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辰八字78年十一月生辰石十二日

&相关专题:
关于:&&&&&&的新闻&&&& 11:01:17&&&& 10:47:29&&&& 11:05:07&&&& 10:50:48&&&& 9:42:39&&&& 10:57:02&&&& 10:47:46&&&& 10:42:23&&&& 10:21:45&&&& 10:31:43&&&& 10:16:35&&&& 10:58:48
好运久久 顺顺一生!
人气排行榜
您当前阅读的文章是:批八字:78年12月11日出生男性
欢迎光临非常运势星座网!本站是网上最专业的站,提供、、等最准的项目,提供最佳的在线体验,提供最好的大师亲算服务。
客服电话:400-677-8700(免长途费) 本站所有分析资料仅供参考 2015年版权所有 一、命主出生情况
命主姓名:名典访客  性别:女
出生时间:公历日00时00分
农历时间:二一五年十一月十七日子时
生辰八字:乙未年 戊子月 丁丑日 庚子时
当月节气:大雪(12月7日18:53:13); 中气:冬至 (12月22日12:47:48)
八字论命:日0时0分出生的女孩,命重78分,火命,五行喜土金水。
二、八字打分 78分
注:“生辰八字打分”是根据本人生辰八字中显示出的内容量化后得出的分数,这就是命。
实际人生还受外部因素(如社会环境、个人努力、本人姓名)等影响,会有改变,这就是运。
得分评判标准:八字中用神旺、大运旺、忌神弱则相应的人生指数得分就高,反之得分就低。
本站提供专业准确的:结婚择日、剖腹产择日、开业择日、搬家择日 等服务---->
三、生辰八字详细情况
十神:  偏印   伤官   日主   正财
八字:  乙未   戊子   丁丑   庚子
纳音: 沙中金  霹雳火  涧下水  壁上土
旺衰: &冠带    绝     墓     绝
八字命盘图解
下列是你的八字命盘。日干支才是自我,你生肖属红牛,出生於绿羊年。
日天干代表你,所以你五行属火。
八字命盘从阴阳干支三合历取得。上排是天干,由五行「金水木火土」轮流排列。下排是地支,用十二生肖顺序排列。十二生肖也可转换成五行。
四、八字命局和五行情况
八字五行原始得分:
木6;火1    (同类帮或生日元总得分:7)
土44;金15;水35 (异类克泄耗日元总得分:94)
五行旺衰原始得分:-87
八字命局分析:八字五行旺衰综合得分:-75;日主从弱,八字从弱。命局分析:八字命局中除年干乙生日元丁 年支未帮日元丁 外,其它的天干地支全是克泄耗日元的,因此命局很弱很弱,单纯抑强补弱是不能平衡的,只能是越弱才越好,所以命局总评是从弱格。八字喜用神:日主从弱,八字从弱,实用神为 伤官和正财。八字喜土金水,土金水就是此命的「喜神」。(此命局为特殊命局)
五、姓名测试 (结合八字、三才五格测试)
本站提供专业取名、改名服务---->     
六、大运情况出生后从3岁5月0天上运,逢己、甲年的立夏后第20日(公历5月28日前后)交运。在交运期前后命运将有重大的改变和吉凶极端的际遇,凡事宜谨慎!
大运十神: 食神  正财  偏财  正官  七杀  正印  偏印  比劫
大运干支: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交运年份: 2019  2029  2039  &2049  2059  2069  2079  2089
交运年龄:  4   14   24   34   44   54   64   74大运旺衰:  墓    死    病    衰   帝旺  临官  冠带  沐浴
七、对你的忠言 趋利避凶
1、吉利五行:土金水
2、吉利数字:5.6.7.8.9.10.
3、吉利颜色:黄 白 黑
4、有利方位:“出生地”“西”“北”
5、吉利楼层:“地下室” “5楼” “4楼” “9楼” “1楼” “6楼”
6、适合职业:房地产、管理层、律师业、人事业、秘书业、会计师、记录员、买卖界、介绍业、顾问业、瓷器业、当铺业、古董家、代理类、护理业、养殖业. 电子商务、领导层、执法界、法官界、代表界、经纪人、武术家、鉴定师、银行业、汽车界、交通界、金融界、科学界、工程界、珠宝界、证券业、投资业、电子业、通讯业、硬件业、电器业、电子业、钢铁业、开矿业、伐木业. 进出口贸易、网络业、广告业、设计业、记者界、炒股票、业务员、导游业、旅行业、旅馆业、娱乐业、演艺圈、传播业、修车界、运输业、化妆品、火锅店、加油站、水产业、渔具店. 等
八、流年运势
2019年&93分
2020年&93分
2021年&93分
2022年&83分
2023年&84分
2024年&80分
2025年&62分
2026年&65分
2027年&58分
2028年&93分
流年运势解说:
◆2019年 【己丑 己亥】:百业兴降旺气盛,福禄寿喜迎春来。〖93分 上上〗★ 食神:常与开业、迁居、文学、职业、欲望、下属晚辈等有关
◆2020年 【己丑 庚子】:财源好似春江水,滚滚流来日夜长。〖93分 上上〗 正财:常与财产、金钱、父亲、男之妻子女友等有关
◆2021年 【己丑 辛丑】:财如春水源源进,福似朝花朵朵新。〖93分 上上〗 偏财:常与财产、金钱、父亲、男之情人、女之婆婆等有关
◆2022年 【己丑 壬寅】:君若求谋万事通,有财有喜见双重。〖83分 中上〗 正官:常与职位名誉、权力事业、上司、女之丈夫男友等有关
◆2023年 【己丑 癸卯】:扫开天上云千丈,捧出波心月一轮。〖84分 中上〗 七杀:常与武职、军衔、诉讼、外敌、建筑、女之情人等有关
◆2024年 【己丑 甲辰】:五风十雨皆为瑞,万紫千红总是春。〖80分 中上〗 正印:常与学业文凭、艺术、长辈师长、母亲、女婿等有关
◆2025年 【己丑 乙巳】:云深有月光难见,海阔无风浪自生。〖62分 中下〗 偏印:常与学术研究、爱好特长、长辈、贵人、母亲等有关
◆2026年 【己丑 丙午】:名琴须用知心听,守常静听自稀奇。〖65分 中平〗 比劫:常与思想言行、决策计划、朋友同辈、兄弟姐妹等有关
◆2027年 【己丑 丁未】:六阴极处水凝冰,造物分明未有形。〖58分 中下〗 比肩:常与言行决策、健康、兄弟姐妹、同事、朋友近邻等有关
◆2028年 【己丑 戊申】:改换门闾事更新,锦衣玉食福乃臻。〖93分 上上〗 伤官:常与思想、文学、社会关系、迁居、欲望、下属晚辈等有关
九、流月运势
2015.11月&69分
2015.12月&79分
2016.01月&82分
2016.02月&66分
2016.03月&66分
2016.04月&86分
2016.05月&66分
2016.06月&54分
2016.07月&51分
2016.08月&74分
流月运势解说:
★2015.11月 【乙未 丁亥】:东边月上正婵娟,顷刻云遮眼暗然。〖69分 中平〗 比肩:常与言行决策、健康、兄弟姐妹、同事、朋友近邻等有关
★2015.12月 【乙未 戊子】:芳草春回依旧绿,梅花时到自然香。〖79分 中上〗 伤官:常与思想、文学、社会关系、迁居、欲望、下属晚辈等有关
★2016.01月 【乙未 己丑】:水满池塘花满枝,青鲜叶里自闻香。〖82分 中上〗 食神:常与开业、迁居、文学、职业、欲望、下属晚辈等有关
★2016.02月 【丙申 庚寅】:等到十五良霄到,到处光明到处全。〖66分 中平〗 正财:常与财产、金钱、父亲、男之妻子女友等有关
★2016.03月 【丙申 辛卯】:剜肉补疮为甚事,不如守旧待时宽。〖66分 中平〗 偏财:常与财产、金钱、父亲、男之情人、女之婆婆等有关
★2016.04月 【丙申 壬辰】:探得阳春消息至,依前还作花中魁。〖86分 中上〗 正官:常与职位名誉、权力事业、上司、女之丈夫男友等有关
★2016.05月 【丙申 癸巳】:营谋同事喜忠言,到外相交若有缘。〖66分 中平〗 七杀:常与武职、军衔、诉讼、外敌、建筑、女之情人等有关
★2016.06月 【丙申 甲午】:下贺高帆游大海,忽然一阵打头风。〖54分 中下〗 正印:常与学业文凭、艺术、长辈师长、母亲、女婿等有关
★2016.07月 【丙申 乙未】:风雨凄凄正愁人,窗前寂寞有谁知。〖51分 下下〗 偏印:常与学术研究、爱好特长、长辈、贵人、母亲等有关
★2016.08月 【丙申 丙申】:酒醉不知何处去,青灯梦里莫蹉跎。〖74分 中平〗 比劫:常与思想言行、决策计划、朋友同辈、兄弟姐妹等有关
名典八字算命打分 www.name321.net日
       &&[万年历查询生辰八字]黄历查询_万年历查询生辰八字-牛bb文章网
[万年历查询生辰八字]黄历查询_万年历查询生辰八字
第一章 黄历查询一、什么是万年历万年历是我国古代传说中最古老的一部太阳历。为了纪念历法编撰者万年功绩,古人便将这部历法命名为“万年历”。现在人们所使用的万年历,实际上就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比如100年或更多)的具体阳历或阴历的日期的年历,方便有需要的人查询使用,与原始历法并无直接联系。二、万年历来源的传说要想追寻万年历的由来,那故事得从远古时代的商朝说起。传说那时有名樵夫唤做万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砍罢了就坐在树下休息。他眼望着树影出神,心中想的,仍是如何将节令定准的事。不知不觉过了大半个时辰,他才发现地上的树影已悄悄地移动了方位。万年灵机一动,心想,何不利用日影的长短来计算时间呢?回到家后,万年就设计了一个“日晷仪”。可是,一遇上阴雨天,日晷仪又失去效用了。这让万年感觉很是苦恼。 有一天,万年在泉边喝水,看见崖上的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滴滴答答”规律的滴水声又启发了他的灵感。回家后,万年就开始动手,他做了一个五层的漏壶,利用漏水的方法来计时。这么一来,不管天 气阴晴,都可以准确地掌握时间了。有了计时的工具,万年更加用心地观察天时节令的变化。经过长期的归纳,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只要搞清楚日月运行的规律,就不用担心节令不准了。 有一天,万年就带着自制的日晷仪及水漏壶去觐见天子祖乙,说明节令不准与天神毫不相干。祖乙觉得万年说得很有道理,就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盖起日晷台、漏壶亭,又派了十二个童子供万年差遣。从此以后,万年得以专心致志地研究时令。1过了一段日子,祖乙派阿衡去了解万年制历的情况。万年拿出自己推算出的初步成果,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听后,非常忐忑不安。他担心万年制出准确的历法,得到天子重用,会直接威胁到他的地位。于是阿衡就以重金收买了一名刺客,准备行刺万年。无奈万年全心研究时令,几乎从不离开所住的日月阁。刺客只好趁夜深人静之时,挽起了弓箭射杀万年。只听得“嗖”的一声,一箭射中了万年的胳膊,万年应声倒下。童子们高喊捉拿刺客,守卫的兵士及时抓住了刺客,将他扭送天子。祖乙问明了是阿衡的诡计,就下令将阿衡收押,亲自到日月阁来探望万年。万年就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报告给祖乙:“现在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名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当时祖乙见万年为了制历,日夜劳瘁又受了箭伤,心中不忍,就请他人宫调养身体,万年答道:“多谢天子厚爱,只是目前的太阳历还是草历,不够准确,要把岁末尾时也闰进去。否则,久而久之,又会造成节令失常。为了不负众望,我必须留下来,继续把太阳历定准。”此后,经过了数十个寒暑,万年精心制定的太阳历终于完成了。当他把太阳历献给祖乙时,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祖乙深受感动,就把太阳历定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这就是“万年历”名称的由来。三、万年历的查阅方法使用万年历查阴阳历,很是简单,我们只要知道阳历,然后查它对应的格子,其阴历日期、天干地支、值日星宿就可以直接查找出来了。四、万年历查生辰八字在中国民间,有种叫做生辰八字的说法。生辰八字,就是根据万年历来查一个人出生时间所对应的天干地支。查一个人出生日的天干地支方法与查一个日期的天干地支一样,其主要分四步进行。2(1)查年柱年柱,即人出生的年份用干支来表示。注意上一年和下一年的分界线是以农历立春这一天的交节时刻划分的,而不是以正月初一划分。如某人阴历日22点17分出生,由于阴历庚辰 (2000)年交立春是阴历己卯(1999)年12月29日20点32分,此人出生的时间已经过了立春,因此此人的年柱为2000年之庚辰,而非1999年之己卯。(2)查月柱月柱,即用干支表示人出生之月所处的节令。注意月干支不是以农历每月初一为分界线,而是以节令为准,交节前为上个月的节令,交节后为下个月的节令。如某人阴历己卯(1999)年12月29日22点17分出生,由于阴历庚辰(2000)年交立春是阴历己卯(1999)年12月29日20点32分,此人出生的时间已经过了立春,因此此人的月柱应为下年的正月,而非上年的十二月,即其月柱应为2000年之正月戊寅月,而非1999年之十二月丁丑月。一月寅月:从立春到惊蛰二月卯月:从惊蛰到清明三月辰月:从清明到立夏四月巳月:从立夏到芒种五月午月:从芒种到小暑六月未月:从小暑到立秋七月申月:从立秋到白露八月酉月:从白露到寒露九月戌月:从寒露到立冬十月亥月:从立冬到大雪十一月子月:从大雪到小寒3十二月丑月:从小寒到立春节令含义:正月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将回暖,万物将更新,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立春一般在公历的2月4日或5日。二月惊蛰:春雷开始轰鸣,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过冬的虫卵快要孵化了,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惊蛰一般在公历的3月6日或7日。三月清明: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清明一般在公历的4月5日或6日。四月立夏: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已进入夏季繁忙季节了。立夏一般在公历的5月6日或7日。五月芒种:“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在北方是割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芒种一般在公历的6月6日或7日。六月小暑:这个节气表示已进入暑天,炎热逼人。小暑一般在公历的7月7日或8日。七月立秋: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立秋一般在公历的8月8日或 9日。八月白露:这个节气表示天气更凉,空气中的水气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白露一般在公历的9月8日或9日。九月寒露:这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寒露一般在公历的10月 8日或9日。十月立冬:这个节气表示清爽的秋天将过,寒冷的冬天开始。立冬一般在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十一月大雪:这个节气表示降雪来得较大。大雪一般在公历的12月7 4日或8日。十二月小寒: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会有霜冻。小寒一般在公历的1月5日或 6日。年上起月表:月/年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正月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二月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三月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四月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五月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六月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七月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八月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九月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十月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冬月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甲子腊月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乙丑(3)查日柱从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巳日至今,我国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知的最长的纪日法。日柱,即用农历的干支代表人出生的那一天。干支纪日每六十天一循环,由于大小月及平闰年不同的缘故,日干支需查找万年历。另外,日与日的分界线是以子时来划分的,即晚上十一点前是上一日的亥时,过了十一点就是次日的子时。而不要认为午夜十二点是一天的分界点。5(4)查时柱时柱,用干支表示人出生的时辰。一个时辰在农历记时中跨两个小时,故一天共十二个时辰。子时:晚上23点――凌晨1点 丑时:凌晨1点――凌晨3点 寅时:凌晨3点――凌晨5点 卯时:凌晨5点――凌晨7点 辰时:凌晨7点――上午9点 巳时:上午9点――上午11点 午时:上午11点――下午13点 未时:下午13点――下午15点 申时:下午15点――下午17点 酉时:下午17点――晚上19点 戌时:晚上19点――晚上21点 亥时:晚上21点――晚上23点 日上起时表:时/日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子时 甲子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丑时 乙丑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寅时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卯时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辰时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巳时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午时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未时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申时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酉时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戌时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亥时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五、排日期拿一位朋友举例:朋友生于阴历1980年7月初五14时,此年为庚申 6年(万年历书中查到);六月二十七日为立秋日,因为该朋友生日已经过了立秋,属于算命学中的申月,按照月柱歌诀可知:他的年天干为庚,正月以戊为首,所以他申月的月柱为甲申;相应的他的日柱为庚申(万年历书中查到)。六、排时辰他为14时出生,为未时,他的时柱根据时柱歌诀得知:其日干为庚,以丙配子时,所以他未时的时柱应为癸未。这样就排出了他的生辰八字:“庚申 甲申 庚申 癸未”。注:以上方法,读者也可以从电脑网络上直接查阅,更为方便。同理,其他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每一时的干支也是通过以上方法查找出来的。七、通过万年历查本人所缺的五行在古代,根据以上方法算出某人出生年月日时的八字后,因为八字中每个字都有自身的五行所属,所以将八个字的五行列出来,就知道八字中缺少五行中的哪个,就可以通过在姓名里面加上所缺五行来补救。注:干中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已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地支中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辰戌丑未属土。仍以一个朋友的出生时间举例,他的生辰八字为:“庚申 甲申 庚申 癸未”。这个生辰八字,庚为金,申为金,甲为木,申为金,庚为金,申为土,癸为水,未为土,所以这个八字有金、有木、有水、有土、缺火。按古代姓名学的理论,需要在名字里面加上火字偏旁之字,以补其缺。7第二章 中华历法一、历法历法是指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对于我们生命中实实在在每一天的“日期”,现实生活中都有极为详细的规定,这实际上就是历法在我们周围中最直观的表达。我们日常使用的日历,就是这一形式中最完美的表达。任何一种具体的历法,首先必须明确规定起始点,即开始计算的年代,这叫“纪元”;以及规定一年的开端,这叫“岁首”。此外,还要规定每年所含的日数,如何划分月份,每月有多少天等。因为日、月、年之间并没有最大的公约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非常复杂,不仅需要长期连续的天文观测作为知识基础,而且需要相当的智慧。年、月、日是历法的三大要素。历法中的年、月、日,在理论上应当近似等于天然的时间单位――回归年、朔望月、真太阳日,称为历年、历月、历日。历法,应该使用方便,容易记忆,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历月的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实际上这些要求是根本无法同时达到的,在一定长的时间内,平均历年或平均历月都不可能与回归年或朔望月完全相等,总要有些零数。因此,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几种历法,实际上没有哪一种称得上是最完美的。人们想尽办法来安排日月年的关系。在历史上,在世界各地,存在过千差万别的历法,但就其基本原理来讲,不外乎三种:即阳历(太阳历)、阴历(太阴历)和节气历。三种历法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目前世界上通行 8的“公历”实际上是一种太阳历。二、阴阳历阴历又叫太阴历,也就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基本周期而制定的历法。中国的农历就是一种最典型的阴历,它也叫旧历。中国古代,最早由黄帝下令容成造历,流传至今。因此,阴历也叫黄历或皇历、皇书、夏历、中历、容成历。我国古代也称之为通书或时宪书。我国秦汉有太史令、唐有太史局、宋元有司天监、明清有钦天监等官职专门观察天象、推算历法。阴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3年设一个闰月,每19年设7年闰月。世界上现存阴历的典型代表是伊斯兰教的阴历,它的每一个历月都近似等于朔望月,每个月的任何日期都含有月相意义。历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每30年中有11年是闰年,另19年是平年。纯粹的阴历,可以较为精确地反映月相的变化,但无法根据其月份和日期判断季节,因为它的历年与回归年实际没有关系。从世界范围看,最早人们都是采用阴历的,这是因为朔望月的周期,比回归年的周期易于确定。后来,知道了回归年,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多改用阳历或阴阳历。现在,只有伊斯兰教国家在宗教事务上还便用纯阴历。阳历又称为“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个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奉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 9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古埃及的“埃及历”是阳历先驱。由于尼罗河是埃及的命根子,人们需要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于是产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学和“埃及历”。罗马的恺撒大帝创立的“儒略历”是阳历的一大革新。公元日,教皇格烈十三颁布了改历命令,创立“格烈历”。空于“格烈历”的内容比较简洁,便于记忆,而且精度较高,与天时符合较好,因此它逐步为各国政府所采用。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根据临时政府通电,从日正式使用“格烈历”的。三、节气历节气历以二十四节气为标准。所谓二十四节气,就是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的总称。我国古人把一年365天分为二十四等份,以之来表示气候的变化与季节的轮替。二十四节气是从历法中一点一滴推算出来的,为我国先贤所独创,世界上其他历法均无。每一个月都有两个节气,从立春开始,奇数的为“节”,偶数的为“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的黄河流域,史书记载:神农氏“正节气、审寒温”,二十四节气应由神农氏首创。到汉武帝时代,《淮南子》一书已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其名称和顺序跟目前完全相同。它的用途很广:农民根据节气种植作物;渔民从中可以得知各地海面可能出现的鱼类;一般人可根据节气推算四季气候的变化,用周易预测研究应用时也以节气为准。二十四节气穿插在阴历、阳历之中,在阴历部分其日期不定、在阳历部分则有固定的日期可寻,其间的差别只有一两天。一年12个月,按节气历来论:正月立春雨水节,二月惊蛰及春分;10三月清明并谷雨,四月立夏小满分;五月芒种并夏至,六月小暑大暑当;七月立秋还处暑,八月白露秋分忙;九月寒露并霜降,十月立冬小雪涨;子月大雪并冬至,腊月小寒大寒昌。四、二十四节气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总称,可能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的独特创造。它告诉人们太阳移到黄道上二十四个具有季节意义的位置的日期,几千年来对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淮南子?天文训》(公元前140年左右)中,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其名称和顺序都同现今通行的基本一致。节气、中气、平气、定气。节气的安排决定于太阳的运行。西周和春秋时期以圭表测日影的方法定出冬至和夏至的时刻。后来,将一回归年(见年)的长度等分成24份,从冬至开始,等间隔地依次相间安排各个节气和中气。这种方法叫平气。按照平气办法,每月有一个节气、一个中气。例如:立春为正月节气,雨水为正月中气;惊蛰为二月节气,春分为二月中气,等等。因为两个节气的时间大于一个朔望月的时间,所以可能出现一个月内只有一个节气或一个中气的情况。西汉《太初历》(见落下闳)规定节气可以在上月的下半月或本月的上半月出现,而中气一定要在本月出现;如果遇到没有中气的月份,可以定为上月的闰月。这种置闰原则沿用了一千多年。北齐(公元550―577年)张子信发现太阳视运动不均匀现象(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的)。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刘焯在他的《皇极历》中根据这种不均匀现象对二十四节气提出改革,将周天等分成24份,太阳移行到每一个分点时就是某一节气的时刻。这样安排的节气间隔是不均匀的, 11此法称为定气。定气主要在历法计算中使用。在日用历谱上一直使用平气,直到清代才开始使用定气。二十四节气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节气在现行公历里的大体日期和当时太阳黄经度数如表:12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一两天。影响和应用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几千年来成了中国各地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起一定的作用。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五、回归年四季构成的一年,就是回归年,它的天文意义是平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根据长期的天文观测得出: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月正值北半球的寒冬,可此时,地球却是正过近日点,而7月北半球盛夏时节地球正过远日点。难道靠近太阳反而冷,远离太阳反而热吗?其实,日地距离的变化只是使整个地球从太阳接受的总热量产生一些微小的差异,这一点差异并不足以造成地球上一年的季节变化。真正的原因是地球在轨道上歪着身子走路,从而太阳赤纬随时在变化,也就是说太阳 13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每年3月21日左右,阳光直射赤道,这时太阳在春分点,太阳赤纬等于0度,此后,太阳赤纬开始加大,太阳光直射点逐渐向赤道以北移动,北半球所得的热量逐渐增多。6月22日左右,太阳运行至夏至点,太阳赤纬等于黄赤交角,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天北半球各地,中午太阳位置最高,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接受的太阳光和热最多,日出和日没点偏北的程度最大。夏至后太阳光直射点南移。 9月23日左右太阳运行至秋分点,阳光再次直射赤道。12月22日左右,太阳运行至冬至点,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对北半球来说此时的情况与6月22日恰好相反。冬至后阳光直射点开始北移,到3月21日,又直射赤道。这样,对于地面上的某一地带,在一年中的不同日期里,日出和日没点的方位不断变化,白天太阳在天球上所走的距离长短不一,即白昼长短不一,于是太阳光照射的时间就不同。正午太阳的高度也不断地变化,阳光与地面的倾斜角度也随之变化。太阳光照射时间、照射角度的变化使某一地带所接受的太阳光和热就有多与少的差别,从而形成春暖夏热秋凉冬冷的气候变化。六、朔望朔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的时刻,这时月球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几乎和太阳同起同落,朝向地球的一面因为照不到太阳光,所以从地球上是看不见的。望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差 180度的时刻。逢朔日,月亮和太阳同时从东方升起,即使地球把太阳光反射到月亮,然后再由月亮反射回来,其光又会完全淹没在强烈的太阳光辉中。而当地球处于月亮与太阳之间时,虽然三个星球也是处于一条线上,但这时,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朝向地球,柔和的月光整夜洒在大地上,这就是满月,也就是“望”。这时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差 180度。从朔到 14下一次朔或者从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为一朔望月,约为29.53059日。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因为月球绕地球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运动都是不均匀的,二者之间也没有简单的关系,因此,每两次朔之间的时间是不相等的,最长与最短之间约差13小时。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把包含朔时刻的那一天叫做朔日,把包含望时刻的那一天叫做望日,以朔日作为一个朔望月的开始。在历日的安排中,通常为大小月相间,经过15―17个月,接连有两个大月。月亮的从朔到望或从望到朔的这段时间,又叫做朔望月。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是固定的,有时长达29天19小时多,有时仅为29天6小时多,它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东汉以前的历法中,都是把月行的速度当作不变的常数,以朔望月的周期来算朔,算出的朔后来称做“朔”,东汉前后发现了月亮运动的不均匀性,此后人们就设法对平朔进行修正,以求出真正的朔,称为“朔”。首次载有这种修正算法的历法,是刘洪创制的《乾象历》。隋代刘焯的《皇极历》,把日行也有迟疾(就是地球绕日运动不均匀性的反映)的因素考虑到“定朔”的计算中去。朔望月却因为是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与地球上涨潮落潮有关,与航海、捕鱼有密切的关系,对人们夜间的活动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在宗教上月相也占有重要位置,所以人们自然地以朔望月作为比日更长的记时单位。七、上元积年中国古代历法中一般都设有历元,作为推算的起点,这个起点,多取甲子日的夜半,而且它是朔,又是冬至节气。从历元再往上推,求一个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天象时刻,即日月的经纬度正好相同,五大行星又聚集在同一个方位的时刻,这个时刻称为上元。从上元到编历年份的年数叫做积年,称上元积年。上元实际就是若干天文周期的共同起点,有了上元和上元积年,历法家计算日、月、五星运 15动和位置时就比较方便。中国推算上元积年的工作,是从西汉末年的刘歆开始的。刘歆的《三统历》以19年为1章,81章为 1统,3统为1元。经过1统即1539年。在刘歆之后,随着交点月、近点月等周期的发现,历法家又把这些因素也加入到理想的上元中去。日、月、五星各有各的运动周期,并且有各自理想的起点,例如,太阳运动的冬至点,月亮运动的朔、近地点、黄白交点等。从某一时刻测得的日、月、五星的位置离各自的起点都有一个差数。以各种周期和各相应的差数采推算上元积年,实际上是一个整数论上的一次同余式问题。随着观测越来越精密,一次同余式的解也越来越困难,数学运算工作相当繁重,所得上元积年的数字也非常庞大。后在曹士莫、杨忠辅等作尝试性的改革以后,元代郭守敬在创制《授时历》中废除了上元积年。八、岁星纪年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人们把周天分为十二分,称为十二星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来纪年,因此,木星被称为岁星。这种纪年法被称为岁星纪年法。除了十二星次之外,天上又有十二辰的划分,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称呼。它的计量方向和岁星运行的方向相反,即自东向西。由于十二地支的顺序为当时人们所熟知,因此,人们又设想有个天体,它的运行速度也是十二年一周天,但运行方向是循十二辰的方向,这个假想的天体称为太岁。五星和太岁的初始位置关系规定后,就可以从任何一年岁星的位置推出太岁所在的辰,因而就能以十二辰的顺序来纪年。当时又对太岁所在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年,给以相应的专名,依次是: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 16执徐、大荒落、敦 、协洽、沼滩、作噩、阉茂、渊献。如《汉书?律历志》有:汉高祖元年“在大棣(鹑首),名曰敦 ,太岁在午”的记载,有了地支关系,再配上天干,就与干支顺序相连。在岁星纪年中,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年也给以专名,依次为: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默、昭阳。岁星实际约11.86年运行一周。过八十多年,岁星实际位置将超过理想计算位置一次。岁星纪年法用久之后,就与实际天象不符。于是,到东汉时,制定《四分历》时,废止了岁星纪年法,沿用干支纪年法。九、斗建、三正斗建的意义是《史记?历书》集解所说的“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公元前4000―前1000年间,北斗七星比现在更接近北天极,处于恒显圈内,每天晚上都可见到。在中国古代,发现不同季节的黄昏时,北斗斗柄的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把斗柄的指向作为定季节的标准。《鹃冠子》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就是指当时不同季节里黄昏时看到的天象。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使斗柄指示的方向与月份更密切配合,人们将地面分成十二个方位,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正北为子;东北为丑、寅;正东为卯等。夏正十一月黄昏时斗柄指北方子;十二月、正月指东北方丑、寅;二月指东方卯??十月指西北方亥;下一个十一月又回到北方子。这就是古代天文历法中经常提到的“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等十二月建。三正指三种不同岁首的历法。“正”是指正月。三正是夏正、殷正、周正。《左传》说:“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大火星黄昏中天时,夏历为三月,商历为四月,周历为五月。这表示三种历法的 17正月是在不同的时节。《史记?历书》说:“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这是以夏历为标准的。这两种说法实质是一致的。《左传》、《史记》都认为夏朝用夏正,商朝用殷正,周朝用周正。古人也大都沿用此说。《史记?历书》更认为:“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意思说,三种历法是轮流交替行用的。这种说法是汉代的一种历史循环论“三统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到近代,中国的王韬、朱文鑫,日本的新城新藏等人根据对《春秋》历法的研究,认为三正交替之说,只是春秋战国时宣传改变历法的托词,未必真有其事。科学史专家钱宝琮更认为,所谓夏、殷、周三种历法,实际是春秋时代夏、殷、周三个民族地区的历法,而不是三个王朝的历法。十、天干地支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甲为一,乙为二、丙为三,丁为四,戊为五,己为六,庚为七,辛为八,壬为九,癸为十;地支有十二个,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女。干支在中国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殷商时代就使用六十干支纪日,一日一个干支名号,日复一日,循环使用。中国的历史虽然很长,只要顺着干支往上推,历史日期就清清楚楚。在古代历法中也使用干支法,只要求出气、朔的干支,其余的就一目了然。干支法不但用于纪日,还用于纪年,也用十二地支来纪时、纪月。中国民间流行的六十甲子:干支纪年 纳音五行,甲子乙丑 海中金,丙寅丁卯 炉中火,戊辰己巳 大林木,18庚午辛未 路旁土, 壬申癸酉 剑锋金, 甲戌乙亥 山头火, 丙子丁丑 涧下水, 戊寅己卯 城头土, 庚辰辛巳 白腊金, 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 丙戌丁亥 戊子己丑 庚寅辛卯 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 丙申丁酉 戊戌己亥 庚子辛丑 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 丙午丁未 戊申己酉 庚戌辛亥 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 丙辰丁巳戊午己未 杨柳木, 泉中水, 屋上土, 霹雳火, 松柏木, 长流水, 沙中金, 山下火, 平地木, 壁上土, 金箔金, 佛灯火, 天河水, 大驿土, 钗钏金, 桑柘木, 大溪水, 沙中土, 天上火,19庚申辛酉 石榴木,壬戌癸亥 大海水。十一 生肖与干支十二生肖起源的具体时间,现在已经难以考证了。长期以来,不少人将《论衡》视为最早记载十二生肖的文献。《论衡》是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名著。《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种生肖,所缺者为龙。该书《言毒篇》又说:“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这样,十二生肖便齐全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配属如此完整,且沿用至今。生肖为何取数十二呢?《周礼?春官?冯相氏》载:“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时间的分割以十二累进,一纪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国语?晋语四》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甚至天子妻妾也有“十二女”之说,《后汉书?荀爽传》:“故天子娶十二妇,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近年,在神农架地区发现了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其中有一个讲述干支来历的故事:“开天辟地之初,玄黄骑着混沌兽遨游,遇到女娲。女娲身边有两个肉包,大肉包里有十个男子,小肉包里有十二个女子。玄黄说:‘这是天干地支神,来治理乾坤的。’于是,为他们分别取名,配夫妻,成阴阳。男的统称天干,女的则为地支。”这一创世,讲干支,讲玄黄神、女娲神,讲乾坤阴阳,将干支的“身世”推溯得十分久远。天乾地坤,古代历来以天为主、地为从。十天干又叫十母,对应的十 20二地支则别称十二子。汉代蔡邕《月令章句》:“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大桡是黄帝时代的大臣,这里配成的六旬,即六十甲子,取了天干十和地支十二的最小公倍数。干与支按顺序相配合,由甲子乙丑??一直排至癸亥为第六十对,正好干、支均用最末一位,再排便是重由甲子开始,这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其中,每个天干出现六次,每个地支出现五次。十二生肖的产生,有着天文学的背景。在原始时代,先民们体验着寒暑交替的循环往复。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女真旧绝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纪年,问则曰‘我见青草几度矣’,盖以草一青为一岁也。”宋代孟珙《蒙鞑备录》也记:“其俗每草青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曰几草矣。”年又有观天者发现月亮盈亏周期可以用来丈量岁的长短,发现十二次月圆为一岁,这一发现,是初期历法最精确的成果之一,“十二”便被视为传达天意的“天之大数”。天干需地支为伴,日月相对,天地相对,就非“十二”莫属了。子鼠丑牛??戌狗亥猪。天下动物很多,古人为何选择了这十二种动物为属相?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人生于寅,有生则有杀。杀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属虎。犯者,日出之候。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犯属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龙行雨之时,故辰属龙。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时蛇不上道,故巳属蛇。午者,阳极而一阴甫生,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羊啮未时之草而茁,故未属羊。申者,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酉者, 21月出之时,月酉坎体,而中含太阳金鸡之精,故酉属鸡。于亥中,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故亥属猪。”另一种说法,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我国至迟从汉代开始,便采用十二地支记录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三时到五时,是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五时到七时,为卯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捣药正忙。上午七时到九时,为辰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九时到十一时,为巳时,蛇开始活跃起来。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为午时,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下午一时到三时,是未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下午三时到五时,为申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五时到七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晚上七时到九时,为戌时,狗开始守夜。晚上九时到十一时,为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酣睡。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还有各种各样的传说,这类故事,或是开心解闷的笑谈,或是贬恶扬善的寓言,文学成分较浓。但是,生肖座次的排定,绝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最初未必就是一次提名十二种,也许只有五六个,也许曾有过超额的局面,后来优胜劣汰,定额定员并定位了,一直传至今日。十二、日法、岁实和朔策回归年(见年)和朔望月(见月)的长度都不是整数日,中国古代用分数来表示这两个数据。在唐代李淳风以前,不同的历法对朔望月和回归年用不同的分母。《三统历》将朔望月的分母81称为日法(历中朔望月的长度为29+43/81日),而将回归年的分子称为统法。东汉《四分历》则相反,《四分历》的回归年长度为365+1/4日,称4为日法;朔望月的长度为29+499/940日,称940为月。但是,用日法作为朔望月的分母则较为普遍。李淳风 22以后,这些有关周期的基本天文数据都用同一个分母来表示。日法的意思就成了把一日分成若干份的总分数。不过有些历法仍对日法用不同的名称,例如,在李淳风《麟德历》中就称为“总法”。清朝的历法称以日为单位的回归年(见年)长度为岁实,朔望月(见朔望)长度为朔策。近代人在历法史研究中也大都沿用这些名称。但是,这两个名称的含义有一个演变过程。唐《崇玄历》中开始用岁实、朔实等名称和数值,但这些数值还必须除以分母“通法”,才得到以日为单位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长度。宋朝历法中开始有朔策的名称,意义也和朔望月一致。金朝的《大明历》中的“岁实”的意义和《崇玄历》相同,而另一名称“岁策”,则是指回归年长度。直到清朝才将朔望月长度定名为朔策,将回归年长度定名为岁实。十三、闰周我国设置闰月始自周期。在阴历即中国通用的农历中,12个朔望月比一回归年约少11天,需要设置闰月来调整季节。在春秋战国时,人们发现19个回归年(见年)与235个朔望月(见月)非常接近。“四分历”就是按二者完全相等来制定的,19年中安排7个闰月,它的闰周就是19年7闰。但是,闰周的名称古人很少使用,古人称19为章岁,7为章闰。后人把章岁和章闰合称为闰周。随着科学的发展, 19年7闰显得粗略,人们就寻求更精密的闰周。北凉赵首次创用600年221闰的闰周。祖冲之改用 391年144闰,比赵更精密。此后19年7闰法就废止了。中国可能在战国时已经发明二十四节气,其中有十二个中气。西汉制定《太初历》时,规定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此后都采用这种置闰方法。这时,新的闰周是更精密地测定回归年和朔望月之后的自然结果。它对于安排闰月来说意义就不大了。从唐代李淳风的《麟德历》起,就不再定闰周。十四、时辰23干支纪时法是将干支相配,六十个时辰为一个周期。知道了日的干支后,若要推算时辰的干支,可利用下列口诀: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干支纪时,是从日干上查时辰。“甲己还加甲”,是说甲己为日干时,该日的“子时”为甲子时。知道了子时的天干是甲,那么丑时自然可以推得为乙丑时了,以后顺推直到亥时。如一九九一年农历二月初五子时,其四柱为辛未(年)辛卯(月)己丑(日)甲子(时)这个甲子时根据口诀第一句很快就可推出的。日上起时表: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甲己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乙庚丙子子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丙辛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展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丁壬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戊癸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乙庚丙作初”,就是乙庚为日干,其日“子时”为丙子时。丑时寅时的天干则顺丙后推。“丙辛从戊起”,就是丙辛为日干,其日“子时”为戊子时。丑时寅时的天干则顺戊后推。“丁壬庚子居”,就是丁壬为日干,其日“子时”为庚子时。丑时顺推为辛丑??“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就是说戊癸为日干。其日“子时”为壬子时。丑时顺推为癸丑??十五、十二星次24中国古代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赤道带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为十二星次。十二星次的名称依次是:星纪、玄枵、鲰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春秋战国时代的《左传》、《国语》等书中就已有这些名称的记载,它们被用来记述岁星(木星)的位置。古代把木星的恒星周期定为十二年,所以一般认为,十二星次的创立是起源于对木星的观测。它的时代大约在春秋时期或更早。但《国语》中记伶州鸠(周景王时的占星家)的话说:“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据中国天文学家张钰哲近年关于哈雷彗星轨道的研究,认为武王伐纣应为公元前1057年。当时岁星确实正在鹑火之次,所以伶州鸠的这个说法,应是周初时的实际观测。如果这个结论可靠的话,那么,十二星次的创立时代也有可能推至殷末周初。中国科学史家钱宝琮认为,十二星次的划分原是基于二十八宿的四宫(即四象),每宫各分三次。由于四宫所跨的赤经广度并不均匀,所以十二星次的赤经广度也参差不齐。不过后来就发展成按赤道度数等分的制度。《汉书?律历志》中载有十二星次起迄度数,它们是和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以十二节气为各次的起点,十二中气为各次的中点。以后一直沿用这种划分原则。不过因岁差的影响,起迄度数是逐渐变化的。明末以后用十二星次名称来翻译黄道十二宫,如译摩羯宫为星纪宫等。但各宫的起点改为与十二中气相对应,并按黄道经度等分各宫。如星纪宫的起点对应冬至点,等等。十六、三垣中国古代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者一颗,多者几十颗。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宫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到唐 25代的《步天歌》中,三垣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区划体系,颇似现今天文学上的星座。三垣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作为星官,紫微垣和天市垣的名称先在《开元占经》辑录的《石氏星经》中出现,太微垣的名称晚到唐初的《玄象诗》中才见到。在《史记?天官书》中也可见到和这三垣相当的星官,但其名称和星数则有所不同。可见三垣的形成曾有过一段演变和调整过程。在《步天歌》中,三垣成为三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也以三垣的名称为名称。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十七、二十八循“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二十八星。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五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宿”或“舍”有“停留”的意思。《史记?律书》说:“舍者,日,月所舍。”在《步天歌》中二十八宿也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也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不过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区划星官的归属。而在天象记录中,大量使用的“人X宿”的字样,这里的“宿”所包括的范围,同二十八宿所指的天区是有区别的。二十八宿的名称。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或婺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觜)、参;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钩钤、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等宿内,称为辅官或 26附座。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附座星在内共有星182颗。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撰写《晋书?天文志》时,将神宫一列为尾宿的辅官,因而总星数增加为183颗。二十八宿的距星和距度。二十八宿中,各宿所包含的恒星都不止一颗,从每宿中选定一颗星作为精细测量天体坐标的标准,叫做这个宿的距星,下宿距星和本宿距星之间的赤经差(见天球坐标系),叫做本宿的赤道距度(简称距度)。赤道距度循赤经圈往黄道上的投影所截取的黄道度数叫做黄道距度。一个天体在某宿距星之东,并且和该宿距星之间的赤经差小于该宿距度的话,就称为人该宿,这个赤经差就称为该天体的人宿度,写作“人X宿X度”。再配上该天体与天北极间的角距离――“去极度”,就成为中国古代的一对赤道坐标分量。距星选定之后,由于岁差的原因,各宿距度还在不断变化。但是这种变化相当缓慢。西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所列二十八宿距度数值如下:角:12度;亢:9度;氐:15度;房:5度;心:5度;尾:18度;箕:1l度;斗:26度;牵牛:8度;须女:12度;虚:10度;危:17度;营室:16度;东壁:9度;奎:16度;娄:12度;胃:14度;昴:11度;毕:16度;觜艄:2度;参:9度;东井:33度;舆鬼:4度;柳:15度;七星:7度;张:18度;翼:18度;轸:17度。各宿距度的总和为365度。二十八宿的距度大小相差十分悬殊;最大的井宿达到33度,最小的觜宿只有2度。二十八宿的分布为何如此不均匀,是研究二十八宿起源尚未解决的问题。二十八宿距星的选取,古今也不相同。汉以前存在一套与后世不同的二十八宿距星。1977年安徽省阜阳地区出土一件西汉初年的刻有二十八宿距度的圆形漆盘,其距度数值与汉以后的数值有很大差异。据研究,这是距星的选取与汉以后不同造成的,若把汉以后的距星称为今距星,汉以前的距星称为古距星,则可列为如下:27二十八宿和四象把二十八宿按上表的次序分作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四个地平方位,四种颜色,五种四组动物形象相匹配,叫做四象或四陆。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东方苍龙(或青龙),青色;北方玄武(即龟蛇),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鸟(或朱雀),红色。十八、气象预知民谚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受到天气的影响,现代的科技手段已经能够准确地预知未来两三天内天气的变化。但前人根据对于动植物的观察,总结出来了一些气象与观测经验,也有相当的准确性。这些观测经验与气象谚语,归纳起来有四大类,一类是动植物生活习性气象谚语,一类是物理现象气象谚语,一类是天文现象气象谚语,一类是直观经验总结气象谚语。下面我们分述如下。(一)动植物的气象谚语1.民谚:“蜻蜓低飞江湖边,倾盆大雨立马见。”或“蜻蜓低飞江湖上,必有大雨雷闪电。”解释:这句民谚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说夏季之时,在大雨来临前,天气潮闷,蜻蜓常成群结队地飞在水边捕食蚊虫,说明暴风雨快要到了。2.民谚:“猪衔稻草,天要下雨。”解释:潮湿的雨天将到来时,猪能感受到天气的变化。3.民谚:“蜻蜓集中,有雨不空。”解释:指蜻蜓密集地聚集在一处捕虫,说明一定会有一场雷阵雨。4.民谚:“蚊子咬人凶,天气将变坏。”解释:这句谚语指的是春天或夏天连续阴雨天将到来之前,蚊子成群出动,吸食人的血液。5.民谚:“青苔浮水面,有雨不太远。”解释:春夏时连续干燥的天气,如果池塘或湖泊边上忽然浮现大量的 28青苔,说明一两日内必定会有一场持续几日的雨天。6.民谚:“小雪就见雷,蚕豆结荚稀。”解释:这句是农谚,在冬季小雪这个节气,如果天气反常,发生打雷的自然现象,那么来年的蚕豆等农作物必定减产。7.民谚:“狗泡水,天将雨。”解释:大热天如果狗喜欢泡在水里享受一下凉快,说明天气将有变化,会有一场持续湿热的阴雨天。8.民谚:“蜜蜂迟归,雨来风吹。”解释:如果采蜜的工蜂比往日更加辛劳地采花酿蜜,说明晴朗的天气必定转变为阴雨天气。9.民谚:“白菜卷心,将有雪下。”解释:这句是农谚,冬日里如果白菜的叶片都卷曲包裹起来,说明寒冷的雨雪天气即将到来。10.民谚:“东闪西闪,晒死鳅鳝。”解释:春夏之交时如果打雷闪电的方位常变化,说明未来的天气将持续干旱无雨。11.民谚:“麻雀围食,不久落雪。”解释:冬日里,如果见到成群的麻雀一起争抢觅食,说明几日内天气必定转寒,下雪天为期不远。12.民谚:“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解释:阳春三月桃花盛开之时,如果连日雨水不绝,那么初夏时节黄梅果成熟时,必定干旱无雨。13.民谚:“蚂蚁成群,阴天不晴。”解释:在春夏初秋阴天时,如果见到蚂蚁成群结队一起出巢四处寻食,那么未来好几日内天气必然持续是沉闷的阴天。2914.民谚:“蜘蛛作网,久雨必晴。”或者“蜘蛛高挂忙结网,连日久雨转晴朗。”解释:此句是说如果在长时间的雨天或连日的晴天之后,蜘蛛忙着结网捕食,说明天气将要雨转晴天或晴天转阴雨。15.民谚:“蚂蟥浮水面,无雨也不远。”或“蚂蝗浮面天将雨,蚂蝗沉底天晴好。”解释:夏季时如果天气潮湿闷热,躲在水中的蚂蟥因水底的沉闷而浮到水面上来透气,说明一场大雨就要到来。16.民谚:“泥鳅上下游,大雨在后头。”解释:这是说夏天暴雨来临前,泥鳅上下乱窜的情形。17.民谚:“燕低飞,天将雨。”或“燕子高飞晴天报,展翅低飞雨天报。”解释:燕子低飞捕食蚊虫,说明雨天即将来临。18.民谚:“鱼跳水,有雨来。”或“池塘翻水鱼浮面,暴雨洪水现眼前。”解释:水中的鱼如果时常跳出浮游于水面,说明有一场狂暴的大雨导致山洪暴发。19.民谚:“蚂蚁搬家蛇过道,倾盆大雨即将到。”解释:夏天,看到成群的蚂蚁忙着往高处搬家,或午后在野外的小道上看见横卧于道的蛇,说明不出半小时内,一场大雨就会落下来。20.民谚:“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解释:家禽鸡如果黄昏时还舍不得进窝,说明天气潮闷,夜间有阵雨。如果鸡黄昏时早早进窝,说明夜间天气晴好。21.民谚:“白蚁灯下飞,大雨洪水至。”解释:连日来的强降雨,如果看见许多白蚁飞舞在灯光下,说明溪河 30中洪水即至。22.民谚:“田螺浮水面,风雨在眼前。”解释:这句是指夏天时雷阵雨前夕,田螺往往爬出水面。23.民谚:“飞鸽晚归巢,天气大晴好。”解释:家禽鸽子爱在晴朗的黄昏高飞。(二)物理现象的气象谚语1.民谚:“柱脚时潮湿,近日天将雨。”解释:古时的建筑木柱下都垫有一方大理石,用来防潮,避免木柱腐烂。如果空气温和湿润,柱石表面就凝集一层水气,说明天气将下雨。2.民谚:“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爽。”或“远方钟声清,天气好转晴。” 解释:这是因为天晴气朗时,空气中少了水气影响声音的传递,所以回声听起来格外的清楚。3.民谚:“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解释:这是因为高空中的气压增大,云层低垂,导致地面的烟雾无法随地面的热气流上升,所以烟雾在地面弥漫,这是积雨云聚合的原因,说明天空中的水气凝结,是天气即将下雨的征兆。4.民谚:“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解释:春天早晨如果雾多,说明天将大晴,这是由于春季高空气温不高,加上阳光不直射,所以夜间冷空气容易下降,导致地表清晨烟雾弥漫,当阳光一晒,水气就升往高空被风吹得四散开去,所以天气就显得分外晴朗。而夏季的雾水,由于阳光的直射,高空中的热气流使得地表的雾水难以升空,就容易形成低矮的积雨云层,随着白天日照的升温,低垂的雾水在上升时,在热气流下马上形成水珠,就形成雨水直接回落到地面上来。5.民谚:“一点一个泡,落到明朝也不晴。”或“雨点起泡,连阴预兆。” 解释:这是指当阴天的傍晚时分,如果忽然下起瓢泼大雨,那么雨水 31必然持续到第二天早晨。6.民谚:“三月死泥鳅,六月风拍稻。”解释:指农历三月过于酷热,稻田中的一部分泥鳅被晒死,预兆夏季台风及早到来,农历六月刚抽穗的稻谷会被台风吹毁。7.民谚:“西北雨,落不过田埂。”解释:这是指夏季来自西北方向常见的雷阵雨,下得快,停得也快。8.民谚:“东闪太阳红,西闪雨重重,南闪当面射,北闪闪三夜。” 解释:这条气象谚语是指南方夏天常见的雷雨现象,如果闪电雷声来自东边,表示所在地的上空无雨。如果闪电雷声来自西边,表示这雷阵雨要持续下一小时左右。如果闪电雷声来自南边,表示这阵雨下得突然。如果闪电来自北边,表示下雨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在明后天的夜晚,还能见到北边的闪电。9.民谚:“空心雷,不过午时雨。”解释:春夏之交时,清晨如果打雷下雨,然而快要到中午时分,大都云消雨散,天放晴。10.民谚:“快风快雨快晴”或“时雨时停,久雨不晴。”解释:指南方春夏,骤然起风,只是一阵子,骤然下起雨来,也是一阵子,一会儿就天晴了。如果下了较长时间,太阳就不会一下子露出来。11.民谚:“烟雾罩不开,戴笠披蓑衣。”解释:指春、夏、初秋时节,如果早晨的雾到巳时初还久久不散,往往变雨天,出门时应带上雨具,防止被雨水淋湿。12.民谚:“炉灶不出烟,十日水连天。”或“屋里不出烟,眼前无晴天。”与“灶烟往下滚,不久雨来淋。”解释:这是由于空气潮湿,经常升火的炉灶里的烟却不能从烟囱排放出去,预兆未来十数天内将是连日的绵绵阴雨天气。3213.民谚:“日落云连天,大雨紧连天。”或“乌云接落日,半夜雨不愁。”解释:指夏秋之际,当太阳落山之时,如果看到满天的黑云,说明一场大雨夜里在所难免。14.民谚:“太阳落地穿山,明朝一定晴天。”解释:夏天傍晚,如果落日隐入山后,四周都无云朵,说明明天天气还是晴朗无雨。15.民谚:“早上地罩雾,尽管洗被褥。”解释:深秋与冬季之时,如果清晨雾气浓厚,说明今天天气晴好。16.民谚:“夜过暖,天必雨。”解释:这句笼统指春、夏、秋,如果夜里太过潮热,必然下雨。17.民谚:“溪雾晴,山雾雨。”解释:指水中如果雾气浓密,说明天气晴朗,如果是山上雾气浓郁,则必定下雨。这是因为水中的雾气容易顺着地表上升的热气升空四散开去,而山间缭绕的雾水,因所处位置较高,容易凝集成水气,形成积雨云。18.民谚:“天气阴不阴,摸摸老烟筋。”解释:这句是指抽旱烟袋的农夫而言,因为空气如果潮湿,光滑的烟袋杆摸起来就会有滑润的感觉。19.民谚:“瓮穿裙,大雨淋。”解释:这是由于“瓮”这种日常用具的表面有一层光滑的釉,如果空气中的水气含量很高,那瓮的釉面就会凝结出一滴滴的小水珠,说明天气快要下大雨了。20.民谚:“云变低主雨,云变高主晴。”解释:这是由于凝集大量水气的积雨云如果离地表较近,那么落下来的雨水就容易到达地面,如果积雨云离地表很高,落下来的水珠还未抵达 33地面,就被地表上升的热气给蒸发成水气了,所以这条天气谚语是前人直观经验的总结。21.民谚:“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或“红云日出生,劝君莫远行。”解释:这是因为夏日清晨时,某些地表的水气太过浓密,一部分阳光中的红外线就容易折射到云层的表面,随着阳光的照射,地表温度的增加,浓密的水气容易聚合成积雨云,下起雨来。而当傍晚时,一部分阳光中的红外线容易在高空中的云层水气下折射出来,加上地表的温度较高,高空积雨云的水珠无法落至地面,所以说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2.民谚:“日出胭脂红,无雨便有风。”或“日落胭脂红,非雨既是风。”解释:由于大气中的水气浓度高,所以初升或日落的太阳射出的红外线,在水气的折射下看起来就格外红润。随着光照、温度的攀升与回落、冷暖空气的交替,容易产生短时的强对流天气,所以有此一说。23.民谚:“烟成蓬,天气晴。”解释:这是由于地表上升的强热气流把烟尘弄得四散开去,所以天气就显得晴朗而不迷朦。24.民谚:“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或“久晴夜风雨,久雨夜风晴。”解释:这是因为地处北回归线上下有一条自西向东的暖湿气流带,又由于我国西藏高寒地势吹来大量的湿冷空气,所以每逢华东华南处于热高压气流控制时,就容易与西藏高原吹来的冷湿气流形成降雨;而每逢华东华南处于暖湿气流控制时,就容易被西藏高原吹来的冷湿空气吹向海面,所以就放晴了。25.民谚:“旱刮东风不雨,涝刮东风不晴。”34解释:由于北回归线上下有一条自西向东的暖湿气流带,所以处于热高压下干旱的地方,偶尔与东边来的暖湿气流相汇合,不可能形成降雨。同理,处于暖湿气流下形成强降雨的地方,与东边来的暖湿气流汇合只能形成更强的降雨了。26.民谚:“盐槽返潮,大雨难逃。”或“天气闷热,不久雨急。” 解释:这也是空气湿度大,使得盐受潮,说明将有一场大雨。27.民谚:“夏天北风雨,秋天北风寒。”解释:这是因为夏天天空的湿热气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就形成强降雨;而秋天本来天气就寒冷,加上北方南压的冷气流,天气就显得更冷了。28.民谚:“朝西夜东风,日日好天空。”解释:这是指秋季时,如果白天是西边青藏高原吹来的冷空气,而夜里是东边送来的暖气流,那么就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29.民谚:“一年三季东风雨,独有夏季东风晴。”解释:这是由于夏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暖湿高压下,所以东风只会加强夏季的炎热。30.民谚:“秋后北风紧,夜静有白霜。”解释:这是因为秋季时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处于冷高压下的地方,由于夜里气温比白天更冷,水气在上升过程中被急剧降温,形成霜冻现象。31.民谚:“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或“光打雷,难有雨。”,“雷声大,雨点小。”,“雷轰天顶,虽雨不猛。”解释:这是因为雷阵雨的形成,需要冷暖强对流的碰撞,如果只听到雷声,而没有见到闪电,说明冷暖强对流不剧烈,所以就难以形成降雨了。32.民谚:“先雨后雷,其雨必大。”解释:这是因为雨水已经落到地面,而后高空中的冷暖强对流还在继 35续,所以产生的降雨就必然越来越强。33.民谚:“雷轰天边,大雨三涟涟。”解释:每当夏季时从西北或西南边传来猛烈的雷声时,说明这场大雨要下好几阵。34.民谚:“闪电不闻雷,雷雨不会来。”解释:这是春、夏、初秋时节在高空发生的冷暖强对流现象,声的传播速度比光要慢得多,所以地面上的人们就难以听到雷声。加上高空中落下的一些小水珠还没落到地面就在半空被地面上升的热气流蒸发了,所以就难以形成雷阵雨。35.民谚:“南闪火门开,北闪有雨来。”解释:这是指夏季白天时,如果正南边发现有乌云闪电,说明所在地将被雷电袭击;如果夏季白天发现北边有闪电打雷现象,说明会下一场雷阵雨。36.民谚:“雷至夜起必连阴,一日春雷十日雨。”解释:春季时,如果夜里听到雷声滚滚,说明以后几天天气都是阴雨天气;春天如果打雷,那么自打雷之日起,往后的几天必将阴雨连绵不断。37.民谚:“春雾当日晴,烂头雾多雨。”解释:春天的第一场晨雾,当天必然天气晴好;如果持续好几天都出现晨雾,说明不久必定是阴雨靡靡。38.民谚:“春雾不过三朝雨,三朝冬雾天天晴。”解释:春日清晨如果持续三天出现雾水,必定会下雨。如果是冬天持续三天清晨有雾,必定是持续多日的好晴天。39.民谚:“露水重,天气晴。”解释:指夏季的清晨露水过多而言,说明天气晴好。这是由于地表湿热,夜里温度下降,就容易产生露水。3640.民谚:“霜重见晴天,霜轻晴不久。”解释:这是由于冬季时地表的温度低,上升的湿热气流不足以到达高空,所以到凌晨后气温低,离地表很近的空气水气就形成霜回落到地面。当太阳出来时,空气中的水分不多,就显得格外晴朗。41.民谚:“霜加南风连夜雨,霜下东风一日晴。”解释:这是因为南风是温暖湿润的海洋性季风,一旦与冷空气相遇,就形成雨雪天气。而冬季时产生的东风,是冷空气在所在地回旋所产生的,所以天气自然晴好。42.民谚:“霜加雾,旱井枯。”解释:这是由于在冬季时地表上升的热气流容易把土壤表层的水分带走,形成雾,使得土壤干燥,而上升的热气流又遇到空中的冷气流,于是形成霜冻。43.民谚:“雪后冷,晴得久。”解释:这是因为下雪之后,地表的热气被雪所吸收,使得地表与高空形不成温差,都笼罩在冷气流之中,当阳光照射到地面时,热气被雪吸收而融化为水,所以天气自然晴好。44.民谚:“热极生风,闷极生雨。”解释:这是因为酷热使得地表上升的热气流加速,就容易形成风,酷热使得地表的水分迅速蒸发,就会使空气中的水气含量增加,容易形成降雨。45.民谚:“雨前刮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难停。”解释:由于气流的流动,当气流加速时,难免会产生一定的降水,但是气流的涌动会使得水气形成的积雨云飘荡,所以降落的雨水就未必会落在一处;当气流的流动不明显时,积雨云的降水就容易落到地表的同一处了。3746.民谚:“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解释:随着海洋性季风暖湿气流的加强,当在一个地区长时间形成热带高压时,就会使北方低纬度的冷空气受到压迫,当热带高压逐渐减弱时,逐渐加强的低纬度冷气流就乘机南下了。47.民谚:“夜里起风夜里住,五更起风刮倒树。”解释:因为夜里的冷空气是下降的,所以当地表上升的弱热气流被下降的冷气流一挤,就飘散升空而去,所以一会儿风就停住了;而五更快要天亮时,这时太阳快要出来了,温度也是逐渐地增高,当下降的冷空气随着地表上升的热气流的加强,就容易逐渐产生大的冷暖空气对流。48.民谚:“南风不过三,过三必阴天。”解释:这是指夏秋之际,如果持续两、三日都刮南风,天气必定转为阴天。这是由于随着季节的更替,冷空气的加强,必定导致冷气流的南压。49.民谚:“中午下雨当日晴,早晨下雨天不阴。”解释:因为中午时气温最高,地表上升的热气流也最强,在上升的强热气流的作用下,天空中的积雨云一会儿就飘散开去了。早晨下起雨,一会儿就天放晴,也是此理。50.民谚:“早雨一天晴,晚雨到天明。”或“雨打五更日晒水。” 解释:这是指春夏时的天气现象。因为晚上地表上升的热气减弱,空中的积雨云不易飘散开去,所以说“晚雨到天明。”51.民谚:“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或“远山分外明,大雨很快淋。”解释:这是指夏季时积雨云被回旋的气流聚合在一处,形成短时间的强降雨。52.民谚:“雨夹雪,不停歇。”解释:这句是指所在地上空的积雨云层浓厚,降落雪水的时间就持久。 3853.民谚:“急雨易晴,慢雨难开。” ,解释:这是因为随着雨水的降落,云层就容易在气流的推动下飘移开去。54.民谚:“春雾雨,夏雾晴,秋雾作秋淋。”解释:这是指春季时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大,就容易在当地形成降雨;夏天的热气流流动强,雾水容易被气流吹散;秋季雾水浓密,与春季一样,不容易飘散,也容易在当地形成降水。55.民谚:“日暖夜寒,东海也干。”解释:这是指典型的内陆沙漠化气候而言。56.民谚:“朝看东南黑,示意午前雨。”或“暮看西边黑,半夜来风雨。”,“日落黑云接,风雨不必说。”解释:这是指夏季清晨,如果东南方有浓密的乌云,随着阳光的照耀,高空中热气流的逐渐加强,乌云就会往西北方向飘移,形成降雨。同理,随着日落,所在地上空的热气流的减弱,西边的云层就容易朝东边飘移。57.民谚:“东风云过西,雨下不移时。”解释:这是指春季时,如果东风强烈,把云层都往西边吹,说明有持续多日的春汛。58.民谚:“东南卯没云,雨下巳时辰。”或“云从南方暗,风雨辰时见。”解释:这指的是夏季时节,如果清晨卯时东南方向乌云密布,那么一两个小时之后的辰时必定会有一场降雨。59.民谚:“云随风雨急,风雨煞时息。”解释:这是说高空的气流速度快,飘过的积雨云一会儿就被风吹走了。60.民谚:“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解释:如果天空中的云层低垂,而且移动的速度也很快,说明不出一 39二个时辰,必定有降雨。61.民谚:“云布满山低,连宵雨乱飞。”解释:这是由于上升的湿热气流受到山的阻碍,容易在山中形成积雨云。62.民谚:“云从东北起,大风连雨急。”解释:这是指夏日午后时,如果东北方向有浓密的乌云,必定有风雨。63.民谚:“西北黑云生,雷雨必然震。”解释:这是指春夏时,午后西北方向出现黑云,就会有雷阵雨。64.民谚:“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解释:这句是指夏季或冬季时,如果看到天空中布满像鱼鳞样的朵朵白云,夏天就说明有台风临近,冬天就说明南下的强冷气流已经抵达。65.民谚:“云钩午后排,风来不用猜。”解释:这是指春夏或夏秋之际,如果午后见到天空中有一道道如长钩样的云层,说明台风不久就要到来。66.民谚:“晓云东不虑,夜云愁过西。”解释:这是指春天时,清晨东方有云,说明今天天气晴好。夜里如果云层被东风吹往西边,说明有连绵的阴雨天气。67.民谚:“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少。”解释:这句是指夏季时午时左右,如果看到高空中的云乱纷纷的,说明高空中有强对流,必将有一场暴风雨。68.民谚:“风送雨倾盆,云过都晴了。”解释:这句是夏天雷阵雨的经验总结。69.民谚:“秋冬东南风,雨下不相逢。”解释:秋冬之时,如果刮起东南风,必定有持续几天的降雨。70.民谚:“春夏西北风,云来雨不从。”40解释:如果春夏时刮起西北风,虽然天空中云层涌动,但落至地面的雨水却稀少。71.民谚:“春夏东南风,不必问天公。”解释:这是指春夏时刮东南风时,必定下雨。72.民谚:“秋冬西北风,天光晴可喜。”解释:指秋冬时南下的冷空气强烈,说明未来几天天色晴好。73.民谚:“夏风连夜倾,不尽便晴明。”解释:夏天的夜里如果刮起持久的风,那么第二天清晨风停了,一定是天气晴朗。74.民谚:“雨过东风至,晚来越添巨。”解释:这句是指夏天傍晚刚下过一阵雨,如果此时刮起东风,肯定又是一场大雨。75.民谚:“风雨朝相攻,大风难将避。”解释:这是指夏季时,如何清早就出现一场大风骤雨,说明午后会有强烈的强对流大风天气。76.民谚:“春雪百廿汛,有风君须记。”解释:这句是指初春时寒冷下雪,那么雪后的一百二十日都将是持久的连绵阴雨,象征着春汛的来临。而且预兆台风的及早登陆。77.民谚:“早起天无云,日出光渐明。”解释:夏秋时节,天空万里无云,说明今天天气晴朗。78.民谚:“风雨带来潮,傍船人难避。”解释:这句是指夏季午后海边往往在涨潮时出现暴风雨,出海捕鱼的小渔船有被风浪掀翻之虞。79.民谚:“西北风大起,回南必乱地。”解释:夏季午后如果有强烈的西北风,必定吹向南边,产生猛烈的短 41时间强对流大风。80.民谚:“乌云接日,雨既倾滴。”解释:指春夏时如果天空中乌云密布,大雨很快就倾泻下来。81.民谚:“云下日光,晴朗无妨。”解释:这句是指落日西斜时,如果落日上空布满白云,但还是能见到太阳,那么第二天的天气还是晴好。82.民谚:“早间日珥,狂风既起。”解释:夏日的清晨,初升的旭日像蒙着一层厚厚的面纱,说明有沙尘暴大风天气。83.民谚:“午间日珥,明日有雨。”解释:中午时太阳像被一层绵纱包裹,看上去只有淡淡的光,说明明天的天气将转为阴雨天。84.民谚:“午后日珥,风色不狂。”解释:下午时,如果太阳朦朦胧胧,说明空中不会有强对流的大风现象。85.民谚:“晕开门处,风起此方。”解释:坐西向东的房屋,当夏日清晨打开房门,看见旭日有淡淡的日冕光圈,说明午时前有强对流的大风天气。86.民谚:“早白暮赤,飞沙走石。”解释:夏日清晨,旭日迷迷朦朦,落日通红透亮,说明夜里有强劲的大风。87.民谚:“日没暗红,无雨必风。”解释:当太阳落山时,如果落日的颜色带着暗紫的红色,说明今夜有强对流大风。88.民谚:“朝日烘天,晴风必扬。”或“日光晴彩,久晴可待。” 42解释:指早晨太阳光芒四射,说明今日午后肯定有一阵阵干燥的清风,天气将持续多日晴好。89.民谚:“游丝天外飞,久晴必可期。”解释:天空中的白云像抽丝一样渐渐四散开去,那么今后的十几日里必定是干燥的晴朗天气。90.民谚:“清晨起云海,风雨霎时辰。”解释:指早晨天空中云层浓密,说明不出一个小时就会下雨。91.民谚:“风静郁蒸热,雷雨必震烈。”解释:此句是说夏日,如果天气无风而且显得燥闷,说明午后有猛烈的雷阵雨天气。92.民谚:“日光早出,晴明不久。”解释:清晨旭日的阳光刚升起就直射到地面,说明明后天天气将转为阴雨。93.民谚:“返照黄光,明日风狂。”解释:落日时如果阳光泛黄,那么明天一定有猛烈的狂风。94.民谚:“午后云遮,夜雨滂沱。”解释:春夏秋季,如果中午以后云层浓密,把阳光的光线都遮蔽,说明晚上会下大雨。95.民谚:“雨下虹垂,晴明可见。”解释:指雨后见彩虹,天气晴朗清爽。96.民谚:“断虹晚见,天明必变。”解释:指太阳落山时见到彩虹,说明第二天的天气将转为阴雨。97.民谚:“断虹早挂,有风不怕。”解释:指春夏日清晨看见彩虹,说明这几日内不会出现大风大雨的坏天气。4398.民谚:“晓雾既收,旭日可求。”解释:指早晨的雾气一会儿就淡开,那么今天的天气就会晴好。99.民谚:“雾收不起,细雨不止。”解释:指早晨的雾如果久久不散,那么天气会变成起梅雨的雨天。 100.民谚:“春雾雨淋淋,有雾难得晴。”解释:春天清晨如果持续出现雾水,说明靡靡小雨的天气将持续。 101.民谚:“电光西南,明日炎炎。”或“电光西北,雨下涟涟。” 解释:春夏之交时雷阵雨从西南方向来,明天天气晴热;如果雷阵雨从西北方向来,说明明天将持续下雨。102.民谚:“电光乱明,无雨风晴。”解释:指春夏之交时,远处出现持续不断的闪电,说明所在地不会下雨。103.民谚:“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雨。”解释:指连日的晴天后,某天早晨有大雾,说明天气将转变为阴雨;如果持续多日的阴天,某天早晨出现大雾,说明天气将转变为雨天。104.民谚:“闪烁星光,雨下风狂。”解释:夏日天将亮之时,观察夜空中,如果天空中星月忽明忽暗,闪烁不定,而且四周有云气,那么今晨必定有一场大风暴雨。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讲到避风之法,与此相似,说夏季五更天起来看星空,如果天空中星月明亮皎洁,四周又无云气,那么第二天午前定无风雨。(三)天文变化的气象谚语1.民谚:“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解释:春季时逢农历初一下雨,初二天气就会转晴,如果初三下雨,那么就会断断续续地下上半个月左右。442.民谚:“雨不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解释:元宵节时若天气晴朗,那么清明节气前后播种时也是天气晴好。3.民谚:“顶看初三,下看十八。”解释:指春天的雨季大都是从农历上旬初三或下旬十八开始。4.民谚:“立春落雨至清明。”解释:指的是二十四节气的立春那几日若下雨,说明到清明节前后的雨量较为丰富。5.民谚:“二月二打雷,稻尾较重垂。”解释:据神话传说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那天是土地神的生日,因此这天打雷可喜望丰收。6.民谚:“惊蛰闻雷米如泥,春分有雨病人稀。”解释:指惊蛰节气多雷雨天气,说明禾谷有望丰产。后句指的是春分节气前后,在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时,北回归线上渐渐转暖,如果此时的天气是雨水较多,各种病菌就不容易滋生繁殖,因此发生大规模的流行性感冒的可能性就少得多。7.民谚:“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解释:这句是指每年的农历四月正是南太平洋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气流交锋的时节,容易形成连月的梅雨季节。到了农历六月,则酷热异常。8.民谚:“小暑怕冬风,大暑怕红霞。”或“夏至风多,小暑有台风。”,“小暑起燥风,日夜好天空。”解释:夏至那天风大,说明台风不久即至;小暑节气前后十天内,若吹东风,则有台风来袭;大暑节气前后十天内多见红霞,表示有台风来临。末句是说小暑节气那天若吹风干燥,说明持续好几天的晴好天气。9.民谚:“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45解释:农历六月初一那天如果有雷阵雨,说明年中台风较少。10.民谚:“六一九,无风水也哮。”解释:指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一年中最酷热的那几日,会发生台风或者是大风浪。11.民谚:“七一雷,一雷九台来。”解释:农历七月初一那天,如果有雷阵雨,说明年中台风必定很多。12.民谚:“立秋无雨最堪悲,万物从来只半收。”解释:指农历立秋节气前后若干旱无雨,说明今年农作物的收成不乐观。13.民谚:“雷鸣秋,冬半收。”或“立秋雷鸣,禾物缺收。”解释:指立秋日前后雷阵雨频繁,晚稻的收成不好。14.民谚:“好中秋,好晚稻。”解释: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时天气晴好,预示晚稻丰收。15.民谚:“重阳无雨一冬晴。”解释: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几天天气晴好,预兆冬季干旱少雨。16.民谚:“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解释:每年的立冬节气那一天,如果碰上六十甲子中的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中六壬中的一壬,说明第二年的雨量稀少,地势较高田地的农作物就歉收。17.民谚:“冬至天阴无日色,来年定唱太平歌。”解释:说的是二十四节气冬至那天阴天,说明第二年春天的雨量丰富,农作物的收成好。18.民谚:“大寒不寒,人马不安。”解释:指暖冬现象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19.民谚:“送神祝,接神雨。”46解释:神话传说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灶神上天的日子,谓之“送神祝”。这天如果下雨,那么除夕迎接灶神那天一定会下雨。20.民谚:“月内相逢三卯日,豆麦田蚕处处宜。”解释:这句说的是遇到十二属相中象征兔子的卯年,在农历二月卯月的卯日,随意种哪种适时的农作物都有望丰收。21.民谚:“清明若逢雨,梅果雨淋淋。”或“雨打小暑头,黄梅倒转流。”解释:这句指清明节前后如果连绵阴雨,说明正是梅子丰产成熟的梅雨季节。如果进入小暑节气那几天连续下雨,说明将持续连日雨天,预兆夏汛的来临。22.民谚:“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类亦然。”解释:端阳指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句是指端午节前后有雨,芒种节气那天打雷,说明当年的农作物有望丰收。23.民谚:“立夏风不住,刮倒大杨树。”或“立夏当天晴,其年有大旱。”解释:立夏节气那天,如果一整天都刮风,预兆台风的到来。如果这天天气晴好,说明下半年雨水较少。24.民谚:“小满不满,芒种不管。”解释:这句是指小满节气那天江河的春汛还没到来,说明这年的春雨稀少,那么到芒种节气前后,不用及早播种农作物,应当迟种为宜。25.民谚:“六月初三雨,七月作秋淋。”或“六月庚申雨,七月作秋淋。”解释:农历六月初三那天若下雨,又逢庚申日,则当年的七月份初秋时雨水较多。26.民谚:“冬甲子雨,雪飞千里。”47解释:指立冬节气那天正好是六十天一轮的甲子日,下起雨来,说明当年冬季的寒潮影响范围广。27.民谚:“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解释:这句是指冬季的雪下得早,地里蛰藏的害虫被冻死不少,所以第二年的农作物长势旺盛。28.民谚:“立冬无雨雪,定主来年旱。”或“立冬落一点,来年好作埂。”解释:指立冬节气那天不下雨或雪,第二年必将干旱少雨。如果立冬那天下雨,则第二年雨水充足。29.民谚:“四时甲申雨,来年必多雨。”解释:当年逢甲申日的那天都是阴雨天气,那么第二年必定降水多。30.民谚:“久雨逢庚晴,久晴逢庚雨。”或“久晴逢戊雨,久雨逢戊晴。”解释:前句指春天持续的阴雨天气,在庚日那天天气会有所好转,同理,持续多日的晴好天气,到庚日那天会易为阴雨天气。后句指秋冬时节。31.民谚:“甲日下雨乙日晴,乙日下雨直到庚。”或“庚申日晴,甲子必雨。”、“丙丁相反,久雨不晴。”、“甲日下雨乙日止,乙日下雨十天里。”解释:前句是指初春的天气而言。中句指暮春的天气而言。末两句指整个春季的天气而言。32.民谚:“廿五月交日,有雨主久阴。”解释:春、秋、冬季节,在农历廿五日的白天能看见日月同时出现在天空中,古人称之为“既望”,意为日月遥遥相对的意思。如果这天下雨,说明将持续多日的阴天。33.民谚:“廿七廿八雨,初三初四莫行船。”解释:夏季与初秋时,如果农历的月末廿七廿八日那天刮风下雨,那 48 分享: >
“万年历查询生辰八字”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字十二生辰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