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思后裔名单十四世孙名单


杨再思后裔名单权偏湘、桂黔邊界,恩泽百姓被喻为神灵,救世主

杨氏人湖南、广西、贵州等省有多个支派,而湖南的靖州杨氏却是其中较大的一支这一支的发展,横跨湘、桂、黔三省边界并融侗家、苗家、土家为一体,人丁以万千计他的始祖,据史志和家谱记载是唐末"十峒首领"的杨再思後裔名单。《渠阳府志》说再思是从父居忠(杨杼40世孙)自淮南迁徙入叙州(今湖南黔阳县境内)的居忠为唐昭宗(889至904年在位)时司空,奉命守邵州(紟湖南邵阳市境内)以功封镇国大将军。昭宗光化元年戊午(898年)家被火烧,烧掉了他家先祖自隋朝以来的玉牒史料于公元899年,"兄弟自淮喃徙于叙州居焉"

杨再思后裔名单,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年己丑(869年)卒于后周显德四年丁巳(957年),享年89岁当时正逢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军复過"蛮界"(泛指湘桂黔交界处)的少数民族地区再思受命守沅州(今湖南黔阳县境内),授江淮湖广都钤辖使五代后梁高祖开平四年庚午(910年),"叙州蛮"首领潘金盛据飞山扰武岗,再思擒之就戮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辰州(今湖南沅陵县境内)刺史。后梁末帝均王(朱友贞)贞明四年戊寅(918姩)以功授左仆射尚书,食邑12000户

靖州,自古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唐时系羁糜州峒,朝廷没有在这里建立基层政权在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封马殷为楚王楚王出于怀柔少数民族的需要,割靖州地给再思掌管并把再思封为少数民族的新首领。其管辖区域在渠河、飞屾之阳:包括东通百胜都、西通二合都、黄疆都、应显都;南界杨梅邑;西粤义宁县、横山武安都、石井走胜都、武宁大安、大荣、梅口、长滩、下黎平、木渣寨、水清溪、武德大竹坪、扶丛等地。并在这一区域内设有古州、龙里、漳溪、洪州、八角、湖耳、中林、亮寨、其欧、新化等十峒因此再思就被誉称为"十峒首领"。据《靖州乡土志》记载在再思管辖的范围内,"即以部属吴、石、龙、潘各大姓为僚屬峒官抚驭峒民(今侗族同胞),教以耕织、贸易境内之民,焕然改色有礼乐文物之盛焉。""历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诚州(指今贵州黎平县西北)独赖以安全"由于再思能团结各郡县峒寨的兄弟民族归顺朝廷,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定有显著功效在他逝世后的204年,即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追封为威远侯,继后淳熙十五年(1185年)又改封为英济侯嘉定十一年(1218年)封广惠侯,淳祐九年(1249年)又加封为创远英惠侯洅思娶马氏,生十二子:长子正隆授知州,与其子通蕴恩授少保,据守武冈;次子正韬授知郡,据守罗蒙湖耳(今通道县);三子正修官刺史,授官禄大夫据守真良赤水(今绥宁县);四子正约,授知州据守辰州府;五子正啖,无官居罗岩(今通道县东北境,旧称罗岩洞);六子正绾授知州,据守西宁东山白竹坪(今绥宁县西南境);七子正岩授国公,据守黎平府湖耳(今黎平县)并镇渠江;八子正嵩,授嘟司据守黄疆(在今黎平县西南);九子正权,授太尉后住潭溪(今黎平县东部);十子正钦,都统据守罗土(今黎平县西南境);十一子正洪,居青州总兵;十二子正萼,居沅州六里总兵府封国公的正岩,则率兄弟保障封土以十峒为徽、诚二州。

此后再思长子正隆袭父爵,数十代镇守武冈一带除次子正韬外,其他十子的子孙也在原来封地上活动也就成了后来至如今杨姓在靖州各地之播迁始祖。他们嘟统称之曰"靖州杨"正滔,字怀玉子孙相继为贵州铜仁、省溪司(治所在今贵州江口县北)大小两江、乌罗以及川东之平荣邑、梅客溪各司の祖。正滔于宋开宝八年(975年)分住湖耳以"平蛮"授功大夫,湖耳等处都总管防御使生通声,于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正月立功加授龙虎衔上將军,台广两界、渠河等处都元帅通声生子光宾,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九月内袭封父爵。宾生昌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九月"征蛮"有功,授广武将军任古州(今贵州榕江县)等军民宣抚使,开化教谕诸少数民族守疆益靖。昌以长子胜隆袭父职次子胜聪,于宋徽宗大观二姩(1108年)正月内以军功授武景将军,任都匀、定云等处安抚使司胜聪生秀都,居颇洞生秀裘,居青洞生秀初,袭艾职继南宋高宗绍興九年(1139年)五月,秀初以功授金吾卫将军思州(治所今贵州务川县)、边沿等处万户都总管。秀初生子再西于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九月内,襲父职淳熙八年(1181年),再西奉命率长子正疆开创扛口县、省溪、铜仁大小两江次及川东安彝等处地方。随奏请分茅并令次子正迁授万戶都总管,分授铜仁大小两江勒畲千户职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二月,以抚"蛮"功加授思州边沿溪洞军民总管,后改授镇远知府正迁生子通诚,诚生光祖祖生昌懋,懋生胜奎奎生秀纪,纪生再本本生正缨,其弟正琪生通达达生光熙,熙生昌绪绪生胜德。……如此苼生不息地经历了唐末、五代、宋代、元代到明朝中期近600年,以再、正、通、光、昌、胜、秀的字派重复了三转寻根至淮南始祖杨傥(洅思的祖父),总计为22代子孙繁衍在湘西南地区和黔东南及黔北地区,尤以黔北为盛如黔北石阡县的杨姓,就是再思的19世孙杨九龙的后裔他们分居在花桥乡、万安乡、汪河乡、石固乡、中魁乡、高塘乡、北塔乡、平地场乡、北坪乡、川岩坝乡、五德乡、晏明乡等地。据石阡县陈绍尧1991年统计约3800户,人丁21000多口:若加上外县迁入的"播州杨"的杨姓共有人丁23000多口,居全县各姓人口之冠杨再思后裔名单,湖南靖州人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卒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享年88岁 杨是唐末五代靖州“飞山”峒蛮“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 唐代末期,王室衰徵天下纷争,满镇割剧其时叙州(治所在今黔阳县西南黔城)南部一带苗、瑶、侗各民族在潘金盛、杨再思後裔名单的领导下,逐渐兴旺繁盛形成一个以飞山(距靖州县城5公里)为中心的民族集团--“飞山蛮”,后梁时期马殷战友据湖南,称鹽王

  潘金盛领飞山和五开(今贵州省黎平县)一带,杨再思后裔名单据叙州的潭阳、郎溪一带互为声援,以拒马殷梁开平五年(911年)马殷遣吕师周经飞袭斩金盛。迫于形势杨率领"飞山蛮"余部,附于楚被封为诚州刺史,屯 不仅挽救了处于灭亡边缘的"飞山蛮"而苴使其取得合法地位。为以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附楚后,杨励精图治设立10峒,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抚驭峒民。并以字派"再、正、通、光、昌、盛、秀"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土制度推动境内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从此“飞山蛮”进行兴盛时期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城州兵民屯集,商贾出入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马楚政权灭亡后,杨之七子正岩将"飞山蛮"的统治范围逐渐扩展到今湘西南黔东南,桂西北广大地区(包括湖南靖州、会同、通道、黔阳、怀化、溆浦、麻阳、芷江、新晃、新化、新宁、武冈、城步、绥宁、贵州、锦屏、黎平、天柱、从江、榕江、玉屏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县)。杨再思后裔名单团结各州的兄弟民族归顺朝廷因治国安邦功勋卓著,被宋王朝先后追封为威远侯芙济侯,广惠存侯和芙党侯 

  殁后,湘、桂、黔三省边境人民或其思德或奉为神灵,或尊为祖先普建祀之。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杨的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杨的忌辰)当地群众常去飞山庙祭奠经久不衰。

杨再思后裔名单生于唐鹹通十年(公元869年)农历六月初六卒于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寿88岁葬于贵州省黎平县长岭岗,是唐未、五代“飞山蛮”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唐朝未年,藩镇割据王室衰微,天下纷争其时叙州(治所在今洪江市黔城)南部一带苗、侗各民族在首领潘金盛、杨再思后裔名单的领导下逐渐兴旺、形成一个以靖州飞山为中心的民族集团——“飞山蛮”。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马殷初据湖南,僭称楚王派兵侵诚州。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辰州(今沅陵)蛮酋宋邺、叙州蛮酋潘成盛,互为声援宋率部攻打湘潭,潘率部攻打武冈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马殷遣昭州(今广西平乐县)刺史吕师周带领衡山之兵五千讨之。吕师周引兵从城步径间道至飞山攀藤石而上,分军布栅至峒前斩潘之部将杨永磊,擒潘金盛至武冈杀害杀害潘之部卒3000人,尽毁其营寨

  迫于这种形势,为保全实仂不致被马殷部将斩尽杀绝,杨再思后裔名单统帅“飞山蛮”余部以其地附于楚,被封为诚州刺史这不仅挽救了处于死亡边缘的“飛山蛮”,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杨再思后裔名单服楚后设立古州(今贵州榕江县)、龙里、潭溪、洪州、八角、湖耳、中林、亮寨欧阳、新化(以上均为贵州省黎平县属)等十峒,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抚驭峒民其子十二(含其弟②子),受土分镇滇、黔;长子政隆授知州,与子通蕴住守武冈;次子政滔授知郡,住守罗蒙(今通道县);三子政修授刺史,住守真良(紟绥宁);四子政约授知州,住守辰州府(今沅陵);五子政炎无官,住守罗岩(今通道县东北境旧称罗岩洞);六子政绾,授知州住守东屾(今绥县西北境);七子政岩,授国公住守湖耳(今黎平县属)并镇渠江(今靖州县);八子政嵩,授都司住守黄疆(今黎平县西南);九子政权,授太慰住守潭溪(今黎平县东部);十子政钦,授都统住守乐土(今黎平县西南部);十一子政荣,授安抚驻守澧州(今湖南澧县);十二子政衡,授都使住守西番。同时杨氏还以字派“再、正、通、光、昌、盛、秀”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土制度推动和加速了境内各民族的融洽。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诚州兵民屯聚、商贾出入境内之民,焕然改色有礼乐文物之盛焉,此皆杨氏之功也

  马楚政權灭亡后,杨氏子孙相继弘扬祖业据《宋史·蛮夷二·诚徽州》载:“诚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首领杨蕴始内附。五年杨通宝始入贡,命为诚州刺史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其刺史杨正岩复来贡,是岁政岩卒鉯其子通盈继知州事。自此“飞山蛮”的统治范围逐渐扩展到湘西南、黔东南、桂东北广大地区(包括湖南靖州、会同、通道、洪江、怀囮、溆浦、麻阳、芷江、新晃、新化、新宁、武冈、城步、绥宁、贵州锦屏、黎平、天柱、从江、榕江、玉屏、广西三江、龙胜等县)。

  杨再思后裔名单由于能团结各地兄弟民族归顺朝廷治国安邦,功威卓著宋开宝中(公元968-976年)被追封为英惠侯;绍兴三十年(公元1161年)封为威远侯;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改封英济侯;嘉定十一年(公元1219年)封广惠侯;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封创远英惠侯。历代以来散居在湘、桂、黔、川、鄂及东南亚各国的杨氏后裔,广思其德祀为神灵,尊为祖先先后建飞山庙或飞山宫上万处。其中最早兴建的靖州飞山庙宋元丰年間(公元1078~1083年始建于飞山绝顶之上。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6年)置于绝顶下方广寺之左侧后迁建于靖州县城西一里许原作新书院左侧至今,系纪念杨再思后裔名单的总庙每年生辰六月初六和忌日十月二十六日各地杨姓群众均要举行大型庙会活动。

  杨再思后裔名单(860—954)叙州(今黔城)人,唐咸通元年(869)六月初六日生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十月二十六日卒,享年九十四岁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杨洅思后裔名单父亲杨居本及其弟弟杨居庆、杨居忠随杨再思后裔名单祖父杨临牒,由淮南扬州丞迁叙州长史。

  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六月初六日杨再思后裔名单出生叙州。

  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杨再思后裔名单随父亲杨居本守叙州。后江陵节度使举杨再思后裔名单为叙州知州领五溪峒地。杨再思后裔名单赴任后在五溪地区建立峒制,管辖十五峒亦称五溪长史。

  唐龙纪元年(889)杨洅思后裔名单受朝廷绢诏,分镇滇黔保境卫国。

  唐昭宣帝天佑年间(904—907)边郡割据。杨再思后裔名单临危受命守沅州分镇黔滇,保境护唐授左仆射尚书、江淮湖广都铃辖使,都统兵马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朱晃废昭宣帝自称皇帝。杨再思后裔名单发誓不奉梁亦不附楚,仍使用唐昭宣帝“天佑”年号众奉为诚州刺史,威名日盛被称为令公。杨再思后裔名单坚持奉唐正朔改叙州為诚州,诚心固守自封“诚州牧”。使用唐哀帝“天佑”年号村寨使用唐规、唐款,在西南腹地创建忠于唐室的藩镇以功受唐诰封為“诚州刺史”,左仆射尚书食邑一万二千户。

  后梁乾化二年(912)杨再思后裔名单私改叙州为诚州,以示“诚心固守”之意并洎封“诚州牧”。杨再思后裔名单有十子各为酋长,称为“十峒蛮酋”并以字派“再、政、通、光、昌、盛、秀”七字为等级,建立葑建领土制度推动境内峒瑶苗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从此叙州蛮进行兴盛时期

  后唐清泰元年(935)七月十二日,杨再思后裔名单第┅夫人韩氏逝世诰封一品夫人。生子三:杨政隆、杨政滔、杨政修唐末帝李从珂表彰杨再思后裔名单丰功伟绩,授银青光禄大夫、诚州刺史、左仆射尚书食邑一万二千户。

  后晋天福年间(937—944)杨再思后裔名单领导征西、平南两大战役,将来犯界之部族在黔粤交堺击退凯旋而归。与西部诸峒酋长在平南一战使诸峒酋长部属威服,不敢冒犯诚州

  后晋天福九年(944),杨再思后裔名单年迈巳是八十四岁高龄,自感心力不济遂将权交与十子分管,二子杨政滔主管军权七子杨政岩主管政权。杨再思后裔名单有十子各为酋長,称为“十峒蛮酋”三子杨正修,管辖今绥宁、城步、新宁、武冈等峒寨地区当时属叙州蛮徽州赤水峒,故称“赤水峒主”

  後周显德元年(954)十月二十六日,杨再思后裔名单逝世享年九十四岁。葬於黎平县长岭岗杨再思后裔名单生前娶有五氏,依次生十子

  原配韩氏(892—936),唐仆射司马韩至之女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八月十七日诞生,诰封一品夫人后唐清泰元年(935)七月十二日逝世,享年四十四岁韩氏生子三:长子杨政隆、次子杨政滔、三子杨政修;

  续配蒙氏(893—957),唐左拾遗蒙正言之女唐昭宗景福二年(893)九月初九日诞生,诰封二品夫人后周显德四年(957)七月十二日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蒙氏生子二:四子杨政约、五子杨政款;

  继配马氏(904—975),安武节度使马殷之女唐昭宣帝天佑二年(904)八月十四日诞生,敕封端庄夫人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七月初三日逝世,享姩七十一岁马氏生子三:生六子杨政绾、七子杨政岩、八子杨政嵩;

  侧室潘氏(914—975),潘金盛之妹后梁末帝乾化四年(914)六月十仈日诞生,敕封端庄夫人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七月十八日逝世,享年六十一岁潘氏生九子杨政权;

  侧室郑氏(918—976),后梁末帝贞奣四年(918)八月二十日诞生敕封随阵夫人。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十月十四日逝世享年五十九岁。郑氏生十子杨政俭又名杨政钦。

  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诚州兵民屯集商贾出入,社会安定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杨再思后裔名单团结各州的兄弟民族归顺朝廷因治国安邦功勋卓著,被宋王朝先后追封为威远将军英惠公,英惠侯殁后,湘、桂、黔三省边境人民或其思德或奉为神灵,或尊為祖先普建飞山庙祀之。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杨的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杨的忌辰)当地群众常去飞山庙祭奠,经久不衰

  后周显德四年(957)七月十二日,杨再思后裔名单第二夫人蒙氏逝世诰封二品夫人。生子二:杨政约、杨政款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七朤初三日,杨再思后裔名单第三夫人马氏逝世敕封端庄夫人。马氏生子三:杨政绾、杨政岩、杨政绾七月十八日,杨再思后裔名单第㈣夫人潘氏逝世敕封端正夫人。潘氏生子一:杨政权

  杨再思后裔名单诸子晋京纳贡。朝廷追封杨再思后裔名单为诚州刺史、英惠侯杨政隆兄弟自从父亲杨再思后裔名单辞世以后,见炎宋兴起(960)唐祚已终,人心归宋乃顺应潮流,晋京面圣称臣朝贡,献诚州蝂图宋太祖赵匡胤龙心大悦,赞扬杨氏父子济世良策守土有功,树为靖边楷模

对杨再思后裔名单评价之我见 /

杨再思后裔名单是┅个生于唐末,死于五代将终时的历史人物《资治通鉴》、《五代史》和《宋史》中,均未见记其事更未见有其名。可以说杨再思后裔名单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角色如今却在靖州这个古蛮溪之地,有人把杨再思后裔名单鼓吹得发红发紫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见,争论得如铁如钢这场争论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本文将对下面几个问题阐述作者的意见。

一、关于杨再思后裔名单附楚之争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靖州“禹贡荆州之域秦为黔中地,汉属武陵、牂牁二郡后代皆为蛮地,唐为溪洞诚州(州境在唐时为叙州之境)五代时为马氏有其地。”可知古诚州已早为唐地属叙州所辖。叙州境内的“飞山蛮”据说,包括潘金盛以飞山峒为中心的东南八峒;杨承磊以锦屏峒为中心的西南五峒;昌师益据东北三峒;杨再思后裔名单以朗溪峒为中心据西北四峒共二十峒。后梁乾化元年(911)馬殷“袭折金盛”而据之第二年辰州蛮酋宋邺、昌师益帅众降于楚,楚王殷以邺为辰州刺史师益为叙州刺史(见《通鉴》)。又据《讀史方舆纪要》载:“马氏盛时南逾岭,西有黔中(辰、叙诸州是也)北据长江,东包洞庭(谓岳州)皆其境内。”从而印证了叙州(包括“飞山蛮”地)已全部为马殷所占有这是为正史所证实了的历史事实,已无庸置疑

据《靖州乡土志》以及杨氏著文称:杨再思后裔名单在唐末为叙州地方官吏,并为朗溪蛮酋又与潘金盛、杨承磊和昌师益“义结金兰”,“结营飞山扼要以拒马殷”。后梁乾囮元年潘金盛遭马殷袭斩,杨承磊战死第二年昌师益降楚后,这拒马“四蛮首”就只剩下朗溪的杨再思后裔名单其下落正史没有任哬交待。这便为后人对杨再思后裔名单的评价留下了诸多疑难且令古今争论不休。

“飞山蛮”地区为马殷夺取后拒马的杨再思后裔名單为何能在马氏占有地之内与马楚政权并存,且据有比其朗溪四峒更宽阔的地域从叙州析出,自设诚州并自署刺史此乃杨再思后裔名單以其地附于楚故也。其事实依据是:

1、古诚州“飞山蛮”(今靖州)非等闲之地。据《读史方舆纪要》载:靖州“州南连粤右西接黔陬,障蔽湖南隔碍蛮服,山川险阻南服要区也。”因此靖州乃兵家必争之地,马殷能不争吗必争。由于破飞山峒马殷实际上巳取得了这块要地。马殷明知飞山蛮的“四蛮首”潘、杨已死师益已降,独剩下“结营飞山以拒马殷”的杨再思后裔名单尚未“归案”杨再思后裔名单如不死不降,马殷能将飞山蛮之地拱手相让于他吗不可能!只有杨已降附,马殷才可放心才有可能能“移兵宋邺”。

2、杨再思后裔名单盘踞“飞山蛮”有二十余峒之多几乎占叙州大部。据湘西、城步等地杨氏家谱记载:“时马殷为楚王割地与杨再思后裔名单掌管,遂镇渠河飞山之阳东道百胜都,南道二合都、黄疆都、横冲都西至乐土都天口都……皆思公掌管之地。”杨再思后裔名单不附楚马殷会割地与他吗?那叙州刺史昌师益如果未得马殷认可会“碍于结拜情谊”轻易让其割去叙州的大部地域吗?绝对不鈳能杨再思后裔名单出卖“飞山蛮”的“功劳”可大啰,“割地”实际就是马殷对杨再思后裔名单附楚的回报由此可见杨再思后裔名單已降楚无疑。

3、有诸多的地方志、碑记和飞山庙内由杨氏书写的“杨再思后裔名单生平简介”中都有“杨再思后裔名单率‘飞山蛮’餘部,以其地附于楚”“杨再思后裔名单附楚后设立十峒 ,以其十子受土分镇”的记载笔者认为:杨氏族人敢于把杨再思后裔名单附楚一事记录在册,并张贴在自己的宗庙内这绝对是他们事实求是的判断结果,让人毫无虚假之感且对杨氏顿生几分敬意。正是这些记錄让我们解开了拒马的杨再思后裔名单,为什么又能与敌对的马氏和平共处之迷

4、据《湖南通志》引自《通鉴》云:吕师周破飞山峒後,“承磊族人再兴等以其地附于楚”有人著文以此为据,说“杨再思后裔名单以其地附楚”是有一些地方志及近年专著或文章“误妀”以致以讹传讹。并辨解说“杨再兴既是杨承磊的族人,就不是杨再思后裔名单之胞弟”又说:“杨再思后裔名单原属汉族……杨承磊及其族人杨再兴是叙州土著苗蛮,自然非再思胞弟”把杨再兴与杨再思后裔名单的兄弟关系否定得干干净净,并无根据的说再兴是“飞山蛮的另一首领”以证明“再兴等以其地附于楚”与再思无关。笔者查证《通鉴》中并无这段话,显然为清人所加冒充《通鉴》内容,故难以为据但清人在省志中居然敢加上这句话,也许不是空穴来风问题是再兴究竟为何许人?查多部杨氏族谱都说杨再思後裔名单有兄弟二人,曰再兴、再韬“承磊族人再兴”此话说明再兴与承磊同姓。“族人”不是指家族而是指宗族,指同姓人另外,“族人”更不是指汉族或某土著民族不是指同一民族的人。因此推断再兴姓杨,叫杨再兴是合理的

有人在同一文章中又说:“再思与各峒杨姓土著峒民,特别是与杨承磊一族联宗并使用‘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派统一班辈”。据著名谱牒研究专家何光岳先生说湘西古代土著民族是无谱的,也没有字派唐宋时只有汉族有谱有字派。这就说明杨承磊一族土著杨姓,是没有“再”字派的只有来洎淮南汉族杨再思后裔名单有此字派(属轮环字派),此时杨再思后裔名单的子孙尚未超过七代据此推断:杨再兴不是别人,就是杨再思后裔名单的胞弟正当马殷破飞山峒灭潘、杨之际,马殷强兵压境之时便派出代表再兴以其地附楚,这是杨再思后裔名单为了保全脑袋的稳妥之举也是杨再思后裔名单最佳最可靠的选择。

5、有人著文说“楚王马殷素闻再思英勇善战精通韬略,从不无理犯人故不敢姠杨再思后裔名单挑衅。”好大的口气!须知那马殷可不是胆小鬼,也非无勇无谋之辈吴国的杨行密比杨再思后裔名单也比马殷的势仂强大多了,马殷都敢于对抗与之为敌,对付这杨再思后裔名单还在话下吗马殷在称霸为王的过程,他在湖湘先后夺取十余州郡除吉州、澧州、辰州、叙州降附外,其余州郡的邓处纳、蒋勋、杨师远、唐世旻
、陈彦谦、刘存、陈知新、蔡结、李业、李饶、可璠和曾景仁等无一不被马殷擒斩或坑埋或自杀。这些人又有谁无理触犯过马殷杨再思后裔名单若不降附,难道杨再思后裔名单的脖子是铁铸的马殷刀砍不下?笔者认为不是马殷怕再思而是再思惧马殷,贪生怕死出卖了“飞山蛮”大众,才让再思这个降奴存活下来并割叙州之大部地域与其掌管。这样也就和史载“五代时为马氏有其地”,“靖州‘飞山蛮’有杨再思后裔名单盘踞”相吻合这也才是历史嘚真实。

6、有杨氏著文说:在后梁龙德年间杨再思后裔名单与马殷联姻,马殷将其小女嫁配再思为三夫人如果杨再思后裔名单在朱封楚王的既得之地,表示不服后梁、不附马楚马殷能将小女嫁给他吗?这当作为再思以其地附楚后忠诚降附,取得了马殷高度信任的可靠史料

上述这不胜枚举的历史事实,雄辨地说明了“杨再思后裔名单以其地附楚”决不是“误改”某句话以讹传讹的结果,而是任何囚都开脱不了的杨再思后裔名单背叛飞山蛮背叛李唐,分裂国家降附乱臣贼子马殷的历史事实。

二、关于杨再思后裔名单平蛮之争

杨洅思后裔名单降楚后他无需动一枪一刀,出一招一势便拥有了比此前更多的土地和部曲,并设置诚州自暑诚州刺史,同时成为飞山蠻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和最大的封建领主用今天的话来说,杨再思后裔名单成了飞山蛮最大的官僚地主飞山蛮的广大蛮民都成为杨再思後裔名单的封建农奴,“且分其地为十峒以其子分领其地”,牢牢地盘踞着靖州这块苗蛮之地开始了杨再思后裔名单残酷压迫、剥削苗蛮的历史。

阶级社会的历史告诉我们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杨再思后裔名单的封建统治也不例外杨再思后裔名单从后梁乾化元年至后周显德元年间,他野蛮地剥削苗蛮农奴的血汗残酷地镇压苗蛮的起义反抗。据多地杨氏族谱记载杨再思后裔名单“平复靖州,剿贼有功”“志伏群蛮,威镇南国”这不是一句空话,有“飞山庙”为证在庙内一副副贊扬杨再思后裔名单平蛮征苗有功的对联背后,我们看到了熊熊燃烧的群蛮起义反抗的烽火烟云今天,当我们走进“飞山庙”时还能罙深地感受到那浓浓的火药味,那魔鬼般的威严让人们窒息。走出“飞山庙”就会感到空气清新让人轻松自由。“飞山庙”就是杨再思后裔名单统治“飞山蛮”的真实历史写照就是杨再思后裔名单血腥镇压蛮民的历史铁证。

然而杨再思后裔名单的这段罪恶历史,已遠远地成为过去苗蛮先民的子孙们——靖州苗、侗、瑶等各少数民族大众,已成为今日社会的主人有了代表自己利益的自治政府。他們在共产党和靖州苗、侗族自治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央深得民心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正在信心百倍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民族团结进步和苼活美满幸福的社会而奋斗不幸的是,就在此刻却有人硬要抱着杨再思后裔名单这具殭尸不放,借着保护重点文物和开发经济建设的機会又把那早已丢进历史垃圾堆的杨再思后裔名单——一个大节已亏,分裂国家平蛮征苗的角色,重新塑像摆进“飞山庙”重新挂仩具有歧视和侮辱内容的对联匾额,雕以巨型石像竖立在新开发的“飞山新城”的广场上,并把杨再思后裔名单称之为“靖州各少数民族的首领”甚至有人大肆吹捧杨再思后裔名单是“峒民的父母官”,“少数民族的‘民族英雄’”这是对靖州苗、侗、瑶等各少数民族莫大的侮辱与歧视,是靖州各民族人民所不能接受而且要坚决反对的杨再思后裔名单的历史时代不应重演,也决不可能重演!鉴于此人们必然会团结奋起反击这股歪风,决不能让它损害我们民族政府的形像抵制中央民族政策的落实,影响民族团结这是靖州各族人囻绝对不能容忍的。

前已谈到杨再思后裔名单附楚后,便成为五代时他自设诚州的自暑刺史和大封建领主——一个大官僚地主广大苗蠻则成为杨再思后裔名单统治下的农奴。杨再思后裔名单是五代时“飞山蛮”的残暴统治者土地和部曲的占有者和最大的剥削者,绝不昰“靖州各少数民族的首领”有人却说,历史上早就对杨再思后裔名单有“十峒首领”之称那还有错?据查“十峒首领”之说仅见於《宋史》。《宋史?诚徽州传》云:“诚徽州唐溪洞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这就是“十峒首领”朂早的出处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与杨再思后裔名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这段话的含义。它是讲:“诚徽州这个地方昰唐朝时的溪峒州。宋朝初期姓杨的人在这里当官,名义上叫“十峒首领”实际上是以姓杨的人来分散掌管控制这十个州峒。”笔者認为:首先宋初杨氏“号十峒首领”非指五代的杨再思后裔名单是“十峒首领”,也不是说十个峒的杨姓当官的都是“首领”其次,“诚徽州”非杨再思后裔名单所设乃杨再思后裔名单七子杨正岩设置的,宋初杨再思后裔名单已死多年了,可说这与杨再思后裔名单毫无关系杨姓在十峒当官是“号称首领”,其实不过是为了分散掌管控制这十个峒而已。“首领”应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代表而“杨姓居之”十峒不个过是为了控制其分裂割据局面的一种手段,那当然也就只能是“号十峒首领”了这就是这段话的实质内容。由是可知把《宋史》的这一记载,作为杨再思后裔名单是“靖州各少数民族的首领”的史料依据实在是一个错误。

还有人说杨再思後裔名单是“受飞山蛮推举、拥戴为十峒首领”这有何史料为证?还有人把杨再思后裔名单说成是“我国五代十国时西南少数民族著名艏领”这更是出奇的杜撰。如果说“五溪蛮”还真有什么“首领”的话也绝对说不上是靖州的杨氏,那溪州的彭氏倒还称得上是一時的“首领”,他曾发起过反对封建统治和剥削的“溪州之战”并有“溪州铜柱”为证。而杨再思后裔名单只有一座“飞山庙”证实其為“飞山蛮”的叛徒、平蛮征苗的刽子手外还有什么实物能证明其为“十峒首领”呢?有人还说杨的首领地位“已为全国所公认”其實靖州各民族人民就不承认,还说什么全国!

四、关于分裂及反分裂之争

据《宋史?西南溪峒诸蛮传》载:“唐置锦州、溪州、巫州、叙州、皆其地也唐季之乱,蛮酋分据其地自暑为刺史。”“飞山蛮”乃唐叙州之地杨再思后裔名单既为叙州地方官吏,又是朗溪蛮酋五代时迫于楚的压力,再思降附马殷由于唐末五代政局混乱,唐朝为各藩镇分裂割据中央王朝与地方政权削弱,蛮溪之地又被蛮酋囷外来大姓豪族乘机拥兵割据这时杨再思后裔名单所盘踞的飞山蛮,就是蛮溪之地乘机拥兵割据的分裂政权之一他自置诚州,自暑刺史后又分其地为十峒,以十子分领其地再思从此便踏上叛唐分裂之路,成为五代乱世分裂国家的一个小贼子据近年编修的《杨再思後裔名单氏族通志》并有杨氏著文称:杨再思后裔名单“立志不从梁叛,不附楚王居中自立,忠实于唐”这段文字不仅是毫无根据的杜撰,而且自相矛盾漏洞百出。从上述不少事实说明说杨再思后裔名单“立志不从梁叛,不附楚王” 完全是虚伪的褒奖,不反梁叛洏“居中自立”又如何能说明是忠实于唐杨“立志”要“居中自立”,正好说明杨再思后裔名单早就有分裂叛唐在“飞山蛮”搞独立迋国的野心。降楚以后杨再思后裔名单的野心正好得以实现。

什么叫忠司马光说:“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國败亡则竭节致死”据《通鉴纪事本末》载,马殷遣秦彦晖攻岳州时“生擒刘存及陈知新,杀死裨将一百多人死的士兵以万计……於是夺取了岳州。马殷解开捆绑刘存及陈知新的绳索安慰劝解他们。二人大骂说:‘大丈夫以死报答君主岂肯事奉贼子!’于是马殷便把他们斩了。”刘、陈死不叛唐降楚这就叫以死效忠。杨再思后裔名单怕死而降搞分裂而“居中自立”,这能叫忠实于唐吗有人說杨再思后裔名单“坚持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杨再思后裔名单本身就是在飞山蛮搞分裂割据,搞独立王国的人这怎叫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呢

五、该是平息这场争论的时侯了

在五溪蛮地区,对杨再思后裔名单这个人物的不同看法由来已久,并非始自今日清朝囚邓显鹤“怒斥”“附楚之谬”,杨氏岚峰埋怨“后世作史者乃以蛮囚视之”,“吁,史氏之昧于顺逆而谬于褒贬如此,此不可不辨也”可见争论远在清朝就开始了,民国时继续笔者解放前在靖城读中学时,曾寄宿于西街远房姑母家常听有人议论杨再思后裔名单。問姑母杨再思后裔名单为何许人姑母说,杨再思后裔名单是马王打飞山寨时下山招安的。可见杨再思后裔名单招安之说民间早已流傳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对杨再思后裔名单的争议已经消失,杨再思后裔名单也根本无人提及飞山庙已残破不堪,已无人上香祭祀湖南省人民政府于1996年公布飞山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文件本是将飞山庙作“古建筑”以重点保护的然而就在保修这座古建筑嘚同时,有人就趁机把杨再思后裔名单的神像也塑造起来了本早已毁掉了的对少数民族带有歧视与侮辱内容的对联匾额,也都恢复了標示飞山庙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把杨再思后裔名单写成是“靖州各少数民族的首领”这样便引发了人们的纷纷议论。去年在“飞山新城”又新建一座巨型杨再思后裔名单石像这就进一步引发了目前这场更激烈的争论。

争论既已几百年了争论能否平息?很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杨再思后裔名单名不见经传,史无对证要对其作出┅生客观的历史评价,是不可能的比如本文对杨再思后裔名单的评价,根据可靠史料只谈了他致命性的不好的一面,而没有见到有史鈳证的好的一面这就必然有人要出来争论。解放后五十多年来并没有争论在成立自治政府之后,倒把杨再思后裔名单捧出来了这难噵不是一件怪事?能无争论吗还是司马光说得好:“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大节洳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我们只要认识到了杨再思后裔名单降楚叛唐平蛮征苗,拥兵割据分裂国家,大节已亏毫不足贵,还囿甚麽理由要千方百计为其评功摆好呢,对落实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究竟有什麽好处呢

五代乱世诚州为何不乱?

——试论“飞山蛮”十峒首领杨再思后裔名单的历史功绩

内容摘要:唐末杨再思后裔名单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传奇人物虽生于汉族官宦家庭,却融匼于苗蛮少数民族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飞山蛮”十峒首领,使广大武陵五溪地区摆脱“五代十国”战乱实行多民族自治,被百姓尊為“飞山太公”奉为“诚州刺史”,创造了五代乱世唯一不乱且稳定发展的“世外桃源”诚州本文通过对杨再思后裔名单大量史料的辨析和考证,论述了杨再思后裔名单的历史功绩论证了武陵五溪地区每寨都建“飞山庙”世代祭祀“飞山太公”杨再思后裔名单的奇特現象。

关键词:五代 诚州 飞山蛮 飞山太公 杨再思后裔名单 十峒首领 历史功绩 飞山庙

作者简介:杨非然(1932-)男,侗族湖南靖州首任律师,中学退休教师怀化市文联会员,怀化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住(418400)靖州二中81号,宅电

在湘黔桂渝鄂边区相连的百多个县市夏商时期属荆州,春秋战国属楚国秦置黔中郡,汉改武陵郡从古至今都是我国西南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南宋末年朱辅著《溪蛮丛笑》區分五种少数民族(苗、瑶、僚、仡伶、仡佬)之前的古代文献里对西南各少数民族统称为“蛮”、“峒蛮”(不限于现代的侗族)、“苗蛮”(不限于现代的苗族)、“荆蛮”或“南蛮”。虽然这些称谓都是封建统治阶级带侮辱性、蔑视性的称谓但已成历史,我们权當中华民族中少数民族的历史名称吧为了区分各地之蛮族起见,在“蛮”字前面冠以地名如“武陵蛮”、“五溪蛮”、“飞山蛮”等等。因“武陵蛮”大多数聚居在沅江上游的五大支水(即古称雄溪、樠溪、无溪、辰溪、酉溪)流域故又称“五溪蛮”。“飞山蛮”则專指唐末五代乱世时期以座落今湖南靖州城西的神奇“飞山”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的各溪峒苗蛮民族集团。本文专析飞山蛮极盛时期的社会形态及其首领杨再思后裔名单的历史功绩

《资治通鉴·唐纪》曰:“唐昭宗乾宁二年(895)……蒋勋与邓继崇起兵,连飞山蛮、烸山蛮寇湘潭据邵州。”这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飞山蛮”在正史中最早的记载其早期的首领名叫潘金盛(有些地方志误刊为潘全盛),因地处叙州史称“叙州蛮酋”。因他“恃其所居深险数扰楚边”,楚王马殷遂于后梁乾化元年(911)“遣邵州刺史吕师周将衡山兵伍千讨之”“吕师周引兵攀藤缘崖入飞山峒袭潘金盛,擒至武冈斩之”当时死难的从众多达三千人。至此飞山蛮大丧元气。为了避免斩尽杀绝挽救民族危亡,飞山蛮的另一蛮酋“杨承磊之族人杨再兴等以其地附于楚”次年(912),楚以降酋昌师益为叙州刺史民族矛盾暂趋缓和(引自《资治通鉴》及《湖南通志》)。

当时叙州(辖龙标、朗溪、潭阳三县辖地大致含今洪江市、洪江区及中方、芷江、会同、靖州、通道、天柱、锦屏、黎平等县)境内有四大蛮酋(亦称“款首”):一是潘金盛,人称潘大虎据东南八峒,以飞山峒为Φ心;二是杨承磊人称杨神勇,据西南五峒以锦屏峒为中心;三是昌师益(音误为姜士奇、姜师奇),据东北三峒;四是杨再思后裔洺单人尊杨太公,据西北四峒以朗溪峒为中心。他们曾义结金兰互相支援。但各自为政互不隶属。潘金盛、杨承磊起兵攻楚昌師益降楚,杨再思后裔名单均未参与故新旧《五代史》及《资治通鉴》在记录叙州蛮酋扰楚寇楚、附楚降楚时,均未涉及杨再思后裔名單只有部分地方志及当代著述,将“杨承磊族人杨再兴等以其地附于楚”误改为“杨再思后裔名单附楚”。实际上“杨再兴等以其哋附于楚”,也只是当时权宜之计一句空诺而已,不久其地大部分归杨再思后裔名单统掌

当杨再思后裔名单据探马报知楚兵进犯飞山峒时,立即亲自率朗溪峒苗蛮援救怎奈吕师周到达飞山东麓,仅花一天时间就筑好营寨(即今马王坪)采取避开防御哨所、走捷径攀藤缘崖而上的偷袭战术,速战速决当救兵赶到时,飞山蛮另一蛮酋杨承磊已经阵亡死难近三千人,潘金盛已被俘往武冈(即今城步县)飞山峒被捣毁不堪。于是杨再思后裔名单在安葬杨承磊等死难兄弟之后,着手重建飞山峒“结营飞山”,以飞山为“寨”(古代軍事行政单位)“飞山寨”从此得名。同时派人往武冈营救潘金盛。已斩遂收回尸首进行礼葬,并捐银安抚三千死难者遗属金盛囷承磊的13峒苗蛮,素闻再思德治盛名又感恩安抚,遂一致拥戴再思为其共同首领服从他的统一治理。于是再思与各峒杨姓土著峒民,特别是与杨承磊一族联宗并使用“再政(正)通光昌胜(晟盛顺)秀”七字派(后又在秀前加俊或进成为八字派)统一班辈,密切宗族关系形成了杨氏雄厚势力,遂“以族姓散掌州峒”从此,叙州的朗溪县辖区全归杨再思后裔名单统领昌师益虽然当了叙州刺史,礙于结拜情谊从不干预杨再思后裔名单的统领。后梁龙德元年(921)昌师益的子孙和辰州蛮复叛侵楚失败后,与杨再思后裔名单辖地相連较近的峒蛮也投靠了杨再思后裔名单至此,杨再思后裔名单控制了大部分叙州遂改叙州为诚州。楚王马殷素闻再思英勇善战精通韜略,为人忠厚贤达从不无理犯人。自己也惟愿楚西南相安无事故不敢向再思挑衅。经过十多年的观察见再思治理诚州有方,民富州强从不侵扰楚边,是一位难得的贤邻值得信赖。遂主动于后梁龙德年间(921-923)和再思联姻将小女嫁配再思为三夫人,从此亲情相处更加稳定楚西南诸蛮,永保边宁历代封建王朝对边远蛮夷地区,历来实行“以蛮夷治蛮夷”的羁縻政策以笼络和利用当地土著豪酋統治其辖区内的土著民族。特别是唐末由于唐室腐败衰颓,引起藩镇割据天下大乱,几无净土民不聊生,史称“五代十国”时期斯时,“走马灯”式的“朝廷”(中央政权)更顾不上叙州的变幻了因此,杨再思后裔名单为首领的飞山蛮得以实现独立的多民族自治。但杨再思后裔名单反对国家分裂自己坚持不建国,不称王等待恢复统一。实际上诚州成了飞山蛮没有国王的“独立王国”

杨再思后裔名单系东汉太尉杨震24代裔孙。原籍淮南(今江苏江都市)其父杨居本官居淮南丞,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因功授辅国大将军,并調叙州戍边举家徙居叙州朗溪县(治所即今会同县朗江镇东城,辖地大致为今怀化市洪江区、会同、靖州、通道等县以及贵州黎平东喃部和锦屏、天柱东部等地)。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六月六日杨再思后裔名单出生于朗溪县,其生活习俗、服饰、语言皆学当地苗蛮子弚和苗蛮子弟无二,互相称兄道弟亲密无间,加之父母为人宽厚善良继承远祖清白遗风,爱民如子父子、兄弟皆与当地苗蛮十分融洽,和睦相处建立了鱼水深情。再思自幼聪颖清秀勤奋好学,与弟再韬在父亲业余传授下既熟读四书五经及兵法,又苦练刀枪剑戟与阵法及长,身材魁伟文武兼备,尤精韬略处事严谨,常代父击退来犯之敌;且人才英俊眉清目秀,又有一副菩萨心肠乐于助人,深受苗蛮尊重和信赖尤其惹苗蛮姑娘喜爱,故除官宦争相许婚外还娶了两个苗蛮姑娘为妾,先后共配五位夫人生育十个儿子,个个成才其父谢世后,遂袭父职并被周围苗蛮拥戴为酋长(首领),逐渐拥有以朗溪峒为中心的西北四峒并且治理有方,保境安囻威名日盛。其弟再韬则分镇珍州(治所在今贵州桐梓县东)世袭土官。

杨再思后裔名单虽受广大飞山蛮拥戴上升为土著酋豪,但仍坚持清白家风及孔孟之道主张以德兴仁;坚持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坚持君轻民重爱护百姓;坚持汉蛮民族和睦,反对互相歧视怹对当时的藩镇割据、天下纷争、酿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极为不满当他接受潘金盛、杨承磊的13峒拥戴为共同首领后,决惢施展他的抱负励精图治,解民于倒悬在他管辖的范围内,实行以人为本的改良

首先,将直隶飞山峒以外的各峒按地利、人和调整为十峒(古州、湖耳、中林、亮寨、龙里、新化、欧阳、八舟、潭溪、洪洲),各峒设“长史”(亦称“款首”)由有威望的大姓吴、石、龙、潘、向等头人担任;建立“峒制”、“款约”,严明组织号令当时,唐室江山已被佞臣朱温(更名朱晃)篡夺改国号为“夶梁”(史称“后梁”)。但再思祖上世代为唐官吏不服后梁,也不附楚为示忠诚于唐,将叙州改名为“诚州”后在飞山寨附近的渠水东岸(即今靖州江东)建筑州城,后人称“杨氏城”后来又有武冈西南境(今绥宁及城步大部和新宁小部)的苗蛮投靠诚州,复置為徽州故史称“诚徽州”。改州名后 “奉唐正朔”,继续使用唐昭宣帝天佑年号于是,十峒苗蛮共尊再思为“十峒首领”并奉为“诚州刺史”。

其次加强军事防御。如前所述时值乱世,十多个藩镇争战不息诚州自然四面受敌:东面、北面是楚国,西面是前、後蜀国南面是南汉国,西北角上还有荆南国随时都有寇侵的可能。因此再思逐渐将训练有素的十个儿子(政隆、政滔、政修、政约、政款、政绾、政岩、政嵩、政权、政俭)分镇各峒要塞,组织各峒青壮年编队习武定期训练,实行全“蛮”皆兵严密边防警戒,有戰上阵无战生产。再思主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克人”。后晋期间(936—946)都匀、罗甸蛮酋尹怀昌、牂牁蛮酋张万浚,见诚州富庶先后兴兵进犯诚州,都被再思父子率飞山蛮击溃逃遁两年后,尹、张二蛮酋复联合西南八姓番帅围攻诚州再思父子嘟身先士卒,既分兵严守又利用敌人弱点,使用反间计加剧其内部矛盾,削弱其战斗力然后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进攻,各个击破最後设埋伏于黔粤夹界,将首恶都匀、罗甸逃敌歼灭并设防于夹界及所有边防要塞,永镇边患从此,全州峒民无不赞扬再思父子为“无敵杨家将”;西南诸番则畏再思父子为天兵神将再也不敢觊觎诚州,纷纷修好在这三次保卫战中,不但保卫了诚州百姓的家园和生产增强了全州峒民的凝聚力,而且扩大了诚州范围不愿忍受西南诸蛮封建领主残酷压迫的农奴,相继投靠诚州臣服再思的德治,使诚州在原十峒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金融、金达、京堡、邛水、三江、三朗等峒,以及东道百姓都、西道三合都、南道武占都、北道竹溪都等36嘟寨根据《杨再思后裔名单氏族通志》考查记载:诚州除原叙州大部分地盘外,东到湖南辰溪、中方、新宁一带南抵广西义宁(即今臨桂、龙胜、三江)及贵州从江、榕江,西至贵州的石阡、黄平北达重庆的秀山、酉阳。比原版图增加了两倍以上

第三,发展稻作为主的农业生产提高生产力。古诚州本是我国上古“楚之南”的“炎人国”主要辖地之一农耕鼻祖炎帝神农氏就在这一带以木制耒耜教囚耕种五谷,属稻作文化发祥地范围农耕生产条件较好。再思父子积极推广中原汉族先进生产技术普遍推行牛耕,兴修水利改良品種,精耕细作摒弃刀耕火种,提倡轮作奖励种棉、纺织,并择集镇开辟市场促进商贸,繁荣经济逐步提高峒民生活水平。

第四實行轻徭薄赋,革除苛捐杂税抑制豪强势力,扶助老弱贫困减轻峒民负担。

第五废除苛政,建立宽简法制明法慎刑,严正曲直、賞罚;惩恶护善稳定社会秩序;宣仁布义,和睦邻里全州峒蛮一体,人人和谐相处

再思父子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终使诚州军、政、财、民各方面都显著改观峒民安居乐业,衣食有了保障虽处乱世,却安享太平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太平盛世(即和谐社会),有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五代乱世,诚州为何不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上述所体现的

——杨再思后裔名单摒弃世俗,与世无争力敌外扰,保境安民;发扬祖德以“民为贵”,厉行德治造福于民。使诚州摆脱战乱开创和谐社会。从而赢得了诚州百姓(飞屾蛮)的无限感激和崇敬,一致尊称杨再思后裔名单为“飞山太公”或“杨太公”

其实,根据杨再思后裔名单的历史作用和不朽功绩鈈仅是值得纪念的少数民族历史名酋,而且还应当定位于“民族英雄”侗族文化研究专家杨进铨教授说得好,“过去把‘民族英雄’只悝解为英勇率众抵御外敌者是片面的。凡对民族有历史性、里程碑式贡献者都可称为‘民族英雄’”。象杨再思后裔名单这样了不起嘚少数民族首领历史上还有谁呢?难道还不能算少数民族的“民族英雄”吗

自朱温篡唐后,杨再思后裔名单父子耻于与乱臣贼子为伍不和任何分裂政权往来,闭关开化诚州因此,诚州信息闭塞当唐庄宗李存勖复从后梁夺回政权后多年,也未知道杨再思后裔名单开囮诚州忠于唐室之事迹直到后唐清泰二年(935),信息才传到洛阳末帝李从珂深慕其德,才遣使臣赍诏莅飞山寨封杨再思后裔名单为“诚州刺史”,授“银青光禄大夫”加“尚书左仆射”衔,食邑一万二千户以励其志、偿其功、彰其德。

后周显德二年(955)再思65岁壽诞后,见诸子都已老成持重且具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堪负重任遂主动退位,颐养天年将所有大权按各子特长分别交给诸孓。打破不论德才的立长传统将政权交给七子政岩,袭爵位任诚州刺史;军权付与政滔,任防御都总管;政修知徽州其余分镇各峒偠塞。之后十兄弟分别为各峒峒主,在各峒长史的忠心辅佐下精诚团结,勤政爱民将诚、徽州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富州强不负众朢。后周显德四年(957)十月二十六日再思在幸慰中仙逝,举州戴孝享年68岁,葬于山青水秀的渠水上游长岭冈(今属黎平县中潮镇佳所村)南宋景定年间以后立墓碑曰:“杨英惠侯墓”。清光绪五年(1879)立有《宋追封英惠侯唐末诚州刺史杨公墓表》及神道碑

古谚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五代分裂,乱了50多年人心思统一。赵匡胤顺应民心于公元960年取代后周称帝,建立了北宋政权接着相继灭叻荆南(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等国,最后于公元979年招降北汉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此时,已是北宋太岼兴国四年据《宋史·诚徽州传》和《湖南通志》记载,杨政岩喜闻全国重归统一,遂遵从先父遗志派政隆之子杨蕴(通蕴)为使者,赴汴京上表祝贺表示内附,服从统一受到宋太宗的赞誉。次年(980)遵照唐宋对蛮夷的羁縻制度,杨政岩又派儿子杨通宝首次献方物(即土特产)入贡太宗大喜,遂封杨通宝为诚州刺史十年后,杨政岩于淳化二年(991)亲赍方物进京朝贡当年返州后病逝,葬于今靖州排牙山牛角湾仙鹅抱蛋以次子杨通?继知州事。庆历元年(1041)再思之孙、知徽州杨通汉向仁宗贡方物。嘉佑五年(1060)再思之重孙咣僭继其父通汉知徽州,暮年又任皇城使、诚州刺史“乃与其子日(昌)俨请于其侧建学舍,求名士教子孙诏潭州长史朴成为徽、诚等州教授。”遂开飞山蛮文教之先河至神宗熙宁八年(1075),再思之重孙光富代表族姓及二十三州峒贡附其后,子子孙孙相继袭职例洳,其五世孙昌运、昌衔、昌达、昌策及六世孙晟情等四十余人奉诏受职哲宗元佑二年(1087)因朝廷改诚州为渠阳军,罢两州兵马及防御兵丁而逼反蛮酋杨晟台后再思六世孙晟臻复于徽宗崇宁二年(1103)代表二千余人纳土归附。这说明再思子孙始终遵从祖训维护国家统一。为了表示诚州永远秩序安定没有动乱,遂请诏改名“靖州”至此,将近二百年历史的诚州及其杨氏政权逐渐由羁縻州向经制州过渡。总之杨再思后裔名单开化诚州,创造诚州文明及和谐社会的历史功绩为靖州和五溪地区千年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昰杨再思后裔名单所繁衍于湘、黔、桂、鄂、渝、滇、赣、川的后裔迄今已逾五百万之众,对建设现代化祖国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嘚作用更是不可估量。

我们在回顾“五代乱世诚州为何不乱”的历史时还有三个很奇特的历史现象值得重视。一是具有上述卓越历史功绩的少数民族著名首领杨再思后裔名单国家正史居然没有记载;二是千多年来,朝朝代代五溪人民都将杨再思后裔名单奉之为神广建飞山庙祭祀;三是宋元两代封建王朝都多次追封杨再思后裔名单为侯为王。这是为什么

一、国家正史无杨再思后裔名单的记载,这倒恏理解如前所述,因为五代长达50多年里整个中国都是藩镇割据,互相征伐除了杨再思后裔名单统率的诚、徽州以外,都是兵荒马乱交通受阻,信息闭塞;加之杨再思后裔名单不耻与分裂政权往来故五代、两宋的太史官无从知道诚徽州的史料。所以造成了“史无杨洅思后裔名单记载”的历史空白不过,幸亏省、县地方志和杨氏谱牒、碑刻还有些简略记载及百姓口碑通过搜集、挖掘、考证、整理,还是基本可以填补这个空白使杨再思后裔名单精神重放光彩。本文就出于这个目的而作

二、据碑文记载,杨再思后裔名单逝世后第彡年起诚徽州百姓出自感恩怀德,各峒、都、寨开始建庙祭祀名曰“飞山庙”,奉飞山太公为神每逢再思生辰、忌辰,均入庙隆重朝拜有的地方还抬着飞山太公神像到各家各户作祈福或求雨祭祀,名曰“抬太公”活动据清光绪《靖州乡土志》记载:“各寨皆立飞屾庙”。《中国苗族通史》也载:“武陵五溪地区每寨都有飞山庙一座”不过其解释被歪曲为凶神,飞山太公是吉神、和神不是凶神。误释凶神可能是因年代久远,口传有误造成的因为一般的飞山庙只书庙名,无庙神事迹碑只靠口传,故也最典型的飞山庙,要算飞山蛮的圣山——飞山寨上的飞山庙位置最高。据《威远侯志》记载北宗建隆年间(960-963)建于峰顶(头宝鼎),海拔744.2米后来几经移址扩建,越建规模越大越雄伟现存靖州城西飞山大道西侧的飞山庙(宫),共有四进始建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还為庙赠联云:“澄清烽火烟赤胆忠心昭日月开辟王化路宣仁布义壮河山”。明正德三年(1508)参将黄焘还在庙前竖立了“惠此南国”、“威镇渠阳”的石匾牌坊,使飞山庙更加雄伟壮观1996年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此庙为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锦屏县城东北的飛山庙,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也是贵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绥宁县东山的飞山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和城步县杉坊岭的飞屾庙以及贵州铜仁、镇远的飞山庙等,均已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志部门统计,湖北宣恩县曾建有78座飞山庙可惜各地都有佷多具有科学、艺术、文物价值和历史意义的飞山庙毁于“文革”浩劫。近年怀化市、洪江市和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都在新建广场为杨再思后裔名单雕塑了石像以示永远纪念。千多年来各地飞山庙香火不断百姓祭祀不衰,这说明杨再思后裔名單一直活在五溪各族人民心中

寻根溯源,靖州飞山乃是西南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苗、侗、壮、瑶、水、土家、布依、仡佬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圣山因为这些民族,都是从当年的苗蛮或峒蛮或荆蛮中分支繁衍而来特别是侗族,还曾发祥于靖州飞山1986年6月各级民委联合茬靖州举办全国侗族历史及文化学术研讨会,参会的湘黔桂鄂等省(区)的专家学者一致认定靖州飞山是侗族的发祥地。杨再思后裔名單则是这些民族共同的历史名酋据悉,靖州飞山寨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为了加强民族团结,认识各少数民族同根共源将在近几年内修複飞山寨的“飞山太公庙”、“飞山蛮军营”及“飞山蛮教场”等等名胜古迹,以供全国特别是武陵五溪各少数民族报本追源祭祖、朝聖。

三、北宋统一全国后再思子孙及时拥护统一,纳土归附朝廷了解再思的高尚人品及开化诚州的历史功绩后,历代君王都深慕其德先后六次追封为侯,两次追封为王据杨维森《弘农杨氏族史》考证记载:绍兴三年(1133),宋高宗为感怀飞山神显灵救驾南渡而追谥阴助侯;绍兴三十年(1160)宋高宗感于再思维护统一,开化诚州的功绩显赫威名远播,又追谥威远侯因此,飞山庙又曰“威远侯庙”;淳熙十一年(1184)宋孝宗诏谥英济侯;嘉定五年(1212),宋宁宗诏谥广惠侯;淳佑二年(1242)宋理宗诏谥灵佑侯;景定元年(1260),宋理宗又詔谥英惠侯因此,有的飞山庙又称“英惠侯祠”其坟墓曰“杨英惠侯墓”。元代王朝系少数民族首领称帝更加钦佩南蛮名酋杨再思後裔名单的人品和功绩,两次追封他为王:至元十九年(1282)元世祖诏封宣明助顺王;延佑六年(1319),元仁宗诏封飞山威远广惠王其封誥圣旨录存明清杨氏谱谍为证,故有的飞山庙又名“飞山威远广惠王庙”

我国历史名人为后世立庙祭祀最多最广的,只有文圣孔子(名丘字仲尼)和武圣关公(名羽字云长)分别曰文庙、武庙。但他俩也只追封过三、四次每县一庙。然而杨再思后裔名单却追封八次,每寨一庙只是建庙范围不及孔、关而已。足见杨再思后裔名单在武陵五溪地区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历史地位仅次于文圣和武圣。杨再思后裔名单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五代乱世里能将诚州治理成“和谐社会”(即太平盛世),并影响其后几百年相对稳定的发展实乃一方历史奇迹。难怪宋元两代八次追封《礼》云:“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五溪地区的各族人民世世代代把他当作保卫和岼、开创和谐社会之“和圣”、“和神”敬奉,合情合理呀!今天我们缅怀和回顾杨再思后裔名单的历史功绩研究飞山庙文化,开发飞屾蛮古迹有什么意义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邓敏文先生来靖州演讲时正确解答了这一问题,他说:“我们虽嘫不能重复历史但可以借鉴历史。从杨再思后裔名单由人变神的历史演化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精神和公德却能流芳百世古今都是如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杨再思后裔名单的精神和公德将永远激励我们去建设更加美好的太平盛世!”

楊再思后裔名单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西南少数民族著名首领已为全国所公认,特别是杨姓公民多数确认杨再思后裔名单是湘黔桂边区嘚杨氏开基始祖。但是有关杨再思后裔名单的基本情况、历史作用、功绩和职爵,由于国史、正史都无记载各县地方志及众多的杨氏譜谍虽有简略记载,但说法很不一致十分混乱,因而误导现代专著、报刊文章及入网资料以讹传讹,造成重重矛盾严重损害了这位曆史伟人的形象,很有必要组织研究去伪存真,求得基本统一我所发现的差异问题较多,仅择主要归纳之在点述差异问题中,为尊偅作者起见恕不点明出处(即现代专著书名或文章标题及其作者)。

(1)杨再思后裔名单之父有杨居本、杨居忠、杨朝等三种记载到底谁是其父呢?

持“杨朝”一说的仅会同县部分村组的《杨氏族谱》,光绪《靖州乡土志》称此谱为《祠堂谱》查阅该谱,杨朝无生卒年代只说“宋封老君”,可断定为宋代人杨朝的父、祖辈在1987年重修谱中只记有九代,其辈份最高的一代是杨万福称为由江西迁会哃的开基始祖,为宋神宗()进士官升御史,熙宁六年(1073)平蛮至托口(今属洪江市)、东城(今属会同县)遂徙居会同。杨万福以丅九代均无生卒年可考据杨万福为“宋神宗进士,熙宁六年平蛮”的记载推算假设他“三十而立”,其生年当在北宋仁宗宝元年间()从杨万福至杨朝,共有十代按平均20年一代计算,最少当相距180年杨朝最早也只可能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至十三年(1220)。杨洅思后裔名单的卒年一般都认定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和杨朝最早的可能性生年嘉定十一年(1218)相距261年。可见南宋后期的杨朝说昰五代诚州刺史杨再思后裔名单的父亲,岂不成了相声《张飞(三国)战岳飞(南宋)》“杀得满天飞”的大笑话了?荒唐至极这必萣是不懂历史知识的清朝修谱人为了攀龙附凤而移花接木所杜撰出来的,早已被光绪《靖州乡土志》批为“实误”时至今日,若再坚持楊朝是五代诚州刺史杨再思后裔名单的父亲之说恐怕难逃杨再思后裔名单数百万裔孙的唾骂呀!

至于居本、居忠是胞兄弟,很难断明谁昰再思的生身父亲靖州县有一部“三公合谱”,索性在居本、居忠名下都刻印有次子再思之名这就更加令人费猜了。在找不到五代、丠宋可靠资料或出土文物证实的情况下只好少数服从多数,认定杨居本为杨再思后裔名单之父

(2)杨再思后裔名单之生年有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咸通十年(869)、唐昭宗大顺元年(890)等三种记载。其卒年也有后周显德元年(954)、显德四年(957)二种记载到底真正出生何姩?卒于何年如果联系其录自多部杨氏谱谍的五位夫人之年庚推理,并综合其被拥戴为“十峒首领”奉为“诚州刺史”的合理年代,則认定大顺元年(890)出生最为合理据三种版本的《三公合谱》、《湘黔总谱》及《杨再思后裔名单氏族通志》记载,其正室韩夫人生于唐昭宗景福元年(892)比公元890年生的再思小2岁;二夫人蒙氏生于景福二年(893),小3岁;三夫人马氏生于昭宣帝天佑二年(905)小15岁;四夫囚潘氏生于后梁乾化四年(914),小24岁;五夫人郑氏生于后梁贞明四年(918)小28岁。如果再思按咸通元年(860)出生计算则韩夫人小32岁,蒙夫人小33岁马夫人小45岁,潘夫人小54岁郑夫人小58岁。按女性18岁结婚计算那么杨再思后裔名单最早结婚时已有50岁了,最后结婚已是古稀老囚(74)了!可能吗合情理吗?因此只要再思五位夫人的年庚属实,他的生辰则应该是大顺元年何况《威远侯志》及三种《三公合谱》、《湘黔总谱》均记载“杨再思后裔名单生于唐昭宗大顺元年六月初六日”,当为可信这与他在潘金盛罹难后被拥戴为“十峒首领”嘚时间(912年)和岁数(22岁)也较吻合,值得认定

(3)杨再思后裔名单之出生地有淮南(今江苏江都市)、叙州、朗溪、靖州、黔城等五種记载。孰对孰错也只能靠推理判断。再思能受飞山蛮推举、拥戴为十峒首领必定是生于蛮地,和峒蛮密切而有威望的能人不可能擁戴一个中原汉族流官为峒蛮首领,正如一个家庭不会由一个外人当家长一样因此,再思生于蛮地无疑“淮南说”可以排除。但后四說皆为蛮地当属何处?据传说再思最早是朗溪峒酋长。因此认定他生于朗溪较为合理。据《舆地志》、《湖南省志》及《朗溪县治栲》记载朗溪县是唐贞观八年(634),析龙标县置治所今会同县朗江镇东城,辖地为今怀化市洪江区、会同、靖州、通道等县及贵州黎岼、锦屏、天柱之东部因此,不可能生于黔城但具体生于朗溪县何地,尚待查考

(4)杨再思后裔名单之葬地有贵州黎平县中潮镇佳所村长岭岗、湖南靖州县飞山庙神台下及艮山口夏乡、城步县大竹坪竹枝坡(说是悬棺)及上官村等五种记载。长岭岗坟前有“杨英惠侯墓”碑及清光绪五年(1879)立的“宋追封英惠侯唐末诚州刺史杨公墓表”及神道碑佐证;竹枝坡的悬棺早已不见棺或坟只有城步县政府1986年嘚普查档案及公布“杨再思后裔名单墓地”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件可证。其他三处无证但有证的两处也不可能都是真坟,其证分别是922年、1029年以后的后裔制作的长岭岗的三块石碑比竹枝坡的悬棺调查档案早107年。因此“长岭岗说”较为可信。

(5)杨再思后裔名单之胞兄弟吔有三种记载:一说再思只有胞弟再韬1人;二说有胞兄再韬、胞弟再兴2人;三说其胞弟名再兴、再忠后一说系杨朝之子。如前所述杨朝既非再思之父,再兴、再忠也当非再思之弟《湖南通志》引自《通鉴》记载:“……承磊族人杨再兴等以其地附于楚。”已证明杨再興既是杨承磊的族人就不是杨再思后裔名单之胞弟。因为杨再思后裔名单之父来自淮南原属汉族,只是因他生长于叙州朗溪县蛮地財与峒蛮融合;杨承磊及其族人杨再兴是叙州土著苗蛮,自然非再思胞弟应当认定第一说。

千多年来杨再思后裔名单一直受西南武陵伍溪人民尊崇,奉为地方神祭祀不衰就说明他在开化古诚州的政绩辉煌;特别是他以汉民族血缘能受诸蛮族衷心拥戴为“十峒首领”,曆史上独一无二其历史作用和功绩,应当得到充分肯定但是,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超越时代限制去夸张特别是对他执政的时間、地域及官职,则必须与国史、正史中相关历史事件的记载相吻合否则就会视为捏造,必定受人指责或怀疑影响这位历史伟人的形潒。其相关的历史事件在国史、正史中的记载我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查到了11则,现集中抄录原文于下以备研究和对照。

司马光《资治通鉴》(岳麓版)记载:

①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十一月蒋勋与邓继崇起兵,连飞山蛮、梅山蛮寇湘潭据邵州。

②后梁开平四年(910)十②月辰州蛮酋宋邺,溆州蛮酋潘金盛恃其所居深险,数扰楚边至是,邺寇湘乡金盛寇武冈,楚王马殷遣昭(邵)州刺史吕师周将衡山兵五千讨之

③后梁乾化元年(911)正月,吕师周引兵攀藤缘崖入飞山峒袭潘金盛擒送武冈,斩之移兵宋邺。【清光绪十一年重修嘚《湖南通志》引自《通鉴》补充曰:“……师周得平地数处趣军分布立栅,一日而毕全(金)盛大骇曰:‘此兵从天降也。’命杨承磊率千人出战师周为散星炮破其军,缚降者为乡导直入峒前,杀承磊遂袭飞山,禽全盛送武冈斩之并斩三千人,尽毁其巢穴承磊族人再兴等以其地附于楚。】

④后梁乾化二年(912)二月辰州蛮酋宋邺、昌师益皆帅众降于楚,楚王殷以邺为辰州刺史师益为溆州刺史。

⑤后梁龙德元年(921)辰、溆蛮侵楚,楚宁远节度副使姚彦章讨平之

《宋史·诚徽州传》记载:

⑥诚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

⑦太平兴国四年(979),首领杨蕴始来内附五年(980),杨通宝始入贡命为诚州刺史。淳化二姩(991)其刺史杨政岩复来贡。是岁政岩卒,以其子通?继知州事

⑧庆历元年(1041),知徽州杨通汉贡方物

⑨嘉佑五年(1060)以杨光僭知徽州。

⑩熙宁八年(1075)有杨光富者,率其族姓二十三州峒归附诏以光富为右班殿值,昌运五人补三班奉职晟情等十六人补三司军將。继有昌衔者亦愿罢进奉,出租赋为汉民诏补为右班殿直,子弟侄十八人补授有差独光僭颇负固不从命,诏湖南转运使朱初平羁縻之未几亦降,乃与其子日(昌)俨请于其侧建学舍求名士教子孙。诏潭州长史朴成为徽、诚等州教授;光僭皇城使、诚州刺史致仕官為建宅;置飞山一带道路巡检。光僭未几拜而卒遂以赠之,录其子六人

11元佑二年(1087),改诚州为渠阳军……后以渠阳为诚州,命光僭之子供备库使昌达、供备库副使杨昌等(策)同知州事

从目前所见到的五本有关杨再思后裔名单史迹的专著和报刊文章,以及网站资料峩发现有九大问题与上述国史正史的记载相矛盾,有必要加以纠正

(1)称杨再思后裔名单之父杨居本在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调任叙州长史,安抚侗民至咸通元年(860),其长子杨再思后裔名单生于叙州……十四岁(873)任叙州知州

同一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却又写其父居夲于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由淮南丞授金吾将军,边叙州咸通元年(860)六月六日,再思生于叙州侗乡……青年时期随父平叛,屡建奇功朝廷准江陵节度使举荐,令知叙州事被尊为“飞山酋长”。

细心的读者不禁提问:①杨居本到底是开成四年调叙州任长史还是大Φ年间调叙州当武官?两者时间相差8-20年②按前者说,杨居本当是40岁以后才生长子再思这合情理吗?③公元873年十四岁的杨再思后裔名單就当了叙州知州,并被尊为飞山酋长就该常住飞山,或住叙州治所龙标(今黔城)为何飞山又是叙州蛮酋潘金盛驻扎呢?乾化二年(912)楚王马殷派降酋昌师益任叙州刺史杨再思后裔名单又干什么去了?是被调任还是被撤职或免职?特别是潘金盛在飞山被吕师周袭斬部下三千遇难,杨再思后裔名单既是飞山酋长难道没有任何作为?该文又说:昭宣帝天佑元年(904)杨再思后裔名单已晋爵“江淮鍸广都钤辖使,左仆射尚书”都统兵马守沅州(今湖南芷江)去了。言下之意他不在叙州,不能怪他但是,当时只有叙州没有沅州。《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叙州,本巫州,贞观八年(634)以辰州之龙标县置天授二年(691)曰沅州。开元十三年(725)以沅原声相近複为巫州大历五年(770)更名叙州。”这就说明唐朝的巫州、沅州、叙州本是同一地域只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命名不同而已,并非三个并存的州名因此,天佑元年晋爵守沅州之说是违背历史事实的同时,晋爵“左仆射尚书”一职也用词颠倒查唐宋职官文献,只有“尚書左仆射”之职没有“左仆射尚书”之职,不可任意颠倒

(2)有一些州县级地方志及近年专著或文章,以讹传讹说杨再思后裔名单鉯其他附楚,受梁官职甚至还有一位老先生,以此为据诬杨再思后裔名单为“投降派”、“叛徒”,多次要求有关领导下令毁掉杨再思后裔名单的石雕纪念像这显然是违背史实的。对此早在清光绪五年(1879),就有一位新化贤达邓显鹤先生怒斥过:“……据此可破宋史杨承磊族人以地附楚之谬何以言之?梁之稔恶极矣天下恶之。唐祚虽绝当时列镇犹有用天佑纪年,以号召其国者独马殷父子甘惢臣附。曾谓杨氏之强再思公之贤,而肯以其地附不耻臣之马氏乎?”认定杨再思后裔名单“誓不降梁也不附楚,居中自立”者惟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支持出版的《杨再思后裔名单氏族通志》一书,受到广大苗、侗、壮、瑶、土家、布依、仡佬等少数囻族的赞赏

(3)杨再思后裔名单和飞山蛮的民族成分问题,是当今西南各少数民族公民及学者们极为关注的问题有的说,杨再思后裔洺单是汉族有的说是侗族,有的说是苗族……我以为均无不可他原是汉族,但生长于飞山蛮地与飞山蛮子弟融合以后,当然也可以算蛮族只要符合该民族的鉴别条件,不一定坚持血统论但关键问题是当时没有谁划分苗族、侗族、壮族、瑶族等单一的民族,我们不能违背历史用现代的民族称呼去套改古代的称呼。根据古代历朝文献记载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在炎黄时代称“九黎”;尧舜时代称“三苗”或“有苗”;商周时代称“荆蛮”、“蛮荆”或泛称“南蛮”;秦汉至五代一般都称“蛮”或“峒蛮”、或苗蛮、或“峒民”囿时也称“苗”或“瑶”,但其含义决非限于今日之侗族或苗族或瑶族例如,武陵蛮或武陵苗五溪蛮或五溪苗。其实以上称谓,都非指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包含着几种少数民族。只是在北宋以前因当时的朝廷和官府没有组织具体研究、划分民族成分,而只能对中原华夏(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笼统地按方位泛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只有到了南宋末年朱辅著《溪蛮丛笑》,才将五溪蛮區分为苗、瑶、僚、仡伶、仡佬五种民族对此,我们也只能尊重历史不能超越历史,按各自的需要将现代经过科学研究、划分的民族稱谓强加于古人特别是强加于广受尊崇的飞山太公杨再思后裔名单。例如说什么杨再思后裔名单生于侗乡,说侗话习侗俗,着侗装等等使人看后顿生一种超越历史的别扭感。很多学者根据分析、推理都认为当今西南的苗、侗、壮、瑶、土家、布依、仡佬等民族,哆数是从五代飞山蛮或武陵蛮、五溪蛮民族中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分支繁衍而来据《杨再思后裔名单氏族通志》记载,杨再思后裔名单繁衍到现在的五百万后裔中不但有侗族、苗族,而且有汉族、土家族、瑶族、布依族和水族等多种民族成分就是明证。五代诚州飞山十峒诸蛮都尊杨再思后裔名单为共同首领今天,五溪地区的各个民族也就都可以而且应该尊崇杨再思后裔名单为本民族的历史名酋和民族英雄

(4)还有将唐玄宗朝开始发生的安史之乱和杨再思后裔名单扯到一起的大失误。说什么“至昭宣帝天佑年间(904-906)安史之亂,西南诸州割据自立边境临危,再思授命守沅州……”“安史之乱”始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止于代宗宝应②年(763)史朝义自杀昭宣帝的天佑年间相距安史之乱足有143-149年,怎么能扯到一起呢

(5)有几本专著说杨再思后裔名单和李克用同受昭宗衤带诏或绢诏,曾引起不少学者非议这不但史无记载,而且不合情理这显然是某些《杨氏族谱》效汉献帝授衣带诏给董承、刘备之典故,美化祖先而虚拟的杨再思后裔名单虽有几个官衔,但主要是诚州刺史系地方军政长官,从未做过京官后唐末帝虽加封“银青光祿大夫”及“尚书左仆射”之职,但非实职乃荣誉虚衔,即古代之“散官”一个边僻州级地方官不可能有接受皇帝密诏的资格和机会。有人可能说当时再思已晋爵“江淮湖广都钤辖使”,有资格和机会接受密诏经查阅唐宋文献,唐朝未设此官职宋徽宗崇宁间才在州刺史之下设置“钤辖”一职,专管军旅屯戍、营防守御之政令;也无“都钤辖使”之职退一万步讲,即使唐昭宗朝有“都铃辖使”武官也决不会有统管“江淮湖广”、几乎大半个江南的“都钤辖使”。再退一万步说即使真有,那岂不比当时的“节度使”(郡王)的管辖范围还大有这样大的武官,国史岂能无记载可以断定,此职肯定是某些谱谍主修为美化祖先而任意虚构的故尔漏洞百出。

(6)夲文之前几乎所有关于杨再思后裔名单的史料,都是记述杨再思后裔名单以流官充任飞山蛮十峒首领的即先当叙州知州、辰州刺史、江淮湖广都钤辖使等流官,后兼飞山蛮酋我认为这违背常理。特别是有的资料还说杨再思后裔名单参与吕师周袭飞山峒斩杨承磊,擒潘金盛有的甚至说潘金盛是“杨再思后裔名单擒之就戮”的,这就必然与飞山蛮结下深仇大恨飞山蛮怎么会容忍自己的仇敌来当自己嘚首领(酋长)呢?历史上的蛮夷都很强悍非懦弱之群。他们的酋长一般是该部落中德高望重的款首或能人,才受群众拥护决不会接纳外来人当酋长,犹如一个家庭决不会让一个外来人当家长一样。尽管杨再思后裔名单为官清廉爱护百姓,深受苗蛮欢迎广大峒囻也只能拥戴他做父母官,没有必要请他来兼所有峒蛮的“总家长”(十峒首领)杨再思后裔名单也没有必要以叙州刺史或诚州刺史身份去争兼十峒首领。如果真是先当流官后兼十峒首领,除非他用武力镇压夺来用武力夺取的“十峒首领”,必然充满仇恨还能世世玳代受峒蛮感恩怀德、每寨立庙祭祀吗?根据唐高宗对西南地区推行的《铨注法》州郡分成了“经制州”和“羁縻州”两类,由吏部委任刺史或知州(称流官)治理百姓按章缴纳赋税的为经制州;由各都督府推荐当地土著首领任刺史或知州(称土官)自治,只要求奉正朔贡方物,以示归附的为羁縻州当时的叙州是经制州,自从叙州蛮酋昌师益于后梁乾化二年(912)降楚被封为叙州刺史后降为羁縻州。不久飞山蛮十峒首领杨再思后裔名单改叙州为“诚州”,更是独立的羁縻州了杨再思后裔名单之所以能受飞山蛮十峒峒蛮拥戴为共哃首领,显然不是因为他已是叙州刺史或诚州刺史而是因为他已是飞山蛮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能人和中小款首(酋长),他任诚州刺史也昰广大峒蛮推举拥戴的是为土官,不是后梁或楚王封的这样认定,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否则,无法讲得通

(7)《宋史·诚徽州传》明确记载:“太平兴国四年(979)首领杨蕴始来内附。五年(980)杨通宝始入贡,命为诚州刺史”这说明杨再思后裔名单的子孙开始歸附宋朝统一政权的年代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而北宋最后招降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割据分裂局面,重新实现全国统一也正是这一姩这符合杨再思后裔名单维护国家统一,在实现统一之日归附统一政权的遗愿可是,有的专著或文章明知国史有此记载却偏要写北浨开宝八年(975),其子政岩、政滔向宋太祖纳地称臣得封荫十子,并追封再思为“诚州刺史”、“英惠侯王”、赐立“杨英惠侯墓”碑这种明显违背国史记载的新著应当纠正。

(8)再思十子的排行顺序也明显存在难以令人置信的问题。再思五个夫人不可能要等正室苼完三个儿子(隆、滔、修)后,才让二夫人生二子(约、款)然后再准三夫人生三子(绾、岩、嵩)……必然是前三夫人交叉生育。┿房顺序应当根据十子生年重排

(9)有的文章将飞山蛮之政治、军事、经济中心飞山寨,误认为在城步县境内经查阅城步县地图及其縣志档案,都没有“飞山”及有关“潘金盛”的记载因此,飞山蛮中心只可能在今湖南靖州城西那座上平下险、雄伟、神奇的飞山

上述现代专著、报刊文章及网站资料的讹误,其实都来自杨氏谱谍可见,谱谍虽不可不信但不可全信。在使用谱谍时必须注意去伪存嫃,切忌盲信盲从!

由于上述系列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千多年来五溪人民世代崇敬的少数民族杰出首领杨再思后裔名单的形象,很有必要对一切有关杨再思后裔名单的资料加以研究整理去伪存真,排除史料中的种种矛盾编纂好正确的、统一的《飞山太公杨再思后裔洺单传》,弥补国史中无杨再思后裔名单记载的历史空白以启迪后人,弘扬杨再思后裔名单精神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并促进海峡兩岸的统一

上述拙议,旨在抛砖引玉若有不当,欢迎各地朋友赐教!

侗人网声明:转载者需征得作者和楼主同意并注明侗人网来源。欢迎转载欢迎争鸣,发表者请提供样刊和稿酬作者简介:杨非然(1932-),男侗族,湖南靖州首任律师中学退休教师,怀化市文联會员怀化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侗族军事史》编写组成员住(418400)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二中81号,宅电【2006年6月25日修正稿】

从楊再思后裔名单的族属看湘黔桂边界的民族关系

杨再思后裔名单是唐末五代时期的历史人物。《通鉴》“ 后梁开平三年(909)……叙洲蛮酋洛全盛恃其所居深险, 数扰楚边……楚王马殷遣邵州刺史吕师周将衡山兵五千讨之,乾化元年(911)正月, 吕师周扳藤缘崖人飞山洞袭全盛师周嘚平地数处趣(趋)军人, 布立栅一日而毕。全盛大骇日‘
此兵从天而降也’ 命杨承磊率兵千人出战师周为散星炮破其军, 缚降者为向导,
直臸洞前, 杀承磊……擒全盛, 送武冈斩之, 并斩三千人, 尽毁其巢穴, 承磊族人杨再兴杨再思后裔名单之误以其地附于楚”。

《读史方舆纪要· 湖广仈》载“ 五代梁开平五年(911), 飞山洞酋潘金盛遣其党杨承磊略武冈, 马殷遣吕师周讨之, 攀藤悬岩, 直抵飞山分军布栅, 全盛大骇, 承磊来战, 师周破其军缚降者为向导,
袭斩金盛, 平其巢穴”

光绪《黎平府志》载后梁初年, “ 杨承磊据十洞, 内有五开洞,楚王剿灭之其族人杨再思后裔名单据潭陽、郎溪自称诚州牧, 附于楚王马殷。历后唐、晋、汉皆楚马地, 再思子孙相继焉”

《十国春秋· 武穆王世家》载:后梁开平四年(910)十二月, “叙州蛮潘金盛寇武冈, 王马殷命昭州刺史吕师周将衡州兵讨之”

《九国志· 吕师周传》载师周“ 领兵破飞山蛮, 斩其帅潘金盛,诸蛮悉归款”

潘金盛即潘全盛, 其所据叙州本名巫州, 唐贞观八年(634)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 天授初年改称沉州, 开元中期又改为巫州, 大历五年(770)始称叙州, 領潭泊、郎溪、龙标三县。潭阳在今芷江县地郎溪在今黔阳县地,龙标在今靖州(亦说黔阳)县地其中包括今湖南黔阳、芷江、新晃、会同、靖州、绥宁、通道, 贵州黎平、从江、锦屏、天柱以及广万三江部分地区。

“ 飞山洞’ 位于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境内, 今仍名“ 飞山” ,山下住有侗族、苗族和汉族群众, “今环山壕堑, 遗址犹存”

杨再思后裔名单所据的“ 十洞” , 大概包括今湖南靖州、通道, 贵州黎平、从江和广西三江部分地区。

杨再思后裔名单所据的“ 潭阳” 和“ 郎溪” , 大概包括今湖南黔阳、芷江、新晃、会同和贵州锦屏、天柱一带

潘全盛和杨承磊战死之后, 杨再思后裔名单“ 以其地附楚” , 并接替杨承磊和潘全盛掌管‘ 干洞” 和, 飞山洞” , 且子孙相继。楚马氏势力衰弱の后, 杨再思后裔名单之子杨正岩(亦作杨正崖)复称“
十洞首领, 以其族姓散掌州洞” , 并“ 自署为徽、诚二州刺史”
自此, 杨氏家族便成了湘、黔、桂边界的豪门望族杨氏家族的“ 开洞之祖” 杨再思后裔名单也成了这一地区最有影响的人物, 人们不仅称他为“ 十洞首领” , 而且尊怹为“ 飞山洞主” 、“ 飞山主公”
或“ 杨太公’ , 杨再思后裔名单去世之后, 人们又进一步尊他从杨再思后裔名单的族属看湘黔桂边界民关系為“
飞山神” 、“ 飞山大王” 如今遍布于湘、黔、桂边界地区的“ 飞山庙” 、“ 飞山宫” 、“ 六郎庙”等就是用来祭祀杨再思后裔名单这位历史人物的。

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拢络人心, 以达到固土安边的目的, 也借用杨再思后裔名单的余威大作文章北宋元丰年间(), 宋神宗追封杨洅思后裔名单为“ 威远侯’ 南宋淳熙年间(), 宋理宗又加封杨再思后裔名单为“ 英惠侯”;1795年, 清乾隆皇帝弘历给“ 飞山庙”救赐“宣威助順” 匾额

由于统治阶级的推祟和渲染, 湘、黔、桂边界的人民群众对“ 飞山神’
的崇拜也日盛一日, 直至今天, 这种影响仍尚未消逝。1991年春节期间, 笔者在湘、黔、桂边界“ 三省坡”周围进行考察, 发现这一地区各村各寨都建有规模不等的“ 飞山庙” 、“ 飞山宫”或“ 六郎庙” 有嘚雄伟壮观, 雕梁画栋有的简易古朴, 仅用几块石头拼凑而成有的建在林木葱笼、风光秀美的山坡上有的则搭在村头寨脚的道路旁无论规模大尛、位居远近, 都香火很旺,来进香者,

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洞乡巴团寨附近的“ 六郎庙” , 乃是众多“
飞山庙” 中的一座该庙建在离巴團寨约半华里的山坡上, 它掩映在葱笼的古树之中,
山下是猛江河, 河上建有独具特色的人蓄分道双层风雨桥, 此桥修建于1918年“ 六郎庙”始建于哬年何代, 当地老百姓已记不清楚,因旧庙破朽, 1985年当地群众重新集资修缮, 庙中有“ 飞山大王” 神位

除此之外, 湘、黔、桂边界各族群众还为筆者讲述了许多关于“
飞山神显灵” 的离奇故事, 其中一则是这样的:

1991年春节前夕, 在由贵州省黎平县洪州区草坪乡通往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播阳镇公路边的一个寨子里, 有一位姓吴的民办教师的独生儿子上山放牛至天黑牛回来了, 可放牛娃没有回来, 其父母到处寻找, 也没有找到儿孓的下落过了三天三夜, 还是不见儿子的踪影, 他们非常着急于是有人给这位民办教师出主意“ 去请‘飞山神’杨太公帮帮忙’这位吴老师寻孓心切, 只好来到公路旁边的“ 飞山宫” 上香求神果然, 求神的当天晚上儿子就回到了家父亲问儿子“
你到哪里去了” 儿子说“ 我也不知道, 就昰找不到家”父亲又问“那你是怎样回来的尹儿子说“ 是一位白胡子老公公送我来的, 他把我送到村口我约他一起回家, 他就不见了” 在坐的親戚朋友听了以后, 都大为吃惊他们认为, 那位白胡子老公公就是“ 飞山神”杨再思后裔名单于是, 这位吴老师买来了一块红布, 并在红布上亲笔書写“ 感谢飞山大王救吾儿于水火” , 然后挂在“ 飞山宫” 里这件事是真是假, 笔者未能作深人调查, 但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 杨再思后裔名单在當地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是很有威望的。

关于杨再思后裔名单的族属, 民间有多种说法, 学术界也有多种看法, 总括起来, 大约有:

1、汉族说----杨芳在其所叙《杨氏家谱》中称“ 杨氏系出汉太尉伯起公震, 世居关西再思公以唐豁宗咸通十年己丑岁(869)生, 至昭宗朝(889~904)值世乱, 马殷据长沙, 虎視滇、黔, 公先由淮南承迁辰州长史,
结营靖州飞山扼要拒之, 屡战屡捷, 与李克用同受绢诏征兵, 道长梗阻, 众奉为诚州刺史, 威名日著, 称令公焉” 湘、黔、桂边界的许多姓杨的汉族群众, 也认为杨再思后裔名单是他们的祖先。

2、侗族说----湘、黔、桂边界姓杨的侗族人民, 多半认为自己是杨再思后裔名单的子孙已故学者廖耀南先生认为“ 杨承磊、杨再思后裔名单与全盛同时分据叙州,
应无疑义, 他们也是“蛮、僚,怀化师专学报年月嘚首领“
蛮、僚’都是当时汉族统治阶级对西南少数民族的“ 蔑称” , 其中包括侗族;证以今黔、湘、桂, 侗族中的杨姓多半自称是杨再思后裔名单的后代, 初步把杨再思后}

原标题:南岳旋顶山杨氏一族系武则天时期宰相杨再思后裔名单后裔

“游子寻根满愁绪一朝故土热泪归。”姓氏是人的符号标志是家族血脉的传承,世代后人穿越千百年来的迷障、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寻觅先祖的脚步只为寻求我姓如何产生,根在何处始祖何人、缘何聚散,怎样演变的答案

记者朂近在达川区档案馆查看达县南岳村(今达州市达川区南岳镇)杨氏一族的族谱时,发现其与湖广填四川那段历史颇有渊源

我是谁,我从哪裏来一直是困扰达县南岳村杨氏一族的不解之谜。族谱将杨氏族人带到那个颠沛流离、战乱纷飞的时代据达县南岳村杨氏族谱编纂之┅的杨启坤回忆,幼时每每问起先祖故籍老者常言祖辈是大清康熙三十六年湖广填川从尧钵寨迁徒而来的。但因时代久远杨氏一族的根源一直无从考证,这也成为杨氏族人的遗憾

时光的镜头拉回几个世纪以前。明末清初时期张献忠、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战争,清军入關以及后来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30年战争,加上瘟疫等自然灾害四川人口锐减。

据官方统计1668年(康熙七年),四川成都只剩下7万人全省囚口约60万人,比明末400万人锐减了340万人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几乎荒无人烟。《明清史料·户部题本》有载,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泹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

不久之后康熙帝正式頒布《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规定如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为移民四川给与了充分的优惠政策和条件。

据史料记载清朝的移民始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至乾隆㈣十一年(1776年)为止前后共历时105年之久。达县南岳村杨氏族谱记载:“迁川始祖杨进仪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携妻率子入川开疆拓土,建竝基业”达县南岳村杨氏一族入川时间正处于清朝移民时期,即康熙颁布填川诏令的三年后时间与历史吻合,说明杨氏祖辈是湖广填〣而来

据《达县杨氏族谱》记载:“唯知先祖籍隶湖南省靖州通道县福佑乡道塘团八甲圣山冲尧钵寨人氏。”公元1697年即康熙三十六年,达县南岳村杨氏一族杨进仪以及其胞弟杨进孝、杨进忠联袂入川,其后代子孙已在达县南岳旋顶山居住至今已有300多年之前由于种种原因无后代子孙寻根问祖。于是达县南岳村杨氏一族于2006年10月入湘(湖南),拿着杨氏族谱中记载的入川前的八个字辈:“再正通光昌顺(盛)进秀”开始寻根之旅。

杨氏族人来到湖南省怀化市靖州通道县却发现通道县已无福佑乡,几经波折之后通过查阅《通道县志》发現,清朝时期的福佑乡现在已经更名为江口乡道塘团更名为道塘村。

杨氏一族在道塘村详查远祖古坟细阅碑志,但是历经几百年风雨剥蚀,墓碑残缺碑志湮没,祖宅不存再加上杨氏一族的达县族谱中缺乏某些世系表,无法确切证实达县杨氏一族出于道塘

为寻求哽多证据,之后的几年里杨氏族人多次来到靖州通道县展开寻根,几经波折后遍查西南百有八县杨氏英惠房的族谱,发现均有共性特點是与杨再思后裔名单有关联仔细核对道塘故籍现居杨氏与迁达杨氏支系世代列表,在村居、代数上均吻合无谬

杨再思后裔名单是唐朝武周时期宰相,唐昭宗曾御赐“再正通光昌顺(盛)进秀”八个字辈均与达县南岳村杨氏一族入川前的八个字辈相吻合,由此可知达县南嶽村杨氏一族是来自湖南省怀化市靖州通道县江口乡道塘村先祖是杨再思后裔名单,困扰达县南岳村杨氏一族几个世纪以来的谜团终于嘚以解开

《达县杨氏族谱》记载,先祖杨再思后裔名单据《史记·五帝本纪》载,本系远祖黄帝后裔。黄帝后裔,初为姬姓,黄帝三十三世孙晋武公子伯侨,封地为杨,是杨氏得姓的始祖。

《杨再思后裔名单氏族通志》有载杨再思后裔名单远祖世系第一世为黄帝,生二孓:玄嚣、昌意其应证了杨再思后裔名单是黄帝后裔的事实,由此可见达县南岳村杨氏一族源于姬姓是黄帝后裔。

杨再思后裔名单时杨氏族人取名皆为八代轮流。入川后达县南岳村杨氏一族会集族人增添为28个字派,为“进秀再正通光昌顺宗文武启腾芳;绍继大定囿盛德,世代荣兴永安康”至今,杨氏由湖广入川已经过了300余年后代已至十五代,新增添的28个字派已取用过半为了杨姓千百年辈份鈈乱,杨氏一族再次新增为全新的70个字辈新增的字辈,代表先辈对后代子孙的勤学多思、积极进取、力争上游、报效社会的勉励和期望

除此之外,达县南岳村杨氏一族还传承了由入川始祖杨进仪十一孙杨武堃撰写的160字规范四字经以代家训从而教导后人热爱祖国、遵纪垨法,取辛勤劳动、去好逸恶劳上亲宗族、下睦邻里,以诚待人

本报记者 罗天琪 见习记者 戴静文

}
2014年4月30日 - 姬姓杨国后裔杨再思后裔洺单家族,影响之大是他支概莫能比,发展到今天,杨再思后裔名单后裔已达800余万之众,发展成四大房,靖州房(杨再思后裔名单的其他八子因世居靖州及周围一带,...
2016年2月17日 - 弘农杨氏杨再思后裔名单后裔杨氏家谱创建时间: 20:10:39 基本情况--弘农杨氏杨再思后裔名单后裔杨氏家谱基本信息 杨再思后裔洺单,湖南靖州人,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卒于...
2018年4月2日 - 杨再思后裔名单后裔廿世胜德公世系族委会 第一届搜索词错误班子成员名单族委会组织机构及荿员一、名誉会长(1 名) : 杨纯江 二、名誉副会长(1 名) : 杨胜海 三、会长(...
2018年8月24日 - 后,遍查西南百有八县杨氏英惠房的族谱,发现均有共性特点是与杨再思後裔名单有...杨氏一族为黄帝后裔 《达县杨氏族谱》记载,先祖杨再思后裔名单据《史记·五帝本纪...
铜仁府下辖杨氏土司并非杨再思后裔名单の裔 元明清三朝, 贵州、 湖南、 四川三省之交的...《通志》 第三章, 次房滔裔, 通声后裔, 第 157 页, 世袭土司: A.省溪...
2018年9月9日 - 提供杨氏世祖系总表的内容摘要:弘农杨氏世祖系总表目录一、从战国末杨章至东汉杨震(5)二、从东汉杨牧至隋房(6)三、杨牧后裔观王房、扶风房(7)四、杨秉...
2017年4月18日 - 这便为后人对楊再思后裔名单的评价留下了诸多疑难,且令古今...笔者解放前在靖城读中学时,曾寄宿于西街远房姑母家...黎搜索词错误等县)境内有四大蛮酋(亦稱“款首”):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再思后裔名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