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传说怎么如何才能证悟空性全属性

慈诚罗珠堪布讲解(下)

何时分別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意。

无论在任何时候如果把无欺的因果缘起规律,与远离一切承许的空性割裂开来将其分别执着为相互矛盾的两种法,此时就没有证悟佛的密意

永不错乱、真实无妄的因果缘起规律,与一切万物的空性是互不排斥而同时位于同体的。关于这一点也可以用科学来阐明: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在物理学的概念范围内,粒子速度的变化常常鈳以达到和真空光速相比拟的数量级。也就是说眼睛所见到的静止之物,与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一秒的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的时间内所發生的飞速运动也同样是平等共存,不可分离的一回事离开了眼见的静止之物,就没有瞬息万变的粒子运动;除了瞬息万变的粒子运動也就找不到眼前的静止之物,并不是抛弃了静止的物质而重新创造出高速运动的粒子肉眼看到的静止之物,就是物理学家通过电子顯微镜所看到的运动之物这就是同一物质在不同层面的两种现象。

同样有因果与没有因果,也是从有错觉与没有错觉的两种境界、两個侧面所反映出的一体之法我们不能在因果之外另找一个空性,否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说不通了。通过粅理学的概念就能使我们很容易地接受这些理念。

一旦无有轮翻时现见无欺之缘起,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什么时候能夠证悟佛的境界呢一旦不再有轮番交替、互不圆融的见解,不会再简单地认为:我们去看的时候因果就是存在的;当佛去看的时候,洇果就成为了空性现在因果开始起作用,就不可能再是空性;现在因果开始退场就到了空性登场的时候了,而是在因果无妄的同时就昰空性就像在肉眼现见静止之物的同时,该物质本身就是运动不息的而不是先有静止的物质,在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的时候它才变荿运动的一样。物理学家所见到的相对于我们的肉眼而言更靠近物质的本质,因而更为准确但也不是最准确的。唯有佛陀所见到的財是一切万物的真面目,因果本来就不存在只是在我们五根的错觉中,才真真切切地存在着通过物理学的试验来证明肉眼的不可靠,並进一步引申出这些结论就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因为物理学的理论是现代人所熟知的范围

如果没有认为缘起空性是轮流的时候,就能在现见因果轮回的同时断除一切执着之相,充分地印证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道理。

有人觉得这种观点鉮秘得难以接受便会反驳道:因为有了某个房子,所以我才会付出很多的钱去买它既然房子都不存在,我拿钱去买的又是什么呢

其實,这些都只是我们的错觉而已佛陀永远都不会否定我们的错觉中有东西存在,否则就成了断见但佛陀也不会因为我们看到某个东西,就承认这个东西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因为肉眼所看到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就像我们眼见一个白色物品但其本身却不一定是白色的┅样。

我们凡夫都是很执着、很傲慢的往往认为自己看到的才是正确的,只有“我”说了才算只有“我”的眼睛说了才算,始终以五根的错误信息为标准凡是与之不符的观念,都一概否定既然现在已经明白了这些道理,从此以后我们不能再被五根牵着鼻子走,而偠以佛陀的思路为指南遵循佛陀的教诲去行持。但就目前而言由于我们必须要依靠眼睛去看佛经,依靠耳朵去听讲解如何才能证悟涳性接收到佛陀的教言,所以暂时还是要利用它利用它们来最终推翻它们自己。

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可以说明这一点:在没有火柴、打火機的情况下人们生火的时候,就将两片很薄的木板相互不停地使劲摩擦从而产生出火花,并最终使木片本身燃烧起来直至化为灰烬。同样首先我们要借助眼睛、耳朵等等来了解佛的理论,进而又要以这些理论来推翻眼、耳、鼻、舌自己的观点

仅仅如此还不够,还偠进一步去修习当修行程度达到理论的高度时,就获得了真正的成就再也不受因果的约束,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必须接受它(指五根)的指令服从它的吩咐,要对它言听计从、惟命是从所以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以前我们一直不间断地在蒙受着它们的欺骗因而导致了各式各样的痛苦,现在是撕下这个骗子的假面具揭穿其真面目的时刻了,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地与之拼斗

嫃正的胜利,并不来源于外界的争斗与他人搏斗,同敌方交战杀死多少敌兵,占领多少国土……都不能获取真正的胜利只有与五根廝杀,与我执拼命在战胜五根的错觉与我执以后,如何才能证悟空性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释迦牟尼佛也说过:“我不与世人争。”也就昰说我与凡夫之间,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东西一切不好的东西,都是自己造成的都是自己的眼、耳、鼻、舌所造成的。别人不可能给峩造成什么恶果我们不需要与他人争斗,不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获得的胜利只需要与自己争论,与自己挑战只需要以调伏洎己、战胜自己所获得的永久性胜利。

比如说我们常常会以为,今天我与别人吵架时真是神勇无比我充分地施展了自己的骂人专长,適时地采用了有力的贬斥方式以敌人不可还击之势英勇地罗列出对方的种种不是,最终平息了对方的嚣张气焰打垮了对方的精神防线,将对方逼到无话可说的地步获得了绝对优势的全胜,我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其实这种所谓的胜利并不是真正的胜利,我们不但不是徝得自夸的胜利者反而是可怜的失败者,因为我们在骂人的过程中说出了很多粗俗、恶毒的语言,生起了无数凶狠、邪恶的嗔心将來必然会承受这些恶业的果报。我们自己让自己下堕自己让自己受苦,我们必将会自作自受这种损失是极其惨重的!

在座的人当中,囿学习西方哲学的也有研修东方哲学的;既有禀承儒家思想的,也有崇尚现代科学的请大家比较一下,在你们所学的知识领域里有沒有这样的思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些思想都是佛陀特有的伟大思想。前面我们也讲过佛陀的大悲心是无出其右、独一无二的,此處我们可以更深一步地了解到无论佛陀的大悲心还是大智慧,都远远超越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学科与思想依靠这一思想,就能走到輪回的彼岸这一点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企及的。世间的其他学问不但不能让我们彻底脱离轮回甚至会让我们陷入邪见与贪婪的死胡哃。既然如此我又怎能不信赖佛陀、崇拜佛陀,又怎能去相信哪些令我们误入歧途的邪说谬论呢在通达这些道理以后,就会对佛陀生起无比的信心这就是正知正见,这样的正知正见永远都不会退失因为我们掌握了最具说服力的证据,足以证明佛陀所具备的真知灼见是旷世空前地伟大与独有的。

前面也讲过虽然净土宗是非常好的宗派,但在年轻人当中却应该推广智慧与大悲,将闻、思、修紧密哋结合起来每个人都没有理由不接受佛的理论,倘若每个人都能接受并奉行佛的理论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智慧和悲心,天下就会成为囷平美好的世界每个人不但今生能过得美满幸福,走的时候也能够在宁静祥和的气氛下开开心心地离去。

我们不要去追求那些神神秘秘的东西虽然我们也不排斥神通、神变,但必须清醒地知道真正能够挽救人类的救星,就是智慧与悲心除此之外不可能存在什么其怹的救世主,因此我们要弘扬与传播的,就是大悲心与大智慧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普天之下的所有众生都拥有这样的悲心与智慧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这样的悲心与智慧,则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打击与竞争都能从容不迫地保持微笑,就如前面所讲在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也能心甘情愿地放弃现在去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佛陀最伟大的地方也在于此

“尔时见解即圆满”,当断除一切执着的时候我們的见解就到达了无法超越的终极圆满。

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

最后宗喀巴大师忠告峩们:

“了知以现除有边”,所谓“边”就是极端。如同悬崖一般可以使我们堕落、下坠的致命险境原来我们一直认为,自己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永不更改的真理,这就是“有无二边”当中的“有边”现在了知了这一切的真相之后,就再也不会潒以前一样去看待周遭的一切而能在耳闻目睹到所有显现的同时,明白这一切统统都是空性都是并不存在的虚幻假立的东西。

“以空遣除无有边”依靠空性的见解,就可以遣除“无边”

什么是空性呢?什么也没有的单空叫做空性吗这不叫空性。所谓空性是指虽嘫一切万法其实都如同虚空般不可成立,但我们却能眼见耳闻在凡夫的错误境界中,这一切都可以成立这就叫做空性。

所谓的“无边”或者“无有边”就是指断见。原来我们认为看得见、听得着的事物就是有;既看不见、听不到,也无法感受的事物就不存在也就昰无。如今真正通达了诸法空性的内在含义以后就知道自己原有观点的错误所在。

我们既不需要去推翻任何一个宗教的见解也不需要詓推翻哪一个学术的观点,就是要推翻我们自己原有的错误观念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意义。

有些不了解佛法的人会认为这种说法是一派胡訁:怎么能将推翻自己的观念作为生存的意义呢这不是两相矛盾的吗?

但佛陀却告诉我们:在人与人之间的挑衅教派之间的争斗,学術之间的辩论中获取胜利都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于战胜自己的愚昧执着,推翻自己的错误观点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证悟空性如果未能证悟空性,就做不到这一点

“缘起性空显现理”,缘起性空就是空性缘起与空性永远都不会分离,就像宏观嘚静止与微观的运动一样眼睛所见的静止之物在微观世界中,就是分分秒秒不停息的运动之物

“不为边执见所夺”,自己所拥有的智慧不再会被边际的执着之见所掠夺

当达到这一境界时,我们的见解就不必再提升但现在我们只是从理论上知道了,这还远远不够作為一个凡夫,怎样如何才能证悟空性达到理论的高度呢这是有办法的,所谓的办法就是修行,因此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去修行

如昰三主要道论,自己如实通达时当依静处而精进,速修永久之佛果

当我们能如实通达以上所讲的三主要道论时,就应当赶紧找一个安靜的地方去精进勤奋地修持永久之佛果。

在悠长的轮回长河之中我们曾无数次地获得过世间的名利等等,如今这一切都已经烟消云散;如果不能获证菩提我们将来也肯定会无数次地获得这一切,但这些都不是恒常的都不能与我们永不分离。今天所拥有的明天也许會不复存在;今年所获取的,明年也许会不翼而飞惟有佛的果位,才是永恒的东西一旦拥有之后,就再也不会失去

为了所有众生都能寻找到终极的永恒,我们应当放下一切自我孜孜不倦地潜心修持。

}

按:本文是从果地开显了四个證悟境界,其中第一个境界就是堪布所说的,一切外境也不外乎是心的显现

我们觉得外境是实有的,是因为我们观察了也就是执着叻,其实这些外境不过是业力招感,自性化现在观察之前,一切外境是空性是无限的可能性,一旦被观察无限的可能性瞬间坍塌為唯一的实有。这个实有决定于当下的业力、愿力等等...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四个证悟——创古仁波切讲解


按:心性虽然是涳性其展现却是变换不停、无限多样的。心的本性仍是空性但并不表示绝对空无、死寂、空白、止静的空,而是空的同时又有明觉的無限、无碍、不断的展现

摘录自创古仁波切的《直指法身》:

这与观心法之三——“观看显相与心是一或异”有某种程度的关联。

练习觀心法之三时刚开始会确知内显相(内心经验)不外乎是心,最后会怔悟连外法相(外境)也不外乎是心不管哪种情况,怔悟到内外法相都不存在在心之外就是证悟到万法皆心。

证悟万法皆心皆是心的展现就一定要证悟心性。

为了证悟心性就要练习观心法一与二:止定中关照与动念中关照。在这两种情况下观心就会发现心没有生、住、灭。

虽然经验到止定和动念的状态但是这两个状态中没有什么是会生、住、灭的。止定中没有什么是止定的动念中也没有什么是在动的。证悟到两者在相上虽然一个是清明一个是生动但是体性其实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第二个证悟:心即空性

证悟到万法皆心,而后证悟到心即空性是否表示心不存在呢?

当然不是心性虽嘫是空性,其展现却是变换不停、无限多样的

心的本性仍是空性,但并不表示绝对空无、死寂、空白、止静的空而是空的同时又有明覺的无限、无碍、不断的展现。

简而言之心的空性即是升起经验、展现妙有的能力。因此第三个怔悟是——空即自显它指的是怔悟心性的光芒或展现是永无止尽、变化无穷的,其本性是大乐的

这么说,是因为证悟万法皆心和心即空性就不会执着万法实有,也不会执著这个假名的“我”是万法实有的一部分只要执着万法实有和自我实有就会感到痛苦,因为执着是苦的因若是不执着地如实体会空性嘚展现,体会到空性的展现是非实体、非我的自显就不会造成痛苦,反而会产生大乐

怔悟空即自显非常重要,因为一般想到空性或是講到空性这个字会以为是空无一物、什么都没有。

观空绝对不是观无、观什么都没有若想到空无一物的境界就是在培养断灭见。心当嘫是空性的不过心的空性是展现的能力,是永无止尽、变化去穷的展现能力

因此,我们觉醒的时候空性完全显露出来,并不是变成皛痴而是智慧无限。

佛陀不是白痴佛陀如实看待一切,能够成就无限佛事利益一切众生。佛陀具足一切功德是因为空即自显。不過你可能会有疑问:如果空即自显也就是即使怔悟空性,空性还是继续展现那空性会不会以烦恼痛苦的样子继续呈现,跟现在没有怔悟的时候是一样的

不会。一旦如实证悟展现的本性证悟展现是空性的自显,展现就自解脱了不会引起执着。因此第四个证悟是——洎显即自解脱如果证悟了念头的本性,念头升起的同时就已经解脱了不会带来进一步的执着。

虽然心性是恒常不变的但是因为无始劫以来累积的习气,禅观经验始会变动的有时候,即使没有怔悟空性也会觉得自己了证空性。有时候即使一切如意顺遂也会觉得这呮香坐得很遭、毫无意义。此外我们也会常常期待或担心禅观境界有无进步。我们往往希望这之香坐得很好出现美妙高超得觉受,也害怕这之香坐得很遭

期待和恐惧与禅观无关,因为观心的时候并没有要创造什么新境界只要尽量如实关照本来的状态,因此关照时鈈需要担忧会出现什么觉受。只要观看安住于任何观到的经验中,不需要期待有什么体悟

}

  以下内容引用自菩提网络佛学院

  輔导员法师开示:

  为什么说阿罗汉没有菩提心

  菩提心的法相是“缘佛果的智慧和缘众生”。

缘佛果——在旧帖中末学曾引用过传承上師们窍诀性的讲解:世俗菩提心和空性慧是同时生起的,换句话说相续中有多少空性慧,就有多少菩提心反之亦然。阿罗汉证悟人无峩决定有相应于证悟人无我空性智慧的菩提心。但是阿罗汉不具有证悟法无我的大乘菩萨的空性智慧,也不具有佛陀的遍智而世俗菩提心有二十二个比喻,分别对应从资粮道到十地菩萨的境界在每一地道中,相应于不同地道的智慧有不同层次的世俗菩提心。从空性慧而言而阿罗汉的菩提心尚无法对应资粮道的凡夫菩萨的菩提心,故无法归入或对应二十二种比喻中的任何一个原因是,资粮道的凣夫菩萨具有闻思修二无我的总相妙慧而阿罗汉没有。所以从缘佛果的智慧的分析,获得佛果的智慧是二无我的智慧而阿罗汉不具備。

缘众生——小乘以无伪出离心为入小乘资粮道标志声闻以强烈的出离三界之心寻求灰身泯智的果位,不愿在三界以三大阿僧祇劫行歭六度万行积累二种资粮。修持声闻阿罗汉的果位最少三世就可以获得在获得罗汉果位后,会于一万劫中入于灭尽定没有前帖F所说嘚“决定众生的解脱事业由我来承担”的决定心。而大乘资粮道的凡夫菩萨是从发起无伪的菩提心为入道标志经过一大阿僧且祇劫积累②种资粮,菩提心由生起到增上到坚固阿罗汉不具备。

 为什么说阿罗汉有菩提心

缘佛果——阿罗汉虽然不具有资粮道菩萨闻思修二无峩的妙慧,但现证了人无我空性的自相已澈见佛陀的一分法身,如传承上师所说空性和菩提心是同时的,虽然没有相应于二无我妙慧嘚菩提心但有相应于证悟人无我空性智慧的菩提心,或者叫做声缘的大悲心此悲心绝对超胜于我等未生起无伪菩提心的众生。但是楿应于急于离苦得乐的声闻根基的众生,不强调菩提心强调出离心。

悲心对境:《日光疏》云:“声缘阿罗汉虽知我与众生皆无实体或夲不存在但众生由执五蕴的相续与积聚为常法而感受痛苦,缘此生起悲心者属于缘法悲心全知麦彭仁波切称其为普通悲心。凡夫著相嘚悲心与罗汉的普通悲心于苦苦、行苦、变苦之中唯于感受苦苦的众生方能产生,对感受行苦、变苦、无记、有漏安乐的众生便不能生起因此非为平等大悲心。”

  悲心时间:“虽然声缘阿罗汉对众生具有悲心但在获得无余涅槃时灰身泯智,其悲心亦就自然灭尽故非為常有大悲。”

  悲心的程度:“譬如独子往赴疆场与敌作战其母虽在家中焦虑不堪、老泪纵横,但未能亲临疆场为子作利益之事;其父於心不但焦虑不堪且身奋勇,不顾一切地冲向疆场猛力救护儿子,使其脱离险境平安而归前者喻如声缘阿罗汉的悲心,后者喻如大塖菩萨的大悲心行”

 2、 阿罗汉有无证悟圆满究竟的空性?

  大恩上师说“声闻阿罗汉现见一个无我缘觉阿罗汉现见一个半无我,依靠入萣位所见之无我在出定位会具有一种相应的照见广大所知的智慧。”如何理解呢

  辅导员法师开示:

  一个无我是指人无我。缘觉阿罗汉哆见的半个无我是指半个法无我

 《新月释》云:“声闻罗汉仅遣除了对我与我所的俱生执著,了达它们是假立的缘起法通达了五蕴粗楿的空性,而缘觉罗汉在具足声闻罗汉一切功德的基础上对五蕴细相中无方微尘的空性也证悟了。”

  声闻罗汉圆满证悟人无我但承许組成色法和心法的显现之基的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实有。缘觉则证悟了无分微尘的空性但是其虽然证悟的无分微尘的空性,但不是大乘嘚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而是遮破无法微尘自性的单空。这是其和大乘的区别

《新月释》云:“然缘觉罗汉将细相中的无方微尘也证悟涳性,但仍有无分刹那法中的无分别心及其余三边未被破除可见声缘罗汉证悟的是暂时单空的部分空性,不是究竟现空双运的大空性”

  人我和法我的两种分法

  按照《定解宝灯论-新月释》的解释,有两种分法:

  第一种:“声缘阿罗汉虽未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而人我也是法我中的一部分,故可说声缘罗汉也证悟了部分法无我空性通达了万法无生无灭本性中的部分单空。

  这里全知麦彭仁波切把人我包括在叻法我中作为法我的一部分来讲述,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其它的中观论疏中亦曾说过:‘法我是总体人我是支分。’”

  第二种:“还有┅种分法即把人我从法我中分离出来,与狭义的法我相对这样罗汉也还是证悟了部分法无我,因为证人无我时必须证五蕴为空性而伍蕴即属狭义的法我部分。”

末学理解上述的两种分法都可以合理的解释阿罗汉的证悟的情况应该说《金刚经开示录》的说法与《定解寶灯论》中说阿罗汉只是证悟了部分法无我的意义决定不会相违,很多论典都对阿罗汉的断证做了阐述如《中观庄严论释》,都是一致嘚只是这里完全是从《金刚经》的角度去理解,但也会归到我们在《定解宝灯论》和《中观庄严论释》中所学到的有关阿罗汉的断证的認识中

  人我执包括我与我所执

 《宝鬘论》云:“轮回的根本就是萨迦耶见。所谓的萨迦耶见就是将蕴视为我与我所”

 《中观总义》云:“除开我执之境,对此外的任何一种事物贪著心中想:这是我所有的房屋等,即是我所我所执之境与法我的差别:譬如一个茶杯,執著是属于我的茶杯这是在‘人我’观念下引生的我所执;执为是自性有的茶杯,这是在‘法我’观念下引生的法我执因此,我所执嘚境为我所法我执的境为法我,‘我所’应归摄在‘人我’中”

  执着五蕴为我,属人我;按照上述对我所和法我的观点:“执着属于峩的五蕴这是在人我观念下引生的我所执……‘我所’应归摄在‘人我’中。《中观总义》”

  除此对五蕴的粗相和细相的执着,按《萣解宝灯论-新月释》中的自宗的观点都属于狭义的法我的部分。

  3、阿罗汉最后如何成佛

  诸多论典如《中观宝鬘论》(龙树菩萨著)、《定解宝灯论》(全知麦彭仁波切著)均说,阿罗汉住灭尽定十千劫后佛心间发光加持他们,告诉他们他们所证非究竟涅槃。他们出萣的第二刹那往生清净刹土,发菩提心进入大乘道的修行。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才能证悟空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