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糖荷塘月色歌词巜教学版》分解

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

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是那夜的芬芳 还是你的发香

荷塘呀荷塘 你慢慢慢慢唱哟

月光呀月光 你慢慢慢慢听哟

鱼儿呀鱼儿 你慢慢慢慢游哟

淡淡的淡淡的 淡淡的月光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朤光

}
有关荷光荷塘月色歌词的歌词... 有關荷光荷塘月色歌词的歌词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一、14年入职苏州百度,两年推广经验 二、上海链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置业顾问 三、中国房地产评估师

纠错:应该是《荷塘荷塘月色歌词》

美丽的琴音就落在峩身旁

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是那夜的芬芳 还是你的发香

只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荷塘月色歌詞》太熟悉了这样的熟悉,通常会让人读而无感只能堆出一摞拾人牙慧的陈词。

在中学语文的课堂上朱自清的散文在众多散播仇恨嘚课文里俏然孑立着,如他描写过的梅雨潭绿玉般澄澈,令人于浑浊中见到了清新

这篇散文,几十年来被反复咀嚼图解派、解剖派、索隐派、考据派、臆测派乃至于苹果派,诸种方法和理论斧砍之下已经破碎不堪了。很多人详细地把文章里的行动路线勾画出来把烸个人人都赞好的比喻捉拿归案,把它肢解为“八段”一截一截的遗体。这是医学院的解剖学课程看起来精密科学,最大问题却在于紦文学当作了科学

《荷塘荷塘月色歌词》的评价,最平常的观点是说反映了作者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内心苦闷彷徨”。这不能说是曲解那个时期,中国内忧外患积弱受欺。身处其中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不对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产生忧思。事关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个囚的去从问题在作家体内发酵,酝酿散发出浓烈的气味。激越者是烈酒的浓酽;冲和的作家,是温和绵长老白干和女儿红,不妨各从其好朱自清先生的小资产阶级家庭背景,他所受的传统文化教育经历以及他交往的朋友的趣味,都使他养成独特的人生观他追求学术自由,渴望人格独立文学趣味雅致而悠然。对于那个时代的风云雨雷朱自清先生也在苦闷中思索,最终选择超然的态度

在《荷塘荷塘月色歌词》里,朱自清先生用超然的态度来看待外在事物无论荷塘里多么热闹,他隔着不能朗照的荷塘月色歌词看过去不觉吵闹得无法忍受,也不去禁止蝉噪和蛙鸣只是这么远远地观着,居然还看出一些美“……塘中的荷塘月色歌词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著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先生在这么嘈杂的荷塘旁,仍能感受到和谐这种心态自是努力的超然。

孔子说“君孓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荷塘月色歌词》里寻求的,也是这种“和而不同”的心态光与影,蛙与蝉荷叶与鋶水,远山与柳树都是不同的景物,呈现不同的价值然而在“不能朗照”的荷塘月色歌词下,这些朦胧的外在事物都有着和谐的柔性——事物看得太清楚缺乏朦胧美,不仅煞风景而且也是一种文艺的暴力。朱自清先生对这种施加于美的暴力有细微的感受且不喜欢。他在《儿女》里对自己孩子们的一声呵斥,事后反省都不好意思并且后悔。“荷塘”的一切能够和谐的前提就是在荷塘月色歌词丅,而且还是不能朗照的荷塘月色歌词这荷塘月色歌词,从古照到今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核心意象。荷塘月色歌词不仅叫人思恋且給人安慰。一是思乡想念亲人;而是对“共婵娟”的愉悦。朱自清先生谙熟传统文学他不会不明白,也不会偶然地描写这特别的荷塘朤色歌词更何况,这还是在寂静的小路上呢

朱自清先生那时正逢着极大的苦闷。他期盼的恐怕仍然是“和而不同”,与人友善但鈈必强求一统。只有小人才会表面上彼此相善,一团和气暗地里却你踢我一脚,我搡你一拳

而在“荷塘”里,虽然那些蛙声蝉噪各鈈相同但是彼此并无干涉,甚至还有和谐的意思这就是作者最盼望的世界了。

朱自清在现代散文史上以文章的真性情见长。凡作文无不努力追求确切地表达自己感受的确切性、逼真性和生动性。他的至交叶圣陶就曾在《中国现代作家作品选集?朱自清》的序里说过朱自清的文章“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情取胜”

“荷塘”和“荷塘月色歌词”,是典型的传统文化意象从中国传统的古典诗词歌賦里,能够读到大量的类似景物这两个景物都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它们的相互映照圆融出一个特殊的文章气场,点缀其间的都是尛得不能再小的东西:小煤屑路、杨柳、荷叶、白花、流水、微风、香气、荷塘月色歌词。这些“微景”围绕在小小的荷塘周围,构成叻一个有序的生态小环境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环境不是宏大的、苍凉的、激越的北方景象,不是抽象出来而可以变成高级主题的意识形态化的隐喻而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日常生活景观,是“小叶荷”而不是“大堰河”对比《荷塘荷塘月色歌词》和《大堰河,我嘚保姆》这两篇中学教材的经典选文会发现:一小一大、一沉一浮、一平静一喧嚣,前者个人化而后者抽象化

朱自清先生以北平这个舊都为背景,从“小院”出发从妻子拍着儿子迷迷糊糊地哼着的眠歌出发,写的却是“荷塘月色歌词”与“荷塘”这样一个典型的江南沝乡的图景他的情感,是个人性的向内的,避免了景物情感的扩大化和虚空化;反之艾青从上海这个十里洋场和喧嚣的生活出发,從高调的阶级情感出发把诗歌的格调改造成北方的凛冽和高亢,把江南水乡的温婉“大叶荷”改造成华北平原的凛冽“大堰河”

朱自清和艾青这两位作家在文学趣味上的“南”与“北”的反向运动,构成了现代文学史的诡异魅影

文章描写的景物对象不在于南方还是北方,而在于作家的情感倾向和审美趣味仁山智水,各异其趣也朱自清本着求真的内在诉求,从自己出发的特重于个人感受,追寻“尛叙事”着眼于“微物”,从“小”中看出美和趣也确立了个人的价值。艾青张扬着的是“大叙事”他看到的和追求的都是“伟物”和“大象”,终渐于无个人消失在大时代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这是时代的裹挟,也是自我的选择

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尤其是《欧游杂记》以前的散文多应从小处入手,且停留于微物之美万不可小中求大,硬要从里面发掘出什么高深的涵义来生吞活剥偠不得,会消化不良;“微言大义”更恐怖朱自清先生最反感牵强附会的拔高。

一个苦闷的青年在月下荷塘旁,感受到了苦闷的愉悦消受着无边的“荷塘月色歌词”,回想起江南采莲的旧俗恐怕也想到江南那些至交好友们,大家彼此都还好即便不再于“桨声灯影裏”游秦淮河,想想六朝的旧俗忆起江南的俗世喧哗,这已经很好了更何况,一通漫步之后回到家里,妻子都很安详地熟睡着了呢

俗世的安乐和平和,这是个人性的不是宏大叙事,然而这却是一种最打动人心的美好。

朱自清先生从自己家的院子出发沿着“小煤屑路”进入荷塘,并围着荷塘周围绕圈散步这个封闭的场景,确实有点像是桃花源不过,桃花源里的景象是王维诗“两岸桃花夹詓津”的活泼,是见得理想世界的欢欣农人和邻里的关系,单纯真诚鸡犬相闻,融洽欢悦全无《大堰河,我的保姆》里的那种骨肉楿仇亲人互恨的人伦倒序关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的陶渊明,连“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都感到欣然,都不会痛惜忧愁他的这种自给自足、顺势而为的理想,不无《老子》“小国寡民”的意思个人的人格修养,也确实到了极高的程度有些现代学者認为,欧洲的那几十个巴掌大的小国正是“小国寡民”理想的现实体现。强大的集权制度往往剥夺了个人的经济与精神的独立诉求。這种高度集权的制度这需要个人彻底放弃自我,融入集体而谋取国家性的最大化利益。朱自清先生对此曾作苦闷的思考终于还是走叻自己的路。

《荷塘荷塘月色歌词》写成半年后他在一九二八年二月七日作了一篇很长的文章《哪里走》,在这篇文章里他诚恳地说,“……我解剖自己看清我是一个不配革命的人!这小半由于我的性格,大半由于我的素养;……我虽不是生在什么富贵人家也不是苼在什么诗礼人家,从来没有阔过是真的;但我总不能不说是生在Petty Bourgeoisie里……我在Petty

Petty Bourgeoisie即是后来广受批判的“小资产阶级”。朱自清先生这年三┿岁他这样彻头彻尾地剖析自己,并不力图掩盖自己的真实心理而去追逐时髦且承认自己的小资产阶级本性,这就是真情实感他对投机家非常不屑,又说“我知道有些年岁比我大的人,本来也在Petty Bourgeoisie里的竟一变到Proletariat去了。但我想这许是天才而我不是;这许是投机,而峩也不能的”

Proletariat是“普罗大众”,有人变色龙一样自由地变换自己的阶级和身份这是朱自清先生所不屑的,他也不隐瞒自己的厌恶和彷徨

《哪里去》这篇文章还透露了一个重要的细节:一九二七年从上海返回北京时,来过一个的“栗君”劝朱自清先生入他们的组织“……那是一个很好的月夜,我们沿着水塘边一条幽僻的小路往复地走了不知几趟。”

“幽僻的小路”、“月夜”、“水塘”这些景物哏《荷塘荷塘月色歌词》里多么近似!不同的是,在《荷塘荷塘月色歌词》里朱自清只一个人在漫步。他不愿意加入“组织”显然也昰不愿意放弃这大好的荷塘月色歌词去浪费,而窃窃于组织和人事了他旁边走着的那个“栗君”不知道是哪个组织的,在这里被他善意哋隐藏了毕生追求文章“真信雅”的朱自清先生,剔除了景物中不协调的部分——朱自清先生请“栗君”让他思考一段时间跟“萍”“郢”“火”等好友商量之后,他跟“栗君”回话说“我想还是暂时超然的好。”

朱自清先生反复斟酌“以自私的我看来,同一灭亡我也就不必拗着自己的性儿去同行什么了。……我是走着衰弱向灭亡的路;即使及身不至灭亡我也是个落伍者。”他把自己定位为“落伍者”之后“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了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

这之后朱自清先生的“美文”创作激情慢慢消退,他确实开始做了一些具体的研究工作先做了《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后来逐渐撰写了《经典常谈》、《诗言志辨》、《古诗十九首释》等著作都体现他“求真”而“去伪”的精神——在《经典常谈》里,他反复强调说“《伪列子》”“伪《今文尚书》”;在《古诗十九首释》里,他强调这写诗就是写男女私情的不必另加附会;而在《诗言志辨》里,他强调作诗嘚“真情实感”钱锺书先生七十年代末在日本作“诗可以怨”(见《七缀集》)的演讲,由《论语?阳货》里“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出发,广征博引文采飞扬,核心观念仍然跟朱自清先生说到过的一样——真实

朱自清先生对虚假的东西很警觉,到了过敏的地步他写有随感《论做作》,开篇就破题说“做作就是‘佯’,就是‘乔’也就是‘裝’。”并有妙论说“装斯文其实不能算坏,只是未免‘雅得这样俗’罢了”他在《论老实话》里又说,“无论古今也无论中外,大家都要求‘老实话’可见‘老实话’昰不容易听到见到的。”他这么思考也这么实行。在《欧游杂记序》里他就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是以克罗凯夫妇合著的《袖珍欧洲指喃》等作参考,并说“佛罗伦司罗马两处,因为赶船慌慌张张,多半坐在美国运通公司的大汽车里看的”

知易行难,朱自清先生的鈈寻常之处在于他一直努力地言行一致。

“辛亥”至“五四”前后新的工商业的发展和国内时政的纷乱、动荡、变化,在上海、北京等大型城市短暂地催生过一种经济独立的知识人阶层,这包括大学教授和中学教师包括出版人和媒体从业者。他们通过在大学、出版堺和媒体工作而摆脱了当局的经济控制,获得了相对多的独立空间这种独立性,在“五四”后的六七年里造成文艺上的空前繁荣。茬诗歌尚且摸索、小说也才起步的阶段散文以其短平快和深厚的传统积淀的特殊性,努力地摆脱了文言的限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年輕的朱自清步风格卓越的周作人等之后,成为其中的生力军

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在南方的中学教书五年台州、温州、绍兴,嘟留有他的足迹且跟俞平伯、叶圣陶、夏丏尊、丰子恺等青年才俊结为至交好友。

他的这个朋友圈不大但是都追求相对独立的“中间”路线,不愿卷入党争和斗争寄望于发展出一种相对独立的自我人格和文学品格。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关心现实只在投入到文学作品、洇特殊的审美追求,自觉抹去激越和高亢的调子以务实和冲淡的方式来行文记叙。

朱自清虽然成名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但是他罙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传统审美,在他的散文里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一九四〇年夏至一九四一年夏,西南联大嘚教师轮休计划中朱自清携妻子陈竹隐来到成都,潜心著述《古诗十九首释》开题即曰:“十九首可以说是我们最古的五言诗,是我們诗的古典之一所谓‘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作风,三百篇之外十九首是最重要的作品。”他反对曲解和增解而对“十九首”主张读出其中的真性情,真感受“别家说解,大都重在意旨……认为作诗必关教化;凡男女私情,相思离别的作品必有寄托的意旨——不是‘臣不得于君’,便是‘士不遇知己’这些人似乎觉得相思离别等私情不值得作诗;作诗和读诗必须能见其大。但是原作里却往往不见那大处”(均引自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之《古诗十九首释》手稿本)。

朱自清这批评那种收垃圾式和狂吠式的解读就是“作詩和读诗必须能见其大”。这似乎先见地批判了后来妄自在《荷塘荷塘月色歌词》这些作品里“见其大”的思维方式而实际上,《荷塘荷塘月色歌词》的作法是无限地小的,跟无限地大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方式正好相反。

朱自清先生作文必求真性情真感受,但嘟能“冲气以为和”他在《给亡妇》、《哀韦杰三君》、《执政府大屠杀记》、《哀互生》里,是“哀而不伤”;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女儿》、《阿河》里是“乐而不淫”文字之间,自然有度

《荷塘荷塘月色歌词》就是这种冲淡平和的臻品。读者须从真性凊的角度出发抛开先入为主的种种定见,而感受作者的自我剖析和沉思

朱自清到清华任教后,跟在南方结交的朋友们保持着密切且长玖的联系可以说,他缅怀南方也就是缅怀友情。白马湖盛产莲花朱自清和友人在春晖中学教书而观其美览其胜;西湖更是“接天莲葉无穷碧”的景观,一九二一年前后朱自清和叶圣陶结伴在杭州教书,日游西湖睹物思人。所以发掘《荷塘荷塘月色歌词》的内旨,说有怀念友情和江南风物的味道恐怕也不算离谱。

年纪比朱自清大十二岁的夏丏尊先生是一名教育家和翻译家译有亚米契斯的名著《爱的教育》等作品。他欣赏朱自清的散文请朱自清到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任教,几位青年才俊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朱洎清为“白马湖”时期写下了《白马湖》、《春晖一日》等文章。夏丏尊不仅学识渊博书画在行,而且急公好义常在家里引朋聚会。夏丏尊对佛学也有研究是李叔同的忘年交,受弘一法师的影响夏丏尊办教育投入的是宗教般的热情。后来跟春晖中学的创办人经子渊對教育理念产生了矛盾后夏丏尊离开春晖中学,创办开明书店和《中学生》杂志继续做文艺普及教育的工作。朱自清后来创作的很多散文都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且由开明书店出版了《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朱自清写有旧体诗《白马湖》说“丏翁诚可人,挟我共趋走”此外,朱自清还写有文章《教育家夏丏尊先生》缅怀双方友情。

朱自清和俞平伯更是毕生的挚友和知音

俞平伯到清華教书,住在清华园南院朱自清常去蹭饭。他作旧体诗《寄怀平伯北平》诙谐地写到了自己蹭饭的经历:“西郭移居邻有德南园共食沝相忘。平生爱我君为最不止膏粱百一方。”诗题下自注云:君移居清华园南院余日往就食。

叶圣陶和朱自清的友谊更是读者熟知嘚佳话。

朱自清于新诗的写作本才情不足,所作不多且质量不佳。他的一首《除夜》是和叶圣陶在杭州任教时一起守岁所作的短句,“除夜的两枝摇摇的白烛光里我眼睁睁瞅着,一九二一年轻轻地踅过去了”朱自清写散文《我所见的叶圣陶》里,平实而深婉地记述过两人的友情“……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室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他们还是真诚的诤友,在评论文章《叶圣陶的短篇小说》里朱自清认为,“……圣陶爱用抽象观念的比喻如‘失望之渊’,‘烦闷之渊’等在现在看来,似乎有些陈旧或浮浅了他又爱用骈句,有时使文字失去自然的风味而各篇中作者出面解释的地方,往往太正经又太多……圣陶写對话似不顶擅长。各篇对话往往嫌平板有时说教气太重……”这算是“知无不言”的古风了。叶圣陶也不是一味地说朱自清好话他在悼念朱自清的《朱佩弦先生》里说,“他早年的散文……都有点做作过于注意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这些互有往来的文字,见得了雙方的友情的真实和对文艺的知心。

朱自清对朋友和友情一直非常珍惜,他作旧体诗《怀南中诸旧友》连着把夏丏尊、俞平伯、刘延陵、叶圣陶和丰子恺等人的名姓和事迹,全都镶嵌着写上去了他写《近怀示圣陶》,更是对友情切切感念说“不如意八九,可语人彡五”

朱自清和这些朋友的故事,现实地追随了古人“伯牙和子期”的千古流风

虽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写作,朱自清和他的萠友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深厚情感,仍然自觉地延续他不以“旧”而抛掉,也不逐“新”而趋步总保持清醒独立的个人态度。

朱自清的家庭问题他自己在散文《背影》里、在小说《笑的历史》里、在篇幅较长的新诗《毁灭》里、在哀婉深沉的散文《给亡妇》里,都囿或明白或隐约的倾诉写得最直白的,恐怕还是他自认为很不成功的小说《笑的历史》这篇小说以妻子武钟谦的口吻,写她在夫家的種种遭遇她从一个爱爽朗大笑的少女而因家庭的压抑变成心力交瘁的母亲。

父亲离职、家庭败落之后朱自清一毕业就挑上了养育大家庭的沉重负担。他到上海中国公学教书每月七十块钱的薪金大半都寄回家里,父亲和母亲仍然不满意小说里讲,“他们恨不得你将这七十块钱全给家里!”在上海和浙江等地跑动的朱自清也总不能把武钟谦和孩子们接去。武钟谦过劳早逝朱自清一直感念深沉,做文縋记不说还写了好多首沉痛的怀念诗。在《荷塘荷塘月色歌词》里“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的妻子武钟谦,刚刚过上一点点安静平和嘚日子这也是朱自清感到欣慰的——可痛的是,一年后武中谦就因肺病逝世了。从《荷塘荷塘月色歌词》开头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和结尾的“妻已熟睡好久了”这句子里看得出这是朱自清和武钟谦的家庭生活和夫妻情感相对和谐的时期,跟几年前为此忧虑的心态巳经截然不同在这时,想到了家庭问题且“出走”去“荷塘”散步,这说法只能是臆测没有真正的事实和资料作根据。

朱自清先生茬《哪里去》文章里提到的“栗君”找他两人一起在“水塘”边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的,却能证明他是为时事所感所触而作历来的教學参考资料都说他是“在大革命时期迷惘”,而让学者有些抵触我通读了朱自清先生的全集后,不得不从这种抵触中承认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朱自清这样的知识者很难真正地置身事外一年多前,他还亲自参加过北平大学生的游行差点还被执政府的枪手杀害,这茬他事后写的《执政府大屠杀记》、《哀韦杰三君》里可以看出所以,他并非无关时事

《荷塘荷塘月色歌词》的妙处在于,虽然写的“时事”却把那些破坏了格调和趣味的材料,全都剪裁掉了他不能见着一点的硌脚沙砾,于词句间可谓努力推敲,务求新声而去俗語通篇中,几乎看不到一个“好词好句”用到成语习语时,他也非常敏感尽量切开。在《伦敦杂记》之《乞丐》篇里朱自清写道,“老者那炯炯的双眼不露半星儿可怜相,也教人有点肃然”这“肃然”两字的“好词好句”结构后面,一直跟着“起敬”的谓之“肃然起敬”,可是朱自清先生把这尾巴切掉了就有了节制。这是旧词得到了新生又如他在《欧游杂记序》里说,“……记述时可也費了些心在文字上:觉得‘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安排最难显示景物间的关系,短不了这三样句法;可是老用这一套谁耐烦!……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

这是举《欧游杂记》中《荷兰》一篇的例子,朱自清先生故意跟自己作对似的来跟这根本不可能全然省略的三个字较量。他在《序》说“……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可以说‘楼上正中是——’‘楼上有——’,‘——在楼的正中’但我用第一句,盼望给读者整个的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

朱自清先生的这个感受真实奇妙有趣甚至囿点堂吉诃德战大风车的意思。不是深入文字结构低层力求新意和准确,并对这些字句组合反复思考者不会有这种微妙的体会。这也昰作家和惰性、和俗字、和叙事的惯性在作斗的乐趣

然而,他并不能彻底消灭这三个字《荷塘荷塘月色歌词》时,朱自清先生二十九歲文章一千三百多字,“是”三十个“有”十二个,“在”十七个躲藏在文字最茂密或在不经意处。五年后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写遊记《荷兰》时,他三十四岁这散文四千字,“是”六十九个“有”五十三个,“在”五十二个比例不见少,反而略多了可见,莋家和文字的战争不总是胜利者。毋宁说更多的是失败者朱自清先生却独得其乐。

阅读这样的作品何妨简单化,表面化径直循着莋者的文字,一起历游呢

在这里,我反对“微言大义”的解说这不仅是破坏,而且是误导

长期以来,人们“颇不宁静”的原因和那濃浓的哀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从政治的层面去解读认为表现了朱自清先生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懑;有人从窘困的生活、不和谐嘚父子关系等家庭情况去解读,认为表现了朱自清先生对生活的哀愁;有人从事业的角度去解读认为表现了朱自清先生作为“智者的孤獨”;有人仅从结尾引用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去解读,认为表现了朱自清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的赞美……

笔者从人性的角度从朱自清先生的实际婚姻状况出发,从《荷塘荷塘月色歌词》文本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及意象来分析认为表现了朱自清先生因情感苼活的匮乏而产生的哀愁:渴望冲出“围城”,寻找真爱但良知、道义和责任的沉重砝码又使得朱自清先生欲求而不得、欲罢而不能!

┅、1927年的婚姻——包办婚姻

朱自清先生于1916年(年仅18岁),在扬州老家遵从“父母之命”,和当地的一个中医世家的女儿武钟谦结婚“洎己是长孙……十年前,家里不由分说给娶了媳妇”“父亲生伤寒病,请了很多医生最后请着了一位武先生,那便是我后来的岳父……那天我正在父亲的病榻前听见了他们的话”他们的婚姻是包办婚姻,婚前缺乏必要的感情基础

1927年初,朱自清先生把武钟谦接到北京清华园同年底,又被朱自清先生送回扬州老家直到1929年武钟谦病逝于扬州老家。结婚13年只在1917年“教人写了一封复信……这是你第一次吔可以说是第末次的抗议,我从此就没有给你写信”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多么的欠缺!我们从中可以知道武钟谦没有什么文化(甚至鈳能不识字),而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文人他们之间的文化知识上差距很大。武钟谦的木讷与朱自清先生浪漫的情感强度不对称彼此缺乏共同的语言,缺乏共同的生活情趣

笔者以为:1927年朱自清先生写本文时,内心世界的情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内心世界孤独、寂寞,但叒心怀浪漫“想起圣陶用‘蜗牛背了壳’的比喻,便很不自在”“一个媳妇,跟着来了五个孩子两个肩头,加上这么重一副担子嫃不知怎样走才好……我是一个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很勉强做父亲更不成。”从这些文字来看他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希望有┅种全新的生活事实上,在灵魂深处这个心怀浪漫的文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爱的追求:“我到什么地方,第一总是用我的眼睛去寻找女人”“追求一个艺术的女人。”“女人就是磁石我就是一块软铁。”“为了一个虚构的或实际的女人呆呆的想一两个钟头,乃臸想一两个星期真有不知肉光景——这种事屡屡有的。”“在路上走远远的有女人来了,我的眼睛便像蜜蜂们嗅着花香一般直攫过詓。”另一方面虽有不甘,却也无奈:虽然武钟谦没有文化不解风情,不懂浪漫但她用她所理解的传统妇女美德来诠释对朱自清先苼的爱,对他倾注了全部的感情为他生儿育女(1927年时,她已经为朱自清先生养育了五个儿女)操持家务,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为怹,为他这个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乃至于为了这个家,不惜和娘家产生矛盾在内心深处,从《给亡妇》我们可鉯看出——朱自清先生对武钟谦充满了感激但感激不是爱情!

在两面情感的夹击中,朱自清先生的内心世界十分痛苦这才有那挥之不詓的浓浓的哀愁。因而朱自清先生只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奢望爱情并将这种感情郁积在内心世界里,从不言及也不便言及!

反观朱洎清先生于1930年开始的与陈竹隐(陈竹隐出身于四川成都书香门第之家,是五四运动成长起来的新女性是齐白石先生的一个弟子,有较高嘚文化修养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和感情世界,与武钟谦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女人朱自清先生自己也“为找到这样的人作终身伴侣而庆幸”)的爱情经历,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朱自清先生1997年朱自清先生的子女发现了由陈竹隐秘密保管的爱情书简,在不到一年(1931)的时间里朱自清先生写给陈竹隐的爱情书简竟然达到75封之多。“清华归来心里总觉得忽忽,若有所失为了什么,也只有‘上帝’知道据说菦来的‘上帝’颇为忙碌……”“你的话句句有意思,论‘上帝’的几节更是透达;你像一个水晶球上面是栖不住半点儿尘土……我知噵:你是爱我的。”(朱自清先生写给陈竹隐的情书)“那时我住中南海佩弦常来看我,我们共同游览嬴台、居仁堂、怀仁堂有时共哃漫步在波光潋滟的中南海边,有时去钓鱼……共同的生活使我深深地感到佩弦的爱是广博的。他的感情像池深深的潭水沉静而又深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的情感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处处洋溢着青春与爱的气息,这与“这是你第一次也可以说是第末次的忼议我从此就没有给你写信。”与“独自在这苍茫的荷塘月色歌词下”“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荷塘月色歌词”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

朱自清先生生活在一个缺乏生活情趣、缺乏共同语言的家庭里,渴望拥有浪漫的爱情生活追求浪漫的爱,但现实的情况似乎不允许他那么做作为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文人,更不敢越雷池一步再加上朱自清先生性格天生内向,生性拘谨理智战胜了情感。于是將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不便谈也不敢谈谈个人情感。1929年随着武钟谦的去世,这种矛盾情感也随之消失因而后人一直认为他与武钟谦凊深意重,也就没有从朱自清先生个人情感生活的角度上去解读这一篇文章或许这就是对《荷塘荷塘月色歌词》思想感情和文本主题众說纷纭的原因吧,因而对文本的某些句段的解读十分牵强显得自相矛盾!

二、文本景物的描写始终不离“美人”——情结指向

文本中的景物:荷叶是“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或是“羞涩”或是“袅娜”像“刚出浴的美人”,荷香是“高楼(古代女子身居高阁“色艺雙绝”的“艺”首推“琴”)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连流水也是“脉脉”(脉脉:形容女子含情的样子)含情的“杨柳(在古诗中,“楊柳”也是“婀娜多姿的舞女的象征”)是弯弯的稀疏的倩影却也像画在荷叶上”,“在荷塘的四周只有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他笔下朦胧荷塘月色歌词下的荷塘是多么美啊:荷叶田田,荷花朵朵荷香缕缕,月光淡淡杨柳依依,荷塘月色歌词“隐隐約约”“如笼着轻纱的梦!”“在湖中的桥上,淡月微云之下倚着十来个姑娘,朦朦胧胧的与月一起白着在抖荡的歌声里——我又遇见月姊儿的化身了。”那是理想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淡淡的喜悦油然而生但浓重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这时候,叶子与花有一絲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那边去了”“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班驳的黑影,峭棱棱如鬼一般”“高处叢生的灌木”是婚姻的藩篱和道义的束缚,“闪电”喻“想法”转瞬即逝“鬼”是自己“心里有鬼”——责任、良心、道义不允许。“樹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无情的现实惊醒了朱自清先生的“梦”

朱自清先生的写作态度是十分严谨的,“佩弦是个不苟言笑做攵章非常认真的人,他常常把他的文章读给我听有时为了一个字的推敲,征求我的意见”作为深谙传统文化的文学大师,在一篇1000多字嘚散文里描写景物所选用的意象大多与“美女”有关,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或许说明了朱自清先生心中的情结指向,那心中颇不宁静的原因渴望拥有像“荷”一样的冰清玉洁的“一个艺术的女人”。

三、文本的结尾引用的《采莲赋》和《西洲曲》——精神之旅

《采莲赋》是南朝皇帝萧绎所写属宫廷文学。内容是写一群“少年的女子她们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风和日丽,借采莲之名行幽会之實:漂亮的少男和美貌的女子摇着小船,小船轻轻的摇荡着双方传酒表情——六朝少男少女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充满了艳味和情趣讓青年人乐而忘返。更何况像作者那样一个热爱文学而心底里尽是浪漫情怀的年轻文人因此无比羡慕的说“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更是┅个风流的季节”对他来说,只能是“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由世界”——精神的避难所1927年,朱自清先生年仅29岁未及而立之年,虽心怀浪漫却因为已经有了家庭,只能一个人在荷塘荷塘月色歌词下漫步消闷“风流”不再。

《西洲曲》是南朝名歌中的名篇写一个女子對所爱之人深长的思念。“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暗谐‘怜子’‘怜子’即爱你之意;‘清如水’隐喻爱你的感情纯洁如水”。莲子味微苦含蓄地道出了他长期郁积在心灵深处“爱而不得,爱而不能”的痛苦心境

笔者以为:朱自清先生在文章的结尾引用古诗文,通过回想南朝采莲盛事实质上虚构了一场精神之旅,折射出他对现实婚姻带来的孤独寂寞的不滿与否定表达了朱自清先生对爱情向往,也是对因父母之命的婚姻而错过的恋爱季节的无奈与感伤

四、文本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及妻子——不满与失落

文本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妻(武钟谦),两次写到门除了完成环行结构以外,更有其深刻的含义:对妻的描写委婉地噵出他对妻子的失落以及他感情上的痛苦与孤独“门”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道屏风,是现实和理想的界限“门”内是现实世界,是现實的婚姻;“门”外是理想的世界是梦想中的爱情,也是遥不可及的梦!

在文章的开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满月的初夏在朦胧的月光、宁静美妙的荷塘月色歌词下,望着妻儿渐入梦乡这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啊,作为丈夫作为父亲,应该感到幸福的呀!可是却不知道为什么,不经意间触动了朱自清先生那根敏感的神经,“心里颇不宁静”妻却一点也不知道,②人的心理距离是多么遥远又是多么的悲哀,因此决定出去走一走理一理情感世界里的一堆乱麻,去寻找“好像是我的一片天地”詓做“一个自由的人”,做“一个什么都可以想的人”!

结尾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荷塘月色歌词好了”心里想着江南采莲的女孓,“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家的门前……妻已睡熟好久了”。我不在家却知道“妻已睡熟好久了”。我了解妻子但是妻子不了解我,我和她“好久”没有话谈了没有共同的语言已经“好久了”;没有情感上的交流也已经“好久了”;一潭死水的情感生活也已经“好玖了”……这个“好久了”,告诉了我们关于他的太多情感生活的信息

再看文段里其他的句子,对妻的着笔虽然很少但是字里行间,對妻的不满和失落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一个人在这苍茫的荷塘月色歌词下”的“独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荷塘月色歌词好了”的“且”暗含了作者在情感世界中是多么的孤独寂寞,是多么的无可奈何呀!那时那地朱自清先生是多么渴望有一个“艺术的女人”,如嫦娥下凡和他共赏荷塘美景,共同呼吸缕缕荷香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流嘚季节!”这“热闹”这“风流”,原本应该是妻子给我的呀可“妻已经睡熟好久了”。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暗含万千感慨——夫妻②人的情感是多么苍白,形同陌路

通过以上解读:我们就可理解朱自清先生在文中所流露出来浓浓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那复杂矛盾的凊感交织与碰撞

孙绍振教授说:“《荷塘荷塘月色歌词》的苦闷不是政治性的,而是伦理性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情感嘚起始点,表现出朱自清先生内心难以释怀的不愿提及的情结(笔者认为是朱自清先生对现实的婚姻不满却又无力摆脱),于是借助荷塘折射心事,迁延旧梦寄托情感,感怀旧事逃避现实,梦醒之后无可奈何!“华章写尽池塘色,暂得逍遥悲辛眠”“既神往于個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的矛盾就化为‘荷塘荷塘月色歌词’与‘江南采莲图’两幅图画里,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荷塘月色歌词》中所表现出來的情感是矛盾的,所以才有那浓浓的哀愁和那淡淡的喜悦哀愁是真,喜悦是假是梦。“以乐景衬哀景倍增起哀”。荷塘荷塘月色謌词下的宁静正好反衬了他“心里颇不宁静”,浓淡相宜的淡雅荷塘月色歌词正反衬了他忧愁的深重。笔者以为:文章写出了朱自清先生情感世界里的理智与感情的痛苦较量那种欲求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情感困惑,他正为“情”所困怎一个“情”字了得!

朱自清先生作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荷塘荷塘月色歌词》(以下简称《荷》)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所谓“经典”除了能经受文学史时间的考驗,也在于能为阅读提供多种可能这一方面有赖于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外、“期待视野”、文学观念以及读解方式,也有赖于文本首先能成为一个“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一个“召唤结构”(沃尔夫冈?伊瑟尔),经典对后者要求更高经典的意义应是不断变化嘚,不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也“随着不同的阅读而变化”。《荷》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被以各种方式解读着从这方面看,它擁有了作为“经典”的魅力下文将对几种有代表性的解读方式作一个简单的评介,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传统观点往往从社会历史批评角喥解读,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首先考究时代背景,查证作者当时的心态然后才切入文本。此文写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国共两党關系破裂其标志性事件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中国大地笼罩于白色恐怖之中所以,文章的主旨昰表现作者对白色恐怖的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他的彷徨、苦闷反映了作者希望在一个宁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也就是说社会学解读认定它是一篇愤世之作这是目前接受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解读方法。中学教科书就持这种观点①这种解读的依据主要有三条。其一文章的写作时间。其二作者在另外两篇散文《一封信》和《哪里走》中提到1927年的政治事变及他当时的感受。前者写于1927年9月27日发表于《清华周刊?清华文艺副刊》第二期。文中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獵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着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南方这一年的变動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后者写于1928年2月7日发表于《一般》第四卷第三期。文章表现了作者在剧烈动荡的年代政治方向的迷失“呮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其三,朱自清的夫人陈竹隐女士解放后撰写的回忆录《追忆朱自清》中提到他在写作《荷》前后的心态:“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大批屠杀共产党人时局剧烈动荡。这時有人投敌高升,有人无耻出卖有人胆怯害怕,有人脱逃颓废……面对着这样的大动乱佩弦在苦闷,在思索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而他没有那样做。对妻子儿女的顾念使他没有像有些人那样去战斗;但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使怹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追求光明,他洁身自好他像荷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并用这种‘自清’精神启发人们在这种心境下,他写叻《荷塘荷塘月色歌词》”这种解读及其依据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但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推敲之处首先,《荷》文本中并没有一个字說到政治只是文尾落款注明写作时间是1927年7月,而此前三个月发生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变故以此为依据推测其主旨与政治相关。其實朱自清不是革命者,当时他还算不上革命作家只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在《哪里走》中说“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娛乐”。他妻病多子又是个感情细腻、至情至性之人,常为不能照顾好妻、子自责不已舐犊之情溢满字里行间。对作者而言萦绕于惢的“不平静”可以是白色恐怖的政治形势,也可以是家庭的拖累或者是学问、职业上的烦恼。其次《一封信》和《哪里走》二文确實言及1927年前后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但文章的主旨却并非如此《一》主要是怀旧,《哪》表现出他对当时政治斗争持疏离、旁观的立場更多的是对家人和职业的忧虑。他写于大革命失败后的散文还有著名的《背影》、《给亡妇》、《冬天》等这些散文中,他从作为兒子、丈夫、父亲所应有的伦理、道德及仁爱出发深情地检点自己在家庭伦理关系中的生活细节。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否定“不宁静”吔是源自家庭伦理、家庭生活。而且陈竹隐对朱的写作心态的表述也值得质疑。写《荷》文时朱自清并不认识陈,《荷》中的“妻”其实是朱的前妻武钟谦武1929年11月26日病逝于扬州,两年后的1931年4月经人撮合朱自清才认识陈。解放后陈对他1927年心态的“回忆”,可以说一半是臆断一半是适应当时话语环境的应景之作。可见这种从社会历史批评角度作出的解读,过多地重视了政治思想性和社会政治的需偠忽视了文学的审美性及人的心灵的需要,难免造成对文本的简单化、模式化、狭隘化的理解 

可喜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逐渐摆脱这种封闭的模式化的社会学解读方式的束缚,尝试从行为心理学、家庭伦理学、精神分析学等多种角度用接受美学、阐释學等方法解读。比如有论者从家庭伦理学角度出发,认为作者“心里颇不宁静”是源自“家庭伦理、家庭生活”而不是当时的政治形勢。因为朱自清当时并不是革命者或革命作家只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即他在《哪里走》中反复说到的Petty Bourgeoisie)。而且从《哪里走》Φ可看出他对当时政治斗争持疏离、旁观者的态度,更多的是对家人和职业的关心《荷》文开头的“不宁静”是一个非常的心理状态,為平息内心不安获得心理的常态,作者选择了荷塘边的踱步当踱步不足以排遣心中的孤寂与苦闷时,就忆乐想起远古的江南采莲的倳情,从中获得一些心灵的慰藉因此,文中的叙事、描写、抒情其目的和归属实际上就是作者的情绪调整。从文学的功能上看此文嘚最大作用就是“心理慰藉”②。这一观点显然是运用阐释学的方法得出的现代阐释学强调理解主体(读者)的能动作用,不再是准确哋发现与解释文本的本来意义和创作主体(作者)的意图而是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就是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不同的接受者解释的总合。所以作品的意义是无穷无尽的一切生活不如意的苦闷伤心的人都可以从《荷》亦忧亦乐、清幽朦胧的意境中获得审美感受,乐而忘忧获得心灵的慰藉。这种解读方式打破了“知人论世”的社会学解读的封闭模式而是真正从文本本体出发,在更广泛、更开放的意义上體现了文学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 

与这种解读方式相似,另一种观点认为《荷》文表现了一种“绝望的孤独与悲凉”。认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及汲取五四文化资源长大的知识分子面对传统文化、传统价值大厦崩溃的废墟,心中总有着一种绝望的孤独与悲凉这些知识汾子总在别人丝毫感受不到痛苦的时候体会到一种无法摆脱的刻骨的痛苦。犹如鲁迅所说:“在天上看到深渊”、“只能走入刺丛中去”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公子落难佳人相救,男子遇挫后往往能得到女子的温情作为补偿或者寄托于山水之间。而这些对于作者而言嘟不存在。生活的本来面目是残酷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妻子需要照顾孩子,不能成为“我”倾诉烦恼的對象我只能去找虚拟中的女性来安慰自己。“凝碧的波痕”、“默默的流水”、“叶子的风致”、“稀疏的倩影”等等无不是虚拟的女性意象作者找到了倾述的对象——这虚拟的知心女子就是“荷塘荷塘月色歌词”。但是内心深处的苦闷不仅并未在虚拟世界中得以消除反而引起了对回忆中的江南的无限向往——“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在清幽朦胧的荷塘荷塘月色歌词中,在自甴美好的回忆世界中心灵纵然有瞬间的逃离,但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令人绝望的苦闷与孤独③论者认为这种孤独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他们作为时代的先锋作为“负戟独彷徨”的战士,总是在众声喧哗中有着一种“启蒙者”的无言的孤独犹如鲁迅在会馆的树丅独自仰望星空。这是一种接近哲学式的解读方式立足于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注重对文本思想的深层剖解直击作者的心灵深处,从洏挖掘出深刻的主题

也有人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解读,提出“普通人性”的观念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认为此文的文眼是“不宁静”。從普遍人性的角度看“不宁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和境遇,“出走”——“逃避”实际上是人要摆脱这一处境而进行的努力而“荷塘荷塘月色歌词”的完美意境成了主体“逃避”过程中获得的片刻的灵魂飞升。这种解读的依据有二其一,是文中“两个世界”的隱喻这两个世界,一个“好像是我的”在这个世界里我“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个“自由人”;另一个正好相反在我之内何以有兩个“自己”,在我之外又何以有两个“世界”?从隐喻的角度可发掘它蕴涵的哲学意味:自由存在和现实存在的对立人和“非人”嘚对立。由尴尬的存在状态而逃避是一种人类普遍的存在经验其二,结尾插入的《西洲曲》与前文的关联作者为“逃避”现实存在的境遇,起初借荷塘、荷塘月色歌词这一片自然失败后(从“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看出)又顺理成章地回到他熟悉的古詩词的虚构世界里。可见《荷》说出了人类的两难处境,即现实和自由的悖反现实不自由,自由不现实从存在处境到自我选择(“逃避”),《荷》文在深层次上具有一种“哲理美”一种类似于古希腊神话的悲怆和崇高,而人类正是在那片刻的超越中获得一个永久嘚光辉形象论者认为,在“选择”上存在主义的一种核心观念成就了美,一种生之脆弱的呼喊一种片刻自由的慰藉,这种对人的终極关怀是《荷》历久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④这种解读方式高屋建瓴,用存在主义哲学视角观照文本将对作者生存困境的揭示上升到“普通人性”的高度,从而使读者对自身、对人性获得了更深刻的理解 

还有论者从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认为《荷》其实“呈现了一个主囚公借助美的自然和文化平息内心的爱欲骚动的心理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寄寓作者所谓“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的道德哲学和求情意の“段落的满足”的“刹那主义”——一种审美化的人生观。这种道德哲学和“刹那主义”在《荷》中表现为旨在调和人的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自然性与神性的冲突的伦理和审美的心理实践。论者认为理解《荷》有三个关键其一,把握“我”心理骚动的性质“鈈宁静”的原因并非政治,而是日常家庭生活是“满月时分生命的一种没来由的盲动”。荷塘荷塘月色歌词下的爱欲景观是一个安抚自嘫生命之律动和文化生命之凡庸的精神“白日梦”一个寄托了作者的生命哲学的思想文本。其二“月光”意象的移情/升华作用和“小煤屑路”的连接/转换作用。“满月的光”引发了心理骚动和精神变异当然同时也保证了这种“出世神游”只是一种思想的觉悟、精神的超越,不至于走向混乱“小煤屑路”是作者转换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的通道。“月光”下的“独处”使骚动的本我在纯净的清辉中感到叻无限的自由其三,确认荷香荷塘月色歌词的文学属性朱自清的散文常以花拟人、以景拟人,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对异性的爱慕文中嘚比喻并非明喻,而是借喻真正的本体不是“荷塘荷塘月色歌词”的自然景致,而是那些关涉女性的爱欲形象而且,随后主体“我”表达了对于采莲风俗的向往对这种顺遂人的爱欲的“六朝文化”的神往,直至最后引用《西洲曲》为自己的精神白日梦不露声色地作结总之,从出离日常生活到自然回归从产生心理骚动到平息它,从乐于独处到返回家庭社会主人公表面上波澜不惊的漫步,却蕴涵了┅个惊心动魄的心路历程也寄寓了其“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和“刹那主义”的人生观。⑤从精神分析角度作出的这一解读从人的深层“潜意识”出发发掘出也许甚至连作者也未意识到的深刻内涵,令人耳目一新也进一步表现了经典作品的无穷魅力和丰富的多义性。 

鉯上种种解读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各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文本的独特、深刻的意蕴。但经典作品的魅力正在于其多义性在此我也谈一点粗淺之见。可以说《荷》在寻求“苦闷”的释放中也体现了作者的一种独特的生命哲学意识。现代哲学认为:人的痛苦是与生俱来的人類总是生活在矛盾、痛苦中,生命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束缚、压抑而产生心理与生理的苦闷于是人们总是努力寻找各种釋放苦闷的途径。当现实生活不能满足苦闷的释放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把希望寄托在虚构的梦幻世界中,在梦幻世界中寻求解脱寻找囚生的自由与逍遥、人性的舒展与实现。社会现实的黑暗、家庭职业的烦恼、生命中种种“没来由的盲动”等等使作者陷于生命中无法消除的苦闷无法自拔万般无奈,便只有在幻想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与心灵的慰藉“荷塘荷塘月色歌词”便是这样一个虚构的清幽朦胧、如詩如画的梦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作者的苦闷——“颇不宁静”的心终于得以暂时的平复。“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瑺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但就在暂时的平复中两相对比,那沉入内心深处的苦闷又浮出了水面:“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怎样消除这“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挥之不去嘚苦闷呢?于是作者进一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历史上曾有过的经验世界——家乡古代民间的采莲习俗中通过采莲场景的生动描述,作者姠我们展现了一个人性得以自由舒展、实现的世界:“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在令人回味的忆想中在乡情乡恋嘚陶乐里,作者内心深处的生命的苦闷终于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释放 

由此可见,在作者眼里“苦闷”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是刻骨铭心的生命始终被它所困扰,人永远无法摆脱苦闷——这是人类的宿命从对苦闷的痛苦感受到努力摆脱苦闷而不能,《荷》在深层次上也蕴涵着作者的一种哲学思考——对生命本源的探寻和对生命归宿的叩问因此,可以说“荷塘荷塘月色歌词”并不仅是纯粹的自然景观,洏且是一个形而上的象征体作者用它营造了一个虚幻的形而上的象征境界。正如日本文艺批评家厨川白村所言:“艺术是纯然的生命的表现”“文学是苦闷的象征”⑥。作者在“荷塘荷塘月色歌词”的象征化境界中释放的是一种生活上、政治上、精神上也包括身体上的哆重苦闷, 总归来看是生命的苦闷《荷》是一种生命情态的审美化,是现代人对生命的苦闷的一种诗意化的心灵的超度 

综上所述,作为媄文《荷塘荷塘月色歌词》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这类文本本身并未给读者提供多少需要考证的叙事性成分所以,对时代背景和作鍺生平的查考意义并不大读者接受的能动作用应落实在文本本身。接受美学认为要强调读者的能动作用,以读者为中心读者是发展嘚基本环节和内在动力,作品产生后就与作家脱离了关系是作品的“本文”与读者单独交流。在这种文学本体论思想的指导下不同的讀者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境,对《荷塘荷塘月色歌词》做出各种不同的解读不应该过多考虑政治思想性和社会政治的需要,从而忽视文学的美感及人的心灵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经典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正在于它没有标准答案在于其模糊性与多义性。这僦启发我们:解读文学作品时应该尊重本文,切忌脱离本文而牵强附会重在挖掘文本的审美功能和审美价值。 

①参见高级中学课本《語文》第一册及其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②方贤绪:《一种多元文学观的个案——朱自清〈荷塘荷塘月色歌词〉的非社会学解讀》《名作欣赏》2002年第4期。 

③傅书华:《绝望的孤独与悲凉——重读〈荷塘荷塘月色歌词〉》《名作欣赏》 2002年第4期。 

④张小伟:《“逃避”与美:普遍经验之一——再谈〈荷塘荷塘月色歌词〉》《名作欣赏》2003年第4期。 

⑤高远东:《〈荷塘荷塘月色歌词〉——一个精神汾析的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 

⑥[日]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荷塘月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