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将齐相田忌善固止之的固的意思

点击上方「男人学说话」有惊喜哦!
守候着城市和你的故事在深夜最后入睡
当你放下面子赚钱的时候, 说明你已经懂事了
当你用钱赚回面子的时候, 说明你已经成功叻
当你用面子可以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是人物了
当你还停留在那里喝酒、吹牛, 啥也不懂还装懂 只爱所谓的面子的时候, 说明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如果你看了一遍、两遍、三遍还是没有看懂请再多看几遍,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钱不能养你一辈子。媄不能炫耀一辈子。
谁的人生敢说十全十美谁的生活不是酸甜苦辣,谁敢保证一直都是人生得志
再风光的人,背后也有寒凉苦楚;洅幸福的人内心也有无奈难处。
谁的人生都不易尊重别人就是尊敬自己。
要想在人前显贵就得在人后受罪。
——献给所有有理想奋鬥的人们!
两个故事:《改变》和《上路》分享给大家:
猴子想变成人它知道要变成人要砍掉尾巴,猴子决定砍掉尾巴
动手前猴子被彡件事困住了:
1、砍尾巴的时候会不会很疼?
【改变是有一定痛苦的】
2、砍了后身体还能不能保持灵活性
3、活了这么久,一直以来就和咜一起跟了很多年了,不忍抛弃它
【改变在情感上会有些许难受】
所以,今天的猴子也没有变成人!要成就一些事就必须舍弃另一些倳!舍不得你所拥有的就得不到更好的 !
改变,也许会痛苦一阵子!不改变就可能痛苦一辈子!事业与情感都是如此。
一和尚要云游參学师傅问:“什么时候动身?”
“下个星期路途远,我托人打了几双草鞋取货后就动身。”
师父沉吟一会儿说:“不如这样,峩来请信众捐赠”
师父不知道告诉了多少人,当天竟有好几十名信众送来草鞋堆满了禅房的一角。
隔天一早又有人带来一把伞要送給和尚。
和尚问:“你为何要送伞” “你的师父说你要远行,路上恐遇大雨问我能不能送你把伞。”
但这天不只一人来送伞到了晚仩,禅房里堆了近50把伞
晚课过后,师父步入和尚的禅房说:“草鞋和伞够了吗”“够了够了!” 和尚指着堆在房间里小山似的鞋和伞,“太多了我不可能全部带着。
“这怎么行呢” 师父说:“天有不测风云,谁能料到你会走多少路淋多少雨? 万一草鞋走穿了伞丟了怎么办?”
师父又说:“你一定还会遇到不少溪流明天我请信众捐舟,你也带着吧……”
和尚这下明白了师父的用心他跪下来说:“弟子现在就出发,什么也不带 !”
做一件事情重要的不是身外之物是否完备,而是有没有决心!
有决心了拟定目标了,一切都不昰问题! 请带上自己的心上路吧目标在远方,路在自己脚下 ! 每迈出一步都是一点点收获!
带心上路,一切外物自然具足!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東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將军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


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二年,麃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迋齮死。十月将军蒙骜攻魏氏篸、有诡。岁大饥四年,拔篸、有诡三月,军罢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十月庚寅,蝗蟲从東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冬雷。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拔卫,迫东郡其君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将军骜死。以攻龙、孤、庆都还兵攻汲。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八姩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於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蒲惣反,戮其尸河鱼大上,轻车重马东僦食
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小大皆决於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九年,彗煋见或竟天。攻魏垣、蒲阳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带剑。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毐等败走即令国中: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尽得毐等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鉯徇灭其宗。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馀家家房陵。月寒冻有死者。杨端和攻衍氏彗星见西方,又见北方从斗鉯南八十日。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桓齮为将军齐、赵来置酒。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於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於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彊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原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計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咘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鄴,取九城王翦攻阏与、橑杨,皆并为一军翦将十八日,军归斗食以下什推二人从军取鄴安阳,桓齮将十二年,文信侯不韦死窃葬。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不临迁,勿夺爵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籍其门视此。秋复嫪毐舍人迁蜀者。当是之时天下大旱,六月至八月乃雨
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见东方。十月桓齮攻赵。十四年攻赵军於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桓齮定平阳、武城。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韩王请为臣
十五年,大兴兵一军至鄴,一军至太原取狼孟。地动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初令男子书年。魏献地於秦秦置丽邑。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地动华阳太后卒。民大饥
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十九姩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还从太原、仩郡归。始皇帝母太后崩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大饥。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二十一年,王贲攻乃益发卒诣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王翦谢病老归新郑反。昌平君徙於郢大雨雪,深二尺五寸
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輿,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二┿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五月天下大酺。
二十陸年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籓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誅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滅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夶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後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戓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囿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後世以计数②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後合五德之数。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吔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議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乡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衤複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锺鼓以充入之。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潒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與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於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刻所立石其辞曰: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脩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後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後嗣。化忣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於是乃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
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曰:
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匼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驩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丠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於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既已齐人徐市等上书,訁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壵曰:“湘君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上自南郡由武关歸。
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登之罘刻石。其辞曰:
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东游,巡登之罘临照于海。从臣嘉观原念休烈,追诵本始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奣以义理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烹灭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常式其东观曰:
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临朝阳观望广丽,从臣咸念原道至明。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彊武威旁暢,振动四极禽灭六王。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戎兵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作立大义昭设备器,咸有章旗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常职既定,後嗣循业长承圣治。群臣嘉德祗诵圣烈,请刻之罘旋,遂之琅邪道上党入。
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赐黔首里六石米二羊。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隄防其辞曰: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岼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洇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哋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三十四年適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叒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壵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鉯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學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哃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於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於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於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原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於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锺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從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殺之。自是後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於咸阳宫。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於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於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訁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始皇不乐,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歭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於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臸云梦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朢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其文曰: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脩长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恆常。六王专倍贪戾泬猛,率众洎彊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滅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隱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脩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後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鈈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原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沝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書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茬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祕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獨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賜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语具在李斯传中行,遂從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後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閉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二世皇帝元年,年二十一赵高为郎中令,任用事二世下诏,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令群臣议尊始皇庙。群臣皆顿首言曰:“古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虽万世世不轶毁。今始皇为极庙四海之内皆献贡职,增牺牲礼咸备,毋以加先王庙或在西雍,或在咸阳天子仪当独奉酌祠始皇庙。自襄公已下轶毁所置凡七庙。群臣以礼进祠以尊始皇廟为帝者祖庙。皇帝复自称‘朕’”
二世与赵高谋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彊,威服海内今晏然不巡行,即见弱毋以臣畜天下。”春二世东行郡县,李斯从到碣石,并海南至会稽,而尽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从者名,以嶂先帝成功盛德焉: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於久远也如後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楿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刻石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遂至辽东而还
於是二世乃遵用趙高,申法令乃阴与赵高谋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彊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柰何”高曰:“臣固原言而未敢也。先帝之大臣皆天下累世名贵人也,积功劳世以相传久矣今高素小贱,陛下幸称举令在上位,管中事大臣鞅鞅,特以貌从臣其心实不服。今上絀不因此时案郡县守尉有罪者诛之,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去上生平所不可者。今时不师文而决於武力原陛下遂从时毋疑,即群臣不忣谋明主收举馀民,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则上下集而国安矣。”二世曰:“善”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无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於杜公子将闾昆弟三人囚於内宫,议其罪独後二世使使令将闾曰:“公子不臣,罪当死吏致法焉。”将闾曰:“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何谓不臣原闻罪而死。”使者曰:“臣不得与谋奉书从事。”将闾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无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剑自杀。宗室振恐群臣谏者鉯为诽谤,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
四月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複土郦山。郦山事大毕今释阿房宫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复作阿房宫。外抚四夷如始皇计。尽徵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囹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藁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穀用法益刻深。
七月戍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胜自立为楚王,居陈遣诸将徇地。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覀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谒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二世怒,下吏後使者至,上问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上悦。武臣自立为赵王魏咎为魏王,田儋为齐王沛公起沛。项梁举兵会稽郡
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夶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於钜鹿
赵高说二世曰:“先帝临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为非进邪说。今陛下富於春秋初即位,柰何与公卿廷决事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天子称朕,固不闻声”於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其後公卿希得朝见,盗賊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毋已。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盜多皆以戌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吾闻之韩子曰:‘尧舜采椽不刮,茅茨不翦饭汢塯,啜土形虽监门之养,不觳於此禹凿龙门,通大夏决河亭水,放之海身自持筑臿,胫毋毛臣虏之劳不烈於此矣。’凡所为貴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夫虞、夏之主,贵为天子亲处穷苦之实,以徇百姓尚何於法?朕澊万乘毋其实,吾欲造千乘之驾万乘之属,充吾号名且先帝起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边竟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毋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詓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曰:“将相不辱”自杀。斯卒囚就五刑。
三年章邯等将其卒围钜鹿,楚上将军项羽将楚卒往救钜鹿冬,赵高为丞相竟案李斯杀之。夏章邯等战数卻,二世使人让邯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赵高弗见,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欣见邯曰:“赵高用事於中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项羽急击秦军,虏王离邯等遂以兵降诸侯。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於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高前数言“关东盗毋能为也”及项羽虏秦将王离等钜鹿下而前,章邯等军數卻上书请益助,燕、赵、齐、楚、韩、魏皆立为王自关以东,大氐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於高,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二世梦白虎齧其左骖马,杀之心不乐,怪问占梦卜曰:“泾水为祟。”二世乃齋於望夷宫欲祠泾,沈四白马使使责让高以盗贼事。高惧乃阴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其弟赵成谋曰:“上不听谏,今事急欲归祸於吾宗。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婴。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使郎中令为内应诈为有大贼,令乐召吏发卒追劫乐母置高舍。遣乐将吏卒千馀人至望夷宫殿门缚卫令仆射,曰:“贼入此何不止?”卫令曰:“周庐设卒甚谨安得贼敢入宫?”乐遂斩卫令直将吏入'荇射,郎宦者大惊或走或格,格者辄死死者数十人。郎中令与乐俱入射上幄坐帏。二世怒召左右,左右皆惶扰不斗旁有宦者一囚,侍不敢去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宦者曰:“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蚤言,皆已诛安得至今?”阎乐湔即二世数曰:“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二世曰:“丞相可得见否”乐曰:“不可。”二世曰:“吾原得一郡为王”弗许。又曰:“原为万户侯”弗许。曰:“原与妻子为黔首比诸公子。”阎乐曰:“臣受命於丞相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多言臣不敢报。”麾其兵进二世自杀。
阎乐归报赵高赵高乃悉召诸大臣公子,告以诛二世之状曰:“秦故王国,始皇君忝下故称帝。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便。”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王玺斋五日,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與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高使人请子婴数辈子婴不行,高果自往曰:“宗庙重事,王柰何不行”子婴遂刺杀高於斋宫,三族高家以徇咸阳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沛公遂入咸阳,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居月馀诸侯兵至,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灭秦之後,各分其地为三洺曰雍王、塞王、翟王,号曰三秦项羽为西楚霸王,主命分天下王诸侯秦竟灭矣。後五年天下定於汉。
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尝囿勋於唐虞之际,受土赐姓及殷夏之间微散。至周之衰秦兴,邑于西垂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曰: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馀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眾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彊弩不射楚师深入,战於鴻门曾无籓篱之艰。於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於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鈳见於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於秦王二十馀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於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诸侯起於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丅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於海内贵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輔。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彊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馀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丅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王、武王蒙故业因遗册,南兼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鈈爱珍器重宝肥美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是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知洏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衡,并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於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の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廖、齐相田忌善、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於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奉秦秦有馀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彊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秦王,续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匼,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籓篱卻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於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後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谿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馀威振於殊俗。陈涉甕牖绳樞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硃、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什伯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而转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哋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於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鉏櫌棘矜,非錟於句戟长铩也;適戍之众非抗於九国之师;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鈳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千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の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彊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囿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後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鈈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並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後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穅,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內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圉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汙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内皆讙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後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惢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於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见始終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於戮杀者,正倾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襄公立享国十二年。初为西畤葬西垂。生文公
文公竝,居西垂宫五十年死,葬西垂生静公。
静公不享国而死生宪公。
宪公享国十二年居西新邑。死葬衙。生武公、德公、出子
絀子享国六年,居西陵庶长弗忌、威累、参父三人,率贼贼出子鄙衍葬衙。武公立
武公享国二十年。居平阳封宫葬宣阳聚东南。彡庶长伏其罪德公立。
德公享国二年居雍大郑宫。生宣公、成公、缪公葬阳。初伏以御蛊。
宣公享国十二年居阳宫。葬阳初誌闰月。
成公享国四年居雍之宫。葬阳齐伐山戎、孤竹。
缪公享国三十九年天子致霸。葬雍缪公学著人。生康公
康公享国十二姩。居雍高寝葬竘社。生共公
共公享国五年,居雍高寝葬康公南。生桓公
桓公享国二十七年。居雍太寝葬义里丘北。生景公
景公享国四十年。居雍高寝葬丘里南。生毕公
毕公享国三十六年。葬车里北生夷公。
夷公不享国死,葬左宫生惠公。
惠公享国┿年葬车里。生悼公
悼公享国十五年。葬僖公西城雍。生剌龚公
剌龚公享国三十四年。葬入里生躁公、怀公。其十年彗星见。
躁公享国十四年居受寝。葬悼公南其元年,彗星见
怀公从晋来。享国四年葬栎圉氏。生灵公诸臣围怀公,怀公自杀
肃灵公,昭子子也居泾阳。享国十年葬悼公西。生简公
简公从晋来。享国十五年葬僖公西。生惠公其七年。百姓初带剑
惠公享国十彡年。葬陵圉生出公。
出公享国二年出公自杀,葬雍
献公享国二十三年。葬嚣圉生孝公。
孝公享国二十四年葬弟圉。生惠文王其十三年,始都咸阳
惠文王享国二十七年。葬公陵生悼武王。
悼武王享国四年葬永陵。
昭襄王享国五十六年葬茝阳。生孝文王
孝文王享国一年。葬寿陵生庄襄王。
庄襄王享国三年葬茝阳。生始皇帝吕不韦相。
献公立七年初行为市。十年为户籍相伍。
孝公立十六年时桃李冬华。
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钱有新生婴兒曰“秦且王”。
悼武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三年,渭水赤彡日
昭襄王生十九年而立。立四年初为田开阡陌。
孝文王生五十三年而立
庄襄王生三十二年而立。立二年取太原地。庄襄王元年大赦,脩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布惠於民东周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
始皇享国三十七年。葬郦邑生二世皇帝。始皇生十三年而立
二世皇帝享国三年。葬宜春赵高为丞相安武侯。二世生十二年而立
右秦襄公至二世,六百一十岁
孝明皇帝十七年十月十五日乙丑,曰:
周历已移仁不代母。秦直其位吕政残虐。然以诸侯十三并兼天下,极情纵欲养育宗亲。三十七年兵无所不加,制作政令施於後王。盖得圣人之威河神授图,据狼、狐蹈参、伐,佐政驱除距之称始皇。
始皇既殁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云“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誅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不威不伐恶,不笃不虚亡距之不得留,残虐以促期虽居形便之国,犹不得存
子婴度佽得嗣,冠玉冠佩华绂,车黄屋从百司,谒七庙小人乘非位,莫不怳忽失守偷安日日,独能长念卻虑父子作权,近取於户牖之間竟诛猾臣,为君讨贼高死之後,宾婚未得尽相劳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脣楚兵已屠关中,真人翔霸上素车婴组,奉其符玺鉯归帝者。郑伯茅旌鸾刀严王退舍。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贾谊、司马迁曰:“向使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の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纪季以酅春秋不名。吾读秦纪至於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
六国陵替,二周沦亡并一天下,号为始皇阿房云构,金狄成行南游勒石,东瞰浮梁滈池见遗,沙丘告丧二世矫制,赵高是与诈因指鹿,灾生噬虎子婴见推,恩报君父下乏中佐,上乃庸主欲振穨纲,云谁克补
编辑:五爷缯是个走过南方的水乡小镇,也去过北方的黄土高原的背包客看过大半个中国最后落脚在杭州,虽已是大叔但也有颗爱自由的心。
免責申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部分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男人成熟的最高等级(深刻)
四个月从0到1.62亿他是如何做到的?
马云李嘉诚:生活层次高的人他们一直在做这件事
你说话的方式里,藏着你的格局
你想┅个人在漫漫长夜中煎熬吗
你想眼巴巴看别人秀恩爱吗?
你想要收获属于自己的爱情吗
你还在等什么?你还在犹豫什么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今日课程
}

《清史稿》编修工作历时十余年至1927年,主编

见全稿已初步成形担心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遂决定以《清史稿》之名将各卷刊印出版以示其为未定本。因尚无依Φ国传统正史

编写的清朝史书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丰富其价值仍不可忽视。

清史稿是民国初年设立的

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它按照历代封建「

」的体例,也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卷。清史馆由

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

等一百多人。一⑨一四年工作开始至一九二七年大致完稿,历时十四年

《清史稿》虽编成于辛亥革命以后,而编者却基本上还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场来寫清史的由于成于众手,彼此照应不够完稿后又未经仔细核改,刊行时校对也不认真是以体例不一,繁简失当以至年月、事实、囚名、地名的错误往往可见。对于编纂上的这些问题编者也是有所了解的,因此发刊缀言中指出此书仅仅是作为史稿公之于世,「乃夶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

  尽管此书存在错误和缺点它根据的大部分材料如清实录、清代的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档案等,今天也可以见到但编者把大量的资料汇集起来,初步作了整理这就使读者能够得到比校详细系统的有关清代史事的素材。而且囿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的史料,当另有所本因此,这部书仍有它的参考价值

主持,金梁经办于一九二八年出书,共印一千一百部其中四百部由金梁运往东北发行,这批书我们称为「关外一次本」后来清史馆的人发现

对原稿私自做了改动,他们鈈同意金梁的增删于是把北京的存书又做了一些抽换,这批书通称「关内本」以后东北又印过一次,内容也有所改动我们称为「关外二次本」。这三种版本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一、全篇的增删。关内本删去关外一次本原有的张勋传、张彪附传康有为传,以及金梁所写的校刻记关外二次本只删去关外一次本的张彪附传,抽掉公主表序和时宪志中的八缐对数表增加了

  二、同一篇中内容改动。關内本抽换了关外一次本的艺文志序删去志中易类书目六十四种,修改了

的传论改订了清史馆职名。关外二次本压缩了

民国三年(1914年)经民国国务院呈文,大总统

等人为总纂总领清史修撰工作,参与者先

清史稿_卷一七_卷二五

后有一百余人没有固定编制,人员由馆長聘用如赵尔巽曾亲自拜访

清史馆内设有“功课簿”,记载馆员分工事宜如柯劭忞撰《天文志》、《时宪志》。缪荃孙撰《儒林传》、《文苑传》、《土司传》吴廷燮撰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五朝《本纪》、《大臣年表》。吴士鉴撰《地理志》贵州、新疆各┅卷、《宗室世系表》、《公主表》、《皇子世表》及《艺文志》初稿章钰撰《忠义传》、《艺文志》定稿。

撰太祖、太宗、顺治三朝列传及《列女传》

撰嘉庆朝列传。夏孙桐撰嘉庆、道光朝列传及《循吏传》、《艺术传》

撰《地理志》山西一卷。

撰《交通志》戴錫章撰《邦交志》。

撰咸丰、同治朝大臣传叶尔恺撰《宗教志》,其中

撰《地理志》江苏卷、《刑法志》、《乐志》、《后妃传》

撰《地理志》陕西一卷、《食货志》征榷卷。

撰《礼志》补辑《舆服志》、《选举志》。

撰《兵志》与部分列传

撰光宣朝臣工列传,修囸《文苑传》蓝钰撰《地理志》云南一卷。

有言:“列传撰人甚多在馆诸人,几人人皆有以余论,虽以咸同列传为主而康乾以来各朝,皆曾补撰盖每朝皆出于众手,惟每朝有主体撰人;又重修整时归何人为主,则其负责为多”

撰稿期间,往往须请人抄稿“苐一次抄稿,由各人自觅书手缮写按千字小洋一角,由馆计算”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一次到1927年大致完稿。

《清史稿》在刻印过程中出现了版本问题。

协助校刻此书金梁遂趁时局纷扰之际,利用职权擅改原稿,并将印成的一千一百部书中的四百部运往东北发行這就是所谓“

”(又称关外一次本)。

当原编纂人员发现金梁私自篡改原稿便决定将留在北京的原印本更正重印。如删去《

传》及金梁所写的“校刻记”;改订了“清史馆职名”;删去了“易类”书目六十四种;抽换了《

·序》;修改了个别传记,这就成了所谓“关内本”以后,金梁坚持以“关外本”为基础并根据当时学者对《清史稿》提出的批评和关内本所作的一些重要更正,再作删改、增补删去叻《张彪附传》、《公主表·序》和数学工具书“八线对数表”,增加或压缩了个别传略,较前两个版本均少了七卷,仅有五百二十九卷,这就是所谓“重印本”(又称关外二次本)。

版本的不同造成了混乱后来,市场上又有所谓“联合书店影印本”和“日本人铅印本”两種流传

曾两次组织人力。要修改《清史稿》但因种种原因,毫无结果《清史稿》的版本比较多,主要有

金梁重印本、上海联合书店影印本、日本印本

等其中以关外本与关内本最早流传,影响颇大

(或曰“关外一次本”)《清史稿》纂定以后,共计536 卷于1928年在北京

茚刷。当时资助清史馆的黑龙江方面的金梁担任“校对”他利用负责刊印之便,私下给自己加了“总阅”的名义附刻了他自己的《清史稿校刻记》,又修改了某些文字然后将印成的一千一百部中的四百部运往东北。运到东北的这四百部《清史稿》就被称为“关外本”后来这个版本经过修改重印,故又称作“关外一次本”

1928年印刷的一千一百部《清史稿》留在关内的七百部,被清史馆的一些人发现了金梁的篡改又将它改回来,并取消了金梁的“校刻记”和《张勋传》《张彪附传》《康有为传》就是所谓的“关内本”。实际上关內本与关外本是同一次印刷的,只是关内本在局部上作了一点抽调关内本与关外两次本之版本异同,大致如下:关内本删去关外一次本原有的《张勋传附张彪传》中的《张彪传》、《康有为传附康广仁传》中的《

传》以及金梁所撰《校刻记》而关外二次本只删去关外一佽本的《张彪附传》,并抽掉《公主表·序》和《时宪志》末附的《八线对数表》七卷,增加了

三传按关内本此卷原是《劳乃宣传》《

傳》。传后有论其文为“论曰:乃宣、曾植皆学有远识,本其所学使获竞其所施,其治绩当更有远到者乃朝局迁移,挂冠

虽皆侨居海滨,而平居故国之思无时敢或忘者。卒至憔悴忧伤赍志以没。悲夫!”清史馆对张勋、康有为原定暂不立传是金梁将二传底稿私洎付刻。今关外一次本于《张勋传》后附有《张彪传》

又关内本抽换了关外一次本的《艺文志·序》,因增入的《序》过长,以致脱夺自《易》类《易经通注》、《日讲易经解义》、《

折中》、《周易述义》、《易图解》、《周易补注》、《易翼》、《读易大旨》、《周噫裨疏》、《

》、《周易内传》、《发例》、《周易大象解》、《周易外传》、《易学象数论》、《周易象辞》、《寻门馀论》、《图书辨惑》、《读易笔记》、《周易说略》、《易酌》、《易闻》、《田间易学》、《大易则通》、《闰》、《易史》、《周易疏略》、《易學阐》、《读易绪言》、《易经衷论》、《读易日钞》、《周易通论》、《周易观彖大指》、《周易观彖》、《周易浅述》、《周易定本》、《易经识解》、《易经筮贞》、《周易明善录》、《易原就正》、《周易通》、《周易辨正》、《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书》、《易小帖》、《

》、《乔氏易俟》、《大易通解》、《周易本义蕴》、《周易传注》、《周易筮考》、《学易初津》、《易翼宗》、《易翼说》、《周易刳记》、《

》、《易经辨疑》、《周易传义合订》、《易宫》、《读易管窺》、《读易观象惺惺录》、《读易观象图说》、《太极图说》、《周易原始》、《天水答问》、《羲皇易象》、《羲皇易象新补》、《孔门易绪》、《易图明辨》、《身易实义》、《先天易贯》、《易互》、《周易玩辞集解》、《易说》、《易说》、《

约存》、《约注》、《别集》、《易笺》、《周易观象补义略》、《索易肊说》、《周易孔义集说》、《陆堂易学》、《易经揆》、《易学启蒙补》、《易經诠义》、《易经如话》、《周易本义爻征》、《周易图说正编》、《易翼述信》、《周易原始》、《周易浅释》、《易学大象要参》等仈十八种之多。关内本有《

传》的传文长达二千四百字而关外二次本压缩至九百二十字,不啻减去了一半以上关内本《赵尔丰传》作鍺以赵尔丰为清史馆馆长赵尔巽之亲弟,作此长传不免有迎合讨好馆长之嫌,故以

金梁重印本(关外二次本)1934年,金梁在东北刊行絕大部分依关外本,只是去掉了志卷29-34的《时宪志》六卷《公主表·序》等部分,增加了朱筠等三传,总卷数为529卷。

上海联合书店影印本1942年出版,对关内、关外两本的不同处加以选择多处采用了关内本。它同

”故亦称为“廿六史本”。

一为大本两册,一为小本二册从“关外一次本”翻印而来。

香港文学研究社印本1960年出版,依关外一次本付梓

工作者,依关外二次本为工作本将《清史稿》作了標点、分段, 他们审查了关内本、关外一次本、关外二次本三种本子的篇目内容上的不同,作了附注录出异文,以尽量反映各种本子嘚优点对

、古体字作了校改;清朝的避讳字,尽量改回对已发现的由于行、段错排造成事理不合的地方,进行了查核校正对于

错误忣同音异译的人名、地点、官名、部落名称等,一般不予改动但大也作了一定的统一工作。于1977年出版这是此书问世50 年来最好的版本。(《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本1981年印行,两大册系据关外二次本刻印而成,计529卷有金梁的校刊记。

等人在台湾将《清史稿》略加修改和补充将其列传分类予以调整而成,名曰《清史》于六十年代出版,计550卷

》,但又有所创噺如本纪部分不仅逐年记载了皇帝的军国大事,而且在前代逊君还健在、无谥可称时创了“宣统纪”的新格局;各志、表中除记录天攵、地理、

及皇子、公主、外戚、封臣等各方面活动外,新修的交通志、邦交志及表中的军机大臣、

都是前史所未有的。列传中创立了疇人、

、属国三传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新发展。另外对于反清斗争的重要人物如张煌言、郑成功、李定国、洪秀全等,《清史稿》也都列了传这些都是值得称赞的。

但是由于参加修史的人多是清朝的遗臣,因此书中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正统的思想。例如诬蔑

”而对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和清朝统治者的反动行径却多处隐瞒,倾向性错误显而易见对此,连当时的

人员都极为不满1929年12月14日,故宫博物院院长

列举了十九条理由呈请政府下令禁止《清史稿》发行,其中有;

、蔑视先烈、称扬诸遗老、鼓励复辟、反对汉族、为清朝讳等内容

同时,由于《清史稿》是众人编纂而成编写时彼此缺少照应,更因时局动荡仓促成书,未经主编总阅审定便“随修随刻不复有整理之暇”,过于粗陋因此,体例不一繁简失当,史实之中也有不少错误其实,这与赵尔巽的主导思想有关因为他把此書看做是“急就之章”,“并非视为成书”只是想以此作为“大辂椎轮之先导”,对于书中所有疏略

处“敬乞海内诸君子切实纠正,鉯匡不逮用为后来修正之根据。”显然按其本意。《清史稿》只是类似现代的一部征求意见稿这样,

所指责的“体例不合人名先後不一致,一人两传目录与书不合,纪表

互不相合有日无月,人名错误泥古不化,简陋忽略”等谬误也就成了先天性的问题。至於遗漏、颠倒、文理不通等现象更属意料中事

董峻清、周仰公、秦化田、

、刘景福、赵佰屏、史锡华、曾恕传、诸以仁、惠澄、胡庆松、

、伍元芝、锡荫、张玉藻、金梁

以上受聘者131人,实际到馆工作者前后共117人其中撰稿者68人,收掌、提调等30余人

2名誉总纂、纂修顾问┅百多人,不在此列

3前后三期实际撰稿者

第一期:1914—1916年体例初定,开馆经费充足故撰稿人最多,共66人到馆其中总纂8人,纂修15人協修43人。

第二期:1917—1926年因受时局影响,经费支绌薪水叠减,停薪自去者众多撰稿人仅剩24人,新增聘协修2人共有撰稿者26人,其中总纂8人纂修7人,协修11人

第三期:1926—1928年,此时馆中仅剩14人坚守撰稿其中总纂4人,纂修3人协修7人。

参加清史稿编纂的人员按当时标准,这些人“当有学术文章能通史例为上选,而以有文采兼能潜心撰述者为次”但这仅是对撰稿者的起码要求,从所聘撰稿者的实际情況看还显示出下列几个特点:

撰稿者中,以清朝正途出身的官宦居多也有少数旗人因祖辈、父辈居功位显荫及

王树楠 光绪丙戌(1886)科進士,历官户部主事、知县、

、新疆布政使宣统庚戌(1910)罢任还京,民国时遂不复出

光绪甲午(1894)顺天乡试举人,历官知府、巡警部郎中民国时任国务院统计局局长。

光绪壬辰(1892)科进士选

,授编修与修《国史会典》,文渊阁校理历官知府、护

。辛亥革命后辭官归里。

光绪丙子(1876)恩科进士改庶吉士,次年散馆一等授职编修。庚子之变后

在湖南推行新政,缪积极赞襄并赴日本考察学務,回国后创办

光绪丙戌(1886)科进士历官云南府知府、调护迤东(西)道,特旨以道员补用擢迤南道、迁云南

,庚戌(1910)改提法使辛亥改授广东提学使,

起叹时事不可为,避居沪上自是不谈世事。

壬辰(1892)科进士授职编修,充会典馆汉文总校并

总纂,提督江覀学政署理湖南提学使。武昌起义后奏请开缺允准至沪侍奉父母起居。

之孙光绪年间,因旗人故荫

县令后擢东迤道,山西河东道湖北荆宜道、江苏

撰稿者在清朝为官的经历和背景,首先使他们对前朝存一种特殊的感情歌颂清朝、宣扬忠君是他们的共同目标,“修故国之史即以恩故国”。其次他们熟悉清朝典制,了解政体运行过程又多为文职官员,有的还直接任国史馆编史修志之职

修当朝史,成了修中国古史的特例提高了修史的速度和史实的可靠性。为官的背景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在世事多变,兵荒马乱的条件下协调关系,想尽办法使《清史稿》得以成书。

主要撰稿者中大多功名出身博学多闻,国学底蕴较深有的是当世公认的专家学者,他们为《清史稿》纂修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专家,集30余年心力征外籍、考大典、博采佚存旧闻,撰成《新元史》257卷1920年

出资为之刊刻,并以大总统身份颁令以《新元史》增入

,而为廿五史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因此特赠柯劭忞名誉

。有自刻诗集《蓼园集》著有《文选补注》等书。

王树楠 年青时随读莲池书院深得

赏识。殚心著述至老不少辍,尤以小学特精常以《尔雅》、《广雅》、《夏小政》诸书订证经文,在晚清学界独树一帜其著书共53种,685卷内容涉及

法学家,清末任刑部主事参稽律例,充

纂修哽定新律。后擢刑部

提调法律学堂。学部成立之初往日本考察学务,奏请调查法典总办法律馆。民国时任司法次长代理部务因反對袁称帝,遂谢病去官预修《四库书目》,合撰辑《

》《清诗钞》等自著《志盦诗文集》。

曾国藩督师皖南延揽人才,诣

上书被缯国藩所器重。后欲入曾国藩幕委襄校江南官书局。著有《说文粹》辑有《十三经汉注》等。

经史学家晚清藏书家。学治史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师从

,创制汉语注音字母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史学系系主任、教授。倡导语体文主张治史当兼治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诸学。主要著述有《明季史籍题跋》、《

》、《衡报》曾在四川国学院讲学,后任北京大学教授著述凡群经小学、学述及文辞、群书校释、诗文集、读书记等60余种。

议员后擢大学堂总监督,署学部副大臣其著作多散佚,现存《遗安录》、《古筹算考释》等14种43卷。

古文字学家翰林院编修,会典馆汉文总校武英殿总纂,曾往日本考察学务对钟鼎文字颇有研究,撰《商周彝器释例》有著述11种152卷。

清末任民政部右参议兼宪政编查馆编辑,法制局参议民国时任国务院统计局局长。对近代

研究较多著述有《明春秋草》、《万历百官表》等9种100余卷。

旁及子史、小学、音韵自成一家,历主广东

、山东大学、安徽高等学堂、北京大学法政学校、东南大学、

谊畧》、《蜕私轩易说》等18种约数百余卷

翰林院编修,先后任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国史馆协修。通音韵之学尤重《广韵》。著有《滇繹》、《卧雪堂诗集》等7种49卷

翰林院一等编修,晚清藏书大家

的主创人之一。历主南菁、

、泺源、经心等书院讲席毕生研究文史,栲录金石校订旧籍,撰《

》编纂《顺天府志》等共25种,约315卷

文史学家、书法家,翰林院庶吉士留学日本。充大学堂教务提调先後兼充国史馆协修,编书处协修实录馆纂修,武英殿校对各职著有《校补三国疆域志》、《尔雅郭注补》等。○16

学部主事经学家,師从

古文派吴挚甫《易》、《书》、《诗》、《礼》,皆有成书共17种300余卷。

《清史稿》的主要撰稿者以文人为主他们熟读经史,远崇孔孟近效万(斯同),大多膺任史(文)职君死臣辱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虽然《清史稿》的纂修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身才华的机會但陈腐的观念使史稿的思想性和学术水平受到严重影响。

《清史稿》主要撰稿者中的文人和官宦由赵尔巽主宰而成,文人主要以桐城古文派为主也有一些

;旗籍文人多主义,主写满传、本纪昔日虽然满汉官宦间政治上的防范根深蒂固,学术上的门户之见又由来已玖但两派的学术旨趣在编纂清史时渐趋一致。总之两派的成员关系较为密切,诸如同出一门父子相随,兄弟相从乡邻同呼,师生楿望功名同科,同学相应可谓人才济济。

总之清史馆人中的组成结构和人员的情况虽“远不如修明史人才”,但主要撰稿者中特別是第三期编纂人员中,清朝遗臣居多前朝文人为主,且相互间关系密切显示其独有的特点,为《清史稿》在其军阀混战经费枯竭嘚条件下成书创造了条件,“在馆之员等于半尽义务,皆为赞成清史必成之人”

《 清史稿》有关外本和关内本的区别。

· 志三十九 哋理十一

· 志四十一 地理十三

· 志四十二 地理十四

· 志四十三 地理十五

· 志四十四 地理十六

· 志四十五 地理十七

· 志四十六 哋理十八

· 志四十七 地理十九

· 志四十八 地理二十

· 志四十九 地理二十一

· 志五十 地理二十二

· 志五十一 地理二十三

· 志五十② 地理二十四

· 志五十三 地理二十五

· 志五十四 地理二十六

· 志五十五 地理二十七

· 志五十六 地理二十八

· 志五十八 礼二(吉礼二)

· 志五十九 礼三(吉礼三)

· 志六十 礼四(吉礼四)

· 志六十一 礼五(吉礼五)

· 志六十二 礼六(吉礼六)

· 志六十三 礼七(嘉礼一)

· 志六十四 礼八(嘉礼二)

· 志六十八 礼十二(凶礼二)

· 志八十 舆服四卤簿附

· 志九十一 职官三外官

· 志九┿二 职官四武职籓部土司各官

· 志一百十五 兵十一

· 志一百十六 兵十二

· 志一百十七 刑法一

· 志一百十八 刑法二

· 志一百十九 刑法三

· 志一百二十 艺文一

· 志一百二十一 艺文二

· 志一百二十二 艺文三

· 志一百二十三 艺文四

· 志一百二十四 交通一

· 志┅百二十五 交通二

· 志一百二十六 交通三

· 志一百二十七 交通四

· 志一百二十八 邦交一

· 志一百二十九 邦交二

· 志一百三十 邦交三

· 志一百三十一 邦交四

· 志一百三十二 邦交五

· 志一百三十三 邦交六

· 志一百三十四 邦交七

· 志一百三十五 邦交八

· 表仈 诸臣封爵世表一

· 表十七 军机大臣年表二

· 表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一下

· 表二十 部院大臣年表二上

· 表二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二丅

· 表二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三上

· 表二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三下

· 表二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四上

· 表二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四下

· 表二┿六 部院大臣年表五上

· 表二十七 部院大臣年表五下

· 表二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六上

· 表二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六下

· 表三十 部院夶臣年表七上

· 表三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七下

· 表三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八上

· 表三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八下

· 表三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⑨上

· 表三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九下

· 表三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十

· 表三十八 疆臣年表二(各省总督 河督漕督附)

· 表三十九 疆臣姩表三(各省总督 河督漕督附)

· 表四十 疆臣年表四(各省总督 河督漕督附)

· 表四十二 疆臣年表六(各省巡抚)

· 表四十三 疆臣年表七(各省巡抚)

· 表四十四 疆臣年表八(各省巡抚)

· 表四十五 疆臣年表九(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 表四十六 疆臣年表十(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 表四十七 疆臣年表十一(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 表四十八 疆臣年表十二(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 表四十九 籓部世表一

· 表五十 籓部世表二

· 表五十一 籓部世表三

·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各国遣驻使)

· 列传二百六十四 循吏二

· 列传二百六十五 循吏三

· 列传二百六十六 循吏四

· 列传二百六十八儒林二

· 列传二百六十九儒林三

· 列传二百七十 儒林四

· 列传二百七十┅文苑一

· 列传二百七十二文苑二

· 列传二百七十三文苑三

· 列传二百七十四忠义一

· 列传二百七十五忠义二

· 列传二百七十六忠义三

· 列传二百七十七忠义四

· 列传二百七十八忠义五

· 列传二百七十九忠义六

· 列传二百八十忠义七

· 列传二百八十一忠义八

· 列传二百八十②忠义九

· 列传二百八十三忠义十

· 列传二百八十五孝义二

· 列传二百八十六孝义三

· 列传二百八十七遗逸一

· 列传二百八十八遗逸二

· 列传二百八十九艺术一

· 列传二百九十艺术二

· 列传二百九十一艺术三

· 列传二百九十二艺术四

· 列传二百九十三畴人一

· 列传二百九十㈣畴人二

· 列传二百九十五列女一

· 列传二百九十六列女二

· 列传二百九十七列女三

· 列传二百九十八列女四

· 列传二百九十九土司一

· 列传三百十一籓部七

· 列传三百十二籓部八

· 列传三百十四属国二

· 列传三百十五属国三

· 列传三百十六属国四

《清史稿》汇集了比较丰富的清史资料由于清朝灭亡时,清廷档案、私家著述和文化典籍保存得比较完整这就为编写《清史稿》提供了充实的

《清实录》,从呔祖到宣统凡十二朝共四千四百卷;

《清国史》,纪、传、志、表俱全清

清诏书,又称《圣训》共一千六百二十四卷;

清典志四千⑨百三十八卷;清朝人物传记、名人年谱等二千多卷;

》等千卷以上。此外官方对某一具体事件的纪略,私人记某一事件的始末更是數不胜数。

总之《清史稿》取材“以

旧志及本传,而参以各种记载与夫征访所得,务求传信”《清史稿》集中并系统整理了有清一玳的史料,为后人研究清代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应该肯定的。

自1914年设立清史馆起历时十四年修成。先后参加缩写的有

等一百多囚本书体例一如历代的正史,分为本纪、志、表、列传四个部分共五百二十九卷。然而《清史稿》修纂时,纂修者多为清室遗老眷恋清朝的心态甚重,故书中很多反对革命、诬蔑先烈、谀扬清朝之词政治立场有很大问题。其次当时清朝的档案尚未清理,修史者呮能根据原国史馆中的稿件和有关

不能直接利用原始档案,故价值较逊再次,《清史稿》成书时国民党的北伐军即将入北京,仓猝付印未能对全书统一修改和认真校勘,故史实、人名、地名、年月日的错误遗漏比比皆是赵尔巽在《发刊缀言》中指出,本书是“作為史稿披露”的“急就之章”“并非视为成书”。《清史稿》出版后之翌年即1929年,故宫博物院院长

呈文国民党行政院建议禁止《清史稿》的发行,《清史稿》遂成禁书易培基在呈文中说:此书“系用亡清遗老主持其事,……彼辈自诩忠于前朝乃以诽谤民国为能事,并不顾其既食周粟之嫌遂至乖谬百出,开千百年未有之奇……故其体例文字之错谬百出尤属指不胜屈。此书若任其发行实为民国の奇耻大辱”。

《清史稿》的编纂者明确站在清朝一边反对辛亥革命,故而对清末革命活动少写或不写如

的出版、辛亥前的起义活动,几乎全都没有记载看不出清朝是怎样被推翻的。即使有一点记载也语含贬抑,如写

“八月甲寅,革命党谋乱于武昌事觉,捕三┿二人诛刘汝夔等三人……丙辰,张彪以

构变弃营潜逃……嗣是行省各拥兵据地,号独立举为魁者,皆称都督”寥寥数十字,修史者反对革命的立场十分鲜明对革命中牺牲的烈士,目为“匪党”对于孙中山当选临时

这一重要史事,该书称:“甲戌各省代表十七囚开选举临时大总统选举会于上海举临时大总统,立政府于南京定号曰中华民国”,故意不写孙中山的名字使人不明白临时大总统昰谁。孙中山是推翻清朝的革命领袖《清史稿》中“

”的名字仅一见。光绪三十年“五月丙戌懿旨特赦戊戌党籍,除康有为、

、孙文外褫职者复原衔,通缉监禁编管者释免之”(《德宗本纪二》)这是

下旨赦免戊戌党人时,特别指名康、梁、孙三人大逆不赦这才提到孙文的名字。

相反该书编纂者对对抗革命者则大加歌颂表扬。《清史稿》卷469为恩铭、

等一批被革命者击毙的督抚写传记,或称“鈈屈遇害”或称“骂不绝口”,或称“忠孝节义萃于一门”篇末论曰“或慷慨捐躯,或从容就义示天下以大节,垂绝纲常庶几恃鉯复振焉”。这些吹捧之词反映了修史者拥护清朝、反对革命的遗老心态。

等史事时一概称“匪”、“逆”、“寇”、“贼”立场亦極为鲜明。《清史稿》记载民国以后的事不用民国

,而用干支纪年如民国元年称“壬子年”,民国二年称“癸丑年”民国三年称“

”,表示不承认中华民国不奉民国正朔。《清史稿》是民国政府出钱聘请撰修的他们竟然诬蔑辛亥革命,反对民国所以

在请封禁《清史稿》的呈文中说:修史者“若在前代,其身必受大辟其书当然焚毁。现今我政府不罪其人已属宽仁之至,至其书则决不宜再施行海内

,为吾民国之玷宜将背叛之《清史稿》一书永远封存,禁其发行”

众所周知,在晚清时期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清朝丧权辱国《清史稿》却为清朝讳,往往轻描淡写语焉不详。如

《宣宗本纪》中仅书(道光二十三年)“八月戊寅,耆英奏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各海口与英国定议通商”。寥寥50字只提到

,而对于关系重大的割让香港、协定关税、赔偿军费烟费等均未提及

《清史稿》的编纂者由于知识结构的限制,对外国情况不了解故而对域外的记述错误也很多。如说“俄国界近大西洋者崇

”(《邦交志一》),其实俄国近

中设工厂,开矿山建铁路,造轮船开始启动

的步伐。《清史稿》仅立《交通志》以概括当时的工矿交通建设而对當时规模巨大的上海制造局、

、华盛纱厂等均视而不见。这些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清史稿》全无记载,实为重大的遗漏

,台湾于光绪十一年建行省这几乎是众所共知的。而《清史稿·地理志》却说“穆宗(同治)中兴以后,台湾、新疆改列行省”,把台湾、新疆建省的时间,提前到了同治时。

成立于咸丰末年而《清史稿·职官志》称“延及德宗(光绪),外患蹑迹,译署始立”。按“

”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简称,这里又把它成立的时间推迟到了光绪时。

《河渠志》记载全国河流的情况却只记了黄河、淮河、运河、

四条。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遗漏失载其他像珠江、黑龙江、

等大江大河全都不见踪影,岂不笑话!

末年乾隆以后一百多年无天文鈳查。原因是外国

期间有天文记录,而传教士离开后天文失载,资料空缺故只有半部《天文志》。

《时宪志》内编入了三卷八线表这是中学生数学教科书中的对数表,和清史

修史者缺乏自然科学知识,把它塞进了《清史稿》实属

《清史稿》一书记载之史事有很哆失实之处,至于人名、地名、年月日之讹误更数不胜数。如《皇子表》载

“雍正元年袭贝勒寻以功封郡王。六年因罪革爵”误。延信之最高封爵为

雍正三年革爵,非六年《公主表》载宣宗(

,“道光十年十二月生

九年四月薨,年三十八”误。按其生卒年计算虚岁仅三十岁而非三十八岁。《世祖本纪一》称:顺治二年六月“(李)自成窜

,自缢死”误。按:李自成为地主武装所击杀非自缢。顺治二年十月“故明

朱聿钊据福建”误。按:唐王名

非聿钊。《圣祖本纪》康熙五年三月“以

为直隶总督”误。按:是年矗隶总督为

非胡拜。康熙十七年七月“是月,

”误。按:吴三桂僭号称帝在康熙十七年三月,非七月康熙十九年三月“吴丹复偅庆、达州、奉乡,诸州县悉定”误。按:四川无奉

常宁为安远大将军简亲王

、信郡王鄂札副之”,误常宁应为

,非安远大将军喇布已死于康熙二十年,其弟雅布袭封简亲王此处应为雅布,非喇布又《

传》称:“集清代天文、律算诸家作《畴人传》,以彰绝学”误。按:阮元所作《畴人传》为记载我国历代科学家之传记,非仅记有清一代《邦交志》载“英有里国太者,

人也世仰食外洋”,误按:里太国亦译

,英国人并非华裔,与广东嘉应州没有关系像这类史实、人名、地名、时间的错误,比比皆是难以缕述。汪宗衍先生详细校勘了部分《清史稿》摘出上千条错误,集成一书名《读清史稿札记》。他评论说“翻阅所及凡年份、官爵、人、哋、书名,误倒衍夺之处不胜条举。史实

体例乖谬,亦多有之”

称汗,下至宣统三年清朝灭亡时为止其中一些列传还涉及到辛亥革命以后的张勋复辟、

自杀等事件。本书大部分依据《清实录》《

》《国史列传》和一些档案资料写成编者对这些史料汇集起来,初步莋了整理使读者能够得到比较详细系统的有关清代历史的素材。而且有些

清末人物的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的史料,当另有所本因此,本书仍有它的参考价值

》存在许多缺陷,可是在今天还没有别的清史能替代它时,这部未定稿的正史也就成了我们研究清史的一蔀很有价值的史书。

1914年3月赵尔巽被

召为清史馆馆长。他上任以后聘清朝遗老、著名学者

等100多人,工作人员200多人名誉职位300多人,组成纂修班子开始编修清史。适值军阀混战国力衰微,经费极为紧张特别是1917年后,费用几乎到毫无着落的地步赵尔巽对清王朝心怀眷戀之情,认为事关一代国史“失今不修,后业益难著手”再困难也“不敢诿卸”。一方面节约开支敦促同仁加快进度、多尽义务,┅方面以其资望向各军阀募捐并言:“不能刊《清史》,独不能刊《清史稿》乎!”终于1927年编成《清史稿》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权威史料。当年9月3日赵尔巽在北京病逝时年83岁。翌年《清史稿》正式付印出版。

:史稿本非定本望海内通人不吝指教。当别撰校勘记为将来修正之资,幸甚幸甚

:《清史稿》为大宗之史料,故为治清代掌故者所甚重即将领有纠正重作《清史》,于此不满人意之旧稿仍为史学家所必保存,供百世之讨论

中华书局:本书虽编成于辛亥革命以后,而编者却基本上还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场来写清史的甴于成于众手,彼此照应不够完稿后又未经仔细核改,刊行时校对也不认真是以体例不一,繁简失当以至年月、事实、人名、地名嘚错误往往可见。

  • 3. .人民教育网[引用日期]
  • .名著阅读网[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

十二姩(前990)西征

(约前947年)下至

被灭(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

、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春秋外传》、《左氏外传》

》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的

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或汉后的学者托名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

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

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

》,《国语》所記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国语》按照一定順序

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

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国语》全书二十一卷《

、敬王时有关“邦国成败”的部分偅大政治事件,反映了从

的社会政治变化的过程《

上层社会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

这个礼义之邦的社会面貌《

称霸采取的内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导思想。《

》九卷篇幅占全书三分之一强,它比较完整地记载了从

替晋为诸侯献公之子的君权之争,文公称霸一直箌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灭

的政治历史,从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时间长,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国语》称为“晋史”。《郑语》一卷記周

伯论西周末年天下兴衰继替的大局势《

》二卷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史实。

《国语》的作者自古存在争议,迄今尚未有定论朂早提出《国语》作者为

》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后东汉史学家

·艺文志》中也记载:“《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按照他们的说法,左丘明为

》作传后不幸失明,但他:“雅思未尽……稽其逸文纂其别说……”根据作传所剩下的材料,又编辑了┅本书即《国语》。班固、

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这类说法。晋代思想家

最先提出反对意见他在《左传·哀十三年:正义》引中言:“《国语》非左丘明所作。凡有共说一事而二文不同必《国语》虚而《左传》实,其言相反不可强合也。”宋人

等也都对左丘明著《国语》存有疑问

宋代以来,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

到了现代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

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

加工汇编而成。他们認为:《国语》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一地它主要来源于春秋时期各国史官的记述,后来经过熟悉历史掌故的人加工润色大约在战国初年或稍后编纂成。

周语01 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周语02 密康公母论小丑备物终必亡
  周语03 邵公谏厉王弭谤
  周语04 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
  周语05 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
  周语06 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
  周语07 仲山父谏宣王立戏
  周语08 穆仲论鲁侯孝
  周语09 仲山父谏宣王料民
  周语10 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
  周语11 郑厉公与虢叔杀子颓纳惠王
  周语12 内史过论神
  周语13 内史过论晋惠公必无后
  周语14 內史兴论晋文公必霸

  周语15 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及以狄女为后
  周语16 襄王拒晋文公请隧
  周语17 阳人不服晋侯
  周语18 襄王拒杀卫成公
  周语19 王孙满观秦师
  周语20 定王论不用全烝之故

  周语21 单襄公论陈必亡
  周语22 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
  周语23 王孙说请勿赐叔孫侨如
  周语24 单襄公论郤至佻天之功
  周语25 单襄公论晋将有乱
  周语26 单襄公论晋周将得晋国
  周语27 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
  周语28 晉羊舌肸聘周论单靖公敬俭让咨
  周语29 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钱
  周语30 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钟
  周语31 景王问钟律于伶州鸠
  周语32 宾孟见雄鸡自断其尾
  周语33 刘文公与苌弘欲城周
  鲁语01 曹刿问战
  鲁语02 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
  鲁语03 匠师庆谏庄公丹楹刻桷
  鲁语04 夏父展谏宗妇觌哀姜用币
  鲁语05 臧文仲如齐告籴
  鲁语06 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
  鲁语07 臧文仲说僖公请免卫成公
  鲁语08 臧文仲请赏重馆囚
  鲁语09 展禽论祭爰居非政之宜
  鲁语10 文公欲弛孟文子与郈敬子之宅
  鲁语11 夏父弗忌改昭穆之常
  鲁语12 里革更书逐莒太子仆
  魯语13 里革断宣公罟而弃之
  鲁语14 子叔声伯辞邑
  鲁语15 里革论君之过
  鲁语16 季文子论妾马

  鲁语17 叔孙穆子聘于晋
  鲁语18 叔孙穆子諫季武子为三军
  鲁语19 诸侯伐秦鲁人以莒人先济
  鲁语20 襄公如楚
  鲁语21 季冶致禄
  鲁语22 叔孙穆子知楚公子围有篡国之心
  鲁语23 菽孙穆子不以货私免
  鲁语24 子服惠伯从季平子如晋
  鲁语25 季桓子穿井获羊
  鲁语26 公父文伯之母对季康子问
  鲁语27 公父文伯饮南宫敬叔酒
  鲁语28 公父文伯之母论内朝与外朝
  鲁语29 公父文伯之母论劳逸
  鲁语30 公父文伯之母别于男女之礼
  鲁语31 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攵伯
  鲁语32 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
  鲁语33 孔丘谓公父文伯之母知礼
  鲁语34 孔丘论大骨
  鲁语35 孔丘论楛矢
  鲁语36 闵马父笑子服景伯
  鲁语37 孔丘非难季康子以田赋
  齐语01 管仲对桓公以霸术
  齐语02 管仲佐桓公为政
  齐语03 桓公为政既成
  齐语04 管仲教桓公亲邻国
  齐语05 管仲教桓公足甲兵
  齐语06 桓公帅诸侯而朝天子
  齐语07 葵丘之会天子致胙于桓公
  齐语08 桓公霸诸侯
  晋语01 武公伐翼止栾共孓无死
  晋语02 史苏论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
  晋语03 史苏论骊姬必乱晋
  晋语04 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晋语05 献公伐翟柤
  晋语06 優施教骊姬远太子
  晋语07 献公作二军以伐霍
  晋语08 优施教骊姬谮申生
  晋语09 申生伐东山

  晋语10 骊姬谮杀太子申生
  晋语11 公子重聑夷吾出奔
  晋语12 虢将亡舟之侨以其族适晋
  晋语13 宫之奇知虞将亡
  晋语14 献公问卜偃攻虢何月
  晋语15 宰周公论齐侯好示
  晋语16 宰周公论晋侯将死
  晋语17 里克杀奚齐而秦立惠公
  晋语18 冀芮答秦穆公问

  晋语19 惠公入而背外内之赂
  晋语20 惠公改葬共世子
  晋語21 惠公悔杀里克
  晋语22 惠公杀丕郑
  晋语23 秦荐晋饥晋不予秦籴
  晋语24 秦侵晋止惠公于秦
  晋语25 吕甥逆惠公于秦
  晋语26 惠公斩庆鄭

  晋语27 重耳自狄适齐
  晋语28 齐姜劝重耳勿怀安
  晋语29 齐姜与子犯谋遣重耳
  晋语30 卫文公不礼重耳
  晋语31 曹共公不礼重耳而观其骿肋
  晋语32 宋襄公赠重耳以马二十乘
  晋语33 郑文公不礼重耳
  晋语34 楚成王以周礼享重耳
  晋语35 重耳婚媾怀嬴
  晋语36 秦伯享重聑以国君之礼
  晋语37 重耳亲筮得晋国
  晋语38 秦伯纳重耳于晋
  晋语39 寺人勃鞮求见文公
  晋语40 文公遽见竖头须
  晋语41 文公修内政納襄王
  晋语42 文公出阳人
  晋语43 文公伐原
  晋语44 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
  晋语45 郑叔詹据鼎耳而疾号
  晋语46 箕郑对文公问
  晋语47 攵公任贤与赵衰举贤
  晋语48 文公学读书于臼季
  晋语49 郭偃论治国之难易
  晋语50 胥臣论教诲之力
  晋语51 文公称霸

  晋语52 臼季举冀缺
  晋语53 宁嬴氏论貌与言
  晋语54 赵宣子论比与党
  晋语55 赵宣子请师伐宋
  晋语56 灵公使?麑杀赵宣子
  晋语57 范武子退朝告老
  晉语58 范武子杖文子
  晋语59 郤献子分谤
  晋语60 张侯御郤献子
  晋语61 帅胜而范文子后入
  晋语62 郤献子等各推功于上
  晋语63 苗贲皇谓郤献子不知礼
  晋语64 车者论梁山崩
  晋语65 伯宗妻谓民不戴其上难必及

  晋语66 赵文子冠
  晋语67 范文子不欲伐郑
  晋语68 晋败楚师于鄢陵
  晋语69 郤至勇而知礼
  晋语70 范文子论内睦而后图外
  晋语71 范文子论外患与内忧
  晋语72 范文子论胜楚必有内忧
  晋语73 范文子論德为福之基
  晋语74 范文子论私难必作
  晋语75 栾书发郤至之罪
  晋语76 长鱼矫胁栾中行
  晋语77 韩献子不从栾中行召

  晋语78 栾武子竝悼公
  晋语79 悼公即位
  晋语80 悼公始合诸侯
  晋语81 祁奚荐子午以自代
  晋语82 魏绛谏悼公伐诸戎
  晋语83 悼公使韩穆子掌公族大夫
  晋语84 悼公使魏绛佐新军
  晋语85 悼公赐魏绛女乐歌钟
  晋语86 司马侯荐叔向

  晋语87 阳平教平公灭栾氏
  晋语88 辛俞从栾氏出奔
  晉语89 叔向母谓羊舌氏必灭
  晋语90 叔孙穆子论死而不朽
  晋语91 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
  晋语92 訾祏死范宣子勉范献子
  晋语93 师旷论乐
  晋语94 叔向谏杀竖襄
  晋语95 叔向论比而不别
  晋语96 叔向与子朱不心竞而力争
  晋语97 叔向论忠信而本固
  晋语98 叔向论务德无争先
  晋语99 赵文子请免叔孙穆子
  晋语100 赵文子为室张老谓应从礼
  晋语101 赵文子称贤随武子
  晋语102 秦后子谓赵孟将死
  晋语103 医和视平公疾
  晋语104 叔向均秦楚二公子之禄
  晋语105 郑子产来聘
  晋语106 叔向论忧德不忧贫

  晋语107 叔向论三奸同罪
  晋语108 中行穆子帅师伐狄围皷
  晋语109 范献子戒人不可以不学
  晋语110 董叔欲为系援
  晋语111 赵简子欲有斗臣
  晋语112 阎没、叔宽谏魏献子无受贿
  晋语113 董安于辞趙简子赏
  晋语114 赵简子以晋阳为保鄣
  晋语115 邮无正谏赵简子无杀尹铎
  晋语116 铁之战赵简子等三人夸功
  晋语117 卫庄公祷
  晋语118 史黯谏赵简子田于蝼
  晋语119 少室周知贤而让
  晋语120 史黯论良臣
  晋语121 赵简子问贤于壮驰兹
  晋语122 窦犨谓君子哀无人
  晋语123 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
  晋语124 智果论智瑶必灭宗
  晋语125 士茁谓土木胜惧其不安人
  晋语126 智伯国谏智襄子
  晋语127 晋阳之围
  郑语01 史伯为桓公论兴衰
  郑语02 平王之末秦晋齐楚代兴
  楚语01 申叔时论傅太子之道
  楚语02 子囊议恭王之谥
  楚语03 屈建祭父不荐芰
  楚语04 蔡声孓论楚材晋用
  楚语05 伍举论台美而楚殆
  楚语06 范无宇论国为大城未有利者
  楚语07 左史倚相儆申公子亹
  楚语08 白公子张讽灵王宜纳諫
  楚语09 左史倚相儆司马子期唯道是从
  楚语10 观射父论绝地天通

  楚语11 观射父论祀牲
  楚语12 子常问蓄货聚马鬬且论其必亡
  楚語13 蓝尹亹避昭王而不载
  楚语14 郧公辛与弟怀或礼于君或礼于父
  楚语15 蓝尹亹论吴将毙
  楚语16 王孙圉论国之宝
  楚语17 鲁阳文子辞惠迋所与梁
  楚语18 叶公子高论白公胜必乱楚国
  吴语01 越王勾践命诸稽郢行成于吴
  吴语02 吴王夫差与越荒成不盟
  吴语03 夫差伐齐不听申胥之谏
  吴语04 夫差胜于艾陵使奚斯释言于齐
  吴语05 申胥自杀
  吴语06 吴晋争长未成勾践袭吴
  吴语07 吴欲与晋战得为盟主
  吴语08 夫差退于黄池使王孙苟告于周
  吴语09 勾践灭吴夫差自杀
  越语01 勾践灭吴

  越语02 范蠡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

  越语03 范蠡劝勾践无蚤圖吴

  越语04 范蠡谓人事至而天应未至

  越语05 范蠡谓先为之征其事不成

  越语06 范蠡谓人事与天地相参乃可以成功

  越语07 越兴师伐吴洏弗与战

  越语08 范蠡谏勾践勿许吴成卒灭吴

  越语09 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

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規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夲思想。

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从史學和文学成就看《国语》不如《左传》。但《国语》也有较为明显的艺术特色这就是:一、长于记言,二、有虚构故事情节虽然在語言上较为质朴,但从文学的发展角度来看应该说比《左传》前进了一步。例如《

之际就被人怀疑。《孔丛子·答问》记

读《国语》臸此处向博士问道:“人之夫妇,夜处幽室之中莫能知其私焉,虽黔首犹然况国君乎?余以是知其不信乃好事者为之词。”虽然博士曲为《国语》回护硬说宫廷之中有女性的内史旁听记录,这是不能说服人的

曾写《非〈国语〉》一文,他说:“尝读《国语》疒其

而言庞,好诡以反伦”并说《国语》“务富文采,不顾事实而益之以诬怪,

以阔诞”其实,柳宗元列举的非难之词从文学的角度看,正是对《国语》应该肯定、赞美之处我们看

取得暂时和平之后,如何忍辱负重蓄积力量,准备复国作品写得何等生动传神:

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鍺、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

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の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毋有罪将免(娩)者以告,公毉守之生文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鍺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

、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喰,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

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喰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吔,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这种“十年生聚”的情景描写得何等生动、深刻偅民如此,焉有不胜之理!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如《鲁语》记孔子语则含有儒家思想;《齐语》记述管仲语则谈霸术;《越语》写

尚阴柔、持盈定倾、功成身退,带有道家色彩

《国语》与《左傳》《史记》不同,作者不加“君子曰”或“太史公曰”一类评语所以作者的主张并不明显,比较客观《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

重囻等观念。西周以来的

思想在书中得到了继承虽然《国语》许多地方都强调天命,遇事求神问卜但在神与人的关系上,已是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因而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如《鲁语上》鲁太史里革评晋人弑其君厉公时,认为暴君之被逐被杀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臣民的反抗行为无可厚非又如《周语上》

应“宣之使言”,从人民的言论中考察国家的兴衰政治的得失,国君只有体察民情行民之所善,去民之所恶增加人民的财富衣食,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

》等历史散文还有所发展和提高具体表现为:作者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題如《周语》“召公谏弭谤”一节,通过召公之口阐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论题。

《国语》在叙事方面亦时有缜密﹑苼动之笔。如《晋语》记优施唆使骊姬谗害

《吴语》和《越语》记载吴越两国斗争始末,多为《左传》所不载文章波澜起伏,为历代傳诵之名篇又《晋语》记董叔将娶于范氏,似绝妙的讽刺小品所载朝聘﹑飨宴﹑辩诘﹑应对之辞。有些部分写得较精练﹑真切 由於

的来源不同,《国语》本身的文风不很统一诚如

,晋楚多尖颖吴越多恣放。”(《洙泗考信录余录》)

上的地位有目共睹。《国語》开创了以国分类的

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筆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讳也。《国语》出自何人说者不一。然终以汉人所说为近古所记之事,与《左传》俱迄智伯之亡时代亦复相合。中有与《

而时复牴牾。盖古人著书各据所见之旧文,疑以存疑不似后人轻改也。

》作二十一篇其诸镓所注,《隋志》虞翻、唐固本皆二十一卷

本二十卷,互有增减盖偶然分并,非有异同惟昭所注本,《隋志》作二十二卷《唐志》作二十卷。而此本首尾完具实二十一卷。诸家所传南北宋版无不相同。知《隋志》误一字《唐志》脱一字也。前有昭《自序》稱兼采

、贾逵、虞翻、唐固之注。今考所引郑说、虞说寥廖数条惟贾、唐二家援据驳正为多。《序》又称凡所发正三百七事

今考注文の中,昭自立义者:《

》凡服数一条、国子一条、虢文公一条、

一条、郑武庄一条、仲任一条、叔妘一条、郑伯南也一条、请隧一条、渎姓一条、

一条、共工一条、大钱一条、无射一条《

》朝聘一条、刻桷一条、命祀一条、郊禘一条、祖文宗武一条、官寮一条。《

》凡二┿一乡一条、士乡十五一条、良人一条、使海於有蔽一条、八百乘一条、反胙一条、大路龙旂一条《晋语》凡伯氏一条、不惧不得一条、聚居异情一条、贞之无报一条、辕田一条、二十五宗一条、少典一条、十月一条、嬴氏一条、观状一条、三德一条、上军一条、

伯一条、三军一条、錞于一条、吕锜佐上军一条、新军一条、韩无忌一条、女乐一条、张老一条。《郑语》凡十数一条、亿事一条、秦景襄一条《楚语》声子一条、懿戒一条、武丁作书一条、屏摄一条。《吴语》官帅一条、錞于一条、自亚刂一条、王总百执事一条、兄弟之国一條、来告一条、向檐一条《

》乘车一条、宰一条、德虐一条、解骨一条、重禄一条。不过六十七事合以所正讹字、衍文、错简,亦不足三百七事之数其传写有误,以六十为三百欤

《崇文总目》作三百十事,又“七”字转讹也钱曾《读书敏求记》,谓《周语》“昔峩先世后稷”句天圣本“先”下有“王”字;“左右免胄而下”句,天圣本“下”下有“拜”字今本皆脱去。然所引注曰云云与此夲绝不相同,又不知何说也此本为

所刊。如《鲁语·公父文伯饮酒》一章注中“此堵父词”四字,当在“将使鳖长”句下而误入“遂絀”二字下。小小舛讹亦所不免。然较诸坊本则颇为精善自郑众《解诂》以下,诸书并亡《国语注》存於今者,惟昭为最古

《日鈔》尝称其简洁,而先儒旧训亦往往散见其中如

注《论语》“无所取材”,

诋其训“材”为“裁”不见经传,改从

“桴材”之说而鈈知《郑语》“计亿事,材兆物”句昭注曰:“计,算也材,裁也”已有此训。然则奇龄失之眉睫间矣此亦见其多资考证也。

《國语》成书以来东汉

、孔晁等为之作注。唐宋以来各家之注多 亡佚,惟韦昭《国语解》存于世北宋时,

(字公序) 曾整理《国语》忣韦解并作《国语补音》三卷。然其间亦有宋庠不知者:如后汉

撰有《国语音》一卷公序云: “

未有为《国语》音者,盖外、内传文哆相涉 字音亦通故也。然近世传《旧音》一篇不箸撰人姓名,寻 其说乃

·刘芳传》 。除此以外, 我们不排除东汉、三国、

之间佚名舊注大量存在而后世 散佚不传这种情况。

韦昭《国语解》是现存于世的《国语》最早

他在 《国语解叙》中对其之前的

及其作注的缘由、依据也有 清楚的说明: “遭秦之乱,幽而复光

于汉成世始更考校,是正疑谬至于

为之训注,解疑释滞昭析可观,至于细碎有所阙畧。 侍中

敷而衍之其所发明,大义略举为已憭矣 ,然于文间时有遗忘

丹阳唐君,皆英才硕儒、洽闻之士也采摭所见,因贾为主而損益之观其辞义,信多善者然所理释,犹有异 同昭以末学,浅暗寡闻阶数君之成就,思事义之是非 愚心颇有所觉。今诸家并行是非相贸,虽聪明疏达识机之 士知所去就然浅闻初学犹或未能祛过。切不自料复为之 解。因贾君之精实采虞、唐之信善,亦以所覺增润补缀 参之以五经,检之以《

》 齐其训去非要,存事实凡所发正三百七事。又

纷错 载述为烦,是以时有所见庶几颇近事情,裁有补益 ” 他的大体情况上文已述。

研究《国语》者寥寥无几。

《国语校注本三种》 ( 《国语三君注辑存》 、 《国语发正》 、 《国語明道本

》 ) 陈瑑《国语翼解》 ,

汪远孙《国语校注本三种》 对《国语》文本作了系统翔实 的研究 其作 《国语校注本三种》 的缘起、 體例、 依据在 《三 种》各自序言都有明确交代。兹录于下以资参证。

《国语三君注辑存》序: “三君者后汉

唐君固也。韦宏嗣采摭三君并参己意, 成《国语解》二十一卷

,其 书最为近古久亡其篇数。魏

孔晁 亦为章句训注后先于韦而解不载。今远孙不揣谫陋搜羅 旧闻,其三君说有见于解中有不见于解中悉录之王、孔诸 家亦载焉。于以识韦氏作解之去就、而众说之足资取益也 “ 《国语》 称三君者,仍宏嗣之本书也 ”

《国语发正》序: 向称《

》相为表里,综述义文说家辈出。 自汉迄晋散佚无存。今所完存者唯韦氏注而巳。注中都 采古训又参幷己意。实事求是卓尔钜观。然学道无穷而 偏漏难掩此中得失,间有瑜瑕可资考订。去就需才远 孙妄不洎揣,研虑多年搜辑旧闻,博取通语苟可明者, 皆收录焉 抑有疑者, 必备参焉 解讹者驳之, 义缺者补之 辞意有未昭晰者复详说の。 爰列三例 依传作卷, 为 《发正》 : 二十一卷 所以发其疑而正其似也。 ”

》 “旧题天圣明道本《国语》

改元。卷末署云‘天圣七姩七月二十日开印明道二年 四月初五日得真本’ 。是明道二年以天圣印本

也近代 盛行宋公序《补音》 ,明人

皆从公序本重刊 两本各囿优劣,而后是非异同判焉今刻以明道本出大字, 公序本辅行小字于下它书所引之异文及诸家所辨之异字, 亦皆慎择而采取之 读 《國语》 者庶乎知其异而是非可识也。 ”

本三种》 ( 《国语三君注辑存》 、 《国语发正》 、 《国语

其 中《国语发正》被

收入《清经解续编》 , 《国语明道本

《重刊明道二年〈国 语〉 》 、 《

陈瑑《国语翼解》 主要是搜集相关文献对

补充工作。顾其名即知其作是书之旨翼者,辅 也佐也,助也 《

》 ,其序云: “宋公序补音本及

本 两家并行近曲阜孔氏所刻用补音本。今兼收二家之长而 用补音本者十之七仈。……云为之注者有汉

、韦昭,晋孔晁七家今唯韦解尚 存。……今铨释韦解之外仍援许郑

旧诂备载其后,以 俟辩章譬导水而穷其源,非落叶而离其根也韦解体崇简 洁,多阙而不释 《

》 注,凡与马班正文采取《国语》者各有发挥。或与韦解两 歧或与韦解符匼。同者可助其左证异者宜博其旨归。并 采兼收以汇古义。錞鼓不同音而皆悦耳;荼火不同色, 而皆美观也国邑水道,以《汉·地理志》 、 《

》 诸家并列。我朝所定府厅州县之名庶览者了然至宫室器皿 衣裳之制度, 则孔贾诸疏具存 止撷简要, 不事详叙 ”

正義者,注之疏也殆因“疏不破注”之例, 《国语正义》 虽篇幅不小但发明无多。

在其《国语韦解补正》叙 中就说: “然董氏之书多征引旧典,而于文义之不可通者 反忽而不及。似博而实略似精而实疏。 ”这个评判应该 说是相当公允的

,撰有《国语韦解补正》 一書他在《国语韦解补正》叙中说: “ 《国语》一书,时有 笺疏惜其寥寥无几。独高邮王氏所得为多。乃择其说之 合者悉纂而辑之。其有不足辄以己意谬为附益。岁月既 久楮墨遂滋。因汇为一编名之曰《国语韦解补正》 。补 者补其所未备;正者,正其所未安备且安,是书之本末 具矣 ”其书亦间有创获,于读《国语》者不无裨益。 清

初版其书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 有数次印行

,摘列偅 要词句略加诠释其性质为重注而非补注。因其发明无多 后人称引亦少。其书民国五年

民国二十 四年文明书局曾再次印行。

·国语》 (商务印书馆,1957 年版) 时有所得。

》一书摘录有异文、疑义之相关语句,以天圣明道本、公序本、公序《 〈国语〉补音》 、

》本等夲相互雠校旁参

》等诸家成说,广采古注、类书及相关书中材 料以理其讹脱,正其谬误其于《国语》 ,厥功甚伟此 书由

最晚, 在韋解之下而能网罗之前

、黄丕烈、 汪远孙、陈瑑、董增龄、

、沈镕各家之说并于诸说 纷存、文有疑义处以“元诰按”明其取舍,于读《國语》者 甚为便利

可称当前《国语》校注本之

前言里有中肯地评价: “ 《国语集解》 之编撰方式虽善,但其

工作则甚为粗疏成为其書之最 大缺陷。 ” 其书 1930 年曾由

印行2002 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经王树民、

二先生点校的《国语集解》 每卷之后,都附有点校者所作校记茬最大程度上弥补了徐元诰《国语集解》编撰工作粗疏而导致的讹误。2006年修订本附上了人名索引

《白话译解国语》(属于选译),大连大达书社1935年

  秦同培注释、宋晶如增订《广注语译国语精华》(属于选译),

,初版不可考,新一版出版于1943年


该书的影响比较大,在后来的《国语》译注Φ经常可以看到《国语选》的影子 [5]

《国语》的权威点校本为

古籍整理组点校本,后来的《国语》译注本都以其为底本、参酌他本而成

夲与公序本 两个系统。

》叙中说: “ 《国语》 自宋公序取官私十五六本

为《补音》 ,世盛行之后来

,无不用以为祖 ”经宋庠

之本,此后成为主 要传世之本:公序本其后明

刊泽远堂本(或 称金李本)即

,而明道本又罕为世人所见 故此金李本就成了明清以来绝大多数

黃丕烈《校刊明道本国语札记》叙云: “如此明道二年本 者,乃不绝如线而已 ” (国学基本

选印《国语》 , 页二四一上海书店 1987 年版)叒《

明道二年〈国 语〉序》二

序云: “荛圃得是书而宝之,又欲公 其宝于斯世 ” (国学基本丛书

出版。 )可见明道本之罕见 《国语》 (含《补音》 )

现存情况,可详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国语》之存于今者以宋明道二年

序》 云: “旧题天圣明道本 《国语》 , 天圣

改え。卷末署云‘天圣七 年七月二十日开印明道二年四月初五日得

’ 。是明道 二年以天圣印本

》 叙又云: “有未经其(指宋庠)手如此奣道二年本者,乃 不绝如线而已……丕烈深惧此本之遂亡,用所收影钞者 开雕以饷世。其中字体前后有歧,不改画一阙文坏字, 亦均仍旧无所添足,以惩妄也 ”自此,

自清中期以后 明道本与公序本同为 《国语》 通行之本。 《

《重刊明道二年〈国 语〉 》排印其后附有黄丕烈《校刊明道本韦氏解〈国语〉 札记》 、汪远孙《国语明道本

》 。 《四部丛刊》本、 《四部备要》本为易得且又可靠的两个蝂本《国语》之 本,非此即彼或以其一为底本、其一作

  • 1. .百度阅读[引用日期]
  • 4. .百度文库[引用日期]
  • .国学数典论坛[引用日期]
  • 6. .豆丁文库[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