车后,我问哪里是售票窗。他们让我往前走。到了一问才知道是后门,而同程网取票点在正门。后门的保安告诉我这里离前门还有好几公里路。面的早已不知去向。
没法,我走到附近中学的路口,看有其它车不。一个当地男面的司机问我去哪,我说去正大门。他说要20块,我不肯,说15块还差不多。我说我刚才上当了,被人带到了后门。这时,一直站在一辆三轮车后面的大姐马上给予了同情,她问我是不是去玩,我说是的,进一步赌气说我现在不想去了。她问我为什么不想去了,里面很好玩。我说太贵了。她说那我告诉你一个省钱的办法。然后她说她让开这辆三轮车的阿姨送我去一个村口,那里有块牌子写着“游客止步”,她让我偏不止步,然后到村里,沿着小路上山,不用买门票,只收我15元路费。我思考了一下,觉得可行,如果进不去再回大门领取订的票。于是,我上了三轮车,开三轮车的阿姨果真把我送到了正门,然后拐弯进入旁边一条新铺的路。在一个“游客止步”的大牌子下停下来,让我进去。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走进了村子。首先走错了,走到了一家农户前,然后折回,碰上一个从田里摘菜回来的大叔,我含笑问大叔怎么上山。大叔说:“要么你去大门买票进去,要么你就从前面那个池塘边的路口,往左走,那可以进去。”根据大叔的指示,我找到了一条乡间小泥径。没走一百米,眼前就出现一块大岩石,平躺着。上面一截被绿色的丝网围了起来。附近还有一块石碑,写着“烂柯石”。恰好我的前面走着一位村民,他提着一袋鞭炮。我看到他从围栏下一处破网里钻了进去。嘿,原来真可以上山。我为即将省掉90元门票感到兴奋,同时又有些忐忑不安。我也从破网里钻了过去,然后顺着指示牌一路游逛,发现天池就在附近,于是经过洗墨池、百步云梯,直达天池。洗墨池、百步云梯都不怎么稀罕,跟的百步云梯比较,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倒是天池值得一说。据说这是古火山口,为火山熔岩地貌。不过上去后我有些失望,比想象中要小得多。面积相当于一个小池塘,里面水草丰茂。附近岩石上有很多气坑,当初火山爆发时应该很壮观。
&&&&抵达天池之前,我通过手机取消了同程网的订票。&
海拔不高,因为石头多,起伏落差大,加之毒日当头,所以一路汗水不绝。在镇买的黄瓜和水,不到中午就吃完喝光。最有印象的是滴水洞,颇惊奇。其它如摩崖石刻之类,在通天岩已经饱览一遍。通天岩不但有石刻,还有造像,门票只收50,却要收120。下山后,看到景区大门外一大片精致而冷落的仿古建筑,就明白为什么把票价定这么高了。盲目投资的恶性循环,本来人就不多,还投资搞这么多建筑,很明显是打肿脸充胖子。在景区大门对面还有一座未完工的大型建筑,据说预备建五星级酒店,估计因为游客稀少而成了烂尾楼。门票一贵,游客更少了。论自然景观,大大不及的,低矮,虽有奇石,多埋没在杂木间。我主要是对它的火山地貌感兴趣,只是囿于自己地质知识有限,不得其门。火山岩洞是的一大亮点,除了滴水洞,还有紫霞关、仙人桥有些奇特。
拗不过山上的奇热,中午就下山了,依旧沿旧路,从那个破网处钻出来。然后沿大路一路慢走,希望能遇上什么车辆。先后有人跟我问路,问中学怎么走,我早上才知道中学在后门那边,于是给他们指路。一个刚来的外地人两次给本地人指路,不禁有些得意。还没得意完,就听到身后汽车响,急忙转身,是到的车,正合我意也。于是招手停车,赶回。途中售票员说春季游最佳。
之行顺利结束。
本篇游记共含1680个文字,67张图片。帮助了名游客。
京公网安备号
新出网证(京)字242号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枞阳县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一起交流。
枞阳,古称宗子国 ,隶属于安徽省,地处中南部,长江北岸,之东南麓,北纬31°01′~31°38′,东经117°05′~117°43′。西以白兔湖、与市共水;西南一隅与市、毗邻;北与市无为县、市县两县接壤;东与郊区交界,南与贵池区隔江相望。[1]
枞阳县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枞阳县总面积为1808.1平方公里,辖17镇5乡、258个行政村(社区),户籍总人口98万(2015年)。[1]
枞阳县2016年生产总值(GDP)20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5年增长7.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8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102.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8.2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7.5:54.9:27.6调整为16.9:49.9:33.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5%。人均GDP21216元,比2015年增加1042元。[2]
枞阳县有、白云岩、大青山、、旗山、望龙庵、陈氏宗祠、汉武帝、陶侃洗墨池、三国吕蒙城遗址等名胜古迹。有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三祖、、,以及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外交家、中国“计算机之父”、美学家等著名人物。[3-4]
枞阳县县名由来
枞阳县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定居和生活。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县,属庐江郡,名曰“枞阳”,距今已有2100多年。其县名由来,说法有三:
一、从古宗子国,《左传·文公十二年》中日:“楚子孔执舒子及宗子,遂围巢。”杜注:“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汉武帝在旧邑设县,以古国为名。”
二、《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本草纲目》:“柏叶松身者桧也,松叶柏身者枞也。”《说文》中述,县城后山多枞木,“县城位山南,因名枞阳”。
三、古时枞阳多枞木,人们便将发源于大别山,流经城内,经菜子湖入长江河段的这段河流,定名为“枞川”。因县城坐枞川北岸,水北为阳,因而得名。
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枞阳射蛟于江中,曾作《盛唐枞阳之歌》。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1949年2月分桐城县为桐城、桐庐两县,桐庐县辖区即为今枞阳县境,县城初设项镇铺,后移汤家沟。1951年改桐庐县为湖东县。1954年县城迁入枞阳镇,日,恢复汉时县名——枞阳县。[5]
枞阳县历史沿革
枞阳县建制沿革
(1万年以前),古人类开始在枞阳境内活动。(1万年——4千年前),为薛家岗、领域,先民在枞阳生息繁衍,开始使用、等工具。
(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属扬州之域。
(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属扬州之域。
(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封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为之地。先属楚,后属吴,又属越。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属楚。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属。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五年(公元前106年)置枞阳县,属。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枞阳并入舒,隶庐江郡。
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初属魏,后属吴,属庐江郡。今下枞阳有“吕营蒙城”遗址。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7年),属。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属豫州。
(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初为,属豫州庐江郡;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废舒县,置吕亭左县;后侨置阴安县,属晋熙郡。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阴安县并入,属熙州;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属扬州同安郡。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初为同安县,四年(公元621年),改同安郡为舒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为同安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同安郡为盛唐郡,改同安县为桐城县,辖33里。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盛唐郡复名舒州。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9年),为桐城县,属淮南道舒州;先归十国·吴;后隶十国·南唐及后周。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为桐城县,属淮南路淮南西路的舒州,五年(公元1115年)属德庆军。桐城县辖4乡9镇,今枞阳县为其东、南乡。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为桐城县。十七年(公元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改军为府,属安庆府,仍隶属淮南西路。
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为桐城县,属总管府。
黄镇图书馆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为桐城县,先属宁江府,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属安庆府,直隶南京。现枞阳县域时为桐城县东、南乡,乡名清净、大宥。
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为桐城县,初属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属安徽省安庆府。
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为桐城县属地,民国3年(公元1914年)属安庆道。民国17年(公元1928年)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公元1932年)属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属安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公元1940年)属安徽省第一专区。民国24年(公元1935年),今枞阳县境为桐城第四区、第五区。民国36年(公元1947年)12月,划庐江、桐城大部分地区置桐庐县,属中共皖西工委领导。
枞阳肯德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日,划桐城东、,庐江、无为两县少量地区设置,县治初设项铺镇(白云区),1949年10月移至汤沟镇(汤家沟)。日更名湖东县。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人民专员公署,后属安庆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54年秋,县治迁入。日更名为枞阳县,先属、安庆地区,后属安庆市。[6]
日,国务院(国函[号)批复同意:将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
日下午,安徽省民政厅在枞阳县城正式传达国务院国函[号和安徽省关于区划调整的实施意见,枞阳县正式划归管辖。[7]
枞阳县区划沿革
唐,桐城县,辖33里。  宋,元年(公元1208年),桐城县辖4乡9镇,分别为东、南、西、北4乡和北峡、永安、鸢山、铜山、挂车、石溪、双港、孔城、练潭9镇。  元,桐城辖(东、南、西、北)4乡,乡下计辖54里。  明,洪武六年 (1373年),东、南、西、北4乡改为清净(东乡)、大宥(南乡)、日就(西乡)、桐积(北乡);设枞阳、汤家沟、孔城、北峡关、练潭5镇。至时改54里为47里。  清,顺治年间,行政区划沿袭明制。康熙年间(1662——1722年),增加县市乡,为5乡。年间(1736——1795年),桐城县辖5乡、29镇、168保。道光七年(1827年),镇乡设置未变,但168保渐次撤并为147保。  民国3年(1914年),推行地方自治,县设4乡、13镇、147保。民国19年,县辖9个自治区。民国24年,县由9区并为5区,改编保甲,计编885保,合组149联保、8344甲。民国29年,全县设5区、158乡(镇)。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沦陷区、半沦陷区收复。民国36年12月,中共桐庐县民主政府建立,辖7区。民国37年7月,全县设5区、4镇、48乡、742保。  日,中共第二地委决定:析桐城县东乡全部、南乡大部、北乡一部和、少数区域为桐庐县,菜子湖至白兔湖、孔城界河主航道以东地域,为桐庐县辖区。下辖7区2镇33乡。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废除民国时期,实行区、乡、村建制,县设7区、7乡(镇)、381村。1950年,全县区、乡机构变动划分12区、142乡、3镇。  日,县政府更改同名乡镇,将白云区青山乡更名翼青乡,横埠区黄梅乡更名黄岗乡,陈湖区麒麟乡更名麒凤乡,汤沟区黄山乡更名黄泥乡,破罡区桃花乡更名黄梅乡,凤凰乡更名凤仪乡,枞阳区青山乡更名前峰乡,将原辖老洲区的沙池乡划归红杨区。是年,11月22日,撤销红杨区,划归老洲区;12月20日,又复设红杨区。[8]
1953年设置未动,仅破罡区增加白荡港(乡级),汤沟区增加汤沟港(乡级),枞阳镇加辖枞阳港(乡级)。  日,将15个区调整合并为9区,枞阳、汤沟两镇照旧,178乡(镇)未动。  1956年,全县9区、两镇未动,178乡调整为82乡。1957年,全县由11个区(镇)、82个乡(镇),改划为7区、2镇、42乡。日撤销区建制,成立9个人民公社。1963年恢复9个区,划分为45个公社、2个镇,279个生产大队。  1968年,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随之区、公社相继成立,区划未动。  1973年,燕山茶林场从周潭人民公社划出,成立施湾人民公社,是为县第四十六个公社。[8]
2017年,根据省民政厅的相关批复,枞阳县人民政府正式下发通知,撤销钱铺乡、金社乡、白湖乡建制,设置钱铺镇、金社镇、白柳镇。调整后,该县辖区从原来的14镇8乡改为17镇5乡。[9]
枞阳县行政区划
枞阳县辖17个镇、5个乡、238村、20社区、140居民小组:、、𠙶山镇、、、、、、、、、、、、、、、、、、、。政府驻地枞阳镇浮山路
枞阳县城夜景
枞阳县地理环境
枞阳县位置境域
枞阳县位于安徽省中南部的长江北岸,居东经117°05′~117°43′、北纬31°01′~31°38′。总面积为1808.1平方公里。东与铜陵市区接壤;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与安庆市市区毗邻;北与芜湖市无为县、合肥市县两县接壤;南与池州市隔江相望。
枞阳县气候特征
枞阳县属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为分明、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全县年平均气温16.5℃,年均降水量1326.5毫米,冬季降水量少,夏季(梅雨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总量40%。山区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时数2065.9小时,无霜期251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2米/秒。
枞阳县地形地貌
枞阳地质构造属于著名的庐(江)枞(阳)盆地。对枞阳县地貌骨架和山川起奠定影响的是中生代以来的历次构造运动,故地貌主要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形成了境内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低平,低山丘陵岗冲相间,滨江环湖,可分4个三级亚区,丘陵、湖泊、平原依次排列的基本格局,自然差异明显,其中东北部低山区,三公山最高峰为海拔674.9米,其他高于400米的低山有拔茅山、龙王尖、黄梅尖几个山峰,其外围多为400米左右的丘陵。西北部低丘岗地平原区,区域内除西北隅岱鳌山(海拔245米)、东南面(海拔165米)和南端低丘外,由于大面积系黄土形成的漫岗,地面超伏较小。中西部丘陵冲区,该区域濒临菜子湖,西北邻低丘岗地平原区,北界低山区,南、东与江湖洲圩平原区相连。东南部江湖洲圩平原区,长江绕县境自西南至东北环行,连城、白荡、陈瑶、枫沙等湖沿长江内侧平行分布,是优质商品棉集中产区。枞阳县位于扬(州)--铜(陵)断裂带与宿(松)--枞(阳)断裂带交汇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即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县境内断裂带纵横交错,近南北方向最为发育;火山机体(构造)密集,古火山口遍布。[5]
枞阳县水文特征
枞阳县属长江流域,长江流经县域78公里。主要河流有横埠河、杨市河、钱桥河、罗昌河、枞阳河。境内陈瑶湖、白荡湖、菜子湖和“两赛”(神灵赛、羹脍赛两湖)4个水系,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22公里,总水面达42000公顷。县境水文特征是:年径流量大、变幅大和侵蚀性模数较大。年平均径流量9.33亿立方米,不包括江面和江岸8.17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516毫米,丰水年为948毫米,枯水年仅244毫米,相差704毫米,比值为3.9;且冬春季较小,夏季较大,汛期占全年的60~70%。年均径流深由南向北逐渐增大,沿江地区与菜子湖畔为470毫米,中部地区为500毫米,西北部为510毫米,东北部为700毫米以上;并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大。洲圩区为431毫米,丘陵区为521毫米,低山区为698毫米。[5]
陈瑶湖流域  该流域位于县东部,由枫沙湖、陈瑶湖、湖和横埠河、横埠前河、横埠后河、新河组成。主体湖泊枫沙湖安全容量0.87亿立方米,水位12.5米。横埠河白毛竹园至九儿潭,全长13公里,流域面积183.3平方公里,汛期流量510立方米/秒;后河自九儿潭至枫沙湖。全长17.9公里,流域面积180平方公里,汛期流量200立方米/秒;前河自九儿潭至湖东闸入江,全长8公里,流域面积243平方公里,汛期流量200立方米/秒。新河自章家山至梳妆台闸入江,全长10.6公里,汛期流量为80立方米/秒。  白荡湖流域  该流域位于县境腹部,周高中低。1953年,白荡闸建成后江湖分隔,拒江节流,汛期水位显著降低。该湖流域总面积为775平方公里,其中枞阳县境为712平方公里;湖体安全容量为2.07亿立方米,水位13米。北有3条河流入湖:罗昌河,自七桥水库至乌金渡渡口,全长47.6公里,其中县境为19.8公里,流域面积477平方公里,汛期流量790立方米/秒;钱桥河,源于祖庄水库,水流与罗河汇合,长28.6公里,流域面积141平方公里,汛期流量233立方米/秒;杨市河,自青口坂水库经杨家市入湖,全长23.7公里,流域面积94平方公里,汛期流量为314立方米/秒。  菜子湖流域  该流域位于县境西部,县内流域面积397.5平方公里,湖泊安全容量为10.2亿立方米,水位14.5米。北有孔城河,流经县内长9公里,汛期流量为2660立方米/秒;南有长河,自铁罗冲口至城关镇,全长16.5公里,流域面积370.54平方公里。汛期流量472立方米/秒,经枞阳闸入江。  “两赛”流域  该流域位于县城东,是独立水系,流域面积为68.5平方公里,经石矶长河至古塘新圩闸河拐入长江。  县内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8.4%;白石、金渡、官桥等地区,年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达7000吨以上;高甸、将军、钱铺、白柳等地每平方公里有吨。据调查,金渡乡秀山村年输出推移质2.53万吨、悬移质0.23万吨,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5172吨。  地下水  县境沿江一线含水层,发育于长江一级阶地的全新统古河床,由细粉砂组成,厚度在15米以上,发育良好,地下水埋深小于2米,可采水员10~15吨/米,矿化度小于1,水化学成份为型;低山丘陵中性岩地区属裂隙喀斯特淡水中等富水亚区,含水层主要由古生代灰岩裂隙喀斯特组成,其他地区系古生代、中生代砂页岩及喷出岩系的虺隙水,属贫水区,矿化度小于1,水化学成份为型。[10]
枞阳县自然资源
枞阳县水资源
枞阳属于长江流域河流水系,境内陈瑶湖、白荡湖、、和“两赛”(神灵赛、羹脍赛两湖)4个水系,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22公里。其中白荡湖流域面积775平方公里,陈瑶湖流域面积183.3平方公里,菜子湖流域面积397.5平方公里,“两赛”流域面积68.5平方公里。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对农田灌溉、水产养殖、水上运输均构成得天独厚的优势。
枞阳县矿产资源
铜矿分布于县境中部及北部,自东北至西南延伸作带状,有数十处。已查明储量的有6处,其中1处为铜金矿床,以金矿为主。拔茅山铜矿,矿体产生于火山岩(安山玢岩)中,呈带状、囊状;以斑铜矿为主,次为灰铜矿,少量黄铜矿。该矿为细脉染性矿石,平均含铜1.08%;1957年探明铜蕴藏量为1.2万吨。井边铜矿(穿山洞铜矿),含铜石英脉型。该矿是以黄铜矿为主的硫化矿石,平均含铜1.28%,其中伴生银、镓;1957年探明金属铜蕴藏量为1.6万吨。大刨山铜矿,含铜大理岩型,矿石中主要含斑铜矿和黄铜矿。该矿矿体长120~250米,主矿体5个,平均含铜0.58~0.77%,已探明该矿铜金属储量为1.6万吨。牛头山矿,火山热液型矿床,长200米,平均厚3.1米,以黄铜矿为主,平均品位0.99%,已探明铜金属蕴藏量为7752吨。迎龙岗铜矿,矿体产生于火山岩中,似层状、脉状。该矿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和方铅矿,平均品位为0.56%,估算铜金属藏量约1000多吨。
县内铜矿点很多,主要产于火山岩中,偶见于正长岩中,仅拔茅山——七家山——柳峰山等地,已达60多处。其它如公堰塥之簸箕山、引家凹、铜家岭、龙城山、小鲍子山,孙家畈之施家山,将军庙之斋家凹、盘龙凹、黄山寨,雨坛岗之胡家老屋、龙潭,官埠桥之朱家洼、龙王尖、皂角树,会宫之松罗山、杀虎台、西崖、大铜山,项铺镇之螺丝尖、七棵松等地也有分布。
  该矿多为火山岩中断裂裂隙控制的矿点。矿石有磁铁矿、赤铁矿、镜铁矿,也有属于硫化矿床的“铁帽”(褐铁矿)。主要分布于将军庙马口、官埠桥附近、会宫城山、花园顶大凹里、义津桥吐秀山、竹石墩,白柳、白湖与庐江接壤的地带(即庐枞大铁矿)等。钱铺附近之黄土岗,铁矿砾石很富,估计储量约几百万吨。黄公山铁矿,系火山岩型中小型矿床,估计储量有60万吨。    天头山金铜矿,系含金铜石英——重晶脉型矿床,内含黄铜矿、斑铜矿、自然金,平均含铜0.93%,平均含金5~7克/吨。该矿储量:金属铜4000多吨、黄金600多公斤。    该矿分布于桃花山、城山、马家山等地。    该矿小型矿床有磨盘山、笔家山2处。此外,在公堰塥矾母山、将军庙大尖山、柳家园之马山、屋后山等,均藏有明矾石矿。磨盘山矾矿,在凝灰角砾岩中有3层矿,平均含明矾石矿物38.46%,属贫矿,矿石储量307万吨,矿物含量121万吨。笔家山矾矿包括大路山、老虎凹、摇尾山矿点,矿层长数十米至100米,自地表向下延深25~75米,平均含明矾石矿物36.28%;矿石储量为374万吨,矿物储量为136万吨。    该矿分布高甸乡之大凹田口、后高庄及会宫乡。矿脉产于火山岩中。含硫酸钡lO~90%。其中大凹口重晶石储量为3.58万吨。雨坛乡天头山铜金矿床中,也有重晶石矿脉。  、  石灰石、大理石分布在沿江山、白荡闸、周家潭、青山一带,于古生代石
炭纪至中生代二叠纪古海洋中沉积生长。1986年,初查山为大型石灰石、大理石矿床。该地层属下三叠纪南陵湖组,最大露头长3000米,宽1200米,最大厚度306米。化学成份:氧化钙51.13%,氧化镁0.51%,氧化硅3.89%,二氧化二铝0.73%,二氧化二铁0.46%,质量优良。1986年,查明水泥石灰石D级储量7亿吨。大理石矿层与石灰石一致,西翼“龙皮”大理石,属灰绿色蠕虫状泥晶灰岩,似竹叶状泥晶灰岩;该矿最大厚度为111米,储量为1亿立方米;石料装饰性美,守整性好,成材率高,易磨光,光泽度平均68°,最高达100°。东翼“山灰”大理石,为各种灰色微晶灰岩,储量为2467万立方米。两种大理石总储量为12467万立方米。  煤  侏罗纪煤产于高甸乡小含山,在砂页岩中有1米多厚煤层,露头长250米。1958年估计,储量为7万吨。青山与山为二叠纪龙潭煤系,1960年调查钻探,未见可采煤层。泥煤多分布在沿江环湖及河洲中的第四系地层中。陈瑶湖区泥炭沿江分布,长达15公里,宽约6公里,厚0.4~1米。青山、花园乡、汤沟区泥炭层厚0.6~1.5米,覆盖层厚1米左右,腐殖酸含量达42%,储量约4000多万立方米。此外,铁板洲亦有泥炭层。
天然气  天然气蕴藏于第四系地层砂土中,如铁板洲、新洲,含气层为扁豆体透镜体,常与泥炭层伴生。该气体无色,主要为甲烷,因含硫化氢,有臭味;气体成分:甲烷占39.15%,二氧化碳及硫化氢占1.9%,氮气占7.33%,氧气占21.5%。[10]
枞阳县植物资源
根据安徽省野生植物普查队于1958年的调查和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安徽大学生物系、安徽林业勘察设计院、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等单位的一些专家、学者多次调查的结果,县境有维管束植物942种(包括变种),隶属173科,其中蕨类植物22科35种,裸子植物7科27种,被子植物880种。卿、菟丝子、龙葵、白英等354种。
枞阳县动物资源
根据中国科学院南方考察队、安徽大学生物系、安徽省农业厅水产局等单位多次调查,
枞阳县妇幼保健院
县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本志仅记载常见和珍稀的兽类、鸟类、爬行类、鱼类及昆虫类等野生动物。[10]
枞阳县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变动不大,但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却有很大差异。县境土地按一级八大分类标准为:  (一)耕地  新中国建立初,县内耕地总面积为59.46万亩。1967年耕地总面积为93万亩。县境耕地的增加,主要原因是1958年前后围湖造田以及开发利用坡度平缓的丘、岗部分可耕的隙地。1989年,全县耕地总面积为64.4万亩。  (二)园地  1949年前,园地面积小,仅有零星茶、竹园分布。新中国建立后,园地总面积9000多亩,其中果园3000亩、桑园126亩、茶园5000亩、其他1500亩。  (三)林地  1949年前后,林地面积变化不大。1965年,总面积为58万亩;1980年,总面积为46万亩,其中有林地35万亩,未成林地2.5万亩,裸岩地未列入。
枞阳县城一角
(四)牧草地  牧草地总面积900亩,属天然牧草地,1949年前列入山场类型内。  (五)城镇、村庄建设用地  1949年前,集镇、村庄建设用地约4.5万亩。新中国建立后,城镇建设用地和村民宅基地总面积22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2700亩,农村居民宅基地19万亩,工矿企业用地1.4万亩,特殊用地1.3万亩。  (六)交通建设用地  1949年前农村道路用地约4000多亩。新中国建立后,交通建设用地总面积1.8万亩,其中公路建设用地3300亩,港口码头建设用地100多亩。  (七)水域面积  全县水域总面积为71万亩,其中涨水湖泊水面24万亩,水库水面9000亩,坑塘水面1.4万亩,苇地、滩涂、沟渠、水利工程建筑计1.7万亩。  (八)未利用土地  未利用土地总面积为1.7万亩,主要是裸土地、裸岩、石砾地,植物难以生存。[10]
枞阳县人口民族
2016年末全县户籍人口97.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63万人,乡村人口76.37万人。据卫计委统计,2016年,全县全年人口出生率11.58‰,比2015年上升1.61个千分点;死亡率4.11‰,上升0.11个千分点;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7.47‰,上升1.50个千分点。[2]
截至2016年,境内占99.96%,余下0.04%为蒙古、回、苗、壮、布依、朝鲜、满、高山、土家、等10个少数民族,计363人。[2]
枞阳县第三中学
枞阳县经济
枞阳县综述
枞阳县2016年生产总值(GDP)20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5年增长7.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8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102.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8.2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7.5:54.9:27.6调整为16.9:49.9:33.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5%。人均GDP21216元,比2015年增加1042元。[2]
枞阳县第一产业
2016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0亿元,比2015年增长2.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8亿元,增长3.0%。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79万公顷,其中稻谷种植面积8.55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0.5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10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0.68万公顷。[2]
201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比2015年增长(%)
蔬菜及食用菌
2016年粮食总产量47.82万吨,比2015年下降5.20%。全年油料产量4.24万吨,下降0.04%。棉花产量1.01万吨,下降0.02%。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4.83万吨,增长2.61%。
2016年肉类总产量4.36万吨,比2015年增长0.85%。禽蛋产量3.05万吨,下降0.44%。水产品产量8.80万吨,增长2.09%。
2016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51.80万千瓦,比2015年增长4.2%。农用拖拉机1.78万台,增长3.3%;农用运输车0.11万辆,下降18.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76万吨,下降1.1%。[2]
枞阳县第二产业
2016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5户。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9.3亿元,比2015年增长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4.4亿元,增长9.1%。工业经济发展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3%,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总产值28.0亿元,增长7.6%。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442.51,比2015年上升5.54个百分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8.5亿元,增长4.6%;实现利润总额17.2亿元,下降18.6%。
2016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3.6亿元,比2015年增长5.1%。[2]
枞阳县第三产业
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3.3亿元,比2015年增长11.1%。其中,工业投资92.2亿元,下降5.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2亿元,下降19.0%;第二产业投资92.2亿元,下降5.5%;第三产业投资115.8亿元,增长31.8%。
201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6.6亿元,比2015年增长6.6%。商品房销售额11.9亿元,增长125.8%。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4亿元,比2015年增长12.5%。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4.1亿元,增长24.3%。
2016年进出口总额4049万美元,比2015年增长68.1%。其中,出口3411万美元,增长92.5%;进口638万美元,增长0.4%。
2016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302万美元,比2015年增加3123万美元。[2]
交通和邮电
2016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9亿元,比2015年增长3.7%。
2016年旅客运输量801.5万人,货物运输量1459万吨。旅客运输周转量40992万人公里,货物运输周转量321710万吨公里。 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2123万吨。
2016年末全县机动车拥有量5.98万辆,比2015年增长15.7%。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2.14万辆,增长11.0%。年末民用轿车拥有量1.90万辆,增长17.0%。
2016年邮电业务总量3.50亿元,比2015年增长1.3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96亿元;电信业务总量2.54亿元。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4.9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7.37万户;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6.77万户。[2]
财政和金融
2016年财政收入12.55亿元(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84万元),比2015年增长10.1%。其中,税收收入9.75亿元,增长9.8%。地方财政收入8.35亿元,增长8.7%。财政支出36.62亿元,增长15.3%,其中民生支出32.35亿元,增长15.6%,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88.3%。从重点支出项目看,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12.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3.2%,城乡社区支出增长82.9%,科学技术支出增长0.9%,教育支出增长5.1%。
201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27.88亿元,比2015年增长14.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64.61亿元,增长11.2%。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96.33亿元,增长18.9%。[2]
枞阳县社会事业
枞阳县教育
枞阳县第三中学
2016年末全县有普通中学42所,当年招生1.28万人,在校学生4.02万人,毕业生1.44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所,当年招生数0.43万人,在校生0.59万人,毕业生0.14万人;小学140所,当年招生0.48万人,在校生3.60万人,毕业生0.79万人;幼儿园59所,在园儿童1.29万人。[2]
2016年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情况
单位: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
2016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全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2家。全年专利申请量861件,专利授权量16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575件,发明专利授权量49件。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560万元。[2]
枞阳县文体
2016年末全县有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2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含民营博物馆)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广播电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3座。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2%,年末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2%。全年出版报纸1种,总印数1.1万份;期刊(杂志)1种,总印数2.3万份。年末全县共有各级档案馆2个,馆藏档案资料15.6万卷(件、册),库馆总建筑面积1777平方米。[2]
2016年发展二级裁判员16人,三级裁判员20人,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111人。全县有体育场馆2个。全年共举办百人以上体育健身活动14次,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总人数35万人次。[2]
枞阳县医疗
2016年末全县共有医疗机构(含诊所、卫生室)309个,其中医院7个(含5所民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87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个、其他卫生机构1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乡镇卫生院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0个、村卫生室23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妇计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全县卫生技术人员204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54人,注册护士1126人。乡村医生798人。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688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478张。全县全年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101.40万人次。[2]
枞阳县社会保障
2016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90元,比2015年增长9.7%。全县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965元,增长2.3%。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9]为35.6%,比2015年下降0.9个百分点。
2016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71元,比2015年增长7.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753元,增长3.0%。城镇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5%,比2015年下降2.1个百分点。
2016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90元,比2015年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200元,增长8.8%。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7%,比2015年下降2.8个百分点。[2]
2016年末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85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9.26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为3.15万人;参加工伤、生育、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2.26万人、2.35万人和1.8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52.46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81.97万人。
2016年末全县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0.53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2.06万人。年末全县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23个,拥有床位3310张,供养人员348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236万元。年末,全县建立各类社区服务设施1582个,社区从业人员1653人。[2]
枞阳县交通
枞阳县公路
县境内通车公路总里程3055公里,路网平均密度达到168.97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达1600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52.37%,其中:高速公路34公里、省道246公里、县道318公里。258个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水泥路总里程1250公里,建有农村客运站有20个。县内形成以合铜公路、横江公路、𠙶会公路、枞桐公路、义小公路为五纵,以下北线江堤路、铜安公路、白会公、庐十公路为四横的“五纵四横”公路交通主框架,以县乡道为依托,村道为补充的公路交通网。[11]
枞阳县航运
县境内长江水运航线总长84公里,有大小港口码头30余处,为二级航道,最大通航能力为万吨级船舶。
长江岸线港区现有从事港口经营生产单位31家,港区作业单位主要为当地工矿企业和周边地区物资集散、运输服务。现有𠙶山和下枞阳两个千吨级货运码头,自然岸坡货运码头5个,沿江港口年吞吐能力约1500万吨,拥有各类船舶2190艘,695870吨位。货运船舶运输向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长江渡口11道,渡船15艘。三个江心洲设有机动车轮渡码头。[11]
枞阳县公共交通
县城开通公交线路5条,有公交车34辆;有出租车公司2家,营运出租车374辆。枞阳至安庆快速公交由两家企业按照“四统一”、独立核算的方式合作经营,有大型公交车12部,日常发车84班次。全县开通区际以上客运班线160余条,日常运营客车510部,公路客运向舒适化、快速化发展;有营运货车2074部。[11]
枞阳县历史文化
枞阳县枞阳文化
枞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在安徽省共计100位历史文化名人中,枞阳县就有11位。枞阳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两千多年的建县史,是我省文化大县之一。
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枞阳横埠镇一带生活,在战国时代,枞阳的楚文化与中原、吴越文化交融,产生了枞阳第一次文化高峰;西周时,周王朝分封诸侯,在枞阳设立宗子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106年)始设枞阳县治,汉武帝南巡至枞阳,作《盛唐枞阳之歌》。枞阳从秦汉到唐宋的一千多年间,人口的大幅度、大范围流动和长江水运的便利催生了枞阳的第二次文化高峰;元末明初,出现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潮。徽州和江西等地的民众纷纷迁入枞阳及周边境内,受此影响,枞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传承儒学之风日盛,崇文尚读、穷不丢书的学风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到了17世纪,以明末清初大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的横空出世为标志,枞阳文化进入了第三次高峰。而(又称桐城古文派)文化的兴盛,则是枞阳历史上出现的第四次文化高峰。[12]
桐城派在清代绵延200余年,是清代文坛上显赫一时、风靡全国、影响深远的古文创作理论体系,蔚成“天下高文归一县,遂令天下号宗师”的文化奇观。桐城派从枞阳走向全国,南极湘桂,北被燕赵,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久,享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盛誉。桐城派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枞阳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社会文化风气的浸染。枞阳历来具有“襟江怀湖”的地理区位所形成的开放性,境内有近百公里长的长江水道,菜籽湖、白荡湖、陈瑶湖、枫沙湖星罗棋布,浮山、旗山、岱鳌山、大青山、白云崖还有大片的丘陵地带又使之具有相对的“封闭性”,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悠闲与纯净,山水奇秀、民风淳朴、百姓殷富,崇文尚读、尊师重教蔚然成风;黄金水道长江和众多湖泊使桐城派的文人特别是“三祖”方苞、刘大魁、姚鼐得以方便地往来于京师北京和南京和扬州、安庆、徽州等府郡为官著述,传道授业,切磋交流。[12]
枞阳县戏曲文化
在民间艺术方面,主要有富有乡土气息的京剧表现形式平台戏和门板戏;有龙灯、狮子灯、花船、花挑等灯会。建国后,发展迅速,成为枞阳一大剧种。
随着江西移民的迁入,属楚音的江西传入枞川,迅速与属吴声的相碰撞,枞阳人将一刚一柔的楚音吴声揉为一体,同时吸收李自成起义军军中乐人及山(西)陕(西)商帮带来的西剧目和音乐唱腔,并结合本土的俚歌俗曲,培育了一种新腔,史称“枞阳腔”。明万历年间,藕山镇人阮自华在天台里创办阮氏家班,搬演昆曲,以声伎自娱。初年,精通音律的𠙶山镇人阮大铖,“新建阮氏家班,名满江南”,他的家班能唱昆腔、弋阳腔,也唱枞阳腔,“《燕子笺》、《春灯谜》,其科介排场,无不紧凑,流传至今,搬演不辍。[13-14]
枞阳县东乡武术
枞阳重文习武。清之中叶后,枞阳县东部乡村,历有教习拳术之风。拳的种类,有、、破四门、地八仙、等。拳的姿势,主要有高盘的少林式,飞脚能跳墙;有低盘的武当式,能缩身扫地桩。
其中东乡武术尤为出名,东乡武术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拳术套路,一是械术套路。拳术姿式有高盘的少林式——飞脚能跳墙,有低盘的武当式——缩身扫地桩。械术姿式,五花八门,灵活多变,如“大刀斩四门”、“长棍探龙潭”等等。风格现以中、低盘架势为主,走趟以“田”、“一”字形为多。步型中、弓步和震脚为多,转辗幅度小,真所谓拳打卧牛之地。肢体动作以拳、掌、肘、上肢动作为主。劲力以刚劲为主,行拳迅速,灵活多变,勇猛凶悍。其优点:注重手、眼、身、法、步,善于破解对方阵式的路数,拆招散打,攻防合一,讲究技术实用。所有拳械套路基本上都有谱诀。[15]
2013年,“东乡武术”最终被评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16]
枞阳县汉武射蛟
汉武帝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曾经过枞阳县。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载:“浮江,自出枞阳,过(巢湖古称)”。[17]
枞阳县风景名胜
枞阳县白云崖
白云崖有八岩、三洞、十一奇峰、八怪石、二泉、二池,古有五庵、二寺,今白云岩寺尚存。
天隐岩,俗名燕子岩,在山巅石丛之中,又名一线天,抬头可见日月天光。
蛾眉岩,在青障峰之半,壁削万仞,深广半里,中横一坼。明末吴差强疏凿,工部主事吴道新隐居于此,两石仁交复前后,云气出没其间,阮自华题刻“函云洞”,赵凡夫题曰“函云关”。函云之左有长廊石壁数十丈,谓之“撒手廊”,险峻之处有石台,黄道周曾登其上,为吴道新题“一叶翔真羽”五字,吴道新有文记其事。函云后有月龛、鹤仙等古迹,还有吕纯阳(洞宾)拔剑窦、钓台石、四顾洞、青藤洞等。函云之顶有抱龙洞。
雪浪岩,又名廊岩,与浮山雪浪岩相似。墓岩在雪浪岩之左。
楼子岩,在雪浪岩左的西岩顶上。
东岩,在山前之半山,大如浮山金谷,宋高僧白云演禅师曾建庵于此,元西藏和尚了悟曾住持其间。明万历年间为雷火所毁。
白云岩,在东岩之西,故又名西岩,其穴间大小超过浮山会圣岩。它为白云岩洞之首,岩前有木楼,楼后为大士阁,宋高僧义青禅师住持浮山大华严寺时,以此岩为方丈室,今岩巅有宋刻,曰“青华严方丈”。宋白云端、白云演二禅师(师徒),元了悟禅师,都曾住持该寺,禅扬佛法,其佛教源流归属浮山。传说宋元丰中,有青鸟数千,衔泥塑筑观音像一尊于其洞中,像成以后,留一雌鸟,在龛后筑巢,每春则一雄鸟从浮山飞来,育二小鸟而去。“白云青鸟”为老桐城八景之一。刘大櫆在《浮山记》中记道:“山中有青鸟,其声百啭,独时时往来于白云、金谷之间,他山未之见也。”今浮山、白云千百年来青鸟依然如故,堪称一奇。白云岩内还有一神泉,出自洞壁隙缝间,其水如丝,涓涓细流,四时不竭,清洌异常,每日可供百人饮用,其名为“一滴泉”。此外,岩内还有一奇,细观洞壁石纹,西部如龙鳞片片,东部则似虎毛斑斑,真是龙盘虎踞之地。
七家山奇峰林立,怪石罗列。著名的双尖峰,如镂管写天;铁障峰,高耸色紫;铁船峰,酷肖舟艇;绛霄峰,似排牙列戟;老人峰,如着古衣冠的道者策杖而行;火焰峰,似火炬燃空;还有金轮峰、佛髻峰、天鹅峰、宝鼎峰、抱龙峰等,各具神韵。怪石有钓石(又称姜太公钓鱼台)、兔石、驼石、偶来石、孤坐石、白虎石、神鼠过天桥、金龟攀壁等。
白云崖位于枞阳县白梅乡境内,距县城40余公里,历史上曾为白云演禅师道场而得名。宋建为寺庙,寺内可容千人,故又名白云寺。南朝以来就成为佛教胜地。山中奇岩怪石,举目皆是,山上奇峰,无不引人入胜。更有羽毛华丽叫声动听的“白云青鸟”,为古桐城八景之一。[18]
枞阳县望龙庵
该庵原名望龙禅院,坐落在枞阳镇金鸡山下的月牙湖畔。清康熙年间修建,有庙宇五进,佛像百余尊。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陈玉成在该庵曾两度召开紧急会议。
该庵曾被清兵焚毁。一九四一年,由永生师太弟子集资重修。一九七七年县文物管理所由县政府拔款维修。同年被安徽省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庵内主持先后有修志、修空、龙云大师。现任住持释禅进。望龙庵现有大殿二进、厢房十余间、佛像20余尊、太平天国文物展览室一个。[4]
枞阳县浮山
浮山摩崖石刻
坐落于皖江北岸的枞阳县,南临,西邻菜子湖,南望九华,北靠长江,山水浑然一体,犹如一叶轻舟漂于水面,有“海上蓬莱”之美誉。浮山火山喷发形成大小洞穴500个之多,奇峰、怪石、巉岩、幽洞构成了浮山四大奇观。山色苍秀,岩嶂壁立,关口险隘,河湖环绕,景色绝佳。浮山是一座沉睡亿年之久的,由富含钠、钾的火山岩组成。虽经大自然改造,仍保留其完整性与典型性。该火山岩盆地位于地质上称为淮阳古陆、张八岭古陆及江南古陆之间的下扬子沿江火山岩带内。在距今约1.4亿年至1亿年的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近4000万年中,曾几度喷发,中间还有一次岩浆入侵活动,形成了如今奇特的火山地貌。据专家介绍,浮山火山爆发方式类似于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公元79年8月24日的爆发情景,连续两次喷发,形成两个流动单元,整体冷却。如此形成的岩石构成浮山主要景观--陡崖、叠嶂、岩洞、龟裂纹、柱状节理、喷气孔等。其地质构造全国罕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是国内中生代粗面质火山岩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堪称一座“天然火山地质公园”。浮山古火山是研究长江中下游郯庐断裂地壳深化过程的天然记录,是研究深部地壳、地幔的标本。[19]
枞阳县大青山石屋寺
大青山位于枞阳县城东16公里处的枞阳镇郭桥村,一峰挺立,山色如黛,因名青山。它北接浮山,南望九华,山青水秀,如诗如画。这里芳草连绵,杂花满径,涧水潺潺,雾霭袅袅,金鸡洞、老虎洞,洞壑幽深,锣石、鼓石、鹰嘴石、,怪石百态。登峰远眺,南面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北面白荡湖水碧波万顷,东、西有神灵赛湖和羹脍赛湖两旁依偎,正所谓“水如青罗带,山似碧玉簪”,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宝库。全山著名景点有16处,即:石屋胜境、菩萨印掌、玉洞藏春、龙隐灵泉、候客、白驴化米、相国诗篇、仙人棋局、石鼓轰雷、金鸡啼月、黑虎巡山、石柱仙题、狮子卧云、丹池日暖、白云送接、凤萋梧竹等,每每春夏之际,游人纷至沓来,醉游其间。不过,青山最具标志性的景观还是它的“石屋胜境”。[3]
枞阳县岱鳌山
岱鳌山位于、、三县结合部,主体在枞阳县麒麟镇。东南走向,在绿荫覆盖、峰平坡缓的丘陵地带突兀而起,它有九座山峰对着大凹口,逶迤蜿蜒,山势削断,岩峭如壁。其最高峰为龙王顶,海拔270米,宛如一头巨鳌。[20]
传说远古时期是东海之艄,因秦始皇得神鞭兴起,赶山填海,东海龙王十分着急。与鸿钧老祖商议后,派遣栖歇在海滩上的一头巨鳌化成了一条山脉,即今日的岱鳌山。[20]
秦始皇来到岱鳌山下,挥动“神鞭”,山脉岿然不动。秦始皇大惊,便气运丹田,猛抽三下,却只给岱鳌山抽出三个缺口。第一个叫“大凹口”,又名“大化口”;第二个叫“小凹口”;第三个是“杨眉山口”。岱鳌山依旧寸步未移。所以至今有“三鞭赶不动岱鳌山”说法。秦始皇三鞭过后,气数殆尽,秦王朝也因此应了天机,不达三世,也因此有“事不过三”之警句。[21]
大凹口东,山分二峰,一高一矮,形如出土竹笋,钻天而立,其高的一峰叫龙王顶,是岱鳌山的最高峰,峰之巅,矗立着一座寺庙,名曰龙王庙。方圆数十里的乡民,将它看作气象预报台,民谚说:“龙王庙招云,晴天要转阴”。[20]
枞阳县著名人物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海人氏。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枞阳县雨坛乡高甸),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22]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著名小说之一《》的作者。[22]
,之鸾字瑞卿,号蓉川,明桐城(今枞阳县雨坛乡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先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授刑部给事中。之鸾学识渊博,文彩宏丽,于桐城文学兴起有先导作用。著有《蓉川集》7卷、《》2卷、《南征纪行》和《入夏录》各若干卷。
(1539——1615),字达卿,今浮山乡白人。明代著名学者。明代中叶桐城学术的领头人,东林党魁。为诸生祭酒二十余。领乡荐,弃去,专事讲学。以子大镇贵,赠大理寺少卿。学渐著有《迩训》二十卷,《桐彝》三卷,及《》等,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23]
(),字应荐,号𠙶峰,(今𠙶山镇松园乡阮家享堂)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浙江提学副使。为明代抗倭将领,后因罪革职为民。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阮鹗卒,时年五十九。著有《礼要乐则》2卷、《枫山章文懿公年谱》2卷。
(1585——1668),女,字仲贤,今浮山乡陆庄人。其父方大镇,明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维仪精心研读文史,辑录古今女子诗作,编著《宫闱诗史》1部,另著《清芬阁诗集》7卷,均为珍贵的名媛史料和佳咏。其绘画师法宋代李公麟,特别是白描《观音大士图》形神兼备,人争相收藏。
(1569——1642),字康侯,号芝岳,今枞阳镇石矶何家青山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是明末一代名臣。《明史》称其“操行恬雅,与物无竞,难进易退,世尤高之”。
,()字集之,号圆海、石巢、百子山樵。安徽省枞阳县𠙶山镇阮家小凹(原枞阳县破罡乡)人,明末政治人物、著名戏曲作家。所作传奇今存《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和《牟尼合》,合称“石巢四种”。
,田间先生原名秉镫,字饮光,后更名澄之,武肃王二十六世孙,安徽枞阳人,代表作有《大水叹》、《水夫谣》、《捕匠行》、《苦旱行》、《莱阳宋铨郡部死难歌》、《虔州死节歌》等。与方以智共同开创了“桐城派”之先河,史学界称之为“桐城派”开山鼻祖。
(),字密之,号曼公,别号浮山愚者;为僧后,法名弘智,无可、药地、浮庐、墨历等。今浮山镇陆庄人。[24]
(1612——1693),字饮光,初名秉镫,字幼光,晚号田间,又号西顽道人。今枞阳镇石矶人。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钱澄之自小随父读书,十一岁能写文章,崇祯时中秀才。南明桂王时,担任。诗文尤负重名,与有书信往来,《与徐公肃司成书》曾披露偏激的一面。王夫之推崇他“诗体整健”。作为皖江文化的重要诗人,与同期的顾炎武、吴嘉纪并称江南三大遗民诗人,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著有《田间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藏山阁集》等。
,《桐旧集》序中曰:“自齐蓉川(之鸾)给谏以诗著有明中叶,钱田间(、原仪山乡田间村人、今属汤沟镇)振于晚季,自是作者如林。”齐之鸾著有《蓉川集》、《南征纪行》和《入夏录》等各若干卷。之鸾诗歌直面现实,出语新奇,是当之无愧的桐城派始祖。
(日—日),字灵皋,亦字,
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桐枞“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祖,与明初大思想家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今汤沟镇祖居村人。[25]
,安徽省枞阳县钱桥镇麻溪人。是桐城派代表人物中创作成就最大的作家。
()字挚甫,一字挚父,清代安徽(今枞阳县老桥村吴牛庄)人。晚清文学家、教育家,也是后期作家。晚年被任命为总教习,并创办了名校。
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著名的法学家,不仅从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的起草,担任了民国时期的&立法委员&、&考选部部长&等职务。[26]
(),名德膏,晚年自号晦庐,今枞阳镇李兰庄人。著名教育家。民国29年,闻家乡宏实小学和芜湖职校相继被日军焚毁,潸然流涕竟日,以致宿疾复发,于次年4月8日病逝于成都,葬于故里。著有《屈赋说》、《国策札记》、《阮嗣宗诗注》、《同时诸人事略考》、《楞严经科会》等。[27]
(1876——1963),名升,今麒麟镇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法学家、中国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左派著名领导人之一,历任安徽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厅长、安徽省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省人民代表及省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委员。1963年,他病逝于安庆。著有《法治建国论》、《语故》、《诗说》等。[28]
(1877——1966),名宗岳,又号鲁岑,晚号陟园老人,今白湖乡公塥村人。因思想开明,而积极倡导新文化,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29]
(1878——1905),字梦霞,一作孟侠,今雨坛乡人。会员,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就学保定高等师范。1905年,绍英、载泽、端方、戴鸿慈、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他深恨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9月24日在北京车站谋炸出洋五大臣,事败,壮烈牺牲。1912年其弟吴楚将其移葬于此。国父孙中山新撰祭文,有“爰有吴君,奋力一掷”之句。
(1899——1977),名珣,又名逊,字德怀,今义津镇大李庄人。著名哲学家。方东美的主要著作有《生生三德》、《新儒家哲学十八讲》、《中国哲学之通性与特点》、《原始儒家思想之因袭及创造》、《坚白精舍诗集》及《方东美演讲集》等。[30]
(1902——1933),名庆杰,又名虎生,今横埠镇陈家团山人。烈士。
(1902——1930),今横埠镇方家仓人。他是中共桐城县委早期领导人,革命烈士。
(),乳名百知,辈分为“师”,又名佩寰,学名士元,1909年生于、桐城县东乡(现枞阳县横埠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历任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枞阳县麒麟镇人,计算机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枞阳县麒麟镇阳和村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
胡松叔(年),𠙶山人。著有《安徽司法沿革》、《抗战及解放前夕安徽司法概况》、《安徽大学法律系建制及裁并》等,并为枞阳、贵池两县编纂地方志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资料。[31]
(1906——1979),女,号谷兰,化名董慧,祖籍今会宫镇夏咀村施家嘴人。1935年,在天津佛教居士林刺杀直系军阀。后被捕入狱,1936年被特赦。新中国成立后,她因病移居北京,病愈后又移居五台山光明寺村,并以居士身份在碧山寺修行。1957年当选北京市政协委员会
特邀委员。1979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4岁。[32]
(1907——1934),字斓华,化名张树华,今枞阳镇人。1921年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被推举为安徽省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21年加入。1922年参加领导安庆青年学生反对军阀政府腐败统治的示威大游行。1923年春发动安庆各校教职工开展索取军阀当局拖欠教工薪俸的斗争,并取得胜利。1925年春组织安庆学生声援五卅反帝斗争,7月赴日本留学,入第一高等学校学习。同年加入。1926年任中共东京特别支部领导人之一。1928年5月在日本发起组织中国留日各界反日出兵大同盟,当选为理事。领导旅日留学生和华侨开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斗争,受到日本当局的迫害,被驱逐出境。同年秋回到上海,先后任中共沪中区委宣传委员、区委书记。在此期间曾参加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1930年2月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加强巡视指导全省党的工作。因执行中央“左”倾冒险错误方针,盲目发动全省各地的农民、士兵暴动和工人总同盟罢工,脱离了河南实际,造成了革命力量的严重损失。9月在郑州被敌人逮捕。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931年3月调任中共大连市委书记。同年11月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领导创建抗日根据地,组建红三十二军东满游击队。日在汪清县与作战中壮烈牺牲。日,被列入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33]
(1926——1974),今雨坛乡储家老屋人。为新中国艺术事业,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枞阳县横埠镇人,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副院长。被称为&炸药大王&.长期从事工业炸药的研制及新产品开发应用研究。
,经济地理学家。1940年生于安徽省枞阳县,1963年毕业于地质地理系,1966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年在原联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作访问学者,年在德国不莱梅大学和任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理事长。
,男,日出生,省县项铺镇人。机械电子工程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1985年获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1989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2013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现为,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全军和重点实验室主任,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肝病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解放军医学院内科学传染病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三级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擅长病毒性肝炎、疑难肝病和艾滋病的诊治。担任中华医学会理事、全军传染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委员、北京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卫生部艾滋病临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免疫学会感染免疫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千人计划”、国家和、等项目评审专家。[34]
曹建国(1963.8—),男,汉族,安徽枞阳人。199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3月参加工作,航天部三院三部飞行器导航控制系统专业研究生毕业,工学硕士,研究员。现任、党组书记。
朱枞鹏,男,汉族,1963年10月出生,安徽人。学历,中共。历任工程组副组长/研究室副主任(兼研究室党支部书记)/研究室主任(兼神舟飞船总师助理)/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某型号总设计师;现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35]
.枞阳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枞阳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枞阳旅游网[引用日期]
.中国枞阳[引用日期]
.中国枞阳[引用日期]
.枞阳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中安在线.[引用日期]
.枞阳县志[引用日期]
.中国枞阳[引用日期]
.枞阳人论坛[引用日期]
.枞阳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中国枞阳[引用日期]
.枞阳在线[引用日期]
.枞阳在线[引用日期]
.中国枞阳[引用日期]
.中国枞阳[引用日期]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
.中国枞阳[引用日期]
.中国枞阳[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铜陵市枞阳县麒麟镇先锋网[引用日期]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
.中国枞阳[引用日期]
.中国枞阳[引用日期]
.中国枞阳[引用日期]
.中国枞阳[引用日期]
.中国枞阳[引用日期]
.中国枞阳[引用日期]
.中国枞阳[引用日期]
.中国枞阳[引用日期]
.中国枞阳[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中国枞阳[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枞阳县浮山中学校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