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嘉定一中校长长

包志忠(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一中校长)_百度百科
?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一中校长
(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一中校长)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包志忠,1952年10月出生,,赤城东卯镇大沟门村人,1969年1月参加工作任大沟门小学教师,河北省物理系毕业。
包志忠简历
,中学物理高级教师,中国物理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教育顾问,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70年3月入张家口地区柴沟堡师范学习,1973年9月入河北师大学习,2002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结业。历任物理教师、校长,赤城县文化副局长,赤城县政协副主席,河北省政协委员。2005年被评为河北省首批中学骨干校长。1998年2月当选为赤城县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
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一中校长,河北省政协委员,张家口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赤城县政协副主席。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赤城县劳动模范”、“县师德标兵”、“县十大公仆”等荣誉称号。
包志忠勇敢自荐
从小学民办教师,到上中师、上大学、当中学教师、当校长,包志忠一步一个脚印,在工作和学习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包志忠说:“我很幸运,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1991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3年又被评为河北省首批骨干校长。
包志忠人生的转折点源于1990年的那一次大胆尝试。包志忠记得,当时的管理比较混乱,学生组织纪律散漫,教师管理杂乱无章。面对这样的局面,责任感让包志忠坐不住了,他做出了一个让他自己现在也不敢想的惊人之举——他直接找到学校当时的校长,主动要求当教导主任,并且非常自信地告诉王校长,他会用自己的方式改变学校目前的混乱局面。
“我当时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年轻老师,刚进学校才几年时间,资历、经验尚浅,我没想到的是,王校长居然不假思索就同意了。领导的充分信任对我的教育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志忠至今仍然很感激王校长的信任。
王校长的信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包志忠的努力下,学校风气慢慢地好转,学生的高考成绩更是不断提高:1993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总共400多人,有367名学生被全国各大专院校录取。这也创造了当地的一个高考神话。
就在这一年的1月份,老校长的强力推荐和自己出色的工作成绩让包志忠顺利成为的校长。当时,60名教职工有58人投票赞成包志忠来“掌的舵”,大家的这种高度信任让包志忠决定,他一生都要为赤城教育鞠躬尽瘁。
包志忠全力改“薄”
无论当老师,还是做校长,包志忠都非常重视学习。1993年2月走上校长岗位以后,他为自己规定了每日两小时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同时,他还把握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机会,多次参加各种进修和培训。1998年,他参加了组织的首期“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班,并于2002年结业。通过培训、学习,他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为干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女儿眼中,包志忠是一个总替别人着想的人。2000年她即将高中毕业前,班里推荐她为省级“”,包志忠令人意外地劝女儿把这个机会让给别的同学。
由于地处贫困地区,每年都有很多学生考上高中后交不起学费,包志忠每年都要为一些特困学生减免学费,或为他们联系社会资助,还常常自己拿出钱来帮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学生的困难包志忠记在心上,学校的薄弱面貌更是让他寝食难安。从当上校长那天起,包志忠就下决心一定要改变穷困的面貌,完成三个飞跃:一是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二是办学规模要不断扩大,三是办学效益要不断提高。包志忠先后主持制定了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学校经过两个完整的五年规划发展,办学条件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校园面积由原来的不足50亩扩大到近百亩,校舍面积由原来不足5000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近3000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由原来的不足1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近500多万元,电教设备从零开始到现在资产近400万元,教职工住房面积由原来的人均不足8平米增加到24平米,校园面貌焕然一新。高考升学率在2001年至2003年连续三年保持在90%以上,2003年则是达到97%。
留住骨干在赤城,老师们每月能挣800余元。翻过一座山,到了怀柔,这个数字就会魔术般地变为3000元。落差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骨干教师的流失成了包志忠心头永远的痛。
“我今年42岁了,去北京的机会也许就那么一次两次,再不动身恐怕就没有机会了。”高留影说。高留影是物理高级教师,在即将离开执教22年的赤城,踏上北京怀柔一中的讲台时,她说了这样一番话。促使她下定决心去北京的原因非常简单:为孩子将来更容易地上好的大学。北京开出的条件十分诱人:她和孩子的户口都可以迁入怀柔。数学特级教师康志山的工资水平在当时的是最高的,也只有1200多元,被北京25中挖走后,他每月的工资飙升到了5000多元,家属就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从2000年到2004年,流失了27名教师,这些教师大都去往北京、天津、廊坊等地,绝大多数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摆在包志忠面前有两项艰巨任务,除了学生升学,便是如何尽力挽留那部分想走的教师。包志忠一遍遍地找这些老师谈心,但收效甚微。一所私立学校找到2003年数学组组长郑万明老师,当场掏出10万元要求郑老师签约,包志忠找到郑万明夜谈至晚12时,终于“毁掉”了这桩“姻缘”。但一些老师还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无声无息地选择了离开。
对此,在当了十多年校长的包志忠表示理解,因为他本人也多次被外地学校看中,如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开出的筹码是:校教导主任,年薪8万,郑州市区住房一套。这对于每月只有1000多元工资的包志忠来说,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但他没有走。“我不能走,我的事业在这里,这里的孩子也需要我。”包志忠这样说。
包志忠是从民办教师成长起来的,他知道农村教师大都要求较低,只要生活能过得去,能供得起孩子上学,他们也不愿意出去。他决定用情留人。作为一名至今仍然在教课的校长,包志忠常常与老师们一起备课、听课,在工作中与老师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包,只要你当校长,我们就跟你干!”很多老师这样对包志忠说。已经去了的化学教研组长田旱雨就是念及和包志忠的深厚感情,重新回到了。
除了感情留人,包志忠还为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四处奔波。从1996年开始,包志忠就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建了三栋教师家属楼,解决了140多户老师们的住房问题。学校增加了课时津贴和高考奖等一系列措施,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稳步提高教师的收入。“从2004年开始,教师的流失现象就很少出现,我们的骨干教师队伍逐渐壮大起来了。”包志忠高兴地告诉记者。
包志忠人才是希望
包志忠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留住现有的骨干教师,并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还与、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延庆县等有关单位建立广泛联系,不断送本校教师去进修或到外地挂职锻炼,提升知识水平,吸收外地先进的教学经验。2001年到现在,学校通过进修获得本科学历的教师已有40多人。另一方面,他积极从东北、南方引进本科生,充实教师队伍。
包志忠说,从大范围来看,人才流动是正常的,想走的拦也拦不住。在更加开放透明的社会里,人才流动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并且会越来越频繁。作为学校,在培养、吸收人才的同时,要为教师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使人才流动趋于平衡,不至于因流动影响教学质量。
“现在很多人选择职业,不仅看重经济报酬,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我就是要努力为农村教师们创造一个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广阔平台,为农村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有了人才,农村才有走出贫困的希望。”包志忠说。教育改革要顺应学生的天性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国家督学)很多朋友不断地问我一个问题:十一学校育人模式的改革,核心要素到底是什么?用最简单的话说,只有两点:一是保障学生中心的治理结构;一是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这两条脉络,我们用了很长时间去寻找,其中既有我的高密四中、高密一中、高密教委、潍坊教育局、教育部监测中心的同事们,共同的寻找;也有北京市十一学校建校6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领导和教师的寻找,特别是我的前任李金初校长,他带着各位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学科为中心,难以看到学生首先,我谈谈保障学生中心的治理结构是如何形成的。1990年,领导安排我担任高密四中校长,我刚过30岁,犯过很多错误。一开始,我希望把四中建成一个家。在整个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我的大量的时间、精力、感情投资是忙活一些让教师们感到纠结、困难的事,包括帮家在农村的教师割小麦。后来我发现,仅仅把一个学校变成一个大家庭,是远远不够的,也是有问题的。因为当这个“家庭”有8个成员的时候,你怎么去分两个水果,而且一个是苹果、一个是猕猴桃?当我们没有好的制度、合适的治理结构的时候,就很难去做。后来,我朦胧感觉到,学校不完全等于家。那个时期,陶西平主政北京教育,推行了“四制改革”: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结构工资制,搞得如火如荼。我从媒体上获悉后,托朋友联系,从地处高密双羊镇的农村学校来到北京四中和北京八中考察。被考察学校的相关领导嘱咐我说,“四制改革”很好,但是结构工资可不敢动,教师们会和你拼命的。回到高密后,我想啊想:如果工资这个东西不动,动别的又有什么意义?我重用你,聘你教5个班的数学课,但对不起,工资和教一个班的一样。这个聘任制有用吗?我想全面推开陶西平倡导的“四制改革”,在高密四中搞试点。征得县教委主任、县委组织部部长的同意后,1993年,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就正式开始了。当时,对改革的目标认识得并不全面,满腔热血,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改革创造一个理想的学校管理机制。它虽然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也留下了不少遗憾。譬如,当时的改革方案为学校确定的聘任编制,比学校实际的人数少了6位,也就是说,改革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果,必然要有6位教师落聘。那时候我们觉得有些教师不太适合那些岗位。但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他是在过去传统的体制下过来的,你为什么还没有给人家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机制、环境,就剥夺了人家的机会?西方的管理学有一句话:“当你把一些好人放到一个有缺陷的组织里,你很快就会看到他们变成了一群相互指责的坏家伙。”很多时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机制的问题,应该等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机制后,再来看一下人家有没有变化。这场改革打破了大锅饭,但带来另外一个压力,就是教师职称的升降。他本来是一个中学高级教师,结果被聘任为中学一级教师,没法向家人和学生交代。有的教师心里就特别难受。还有,职员岗位实现了双向聘任,但是分配制度仍然没有解决,没有形成薪随岗变的机制。高密四中的改革让我一直思考:学校真正的管理结构应该是什么?1995年7月,市里安排我担任高密一中的校长。刚到学校,我就遇到了一起偶发事件:一个担任不了数学教学的年轻教师转岗到了教导处当教务员,他负责检查教师的备课质量,并且打分后盖上教导处的章。一位资深的数学教师因为得分不高就跑到教导处吵架,搞得不可开交。此事传到了我的耳朵里。我才知道在这所学校有大量的检查、评价。我感觉到这是工作切入的机会:在这样一所优质学校,怎样卸掉教师身上的枷锁,给他们释放更多的自主空间?凭着年轻气盛,我在进入高密一中的第一年就开始了改革。这场改革的定位更加清楚,不仅仅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内在活力,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教师的进步,让他们进入一个新的机制去赛跑。1995年,高密一中同样进行了“四制改革”,但在设置聘任岗位的时候,吸取了四中的教训,比实际在编的教职工人数增加了3位。大家都很奇怪,说你就200个教师,为什么设置203个岗位?我说,任何一位教师只要愿意在这个体制下工作,应该都有机会。在新的体制下,如果他还是不能适应,那另当别论。我们的改革是为了促进每一位教师的进步。另外,我们还设置了校内职称,校内的聘任和国家的职称脱钩。这样做就是要解决过去教师心理失衡的问题。我们还制订了每一个职称的等级标准,引导他们的素质提升、引导他们担任班主任。比如,受学生欢迎的程度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比例,才能够聘为骨干教师或者高级职务教师。这样就能引导他们去改善师生关系,提高自己和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水平。我们还设置了职员岗位职责要求,把不同的岗位分成不同的级别,按照岗位技术的含量、工作繁重程度、节假日及晚上是否要轮流值班等3个要素划分职员的级别,对号入座,给予相应的工资待遇。通过这样的引导,教师们就会想一想,我到底干哪个岗位更合适。我们也出台了保护老教师、平衡各个年级骨干教师的政策。年纪在双向选择的时候都不太愿意聘那些老教师,我们就规定每一个年级聘一位老教师,给这个年级加一个级别的工资额。还有,一个学科有十几位数学教师,但都想聘最好的那几位,我们就规定,骨干教师,每一个年级最多不能聘超过两位,要给其他年级机会。当一个学校有了双向选择的聘任制之后,所有的检查和评比都可以下岗,没有必要检查教师备课、批改,没有必要记考勤,这样就给了教师比较大的空间。改革走到这一步,似乎是成功了,但是我们感到还有很多问题。这种以教学和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有时候搞不好就会害了学生, 甚至会异化学校的培养目标。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每天晚上到办公室赶教师,不允许他们熬夜。各个学科都去争时间、都去挤压学生的空间,慢慢的,我们的眼里就会看不到学生。学生不在中心,他们的诉求就得不到更多的关注。不关心学生的诉求,会远离教育的本质如何通过管理结构的调整,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我苦苦思考的一个问题。2007年10月1日,是北京十一学校55年建校日。就在这一天,我来到这里当校长。两个月之后,我们就调整了学校的管理结构,取消了学校的副校级干部分管制,建立学部制。分管体制的好处是分工特别明确、责任特别到位。但同时也有缺陷:当大家都特别努力去工作的时候,学生和教师都受不了。分管教学的特别强调学科要以教学为中心,分管德育的特别重视活动,分管科研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素质,不停地要求大家写论文,等等。但学生在哪里?2007年12月,我们实施学部制,设立了5个学部:初中学部、高一学部、高二学部、高三学部、国际教育学部,全部由原来分管某一项工作的副校长直接兼任学部主任。请注意,他们不是分管,而是直接兼任学部主任。这样一来,每一个学部主任对这个学部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教育、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全面管理。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一个的学生。当我们的校级干部直接面对学生的时候,学生的需求就不用经过转接,可以直接反映到学校的决策层。我们发现,仅仅有这样一种管理机制还不够,还必须向一个平衡的学校治理结构去努力。 一个学校必须在最顶层建立分权的学校治理结构,包括教代会的权力、校务会的权力、校长的权力、党组织的权力、学术委员会的权力、学生会的权力、家长委员会的权力,都要明确,而且要有实际的权力,这些权力都要有边界,而且必须相互制约。十一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全部是一线教师,在教师的职称评定、学科带头人的推荐、名师工作室的设立和验收等等这些学术工作上,他们有最终决定权,校务会不得干预。只有在这样一种平衡的、权力分散的治理结构中。他们才会更加接地气,更加清楚在这个领域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是什么,他们应该怎么决策,而不需要受行政力量的影响。当决策放在信息获取最充分的层级进行时,这种决策就容易更加符合学生、教师的实际。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明确提出教育是服务业,最初我们难以接受:那么崇高的职业怎么突然间就和修鞋的、跑堂的成一类人了呢?实际上一样又不完全一样,因为我们是赋予一个灵魂、一个生命以成长,崇高和高尚都没问题,但它一定是服务。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服务的心态,就不可能使我们的治理结构越来越贴近学生,如果我们不去关注学生的诉求,越改革就会离教育的本质越远。所以,我特别想强调的是,任何学校治理结构或管理机制的变革,如果不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就不是真正的改革。成功的改革一定是顺应学生的天性接下来,我想说的是,怎么样提供一个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高密四中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扩大学校规模,盖了一栋3层的教学楼,高一新生扩大两个教学班,但是有半年的时间这两个班没有语文教师。语文课有时候就是把学生带到图书馆读书。但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学期考试中,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一点都不差,作文分数比其他班还要高。这让语文教师很尴尬:不知道我们天天在教室里干什么。我到高密一中后,又遇到一件事:一个考上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给他正在一中复读的同学写信介绍各个学科的复习方法,谈到语文的时候,这个毕业生说:“你可千万别上语文教师的当,语文教师在课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这封信被班主任发现了,他回到办公室当着全体语文教师的面讲了这封信,我也在现场,发现好多教师很长时间没有说话,大家被刺痛了,他们不得不承认学生讲的有一定道理。那个学期,我就让我正在上初一的儿子和正在上初四的内侄女,参加了高三语文期末考试。高三加上两个复读班的平均分是84.5分,而初一的孩子考了82分,初四的孩子考了85分。他们没有的,是教师在课堂大量地讲授和训练;他们有的,是从小按照我制订的书目大量地阅读。通过这样一次考试的成绩对比,教师们基本上有点感觉了,我发现时机也成熟了,就在高一实行了语文教学的改革。当时语文课有6节,我们拿出两节课给教师完成教材内容,其余4节课让学生到阅览室自主学习。那个时候,我正好在《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看到了一个词条,叫“道尔顿实验室计划”,讲的是美国一个著名的教育实验,学生不上课,全部自修,但是要按照教师和学生签订的协议去完成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我借鉴这个思想,开始了改革。但是,这场改革问题丛生,因为大家没有操作方案、没有细化方案、更没有今天的课程标准和诊断方式。它的核心是签定协议,而我们恰恰又没有认真对待这一点,觉得一个教师跟学生签学习协议有点滑稽。一项改革的核心要素是什么?确实需要我们去认清。在高密一中我做了3年多的校长,仅仅在语文学科试水。我认识到,单纯地改革一个学科,成功的可能性很小。1998年,我担任高密市教委主任,此前我一直在高中。我很担心自己因为不了解小学、初中的教育状况而做出错误决策。所以,这一年我到了一所初中,通过担任两个班的助理班主任的方式,去了解更多的情况。我在这所学校提倡大量阅读,增加选修课。但这种做加法的改革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领导有积极性,教师学生反应不一。2002年,我在潍坊市教育局长的位子上,又到潍坊十中推行了走班上课,在初中物理和数学实施分层次教学。这项改革实行一年多后夭折。因为教师们不赞成,不愿意把自己的优秀学生交到别人的层次里,而且,各种准备也不配套。另外,这种改革在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目标,仅仅是想提高这两个学科的成绩。事实说明仅仅以提高成绩为目标,眼里没有学生的改革,很难成功。这些年我们在十一学校进行的育人模式改革,尽管还存在着若干问题,但是感觉已经走通了,看到了希望的亮光。我们在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任何改革启动的时候肯定要靠教师,但是它最终的成功必须靠顺应学生的天性。远离学生天性,你就会和教育规律对着干,你就会遇到若干阻力,而最终注定会失败。当我梳理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结构的时候,发现一个要素,就是必须在选择的过程中最终走向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育。十一学校的学科课程有近300个,即使如此,我们也感觉这种课程体系仅仅达到了第一个目标:适合每一类学生。如何从这样一个目标走向新的目标:适合每一位学生?去年,我们修改了《十一学校行动纲要》里的办学目标,从过去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变成了“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我们深深知道目前的课程模式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十一学校启动了新的战略:云校战略。十一学校的这场改革走得很艰辛,但我们没有统一思想,而是通过行动纲要明确愿景。它描绘了有一天,当我们到达那个地方的时候是什么样的风景,我们会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那个愿景是我们每一个终生从事教育的人的梦想。我是??????????消失在夜幕中。我找开书包,一看,里面装的全是刀子、锤子、榔头……“后来,就是你在调查表中填写的,那个小伙子给你的戒指是你小姨子的结婚戒指。”我说。小金说,老师,你还真的都看过我写的“美德故事”了。他笑了笑,又给我的杯里添了添水,简单地将故事结了尾:第二天,我小姨子来店里,说是昨天抓了一个小偷,很可恶,大前天偷走了她的戒指,今天又来偷电瓶车,幸好这次他们家有防备了,将小偷当场抓住,扭送到派出所。可惜那小偷的戒指早就被卖掉了。我说我这里有个戒指。她一看,说就是她的,还找到了她做的三角形记号。于是,我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对她讲了。为了争取小姨站到我一边,我特别强调:“狼的心也有软的。”就这样,我和小姨子去了派出所。小姨子说不好意思,戒指是自己藏过了头,现在找到了。那个叫黄石的小伙子,当即向我和小姨下了跪。一年以后,小黄又来到了我店上。这一次,他精神多了,气色也很好。一进店,他很阳光地说:“老板,我回老家考了厨师证。你只要给我每天三顿饭,解决一张床,我免费给您做正宗的川菜。”说完,他将一本厨师证递给了我。就这样,我的店里多了一道川菜。后来,因为我们这里对外招商工作做的好,外来流动人员特别多,川菜生意特别走俏,也特别好做。小黄做川菜又利索又拿手,我们店成了方圆十里川菜做得最有名的小店,全镇上人都知道我这里做的川菜最地道,最味美。“所以你连店名都叫川味馆了。”“对的,对的,嘿嘿!”小金站起身来,又往外探了探身子说:“小黄现在正忙,过会儿您和他讲几句话,怎样?”我说,我都被你感动得没话可说了,真的:你不是在做菜,在开店,你简直就在做教育,不但教好人做好人,还能教不好的人也成为好人。 整理访问记录的时候,两个被访的学生,一再强调不要写他们的真姓真名,因为他(她)们不愿意声张,更不愿意他们的故事有可能伤着别人。他们还一再说,他们的生活实在太普通太平常了,根本不值得老师您去写。在他们的嘱咐中,我再一次读到童话的简单,平和、朴素。其实,他(她)们就是“童话”。我尊重他(她)们,就像尊重童话。的确,他们够一般,太普通了。但我要说,正因为有他(她)们这样的“一般”或“普通”,才有满天的星辉闪闪,才有满地的芳草葱葱。平凡和朴素,淡泊和自然,是教育最初的源头,是人生最终的故居。这一刻,我更坚信:童话,对于人的一生,启迪是真的,温暖是真的,感召是真的,滋养是真的,信任是真的……我不知人类时候什么有了童话,但这并不妨碍我用童话的名义向“童话人物”致敬。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迎接时代挑战
打造未来课堂“千课万人”第二届大数据时代下的“未来小学数学课堂”研讨观摩会圆满落幕教育需面向“千课万人”第二届大数据时代下的“未来小学数学课堂”研讨观摩会12月18日互动专刊学员课评且行且思
且思且“千课万人”第二届大数据时代下的“未来小学数学课堂”研讨观摩会12月19日互动专刊学员课评犹如品茶
缕缕清“千课万人”第二届大数据时代下的“未来小学数学课堂”研讨观摩会12月20日互动专刊获奖信息精彩短信奖河南省郑淡化课堂旧模式,直面习作新常态“千课万人”自媒体视野下的小学“新常态习作”教学研讨观摩会圆满落幕当前习作教学“千课万人”自媒体视野下的小学“新常态习作”教学研讨观摩会12月13日互动专刊学员课评开在记忆中的那些花儿雨“千课万人”自媒体视野下的小学“新常态习作”教学研讨观摩会12月12日互动专刊获奖信息质疑问难奖浙江省临海市“千课万人”自媒体视野下的小学“新常态习作”教学研讨观摩会12月11日互动专刊获奖信息质疑问难奖浙江省临海市聚焦“微”课,造福儿童“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微课程创建研讨观摩会圆满落幕微学习、微课程已成为“后学习时代”“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22日互动短信134****4309 特别喜欢“千课万“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22日互动专刊 专家课评(11月22日专家课评将于5日“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21日互动短信(一)137****5376 千课万人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21日互动短信(三)133****5598 仔细地看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21日互动短信(二)135****7114 华应龙老师“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21日互动专刊 引领与发现,坚守儿童立场——钱守旺老师“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20日互动短信(二)159****6957 今天的每节“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19日互动专刊 寻找不同中的相同——罗鸣亮老师与刘德武“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19日互动短信(一)136****1139 刚到会场,“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19日互动短信(二)135****9126 刘松老师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20日互动短信(一)133****0007 感谢组委会“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20日互动专刊向更深处漫溯——刘延革老师《数与形》一课“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一事,影响着国之未来。而今,中国的经济转型正在从创“奇迹”转入到“新常态”时代,世界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经济;培养当前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正是目前课改的着力点。“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15日互动短信(一)138****9075 您好!我是“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15日互动专刊 专家课评(11月15日专家课评将于5日“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15日互动短信(二)150****0606 之前读过何“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14日互动短信(二)139****8655 朴实无华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14日互动短信(一) 155****3234 我越来越“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13日互动短信(二)139****6469
培养“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13日互动短信(一) 135****3463
聆0“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12日互动短信(一) 186****8110
诗“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12日互动短信(二) 159****0297
王0重建新时期小学英语教学的价值观,增强对小学英语教育理念及目标的正确认识,建构学生综合素养体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本次观摩会的愿景。“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英语“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1月9日互动专刊获奖信息精彩短信奖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第二实对话名校,解读特色教育“千课万人”长三角小学名校“七大意识”综合考察活动圆满结束岁月如歌声声远,事业似棋步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千课万人”全国中小学“新常态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圆满落幕枫林红透,秋意正浓。在悠扬的歌声中直面新常态,共塑核心素养“千课万人”小学低年级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圆满落幕在“核心素养”培养的强烈诉“千课万人”小学低年级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0月25日互动专刊获奖信息精彩短信奖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千课万人”小学低年级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0月24日互动专刊获奖信息精彩短信奖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外“千课万人”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会5月14日互动专刊获奖信息精彩短信奖广西省桂林市芦笛“千课万人”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会5月13日互动专刊 获奖信息精彩短信奖广西省桂林市拱“千课万人”小学低年级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10月23日互动专刊获奖信息精彩短信奖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第qiankewanren千课荟萃
万人共享热门文章最新文章qiankewanren千课荟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定州一中校长凌波被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