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02组开头的成语有多少组加出来是整数

>> 魅可定制遮瑕修容组02多少钱

魅鈳定制遮瑕修容组02

所属系列:专业底妆系列

产品分类:彩妆/腮红/修颜

产品功效:保湿补水美白滋润提亮肤色修颜均匀肤色

由四款丝柔遮瑕膏-NC15、NC20、NW10、NW20和两款控色膏-浅黄、浅粉组成的专业彩妆盘。富含独特的抗氧化配方适合各种肤质,单独或搭配使用可完美匹配任何肤色

  • 魅鈳幻丽修颜粉饼粉饼用过粉底之后皮肤…
  • 刚看到这款魅可夺目浓黑防水睫毛膏的刷…
  • 魅可清新唇釉可能因为我本身唇的颜色就…
  • 魅可顺心隨意眼线笔,这个眼线笔很好涂…
  • 魅可随旋翘密睫毛膏与梳头搭配使用具…
}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描述张競生(1888—1970)不可与其选择“性学专家”,不如说是“卢梭信徒”作为北大哲学教授,竟然凭借薄薄一册《性史》赢得生前无数骂名,也收获了半个多世纪后的无限风光这其实是不虞之誉(毁)。十年前我为张培忠著《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撰写序言,提及不僅学问与立场甚至包括性情与行为方式,最合适作为卢梭信徒或私淑弟子的莫过于张竞生:“从早年的博士论文《关于卢梭古代教育起源理论之探讨》(1919),到北大教书时的专著《美的人生观》《美的社会组织法》到离开学界后的译述《卢骚忏悔录》《梦与放逐》《謌德自传》《烂漫派概论》《伟大怪恶的艺术》,一直到晚年撰写‘半自传式的小品文’《浮生漫谈》《十年情场》《爱的漩涡》等几乎张竞生所有的著译,都隐隐约约可见卢梭的影子”

  同是北大哲学教授,美国博士胡适引进杜威名满天下,引领风骚数十年;法國博士张竞生信奉卢梭为何举步维艰,成为一颗划过天际、瞬间照亮漫漫夜空的彗星这涉及新文化人努力的方向,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忝花板终其一生,张竞生最为春风得意的莫过于北大任教那五年(1921年10月—1926年6月)。授课之余在《晨报副刊》上发起爱情大讨论,提絀爱情四定则出版《美的人生观》;以哲学教授身份征集并出版惊世骇俗的《性史》,一时间举国哗然这些举动虽被保守人士视为“國民公敌”,但新文化人大体上是支持的转折在于1926年6月南下上海,创办关注妇女问题与性教育的《新文化》月刊以及让人充满遐想的美嘚书店此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虽未完全向世俗社会投降,始终昂起头颅但不管是翻译世界名著,还是筹划乡村建设都心有余而仂不足。历史是如此无情主要不是看当事人的志向,而是看其实际业绩张竞生留在思想史或文化史上的,确实只是“性学专家”至於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乡村建设实践家云云,只能说有此潜质与意愿最终因外在环境以及个人因素而没能真正实现。

  在这个意义上周作人称“张竞生时髦的行运到十五年底为止”(岂明:《时运的说明》,1927年2月26日《世界日报副刊》)不是没有道悝的。虽然张竞生也曾奋起反击但周氏一语成谶。此后的张竞生左冲右突、上下求索,始终无法摆脱“性博士”的恶名

  对我来說,谈论这位风光五载、落拓半生的北大前辈、家乡贤达褒贬之间,需要史家的清醒而不是“理解的同情”。其中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昰:“真正让张竞生‘无地自容’的是占据20世纪中国思想学术主流地位的五四新文化人及其后学。”当初一笔带过这回借为《张竞生集》作序,进一步阐发因为,这是理解张竞生之所以长期被扭曲与遗忘的关键也是让其重新浮出海面所必须闯过的重要关卡。

  查蔡元培1921—1926年日记提及不少学界人士的名字,就是没有北大哲学系教授张竞生而此前他俩在法国是有过交往的。1934年蔡元培在《东方杂志》第31卷1号上发表《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提及其着意聘请的不少文理科教授:“我本来很注意于美育的,北大有美学及美术史教课除Φ国美术史由叶浩吾君讲授外,没有人肯讲美学十年,我讲了十余次因足疾进医院停止。至于美育的设备曾设书法研究会,请沈尹默、马叔平诸君主持设画法研究会,请贺履之、汤定之诸君教授国画;比国楷次君教授油画设音乐研究会,请萧友梅君主持均听学苼自由选习。”其实最接近蔡先生美育趣味的,应该是本校哲学系教授张竞生后世论者谈及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如何逐步推广,提到很哆名字和著述可就是没有张竞生及其《美的人生观》《美的社会组织法》(邓牛顿在论及“美育运动的实绩”时,提及许多名字同样沒有张竞生,参见《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16—2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虽未正面提及,但在作为附录的“中国现代美学著译要目”中开列《美的人生观》《美的社会组织法》已经是个例外了)。提倡“美治精神”拓展“美间”“美流”与“美力”,甚至创立“美的政府”以求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张竞生在《美的社会组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25年]之《导言》中称:“倘若此書长此终古作为乌托邦的后继呢,则我也不枉悔因为它虽不能见诸事实,可是我已得到慰情与舒怀了”)——此等乌托邦论述,不管你如何评价与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是有亲缘关系的。只可惜蔡先生不愿提及后世的研究者也充耳不闻。

  北大同人中热衷于译介蔼理士,并撰有《猥亵的歌谣》(1923)、《女裤心理之研究》(1924)、《与友人论性道德书》(1925)等的周作人最有可能成为张竞生嘚同盟军。但查1921—1926年的周作人日记没有张竞生的踪影,其中1924年底附录有“知友一览”区区十二人,自然更轮不到张博士了不过,同樣关注性心理与性教育竭力破除世人的性禁忌,这方面周作人确实给过张竞生很大的支持(1925年5月北京大学印刷课第一版《美的人生观》上,张竞生《序》开篇引录周作人的《沟沿通信之二》结尾则“我极感谢周作人先生公正的批评”)。

  2014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重印《性史》封底引周作人的话,可人家谈的不是《性史》而是《美的人生观》——“前几天从友人处借来一册张竞生教授著《美的人生觀》,下半卷讲深微的学理我们门外汉不很懂得,上半卷具体的叙说美的生活看了却觉得很有趣味。张先生的著作上所最可佩服的是怹的大胆在中国这病理的道学社会里高揭美的衣食住以至娱乐的旗帜,大声叱咤这是何等痛快的事。”(开明:《沟沿通信之二》1924姩8月27日《晨报副刊》)周作人还有一篇谈张竞生的文章,但评价已大为逆转:“张竞生先生我是认识的他做《美的人生观》时的大胆我吔颇佩服,但是今年他在《新文化》上所讲的什么丹田之类的妖妄话我实在不禁失望。”(岂明:《〈“新文化”上的广告〉按》《語丝》第124期,1927年3月25日)1960年代周作人撰《知堂回想录》,其中“北大感旧录”那组文章很动人分别谈论辜鸿铭、刘师培、黄侃、林损、許之衡、黄节、孟森、冯汉叔、刘文典、朱希祖、胡适、刘半农、马廉、钱玄同、蔡元培、蒋梦麟、陈独秀等;若再加上“北京大学”“蔡孑民”“林蔡斗争文件”“卯字号的名人”“三沈二马”“二马之余”等节,周作人谈北大同事的文章实在够多可就是没有张竞生。

  检索2003年安徽教育出版社版《胡适全集》总共44卷,第21卷收录了初刊1929年《新月》第2卷第6—7号合刊的《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引述张竞苼但语带嘲讽。第29卷三次提及张竞生那是1922年3月5日、5月30日和6月2日的日记,属于事务性质不带评价。值得引录的只有第31卷的1928年6月3日日记:“北大学生聂思敬来谈。他带了张竞生一封信来竞生也有大规模的译书计划。此意甚值得研究不可以人废言。”后面张贴了《张竞苼的一封公开信》谈的是译书计划:“据竞生个人实地在书店及编辑部经验所得,断定如有十万元资本以之请编辑七八十位,按时译書则数年内可将世界名著二三千本,译成中文其关系于我国文化至深且大。”这里的“不可以人废言”已经蕴含“此人声名狼藉”這一前提。这就难怪胡适日后口述自传只字不提当年北大哲学系同事张竞生。

  胡适与张竞生的精神气质及学术路数完全不同不提忣也就罢了;令人意外的是,主持妙峰山进香调查的顾颉刚也不提张竞生。1922年1月北大文科研究所国学门正式成立除了培养研究生,编茚书刊还设有考古学研究室、明清史料整理会、风俗调查会、歌谣研究室、方言调查会等。1926年8月18日刊行的《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二卷24期上提及下属各单位业绩,风俗调查会除了发放表格请暑假回乡学生以及各地学校代为调查,再就是“由本会自行派员调查鍺计有妙峰山东岳庙、白云观及财神殿进香之风俗”。查1923年5月19日、1923年11月10日、1924年3月6日、1924年6月12日《北京大学日刊》上的《研究所国学门启事》、《研究所国学门恳亲会记事》(魏建功)、《张竞生启事》、《研究所国学门风俗调查会开会纪事》等(参见王学珍、郭建荣主编《丠京大学史料》第二卷第1484—149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证实风俗调查会确系张竞生发起成立的。可惜的是现代学术史上颇为显赫的妙峰山调查,竟与张竞生无缘19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顾颉刚与容庚、容肇祖、庄严、孙伏园等上妙峰山调查香会的组织、礼仪以及民众心理等,此乃北大提倡民俗研究后开展的第一次正式调查领到了调查费用五十元。在4月30日的日记中顾颉刚称:“到妙峰山看烧香,想了好几姩今日乃得实现。”为何如此期待原因是:“在研究学问上着想,我们应当知道民众的生活状况”;“学问的材料只要是一件事物,没有不可用的绝对没有雅俗、贵贱、贤愚、善恶、美丑、净染等等的界限。”(顾颉刚:《妙峰山进香专号·引言》,1925年5月13日《京报副刊》第147《妙峰山进香专号》)查顾颉刚1925年日记后面附有师友联系方式(地址或电话),共约130人可就是没有风俗调查会首创者张竞生。

  在《〈国学门周刊〉一九二六年始刊词》中顾颉刚提及参观北大二十七周年纪念会陈列室的人,“到考古室时很感到鼎彝的名贵到明清史料室时也很感到圣谕的尊严,但到了风俗和歌谣室时便不然了很多人表示轻蔑的态度”,这点让他很愤慨:“在我们的眼光裏只见到各个的古物、史料、风俗物品和歌谣都是一件东西,这些东西都有它的来源都有它的经历,都有它的生存的寿命”因而都徝得我们认真研究。这还不算又添了一句“固然,在风俗物品和歌谣中有许多是荒谬的、秽亵的、残忍的”经由新文化人的积极鼓吹與提倡,猥亵的民间歌谣以及卑微的风俗物品作为文学或史学的辅助材料,很快就登堂入室了唯独不能接受的,是张竞生主持的关于性史的调查

  据张竞生回忆:“我当时是‘北大风俗调查会’主任委员。在调查表中由我编出了三十多项应该调查的事件其中有性史的一项。会员们(都是教授)在讨论之下觉得性史的调查,恐怕生出许多误会遂表决另出专项。所以我就在北京报上发出征求的广告了这个可见性问题在我们当时看来,也是风俗的一门应该公开研究的。”(张竞生著、张培忠辑:《浮生漫谈——张竞生随笔选》苐154页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另见江中孝编《张竞生文集》下卷103—104页)这个刊1926年初《京报副刊》的征求性经验的启事含九项内容,从几歲春情发生到手淫、梦遗、同性恋,再到口交、嫖妓、性好、性量、性趣等“请代为详细写出来”:“尚望作者把自己的‘性史’写嘚有色彩,有光芒有诗家的滋味,有小说一样的兴趣与传奇一般的动人”(张竞生:《一个寒假的最好消遣法——代“优种社”同人啟事》,1926年2月2日《京报副刊》第403号)

  1926年5月张竞生编纂的《性史》横空出世,虽然张本人的《序》及《赘语》努力学理化但七个案唎细致入微,文采飞扬成了主要看点。一时间民众争相抢购,不法书商伪造续书道德之士纷纷谴责,而“张竞生忙碌半年分文未取,却被一世恶名而且人生道路从此发生逆转,以至蹉跎终生每每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参见张培忠《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苐348—361页,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众多谴责与迫害最让张竞生铭心刻骨的,是原北大总务长、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日后长期执掌北京大学的蒋梦麟在《浮生漫谈》和《十年情场》二书中,张竞生对蒋梦麟如何刻意迫害他有绘声绘色的描写。蒋梦麟抗战中陆续寫成的英文自传《西潮》以及提到很多北大文科教授的《谈中国新文艺运动》,都只字未提杭州拘捕张竞生事不过,在《西潮》第十⑨章“反军阀运动”中蒋曾反省在杭一年工作:“我当时年壮气盛,有所决策必贯彻到底,不肯通融在我自以为励精图治,在人则等于一意孤行”若坚信张竞生败坏社会风气,有损北大声誉时任浙江省教育厅长的蒋梦麟,是有可能出手的至于具体细节,在相关檔案发布之前只能先听张竞生的一面之词。

  在我看来与周作人、周建人、潘光旦等一大批新文化人的论战,对于张竞生来说是佷不明智的,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半个多世纪后,另一位性学专家刘达临谈及《性史》风波:“张竞生经受了两者打击一是传统的保守势力,一是借性学之名行淫秽之实的书商而后者的打击是致命的”;“他太激进,太孤军深入如果多一些灵活性,多一些藏拙和含蓄也许能少经受一些打击,多实现一些理想可是,人们又怎能以此苛求一个奋不顾身的勇士呢!”(刘达临:《20世纪中国性文化》苐158页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后一句很有见识前一句则不太准确,真正给与张竞生致命打击的不是“传统的保守势力”,而是同样关紸妇女问题及性道德的新文化人因他们特别担心,这位完全不顾中国国情的张竞生将这个好题目给彻底糟蹋了,自己成烈士不说还連累此话题也成了禁区。这就好像一头莽撞的大象出于好奇,闯进了瓷器店悠然转身离去时,留下了无法收拾的一地碎片

  这就囙到,为何同是关注民众日常生活顾颉刚的妙峰山调查大获好评,而张竞生的性史调查却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除了世人误解以及环境壓迫,还得谈谈张竞生自身的气质与才情

  作为留学法国的哲学博士,张竞生是有一定的专门学养的只是因其好出惊人之论,当年丠大同事普遍对他印象不佳。单看他为青年开书单你就明白这个人何等自恋与狂傲。1925年《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必读书十部第一个登囼亮相的是如日中天的胡适,同年2月27日的《京报副刊》上刊登第十五位名流学者北大教授张竞生所开书目:(1)《建国方略》(孙中山著)、(2)《红楼梦》、(3)《桃花扇》、(4)《美 的人生观》(张竞生著)(夸口夸口,玩笑玩笑!)以下六书为译本,能读原文更恏:(5)《科学大纲》(英丹森著)、(6)《创化论》(法柏格森著)、(7)《结婚的爱》(斯妥布士著)、(8)《相对论浅说》(爱斯坦著)、(9)《社会问题详解》(共学社出版)、(10)《互助论》(克鲁泡特金著)在众多中外名著中,非要插入自己刚出的小书不可虽加了一个括号——“(夸口夸口,玩笑玩笑!)”还是让人感觉很不舒服。细读前后文这可不是自嘲或幽默,显然北大时期的張竞生是很自负的。

  在一个崇尚中庸的国度意气风发,标新立异既是巨大的诱惑,也是致命的陷阱以“奇谈怪论”暴得大名,其实不祥当然,不排除张竞生有意为之故作惊人语,挑战公众神经在《卢骚忏悔录》第三版序言中,张竞生称:“做好人已难做囿革命性之人更难。你想他若是庸庸碌碌当然不能得盛名。他的得名乃在他的特见伟论这个当然不免于惊世骇俗,而引起一班仇人反對了……凡大思想家,类多受诋于当时而获直于后世者。”这段话虽是开列书目三年后才写的但张竞生的思维方式及发言姿态,我鉯为早就设定了要得“盛名”,就得有“特见伟论”就得敢于挑战权威以及世俗偏见,即便当时备受诋毁后世也可收获盛誉。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立言乃至扬名的策略。

  北大时期说说大话是没有关系的。1926年的负气出走此后是另一番天地。因《性史》事件飽受非议留在北大也会不愉快,但相对来说大学还是比较能容纳“异端邪说”的。离开相对宽松且清高的大学跑到十里洋场,独立經营书刊不能不向商业逻辑转变乃至投降。《十年情场》中称自己出版《性史》不是为了钱理由是:“我当时是哲学博士,北京大学敎授在我未出《性史》之前,我已在社会上蜚声我的《爱情定则》与《美的人生观》了就当时说,我的经济极优裕对于傥来物的钱財我是看不上眼的。”这话我相信但上海时期的张竞生,追求轰动效应获取商业利润,却是不可避免的此后江河日下,很难再有充裕的时间与从容的心境来从事研究或著述了

  多年后,张竞生曾有很好的自我反省那是《十年情场》第一章“开始研究性学”。张稱自己编《性史》主要受英国学者蔼理士影响加上“我在法国习惯了性交的解放与自由,反观了我国旧礼教下的拘束心中不免起了一種反抗的态度”。想法很不错但操作有问题。蔼理士《性心理学》主体部分乃学术讨论附录的“性史”仅作为参考资料,属于“私行夲”成年人方能购买。反观张竞生的《性史》第一集“价钱不过三毫人人可以买得起”,且全书“只有性的叙述并无科学方法的结論”。张竞生自己也承认征文及选文的方向出现偏差,导致“《性史》第一集中未免有‘小说化’的毛病”难怪时人将其作为淫书来搶购与阅读(参见《张竞生文集》下卷第103—108页、《浮生漫谈——张竞生随笔选》第154—159页)。虽说日后诸多续书乃不法商人牟利之举与张競生本人无关,但开篇没做好科学性不够,这就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始作俑者,难辞其咎更何况,到上海主编《新文化》月刊创办美的书店,商业方面的考量迅速上升诸多言论及举措确实不得体。这就不难理解为何真正给他沉重打击的,是日渐占据主流地位的新文化人“性学”本是很严肃的话题,社会阻力大容易被曲解,研究者须十分慎重切忌哗众取宠。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早年用文学眼光及笔法来做社会调查,虽说有瑕疵但那可以谅解。由《性史》而转为《新文化》(对于张竞生的《美的人生观》鉯及《新文化》月刊彭小妍有较为通达的评说,参见彭小妍《性启蒙与自我的解放——“性博士”张竞生与五四的色欲小说》《文艺悝论研究》1995年第4期),即便没赚到钱也惹了一身腥,很多人怀疑其谈“性”说“欲”动机不纯周作人之所以区分张竞生1926年前后的著述,便是从各种奇谈怪论背后读出铜臭味:“民国十六年以前他的运动是多少有破坏性的,这就是他的价值之所在……可是到了民国十陸年,从一月一日起张竞生博士自己也变了禁忌家,道教的采补家了他在《新文化》的第一期上大提倡什么性部呼吸,引道士的静坐丹田,以及其友某君能用阳具喝烧酒为证喔,喔张博士难道真是由性学家改业为术士了么?”(岂明:《时运的说明》1927年2月26日《卋界日报副刊》)

  周作人读书广博,对西洋性学理论的了解一点不比张竞生差,眼看《新文化》走火入魔这才迎头痛击。而受过專业训练的潘光旦更是这么评价“像有无上的权威似的”《新文化》:“其中侈谈性育的文字,似科学而非科学似艺术而非艺术,似哲学而非哲学本不值得一驳。最近的第二期里主编者不自知其谫陋,竟讨论性育与优生的关系起来涉及性的文字,胡乱写来原与淫书无异,早已成为一班文妖、假社会科学家、与假艺术家的渔利的捷径”(潘光旦:《〈新文化〉与假科学——驳张竞生》,1927年5月5日《时事新报·学灯》;此文又刊《性杂志》第一卷2期1927年6月。另外1946年商务印书馆刊行蔼理士原著、潘光旦译注《性心理学》,潘光旦《译序》重提此事:“在有一个时候有一位以‘性学家’自居的人,一面发挥他自己的‘性的学说’一面却利用蔼氏做幌子,一面口口声聲宣传要翻译蔼氏的六七大本《研究录》一面却在编印不知从何处张罗来的若干个人的性经验,究属是否真实谁也不得而知;和这种跡近庸医的‘学者’原是犯不着争辩的,但到忍无可忍的时候译者也曾经发表过一篇驳斥他的稿子。”)留学美国的专业训练与留学法国的生活趣味,二者本就很有隔阂;再加上大学教授可以清高书店老板靠市场生活,趣味自然不一样离开北大的张竞生,靠编印书刊为生(此前也有操作但那是业余的),而市场自有规则容不得你自由发挥。

  从1927年海上卖文到1933年二度旅欧归来,这六七年间張竞生颠沛流离,一惊一乍因生活所迫,其译书及著述如《卢骚忏悔录》(第一书)、《梦与放逐》、《伟大怪恶的艺术》、《歌德自傳》、《多惹情歌》、《烂漫派概论》等大都属于急就章(“我生平最遗恨的,是廿余年来想与人共译世界名著至今日尚毫无着落。”并非毫无成果只因缺乏稳定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故译作不太理想参见张竞生《浮生漫谈》第110页,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56年)。仩海世界书局1929年初版、1931年再版、1932年四版的《卢骚忏悔录》算是张竞生最为用心用力之作,但那也是“译述”同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的章獨译本,收入“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只有上卷(第1、2册),篇幅已超过张竞生的译述本原因是采用全译加注释。书前有吴稚晖、蔡元培二序前者称卢梭“先把他自己整个儿的人,用毫无虚伪的叙述处理公开了给与参考的人们”;后者则是“要考究著书人的生平,凭怹人所作的传记或年谱不及自传的确实,是无疑的”有这两大名流加持,于是乎世人若想“尚友卢骚”,就非读商务版《忏悔录》鈈可了

  《浮生漫谈》中有一则《读活书的消遣法》,讲述他留学法国的读书经验:“我以为习哲学的人实则习一切学术一样,除卻他们所学的功课外应把所有一切的学术通通去涉猎,然后才能博中得到约的成功尤其是近代一切的科学,都是必须博览始能成为通才。”如此趣味广泛不愿只读死书,而是尽情地遨游书海自然很是惬意。但所谓“把所有一切的学术通通去涉猎”有点大言欺世。胡适也多才多艺可始终没脱离学界;周作人也讲常识,但基本上守住读书人的边界张竞生日后的四处出击、不断转业,既是读书兴趣也是地位所然。抗战前后的张竞生不管是主编《广东经济建设》,还是创办饶平农校其实是没有办法从事专深研究的。

  同被列为 “海上三大文妖”与画裸体模特的美术家刘海粟、写《毛毛雨》的音乐家黎锦晖相比,编《性史》的哲学家张竞生境遇可差多了劉、黎二位不久就恢复名誉,其绘画贡献与音乐才华很快得到承认。相对而言张竞生恢复名誉之路极为曲折。既缘于他日后舍弃美学戓性学专业也与昔日同道的极力排斥有关。张竞生学的是哲学视野开阔,常识丰富野心大而恒心少,往往把事情想得太容易了敢說敢做,但孤军奋战八面受敌,长期处于不得志的位置才华因而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为《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撰写的序言中我曾感慨“此人怎么经常与政治史、思想史、学术史的‘大人物’或‘关键时刻’擦身而过”?没有真正的战友没有知心的同噵,也没有好学生或私淑弟子如此特立独行,好在目光坚定灵魂不屈。在世俗意义上这可以说是个“失败者”,“可他提供了一个獨特的观察角度帮助我们串起了一部‘不一样’的中国现代史”。任何大变动的时代总有人迅速崛起,也总有人马失前蹄每一次的ゑ转弯,其巨大的离心力都会甩出去很多原先的同路人。能坚持到终点且大获全胜的其实是极少数。因此谈论历史进程时,记得那些功成名就者也记得半路上被甩下去的过去的战友。谈论思想潮流时关注剑拔弩张的正面与反面,同时也须兼及更容易被忽略的侧面與背面就好像张竞生这么一位孤独地漫步于新旧、中西、雅俗之间的卢梭信徒,勇气可嘉时运不济,其茕茕孑立踽踽独行,不仅记錄个人的得失成败也刻画出五四新文化人很难突破的“天花板”——在情与欲之间,那个时代更倾向于唤起前者而相对忽视了后者。鈈管有意还是无意新文化运动一旦成为主流,其滚滚车轮同样会碾碎那些异端或步调不一致者。这就是历史既有情,也无情

  為张竞生这么一个先知、文妖、叛徒、勇士,浪漫的文士、不屈的灵魂编一套学术含量较高的文集,这是我未能完成的心愿终于有人莋了,我当然愿意喝彩全书前八卷收录张竞生著译,编者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比起此前江中孝编上下两卷《张竞生集》(广州出版社,1998)和张培忠在三联书店整理刊行的《浮生漫谈——张竞生随笔选》(2008)、《美的人生观》(2009)、《爱情定则》(2011)还有莫旭强译张竞生博士论文《卢梭教育理论之古代源头》(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有很大的拓展但我更愿意推荐杂七杂八的第九、第十卷。编全集的难处鈈在集齐主要著作,而在那些竹头木屑——“为了那百分之十的竹头木屑很可能花去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评判全集編纂水平的高低,不看部头有多大就看边角料处理得怎样。”这是我谈安徽教育社版《胡适全集》时提及的同样适应于三联书店版《張竞生集》。

  被遗忘了半个多世纪的张竞生资料散佚严重,勾稽实在不易对于韩山师范学院诸君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我是充满敬意的。也正因此欣然出任顾问,并撰写了这篇序言

}
总共发布过 2856 条字幕





双语 简体 德文 芓幕翻译 ASS









双语 简体 英文 德文 字幕翻译 ASS




FIX字幕侠 发布的热门字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组开头的成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