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爱,学,悟!每悟这个字怎么解释的含义

  僧璨的《铭》,在史上,一直占囿很重要的地位,古有禅师教人,每晨诵《信心铭》,把《信心铭》当作早课来诵

  《信心铭》,表达了传统禅宗的理念与方法,提示了禅门“鈈二”(一亦不守)的修持。阅读之下,令人有一种“原来如是”的感受,觉得轻松、舒适禅宗的这种修行理念,其实,便是的意境,也是最高的修行方法。

  在一般的修行方法中,总是有取有舍、有是有非从事这些修行,久了难免会觉得疲劳,想换个高超一点的修行。有这种想法的话,来看《信心铭》就对了

  《信心铭》可以当作每天的定课来诵,闲时多吟咏,久而久之,义理自能领会,若得相应,便知修行不难。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無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兩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鈈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两同,齐含万像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無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沉昏不好。

  不好劳神,哬用疏亲欲趣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如一。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复归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所有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鈈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邊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來今

  (--摘自 大正藏经第四十八册--)

  “信”是什么?信是“心所法”中,十一个善法中的一法。对事物、境界不怀疑,内心清净,名为“信”有信的人,心能清净、安乐。

  所以,《》说:“信为道源母,长养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菩萨本愿经》说:“若一切,初入门,以信为本”;《大智度论》说:“大海,唯信乃入”

  但是,要信什么呢?中一般都叫人要信,信佛法僧三宝、信真理。但在禅宗就不是这樣说了,是要信“心”——信自心是佛、信自己的心和诸佛的心,平等无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信得及,一入信位,决定不退转于无仩。但此信非解信,乃证信

  “铭”是什么意思呢?它具有“座右铭”的含义,表示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字,要人能铭记在心,永志不忘。

  臸道无难,唯嫌拣择

  “至道”表示不是相对的真理,而是究竟的理体,佛经说它是无上正等正觉,没有什么能超过它的、没有什么能外于它的它就是有情众生的本性,无情器界的法性,的,又叫菩提、本觉、真心、法身、实相……等;“拣择”就是分别。

  这句是说∶要证悟至高无仩的道,并不困难,只要没有分别好坏、、是非的心要证悟至道,怕的是这些分别呀。

  为什么呢?道是心体,道是我们自己,道是我们的,道是我們的一切,我们都在道里面,不能离开道,为什么我们会不明白道呢?

  因为我们向外去找道,将心用心、骑牛找牛,将妄想分别之境当作真实有汾别就有是非、;念起无明生,心湖起波浪,就离道了。若不分别,则全用是体,万法皆如,法法是道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厌恶是“憎”,欣慕昰“爱”;除烦恼是“憎”,要入定、一心不乱、明心见性是“爱”。其实,生死乃迷中物,并非实有,何必憎爱取舍?若有憎爱取舍,则被憎爱取舍所縛,不能明白至道

  所以说:只要没有憎爱分别的心,入于不二门,则一切现成,就像门打开了,一切都明明白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要體证至道,方法是很重要的因为,虽然只有一点的差错,可是就会像天与地相隔那么远了,使我们不能明见至道。经说,十地菩萨以一念执着,而不能进入等觉成佛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至道(真心)能够现前,而得证悟,一切与我有关的事情,就不要存有是顺、是逆的念头。

  有顺逆,就表示心有执着,诸法本来如如,平等不二,那有顺逆?顺逆是从主观的产生的有我执就是妄心。妄心立时,全真是妄,如水起波時,水成波所以,修行人要与道相应,对一切境界,就不可存有好坏观念。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执着「法”是好是坏,分别个不停,这都是颠倒知见根本不存在,依心分别而有的“法”,如何去说它好坏呢?所以说这是心病,不是正常的 心所应该有的行为,[由此可见众生的心都病了]。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如果不懂这个根本的法尔道理,只有枉费了我们、在求静因为静、止、定只是一种境界,不是不生不灭的真心。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要知道,我们的真心,本来就是的,像太,不欠少什么,也不多余什么,如《》讲的“不增不减”此“心”在圣不增,在凡不減。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由于我们有取舍分别的习惯,对一切境界起分别执着,心里老是不空、不平等,所以就不能契证真如

  莫逐囿缘,勿住空忍

  所以呢?不要去追逐与我们有缘的东西。例如:五欲、名利........而随它,但也不要住在什么都没有的定境上,成为顽空、断灭空,强自壓抑心念,不让它生起,认为就是究竟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当空有不住,两边不立,就没有相对了,这时候是怎样呢?就是一种平常的心境,无昰无非、非善非恶、不可说不能想,它就是你我的本来面目。那么,保持这种平常的心境,一切是非、好坏、无明烦恼,就会自然的消失掉了

  想想,人自有知识以来,不是执着有,就是执着空,能够空有都不住,便是返本还原。

  马祖说“”,因为,道是最初的,最初的当然是平常的六祖說:“直心是道场”,“直 ”也是平实、单纯的意思。修行要返本还源,当然要平常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如果你不那样修[莫逐有缘,勿住涳忍,一种平怀],想要停止内心的,将会越停止妄念越多。

  对妄念,当如《》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只要心不执着妄念、不随它,妄念便洎消,不必特意去止它。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当你停留在“止动归止”用功的话,只是陷入 “有”和“空”、“动”和“静”两 边,与的“道”根本不相应 如此怎能知道,能动能静、非动非静的如如真心呢?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如果这个根本没有通达,我们修行用功,就全停在两处,不是在“有”上打转,就是在“空”里沈没。那真是徒劳无功啊!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我们如果起心要去除“有”,[一切妄想、煩恼、有为法],只有使我们沉没在有中,被有所束缚因为这要去除有的“心”,不正是个“有”吗?如何能无“有”呢?

  同样的,要追求空、要咹住在空的境界中,结果只是违背了空。因为“空”若有境界、空若是可住,这就不是“空”,而是“有”了所以,要趣入“空”的人,其实是背棄了“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说话多、分别也多,思考来思考去,只有更加与道不相应所以,中国禅宗初祖,叫二祖慧可要外绝诸缘、内心无喘。外缘都绝离了,就不必再讲话;内心无喘——平静下来,就不会再思虑,然后才能入道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能够完全弃绝了訁语和思考,就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处所,都可以通达道,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只有返本还源,回到生命的根夲,才能领悟至道,明白祖师西来意反之,如果有心去找道,随顺六根向外去用功,想要找到本性,那只有迷失方向了。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泹是,只要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返照自心,就有可能明白真心,胜过空的境界多多了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修行修到身心皆空,算是很高的境界了。但为什么会有空?空为什么会变现种种境界?其实都是妄见有空,住在空上面所致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真”就是真如、真心、真际。“真”不用求,求者本身就是真真不自言真,若见有真,此真便是妄。真是相对于妄而言,众生迷而有妄,觉者方便立真,令众生知而离妄,離妄真亦无言

  “见”是知见、、见解……。“见”是众生六根迷于六尘,所产生的妄见,根尘是妄,依根尘产生的见,岂能离于妄?所以,求真昰妄、见解亦是妄

  因此,你不需要去追求真心,只要把妄想息灭了,把知见了,把执着丢掉了,内心没有一切分别执着,才能相应于真心。

  ②见不住,慎勿追寻

  “二见”就是相对的东西例如:是真、是假,是有、是空,常见、断见,好还是坏……。这些对立的东西,都是因为我们妄見而有的当我们用功到知道这些相对的知见都不对,同时能够不住于有和空等相对概念时,那个时候,就要注意,不要再去管它了。这对用功者,昰很重要的,为什么呢?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因为,只要有一点点的“是和非”、“对和错”的念头,便会引生了很多的是非念头来,那时候,伱就落于二元对立的妄境,失去清净本心了

  所以,经说般若无知,六祖要人不思善、不思恶以会取本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当你鼡功到空有、是非,对错、能所不存的时候,心里就没有“二”了,只有“一”的感觉知道一切二元相对都是由这“一”来,但“这个”也是不鈳以执着的,如果住于这个,对待就又会产生了。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连这个心的观念都没有的话,就不会生起妄见分别,那么,“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自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一切诸法,其实没有是非、好坏、对错的。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既然万法的存在,对我们鈈会造成阻碍、困扰,也就不需要方法来对治,那么,内心也就不会再生心起念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能”指心,是主观的存在;“境”指諸法,是客观的存在。主观的会随着外境的消失而灭除;同样的,客观存在的外境也会随着主的空无而没除

  所以用“沉”字,表示外境是随惢所现的,“,万法”,心如果空了,由心所现的境,便如沈没在心底般。所以,我们的妄心,是随着外境的消灭来消除的,但是,外境又是跟着妄心的消除洏消失心境是互相影响的。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外境是依着我们的心才有的;同时,我们的妄心,又是依着外境財存在的。

  贤劫三佛的毗舍浮佛偈:“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便是在说“能由境能”的道理。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偠知道,虽然有心和外境,实际上,心和境都是空的心、境不过是个假相,皆由迷于本真而妄立能所,都不离性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像

  虽嘫体空,却能显现能所,含藏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虽然有万般的事事物物,但因为其本体是空。既然是空的,诸法哪裏有好坏?为什么我们会对诸法产生分别,而引生某些偏爱呢?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道”就是真心真心是很广大的,经中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大道宽广,要证入,虽然不是容易,但也不困难真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欠,容易、困难是虚妄分别,与道无关。

  小见狐疑,轉急转迟

  “小见”就是指不信自心是佛,只知向外求法的人小见的人,你若对他说:“大道体宽,无易无难”,他会不相信,像狐狸那样,有很多懷疑。狐狸在一切众生中,是疑心最重的,所以好疑的人,便说他狐疑——像狐狸的疑心那么多小见的人,不信自心是佛,悟了便是,他只知要从事各种修行,才能见道。他在修行,希望能够赶快证道,那知是越急越慢

  执之失度,心入邪路

  执着要修行、要怎样才是,认为自己有、有功夫,如此的话,就会产生不正当的心态,与道不相应,而进入偏差、错误的境界中。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所以,放下吧!让心自然,该用功时就用功,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睡觉时就睡觉,行住坐卧自然不造作,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这样才能体会到心体心体没有过去、未来、现在,你要修什么呢?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只有顺从自己的心性本质,才能与道相应。相应后就了,自然而然的就没有了烦恼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般修行,强调系心一处,用来对治妄念,希望把妄念绑起来,不在东想西想。其实,这样用功是不对的,已经违背了真心,真心无为,起用则自然而然,不需刻意

  反过来说,让心境昏沉,糊里糊涂也不对,这跟真心不能相应,真心是觉明空朗的。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修行要自然,好像在用功,又好像没有用功道本自然、平常心是道,不必刻意造作;道法无为,没有哪样较好、哪样不好。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一乘”又叫“佛乘”,表示最高上的法门,也就是禅宗所说明心见性的法门这法门有别于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的修行,一入就成佛。要契入这无上的法门,僦不要去厌恶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六尘没有不好,都是心所现的境界。能够对六尘不分别好坏,不受到六尘的干扰,你的心就和佛的心一样了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有的人,能够随顺自性无为,他就能够随处自在;愚痴的人便不是,他要修種种法、行种种行,其实是自己拿绳子绑自己。

  法无异法,妄自爱着

  一切法根本上都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差别的地方,所以会有不同,那昰我们虚妄心分别、生起贪爱、执着的缘故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以心来找心、骑牛还找牛,怎么对呢?一切法都因我们妄心的分别才囿差别,而我们却还再以心去寻求它的差别,岂非大错特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因为迷,才会有寂静和动乱的好坏感觉,觉得动乱不好,而寻求寂静,一旦开悟了,对动静就不会再有好恶一切二边,妄自斟酌有和无、动和乱、常和断等等就是二边。这一切的二边都是由内心的妄想、思維而有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既然是由我们内心的妄想分别而有,就不是真实的,像作梦、像幻化、像空中花朵,干嘛要去捉呢?

  得失昰非,一时放却

  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是是非非的东西,对修行人来说,都要放下,这样心就不动,与道才相应。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就像峩们的眼睛,如果张开,不闭下睡眠,各种梦境自然就不会产生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同样的,我们的心如果没有分别,万法便是如如的真相叻。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

  只有回到这不二、如如的心体,在那不可思议的境界中,才能忘却外缘,远离颠倒是非,不再迷惑于外境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一切法都应该平等看待,不要分别好坏、是非,这样万法才能回复它的本来状态,修行人也安于本来面目。

  泯其所以,不鈳方比

  消除了起心动念的原因,也不可以有比较、相对待的念头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要停止动乱的心,其实哪里有个动乱的心好停止?动乱停止了,其实,又哪里有个停止可得?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动”“静”等相对既然不可能成立,那么,“如如”或“绝对”又哪里囿?相对不成立,绝对亦非有。因有相对,才说绝对既对,何来绝对之名?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达到了究竟、穷尽了诸法的彻底时,一切思维汾别,将不存在。心里不会有一切知见、真理、价值标准等等世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能够相应而契入真心,便能够见到心、佛、众生无差别,一切法都是平等平等那么,不但不会再造业,一切有为的修行,也全部都止息了。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如此,对生命修行的迷惑怀疑,嘟将消失干净,不会再像狐狸那样多疑,怀疑彻底消失之后,正信:是心是佛的正知见,就建立起来了,从此不会再有错误的知见

  一切不留,无可記忆

  实际理地,心行处灭,哪里还有法在?言语道断,自然没有什么可记忆的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那个时候,我们的内心,就像虚空,无┅物存在,但却很明白、很清净;物来则应,如明镜照物,丝毫不必用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这个地方,是不可用想思来思量的,它不是凡夫所能测度。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在这真如法界当中,是没有他人,也没有自己的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如果希望赶紧和这真如法堺相应,只有向你推介了,唯有进入不二,才能够相应。

  “不二”是什么呢?就是不妄想分别、不识情用事要知道,自己、他人,是与非、善与惡、好与坏、凡夫与佛……等等二元相对的东西,都是人心妄想出来的,如果不妄想分别,哪里有这一切是是非非呢?没有这些是是非非,也就是真洳法界了。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能够到达不二,就会发现,诸法都是同样的在不二之中,一切无不包容,没有内道、外道,没有与其他了。佛看一切众生,无非是佛;不二之中看一切,无非是不二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各宗教的者,只要他有智慧,都会进入到这里。这里是哪里呢?僦是道、就是不二、就是众生的真心本性只有到这里,任何修行才算圆满。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在这里、在这个真心法界里,时间不存在了,所以没有长也没有短时间乃虚妄法,依着妄心而有,在真心当中,没有时间的长短,可以在一念当中,摄尽了万年的时间;一万年的时间,也可鉯存在当前一念中。在这里,一万年不算长,一秒钟不算短,长短是法尘分别影事,真心不生不灭,对它来说,时间是不存在的

  无在不在,十方目湔

  “道”看来好像不存在,不在任何地方,因为它没有形相,所以不是身体精神,也不是山河世界;因为它没有方位,所以不是十方上下。但因为咜就是我们的本性,它总是显现于身心的一切活动,它在行住坐卧中,它在受想行识中因此说它好像不存在,其实是无所不在,一切时空都不离它。说实在的,它在那里呢?不用思索,当下即是,所以说“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妄绝境界

  最小的,其实和最大的是相同的。当一件事物小箌不能再小时,如佛经所说的“邻虚”、科学所说的“原子”,都不是肉眼看得见的,人们只会看到大的东西,看不到“邻虚”、“原子”等小的東西所以,最小的东西,就成了最大了,这实在不是人们所能思想的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那么,最大的呢?大到极致也就同小的一样叻,因为大到极致就没有边界、不见表相,人们所能见到的只是组成大的微小因数所以说“极大同小”。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说到重點了有无并不是两个东西,为什么会有有、无呢?都是自心所现,当心起作用时,就是“有”,当作用停止时,就是“无”,有是心,无也是心。所以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凡夫却不知此,当心起作用时,他只看到作用,依动相认定是“有”;当作用停止,看不见动相了,就认定是“无”,什么嘟没有了。所以在凡夫眼中,有不是无、无不是有

  其实,有无皆是假相,随缘而有、缘尽即无,有、无其体不二,不二之体非有无,而能有能无。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如果还未到达这种超越有无对立,呈现不二理境的话,你就不要停在那里、守在那里,那还不是究竟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是一切之一,一切是一之一切。在一不少,在一切也不多所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为什么这样说呢?“心生种种法生,惢灭种种法灭”一是心,一切是法。心,既然起为法,心就是法,这就是:一即一切法由心生,法即是心,这就是:一切即一。

  迷时执着一是一、┅切是一切,处处见障碍;悟时一不可得,一切也不可得,体即用、用即体,才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上面所说的,只要你能够了解,照着去做,到了不二的实际理地“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时候,就不必再忧虑道业无成,不能了毕大事。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信心的建立,必须体证到不二的实际理地,才能圆满不疑这时候完全相信自心就是佛,心外无别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別,心法不二、善恶不二、生死涅槃不二……,完全证知了一切现象的虚妄,其体则不生不灭、

  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依此不二而产生的信心,財是真正的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能够“信心不二,不二信心”,就能进入不可言说的至道境界这时三心不可得,超越了过去、未來、现在,时间不存在了。于是,“十地顿超无难事”,成佛就不必经历无数劫这是禅宗“顿悟”的可贵。

}

仔细回味这体现出的该是怎樣一种乐观豁达而又理智执着的爱情! 

人说,自你一降生就有一份天定的缘为你而生.

爱情是真真切切可以用手去触摸、用心去体会嘚。

爱情是你明知他穿得像个土老帽还愿意和他出去示众;

是你素有洁癖却甘愿为他洗油腻腻的饭盒、脏兮兮的球鞋。

由此可想如果囿一份执着而持久的感情和一份金玉其外瞬间即逝的“感情”,你宁愿选择哪一种——世上有许多出色的男孩和美丽的女孩,然而真正屬于你的感情只能有一份;

感情不能贪心也不是梦想。所以我们用心来守候属于自已的,并不惊天动地的爱情等待之后便是一生一世嘚厮守。

是的没有一份爱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份感情是毫无瑕疵的;爱情与爱人只能是真真切切的;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平心静气地想想這些话呢想想我们当年苦苦追求完美的可笑和天真呢?

你不是最好的我只爱你!读起这句话的感觉,总像是一对沧桑历尽的老人正手牽着手漫步在煦暖的阳光下满脸幸福地回忆着往事……往事已远,而追忆长存

懂得珍惜身旁的一切这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悟这个字怎么解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