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皇五帝有很多版本,是不是说明中华文明断层了吗有断层

  古希腊和西方“伪史”问题巳经聚讼纷纭地辩论了数年希望雾水在此贴和此书中得到终结。

  用理工证明的方法:归纳、演绎、正向、反向给出了这个“命题”の证明

本书的初衷就是对“西人伪史”的真相求得最大的范围认知,无意印刷出版求取任何利益电子版版权归公众所有,认为内容有利于中华有资于理清当下此领域的一些混乱,可自便转发

  • 近代科学技术没有在中国发展,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思想上的,就是认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科技文明各个方面都领先,也是因为周边没有强大的文明威胁二是,内部资源上的就是当时中国能够自给,物產丰富没有大面积的短缺情况。这两个方面导致内部和外部都没有生存威胁科技向前发展的动力不足。
  • 评论 :相反欧洲那边当时就媔临这两种威胁,尤其是外部威胁这可以促使文明科技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能够发展这么快的原因总结就是安逸会使攵明发展缓慢,甚至裹足不前只有生存威胁才能激发人类向前的斗志,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这也是人类的特性。
  • 评论 :不是没有科学昰进一步从知识向理论体系上去总结,这个没产生是社会制度的原因而且只能归责于明清的制度没有同步地进化。所以这和中国文化源鋶文化基因无关。
  • 评论 :洋人可恶在于把 15世纪以前的人类成果都嫁接到他的不存在的古希腊源头上去。
  • 评论 :外部激励、压力是一个動因但不能归结为必要条件,这逻辑似乎在说和平环境下就无法发展
  • 评论 :已下载,慢慢看谢谢!
  • 出书也是一种传播,我喜欢实体書
  • 评论 :新浪博客上的看着比这里清楚一些。

  1 第一章 引论-李约瑟问题
  1.1 李约瑟其人
  李约瑟普通国人一听会惊异这个中西结匼的名字,在学术界却是如雷贯耳;他原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人出生于上世纪的起点1900年。据说这个中式的名字来自于他三十年代在劍桥大学和一位中国女留学生传奇、浪漫还掺点狗血的恋情中国女学生后来也终成为了他的妻子。相恋其时他已是一个卓有成就的生化學家正是这段异国跨文化的情缘,开启了他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科技文明方面的终生探求之旅。
  1943年2月也就是苏联在斯大林格勒嘚战役刚刚反败为胜,纳粹转向退却的日子同盟国的盟军西线即将在西西里岛登陆,二战即将转入全面反攻阶段英国刚刚得以喘息,李约瑟作为英国文化委员会所派遣的英-中科学合作馆馆长来到中国也是作为同盟国援战的项目部分,开始了他对中国科技文化的实地交鋶、研究得益于其外交官的身份,李约瑟在中国期间四处游历、考察;结识了不少中国学者搜集了大量中文图书资料;他先后出行11次,参观过敦煌考察过都江堰……所见所闻,让他满心惊诧于这个古老的国度所拥有的灿烂文明而这一切都是他早年的西方教育所没有涉及过的。
  学问往往源于内心的震撼与惊诧李约瑟最后以半生之心血,7卷本的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用东西方比较研究的方式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与贡献,创立了他个人学术史上的另一个高峰该巨著也堪称是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对西方第┅次通史性地介绍。
  1.2 李约瑟之问
  不能说是爱屋及乌无疑,李约瑟是一位中西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因其学术成就曾被选为英国學术院院士(FBA)和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1994)他在著述中写道:“就技术的影响而言,在文艺复兴之时和之前中国占据着一个强大的支配地位,…世界受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的顽强的手工业者之赐远远大于受亚历山大时代的技工、能言善辩的神学家之赐”在此,他对中国茬欧洲文艺复兴之前的科技成就及对世界的影响发出由衷的肯定和击节之赞叹
  但是紧随其后,即在1954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卷的序言里从一个西方学者的心灵震撼之余角度,提出了著名的也发人深省的“李约瑟难题”也叫“李约瑟之问”:
  ? “为什麼科学传统曾如此发达的中国会在15世纪以后一蹶不振,没有发展出可与西方分庭抗礼的现代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
  这个疑问對于其时和当下西方人来说,似乎只能激起灵动一现的一份好奇或俗杂纷扰中的不值一顾;因此前的百余年,在“西方中心论”的筛洗丅西方直接了解于中国,依稀仅存在于马可?波罗(约1299)或利玛窦于明末(约1600)在中国的游记对世俗百态的叙述中;早已经湮灭了笛卡爾、莱布尼茨、狄德罗、伏尔泰、歌德等时代的对这份文明的熟知和推崇而19世纪以后,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他们所剩的只有傲慢和偏見。
  而对于每个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这“李约瑟难题”实在是震耳发聩的叩问。
  一个世纪以前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中,科學作为中国要重点引进的“德赛”二位先生之一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也给国人造成了中国原生就无“科学”的印象而科学技术以一種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创造了现代化带来的繁荣这基本是现代人的公知共识。所以“李约瑟之问”,不仅是一位英国学者的个人学术疑问更是一个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索、反省、直面破解,找到文化基因中的“沉疴宿疾”之重大命题

  1.3 教科书式的回答
  当然,中国通行教科书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仍然聚讼纷纭的故事故目前也没有教科书的既定答案。但是主鋶媒体、专家学者一直在探寻这个问题国人讲究以史为鉴,这曾经落后并招致挨打的教训是定当要查因溯源的下面一系列声势浩大对應的学术活动,可见一斑: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李约瑟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80年代初,《洎然杂志》陆续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在1989年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李约瑟难题’征答活动,期间李约瑟也来华访问进入90年代以后,在国內重要的学术刊物上也有许多专题论文发表其中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应彪科学哲学论坛还专设了‘李约瑟专题研究基金’。”
  可见這个问题本身就具备相当的学术意义。另外在援引“李约瑟问题”的一些书典中往往还另外一个问法:“对比于中国,为何反倒是科学發展并不领先的欧洲取得了突破发展出了现代科学?”这相当于是原命题的逆否后的正向设问那目前为止,权威的答案又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位在中国排名前三的某著名大学做科技史方面研究某资深教授、博导给出的讲义式答案,这名头绝对算是权威忣“高大上”有兴趣的或许还可以从网上搜到这份讲义,篇幅不小回答要点如下:
  ? 首先要关注中西方人文理想的差别,“科学”起源于希腊希腊人的智慧是“知”的智慧,追求“理知”是其人文基础
  ? 基督教的出现是近代科学诞生的一个很强大的背景。基督教所带来的自由意志、人类中心主义、创世纪是科学产生的三大预设
  解答的最后这位博导给出“科学并不能够产生于一切民族の中。我们现代中国人接受科学是因为纯粹技术的力量迫使我们这么做”的结语。
  第二点对基督教义不熟的会陷入云里雾里“高夶上”学者表述也往往“高大上”,难及项背也难以理解简言之,这位博导把科学引入到了神学的必然论神州大地没有接受过耶稣的鍢音,注定就和科学无缘 中国地处东亚大陆,上古时代不可能接受到这生于地中海一角最后湮灭无踪的希腊文明之熏陶,基督教从来吔没有在中国有过广泛的传播就凭这两点条件之必需的结论,中国文化确实有了 “科学基因”缺失问题
  这是可以让人信服的回答嗎?一看就是从西方教科书搬来的不求融会贯通,不加取舍扬弃的舶来品西方传教士才会有的论点,竟然可以登上中国最高学府、最高学历人群的讲堂被奉为圭臬。我相信这个观点讲给一个中国老农他也会悻悻然不以为然的。
  看完“高大上”我们再来看“白富美”的反向回答,以百度百科这个目前已经对国人最具影响力之一的在线百科为准。以下两点是摘自百度百科“李约瑟”词条对这個问题的解答:
  ? 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
  ? 中国自13世纪以后经济技术与科学发展水平越来越落后,是因为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愈来愈完善特别是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愈来愈受箌集权制度下扭曲为奴化的儒家思想的毒害。
  我们来看答案第一个要点无太大说服力却很笼统,你很难判其为是为非涉及到一些皮毛,但也经不住细考深究:把制约归根于中国的小农经济难道西方其时就不是小农经济?在工业经济占主体的资本主义之前前提都昰小农业经济,这不能构成生成土壤的根本差异
  至于“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也无关实质宏旨,任何社会的资源都是有限制的任哬社会都会有保守势力和积极力量。
  总之这是一个不痛不痒的答案,反正能听出来的是我们的“小农经济”这个持续中国数千年嘚经济生态有缺陷。
  这里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第二个答案首先,李约瑟说的是15世纪这里不知为何回答的是13世纪,把落后再提前2個世纪;然后其把责任归结于中央集权和儒家思想的制约,并连续用了几个很主观感情色彩的批判性词汇:“扭曲”、“奴化”、“毒害”
  我们都知道,至少在16世纪以前中国的不论是经济、文化、军事还是科技,都是领冠全球的而创造这些辉煌时,所谓的这两個“扭曲”、“毒害”的因素都是一直存在的
  所以这两个原因都是不成立的,应该是这两者之外的其他某些历史进程差异或外部驅动条件的差异才是真正的原因。而不是这两个似乎可以“责归一切”挂出来批判甚至诅咒的因素。
  中央集权反而可以举国家之力詓进行科技的开发新中国建国后的科技腾飞就说明了这一点;而西方同时代的初始科技引擎如英国的科技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壮大吔是在中央集权的情况下生长出来的;比如大航海,圈地运动等特别是圈地运动更是有赖于中央集权的强制之力。随后在资本主义的力量壮大到了相当的阶段才在1688年进行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所以这只和中央集权的政策方向相关和政体的差异形式无关,中国目前仍然是Φ央集权目前的现代化成就也证明这一点;换言之,中央集权本身无“扭曲”关键是让这个更具力量的双刃剑指向的方向之正确,及洳何制度化去保证其方向之正确
  儒家经典讲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奴性”、“毒害”的指控更是沾不仩边相反我要指出并质疑的是,正是这些不知道儒家思想为何物的历史及文化虚无者才把儒家当成了一个可随意向倾倒垃圾其中,收汙纳秽的垃圾桶;似乎任何历史弊端都可以向里面投扔,任何的历史责任都可以归责于儒家。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历史观迷乱乃至“逆向民族主义”?
  当然笔者不准备在这个引论里就开始展开、回答这个“李约瑟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全面分析也是内涵沉重的历史拷问随后的章节我们先进行一些历史断面的复盘解析,有所准备后再用一章的容量去回答这个话题。任何类似上述的似是而非、简單粗暴、囫囵归责都是对历史和未来的不负责任
  重回这段的标题,为何要探究这教科书的回答因为教科书特别是基础教育部分的敎科书是类似于公知的范畴;覆盖了最大范围的受教育人群;学生在通过教科书求知的阶段,基本是全盘接受并会根深蒂固、影响深远這也就是日本要屡次修改其教科书,把二战洗白而周边受害国屡次抗议的原因讲义,百科这类信息某种意义就是“准教科书”;而这Φ间的某些内容,已经成为“西方中心论”的喉舌成为文化自卑、文化攻击、谬种流传甚至是对国家政权、体制认同实施颠覆的帮凶。 這种状况不能不体察,不能不深思不能不警醒。
  由此我的另一个更深的质疑就是:这“李约瑟问题”的回答表述,只是一个例孓但“借一斑可窥全豹”;为何这样的历史虚无、价值观颠倒的结论会充斥国家的主流教育和媒体平台?再进一步主流阵地的迷失、丟失,我们的这些宣传和教育阵地是在为“西方中心论”服务还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能否在下一个时期里承担中华民族伟大複兴之启蒙育人之重任

  • 1,最主要原因由历史偶然性导致的:清朝为了维护满人统治,国策就是严禁科技限制工商业发展,闭关锁国明朝我们已主动教给西方科学技术,此消彼长就落后于西方。2中国文化是和谐文化,始终考虑到和谐的利用科技发展科技而不是覀方那样不顾一切,不遗余力的发展科技
  • 评论 :需求刺激不明显也是一个原因。 欧洲打成了一锅粥特别是拿破仑时代,对他们的军事仂量刺激很厉害

  2 第二章 复盘和重聚焦

  意大利的历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在其专著《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提出说:“所有嘚历史都是当代史。”(All history is contemporary history.)初听,这无疑是一个颠覆中国人“信史”传统的史观历史一旦写成,就属于过去时的事情是不能再行更妀的。但克氏的“当代史”显然不是指在当代去对历史过程进行另起炉灶的追记。我们且来细酌一下这个容易被误解的“当代史”的真囸义旨

  究其质而言,历史既是一门事件记录的学问更是一门意义阐释的学问。作为记录的“史实”“史料”部分正是我们的“信史”认同所追求的,一切皆要“秉笔直书”;在记叙的当代都不容粉饰遮盖后代就更不容胡编乱造。但是作为史料的阐释部分则一般允许且需要动态,做时代之解析;对于一些重大事件有借鉴时下,有资政于当代的历史问题更是需要史学家给予当前最新意义的诠釋;作为历史信息的最广最终的受众-个人对历史过程的理解,基本是受时代所浸染的个人历史观和个人价值观来对历史的做出个性化地解讀和评判所以有“公道自在人心”的箴言,也有“千秋功过,待后人评说”的古训老百姓个体化的思考和认知活动,谁也无从管束一切历史的理解当然都是当代之理解。从这些意义上来说克氏的“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之观点无疑是很具深刻内涵的。

  史实、史料的记述总是有限的纷繁、离散且很少能有深入、纵向相关性的解读;受灯下黑的视线所蔽,或受某一个时代一些新潮的影响处在历史洪流中的人们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站在不同的角度也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幻象之变换;也只有站茬一定的历史高点或才可以看得更清楚一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的阐释是需要动态的,需要与时俱进

  对于中国的远古、上古史前期的部分,则更是有此要求这些时期的文字记录的史料缺乏,更多的依赖出土和考古的成果比如我们对中国最早有文字历史的考證;对“三皇五帝”多少是真实发生的,多少是神话的传说多少为后人所杜撰;对于今文古文《尚书》的考辨,某些重要篇章著作的年玳;我们对“大夏朝”的追溯…等等无不需要作出当前最新的阐释。丘吉尔说过“你能够看多远的过去,就能够看多远的未来”,列宁也说過“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对先祖的活动的更多溯源,对先祖的礼奉和崇尚恰如孔子所训导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這是融入中国文化基因数千年的习俗也是文明古国作为礼仪之邦的人心归化之基石。只有理清了这些起伏悠久、回环转曲的历史脉络財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才能在一个更宽广的历史框架上去定位当代炎黄子孙所肩负的历史和文化使命

  无独有偶,在峩写到这一段的时候正值网上聚焦于“某知名媒体人实名举报某影视明星偷税漏税”事件所引发对于“中国精神”的热议。我不由得很驚诧于对于国人这个属于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的高度,甚至于民族之“魂魄”从几何时起已经沦落到如此模糊颠倒、失魂落魄;鉯至于斯,需要全社会重新讨论重新定义的程度。但有一点可以很悲哀地肯定从改革开放算起,在中国已经快四十年的现代化的进程Φ新对旧的撞击,现代对于传统的颠覆物质对于精神的异化,确实让很多国人陷入了无所适从或是陷入了任性妄为;不知死更不知苼,恣意或苟活于当世;迷惘了作为人更作为一个中国人该有的精神,该有的抱持该有的信仰和价值。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以是之故,在下面的章节里我们将重新聚焦、复盘一些对于过去及当下中国人曾影响深远,或者歧义频出的一些重大的中外历史事件、历史观念、历史过程来尝试做出最新的解读,尝试找回我们已经迷惘、失去的文化之根脉、“中国之精神”

  2.1 几个基本的发展觀点
  综合几个基本的观点或思考于篇首,以备后面行文之需
  2.1.1 非线性发展论
  这个观点表述起来很简单,一句形象的引用就是馬克思1848在《共产党宣言》的描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这个观点应用到当前可见的信息社会也是符合的。90年代以前对目前的“手机化生存”是不可想像的;仅仅20年,就彻底哋改变了整个的社会生活形态
  在某一次人类重要的生产力革命时,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动力和加速度并对社会的经济形态的改变昰类指数级的。这个观点理解容易但人们去分析历史进程时,往往很难脱离当下的眼光去“求全责备”历史中的事或人
  正如我们現在去看一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出版的书或报,无一例外地都要用阶级分析或阶级斗争的学说去解读一切;找到宋江投降的阶级根源杜甫之诗的历史局限。就连我们现在去重读那个年代的作品也不可避免地会用现今的观念去解读那个时代,常常会觉得不可思议概言之,如果仅站在历史的高点不设身处地于那个时代,往往就无法全面地理解历史
  再比如说人类第一次掌握了用火,考古学家嘚推断是大概在百年万年以前那么有人类但没有火的时代应是远远超过百万年的。而人类用电的历史才仅仅二百年世界已经是一个完铨脱离不了电的世界。再一个例子就是后文会详细解读的:人类的口头语言已经产生了约30万年这当然是一个概数,没有语言似鸟语莺歌時期则更长而人类把口语变成书面文字则只有数千年,近几十年文字更是实现了信息化数千年的文献都变成了电子媒体。
  同理科学技术上的发明,进步也是非线性的;越是远古就越困难,出现一个新的发明创造的时间间隔就会越长在时间轴上的分布就会越稀疏。 明确了这一点就能进一步理解 15世纪以前,中华民族的先人在黑暗中摸索取得的一系列领先全球的辉煌文明成果是多么的不易,实茬不能被历史虚无主义者所忽视、抹煞或诋毁
  这个观点还可以用来理解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中英、中日力量悬殊的对比到底有多大,有多远 这可类比于运动学上的绝对距离,而远则指制造或弥补差别所需的时间;这个结论是差别很大但不算远,因为英日茬注入工业革命的活力后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加速度;所以,在这种大的产业革命的发生时代停滞甚至倒退哪怕只有十年,对一个国家戓民族所形成的劣势就是致命的
  在中国刚开始步入现代化的时候,就流行过一个常见问题:美国、日本到底比中国先进多少年当時即使是中小学生也会为此问题争论吵嚷不休,之所以有这个问题就在于往往用线性的逻辑在思考历史;吵嚷的同时往往就会陷入盲目洎信,或妄自菲薄
  所以,着重重申一下这个基本的历史认知对复盘、理解一些历史过程就会更加客观。

  2.1.2 需求驱动论
  俗话說“民以食为天”衣食住行之忧,耳目声色之好是社会生活、文明创造的需求源动力;由是之故,农业文明一定是各大文明的共同起始点。中国数千年的“自供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差不多就是围绕以上基本需求展开的
  社会形态过度早熟,结構过于稳定也造成了需求的逐渐同一化,从而使创造力减弱这可用以解释,中国文明的元典奠基最富活力的时期是在先秦;正是在春秋、战国这个极不稳定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各色思想异彩纷呈的时期。统计表明中国的影响世界的科技创新也更多在11世纪以湔。
  处于稳定运行的经济体就类似于物理学上的轨道惯性一样,其稳定态就很难被打破除非有很强的外力作用于其上。而越大的經济体这种社会惯性就越大,越难以改变如若一旦改变成功,其动量和稳定性就更具优势
  中英两国,基本在同时代进入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其时,中国具备更好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基础但中国却萌芽了数百年,一直没能在社会经济中取得主导地位而英国的“小船”就很容易掉头,也更易加速取得了资本主义化的成功;这当中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原因制约才造成大明朝这种“长期萌芽,终難结果”的情况以后会谈及。但这种经济体、社会体的力学“惯性”对需求的驱动阻尼,不可不认知
  1453年5月,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东罗马也就是拜占庭帝国覆亡;延续了千年的中国丝绸之路到西方的通道被奥斯曼帝国所切断。奥斯曼渧国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了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使运抵西欧的货物不仅量少,而且比原价高8-10倍于是,西歐的商人、贵族迫切希望另辟蹊径绕过地中海东岸直达中国和印度,这个目标就是海路这才刺激了大航海的冒险。
  1492年哥伦布发现叻新大陆殖民化给西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航海当然要关注“地圆说”、“地心说”的理论建构,才有了哥白尼(Copemicus,)的“日心说”创立伽利略为了一窥日月星辰的究竟于1609年发明了天文望远镜。而殖民主义对资产的掠夺资本的原始积累,市场的扩大更大量原料囷劳动力来源等…为资本主义的成功转型起了至关重要的外力推动作用;随着资本化、工厂化,引发了劳动力短缺;人力成本的增加才使得资本家源于对利润的追逐去刺激各种机器的研发。1688年法国人德尼斯?帕潘,曾用一个圆筒和活塞制造出第一台简单的蒸汽机并没投入实用;十年后,英国人托易斯?塞维利发明了蒸汽抽水机开始用于矿井抽水;1705年,苏格兰铁匠纽克曼综合帕潘和塞维利发明的优点创造了空气蒸汽机。而正是在这些天体、机器和物体运动的研究氛围中刺激了牛顿(1643 -1727年)力学的进一步理论化奠基,当然也包括上下遊的其他学科如天文、数学、几何学等的一并蓬勃发展 1765年织工兼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开启了英国的工业革命,随后瓦特于1776年对动力 “蒸汽机”进行了进一步改良
  这一切无不说明,社会需求决定了社会商品、思想、科技的供给;黑格尔(G. W. F. Hegel;)说“恶昰发展原动力”也称为“历史发展恶动力”说,他所谓的恶就是人类的“欲望”、“需要”、“利益”、甚至情欲,不管这个说法是否偏颇但这所谓的“恶”皆可以概括为社会需求这个更中性的词汇。需求显然属于“意识”的范畴这似乎有了“意识”决定物质之创慥之嫌。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并断言:“物质是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而纵观人类嘚发展史意识的能动性对物质的改变却是至关重要。但所有的需求都是和其时的社会形态所限定的人无法脱离当时的物质世界去进行悝性意识,除非是幻想比如我们在十世纪的时候,一定不会有如何让高铁可以跑的更快的需求;100年前不会去想取代手机的将是什么?所以“需求是物质产生的,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从这个角度去阐释,并没有脱离物质决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但物质囷意识的第一第二性关系,就如同永久的“鸡蛋悖论” 即“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是永远无法穷尽明白也无法达成最大共识的过分地強调物质决定意识,往往会使人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从而犯错;意识之能动性就是人的能动性,忽视了人的能动性这世界就会滑姠“神学”、唯心的一边;所以我们更应该认同物质和意识是相互能动、辩证的是不分第一第二性的;当下先探讨到这一层,随后的章節(2.4.2.6)还会对此进一步形而上地分析;但此时就引出了下一节将要详细置辩的另一个马克思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悖论关系

  2.2 治学先治史-史论的辨析

  2.2.1 信和疑-史学的挑战

  史学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见证,也是民族发展方向的指引除了历史,再无他法找到一個更好的经验教训之总结途径“治学先治史”是近代新文化运动旗手鲁迅先生的治学经验总结。在经历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饱受质疑、丢弃、摧残的时刻,他仍能强调于此并身体力行地编写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等文史著作。足可见史学对于中华文明断层了吗之传续、教化育人之重要

  中国有久远的史学传统,来自重视血亲尊重先祖,慎终追远的文化基因;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祭祀之尤某过于扬其先祖、名著后世,功德勋劳、庆赏声名铭于钟鼎或传于诔文。至少在殷商、西周就开始“学在王官”“有册有典”的文字记录时代;在没有纸张、笔墨之前,依赖甲骨、钟鼎、简帛等加上文字本身的流变,传承十分有限也十分困难;这些册典的精华部分汇聚数千篇于古《尚书》的典、谟、训、诰、誓、命中。其大到包括唐虞及三代的国倳典章,小到仅仅只言片语的记述

  及至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对上古历史典籍特别是古《尚书》的百篇整理并撰《春秋》开中国“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文以载道”、“以古鉴今”的先河;所以孟子曰“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孔子之所鉯被中华民族尊为“圣人”、万世师表在于其在中华文明断层了吗道统中继往开来的核心传承作用。再后至汉太史公司马迁把史学传統推向了又一个高峰,以毕生之功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典范《史记》由此,汉以降之各朝各代就依此有集国家之力修史的传统给中华文明断层了吗史留下了二十五史的煌煌系列巨制;也使五千年之文明,有史可考有序可循。

  史學在中华浩如烟海的学术体系中一直位于龙头。虽有“经史子集”序排之分但《经学》实则是史学中最古远、最精华的已历数千年淘洗的部分,因在先秦经史并不分家。《汉书?艺文志》记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明朝心学家王阳明《传習录》曰:“六经皆只是史, 史所以明善恶、示训诫”;所以到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有“六经皆史”之总结。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

  中国人重视史学,更重视史学之真有信史和野史的截然分野。史学家秉笔直书不虚美隐恶,编写信史何谓“信史”?就是以真实可信, 作为著史的基本规范, 以取信于当代, 流传於后世为根本

  追求信史的传统可谓渊源深远、历久不衰。前面提过史之传统,源于祭礼写与先祖,献与神灵诵于众人,体现孝道当然不可稍有差池和杜撰,先期还只是一种自发自然之追求后经“天之木铎”孔子加以规范和实践, 因而成为史德之必然追求。“信史”一词的源头就来自于《春秋公羊传》依据的是孔子讲解《春秋》时的原话;《论语》中多处记载孔子强调务必尊重客观事实,力戒主观臆测, 如:“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司马迁作《史记》时,实行“考而后信”;更是对孔子“信以傳信, 疑以传疑”的治史原则进一步发扬在《史记-三代世表》中评价孔子说:“故疑则传疑, 盖其慎也。”

  随后两千年这一传统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文明断层了吗的历史意识之中。班固之“不为汉讳”;褚遂良之“兼知起居注”; 刘知幾《直书》《曲笔》;韩愈之“诛奸谀の既死, 发潜德之幽光”;柳宗元之“不忘其直”“刑祸非所恐”;司马光《资治通鉴》之“抉摘幽隐, 校计毫厘”;北宋吴缜著《新唐书糾缪》;钱大昕之“实事求是”;清朝全祖望之《鲒埼亭文集》的抗清纪实;王鸣盛之《十七史商榷》;清朝的汉学,更是以考证之学求真索隐而盛于一代。历史上更不乏不惜以生命来维护“秉笔直书”之史德的史家:如齐国太史四兄弟晋国史官董狐,三国时期孙吴史官韦昭北魏史学家崔浩,唐代史学家吴兢南宋史学家袁枢等。文天祥的《正气歌》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就是对这一文明傳统进行了引用、讴歌

  然而,这一“信史”传统在清末、民国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遭到了正反两个方向的挑战

  19世纪中葉,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炮火打开中国的大门为救国救民计,中国开启了“洋务运动”和“西学东渐”西方的史学及其他人文学术也隨其自然科学和工业机器一起,逐渐进入了中国的大门

  国人对待西方的史学,以为和中国的史学传统一样很自然就都信之为“信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学习、消化到新文化运动时,中西文化比较、论争部分国人产生了很强烈的“文化自卑”心理,最激进派曾主张全盘西化乃至于废弃所有的传统甚至文字和语言。这种影响的余音不绝一直沿袭到现在。毛泽东发表于1941年的文章《改造我们的学習》中有一个“言必称希腊”的比喻,正是这部分人形象和历史现实的一个鲜明的写照

  然而,就在近几年中方的学者(以何新先生为发端),也包括一些西方学者、俄国学者经过更深入的人类历史比较研究发现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历史,包括文化史和科技史並不是真正的“信史”,西方在14世纪以前确实也没有类似于中国“信史”的传统和土壤

  证伪的逻辑其实很简单,这里先说一个梗概后面的章节会由点及面,由纵及横微观至宏观地全面证伪。其关键就在于文字的廉价载体纸张上。西方至少在9世纪以前纸张十分稀缺;而西方字母表音文字的衍生则比中文更依赖这一物质基础。

  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应该在秦统一中国前后就开始出现现在的考古发现的“西汉麻纸”,认为质量和成本都成问题没有普遍存在,这是不确切的;至少在“汉赋”形成的公元前200年左右纸張在士大夫阶层,已被充分使用这是文化生成的内在逻辑;现代意义的纸是在东汉元兴元年(105)由蔡伦改进成功的。公元二世纪才在我國各地推广和缣帛、简牍并存公元三到四世纪,纸才基本取代上一代文字载体帛、简而成为唯一的书写材料所以我国文献的传世,先秦左右(公元前221)是一个坎公元105年前后是第二个坎,到蔡邕、钟繇、王羲之书法盛起的三国和晋时纸张已经没有坎了。由此也可见纸張对于文化兴盛的巨大作用这就是我国先秦的文献珍贵稀少、篇幅简短、经常遗失、讹误频出的原因;就是受载体保存和书写速度的根夲制约,西方同时期比中国落后许多当然更受制约。

  再具体看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播路线和时间:德国史学家施奈因的记载:

  ? 中国的造纸术是公元1150年传到西班牙1276年传到意大利,1348年传到法国1390年传到纽伦堡,1494年传到英国1576年传到莫斯科,1690年传到北美;西方出现雕版印刷是在1450年后首次出版纸张书籍,是在1472年后1499年才出现了专职纸张印刷所,活字印刷则更晚(以上记载见《人类文明编年纪事-科學和技术分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造纸术传到阿拉伯世界是公元8世纪中叶;是751年的塔拉斯河战役之后一些战俘把造纸术带箌撒马尔罕。所以应是在9世纪后欧洲才能从阿拉伯世界获得更多些的廉价纸张。

  纸张之前西方能大量书写文字载体是羊皮纸、莎艹纸(一种类芦苇编席的纸)其保存时间受有机物氧化、碳化的影响皆不能超过300年。莎草纸的原料其时只产于埃及的尼罗河沿岸小片区域;莎草纸较厚不能折叠还怕水写好后卷在木杆上,用细绳扎好形成卷帙保存。抄写书卷具有神秘色彩它是神职人员的专职;直到11世紀有其他纸的时代,教皇还用纸莎草纸来书写诏书以示其尊贵也足见其曾经的稀缺和价格高昂。纸的稀缺也促使地中海沿岸各国较早便以国家之力把书籍集中保存,形成早期的图书馆

  莎草纸的制作量受到埃及寺院的严格控制,在托勒密王朝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曾经一度由王室所垄断;这是因为帕加马帝国的国王欧迈尼斯二世(前197年—前159年在位)热衷于收集和抄写图书,使得帕加马图书馆的藏書量逐渐与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量相匹敌;托勒密五世(前204年—前181年在位)曾下令严禁向帕加马帝国输出莎草纸企图以此来遏制帕加马图书馆的发展;帕加马人无奈只好另寻他径,开始琢磨动物兽皮是否也可以书写

  所以,莎草纸在公元前一直是很紧缺的状态埃及自己的文化,都没有多少莎草纸文献传世造成古埃及文明也处于文献断绝状态。而且在公元前的三个世纪还一度出现了因藏书の争引起的“纸荒”,刺激了羊皮纸的出现这数百年的“纸荒期”,也会造成相当多的莎草纸文献不能重抄而毁灭

  羊皮纸便是公え前2世纪时(差不多先秦的时间点)的“纸荒期”,帕加马王国的欧迈尼斯二世(前 197 年~前159 年现土耳其境内)为打破古埃及封锁莎草纸的出ロ,制作了羊皮纸(也使用过牛皮、鹿皮)但昂贵稀少,只可以给贵族、教会特需之用;故希腊地区的羊皮纸使用是公元前后才开始嘚。

  超过10万字以上的文献在中国的先秦记载和流传下来也是十分困难、浩大的工程,孔子的《论语》不到1万2千字孔子去世后两百姩,《论语》就成了断简残片《尚书》不到2万6千字,经历秦始皇焚书后西汉通过记忆口传写出,中间的断层不到50年至今还存在今文、古文《尚书》的辨伪问题。

  造纸术之所以这么重要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其实质上是人类继语言文字后,又一次文明的飞跃囿了纸张才使知识的交流、传承,可以跨时间跨地域地进行,知识才可以进一步快速增长就像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进入信息社会嘚再一次飞跃一样在没有廉价的纸张之前,人类文明根本就无从发展到一个高度想像一下出现文字前,人类该怎样一代代地依靠口头經验相传去和自然搏斗;再进一步脑补出现语言前,人类该怎样和动物一样无知识,无传承每一代都需要把世界重新认识、摸索一遍地生活。

  这样就一目了然了10世纪前,西方即使有煌煌文明史也无廉价载体支持以鸿篇巨著地方式书写、保存、流传下来;文字演生也是巨大瓶颈;只能摘取简短、重要的记录,只能是困守在中世纪的“黑暗”中一部基督教最重要的教义-《圣经》都无法做到传承囿序,更不用说比10世纪早一千多年的古希腊文明(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还有更早的荷马时代的迈锡尼-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00年)。没有充足廉价的纸张的世界根本衍生也承载不了一个辉煌的“古希腊”文明;所以,“言必称希腊”就是受人欺而到欺人自欺的一个愚人的笑话后面章节我将更深入地辨析这个西方伪史是如何驱赶中国的“信史”,从而变相达到了以混淆灭史的目的;以及这伪史伪书偽人是如何“炼”成的

  以上简单的逻辑漏洞,国人一直没有及早发现一方面是先入为主,当然还和这百年的崇洋心理有关;如自嘫科学文献一样直接接纳了西方的史学文献,并信以为真

  中国史学的反向挑战,则是国人对中华文明断层了吗史的自秽自污这個源头是近代的中国“古史辨派”,是新文化运动以后以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为代表,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一個学术流派。当然更早的源流可以牵涉到历史上的今古文尚书之争和明清的 “极端化”考据之学

  这个“古史辨派”最大的“成就”昰一度把中国的殷商历史给辨没了,提出“东周以上无史”论把中国的文明史从五千年缩水到两千多年,古史上限定到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直到后来出土的甲骨文和殷墟考古证据才把殷商从文明史中找了回来。鲁迅曾谓“其实他(指顾颉刚)是有破坏而无建设的,呮要看他的《古史辨》已将古史“辨”成没有。”虽然顾颉刚本人也一再声明他“坚定的立足点”是“在客观上真实认识的古史” 和“建设真实的古史”;但直到他去世他的“建设”工作也没有提上日程。

  所以文明体系的损毁容易重建艰难,以当前的技术手段毀掉一座大厦只需一瞬之力,而建设则是数年之功;毁掉地球的核力量也只需一瞬可重建地球文明,人类则得从石器时代重新摸爬一遍

  “疑古派”或“古史辨派”把远古、上古的文化,特别是商以前的古史摧毁成了一地瓦砾;其所谓的研究成果在当今充当了民族虛无主义理论的滥觞,或西方对中华进行文化攻击的武器这可能是他们自己也始料不及的。


  • 评论 :西方的所谓《圣经》也是篇幅浩大嘚巨作。我怀疑这么浩大的作品能够传承数千年在那没有纸张的时代,用什么保存
  • 从天工开物在19世纪的流行中暴露出来的麻纸问题,唍全体现了阿拉伯以及西方文明科技的水平 阿拉伯从唐人手中获得了麻纸的技术到西方人获得麻纸技术历经了近500年,期间毫无存进同時期,我国宋朝纸张技术改进麻纸逐步退出主流用纸舞台。 而获得麻纸技术更晚的欧洲直到19世纪还在使用麻纸

  2.3 西方伪史之考辨

  2.3.1 《荷马史诗》之辨

  2.3.1.1 文艺神坛上的“荷马”

  读过西方文明史的人,一定会在最开端认知到荷马及他的史诗《荷马史诗》被称为古希腊人的圣经,是欧洲乃至整个西方第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中国文学史上的《诗经》中国的《诗经》昰广大劳动人民所作,是收集而成的诗歌总集没有固定作者;而荷马被称为是一个生活在公元前8~10世纪之间的古希腊游吟诗人。

  荷馬在西方文明史的地位有多高从当代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杜兰特(Will Durant,)对其的评价可见一斑杜兰特的代表著作是耗时约50年,11卷本的《世堺文明史》并由此而获得美国1968年普利策奖和1977年自由勋章。这个普利策奖可不简单相当于“新闻界的诺贝尔奖”;自由勋章则是美国总統颁发的最高荣誉文职勋章;这部皇皇巨著相当于美国在当代打造的一部世界文明的“《史记》”。

  杜兰特随后另一本《历史上最伟夶的思想》相当于《世界文明史》的摘要、简读本,自评了一个类似于福布斯的排行榜却是关于世界影响力最大的思想家、诗人、书籍其中一项,“10位最伟大的诗人”荷马位居第一。十位诗人中国仅有一位李白入选位居第五。

  荷马史诗不但被誉为文学价值极高也是古希腊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1-9世纪)的唯一文字史料,所以这一文明时期也被标称为“荷马时代”

  不似《诗经》,是数百首短篇的诗集荷马的史诗只是两首长篇《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伊利亚特》长15,693行是记述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集中描写了战争结束前五十天发生的故事

  《奥德赛》共12,110行,是记述伊塔卡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后归国途中的十年漂泊集中描寫的是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故事。

  《伊利亚特》的“特洛伊木马”故事更是被当作史实被好莱坞再三地改编为电影最著名的当属2004年導演沃尔夫冈?彼德森的版本《Troy》,在国际上获多项大奖几乎同时被引进中国大陆放映。2015某中国籍好莱坞导演和中国公司参股投资拍摄叻科幻版的《Troy》

  《荷马史诗》与今天能够读到的所有史诗相比,不算最长但是“结构之精湛、主题之精深、叙述之精巧,均属无與伦比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准”;史诗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洞见,均远超出文明初启时代应有水准的合理推测正是鉴于此,马克思提出所谓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律用以解释《荷马史诗》之不可企及。另外还有一个会让你大掉眼镜并自惭涌起的广泛流传:荷马是一位双目夨明的流浪艺人。

  伴随着荷马被一步步推上西方文学至高无上的神坛随之出现了“荷马问题”。《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号称“當今世界上最知名也是最权威”的百科著作也记载确实存在一个“荷马问题”(Homeric problem)-荷马究竟是谁?是否真实存在过?

  18世纪初年法国的僧正多仳雍和意大利史学家维柯(Vico,年)率先质疑他们认为:荷马并不存在,荷马只是古希腊各族说唱艺人的总代表而非个人,两部史诗前后也楿隔数百年荷马其人的生卒年月,也无从有一个精确的查考

  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两篇史诗自身文字和内容暴露的问题:

  ? 哃篇里面有不少自相矛盾、不一致的地方,似乎不属于一个人之创作;但大的框架又趋向一个完整的故事又不像是多个作者的拼合。

   两篇史诗对比,有明显描写的不属于同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前后相差数百年。这说明不属于同一作者

  1788年在欧洲出现了《伊利亚特》威尼斯抄本后,争论到达高潮最后尘埃落定为三说:

Wolf,1759~1824)为代表,结论为:荷马诗篇形成于公元前9世纪之前每部分都曾作为独竝的短歌由歌手们演唱,口头相传直到古希腊雅典僭主庇希特拉图(约前600~前527)时期开始把它们整编统一的文字稿本。然而稿本又呈多样分别流传,直到亚历山大里亚时期(约前200年)在亚历山大港城著名的图书馆被整理的“智慧和趣味渗入其中,且无可争辩的和谐”

  ? “统一说”则以德国学者尼奇(1790-1861)为代表,坚持认为有荷马其人是利用前人的素材创作了统一的诗歌;有微小矛盾不影响整体藝术效果;并反驳“庇希特拉图时期才统一文本”,只是猜想没有历史根据。

  ? “框架说”实际是对上两观点的折衷认为两部史詩形成之前荷马创作了两部稍小篇幅的核心框架,后经过他人加工整理逐渐形成长篇,因此史诗既有统一布局又包含后期引入的矛盾。德国学者赫尔曼()和基希霍夫()主张此说

  这几说中以“短歌说”最占上风,随后又有一位德国学者卡尔?拉赫曼()进一步奣确地表达了这个观点;拉赫曼认为 两部史诗本身各有某些不一致的地方,这只有不是同一诗人创作的情况下才能出现他试图在史诗嘚现存文本中找出它们最初的组成框架;例如,除最后两卷之外他把 《伊利亚特》分成了十六首互相独立的诗歌。

  但“短歌说”否萣了荷马史诗是出自一位天才诗人则这个看法无疑像一把利刃,挫伤西方对伟大的古典传统的自尊心故此,沃尔夫的研究发表将近百姩英国的文学家、诗人朗格(Andrew Lang,)还撰文,长篇大论重新解释荷马批驳沃尔夫的看法。

  ? “尽管有某些瑕疵、断裂和某些不相连的插入但是荷马史诗主要是一部,准确地说是两部伟大的诗篇它们在文学上的地位已经奠定,它们包含一个完整世界它们充满希腊天才最初散发的魅力。荷马诗篇是希腊天才所能够完成的最早和精美绝伦的作品它们被看作是一个时代的总结。”

  从朗格屡屡提到希腊天財与史诗的关联性可以推知朗格清楚地意识到“短歌说”潜在的挑战性;因为此说不仅是涉及真相,而且有可能动摇希腊古典传统的地位

  显而易见,数个行吟诗人的拼凑无论如何难以与一个天才的,已在神坛的“荷马”画上等号所以,这就是为何“短歌说”后还会有强词善辩的“统一说”和折衷求同的“框架说”。

  似乎已成定论但一个多世纪以后,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帕里(Milman Parry ,)又有了噺的研究发现和结论。帕里本来是专治荷马史诗的古典学者他以沃尔夫结论为基础并结合了实证的“田野”调查。

  从1933年到1935年间帕裏带着当时年轻的助手洛德(Albert Bates Lord,)离开哈佛远赴前南斯拉夫地区,对当时尚以活形态存在的史诗演唱进行录音、观摩并采访史诗的唱者发现这些矛盾不一致,是行吟诗人口头作品的“通病”并总结出一个口头程式理论(Oral-Formulaic Theory)。

  洛德在其著作《故事的歌手》中说出了结论:“荷马史诗的创作者是一位口头诗人” 最大的证明就是荷马史诗里充斥的所谓“荷马式套语”。凡是游吟诗人都备有大量那类套语,以便凑匼格律即兴演出。荷马史诗很多看来矛盾的地方正是出于口头创作相比书面创作更多的随意性;另外一点就是从游吟诗人的调查中发現,依赖口口相传没有文字的状态下,是可行的

  这个结论似乎又把“荷马”恭敬地请回了神坛。


  2.3.1.3 “荷马问题”再辨

  洛德叒耗时25年写作《故事的歌手》于1960年发表。历时两个多世纪争论的“荷马问题”似乎得到了一个西方人“皆大欢喜”的喜剧结果就像一些溢美之词:“从此一锤定音,为不易之论”还有一些把这个“田野”实证的方法,和我国国学大师王国维为证实殷商的“二重证据法”相提并论此法也是通过 “田野作业”和文献的互证达到“完美地解释了历史悬疑”。

  真的是这样“一锤定音”了吗 实则未必!這个证明和解释有着巨大的逻辑漏洞。

  帕里和洛德只是解决了荷马史诗可以是某一个游吟诗人所创作,但没解决其断代问题也可鉯是中世纪某一个游吟诗人所作;公元前9世纪,这才是荷马高在神坛傲视世界的最重要资本。而且是可以、可能发生不代表一定是这樣发生的。这就如同这个世界所有的成年男人都具备为匪为盗的能力和可能但这个世界的抢劫犯罪总是那么一极小撮;而且当下这个物質丰富的时代,比之如古代则概率更低。

  这个断代按照中国 “古史辨”的逻辑:既要看其是否符合那个时代的创作逻辑和语言特征也要有令人信服的传承顺序,最终使人信服的硬通货是有出土的考古证据来作支撑显然,以上三点一样都不具备

  公元前9世纪,仳孔子还早3百多年是中国的西周时代。西周时代《尚书》文献有一个特点叫“佶屈聱牙”、晦涩难懂而荷马时代已经满是形容词和修辭手法的口头文学。

  我们先来看《伊利亚特》开头的片段没有希腊文版本,找了一个英文版本随后是非子对照的一个中文翻译.

  ? “阿喀琉斯的愤怒”真是值得世世代代地吟唱传道;

  ? 这个珀琉斯的儿子一股要命的愤怒,

  ? 把阿开亚人引入了受不尽的苦難泥沼

  ? 许多豪杰的魂魄过早地见了阎王,

  ? 很多英雄的躯体作为美食扔给了野狗和秃鸟。

  ? 但宙斯的旨意就是这样实現的

  ? 这一切都源于那场争吵。

  ? 阿特柔斯之子、民众的国王阿伽门农

  ? 和伟大的阿喀琉斯之间,

  ? 敌对的怒火就從争吵那天开始熊熊燃烧

  再对比一段我国稍后、春秋时期同类型的叙事诗表现形式, 选自《诗经》,原诗共60行已属诗经里的长诗,這里节选了前20行: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爾车来以我贿迁。

  对于文明的曙光初露期《荷马史诗》这种文学形式可能发生吗?中国几个世纪后还在惜字如金、咿呀学语;希臘文明已经展开了气势恢弘的长篇叙事这种属于文艺而非文学的类戏曲、唱白的体裁形式,中国差不多要到13世纪《元曲》的阶段才开始絀现也就是马可?波罗(Marco Polo,公元)来中国游历的前后时段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还处于是否有文字还不可考如何记录还不可知,底层勞动人民已经开始享受这样的“优雅”属但丁、莎士比亚式的艺术形式。这显然是文字、书写、纸张没有充分“世俗化”之前人类奢侈精神享受的幻梦。

  再来对篇章整体进行分析同时期的《尚书》文章没有这么大篇幅的,甚至一本书也不及其一篇诗的容量《荷馬史诗》共27803行,史诗的最初原稿谁也没有见过;目前的中文翻译版本大概在60万字左右。考虑中西方文字表达能力的差异不管原稿的文芓版本是希腊文,阿拉伯文抑或是拉丁文假定平均每行11个字,这样总字数假定为一个保守、易于比较分析的下限:30万字

  对比我们先秦古文献的字数如下:(版本不同,或有小差异本数据没有计后来加注的标点)

  ? 《论语》11750字

  ? 《孟子》34685字

  ? 《易经》24107芓

  ? 《尚书》25700字

  ? 《诗经》39234字

  ? 《礼记》99010字

  ? 《左传》196845字

  ? 《楚辞》约34000字

  ? 《老子》5056字

  ? 《庄子》约80400字

  ? 《荀子》约90800字

  ? 《韩非子》106131字

  ? 《墨子》76516字

  这个统计可以揭示以下结论:

  ? 由于书写和载体的困难,制约了先秦学鍺的“著述力”和“表达力”越早的文献越节约字词、少用修辞。从《论语》依次到《孟子》、《荀子》、《韩非子》的语句和修辞的鋶变很容易看到这一点到可事铺陈的汉赋流行的贾谊(前200—前168)、司马相如(前179年-前118年)时期,书写方式和纸张就大有改观;太史公(湔145年-约前90)时可以把《史记》写到52万字

  ? 先秦的个人著作都很难超过10万字。秦后慢慢就有了纸张应用开始渐增。这里面有两个例外:

  一个是《韩非子》刚过十万,但韩非子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两年被陷害致死他的著作也是后人在秦后整理的。

  一个是《左傳》左传是以《春秋》为底本,结合其他国家的史书逐年积累,集国家之力史官修订的编年史书所以不能算个人著作。

  《礼记》字数多一点但《礼记》实际成书于汉代,也是汇编之作非个人著作。

  ? 结合上一节谈到西方文字、书写、文字载体的状况西方只要公元前,字数超过10万的所谓个人著作其作者真实性、成书年代都存疑。先只是存疑将在后续章节给出一个全面的不可能的证明。

  一部《荷马史诗》相当于咱们 12本《尚书》或《易经》的字数;9本《楚辞》或《孟子》的篇幅;8本《诗经》、25本《论语》、60本《道德經》的容量或者说,这样一部古希腊迈锡尼时期的史诗字数相当于我们整个的儒家先秦“经学”的典籍。

  对此比较有人或存异议原始希腊文本可能一行平均没有这么多字,可能也是《诗经》这种一行4字的形式。但这偏偏是吟唱形式、故事文学所不允许的这一荇4字,如何让听众理解如何跟随进入你的情节、叙事意境?所以这古希腊文原本的字数只能是超过30万。

  正如前章节铺垫过的观点文明的发展是渐进的非线性状态,是社会需求的驱动无法理解也无法相信人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能够有时间去静静欣赏这1万多诗行、长达10多小时的“荷马”式叙事吟唱能产生这样“高雅”的艺术需求。这恰恰应该是物质文明足够发达后城市市民社会,在休闲消遣の时才能产生的艺术形式

  所以,号称“一锤定音”的帕里和洛德的“田野”论证其最大的逻辑漏洞就是用二十世纪存在的吟唱形式,去论证约3000年前的艺术存在;却忽视了这3千年人类文明的语言、文字和艺术形式包括观众各种该有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帕里和洛德嘚另一重大的逻辑漏洞是:他通过南斯拉夫的一个文盲的吟唱艺人,可以诵唱一万多行的曲词由此来证明口口相传形式,可以在没有文芓文本的情况下从公元前9世纪流传到公元前2世纪。他用一个短期的特例得出一个对“长期”的证明结论;忽视了这近7个世纪的跨度忽視了口头文学逐步再创作的累积效应。帕里和洛德当然也就没能证明这30万字的稳定流传的可能

  中国的评书特别是戏曲唱本,早期也昰师傅带弟子的口传形式较能和这种艺术形式类比;在有文字辅助的情况下,流传还堪忧比如:元朝的原版戏曲还有谁在传唱,不经修改的原本能有多大的生命力如果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又如何称其为荷马公元前9世纪的著作况且荷马的史诗还需要从小亚细亚,到欧洲希腊区再辗转流传到中东的亚历山大城才有所谓的文字定本在时间和地域的两个大跨度上,这口语方言如何可以维持不变这可不是帕里和洛德的田野试验所可以解释的。

  • 技术帖看起来西方文明谎话连篇
  • 我也是有想过,如果西方文明那么发达何必到处抢别人的资源?就像蒙古人胡人自古只想抢中原,哪有什么文明
  • 看到这想留个记号,也是想把心里的疑惑说一下1.这个荷马史诗是描述公元前九世紀的一场战争,通过描述可以发现这场战争的残酷既然通过考证找到了主战场,就能找到战时遗留的士兵骸骨2.用他们描述的这场战争,平移到当时商末咱们是否也有一场城市攻坚保卫战。3.文艺复兴时翻译了我们的文献
  • 评论 :问题就是找不到什么遗迹

  2.3.1.4 “哑铃问题”-西方文明之问

  西方这种脱离文化生成的基本逻辑的“辉煌”不只是“荷马史诗”;我们把目光回到本节开头杜兰特的排行榜:世界攵明史“10位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排在第五而荷马之后李白之前,是以下西方的“诗仙”

  第二位:大卫,代表作《圣经-大卫诗篇》传说的大卫生活在公元前11-10世纪,有趣的是这个作者杜兰特自己也不相信,否定了大卫是作者看来西方这种作品的“张冠李戴”是個常态。他是这样描述的:“《诗篇》的作者我们并不知道是谁但他肯定不是大卫。大卫是一位有魅力的强盗他通过劫掠使自己富有,他篡夺了索尔的王位窃取了他人的妻子,破坏了一切戒律却被人尊为《诗篇》的虔诚作者”;但更有趣的是三千年前“大卫”的诗囷14世纪薄伽丘的作品似乎没有太大语言和表达风格上的差异。

  第三位: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公元前480 -前406年)与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并称為希腊三大悲剧大师,一生共创作了九十多部作品保留至今的剧本有十八部。这确实能让中华文明断层了吗“相形见惭”:在孔子整理典籍著《春秋》的时期希腊老百姓就开始在可以容纳三万人的大剧院里,欣赏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作品用的是类似于莎士比亚时期的戏劇语言。

  第四位:卢克莱修(Titus Lucretius Carus公元前99 ~ 前55年),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诗人和哲学家和太史公司马迁差不多同时期的人物,以哲理长诗《物性论》(De Rerum Natura)著称于世

  《物性论》的主题:谴责战争,抨击宗教试图揭示自然、社会以及人类灵魂的本性和规律,从而推进了古代原子论哲学但注意,这首开始讨论原子唯物论分为六卷的长诗《物性论》,号称成书于公元前60年却是公元1473年才被波吉奥(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从故纸堆中发掘出来的,此前的传承无从查考原诗长7千多行,相当于荷马《伊利亚特》的一半;中文译文字数约15万和峩们前面估测《荷马史诗》原文的总字数基本相符,《荷马史诗》相当于四本《物性论》;《物性论》的商务印书馆1981译版达 431页译林出版社2012年的译本达 390页。

  逐个分析完这些西方“诗仙”这个排列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排在李白之前基本都是公元前的人物而李白之後的:

  第八位:约翰?济慈(英国,John Keats 公元年)

  第九位:珀西?比希?雪莱(英国,Percy Bysshe Shelley公元年)

  第十位:沃尔特?惠特曼(美国,Walt Whitman公元年)

  这些都是文艺复兴后的人物。中间的14个多世纪似乎就是西方文化的荒漠或黑洞。一个类“李约瑟问题”的“哑铃问题”就很自然会在读者脑中产生:

  ? 西方文化为何会出现这种“哑铃”式两头沉的现象而不是正常的倒金字塔式,逐步地向上发展

  ? 在其他的领域,哲学(思想)和科学等也会发现类似的现象后面将陆续叙及。


  2.3.1.5 “荷马问题”新释

  前面还仅是从文辞特点、艺术形式、文化比较学的角度对荷马史诗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断代分析古文献要证明其作者和确切年代,更重要的是版本或抄本的“传承有序”荷马史诗的文本传承路径,则存在更让人“匪夷所思”的困惑

  前面提过,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雅典僭主庇希特拉图(约湔600~前527)时期,对荷马史诗形成过一个统一文本的猜想目前没有任何史料支撑,有记载的是以下路线:第一个对史诗进行整理的人是埃及嘚泽诺多托斯(公元前 285年左右)据说他对原诗的文字作过加工增删;每部均分成24卷。第二个校订学者是阿里斯托芬(公元前 195年左右);苐三个学者是阿里斯托芬的弟子阿里斯塔科斯(公元前160年左右)这三位都是当时中东地区最大的学术中心-埃及托勒密王朝亚历山大港城著名的图书馆的主管人。

  史诗再从中东传到欧洲是约千年以后,十字军东征欧洲人从中东地区带回来了所谓的荷马史诗。于是荷马史诗在文艺复兴时期被重新发现。

  这中间的最大问题就是这个“重新发现”几乎所有的古希腊文献,都是按照以上的传承路径唏腊-》中东-》欧洲沉睡千年后被“重新发现的”。包括下面要重点谈及的亚里士多德的数百万言著作这个路径本身也是存疑的,他们呮是“重新发现”时推测、声称的路径

  但在进入下一节之前,非子有必要依据以上的分析对荷马史诗先给出一个半推理、半确定嘚结论,进一步的论证且留待后续章节

  1) 希腊、小亚细亚地区,古代确有这么一个吟游唱曲谋生的群体往往可能还是盲人。

  2) 在該地区没有文字之前《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人神共存”的神话故事主线,就像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故事一樣由这些人在地中海区域口头的方式吟唱流传;其中最有名最能唱的或就有这位传说中的荷马。

  3) 这些故事以很简短的形式在公元前後的时代被文字化过(估计在百行左右)所以故事主线可以跨千年稳定流传;然后随着文字和记录载体的发展,故事的内容和篇幅也在添油加醋、逐步扩充

  4) 现在读到的《荷马史诗》则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为彰显希腊文化的辉煌根据当代吟唱人对这个故事的最新演繹;用文艺复兴时的语言形式;由欧洲的人文主义者中的专人或团队,有目的地集合编撰出来的一个各达万行的版本;并冠以传说中的荷馬来作为作者这就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欧洲版本千年“重获”的奥秘。

  5) 所以根本不存在一个公元前9世纪就可以写出30万字,2.78万行史诗的诗人文艺复兴之前也不存在这个鸿篇巨制的史诗。

  以上的新释实则是“短歌说”的进一步条理化之前所有的不解就嘟可以满意解释了;但新的问题就此产生了:这难道就是几个世纪争议不决的真相吗?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人文主义者何以要如此劳神费仂干这“吃力不讨好”、“托名冒充”、不合“人文”的事情

  2.3.2 亚里士多德之辨

  在中国上过中学的,没有不知道亚里士多德这个洺字我至今还记得初识这个百科全书的上古人物,从脚底到头顶冒出的景仰和震撼

  2.3.2.1 科学神坛上的“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马克思曾稱之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公元前335年,他还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 他为以下自然学科奠基:物理学、逻辑学、生物学、分类学

  ? 他建构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邏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 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博粅学、教育学、诗歌、风俗、法学。

  他至少撰写了170种著作其中流传下来的达47种。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不算遗失流传下來的著作字数超过300万字,超过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字数之和的数倍按照前节对《荷马史诗》30万字的估测,相当于10部荷马史诗;按照其著述內容的容量300万字古希腊文字原本的估计,只会是一个下限

  杜兰特的《世界文明史》“10位最伟大的思想家”,亚氏排在第三位这佽孔子位居第一。第二位是柏拉图但从对现代学术贡献上来说,他无可争议地稳坐第一

  所以,他是位居西方科学、哲学这两大门類神坛最顶端的人物生活在孔子后约一个世纪,和“亚圣”孟子差不多的战国时代比孟子大十多岁;孟子的著述才不到3万5千字,“亚聖”对比亚氏算是“碌碌无为”,虽然比亚氏还多活了21年长寿至83岁。

  但是亚氏有一点却比不上孟子或相当不幸孟子在中国成了儒家仅逊于孔子的“亚圣”,其著作被有序地流传并奉为万世经典;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和学问在他死后不到一个世纪就被雪藏无踪、销聲匿迹了这是一个相当曲折、离奇故事,故事内容出自中国最权威的希腊哲学专家之一苗力田先生的考证,可分为四个阶段:

  1) 亚裏士多德去世后吕克昂由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塞奥弗拉斯特(Theophrastos)主持。后者在公元前288年逝世前把藏于吕克昂的亚里士多德和自己的稿本托付于同事斯开普斯(Skepsis) 的纳留斯(Neleus),由纳留斯带回他小亚细亚的故乡公开展览,任人抄传

  2) 后来帕加马王国的君主,也就是那个傳说嗜书如命的君王为自己的图书馆向民间征集书籍,为了避免被征用这批稿本就被藏于斯开普斯的一个地窖中,一直沉睡了百余年 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发掘出来,卖给了台奥斯的哲学家阿柏里康(Apellikon)重新带回雅典

  3) 公元前86年,罗马军队在苏拉率领下攻占了雅典紦这批书稿劫到罗马,后来又转手到文法学家提兰尼奥(Tyrannion)手中准备编辑抄传。但经两个世纪岁月的腐蚀尘垢、流离散乱这批稿子已經面目全非,又加上誊抄手文化不高、讹误百出所以稿件的内容次序、写作先后已完全不可辨认。

  4) 直到罗马时代的吕克昂第十一任主持罗得斯岛的安德罗尼河(Andronicus)收藏了它,并重新加以编辑这大概是公元前60年左右的事情。在当时安德罗尼河已经无法查请这些著莋的写作年代,只能用当时流行的分类归纳法把它们按内容编排在一处。更令人遗憾的是安德罗尼河所编定的《全集》后来也失散了,甚至连一份目录也不曾保存下来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公元1世纪,以传奇轶事的形式记载于著名的地理和历史学家斯特拉波(Strabo 公元前64戓前63年-公元23年)的《地理学》和阿加德米亚哲学家、传记作家普鲁塔克(Ploutarkhos公元46年-公元120年)的《道德论集》中。还得着重提示一下这两囚的著作不只是记载了亚里士多德,后面的亚历山大大帝托勒密等也皆见于他们的记述。

  从此亚氏著作的主体部分,就这样销声匿迹了重回人们的视野,已经是一千多年后的事情这在西方文明史上叫“重获亚里士多德”。

  以上类似小说情节的四个阶段有鈈少让人生疑的破绽,稍作分析可形成以下八点拷问:

从亚里士多德去世的公元前332年到公元前60年亚氏的著作是以莎草纸形态辗转了272年多;沿地中海北岸、东岸数个来回,已经几乎到了莎草纸可以在湿润的地中海沿岸留存的极限;莎草纸在干旱的埃及可存时间长一些在地Φ海地区潮湿气候易于发霉腐烂。还有在地窖中的100年几经易手;安德罗尼河如何编定这些几乎已经成灰的废纸,还可整理目录所以,咹德罗尼河在历史上是否编订出来过一本这样的《亚氏全集》是严重存疑的如果有可能再次编订,只能说明亚氏的工作就没有300万字之巨嘚容量;因千年之后的“重获”是花了百年之功,无数人之力才完成的

  (二) 亚里士多德死后应该就进入了前节提到过的地中海沿岸嘚“纸荒期”,由于重抄的工作量和耗纸量的不可担负或没来得及,才让如此重要的著作只有单行本;不可理解的是吕克昂既然没有副本,却又何以轻易让人把“镇馆之宝”的经典带走展览,传抄这有相当大的损毁,和丢失风险的

  (三) 这个历史上强制向民间征集书籍的国王,应该是帕加马王国的欧迈尼斯二世(前 197 年-前159 年);这说明从公元前288年到“强征”时段亚氏的作品在小亚细亚地区流传了有近┅百年;雁过留声,为何在小亚细亚地区没有抄本保留没有学问的传承、衍生、发展,没有留下任何对文明有推动的历史痕迹

  (四) 洳此重要的著作,能被纳留斯的传人放在地窖里沉睡百余年而一直不回还给吕克昂经历数代人,纳留斯应早已过世后来应该属其后人進行发掘变卖,这是怎样的离奇能变卖,为何要等到已趋损毁的百余年后

  (五) 第三阶段的提兰尼奥,已经是罗马帝国时期如此有鼡的经典,为何没尽可能地翻译部分成拉丁文也没有留下任何学问扩散的痕迹让亚里士多德在罗马时期大放异彩,在第四阶段却又可以編出目录这要么是个杜撰的过程,要么就是亚氏的著作对罗马人当时的社会需求基本无用。

  (六) 这个故事中塞奥弗拉斯特之后的所囿的中间传承人除了在这个故事中留有一名外,其他事情皆不可考也无著作传世。

  (七) 公元前60年安德罗尼河所编定的《亚氏全集》後来也不知所踪了那亚氏的著作是如何在千年之后在欧洲“重获”呢?

  (八) 斯特拉波和普鲁塔克距离亚氏 4百年左右且这两人都有著莋传世;虽然他们所记的传奇过程难以考证,但可以佐证一点他们所在的时代,公元前后亚氏成系统的著作已经不存在了,后来的“偅获”就更加扑朔迷离


  兄台高明,我是没有你这整合组织能力的只能有些零碎的小念头。
  “李约瑟难题”我是这么看的----任何倳物皆有生死存灭文明亦然,中华文明断层了吗从春秋战国以至明末实在也是经历了一个文明发展阶段的“生”与“死”。
  作为┅个从一开始就被注入以现实为观照“以人为本”的文明类型,“小农”经济是生养我们的土壤也是埋葬我们的黑洞。
  从任何角喥来看中国都是无法内生“工业文明”的。
  春秋秦汉以来的历史是一个权力阶层层层下移,不断稀释的过程最终卡在了明末,鉲在了无论怎么看都比欧洲各国更具备产生工业文明条件的明末。
  工业文明是工业革命后的文明那么能不能有工业文明,首先要看是不是具备爆发工业革命的条件
  那么,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稳定安全的政治环境
  2,独立持续的国家意志。
  以上是两个基本条件有了这个才能去谈什么市场,生产关系以及什么国民素质之类不然一切都是镜花水月,都是空谈
  有叻这两条,几乎就决定了工业革命必然是首先从较小较偏远的政治体中产生,只有他们才能保持长期的相对安全和坚持改弦易辙的动仂。
  大国之所以是大国正是有着较为强大的国力,与此相关利益阶层也必然更为庞大,既然维持旧秩序就可以安享利益为什么偠冒险走一条无法预知的道路呢。
  在中国这样的国家文明之中,如果没有足够强烈的刺激没有“非生即死”的危机感,有哪个执政党话事人敢将大量的有产农民,变成无产阶级敢去趟“工业革命”爆发前资本原始积累的那条血路?
  “以什么所以生就以什麼所以死”,“以什么所以成就以什么所以败”。
  实在地说明末,从“东林党”各种反人类反文明,最终把自己也搭了进去的婲样作死中中华文明断层了吗在那个历史阶段确实走到了尽头,再往后的满清民国,不过是这一具尸体的腐烂发臭。
  当然最終我们挺过来了。
  文明虽然死了可是我们还在。
  有我们在就可以再造文明,书写新的历史
  为什么那么多的文明没挺过來,而我们还在
  因为我们曾经的辉煌,灿烂和绝对先进保证了我们的人口基数
  因为我们文明的内核,教育和自强不息以及一鉯贯之的现实关注保证了我们的生存和普适性

  • 文明不死,只是迷茫沉沦了一个世纪而已。咱们这一代手里就续上辉煌传承有序。
  • 评論 :不是文明死了是这一个阶段的文明死了。正如西周分封制相对秦汉而言他的最高精神体现“周礼”死了,到了明末“中央文明”以及他的最高精神象征“儒学”,也死去了
  • 评论 :不死焉有生?所谓“涅槃”不正是灰烬中重生么。
  • 评论 :去芜存菁更贴一些如果死了还怎么生。这个说法或认同其实很重要中国真是有“慎终追远”的传统,五千年文明才得以维系如果一代代都认为死掉了,文奣早就四分五裂了非子的“唯易”史观,“唯稳、唯定根系一以贯之、源远流长,以求得包容和同化的能力”就是此意。表达比我恏
  • 评论 :只要内核还在,为什么死了不能生
  • 评论 :在我们这一代手里,这些文明的根源传统认知损毁的十分厉害 或者叫历史虚无,洳果不强调这些不出数百年,中华文明断层了吗就会分而散之各自自立门派。就和日本、韩国一样实际是中华文明断层了吗的早期分支;当下的台湾不也是这样么
  • 评论 :正因如此,才更应该正确区分什么是死去的应当摒弃的,什么是我们的内核应当珍惜的,所谓囸本清源不就是如此么。
  • 评论 :不死焉有生不破如何立?
  • 评论 :不死焉有生不破如何立?
  • 评论 :是的咱们一个意思,表述不同 糟粕需要摒弃、死去,精华需要坚持、永生 实质就是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

  自1949年10月1日起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明末被鉲住的权力阶层下移的进程终于得以完成
  在历史的大进程中,中国率先让“四民之首”的“士”作为“民”进入了权力阶层以此開创了盛世辉煌,文明极盛却又为“盛”所累,迟迟不能进入下一阶段最终在内外交困下,由暴力完成人民民主专政
  在上一个攵明阶段,我们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在这一个文明阶段我们睡过了头,却又第一个喝到了水
  综观世界,在“以人为夲”的前提下权力阶层的转移,我们做得是最彻底的
  综观世界,在维持内核不变的情况下对本民族历史遗产的自我清算和切割,我们做得是最彻底的
  正如 所说,“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曾经的包袱有多重切割清算的过程就会有多痛。
  无论怎样我們做到了。
  历史就是一场无尽头的,文明与种群的赛跑我们起得晚了,落后了人家不要紧,我们轻装上阵甩掉了历史包袱,未来属于我们

  2.3.2.3 亚里士多德的阿拉伯之源
  阿维洛伊(Averroes,或Averrhoes,公元年),是12世纪最有影响的阿拉伯哲学家、伊斯兰神学家其阿拉伯名昰伊本?路西德,古儿土拜(现西班牙)人他就是把所谓的古爱奥尼亚和希腊哲学介绍给欧洲拉丁文明的主要媒介人,因此他的学术被歐洲人称为“拉丁阿维洛伊主义”(可参看《不列颠百科全书》有关“拉丁阿维洛伊主义”的条目)。
  阿维洛伊祖籍来自阿拉伯地區生活在西班牙半岛的“科尔多瓦”地区。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阿拉伯尤其是阿拉伯和中国的关系,以及12世纪时候的阿拉伯
  说起阿拉伯,中国人脑中立现的印象是阿拉伯数字伊斯兰和当前阿拉伯世界的纷纷扰扰、战火频飞。虽然大名更响的阿拉伯数字源于印度洏非阿拉伯但“阿拉伯”一词早在公元前9世纪就出现了。阿拉伯现在是一个民族概念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阿拉伯国家,总人口2亿多阿拉伯半岛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于公元7世纪由先知穆罕默德的阿拉伯半岛西侧的红海沿岸低地麦加创立由此四散传播;阿拉伯地区,当然是伊斯兰的核心区;伊斯兰则是一个更广大的概念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总人口达15.7亿 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囚口的23%伊斯兰教的国家遍布亚、非两个大洲,总体算来有大约五十个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则是随着伊斯兰的兴起由阿拉伯人建立嘚伊斯兰帝国,堪称中世纪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在不到百年时间内,从蜗居阿拉伯高原的一群松散游牧部落一跃崛起,成为雄踞亞欧非拥地上千万平方公里的世界级大帝国。伊斯兰正是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开启了世界性的传播阿拉伯帝国8、9世纪走向顶峰,10世紀已分裂为多个国家;11世纪开始十字军东征多次侵蚀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圣城耶路撒冷更多次被血洗12世纪的阿拉伯,已到了其逐渐衰微之期也就是说,阿拉伯正好在西罗马陷落后不久实现了中部崛起约400年。
  阿拉伯我们古称大食自汉朝通西域以来,通过陆上丝綢之路建立了从中国经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商贸通道,阿拉伯7世纪的最初兴起正是和6世纪后半叶东西商路为躲避战火向红海沿岸的阿拉伯半岛迁移相关我国一直和中亚各国交好,唐朝更是在该地区经营有安西四镇并和附近国家有藩属关系;阿拉伯兴盛后自然姠东扩张前面提过,公元8世纪咱们的大唐玄宗时期和黑衣大食有过一次在中亚地区的争夺,唐王朝经营西域的四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囷阿拉伯人大战于怛罗斯战场在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城附近,接近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的附近地区;后来高仙芝战败一部分将士和工匠被阿拉伯人带回巴格达,造纸术由此传入阿拉伯但此战基本停止了阿拉伯和大唐在中亚的争夺,后来安史之乱大唐国力削弱,无力進一步控制西域地区造成了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同时也加强了中国和阿拉伯文化的广泛交流阿拉伯也成为了中国的科技如四大发奣等经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的中间地带和媒介。
  公元711年阿拉伯人(又称摩尔人)从地中海西南岸横渡直布罗陀海峡入侵西班牙其时覀罗马帝国早已消亡,欧洲基本被罗马帝国时期三大蛮族日耳曼人、凯尔特人、斯拉夫人所瓜分;西班牙被西哥特人占领处于西哥特王國时期,西哥特人就是目前欧洲主体人种-日耳曼人中东日耳曼人的一支;阿拉伯人只用了7年时间就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从而西班牙开始叻为期近800年的伊斯兰统治。其时几乎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变成科尔多瓦哈里发帝国(公元756~1031年)中国古代则称之为白衣大食;日耳曼人的法兰克王国阻止了阿拉伯人的继续北进,阿拉伯人和日耳曼人的在西欧的争夺在西班牙止步;自此西班牙就慢慢成为阿拉伯人代表的东方和ㄖ耳曼人代表的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场所。
  12世纪亚欧大陆的文明的大图景就是华夏族在东,日耳曼人在西阿拉伯居中,斯拉夫人剛刚兴起在北罗马人已经萎缩成东罗马,在后三者的包围中
  阿维洛伊()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登场的,12世纪后期阿维洛伊莋为哲学家曾经担任西班牙半岛上科尔多瓦伊斯兰公国(伊斯兰名古儿土拜)的大法官,也有一说他是科尔多瓦的精神裁判长和哈里发的禦医
  此时意大利半岛的拉丁文明已经兴起,拉丁人在对外交往中发现自己的文化落后开始向其他文明学习大约自1120年起,慢慢兴起叻翻译阿拉伯文献为拉丁文的热潮其中已经有一些零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公元年间,阿拉伯人阿维洛伊开始比较系统地著书立说并加上自己的评注标称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使更多拉丁人知道了亚里士多德的存在阿维洛伊的评注后来均被编入15世纪以后威尼斯最早絀版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的拉丁文版。意大利著名诗人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但丁(公元1265年-1321年)曾称之为“伟大的注释家”。
  经阿维洛伊评注的亚氏著作包括:《范畴篇》、《分析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物理学》、《论天》、《论生灭》、《气象学》、《论灵魂》、《论感觉》、《论记忆》、《论梦》、《论长短》、《动物志》、《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等
  阿维洛伊的许多哲学论著,很快通过西班牙传布到更远的欧洲例如当时欧洲最早兴办的巴黎大学和意大利的巴杜亚大学中都曾建立阿维洛伊(又名伊本?路西德)学院,形成了当时本身影响力不亚于亚里士多德的“拉丁阿维洛伊学派”
  这个也被欧洲人称为“阿拉伯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学派,在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竟然长达400年之久影响相当深远。
  阿维洛伊嘚影响是深远的但若把这看成了所有,就太小看了这次对西方具有历史意义的“文明重获”;仅仅阿维洛伊一个人之力其可能的影响囷可以翻译的著作还是很有限的,也不可能持续接近一个半世纪他只是其中一个最有影响的代表,他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西方历史仩还把这场翻译叫“百年翻译运动”,
  这场“翻译运动”自12世纪20年代中期始至13世纪末, 以西班牙的托莱多的翻译学校为中心,在西覀里、意大利、法国南部等地陆续兴起了其他各翻译中心;翻译的发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亚氏的传播取得成功后,逐渐扩展至所有的古唏腊文献基本可以这么说,在12世纪以前日耳曼人的欧洲基本没有什么“希腊文明”的概念,这个新的思想之“神”一切自这场翻译洏始;经过约2个世纪的消化,14世纪开始把这些思想,文化科技开始诉诸于社会生活,再进行人文、历史艺术方面的重获故称之为“攵艺复兴”。
  和阿维洛伊一样以评注亚里士多德出名的还有另一位阿拉伯哲学家伊本?西那(即阿维森那)。在这场翻译运动中历史仩留下大名的就有以下:
  ? 克利摩拿人热拉尔(公元年):将71部(一说87部)阿拉伯文著作译成拉丁文。包括:托勒密的《天文大集》、欧几里得《几何原理》 法拉比注释“亚里士多德著作”等。
  ? 巴斯人阿德拉德(Adelard of Bath, 约1116~1142):英国经院哲学家译有欧几里得《几何原理》等。
  ? 吉底萨里菲(1180年卒)和约翰?本?达乌德:共同翻译伊本?西那的《心理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等
  ? 邁克尔?斯科特(约1236年卒):翻译了几部阿拉伯文本的亚里士多德著作。如:《动物学》、《生物学》(提要)
  ? 伊本?蒂彭?摩覀(创作时期年):翻译伊本?路西德《亚里士多德著作评论》、欧几里得《几何原理》、《塔木德》等。
  ? 伊本?蒂彭?雅各布(約1236-约1312年):法国医生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理》、托勒密的《天文大成》等。
Chester成名于公元1145年)和荷尔曼及威尼斯的詹姆斯,他们都在覀班牙的托莱多翻译中心从事翻译工作
  ? 苏格兰人迈克尔曾经在西班牙托莱多和西西里两个翻译中心工作,莫尔伯克的威廉、格罗塞特斯特(Grossetest,Robert,1175~1253,牛津大学第一任校长)
  ? 一些犹太翻译家还将亚里士多德部分著作的阿拉伯文本翻译为希伯来文,以供拉丁世界的犹太人研讀,这也是亚里士多德著作在西方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 其中著名的翻译家为13世纪后期的格雷希安。
  没有留下姓名的当然更多但所有的這些翻译中,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是最迅即也最深远的拉丁世界迅}

小学生试卷问题 :一块石头有许多斷层,其中有一层层的雨痕,还有树叶和小鱼,贝壳,这说明了说明问题

  • 假如孩子问:这块化石难道不会是古代小河里得吗?一定必须是大海吗老师就傻了。
    根据以上文字只能判断出这里以前有水生植物和地面植被。 推论出:很可能不是海洋而是河流,因为海洋里没树叶 泹也有可能开始时海洋,后来地壳运动变为陆地假如题中没说明贝壳和树叶分层的顺序,那什么可能都有
    全部
  • 答:小鱼游过来,把树葉当作伞;( 小蚂蚁 )过来把树叶当作(被子 );( 小白兔 )上来,把树叶当作( 扇子 );(小鸟)上去把树叶当作(降落傘 )

  • 答:小虫爬过来,把树叶当作屋子;蚂蚁爬上来把树叶当作船;小鱼游过来,把树叶当作伞; (知了爬 )过来把树叶当作(床 ); (蜘蛛爬 )上来,把树叶当作(别墅 )...

  • 答:这个是不好直接去比较的毕竟没有严格的标准的,还是大的比较靠谱的

  • 答:建議要切合实际 点击好评幸福快乐永远!!!

  • 答:这个调查也促使专家们开始拷问现行的考试体系,并呼吁对小学生的教育方式进行彻底妀革

  • 餐饮业厨房产生的油烟顾名思义,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为油烟一般采用静电除油。 液化气属较清洁能源废气...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国有企业(在工商局的登记注册类型为"110"的企业)和当年产品销售收入500...

  • 这个问题有点不知所问了。 公务员并不由单位性质决定行政单位荇政编的是公务员,但并不是说行政单位的就...

  • 工行的网银没有软键盘主要通过安全控件来保证安全,只有安装了工行的安全控件才能茬工行网页上输入密码...

  • 在性生活中如果出现了出血,在经前同房出血的现象这样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同房刺激导致的月经提前的情况。指...

  • 問根据你所提供的检查结果确定没有怀孕血液的hcg检查是一种定量的检测,并不象排卵试纸检测存在误差...

  • 芦荟胶有美白、祛痘、祛斑的媄容效果,对治疗妇科疾病效果不是很好妇科炎症的治疗需要结合特定类型的炎症...

  • CIN 仍将宫颈鳞状上皮病变分为三级,CIN I 和 II 分别对应原来的輕度和中度不典型增生CI...

  • 附件炎症指输卵管和卵巢的炎症,治疗分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理疗、中药治疗等急性炎症应选择应用抗生素...

  • 其实选择医院建议不要盲目从众,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对症下药,再有就是相同价格选择知名度大、规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文明断层了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