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点5o分赞美一首歌龙江县的一首歌

赞美诸葛亮的诗词_百度知道
赞美诸葛亮的诗词
勉县定军山武侯墓 1.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 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 清.(嘉庆间汉中知府)赵洵题 汉水的波涛声如悲泣哀鸣,一江河水满是天下有志之士怀念诸葛亮的泪水; 武侯墓古迹周围的树木不遭践毁,十里定军山内尽见草木繁茂花果清香。 2.陨将星于五丈原头,司马尚警余烈; 扶汉祚于三分天下,卧龙不亏宗臣。 嘉庆丁卯(公元1807年),知沔县事,山东泰安范抡策题 诸葛亮死在五丈原上,曾使司马懿追兵受警而遗留下了慌恐不安; 匡扶蜀汉帝业于鼎立之中,诸葛亮不愧是世所敬仰的名臣。 3.铜雀台荒,七十二疑冢安在; 定军山古,百千载血祀常新。 清(嘉庆,泾阳知县)马学赐题 漳河边的铜雀台早已荒废,传说中曹操的七十二座假坟哪里在; 定军山虽然十分古老,千百年来到山下血祭武侯墓总觉得非常新鲜。 4.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 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民国二十一年(1993)二月,汉中绥靖司令、户县赵寿山出巡经此,展谒武侯墓,题书并敬制楹联。 为了蜀汉帝业不偏据一方而自安,诸葛亮上书的前、后《出师表》于日月同辉; 诸葛亮说要竭尽劳苦,亲率朝廷的军队长驻汉中,以对付天下变幻的局势。 5.前书案,后笔峰,看几亩青畴,数千载隆中宛在; 襟军山,带沔水,留一抔黄土,四百年汉祚犹新。 虚白道人李复心 从前面的书案梁,到后面的笔峰山,看起来武侯墓只有几块葱郁的土地,但数千年来,使人觉得仿佛古隆中就在这儿; 武侯墓襟连定军山,旁带沔水,留下了诸葛亮一捧黄土之坟,在四百年来的汉代国统制度中,好象是十分新鲜的事情。 6.数亩疏筠,山光犹拟南阳卧; 几林翠柏,鹃血常啼蜀道难。 清.嘉庆.沔县知县马充刚题 武侯墓亩古迹中青竹稀少,山色之光,好象是诸葛亮再卧南阳; 武侯墓几林翠柏里鹃鸟常啼,嘴中流血,仍在叫蜀汉事业艰难。 7. 我居白河水东,与南阳原系比邻,知当日避难躬耕,人号卧龙,自况管乐,未出茅庐即名士; 公葬定军山下,为汉中留此胜迹,寿终时对众遗命,地卜嘶马,墓勿丘垅,能禁樵牧是佳城。 民国十五年(1926)中秋(八月),宛东唐河县清优附生(府、县儒学生员之一学名)王恒?题 我住在白河水边,东面与南阳原是近邻,知道当年诸葛亮为避战争灾难而在南阳隐居亲耕,时人称他卧龙先生。他自比管仲和乐毅,还没出草庐,就已经是很有名望的人士; 诸葛亮还葬在定军山下,为汉中地区留下了武侯墓名胜古迹。他临死时曾对大家遗命,坟地要占卜选择,不得喧噪,不垒坟冢,并能禁止砍柴、放牧,才是理想的墓地。 8.大业定三分,伊吕洵堪称伯仲; 奇才真十倍,萧曹未许比经纶。 光绪戊寅(公元1878)仲冬(十二月),长安信士潘矩墉题。 诸葛亮全力辅佐弱蜀,使之与魏、吴形成三分天下,其盛大业绩与功名,实在可以和伊尹、吕望比肩而论; 诸葛亮是真正完美少有的特殊人才,萧何与曹参二人也不可能比得上他的政治才能。 9.汉祚难延,忠魂痛裂三分鼎; 军山在望,高冢灵通八阵图。 光绪癸未(公元1883)仲冬(十二月),署沔县典史(主管县狱及捕盗的官职)街泉(亦名街亭,甘肃秦安县陇城镇。马谡失街亭处)冯锡龄敬题 蜀汉的帝业难以延续,使诸葛亮忠君的灵魂仍痛心天下分裂成为三足鼎立; 定军山举目在望,高高的武侯坟墓似灵应贯通着诸葛亮推演的八卦阵法。 10.古石幽香名士骨; 苍松翠柏老臣心。 光绪戍子(公元1888)仲冬,豫章(今江西南昌)萧执中题 古老的碑碣石刻,散发出诸葛亮高尚气质与品格的清香; 青绿色的松柏树,象征着诸葛亮忠于蜀汉帝业的高杰心灵。 11.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 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坟。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陕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陕西全省司法之官职)文濡题 诸葛亮死后不归葬于故乡,是因为没能完成统一河山的志愿; 诸葛亮忠君的灵魂还在,过往的行人都争相瞻仰拜谒武侯墓。 12.生为兴刘尊汉室; 死犹护蜀葬军山。 光绪庚辰(公元1880)冬,蜀州(今四川崇庆县)李士瑛题 诸葛亮生前一切都是为了兴复刘氏帝业而尊敬事奉蜀汉王室; 诸葛亮死后仍然为保护蜀汉国土和事业而遗命葬汉中定军山下。 13.二表竭忠臣,鞠躬尽瘁不负南阳三顾; 一心扶汉祚,拓土开疆卒书正统两朝。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提督、甘肃全省军门(一省之最高武官)杨遇春题 前、后《出师表》竭尽了诸葛亮的忠心。恭敬谨慎,不辞劳苦,为的是不辜负刘备茅庐三顾之恩; 一心扶持蜀汉帝业,扩展、开辟疆域和领土,终于使史籍记载了刘氏国统的刘备、刘禅父子两代。 14.虽知天定三分鼎; 犹竭人谋六出师。 清.麦凤岐题 诸葛亮虽然知道魏、蜀、吴三国鼎立是不可抗拒和改变的客观规律; 但是,他仍然竭尽人为的谋略,六出祁山进行伐魏而力求统一。 15.隐居求其志,行义达其道,王业偏安炎汉恨三足鼎立; 扶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鞠躬尽瘁大星落五丈原头。 同治五年(公元1866),知沔县事(知县)浙江莫增奎题 诸葛亮深居不仕为追求自己的志向,多行义事为达到道德标准。他恨的是汉代的帝业编居一方,不能统一,成为三分天下; 诸葛亮受托孤之命而扶持幼少的君主,摄一国之政事全力辅佐蜀汉帝业。谦恭谨慎,不辞劳苦,死在了五丈原头。 3&.勉县武侯祠 1.两汉以来无双士; 三代而后第一人。 清.嘉庆(沔县知县)马允刚题 诸葛亮自西汉、东汉以来没有匹敌者; 夏、商、周之后,诸葛亮是第一个杰出人才。 2.日月高悬处师表; 风云长护定军山。 清.马履泰书 诸葛亮的《出师表》象太阳和月亮一样放射着光辉; 大自然的风和云长期保护着定军山下的武侯墓。 3.此地始终关大汉; 何年将相似先生。 清.光绪西蜀骆成骧题 汉中这个地方,始终关系着汉朝的基业和前程; 什么时候的文武官吏,才能又类似于诸葛孔明先生。 4.两汉之间见儒者气象; 三代而下有王佐经纶。 乾隆乙卯(公元1759)科进士,工部侍郎四川长寿韩鼎晋题 西汉、东汉之间,可以见到知识渊博的学者气质与情态; 夏、商、周以后,有诸葛亮这样辅佐帝王事业才能的人。 5.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十二月,冯玉祥题于南京行营 诸葛亮为成就蜀汉统一大事业,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生小心谨慎; 仰慕先贤崇高遗风于武侯祠,诸葛亮是永远不慕荣利而洁身自好的人杰。 6.大名垂宇宙; 遗像肃清高。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仲秋(九月),于右仁书 诸葛亮的大名流传在天地万物之间; 诸葛亮的遗像肃穆、清正而高大,使人敬仰。 7.扶汉心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 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绰云霄。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二月,天津徐通久书 诸葛亮意志坚定地匡扶蜀汉帝业。但是,只有谨慎小心,才能担当起这样重大的事业; 诸葛亮早年就有了崇高的声誉和名望。他必然是隐居深藏后才能腾跃,去施展志向和才能。 8.未定中原,此魂何甘归故土; 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军山。 戍子冬日广州书抄 诸葛亮没有完成北定中原而统一河山的志愿,其魂魄怎能甘心归葬于家乡故土? 为了永远怀念、留恋蜀汉帝业,诸葛亮含恨遗命而葬于汉中的定军山下。 9.羽扇纶巾天下士; 文经武纬后人师。 清道光(五年至十七年,公元1825——1837)陕西总督,增太子太傅(皇太子的老师)、兵部尚书(掌管全国军事的最高官职),四川崇庆(县人)杨遇春撰 诸葛亮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潇洒从容地指挥军事,不愧是天下的名士; 在治理国家的文武才能方面,诸葛亮堪称为后代人的师表和典范。 10.兵在攻心,三分聊竭解悬力; 鱼如得水,六出诚为尽瘁衷。 清:王鼎丰题 领兵打仗要以攻心为上策。三足鼎立中,诸葛亮依赖此战术竭力瓦解敌方悬殊的军事力量; 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情投意合,有所依靠。诸葛亮六出祁山竭尽劳苦,完全是为了尽内心的忠诚。 11.萃灵爽于一堂,国之忠臣,家之孝子; 享明烟于亿代,前有烈祖,后有慈孙。 清嘉庆:李复心题 武侯祠内聚集了诸葛亮父子的灵魂与精英之气。他们堪称为蜀汉国家之忠臣,诸葛氏族家庭的孝子; 供奉祭献神明的烟火世代相传。前面有诸葛亮这样功业显赫的祖先,后面有诸葛瞻、诸葛尚这样忠孝的子孙。 4&.勉县五丈原诸葛庙 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千秋五丈原。 一对二表三分鼎 六出七纵八阵图 ——题陕西歧山五丈原诸葛庙 此联选取诸葛亮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本联社会意象的支点,以数字为红线串引之。全联采用数字罗列并置的构图方法,读来的简洁有力、精确具体,再现和褒扬了诸葛亮的卓越功绩和传奇人生。 5&.成都武侯祠 1.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这两句是从祠内清人书刻杜甫《古柏行》诗碑摘出来的。意思是回忆以前绕道成都锦亭的东边,曾经见到刘备和诸葛亮的祠庙并列在一处。“閟宫”出自《诗经》,这里借指祠庙。原句本非律体,不能用平仄对仗格律衡量。 2.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 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近人刘咸荥(字豫波)撰书。 上联是说昭烈庙中合祀的诸人,体现了祖孙(刘备与刘谌)、父子(关羽、张飞与其子关兴、张苞)、兄弟 (刘备、关羽、张飞)、君臣(刘备与其文武群臣)的各种关系,他们意在辅佐翼护蜀汉,维系人伦纲常,争得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相沿的正统(正统是历代统一天下、一系相承的系统,和偏安、僭伪是相异的)。 下联是说刘备在东汉末年黄巾后,起兵与群雄争夺江山,经历了齐(今山东)、楚(今湖北、湖南)、幽燕(今河北、北京)、越吴(今浙江、江苏)、秦(今陕西)、蜀(今四川)等地,最后才在蜀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立国是很艰难的。后人为立祠庙,使他们一堂上下共传千古。 3.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 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 清人完颜崇实撰书。 上联: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使君本系使者的尊称,后代常用来指州郡长官,刘备曾为豫州牧即州长官,故称使君)。又载刘备屋舍东南角有一株桑树高五丈余,远望如车盖,时人说他家有王气。作者据此说刘备是天下英雄,为汉王朝正统攸(所)归,楼桑如车盖就是王气所钟(聚集)的明证。 下联:史称刘邦创立汉朝,先从汉中还定三秦,然后统一天下,刘禅在成都降魏,汉朝才最后灭亡,所以说巴蜀关系到汉朝的始终。遗民还在,怀想当年霸业,只剩这座古拍森森的祠堂了。 4.惟此弟兄真性情,血泪洒山河,志在五伦存正轨; 纵极王侯非富贵,英灵照天地,身经百战为斯民。 近人刘咸荥撰,今人黄雅荃补书。 上联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兄弟,具有至性真情,他们浴血奋战争取江山,立志要维护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伦的道德准则和礼法正轨。 下联说他们后来虽然分别作了王侯,却不是为了贪图富贵,而是英光灵气,照临天地,不恤身经百战,只为造福人民。 5.兄弟君臣一时际会,当年铁马金戈,树神旗而开西川大业; 祖孙父子千古明良,今日丹楹画栋,崇庙貌而志后汉丕基。 清人张清夜撰,今人方滨生补书。 上联是说刘备和关羽、张飞及文武群臣遇合在一起,跃马横戈,转战疆场,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才树立起堂堂正正的大旗,在西川开创了蜀汉的帝业。 下联是说蜀汉王朝祖孙父子英明贤良,足以流劳百世。今日大殿里红色的楹柱,彩绘的栋梁,庄严雄伟的气象,尚标志着蜀汉当年宏伟的基业。 6.生不视强寇西来,天意茫茫,伤心恸洒河山泪; 死好见先皇地下,英姿凛凛,放眼早空南北人。 近人刘咸荥撰,今人刘东父补书。 这副对联悬挂在刘龛前,赞美他英勇殉国的壮烈精神。刘谌是刘备的孙子,刘禅的第五子,曾封北地王。史载魏军进逼成都,刘禅束手无策,准备投降时,刘谌愤激地谏说:“若理穷力屈,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指刘备),无奈刘禅不听,谌便哭诉于备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故联文颂美他生不忍见到强敌曹魏军队来到西川,但天意难说(指刘禅不听忠言),只得痛哭流涕,杀身殉国,去见刘备于地下。这样英勇壮烈、大义凛然的气概,当然是早没有把南吴北魏的人看在眼里的。 7.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董必武同志撰书。 上联摘录杜甫《蜀相》诗原句,意思是刘备曾三次拜访诸葛亮于隆中(今湖北襄阳),不辞辛劳地向他请教平治天下的大计。诸葛亮提出的策略具见于《隆中对》,主要是分析天下大势,先取荆州、益州、安抚南方,内修政治,外联东吴,北伐曹魏,统一全国。 下联是作者赞美他们这番晤对,纵论古今大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奠定了以后事业的基础,古今传为美谈。 8.志见出师表; 好为梁父吟。 郭沫若同志撰书。 《出师表》是诸葛亮统军伐魏时上给蜀汉后主刘禅的奏章,他平生的志向抱负都体现在里面。《梁父吟》是一种古乐府曲调,并非如有些书所说全属葬歌类。诸葛亮在隆中时,喜爱吟诵这支歌曲,以抒发他忧国忧民的怀抱。传说他曾写过一首《梁父吟》的歌词,里面有感慨不平的意思。 9.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近人游俊撰书。 上联是说诸葛亮的两个《出师表》酬答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谊,因为里面提出了用人唯贤,赏罚严明的治国方针,体现了竭智尽忠兴复汉室的愿望,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下联是说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秋万世而不朽,因为里面提出了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 10.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今人沈尹默摘句并书。 这副联语摘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上句赞扬诸葛亮的大名长垂宇宙而不朽(古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下句颂美诸葛亮是国家元老重臣,遗像端肃清高,令人十分敬仰。 11.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今人冯灌父摘句并书。 这副联语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摘来,意思是诸葛亮经邦济国的政治军事才能,比商初名相伊尹、周初名相吕望,只在伯仲兄弟之间,不相上下。伊尹辅佐成汤、太甲两代,吕望辅佐文王、武王两代,勋劳特著,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两代,情况亦极相似。至于说到老谋深算,指挥如定,则比汉初相继为相的名臣肖何、曹参,更高一着。 12.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 近人冯玉祥撰书。 上联是说成就大业必须兢兢业业,谨慎从事,诸葛亮一生可为典范。 下联是说今日晋谒武侯祠,瞻仰武侯风采,感到真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所说:“宗臣遗像肃清高”,“万古云霄一羽毛”。诸葛武侯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是足以流传万古的。 13.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 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部遗黎。 清人冯煦撰,今人郝谦补书。 上联用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及杜甫《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语意,说刘备能三顾茅庐,重用诸葛亮这样才德兼备的贤臣,始得创建蜀汉,延续了刘邦创业,刘秀中兴的刘氏王朝的正统。 下联本刘备“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语意,说人民才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就的根本,今日四方多难,愿能 保佑四川人民得享安宁的生活。“四方靡骋”出自《诗经》“我观四方,促促靡所骋”。靡的本义是无,四方靡骋即四方多难无处驰骋,黎即黎民,指一般人民。 14.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末权四川盐茶使者云南剑川赵藩撰书。 这副对联总结了诸葛亮军、政两方面的经验,向为广大人民所传诵。 上联说能使用攻心战术,如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那样使其心服,则一切怀异心、图反叛的阴谋就自会消失,所以古来懂得用兵之道的军事家并不是单凭武力取胜。我国大军事家孙武在所著的《孙子兵法》里就主张攻心为上,攻城次之,要“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 下联着重指出审势是为政的关键,意在劝勉后来治蜀的人,要深思熟虑,如诸葛亮那样谨慎地审度时势,当宽则宽,当严则严,才能建功立业,而不至于犯错误。联文意义深远,可供借鉴。 15.文章与伊训说命相表里; 经济自清心寡欲中得来。 这副联语是清人陈矩集宋代文学家苏轼、理学家朱熹的原句所成,清人赵藩手书。 上句是说诸葛亮的文章可以和《尚书•商书》的《伊训》、《说命》两篇相比美; 下句是说诸葛亮经国济世的功业,系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中涵养培育得来。 16.异代相知习凿齿; 千秋同祀武乡侯。 近人钟瀚撰书。 上联是说后代深知诸葛亮的,是晋人习凿齿。他著《汉晋春秋》,首先摒弃一般史家以魏为正统的作法,推尊蜀为正统,并大力颂扬诸葛亮的勋业。 下联是说曾封武乡侯的诸葛亮,治蜀有功,遗爱在民,千多年来人民都到这里来瞻仰祭祀他。联文对昭烈武侯同祀备加颂扬。 17.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近人刘咸荥撰书。 诸葛亮曾经对临终时的刘备说过:“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后来六出祁山伐魏,积劳病死于五丈原。他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都在蜀亡时殉国,真不傀是勤劳国事,三世忠贞。所以曾任过太子中庶子职务的陈寿,虽然是继仇视蜀汉的曹魏立国的晋代史官,在他所著的《三国志》里,仍然对他们大加赞扬。 下联是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天地间惊人的文章,致后世也有“读《出师表》而不下泪者不忠”的说法。传说千年后的民族英雄岳飞出师抗金,夜宿南阳诸葛庐时,阅读《出师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便和泪和墨一气书写下全文,以志其景仰之忱。书法气势磅礴,龙飞凤舞,拓本广泛流传,至今祠内翻刻的石碑,尚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尽情地欣赏。 18.公本识字耕田人,为感殊遇驱弛,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统一古今难,效死不渝,遗恨功名存两表; 世又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谁开诚心?谁广忠益?安危天下计,先生以往,缅怀风义拂残碑。 近人王天培撰书。 上联是说诸葛亮本在读书耕田,为感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从隆中一对,三分定局开始,直到北伐中原,六出祁山病死,始终为国事奔劳不息。遗恨的是统一天下这件古今大难事未能成功,只留下前后《出师表》,犹可想见他的勋业。 下联是说如今世上又出现了陈强、古冶子(我国春秋时齐相晏婴用二桃杀三士中的两个武士)一类恃强 逞勇的人物,不惜同根相煎(语出曹植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自相残杀。有哪个能象诸葛亮那样“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系天下安危在一身呢?抚今追惜,拭拂祠内残碑,怀想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贤哲风义,不禁感怀万端。 (上联已经用了两个“以”字,下联先生以往的“以”,似应用“已”字为佳,虽然两字有时可以通用。) 19.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 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这两句影刻自郭沫若《蜀道奇》手迹。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见《后出师表》,意思是献身国事,自当不恤劳瘁,死而后止。生封武乡侯、死谥忠武侯的诸葛武侯,确是十分忠勇英武的。至于他“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体国恤民的精神,则有出师两表留下宏规硕范,足为后世准则。 20.三分割拒迂帱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今人沙孟海摘句并书。 这两句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摘来。 上句赞美诸葛亮隆中一对,分析当时大势,定下三国鼎立局面,与魏、吴各自割据一方,然后联吴伐魏,统一天下的大计。这种深谋远虑的筹议策划,是屈曲艰难,煞费苦心的。(纡的本义是屈)。 下句本《梁书•刘遵传》“此亦威凤—羽,足以验其五德”立意,说诸葛亮的才德器识,有如云霄鸾凤,三分功业,屈处偏隅,胸中抱负,未能尽展,万古而下所见到的,不过是云霄的一片羽毛罢了。凤有威仪,故名威凤,是世间稀有的祥瑞,常用以比喻难得的贤才,这里用来颂美诸葛亮是万古唯一的人杰。 21.只手挽残局,常归谈笑; 鞠躬悲尽瘁,剩有讴歌。 清人陈廷楷撰,今人关山月补书。 上联赞美诸葛亮大力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挽回汉朝天下残破的局面,常是成竹在胸,指挥若定,在谈笑间即操胜算,使敌人闻风丧胆。 下联说诸葛亮为国宣劳,大功未成,就积劳病死在前线。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使万民景仰悲悼,历代都立专祠祭祀,至今广大人民还是对他讴歌颂扬。 22. 一杯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清人完颜崇实撰,今人刘孟伉补书。 上联“一抔土”即一捧土,借指坟墓,意思是刘备的坟墓(史称惠陵)现在还高高地耸立着,那曹操修筑的铜雀台却早巳荒芜,他埋在漳河边的七十二个疑冢(假坟,曹操埋七十二疑冢系宋元以后的传说,正史没有记载)也无处寻觅了。 下联是说三国分立的局面,已成历史陈迹,但凭这剩下的古路和石雕的麟兽,还能令人想见当年汉代皇帝的仪式排场。 前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建议翻翻《三国演义》,里面有不少“后人有诗曰”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山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赞美诸葛亮诗歌一览!
1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2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3 奸雄曹操守中原,九月南征到汉川。风伯怒临新野县,祝融飞下焰摩天。
4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5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6 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
7 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8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
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诸葛亮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可在用户中心,查看
&&&咨询请拨打文中400电话
南京小学语文作文怎么提分,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康审美情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但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大多数小学生都苦于作文难,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写作水平低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学生缺少对所写事物的“观察”和对生活的“体验”或“经历”。
温馨提示:家长您好!如需咨询,请直拨400全国免费电话,听到语音提示后请直拨4位数分机号,与咨询老师直接通话。感谢您的来电,祝孩子学习进步!
南京聚智堂教育
【鼓楼区】
中山北路校区——————400 42
河西校区————————400 43
【江宁区】
江宁校区————————400 39
【白下区】
瑞金路校区———————400 40
【玄武区】
新天际新街口校区————400 41
【建邺区】
水西门校区———————400 44
【下关区】
建宁路校区———————400 45
【聚智堂教育】成立至今十几年,赢得良好口碑,是CCTV华人频道名师百家讲坛唯一指定合作单位、中国模范生评比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百人名师俱乐部承办单位。为保证孩子身心与学习成绩均衡发展,为全国的中小学生们提供心智教育,帮助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
南京精锐教育
【鼓楼区】
山西路学习中心一一一一400
【玄武区】
南大珠江路学习中心一一400
栖霞迈皋桥学习中心一一400
【河西区】
河西龙江学习中心一一一400
【白下区】
城东瑞金路学习中心一一400
【建邺区】
奥体万达学习中心一一一400
奥体恒山路学习中心一一400
【六合区】
大厂新华路学习中心一一400
【江宁区】
江宁竹山路学习中心一一400
【秦淮区】
新街口学习中心一一一一400
【精锐教育】是中国领先的高端教育连锁机构,由哈佛、北大精英创立。自创立伊始,精锐即秉持教育创新的理念和国际连锁化运营模式,立志成为中国教育行业最受尊敬的品牌。
当代中国作家贾平凹在回答《语文报》记者采访时,曾语重心长地说:“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注意自己身边每天发生的事情。如果你突然去问一个学生,他家门前有几棵树,是些什么树,叶子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它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落叶?他是回答不上来的。为什么?因为平常没注意观察。所以,一个学生不能在作文时才意识到自己是作者,要时时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文遵循的是由“物”到“意”,再由“意”到“文”的创作规律。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由“物”到“意”,再由“意”到“文”的飞跃,指导学生留心观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创作的第一步。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过:“如果我是医生,那我就需要病人和医院。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怎样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的大千世界里去学会观察呢?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对小学生来说,身边的人、事、物都是观察的范围。在学校,有同学老师,有教室校园,有物品美化,有活动学习等;在家里,有父母亲人,有客厅卧室,有用品摆设,有喜怒哀乐等;在社会,有行人车辆,有花草树木,有街坊邻居,有高楼建筑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选择不同的观察对象,抓住特点,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周围的人、事、物,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不平凡的新事物,充实自己的生活。并及时记录,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抓住特点是观察事物最基本的要求。任何事物都是有特点的,都是在观察中应着力关注的。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积极的和消极的并存,美好的与丑恶的同在,事物的特点有明显与不明显之分,有假相与真相之分,有表面现象与本质属性之分,所以,绝不是粗枝大叶地看上一眼,就可以捕捉到的。因而我们要运用横比、纵比的观察,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列表网栏目上看到的,谢谢!
小贴士:南京小学语文作文怎么提分/期中考后写作去哪补课信息由列表网网友发布,其真实性及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列表网仅引用以供用户参考。详情请阅读列表网免责条款。
南京小学语文作文怎么提分/期中考后写作去哪补课 相关广告
南京小学语文作文怎么提分/期中考后写作去哪补课 相关问答
2014中考寒假补习去中学生教育不错的,初三学英语的目的是使用英语,只能在用中体会它的规律,掌握它的方法,通过练习学会使用。因此我们要抓住每一个机会用英语。如课程表的书写用英语,学习学科的英文书写等。课上40个人,能有机会一定要抓住机会,而且要给自己创造机会练习口语,课下要寻找机会去练习使用英语。练习听、说、读等能力,做适量的练习巩固课内知识。
你查了下电话你可以问下!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52求学网论坛-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社区
&中考是很多孩子的一道坎,因此考前的复习就很关键了,首先要掌握知识点,深刻理解定理,定义,再有就是注意力的集中也是很必要的,这样才能免受外界干扰。学大教育开设冲刺辅导班,不仅提高孩子的学习水平,更是能好好的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提高考试成绩。你可以去咨询一下哦。
一对一的话你去学大试试吧,补习效果挺不错的,收费也比较合理的
应该就在那附近
我教的几个小孩语文阅读理解都不好,理解能力不强,概括归纳能力更弱,答题都答不到点上。众所周知阅读占得分很多,要想语文考好,必须提高阅读能力。我从网上搜了一些做题技巧,感觉很好,就摘出来和大家共享。 应试技巧一:揣摩出题者出题动机
看到一篇阅读题,仔细阅读的同时,从出题者的角度考虑,这样一篇文章想考什么,可以出哪些题目。阅读时注意找出文章的&中心句&与&中心思想&,注意&主要内容&不是&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就是作者写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思想要拎高,一般是歌颂了……赞美了……或者批判了……应试技巧二:基础知识不丢分!
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要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找出比喻句/拟人句、划出过渡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孩子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学过,大部分在文章中就能找到答案,只要细心,一定不能丢分!
注意:出题者有时会在这一部分设置一个小陷阱,比如比喻和拟人易混淆,出题者为自己的聪明沾沾自喜,我们就要破解他的迷魂阵!应试技巧三:掌握文章结构正确分层分段
不了解文章的结构类型,分层分段比较茫然/随意,确定文章结构,那么分层分段易如反掌
阅读理解题目常见的文章结构与分段分层方法,有以下几种:
1,&总分总&结构。共有三种形式:总分总(一定为三层/三段)、总分(两层/两段)、分总(两层/两段)
2,先概括后具体。共有两种形式:先概括后具体(两层/两段)、先概括后具体再总结(三层三段)
3,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文章分层分段。全文写了几个方面就分几段
4,按时间变化顺序给文章分层分段。时间词有明暗之分,要联系上下文理解。比如上学了/收工了/晚饭以后都属时间词。
5,按地点转换顺序给文章分层分段。这类文章一般是游记,全文有几个地点词就分几段。
6,按事情发展顺序给文章分层分段。这类文章一般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成三段。中学中,可以按照起因、经过、高潮、结果分为四段。应试技巧四:写层意/段意的要求与方法
写层意/段意,要求要点全、扣中心、语句连贯通顺。
一般常见的有四种方法:
1,摘句归纳。摘录段落中概括主要内容的总述句、小节句、重点句作为段意。
2,改句归纳。如表达主题的句子较长,就压缩改写,使段意简明扼要。
3,取主舍次。有的意义段由多个自然段组成,根据文章中心,用排除法选取主要内容作为段意。
4,归并综合。如果一个意义段中的几个自然段意思并列,先归纳层意,再综合概括段意。应试技巧五:给文章填加标题、归纳中心思想
填加标题要简洁、醒目,可以扣住内容,也可以扣住中心,用词语、词组或短句来表达。
通常有两种方法:
1,提炼段意。先阅读概括出各段段意,再将短意浓缩、提炼成小标题。
2,摘录原文。可以用文章中的词语或短句,人物的语言做小标题,一定要摘扣住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的。中心思想的结构一般是主要内容+写作目的
中心思想的常见表达句式有:
文章记叙了……歌颂了(赞美了)……高贵品质
文章描写了……揭露了(控诉了)……的现象(的罪行)
文章介绍了……说明了(反映了)……的精神(风尚) 浏览问题和背景, 整体把握很从容
确定区域定目标,圈点勾画细推敲
回答问题要精练, 摘取原文是关键
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字词句意重语境,四不分离会贯通一、浏览问题和背景,整体把握很从容
在考场上一般都是时间紧,题量大。不可能像平时精品细读,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这样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就是一个需要掌握的技巧。首先就是平时就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把写作业当成答卷子。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则要注意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二、确定区域定目标,圈点勾画细推敲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三、回答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四、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我们平时写文章,很多时候在文初把自己想要告诉别人的东西作了交代,或者是在文章结束的时候,使文章升华。这些都是文章的题眼。同样,别人写文章也会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表情达意。因此在阅读理解题中往往有对文章的理解的问题。这一类问题的回答就要着重看开头和结尾,或者是一个段落的开头和收尾。能利用原句的答上原句,不能写出原句的,学会概括和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答的点就会全面深入。这一点非常重要,过江龙常常犯这样的毛病。五、字词句意重语境,四不分离会贯通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妈妈为你找到了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总之,以上只是做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它只是做阅读理解的助缘。其实,做好阅读理解重在平时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孩子,就让我们从平时做好。这样,到考试的时候,掏出干粮就是馍。
& 列表网&京ICP证100421号&京ICP备号-1&琼公网安备0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江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