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有学现磨北京五谷杂粮磨粉机的吗

您好,欢迎回来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供应商!
更多属性:
您还可以找|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山东 任城区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山东 任城区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广东 龙华新区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广东 龙华新区
60 - 119台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广东 顺德区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广东 顺德区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山东 天桥区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山东 天桥区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河南 金水区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河南 金水区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广东 花都区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广东 花都区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山东 历下区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山东 历下区
100 - 149千克
150 - 199千克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广东 增城市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广东 增城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云南 官渡区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云南 官渡区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山东 历下区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山东 历下区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广东 东凤镇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广东 东凤镇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广东 海珠区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广东 海珠区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广东 增城市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广东 增城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湖南 天心区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湖南 天心区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福建 湖里区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福建 湖里区
1 - 499千克
500 - 4999千克
≥5000千克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江苏 兴化市
主营产品:
江苏 兴化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广东 南头镇
主营产品:
广东 南头镇
100 - 199台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广东 东凤镇
主营产品:
广东 东凤镇
1 - 499千克
500 - 4999千克
≥5000千克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江苏 兴化市
主营产品:
江苏 兴化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广东 白云区
主营产品:
广东 白云区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广东 东凤镇
主营产品:
广东 东凤镇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广东 白云区
主营产品:
广东 白云区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广东 东凤镇
主营产品:
广东 东凤镇
10 - 49千克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安徽 利辛县
主营产品:
安徽 利辛县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江苏 宜兴市
主营产品:
江苏 宜兴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福建 永安市
主营产品:
福建 永安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江苏 高淳县
主营产品:
江苏 高淳县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四川 阆中市
主营产品:
四川 阆中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临安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临安市
10 - 49千克
50 - 199千克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广东 从化市
主营产品:
广东 从化市
3 - 29千克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四川 崇州市
主营产品:
四川 崇州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吉林 德惠市
主营产品:
吉林 德惠市
200 - 499件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江苏 姜堰市
主营产品:
江苏 姜堰市
30 - 119包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山东 肥城市
主营产品:
山东 肥城市
1 - 24千克
25 - 99千克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山东 临沭县
主营产品:
山东 临沭县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山东 滕州市
主营产品:
山东 滕州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山东 海阳市
主营产品:
山东 海阳市
5 - 199千克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江苏 大丰市
主营产品:
江苏 大丰市
100 - 499包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广东 大鹏新区
主营产品:
广东 大鹏新区
5 - 49千克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河南 永城市
主营产品:
河南 永城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山东 历下区
主营产品:
山东 历下区
5 - 29千克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江苏 金坛市
主营产品:
江苏 金坛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云南 安宁市
主营产品:
云南 安宁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河南 登封市
主营产品:
河南 登封市
1 - 1199罐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江苏 高淳县
主营产品:
江苏 高淳县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江苏 宜兴市
主营产品:
江苏 宜兴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广东 高埗镇
主营产品:
广东 高埗镇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广东 番禺区
主营产品:
广东 番禺区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广东 白云区
主营产品:
广东 白云区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山东 曲阜市
主营产品:
山东 曲阜市
共 36195 条现磨五谷杂粮记录共30页 第1页1没有找到想要的产品?发布一条求购信息,让产品主动找到你!
日-21日济南国际会展中心
日-31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
日-10日中国林展馆
日-4月1日国家会议中心
日-11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日-8日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
日-23日济南国际会展中心
日-14日新疆国际会展中心
日-21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
日-4月2日国家会议中心
日-11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日-11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免责声明:
当前页为现磨五谷杂粮价格信息展示,该页所展示的现磨五谷杂粮批发价格、现磨五谷杂粮报价等相关信息均有企业自行提供,现磨五谷杂粮价格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由店铺所有企业完全负责。中国供应商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
建议您通过拨打现磨五谷杂粮厂家联系方式确认最终价格,并索要现磨五谷杂粮样品确认产品质量,如现磨五谷杂粮报价偏低,可能为虚假信息,请确认现磨五谷杂粮报价真实性,谨防上当受骗。
按拼音检索:
主办单位: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中国供应商()五谷杂粮加盟店 五谷杂粮
  小时候,大概是限于比较落后的医疗条件吧,每论起头痛脑热一类小病症时,老一辈子人总是慢条斯理地说道:“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这话似在宽慰,其实更多的是无奈。等到人死了,他们又会搬出更令人折服的哲人哲语:死生由命啊!如果是经了一番病痛或者生活的磨难,而侥幸捡得一条性命,他们又不无感慨地说道:“好死不如赖活啊!”这些话给了我很多困惑,到现在也解不开。  我曾亲见本家一位老太奶,她的孙子不幸暴病身故,老人家涕泗横流,瘫在炕头满嘴流涎:“哪赶得上叫我去死啊,不如我死了得了!”那时她遭到了另外一个孙子的抢白:“你就老老实实地待着吧,你死了顶什么用?人死还能活啊!”这话听着有些硬,可理还是通的。  倒是“五谷杂粮”引起了我无限的思索。抖一下书袋子,得知在《黄帝内经》中,把“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称为五谷;而在《孟子滕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再而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现在我们通常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子、小麦、高粱、大豆、玉米,而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所以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  如此说来,人吃五谷杂粮而生病,恰好也应了“病从口入”这句老话。  一、五谷杂粮之稻  水稻,此所谓五谷杂粮之首。小时候学历史,据说浙江余姚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村就开始了水稻种植。可以想见,在原始的阳光、空气和水中,那一群又一群的先民俯仰天地间,耕耘收获,饮食男女,生老病死。  在小屯,有生产队时,引进过水稻种植。那时,与天斗、与地斗充满了乐趣。公社号召“旱田改水田”,一来可以防止干旱,二来解决了细粮问题。一年365天是苞米面饼子、苞米面粥,确实叫人乏味单调。能吃上大米,几乎在心情上等于过年。  小屯的稻田选在屯西北的洼地,紧临公社统一修建的水渠。这渠扭扭曲曲,穿过几个大队,十几里地,从上游的水库一路流淌而来,这是种水稻的先决条件。生产队平整土地,修围堰,方框式的,引水灌地,这样就由旱田改成了水田。  五月中下旬,天变暖了,水渠开闸放水了。稻田里便灌上了满满的水,浸泡。壮劳力们在水中翻挖泥土,他们赤脚,光着膀子,握着铁锹,不停地往手心里吐唾沫,用力开挖。稻田里泛起混浊的泥浆,人们的腿上、身上、脸上、额头上,也挂了泥浆。然而都很乐呵,那是一种原始的劳动的快乐。  六一左右,插秧开始了。你看,稻田里满是人。招呼着,叫喊着,笑闹着。偶尔也有惊叫,原来是老队长用铁锹在水里挑起了一根翻卷扭曲的水蛇,青绿色,仿佛一根树枝,姿态和颜色都叫人心惊。插秧是最累的农活。弓腰,踩在水里,捧一把带土的秧苗,抓秧苗,每次四五株,小心地摁到水下软而黏的泥里。重复这样的动作,一排排,一畦畦,一块块地。最后,在三两天里,绿色连成了一片。无论从远处还是近处,我们都可以称它为“稻田”了。插秧须在三两天内完成,这叫“不误农时”。为了稻垄齐整,在插秧时通常还拉上线,大家顺着线插秧,格外整齐。  从秧苗落地直到秋收前,这段时间通常叫田间管理。秧苗从本质上讲也不过是一种草,其他的杂草也混进秧苗里疯长。最常见的叫稗草,是稻苗的死敌。它长得跟水稻几乎没什么区别。在整齐的稻苗中要把它除掉,确实很难。老农告诉我们:“你看着黑绿、长得壮的,是稗子;稻苗发黄。”那时拔过几次稻田里的稗子草,但似乎总也区分不好。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的诗脍炙人口,说明水稻肯定开花,但究竟“稻花”什么样,我是没有确见。蛙声和青蛙、蟾蜍、水蛭、蛐蛐、蚂蚱、蝗虫、蝴蝶、蜻蜓,以及不知名的水虫倒是见过许多。它们在稻田内外鸣响着,使得水稻田比一般的旱田多了情趣。  夏雨,秋风,一季水稻成熟了,满野金黄。稻畦里的水早干了。割稻子时是最忙的时节,也是秋阳最暴晒的时候。一捆捆稻子,籽粒丰满,被堆在生产队场院上。后来,打稻机隆隆作响,脱出带壳的粒,一麻袋、一麻袋,摆满了场院。后来分到社员个人家,又经过碾盘和机器研磨,便磨出了白花花的大米粒。这是顶好的细粮啊!  水稻、大米,靠的是水土。东北自古是优质稻米产区,一年一熟。耳熟能详的有黑龙江五常、吉林松原、辽宁盘锦等地。我家乡的小屯榜上无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更何况现在早已不种了。但是,能在那一片旱地上开出稻田,并且种出水稻,这就够令人称奇的了。这就说明,我的小屯有种水稻的水土,也曾有种植的技术。  一代小屯人,那时虽然不曾远行到大平原,但不出家门,也见到了绿浪翻滚的稻田,也品味了丰收的喜悦。这就够了!  二、五谷杂粮之麦  有一则资料,看了以后颇为惊心。大致意思是从历史上看,凡是盛产小麦的地方最后都落入贫穷,朝代也随之衰败、灭亡。原因是小麦这种作物产量低,尤其耗费土壤肥力,使原先的沃土板结,造成土壤沙化、沙漠化,最后不适于人居。譬如今天的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古国楼兰,黄土高原等,几乎全部沙漠化。  我不是搞历史的,也不是研究农业农作物的,我不过是探究一下小屯的有限历史。对于小麦在小屯的短暂种植史,我还是可以凭记忆和向老辈人问教,大致地进行回忆的。  那时,还是生产队时,当大田里的作物都收拾完了,在秋后短短的几天里,生产队便辟出一块地种植冬小麦。麦种播下后,经过几场秋雨,麦苗便韭菜样儿泛起了绿色。在晚秋一片土黄色的大地上,这绿色显示着植物生命的顽强。这片麦地通常离屯子较远,在屯的北河边。一河之隔,便是另外屯子的最南边耕地了。离小屯远,这样就可以避开鸡鸭觅食的目光以及猪们肆无忌惮的拱刨。  冬小麦苗,长得极像韭菜。当年“批林批孔”时,讽刺“孔老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说他分不清韭菜和小麦苗。历史的诬蔑当然不值一谈,但实际就是放到现在,你叫一个纯粹城里人不通过辨味来区分它俩,恐怕也很难啊!  秋风渐冷,冬天迫近了。当严冬来临,冬小麦苗便静静地倒伏了,叶子似乎冻僵了,我们知道,它的根仍顽强地喘息着。冬雪如期而至,把包括冬小麦的一切大地都严严实实地盖在下面。那时会有那么大的雪!经冬不融,直到春天最后逼近,积雪才开始斑斑驳驳,土地才苏醒过来。小时候学的《自然常识》课本里有“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意思是小麦过冬时,雪的覆盖可以起到保暖作用。  寒尽春来,一场春雨,最早返青的就是冬小麦地。雨水好的时候,麦子疯长,直蹿出麦穗,长出渐渐的芒刺,齐刷刷的,随着渐暖的南风摇曳摆动,引诱着农人对丰收的渴望。当玉米苗们挣扎着才长到小腿高时,冬小麦早抢在它们前头,成了穗,黄了秆,在葱绿的田畴里最早呈现丰收的景色。那时一首老歌唱的就是麦子丰收:“麦浪滚滚闪金光,十里歌声十里香,丰收的喜讯到处传,家家户户喜洋洋,喜洋洋。”  有一年收麦子时,麦田起了虫子。远看,本来金黄色的麦秆,却是黑压压的;近看,一棵麦秆上能蠕动十几条黑色的黏虫。那黑色仿佛要吞噬整个麦田。只见社员们拔麦子的双手,被黏虫污得油黑。那黑色把我们小孩子吓得只能远远望着,不敢近前。怪了,麦秆上的虫子离了麦子就呜呼哀哉,近旁的玉米棵,并不招这些虫子。现在想来,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麦田虫子版。  节气不等人,再晚上三两天,这一季的麦子怕都成了虫子的大餐了。所以收麦子是件顶要紧的事儿。到现在,我还依然可以回忆起那难忘的时节:仲春的清晨,在小屯充满晨雾的天地间,远近传来穿透力极强的洪钟大嗓:“社员——拿镰刀——到七天地——割麦子喽!”那喊声是我外公所特有的。外公鼻梁上扣着高度近视镜,趔趄着脚步,微醉样儿,以一个“黑四类分子”的身份,仰天长啸,唤着睡眼惺忪的屯人下地开镰收割。这嘶喊使人想起老电影里的镜头:怕鬼子来抢麦子,八路军和武工队们抡圆了膀子抢割麦子,叫鬼子一粒也摸不着。记得当时我父亲开玩笑对我们说:你姥爷喊的话太麻烦了。就说“到七天地割麦子”得了,不用说“社员、拿镰刀”。当时想似有道理,现在想来,这一声主谓宾俱全的召喊,绝对是一个与小屯格格不入的文明的喊法。劳动者、必备工具、劳动地点、劳动内容,一样不差,多么完整啊!  那时,面粉只能靠在小屯的地里种麦子获得,磨出来的面粉虽然黑不溜秋,麦麸没有出净,但是,它饱含粮食特有的纯真的芳香。麦子磨出的新面,蒸出一锅热腾腾、圆滚滚的馒头,吃到肚子里,或祭祖上供后再吃到肚里,小屯便迎来了大人孩子人人面有喜色的好光景了。馒头,在小屯,代表着节日、红白喜事、生活的改善,到现在也如此。至于面条、饼、油条馃子,也绝非玉米系列食品可比,它们在小屯人心中的地位相当高贵,到现在也如此。  小麦产量低,每亩二三百斤,玉米则八九百斤或上千斤。到了粮食随便流通的时代,小麦便彻底退出小屯农业的历史舞台了,玉米占领了几乎所有田地。  我怀念小屯的小麦田,总是要么绿油油的,要么金黄的,很惹眼。  然而,我更怀念那个特定的时候:仲春清晨,在小屯充满晨雾的天地间,远近传来的穿透力极强的洪钟大嗓:“社员——拿镰刀——到七天地——割麦子喽!”,那喊声是我外公所特有的。外公鼻梁上扣着高度近视镜,趔趄着脚步,微醉样儿,以一个“黑四类分子”的身份,仰天长啸。一次次,传响在我的梦里&&  三、五谷杂粮之高粱  高粱,俗称蜀黍、茭子,一年生草本,是古老的谷类作物之一。可以分为白高粱、红高粱、黄高粱等。高粱是我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本草纲目》记载:“蜀黍北地种之,以备粮缺,余及牛马,盖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  尽管中国高粱产区辽阔,但是自古以来产量并不高。只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有了良种后,亩产才由七十多公斤,提高到三百多公斤。我国高粱栽培较广,以东北各地为最多。此为引子。  小屯的高粱种植史,我想应当是很长的。虽然高粱米质硬,口感粗糙,在粮食中排不上品位,而且在小屯,差不多也像《本草纲目》上所说的,种它是为了防备缺粮,主要还是用来作牲口料。其实,李时珍只是从草药的角度着眼,他极有可能忽略了种植高粱的一个顶重要的用途:使用高粱秸。  高粱秸者,高粱的秆儿。可以想见,在平坦辽阔的北方,高粱一片片密排在田野里,望也望不到边。于是,有所谓诗人便用“青纱帐”来比喻稠密的高粱地。但细一忖,实际上这个比喻对于农人来说,是如此的蹩脚和可笑。“青纱帐”那是何等贵族的用物!我们小屯的村人只知道高粱,你任何比喻都无法转变他们对高粱的直观感觉。那么熟悉,天天见,还用比喻吗?  天天见,在哪儿?仰躺在炕上,直面的就是头顶房笆,在檩子上面,黄白色高粱秸铺排出来的屋顶,遮风避雨;身下的炕席,高粱秸篾片编出来的,铺被褥睡觉,饮食男女;灶上的锅盖,水缸的盖,高粱秆穿的,轻便利落,干净滑溜;院子里的篱笆,高粱秆密扎成,狗跳不进,鸡飞不过;菜畦里的黄瓜秧、芸豆秧攀爬在高粱秆扎成的架子上,高矮合适;鸡窝、猪圈的顶棚,高粱秸顶棚,与人的大同小异;孩子们举长棍,前头用树枝窝一个圈到处找蜘蛛网,来捕蜻蜓、蝴蝶,那长竿也是高粱秸,因为树枝可以插进高粱秸里;孩子们推铁圈满街疯跑,手里握的也是高粱秸折成的长三角;更有那么多年,小屯人的茅厕里满是高粱秸,一节节,劈两瓣儿,是揩腚擦屎的用物。  总之,没有高粱秸,在小屯你无法想象该如何去生活。到今天可能会有所改变,但也许正是因为没有高粱秸参与到生活里,小屯的各家院落看起来都失去了整洁。高粱秸的圆面是多么光滑细腻啊!怕只有南方的竹子才堪与之媲美。  然而,种高粱却非易事。  高粱苗刚钻出来,特别柔嫩,比玉米叶嫩。在春夏之交的艳阳里,常常打蔫,叶子耷拉着,叫人看着揪心。而这时,偏偏生虫子。那种小虫子属于黏虫类,肉眼几乎看不清,黏在叶子上,叶子就像生了铁锈一样,绿中泛黄,颜色难看极了。这时须得用农药防治。别的作物,比如玉米、大豆,可以用喷雾器喷洒,靠气雾除虫,那时可见蜷着身子的虫子滚落在玉米、大豆棵下。这种办法却对付不了高粱虫子。它们粘附于叶上,村人称之为“蜜”。说高粱生虫子了,叫起“蜜”了。“蜜”在作物中出现是最可怕的,磨磨唧唧,很难除的。  刚承包土地时,家里准备翻新房子,于是决定种高粱解决屋顶房笆问题。春夏之交,高粱地起“蜜”了,铁锈状。如果不及时根除,就绝对收不了笔直光滑粗壮的高粱秸,甚至可能半途而废。那个中午,父亲领着我和他的一个徒弟,提着水筲、铁盆、塑料盆、刷帚和一瓶农药。农药是那时著名的1059牌,瓶上的标贴印着骷髅、玻璃杯图案,告诉人们:有毒、小心易碎。我们出门,顶着无遮拦的艳阳,来到高粱地。  在快干涸的河沟里灌了半桶水,倒在铁盆、塑料盆里。父亲拧开农药瓶,用瓶盖计量。一瓶盖倒在水里,刹那间,水像烧沸了一样,泛起白色的泡沫,又倒一瓶盖,泡沫更大,刺鼻的味道弥散开来,呛得人不住地清嗓。兑好了药,一手端着,一手抓刷帚蘸药水往高粱叶子上抹刷,一片叶子,又一片叶子,一株,又一株。三个人在齐腰的高粱棵中并排前行,手上重复着相同的动作。“嗯嗯”的清嗓声,在眼前刺鼻的空气中传播着。都紧闭着嘴唇,尽量憋气,没人说话。反复兑了几次药,还是不厌其烦地一手端着药水盆,一手抓刷帚蘸药水往高粱叶子上抹刷,一片叶子,又一片叶子,一株,又一株。直到一瓶药快用完了,才终于盼到了高粱地的尽头。回头望,阳光下,没有一丝风,高粱叶子、秆上正静静地滴答着药水,它们刚刚洗了一个透澡啊!其时,父亲、他的徒弟和我,也早就大汗淋漓。是累的,膀子发酸,但也有轻微的中毒成分:嗓子痒,眼睛火辣辣的。那时,我们奔到河沟,跪在水里,噼里啪啦也洗了个透。边洗,边大口吐气,很夸张,似乎要吐出吸进去的所有毒气。父亲似乎也松了一口气,说:“抹高粱药是最难的活儿了!”从那开始,我一连几天都可以偷懒不干活儿,仿佛得了特赦似的。  现在想来,的确如此。一是有毒,却没有防护措施;二是动作持续单调;三是劳动中不能说话,无形中增加了心理压力。  好在这些都是事后的总结,否则不会有那一秋蓬勃的高粱,那相当笔直的高粱秆。话说人勤地不懒,那一夏的雨水也格外充沛,夏秋之间也没有风。种高粱就怕刮大风,高粱秆折了可就一文不值了。高粱秆是那么饱满,粗壮,结实,握在手上沉甸甸的。高粱穗一捆捆摆在房檐上,绽着耀眼的猩红之色;高粱秆绑捆后攒在一起站着,让深秋的风、阳光风干、晒干。入冬了,父亲领着我们,把高粱秆放到墙边,一捆捆铺倒在圆木上,不让它们沾地,怕受潮发霉。再蒙上塑料布,用草绳子两头系着石头坠压着,防着冬雪和春雨。  到第二年春天,家里房子翻新时,高粱秆闪亮登场。母亲、弟、我,一起,用菜刀、铲刀,一根,一根,把包在杆上的黄叶削净,露出高粱秆本来的颜色:明快,亮堂。二爷、四爷他们坐在小板凳上,手持三五寸长的大铁针,拽着细麻绳,把单棵的高粱秆穿成了齐整整的帘子。当这些帘子架在檩子上,仰头看,不正是屋顶房笆吗!想想诸多农作物,终能在人的头上分割一片天,遮风避雨,高粱差不多是屈指可数的了。  老辈子房子的顶棚就是这么来的。有的虽然历经几十年、百八十年,高粱秆早被熏得油黑锃亮,但是依然挺直,不腐坏,给一辈辈人带来生活的味道。  如今,小屯人把高粱和高粱秆摒弃了。他们的屋顶已不能叫房笆了,是钢筋混凝土捣制成的硬屋顶,似乎坚不可摧。然而,却嗅不到植物秸秆的气息了,那些钢筋混凝土的屋居,到冬天冷从天降,叫人待在里面无处躲藏。  值得欣慰的是,差不多26年前的那片高粱出产的高粱秆,到今天还架在我家老屋的屋顶,俨然是生活的标本。记载着那样的春夏之交的一个中午,我和父亲无语的劳作;记载着春风中,我和母亲、弟一根根的刮削;记载着那四口之家曾经同呼吸的温馨。  甚至感觉,它们,那些至今还在屋顶的高梁秸秆们,似乎也在思念着我们,如果植物也有记忆的话,那该多好啊!&&  四、五谷杂粮之玉米  玉米原产于美洲。据考证,1492年,葡萄牙探险家哥伦布环球旅行时,从中美洲的古巴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由西班牙把玉米传到全世界。中国的玉米史载是1512年由吕宋(菲律宾)传入,而吕宋当时曾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中国当时引进玉米是多用来做副食品。后来,由于它适应性强,且容易栽培,逐渐扩散到平原地区。20世纪50年代后玉米栽培大为发展,成为与稻、麦并名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此为引子。  玉米,南方称苞谷,北方称玉米,在小屯通常称为苞米,似乎是苞谷和玉米的合成。总之,就是它,我熟悉得什么似的,注定有许许多多说不完的话题。  五谷杂粮,在小屯,说到底,所见最多的就是苞米。那不算宽阔的土地上,一年里,苞米始终占据着重要的视界,你不想看都不行。从播种,小苗出土,到间苗,施肥,到秋天收割,苞米始终给人漫山遍野、浩浩荡荡的感觉。  到苞米最终碾磨成面做人畜的食物、饲料,秸秆铡成段做大牲畜牛马驴骡的饲料,或者兼做烧草,苞米便轻轻地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在小屯的字眼里,所谓的庄稼其实差不多就等同于苞米了。农人们常常叨念“庄稼长得如何如何”,不是指高粱、水稻、小麦、大豆,指的就是苞米。  在小屯,苞米一直被叫做粗粮,是和大米、白面相对应的,后者称为细粮。既然是粗粮,那就免不了人也吃,猪也吃,鸡鸭鹅狗吃,牛马驴骡也吃。只不过人吃时给食物起了好多名字:苞米稀粥、苞米大碴子粥、苞米面大饼子、窝头儿。  人之外,猪吃的,通常给下等苞米面和草糠,但猪对苞米面和草糠是有分辨的。你看,一槽子烂菜叶、泔水、破烂地瓜、土豆,它吃得不起劲,只把嘴拱到泔水里面“咕嘟咕嘟”鼓泡,这时只要往槽子里面扬半瓢苞米面,好家伙,它就大口大口“猪吞猪咽”了。这黑家伙,要想让它多吃,就得给它“面子”啊!  喂猪时,只见主妇围着围巾,系着围裙,端着盆和瓢倚在猪圈墙上。身前的水泥平台上,孩子趴在上面,偎着母亲看着猪吃食。等到猪把嘴拱到泔水里面又开始“咕嘟咕嘟”鼓泡时,母亲便对孩子说:“去,再舀半瓢面子来。”这“面子”,就是苞米面。  鸡鸭鹅呢,本来是草食的,吃苞米粒再正常不过了。每当夕阳西照,鸡鸭鹅会集到院子里,一片聒噪,这是它们临上架前最后一口食。一瓢苞米粒扬到院子里,他们便扑扇起翅膀,叫着,四下里争抢起来。这时可以看见“鸡啄米”的样子:全然不顾,一味点头。  猫和狗是不能吃苞米粒的,它们吃人们剩下的,谁家里也不会为它们专门做什么。人吃饭的时候,它们也嗅着鼻子,舔着舌头。孩子们干脆掰一块两块饼子扔给它们,它们也会争抢起来。  在小屯,狗和饼子绝对结缘。说一个人笨拙干不了事,便拿狗和饼子来挖苦,说:“这个你干不了?给个饼子狗都能干!”更觉语言之尖刻。  牛马驴骡一类大牲畜,是要下田干活的,人们通常要在草料中加上苞米大碴子饲料。本来,苞米也是草性,它要比单纯的秸秆有营养啊!这时,苞米大碴子就被称为“牲口料”。有生产队时,牲口饲养员的活儿是一个肥缺。家家缺粮,牲口饲养员常常可以乘人不备,往家里“捎带”点儿牲口料,人吃、猪吃都行。  曾几何时,小屯兴起了爆苞米花。一个葫芦样的铁炉子,膛里盛着苞米粒,架在煤火上,一个满面尘灰然而洋溢着笑容的老者,一边悠然地摇转着铁炉子,一边和女人孩子调笑。最后,“嘭”的一声钝响,穿过半条街远,把土堆上刨食的鸡们惊得飞上了院墙。从铁葫芦里倒出来一小瓢苞米粒变成的苞米花,散着玉米的香气。那时还时兴糖精,条件好的便加了些,苞米花就又添了甜味。爆苞米花,在小屯叫“迸”苞米花,大人孩子都期盼着,要吃好长一段时间呢!这算是苞米粗粮细作的一种。  生产队时,有一阵儿还兴起了轧苞米面面条。操作的是远来的几个南方人,生产队自己准备原料,他们挣手工钱。在队部仓库里,几个南方人撸胳膊挽袖,舀水,和苞米细面,在他们带来的机器上制作,最后轧出来的是金黄色的面条,一排排,金晃晃的,挂满队部的墙垛前。各家按人头分,领回来,下锅,味道自然比饼子、稀粥要好,也令大人孩子欢喜一阵子。这也算苞米细作的一种。  苞米穗脱粒后留下的骨儿,是上等的烧柴。它介于干硬的树枝、木头劈柴柈子和柔软的茅草、树叶之间,长短齐整,粗细均匀。家家都舍不得烧,留着过年煮饺子烧柴。  那年我家在屯西张家买了130块钱的苞米骨儿。正因为苞米骨儿金贵,人家把苞米骨儿留下卖钱呢!  深秋的午饭后,我和弟推着手推车,欢快地到了张家。张家大人,加上他家的小哥仨,在他家的东厢房里装袋。半屋子苞米骨儿,杂乱,又齐整,足足装了两个多小时,屋里一片乌烟瘴气。中间,我和弟还爬上张家的厢房,又顺着厢房攀上正房顶上。变换了一个角度看小屯:一片人烟,大片的苞米地。  关于苞米,小屯人到今天仍然认定它是地道的粗粮。如果吃好东西,比如大米白面,吃不下或不愿吃,便拿苞米说事:我呀,纯粹是苞米肚子。意思是自己纯粹是吃粗粮受苦的命。  后来读大学到了城里,又知道了城里的俗语:苞米面肚子,料子裤子。意思是城里人好穿,好浪,外表光鲜,肚子里吃的却很粗,是苞米。也难怪,城里人百十年前也是地地道道的农人啊!他们骨子里的口味和小屯也并无二致。  也许,对于小屯人,苞米是一个难以解脱和割舍的情结。我临上大学之时,屯人们羡慕异常,说:“到城里好啊,大米白面,净是细粮!”  谁知,跌跌撞撞冒充了这么多年城里人,现在竟越来越想吃苞米了。那一张张金黄色的苞米面大饼子,母亲在芸豆锅边、酸菜锅边噼里啪啦烀出来的,巴掌大的不规则的圆形:一面带着半糊,一面印着母亲的手印。  每提到此,父亲总是幽幽地叹一声:苞米好啊,养人哪!  五、五谷杂粮之大豆  大豆又叫黄豆,原产于我国,差不多有五千年的种植史。我国许多古书上曾称其为菽。《诗经》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记载;西晋杜预对菽字注释:“菽,大豆也”;秦汉以后就以“豆”字代替“菽”字了。而欧美各国栽培大豆的历史很短,大约在19世纪后期才从我国传去。20世纪30年代,大豆栽培遍及世界各国。在我国大豆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河北、山西中北部,陕西北部及西北各省区。此为引子。  小屯,大豆。咂摸起来这两个词儿还挺对仗的。既然古国大豆种植历史颇为久远,估计小屯有史以来,就应该有大豆了吧!大豆不拘旱地、洼地,也不拘农人勤懒,三皇五帝到于今,一直生长在这片田畴上。用屯人的话说:大豆好,泼实。  当日子慢悠悠地,一天天流水一样逝去,一辈辈的屯人便看豆苗破土而出,从小到大;看满野豆花招引着蜂蝶,飞飞落落。他们也和日子一样,慢悠悠地,锄草,施肥,收割。秋收时,一切作物由绿转黄,那堆在各家院落中的一蓬蓬豆荚,带着细毛,鼓胀胀的。给人的感觉仿佛怀了孕的肚子,当然豆荚的体量是极小的。然后屯人们慢悠悠地用木制的连枷反复拍打豆荚,“吱扭,啪;吱扭,啪”,登时,金黄的、圆滚的大豆便破荚而出。装袋,风干,然后榨油、磨豆腐、做豆芽菜,等等。  大豆是如此之金贵,以致它的价格从来都比玉米高出许多。直到现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大豆仍然是众目睽睽的焦点产品。大豆最耀眼的时候是榨油、磨豆腐,这些过程就不细述了。小屯邻近的村屯有什么“高油坊”屯,一望便知早年那儿必然有一户高姓人家开的油坊。豆腐房几乎到处都有,小屯也有。每天清晨,雾霭中,远远传来“豆腐来,豆腐来”的叫卖声。那时的豆腐纯粹是原汁原味的,不掺假,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成语说的“豆蔻年华”,估计也应该有这样的味道!  那时没有副食品做零嘴,村人便有炒黄豆的吃法。通常在漫长的冬夜里,在大铁锅里翻滚炒熟,大豆就变了颜色,黄中带着焦煳色,发着诱人的香气。抓一把,一家人围坐在热炕上,在煤油灯昏黄恍惚的暗影里,“吧嗒吧嗒”地大嚼起来。你想,豆里的油全都原始地进到胃口里,多么全面,多么熨帖!炒豆油大,吃得人发腻,吃多了可受不了,于是就喝凉水。从厨房的水缸里舀出带细冰碴的水,咕嘟咕嘟喝进去,胃口饱胀,通体舒服,只如此,才能在冬日的长夜里睡得安稳。我们常说“睡得香”,吃完炒黄豆才是名副其实的啊!  再说豆油。那种金黄色,纯粹,清洁,给人以富贵感、华丽感。豆油倒进热锅里,泛沫,飘香,扔进葱花香菜,立刻,在“嘶嘶”的热炒的急促声里,特别的香气弥散开来。再倒进白菜或酸菜翻炒,通常是家常菜的做法。直到现在,我们的味觉仍然被这种油香顽固地主宰着。恐怕炒菜爆锅的豆油香,是人生的一种绝美的香气吧!或许,生活的味道本该如此。追忆千载,感慨宏大: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我等不骄,在油香中似曾相识啊!  不由得想起陶渊明的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多么自然,多么潇洒,多么惬意!我想,这其中的真谛就是静寂和慢悠悠吧?  如今,在喧闹而急促的都市里,哪有一片空地可以种大豆呢?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小屯的田畴里依然是连片的豆荚,鼓胀着,丰盈饱满。  眼前闪回着童年时的镜头:豆苗破土而出,从小到大;满野豆花招引着蜂蝶,飞飞落落&&  责任编辑 张明晖
本文话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五谷杂粮磨粉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