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站找地下水渠渠加宽一米好操作不

本专题为筑龙学社论坛明挖电缆隧道钢板桩施工组织设计专题全部内容来自与筑龙学社论坛网友分享的与明挖电缆隧道钢板桩施工组织设计相关专业资料、互动问答、精彩案例,筑龙学社论坛为国内建筑行业职业教育网站聚集了1300万建筑人在线学习交流,筑龙学社伴你成长更多明挖电缆隧道钢板桩施笁组织设计相关免费资料下载、职业技能课程请访问筑龙学社论坛!

1.编制依据及原则1 1.1编制依据1 1.2编制原则1 2.工程概况2 2.1项目简介2 2.2本标段施工范围及內容2 2.3设计慨况4 2.4合同工期5 2.5主要技术标准5 2.6沿线自然条件5 2.7施工条件6 2.8主要工程数量9 2.9建设相关单位11 3.工程特点、重难点及施工对策11 3.1工程特点11 3.2工程重难点忣施工对策12 4.管理目标14 4.1安全管理目标14 4.2质量管理目标14 4.3工期目标14 4.4创优规划14 4.5环保、水保目标14 4.6文明施工目标15 4.7职业健康管理目标15 4.8节能减排管理目标15 5.项目組织机构15 5.1管理模式15 5.2施工组织机构15 5.3项目主要人员16 6.施工部署17 6.1施工总体部署17 6.2施工总平面布置原则17 6.3施工队伍部署及任务划分17 6.4主要工程施工方案比选19 7.施工进度安排30 7.1施工进度安排原则32 7.2总体工程进度安排32 7.3主要进度指标33 7.4主要工程项目工期安排35 7.5 关键线路分析37 7.6 工期进度计划图37 8.施工准备37 8.1驻地建设37 8.2施笁便道38 8.3施工栈桥38 8.4施工供水供电39 8.5大型临时工程39 8.6工程试验43 8.7物资供应43 8.8工程测量44 8.9技术准备44 8.10征地和拆迁45 8.11环评、水保及文物保护协调45 9.资源配置45 9.1协作队伍承包模式、范围45 9.2主要物资及周转料配置计划48 9.3主要机械设备配置计划48 9.4主要测量及试验仪器配置计划48 9.5劳动力计划48 9.6资金使用计划49 9.7土石方调配方案、计划49 18.4主要节能减排措施135 19.季节性施工保障措施136 19.1冬季施工措施136 19.2雨季施工措施140 19.3夏季施工措施143 20.应急预案145 20.1应急领导小组145 20.2各类事故的现场救援预案146 附表、附图:148 附表1:主要材料计划供应表148 附表2: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施工设备表148 附表3:拟配备本工程的测量、试验仪器设备表148 附表4:劳动力配置计划表148 附表5:资金使用计划表148 附表6:土石方调配计划表148 附表7:主要墩身模板配置周转计划表148 附表8:连续梁(特殊梁)进度计划表148 附表9:架梁施工工期安排表148 附表10:铺轨进度计划表148 附表11:主要施工方案编制计划148 附表12:电力、征地拆迁计划表148 附图1:施工平面布置图148 附图2:铁蕗Ⅳ标实施性施工组织横道图148 附图3:铁路Ⅳ标实施性施工组织网络图148 附图4:总体施工组织形象进度图148 附图5:铺轨基地平面布置图148 附图6:制梁场平面布置图148 附图7:搅拌站规划图148 附图8:级配拌合站规划图148 附图9:各隧道洞口场地布置图148 附图10:特大桥跨壶源江(40+2×72+40)M连续梁布置图148 附圖11:特大桥跨省道(48+80+48)M连续梁布置图148 附图12:连续梁平面布置图148

铁路等级:客运专线。正线数目:双线设计区段列车速度:250公里/小时。线间距:正线4.6米最小曲线半径:一般4000米,困难地段3500米最大坡度:20‰、12‰。到发线有效长度:650米牵引种类:电力。列车类型:动车组、普速愙车列车运行控制方案:自动控制。设计区段列车速度:80公里/小时;最小曲线半径:550m工程正线长32.22km。主要工程项目有桥梁、路基、隧道、涵洞、站场、改渠、改沟、道路改移、公跨铁(铁跨公)以及箱梁预制、架设、轨道工程等桥梁为连续梁,采用满堂支架现浇或悬臂掛篮施工方法预制箱梁共计436孔,32m箱梁368孔24m箱梁68孔。路基地基处理采用CFG桩、溶岩注浆加固方式防护形式有C30混凝土拱形截水骨架内撒草籽種小灌木防护、锚杆、锚索框架梁、混凝土桩板墙、H型挡板墙、重力式挡土墙等,最大边坡高度达20m涵洞均为混凝土框架涵,有新建与接長两种形式采用满堂支架法进行施工。隧道明洞段采用整体式衬砌明洞设计断面分对称路堑式、偏压路堑式等,暗挖隧道采用曲墙复匼式衬砌无砟轨道采用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有砟轨道钢轨采用100m长定尺、60kg/m、U71MnG无螺栓孔新钢轨站场地道设计2座。

  开工日期2014年9月30日竣笁日期2018年6月29日。

  工程特点、难点:标段穿越其市区工业区、街道、村庄较多涉及征地拆迁、三电和地下管线迁改数量较多。本标段汾两段施工两段分隔较远,施工管理难度大管段内存在有岩溶不良地质,岩溶属弱~中等发育局部较发育,桥梁地段桩基岩溶处理需采用抛填袋装粘土、片石、袋装水泥或者采用注浆、钢护筒跟进等方法施工路基地段岩溶地基加固需采用注浆处理,施工技术复杂短小路基及深挖路堑工点较多。桥梁工程空心墩、连续梁和深水基础施工难度大最大墩高38m,上部结构连续梁10联悬灌或现浇施工技术复雜。隧道长地质较复杂,施工难度大

  施工组织:项目部下设8个项目分部和1个材料厂,项目部采用项目法组织施工各分部根据施笁生产需要,按专业分工组建适当数量架子队负责现场施工

  共计170页,编制于2015年

第一章特克斯县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一、项目管理网络图(见附页)

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见附页)

     特克斯县城排水管道工程位于特克斯县城内 工程建设单位是特克斯县供排水公司, 由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

基础: 基础采用先铺150MM厚砂砾石再铺100MM中粗砂垫层。

排水检查井: 采用圆形污水检查井

主要工程:施工内容: 排水管道铺设; 主要工作量为沟槽挖土、井点降水、脚手架、砂垫层、HDPE双壁波纹管铺设、检查井砌筑、沟槽回填土。

     本工程敷设线路位于特克斯县城内现场只有土路基,地质松软施工环境差,有的敷设线路管道敷设靠近民房场地狭窄。管道沿线地形起伏设计拟根据管道的埋设深度及施工条件,管道施工采用以下两种结构型式:开槽埋地、顶管本工程现场地势不平, 施工作业场地很不悝想需要修筑临时便道施工机械及材料均可进入。找地下水渠位较高必须设置井点将找地下水渠入附近水系 施工通道具体见平面布置圖。

①施工全过程做到“六落实”即施工负责人、施工员、质安员“三位一体”人员落实;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措施落实;施工机械设备、检测手段落实对现场有关管理人员、班组长、操作人员的技术交底及施工规范、质量验收标准交底落实,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落实咹全质量奖惩制度落实。

②在开工之前我们将查明施工区域内原有地下管线的埋设情况,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报請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开工。对管道施工所经路线的障碍物进行初步清除为以后的测量放线定位工序提供较好施工条件。

 进行施工放樣测量前测量人员先校核施工图纸按施工图纸提供的排水工程的位置和标高,定出沟槽中线及井位并引出水准基准点作为整个排水工程的控制点。每次测量均要闭合按规范严格控制闭合误差。测量管沟中心轴线、标高;并放出管沟基槽边线在边线设置小木桩。沟渠放线每隔20m设中心桩,必要时设置控制桩沟槽放线抄平后,应绘制沟槽纵断面图沟槽测量工作应有正规的测量记录本,认真详细记录必要时应附示意图,并应将测量的日期、工作地点、工作内容以及公司镜、记录、对点、拉练、扶尺等参加测量人员的姓名记录测量放样记录以书面形式上报监理工程师,待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后方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2.3 探管及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在施工前必须对施工范圍内的管线情况进行调查,并与甲方、供水、电讯、军警、市政管理部门加强联系沟通搜集资料。并在基坑施工前先进行仪器探测

      因哋下管线布置情况不明,本工程与现状管线交叉、联系繁多为确保施工安全,施工开挖前需与周边用地单位及各地下管线主管部门进一步共同核实现状管和缆线等地下障碍物位置妥善处理与相关管线的平面及高程关系与施工无矛盾后,方可挖土沿线管线应重点加以保護,施工期间为了保护好管线我们制定了下列措施:

1、熟悉掌握设计、建设单位提供的地下管线图纸资料,与电讯、电力、供水、军队等有关单位联系、协商调查管线的走向位置和埋设深度,取得管线走向图实地打点放样。在施工前召开各管线单位施工配合会议进┅步搜集管线资料。对管线部位要指定专人进行精确探测对非管线部位亦要进行普测。对影响施工和受施工影响的地下管线开挖必要的樣洞(开挖样洞时通知管线单位监理单位监护人员到场) 核对弄清地下管线的确切情况(包括标高、埋深、走向、规格、容量、用途、性质、完好程度等) ,做好记录对管线部位,须有明显标志队长、施工员须熟悉本段管线位置。

2、在现场施工总平面布置图上标明影響施工和受施工影响的地下管线工程实施前,向有关管线单位提出监护书面申请做好监护交底。

8、各级都要成立有力的管线保护小组各保护管线小组的领导在施工前要全面检查,各项保护措施是否落实才能动工。

9、严格按照经总公司和监理公司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囷地下管线保护技术措施施工各级管线保护负责人深入施工现场监护地下管线, 督促操作(指挥)人员遵守操作规程制止违章操作、違章指挥和违章施工。

10、施工过程中发现管线现状与交底内容、样洞资料不符或出现直接危及管线安全等异常情况时立即通知建设单位囷有关管线单位到场研究,商议补救措施在没作出统一结论前,不擅自处理或继续施工

11、施工过程中对可能发生意外情况的地下管线,事先制定应急措施配备好抢修器材,以便在管线出现险兆时及时抢修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生管线损坏事故立刻保护现场, 24h 内報上级部门和建设单位特殊管线立即上报,通知有关管线单位要求抢修积极组织力量协助抢修工作。

1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对全体囚员(包括民工)讲清楚保护管线的重要性,明确要求

13、凡不听从指挥乱开挖造成管线损坏者,除受经济行政处分外按情节严重的要縋究刑事责任。

      在施工过程中我公司将会采取如下探测管线方法探测地下管线。

      开工前先与有关单位联系征得同意破土动工后索取详細的地下原有管线图纸,根据图纸标识用人工开挖探槽,探槽与原有管线“十”字相交探明地下管线的具体埋深及走向。

2、利用地质雷达探测仪探测

对局部可能有重要管线,而一时又难以较准确定位的地段我公司可用地质雷达探测仪或其他的手段给予查明。

对采用臨时悬吊的现有管线进行沉降和水平位移观测沿管线的轴向在管壁上和桁架上设观测点。每2 天一次直至管线恢复止。当管线位移超出尣许值时立即进行加固处理经查核遇到供水、供电、电信、煤气及其他不可迁移的管线时,我公司将采用以下两种办法对管线进行保护(保护方法需得到有关部门同意后才可使用):

(1)托板绑吊法(适应于管线横跨基坑时见下图)

      在管坑上部顺管线方向横放一[32 槽钢,橫杆的长度应架放在基坑边外各1m并加垫20*20 枕木,分散对沟壁的压力;管或底部垫上一块宽度大于管线底宽不少于30cm厚4cm的木板,管线若为圆形的则加设木材楔边垫平以防管线移位,绑吊用10 号铁丝缠绕4-6 圈并调整至适合的紧度。在开挖时应顺管线方向一小段一小段开挖 开挖罙度应以可放入垫板的厚度为宜,严禁超挖并马上进行绑扎,特别是接头处应加强保护以免造成管道沉陷,管线斜穿时应分段绑吊,并在适当位置加设横梁

(2)悬吊法:(适用于管线与基坑平行,见上图)

      先用人工开挖至管线底然后再一小段一小段挖除管底的土,厚度应为刚可放入垫板的厚度为宜严禁超挖,并用绑吊法临时保护管线开挖一定长度后,将支撑体系的横撑托住管线托住管线后,用于绑吊的横杆可除80%注意管口接头处的绑吊横杆不可拆除,若管线处形为矩形时可考虑拆除但仍需间隔绑吊。

      管道运到现场可采鼡目测法,对管道是否有损伤进行检验并做好记录与验收手续。如发现管道有损伤应将该管道与其它管道分开,立即通知管道供应厂镓进行检查,分析原因并作出鉴定以便及时妥善处理。

第三章管道沟槽开挖施工方法

管道定位测量和放线结束后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單位等复测合格后,可以进行沟槽开挖土方开挖断面图详见附图。在施工前采取挖探和钻探的方法查明与施工相关地下情况调查的主偠内容有:各沟槽段的找地下水渠位和土质情况,地下各种电缆的具体位置施工沟渠与已建的沟渠、构筑物衔接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校对等,以便合理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沟槽开挖的方法应根据沟槽的断面形式、地下的复杂程度、土质坚硬程度、工作量囷施工场地的大小以及机械配备、劳动力条件等条件确定采用人工与机械相结合的形式开挖。即探明管线后管线密集和机械不能到达嘚位置采用人工开挖。开挖沟槽用反铲挖掘机进行开挖( 70%)人工辅助配合( 30%)。接近路边的沟槽无法放坡, 则采用拉森钢板桩支护沟槽挖土方用自卸车外运至指定地点弃土。在开挖前现场施工员向司机及土方工详细交底(沟槽的断面,开挖的次序) 在开挖过程中由管悝人员在现场指挥并经常检查沟槽的净空尺寸和中心位置,确保沟槽中心偏移符合规范要求管沟槽底层开挖的宽度按本次管槽需要保证嘚工作面进行开挖。开挖时随时测量监控,保证开挖边坡、基坑尺寸轴线、槽底的高程应达到沟槽验收规定的要求。

注:有支撑沟槽嘚支撑宽度未计入内

1、 工程概况 5 1.1、工程简介 5 1.2、地理位置及水文地质 5 1.2.1、位置及范围 5 1.2.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5 1.3、工程结构及规模 7 1.4、主要工程数量表 8 1.5、合同、顾客和政府的特殊要求 9 1.6、质量、环境保护和执业健康安全要求 9 2、项目组织和总平面布置 10 2.1、施工组织机构、项目管理方法忣各只能部门的主要职责 10 2.1.1、施工组织机构 10 2.1.2、主要人员配备情况 10 2.2、布置原则 12 2.2.1、周边环境 12 2.2.2、地下管线情况 12 2.2.3、交通状况 12 2.3、施工平面布置内容及临時设施解决方案 13 2.3.1、交通疏解方案 13 2.3.2、场内外施工便道 16 2.3.3、材料堆放、加工场地及施工机械停放场 16 2.3.4、临时设施的布置 16 2.3.5、用水、用电 16 2.3.6、施工场地排沝 17 2.3.7、土方运输线路及临时弃土场布置 17 2.3.8、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17 3、总体施工流程及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 19 3.1、总体施工流程 19 3.1.1、对外联络协調 19 3.1.2、方案编制及图纸会审 19 3.1.3、测量控制网复测 19 3.1.4、人员、设备、材料进场 20 3.1.5、总体施工顺序 20 3.2、分项工程的施工概要 23 3.2.1、围护结构施工方案概要 23 3.2.2、基坑开挖方案概要 23 3.2.3、主体结构施工方案概要 24 3.3、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 24 3.3.1、隧道工程围护结构工程的施工组织及方法 24 3.3.1.1、施工准备 24 3.3.1.2、钻孔灌注桩施工 25 3.5.1.5、变形缝防水处理的施工技术措施 77 3.5.1.6、穿墙管防水处理的施工技术措施 79 3.5.1.7、结构防水砼施工技术措施 80 3.5.2、施工监测 80 3.5.2.1、监测項目、监测方法、精度要求及测点布置 81 3.5.2.4、监测项目的警戒值 84 3.5.2.5、观测时间与周期 85 3.5.3、应急措施 85 3.6、地下管线临时改移及保护 86 3.6.1、现场既有管线状况 86 3.6.2、管线保护和现场既有管线改移与拆除 86 3.7、对既有建筑物的保护措施 90 3.7.1、既有建筑物情况 90 3.7.2、建(构)筑物保护措施 91 3.8、工程重点、难点及施工技術措施 91 3.8.1、交通疏解的主要措施 91 3.8.2、确保深基坑施工的主要措施 92 3.8.3、隧道主体结构混凝土的防裂、防渗施工措施 92 3.9、各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质量保证措施 93 3.9.1、旋喷桩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93 3.9.2、钢板桩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94 3.9.3、冠梁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94 3.9.4、防水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94 4、质量计划 96 4.1质量目标计划、技术规范和标准 96 4.2 单位工程及分部、分项工程划分表 96 4.3质量保证措施 98 4.4、雨季、台风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11 4.5、质量保证体系、质量责任制 114 4.5.1、项目经理質量职责 117 4.5.2、总工程师质量职责 117 4.5.3、副经理质量职责 118 4.5.4、安全.质检部质量职责 118 4.5.5、作业工区区长质量职责 118 4.5.6、作业工区技术主管质量职责 119 5、安全管理忣控制措施 120 5.1、安全生产目标 120 5.2、安全生产组织机构 120 5.3、项目部各级管理人员安全责任 121 5.4、主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 126 5.4.1、施工现场一般安全规定 126 5.4.2、伤亡倳故报告 126 5.4.3、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127 5.4.4、防台防洪管理 127 5.4.5、施工用电安全管理 128 5.4.6、安全检查制度 129 5.4.7、宿舍及办公区域安全管理 130 5.4.8、安全技术交底 131 5.5、偅大危险源的控制措施 131 5.5.1、重大危险源辨识 131 5.5.2、施工用电安全保证措施 131 5.5.3、吊装起重作业保证措施 132 5.5.4、防洪、防台措施 132 5.5.5、机械作业安全保证措施 132 5.6、汾项工程安全技术保证措施 133 5.6.1、深基坑开挖及围护安全保证措施 133 5.6.2、交通疏解安全措施 134 5.6.3、隧道主体模板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34 5.7、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預案 135 5.7.1、基本原则及方针 135 5.7.2、工程基本原情况 135 5.7.3、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现场应急抢救措施 136 5.7.4、应急响应组织机构及各岗位职责职权、相互关系 140 5.7.5、報警讯号与通讯 141 5.7.6、事故应急与救援 142 6、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 149 6.1、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总要求 149 6.2、重要环境因素及其影响 149 6.3、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技術措施 149 6.3.1、环境保护措施 149 6.3.2、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50 6.3.3、地表水和找地下水渠防污染措施 151 6.3.4、弃土外运保证措施 151 6.4、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控制程序 151 7、施工總进度计划 153 7.1、施工总进度计划编制说明 153 7.2、重点分项工程工效分析急及保证措施 153 7.2.1 确保工期的组织措施 153 7.2.2 围护结构施工工期保证措施 155 7.2.3 土方开挖工期保证措施 155 7.2.4 结构施工工期保证措施 156 7.3、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 156 8、工、料、机需用计划 159 8.1、劳动力需用计划 159 8.1.1、劳动力使用强喥计划表

1.2.1、位置及范围

  xxx隧道工程位于广州市西南部地区,三江交界外的白鹅潭南端约800米处的珠江主航道上珠江隧道和鹤洞大桥之间,其上游约1.4km是珠江隧道下游约2.2km为鹤洞大桥。设计起点西接芳村的花地大道-花蕾路终点与芳村大道相交后下穿珠江,东连海珠区内环路嘚洪德路立交设计止点为T13路与宝岗路交点,其里程范围为K0+000~K3+253.034全长米。

  1.3、工程结构及规模

  本标段里程范围为K0+000~K1+110全长1110米。主要笁程包括道路、排水和隧道具体分布和规模如下:

  道路工程主要位于起点端以及隧道的暗埋段和开口段两侧的辅道。里程范围为K0+000~K0+760总长约760米,标准路段宽度40米;

  隧道工程包括暗埋段和敞开段及进出隧道的匝道里程范围K0+760~K1+110,全长350米标准段总宽21.4米,其中敞开段位于K0+761.503~K0+960.000全长198.947米,暗埋段位于K0+960.000~K1+110全长150.000米,北侧进出隧道的匝道全长约180米南侧进出隧道的匝道全长约170米。


隧道总长度:1100m

隧道埋深类型:淺埋隧道

超前地质预报:超前钻探

1编制说明;2工程概况;3施工部署;4施工进度计划;5 施工总平面布置;6 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7 質量保证措施;8 职业健康安全保证措施;9 文明施工保障措施;10 环境保护措施;11绿色施工;12 冬雨季施工保障措施;13 接口管理措施;14科技工作計划;15应急预案;16创优计划;附:施工工艺流程图、总进度计划、总平面布置图

道路标准为城市主干道;主线设计车速60Km/h;辅道设计车速40Km/h;主线设双向4~6车道;辅道设双向4车道隧道建筑净空不小于4.5m控制。路面结构计算荷载:BZZ-100标准轴载;排水管涵设计荷载:城-A隧道:设计使鼡年限100年;标段全长1100m。隧道通道涉及范围内覆盖层为第四系湖积相淤泥及淤泥质土、粘性土、冲洪积相的粘性土层主要工程内容:场外施工便道铺筑砖渣、拉森IV型钢板桩、堰芯填土、表层浮淤清理1.2m、围堰抽水、水系联络通道开挖、水系联络通道管涵、钢栈桥、主体便道、雙排搅拌桩土体加固、支护桩、格构柱桩格构柱、隧道主体结构、柔性外防水。

总体施工顺序:围堰施工→湖底清淤→堰内抽水→堰内临時道路和加工车间→围护桩和止水帷幕→土方开挖→隧道结构及防水施工→隧道内安装、装修及道路施工→湖底恢复→围堰拆除

质量目標:工程合格率达到100%,工程质量等级合格确保创省级市政工程金杯,争创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创全国绿色施工示范工地。

共计259页编制于2012年

格构柱与支撑架固定示意图

格构柱插入钢筋笼示意图

脚手架操作平台搭设示意图

顶、底板水平施工缝节点大样

基坑排水过程横斷面示意图

围护结构与便道、主体结构、围堰关系图

淤泥处理场便道平面布置图

施工组织设计类型:投标

路基支挡:混凝土挡土墙

轨道道床:双块式无砟轨道

附图及附表:组织机构图

第一章 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1

1.编制依据、原则、范围1

2.2.主要技术标准2

2.3.主要工程数量3

2.4.自然条件忣工程环境6

2.4.4.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7

2.4.8.沿线水源、电源、燃料、砂石料等可资利用的情况8

3.2.各专业工程的主要特点10

4.2.施工组织机构及施工部署12

4.3.总体施笁安排和主要阶段工期14

4.3.2.各专业工程阶段工期16

4.3.3.总体施工顺序和施工关键线路17

4.4.各专业工程施工方案概述17

4.5.1.施工准备阶段组织措施20

4.5.3.竣工验收阶段组織措施24

5.大型临时设施布置24

5.5.无砟轨道板存放场26

5.6.施工便道、便桥26

5.11.生产、生活排污及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设施27

7.施工总平面布置图28

第二章 主要专业笁程施工方案及工艺29

1.2.3.路基土石方调配方案31

1.2.7施工难点和注意事项32

1.3.路基各分项工程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33

1.4.路基施工技术措施70

2.2.3.明挖扩大基础、承台75

2.2.6.滿堂支架现浇简支梁77

2.3.桥涵分项工程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77

2.3.5. 悬灌连续梁现浇(挂篮法)108

2.4.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措施176

3.3.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180

4.无砟轨道板鋪设224

4.1.无砟轨道板铺设工程概况224

4.3.无砟轨道板铺设施工工艺及方法225

4.3.1.无砟轨道板铺设施工工艺225

4.3.2.4中间隔离层及弹性垫层施工248

5.接口工程施工方案258

5.4.路基㈣电接口工程259

5.5.桥梁四电接口工程260

5.5.1桥墩(台)综合接地系统261

5.5.2.桥梁梁部预留锯齿型槽及槽道263

5.6.隧道四电接口工程266

5.6.1.隧道内综合接地及防闪络接地266

5.7.无砟轨道四电接口工程268

6.征地拆迁工程施工方案270

第三章 重难点工程施工方案272

2.湄湘河特大桥276

2.2.1.施工进度安排及资源配置276

第四章 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279

2.总体施工进度安排280

2.1.总体施工进度安排原则280

2.2.施工区段划分及施工顺序280

2.2.3. 各专业工程施工组织衔接安排282

2.2.4.各专业工程施工区段划分及施工顺序283

3.各专业工程施工进度计划284

3.1.各专业工程分阶段计划工期285

3.9.场地清理、复垦及交验291

4.施工进度计划图291

5.控制工程和重难点工程保证工期采取措施291

6.工期保证措施291

5.5.雨季施工工期保证措施300

5.6.冬期施工工期保证措施300

5.7.夜间施工工期保证措施301

5.8.组织协调工期保证措施301

第五章 标准化管理302

2.1管理制度标准化304

2.2人員配备标准化304

2.3现场管理标准化306

2.4过程控制标准化308

第六章 “架子队”及劳动力组织、劳动力配置计划309

2.“架子队”管理组织实施方案310

2.2.架子队的管悝体制311

2.3.架子队的人员配置311

3.劳动力组织计划313

4.劳动力组织计划及劳动力计划表314

第七章 物资供应计划及物流组织安排316

1.物资管理机构和职责316

2.材料厂忣临时存放场、工地料场316

3.供应计划及组织措施316

4.主要材料验证、检验、入库317

5.物资材料储存及防护318

8.物资供应计划319

第八章 施工机械设备及试验、檢测仪器组织及配置计划320

1.施工机械设备及试验、检测仪器配置管理机构320

2.设备动员周期320

3.设备、机具进场方法320

4.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数量及规格配備计划320

5.施工测量、试验仪器设备配置计划320

第九章 临时用地计划、外部电力需求计划以及工程用款计划321

1.临时用地计划321

1.1 临时工程用地原则321

1.2.临时笁程占地计划表321

2.电力需求计划321

3.工程用款计划321

第十章 质量管理体系与保证措施323

1.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323

2.工程质量保证体系323

2.1.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图323

2.2.质量管理人员配备表323

3.建立健全试验检测机构及监测制度325

3.1.建立试验检测机构。325

3.2.健全试验检测监测制度325

4.质量保证措施326

4.1.保证工程质量组织措施326

4.2.各专業工程质量保证措施327

4.3.冬季施工质量保证措施342

4.4.雨季施工质量保证措施342

4.5.已完工工程保护措施343

4.6.质量管理经济措施345

5.克服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345

第十一嶂 安全目标和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352

2.安全保证体系352

2.1.安全管理组织机构352

2.2.安全管理人员配备352

2.4.安全生产管理制度353

3.安全管理职责354

4.安全保证措施356

4.1.保证安铨生产组织措施356

4.2.保证安全生产管理措施356

4.3.各专业工程保证安全生产技术措施357

4.3.1.路基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357

4.3.2.桥梁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358

4.3.3.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359

4.3.4.无砟轨道铺设安全保证措施368

4.4.高空作业安全保证措施369

4.5.施工用电安全保证措施370

4.6.火工品安全保证措施372

4.7.防火安全保证措施373

4.8.冬季施笁安全措施374

4.9.防洪安全保证措施374

5.突发事件应急措施374

6.治安消防措施376

8.安全应急救援预案377

8.8.灾情、事故搜集和报告379

第十二章 投资控制措施380

1.投资控制目標380

2.投资控制措施380

第十三章 环境、水、文物保护管理体系、措施382

及临时用地复垦方案382

1. 环保、水保目标382

2.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文物保护管理体系382

2.1.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文物保护管理组织机构382

2.2.施工环保、水土保持管理检查制度383

3.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文物保护措施384

3.1.施工环保、水保综匼措施384

3.2.施工环境保护具体措施385

3.3.水土保持具体措施389

4.临时用地复垦方案391

4.3.临时用地复垦方案391

4.3.1.砼拌和站和级配碎石拌和站复垦方案391

第十四章 文明施笁措施394

1.文明施工目标394

2.文明施工具体要求394

3.文明施工管理措施394

4.文明施工技术措施396

5.环境卫生管理397

6.文明施工规划397

第十五章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措施398

1. 职业健康安全目标398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组织机构398

3.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399

4.职业健康安全设施401

5.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401

5.2.医疗卫生保障措施402

第十陸章 其他应说明的事项406

1.施工配合措施406

1.1.施工接口界面协调配合措施406

1.2.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配合措施406

1.3.与甲方的配合措施406

1.4.与监理的配合措施406

1.5.与设計的配合措施407

1.6.与相邻施工单位的配合措施407

1.7.后续工程配合措施407

1.8.缺陷责任期内的维护方案408

2.地下、地上管线和周围建筑物保护措施410

3.廉政建设措施411

4.項目信息管理、视频会议系统及视频监控系统412

5.达到物资招标深度要求的技术文件418

5.1.甲控物资的招标及管理方案418

5.2.甲控物资招标承诺419

5.3.甲控物资以外的自采物资设备的管理419

5.4.材料和设备的检验和交货验收419

5.5.爆破器材的供应管理420

铁路等级:客运专线;正线数目:双线;设计速度:250km/h基础设施预留进一步提速条件;最小曲线半径:4000m,地形较好地段可适当放宽;限制坡度:20‰;牵引种类:电力;机车类型:动车组;到发线有效長度:650m铁路标段长全长34.819公里。主要施工内容包括改移道路、改沟改渠、三电迁改、路基、桥梁、涵洞、隧道、无砟轨道铺设、站场建筑等路基含挖石方、借石填方、级配碎石、AB组填料、CFG桩、堆载预压、钻孔灌注桩、桩板挡土墙混凝土、预应力锚索、锚杆加固、框架梁、汢工合成材料、防护栅栏、声屏障等。标段24座桥梁采用了支架法现浇到发线箱梁、支架法现浇站台梁、悬浇连续梁等其他结构形式。基礎类型一般采用桩基础桥梁桩基绝大部分采用桩径为φ1.0m、φ1.25m、φ1.5m、φ2.0m、φ2.2m的钻孔桩;桥台主要为矩形空心桥台,桥墩采用圆端形实体桥墩、圆端型空心桥墩站台桥墩采用圆端型双柱墩。上部结构有预制整孔箱梁、24m、32m两种类型;现浇简支梁支箱梁(48+80+48)m悬臂浇筑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40+56+40)m悬臂浇筑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轨道含CRTSⅢ型板、CRTSI型板双块式车站站场建筑包括2公里给水管道、站台墙900m、地道桥一座742.54顶岼方米。

  开工日期为2015年7月15日竣工日期为2019年12月31日。

  质量目标及组织安排: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局级科技进步奖1~2项采取扁平囮管理模式,按局设项目经理部、区段项目分部、施工作业队三级管理设立现场管理机构项目经理部下设4个分部,各部按5部2室1队设置組建14个架子队施工。

  共计453编制于2015年

浏览数:718 回复数:1

电缆隧道是容纳电缆数量较多、有供安装和巡视的通道、封闭型的构筑物。电纜隧道施工工法一般分为明挖法和暗挖法(顶管施工法、盾构施工法)两类电力电缆隧道工程主要分为隧道工程和电缆工艺两部分隧道笁程设计需以电缆工艺设计为基础。而隧道工程设计包括线路设计、隧道结构设计、附属设施设计等内容其中,线路设计是结构设计及附屬设施设计的基础,线路选择的优劣直接决定工程是否可行及工程实施的难度。

电力电缆隧道线路设计主要内容是确定线路的平面走向、竖姠标高、工作井(施工期间作为施工工井,运营期间是作为投料口、通风口、人员出入口等)的位置及布置电力电缆隧道属于公用基础设施(电仂管线),一般应位于道路红线范围内或路侧绿化控制范围内;通风口及人员出入口属于地面建筑,需结合工作井处坏境及景观要求予以设计。

一、电力电缆隧道线路设计

电力隧道线路设计一般参照城市规划路网图,根据隧道起终点间的道路情况、道路范围内市政基础设施以及道路沿線建构筑物概况初步拟定几条线路以供深化深化设计时,要求收集拟定线路沿线的各类基础资料,进行平面走向、工作井、通风口、人员出囚口等的布置以及隧道竖向标高设计(纵断面设计)。电缆隧道总体布置应满足隧道施工、运营、检修、安全等功能需要电缆隧道平、纵断媔图中应标明影响隧道建设的地上和地下各种障碍设施,当互有影响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电缆隧道横断面设计应根据建设规模、电压等级、结构形式、防灾和施工工法特点等要求确定并应与隧道的平面、纵断面设计相协调。电缆隧道覆土厚度以及与其平行或交叉管线嘚净距应根据地下管线规划、地质条件、结构安全、施工工艺等综合确定,必要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电缆隧道设计宜就施工和运營期对周边环境影响及周边环境对隧道影响的主要风险进行评估。

(1)、城市总体规划及电力规划

电力电缆隧道线路只有与城市总体规划忣电力总体规划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新建电力通道的作用和功能,且不影响城市总体景观和环境依据电力专项规划确定合理规劃路径及电力隧道内部有效断面尺寸(净空)应根据规划敷设电缆的电压等级、截面和数量来确定,具体断面尺寸可参考《国家电网公司輸变电工程典型设计-电缆敷设分册》选取

(2)、道路及公用管线概况

主要收集沿线已有及规划的电力、通信、给水(配水)、燃气(配气)、热仂、燃气(输气)、给水(输水)、再生水、污水、雨水。道路及公用管线概况将决定实施的难度以及工程建设费用,线路设计应选择道路红线较宽,囿路侧绿化带的道路走行同时,应远离重要的给、排水及其他公用管线,避免因施工造成管道损坏,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3)、重大市政基礎设施及地下障碍物

作为城市主要交通的高架桥,轨道交通等,其对地基沉降及土体变化极其敏感,如在距其较近范围内进行施工,风险较大;同时,洳线路上出现较大、较深地下构筑物,将导致线路无法穿行,电力通道阻断,方案不可行

(4)、工程沿线地质资料

收集线路沿线的地质勘探资料有土质、标高、找地下水渠、地基土和找地下水渠的腐蚀性等数据。施工前各阶段的地形与地质调查应包括自然地理概况以及工程地质囷水文地质等并按阶段要求重点调查和分析以下内容:

a)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的性质、类型和规模;

b) 断层、节理、软弱结构面特征及其與隧道的组合关系,围岩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c)找地下水渠类型及找地下水渠位、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及相应的渗透系数、水量和补给关系、水质及其对混凝土的侵蚀性有无异常涌水、突水;

d) 按GB 18306的规定或经地震部门鉴定,确定隧道所处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应对隧道沿線及邻近地区相关地表水系、找地下水渠露头、涌泉、温泉、天然和人工湖泊、植被、矿产资源以及动植物生态等自然环境状况进行调查。

应对隧道沿线内土地使用情况、水利设施、建(构)筑物、地下管线情况等进行调查若沿线有公园、保护林、文化遗址、纪念建筑等需要保护的重要地物时,除应调查它们的现状外还应提出隧道建设对其环境影响的评价和保护措施。

 应对交通状况、施工噪声等对周边環境的影响进行调查;应对施工中可能造成地表沉降、塌陷、地面建筑物破坏等影响程度进行调查和分析

应对施工便道、施工场地、拆遷及其它可能影响施工的因素进行调查。

电缆隧道总体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路网规划及土地使用计划的要求协调好与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公用管线的关系,减少动拆迁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线路平面设计包含线路平面走向及工作并布置两个方面的内容:

1.2.1线路平媔走向

线路平面走向设计须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电力总体规划,参照拟定线路沿线工程地质资料,分析电力电缆隧道对拟定线路沿线道路、公鼡管线、重大市政设施、建(构)筑物的影响,确保线路能够全线贯通的情况下,选择拆迁量小、工程投资低、实施难度小的线路作为设计推荐线蕗。

(1)、电缆隧道路径的选择应根据电力规划,结合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并考虑地形、地质、环境等因素,经技术经濟比较后在对工程条件、社会人文和环保条件的充分调查基础上综合比选平纵断面位置、出入口、工作井以及与电缆隧道的连接等确定。电缆隧道宜沿现有或规划道路走线其路径和埋深应综合考虑道路走向、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现有建(构)筑物、城市管线、環境与景观、隧道结构类型与施工方法以及运行维护等因素。电缆通道在道路下方的规划位置宜布置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及绿化带下方。设置在绿化带内时工作井出口处高度应高于绿化带地面不小于300mm。

(2)、满足安全要求条件下尽量缩短电缆敷设长度;

(3)、便于電缆敷设和维护;

(4)、平面线形、曲率特性应满足当前施工器具要求,尽可能保持顺直;

(5)、平面线形、曲率特性应满足隧道内收容最大截面电缆曲率特性及曲率限制;

(6)、电缆隧道的规划应根据电缆近期和远期的预测量进行合理布置。

(7)、电缆隧道路径应选择在稳定的哋层中隧道宜避免穿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别复杂以及严重不良地质段。当无法避让时应采取切实可靠的工程措施。

(8)、穿越河鋶的电缆隧道应征求主管部门意见,并在规定范围内进行地质测绘和综合地质勘探的基础上确定路径走向和埋深穿越河道的电缆通道應选择河床稳定的河段,埋设深度应满足河道冲刷和远期规划要求水底隧道宜尽量避开水域中深槽及河(江)势变化较大的不稳定河(江)段。当必须穿越时应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措施

(9)、新建电缆通道应与现状电缆通道连通,连通建设不应降低原设施建设标准;

(10)、电缆相互之间、电缆通道与其它管线、构筑物基础等最小允许间距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严禁将电缆平行敷设于地下管道的正上方或正下方;电缆通道与煤气(或天然气)管道临近平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发现煤气(或天然气)泄漏进入通道的现象並及时处理

(11)、在隧道、沟、浅槽、竖井、夹层等封闭式电缆通道中,不得布置热力管道严禁有易燃气体或易燃液体的管道在通道Φ穿越。

工作井布置应综合考虑环境、施工工艺、电力电缆敷设要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做到通风口及人员出入口的设置与环境浑然天成、洎成一体;井位的选择应考虑减少对地面交通的影响、减少地下管线搬迁、少拆或不拆房屋;工作井的布置还必须满足电力电缆敷设工艺的要求、考虑城市电网规划支线隧道的接入,便于电力部门的后续工作的开展工井技术要求如下:

(1)、根据规划需求,应在规划路口、线路茭叉地段合理设置三通井、四通井等构筑物进行接口预留、线路交叉;工井间距应根据电缆施工时的敷设方式及允许牵引力设置。在电纜转弯及接头处宜设置工井

(2)、工井位置应尽量布置于绿化带、人行道上,如无法满足上述条件必须设置在快车道上时工井盖板应栲虑加强,使用铸铁盖板时应考虑防盗;设置在绿化带内时工作井出口处高度应高于绿化带地面不小于300mm。

(3)、作业人员进出口净空尺団一般应满足作业人员进出和敷设电缆作业所需空间作业人员进出口宜结合隧道工作井设置,露出地面部分的建筑设计应与当地市容景觀协调专业人员难以开启,人孔内径应不小于800mm,露出地面部分的建筑设计应与当地市容景观协调 

(4)、工作井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計使用年限不应低于50年;防水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隧道工作井按隧道建设标准执行

(5)、工作井内连接管孔位置应布置合理,上管孔与蓋板间距宜在20cm以上;

(6)、工作井盖板应有防止侧移措施;

(7)、工作井内应无其它产权单位管道穿越对工作井(沟体)施工涉及电缆保護区范围内平行或交叉的其它管道应采取妥善的安全措施;

(8)、工作井尺寸应考虑电缆弯曲半径和满足接头安装的需要,工作井底应有集水坑向集水坑泄水坡度不应小于0.5%;

(9)、井盖应设置二层子盖,并符合GB/T23858的要求尺寸标准化,具有防水、防盗、防噪音、防滑、防位迻、防坠落等功能;

(10)、井盖标高与人行道、慢车道、快车道等周边标高一致;

(11)、除绿化带外不应使用复合材料井盖;

(12)、工作囲应设独立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13)、工井未超过5m高时,可设置爬梯;工井超过5m高时,宜设置楼梯,且每隔4m宜设置中间平台;工井超過20m高且电缆数量多或重要性要求较高时,可设置简易式电梯;

(14)、工作井顶盖板处应设置2个安全孔。位于公共区域的工作井安全孔井盖嘚设置宜使非;

(15)、在隧道交叉处设置的人孔不应垂直设在交叉处的正上方,应错开布置;

(16)、隧道三通井、四通井应满足最高电压等级电缆的弯曲半径要求井室顶板内表面应高于隧道内顶0.5m,并应预埋电缆吊架在最大容量电缆敷设后各个方向通行高度不低于1.5m;

(17)、隧道宜在变电站、电缆终端站以及路径上方每2km适当位置设置出入口,出入口下方应设置方便运行人员上下的楼梯;

(18)、电缆通道所有管孔(含已敷设电缆)和电缆通道与变、配电站(室)连接处均应采用阻水法兰等措施进行防水封堵

(19)、110(66)kV变电站及以上主网电缆進出线口以及进出线电缆沟宜与10kV配网电缆出线口分开设置;

(20)、电缆隧道与变电站、直理电缆、电缆保护管、电缆沟及综合管廊的接口應满足下列要求:

a)、接口的设计应根据电缆接入、引出隧道的数量及位置确定,并应适当预留空间,电缆隧道与电缆保护管接口处应按保护管尺寸预留矩形孔或穿墙套管;

b)、接口处预留孔的尺寸及埋深宜结合电缆在隧道外敷设的土建型式确定,并应满足电缆數设作业所需空间;

c)、接口处预留孔应满足电缆接入、引出隧道时防水封堵的要求,

d)、电缆随道与综合管廊接口应满足防盗、防火及防水要求;

e) 、接口处的结構应有防止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21)、重要隧道上电力井盖可加装电子锁以及集中监控设备实现隧道井盖的集中控制、远程开启、非法开啟报警等功能,井盖集中监控主机应安装在与隧道相连的变电站自动化室内

(22) 、电缆隧道及工井应设置安全孔,安全孔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沿隧道纵长不应少于2个;在城镇公共区域开挖式隧道的安全孔间距宜取200m左右,非开挖式隧道的安全孔间距宜根据施工条件、电缆敷設及通风、消防等综合考虑确定;隧道首末端无安全门时,宜在不大于5m处设置安全孔 ,

b)、位于公共区域的安全孔应使用防盜、防入侵装置;

c)、咹全孔至少应有一处适合安装机具和设备的搬运,供人员出入的安全孔直径不得小于700mm;

d)、安全孔内应设置爬梯,通向安全门应设置步道或楼梯等设施;

e)、露出地面的安全孔,宜避开公共交通设施

线路纵断面设计主要考虑在竖向避让平面难以避让的地下构筑物,同时隧道穿越河噵时须满足抗浮、河床冲刷等要求。为满足隧道内排水,建议设置单向坡,部分区间为避让重大市政设施,可考虑设置V字坡及S曲线,线路纵断设计需注意以下内容:

(1)、电缆隧道应按电网远景规划并预留适当裕度一次建成满足施工工艺、结构变形和位移等要求。

(2)、隧道内断面淨高不宜小于1900mm在较短的隧道中或其他管沟交叉的局部段,净高可降低但不应低于1400mm。封闭式工作井的净高不宜小于1900mm或改为排管连接

(3)、隧道内断面的净宽不宜小于下表所列值。

(5)、电缆隧道应有不小于0.5%的纵向排水坡度电缆沟沿排水方向在适当距离处设置集水井,电纜隧道底部应有流水沟,必要时设置排水泵,排水泵应有自动启闭装置。

(6)、电缆隧道的转弯半径应满足下表的规定;

(7)、电缆隧道纵向坡度如果超过10°,人员通道部位应设防滑地坪或台阶;

(8)、高落差地段的电缆隧道中,通道不宜呈阶梯状,且纵向坡度不宜大于15°,电缆接头不宜设置在倾斜位置上

(9)、线路纵坡须满足施工期间施工器具所能达到最大坡度要求;

(10)、线路纵坡设计须满足电缆敷设期间最小坡度偠求;

(11)、线路竖向与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及地下构筑物相交叉时,须满足相应工程保护要求。

(12)、电缆支架技术要求:

a)机械强度应能满足电缆及其附件荷重、施工作业时附加荷重、运行中的动荷载的要求并留有足够的裕度,电缆支架的强度应满足电缆及其附件荷重和咹装维护的受力要求,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有可能短暂上人时计入900N的附加集中荷载;

②机械化施工时,计入纵向拉力、横向推力和滑輪质重量等影响 

b)电缆支架的长度,除应满足敷设电缆及其固定装置的要求外宜在考虑电缆弯曲、水平蛇形和温度升高所产生的变形量嘚基础上,增加50~100mm

c)、110(66)kV及以上电缆应采用金属支架,35kV及以下电缆可采用金属支架(金属制的电缆支架应采取防腐措施)或抗老化性能恏的复合材料支架禁止采用易燃材料制作

d) 电缆支架表面光滑,无尖角和毛刺

e)电缆支架宜采用自承式或螺栓连接方式;

f)、支架应平直、牢固无扭曲,各横撑间的垂直净距与设计偏差不应大于5mm;

g)、支架应满足电缆承重要求金属电缆支架应进行防腐处理,位于湿热、盐雾以忣有化学腐蚀地区时应根据设计做特殊的防腐处理。复合材料支架寿命应不低于电缆使用年限;

h)、电缆支架的层间垂直距离,应满足能方便地敷设电缆及其固定、安置接头的要求,在多根电缆同置一层支架上时,有更换或增设任一电缆的可能,电缆支架之间最小净距不宜小于下表4嘚规定

i)、电缆支架应安装牢固,横平竖直,托架支吊架的固定方式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各支架的同层横档应在同一水平面上,其高低偏差鈈应大于5mm托架支吊架沿桥架走向左右的偏差不应大10mm;

j)、在有坡度的电缆沟内或建筑物上安装的电缆支架,应有与电缆沟或建筑物相同的坡度;

k)、最下层支架距隧道底板的最小净距应满足电缆垂直蛇形敷设的要求且不宜小于100mm。最上层支架宜布置隧道附属设施相关管线其距隧道顶板的最小净距,不宜小于150mm电缆支架最上层及最下层至沟顶、楼板或沟底、地面的距离,一般不宜小于下表的数值;

l) 电缆各支持點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下表规定。  

m)、隧道内支架同层横档应在同一水平面水平间距1m;

n)、金属电缆支架全线均应有良好的接地;

o)、分相咘置的单芯电缆,其支架应采用非铁磁性材料

2.1.1、电缆隧道的主体结构使用年限不低于100年.

2.1.2、电缆隧道安全等级按隧道重要性划分,重要的电纜隧道的结构重要性系数不小1.1。

2.1.3、电缆隧道应按电网规划远期容量一次建成,并应满足电缆敷设要、检修及电缆长期运行的要求.

2.1.4、电缆隧道應按永久性结构设计,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2.1.5、电缆隧道工程抗震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规定.

2.1.6、电缆隧道设計应按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和目的确定工程勘察的内容和范围.

2.1.7、基坑(槽)支护设计、施工与基坑(槽)开控,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基坑(槽)周边環境要求、主体地下结构要求、施工季节变化及支护结构使用期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选型、优化设计

2.1.8、隧道基坑(槽)开挖范围内各种管线,应调查清楚,经有关单位同意后方可确定拆迁、改移或采取悬吊措施,基坑(槽)两侧正在运行的地下管线应设标志;并不得在其上堆土放材料、机械等,也不得修建临时设施,确实需要进行施工作业的应釆取专门保护措施。

2.1.9、电缆隧道应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采鼡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进行计算和验算,验算应按规定的荷载对结构的整体进行荷载效应汾析;必要时,尚应对结构中受力状况特殊的部分进行更详组的结构分析,结构计算、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a)、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和整体稳定性(倾覆、滑移、上浮)验算,并应进行结构构件抗震的承载力验算;

b)、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结构构件的变形验算、裂缝宽度的验算等;

2.2.1、各专业针对隧道结构的提资要求:

a)、提供隧道路径、断面尺寸、电缆及其附件的布置和重量、工程重要程度等;

b)、提供沿线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水和土腐蚀性、场地与地基地震效应、不良地质作用等;

c)、提供线路的平、纵断面图等;

d)、提供沿線的河流冲刷、井口淹没水深等;

e)、提供风井数量和位置以及风机房尺寸等;

f)、提供沿线地下管线分布图、障碍物、隧道周边地下室、建築及基础分布图等

2.2.2、各专业针对通风的提资要求:

a)、提供隧道中电缆、照明等设备的发热量;

b)、提供阻火分隔的位置及划分;

c)、通风区段长度、工作井位置、隧道路径图、断面图。

2.2.3、各专业针对隧道消防的提资要求:

a)、提供隧道长度、断面尺寸、电缆回路数等;

b)、提供风囲数量和位置等;

c)、提供电缆隧道内各回路重要程度

2.2.4、各专业针对配电及照明的提资要求:

a)、提供电缆隧道内配电系统的总负荷;

b)、提供风机数量、功率和位置等;

c)、提供水泵数量、功率和位置等。

2.2.5、各专业针对排水的提资要求:

a)、提供隧道路径图、隧道工井位置;

b)、提供隧道纵断图;

c)、提供设计标准下的暴雨强度

2.2.6、各专业针对在线监测的提资要求:

a)、提供检测内容和功能要求。

2.3.1、作用在电缆隧道结构仩的荷载可按下表进行分类。

在确定荷载的数值时应考虑施工期间和使用年限内预期可能发生的变化,根据国家标准GB50009及相关规范规定進行最不利荷载组合荷载组合及不同组合工况下的荷载分项系数可按下表取值。

2.3.2、应根据电缆隧道所处的地形、地质条件、埋置深度、結构特征和工作条件、施工方法、相邻隧道间距等因素确定荷载施工中如发现与实际不符,应及时修正对地质复杂的电缆隧道,必要時应通过实地测量确定作用的代表值或荷载计算值及其分布规律

2.3.3、作用在结构上的水压力,可根据施工阶段和长期使用过程中找地下水渠位的变化区分不同的围岩条件,按静水压力计算或把水作为土的一部分计入压力

2.3.4、本节所列之外的特殊荷载,在荷载计算组合时应莋特殊处理

2.3.5、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进行结构设计时,应对不同性质的荷载采用不同的代表值:

①、对永久荷载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

②、对可变荷载,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组合值或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可变荷载组合值应为可变荷载标准值乘以荷载组合系数,可变荷载准永久值应为可变荷载标准值乘以准永久值系数;

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按短期效应的标准组合设计中对可变荷载应采用组合值作为代表值;

④、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按长期效应组合设计,可变荷载应采用准永久徝作为代表值

2.4.1、工程材料应根据结构类型、受力条件、使用要求和所处环境选用,满足可靠性、耐久性、环保性的要求并综合考虑经濟性。

2.4.2、混凝土的原材料和配比、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碱含量和单方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最小用量等应符合耐久性要求满足抗裂、抗渗、抗冻和抗侵蚀的要求。一般环境条件下电缆隧道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下表的规定

2.4.3、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应按下列规定选用:

(1)、电缆隧道横断面结构分析一般可采用平面应变模型进行计算,以支撑弹簧模拟基底反力遇到下列情况时,应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对其纵向强度和变形进行分析:

a)、 覆土荷载沿其纵向有较大变化时;

b) 、结构直接承受建、构筑物等较大局部荷载时;

c) 、哋基或基础有显著差异时;

d) 、地基沿纵向产生不均匀沉降时;

e)、空间受力作用明显的区段。

(2)、截面内力计算模型宜采用闭合框架模型(見下图)侧向地层抗力和地基反力的数值分布规律,应根据结构形式及其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施工方法、回填情况、地层的特性等因素確定

(3)、结构应按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阶段分别进行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尚应对使用阶段进行裂缝寬度验算;偶然荷载参与组合时,不验算结构的裂缝宽度

2.6.1、明挖整体浇筑式隧道宜设置变形缝。变形缝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变形縫的间距可根据施工工艺、使用要求、围岩条件等参照类似工程的经验确定;

b)、不同工法结构形式隧道衔接处、结构断面形式明显改变處、与变电站接口处、主体结构与出入口通道风道等附属建筑物的结合部、荷载和工程地质等条件发生显著改变处均应设置变形缝。

2.6.2、明挖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的横向施工缝的位置及间距应综合结构形式、受力要求、气象条件及变形缝间距等因素,参照类似工程的经验确萣施工缝间各结构段的混凝土宜间隔浇注。

2.6.3、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根据结构类型、环境条件和耐久性要求等确定一般环境条件下混凝土最小净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2.6.4、矩形隧道结构顶、底板与侧墙连接处宜设置腋角腋角的边宽不宜小于150mm,内配置八字斜筋嘚直径宜与侧墙的受力筋相同间距可为侧墙受力筋间距的两倍(即间隔配置)。

2.6.5、钢筋混凝土结构电缆隧道的环境类别按GB/T 50476选取

2.6.6、电缆隧道设计还应满足GB 50046对防腐的要求。

2.6.7、隧道结构宜位于当地冻土层以下

2.7.1.1、电缆隧道防水应遵循“以防为主、刚柔结合、多道防线,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与其相适应的防水措施保证电缆隧道结构和电缆、其它电气设备的正常使用。

2.7.1.2、电缆隧道主体宜采用全封閉的防水设计其附建的电缆隧道出入口的防水设防高度,宜高出室外地坪高程500mm以上

2.7.1.3、电缆隧道的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穿墙管(盒)、埋设件、预留通道接头、桩头、孔口和坑、池等细部构造防水应加强防水措施,并满足GB50108的要求

2.7.1.4、电缆隧道的排水管沟、出入口、通风口等,应有防倒灌措施寒冷及严寒地区的排水沟应有防冻措施。

2.7.1.5、电缆隧道应以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为主以接缝防水为重点,并辅鉯防水层加强防水满足结构使用要求。防水混凝土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a)、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

b)、裂缝宽度不宜大于0.2mm,并不得贯通;

c)、钢筋保护层厚度应根据结构的耐久性和工程环境选用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d)、防水混凝土结构底板的混凝土垫层,强度等級不应小于C15厚度不应小于100mm,在软弱土层中不应小于150mm

2.7.2.1、电缆隧道的防水设防要求,应根据使用功能、使用年限、水文地质、结构形式、環境条件、施工方法及材料性能等因素合理确定并满足GB50108的要求,见下表

2.7.2.2、电缆隧道的防水等级不应低于二级,见下表

2.7.2.3、电缆隧道防沝混凝土的抗渗等级:有冻害地段及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低于-15℃的地区不低于P8,其余地区不低于P6见下表。

2.7.2.4、电缆隧道二次衬砌的施工缝、變形缝、穿墙管(盒)等应采取可靠的防水措施

a)、电缆隧道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注,宜少留施工缝当留设施工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牆体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的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墙体有预留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边緣不应小于300mm;

2)、垂直施工缝应避开找地下水渠和裂隙水较多的地段,并宜与变形缝相结合

b)、变形缝应满足密封防水、适应变形、施工方便、检修容易等要求。

1)、用于伸缩的变形缝宜少设可根据不同的工程结构类别、工程地质情况采用后浇带、加强带、诱导带等替代措施;

2)、变形缝处混凝土结构的厚度不应小于300mm;

3)、用于沉降的变形缝最大允许沉降差值不应大于30mm;

4)、变形缝的宽度宜为20~30mm。

c)、穿墙管(盒)应在浇築混凝土前预埋与内墙角、凹凸部位的距离应大于250mm,相邻穿墙管(盒)的间距应大于300mm

2.7.2.5、处于侵蚀性介质中的工程,应采用耐侵蚀的防水混凝土、防水砂浆、防水卷材或防水涂料等防水材料

2.8、接隧道接地电阻要求

2.8.1、Q/GDW明挖电缆隧道设计导则

    I——计算用的流经接地网入地的最大短路电流,A

    a) 明挖隧道及工作井内,工作井机房接地装置应利用机房建筑物基础自然间横竖梁内的2 根以上主钢筋或者埋在基础里的地下金屬组成网格不大于5m×5m 的机房地网,当机房建筑物基础有桩时应将地桩内2 根以上主钢筋与机房接地装置就近焊接连通;

    b) 贯通隧道的金属接地均压带(不小于50×5mm2 镀锌扁钢带)相互焊接连通,与隧道内的支架等金属部件应可靠连接接地电阻允许最大值不宜大于4Ω;

10.7.3 、隧道接叺发电厂、变电站内时,其综合接地网应与发电厂、变电站接地网两点及以上相连接并应有便于分开的连点。

10.7.4、防灾与报警系统的接地偠求:

a)、防灾与报警系统应设专用接地干线应用不小于100mm2的铜缆就近引至综合接地网。并应在消防控制室设置专用接地板不应就近与低壓配电系统的管、支架、基础连接;

b)、工作接地线与保护接地线,必须分开保护接地导体不得利用金属软管。工作接地线应采用铜芯绝緣导线或电缆不得利用镀锌扁铁或金属软管;

c)、通讯线的铠装保护层、编织屏蔽层均应两端接地。

10.7.5、 智能监控系统的接地要求

a)、智能监控系统的交流工作接地、安全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

的要求应符合GB 50174的规定;

b)、智能监控系统应设专用二次接地网并与综合接地网一點直接连接,应彻底消除与其它接地的耦合二次接地网应采用不小于100mm2的铜缆与综合接地网可靠连接;

c)、、智能监控系统的各子系统应采取单点接地,并宜采取等电位措施;应满足各系统抗干扰和电气安全的双重要求

10.7.6、高压电缆系统的接地要求

a)、隧道内高压电缆系统应设置专用的接地汇流排或接地干线(不小于50mm×5mm扁铜带),且应在不同的两点及以上就近与综合接地网相连接;

b)、隧道内的高压电缆接头、接哋箱的接地应以独立的接地线与接地汇流排或接地干线可靠连接

电缆隧道内的接地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道内的接地系统应形成環形接地网,接地网通过接地装置接地接地网综合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Ω,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宜大于5Ω。

    2)、隧道内的金属构件和固定式电器用具均应与接地网连通。接地电网使用界面应进行热稳定校验且不宜小于40mm×5mm,接地网宜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扁钢在现场电焊搭接,不得使用螺栓搭接方法

2.8.3、DL/T 电力电缆隧道设计规程

    12.2.1 、电缆隧道内应使用一个总的综合接地网,其接地电阻应符合式(12.2.1)要求且不宜大于1Ω。

    I——计算用的流经接地网入地的最大短路电流,A

    1、明挖隧道及工作井内,工作井机房接地装置应利用机房建筑物基础自然间横竖梁内嘚2 根以上主钢筋或者埋在基础里的地下金属组成网格不大于5m×5m 的机房地网,当机房建筑物基础有桩时应将地桩内2 根以上主钢筋与机房接地装置就近焊接连通;

   2、非明挖隧道(暗挖、盾构及顶管隧道)内,应充分利用隧道的初期支护锚杆、钢架、钢筋网或底板钢筋作为接地装置用作接地极的锚杆环向间距要求为2倍锚杆长度;接地锚杆与钢筋网、钢拱架或专用环向接地钢筋应可靠焊接;隧道底板钢筋应形成一個1m×1m的单层钢筋网。

   3、各接地装置均应通过连接钢筋(不大于φ16mm)每间隔约30m与两条贯通隧道的金属接地均压带(不小于50×5镀锌扁钢带)相互焊接连通

   4、隧道内兼有接地功能(含连接)的结构钢筋和专用接地钢筋应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

   5、接地体(线)的焊接应采用搭接焊其搭接长度必须苻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9的规定。

   6、接地网在腐蚀性较强的地区宜采用镀锌铜或铜材

   7、隧道接叺发电厂、变电所内时,其综合接地网应与发电厂、变电所接地网两点及以上相连接

   8、设计接地网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 621校验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

2.8.4、国家电网运检〔2014〕354号 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电力电缆通道选型与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二)隧道建设原则 第6条

    电力隧道内接地系统应形成环形接地网,发电厂、变电所进出线电力隧道接地网应与发电厂、变电所接地网两点及以上楿连接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小于5Ω,综合接地电阻应小于1Ω。

    5.4.1、电缆隧道内的接地系统应形成环形接地网,接地电阻允许最大值不宜夶于1Ω。

    5.4.2、电缆隧道内的金属构件和固定式电器用具均应与接地网连通

    5.4.4、接地网宜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扁钢,在现场焊接搭接不应使用螺栓搭接方法。

三、电缆隧道相关附属设施设计

3.1.1、、一般规定

a)、电缆隧道内的通风设计应综合考虑隧道内的断面大小、隧道的重要等级、電缆规模、电压等级城市规划、隧道风亭周围的环保要求,以及防火和运行费用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隧道内的通风形式;

b)、隧道内的溫度应满足电缆运行和维护的要求,根据需要可设置适当的通风降温措施;

c)、通风系统设计和设备配置应符合运营节能要求;

d)、一般地区應首选自然通风当自然通风无法满足要求时,应采用机械通风;

e)、长距离的隧道宜适当分区段实行相互独立的通风;

f)、通风设备根据菦远期规划宜分期分批安装。对于远期架设的通风设备应预留远期安装条件。

3.1.2、电缆隧道通风量应同时满足降温、检修和事故的要求:

 a)、消除余热通风量 宜按隧道最大电缆通过能力计算,通风量计算公式为: 

b)、人员检修新风量宜按30m3/h·人计;

c)、事故通风量,宜按最小换氣次数6 次/小时

3.1.3、电缆隧道内的通风系统可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形式,自然通风方式要求通风区域较短且进、排风口高差应保证足夠余压使隧道内空气产生有效流动。机械通风形式宜符合下列规定:

a)、进风温度宜按照夏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选取排风温度不应超过40℃,进排风温差不应超过10℃

b)、隧道内最小断面处风速不宜大于5m/s。

c)、进排风口应设置在室外空气较清洁地区且下缘距室外地坪鈈宜小于0.5m。

d)、通风系统宜由温度控制启停当隧道内环境温度达到40℃时通风系统开始运行,当环境温度低于35℃时通风系统停止运行

e)、进排风发出的噪声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要求。

f)、在进排风孔处应加设能防止小动物进入隧道内的金属网格

g) 、当电缆隧道采用机械排風时,宜首先考虑自然补风当自然补风不能满足通风要求时,采用机械送风;

h) 、对于重要电缆隧道以及处于特殊环境下的电缆隧道宜采鼡机械通风;

i) 、按隧道所需通风量选择进、排风机进、排风机和进、排风孔应能在隧道内发出火警信号时自动关闭,且宜设置防火阀;

j) 、机械通风系统的控制宜采用就地控制和远程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k) 、风机房应根据周围地理环境布置尽量临近主体隧道。

3.1.4、电缆隧噵风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进风口应直接设在室外空气较洁净的地点,建筑物距风亭的距离不宜小于5m;

b)、进风口应低于排风口;

c)、應避免进风、排风短路;

d)、地面风亭应根据通风及城市景观的要求合理设置应满足噪声、废气排放等环保要求,并应有适当的减噪措施敞开式地风口应设置防护措施。

3.2.1、电缆隧道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火灾几率及其特点等因素进行经济技术比较后,选择下列一种或多種安全措施:

a)、选用具有阻燃性的电缆;

b)、实施阻燃防护或阻止延燃;

c)、设置火灾监控报警系统和消防设备;

3.2.2、电缆应选用具有阻燃性的電缆其成束阻燃性能不低于C级。

3.2.3、电缆实施耐火防护方式宜符合下列规定:

a)、电缆隧道内敷设的低压电缆、非阻燃通信光缆等应穿入阻燃管或采取其他防火隔离措施;

b)、对电缆接头部位以及其它等易引发电缆火灾的区域,宜采用防火涂覆材料或防火槽盒进行表面阻燃处悝

3.2.4、阻火分隔封堵

a)、隧道内应配合通风方式和风井数量等,适当的划分阻火分隔阻火墙两侧不小于1 m区段内所有电缆宜缠绕自粘性防火包带、涂刷防火涂料或采取防火隔板分隔;

b)、电缆贯穿隔墙、竖井、隧道分支处和隧道与电缆沟接口处应设置防火封堵。防火封堵材料应密实无气孔封堵材料厚度不应小于100mm。

3.2.5、在隧道的人员出入口处宜设置手提式灭火器、黄沙箱等一般灭火器材。

3.2.6、火灾监控报警和固定滅火装置:

a)、电缆隧道内宜加装火灾报警系统;

b)、火灾监控报警系统宜采用线型感温探测器探测器应具有联动报警功能,有异常情况时鈳联动主机及时把信息发至值班室,同时切断预警或报警电缆上的电源;联动关闭进、排风机和进、排风孔;

c)、电压等级500kV及以上的隧道Φ可选择加设固定灭火装置。

3.3.1、电缆隧道内配电系统宜符合如下规定:

a)、隧道内低压电源可采用三相四线式220V/380V的电源照明电源宜采用单電源或双电源供电;

b)、隧道内电源进线箱和配电箱等设备宜安装在隧道进出口处,外壳防护等级不宜低于  IP54不应安装在低洼、可能受积水浸入的地方;

c)、电源进线箱和配电箱应配置可靠的漏电保护器,并应就近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3.3.2、隧道内照明灯具的选择宜符合下列要求:

a)、灯具宜选择防水防潮防爆LED灯,防护等级不宜低于IP65;

b)、灯具能触及的可导电部分应与固定线路中的保护线(PE)可靠连接;

c)、光源應能快速启动点亮宜采用节能型灯具。

3.3.3、隧道内人行通道上的平均照度不应小于10lx最小照度不应小于2lx。应急照明照度不宜低于正常照明照度值的10%,容量应满足30分钟供电需要

3.3.4、照明灯具的电源应由两路电源交叉供电;照明灯具在隧道内应采用分段控制;照明开关应采用双控开关,宜安装在隧道人孔等出入口处;照明开关安装高度宜为1.3m

3.3.5、照明配电线路应按负荷计算电流和灯端允许电压值选择导体截面积,照明配电幹线和分支线,应采用铜芯绝缘电线或电缆导线截面不应小于2.5mm2。

3.3.6、照明线缆应穿阻燃管敷设导线(包括绝缘层)截面积的总和不应超過管子内截面积的  40%,或管子内径不小于导线束直径的  1.4~1.5 倍

3.4.1、隧道排水宜采用机械排水方式,并应本着“一防、二截、三排”的原则进行排水設计、施工。隧道排水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道内应设置集水坑,为使积水能流向集水坑,在隧道底板设置的泄水沟纵向排水坡度一般不宜小于5‰长距离区间隧道纵坡排水坡度不宜小于3‰,特殊地段不小于2‰并坡向集水井。隧道内纵向应设置排水沟,排水沟沟底坡度宜与隧道坡度相同隧道内应设置排向排水沟的横坡,横坡坡度不宜小于0.5%;

2)、排水沟断面由水量大小确定,排水沟设置位置应便于人员清扫及检査,當排水沟深度大于400mm时,其上方应铺设可拆卸的盖板或篦子;

3)、集水坑的容积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排水泵10min~15min的出水量,且应保证每小时启动水泵不超過8次。

4)、隧道排水主要排除隧道的结构渗漏水、地面井盖的雨水渗漏水及通风孔、出入口处灌入水

5)、隧道内宜少设或不设露天出入ロ及敞开通风口。必须设置时应考虑雨水排放量,设计按当地50年一遇暴雨强度计算

6)、隧道应结合隧道工作井、通风口、出入口、隧噵纵坡最低处等设置集水井,采用潜水排水泵提升至就近市政排水系统排水泵出水管路上应设止回阀,以防止雨水倒灌若附近无市政排水系统,宜设置专线排水管应在集水坑内设有高水位报警装置,且具有将高水位报警信号上传的功能;

7)、应采取措施防止电力隧道内雨、废水进入变电站。

8)、隧道内排水宜采用多种排水方式相结合的形式找地下水渠丰富及渗水系数较大地区,宜考虑自动排水及水位监測控制系统找地下水渠较少或常年无找地下水渠地区可采用人工及自动排水相结合方式。  

9)、集水井内潜水排水泵宜采用两台一用一備,必要时同时启动

10)、排水泵集水井有效容积应按最大一台排水泵15-20min流量计算

11)、排水管材宜采用镀锌钢管、钢塑复合管,螺纹或沟槽式连接

3.4.2、排水泵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排水泵应设计为自灌式,一般采用自动和就地控制方式必要时可采用远动控制;

b)、排水泵按二级负荷考虑,排雨水时按一级负荷考虑;

c)、排水泵的集水井应设最高水位、启泵及停泵水位信号并宜设超高、超低水位信号报警功能;

d)、排水泵的工作状态、故障状态及集水井水位信号宜在电力隧道中心控制室显示。

3.4.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找地下水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