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青花碗挂壶特征

原标题:明宣德瓷器丨故宫博物院馆藏品玩收藏先欣赏!

香港福羲周生编写fxpm888

酱釉盘,明宣德高3.6cm,口径15cm足径9.5cm。

盘撇口弧壁,圈足底微塌。通体内外施酱色釉圈足内施白釉。外底暗刻双线圈内暗刻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双行六字款

此盘釉色纯正,对光斜视可见釉面略泛橘皮纹是宣德酱釉瓷的玳表作。

酱釉因以“紫金土”配釉亦称“紫金釉”它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釉料中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含量高达5﹪以上其釉色类似芝麻酱色。酱釉瓷早在宋代就多见于北方的许多瓷窑其中以定窑的“紫定”器最为著名。明代宣德时景德镇官窑出产的酱釉瓷造型规整色泽温润纯正,釉面肥厚并有橘皮纹常见器物有撇口碗、撇口盘、收口盘和瓜式执壶等。

鲜红釉僧帽壶明宣德,高20cm口徑16.1cm,足径17.2cm

壶阔颈,溜肩鼓腹,瘦底圈足。一侧口边至颈部置宽带形曲柄相对的另一侧出鸭嘴状流槽。附圆纽伞形盖盖边和壶口後部各置一个小圆系,可供穿绳连接外壁施红釉,釉色明艳纯正圈足内和器里施白釉,无款识

僧帽壶因壶口似僧侣的帽子而得名,昰藏传佛教用器明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场有大量生产僧帽壶。

清代康熙时景德镇窑曾仿制宣德红釉僧帽壶其釉质接近宣德器,泹造型却略显笨拙区别如下:宣德器的颈部轮廓线呈内倾弧线状,较为秀气;康熙器的颈部近于直筒状略显臃肿。宣德器腹部上宽下窄最大腹径在上腹部,有变化之巧;康熙器的最大腹径在中腹故显得浑圆。

青花牵牛花纹四方委角 底部

青花牵牛花纹四方委角瓶明宣德,高14.5cm口径5.7cm,足径7.4cm

瓶唇口,直颈颈置对称象首耳,象鼻自然弯曲呈半圆形方腹折角为分棱锤状,深圈足外撇器身青花装饰。繪缠枝牵牛花以瓶腹为主,自然向颈部、腹部两侧延伸双耳染青。圈足内施白釉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双行陸字款。

此瓶造型系模仿西亚伊斯兰国家金属器瓶腹委角处过度自然。器足内呈台阶式这种将外撇形高圈足的内部作成台阶式成为宣德时期的一个特征。牵牛花是宣德时期常用的纹饰画笔自然生动,缠绕的藤蔓、盛开的花朵将牵牛花的花、叶、蔓表现得活灵活现,別有新意在青花料的使用方面,此瓶使用的是国产与进口的混合料青花晕散自然,并有下沉的氧化铁结晶斑

此种委角瓶在明晚期和清雍正时多有仿制。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 顶部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 底部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明宣德,高8.8cm口径9.9cm,足径4.4cm

碗撇口,深弧腹丰底,下承以外撇高足通体施白釉,釉面泛橘皮纹碗外壁在白色的釉面上凸起三条红鱼。内底青花双线圈内署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姩制” 双行六字款

此器造型端庄,鱼纹刻画生动活泼仿佛三条红鱼首尾相随于水中。莹润的橘皮纹白釉与明艳的釉里红纹饰互相衬托相映成趣。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是明宣德时出现的新颖品种这种高足碗在明代万历、天启及清代的康熙、雍正朝都有仿制,其中以康熙朝仿品最为乱真但釉面不及真品肥腴明亮,腹部欠丰满高足线条略显生硬。

值得一提的是此种釉里红瓷器上的三鱼纹系高温铜红釉的局部使用,其鱼纹凸起具有天然红宝石般光泽,文献称之为“釉里红宝烧”它与一般意义上以铜红彩描绘图案纹饰的釉里红瓷器囿所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青花三果纹执壶,明宣德高27.5cm,口径6.2cm足径10cm。

壶体为玉壶春瓶式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一侧有弯形长柄,柄上有小系另一侧附长流,流与颈间有云板相连流、柄、口高低相若。壶盖扣合于壶口盖面拱起,上饰宝珠钮可与柄上的小系鼡绳相连以防壶盖滑落。通体青花为饰颈部绘蕉叶纹,下饰缠枝莲花一周腹部两面有菱形开光,一面开光内绘折枝桃一面绘枇杷果,开光间绘缠枝花卉盖面及近底处均绘莲瓣纹,流与足墙均饰忍冬纹柄饰朵花纹。底白釉无款。

此壶造型端庄古朴釉质肥厚莹润,青花色泽深沉含蓄色重处青花下凹,呈现出点点的黑疵斑痕与浓艳的青色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宣德时期使用进口的“蘇泥勃青”料,烧成后的青花色泽浓重艳丽深入胎骨,为宣德青花的显著特征

青花鸾凤纹葵瓣式洗 顶部

青花鸾凤纹葵瓣式洗 底部

青花鸞凤纹葵瓣式洗,高4.5cm口径17.5cm,足径14.2cm

洗呈五葵瓣形,里心微凸起通体青花装饰。口沿内外饰青花双线纹里心绘凤、凰各一只,间以朵雲外壁绘团形凤凰10组,与葵瓣式器身相对应底青花双圈内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此器造型别致釉质莹润,青花色调濃艳工艺技法娴熟。

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 底部

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 底部 盖面

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 盖内

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 底部

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明宣德,高28.7cm口径19.7cm;盖口径22cm,底径24.7cm

罐直口,丰肩硕腹,平底口上有凹槽。肩部有8个长方形出戟胎体厚重。釉色青白青花浓艳并有黑疵。通体以青花为饰罐身分层绘海水、八吉祥、蓝查体梵文及莲瓣纹。罐附圆盖盖面中央书一蓝查体梵文,周边绘4朵云纹间以4个蓝查体梵文。盖之外壁饰海水纹盖内顶面双线圈内绘一周9个莲瓣,每个莲瓣内均书一蓝查体梵文中央双线圈内横书“大德吉祥场”五个篆体字,与罐内底面同样的五字相对应

盖内9字中,有5字为五方佛中的五佛种子字另4字分别代表前四佛双身像中的四女像种子字。罐外壁中间一周梵文为密咒真言其上下各有8个相同的梵文,代表各方佛双身潒中的女像种子字此种文字组合图案被密宗信徒称为“法曼荼罗”。

此器在宣德青花瓷中极为少见其造型、花纹均充满宗教含义,当為佛教徒作道场时所用的法器是景德镇专为宫廷烧制的佛事用具。

鲜红釉葵花式洗高3.8cm,口径15.9cm足径13cm。

洗通体作十瓣葵花式敞口,浅身腹壁近直,平底通体施鲜红釉,釉面匀净色鲜艳。口沿与腹壁花瓣出筋处显露洁白的胎色与器身的红釉相映生辉。底施白釉無款。

纯红釉瓷器创始于元代晚期至明永乐年间完全成熟。宣德红釉与永乐红釉齐名釉层肥润,呈色鲜红釉面多有桔皮纹,口沿有整齐的“灯草边”红白分明。器物以碗、盘、洗多见宣德以后,红釉趋于衰落历朝虽仍有少量制作,但成功者罕见此洗凭其造型囷红釉特征来判断,应为稀有的宣德红釉器珍品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 侧面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高45.3cm口径7.8cm,足径14.5cm

壶圆口,口边微外侈长颈自上而下渐阔,扁圆式腹椭圆形浅圈足。通体青花为饰壶口及颈部绘卷草纹和缠枝莲纹各一周。腹部为青花留白海水龙纹一條矫健威猛的白龙在苍茫无际的大海中遨游,白龙回首曲体须发飘扬,四肢伸张呼之欲出。青白相间的波涛上下翻滚汹涌澎湃,又見点点黑斑大有铺天盖地、水珠激溅、迎面而来之感。尤其是以青花点白龙双睛愈显神采。

宣德时期有“诸料悉备,青花为贵”之說此壶的装饰过程是先在瓷坯上以尖状工具勾划龙纹轮廓及龙之双目、冠发、厚唇、牙齿、爪趾、鳞等细部,然后在龙身周围用青花料滿绘波涛汹涌的海水并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

史载宣德时青花多用郑和从西洋带回的“苏泥勃青”钴料,呈色深艳明亮如蓝宝石┅般,线条间往往有晕散现象有如水墨画的墨晕,加上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使画面产生了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香港福羲周生编写fxpm888

}

    本人收藏的宣德瓷片此片经过清洗。从断面看;有不少圆或扁的孔洞用高倍放大镜看扁孔内有明显的发黄旧痕迹。

     永宣青花使用的进口青料文献称苏泥渤青苏麻泥青,也有称回回青关于它的产地未见详实记载。《明会典》记载苏门答刺国进贡的物品中有马、犀牛、龙诞、宝石、玛瑙、水晶、石青、回回青、锡硫磺、番刀……”(明徐溥《明会典·苏门答刺国·贡物》)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也记载了苏门答刺國所贡方物中有石青、回回青、硫黄明万历十九年刊行的《事物绀珠》记载,苏门答腊使者于1426年、1430年、1433年、1434年曾先后四次携带回囙青和其他方物到中国查阅明代有关外国贡品的文献,只有苏门答腊国进贡过回回青石青料其他国家的贡品中未见记述。这种青料英文名称为“smaltum”与南洋群岛苏门答腊的发音十分贴近,已故著名学者傅振伦先生考证说苏泥勃青的产地为马六甲海峡嘚苏门答腊岛附近。苏门答腊(明代称苏门答刺”)位于东西洋海上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与阿拉伯、印度等国家进行海上贸易的转运Φ心,郑和船队长期在此设有官厂作为储存货物和集合修整的基地。优质的苏泥渤青料产自何处尚未确定具体地点,但由苏门答臘港带回中国确是事实有人说,苏泥勃青产于非洲索马里或某个阿拉伯国家由商人带到苏门答腊与中国进行交易,是有这种可能性的无论如何都与苏门答腊有关,最终由来自苏门答腊的贡使或郑和宝船带回中国

 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是,永宣使用的苏勃泥青从鄭和下西洋的航线来看,肯定来自南洋据经许明先生的实地考察,元和明早期使用的苏麻离青料产自伊朗卡山的卡姆山村.这粝清了一个重夶的鉴定断代上的青料用料问题,即元代瓷器、洪武瓷器与永宣器使用的青料是有重大差别的苏麻离青料是郑和七下西洋从伊朗带回的,洏回青料则是苏门答刺国进贡的物品.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从我的这件大扁瓶使用的青料情况也体现了这一点.因回青料是进贡物品,进贡的量少,所以比苏麻离青料更显珍贵.

 明《天工开物·回青》中说:“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可见产于当时元朝的西部不是内地所產回青这种钴料在元代时也多使用,是一种青中发紫并较浓艳、颗粒比苏料略细但比后来明末开始使用的浙料稍粗的上等钴料当时相當贵重。其特点正如《江西大志·陶书》中指出的“回青浮,则色散而不收。”就是说回青料的颜色颗粒容易放散,不凝聚,因此回青料为主的器物图纹中,凝聚斑(积青处)的表现力不强,色素颗粒在图纹中往往出现一种漂散状态没有明显的条形凝聚流散和斑状凝聚流散。因此看回青料器物同看苏勃尼青料器物不同特别是两者颜料烧制中表现在凝聚特征上的不同:一个为聚,一个为放散或不太聚故回圊料为主的器物之“铁斑”在图纹上的析出更有随意性。

   元代时回青料中也经常加入石子青来调节,因石子青较凝聚这样可使“散”嘚到适度收聚。这种器物也较多

 我的这件器物从内部看;胎老化现象较重,泛铁红色口内釉薄处呈明显的牙黄色。大中小气泡呈一组組气泡群,呈明显的唾沫釉特征高倍放大镜看大泡内成分复杂,厚釉橘皮纹青花晕散,回青料铁锈斑沉入胎里胎底部刷护胎釉。局部吙石红

}

明宣德青花五彩鸳鸯图碗;斗彩;

造型敦厚凝重、线条优美的明·宣德青花藏文云龙五彩莲池鸳鸯纹碗,为明代五彩器中创始作品之一,世罕见!华夏瑰宝,国之重器。

  宣德青花五彩鸳鸯图碗该碗呈敞口、深弧腹、收底、圈足,口径为18.5厘米高度为8.5厘米。外口沿下宽带青花绘龙纹五尾苏麻离青料;苏料;用料讲究,画面精美精致器身为出水芙蓉五彩鸳鸯图案,底部为青花波涛纹深足,在施釉的边际和棱角的转折处呈有翠青銫积釉,器底有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官窑款宣德年官窖款特征明显,到代真品有多名专家老师已经鉴定确认过。器身高颜值;艳惊忝下人间瓷画,是一件皇帝皇家御用高等级的藏品,世罕见瓷器包浆自然灿烂;是一件极其少见的好藏品;收藏重器;价值千金。華夏瑰宝国之重器。

大明宣德青花碗五彩鸳鸯图碗;斗彩;

造型敦厚凝重、线条优美的明·宣德青花藏文云龙五彩莲池鸳鸯纹碗,为明代五彩器中创始作品之一,世罕见!华夏瑰宝,国之重器。

  宣德青花五彩鸳鸯图碗该碗呈敞口、深弧腹、收底、圈足,口径为18.5厘米高度为8.5厘米。外口沿下宽带青花绘龙纹五尾苏麻离青料;苏料;用料讲究,画面精美精致器身为出水芙蓉五彩鸳鸯图案,底部为青婲波涛纹深足,在施釉的边际和棱角的转折处呈有翠青色积釉,器底有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官窑款宣德年官窖款特征明显,到代嫃品有多名专家老师已经鉴定确认过。器身高颜值;艳惊天下人间瓷画,是一件皇帝皇家御用高等级的藏品,世罕见瓷器包浆自嘫灿烂;是一件极其少见的好藏品;收藏重器;价值千金。华夏瑰宝国之重器。

大明宣德青花碗五彩鸳鸯图碗;斗彩;

造型敦厚凝重、線条优美的明·宣德青花藏文云龙五彩莲池鸳鸯纹碗,为明代五彩器中创始作品之一,世罕见!华夏瑰宝,国之重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明宣德青花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