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 朱尼尔 如何对李鸿章的客观评价价这个角色?

如何评价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2015 年 2 月 28 日,柴静推出其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首发于人民网视频专题(一周后相关页面均已被官方撤下)。有效观看地址:观看这部纪录片后的个人主观感受请移步: 科学角度的评价,可参看相关问题:
按投票排序
1939 个回答
干了这份工作,出来说几句。说跟那些励志从事环保工作的少年和不了解我们这块工作的朋友们,我很不负责任的告诉你们,下面我说的都是我瞎编的,大家看着玩,不许分享。(我所述说的所有答案及评论,未经我的许可,请勿以任何形式转发、分享,请大家留给我们这些人跟大家沟通的机会,别让我们最后全都只能选择沉默)洒家是一线环保监察狗。三天前开会的时候我们局长还在台上说,环境保护工作,是一份神圣的工作,我在台下挖着鼻孔玩着消灭星星心理嘀咕说拉倒吧,你丫自己都不信。柴静的纪录片前半段说到各种污染危害的时候,我想大家一定捂着嘴巴觉得触目惊心,我想安慰大家,别担心,起码我们得死你们前头。什么叫两个八十——百分之八十的监察人员,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深入一线。意思就是我的工作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就在污染产生的最前沿,玩了命的替大家先把这些污染先尝一遍。恩,味儿还是挺纯正的,百分百新鲜。我买了几个防毒面具,最后还是没敢检查的时候戴,怕领导抽我。监察执法,双证齐全,手持相机笔录,听起来感觉很酷炫,身边的朋友都觉得我们的形象是这样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妈的我也好想每天穿的跟美国特工似得板着一张死鱼脸,学着《纸牌屋》里面的弗大爷敲着桌子让人家交代问题,做询问笔录。但是现实环境真的做不到啊,什么叫深入一线,就是各种企业生产车间,工地,田间地头,大山深处,墙缝,岩洞,地坑....而且冬天什么的大山里面真的好冷,云雾缭绕的下着小雨,大风一股一股的刮过来都没地方躲风,我不穿得跟个熊一样怎么活。身上又臃肿又邋遢,到处都蹭着各种泥点子,偶然叫我去其他单位办事,我都不好意思跟那些好看小姑娘打招呼。为什么我们叫监察狗,因为真的要像狗一样嗅觉灵敏啊,你要各种白天查晚上查、明查、暗查,沿着各种农田、河道、渗进、岩洞排查偷排漏排,查人家的进出货物单据,查用电用水量来核算产量再算排污量,还要询问工人,询问管理人员,观察对方表情,想办法套话,把笔录和证据做实。稍不注意就被人家忽悠了呀,稍不注意辛苦好久的工作成果就给法院否决了呀。上次省监察局的他们聊说为了查某化工企业有没有偷排,愣是在人家企业蹲了三天,最后砸开水泥地面找到的排口啊。其他部门检查人家谁会没事跑去蹲三天啊,你成天憋着劲的抓人家的死穴小辫子,你觉得人家企业会给你好脸色看么,根本不能像其他部门一样好吃好喝的供着当大爷啊。看到纪录片后半段环保系统工作人员各种尴尬的时候我竟然笑喷了,都不知道我们系统上下苦逼到了什么份上才成天大家各种自黑当快乐。有时候遇到一些棘手问题处理不了的时候,我们打电话给上级部门请示,上级部门表述额.....你等我们咨询下部里面吧,然后部里面表示额....看着办吧...看着办吧.....着办吧.....办吧.....吧.....诸如此类,比如说我还问过,什么叫原则上不同意,原则上不允许,原则上是啥啊?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嘛......上级部门领导脸色写着——你真讨厌......环境执法难,难在哪里,我们不是垂直系统,是组成部门,要对地方政府负责,要考虑经济发展,我们说停产整改,政府说不能停,不然工业产值怎么办?经济增长怎么办?我们说罚,新环保法出台以前,最高罚款限额是水污染防治法里面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一百万,其他普遍都是十万以下,罚不下来,罚下来了人家不痛,最后反而成了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这样的局面。政府说,环保,是小民生,解决居民就业,解决收入问题,才是大民生,要有大局观,懂不懂?说得我们根本无言以对啊。然后企业一污染就是一大片,很容易激起民愤,酿成群体事件啊,一变成群体事件,到时候政府又来追我们的责,问我们平时难道不管么?你们平时到底在干些什么?我们回答:额....我们管了啊,问题是,不是你跟我们说.....打住,你们不要解释,不要一味的找理由,不要推卸责任,你们要是管得好,工作都作到位了,会出问题吗?会造成今天的局面吗?......我们再次无言以对.......那这样工作还干不干了?当然要干,查资料收集证据做笔录,该立案立案,该下处罚决定书下处罚决定书,反正一次有人替你说情,两次有人替你说情,三次四次呢,就不信你每次都好意思舔着大脸去求人,给你说情的人都觉得烦了,这事就成了。就算罚不下来,你找人找关系,你总得欠人情吧,你总得请客送礼吧,这也算是成本吧。大家还记不记得《《功夫》里面周星驰被火云邪神打凹在地上,还捡根小棍敲火云邪神。是不是觉得很可笑?打不过是一回事,但是打不打又是一回事,就算力量悬殊,力量微薄,但是态度要拿出来。就算是只蚊子,我也要叮你一管血。哼顺便吐槽一下那些学环评的同学,真的要有良心呐,专业知识是要用到正道上呀。我们经常拿到一些企业/项目的环评一看,哎哟,我去,这是多机智这些规避办法都能想出来,然后再看审批意见,又是一个我去,这是多黑心这样也能批。这样我们监察狗很被动啊。然后回头两手一摊,跟群众解释说人家环评都同意这么干,我们莫办法呀......人家指着脊梁骨骂娘是骂的我们呀......还有12369投诉,真的是要必须去的啊,可能时间周期上面不紧急不严重的会拖得比较久(因为人手不足,比如说我们组,三个人,监管十几个镇乡各种企业、工程、项目、矿山、三产.....七八百家然后执法还必须两个人,然后还有成吨的资料要完善、填报、归档),但是最后都是一定会去的,有访必回啊。而且最恶心的是12369是二十四小时开通,夜间噪音投诉我一晚上出去三次,第二天还得照常上班,遇上反社会的半夜不开心睡不着就打电话来发泄骂你的,你还不能骂回去啊,因为电话是录音的啊......最后柴静说一个人做的一点微乎其微的东西,就能让事情变得更好,让你觉得脚踏实地,不再推诿,站出来做点什么的时候,我忽然又觉得我又光伟正了一些,贴一个以前自己在其他答案下面的言论,价值观高度重合啊。有人跟我说,我们都是沙子,只能风逐流。我说,蝴蝶煽动的翅膀,最终也能刮起一阵飓风。我们身处的国家,我们身处的社会,有很多糟糕的地方,可是如果大家都只是坐着骂娘,不去付出奉献,去积极改变,那结果只会更糟糕。所幸的是我看见了,我看见了祖国在强大,社会在改进,今天的生活比十年前好,十年前的生活比二十年要好,说明前辈没有放弃,有前辈在为之努力。但这社会,这国家的中坚骨干总会不断新陈代谢,国家总有一天会交到我辈手上。你不奋勇上前,照样也会有人替代。我们总不能把这未来,交到那些我们讨厌的傻逼身上吧。所幸的是,新环保法今年开始实施,虽然又有好多矛盾,细则不明确,但是总归有了按日计罚、行政拘留、扣押查封、限制生产的权力,新一轮的博弈又开始了。调到环保局的时候,因为我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所以我开始也没闹明白这工作有啥意义。结果正式工作的第一天,我就被我的领导带到了一个水库,我记得当时领导跟水库管理所的所长聊天是说了这么几句话:哪怕就是上游库区少撒一泡尿进去,下游几十万老百姓就少喝一泡尿.....朝代在变,河山不变,我们没做好,留给子孙,是要背骂名的......神圣不神圣我不知道,但我估计意义就是这个吧,踏踏实实的,做些实事。让你们少喝一泡尿........代表大自然取缔你!(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大家对我们工作有什么疑惑、看法,可以来评论区聊,有些话我也已经在评论区回复其他知友的时候说出来了,评论区里面说,低调些。
解决办法更新完毕。本文欢迎转载,仅需保留原始链接。如果在您的专业领域,发现本文有表述错误的地方,欢迎给我的知乎帐号发私信指正。看到这个视频非常激动。七年前我选择了以PM2.5暴露模拟为博士课题,后来又在美国南加州(洛杉矶一带)从事了两年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环境咨询工作。对照发达国家经验,对中国的雾霾问题有着深深的怨念。柴静作为一个新闻人,把几个关键问题都找出来并说清楚了,在科学事实上没有明显的错误,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容易的是她采访到了许多当事人,触动了长期以来敏感的话题;最重要的是可能她让许多人第一次认识到,雾霾不仅和自己息息相关,而且自己是可以推动改变的力量。这部片子必将载入史册。吹捧过了,也吹毛求疵一下,以期作为补充。毕竟100分钟的视频没有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讲得让所有人理解和满意。有三点:有些更敏感的问题,这个视频上其实没提。提出的一些解决办法,其弊病只是三言两语带过。然而既然引发了讨论,就不能停留在表面。所涉及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很传统,都是发达国家几十年前就开始采用的。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发展中大国,人口几乎占世界40%,大约是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总人口的3倍。我疑心,沿袭传统解决路径是会撞墙的。特别是,中国的环境问题远远不止雾霾。我们能不能借鉴一点新办法,避免走传统途径的弯路?接下来结合她的主要观点说说自己的看法,另外结合最近看到的资料提供一些新的思路。首先:雾霾真的很毒。对于雾霾,不存在“适应性”问题。这句话我再重复一遍:对于雾霾,不存在“适应性”问题。吸得越多,危害越大,特别是对小孩子。柴静视频中关于PM2.5的化学成分分析非常专业,健康危害的动画短片近乎完美。唯一的问题是,PM2.5的健康危害,除了影响呼吸道和肺功能,更为公认的是心血管疾病。公众更关注肺部疾病和肺癌容易理解,但是别忽略PM2.5对心血管的影响。如果家有老人或家族内有人有心血管疾病史,对雾霾天需要有更多关注。空气污染还被证实与提高以及有关,影响孩子一生。颗粒物更详细准确的健康危害表述可参阅美国环保署的,唯需注意这是2009年版本,近几年文献的结果未考虑在内。而谈到重现APEC蓝需要减少一半排放的问题,我们不该忘记,这个一半只是以我国的“蓝天”标准而定的,并不意味着只要减少一半就能实现民众健康的需要。2014年,北京PM10的年均值是115.8微克/立方米:。而,第一阶段为年平均35微克/立方米(最宽松的标准),指导值为10微克/立方米。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我们的担子又重了?对于10微克/立方米的制定依据,世卫组织的解释是:“[对于 PM2.5 的长期暴露],这是一个最低水平,在这个水平,总死亡率、心肺疾病死亡率和肺癌的死亡会增加(95%以上可信度)”。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这部片子中给出了一些方法和思路。总的来说有这么几项:提高标准,严格执法,对垄断的能源行业开放市场竞争。而它也难得地明确了这么做的阻力和要付出的代价。在以往的报导中,我们总是看到说“很难”,但是难在哪里?利益相关方如何思考这些问题?别的国家如何能做到?柴静以贴近大众的方式做了呈现。几个主要的论点是:论点一:导致雾霾的燃煤中,劣质煤占了很大成分,劣质煤被用在过剩产能上,形成的是浪费,但是却一直接受国家财政输血。对劣质煤的监管不力来自于对影响就业的担忧。环保部门没有否决的权力。如果要淘汰这些产能,结果会是什么呢?一是原先的煤矿工人会失业,二是成本要提高(洗煤或是控制排放)。片中有三个人为“淘汰产能”的合理性说了话:英国的煤矿工人认为,自己重新找工作就行了,没有这份工还有其他的。英国的能源大臣表示,环保不是负担,环保会催动创新,让新产业淘汰旧产业。发改委副部长则认为,以绿色低碳倒逼产业转型是出路。清洁产业也能吸纳就业。我们也不该忘记,环保需要付出代价,不环保同样有代价,甚至代价更大。该片对“环保是奢侈品”的概念发出了挑战。事实上,长期生活在高污染地区的底层劳动者,才是污染的最大受害者。肺癌村的环境难民,从小看不到蓝天的小姑娘, 都在承受着沉重的代价。而千千万万的城市居民,无论是看不见西山的北京人,还是看不真西湖的杭州人,已经在漫天雾霾中,呼吸了至少十年。人们需要工作,也需要健康,需要自在地生活。在“环境污染是经济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一观念甚嚣尘上的今天,这种声音非常难得。然而,我认为视频中的这些观点说服力还有欠缺。“失业了重新找份工作就好”,实在有点何不食肉糜的感觉。也许我们更应该问的是:如果造成工人失业,我们如何帮他们重新找到工作?如果倒逼企业转型,利益又将如何分配?造成的能源和资源价格提升又将由谁承担?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回答这些问题,而不是以盲目的乐观搪塞,更不能以“难以回答”为借口,拒绝讨论。片中为了拒绝煤炭而采用“油气时代”的提法,更令我有些诧异。片中已经说明,煤炭经过清洁化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并不需要完全否定。燃油并非清洁能源;天然气虽然较为清洁,但是燃烧过程中照样会产生氮氧化物(PM2.5前体物)。更不用说他们都是化石能源,既不可再生,又不低碳。视油气为未来,有点自相矛盾。有可能只是把污染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正因如此,全世界都在呼唤对能源的节约,能效的提高,以及更清洁的替代能源。我们真的必须重走油气时代的老路吗?论点二:燃油品质是导致车辆污染物排放标准迟迟无法提高的限制因素。而无法提高油品则是由于利益集团掌握了标准制定的权力。发达国家的燃油品质标准由环保部门制定,但中国标准制定中,环保部门缺少专业人员。允许各利益相关方进行协商,将相关信息公开,是本片提出的解决油品之道。片中还提出,应当放开能源市场,允许民营天然气进入市场竞争。油品确实需要提高。但是将市场作为解决问题的捷径,则为不择手段的竞争留下了一扇后门。在片中我们屡屡看到监管不力造成的环保困局,又怎能保证,天然气的开采和运输,不会因此产生新的环境污染?这种污染可能不如雾霾那么近在眼前,却不会凭空消失。水电是一项早就允许民营投资的能源产业,但是不同于一般人所想象的“清洁能源”,其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颇为严重。相关报道连篇累牍,这里不予展开。以市场竞争促进创新,把环保作为创新的动力,这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也并非不可实现。但,要令它成为现实,除了去掉垄断保护的枷锁,更需培育生长的土壤。为什么发达国家放开市场没有导致这样的问题?他们的环保部门为何具有极大的权力?爱荷华州立大学周江评老师的这篇文章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在这里面,公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NGO的参与,环境诉讼的威力,都是极为关键的。在我国的语境下,却有些水土不服。或者,从今天开始,我们可以改造水土……关于机动车,轮船,飞机带来的污染,柴静的报告都试图涉及,却未曾明确指出:交通和消费需求才是驱动这一切经济活动的内在因素。很难说这是一种取舍还是一种忽视。唯一谈到的是减少开车次数,短距离不用车。其实,我们即使不自己开车,也难免由于所购买的商品在运输中的交通需求,给污染带来贡献。在轮船和飞机运输的货物中,有我们的海淘代购,也有从世界各地进口的原料。你,意识到了吗?而片中谈到个人对污染行为所能做的,似乎只能是不断的举报。这种结果,不能怪柴静和她身后的制作团队。我却不愿意停留在这一层面。雾霾治理只是中国环境问题的缩影。我们羡慕发达国家的蓝天白云,但是他们同样在被环境问题所困扰。要让经济绿色化,除了传统上的监管和污染控制,他们还有更多值得参考的办法。接下来的阐述,主要思路参考瑞典Lund大学的课程资料。如何使经济发展绿色化,而不是演出猫捉老鼠的低效内耗,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这门课程以丹麦、瑞典、挪威的绿色经济之路,为其他国家提供启示。确实,北欧有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密度小,人均收入高的优势;而且他们也确实进行了一定的污染转嫁。但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特征,牌发完了抱怨别人牌好是没用的,把自己手上的牌打好才是正经。这些方法能否在中国奏效?答案需要靠每个人共同塑造。我能做的只是通过告诉更多的人,希望引发讨论和改变。个人层面:商品购买、交通出行、家庭能耗构成了个人对环境影响的主要部分。如前所述,商品购买中的运输能耗和尾气排放,同样对雾霾有所贡献。而商品制造过程及其原料供应链,都在对环境产生影响。家庭电器的持续能源消耗更难以忽视。在欧洲,许多商品都有绿色标识(Ecolabel),帮助消费者进行绿色选择。消费者选择进一步影响商品制造者注重环保。 中国有绿色标识吗?其实有的。但是你会注意吗?我想也许很少。我没有深入研究无法为任何绿色标识背书,不过起码有一种标识是国家强制的,那就是能效标识,详见官方网站:遗憾的是,如同柴静视频中的机动车排放标识一样,中国的能效标识还存在造假现象。欧洲和美国的绿色标识都是由NGO发起的,而NGO通过公信力发展自身,倾向于站在消费者这边。关键在于,消费者自己得去在意,得去用钞票投票,得去关注和了解相关标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育消费者了解相关知识,监督相关部门履责,也是媒体、专家、政府、社会组织都可以去做的。若是你嫌绿色商品价格高,还有一种选择:就是不买那么多东西。人们购买商品的动力深受消费主义的影响:我们认为消费会带来快乐,认为商品会提升我们的社会形象。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的整体幸福感在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再随着收入上升而升高,与家人、朋友、社区共享的快乐才带来更深刻的幸福感。共享消费也是一种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解决办法,比如共享用车。随着信息流动的便捷,这方面我们未来势必会看到更多的解决方案,在经济上也更划算。更难的也许是观念上从“拥有”到“共享”的转变。观念的转变,依赖于有影响力的先行者的带动,依赖于社会对环境的重视,依赖于每一个人,对这种现象的支持。国家层面:除了制定排放标准并实行监管,政府其实还有许多办法可用。令我在意的是,至少在美国,国家的各种政策在实施前会进行经济上的成本-收益分析并将结果公示。这一点对于环境问题尤为重要。因为环境方面的收益是隐性的,长期的,覆盖全社会的,更不容易看到直观效果。也正因为没有相应的分析,我们有时往往注意不到环境政策对经济的正面作用,将环保支出视作负担。欧洲国家的政策有这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政府采购。欧洲发达国家政府将环保作为政府采购的要求之一,尽管欧盟不允许在国家政策中规定具体的绿色标识,以免造成对特定组织的偏袒,但是计划制定一系列原则,来协助各国在政府采购中考虑到可持续发展。Deposit-Refund System (DRS)。购买消费品时先交容器(如酒瓶)费用,用完后交还商家。国家层面实行这一政策能够大幅提高回收率。你可能觉得酒瓶而已,有那么重要吗?其实玻璃生产是能源消耗大户: "据玻璃包装协会统计,回收一个玻璃瓶节省的能量,可以让一个100瓦的灯泡点亮4个小时,可以让一台电脑运行30分钟,可以收看20分钟的电视节目。 " ()国家强制要求采用节能灯具。你知道吗?中国照明用电占所有用电量13%。欧盟通过使用节能灯,每年节约400亿度电。目前中国已有淘汰白炽灯路线图( )。经济激励。这点我们在其他经济活动中并不陌生,现在是时候把他们用到环保上了!环境问题的形成源于污染的外部性未能市场化。政府对此进行的调节有利于释放正确的市场信号,例如对高排放车辆征收碳税或生态税,对电动车等予以税费减免甚至经济补贴。然而,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实践中会引发一系列连锁效应;而单纯的经济激励如果不辅以监管和充分的信息提供,则未必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此外经济激励必须考虑实际中的公平,而不仅仅是对环境水平的提升促进。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公共政策很罕见。如果你不介入改变,就是在等待其他人来改变你。个人如何影响国家政策制定?这个问题有点超出我回答的能力。希望两会的开场,能让大家往这个方向多思考一些。企业层面:我们所关注的就业和经济发展,最终大部分还是靠企业解决。而企业相对于个人有更多资源,相对国家有更大灵活性,是创新的主要力量。关于传统环境领域的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工作机会这里就不多说,毕竟整体市场规模还不大。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提出的企业层面可持续发展趋势是什么呢?首先,针对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环保意识,企业不仅得考虑“环保需要我付出什么”,更要考虑“不环保我是否能承担得起后果”。企业若能利用好环境需求,则能变成本为机遇,创造自己独特的价值和竞争力。环境污染的产生本来就是由于未能成为产品的资源被废弃。如果能增加资源利用效率,则可以在环保的同时增加收益。为此需要进行技术上的创新投入。租赁而非售卖也日渐成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商业模式,这能够促进货品的循环使用,也鼓励生产有更长生命周期的高质量货品。绿色供应链: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和NGO都开始注意供应链所牵涉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例如原料生产和运输中的污染,对工人的环境健康是否重视,给不发达地区的供应商提供的价格是否合理。企业的供应链是否绿色,也通过绿色标识和NGO调查报告的方式进入了公众视野。即使中国消费者对绿色供应链还没有那么大关注,作为制造业大国、出口大国,中国的企业也必须审视自己的环境标准是否符合发达国家的环境意识需要。绿色营销:企业可以加强对绿色标识的宣传,和绿色标识组织一起对公众进行教育,增加自己的品牌竞争力。当然,消费者选择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这种改变不会一帆风顺,需要小步走,制定最符合自己的策略。绿色过程:在企业的运营、制造、工业流程设计中考虑环保和高效。电子物资和远程办公:通过提供数字化产品而不是实物产品,既满足某种消费者需求,又不必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在办公过程中使用远程和虚拟的工具,减少出差开支和上下班交通,也可以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同时减少环境影响。关于企业在绿色经济中的作用,还有太多可能性。看到这里,你还觉得环保和经济发展非此即彼吗?城市层面: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和我们能呼吸到怎样的空气最为相关。所能采取的办法,和其自身的城市特点有很大关联。欧洲的经验主要有这么几点:能源供应:城市的能源选择和能源管理,影响着能源的价格,左右着能源的利用效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我们在谈到城市管理对人们出行的影响时,不仅仅是在说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也是在说城市的布局。在欧洲,城市规划中经常需要听取公众意见和各行各业的看法,长期讨论。因为城市的建设一旦确立,将会影响未来数十年或是更久。可持续发展社区:社区成员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自给自足,共同协商确定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城市鼓励绿色的生活方式,例如提供公共自行车,便利的废品回收地点,方便的户外活动地点等等。(如果走路10分钟就有绿地公园,或许周末自驾出游的人,会减少许多)城市规划和建设这一块我了解不多,有待专业人士补充。写了两天,终于大致更新完毕。虽然学识有限,难免错漏,只愿有那么几点会触动你 ;无论是关注,是行动,是传播,都是当下所需要的力量。这已经是篇长文,但,请让讨论从这里开始,而不是到这里结束。本文欢迎转载,仅需保留原始链接。补充说明:关于有争议的PM2.5浓度上升和癌症的关系,举一例:2013年,欧洲一项涉及九个国家31万人的研究表明,PM10与肺癌的相关性显著,PM10和PM2.5与肺腺癌的相关性显著。每提高10微克/立方米的PM10浓度,肺癌发病率上升22%。由于疾病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在研究中必须考虑剔除这些因素,但无法做到完美,因此以上研究不等同于“雾霾导致肺癌”。并且(如同柴静在视频中所承认的),老龄化和吸烟仍然是肺癌的最主要原因。所以,无法根据某地的PM2.5浓度和肺癌发病率,直接得出相关性判断。相关性也不直接等于因果性。而人的免疫能力还有个体差异,所以即使环境因素一致,每个人因此患病的几率也不会一样。在此就不再一一详细说明,期待另有专家撰文讨论。
很佩服柴静讲故事的能力,100分钟的纪录片没有拖进度条这是很难得的。从环境狗的角度来看,里面的内容不敢说完全没有问题,但是至少是没有硬伤的(从这点来说比某崔强得多),类似的观点我之前的一个答案里也有提到,PM2.5的问题事实上一直都比较严重,只是这两年才引起重视。这个片子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观点的更新而不是知识的更新。在此之前,人们关于环保的讨论都停留在要发展还是要环保的简单思维上,譬如之前在这个问题有两位专业人士都提出了要发展就没有权利要求环保的意思。而看完纪录片,我们能得到的结论就是,发展当然会带来污染,但是不应该这么高。从纪录片里就可以看出,在很多方面,我们远没有做到我们这个发展水平所能做到的最好,很多设备、技术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们都有,但就是做不到位。这背后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王跃思老师说的管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我自己归纳的中国污染水平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煤和石油的使用总量大,二是单位使用量的排污量大。要改善前者,主要是里面提到的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改善后者,则主要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而技术其实我们都有。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污染的治理,政府层面的改革,远比个人的行为更有效。我对个人的减排行为所能带来的污染总量的降低是比较悲观的,纪录片里关于要怎么做这一部分在我看来是比较薄弱的,只是告诉我们应该要有怎样的态度,并且要立即行动,至于那些行动有多少效果呢,在我看来是很小的。当然 说的很对,认知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知道现状是怎样的,知道要往哪个方向努力,这本身就会对社会进程产生巨大影响,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在雾霾热议的这两年,政府的动作比以往大得多。另外我很诧异里面受访人士坦诚的态度,除了柴静本人的影响力使然,我相信风向的转变也是非常可能且重要的因素。----------------------------------------------------------感谢大家点赞,最后那句话只是顺带一提,表示对上面可能出现的风向转变的欣喜(鼓掌!),没想到大家的关注点都在这里。声明一下,本人无意于质疑柴静的动机,在我看来不管她的动机如何,她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而且是自掏腰包!),这就足够了。-----------------------------------------------------------针对科学错误质疑的反驳关于发展和环保的讨论
卸腰。正好昨天写过,直接贴:————————收到很多艾特。。。报告大家,柴静的《穹顶之下》我已经认真看完了,汇报下感想:首先,说说我赞同和支持的部分:1. 在大气科学方面(比如雾霾的时空分布、来源、成分、二次反应过程等),至少在我的认知领域内,没有错误。对于一些曾经引发争议的热点话题,没有一味迎合民粹化的观点,而采用了符合科学事实的陈述。比如:(1)不少人认为PM2.5完全是工业时代的特有产物;而片中提到了自然界本来也有PM2.5。(2)不少人认为机动车排放对于雾霾而言并不重要,关键因素应该是工业生产排放;而片中提到机动车是北京本地PM2.5的最大来源。(3)不少人指责政府隐藏和瞒报空气质量检测数据;而片中提到,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在线空气监测系统,而且获取这些数据并不困难,任何人都可以在手机APP上查询并举报超标单位。——至于其它涉及医学知识、煤品油品等内容的,我不懂,请其它专业人士把握吧。2. 态度严肃、积极。之前微博上的雾霾话题,有两个倾向:第一是过分娱乐化,把雾霾的严重性稀释在众多段子和哈哈哈哈哈中无迹可寻,老百姓这么着勉强算是苦中作乐也就罢了,很多主流媒体官V也乐衷于此,久而久之显得雾霾问题很轻佻、似乎不那么重要了。第二是过分政治化,一说到雾霾,就把个体行为撇得一干二净,纯骂政府,一边开大排放车一边购买因违规排放而降低成本而廉价出售的商品一边吃露天烧烤一边放鞭炮…一边骂政府,骂完抽支烟。有鉴于此,柴静制作本片的态度,在现今中国还是很难得的。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作了严肃的调查报道,将公众重新拉回到思考模式中;在质问“油怎么了”“煤怎么了”“环保部去哪儿了”之后,也强调了每一个普通市民的积极作用——“再强大的政府也无法独立治理好雾霾,要依靠的是普通人的选择和意志!”,片尾那段“我能为空气做什么”大赞,真心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3. 引述严谨。片中所引用的数据,基本都来自于权威科研或监测机构。现在有些媒体,动不动就“小编为了证实真假,也买了个PM2.5监测器,在办公室一测才发现,原来真相是…”,或者“小区张先生对此有异议,他告诉我们,以前感觉…现在感觉…”,诸如此类的无厘头实验和个人感观描述。柴静在这方面跟他们比起来真的已经强太多了。其次,说说我不赞同的部分:片子中有几段,很鲜明地传递出一个意思:空气都差到这种地步了,你们还在烧劣质煤还在违规排放还在污染空气你们是不是疯了?!这个“你们”,理论上应该包含两类:第一类是利欲熏心的黑企业黑工厂黑作坊黑老板——柴静重点关注的就是这一类。但是柴静似乎忽略了第二类,就是那些注定无法选择的、只能用健康换取金钱的一群人。你不要笑他们蠢,他们虽然不懂化学和医学,但是耳濡目染也早就看明白了,积年累月地烧炭出去卖、开黑作坊、烧劣质煤,一定会严重损伤健康——问题就是,很多人并没有选择,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环境,而是生计。城市居民,尤其城市年轻人,经常以为城市就是全世界,根本不知道在城市和旅游风景区以外的中国现状。空气好不好?这只是已经远远跃出温饱线一大截的城市居民才会关心的话题。是的,城市居民有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不过你也别忘了,城市周边大把的贫困带村庄也有出卖新鲜空气换钱的自由。对于这部分人而言,环保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所以,仅仅局限在城市小圈子视角里讨论环境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城市霸权。++++++++++补充插叙 修 ++++++++++++++++++++++++今天
在微博发了一篇文章,关于为什么农民会顶着政府惩罚的各种风险、无视政府已经抛出的各种补偿、义无反顾排除万难地焚烧秸秆的问题。这篇文章对我上述“不赞成”部分的观点论述更加清楚,我贴过来作为补充。妈蛋写得太好了尤其最后一段,说得比我好太多!
去年五月,一年一度的秸秆雾霾来袭。
整个华北平原陷入一篇混沌,就连一向空气质量不错的南京,pm2.5的数值都爆表了。火灾,交通事故,接连发生。一片迷雾当中,我和我的同事驱车来到冬小麦的主产区,安徽淮北的濉溪县。
接待我们的县委宣传部长一脸疲惫,由于中央明确提出向雾霾宣战,安徽省向中央立下了军令状,整个安徽省要做到零火点。但没想到,全县的过火面积依然有差不多50%,在6月份的某一天,濉溪县的着火点还名列全国第一,这让整个县委县政府备感压力。
第二天,我们去了遂溪县过火面积最大的村庄老家村采访,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都没精打彩。两个人都因为防火不力受到了处分,分别被降为副书记和村委会副主任(嗯,你没看错),此前上交给县里的2000元防火保证金也打了水漂。
老家村有十八个自然村,村里有县里的驻村干部,乡里的派驻人员,和整个村委会的所有工作人员,投入到防止农民烧秸秆的工作中。麦收前,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秸秆不能焚烧,谁家的田烧的话就处理谁家,但村民普遍非常抵制。为了增加执法的威严,县里专门出台规定,私下烧秸秆一旦被抓,罚款2000,拘留十五天。但所有这一切,都没能抵挡农民的智慧。
6月 10号晚上,午夜一过,巡逻队就发现田里有人点火,村委会书记带人一路狂追。暗夜当中一个人在前面跑,后面一队人马大呼小叫在后面追,等到上气不接下气追上一看,原来是个女的。这人说出来看看家里的地有没有人放火,就这样。就在这时,村子附近的天地里烽烟四起,所有村干部家里的麦田,全都被点着了。等到天亮时,老家村大大小小的麦田,已经被烧的面目皆非。村干部们精疲力尽地四处忙着救火,村民们在旁边嬉皮笑围观看着热闹。
农民烧秸秆的理由也简单,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淮北一带的冬小麦产区,小麦收割之后一般接着种植玉米和青豆,两季庄稼之间,最多只能间隔十天到半个月。不烧,后一季的庄稼就种不到地里去,在节气面前,政府的高压手段并没有显著的效果。
秸秆如果不就地焚烧,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还田,就是用粉碎机将秸秆粉碎,再用旋耕机直接翻耕到地里。另一种是离田,就是将秸秆用打包机打包之后运离田间。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还田容易导致土壤过于松软,造成庄稼的倒伏,而且一年当中最多只能消化一季庄稼,如果两季庄稼都进行还田,还会造成耕地的过营养化。离田的问题在于这些秸秆的去处,如果没人收,堆放在露天,占场地不说,也是非常严重的火灾隐患。不管还田还是离田,和焚烧秸秆相比下一季庄稼都更容易生虫害,每年至少要多打一次农药。现在农村的青壮劳力基本都进城打工了,留在村里种田的,都是老弱病残,多打一遍农药的负担,也并不轻松。
为了防止农民焚烧秸秆,当地政府强制规定收割机的收割高度不得超过15厘米,麦茬短了,不好焚烧,农民就只好将秸秆运出来。但这样的收割方式,每亩地将增加30元的成本。无论农民还是收割机手都不愿意,政府就派工作人员跟在每辆收割机后面进行监督,其行政成本高的令人难以想象。在淮北一代,为了贯彻落实禁烧秸秆的工作,80%的政府工作人员全都直接派驻入村,政府各部门只留守极少数人员看电话,其他工作一律停止。这些驻村干部有的就住在田间地头的帐篷里,夜间看到火情就直接出来灭火。与此同时,各级干部全都缴纳了数额不等的保证金,高的有两万,低的也有两千,如果辖区内有着火点,这些保证金全部没收。
但尽管如此,依然没能挡住农民焚烧秸秆。为什么?
据测算,不管是实行秸秆离田还是还田,每亩地农民至少增加60到80元的成本。这还不算农民为此增加的多打一遍农药的支出。尽管淮北一带的地方政府按照县乡两级财政分担的方式,普遍给农民每亩地补偿20元,但是,这些补偿多数都附加一定条件,而且不能马上兑现,更重要的是,20块钱无法抵偿农民因为不烧秸秆而增加的支出。濉溪县一位副县长下去寻访时问农民,“给你们补了20块钱了,为什么还要烧?”这位农民回答的倒也直接,说,“这二十块我不要了,我再给你20,你把秸秆给我运出去行么?”现在农民种麦子每亩地扣除种子化肥农药等成本,纯收入也就不到一百块。让农民独自负担因为禁烧秸秆而增加的成本,农民不愿意,也不配合。这是禁烧失败的根本原因。
有人自然会问,这笔额外的支出政府为什么不能全都负担?政府还真未必负担得起。濉溪县全县180万亩小麦,如果每亩按照低限补偿60元,就是一个亿。这还不包括秸秆离田和还田农机升级换代政府的补贴,以及秸秆运离田间的后续处理费用。这个费用是多少呢?宿州市有一家生物发电厂,每年可以消耗40万吨秸秆,但是,他们的上网电价是每度0.75元,每度电政府补贴三毛多钱。假如濉溪县180万亩的小麦有一半经过生物发电消耗掉,至少每年还需要一个亿。这样算下来,仅濉溪县一个县,不考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要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每年至少需要两个亿。濉溪县虽然每年的财政开支有23亿,但大多数来自于转移支付,可以支配的财政开支不超过十个亿。如果光解决秸秆焚烧就花掉两个亿,必然挤占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开支。而那边的财政赤字又该拿什么去弥补呢?
说到底,秸秆禁烧是钱的问题,如果社会足够富裕,愿意支付农民禁烧秸秆而增加的成本,这个问题就好解决。相反,如果不愿意为此多支付成本,而指望农民独自承担代价,或者试图唤醒农民的环境意识让他们主动避免烧秸秆,都是缘木求鱼。这是相当残酷的现实。对于城里人来讲,他们需要清洁的空气,但对于这些偏远乡村的农民,他们虽然也讨厌雾霾,也希望能呼吸新鲜的空气,但如果要让他们付出每亩六十到八十元的代价去呼吸新鲜空气,对他们还是太奢侈了。
推而广之,这也是中国解决雾霾所面临的困境。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社会,北上广已经飞奔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市民不仅仅满足于出行有汽车,更希望能呼吸到清洁的空气。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哪怕是离北京只有几百公里的农村,那些尚未城市化的农民,他们依然在为生计而奔波,他最在乎的是收入。他们虽然也知道清洁的空气有利于健康,但在收入和雾霾面前,他们更愿意选择雾霾,而不是收入减少。这种壁立千尺的二元结构,妨碍了很多公共政策的制定和选择。因为同呼吸却不共命运的十三亿人口,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和偏好。有人更在乎环保,有人更在乎钱,哪怕几十块钱。
这种在乎钱不在乎自己身体健康也不太在乎别人健康的人是否都值得耻笑?不一定。我们曾经也像他们那样穷,那样在乎钱。只不过我们比他们幸运,可以在北京上海生活,率先摆脱了贫困,有更多的可能去关心空气质量问题。而他们,正奔波在赚钱的路上,连歇歇脚闻一闻空气的味道都没时间。他们的孩子可能还留在家里,无法和他们团聚,他们最想的是,能把孩子接到城里,哪怕空气不那么好。
中国网上舆论多数都体现了城市白领的诉求,他们收入不错,去过国外,有着领先十三亿人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经验,时尚而正确。政府在一年一度的雾霾季节网上调侃的段子面前节节败退,先是在px和核电项目中牺牲企业的利益,紧接着,又为了4%的雾霾贡献率的秸秆焚烧问题,肆无忌惮地牺牲着农民的利益。
在整个禁烧期间,濉溪县一共有100多名农民被派出所传唤,最终有7名农民被正式拘留。这,多少符合法治和正义?在濉溪县濉溪镇,农民头一天收割完毕,第二天镇里就派旋耕机直接把秸秆打碎还田,帮农民把玉米直接种到田里。农民虽然省了钱,但他们也失去了选择的自由。他们只能种玉米,不能种青豆。因为政府已经帮他们把玉米种好了。
在整治雾霾的目标下,一切都成了手段。 以下是我调查的结论:1.秸秆焚烧对雾霾的贡献率虽然只有4%,但在特定的时间段,是雾霾的主因。从根治雾霾的角度,有治理的价值;2.清洁的空气作为一种商品,需要付费购买。合理的做法是,在更在意清洁空气的城里人中征收一笔环境税,这笔钱用于支付农民为此增加的额外费用。但在现实当中,却演变为让农民支付主要成本,地方政府部分分担的格局。这非常不合理;3.在治理雾霾的问题中,农民,也包括其他一些底层社会的声音和诉求被忽视了,他们可能真不像你们那么在乎空气质量;4.就秸秆禁烧的问题而言,不存在代价较小的解决方案。地方政府面临这样的困境:花足够的钱补偿农民有可能导致财政破产,而不花足够的钱,就需要以政府的违法为代价,以牺牲农民现实的利益为前提。现实当中地方政府的选择是后者,但这样的公共政策将使地方政府面临非常大的政治和稳定的双重压力,注定难以持久;5.现阶段秸秆最现实的处理方法,是降低期望值,不要指望短时期内完全禁烧。而是在政府的组织下,根据天气状况,有组织地焚烧。尽量减少对空气的污染程度,而城市居民忍受几天脏空气。6.中国的公共政策缺少不同利益之间的博弈机制,互联网的出现,城市中产的声音不断被放大,正在逐渐绑架政府,至少在北京雾霾的问题上,网民的声音和政府表现出某种合谋。环境问题正在演变成一个政治问题,在部分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也在制造相当多的伤害。这些伤害,和法治和正义背道而驰。原文链接:++++++++++++++++补充完毕++++++++++++++最后,说说我疑惑的部分:我从昨天到现在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上述这些观点,我都在过去一两年时间中写文章表述过,比如:“古代也有霾,虽然在成分和比例上跟现代的霾有所区别,但是就霾本身的定义而言,并不需要指定其来源。”“北京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在20-30%之间,根据站点、季节、年份等不同,数据会有一些变化,但其作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日本爱知大学李春利教授的研究显示,东京的轨道交通出行率为86%,而北京只有12%;北京中心区市民每天乘坐私家车上下班的比例是34%,而东京中心区只有5%都不到!也就是说,北京的机动车出行率更高,排放也就更多。”“空气治理,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而更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以及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为了治理雾霾,一个城市及其市民,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经济损失,牺牲多少生活舒适度?”“雾霾的治理,不可能是一纸政令快马加鞭的奇效,更不可能在我们自己不付出任何代价或者只付出微小代价的前提下实现。”……——哎为什么我当年写出来的时候,被骂成“五毛洗地”;而柴静说出来,大家就说“非常震撼”呢?我也被这种巨大反差“非常震撼”了,陷入深深思考中。目前能想到的答案是:在公共传播技巧方面,柴静作为专业人士,确实很厉害:比如PPT做得超赞;比如罗列数据时,往往伴随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或经历,让数据和结论本身异常生动;比如自我视角选择得很巧妙,一个焦虑的母亲、执着的居民、自费制作者;比如一些素材和表达,额,的确比较让人动容,增加了情感认同;……(其他请大家补充么么哒)总之值得我和其他科普爱好者、工作者们认真学习。
我有一家快餐店,看完后默默的搜了下“油烟净化装置”…嗯,打算联系厂家安装起来。谢谢大家各种赞。银行狗副业开了家快餐店。新店刚开一个月,尚未环评,之前装修包括安装厨房灶具时根本没人提过环评有这个要求。坦率的讲,我花了7000把环评交给中介去办了,因为我以为环评会把重点放在厨房面积格局等方面……实在惭愧,即使以这种方式通过环评,我还依然会加装此设备。店的地址在北京东五环常营,如果有住(工作)在附近的知乎er,想来私信我就好,随时欢迎光临。至于具体店名,在这就不公开告知了,利用这么个有些沉重的话题做推广,良心上有些过不去,谢谢大家的好意了。作为柴静的同乡(离襄汾很近的一个县)加本家(我也姓柴),一直会对她有些特别的好感。回到这个话题本身,我想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环境下的个体都应该自我反思,我们怎么做?难道仅仅是今天看完视频热血沸腾,然后加装设备,明天不开车,过段时间又依然我行我素了么?难道因为我们即使每个个体力量藐小而放弃改变的机会吗?每一个我们如果都从细节做起,从自己做起,选择了改变并且坚持下去。这样我们以后可以拍着胸脯给我们的下一代说:你老子我也是把中国的天儿变这么蓝的一份子啊!再次谢过各位知乎ers!
这个问题下已经有接近两千答案了此篇全部干货 3分钟后多图预警 请允许我来一段小慨叹热热身刚看完这个纪录片的时候,只能用惊异来形容我内心的感受。3.1早上一位在业内应该算得上资深人士给我打电话问我对这个纪录片的看法,我就说觉得有点怪怪的,然后这位人士简单分析了下这个片子的来龙去脉,验证了我一开始对此片拍摄意图略带阴暗面的揣测。接完电话我就苦逼的去单位开会了(周日),会前我们还聊了聊这部纪录片,感觉同事们和我的看法都差不多。我是从事建筑节能相关工作的,说属于环保领域不为过,几年间,适逢有人问我是什么行业的,我如答“环保”,必将从对方眼中get到关怀满满的“你真的有饭吃吗?”的目光。环保行业在中国的现状一直就是这么尴尬,在相当大一部分人眼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似乎停留在“公益范畴,概念领域”,可以说就是一个说起来好听,看上去体面,貌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绿茶行业”在中国,环境问题得不到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从柴静的记录片中可以看到,多方的言论,我也在知乎的这小两千答案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就是拥有解决环境问题能力的群体,没有决(tou)策(piao)权,拥有决策权的群体,以及所有在环境、能源相关产业链上的“团体”几乎都是li yi 导向。而我们全体人,并不是在一个完整的利益链上,而是每一个或每几个环节,都能单独梳理出一条利益链。我们单位,去年11月-12月之间,做了北京范围内将近200家单位的能源审计工作,我自己的组负责了其中的60几家,说实话,一开始做的时候,真的是有抵触情绪的,因为这个行业大部分行为都只是在“做面子”上百家单位做下来,也果真就是如此:你说他能耗太高,他怪他设备太老,你说可以做节能改造,他跟你哭他预算太少,你承诺由你搞定前期投入,他又扯他懒得弄后期维护,你跟他说后期完全依靠能耗监控管理平台系统,实现节约物力财力解放人力的维护管理,他又跟你说一切要看领导想怎么管理,领导想要管东你不能管西。So~那一开始你让我跟你谈个马海毛?!审计个捷豹?!好不容易碰到愿意跟你谈节能量的,节少了人家觉得太折腾没意思,节多了人家又嫌投资回收期过长。因吹思听啊~你怎么不看前期谁给你花钱换的设备?你怎么不看你的投产比?你怎么不看你节约的能耗能间接少制造出多少雾霾?有的人会说,你在这谈建筑能耗,好像跟雾霾关系不大,跟柴静的穹顶看似也没什么联系。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片子当中 45 分 40秒,柴静电聊中的这位逗比大哥的段子:有人买啊,那~我~我,我们就卖呗?所以,我们浪费能源,提供了畸形的能源需求,使正常的能源需求,变为了“能源需求+++”,必然导致能源供应链的迅速缔结和强势勃起。电从哪里来?在我国北方主要是火力发电吧?火力发电不正是燃煤石油天然气吗?雾霾不就是这么来的吗?中国的资源丰富,1990年产煤10.9亿吨,其中发电用煤仅占12%。火力发电仍有巨大潜力。到现在百度百科上还有这句话,也不知是谁做这块公共编辑的,是真的不知道神华每年从俄罗斯进口多少比国产煤的品位要高到不知哪里去的煤吗?还堂而皇之的在谈1990年年产煤量,90年生人今年都能当爹了拜托,知不知道这25年来煤老板们拿着“上面的批文”已经挖空多少煤窑了?我们的建筑节能是什么概念?参考国内既有建筑能源审计,既有公共建筑普遍存在(不是绝对存在)30%以上的节能潜力空间。比如,上海王宝和大酒店,做完建筑节能改造后,年节标煤1000多吨《穹顶》的内容,拍摄意图,背景,发布手段,已经被大家挖得差不多了,我就说说最让我感同身受的地方,无论怎样,柴静不容易,环保人不容易。可以说,单单从我那不到两个月的能源审计工作中所经历的各种大小事件,我想我这些比柴静所经历的十分之一都不如。《穹顶》的内容,拍摄意图,背景,发布手段,已经被大家挖得差不多了,我就说说最让我感同身受的地方,无论怎样,柴静不容易,环保人不容易。可以说,单单从我那不到两个月的能源审计工作中所经历的各种大小事件,我想我这些比柴静所经历的十分之一都不如。一开始,我拿到了这个(设备箱,重约6斤,里面装有温度湿度照度二氧化碳浓度测试仪等)哎呦我去,这么高大上的装备给我拎着我不得给配一件好风衣么,我幻想着自己身穿风衣手提工具箱逼格满满地穿梭在各个金碧辉煌的酒店间(第一天是去酒店做,这个话好像哪里不对?)哎呦我去,这么高大上的装备给我拎着我不得给配一件好风衣么,我幻想着自己身穿风衣手提工具箱逼格满满地穿梭在各个金碧辉煌的酒店间(第一天是去酒店做,这个话好像哪里不对?)然而第二天我回家脱下衣服,看着我心爱的B牌风衣背后被机房某泵上的油渍侵染的痕迹,我的血槽逼格槽泪槽瞬间炸得连渣都不剩了所以,我是来显摆的么?呵的十次幂啊!难道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这种地方测测温度,量量照度,感受下二氧化碳浓度?似乎每个单位的设备房都如我P大/中科院某物业管理下的设备房这般一尘不染?每间隆隆作响的设备房的墙壁都贴心地安装这种隔音面板?每间隆隆作响的设备房的墙壁都贴心地安装这种隔音面板?然而然而实际上大部分单位的设备房都是这样的生活丝带儿生活丝带儿阴暗#%&*&"}丝带儿阴暗#%&*&"}丝带儿鬼蜮?丝带儿鬼蜮?丝带儿为了拍/看/抄设备的一张名牌爬这种梯子不就跟睡上下铺一样么爬这种梯子不就跟睡上下铺一样么这种几米高的地方一只没有任何护栏的小梯子也颤颤巍巍地渡我登顶了这种几米高的地方一只没有任何护栏的小梯子也颤颤巍巍地渡我登顶了在7级大风中,爬了辅楼壁外挂梯子,见识到了楼顶处的一碧池水在7级大风中,爬了辅楼壁外挂梯子,见识到了楼顶处的一碧池水以为接近了目标就能拍清楚抄明白了么。。。正常来讲,设备名牌都该是这样子的啊这两张都是一边拿手机手电APP打光一边拿另一只手机拍摄的,第二张我用纸巾蘸着香水擦拭过,对,不擦根本看不清。。别问我为什么用香水啊,当时怎么以为会用到水!身上正好带着香水便携瓶就心疼地喷出来擦了!香水中含有酒精,清洁技能棒棒哒!有一天感冒,纸巾带少了,都舍不得拿纸巾擦鼻子要省下来擦名牌用啊!这两张都是一边拿手机手电APP打光一边拿另一只手机拍摄的,第二张我用纸巾蘸着香水擦拭过,对,不擦根本看不清。。别问我为什么用香水啊,当时怎么以为会用到水!身上正好带着香水便携瓶就心疼地喷出来擦了!香水中含有酒精,清洁技能棒棒哒!有一天感冒,纸巾带少了,都舍不得拿纸巾擦鼻子要省下来擦名牌用啊!如果所有名牌都是上面那样还好,可是我们偶尔也能遇到这样的谁能告诉我这特么是什么鬼啊?!为什么偏偏是除了参数以外的所有字都能看得清啊?!你是在逗我?!还有这种是不是脚着这张照片有点虚啊?光学防抖什么的哪去了?我能说,偷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拿着手机惴惴不安地跟在某工身后一路移动拍摄,我的心可比这张照片虚多了好么??是不是脚着这张照片有点虚啊?光学防抖什么的哪去了?我能说,偷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拿着手机惴惴不安地跟在某工身后一路移动拍摄,我的心可比这张照片虚多了好么??然后说好的北京范围内呢?北京为什么尼玛要这么老大啊苍天!带着一开始的抵触情绪,胡乱用鼠标在一分钟划啦了一张行程路线规划图给boss看,竟获得了boss的赞许看看我们都去哪好么!!!基本都无住宿当天去当天回的节奏啊啊啊我现在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回来的?看看我们都去哪好么!!!基本都无住宿当天去当天回的节奏啊啊啊我现在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回来的?随着ddl的无限逼近,以及对这项工作意义的深入了解,我开始逐渐地用心对待我的这份工作这是顺义区为期三天的计划,10个项目,后来顺利完成了。亦庄区一天当中的行程路线计划 当天完成了3#5#2#7# 亦庄区一天当中的行程路线计划 当天完成了3#5#2#7# 如果仅仅是去郊区也就罢了 有时候,我们会去这种地方当天如图所示,12月2日,拖APEC蓝的福,我们没有如柴静般行走在雾霾中。但是这天北京降温了,6级大风助攻热烈迎接APEC,我和我的同事两个人打车到了这个位于顺义区某板材厂附近,司机就不愿意往里进了,也压根没法进厂区,遍地都是施工设备和板材。我们只能一边打电话找设备房,一边在厂区里行走在这些石林群中,从A厂走到B厂,半小时,从B场走到设备房,四十分钟,一路上我的手暴露在外打电话,进到房间里,好心的接待人员递给我一杯热水,我的手因为冻僵没拿稳,将杯子直接摔地上了?当天如图所示,12月2日,拖APEC蓝的福,我们没有如柴静般行走在雾霾中。但是这天北京降温了,6级大风助攻热烈迎接APEC,我和我的同事两个人打车到了这个位于顺义区某板材厂附近,司机就不愿意往里进了,也压根没法进厂区,遍地都是施工设备和板材。我们只能一边打电话找设备房,一边在厂区里行走在这些石林群中,从A厂走到B厂,半小时,从B场走到设备房,四十分钟,一路上我的手暴露在外打电话,进到房间里,好心的接待人员递给我一杯热水,我的手因为冻僵没拿稳,将杯子直接摔地上了?12月17日,大风,我和同事打车至某厂,完毕后发现打不到车返城,走到这片荒林的时候已经走了20多分钟,我们查地图发现约5公里外有一个返城公交站,此情此景,我突然心旷神怡,拿起手机拍下了这片荒林,意外地把穿得像个蠢肥鹌鹑般的自己也拍了进去。约四十分钟后,我们走到了公交站,忘了什么时候,我们回了城?12月17日,大风,我和同事打车至某厂,完毕后发现打不到车返城,走到这片荒林的时候已经走了20多分钟,我们查地图发现约5公里外有一个返城公交站,此情此景,我突然心旷神怡,拿起手机拍下了这片荒林,意外地把穿得像个蠢肥鹌鹑般的自己也拍了进去。约四十分钟后,我们走到了公交站,忘了什么时候,我们回了城?有些地方不像厂区这般考验耐力,体力槽,而是这种看见墙上都快摞摞的蔓藤和无玻璃的窗户了么。。。这是个废旧的厂区,楼里面更。。出于礼貌我没有拍摄内部 总之 感觉仿佛进入了威廉古堡 其实这的风景还是挺有感觉的 当时有个有文章参演的剧组在这儿拍摄 没意思,要是有陈道明的话我还愿意多转悠一会儿? 估计你们的注意力都在门口处的男生身上,这位长腿偶吧款男生是我当时的partner,一个研二暖通专业学生,感谢他后来一路把设备箱的设备转移到他的双肩包里背着。看见墙上都快摞摞的蔓藤和无玻璃的窗户了么。。。这是个废旧的厂区,楼里面更。。出于礼貌我没有拍摄内部 总之 感觉仿佛进入了威廉古堡 其实这的风景还是挺有感觉的 当时有个有文章参演的剧组在这儿拍摄 没意思,要是有陈道明的话我还愿意多转悠一会儿? 估计你们的注意力都在门口处的男生身上,这位长腿偶吧款男生是我当时的partner,一个研二暖通专业学生,感谢他后来一路把设备箱的设备转移到他的双肩包里背着。ddl催死的情况下 最怕的就是生病什么的。。第二天的我居然如有神助地爬起来了!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较多位移!有时候真的快要放弃了,这时候boss赶快迎头抽一鞭有时候真的快要放弃了,这时候boss赶快迎头抽一鞭没大没小的吐完了槽,马上又滚去屁颠乐颠地做计划了?没大没小的吐完了槽,马上又滚去屁颠乐颠地做计划了?我,好像真的是爱上了这个工作呢。。。感谢在这次项目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北科大同学们的大力支持,以及他们在这次工作中的无私奉献,他们展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大局观身处这个行业,经常参加一些行业展会论坛某年某地,前某部长仇博士就在一次关于供热体制改革的报告中说道:今年全国要节约2点几亿吨标煤(小数点后是多少有点记不清了),其中建筑节能要达到1点几亿吨标煤占40%,供热采暖必须承担至少三分之一的任务指标。(据说这个任务指标至今未实际完成)经常听这些话,真的有点麻木了,简单的说,就是不再有任何期待。身处在这个大环境下,就好像嫁给了一个成天跟你许诺让你过上好生活的男人,然后没过上好生活不说,他祖上抢了你家的地,压根没打算还过, 成天跟你要家用拿给情人花,家里如何花钱,怎么雇佣,雇佣谁,你都没有发言权, 然后现在因为某些原因,
你经常“食物中毒”、“煤气中毒”,男人表面上继续甜言蜜语,嘴上说着定会彻底搞掂这些事,有选择性地“打爹骂娘”,实则你也许自己都听惯了那句“爱过过,不过滚”的旁白。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我抵触审计工作的原因之一。现在,柴静的《穹顶》被各种角度各种力度推上了风口浪尖,我忽然意识到,我一直所不屑的“做面子”工程,我早就深入其中,尤其在这个问题的答案下,我真的听到了很多和我一样处于环保这个尴尬行业或行业边缘的同仁们的心声。真心的感谢 等等所有我赞到的没有来得及赞的同行们,你们的答案,让我看到了知乎不只有它所谓的“政治正确”,还存在着“多元正确”,我从未有一刻如此刻,为自己身处在这个行业而感到骄傲。我想起了那个走在大风中的自己,带着哭腔说再给我多少钱都不做能源审计了。而现在,我想我也许是选择性地记忆了《穹顶》带给我的正能量,我希望,我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做环保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也许是该有个结尾了,突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做环保我骄傲,我为地球节能耗~我做环保我骄傲,我为群众省口罩~就这样吧!
连人民网都发布了这个视频,证明柴静的这个举动得到了高层的默许和支持,她做到了我们许多环保从业人员做不到的事情。全片煽情得当数据翔实,强烈建议入选高校乃至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科材料。这部片子或者说这次演讲究竟有多好,我想已经不必多说了,许多小伙伴都回答了,我认为它还揭示了环保之难。我回想了一下我还是环境学院的热血小青年时,环保无外乎抄书答题,摆摊宣传。好像使用清洁能源就像我们挥笔答题那么简单,好像多喊几嗓子口号别人就重视了,现在想来真是naive。后来工作了才发现教科书上说的很简单的几个措施,背后牵动着多少利益,又有多少机构在暗处博弈,甚至关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就像片中说到的淘汰落后产能和转型升级,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早年纺织厂倒闭潮可以算淘汰落后产能吧?它所带来的不只是行业转型,还有4050下岗潮,以及下岗潮带来的群众怨念。我想那时那些纺织唱的规模可能还远不及如今理应关停的电厂、钢厂、水泥厂。而这些厂里的员工能马上转型为环保人才吗?显然不能。尤其是底层员工,缺乏教育,缺乏资本,缺乏技能,他们要如何转型?转型中的时滞带来的不仅仅是GDP的损失,更是社会的动荡。只有政府觉得它能承受这样的trade off时,它才会开始动手,这无疑又会是一阵剧痛,但不痛就是万劫不复。感谢柴静,感谢一位母亲。
首先说一句:柴静是自费、务实的做工作,涉及如此一个庞大、敏感的话题,在此特殊背景下,她的作品不可能是完美的,肯定会有各种瑕疵;如果大家发现片子有什么问题,尽可就事论事补充说明,请切勿追究一些细枝末节耍小聪明、企图从“批评柴静”中获取存在感,那也给自己蒙羞了。价值:对于国家而言,柴静和她的伙伴们义务干了一件早该有人干但没人干好的大事,民间组织推动官方机构进步;对于公众而言,这个纪录片非常重要,是一个“大家动手战雾霾”简明手册,清晰而实用;对于精英阶层而言,应该是个好教材,比如崔永元下次还拍纪录片的话,品质肯定会大大提升;对于柴静自己而言,她在探索“雾霾”真相的过程中,或许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内容: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接地气,柴静完全清楚片子的对象是广大民众、不是仅仅对精英说话,所以,把内容做到傻瓜化非常重要。片子结构是最简谱的三段式,最方便观众理解。探讨问题时非常低姿态,不耻于下沉“让孩子早点暴露在雾霾中会不会提高抵抗力”这种蠢笨level来满足大众的疑惑,而且逻辑环环相扣。柴静在演讲中多次以“我以前和大家一样也不懂雾霾”、“我也看不懂这复杂数据”等方式带入受众的身份,像一个亲切的导游一样,娓娓道来,力求降低观众的理解门槛。影片为了达到以上目的,牺牲了大量艺术效果。特技:内容对,只能做到让大家“理解“;但想打动和说服公众,就必须要技巧了。影片用了两段动画片和大量的数据图形,帮助观众理解晦涩的概念。还有表现秀方面的特技,例如通过灯柱下的漂浮微粒特写,让大家直观体验PM2.5无处不在的感觉。有的片段适当幽默,我们看到了许多经典网络作品的元素,例如《倒鸭子》、《滑板鞋》。关于影片的配乐、剪辑就不用说了,反正该有的都有。媒介:《穹顶之下》不同于寻常节目可以上电视台。不过多亏柴静媒体关系好,各大媒介统一上刊,用很好的媒体位置推荐、有的甚至特意做了专题。粗估一下,这些媒体资源的价值大约万。所以我们也要感谢这些媒体的支持。时间点:发布日期非常微妙,因为周二(3月3日)就开两会了,我们周二见。公关:现在,大家都知道大老虎是谁、他和石化系统是怎样的渊源。不用多说,大家应该能理解触动石化系统利益将会冒着多大风险(请注意,柴静拍片的时候周永康尚未落马)。大概处于这个原因,柴静在拍片前就向中央电视台提出辞职。种种小细节都可以其为人处世的细致。当然,柴静很智慧,懂得拿捏尺度,在片子里得体的保护自己。这个片子今天能和大家顺利是相当相当艰难的,曾经有大量人物为此事保密。综上,柴静的作品大概不会很完美,也可能存在数据或推导上的瑕疵(再商榷);但总体而言,片子犀利有效,可望推动中国上层下层对大气污染的集体重视。这种有实效的片子才是最有价值作品。——————————————————————————————想看逐段、详细、完整点评的朋友请看这里:——————————————————————————————我之所以花颇多时间做了以拉片形式点评,是因为拉片很适合转发到朋友圈——有很多叔叔阿姨们是不用网络但是用微信的,他们可是社区自治的中间战斗力啊(大妈红袖团),希望他们看到拉片后会有兴趣完整看一下柴静的片子,知道该如何为雾霾出力。
顺便回答了评论里我一直想回答但是因为太懒→_→没回答的问题原答案如下对于那些担心这个视频和谐的小伙伴我只想说你们也是操碎了心~ 我觉得它不可能被和谐掉,这个视频能采访到如此多的关键大佬,能播出来并且短时间内畅通无阻地得到这种爆炸性传播,背后必有中国官方势力支持。看看昨天习大大发的 十九号主席令 和这个作品的最初上线平台 人民网 就知道。至于柴静团队初衷是为大众发声抑或作为领导者改革的前奏仍尚未可知。 这并不是阴谋论(我个人也非常喜欢并在第一时间在各个平台转发),因为习大大是十分擅长精神引导的(无贬义),从庆丰包子铺习大大套餐、习大大彭妈妈恩恩爱爱吧啦吧啦、习大大打虎动画这些事件在网络上引起的舆论效应可以看出(对于认为完全源自群众自发爱戴的我们也是无法沟通了,只能说就喜欢你的单纯:) )。 但是不论这个视频的出发点在何处,我相信它一定会带来一个好的结果。比起柴静个人势单力薄对抗体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更倾向于这是柴静团队和官方政治势力两相互利的结果。毕竟,不仅历史的笔掌握在执政者手中,新闻的舌头又未尝不是?当然,对于双方而言,这次行动都是稳赚不赔的:柴静呈现了一次完美的复出表演,官方也为两会拿环保开刀打下了良好的舆论基础,只要稍有作为,必然引来喝彩声一片。而能源转型又必然成功。因为历史老师告诉我们,改革成功的原因里一定有一条:顺历史潮流而动。
我其实一直不喜欢柴静,就如有知友指出的,她的叙事太过感性,主观性太强。但就在刚才,我一口气看完了这个演讲视频,全程无尿点。说真的,我突然有点黑转粉了。我很佩服柴静,毫不夸张地说,这是目前为止我见到的对国内雾霾成因分析最透彻、最深入浅出、最有感染力的文案。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观点,从今天听到的环境领域人们的反馈来说,甚至有人称赞柴静为中国的戈尔,认为以后《环境经济学》的课可以拿柴静的《穹顶之下》替换戈尔《无法忽视的真相》了。柴静所揭示的问题,确实是环保行业多年以来的顽疾;而她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至少是我们可以尽力而为的。2003年,我进入人大环境经济专业,国内排名第一的环境经济专业。院长马中教授在我们第一次班会上说: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而我们需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一的时候我还是个热血青年,主动请缨跑去家乡某环保局实习,跟着巡查大队坐进一辆面包车去查制鞋企业的污染情况。到了厂子里,主任就请环保局的同志吃饭,然后开始打探快过年了,哪天来抽查啊?环保局的同志说了哪天哪天,我当时就震惊了。回去以后我帮环保局的同志整理各企业的排污数据,发现有的数据对不上号,他们的回答是:这些污染数据都是企业自己报上来的,我们人手少,也不敢得罪当地的纳税大户,不然政府该和我们过不去了,不对的数据你就调调吧。我说,我们不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先污染、后治理”吗?他们尴尬地笑了笑,又叹口凉气。这也正是柴静提到的,基层环境执法人员“有义务没权利”,同时污染企业是政府养的猫,养的纳税大户,哪里得罪得起?更直接的问题是,大家都在这么个小地方,很多企业也就靠偷排省下成本赚钱,如果一口气罚太多,逼太急,人家实施人身攻击和打击报复怎么办?我们学了四年的环境经济学,背了很多柴静在视频里提出的观点:公众参与、前置环评、公共产品、政府干预、有效率的污染、垄断和外部性、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毕业的时候,全班60来号人,除了2个出国留学和9个保研的还在本专业,很多人都转去了互联网、房地产、外企销售。2007年,我到了北师大环境学院,国内搞环评最强的四大所之一。我们人口、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专业只有2个人。当时我才真正地接触环评,然后第一次真正认识到:做环评的钱是企业给的。这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一个环评所辛苦写完了环评,但结论是不通过,那么就拿不到钱。我们要评价的对象,正是我们的老板。大家想想看,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我们也做了很多环境经济学研究,我和师弟做的是一般均衡模型,数据基础是投入产出表和各行业的排污数据。但是,年鉴上的数据不全,不同单位公布的数据互相矛盾,我们用了各种方法找各种数据,最后还要做平衡、调系数,才能得到接近于现实的数据。以至于导师一再告诫我们:首先必须有符合逻辑的定性判断,定量结果才出不了大差错。2010年毕业,大家都说环境经济是就业热门,结果当时找到环境类工作的全是搞技术的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于是我去了外企,干着与自己的老本行完全不相关的工作。北京雾霾最严重的三年,我每年必得一次急性咽炎,得去医院输三天头孢才能压下来。也就是在2013年,我去了国际金融组织,又借调到某中央部委,深刻感受到一件事,可以给柴静的演讲做个补充:环境和能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环境是公共产品,污染它谁都不花钱,治理它谁都不愿意掏钱,只能靠政策导向和财政出资;能源革新则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促使企业更有动力去做出改变。柴静提到雾霾的两大来源:燃煤和燃油,都是能源问题。能源行业受价格波动的影响很大,这几年我接触到的新能源企业,能盈利的莫不是三天两头跑发改委,要求在新能源定价和补贴方面给予特殊照顾的;如果价格政策没有出台,即使国务院批了规划,也难以往前推进,一搁置就是好几年。但是交给市场的就不一样。能源局的牛劲儿,但凡接触过的都甘拜下风。所以柴静直指能源体制改革,是相当尖锐和大胆的。但是对于现有的大气污染,难道我们只能盼着点西北风吗?其实政府也有很多能做的事。强制规定企业必须升级标准,仍然会存在偷排、瞒报、环保设备不运行的问题,甚至在地方上,很多执法部门容易遭遇其他利益集团的打击报复;给予经济刺激则能更好地调动企业和市场的积极性:做得好赏钱,做不好罚钱。有了经济利益的驱使,才能更好地引导市场和产业。这也正是环境经济学最核心的观点。柴静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公众参与,正是这么多年来各环境领域的NGO一直倡导的事情。只有人们的环境意识提高了,网络传播能真正地影响到实际生活了,拿着手机去拍摄、在微博微信上投诉举报才能成为现实,用柴静的话来说,老板才会怕。这也是互联网的发展,给中国带来的长足进步之一。很多人提到柴静利用自己的女儿来引发关注,还提出肿瘤可能是因为妈妈晚育。我想说,本来NGO讲故事的风格,就是用各种“情”打动人。不管她女儿的肿瘤是不是因为雾霾所致,作为一个妈妈,我确实非常担心雾霾对自己孩子的影响,所以我对此并不反感。同样,很多和我一样的妈妈,也说柴静女儿的例子确实生动、感人。大概是生完孩子,就变得越发感性了吧。可持续发展念叨了这么多年,直到儿子诞生的一刹那,我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为了下一代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所作出的努力。我可以为了他,从零开始去学习各种育儿知识,辞掉工作在家做全职妈妈,为他海淘一切用品;我当然也可以为了他,力所能及地去为雾霾治理尽一份力。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毛主席的客观评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