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向您致敬描写冬天的图画画上面写什么字?

查看: 801|回复: 0
新苏教版四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之第19课 图画文字(二)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相对独立的一课。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的智慧和进步。本课展示了很多古文字,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学生徜徉其中,可以领略我们祖先的智慧,体会文字的演变,欣赏到不同材质上的古文字,立体化地去理解文字,感受到汉字的魅力,使学生更加喜爱汉字、珍惜汉字,激励学生学好汉字。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象形文字的悠久历史及演变过程,初步感受象形文字的美感。
技能目标:用水墨的方法画出象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组合的画面,使之既有文字的形式又有画面的美感。
情感目标:感受汉字的魅力,让学生更加喜爱汉字、珍惜汉字,激励学生学好汉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水墨形式表现象形文字。
教学难点:象形文字的美感及学生的敢于创造,象形文字组合的画面。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水墨画工具
学生准备:水墨画工具
六、教学过程
1、导入:认识几种字体
A.师:请同学们看几张图,与平时看到的画有什么不同?
(1)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太阳)与平时看到的太阳一样吗?
(2)这是什么?(日)与书上所写的也不一样。
(3)这是什么图形,猜一猜?(山)还有(树)很像我们现在的木字,一棵冬天的树,有树干、树枝、树根。
& &&&师小结:刚才看到的画有点像图形,又有点像字。
B、出示图片。
(1)请同学们猜一下这是什么字?(羊)这个图形很像我们今天的“羊”字,只是卷卷的两个角变成了两个点。
(2)师小结:我们看到的这些就是象形文字,它们的起源最早是一幅画,后来慢慢变成了文字,有的象形文字我们至今还在使用。
(3)我们再来看下面的象形文字(鸟),与现在的“鸟”字相比有很大的变化,但有一样没变,那就是眼睛,还能找到象形文字的影子。
(4)师小结:我们现在的文字与象形文字肯定是有联系的,只是现在的文字比象形文字更简练、概括、抽象了。
C、师:(出示图片)这个人在干什么?他的左右手都拿着不同的兵器,你想到一个什么成语?(自相矛盾)
师小结:人物的行为比较复杂,比刚才的动物和自然复杂多了。
D、猜一猜这些图形都画了什么?(猪)想向大家表达什么?
猪被围起来,身上还有特别的花纹,可能是某个部落的标志,希望养很多的猪,这样生活就会变得更好。
师:再来看这张图,为什么会想到车?
大家可以看到轮子,车上还有两个人在驾驶,上面有很漂亮的旗子,这在当时是一辆非常豪华的车。
师:这一幅就更复杂了,大象上面有两个大眼睛,左右还有栅栏,既有动物,还有人物和物品,很像一幅画。大家谈谈这幅画要表达什么?为什么?
师:这些图形与现在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有关,我们既可以叫它“象形文字”,也可以叫它“图画文字”
F、象形文字的演变过程
(1)“鱼”的演变过程:开始就像画的一条鱼,慢慢变成小篆(秦始皇时期),再演变成两千年以前汉代的隶书,再到一千年前唐代的楷书,后面是行书,和草书。
(2)青铜器上的“鱼”字图形
三千多年前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鱼”写法很多,每个人写得都不一样,他们发挥想象力,把字写得怎么好看就怎么写,那时候是最有艺术创造力的时代。
三、教师示范,学生尝试
1、教师模仿青铜器上的“鱼”,用水墨画工具材料来写一写。
可用线条先画出鱼的外形、头部,然后画身体和尾巴,这与画画不一样,画画是很小心地画出形状,写字是一笔一笔写,今天是把画画和写字相组合。
添上花纹(鱼鳞),两边加上鱼鳍。
最简洁、最生动的“鱼”就出现了,当然还可以把“鱼”字换方向来看,比如竖起来,横过来看都可以,这可以叫作一张画,也可以称作一个字。
2、学生第一次尝试练习。
老师讲解注意点。
A.先用整支笔蘸水,然后用笔尖蘸浓墨,让墨与水融合在一起,这样画出来的线条就有韵味了。
B.每个比划都是一笔画完,不能描。
C.写大一点,一张纸上只写一个“鱼”字。
学生练习。
A.构图是否合理?
B.水墨效果如何?
C.形如何?
四、进一步练习动物和人物的写法
1.欣赏其他学生的优秀作品。
2.教师再次进行示范。
先画一只船。(“舟”的象形文字)。
船上画个人,把人和船组合在一起。
人的身后放个坛子。
④上面再加一个“日”。(下雨也可以)
⑤最后进行落款,这样就用文字组合成一幅画。
五、学生进行第二次作业
1.注意点:可以参考老师提供的图片。
2.学生尝试练习组合画面。
六、自评、互评、师评
1.是否有新意。
2.是否充分利用宣纸和水墨的效果。
3.其他美感形式。
1、其他材质上的象形文字。
2.艺术大师作品欣赏。
今天、我们了解了象形文字悠久的历史,我们还利用水墨的方法画了象形文字,通过本课的学习是不是对我们使用的汉字更加喜欢了,我们肯定会好好珍惜它、学好它、用好它,让我们的汉字发扬光大。
教学反思: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我的长生果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的欢快音符的乐章。  我最早的读物是孩子们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那是一种比火柴盒略大的硬纸片,正面印画,背面印字,是每盒香烟中的附赠物。遇到大人让小孩买烟,这美差往往被男孩抢了去,我们女孩只落了个眼羡的份儿。集得多了,就开始比赛用手刮“香烟人”,看谁刮得远。这时,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那一大叠画片。这些印着“水浒”“三国”故事的小画片,是我最早见到的连环画。  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  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一位爱好美术的小学教师,他有几套连环画,我看得如醉如痴:《七色花》引得我浮想不翩,《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后来,哥哥的朋友们送了我几册小书:《刘得兰小传》《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渐渐地,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已不能使我满足了,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我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奔向那儿。几个月的功夫,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呆上半天,构思种种神话传说;路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然神伤,编织他的悲惨身世。  记得有一次,作文的题目是《秋天来了》。教师读了一段范文之后,当大多数同学千篇一律地开始写“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飘到了地上”时,我心里忽然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  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  于是,我的作文得到了个“甲优”,教师在文中又圈又点,将它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  这小小的光荣,使我悟得一点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  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醉如痴,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这时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有一次命题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我的情绪分外激动,觉得自己得到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我从一个清冷的黄昏开始写,以月亮的美丽皎洁和周围人的嬉笑来反衬一个受委屈的小女孩的孤独和寂寞。写着写着,我禁不住眼泪花花。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又得到了好评,被用大字誊抄出来贴在教室的墙上。可是看到老师用红笔圈出我写的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段文字,说这个“嵌”字用得特别传神时,我脸红了。  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赞誉——因为这句描写和这个“特别传神”的“嵌”字,是我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  于是,我又悟出了一点道理: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1、作者说自己的作文《秋天来了》,老师在文中“又圈又点”。现在请你对描写秋天的那段文字加以圈点,你会圈点些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开卷有益”,读了本文,你认为作者告诉我们读书有哪些益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建议本文题目改为“我的营养品”,你是否同意?请说出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联系实际谈一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屈的定海
  ①舟山群岛是祖国最大的群岛,明代就叫舟山。
  ②到了清朝,只因康熙皇帝觉得,舟山的地形像一艘船在海洋中漂浮着,似有轻舟荡漾、摇摆不定之感,于是就下诏改“舟山”为“定海山”,赐名定海县。
  ③定海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千百年来,勤劳朴直的舟山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安居乐业。正如流传至今的歌谣所说:“农家结屋傍城濠,沿街听卖碗儿糕。”街头巷尾朗朗的童谣,更把这一幅风情画描绘得形象生动:“正月放鹞子,二月剥瓜子,三月清明抬轿子,四月种田插秧子,五月吃粽子,六月热天扇扇子……”呈现出一派安宁祥和的生活景象。
  ④舟山群岛星罗棋布地散落在长江口东海之滨,地处中国沿海的中部,兼有政治、军事、交通、商贸上的几大优势。在19世纪,对急欲向外扩张的英国来说,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尤显重要。他们认为舟山群岛是广州与北京的中段,接近几条通航的大河河口,能给侵华远征军提供一个设立司令部的合适地点。故而,1700年开始,英国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中国政府提出设立商馆、让给岛屿、开放舟山等地为通商口岸等等要求,表现出对舟山群岛强烈的觊觎之心。
  ⑤在他们的无理要求遭到清王朝断然拒绝之后,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悍然下达占领舟山群岛的命令。从此,一场暴风雨降临到定海人民的头上。
  ⑥这一年7月5日下午2时,英国侵略军首先向定海道头发动炮击。定海总兵张朝发率水师2000余人迎战失利,壮烈牺牲。县令姚怀祥率领军民在城内继续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次日凌晨定海东门被装备精良的英军攻陷,姚怀祥退到北门,满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腔悲愤,在定海城北投梵宫池殉国。这就是鸦片战争中的第一次定海之战。
  ⑦英军进入定海城以后,定海人民奋起反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抛掷砖石,污染水源,坚壁清野。英军得不到新鲜食物和清洁的饮用水,官兵中疫病流行,从7月到12月短短半年时间,总共4000人的占领军中,患病的竟多达5000多人次,死亡448人。
  ⑧9月16日,正值秋天,英陆军上尉安突德在定海城西北青岭岙上测量地形,偷绘地图,被定海盐仓青岭村村民包祖才发现。包祖才鸣锣喊来乡亲,并同其弟包阿四等一起,将安突德活捉。乡亲们兴高采烈,把安突德押送到清军大营。这个俘虏成为以后中英谈判的重要条件之一。
  ⑨日,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率官兵3000,摆开阵势,前去收复失地。七个多月来,英军日夜惊恐不安,如今见三总兵的部队声势浩大,而己方却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只得于日撤出定海城。
  ⑩可是,舟山对于英国侵略者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他们岂肯轻易放弃。当年9月26日,英军又集中了29艘舰艇,4000多侵略军,向定海城气势汹汹地扑来。
  三总兵率清军5800余人,齐心协力,与侵略军浴血奋战了整整六天六夜。这六天六夜啊,枪炮声、厮杀声伴随着沉闷的雷声响个不停,倾盆大雨昼夜狂泄,狂风咆哮着摇撼每一户人家的门窗,定海古城的街巷里发出声声呜鸣,平地积水淹过膝盖。舟山人民眼见得定海守军吃饭都困难,纷纷冒着生命危险,把饭菜送到前线,同守军并肩作战。
  六昼夜血战,身先士卒的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同日壮烈殉国,所率5000多将士,也将英雄的热血洒在疆场上,充分地昭示着中国人民不可侮、中华疆土不可侵的浩然正气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风雨泣英烈,
      草木悲壮士。
  定海城第二次被英军侵占。不屈的舟山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前仆后继,开展保家卫国的斗争。日,定海县36岙的老百姓齐集神庙,订立盟誓,发布了2000字长的《定海县人民告白》,号召全体舟山人民行动起来,齐心抗击英军。各地群众纷纷组成船勇、舵勇、枪勇、水勇,在城里、在海上、在郊外,阻击英军,伺机杀敌。英国侵略军士气一天比一天低落,处境一天比一天被动,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最后,英军又一次被迫退出定海。
  160多年过去了,经受过历史暴风雨吹打的定海城,依然屹立在东海前沿。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先人的是,旧中国有海无防、军无战力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当年浸透烈士鲜血的山岭上,建起了三忠祠和鸦片战争纪念馆,以纪念先烈,永昭后世。
  今天的定海,江山似锦,风景如画。
  不屈的定海在前进。
1.这篇文章在具体叙述定海战役的全过程之前,先在第④段中写了定海重要的地理位置,请你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答:________
2.说说“英军又集中了29艘舰艇,4000多侵略军,向定海城气势汹汹地扑来”中的“扑”一词,在这里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
3.为什么说舟山群岛“在19世纪,对急欲向外扩张的英国来说,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尤显重要”?(请结合文意作答)
答:________
4.在英军向定海城发动的第二次进攻中,三总兵率清军5 800余人与侵略军浴血奋战的六天六夜里,经历了怎样的困境?(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________
5.三总兵及5 000多将士的壮烈殉国,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________
6.如何理解“不屈的定海”中的“不屈”二字的含义?
答: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巍巍中山陵
  ①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在秀丽的江南水乡之间,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南京。其中位于东郊钟山南麓的中山陵园,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
  ②钟山的本源出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它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后者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000米,南北宽度仅3000米。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相传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曾到钟山来打猎,看到周围的风景优美,地势也很开阔,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决定将陵园建筑在南京的钟山南麓。
  ③陵园的设计是通过方案竞赛入选的,对送选的四十余份图纸,采取了密封评议的方式。当时有许多中外建筑师参加,但入选的前三名都是中国建筑师。首奖是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由于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并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工程于1926年1月动工,3月26日奠基,至1929年基本完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北京香山碧云寺运来安葬,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陵园用地面积4.6万亩,先后施工6年,使用的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算,共达400余万元。
  ④陵园的总体依南北中轴线,布置在钟山南麓的缓坡上,东、西距灵谷寺与明孝陵各约1000米(其间有道路相连)。这样就将三区著名的名胜联为一体,从而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在区域规划上是值得的。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6000米,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荫大道。道外的丘岗坡坨之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覆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的气氛之中。
  ⑤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在总图上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本体)。
  ⑥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四个金光大字。
  ⑦循陵门后石阶即至碑亭,亭内在龟跌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嵌金楷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⑧自碑亭再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万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景色。
  ⑨祭堂是一座宽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内立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⑩墓室直径约16米,高10米,地面中部砌圆形凹穴,安放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卧像,周围有环形走道及石栏以供瞻仰。室顶为半球形穹窿,对外不开窗,用电气照明及机械通风。中山先生的灵柩在1929年奉安时,即安葬于地下5米深处,外用钢筋混凝土加固,以策安全。室外砌有环形围墙,外铺草地,并植以梅、玉兰等花木。
  (11)解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维修和整修,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5分)
①陵墓(  )②灵柩(  )③突兀(  )
④远眺(  )⑤纤细(  )⑥深邃(  )
⑦机械(  )⑧南麓(  )⑨横匾(  )
⑩镌刻(  )
2.为文中画□处选择恰当的一组词语。(1分)
A.甲称道  乙肃穆  丙奇妙
B.甲称赞  乙肃穆  丙奇特
C.甲称颂  乙肃静  丙奇妙
D.甲赞颂  乙肃静  丙奇特
3.第②段文字介绍了钟山怎样的地势及环境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
4.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南北宽度仅3000米中加粗词语“仅”的表达效果。
(2分)________________
5.中山陵园在设计上主要突出了什么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
6.依次写出第⑥至第⑩段主要介绍的中山陵的结构布局,并指出这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2分)
________________
7.第⑧段描写了大平台上所见景色,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
8.选出为全文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2分)
A.①-③|④-⑤|⑥-⑩|(11)
B.①|②-⑤|⑥-⑩|(11)
C.①|②-⑩|(11)
D.①-⑤|⑥-(11)
阅读《领着孙儿登名楼》一文,完成18-22题。(16分)
①周末,孙子外孙,两个小调皮蛋,破门而入,匆匆而来。孙子拉着我的手嚷,外孙抱着我的头吵,要去岳阳楼玩玩。生性不爱动,总是不愿跑的我,在嚷嚷不平、吵吵不休的情形下,领着这对活宝登上了千古岳阳楼。
②从瞻岳门出发,登上城楼,只见城楼中央,建有重檐轩亭,雕窗推门,古朴雅致。居高而眺,可览城市风貌,高楼林立,市景繁荣,交通如织,秩序井然;放眼洞庭,但见自然风光,水天一色、一碧万顷、白帆点点、玉影波光。遥望远处,亦晓天时地利,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西来爽气,东临岩疆。
③穿过瞻岳门,从两座飞檐翘角的城门楼通过,爷孙仨踏进了一条充满明清古韵的仿古街——“汴河街”。沿着青石板路而行,两侧是青砖青瓦,雕梁画栋,一派古香,客栈、酒家、茶馆、雕室、画社、戏台,古朴典雅,美不胜收。各式各样的岳阳特产,吃的、喝的、用的、玩的,琳琅满目,好不诱人。用不着吆喝,“我要咸的”,“我要甜的”,两个孙子捧起擂茶就喝。茶毕,沿街而上,每人的手里都是一大抱吃的玩的,好不快哉。
④在绿草香花的伴随之中,我们沿街而下,走进了滨湖的一级台阶。举目之间,孙子唤我看沙鸥;俯首之间,外孙叫我看锦鳞。湖光、山色、绿树、花卉、城墙、雕塑,他们指个不停,问个不停;我则看个不停,说个不停。当我们的眼睛落在湖畔的石碑诗文上时,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禹锡等诗人们的风采,仿佛吸引了我的孙辈们。除潦草过甚的字要问问爷爷外,大都能读之有声,诵之有韵,看来他们对这些传统文化还挺有兴趣。
⑤爷在画中走,孙在景中行。爷孙仨读诗怀古,观湖赏楼,感慨万千之中,我们拾级而上,走过弯弯曲曲的游路,达民本广场,览《政通人和图》浮雕,在孙子们的牵扯下,穿过大气、庄重的“巴陵胜状”南大门牌匾,进入了岳阳楼核心景区。嗅着姹紫嫣红的花香,我领着孙子们径直前往岳阳楼。一字一句,一句一字,教他们读《岳阳楼记》;一点一滴,一滴一点,讲有关岳阳楼的故事。走出大门,我要他们背出一两句话,孙子脱口而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孙年小,在哥哥的帮助下,竟也慢条斯理地背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⑥孙子们尾随在爷爷的背后,踩过爷爷走过的路,欢蹦乱跳,不知不觉间,我们玩完了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来到了双公祠。双公祠内,陈列别致,微缩的岳阳楼景区模型、滕子京、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历朝历代名家的诗词歌赋。全厅上下,营造的氛围,仿佛是一种生活的原型,仿佛是一幅古老的图画,它告诉人们的是一种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极力张扬的是一种可赞可颂的忧乐情怀。边走边看边思,我的心被震撼。忧乐情怀,它使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昨天的辉煌,带来了今天的厚重。同时,我想它也应成为一颗种子,深深埋在人们心里。走出双公祠,我问孙子外孙,今天的日记怎么写,一个说,我要发愤学习,长大以后写一篇与《岳阳楼记》齐名的《民本岳阳记》;一个说,我要勤奋努力,长大后修一座忧乐宫,把更多的范仲淹、滕子京展现出来。
⑦我深深地亲吻着孙子们的脸,心里有一种吃蜜样的感觉。 
18、阅读全文,在下面空格处填写出作者“领着孙儿登名楼”的行踪。瞻岳门→&&&&&&&
→&&&&&&→&&&&&&→&核心景区(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4分)
19、简要说说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
20、文中有一句话,集中而生动地描绘出了爷孙仨登名楼时愉快的心情,这句话是“&&&&&&&&&&&&&&&&&&&&&&&&&&&&&&&&&&&&&&&&&&&”。(3分)
21、结合全文,简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我领着孙子们径直前往岳阳楼。一字一句,一句一字,教他们读《岳阳楼记》;一点一滴,一滴一点,讲有关岳阳楼的故事。
&&&&&&&&&&&&&&&&&&&&&&&&&&&&&&&&&&&&&&&&&&&&&&&&&&&&&&&&&&&&&&&&&&&&&&&&&&&&&&&
22、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3分)
A、表达了作者对岳阳楼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B、表达了作者享受天伦之乐的欣慰之情。
C、表达了对范仲淹、滕子京等名家忧乐情怀的敬仰与赞颂之情。
D、表达了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优美诗文的赞美。画一幅写景的图画,并写作文300字,三年级,上册_百度知道
画一幅写景的图画,并写作文300字,三年级,上册
我有更好的答案
《秋天来了》
  秋天来了,校园里叫的唧唧的知了停止了欢唱,那棵夏天长的很茂密的大树树上的叶子,好像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想下地去探索奥妙,一个个都脱离了妈妈的怀抱,跳下去了。夏天的滚滚热浪也变成了秋天的清凉,夏天那刺眼的光线也变成了柔和的光线。
  一阵秋风吹过,吹黄了小草的“帽子”。也把树木的头发吹掉了。但你可以清晰的看到山坡上那一棵棵挺拔的松树,依然穿着那件碧绿的衣裳站在山冈上,为这秋天增添一些生机。初秋的雨还是那么多,总是淅淅沥沥的下着,但是雨过天晴后的空气是那么清新,还带着一些泥土的气息。
  傍晚,夕阳的残光把山坡照得金黄金黄的就像在山坡上铺了一层金子。微风吹来树枝在风中摇晃,在夕阳的照耀下就像荡起了一层金浪美丽极了。
  夜晚,月光撒在树上、...
有这篇作文的图画吗?
我可以画,但我画得很丑
冬色爷爷送走了大地的严寒,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春天的景色十分美丽,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画。
春天的阳光格外明媚,春姑娘展开了笑脸,太阳,红红的光束射过来,那温柔地抚摸你,像年轻的母亲的手。春天来了作文小学生作文春天来了
随着春姑娘轻快的步伐,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在公园里,到处都可以看见这一些生命力顽强的小草。春天来了作文小学生作文春天来了
在这一个温暖的季节里,在树林里,许多的树木都开满了鲜艳的花朵;大家都不肯相让,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种各样的花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许许多多的蝴蝶和蜜蜂都闻到了花的香味,都不约而同地飞来采蜜,在半空中飞来飞去。
在树林里,许多的小鸟在自由自在欢乐地飞翔着,高兴起来,便唱...
百度上面是可以查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写作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图写话秋天的图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