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片镁与稀盐酸反应现象不反应,能写成无明显现象吗?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作者:徐艺展等&&&&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
[讲述] 在实验台上,有下列物品:锌片、铜片和稀硫酸,一个带盖的塑料盒和几个烧杯。此外,还有导线和电流表。下面请同学们依次完成下面的实验。首先,请大家按照幻灯片上的要求,将Zn片和Cu片各自插入稀H2SO4中,观察反应现象。大家可以将稀硫酸倒入到塑料盒中,大概装一半就够了。
[ppt演示] 实验1. 将Zn片插入稀H2SO4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实验2. 将Cu片插入稀H2SO4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实验3.取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装有稀H2SO4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实验4.用导线将插入稀H2SO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 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引导观察。
[提问] 请做完实验的同学来描述一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做解释。
[学生回答] 1. 第一个实验中,锌片插入稀H2SO4后,锌片表面有气泡产生,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这是因为锌是活泼的金属,在金属活动顺序表排在氢的前面,它能与稀H2SO4反应,置换出氢气。
&&&&&&&& 2.第二个实验中,铜片插入稀H2SO4后,无明显反应现象,这是因为铜是不活泼的金属,在金属活动顺序表排在氢的后面,它不能与稀H2SO4反应,置换出氢气。
3. 第三个实验中,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稀H2SO4后,锌片表面有气泡产生,而铜片表面仍然无明显反应现象。这也是和金属活动顺序表表述是一致的。
4.第四个实验中,用导线连接两块金属片后,锌片表面仍有气泡产生,但同时铜片表面也有气泡冒出。这点和我们所学的似乎有差别,不知道怎么解释。
[讲述] 他回答得非常正确,锌是活泼金属,能和稀H2SO4反应,置换出氢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表示如下。
[板书] Zn + 2H+ = Zn2+ + H2↑(氧化还原反应)
[讲述] Zn片溶解形成锌离子,而溶液中的氢离子得到电子形成氢分子。反应中,锌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氢离子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反应中存在化合价的升降,因此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而铜在金属活动顺序表排在氢的后面,在常温常压下,不能和稀酸置换出氢气。
两种金属同时放入稀H2SO4后,并没有改变原先的结论。但用导线连接后,我们可以看到在铜片的表面也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了,而锌片表面的气泡则减少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连接起来后,铜片可以与稀H2SO4反应了,而锌片则不再溶解了吗?这不是违反了金属活动顺序表吗?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段时间,就会看到锌片表面气泡虽然减少,但是,锌片体积变小了,说明锌片仍然继续溶解。我们可以写出锌片上的反应式:Zn失去电子生成Zn2+溶于溶液中,Zn是活泼金属,本身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铜片体积没有变小且溶液的颜色并没有变蓝,这表示没有铜离子形成,铜片没有溶解,说明铜片本身并没有参加反应。但铜表面产生的气体,则是溶液中H+从铜表面得到电子后,所生成的H2,由于这里它得到电子,这属于还原反应。
[引导] 铜片并没有溶解,也就是铜并没有失去电子,那么在它表面氢离子形成氢分子所需要的电子是怎么得到的呢?我们比较第三和第四个实验,发现两套装置的差异仅仅在于多了一跟导线,多了这根导线后,铜片表面就放出了氢气。导线有什么作用?导线可以用来连接电路,使电子能够进行定向流动。那么电子可以由谁来提供,是不是锌?锌失去电子,形成锌离子,电子可以直接进入溶液中,也可以经过导线到达铜片,然后由铜片进入溶液中。也就是锌所失去的电子经由导线达到铜片,然后提供给溶液中的氢离子形成氢分子。电子的定向移动可以用什么来测试。是不是可以用电流计?电子通过电流计会使其指针发生偏转。现在,请同学们在导线间接入一个电流计来验证我们刚才的推理是否正确。
&&& 请大家注意连接电流计的时候,大家用黑色的导线将锌片和电流计的黑色接线柱连接,将铜片与电流计中的红色的接线柱连接,最好用量程是0.6mA的,因为量程小,其灵敏度更高。
[讲述] 现在,我们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请大家注意观察电流计上指针的变化。(操作之)。大家看到了,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导线中有电流通过。因此,像这样一个装置,就将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我们就称之为原电池。
[引导] 这里,我请大家注意观察一下,连接电流计后,电流计的偏转方向是向顺时针方向偏转。我们根据物理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只有当电流从电流计的红色接线柱进入,从黑色接线柱流出时候,这也说明在这个反应中锌片是原电池的负极,铜片是原电池的正极。
[设问] 那么,原电池装置是如何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它的工作原理。
[板书] 二、工作原理
[讲解] 我们刚才已经分析了两个电极上面发生的反应。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两个电极间电流流向与电子流向。我们可以从灵敏电流计上看到,电流的方向是由铜片流向锌片。我们知道,电子带负电荷,其流向与电流流向相反,因此,电子的流向是由锌片经由导线流向铜片的。我们把原电池中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叫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叫正极。电子流向是通过原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氧化剂从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这两个反应均是在电极上进行的,我们称之为“电极反应”。
[讲解] 将两极的反应合起来即为电池总反应。
[引导] 这与我们刚才直接将Zn片插到稀H2SO4中的反应是一样的。由此,我们发现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将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在正、负两极进行,还原剂(负极)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给氧化剂,从而产生电流,从而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请遵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4发现相似题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 【范文十篇】
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
四川省二〇一五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化学学科实验操作试题(五)
探究稀盐酸与氧化铁(或铁锈)的反应
(考试时间:10分钟)
一、实验目的:探究稀盐酸与氧化铁(或铁锈)的反应。
二、实验用品:
试管(Ф20mm×200mm)1支、药匙(或纸槽)、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洁净纸、抹布。
氧化铁(或铁锈)、稀盐酸。
三、实验步骤:
1.检查仪器、药品。
2.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氧化铁(或铁锈),再加入约2mL的稀盐酸。
3.向监考教师报告实验现象和结论。
4.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四川省二〇一五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化学学科实验操作试题(五)
探究稀盐酸与氧化铁(或铁锈)的反应
(考试时间:10分钟)
一、实验目的:探究稀盐酸与氧化铁(或铁锈)的反应。
二、实验用品:
试管(Ф20mm×200mm)1支、药匙(或纸槽)、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洁净纸、抹布。
氧化铁(或铁锈)、稀盐酸。
三、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确认成绩学生签字
范文二:铜 与 稀硝 酸 反应 制 取 一 氧化 氮 实 验 的改 进
氧 化 氮气 体 的 体 积 量 大 约
就 可 以 获得
实 验 目的
氧 化 氮 气 体 此时取 下 胶塞 吸 人 ? (
通 过 实 验 让 学 生 明显 的 观 察 到一 氧 化 氮 的 颜 以 及 一 氧 化 氮 与氧 气 反 应 生 成二氧化 氮 的颜 色 变 化 色
川 橡胶塞 再 次将 针头 封闭 观 察 气体 的 颜色 变 化
# 实 验 完 毕 将 针 头 插入 氢 氧 化 钠溶液 中 使 注 射
器 中的 物质 全 部被氢氧 化钠溶液 吸 收
? 通 过 实 验 培养 学 生 保 护 环境 的 意识
实 验说 明
实验 用 品
门 稀 硝酸 + ,
的配 制 要 求 比 较严 格 稍
注 射器 印
橡 胶 塞 稀 硝酸
浓 则 有二氧 化 氮 气体 产 生 稍稀 则 反 应速 率 缓 慢 且 还需
要 加 热 影响实 验效 果
氧化钠溶 液
注 射 器 的 大 小 应 视 实 验 效 果 而 定 若 为演 示 实
实 验操 作
验 可选 用 印
注射 器 若 为分 组 实 验 学 生 选用 / 0
将 两 片 圆 形 铜 片放 人 注 射 器 中 铜 片 直径 与注 射 器 内径 一致 并将 空 气 尽量排净
注 射器 即 可 实 验 时 往 注 射 器 中放 入
片铜片 吸人
* % 稀硝 酸 后
立 即 用 橡 胶塞 封 闭针 头
内实验 即可 完 成 # 在 整 个 实 验 过 程 中 由于 控 制 了 有 毒 气 体 的 散
产 生 的气 体 将 手柄 向外 推 出 由 于 注 射 器 无 色 透 明 以 有刻度 因 此 可 以 很 直 观 地 观 察 一 氧 化 氮 的 颜 色 及 产
逸 所 以 防 止 了 对 环 境 的 污 染 同时 培 养 了 学 生 的 环 保
制备氢 氧化 亚 铁实验的改进
实验 目 的 运用 碘 氧化法得 到 亚 铁 离子 在 弱 碱 性条件 下 制备
本 实 验用 碘氧化 法 制碘化 亚 铁 代 替 传 统 的用 硫
氢氧 化 亚 铁 加 强课 堂 演 示效 果
酸 与铁 反 应 制 硫 酸 亚 铁 由 于 碘 离 子 的强还 原 性 因 此
碘 化 亚铁 可 放 置 较 长 时间不被氧化 使实验简易 方 便
实验 用 品
? 因 为亚 铁离 子在
左右 便 会 以 氢 氧 化亚
还原 铁 粉 晶 体 碘 氨 一 氯 化 铁 缓 冲 溶 液 离 心 试 管 小 试管 药 匙 长 胶头 滴管
铁 的形 式析 出 所 以
太 大或太 小均不利 于 氢 氧化 亚
铁 的制 备 使 用 氨 一 氯 化 馁缓 冲 溶 液 便 于 将 州 控 制 在 弱碱性 条 件 下 而 且 使 用 缓 冲 溶液 可 以 控 制 声 稳定 在
一 个 比 较 小的 范 围 内
克 晶 体 碘 的试 管 中 加 人
克 还原 铁 持
# 利 用这 种 方 法 制 备 的氢 氧 化 亚 铁 沉淀 白色 可 保
8 个小时 若 用 特 殊方 法处理 例如 加 液 体 石 蜡 ) 液封 白色 可 保持 ? 个 小时 将 氢氧化 亚 铁 沉 淀上 层 清
粉 使 之 覆盖 于 晶体 碘 上 注 人
毫 升 经 煮 沸冷 却后 的
蒸 馏 水 待 反应 后 振荡 试 管 静 置 即 得浅绿 色 的 碘化 亚 铁溶 液
液倒 出 加人 自来水 白色沉 淀 很 快 变 为灰 绿 色 最 终 变
? 在离心 试 管 中加 人
毫 升 用 煮 沸过 的 蒸馏 水 配
制 的氨 一 氯化 铁 缓 冲溶 液
为红 褐 色 8 ) 缓 冲溶 液 的 配 制 称 取
克 固体 氯 化 钱溶 于 少
# 用长 胶 头 滴 管 吸 取 碘 化 亚 铁溶 液 将 尖 嘴插 人
量 水 中 加 人 ( 毫升 浓氨 水 然后 移 至 5
0 毫 升 容 量瓶
氨一 氯 化 钱缓 冲溶 液 的 液 面 下 慢 慢 挤 压 胶头 即 可 看
中 加 水稀释 至 刻 度
到 在尖嘴 处出现 白 色 絮状沉 淀
范文三:由“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而引发的探究
安县花荄镇初级中学校 李芝强
在进行初三化学实验复习时,涉及到有关溶液中粒子性质的探究,教师做了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演示实验,并由此实验引发了探究。
教学过程:
“通过实验同学们都观察到,氧化铜可以溶于稀硫酸中,那么,请大家思考下,是稀硫酸中的哪种粒子使氧化铜溶解的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
同学们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个别小组讨论。
“请第二小组同学说出你们组的假设与实验设计。”
甲同学同学回答:“稀硫酸中有H+、SO42-、H2O三种粒子,我们组的假设是H+使CuO溶解的。”(其它小组的同学频频点头,看来同学们的假设基本相同。)“实验设计为:取二支试管分别放入CuO少许,第一支试管中加入一定时的水,CuO不溶于水,可排除水的干扰;第二支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钠溶液,CuO也不溶解,排除SO42-的干扰,从而证明是H+使它溶解的。”
甲同学同学的话音刚落,乙同学同学站起来说:“根本不需要加水,只加硫酸钠溶液就可以了,因为硫酸钠溶液中同时有SO42-和水分子。”
乙同学同学自信的坐下了,而二组同学却脸红了。教室里异常的安静。 看到这种情况,我说:“两组同学想的都非常好,要证明某种粒的性质,我们用实验方法逐一排除溶液中同时存在的另一些粒子的干扰,这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二组同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好;而有时,另一些粒子会同时存在于另一种溶液中,就如刚才提到的硫酸钠溶液,同时有SO42-和水分子,使用在这道题中,步骤更为简单。所以两组同学的表现都很好,其它组有没有不同方案呢?”
这时,教室里气氛活跃起来,其他组同学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组丙同学:“我们组为了证明是H+使之溶解的,另选两种酸,稀硝酸和稀盐酸,二者均可使氧化铜溶解,在三种溶液中都含有H+ ,所以可证明是H+使之溶解的。”
“三组同学找到了常用的另一种方法,我们把它称之为归纳法。”
“我们组是在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粒,使之充分反应后,再放入少许CuO,CuO不溶解。原因是锌粒与稀硫酸中的H+发生反应,溶液中不存在H+,所以CuO未溶解。从而证明是H+使之溶解的。”五组同学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设计。
“五组同学给我们找到了分析粒子性质的又一方法:欲擒故纵,想证明其性质,却将其转化,其余的粒子不具备它的性质,从而将其性质得以证明。”
听完我的话,教室里热火朝天。
“也可以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可以加入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
看着同学们兴奋的样子,我感觉今天的课非常成功。于是我说:“同学们思维很活跃,通过这道题,我们分析出这类型题的解题方法。那么,同学们能否举出一些类似题目呢?”
“稀盐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什么粒子起作用的呢?”
“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使得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是什么粒子起作用的呢?”
同学们不仅设计出了题目,而且用简单的方法证明了猜想,这节课的任务胜利完成。我正准备结课时,丁同学说:“碳酸钠溶液有涩味,是什么粒子使它有涩味的呢?”
“这道题分析还是不分析,是不是放的有些太宽了呢?”我心里思索。这时,教室里已经沸腾了,同学们讨论正烈。
“不是水分子,因为水本身没有味道。”
“不是Na+,食盐中含有Na+,但没有涩味。”
“不是CO32-,因为我们常喝的碳酸饮料没有涩味。”
教室里安静下来,同学们期待的眼神看着我。
我想了想说:“这道题提的很好,它补充了溶液中粒子性质的探究。大多物质溶于水时,只是发生了电离,而某些物质溶于水时,却与水发生了比较复杂的化学变化。这就是为什么碳酸钠溶液有涩味,但并不是Na+、CO32-及水分子的原因。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同学们掌握只发生电离的,而另一部分知识上高中后我们将会学到。”
科学探究是新课标的一项内容,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本节课学生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较好地完成了溶液中粒子性质的探究。
在探究活动时,教师起指导作用,而学生则是探究的主体。只要教师作好科学合理的引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要想做好引导,在课前教师就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问题的处理和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在这节课中,由于教师考虑不周,导致学生提出碳酸钠问题时有些措手不及。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探究活动有很多,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时,教师不仅要备好教材,更要备好学生。
范文四: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怎样验证发生了化学反应
◇因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所以可以用酸碱指示剂证明其发生了反应,如无色的酚酞试液。
先在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这时溶液呈现红色(因为无色的酚酞试液遇到碱性溶液呈红色)。
然后在上述红色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会发现红色逐渐退去至无色(溶液不是红色了,说明溶液不显碱性了,既而说明氢氧化钠反应掉了,也就是说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当红色突然变成无色是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继续滴加盐酸的话,盐酸过量,溶液呈酸性。
◇采用酸碱滴定法,去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加入几滴酚酞,见溶液变红,然后慢慢的滴加稀盐酸,见溶液从红色变为无色,即证明氢氧化钠跟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 酸碱指示剂除了酚酞为可以用石蕊指示剂等。
试题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OH+HCl═NaCl+H2O NaOH+HCl═NaCl+H2O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是: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得溶液的pH.
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得溶液的pH. .
(2)简述强调“测得的pH小于7”的理由:盐酸过量,这时溶液呈酸性,所以溶液的pH小于7.
盐酸过量,这时溶液呈酸性,所以溶液的pH小于7.
方案二: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该小组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酚酞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②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1)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CO2═Na2CO3+H2O .
(2)为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实验中“加热”和“滴入植物油”目的分别是除去溶液中的氧气
除去溶液中的氧气
、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
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
.实验结果表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3)为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由此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结论1:说明Na2CO3溶液呈碱性;
结论2:说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
(4)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很大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浓度过大:①实验方法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几滴酚酞试液,可观察到溶液先变红色,过一会红色消失.再向溶液中加入水进行稀释,观察现象.②观察到的现象溶液又变成红色.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猜想与事实验证;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溶液的酸碱度测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分析:方案一
测定溶液的pH要将待测液涂在pH试纸上,把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用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时,如果盐酸过量,则导致溶液的pH小于7.
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因为氧气是不易溶于水,所以空气中的氧气有一少部分会溶于水,加热可把水中的氧气除去.植物油浮在水面上,能防止氧气进入溶液.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可用稀释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方法检验浓氢氧化钠能使变红的酚酞试液的红色消失.解答:解:方案一
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钠和水,故填:NaOH+HCl═NaCl+H2O;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是: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得溶液的pH,故填: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得溶液的pH;
(2)盐酸过量,这时溶液呈酸性,所以溶液的pH小于7,故填:盐酸过量,这时溶液呈酸性,所以溶液的pH小于7.
(1)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填:2NaOH+CO2═Na2CO3+H2O;
(2)水中溶有少量的氧气,加热是为了除去溶液中的氧气,滴加植物油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故填:除去溶液中的氧气,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
(3)碳酸钠虽然是盐,但是它的水溶液显碱性,故填:碱;
(4)可以采用向浓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的方法来证明,故填:①实验方法: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几滴酚酞试液,可观察到溶液先变红色,过一会红色消失,再向溶液中加入水进行稀释,观察现象.②观察到的现象:溶液又变成红色.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酸碱中和反应以及酸碱性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相互作用的情况,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求同学们加强对物质性质的识记,以便灵活应用.
(1)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方程式是:
NaOH+HCl=NaCl+H2O
(2) 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方程式是:
NaCO3+HCl=NaCl+H2O+CO2 (气体符号)
由此可见,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没有气体生成,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有气体生成。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跟稀盐酸反应的现象是产生气泡。
接下来再分析:(1)氢氧化钠是碱,呈强碱性。 (2)碳酸钠是盐,也呈碱性。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氢氧化钠的碱性比碳酸钠的碱性要强得多。
根据化学反应中:酸碱中和反应,如果酸是不变的,而有若干种碱和酸反应,酸总是先和碱性强的反应,碱性强的反应完了才与后面的弱碱反应。 反过来,碱不变,酸有若干中的情况也一样。
所以,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混合后跟稀盐酸反应,由于氢氧化钠的碱性比碳酸钠的碱性要强得多,盐酸先跟氢氧化钠反应。
所以一开始是不会有现象的。
试下面方法:
①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剂,观察溶液的颜色。
②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
③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溶液刚好改变时,停止加酸。
④再测溶液温度。
范文五:实验室用大理石(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实验结束后,锥形瓶 内已无气泡产生,但还有少量固体剩余.小文和小明对锥形瓶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展开辩论: (1)小文说:因为瓶内有固体剩余,所以溶液中只有氯化钙而无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小明不完全同意小文的说法,请你说出小明的理由 盐酸过量,剩余固体可能完全是杂质
(2)按小明的猜想,写出溶液中溶质成分的几种可能
CaCl2 和 HCl 、CaCl2;(最少写两种)
(3)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情况,设计实验证明,完成下列探究报告: 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及结论
氯化钙和盐酸
取少量,加石蕊试液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有盐酸和氯化钙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专题:填写实验报告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1)根据碳酸钙和盐酸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
根据碳酸钙全部反应而盐酸过量进行分析, (2)根据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或者盐酸过量或者碳酸钙过量进行分析, (3)根据猜想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 (1) 解: 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 水和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如果碳酸钙全部反应,剩余的固体全部是杂质,盐酸过量的话,题中的现象也满足,故答案为:盐酸过量, 剩余固体可能完全是杂质; (2)盐酸过量,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有剩余的盐酸和生成的氯化钙;碳酸钙过量,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 质只有生成的氯化钙;两者刚好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生成的氯化钙,故答案为:CaCl2 和 HCl 或 CaCl2 (3)
实验现象及结论
氯化钙和盐酸
取少量,加石蕊试液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有盐酸和氯化钙
范文六:宿州市 2013 年初中毕业升学化学实验操作试题评分细则
试题一 鉴别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并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内容:1、用锌粒鉴别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2、用酚酞试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仪器药品:两瓶未知溶液【氢氧化钠溶液(2%) 、盐酸(1:2) 】 、酚酞试液、锌粒、镊子、 胶头滴管(放在烧杯中) 、试管(15mm×150mm)3 支、试管架、试管刷、擦纸、烧 杯(200ml)一个(贴标签回收锌粒) 、废物桶,废液缸。 评分标准 一、检查仪器药品是否齐全(1 分) 二、鉴别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5 分) 1、取一支试管,装入锌粒(方法:拿掉盛有锌 粒的瓶塞,倒放在桌上,一手横握试管,另一手用镊 子夹取锌粒 1-2 块放在试管口, 放下镊子, 将试管缓 缓竖起, 使锌粒慢慢滑到底部, 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盖上瓶塞,标签向外放回原处。用洁净白纸擦净镊 子) 。 (2 分) 2、 向盛有锌粒的试管中倒入 2-3ml 某种溶液 (倒 法:取下盛有未知溶液的细口瓶塞,倒放在桌面上, 一手持瓶,标签向手心,另一手持试管略倾斜,使瓶 口紧挨着试管口, 把液体缓缓倒入试管中内。 盖上瓶 塞,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 (2 分) 3、观察试管内的反应现象,判断出稀盐酸和氢 氧化钠溶液,并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1 分)。 三、探究中和反应(5 分) 1、打开盛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塞,将瓶塞倒放在 桌上,使瓶口紧挨着试管口,向试管中倒入约 2-3ml 的氢氧化钠溶液,盖紧瓶塞,放回原处。向盛有氢氧 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 2-3 滴酚酞试液震荡并观察 现象。 (2 分) 2、打开盛有盐酸试剂瓶的瓶塞,将瓶塞倒放在 桌上.用滴管吸取稀盐酸,取出滴管,悬空竖直在盛 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口上方, 滴管下方距管口 1cm 左右, 逐滴加入并震荡试管, 至溶液颜色刚好变成无 色为止。 (3 分) 四、填写实验记录(2 分) 五、洗涤、整理仪器(2 分) 将试管中废液倒入废液缸, 未反应完的锌粒倒入指定 容器,洗涤试管、胶头滴管等,整理仪器复位。 评分细则 检 查 后 未 向 老 师 报 告 扣1分 瓶塞未倒放 试管不横握 扣1分 扣1分
标签不向手心 倒液外淋 未注意观察现象
扣1分 扣1分 扣1分
取两种液体分别作实验的不扣分!
倒液外淋 扣1 分 滴管使用不当(包括未悬空、倾斜角 度过大、滴液外淋) 扣1分 未震荡试管 扣1分 未滴至完全褪色 扣1分 变色后再滴加 扣1分 若向滴有酚酞的盐酸中滴加氢氧化 钠溶液,至有红色出现,也可得分! 每空 1 分。第一题所填内容与实验事 实不符或对应关系错误,均不得分。 废液未倒入废液缸 锌粒未倒入指定容器 未复位、未
清洗 (扣完 2 分为止) 扣1分 扣1分 扣1分
范文七:一、问题的提出   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的反应一直是中学化学必做的演示实验。   旧教材中是直接在放有铜片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稀硝酸来完成的。   2003年人教版新教材有了改变:试管中加入铜片,再加入少量稀硝酸,立即用带导管的胶塞塞住试管口,并将导管通入另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观察现象。片刻后将胶塞取下,让空气进入,再观察现象。   2007年人教版新教材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在试管中放入一小块铜片,加入少量稀硝酸,立即用透明塑料袋将试管口罩上并系紧,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将塑料袋稍稍松开一会儿,使空气进入塑料袋,再将塑料袋系紧,观察发生的现象。   2009年江苏版新教材又有了改变:先将铜片置于试管底部,通过分液漏斗加入2 mL浓硝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倒置于水槽里充满水的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再向分液漏斗中加入5 mL水,稀释硝酸,继续收集产生的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这几套演示实验装置存在一些相同的弊端:   1.在实验开始前试管中就有大量空气,所以反应所产生的NO马上会被氧化成NO2,对观察无色的NO气体产生严重的干扰。   2.隔绝空气后收集到的NO很难再与空气接触,无法顺利看到纯净无色的NO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现象。   3.实验完毕后,无法使反应立即停止,一旦铜片和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过多,会使其向空气中逸散,污染空气。   因此,对实验装置的改进设计应有如下的几个要点:   1.反应开始前装置中没有空气。   2.铜与稀硝酸反应能自动停止,防止NO过多。   3.反应后,能有效地通入空气,证明铜怀稀硝酸反应生成NO;同时还要防止NO及生成的NO2逸散到空气中。   针对以上问题,大多数改进实验的装置设计都较为复杂,不太适合课堂教学。以下是我的改进实验装置,不仅装置简单,而且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二、实验装置的改进   方案一:可使反应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步骤如下,装置如图:   1.取一支分液漏斗置于铁圈上。   2.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硝酸,至液面离漏斗口1厘米左右(目的是不仅可避免塞胶塞时酸液外溢,又可防止空气残留)。   3.塞上带长颈漏斗的胶塞(事先捆上细铜丝),这时分液漏斗里缓慢发生反应,产生的气体压强加大使液体被缓慢地压到长颈漏斗中,直至铜丝与稀硝酸脱离接触,反应即自行停止。   4.打开分液漏斗的下口活塞,液体逐渐流入烧杯中,长颈漏斗中的液体也一起流下,使分液漏斗中的气体压强减小,空气被快速吸入分液漏斗中,使NO被氧化为NO2。   方案二:可以通入与NO不反应的气体如CO2,赶尽装置中的空气。   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为:先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钙固体,再向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并迅速盖上带铜丝和导管的橡皮塞,待反应完全后,将导管插入试管内接近液面,再将铜丝插入到溶液中,此时可看到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无色NO气体(如反应不明显,可稍加热),用注射器向试管内推入氧气,可看到无色NO气体变成红棕色的NO2气体。   方案三:可以用液体赶尽装置中的空气,实验步骤如下,装置如图:   1.分液漏斗活塞打开,从U型管的长管口注入稀硝酸一直注到分液漏斗的活塞处为止。   2.关闭活塞,此时可看到有气体生成(如反应不明显可放在热水浴中稍加热)。   3.当产生的NO气体将稀硝酸排入长管内,使铜丝与稀硝酸脱离后反应会自动停止,在U型管的短管内可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   4.如果将活塞慢慢打开,U型管长管中的稀硝酸又回落到短管内,分液漏斗中有红棕色的气体生成。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反应放在注射器内进行,反应前利用注射器的活塞赶尽装置中的空气。   实验步骤为:先把铜片放入注射器内,然后把注射器的活塞向内压,即利用注射器的活塞赶走容器中的空气。然后抽取一定量的稀硝酸,并用橡皮堵住针尖。待反应开始,随着气体的产生,活塞自动向外。能清楚地看到无色的NO气体(如反应速率慢,可把注射器放在热水中稍加热)。把橡皮去掉,抽取一定量的空气,又能明显地看到有红棕色的NO2生成。反应完成后,把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全部压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方案五:可以通入与NO不反应的气体如CO2赶尽装置中的空气。实验步骤如下,装置如图:   1.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向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钙固体,再从分液漏斗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稀硝酸。   3.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CO2气体已将装置内空气排尽后,关闭止水夹K。   4.将铜丝插入稀硝酸中(如反应缓慢可稍稍加热),反应片刻后待NO气体进入烧瓶后,由注射器(事先抽入一定量空气)向烧瓶内注入空气,可看到无色的NO气体转变为红棕色的NO2气体。   三、总结   这几套装置都能很好地杜绝生成的NO迅速与空气接触而使生成NO的现象无法看到,而且还能很好地防止污染空气,不失为平时课堂演示实验和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的良好选择。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学)
范文八:欺 
铜 与稀硝酸反应及一氧化 氮性质  实验 的联合设 计 
王 兵许  河北 省衡 水市饶 阳县 中学 
液、 蒸馏 水等 。  
三 、 验 装 置  实
如 图 2所 示 。  
四 、 验 操 作  实
41铜 与稀 硝 酸 反 应 的 实验 : .   ( ) 用 注 射 器 向 封 口、 净 的  1先 洁 药用 安 瓶 注 入 大 约 1 m 稀 硝 酸 , OL 然 
后将两根粗铜丝的其 中一端都打磨 
成 针状 再插 入 安 瓶 内 ,使 铜 丝 下 端  位 于液 面 以上 。   () lm 2 用 O L注 射器 将 安 瓶 内 的   剩 余 空 气尽 量 抽 尽 ( 2 3次 ) 再 将 内 无 空 气 的该  抽 — , 注 射 器 的针 头插 入 安瓶 内 , 意应 使 针 头下 端位 于液  注
面 以上 。  
图2   装置
Rl   - 装置 t  
在 以下缺 点 :  
( 1) 反 应 一 旦 进 
() 安瓶热水浴加热一会儿 , 下两根铜丝( 3给 按 也 
可将安瓶反放, 让铜 丝和硝酸接触 )观 察发生的实验  ,
现 象 , 以看 到 : 丝 表 面 有 无 色 气 泡 产 生 , 液 变 成  可 铜 溶 蓝色。 由于 产 生 大 量 无色 气体 , 内气 压增 加 到 一 定 程  瓶 度 时, 射器 的活塞被迫 向外移 动, 而在注射 器 内 注 从   收 集 到 无色 的 N 0气体 。  
行, 就难 以及时终 止。只得 等待 其中一种反应物反应 
完全 。   ( ) 便 于 收集 产 生 的 气体 , 无 法 进 一 步 进 行  2不 更 气体 产 物 的 性质 实验 。   ( )反 应 生 成 的 N 3 0气体 因接 触 空 气 生成 红 棕 色  的 N2气体 影 响观 察 N O O气体 的 颜 色 。  
()反应 生成的 N 4 0气 体 不 能 够 被 NO a H溶 液 吸 
() 4 当注射器 收集到大 约 5 LO气体 时, 移铜  mN 上
丝使 其 下 端 脱 离 液 面 ( 者 将 安瓶 正 放 铜 丝 和 硝 酸 脱  或 离 )反 应 随 即停 止 。将 注 射 器 从 安瓶 上 取 下 备 用 。再  , 用 另 外 一 支 干 燥 的 注 射器 , 用 上述 装 置 用 同样 的 方  使
法 , 取 并 收 集 约 5 LO气体 。 制 mN  
收, 造成环境污染 , 不利于培养 学生绿色化学理念 。  
有 鉴 于 此 ,现 将 铜 与 稀 硝 酸 反 应 的 实 验 加 以 改 
进。   二、 实验 用 品 
42一 氧 化 氮 的性 质 实验  . ( ) 解 性 。 将 盛 有 5 LO气体 注 射 器 的针 头插  1溶 mN
仪 器 :药 用 安 瓶 、 O L一 次 性 医用 塑 料 注 射 器  1m
入盛有水的烧杯 中, 吸入适量水振 荡, 观察现象 。可看 
到 气体 的体 积 无 明显 变 化 ,说 明 N O难 溶 于 水 且 不 与   水反应。  
药品:粗铜丝
、大约 4 o / m ] L的稀硝酸 、a H溶  NO 有机地结合起 来, 培养学生动手 的能力和热爱劳 动的  
品质 , 外 , 些 小 实 验 也 可 以使 用 我 们 身边 随 手 可  另 一 得 的物 品进行 ,瓶 瓶 罐 罐 当仪 器 ” 变废 物 为器 材 , “ , 可 
+一- 一+一 _ — 卜 — - —一一 + - +
. p 一? 一 + - — 一— -? -? - - — 卜 —一— 卜 — 卜 — 卜 — 卜 +
一 卜 . 4 -— - + ? — ? -, — - 卜 — _ 
总之 , 师 应 该 把 精 力 从 单 纯 的传 授 物理 知 识 转  教
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训练上来。在实践 中  
切 实 加 强 物 理 实 验 教 学 ,充 分 发 挥 小 实 验 的 积 极 作  用 , 小 实 验 说 明 大 道 理 , 激 发 学 生 学 习物 理 的 兴  用 对 趣 、 取知识 、 养科 学精神 、 高观 察能力 、 获 培 提 掌握 科 
以培养学生勤俭 节约的优 良作风 。学生做 小实验, 开 
放性 广 , 以和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密 切 联 系 , 因 特 网 , 可 如 学  生通 过 小 实 验 结 合 网络 技 术 , 以 更好 地 接 受新 的信  可
学方法 、 开发 思维能力 、 培养 良好 的综 合素质 等方面 
都 能起 到重 要 的作 用 , 可 收 到事 半 功 倍 的 效 果 。 也  
息, 阔眼界 , 开 活跃 思想, 扩大学 生的知识领域 , 培养 
学生 对 科 学技 术 的兴趣 。  
3 I :   ■—■■■  6■
l {D 21 g年 第 11 蝴   
探 究初 中数学课 兴趣教 学 
郭 建利  河 南省 洛 阳 市 东方二 中 
数 学 与 人 类 文 明 一 样 古 老 , 有 文 化 就 一定 有 数  学 , 学 与 人 类 的 生 活及 社 会 活 动 密 不 可 分 , 解 决  数 可
复 习题 , 旧代 新 , 学 生在复 习的过 程 中 自然 过渡  以 让
到新知识。铺垫教学符合循序渐进 的原则和知识迁移 
的规律 , 使学生在 已有 的知识基础上进 一步加深对所  学知识 的理解 , 自然获得 新知。数学知识有很 强 的逻 
辑 性 和 系统 性 , 般 来 说 , 知 识 都 是 旧知 识 的 引 申、 一 新  
各种各样 的问题 : 物、 食 牲畜 、 工具 以及其 他生活用 品   的分配 与交换 , 房屋 、 仓库 的建造 , 量土地 、 丈 兴修水  利、 编制历法等 , 随着数学 的发展 和人类文 明的进 步,   数学的应用逐 渐扩展到技术和科 学领 域 , 从古希腊开  始, 数学 与哲学建立 了密切 的联系 , 近代 以来 , 学又  数 进入 了人文科学领 域 , 并使 人文科 学的数学化成 为一  种强大的趋势。   由于 数学有重要的地位和作 用, 以每 个学 生都  所
有 学 习数 学 的
愿 望 ,但 为 什 么有 的 人 学 起 来 很 轻 松 ,  
发展和综合 。如, 精心设计 复 习提 问: 什么是有理数?   通过有理 数引 出了……这样 的数 叫无理数 , 这样 让学  生在 有理数 的基础上 来学 习无理数 、 实数 , 把新 旧知  识联 系起来 , 使新课不新 , 点不难 , 难 符合 学生 由已知  到未 知认识规 律 , 便于 学生理解 新知 识 , 养 了学生  培 的学 习兴趣 , 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的要求。  
二 、 设 导 语 , 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巧 激
有的人却 非常吃力?学好数 学有什 么法 宝吗?我 想是 
有 的 , 就 是 “ 趣 ” 爱 因斯 坦 说 过 “ 那 兴 , 兴趣 是 最 好 的老  师” 有 了“ 趣 ” 你 就 有 了 学 习 的 动 力 , 了学 习 的 。 兴 , 有  
教 师要上好每 一 节课 ,都 要力 求导语设 计 的新  颖, 它是上好课 的前提条件 , 精心设计 导语, 石头投  似 入平 静之水 , 奇峰突兀 而起 , 如 能使 学 生大脑保持 最 
兴奋状态。  
方向。那么如何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 呢?据 我的教 学  经验 , 我认为数 学课教 学 中应 注重“ 兴趣 教 学” 根据  , 中学生的心理特 征 , 他们在每 一节课上 的注意力并不  始终 如一。注意力一般集 中在前 半节课 , 如果教 师在  授课 时平铺直 叙 , 没有高 潮 的迭 起 , 生昕 起来 感到  学 枯燥 无味甚至感到厌倦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 堂的   教 学质量呢?我认为在 课堂教 学中, 抓住学生的学习“ 兴 
趣 ” 非 常 关 键 的 , 其 是 数 学 课 , 识 抽 象 , 辑 性  是 尤 知 逻
导 语 的 设 计 , 式 是 多 种 多样 的 , , 疑 导 入 、 形 如 设   情 景 导 入 、 观 导 入 、 日常 生 活 中 的 实 例 导 入 、 学  直 以 从
生熟悉地 社会现 象导入 、 用对 比实例 导入 、 意找  利 故 出错例 , 否定 中推 出结果 导入 、 住脉络 复 习法 导  从 抓 入等等可以调 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 注 重 语 言 的趣 昧 性 、 学 方 法 的 灵 活 性 。 应 教 以  调 动 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强, 这样 就决定 了数学教 学要突 出趣 味性 , 在教 学过  程 中注重从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兴趣教学”  :
1 .教师风趣 的语 言 ,可 以调动 学生学 习的积极 
性 , 引 学生 的注 意 力 。 吸  
数学课 中对铺 垫教 学法 的巧 运用 。 以使 学  可
生 产 生 接 受新 知识 的兴 趣  
2灵活的教 学方法也 能激起学生的学 习兴趣 。   . 如, 讲“ 平行线 等分线段定 理” 采用 “ 时, 引导发现 法” 通  ,
产 物 与 空 气 的 直接 接 触 ,便 于 及 时观 察 到 N O气
体 颜  色 的“ 来 面 目” 并 可 用 注 射 器 收 集 到 较 纯 的 N 本 。 O气  体 , 而 可进 行 N 性 质 实验 。 从 0的  
所谓 铺垫教 学 , 就是 在讲授 新课前 , 心设 计好  精
( ) 氧 气 反 应  向 盛 有 5 LO的 干 燥 注 射 器 内 2与 mN   吸 入 适 量 空 气。 观 察 注 射 器 内发 生 的 实 验 现 象 , 以 可   看到 : 色气体变成红棕色。 明 N 无 说 0易 跟 0 反 应 生成    红 棕 色 的 N  O 气体 。  
() 2 由于 实验在 封 闭体 系 中进行 , 无有 毒气体 排 
将该 注射器 的针 头插 入水 中并 向该 注射器 内抽 
入 少 量 蒸 馏 水 , 持 注 射 器 内的 活塞 位 置 不 变 , 察  保 观 发 生 的实 验 现 象 , 以看 到 : 可 红棕 色 气 体 变 成 无色 , 注 
射 器 内液 面上 升 , 明 N2 说 O 易溶 于 水 且 与 水 反 应 。  
放 , 免 了空气污 染, 避 废液容 易处理 。符合未来教育以 
及 科 学 发 展 理 念 , 而培 养 学生 环 保 意 识 。 从  
() 3 实验 中可随 时通过 上下移 动铜丝 , 以控 制 可  
反应的发生 、 快慢 和 停 止 。  
() 3 实验 完成后 , N O 用 a H溶液 等对废 气 、 液进  废
行处 理 。   五、 改进 意 义 
() 4 组装一套该装置器材简单 , 材料 易得, 变废为 
宝, 作方便 , 操 可进 行 多 次演 示。   ( ) 装 置 也 适 合 于 演 示 铜 与 浓 硝 酸 反 应 并 制 取  5该 N  实验。 0等  
() 1 该实验方法用 药用安瓶作 为反 应器使铜 与稀 
硝 酸 反 应 在 几 乎 隔 绝 空 气 的 条 件 下 进 行 , 免 了气 体  避
2 nq年 笆 11 朔 n     I
范文九:20 09年第 6期 中小 学实 验 与装备 
实验 教学 方 法 
第 1 ( 9卷 总第 16期 ) 0  
铜 与 稀硝 酸反 应 及 一 氧 化 氮性 质 实验 的联 合 设 计 
河北省饶 阳 中学 ( 5 90   0 30 ) 尚广斗 
1 问题 的提 出 
铜 与稀 硝酸反应 的实验是 中学化学 的重要演示 实验之 
液变成蓝色 。由于产 生大量 无色气 体 。 内气 压增加 到一  瓶 定程度时 , 注射器的活塞被迫 向外移 动 , 从而用注射器收集  到无色 的 N O气 体 。   4 14当注射 器收集到大约 5   O气体 时 , .. ml N 上移铜 丝使其  下端脱离液氯氧化钠溶液  面, 反应 随即停 止。将注射 器从青 霉素 瓶上取  下备用 。再用另外一支 干燥的注射器使用上述装置用 同样  的方法制取并 收集 约 5m   O气体 。  l N  
4 2 一 氧化 氮 的 性 质 实 验   .
如图 1 所示 为人教版 高 中第 二册 第 1 【 验 1 7  6页 实 — 】
图 1 8所示 的实验 装置 . —1 演示 过程 中发现该 实验存 在 以  下缺点 。  
①反应一旦进行 , 以及 时终止 ; 于收 集产生的  就难 ②便
气体 , 但无法进 一步进行 气 
体 产物 的性 质实验 ; ③反 应  生 成 的 N 气体 因 接 触 空  O 气生成 红棕 色 的 N ,气体 O
④反 应 生 成 的 N 气 体 不  0 能够被 N O a H溶液吸收 。  
4 2 1 溶解性 。将 盛有 5ml O气 体注 射器 的针 头插入  ..     N 盛有水 的烧杯 中 , 吸人适量水振 荡 , 观察现象 。可看 到气体  浓(  
“   图1  
的体积无 明显变 化 , 明 N 说 O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  
4 2 2 与氧气反 应 。向盛有 5 l O的干燥注射器 内吸入  .. m  N
影 响观 察 N O气体 的颜色 ; …   
适量空气 。观察 注射器 内发生的实验现象 , 以看到 : 色  可 无 气体变成 红 棕 色 。说 明 N O易 跟 0 ,反 应 生 成 红棕 色 的  N2 O 气体 。   将该注射器 的针 头插入水中并 向该注射器 内抽人少量  蒸馏水 , 持注射器 内的活塞位 置不变 。 保 观察发 生的实验现  象, 可以看到 : 红棕色气体变成无色 , 注射器 内液面上升 , 说 
明N , O 易溶 于水且 与水反应 。   4 2 3实验 完成 后 , N O 溶液 等 对废 气 、 液 进 行处  .. 用 aH 废
现将铜 与稀 硝酸反应 的实验加 以改进 。  
2 实验用 品 
2 1 仪 器  .
青 霉素瓶 、0 l 1m 一次性 医用 塑料注射器等 。  
2 2 药 品  .
粗 铜 丝 、 约 4 o/ 大 m lL的稀 硝 酸 、 a H N
溶液 、 蒸馏水等 。  
5 改进 意 义 
该实验方法 用青 霉素瓶作为反应器使铜与稀硝酸反应 
3 实验装 置 
如 图 2所示 。  
在几乎 隔绝 空气的条件下 进行 , 免了气体 产物 与空气 的  避 直接接触 , 于及 时观 察 到 N 便 O气体 颜 色 的“ 来 面 目”  本 。
4 实验操 作 
4 1 铜 与 稀 硝 酸 反 应 的 实验   .
并可用 注射 器收集 到较 纯 的 N O气 体 , 从而 可进 行 N O的 
性质实验 。  
4 11先用 注射 器 向封 口、 ., 洁净 的青 霉 素瓶  注入大约 1 m 稀硝酸 , 0l 然后将 两根粗铜丝 的 
由于实验在 封闭体系中进行 . 有毒气体排放 , 了 无 避免  
空气污染 。   实验 中可随时通 过上 下移动铜 丝 , 以控制 反应 的发  可
其 中一 端都 打磨成针 状再 插入 青霉 素瓶 内 ,  
使 铜丝下端位于液面 以上 。  
生、 快慢 和停 止 。  
组装一套该 装置器材 简单 , 材料 易得 , 操作方 便 , 可进  行多次演示 。   该装置也适 合于演 示铜 与浓 硝 酸反 应并 制取 N , O 等 
实验 。  
2 O 一l O9 l一2   7
4 12用 1 m 注射 器将青 霉 素瓶 内 的剩余 空气 尽 量抽 尽  .. 0l ( 2— 抽 3次 ) 再 将 内无空气 的该 注射 器 的针 头插入 青 霉  , 素瓶 内 , 注意应使针头下端位 于液面以上。   4 1 3给青霉素瓶热水浴加热一会 儿 , .. 按下两根 铜丝 , 观察  发 生的实验现象 , 以看到 : 可 铜丝表 面有无 色气泡产 生 , 溶 
范文十: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及原因 一. 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三. 实验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从锥形瓶口装大理石,塞紧塞子。
“加”:从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加入稀盐酸。
“收”:收集气体。
“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收集满。
五. 注意事项
装置注意事项:发生装置的导管露出塞子即可,不能伸入过长;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
操作注意事项: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导管要伸入集气瓶底部。
六.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析疑
(一)为什么选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
答: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盐跟酸起反应,一般都有二氧化碳生成。若选用可溶性的碳酸盐(如碳酸钠等),与酸反应速度过快,难以控制;若选用不溶性碳酸盐(如碳酸镁等),则其来源一般较少。大理石或石灰石与酸反应适中,其在自然界中含量也极其丰富,价格低廉。所以,选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制二氧化碳。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什么最好选用稀盐酸?
答:如果用稀硫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有关化学方程式为:
CaCO3+H2SO4=CaSO4+H2O+CO2↑,结果生成微溶性固体硫酸钙,它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使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脱离接触,导致反应太缓慢。
如果用硝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由于硝酸是一种不稳定性的酸,在见光或受热时易分解:4HNO3= 4NO2↑+O2↑+2H2O,从而使制得的CO2中混有NO2和O2等杂质。
如果用浓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制得的CO2中混有较多的氯化氢气体。
用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所得CO2气体平稳,气体又较为纯净,所以选用稀盐酸制CO2最合适。
(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需要哪些仪器?使用时应注意什么事项?
答:仪器有广口瓶(平底烧瓶、锥形瓶等)、长颈漏斗、双孔橡皮塞、导管、集气瓶。
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有:(1)要用镊子夹取石灰石或大理石。装入广口瓶(平底烧瓶、锥形瓶等)时要注意“一横、二放、三竖”。
(2)插入广口瓶(平底烧瓶、锥形瓶等)内的导管不能伸入液面以下,也不宜过长,只需刚刚露出塞子即可,这样才能有利于气体导出。
(3)稀盐酸应从长颈漏斗加入,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伸入液面以下,防止反应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4)不能用酒精灯加热制CO2。
(四)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答:把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生成的气体是CO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铁与稀盐酸反应的现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