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雁生的本人详细经历历

耿雁生回忆军队新闻发布难忘经历:一仗打的漂亮
关键字:耿雁生 军队新闻发布 耿雁生退役
2014年国防部公布日本军机对我抵近侦察的视频和照片。耿雁生评价说,“这一视频证据公布超过十次发言。”当时日方炒作中国战机“异常接近”自卫队侦察机,影响国际舆论。新闻事务局了解情况后启动应急机制,在相关部门和专家积极配合下迅速形成应对方案。这一视频证据的公布打了一次漂亮的舆论反击战。
  耿雁生
  【环球时报报道】7月10日,国防部官方网站上新闻发言人专栏发生变化,两位发言人调整为杨宇军大校和吴谦上校,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原局长耿雁生大校已退休。7月11日,耿雁生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军队新闻发布工作因发展和时代同行,应运而生,顺势作为。他为能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感到骄傲。
  5年间,军队新闻发布逐渐成形
  &已婚,有一子&,2010年4月,耿雁生担任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新闻发言人之后,与媒体首次会面之际提供的简历以此结尾。这是很&国际范&的一种表述,也与军队发言人向国际社会传递公开透明的信息很吻合。
  这种表述在现任两位发言人的简历中依然如此。延续的不仅是发言人简历格式,而且有一整套新闻发布机制、常态化的操作形式、应急反应机制建立以及一个成熟起来的团队,还有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军队认知上的变化。这一切都发生在2010年至2015年的5年间。
  2008年5月,国防部新闻事务局低调运行,在此前没有对外公开,没有联系电话,没有发言人相关信息。随后,国防部首任两位发言人开始在公众面前亮相,并进行不定期的新闻发布工作。
  2010年4月,耿雁生和杨宇军出任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2010年八一建军节前夕的媒体进军营活动中,耿雁生举行了职业生涯中的首场发布会。他的表现被评价为&稳重又不失睿智&。
  日,国防部举行首场例行记者会,并形成每月一次的惯例。&这是我军对外传播工作的一项重要突破,实现了国防部新闻发布工作的常态化。&一位军方研究人员对《环球时报》说。首次记者会持续40分钟,耿雁生至今对所有的准备细节都历历在目,&只有我们才知道付出了多少&。
  日,8家国际知名度高、有世界影响力的外媒首次亮相国防部记者会,军队新闻发布实现了对媒体全面开放。&对媒体全面开放的准备工作3年前就开始了。&耿雁生说,&实际上我们从第一次例行记者会,就把自己置身于国际媒体面前,以有利于国际传播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日,国防部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同时上线运行,并对国防白皮书发布进行直播。早在2012年底,他们就对国防部官微设立进行相关调研并着手进行准备工作。耿雁生表示,&现在&国防部发布&虽然还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但终有一天会长大。&
  耿雁生将这一切发生归于时代发展和军队建设需要。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崛起是当代世界的一个大课题,这其中中国军队的快速发展尤为引人关注。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军队公共事务的一项内容,新闻发布、形象塑造以及回应外界关切越来越重要,这也是现代化军队必须具备的特征之一。
  在一般公众的印象中,发言人无非就是在发布台前讲讲话,看到的是几秒的画面镜头,听到的是广播中的几句话。事实上发言人要做的远远不止这些。耿雁生说,&在军队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协调好军队与社会、军队与民众关系,以及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军队的声音,让外界理解、认同并进而支持军队的发展。&
  新闻发布是怎么炼成的
  如何&讲好中国军队的故事&是耿雁生在任期内主要的职责。任何一个庞大主题背后都隐含着不为人知的付出。耿雁生举了一个例子来描述这种&炼成&。&每次新闻发布会后,我们都要总结、反思,既要指出好的方面,更要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发现不足加以完善&。
  2013年,国防部新闻事务局邀请英国广播公司走进中国军校。这是首次邀请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军校进行的专题跟踪采访,尝试用外国人视角诠释中国军队的形象。耿雁生说:&在这样一个创新开拓过程中,我们的每一次作为都很重要,通过我们的工作让更多领导、部门以及同志认识到新闻发布工作特殊的意义,从而聚集更多的力量来推动这项事业越走越好。&
  当然,这种创新开拓不是蛮干,而是充满自信。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每次新闻发布之前,耿雁生都会带领团队调研,走访相关单位,进行论证;他们平日和媒体保持常态化沟通,也和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保持日常联络,力争推出的举措符合传播规律。他们每天对国内外热点问题进行收集,动态跟踪、并及时作出分析研判。
  这种特点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有最好的体现。2014年国防部公布日本军机对我抵近侦察的视频和照片。耿雁生评价说,&这一视频证据公布超过十次发言。&当时日方炒作中国战机&异常接近&自卫队侦察机,影响国际舆论。新闻事务局了解情况后启动应急机制,在相关部门和专家积极配合下迅速形成应对方案。这一视频证据的公布打了一次漂亮的舆论反击战。中方视频照片的公开让日方炒作灰溜溜地收场,也为中国军队赢得国际舆论。耿雁生表示,&近年一些部队新闻传播和舆论斗争意识不断增强,相关工作机制越来越完善,这一切为我军应对突发事件和舆论引导工作做了铺垫。&
  在耿雁生的记忆中,这样难忘的画面还有很多,比如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的信息发布,东海防空识别区对外发布,积极回应美媒渲染两国军舰南海对峙,反驳日本炒作我火控雷达照射事件等。
  军队开放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对于外界对中国军队一些描述,耿雁生认为,目前中国军队正在由传统的内向型军队向现代化外向型过渡,正处于重要转型阶段。过去我们并不擅长对外讲故事。&敢于说、善于说、说什么是一种理念,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回顾五年来的历程,有小的曲折和磕磕绊绊,但军队对外开放的大门已经打开,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实际上这项工作不仅是面子工程,更是里子工程。&
  回顾五年的专职新闻发言人生涯,耿雁生表示,他和他的团队想到的能做的都做了,而且大部分事情都做成了。
  谈起我军新闻发布工作和外军的差距,耿雁生表示,相比之下依旧有不小的距离,但毕竟我们走出了第一步。&这项事业与军队建设发展、开放相伴相随,随着军队体制编制的改革,军队新闻发布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作为新闻发言人,耿雁生秉持的理念是&我们是发布新闻的,我们本人不能成为新闻人物&。
  4月30日,耿雁生主持了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国防部例行记者会。谈起离开发布台之后的打算,耿雁生说,发布台是他的战场,虽然离开了,但今后依然会和战友们继续交流。对现任的两位新闻发言人,耿雁生予以积极评价:&他们见识宽阔、思维开放、经验丰富、更富有理想。相信两位发言人会密切配合,在团队支持、在领导和机制的支撑下,军队新闻发布工作会做得越来越好。&
太行军事论坛交流群(群号: ) 招募版主耿雁生到龄退役 耿雁生个人资料及经历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换将 55岁耿雁生到龄退役】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原局长耿雁生已到龄退役,6月份新闻事务局副局长杨宇军升任局长。耿雁生,1960年出生于山西省,毕业于南京通信工程学院。17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职于总参谋部政治部,总参谋部工程维护总队,国防部外事办公室等单位。历任战士、学员、干事、教导员、秘书、副局长。2010年4月,任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从小生长在军人家庭,1977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兰州军区当通信兵。1979年,到解放军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学习。1983年,到总参谋部政治部工作,做过多年的宣传和政工研究工作后,1992年,到总参谋部工程维护总队工作。1994年,他调到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从综合局秘书,一直做到综合局副局长。 2010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就任发言人之后他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曾经遇到过很多困难,每一次,我都没有退缩。有组织的支持,有同事的帮助,有家人的关心,我走过来了。今后的发言人之路,一定也会有不少困难。但我相信,这些同样是能够克服的。"耿雁生曾出访几十个国家,并多次参与重大涉外军事行动,积累了从事军事外交工作的经验。如2005年中俄联合军演、2007年"勇士-2007"实兵实弹演习、"砺兵-2008"演习等,都有他的身影。在2007年于沈阳军区洮南训练基地举行的"勇士-2007"演习中,来自上海合作组织和东盟成员国以及美、英、法、日等35个国家的55名军事观察员应邀观摩,耿雁生负责外军组织工作,一丝不苟地参与每个环节的事务。已婚,有一子。2010年4月,出任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6月22日,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为驻华武官举行了"中国参与国际军控事务情况"介绍会,耿雁生以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身份主持了介绍会由。按照惯例,国防部新闻事务局正副局长将同时兼任新闻发言人。6月24日,耿雁生首次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发布了关于中巴两军"友谊 2010"反恐联合训练的消息。日,国防部举行首场例行记者会,51岁的耿雁生成为首位在例行记者会上亮相的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短短半个多小时,7名记者提问,8个问题几乎涵盖了当前外界关注的所有"敏感问题",耿雁生一一回答,并正式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访美的消息,依旧保持"沉稳、从容、详尽"风格。日,耿雁生回到位于南京御道街的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参加建院80周年庆典。回到母校的耿雁生,"沉稳、从容"之外,更显"低调":院庆典礼,他没在主席台上就座,而是和数千名学员一起端坐在台下;院士报告,他保持标准军姿端坐台下,水也不喝,只在两场报告的间隙,站在礼堂外和满头银发的通院前辈低声交谈,表情谦逊;老校友座谈,他听得多,说得少,却很朴实很动情。日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大校表示,日本所谓"考虑击落侵犯日本领空的中国军方无人机"是蓄意挑衅。有记者提问,日本防卫省称,如果中国军方无人机侵入日本领空,日本将考虑击落中国无人机,以强化对以钓鱼岛为中心周边海域的警戒和监视,日本防卫省和外务省已联手制定专门针对无人机的预警行动守则,请问中方对此如何评论?耿雁生回应称,日方说法的前提是臆造的,意在蓄意挑衅,制造紧张空气。中国军队飞机不会侵犯他国领空,但也绝不允许别国的飞机侵犯中国领空。
【】相关新闻
最新图文推荐
最新专栏文章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网友热评的文章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耿雁生到龄退役 耿雁生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家人都有谁?耿雁生生平经历 吴建豪家庭背景资料 于小彤家人背景资料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换将 55岁耿雁生到龄退役】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原局长耿雁生已到龄退役,6月份新闻事务局副局长杨宇军升任局长。  耿雁生个人资料及经历:  耿雁生,1960年出生于山西省,毕业于南京通信工程学院。  17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职于总参谋部政治部,总参谋部工程维护总队,国防部外事办公室等单位。历任战士、学员、干事、教导员、秘书、副局长。2010年4月,任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  耿雁生从小生长在军人家庭,1977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兰州军区当通信兵。1979年,到解放军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学习。1983年,到总参谋部政治部工作,做过多年的宣传和政工研究工作后,1992年,到总参谋部工程维护总队工作。1994年,他调到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从综合局秘书,一直做到综合局副局长。 2010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就任发言人之后他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曾经遇到过很多困难,每一次,我都没有退缩。有组织的支持,有同事的帮助,有家人的关心,我走过来了。今后的发言人之路,一定也会有不少困难。但我相信,这些同样是能够克服的。& tz   耿雁生曾出访几十个国家,并多次参与重大涉外军事行动,积累了从事军事外交工作的经验。如2005年中俄联合军演、2007年&勇士-2007&实兵实弹演习、&砺兵-2008&演习等,都有他的身影。  在2007年于沈阳军区洮南训练基地举行的&勇士-2007&演习中,来自上海合作组织和东盟成员国以及美、英、法、日等35个国家的55名军事观察员应邀观摩,耿雁生负责外军组织工作,一丝不苟地参与每个环节的事务。  已婚,有一子。  2010年4月,出任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6月22日,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为驻华武官举行了&中国参与国际军控事务情况&介绍会,耿雁生以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身份主持了介绍会由。  依照惯例,国防部新闻事务局正副局长将同时兼任新闻发言人。6月24日,耿雁生首次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发布了关于中巴两军&友谊 2010&反恐联合训练的消息。  日,国防部举行首场例行记者会,51岁的耿雁生成为首位在例行记者会上亮相的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短短半个多小时,7名记者提问,8个问题几乎涵盖了当前外界关注的所有&敏感问题&,耿雁生一一回答,并正式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访美的消息,依旧坚持&沉稳、从容、详尽&风格。 tz
相关关键词 耿雁生到龄退役 什么资料上有退役军人 于小彤家人背景资料 张翰的家庭背景和家人 李晨个人资料家庭背景 吴建豪家庭背景资料 于小彤家人背景资料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有您参与更精彩!
本类最热新闻
48小时最热
Copyright & CBI商业资讯网 版权所有|版面-军事瞭望(MilitaryView)主题:耿雁生忆军队新闻发布难忘经历:一仗打的漂亮  【环球时报报道】7月10日,国防部官方网站上新闻发言人专栏发生变化,两位发言人调整为杨宇军大校和吴谦上校,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原局长耿雁生大校已退休。7月11日,耿雁生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军队新闻发布工作因发展和时代同行,应运而生,顺势作为。他为能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感到骄傲。  5年间,军队新闻发布逐渐成形  “已婚,有一子”,2010年4月,耿雁生担任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新闻发言人之后,与媒体首次会面之际提供的简历以此结尾。这是很“国际范”的一种表述,也与军队发言人向国际社会传递公开透明的信息很吻合。  这种表述在现任两位发言人的简历中依然如此。延续的不仅是发言人简历格式,而且有一整套新闻发布机制、常态化的操作形式、应急反应机制建立以及一个成熟起来的团队,还有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军队认知上的变化。这一切都发生在2010年至2015年的5年间。  2008年5月,国防部新闻事务局低调运行,在此前没有对外公开,没有联系电话,没有发言人相关信息。随后,国防部首任两位发言人开始在公众面前亮相,并进行不定期的新闻发布工作。  2010年4月,耿雁生和杨宇军出任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2010年八一建军节前夕的媒体进军营活动中,耿雁生举行了职业生涯中的首场发布会。他的表现被评价为“稳重又不失睿智”。  日,国防部举行首场例行记者会,并形成每月一次的惯例。“这是我军对外传播工作的一项重要突破,实现了国防部新闻发布工作的常态化。”一位军方研究人员对《环球时报》说。首次记者会持续40分钟,耿雁生至今对所有的准备细节都历历在目,“只有我们才知道付出了多少”。  日,8家国际知名度高、有世界影响力的外媒首次亮相国防部记者会,军队新闻发布实现了对媒体全面开放。“对媒体全面开放的准备工作3年前就开始了。”耿雁生说,“实际上我们从第一次例行记者会,就把自己置身于国际媒体面前,以有利于国际传播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日,国防部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同时上线运行,并对国防白皮书发布进行直播。早在2012年底,他们就对国防部官微设立进行相关调研并着手进行准备工作。耿雁生表示,“现在‘国防部发布’虽然还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但终有一天会长大。”  耿雁生将这一切发生归于时代发展和军队建设需要。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崛起是当代世界的一个大课题,这其中中国军队的快速发展尤为引人关注。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军队公共事务的一项内容,新闻发布、形象塑造以及回应外界关切越来越重要,这也是现代化军队必须具备的特征之一。  在一般公众的印象中,发言人无非就是在发布台前讲讲话,看到的是几秒的画面镜头,听到的是广播中的几句话。事实上发言人要做的远远不止这些。耿雁生说,“在军队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协调好军队与社会、军队与民众关系,以及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军队的声音,让外界理解、认同并进而支持军队的发展。”  新闻发布是怎么炼成的  如何“讲好中国军队的故事”是耿雁生在任期内主要的职责。任何一个庞大主题背后都隐含着不为人知的付出。耿雁生举了一个例子来描述这种“炼成”。“每次新闻发布会后,我们都要总结、反思,既要指出好的方面,更要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发现不足加以完善”。  2013年,国防部新闻事务局邀请英国广播公司走进中国军校。这是首次邀请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军校进行的专题跟踪采访,尝试用外国人视角诠释中国军队的形象。耿雁生说:“在这样一个创新开拓过程中,我们的每一次作为都很重要,通过我们的工作让更多领导、部门以及同志认识到新闻发布工作特殊的意义,从而聚集更多的力量来推动这项事业越走越好。”  当然,这种创新开拓不是蛮干,而是充满自信。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每次新闻发布之前,耿雁生都会带领团队调研,走访相关单位,进行论证;他们平日和媒体保持常态化沟通,也和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保持日常联络,力争推出的举措符合传播规律。他们每天对国内外热点问题进行收集,动态跟踪、并及时作出分析研判。  这种特点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有最好的体现。2014年国防部公布日本军机对我抵近侦察的视频和照片。耿雁生评价说,“这一视频证据公布超过十次发言。”当时日方炒作中国战机“异常接近”自卫队侦察机,影响国际舆论。新闻事务局了解情况后启动应急机制,在相关部门和专家积极配合下迅速形成应对方案。这一视频证据的公布打了一次漂亮的舆论反击战。中方视频照片的公开让日方炒作灰溜溜地收场,也为中国军队赢得国际舆论。耿雁生表示,“近年一些部队新闻传播和舆论斗争意识不断增强,相关工作机制越来越完善,这一切为我军应对突发事件和舆论引导工作做了铺垫。”  在耿雁生的记忆中,这样难忘的画面还有很多,比如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的信息发布,东海防空识别区对外发布,积极回应美媒渲染两国军舰南海对峙,反驳日本炒作我火控雷达照射事件等。  军队开放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对于外界对中国军队一些描述,耿雁生认为,目前中国军队正在由传统的内向型军队向现代化外向型过渡,正处于重要转型阶段。过去我们并不擅长对外讲故事。“敢于说、善于说、说什么是一种理念,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回顾五年来的历程,有小的曲折和磕磕绊绊,但军队对外开放的大门已经打开,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实际上这项工作不仅是面子工程,更是里子工程。”  回顾五年的专职新闻发言人生涯,耿雁生表示,他和他的团队想到的能做的都做了,而且大部分事情都做成了。  谈起我军新闻发布工作和外军的差距,耿雁生表示,相比之下依旧有不小的距离,但毕竟我们走出了第一步。“这项事业与军队建设发展、开放相伴相随,随着军队体制编制的改革,军队新闻发布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作为新闻发言人,耿雁生秉持的理念是“我们是发布新闻的,我们本人不能成为新闻人物”。  4月30日,耿雁生主持了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国防部例行记者会。谈起离开发布台之后的打算,耿雁生说,发布台是他的战场,虽然离开了,但今后依然会和战友们继续交流。对现任的两位新闻发言人,耿雁生予以积极评价:“他们见识宽阔、思维开放、经验丰富、更富有理想。相信两位发言人会密切配合,在团队支持、在领导和机制的支撑下,军队新闻发布工作会做得越来越好。”--FROM 211.99.222.* 选择讨论区&BYR-Team2010. KBS Dev-Team2011&&耿雁生到龄退役 耿雁生个人资料及经历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换将 55岁耿雁生到龄退役】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原局长耿雁生已到龄退役,6月份新闻事务局副局长杨宇军升任局长。耿雁生,1960年出生于山西省,毕业于南京通信工程学院。17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职于总参谋部政治部,总参谋部工程维护总队,国防部外事办公室等单位。历任战士、学员、干事、教导员、秘书、副局长。2010年4月,任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从小生长在军人家庭,1977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兰州军区当通信兵。1979年,到解放军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学习。1983年,到总参谋部政治部工作,做过多年的宣传和政工研究工作后,1992年,到总参谋部工程维护总队工作。1994年,他调到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从综合局秘书,一直做到综合局副局长。 2010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就任发言人之后他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曾经遇到过很多困难,每一次,我都没有退缩。有组织的支持,有同事的帮助,有家人的关心,我走过来了。今后的发言人之路,一定也会有不少困难。但我相信,这些同样是能够克服的。"耿雁生曾出访几十个国家,并多次参与重大涉外军事行动,积累了从事军事外交工作的经验。如2005年中俄联合军演、2007年"勇士-2007"实兵实弹演习、"砺兵-2008"演习等,都有他的身影。在2007年于沈阳军区洮南训练基地举行的"勇士-2007"演习中,来自上海合作组织和东盟成员国以及美、英、法、日等35个国家的55名军事观察员应邀观摩,耿雁生负责外军组织工作,一丝不苟地参与每个环节的事务。已婚,有一子。2010年4月,出任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6月22日,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为驻华武官举行了"中国参与国际军控事务情况"介绍会,耿雁生以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身份主持了介绍会由。按照惯例,国防部新闻事务局正副局长将同时兼任新闻发言人。6月24日,耿雁生首次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发布了关于中巴两军"友谊 2010"反恐联合训练的消息。日,国防部举行首场例行记者会,51岁的耿雁生成为首位在例行记者会上亮相的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短短半个多小时,7名记者提问,8个问题几乎涵盖了当前外界关注的所有"敏感问题",耿雁生一一回答,并正式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访美的消息,依旧保持"沉稳、从容、详尽"风格。日,耿雁生回到位于南京御道街的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参加建院80周年庆典。回到母校的耿雁生,"沉稳、从容"之外,更显"低调":院庆典礼,他没在主席台上就座,而是和数千名学员一起端坐在台下;院士报告,他保持标准军姿端坐台下,水也不喝,只在两场报告的间隙,站在礼堂外和满头银发的通院前辈低声交谈,表情谦逊;老校友座谈,他听得多,说得少,却很朴实很动情。
关于的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作经历详细描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