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这首诗里的江南指的是江南是指哪些地方方

《江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_百度作业帮
《江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欣赏指引】
读《江南》这首汉乐府民歌,我们很容易想起《庄子·秋水》篇中一个有名的故事,不禁感叹它们所表现的美感经验是如此相似.那故事说,庄子和惠子这一对好抬扛的朋友某日在濠水边游玩,庄子说:“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真是快乐啊!”惠子诘问道:“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反驳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鱼的快乐?”过后他又申明:“我知之濠之上也.”这一场争论,从逻辑上说,庄子分明是诡辩.因为同样作为人,惠子能够懂得人类的情绪和鱼类是无法相通的;但他的错误,却在于拿理性的逻辑来衡量感性的活动.关键的话庄子已经说了:他是从濠水之上、即自我的感觉中体会到鱼的快乐的.
这里面牵涉到一些美学同时也是心理学的问题.人们在观察外部事物的运动时,往往在其内心产生相应的模仿活动,或进而把自身的情志投射到这事物上,经过回环往复的交流,达到物我化一的境界.比如我们注视着苍鹰在空中滑翔,内心中就会产生一种流利、畅快、均衡的运动感,于是觉得这鹰成了自我的化身,好像我们自己如此逍遥自由地盘旋干高空.这种现象美学家称之为“内模仿”和“移情”.此外,有些心理学家还指出:某些运动形态、节律能够直接引发相应的情绪.比如一个人未必总是快乐时才去跳舞,但在舞蹈的节律中却可以滋生快乐的情绪.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庄子所说“鱼乐”是怎么一回事.鱼是否真的快乐实际是无法知道的,但它在水中轻快而自由地游动,却可以在观鱼者的心中引起类似的运动感,这种运动的形态、节律令人感到愉快.在人、鱼化一的感觉世界中,似乎鱼也是快乐的了.
于是再说《江南》.这诗在乐府分类中属《相和歌辞》.“相和歌”原是一人唱多人和的,所以有的学者认为“鱼戏莲叶东”以下四句是和声.从诗的结构来看,这种可能性很大.不管怎么说,前三句是诗的主体,后四句只是敷演第三句“鱼戏莲叶间”,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
主体部分的三句,描绘江南采莲风光,实际着重于表现采莲人的快乐.开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首先把读者引入一个碧叶鲜丽、小舟穿行的画面.“何田田”流露出感叹、赞美的语气,本身是带有情绪的.虽然没有写人,人已在其中.它令我们想到:如此良辰美景,旖旎风光,采莲的人们自然免不了一场嬉闹.何况,采莲的活儿,习惯上总是由年轻的女孩子干的,她们平日拘束得紧,如今似鸟出笼,更兼结伴成群,欣喜活泼,自是如水荡漾.然而诗在这里逗了一逗,却不再写下去,转笔落到“鱼戏莲叶间”.“戏”是嬉戏取乐.开头两句之后,本该有人的“戏”,作者却将它转嫁为鱼的“戏”.这就是移情的表现.但虽是写鱼,“戏”的情绪却是从上二句流贯而来的.所以,你不必想清楚这里暗蕴着什么,凭直感就能体味到采莲人的情趣正在其中.不过,这里也并不是比喻、象征的手法,“鱼戏”也是实景,是一个完整画面中的一部分.采莲人本是快乐的,看到成群的鱼儿倏忽往来,潜沉浮跃,似乎自己也同鱼一样,轻松活泼,自由自在,无挂无碍.
至此,诗意本已完足.后四句只是将“鱼戏莲叶间”逐一铺展为鱼戏莲叶之东、西、南、北.然而缺此四句,全诗即索然无味.因为诗的功效,主要在于给读者以美的感动.而“鱼戏莲叶间”一句,叙述的意味重于描写,又是孤零零一句,实在无法造成足以感动读者的浓郁气氛,必待于后四句的铺排渲染.这四句真是稚拙而又神奇.第一,它就这么简简单单地东、西、南、北一路写下来,却让你好像眼见到一群鱼儿倏忽往来、轻灵活泼的样子.第二,这种简单的重复,造成了明快的节奏感.因此诗的形象、情绪,不仅通过语言的意义作用呈现出来,而且在语言的节奏中流泻出来.如果你想起这本就是一支歌曲,后四句又是合唱的和声,这种感受更是强烈.第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旋律,经过歌唱、诵咏,会在人的感觉中形成自我重复,长久地萦回不息.所以,有了这四句,鱼群,也是采莲人的活泼轻快,才表现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在读者这一面,感受语言所体现的画面形象和音乐节奏.好像在自己的内心里也有一群生气盎然的鱼儿自由自在地嬉戏游玩着,他不免要像庄子在濠上一般,感叹说:“这鱼儿真是快乐啊!”于是他也成了鱼,成了采莲人.感情就这么沟通起来,融为一体.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当诗人把采莲人的快乐转化为“鱼乐”的时候,这种快乐就脱离了具体的背景和原因,成为一种单纯的、空灵的情绪,达到浑然忘我的境界.就拿前面用过的例子来说,我们凝视着在高空滑翔的苍鹰,我们的情志也如苍鹰一般畅流于蓝天白云之间,我们感到至大的快乐;但这快乐在这个时刻是没有具体内容的,是纯粹的美感.其实,对于《江南》一诗的实在背景,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鱼戏莲叶”有暗喻男女欢爱的意思,也有人说这仅仅是劳动生活的快乐,都有道理,也都无法最后证实.但我想这对读者未必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我们只需要诗中那一份天真的、纯粹的美感,我们借助它唤起了生命的快乐.
这诗实在是极简单极稚拙的,尽管可以指出它的许多好处,也不能说它具有特别高的艺术造诣.那么,为什么它令后人赞叹不已呢?就在于这样的诗完全是天机触发的结果,是人的美感本能的自然流露.而且,它的单纯、稚拙,是不容摹仿的.于是这诗便能永远保持其独特与新鲜意味.后代《采莲曲》、《江南弄》等乐府诗,都是它的流变,但要说表现手法,都只能另辟蹊径了.(骆玉明)诗词五首 《忆江南》等_九年级语文教案
诗词五首 《忆江南》等
教案示例 重难点分析 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创作背景的介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写作背景介绍,“歌”的介绍。 2.描写,叙事、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抒情言志之作,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 怒号(háo) 三重(chóng)茅& 挂I(juàn)布衾(qīn) 大庇(bì)& 突兀(wù) (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找出例句分析诗中所用的表达方式。 (3)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4.检查自读情况: (1)解释下列字词: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 洒(散落)& 冒(挂)& 忍能(这样) 俄顷(一会儿)& 漠漠(灰蒙蒙的) 向昏黑(渐近,将近)& 衾(被子)&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彻晓,到天亮)& 寒士(贫寒)&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 (2)诗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明确)诗中采用的表达方式有:①描写,如第一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把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狂风肆虐的景象。“茅飞渡江酒江郊……下者飘转沉塘拗。”描绘了茅屋为秋风摧残的惨态,再如第3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风漠漠向昏黑。”写出了接近傍晚时的凄凉。 ②叙事,如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杖自叹息。”一个“自”字,总收一二两段,写出了诗人在茅草被抢之后的孤独、悲苦。再如第三段“布衾多年冷似铁,……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想到了国家的安危。 ③抒情,如第四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明确]诗歌篇末点题,“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乃是画龙点睛之笔,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学生再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小组推荐一名成员参加感情朗诵诗歌竞赛。 7.集体背诵诗歌。 (四)总结、扩展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在雨夜屋漏、长夜难眠之际,诗人心忧天下,想到的是普天下的受苦人,而宁可舍弃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作者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而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襟更令人肃然起敬。全诗语言浅显,却有极强的震撼力。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曾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请同学们课后找资料阅读,更好地感受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学习《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l.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爱国的忧思。 (二)整体感知 这两首都是抒情言志之作,李贺怀才不遇,犹思弃文习武,为国立功;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思为国戍边,梦赴战场。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 戍(shù)& 阑(lán) (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1)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够比较两首诗。 4.检查自读情况 (1)解释下列字词: ①吴钩(刀名,刃稍弯。)②关山五十州(泛指当时藩镇割据地区。)③凌烟阁(楼阁名,在唐朝首都长安,这是唐太宗为表彰功臣所建的殿阁。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在阁上画了24位开国功臣的像。)④若个(哪个)⑤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指很高的爵位。)⑥不自哀(即不为自己悲哀。)⑦戍(守卫。戍轮台。戍守边疆。轮台,轮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汉武帝时曾派兵在这里屯田驻守。这里借指我国北方边疆。)⑧夜阑(深夜。阑,尽,指夜深。)⑨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⑩冰河(泛指北方冰冻的河流。这里指寒冷的北国战场。)⑾入梦(指进入梦境,梦见。) (2)指名赏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明确]①②句: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 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③④句:夜深了,躺在床上听到风吹雨打的声音,我不由得梦见自己骑着身被铁甲的战马,奔向冰天雪地的战场。 这两句诗记梦,写因关心国事而形成的戎马征战的梦幻,从而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由杀敌,一腔御侮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3)比较:《南园》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①相同点:都饱含着爱国忧思。李贺愿意弃文就武,为国效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通过僵卧孤村,夜听风雨及梦思为国征战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②不同点:两诗在格调上有所不同:李诗辞愈显豁,情怀激越。而陆诗则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为国成轮台”的壮志巧妙地融合起来,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更完满的表现。 5.学生自由朗读直至能背诵诗歌。 6.指名背诵后集体背诵。 (四)总结、扩展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忧思,课后阅读《南园》的另十二首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另一首更好地体会,学习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第三课时 (-)明确目标 学习《已亥杂诗》和《忆江南》 1.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己亥杂诗》是抒情言志作,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思为国效力。温庭筠的小词,绮丽清新,描摹出江南女儿的相思之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字词& 吟鞭(yín)& 脉脉(mò) 2.学习《已亥杂诗》 (l)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①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古代诗人咏叹落花的作品很多,其中也不乏俊爽昂扬者。但像龚自珍这样歌颂和肯定落花的名作尚不多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二句的构思,境界如何访谈谈你的理解。 (4)检查自读情况: ①解释下列字词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落红(落花) ②指名赏析: [明确]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作者自幼居住北京,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北京做官,他从二十九岁起在北京任官职,和许多有革新思想的朋友交往。对他来说,北京可称第二故乡。如今壮志未酬,行将远离,不能不勾起无限的愁思。 ②句:这句化用唐刘禹锡“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长安东门)外即天涯”诗意,说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东指:作者当日从北京外城东面的厂渠门出城。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楚辞庄忌《哀时命》“处卓卓而目远兮,志浩荡而伤怀”的诗意,表现作者关心国事而又志不得伸的愁苦感情。 蒋红二句说,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5)学生自山朗读直至能背诵。 (6)指名背诵后集体的背诵。 3.学习《忆江南》 (1)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 ①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词句的意思。 ②你是怎样理解《忆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的意蕴的?展开想像,写片段作文,描绘这首词所表现出的意境。 (4)检查自读情况: ①解释下列字词: 斜晖(夕阳的斜光。)脉脉(静默的样子。指含情之状。)悠悠(娴静的样子) 肠断(形容极为伤心。)白O洲(开满白色O花的水中小块陆地。古代诗词中常用以代指分别的地方。) ②指名赏析 [明确]斜晖句的意思说:对着夕阳欲下,以含情而视,但终不见来船,只见一片江水悠悠。 肠断句:因过尽千帆皆非所欲观者,所以遥看白O洲而为之极度伤心。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使读者字视野陡然开阔,感受到寄情于景之时,有一种情思荡漾、空中传恨之感,形成绵远悠扬的风致。而结句的“肠断白O洲”,则又令人从“惟见分手处,白O满芳洲”的联想中,使感情落在实处,有一种“加重?“倍增”的效果。二句相连,可谓虚实并列。 (5)学生自由朗读直至能背诵。 (6)指名背诵后集体背诵。 (四)总结、扩展 《己亥杂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在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忆江南》主要描摹了――江南好的相思之梦。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其余的《已亥杂诗》《忆江南》,比较它们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探究活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提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这两句话是说那些儿童的品行不好吗?为什么? 解说:不是。这是一幅顽童戏谑的场景。作者据实写来,以此引出对“家贫如此”、“长夜沾湿”的描述,最终是要引出作者对天下寒士的关注。 诗词五首 《忆江南》等 相关文章:查看更多>>古诗《江南》最好的画框中的画框指的是_百度作业帮
古诗《江南》最好的画框中的画框指的是
古诗《江南》最好的画框中的画框指的是
20世纪初至今百余年间的新文化浪潮中,林风眠当属先驱者的行列.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致力于中西艺术的嫁接与沟通,其彩墨艺术是近现代中国绘画的一座高峰,书写了中国美术史最为辉煌的篇章;他开创的全新的艺术视野与绘画样式,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1900年生于广东梅县一个石匠家庭的林风眠, 18岁时赴法学习油画,后又赴德国旅行学习,深入钻研学习印象派及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绘画理念与手法,为以后的创作风
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5年结束欧洲游学之后,林风眠在回国从事美术教育的同时,开始了他漫长又充满坎坷的创作生涯.他的彩墨画创作始于1938年客居重庆期间,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几十年如一日寂寞于艺术创作之路,直至逝世时为止. 林风眠的彩墨画是以中国画的宣纸、毛笔、水墨为工具,辅以水粉、水彩等西画材料,多以山水风景、仕女、花鸟、静物、戏曲人物等为题材,构图多方形,其中融入印象派的光影、色彩因素和近现代西方绘画的现代感与空间处理手法.在纯艺术的探索与实践中,在中西艺术的嫁接中,林风眠的彩墨艺术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艺术风格鲜明而耐人寻味. 他的作品总是洋溢着宁静的诗意、优雅的色调、单纯的构图和含蓄、丰富的内蕴;诚如评论界认为的那样—造型隽美,想象丰富,色彩多变,格调清新,富于装饰性和感染力,既有时代面貌,又创艺术新格. 《渔舟》、《渔》、《捕鱼图》与《芦雁》、《岚》等作品,都是以平远式构图展开,显示了画家一贯的风格,为作品笼罩一层孤独忧郁的薄雾:平静的秋水映着远山的倒影,孤零零的渔舟泊?岸边;或是一行芦雁直飞而过;或是渔人孤独的远望,等等.而苇叶在风中抖动,渔鹰面水而立,远处烟霞弥漫,使人顿生荒寒凄凉之感,久久挥之不去.这些作品把主要景物置?画面的前景或中景,远处则层层平远,用以产生沉静、深远、平和的情绪与境界.林风眠在处理这类作品时,非常注意用平远中的直线、斜线、弧线,以及动势和色彩变化,给平静、恬淡的情调以活力.譬如《渔》就是以平远画法画就的江南山水风景,水墨浓淡变化营造出淡泊、寂寞、空寒,近景渔舟上的渔人背影与临水而立的渔鹰,面向远处的几抹烟岚与远山,这是一种孤独与荒寒的象纫,包含着狡杂而又丰富的人生意绪,这是林风眠极喜欢的画题,他曾不厌其烦地反复表现这一题材,以浇胸中块垒. 《渔》、《渔舟》等,都是林风眠彩墨画的典型题材与代表作,在灵动飘逸之中归于沉静和清寂.这里的忧郁与孤独是画家生命体验与坎坷身世的自然流露,它不同于空虚,它是画家以心灵观世界的自足式的孤独与忧郁,因此,在这些作品的画面中始终洋溢着超然的诗意与空灵美感. 从审美观的角度来看,林风眠醉心于空漠秋水、烟雨迷茫、鹭鸶振翅、芦雁奋飞等境界的追寻与营造,这源于画家与自然对象的亲切和谐关系,也来自于个人内在情感的流露.《鹭》、《芦雁》等作品,都生动的表明画家把自由与个性融于自然,把心境移情于对象,把生命激情纳入静观的中国文化传统.同时也接受了弘扬理性、和谐、人道、诗与美的西方阿波罗精神于作品之中.在上述作品中,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含蓄、优雅、宁静、清冽、刚健的特质,以及西方推崇的希腊艺术特有的“静穆的哀伤”特质,都被林风眠以宽广的人文胸襟化为充满生机、静谧和谐、孤寂而优美的审美整体,这是林风眠的独特之处. 《鹭》、《芦雁》等作品,以深墨、淡墨为主,颇具水彩意味,弱化了中国画的笔墨性能,其特点是—墨中加色,形成独特的色墨,使墨色与物象色彩和谐为一.可以看出,这些作品是根据画面需求和光色的冷暖远近关系,调入赭石、红、兰、绿等颜色的墨去完成的,原理多出自西画,但视觉效果上都是民族传统的,使画面出现了西方绘画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洋溢着中国绘画的宁静文化气质. 《鹭》中的线条与《女裸体》的线条如出一辙,这是一种饱含情思、韵律与美感的线条,源?中国陶瓷的造型与画法,特别是有着明显的宋代官窑,龙泉窑透→明色彩的影响,使画面呈现出一种飘逸与灵动感,那种透明、纯净及高雅的格调,与宋瓷的审美品格,有着内在的联系.而《芦雁》则以平远的两重芦苇和飞翔的芦雁,空阔的河面和阴霾的云天渲染了秋天的气氛,以平行的墨色挥染,画面平和恬淡;芦苇向右摇伏,卢雁则向左疾飞,相悖而行的两种力量使画面获得活跃的结构,静中有动.平远的构图法造成整体的平衡、安定,平远中的斜线穿插、醒目的黑白关系和力的方向变化,给平和安静带来对抗和适度倾斜,使画面陡增了生命的颤动和心灵的吟咏感. 这是林风眠作品最突出的特质,呈现了林风眠绘画的现代意境. 《梅花只鸟》采用了中心式构图,小鸟居于梅花的纷繁氛围之中,为加重主体对象—小鸟的分量,以浓墨绘之,周围以淡彩或空白环衬,使小鸟极为突出,同根横线、斜线的交迭与穿插,既分割了空间,又稳定了构图;为使居于画面中心的小鸟产生平衡感,左右都画了茂密的树叶与花朵,使中心突出,且富于变化;因此,画面中的对比归?和谐、跳跃归于静谧,反映了林风眠对古典和谐原则的批判性接受,也证实着他对现代审美理想的寻求. 《裸女》也是林风眠作为纯艺术形式探索的主要题材.这幅横斜的女裸体展示出如诗如梦的神韵,女裸体曲线的节奏、韵律,增加了身体的动势与弹性,使女性优美动人的气质与妩媚娇艳的美感兼而有之.在这件作品中,画家表现性地舒展出女裸体的丰满活力,圆润的曲线,表现出青春生命的鲜活和生机;在林风眠笔下,女裸体的线条吸收瓷器与民间艺术的要素,单线平涂流畅自如,洋溢着东方式的节奏和韵律,以艺术的语言对青春女性的肌肤质感的描绘转移为对姿致情态和生命情感的表现;我们在作品中领略到柔和、温馨、安静、妩媚、淡雅与若即若离、如诗如梦的美感境界,充分表明了林风眠极高的艺术造诣. 林风眠作为最早的艺术觉醒者和先驱人物,始终不渝地进行着形式的探索,呕心沥血地构建着平面世界的秩序,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巨匠.《京剧人物》、《瓶与鱼》、《柠檬与画》等作品,便是在平面上建立一种视觉结构的典范之作.在统一、完整的秩序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表现性. 《京剧人物》是林风眠形式探索的代表性作品,明显表现出他对立体分离手法的兴趣与偏爱,借戏曲人物这一古老而又现代形式,去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其造型借鉴了舞台形象的脸谱特点,并高度简化,用平面切割、符号象纫和率真的直线、孤线、斜线以及冷暖色的对比,刻划强烈的戏剧性场景.画家对力与美、善与恶、历史与现实的感觉,都收纳在理性的画面之中了. 应该说,这是一种现代意义的情感抒发,我们从中可以洞见到林风眠内心深处人文情怀和悲悯胸襟共生的另一面. 从《瓶与鱼》、《柠檬与画》等静物作品中,可以看出林风眠探索构图、色彩、线描与色光的结合,这些作品明显地体现出水墨与水粉、东方神韵→与西方形式的统一;在形式求索背后,是对美和生命活力的无穷追求;面对这些静物,我们感觉到的是宁静平和,以及一个变化着的感觉、心境和情绪的内在世界.在中国画家中,还没有人能把水墨静物画得如此丰富、精致.这两件静物都极注意画面左右和上下的“力”的均衡,果盘与柠檬的圆形与桌子的方形、画框的方形,既是对比,又是和谐的均衡;而水瓶与三条鱼的关系,不是透视和三维空间的关系,乃是平面空间中,物与物的秩序关系,在不同几何形体的变化中,在曲线、弧线、斜线、直线与色彩的明暗对比、冷暖对比中,形成方与圆、直线与弧线、明与暗、冷与暖的和谐统一;这是以几何形体的组合造成的多样统一与变化均衡,而且处理得极其含蓄,且富有韵致. 从上述作品中可见,林风眠构图的最高原则是多样的统一,狡杂的和谐.而且,他不是对景写生,往往以默写为主,运用自由想像,在其中投入了主观意蕴,强化了创造性因素.这就是林风眠的艺术个性与特纫. 林风眠的这些作品,不是对现实的机械摹仿和再现,他依据自己的艺术原则和立场,强调精神的表达与心灵的自然流露,运用回忆、想象和虚构,在画面上创造出他的精神取向、趣味格调和心灵向往. 他以自己的艺术表明,他的生命是要通过艺术形式结构寻求一块物我两忘、人与自然和谐的心灵天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南这首诗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