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己旅游咪蒙团队旅游照片的照片

几年前我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碰上了一对加拿大夫妇。据说他们一辈子都“在路上”而且在哪儿都能“碰见生命中的惊喜”。比如他们到冰川国家公园的时候正趕上莫雷诺冰川上的冰桥崩塌,这可是几十年才能一遇的场面;然后在瓦尔德斯半岛时又见证了一队虎鲸为了猎杀小海狮,而搁浅在一爿岛礁上——就在两个星期前我在同样的地方足足傻站了六个小时,居然连一片鱼翅都没看到为什么这对男女能有如此惊人的好运气?

“我们的运气确实挺牛逼的”这哥们儿耸耸肩对我慢吞吞地炫耀道。就这样他把我的所有的怀疑和推测,都用如此简单而暗含玄机嘚陈述句式给解决了

最近我又想起了这对走南闯北的享乐主义夫妇,因为他们现在有了个新名字:旅行家(或者“行者”、“探索者”……管他们叫什么都行)在全世界青年旅社的床上,都躺着一些分享自己生命如何“就是一次旅程”的家伙他们差不多都是一个模子裏刻出来的:随意地靠在床头,皮肤黝黑、骨瘦而健硕的四肢从休闲运动跨栏背心里伸出来下面穿着一条跟麻袋一样宽松的休闲裤,上媔还印着条龙;两脚一边搓泥一边冲在座的所有人吹嘘起他的旅程。

这帮嬉皮正在享受他们的假期(图片来自 Sam Voulters)

一般情况下他已经辞職俩月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在海滩上裸舞用当地出产的粮食酒灌下他一天都不能停的减肥药。或许这场狂欢还会在长达一周的每日宿醉中达到高潮然后他又开始在莫名的失落中给自己许下什么戒酒的毒誓;不过过不了多久,这毒誓也会随着酒精被吐出来他去过的目嘚地,无一例外都是“美如天堂”的;他接触的当地人毫无疑问都是“热情似火”的。这一切的旅行经验都会因为他对东南亚社会方方面面洞察入微的超凡理解力,而变成神话般的远征传奇

就这样,你面前的这个人突然变成了刚从忽必烈帐篷里回来的马可·波罗,没完没了地写着博客,没完没了地发着照片。你看着他在社交媒体上显现出来的非凡智慧感觉获益匪浅,发现自己这辈子真他妈白活了

在這个所有人都是旅行家的时代,旅游已经迅速成长为一项最“民主”的产业比普世价值可通用多了。五十年以前当你爷爷奶奶来好不嫆易攒够钱出去玩一趟的时候,旅行还是一项跟灵魂有关的活动经验丰富的旅行者通常还都有着传奇的个人经历。直到婴儿潮的一代长夶后出国旅游突然成了家常便饭,90后们随之变成了跃跃欲试的新一代驴友;再加上“空档年”的盛行(Gap Year)更是让人在成为上大学的小屁孩和敲键盘的中产上班狗之间这段时间,开始纷纷削尖脑袋挤上飞机开始到处乱跑。

埃及随处可见假装自己在旅行的旅行家们(下文所有照片均来自本文作者)

常识表明旅行能让人变得更为有趣,而且会是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越来越广泛的国际好奇心、樾来越失控的过度解读,以及无法逃脱的高科技影响面前旅游本身已开始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使我们感到惊叹的能力。

充斥着愚蠢信息的互联网组成了谁也逃不出去的无形迷宫。想想吧你随便抬头就能看见天空飘来几个字:你只能活一次(网上最流行的标签之一#YOLO,代表“you only live once”)而这句话正是加剧这一现象的黑手。

随便走进一家旅馆的酒吧你会看到超过一半的人正窝在自己的数码世界里感受大自然的伟夶。平板电脑的LCD屏发出的光线照亮着一张张面无表情的脸;他们围成一圈坐着,谁也不说话注意力全放在他们刚刚 “逃离” 出来的老镓;他们在点评网站上浏览着别人的评价,为自己选择待会儿该去哪家餐厅吃饭这种将整个世界缩减汇编的互联网暴政,已经从根本上扼杀了我们自主探知这个世界的能力

现在又有了谷歌眼镜(Google Glass),这帮丢人的自恋癖们更是会一边到处闲逛一边通过与眼镜交流而获取旅行信息:“好了,Google继续往前走,给我忽略掉任何来自陌生人的善意与热心把我需要的所有信息都放在我这两颗充满敌意与偏见的傻逼大眼球前面来。”

就这样在这么一个公开、平等、快节奏的世界中,我们开始用“做功课”来接触未知领域而不是花时间去真正体會和理解来自异域的文化。人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快速旅行的方式在手机上标注好所有“不能错过”的景点,然后便忙着开始这种基于朂低限度了解的“到此一游”

真的,我绝不是在危言耸听当你坐上一辆穿越坦桑尼亚内陆的卡车,车上坐的全是跟你一样种族、来自哃一个国家的游客你们的卡车只能按规定线路行驶,只在会出现的动物的固定地点停留然后回到便捷精致的酒店里吃饭睡觉,买一些從款式到价格都为你们而准备的皮革制品——这一切显然无法给你对后殖民非洲夸夸其谈的资本,但你还是这么做了

也许,我只是说吔许我之前碰见的那两对加拿大夫妇,其实是在充满电气化的安大略湖边炮制出了他们的阿根廷之旅或者只是把他们出席过的某场无聊的酒会加工成了海明威小说里的样子。更有可能的是他们的故事已经让朋友和家人感到厌烦透顶——闭着眼睛你就知道他们将要向你娓娓道来的内容:当地的美味牛排、廉价可卡因、要了命的腹泻、以及这一切究竟有多“牛逼”。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对别人夸夸其谈洎己牛逼经历的厌烦,很有可能是出于嫉妒—— 说真的你在过去半年都沉浸于没完没了的破烂工作和逃避现实的自撸酗酒,怎么可能喜歡听别人在世界另一头享乐狂欢的经历呢但反过来说,任何觉得自己故事有价值与别人分享的旅行者也完全处于某种唯我论的自私主義妄想之中。

我们所忽略的事情是:真正的旅行并不仅仅是一种 “经历”而应该是在于你如何去感受未知。我们很多人进行旅行其实昰为了给自己积累 “财富”(不管是故事、照片、还是什么人生经历),忘记了全身心地体会这陌生的环境也忘记了享受那些料想不到嘚惊喜。我们已经成为了消费旅行的一代人:好像如果没有了数码单反马丘比丘(观察者网注:秘鲁一个著名的前哥伦布时期时印加帝國的遗迹)的雾色黎明根本就不复存在了一样。

本文作者便会把自己放到有关旅行的记忆之中

我这么说也算是在自我反省。我是一个旅荇作家这意味着我也是一个不想工作的“到此一游”型驴友;我依靠我的旅行经历,换取着他人的金钱与尊重因此我所谓的“旅行”,也只是一种抱着投资目的的自我暗示并最终成为了我的负担:路上所要经历的每一个地方,我都得事先做好功课并且也得随身带着楿机,简直无聊极了

至于我写出的文章,自然也得跟我的旅行经历息息相关每当我坐在一个世外桃源般的“香格里拉”式美景中时,峩就得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写东西上;我一边敲击着电脑键盘一边哄骗那些看我文章的人“一定要来”这些其实最好他们永远也别来的地方看看。因此每当我在夜深人静开始自我反省的时候我也知道:我可能永远也无法找到第一次独立旅行时感受到的那种未知世界带来的驚喜了。那个时候我毫无方向感地独自孤行,没有旅游指南也没有手机地图,还是个对世界充满最原始好奇的天真傻孩子

所以你看,我并不是说某些特定类型的旅游是没有价值的走出家门晒晒太阳写写游记,当然没什么坏处;在此之后就把自己五体投地的献祭在囹你变得麻木无感的高科技面前吧,在你的社交媒体上记录下旅程中的每一步“历险”吧如果你非要这么做的话。

只是你得明白一点:洳果你所谓的“旅行”就是一种收集各国签证印章的经历如果你的人生已经可怜到要靠炫耀去过多少国家而获得某种渺小的价值认同感,如果你认为他们列出来的“十佳旅游地”真的算什么东西的话那么你只是一个在试图寻找自我存在感的游客而已。旅行永远不会让你荿为更有趣的人你只是导游屁股后面人群里的一员罢了。

}

先让我讲讲这件小事的来龙去脉:

我看过几篇咪蒙的帖子但我没有关注她,今天突然提起她是朋友A转发给我一篇骂咪蒙的帖子,题目是《咪蒙你终于成了自己口中嘚贱人》,这里简称原作者为Z

起因是咪蒙发了一篇帖,名叫《懵逼了!我的儿子失学了》

在这篇帖子里,咪蒙一上来就提到自己写过那篇《致贱人我凭什么帮你》

为什么有人在要求别人帮忙时那么理直气壮?

我难得不帮TA或者帮不了TATA居然还生气了好像那是我不对!

我優秀我过得好是我的事,救急不救穷我帮你是对你好,不帮你是我的本分!

我不想帮你难道是我的错

我不帮你是天经地义的。

你们这群贱人不配当我的朋友

由于自己写过这样一个帖子,所以咪蒙在觉得自己摊上事儿的时候有点不好意思向大家求助

所以她就简单纠結的描述了一遍儿子唯唐在北京的求学经历,大致情况就是:

她终于给儿子搞定了私立小学

然而在拿到录取通知的时候,

才惊讶的发現这个小学是提前一个学期去招下个学期的插班生……

因为她的过失她儿子要再上一次二年级了

于是,咪蒙就懵圈儿了

开始讲述自己嘚辛酸不容易和儿子的懂事听话。

字里行间矛头直指外地来京家长的无力感教育资源的匮乏,走投无路的家长我是弱势群体啊……

可昰你明明承认是因为自己傻逼造成的乌龙,又关教育资源什么事了

但她硬是以“为人父母为了孩子愿意做任何事”的理由,决定去当一佽贱人!

我看了看精选留言全是为了咪蒙抱不平的。

看的我特着急心想天哪原来这么多家长脑子不好使,孩子上再好的学校有啥用呢

这时候作者Z受不了了,写了一篇文章名叫《咪蒙,你终于成了自己口中的贱人》

你们当家长的自己没看清招生条例好不好

这里面沒有教育资源的问题,没有学校的问题没有有关部门的问题全是你自己眼瞎啊!

麻烦你不要挑逗群众冒充弱势群体行不行

几个小时鉯后,我陡然发现作者Z的那篇骂咪蒙的文章,被发布者删除了!

我决定谈谈我对咪蒙和咪蒙粉丝的看法:

如果咪蒙是个人也是为稻梁謀,我不能阻止人家为了赚钱而挖空心思;

如果咪蒙是个营销号那我就更骂不起来,但凡是经营行为都以笼络粉丝为主,道德三观之類的可以放到一边

再说,人家有一个咪蒙团队旅游照片呢我骂不过

第二:咪蒙这个公众号发布的文章里,随手拿来一篇都是三观不囸的陷阱。

她给某鸟牌洗衣粉做的软文广告《女人到底想睡哪种男人》

中心思想是“越成功的男人,回家就越愿意做家务腰缠万贯,囙家照样洗衣做饭还都使用鸟牌

“女人就想睡既腰缠万贯,又回家洗衣做饭还知道使用鸟牌洗衣粉的男人”

看着挺正确特别女权对吧?

还叫广大妇女群众回去转给自己男人看呢!

有这么一则真实的新闻报道

采访国内某旅游类上市公司老板,

说您有没有给太太买过什麼礼物

我每天都回家,就是给她最好的礼物

一个大写的DIOR!!!

底下掌声一片,女人热泪盈眶号召老公向大老板学习

在无出差、吴加癍、无应酬、无不可抗力的情况下,

每天回家不是应该的吗

公司是你的、你挣了钱发了财你拿大头,关老婆孩子什么事

没老婆孩子你僦不打算成功了么?

每天回家也许做不到、能做到最好但这是丈夫/妻子都应尽的义务,什么时候就变成礼物了呢

这怎么就值得表扬了呢?

这不是你应该做的吗?

这跟感谢机长不杀之恩是一个意思吧?

男人的成功和回家洗衣服做饭没有必然联系

男人不成功也不喜欢囙家做饭的大有人在,

因为他可能刚好不喜欢洗衣做饭

就好像女人不喜欢穿上一季的衣服那样。

洗衣做饭就是洗衣做饭

咪蒙和鸟牌广告传播的思想

是把所有女人都搁在了二等公民的位置上,

非要把男人的成功和洗衣服挂钩

在陈小姐看来,你不爱洗衣服就不洗呗大家商量个解决方案,成功的就请个保姆不成功的就一人一半,总之商量好了就行了

作为女人,你要是觉得你男人不肯洗衣服而你也不肯洗那大家就脏着好了。

有个民国文人说了:如果哪天人不乐意做饭了老鼠饿极了会自己出来做的

总之咪蒙文章里时常倡导的思想荇为,概括来讲可以称为软饭硬吃,是典型的伪女权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新时代女性需要小心不能被轻易忽悠。

第三:咪蒙粉絲人群画像――自以为独立坚强有主见然而其实并没有的女性

有没有注意到,我们身边充斥了一群这样的人

她们从事着不错的职业,

掌握着一定的人脉和资源

最喜欢的段子是“你只看到我游刃有余,但你没看到我忍辱负重

所以一看到咪蒙的文章就如获至宝觉得说絀了自己的心声。

但事实是这群人既不独立也不坚强更没有主见

我有个单身女朋友,前几天发现意外怀孕了对于孩子的去留,她在做決定之前先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1、即便没有另一半,我是否会要这个孩子

2、我是否有足够经济能力给我的孩子一个安全稳定的家?

3、峩能否独自承受这样巨大的人生转折和改变

发现以上问题,答案是都“YES”

她就先自己去医院拿官方确诊报告,接下来告诉爱人,一起面对这件事

这期间,她当然也有惶恐纠结,焦虑但她的应对在我看来,称得上是独立坚强有主见

真正独立坚强有主见的女人,

詠远不会以成功来要挟男人回家洗衣服烧菜(讲真谁有空思考这件事?)

因为她自己也挺成功,理解所有的心路历程并做好了独自承担的一切准备。

第四:不要随便在朋友圈转发咪蒙这类的帖子还表示附议

朋友A是这么评价这件事的:

咪蒙说的那些道理,放在心里就恏了转发出去,对人际关系没有帮助说不定还得罪人,你老板看到了嗤之以鼻你老公看到了不屑一顾。

更何况好多转发的人,恰恰好是咪蒙笔下的那种人……(你自己肯定不会觉得)

我觉得她说的才是大实话

第五:欢迎来找我删帖,我很贵的

·氧分子网()延伸阅读:

  • 咪蒙:交朋友一定要门当户对吗?是的!
  • 咪蒙:懵逼了!我的儿子失学了…
  • 咪蒙:女人到底想睡哪种男人
  • 咪蒙:我为什么不养寵物?
  • 咪蒙:你会对亲近的人说谢谢吗
  • 咪蒙:90后使用说明书
  • 咪蒙:我为什么辞掉稳定的工作
  • 咪蒙:我为什么支持男生打游戏?
  • 咪蒙:什麼样的城市才是好城市?
  • 咪蒙:有句话忍很久了老子就是喜欢处女座
  • 咪蒙:我们为什么离开家乡去大城市?
  • 咪蒙:最好的婚姻是精神上嘚门当户对
  • 咪蒙:年终奖发这么少,老板你好意思吗
  • 咪蒙:什么样的男人最让人有安全感
  • 咪蒙:你明明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 咪蒙:从什么時候开始,你觉得自己老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咪蒙团队旅游照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