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字辈火德公祖字辈排几世

李氏火德公之三三郎之后裔自广东兴宁入川犍为分迁情况
(自火德公起,第13世祖公李维尧,字“勤質”,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岁迁入四川,为入川犍为舞云葛麻湾李氏祖公。原籍古广东兴宁县赖被市桑梓塘)
根据家之族谱,摘抄整理予以刊发,以便同族宗亲寻亲问祖。如宗亲尚有此类资料请在本博客发表回复。或与我联系
&&&&火德公:字炳凤,号闽海
&&&&&&&&&&&
&&&&&&&&&&&&妣陈氏,生长子“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
始祖公:讳:“仲”,法名:“三郎”
&&&&&&&&&&&
妣邱氏,生一子,名:“清”
&&&&&&&&&&
(公祠在兴宁县城内北门大港里源远族)
二世祖公:讳:“清”
&&&&&&&&&&&
妣吴氏,生子,名“宣”
三世祖公:讳:“宣”
&&&&&&&&&&&&妣田氏,生八子,长子:珖,次子:信,三子:璋,四子:璯,五子:璝,六子:珀,
&&&&&&&&七子:璲,八子:琛
四世祖公:讳:“珖”
&&&&&&&&&&&
妣何氏,生二子,长子:法亮,次子:法浓
五世祖公:讳:“法亮”
&&&&&&&&&&&
妣何氏,生一子:法勝
六世祖公:讳:“法勝”
&&&&&&&&&&&
&&&&&&&&&&&
妣刘氏,生一子:法憲
七世祖公:讳:“法憲”
&&&&&&&&&&&
妣刘氏,生三子,长子:承财,次子:承業,三子:承用
八世祖公:讳:“承業”
&&&&&&&&&&&
妣张氏,生三子,长子:元,次子:科,三子:魁
&&&&&&&&&&
(元公移居江西赣州兴国县)
九世祖公:讳:“魁”,字“华粤”
&&&&&&&&&&&
妣邱氏,生五子,长子:邦重,次子:邦翰,三子:邦德,四子:邦文,五子:邦旋
十世祖公:讳:“邦旋”,字:“榮機”
&&&&&&&&&&&
&&&&&&&&&&&
妣黄氏,生五子,长子:起進,字毓萱,次子:起叢,子毓蓁,三子:起操,字毓奎,
四子:起捷,字毓萬,五子:起哲,字毓才
十一世祖公:讳:“起進”,字“毓萱”
&&&&&&&&&&&&&&&
妣罗氏,生二子,长子:肇吉,字吉生,次子:肇鹏,字良生
十二世祖公:讳:“肇鹏”,字“良生”
&&&&&&&&&&&&&&&
妣黄氏,生五子,长子:维尧,次子:维舜,三子:维禹,四子:维湯,五子:维斌
&&&&&&&&&&&&&
(尧舜二公于乾隆三十四年移居四川省嘉定府犍为县舞云场,尧公立祠葛麻湾更名“放勋堂”
&&&&&&&&&&
又名“宏勋祠”;舜公立祠下山一碗水,禹湯斌三公依据兴宁县赖被市桑梓塘)
十三世祖公:讳:“维尧”,字“勤質”,于乾隆三十四年移居四川省嘉定府犍为县舞云场
&&&&&&&&&&&&&&&
妣马氏,生六子,长子:“魁福”,次子:“魁祿”,三子:“魁祯”,四子:“魁祥”,
&&&&&&&&&&&
五子:“魁祐”,六子:“魁祉”
十三世祖公:讳:“维舜”,创建“重華祠”
&&&&&&&&&&&&&&&
妣(失考),生七子,长子:“魁俊”,次子:“魁杞”,三子:“魁檉”,
&&&&&&&&&&&
四子:“魁樑”,五子:“魁据”,六子:“魁泰”,七子:“魁文”
十四世祖公:讳:“魁福”
&&&&&&&&&&&&&&&
妣张氏,生一子:“光斗”
十四世祖公:讳:“魁祿”
&&&&&&&&&&&&&&&
妣黄氏、邓氏,生二子,长子:“光璜”,次子:“光纯”
十四世祖公:讳:“魁祯”
&&&&&&&&&&&&&&&
妣罗氏,生二子,长子:“光鼎”,次子:“光华”
十四世祖公:讳:“魁祥”
&&&&&&&&&&&&&&&
妣曾氏,生五子,长子:“光雲”,次子:“光汉”,三子:“光照”,四子:“光伟”,
&&&&&&&&&&&
五子:“光凌”
十四世祖公:讳:“魁祐”,字“忠信”
&&&&&&&&&&&&&&&
妣王氏,生四子,长子:“光元”,次子:“光华”,三子:“光宇”,四子:“光廷”
&&&&&&&&&&&&&&
(光华过与魁祯膝下为次子)
十四世祖公:讳:“魁祉”
&&&&&&&&&&&&&&妣刘氏、古氏,生四子,长子:“光宗”,次子:“光明”,三子:“光远”,四子:“光前”
十五世祖公:讳:“光斗”
&&&&&&&&&&&&&&妣陈氏,生八子,长子:“君显”,次子:“明显”,三子:“丕显”,四子:“清显”,
五子:“榮显”,六子:“文显”,七子:“猷显”,八子:“贵显”
十六世祖公:讳:“榮显”
&&&&&&&&&&&&&
妣黄氏,生五子,长子:“令序”,次子:“令秀”,三子:“令憲”,四子:“令恩”,
五子:“令江”
十七世祖公:讳:“令序”
&&&&&&&&&&&&&
妣刘氏,生三子,长子:“嗣东”,次子:“嗣新”,三子:“嗣全”
十七世祖公:讳:“令秀”
&&&&&&&&&&&&&
妣廖氏(详情失考)
十七世祖公:讳:“令憲”(详情失考)
十七世祖公:讳:“令恩”
&&&&&&&&&&&&&
妣宋氏,生一子:“嗣桂”
十七世祖公:讳:“令江”(因族谱受潮糜烂故不详)
&&&&&&&&&&&&&
十八世祖公:讳:“嗣?”(因族谱受潮糜烂故不详)
&&&&&&&&&&&&&
妣陈氏,生二子,长子:“盛发”,字“发和”,次子:“盛才”
十九世祖公:讳:“盛发”,字:“发和”
&&&&&&&&&&&&&
妣邓氏,生三子一女,长子:“業才”,字“玉林”,次子:“業全”,
三子:“業宏”,四女:“業贞”
二十世:讳:“業才”,字:“玉林”
&&&&&&&&&&&&&
妣杨氏,生长女:“弘贞”,次子:“弘关”
二十世:讳:“業全”又名“立全”
&&&&&&&&&&&&&
妣钟氏,生三子一女,长子:“弘林”,次女:“弘英”,三子:“弘君”,四子:“弘金”
二十世:讳:“業宏”又名“立宏”
&&&&&&&&&&&&&
妣周氏,生三子一女,长子:“弘超”,次子:“弘才”,三女:“弘兰”,六子:“弘祥”
二十一世:讳:“弘关”
&&&&&&&&&&&
妣曾氏,生三子一女,长子:“远富”字“德富”,次女:“远娟”字“莉娟”,
&&&&&&&&三子:“远伟”字“德伟”,四子:“远凯”字“德凯”
二十一世:讳:“弘林”又名“洪林”
&&&&&&&&&&&
妣王氏,生二子,长子:“远伟”字“伟”,次子:“远波”字“波”
二十一世:讳:“弘君”又名“洪君”
&&&&&&&&&&&
妣秦氏,生一子:“远智”字“凯”
二十一世:讳:“弘金”又名“洪金”
&&&&&&&&&&&
妣费氏,生一子:“远帅”、
广东兴宁入川犍为李氏字辈:从火德公之11世起排:起肇先德 光显令嗣
盛业弘远永昌世谟基开忠厚 大展谋猷 功著唐汉
道称哲儒扬名宗泽统帜自雄备注:1:字辈“先”字又更改为“维”字;“德”字更改为“魁”字。
2:古广东兴宁县北门大港里 祠堂名:源远堂
有字辈相同或相近的请与我联系QQ:
入川李氏放勋祠堂的博客&&
李(远)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各地字辈 发布 査询区 -
全球李氏论坛—全球最大的姓氏论坛|家谱|族谱
- Powered by Discuz!
版主: *空缺中*
218/110786
443/310629
211/117371
179/126687
156/121910
194/112918
版块主题&&&
发帖 2504 篇发帖 351 篇发帖 208 篇发帖 80 篇发帖 76 篇
发帖 135 篇发帖 14 篇发帖 6 篇发帖 4 篇发帖 3 篇
发帖 578 篇发帖 128 篇发帖 35 篇发帖 19 篇发帖 18 篇
发帖 2583 篇发帖 347 篇发帖 201 篇发帖 84 篇发帖 74 篇
发帖 135 篇发帖 14 篇发帖 6 篇发帖 4 篇发帖 3 篇
发表了新日志 开通了自己的个人主页 开通了自己的个人主页 完成了有奖任务 ,领取了 5 个奖励积分 发表了新日志 完成了有奖任务 ,领取了 5 个奖励积分 完成了有奖任务 ,领取了 5 个奖励积分 更新了相册 开通了自己的个人主页查看: 24096|回复: 4
李氏起源之[李姓祖先火德公的故事]____李氏后代必看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李氏起源之[李姓祖先火德公的故事]____李氏后代必看。
李火德,原名炳凤,号闽海,南宋开禧二年(1206)十一月初八日生于福建宁化石壁村。21岁迁居上杭县胜运里丰朗村。为人忠信孝友,乐善好施。他并非达官显贵,也不是在某方面有特别成就的名人,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他后裔奇多,分布奇广,且名人辈出。
  关于他的故事甚多,有位叫松山贞子的人写下了数万字的《李火德之谜》。有两个故事流传甚广:一是李火德63岁仍无子嗣,由原配伍氏亲自作媒,娶邻居陈梅山19岁女儿,继而陈氏连生3子2女。二是李火德死后出殡之时,行至半路突然电闪雷鸣,倾盆大雨,送殡的人只好将灵柩就地停放,回屋暂避。很快雨过天青,众人只见停放灵柩的地方竟然陷了下去,成了一汪水,棺木也沉了下去,微露顶盖。这时地理先生恍然大悟:“此乃天陷坟穴,曰‘螃蟹游湖’,就此建坟,大吉大利。”又说:“‘游’者主向外,有水方能游,他日后代往外,遇水立业,必有所成。”
  地理先生一席话,火德子孙代代传。丰朗村李氏全部外迁,一代一代不断向外拓展。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李火德后裔分布福建28个县市、江西27个县市、广东24个县市、广西23个县市、四川(含重庆)11个县市、台湾8个县市以及湖南、浙江、河南、山西、贵州、湖北、云南、海南、香港、澳门等省区和海外13个国家。鹤山客家李氏就是李火德后裔之一。众多的李火德后裔之中,不少各行各业的出类拔萃者,其中不乏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或影响的人物。正如县志所记“所至皆蕃滋硕大,代有闻人”。故人称李火德为“南国客家李氏之祖”。有《题火德公贻后诗》曰:
            昔遭宋鼎将移日,火德携家避乱初。
            纵在流离犹尚义,旋开卜筑竟成居。
            万亩膏腴多家计,百年子孙富诗书。
            至今裔木跨杭邑,总是当年积善余。
  又有像赞曰:
  观其貌伟而丰,想其德裕而崇。不显乎外,恒用其中。好善乐施,不让庞居口雅范;立身清洁,也分陶靖节高风。贻尔子孙众,有如绵瓞,有如蛰螽。古调独谈孰与同?佥曰:非他人,这就是火德翁!
李火德公子孙众多
  在福建、广东和东南亚一带的姓李人士,祖先多数来自福建宁化、长汀和上杭三个县份。姓李的人,远祖多数来自河西走廊的陇西郡和赵郡。李姓远祖和许多客家先民一样,经过两千多年的辗转迁徙,由中国中原向东南走,先到江西,然后进入福建,再到广东。有些后裔又从广东向世界各地开枝散叶。而在宋朝就移居到福建的李姓祖先——李火德,被许多李姓人士尊为“入闽始祖”。
  李火德子孙众多,名人辈出。香港的李家诚,台湾的李登辉和新加坡的李光耀,都是李火德的后裔。在广东,单在揭西县就有几十个村庄居住着李火德的子孙。在砂拉越,不论是灰寨李还是古竹溪李,都是李火德的子孙。
  家叔父是一个乡土和宗族观念很深的人,一向来十分注重祭祖和族谱。他在生的时候,吩咐我要根据祖先流传下来的手抄本族谱,继续接下去,编一本到最年轻一辈的家谱。我接下这项工作,却迟迟不能完成,因为有些问题还搞不清楚,我又不想草草了事。再来,我打算增加一些祖先在福建的资料。我把这本家谱,取名为《柑坑李氏顺合派家谱》。柑坑是中国揭西县灰寨镇的一个村庄,是我的父亲的故乡,目前居住着一千多人,除了嫁娶进来的媳妇,都是火德公的子孙。
●李氏顺合派迁移史
  根据族谱记载,我是李火德(我们一般称为“火德公”)的第三十代孙。我在《柑坑李氏顺合派家谱》中,有一段文字简单记载我们的家族的迁移历史,其内容如下:
  根据各种文献的记载,李氏始祖少典公,原姓公孙,其子轩辕公(皇帝)生于姬水又曰姬姓,传至皋陶,为尧大理官,以官职为姓曰理。到利贞时,改理为李姓,时为公元前一一二二年,三千一百一十二年来,李姓已成汉族中最大姓,占汉族人口的百份之七点九。
  李姓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经历三千余年,子孙蕃衍,已由陇西、赵郡发展到中国南方,又从中国南方发展到世界各地去。
  李姓的族谱,自唐朝时就有详细的记载。这大概是因为唐朝皇帝姓李的关系。
  唐高祖李渊公在西历六一八年戊午年建立了唐朝,传了十四个皇帝,历时二百八十九年,到西历九○七年唐哀帝李祝公止。黄巢之乱时,朱温篡唐,李祝公十子仅存第三子孟公,因避世乱改名奇公,由陇西先後迁至汴梁、浙江南海,後在南京宜兴县南门经商。
■李氏家庙门外右侧所竖的龙虎石桅杆。
  奇公之子宝珠公,因避世乱移居到福建省澄州府宁化县石壁村,生五子,其中第四子火德公生于西历九六六年,後因兵乱迁到上杭县胜运里丰朗岗头居住(胜运里今为稔田乡)。火德公卒于一○五三年,享寿八十七岁,葬于梅花岭丰朗岗头螃蟹游湖地。南方李姓族人,多为火德公後裔,故称火德公为入闽始祖。
  火德公第三子坤培公的后裔,移居广东揭西县。火德公第十一代孙福生公移居到柑坑,即是柑坑开基始祖。柑坑李氏世系,第一世祖便是由福生公算起。
  坤培公生于西历一○三二年,传第二十八代,至天接公生时一八六四年,历时八百卅二年。天接公在二十一岁时移居砂劳越,至今已传了四代。
  以上是越州柑坑李氏顺合派迁移史。
  《柑坑李氏顺合派迁移史》文中所提到的天接公,就是我的祖父的二弟。
●匆匆参观珠公祠堂
  火德公由宁化石壁经过长汀,最后迁移到上杭县胜运里(今捻田乡)丰朗岗。火德公的坟墓和纪念他的李氏大宗祠,仍然完好地被保存着。我们参加第十六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后,到宁化石壁祭祖,然后经过长汀,再到上杭,可以到李氏大宗祠参观,也可以到火德公和他两个太太的坟前看看。
■李氏家庙大厅壁上所挂对联。
■李氏家庙后厅“一本堂”一景。   我经常翻读李氏族谱,很早就知道火德公的父亲是李宝珠(我们称“珠公”),但是却不知道长汀有一座纪念珠公的祠堂。去年认识居銮的李木生同宗,才略有所闻。我们经过长汀的时候,向导游打听,原来纪念珠公的祠堂,成为“李氏家庙”。导游带领我们游览长汀客家母亲河——汀江和河畔的广场及塑象后,便带领我们位于明清古街的“李氏家庙”。通过各种牌匾和文字资料,确定“李氏家庙”这座古老的建筑物就是珠公的祠堂。
  由于行程匆匆,我们在记事簿上留下名字和通讯地址,在珠公灵前上香,并留下一点香油钱、拍几张像片后便离开了。离开的时候,在那儿的一位老太太再三要我们多逗留一些时间,她表示要打电话通知管理委员会的人,叫他们赶过来和我们见面。可惜时间实在不允许,只好匆匆道别。老太太讲的长汀客家话,和我们所讲的有相当的差别。传了几十代,相隔数万里,经过数百年,语音已经变化了。
  在离开“李氏家庙”的时候,老太太拿了几张有红有白的传单给我。回来阅读,原来是白色的是《福建汀州李氏家庙简介》,红的是《修复汀州李氏家庙石牌坊倡议书》。
■珠公神位。
●汀州李氏家庙间接
  以下是《福建汀州李氏家庙简介》内容:
  汀州李氏家庙,今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座落于长汀县汀州镇五通街民主巷二号,后门为三官巷。家庙大门朝向古城墙五通城门,相距约二百米。登高四顾,前临碧水汀江,后依卧龙山峦,左按乌石云骧,右抚朝斗烟霞,诚为牛眠吉地,其形,其貌,其范,其史,乃居汀城群姓庙堂之冠。
  李氏家庙,建于清朝嘉庆甲子九年(公元1803年)、座北朝南,壬山丙向,砖木结构,建筑古典,由石牌坊、门楼、下厅、中厅、上厅、厢房、右横屋组成,前有宇坪,后有花园,形成组合庭院。占地面积八百八十平方米,计有三栋九厅三十六房间,供原汀州府试院考秀才时,府属闽西八县应试童生和春秋祭祖宗亲住宿。整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是一座典型的府第式客家祠堂建筑,保持了清代建筑的特征。厅堂为单檐硬山式,抬梁穿斗混合结构,须弥座雕饰花卉、卷草、正脊两端为鳌鱼一对;上厅神龛依存,其正面为一整块大石板建成,以双夔(一种兽)雕饰,甚为罕见。上厅和中厅之间装有透草博古雕屏六扇。门面尤为堂皇壮观,独具特色,大门两旁皆有大小石狮重叠于石鼓之上,戏花弄球,栩栩如生;雕石门楼、牌坊连为一体,单檐悬山
式加两坯,以栌斗承托,三座双层如意斗拱半包围着竖刻皇敕“恩荣”二字的石匾,牌匾四周以双龙双狮戏花雕饰;横楣镌刻“李氏家庙”,字体遒劲,以双龙双狮戏珠雕饰,两旁石柱镌刻对联:“龙门新世第、邺架旧家风”;门楼前的宇坪竖有八九米高的龙虎石桅杆一对(现仅存右边虎杆,左边龙杆已毁)。
  汀州李氏家庙,是纪念入汀李氏大始祖宝珠公的,故又称宝珠公总祠,取名“一本堂”。室珠公,名珠,原名德,又名大郎,号宝殊,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十八代裔孙;是一生忠诚为国,被世代誉为“忠贯金石之良将”的李纲(宋朝观文殿大学士,官至丞相)之五世孙。于公元1176年(宋朝淳熙三年丙甲岁三月十九日辰时)生于江西赣州石城渡。六岁随父奎公(原名燔,宋朝枢密副使)迁福建宁化石壁。在宋朝曾任县令尹等职。时值宋未元初,天下大乱,南迁人流不断。宝殊公促其子外迁,还写了“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延世泽,举祖流芳”十六字交付各子以作留念。他与夫人舍不得离开石壁,坚持留下守其艰苦开创的基业。直到公元1251年76岁时,才被其子木德、火德二公接往福建s上杭瞻养,卒于公元1255年(宋朝宝佑三年乙卯岁),享年80岁。妣潘氏,生六子一女,即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田德,女云姑七娘。
  宝珠公裔孙已繁衍到三十多代,枝繁叶茂,遍及闽、粤、赣、浙、桂、蜀、黔诸省,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欧美诸国,嗣裔甚众,英才辈出,如:宝珠公四子李火德(宋朝大守、节度使、关内侯)、宝珠公第九代裔孙李庭芝(明朝右丞相)、李崇诚(明朝文渊阁大学士、官至丞相)、第十六代裔孙李鲁明(明末兵部尚书)、第十八代裔孙李光地(清朝文华殿大学士,被尊为“一代名相”)等人,业绩辉煌,名垂古史。当今海内外系宝珠公裔孙,为李姓俊杰的政坛要人、将军、科学家、企业家,不胜杖举。
  近几年来,许多旅居海外的宗亲前来参观、考察,寻根敬祖,寄托追思,弘扬祖德。有宗亲们的诚心和努力,独具特色的李氏家庙(宝珠公祠),在修复之后将象一颗璀璨的宝珠,为客家首府、历史文化名城长汀增辉添彩。
龙山巍巍,汀水泱泱,
李氏族裔,源远流长。
尊祖敬宗,祖德弘扬,
客家首府,再创辉煌。
  欢迎您来寻根敬祖。
  恭候您来考察观光。
汀州李氏家庙管理委员会
●倡议修复家庙牌坊
  以下是《修复汀州李氏家庙石牌坊倡议书》内容:
  尊祖敬宗,弘扬祖德。
  汀州文物古迹李氏家庙,地处客家母亲河汀江之畔,历史文化名城长汀五通城门内。又名珠公祠,纪念入汀始祖宝珠公。珠公,原名德,又名大郎,号宝珠,生六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田德。六房后裔,枝繁叶茂,遍及海内外,嗣裔甚众,英才辈出,正是:龙山巍巍,汀水泱泱,李氏族裔,源远流长。
  汀州李氏家庙,是一座府第式客家祠堂,建于清朝嘉庆甲子九年(公元1803年),壬山丙向,座北朝南,砖木结构,风格别致,由石牌坊、下厅、中厅、上厅、后厅、右排横屋组成,门前有余坪,左右一对八、九米高的蟠龙石旗杆(左面龙杆已毁),坪前有双层雕石栏杆(已毁),后厅有花园(已毁),占地面积九百平方米,计有九厅三十六间房间。厅堂建筑古典,全部构架两端雕刻花卉、卷草等图案,上厅两边双排厢房,中间石神龛由整块大石板砌成,雕有各构种图案,下厢房与过路厅相连,中厅单排厢房,各自独立成院,厅堂宽敞,正面以高大的透草博古雕屏六扇同上厅相隔。石牌坊门楼尤为堂皇壮观,独具特色,三座双层如意斗拱,包围着皇敕“恩荣”二字的石匾,四周以狮龙花卉雕饰。横楣额上镌刻“李氏家庙”四个大字,两边雕刻人物图案,下端雕饰双龙双狮戏球,大门两旁有大小石狮立于扁鼓石上,其尾巴分别与横楣两端相连,外侧一对大石鼓(已毁)。有“恩荣”的石牌坊门楼和蟠龙石旗杆,现为长汀独一无二的古建筑物。
  汀州李氏家庙修复理事会,在长汀县有关部门的领导下,进行修复工作,经海内外梓叔鼎力支持,解囊相助,捐资计三万余元,用以拆除厅堂内外的各种搭盖,修复上厅和中厅,历时三年,耗资三万多元,天花板、柱、梁、板壁,油漆一新,旧貌换新颜,基本恢复堂原貌。
  为了把汀州李家庙修复成四处宗亲谒祖的场所,八方宾朋游观光的景点,根据修复的总体规划第三阶段工程要求,当前尚须着手修复石牌坊门楼(包括拆除紧靠石牌坊的私人楼房一幢),重竖蟠龙石旗杆一根,等等,需资金十余万元。为此,敬请在职和离退休的姓干部,每人捐资一百元以上。对乐捐者,按修复理事会的决定,捐资一百元以上者,刻碑留名,伍佰元以上者,个人单独树碑,一仟元以上者,全家单独树碑,一万元以上者,厅堂挂金匾,万古流芳。至今已到位的捐资,按上述规定,其芳名勒石贴金,已树于李氏家庙内,以彰其德。
  我们希望“集宗亲之力,兴祖宗之业”,我们深信,有梓叔们的热情和诚心,定能积腋成裘,共襄美举,全面修复祖祠,为客家首府历史文化名城长汀增辉添彩。
  愿祖宗庇佑你身体健康,全家幸福,财源广进,岁岁平安。
  福建汀州李氏家庙修复理事会启地址:长汀县五通街民主巷二号李氏家庙内
  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李保珠公祖坟纪实
  关于珠公的生平,在李氏史记中刊有《珠公祖坟纪实》一文,其内容如下:
  珠公原名德,号大郎、又名宝珠,生于公元日辰时,出生在江西石城,公元1201年任宋朝副榜职、因宋元兵乱、遂迁居福建宁化石壁,生下火德公五兄弟后,因地峡人多、火德公与妻伍氏迁上杭胜运里丰朗村开基时,珠公给予十六字“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延世泽、举祖流芳”,永作留念。珠公年老时,火德公把珠公接到丰朗同居。珠公卒于公元1255年享年80岁,葬在丰朗榕树坝,庚山甲向,坟形“螃蟹游江”。
  火德公裔孙迁移丰朗后,广东松口贤德公裔孙(据查考贤德公系火德公次子三二郎公改名),把珠公骨骸迁移葬广东松口西面佛子高、手捧金钟形,诗曰:
不到龙牙不到东,
名莹绕结在松哇;
手捧金钟头带帽,
脚踏佛祖坐莲花。
  其坟系松口五大名坟之一,乾山巽向、墓地气势磅礴,既是风景区、又是游览胜地、游人瞻仰络绎不绝。公元1936年松口诒燕楼21代裔孙维元(出任安徽代省长)回乡探亲与松口李氏乡贤合力重修珠公坟地,完工时庆祝了一番,热闹非常,盛况空前。由于形势变迁墓地遭受破坏,公元1985年诒燕楼24代裔孙辉盛从香港回家探亲,捐资1000元,并发动在港裔孙建林捐资1000元由加良、汝海等协助,把坟墓进行维修、现在墓地两旁绿树成荫、祖德绵长、万世流芳。
李氏宗族人闽还有其他几个支脉。
李氏入闽,实际上不止李火德家族这一支。据《漳州府志》载:唐高宗时,泉、潮间蛮獠啸乱,朝廷任命光州固始人陈政,掌管岭南军事,时有偏稗将领132员,随之人闽,而这些将领之中,已有李氏。
另据《燕楼派家谱》载:其先世唐时居燕京东角楼,宋元间,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今属福建泉州)。这就是李氏燕楼派,因做官而迁居福建,成为第三支入闽的李氏宗族。
然而,更多史籍所载的,主要是李火德家族人闽。《崇正同人系谱·氏族篇》载:唐末,有宗室李孟,因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到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台湾《李氏大族谱》载:唐江王李元祥之后李纲,南宋高宗时封相,为天下重望,他的孙子李珠迁住福建宁化。又载,景仙李氏自称“宋邵武李纲之后,再三世而避泉州之安溪”。这几则记载,实际都是说的李火德家族。因为前文已述李纲为77世,李孟为80世,李珠为81世,李火德为82世。
所以,并不是李纲与李孟两支李氏入闽,而是说的同一宗系,即李火德宗系入闽。
只是上文所说的李元祥,据考,是唐宗室的另一支系(据说为唐高祖第二十子),他于唐贞观十一年(637)皇封“闽越江王”,分派入闽时年仅10岁。在他35岁时(662),到福建省永安县大湖乡开基,珠公不属于元祥之后裔,因而作为唐朝宗室的二支后裔,元祥与珠公先后入闽(唐、宋)实则两回事。所以,一共有四支李氏宗族入闽。
前述李珠在宋代迁住福建宁化后,生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其中李火德迁居福建上杭。李火德生有三子,长子朝文(三一郎)这一房,传至庆三郎,迁居福建永定,为湖坑开基祖,再传至孝梓,分居福建平和,其后人仲宗分传福建南靖;仲仪分传福建晋江;仲信分传福建诏安青龙山;仲文分传福建同安兑山保;嘉龙分传福建安溪仙景,并立为各地之开基祖,其后分传广西、江西等地。
火德次子朝宗(三二郎)先移居福建长汀、连城,其后迁住广东嘉应州梅县、广西等地。
火德三子朝美(三三郎),仍住上杭,后人迁往广东程乡、梅县、大埔和江西、浙江等地。
据永舂县《官林李氏七修族谱》载:李唐后裔江王李元祥封于闽越后,其后裔或居南安(今福建南安),或迁尤溪沙县(今福建省内),至18世有一支派徙于永春县(今福建省内)。而卜居官林乡之时间,则迟至明太祖洪武初年,开基祖名祖友。
官林乡旧属福建永春县九十都,今名狮峰。族谱载,官林李氏子孙到台湾去的甚多,至民国十七年(1928)第七次修谱时,见载的赴台子孙已达二百人左右。
综上所述,李氏宗族入闽,以唐朝江王李元祥一支为最早,其次为李伯瑶一支,此后两支则为宋时迁闽的李珠(包括李火德之裔)及元代李善浦的一支。四支李氏宗族入闽,标志着李氏宗族已大规模地深入沿海。福建,这个在李氏宗族迁徙史上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地区,在明。清时期已成为李氏宗族向海外迁徙的基地,大凡今天居台湾及东南亚,甚至远至大洋彼岸的李姓家族,多是当年由福建迁入。寻根问祖,饮水思源,福建把海内外的李姓子孙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高山大河、风波险阻都隔不断他们同宗同源的相思之情。
我有一本李氏传入本村的族谱,但是我现在还没有时间整理和增添。初稿李氏大宗祠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初稿李氏大宗祠
上传于||文档简介
&&李​氏​宗​祠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氏家谱字辈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